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岳阳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
岳阳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
作者:佚名 来源:平江县政府网 点击数:218 更新时间:2009-4-19 19:37:30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根据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事业单位,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并纳入机构编制管理范围的社会服务组织。
本规定所称事业编制,是指事业单位的人员数量定额、编制结构比例和领导职数。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适用本规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应当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政事、事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管理。
第五条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体制。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统一负责全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县(市、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分别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各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称机构编制部门)具体承担本级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日常工作,并接受上级机构编制部门的管理和监督。
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配合机构编制部门做好事业机构编制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 机构管理
第六条 事业机构管理包括下列内容:
(一)机构的设立、变更和撤销;
(二)机构名称、规格、内设机构的确定或者变更;
(三)机构职责任务、经费渠道、隶属关系的确定或者调整;
(四)机构类别的确定。
第七条 设立事业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有明确的职责任务;
(二)有规范的名称和明确的举办主体;
(三)有合法、稳定的资金来源;
(四)有必要的工作场所;
(五)有资质要求的,应取得相应资质;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 设立事业机构,应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注重规模效益、发挥综合功能。现有事业机构能够承担新增工作任务的,不再新设事业机构;可以由社会力量兴办的社会公益事业,不再新设国家投资举办的事业机构。
凡工作任务长期不足、工作任务转移或者业务相近、重复设置的事业机构,应当精简、合并或者撤销。第九条 设立事业机构,由其举办主体按照管理权限向机构编制部门提交申请。申请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法律法规依据、设立的必要性分析报告及发展规划;
(二)机构名称、类别、职责任务、基本规模、经费渠道、内设机构、编制数额和领导职数。
第十条 市直事业机构(含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湖风景区事业机构)的设立、变更、撤销等事项,由其举办主体报市机构编制部门按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审批或审核。
县(市、区)所属相当于科级以上事业机构的设立、变更、撤销等事项,由县(市、区)机构编制部门或当地党委、政府向上一级机构编制部门或党委、政府报告,按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审批或审核;其他事项由同级机构编制部门按规定程序审批或审核。
按照规定需报省审批的,按规定程序报批。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的名称要体现其特点,一般称院、校、所、台、站、馆、社、队、中心等。
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的类别分为行政支持类、纯公益类、准公益类和经营服务类。
第十三条 事业单位的经费渠道分为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事业单位的经费渠道在设立时根据其性质、类别和职责任务确定,并可随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
第十四条 事业单位应根据性质、规模、社会功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综合指标,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等级规格制度。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规格和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公益类和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只明确其主职级别待遇。
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内设机构中的业务科(股)室必须占内设机构总数的60%以上。内设机构名称和规格必须规范统一,一般称科、室、股。10名编制以下的事业单位原则上不设内设机构。内设机构人数一般不少于3人。
对上级机构编制部门颁发了标准的,原则上按标准设置内设机构。
第十六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申请变更:
(一)机构名称、类别、职责任务、隶属关系、规格、经费渠道等需要变动的;
(二)机构合并或分设的。
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在30日内申请撤销:
(一)依照法律、法规应当予以撤销的;
(二)举办主体决定撤销的;
(三)职责任务消失的;
(四)性质改变的;
(五)其他事由需要撤销的。
第十八条 变更、撤销事业单位,由其举办主体或拟变更、撤销单位向批准设立的机关提交变更、撤销方案。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理由和依据;
(二)职责任务的增减、转移、消失情况;
(三)资产处置及清算情况;
(四)人员安置意见。
第十九条 应当撤销的事业单位,逾期未申请的,可由批准设立机关直接行文予以撤销。
第二十条 事业单位设立、变更、撤销后,应当及时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有关手续。
第三章 编制管理
第二十一条 事业编制管理事项包括下列内容:
(一)编制数额的核定或者调整;
(二)人员编制结构比例的核定或者调整;
(三)领导职数的核定或者调整;
(四)用编数量及结构的审批。
第二十二条 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按照编制标准核定;无编制标准的,根据发展规模、职责任务等,参照同类事业单位的情况核定;规模较大的事业单位,可分期核定编制,实行动态管理。
经批准合并、分设的事业单位,应当重新核定编制;被撤销或不再具有事业性质的,应当核销原事业编制。
第二十三条 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核定后,因职责任务变化需要调整的,由其举办主体或该事业单位向同级机构编制部门提交调整方案。调整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调整的理由和依据;
