第一篇:小练笔,大收获
小练笔,大收获
(2012年12月3日在蒲草塘完小、12月25日在坞白完小)
师宗县丹凤小学
杨敏敏
一、小练笔的特点和类型
小练笔就是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它是减缓作文坡度的阶梯。小练笔包括课堂随文练笔和课外练笔。课堂随文练笔包括:读写结合、尝试运用——仿写(典型句式的迁移练笔、典型构段方式的迁移练笔、典型写作方法的迁移练笔)、拓展情节、填补空白——扩写(看课文插图开展“小练笔”、用课文特殊标点开展“小练笔”、抓文本关键词开展“小练笔”、读文本“佳句”后开展“小练笔”、做课文“思考.练习”开展“小练笔”)、立足原作、删繁就简——缩写、根据材料、合理构思——改写、创设情境、展开想象——续写。
课外练笔包括读书感悟和活动感悟。
二、小练笔的优点
目前,很多小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所写的习作,不是语言干涩,内容虚假,缺乏真情实感,就是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要么东拉西扯,费话连篇;要么是《作文选》、《同步作文》的翻版。
而小练笔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效果好,对于改变学生的作文现状、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进行作文的最重要的动力。传统的作文,往往是教师命题,学生根据命题来作文,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作文的兴趣。而小练笔的题目大多是学生自己出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就尽情抒发,实实在在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2、能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
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而且不同的文章都有着不同的内容,因而,学生在阅读这些课文的过程中,也会有各种不同的体验,这些体验,正是学生进行作文的良好素材。如果弃置不用,那么,这些素材将渐渐被学生遗忘。小练笔能让学生及时地把心中的所思所想写下来,为今后的习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3、能让学生品尝写作的成功
传统作文,一般是一单元一次,学生从审题开始,继而选材,打草稿,修改,直至抄写,有一个较为漫长的写作过程。从教师方面来看,批阅一次作文,也需要很长的时间,采取的大多是延时评价。这样一来,学生就很难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快乐。而小练笔,因其篇幅较小,动笔的时间短,教师能及时评价,大多数学生在动笔之后马上就能感受到作文成功的快乐。
三、如何有效开展小练笔
(一)主动发问,明确练笔训练的方向
探究的开端源于问题。只有发现学生存在的写作问题,才能准确 把握小练笔训练的方向。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写作问题大多由教师发现,并由此确定训练的方向。长期被牵着鼻子走的学生普遍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导致习作训练缺乏针对性,习作效果不佳。因此,练笔训练要想获得预期的理想效果,首先必须让每一个学生心中都能确立一个利于自身发展的训练目标,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练笔训练中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积极发现自身存在的写作问题,并由此确定自己的训练方向,使学生在今后的训练中不再被动,不再盲目,主动探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小练笔研究的初始阶段,我在班上召开了作文问题讨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说出了自己在写作中的很多困惑,譬如“不会使用标点符号”“写出的文章干巴巴的,没词可用”“每次写作都觉得无话可写”“只会记流水账”„„我又让学生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办法,如“课前三分钟说话比赛”、“新闻对对播”、“历史我知道”、“课外阅读平台” „„学生的很多提议被运用于后来的小练笔训练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积极变形,激活主动练笔的兴趣
“讲授方法技巧——指导观察——学生习作——修改点评”这是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遵循的固定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作文或千篇一律,或空洞乏味,或无话可说,习作教学陷入了“教师怕教,学生怕写”的怪圈。如何使学生摆脱这一怪圈的束缚,激发学生主动写作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变换形式,为习作教学注入活力,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爱上作文,乐于动笔。譬如在小练笔《我的老师》人物描写训练中,我借鉴了一种作文训练方式:人物观察量表,并结合本人教学实际,加以改动。除让学生自己观察外,还增加了对老师身边的人、老师本人的现场采访等多种观察方式,让孩子们从课堂走向生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对自己的习作对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学生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文字也极为流畅,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一天中午,我很早就来到了教室。看到数学老师提着两盒米线走进了语文教研室,我的心里很纳闷:难道老师还没吃饭?我悄悄地推开门,眼前的一幕令我惊呆了。只见几位老师正在电脑旁专心致志地编辑整理着全年级的作文。桌子上的米线已渐渐的没了热气,过了好一会儿,老师仿佛突然想起来似的,端起了桌子上早已没有了热气的米线,一边吃一边还不忘停下早已酸痛的手。我悄悄地掩上老师的门,却掩不住眼中夺眶而出的泪水„„”这次习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三)激活思维,创造即兴练笔的契机
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有思维,会想象,想象往往不受客观 事物的制约,思维比较丰富独特,奇思妙想经常涌现,教师要善于激发他们的想象,让他们大胆、无拘无束地去想,并由此抓住契机,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练笔。譬如在教学《麻雀》一文时,我以“爱”为线索,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拓宽角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最终引发了学生对爱的多方面思考,并让学生即兴进行小练笔,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仅让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更是让学生在思维的“再创造”中产生出了意外的火花。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在这篇文章中,我被老麻雀那种伟大的爱深深的感动着。但我不赞成它的这种爱,它的爱有点冲动盲目,它以自己弱小的身躯与比自己强几百倍的敌人搏斗,最终会落得一个同归于尽的结果。它应该试着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另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我一直在思考,老麻雀这样奋不顾身地拯救自己的孩子,或许它的孩子得救了。可是如果在以后的某一天,它的孩子再碰到类似的危险,他会自己保护自己吗?他是否会再次等待母亲来救自己„„”还有一个学生写道:“母爱是伟大的,可在那危急时刻,如果没有猎人的一声呼唤,后果又将如何?也许是两败俱伤,也许老麻雀母女将惨遭厄运。因此,我们不能不说,猎人是老麻雀母女的救星,他的身上体现出一种大爱。”