(二)编制数额和人员编制结构。
第二十四条 市机构编制部门对全市事业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各县(市、区)机构编制部门在下达的事业编制总量内,对事业编制进行分配使用,不得突破事业编制年度控制数。
第二十五条 市直事业单位(含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湖风景区事业单位)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的核定或调整等事项,由其举办主体报市机构编制部门按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审批或审核。
县(市、区)所属相当于科级以上事业单位的领导职数核定或调整,由县(市、区)机构编制部门或当地党委、政府报上一级机构编制部门或党委、政府按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审批或审核。
第二十六条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完善机构编制管理证、人员编制卡和人员编制台帐,澄清人员编制底子。
第二十七条 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按结构可分为管理人员编制、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和后勤服务人员编制。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类别,确定人员编制结构比例。
(一)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后勤服务人员原则上不得突破单位总编制的10%;
(二)纯公益类、准公益类事业单位按行业不同,确定不同的结构比例,其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一般控制在30%以内;
(三)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不得突破单位总编制的30%。
第二十八条 事业单位编制在3~10名内的,核定领导职数1~2名;编制在11~30名的,核定领导职数2 ~3名;编制在30名以上的,核定的领导职数不得超过4名。事业单位内设机构可根据职责任务,各核定领导职数1~2名。
第二十九条 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不得与国家机关和其他组织人员编制混合使用。国家机关和其他组织不得占用事业单位人员编制。
第三十条 事业单位空出编制后补充工作人员,应先向机构编制部门提出用编要求,经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同意后才能组织招聘。
第三十一条 事业单位经批准在编内招聘人员后,必须先到机构编制部门办理用(列)编手续,再凭机构编制部门开出的用(列)编通知单到人事、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无用(列)编通知单的,任何单位不得办理调配、核资、工资统发及社会保障等手续。
第三十二条 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试行一年一聘制的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或其他事业单位的特殊岗位(如后勤服务、医务护理)人员聘用时,不办理列编及其他相关手续。
第三十三条 事业单位改为企业后,编制予以核销。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 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实行专题报批制度和“一支笔”审批制度,凡设立、变更、撤销事业机构或调整事业编制事项由机构编制部门承办。
第三十五条 事业机构编制事项一经核定,必须严格执行。不准超编进人,不准擅自设立机构和提高机构的级别,不准违反领导职数配备的有关规定,不准越权审批机构编制,不准上级业务部门干预下级的机构编制。
第三十六条 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加强对事业机构编制的监督管理和考核工作,结合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对事业单位运行情况、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进行年度检验评估,并将检验评估结果作为调整其机构编制和经费渠道的重要依据。市机构编制部门每年对县(市、区)机构编制管理开展一至两次全面督查。
第三十七条 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督促本级事业单位定期公示人员编制情况,主动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要加强工资统发的审核管理,认真清理吃“空饷”人员;要畅通信息渠道,做好举报电话和信访案件的受理查处工作,严肃查处违规事件。
第三十八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机构编制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纠正。造成不良后果或逾期不纠正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依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在申报事业机构编制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二)擅自增加、变更内设机构的;
(三)擅自变更机构名称、提高机构规格或加挂牌子的;
(四)擅自变更职责范围或利用社会服务职能办实体盈利的;
(五)未经列编擅自进人的;
(六)人员混编混岗或吃“空饷”的;
(七)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的;
(八)未按规定办理登记事项的;
(九)违反有关规定干预下级业务部门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配备的;
(十)其他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
第三十九条 县(市、区)机构编制部门违规设立、变更、撤销事业机构及调整人员编制的,由市机构编制部门督促其改正;拒不改正的,报请市委、市政府处理。
第四十条 从事事业机构编制管理的工作人员应当坚持原则、公道正派、依法办事,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本规定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
转发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教育厅、财政厅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 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新政办发[2003]103号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州、市、县(市)人民政府,各行政公署,自治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教育厅、财政厅制定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已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政府第6次主席办公室会议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三年七月十七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
自治区编办
自治区教育厅
自治区财政厅
(二○○三年四月十一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自治区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调整优化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国办发[2002]28号)及《教育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的实施意见》(教人[2002]8号)精神,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
第二条 各级政府举办的中小学校是实施基础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其教职工使用事业编制。
第三条 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保证自治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坚持精干、规范、合理、优化、高效的原则。
第二章 管理体制
第四条 机构编制主管部门负责审核报批辖区内教育系统所属中小学机构编制,监督机构编制法规政策的执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拟定所属中小学机构编制方案;财政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分级负担的原则和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核拨中小学人员经费。
第五条 中小学机构编制核定的组织实施工作,由各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会同教育、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
(一)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会同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财政厅负责对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进行总量控制和政策指导,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审核各地、州、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报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并负责对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各地、州、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拟定本级及辖区各县、市、市辖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地、州、市机构编制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核本级及辖区各县、市、市辖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并经同级政府(行署)同意后,报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
(三)县、市、市辖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拟定本县、市、市辖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县、市、市辖区机构编制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核本县、市、市辖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经同级政府同意后,报地、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并汇总上报。
(四)各地、州、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经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下达后,各地、州、市及县、市、市辖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数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提出具体分配所辖中小学机构编制意见,并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各级财政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核拨中小学人员经费。
第六条 中小学机构编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干预,下发文件和部署工作不得有涉及学校机构和教职工编制方面的内容。
第三章 内设机构和领导职数
第七条 中小学校的内设机构和领导职数根据学校类别、规模和任务设置,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第八条 普通中学内设机构原则上设教导处(室)、总务处(室)、办公室;12个(不含12个)教学班以上的学校可增设1-2个内设机构,各内设机构可配主任1名。
普通中学(含高中、初中,下同)一般配校长、书记各1名,副校长1名;民汉合校的学校和12个(不含12个)教学班以上的学校可增配副校长1名。
第九条 完全小学内设机构原则上设教导处(室)、总务处(室);18个(不含18个)教学班以上的学校可增设1-2个内设机构,各内设机构可配主任1名;12个教学班以下的学校只设管理岗位,不设内设机构,可配教导主任和总务主任各1名;农村小学分校或教学点指定1名教师负责学校工作。
完全小学一般配校长、书记各1名,副校长1名;民汉合校的学校和18个(不含18个)教学班以上的学校可增配副校长1名。
第十条 乡(镇)人民政府不设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乡(镇)有关教育工作由乡(镇)长直接负责,并接受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教育教学业务管理由乡(镇)中心学校或能胜任教学管理业务的学校校长负责,可增配副校长1名。
第十一条 中小学校的群众团体按有关法律及章程设立。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及群众团体工作人员,可以一人多岗、专兼结合、相互兼职。
第四章 人员编制
第十二条 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核定。根据高中、初中、小学等不同教育层次和城市、县镇、农村等不同地域核定。城市、县镇按照在校学生数的一定比例核定(详见附表一),农村按照班额和在校学生数核定(详见附表二)。农村初级小学(1-3年级)或分校、教学点编制原则上按农村小学核编标准核定在乡(镇)中心小学编制数内。
第十三条 中小学教职工包括教师、职员、教学辅助人员和工勤人员。
(一)教师:指学校中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二)职员:指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的人员;
(三)教学辅助人员:指学校中主要从事教学实验、图书、电化教育及卫生保健等教学辅助工作的人员;
(四)工勤人员:指学校后勤服务人员。
第十四条 中小学管理工作尽可能由教师兼职,后勤服务工作应逐步实行社会化。确实需要配备职员、教辅人员和后勤人员的,其所占教职工编制比例为:高中一般不超过16%、初中一般不超过15%、小学一般不超过9%。
第十五条 中小学应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需求安排班额,并根据班额组织教学班级。原则上城市普通中学每班学生45-50人,小学40-45人,农村学校酌减。
第十六条 符合下列情况的中小学校其教职工编制可适当增加;
(一)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班的学校,每校可适当增加1-2名人员编制;
(二)农牧区寄宿制学校、民汉合校的学校,每校可适当增加1-2名人员编制;
(三)乡(镇)中心小学,原则上增加1名人员编制,以加强教育教学业务管理工作。
第五章 管理办法和监督措施