(四)开放课堂,提供丰富素材的“宝库”
作文,是一种展示生命,反映生活与人交流的活动,更应尊重学生 的个体体验,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开放的课堂是生动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摄取“生活素材”,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练习写作,让作文成为学生内心抒发情怀的需要。
1、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 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点燃起学生观察的激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投入地去观察,全身心地去体验。譬如在《描写一种植物》的小练笔中,我让学生从家里带来红豆种子亲手栽种,并让学生精心照顾、定期观察,记录下种子成长的过程。一个学生在连续的观察中写下了自己的观察日记:“今天,我们在精心挑选的花盆里种下了一颗红豆种子。种红豆的时候,同学们有的放土,有的挖坑,有的放种子,还有的提水、浇水。种子还没放好,有一个同学就不小心把水泼进了花盆里,这下子变成和稀泥巴了,有几个同学还把手弄得脏兮兮的。幸好还有一些土,我们只能重新来过。这一次,我们每做一步都小心翼翼的,等到把种子放进坑里用土埋上,我们才松了一口气。这时,组长安排我去提水,我虽然提了很多水,但在回来的路上还是洒了许多水在地上。看来,播种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呀!今天,我的收获真大,不仅学会了播种,也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真希望我们种的红豆能尽早发芽,早日向我们露出它们胖胖的笑脸。”“前几天,我发现我们组种下的种子宝宝发芽了。过了一个星期后我再来观察,我惊奇地发现种子宝宝居然长成大芽了。那些大芽总共有五株,旁边有几颗小芽,全部都是绿色的。叶子很大,我又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大叶子精灵”。这些大叶子有的长在左边,有的长在右边,还有些朝下面长着。在一片大叶子的茎部结了几个小青果,我一眼看去,仿佛看见了很多绿色的小精灵正在叶面玩耍,发出阵阵欢笑声。这些绿色的小果实是绿色女王赐给我们的礼物,看着它们,我们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希望。我想如果此时一个身患绝症的人看到它顽强的挺立着,一定会重新燃起生活下去的勇气,学会坚强。”孩子们用笔记录着成功的喜悦,也用笔记录着失败后的苦涩。“今天,我又像往常一样走到摆放花盆的地方,想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组的红豆长高了没有。真是不敢相信,前几天还长得好好的小苗,现在居然有三颗幼芽变得枯黄,倒在了一边。原来是轮到值日的同学忘记给小苗浇水了。看着枯黄的幼芽,我的心里难过极了,当初的我多么希望能结出几个青豆,让我们品尝收获的果实,现在一切的梦想都破灭了。如果现在来一场及时雨该多好啊!”“今天早上我们都下去上操了,海南趁大家没在,把我们组的小苗拔了。等我们上来时,看到的只是静静地躺在花盆里、早已干枯的小幼苗。大家的心碎了,都伤心地哭了。老师让我们重新来过,可大家却没了信心。这项活动要我们大家团结一致才能完成,而现在的我们就像一盘散沙,组长打算种什么种子也不告诉大家,组里的同学也各有各的主意,不团结的我们能再次种出希望吗?看着其他组的幼苗长得这么好,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为什么农民伯伯种那么大的一块田都有成果,而我们十八个人种一粒种子却没有成果呢?我们就像温室的花朵一样,经不起风吹雨打。我们是时候丢开爸爸妈妈紧紧握住的手,该多学一点生存的本领,锻炼一下自己了。”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会激发学生在心灵深处迸发出的一份份真挚的情感来: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让学生乐于记录下美好生活的愿望。
2、课外拓展,积累丰富庞大的“素材库”
如果我们稍作研究,不难发现:影响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不爱读课外书,课外知识严重匮乏。把习作教学只局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习作所包含的知识包罗万象。只有拓宽习作教学之路,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为此,我一方面重视学生的课本知识积累,让学生准备了一本采集本,将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摘录下来,以备写作文时用;另一方面,我加强课外拓展实践活动,采用了学生很多有创意的点子,如“新闻对对播”,学生将搜集来的新闻进行“现场转播”,让大家发表评论;“历史我知道”,让学生搜集从古至今各个方面的历史,感受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我爱读书”,让学生每周都读课外书,讲故事、写感受,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积累了大量宝贵丰富的写作素材,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写作,练笔形成了一种习惯。
四、自我积累的四种小练笔类型
1、随文练笔
教师可根据课后思考题进行仿写、扩写、缩写、改写、续写的小练笔训练,也可以根据实际自己在课文中相机设计小练笔。比如在《故宫》教学中,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按照移步换景和前后左右的方位顺序画出故宫的游览示意图,再播放故宫的介绍视频,让学生将自己的学校与故宫进行对比,边听边对比边说,学生对比过后,实际上也可以参照故宫的写作顺序和方法(比如故宫三大殿是详写、其他地方是略写,学校的很多地方也同样存在详写和略写。)写一篇小练笔《我的学校》。又比如在上《种瓜得豆》一课时,在知道了转基因技术在医学、农业方面的作用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的训练——即转基因产品发布会,让学生设计自己的转基因产品,再模仿课文推销自己设计的产品,从特点、功能多方面介绍,并在推销后让学生写下来,效果十分好。随文练笔灵活、有趣、针对性强,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深化课文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2、活动练笔
活动练笔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根据晨会组织学生观看新闻、专题节目视频(感动中国人物、法制、校园安全及生活中的一些热点话题)、看课外书后让学生所写的新闻视角、观后感和读书感悟等;另一类是教师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活动,如种植物、保护鸡蛋、错别字调查、环境调查等一系列活动,可结合班会、队会展开,让学生在活动后 记录自己的活动过程、发现与感受。由于活动练笔的地点不受限制,内容又十分丰富,十分受学生的欢迎。这种练笔形式不仅能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
3、人物描写专题小练笔
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作文教学便是写人记事的文章。写事可以结合活动小练笔进行,而写人的作文教学我认为可以通过人物描写的专题小练笔进行。人物描写专题小练笔包括九种:即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事例描写。在进行训练时,要根据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地依次进行。一般来说,可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第二阶段: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事例描写。而且教师在设计训练教案时,既要有方法的点拨,又要在训练内容和形式的安排上进行创新,可以采用做游戏、实验,看视频、图片,实地观察,课本剧表演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人物描写专题小练笔,针对性强,既可以将人物描写进行细化,以小块的精炼最终写出完整的人物描写文章;又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4、连词成段
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会出现大量的错字病句,而且所用的词汇量太少,最终影响了行文效果。因此,我认为教师可以定期对学生进行连词成段的小练笔训练。所谓连词成段便是每次由教师出示几个同一主题的词语,比如:白发苍苍、满面红光、粗糙(这三个词语都是描写人物外貌的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假设人物在不同的情境中发生不同的事,最终将三个词语连成一段话,就如用词造句一样。连词成段的小练笔形式最为实用,既可以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为学生积累词汇量;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二篇:小练笔 大收获
小练笔 大收获
作文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想使学生真正提高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一个学期单凭课本上每单元规定的那六七篇作文是远远不够的,平常必须经常进行一些小练笔。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了一套以课文为凭借,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以发展思想能力为重点,以读写结合为突破口的切实有效的训练方法,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下面是我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小练笔的几种形式。
一、观察插图,描一描 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有些插图课文中已经作了细致的描绘,就无须再写,如《镜泊湖奇观》一文中的两幅图──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有些插图文中只是一笔带过,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插图上画的是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情景。课文中只用“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儿包住了”这句话作了描写。学文后,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然后把画上的内容,如火苗燃烧的样子、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的神态、手抓泥土的动作等仔细描绘出来。最后还要写一写邱少云此刻可能在想些什么。通过描写文章中的插图,学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惊人毅力,而且在把画变成话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精彩篇章,仿一仿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仿写可分为仿篇和仿片断。仿篇,亦称为全仿。这种方法是从整体上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学习了《桂林山水》一文,我要求学生按“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一处景物,在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仿片断,亦称点仿。这种方法就是从局部上模仿范文的方式。局部模仿,范文较多,主要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等。在仿写时,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如《第一场雪》的第四自然段主要写了雪后的美丽景色。这一段在构段方式上是从整体到部分,在写法上运用了静态描写和运态描写。学文后,我要求学生按这种构段方式运用这两种描写方法来写一处景物。
三、移花接木,组一组 所谓“移花接木”是指将课文中的有些句子摘录下来,然后加上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从而拓展文章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如《鸟的天堂》一文中讲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景物。第一次是在黄昏,鸟儿们都歇息了,作者只描写了一株美丽的大榕树;第二次是在早晨,鸟儿们都出来活动了,所以作者只描写了活泼欢快的鸟儿。学文后,我要求学生把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物都写下来,包括朝阳下的大榕树、飞行的鸟儿及清澈的湖水。学生在练笔时不仅用到了课文中的句子而且恰当地写进了自己的语言。如“这些鸟儿有的贴在水面疾飞,有的在树枝上飞窜,有的在我们的船头盘旋。”“清澈的湖水倒映着翠绿的榕树,翠绿的榕树点缀着清澈的湖水,再加上疾飞的身影、湖上的小舟、清脆的鸟叫,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通过这样重新组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
四、读文有感,写一写 有些文章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讲的就是1963年大作家叶圣陶先生为中学生肖复兴认真修改作文并请肖复兴到他家去做客的事。叶老先生一丝不苟的作风和平易近人的品质深深地感动了肖复兴,同时也感染了学生。学文后,我要学生抓住文中感受最深的一两点来写一篇读后感。一位学生写出了这样深切的感受;一个真正值得尊敬的人是高趣的本领和高尚的品格的完美统一。我感谢肖复兴先生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也装进了我的心里,而且也会永远绿着„„
五、抓住“空白”补一补 文章的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我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炼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如《草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作者描写了草原有美丽景色后,又写了自己的感受:“这种境界,既使