第十七条 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县、市、市辖区机构编制主管部门会同教育、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每三年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生源变化和学校布局调整情况,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进行一次全面审核上报工作。
凡在已核定的中小学机构编制总量范围内,学校要求增设专门机构和调整人员编制,须经同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并下达正式文件后,方可执行;对于超编的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拟定具体余缺调剂计划,逐步压缩超编人员。要积极引导组织教职工从城镇和超编学校向农村和缺编学校合理流动。
第十八条 要清理各种形式的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对已占用学校教职工编制而不在学校工作的人员,要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为其支付工资。任何部门和单位一律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和变相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中小学不得超编聘用人员,不得使用编外人员顶编在岗工作。
第十九条 全面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农村中小学任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对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要及时调整出教师队伍。辞退代课教师和不合格教师,压缩非教学人员,清退临时人员。
第二十条 经批准设立的中小学校,凡具备法人条件的,应依法按照分级登记管理的规定向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机关备案,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各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和教育、财政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本暂行规定的单位,要责令其纠正,并视情节轻重对有关责任者给予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暂行规定适用于自治区范围内由政府举办的各级中小学校。
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学校、小学附设幼儿园及工读学校可参照执行本暂行规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中小学校的教职工编制,可参照执行本暂行规定。
社会力量举办的同类学校可参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暂行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有关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文件及规定与本暂行规定内容不相符的,均以本暂行规定为准。
附件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
(城市、县镇)
学校类别
教职工与学生比
高中
城市
1:12.5
县镇
1:12
初中
城市
1:13.5
县镇
1:14
小学
城市
1:19
县镇
1:19
注:
1、“城市”指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市;
2、“县镇”指县、市政府所在地城区。
附件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
(农村)
学校类别 每班平均学生数 每班平均教职工数
初中
30-45
3.8
小学
25-40
1.8
第三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自治区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调整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国办发[2002]28号)及《教育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的实施意见》(教人[2002]8号)精神,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
第二条 各级政府举办的中小学校是实施基础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其教职工使用事业编制。第三条 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保证自治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坚持精干、规范、合理、优化、高效的原则。
第二章 管理体制
第四条 机构编制主管部门负责审核报批辖区内教育系统所属中小学机构编制,监督机构编制法规政策的执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拟定所属中小学机构编制方案;财政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分级负担的原则和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核拨中小学人员经费。
第五条 中小学机构编制核定的组织实施工作,由各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会同教育、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
(一)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会同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财政厅负责对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进行总量控制和政策指导,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审核各地、州、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报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并负责对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各地、州、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拟定本级及辖区各县、市、市辖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地、州、市机构编制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核本级及辖区各县、市、市辖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并经同级政府(行署)同意后,报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
(三)县、市、市辖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拟定本县、市、市辖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县、市、市辖区机构编制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核本县、市、市辖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经同级政府同意后,报地、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并汇总上报。