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学完这一段后,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与美丽。我趁兴问学生:“如果你此刻就在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什么样的小诗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都想尝试着当一回“小诗人”。半小时后,学生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其中一位男生是这样写的: 草 原 初入草原无边际,小丘之上见羊群,静寂无声鸟掠空。点缀绿毯似白花. 一碧千里犹似毯,绿色渲染中国画,四面起伏与天连、翠绿欲流入云际。一位女同学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 草原是一首美丽的小诗 河流映出蓝天的笑脸 云朵舞着洁白的轻纱 羊群点缀碧绿的草原 飘在明朗的天空 无需修饰 风儿吟唱着绿色的欢歌 不用雕凿 拂过无边的草地 草原本身就是一首美丽的诗 这两位同学的小诗风格各异:男同学写得粗扩豪放,女同学写得则细腻柔美。这种新颖别致的填补练习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欣赏和领悟能力。
六、欣赏古诗,改一改 语文教材每册都编排有古诗。这些古诗的内容浅显易懂。写景的将景物描绘得细腻生动,叙事的表达的情感真挚感人。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可以要学生将这些古诗改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在十一册教材中,《暮江吟》可以改写成一篇写傍晚到夜晚江边美景的文章。《赠汪伦》可以改写成一篇以“送别”为内容叙事的文章。一位同学是这样改写《赠汪伦》这首诗的: 秋天的太阳冉冉升上了明朗的天空,把湖水映得通红。湖边的芦苇在秋风的吹拂下摇曳着。李白独自站在船头,望着无边的湖水,不禁想起那一幕幕欢乐的往事。多少次与汪伦在月下饮酒作诗;多少次与汪伦在庭院赏花舞剑;多少次与汪伦在桃花潭边谈天说地„„想到欢乐不再,李白心里一阵惆怅。船夫解开缆绳,正准备起航。突然从远处传来以脚踏地为节拍的歌声:“好朋友啊!愿你一路平安,让我的祝福,伴你万水千山„„”听到这熟悉的歌声,李白心里一惊,这不是我的好朋友汪伦吗?他急忙叫住船夫,迫不及待地跳下船,迎上。只见汪伦披着一件红色的披风,像一片鲜艳的红霞从山坡上飞来。他们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就像握住他们真挚的友谊。这时,汪伦说: “李兄,今日一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见啦!请李兄多保重!”李白朗声笑了笑,说:“汪兄,来日方长,我们一定会再相见的。”汪伦含着泪水,解下披风,给李白披上。此刻,连豪气冲天的李白也禁不住热泪盈眶,激动地说;“汪兄,你对我的情谊真是比桃花潭的水还要深啊!” 在船夫的再三催促下,李白只好依依不舍地上了船,与汪伦拱手作别。船渐渐驶向远处,李白回头看时,只见汪伦还站在岸边向他招手。以上的种种练笔形式,决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这些训练内容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生动的材料、鲜明的画面、可以模仿的篇章可以延伸的思维空间,达到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相结合的目的。通过描一描、仿一仿、组一组、写一写、补一补、改一改这些丰富多彩的训练形式,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想象和创新能力,丰富了词汇,提高了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通过这种训练,学生的作文兴趣有了显著的提高,作文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第三篇:课堂小练笔,作文大收获
课堂小练笔,作文大收获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课堂上巧设一些小练笔,既是是课文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练笔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可写。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练笔写在文本留白处,写在文章动情时,写在文章意犹未尽处。既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中掌握了写作技巧,提高了写作水平,消除了对写作的畏惧感,更对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发挥着持续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作用。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语文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每当布置学生作文的时候,学生写起来总是感到无从下笔,茫然不知所措,总会看到学生“横眉冷对作文纸,俯首甘咬钢笔头”的局面。
如何改变学生怕写作文的状况呢?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课堂上巧设一些小练笔,既是课文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练笔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可写。更重要的是,练笔素材是一样的,这样就为全班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学生写完后,老师可以让先写完的同学上台读自己的小练笔,优美的词句、段落集体欣赏,不妥或错误之处互相订正,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也使学生的习作批改能力大大增强。通过老师的有效指导,学生能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同学练笔的范文中找到自己写作契合点,使自己的真情在作文里自由流淌。正因为如此,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设计小练笔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快乐地写作,必能让学生写出一份别样的精彩。
一、写在文本留白处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手法,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这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晚唐诗人司空图在《诗品含蓄》中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着重说的是含蓄的最高境界,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是在说“空白”,因为只有作者的“不著一字”,即不把话都说出来或说完,读者已能“尽得风流”,产生各种各样的美妙的联想。教学这样的课文,要找准文章留白处,让学生去填补,对全面完整地把握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课文按游览顺序,写了路上明艳的景色、欢唱的溪流、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文章脉络清晰,语言生动,满篇皆画。尤其是在学习第6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欣赏双龙洞内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到洞内石钟乳和石笋的特点,因此,我趁热打铁,对学生说:“如此神奇的景象,叶圣陶先生只用概括的笔法简单地写了下来,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把它记录下来,把双龙洞介绍给更多的人吗?”学生兴致高昂,饶有兴趣地进行了想象和创作。一句句有趣的石钟乳和石笋的描写诞生了。有的学生写到:“我被蜿蜒在洞顶的双龙震撼住了:一条黄龙,张牙舞爪,头向上高高地扬起,好像要冲出洞去;旁边的那条青龙,紧跟其后,好像也要一飞冲天”。还有的学生写到:“我看到了一块石钟乳,好像一位翩翩欲飞的仙女,来到了人间。只见她发髻高挽,一只采花的小竹篮挎在臂间,好像在把鲜花撒向人间。”大家一起为自己的“作品”而感到自豪,更对双龙洞产生了无限的向往。有的学生甚至对我说:“我一定要让爸爸妈妈也带我去看看。双龙洞太有趣了。”在这一个写的训练中,不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对文本的感悟,因为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既体会到了内洞的神奇,又感受到当时作者那种惊叹的心情,更把所学过的一些写作知识运用其中,提高了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我想:我们的阅读教学,“既要书声琅琅,也要静思默想,还要妙笔生花”。这样的教学才是完整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二、写在文章动情时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一旦文本的情与学生的情交融在一起时,便会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场”。高明的教师很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引燃学生之情,将情感转化为文字。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能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凝结成学生的思想。
我在教学五年级第九册教材《老人与海鸥》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回看15—18自然段这三段文字,没有一滴眼泪,没有一声诉说,作者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群有情有意的海鸥。当作者抬着老人的遗像越走越远时,海鸥们还 1 在紧紧追随„„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请同学们也学着作者的写法,抓住海鸥的动作,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学生由于有了课堂情感的积淀,很快写了出来:
有的学生写到:“当人们抬着老人的遗像越走越远时,“独脚”蹒跚地追上遗像,雪白的翅膀扑打着遗像,仿佛在与亲人做最后的告别。旁边的“老沙”,则目不转睛的盯着照片中的老人,眼神里充满不舍与绝望,仿佛在为朝夕相处的亲人默默哀悼。”还有的学生写到:“„„另外几只海鸥也挤到遗像前,深情地看着遗像中的老人,低声鸣叫,似乎在说:‘让我们再看亲人一眼吧,让我们再看看吧!’海鸥们追着人群飞出了几十米才停下来。许久,海鸥们竟在原地站成了两行,一齐高声鸣叫着,好像吟唱着一曲离别的歌,与亲人诀别。”
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激发学生的情感就是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点燃他们写作的热情。在练笔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你会惊奇地发现,那里贮藏着无比丰富的情感,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奇珍异宝。
三、写在文章意犹未尽处
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无限猜测想象的空间。此时,可以指导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顺着作者的思路合理想象,延伸情节。把那些潜藏在悬念里的富有想象力的内容续写出来。设计出独特的事情的发展过程和结果,培养写作能力,创设了一片独自创作的天地。
如《看不见的爱》一课的结尾处是这样写的:“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碎裂声。”文章到此,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令读者浮想联翩。针对这篇文章的结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此时,如果你就是作者,你会看见什么,听见什么,又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接着写下去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写作兴趣非常浓,一会儿就写了出来。有的学生写到:“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我转过身去,看到那男孩边开心地挥舞着粗糙的弹弓呐喊:“我成功了,我成功了!”还有的学生写到:“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我转过身去,朝放瓶的地方看了看,在那里,不久前还有一个玻璃瓶立在那儿,而就在刚才,那玻璃瓶竟被一个盲童打碎了,玻璃碎片撒了一地,反射着洒满人间的月光。我不禁有些吃惊。在明朗的月光下,蛐蛐仍然在唱着优美的歌曲,我不知为何一下子明白了过来。原来,母亲把自己对儿子的爱“放进”小石子中递给儿子,小男孩接过母亲的爱,刚要 2 倒下的信心就重新树立了起来。”
文章可以结束,课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永无止境。看似不起眼的练笔,留给孩子们的影响当会如生命的长河永不止息。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此处的小练笔训练,是真正挖掘出了学生个体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更开拓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达到创造想像的升华。
总之,课堂处处是作文,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把握教材,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适时适度的“小练笔”,既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中掌握了写作技巧,提高了写作水平,消除了对写作的畏惧感,更对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发挥着持续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作用。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和文本发生着深层次的对话,将文本的言语表达不断内化、创造,这些言语实践所带来的欣喜,定会令语文课堂教学洋溢无限生机,小练笔也可以演绎大精彩!
第四篇:小练笔大文章
让小练笔为语文教学绽放光彩
所谓“练笔”,就是紧随课堂讲解之后进行的仿写、缩写、扩写、续写和变意等。它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好处。作为一名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当遇到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学生易于模仿写作的段落或文章时,总是会想到布置练笔。小练笔作业把对观察、阅读、表达相互联系起来,构成整体,学生通过练笔写感受、写想象、记日记,不拘形式,自由表达。这既促进了读写结合,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也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提高练笔的效率和作用呢?下面就练笔的教学方法、练笔素材及策略等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练笔的教学方法
1、从读到写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折不扣地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特别是准备安排练笔的课文,更要走完后半段,即从思想内容回到语言文字,把练笔建立在理解、吸收、积累上。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描写的是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作者按四季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地描绘了小兴安岭的景色。全文共 6 个自然段,先总的讲小兴安岭的树多,“像绿色的海洋”;再按四季分别讲小兴安岭的景色;最后总结: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在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后,要回头看作者是怎样写出小兴安岭的美丽和自己的喜爱的,并通过板书揭示写作方法:
春天:树木积雪小溪小鹿
美丽的夏天:树木浓雾阳光野花
小兴安岭秋天:树木落叶野果药材
冬天:雪花积雪西北风动物
回头再看表达,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学习表达上,而不是内容上,这有利于把写作知识迁移到练笔中来。
2、从扶到放
(1)扶。让学生回忆自己校园的景色,仿照课文的顺序夸夸自己的校园,当场练笔。教师巡视,当堂点评。采用对照评比法,先讲评好的片段,好在哪儿?怎样抓住事物特点来写的?再讲评差的片段,差在哪儿?怎样修改?这是扶中有放,放中有扶,把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结合在一起。
(2)放。课外练笔,让学生选一处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来写,写出特点。然后在班中交流,把精彩之作贴到墙报上。
二、练笔素材的挖掘
1、典型处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因此,要指导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大至宇宙世界,小到学校家庭,许多事情都会拨动他们的心弦。要让学生把目光延伸到家庭、社会、日常生活中,告诉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中处处都有可写的内容。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表达时就信手拈来,涉笔成趣。
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课文比较接近生活,内容通俗易懂,段落层次清晰,对训练学生的习作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如《赵州桥》一文,其中第二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形式,围绕“雄伟”这个特点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等,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赵州桥的雄伟,令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在这个典型处,让学生运用此段的方式写写自己家乡的某个建筑物的特点。学生兴趣盎然,仿写片段一定能获得成功。
还有很多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文质兼美,有清晰的段落、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词语,以及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这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练习语言的最好范文。如《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的句子:“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学完后,老师让学生自由选择秋天的一样事物,仿照课文写句子。有的学生写白云,有的学生写松柏,有的学生写稻谷„„可见,学生对典型的句式进行仿写,不仅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而且在举一反三的练笔中,牢固掌握范文的写作技巧,学生的习作语言同样也得到了锤炼。
2、概括处拓写
我们的教材中,编者选了不少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范文。范文的详写部分用来启发学生怎样把文章写具体;而略写部分,却是学生练笔的好材料。如《孔子拜师》中有这样一句话:“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讲孔子怎样走到洛阳的,文中只用了“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来描述,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艰难,就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了。可以提供一些句式:累了,孔子____;渴了,孔子____;天已黑了,孔子____;不管是炎炎酷暑还是寒冬腊月,孔子____。这不仅深化了文章主旨,读厚了课文,还丰富了学生的习作内容,文道结合,何乐而不为呢?
3、情境处激写
教材中许多课文图文并茂,其中有些插图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趣。如《燕子专列》中,文章对贝蒂如何找寻燕子的内容不是很详细,贝蒂的动作、表情、内心活动根本没有涉及,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插图想象贝蒂寻找燕子的范围、动作、内心活动,然后进行练笔。这样,学生就会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争论处辩写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有因“一词、一句、一段”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讨论、探究活动。这是一个活泼、生动又精彩纷呈的过程。如学完《小摄影师》一
文后,我问:“小男孩还会再来吗?”有的立刻说:“会!”话音还没结束,就有学生反对说:“小男孩不会再来了!”于是我把学生分成“赞成”派和“反对”派,展开激烈的辩论。一时间,学生纷纷各抒已见,还摆明自己认为很充分、充足的理由。辩论一结束,我就趁热打铁让学生写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做,不但深化了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了阅读质量,而且也创造了学生与文本再次“亲近”的机会和倾诉心里话的机会,可谓一举两得。
5、空白处扩写
课文中的文学作品往往留有许多空白,这些地方写得很含蓄,或很简练,给读者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需要读者去填补,去丰富情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如《西门豹》第10~12自然段,写西门豹用计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的经过。其中惩治的场面在学生的头脑里是空白的,教学时可以设计写话训练:①西门豹接着会怎样惩治其他巫婆和官绅?②那些巫婆和官绅会怎样求饶?③岸上观看的老百姓会有什么神情、举动和议论?通过问题让学生练笔。在教学《掌声》一课时,当讲到受到掌声鼓励后的小英,“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开朗起来的小英还会做些什么呢?让学生展开想象,从而深化他们对主题的理解: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帮助。用爱去温暖别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爱。通过填补,学生的语言得以运用,情感得以表达。
6、结尾处续写
教材中的不少课文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文章所写的事情虽然完结了,但事态还可能继续或有新的发展。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展开联想,构思新情节,这也是学生练笔的好机会。如《风筝》一课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最后说: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我们有没有找到“幸福鸟”呢?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续写文章。
7、童话古诗改写
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织,重新表达,既可以帮助小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为学生创造练笔的机会,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古诗教学中,可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来提供学生练笔的机会。小学语文教材每册都有选编古诗,这些古诗的内容浅显易懂。写景的将景物描绘得细腻生动,叙事的情感表达真挚感人。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可以将这些古诗改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也可引导他们把自己当作诗人,将这些古诗改写成自述式的现代文。如教学《枫桥夜泊》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到诗人张继当时内心的孤独、忧愁,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段导语:在秋风萧瑟的夜晚,诗人张继只身坐船来到江南,将船停泊在枫桥边,漫天霜华,寒气袭人,他看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点点灯火,听着乌鸦凄惨的叫声和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肯定是愁绪万千、难以入眠,相信此时此刻的张继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你能帮他把心里话说出来吗?这样,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走入诗人的心灵世界,他们的感受一定
会不同寻常,有话可说可写。再如《赠汪伦》可以改写成一篇以“送别”为内容的叙事文章。《宿新市徐公店》也可改写,让学生想象追蝶孩子的表情,黄蝶停停歇歇的情景,孩子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把古诗改成有趣的故事。古诗如此,童话也一样。《陶罐和瓦罐》这篇童话故事里的陶罐谦虚、友善、克制,许多年后成了文物,瓦罐傲慢、蛮横无礼,最后却化为乌有。故事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改写时可让学生变换陶罐、瓦罐的性格品质,学习课文中对话、神态的描写,变换他们的结局,并用上好词好句。结果表明,学生的习作跟课文比起来,真是有过之而不及。
8、写写读后感
有些文章的内容能特别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强烈的感染力。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感受最深的一两点写一篇读后感。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讲的就是1963年大作家叶圣陶先生为中学生肖复兴认真修改并请肖复兴到他家去做客的事。叶老先生一丝不苟的作风和平易近人的品质深深地感动了肖复兴,同时也感染了学生。学文后,我要学生抓住文中感受最深的一两点来写一篇读后感。一位学生写出了这样深切的感受:一个真正值得尊敬的人是高尚的本领和高尚的品格的完美统一。我感谢肖复兴先生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也装进了我的心里,而且也会永远绿着再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就可以让学生写写《我眼中的邱少云》、《邱少云,我想对你说„„》等等的小练笔。
读写结合,抓住关键,把练笔有机地引入课堂。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可写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他们不再害怕习作,反而把习作当成快乐的事,作文水平也一定会逐步提高。
三、练笔设计的策略
1、小练笔设计要兴趣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老师不用多讲,学生就会自觉认真地完成作业。所以,老师设计的小练笔作业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如设计活动吹泡泡,然后练笔。先让学生试验,怎样才能吹出大大的泡泡,再观察泡泡像什么,然后说说你希望泡泡载你去哪儿?由于事先有要求,学生玩时就有意地想着,写练笔也是有感而发,自然而然的事了。
2、小练笔设计应有层次
学生智力发展水平高低不同,因此,对不同学生的要求也应有所侧重。小练笔的设计可以开设一个“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宽松的选择范围,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如秋天来了,可设计如下分层作业:①摘录文中的好词好句,有感情地背诵;②观察秋天的特点,以《秋天来到我们身边》为题写一写;③创编秋天的歌给大家听。以上三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任选若干题完成。这样的设计,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学生可以自由选择。
3、小练笔设计要系列化
学生怕写作文,不喜欢写作文,老师可以在激趣—指导—评价环节中要精心设计。激趣可这样做,在班里评比“写作之星”,每天坚持十分钟举行作品发布
会。指导练笔时抓读写结合点、课内外结合点、学科间融合点,悟方法,巧练习。小练笔的评价,不是终结性评价,应该有自评、同学评、家长评、老师评,利用每天的十分钟,请学生读自己的练笔。在每次练笔中,设立奖项,让学生写有成就。
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小练笔的质量,有时比园地中的习作要高,学生也更乐于完成练笔。小练笔训练让学生在读中学写,读写结合,理解和运用相得益彰。相信只要老师持之以恒,学生就会喜欢作文,就能创造出一篇篇精美的“大文章”。
参考文献
1、《名师作业设计经验》肖川主编
2、《设计开放性作业培养创新意识》《小学语文教学》
3、《挖出生长点上出语文味》 孙忠心 《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第12期
第五篇:小练笔成就大作文
小学作文的价值应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写作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模仿,对课文进行仿写、续写、想象、扩充,学到方法,学会习作,把大作文的要求进行支解,降低习作要求,在小练笔中写我心中感受,享受习作的快乐。
学生进入三年级,作文便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写作能力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让学生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贴真的好文章,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单凭课文上每单元规定的那六、七篇作文是远远不够的,平时必须得经常性地设置一些小练笔,凭借课文,读写结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提高写作能力。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尝试。
(一)兴趣入手,我想写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觉自发地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如果教师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抓住一切机会进行作文练笔,给学生说的环境,学生就有写的欲望。
开学第一天,捧着新书的孩子们兴奋极了,有的翻开书本迫不及待地阅读,有的不住地闻着新书的油墨味,有的抚摸着封面和身边的伙伴欣喜地交流。笔者灵机一动,“看看我们的语文书封面,这三位小朋友将带领我们进入三年级课文,咦!他们在做些什么呢?”学生七嘴八舌道:“小明正在专心致志地观察蜘蛛怎样织网。”“小红发现了花朵上有一只跳舞的蝴蝶。”“小草的叶子上有一颗闪亮的露珠,小红看得正出神。”“丁丁想看看蚂蚁是怎样造宫殿的。”……我顺势引导:“这么美的句子,不把它记下来真可惜,咱们来取个题目,写一写吧!”“愉快的假日”、“美好的一天”、“我的语文书封面”等,一篇篇小练笔出现在语文书封二上。
(二)精彩篇章,我会仿
儿童有着天生的模仿才能,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
1.仿句。新课程下的语文文本最大的特点就是文词优美,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词句积累意识,如《秋天的雨》一课,作者以拟人的方法写秋天的雨,句子优美。课后,让学生把大自然的景色看成人,写写秋天的田野,于是“秋姑娘给大家写信,枫叶是火红的邮票,菊花是美丽的舞蹈裙,桂花也来凑热闹,喷上香水参加秋的聚会”,“小草赶流行,染了黄头发”,“橘子、柿子知道秋姑娘怕黑,特意打起金色的灯笼,照亮整个果园”等句子自然就出现了。
2.仿片段。仿片段,亦称点仿,这种方法就是局部上模仿范文的方式。在仿写时,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段。如《赵州桥》的二三自然段是典型的“总—分”段式,进行仿写时告诉学生这种片段在写法上的规律,让学生有规可循,有法可借,有例可仿,让学生明白写法后趁热打铁,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教室一角,以“总—分”段式抓特点描写景物,在句子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这样,便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了读写迁移的目的。
3.仿篇。仿篇又称全仿,就是从整体上仿范文作文的方式。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按照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描写了不同季节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笔者就建议学生按这样的时间顺序写写自己的校园或自己的家乡。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迁移运用了平时小练笔时写的有关春夏秋冬的好词好句好段,写起来得心应手,教师只需要把规律教给学生,学生就会从中悟出写的门径。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
(三)抓住空白,我来补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美文,充满了想象的魅力,启迪学生的心智,积累灵性的语言,并留有空白处。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空白,进行小练笔,为学生写作打下基础。如《风筝》一课中“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续写《寻找幸福鸟》,学生写到:“我们扒开草丛找,连影都没见着,我们灰心极了,可能幸福鸟被溪水冲到下游去了,我们沿着小溪一路狂奔,都没有见到,我的心都快碎了,就想有块大石头堵着……”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并记录了自己的心情,是很可贵的一件事。
(四)我的作文,大家改
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练笔。让学生自由作文,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笔者大力鼓励,扬其善,促其学。学生的习作本身有它的可贵之处——真实,当然,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不成熟。因此,要告诉学生,作文不光要写给自己看,还要写给同学看,更要写给家人看。写完后,找自己最要好的同学交换阅读并修改,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文拿给自己的家长人看。要缠着家长,像挤牙膏一样从家长那儿挤出好词好句。经过修改后,同学们将作文带回了家,第二天上课,专门组织“家长看我的作文”交流会,同学们纷纷介绍了家长看完作文的态度。并说说哪句话哪个词是从家长那儿“取经”的。活动中,学生爱看自己的作文,愿意和别人交流自己的作文,敢于展示,还养成了认真写作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