(四)各地、州、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经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下达后,各地、州、市及县、市、市辖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数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提出具体分配所辖中小学机构编制意见,并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各级财政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核拨中小学人员经费。
第六条 中小学机构编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干预,下发文件和部署工作不得有涉及学校机构和教职工编制方面的内容。
第三章 内设机构和领导职数
第七条 中小学校的内设机构和领导职数根据学校类别、规模和任务设置,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第八条 普通中学内设机构原则上设教导处(室)、总务处(室)、办公室;12个(不含12个)教学班以上的学校可增设1一2个内设机构,各内设机构可配主任1名。
普通中学(含高中、初中,下同)一般配校长、书记各1名,副校长1名;民汉合校的学校和12个(不含12个)教学班以上的学校可增配副校长1名。
第九条 完全小学内设机构原则上设教导处(室)、总务处(室);18个(不含18个)教学班以上的学校可增设1一2个内设机构,各内设机构可配主任1名;12个教学班以下的学校只设管理岗位,不设内设机构,可配教导主任和总务主任各1名;农村小学分校或教学点指定1名教师负责学校工作。
完全小学一般配校长、书记各1名,副校长1名;民汉合校的学校和18个(不含18个)教学班以上的学校可增配副校长1名。
第十条 乡(镇)人民政府不设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乡(镇)有关教育工作由乡(镇)长直接负责,并接受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教育教学业务管理由乡(镇)中心学校或能胜任教学管理业务的学校校长负责,可增配副校长1名。
第十一条 中小学校的群众团体按有关法律及章程设立。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及群众团体工作人员,可以一人多岗、专兼结合、相互兼职。
第四章 人员编制
第十二条 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核定。根据高中、初中、小学等不同教育层次和城市、县镇、农村等不同地域核定。城市、县镇按照在校学生数的一定比例核定(详见附表一),农村按照班额和在校学生数核定(详见附表二)。农村初级小学(1一3年级)或分校、教学点编制原则上按农村小学核编标准核定在乡(镇)中心小学编制数内。
第十三条 中小学教职工包括教师、职员、教学辅助人员和工勤人员。
(一)教师:指学校中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二)职员:指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的人员;
(三)教学辅助人员:指学校中主要从事教学实验、图书、电化教育及卫生保健等教学辅助工作的人员;
(四)工勤人员:指学校后勤服务人员。
第十四条 中小学管理工作尽可能由教师兼职,后勤服务工作应逐步实行社会化。确实需要配备职员、教辅人员和后勤人员的,其所占教职工编制比例为:高中一般不超过16%、初中一般不超过15%、小学一般不超过9%。
第十五条 中小学应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需求安排班额,并根据班额组织教学班级。原则上城市普通中学每班学生45-50人,小学40-45人,农村学校酌减。
第十六条 符合下列情况的中小学校其教职工编制可适当增加:
(一)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班的学校,每校可适当增加1-2名人员编制;
(二)农牧区寄宿制学校、民汉合校的学校,每校可适当增加1-2名人员编制;
(三)乡(镇)中心小学,原则上增加1名人员编制,以加强教育教学业务管理工作。第五章 管理办法和监督措施
第十七条 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县、市、市辖区机构编制主管部门会同教育、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每三年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生源变化和学校布局调整情况,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进行一次全面审核上报工作。
凡在已核定的中小学机构编制总量范围内,学校要求增设专门机构和调整人员编制,须经同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共下达正式文件后,方可执行;对于超编的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拟定具体余缺调剂计划,逐步压缩超编人员。要积极引导组织教职工从城镇和超编学校向农村和缺编学校合理流动。
第十八条 要清理各种形式的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对已占用学校教职工编制而不在学校工作的人员,要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为其支付工资。任何部门和单位一律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和变相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中小学不得超编聘用人员,不得使用编外人员顶编在岗工作。第十九条 全面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农村中小学任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对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要及时调整出教师队伍。辞退代课教师和不合格教师,压缩非教学人员,清退临时人员。
第二十条 经批准设立的中小学校,凡具备法人条件的,应依法按照分级登记管理的规定向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机关备案,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各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和教育、财政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本暂行规定的单位,要责令其纠正,并视情节轻重对有关责任者给予处理。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暂行规定适用于自治区范围内由政府举办的各级中小学校。
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学校、小学附设幼儿园及工读学校可参照执行本暂行规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中小学校的教职工编制,可参照执行本暂行规定。
社会力量举办的同类学校可参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暂行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有关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文件及规定与本暂行规定内容不相符的,均以本暂行规定为准。
第二十四条 本暂行规定由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附件:
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城市、县镇
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农村)
自治区编办 自治区教育厅 自治区财政厅 二○○三年四月十一日
附件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
(城市、县镇)
学校类别 教职工与学生比
高中 城市 1∶12.5
高中 县镇 1∶12
初中 城市 1∶13.5
初中 县镇 1∶14
小学 城市 1∶19
小学 县镇 1∶19
注:
1、“城市”指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
2、“县镇”指县、市政府所在地城区。
附件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农村)
学校类别 每班平均学生数 每班平均教职工数
初中 30-45 3.8
小学 25-40 1.8
第四篇:曲靖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
曲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曲靖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事业单位: 曲靖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拟定的《曲靖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00三年七月十四日
曲靖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辖区内市、县(市、区)、乡镇各级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同级或上级财政投资兴办的,从事各项社会服务工作的事业单位。
第三条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应当符合市、县(市、区)、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坚持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总量控制。
第四条 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事业单位依法从事经营活动,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逐步实现经费部分或者全部自理,逐步推向社会化,减轻财政负担。
第五条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市机关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在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的领导下,对本市行政区域内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实施统一宏观控制和监督管理,负责市直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和指导县(市、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有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县(市、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在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配合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做好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第二章 事业单位机构管理
第六条 事业单位机构管理事项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业单位机构的设立、合并、分设和撤销;
(二)事业单位机构的名称、规格、内设机构以及主管部门的确定或者变更;
(三)事业单位机构职责的确定或者调整。
第七条 设立事业单位机构,应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注重规模效益、发挥综合功能。现有事业单位机构能够承担新增工作任务的,不再新设机构;可以由社会力量兴办的社会公益事业,不再新设财政投资兴办的机构。
凡工作任务长期不足、工作任务转移或者业务相近、重复设置的事业单位机构,应当精简、合并或者撤销。
第八条 设立事业单位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
(二)有具体的主管部门和明确的职责;
(三)有合法、稳定的经费来源:
(四)有规范的机构名称、固定的工作场所以及必要的设施;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 设立事业单位机构,应当向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申请,主要内容包括设立机构的目的、机构名称、隶属关系、职责任务、机构规格、内设机构、编制数额、领导职数、人员结构比例、经费供给形式,以及审批机关需要的其他证明材料。
第十条 事业单位机构的名称应当规范、准确,并与党政机关、企业和社会团体的名称相区别。
事业单位机构的名称由三部分组成:机构的地域位置或者隶属关系;基本工作内容或者工作性质;机构组织方式的中心词。“中心词”一般称院、校、馆、所、台、站、社、团、队、园、中心等。
第十一条 设立事业单位机构应当明确其隶属关系。属于主管部门设立的,明确由主管部门管理;属于两个以上部门共同设立或者双重领导的,明确主要管理部门和管理范围;属于委托管理的,明确委托管理关系和管理范围。
第十二条 设置事业单位内部机构,应当遵循精干、高效的原则。非业务性机构应当综合设置,不得超过内部机构的30%。
事业单位内部机构的规格原则规定如下:
(一)按照正处级、副处级管理的事业单位,其内部机构规格按照科级确定;
(二)按照科级管理的事业单位,其内部机构规格按照股级确定。
第十三条 合并、分设或者撤销的事业单位机构,应当在30日内向原审批机关提出申请,并提交申请及有关文件材料:
(一)合并、分设或者撤销机构的依据;
(二)原机构职责的转移、消失情况;
(三)原事业单位编制员额的处理意见。
第十四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撤销:
(一)由当地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门决定撤销的;
(二)原定工作任务结束的;
(三)因性质改变,不再作为事业单位的;
(四)国家和省、市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 下列单位不得批准新设为事业单位机构,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一)应用开发型科研机构;
(二)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三)新建宾馆、饭店、招待所等经营性单位;
(四)各类协会、学会、研究会、基金会等社会团体;
(五)国家和省、市规定的其他单位。
第三章 事业单位编制管理
第十六条 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事项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业单位编制员额的核定或者调整;
(二)事业单位编制结构比例及经费形式的核定或者调整;
(三)事业单位领导职数的核定或者调整。
第十七条 市对事业单位编制实行宏观管理,总量控制。
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应当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测算出市、县(市、区)事业单位编制的控制数,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后,报市委、市政府批准。
市、县(市、区)不得突破事业单位编制控制数审批事业单位编制。
第十八条 事业单位的编制员额,应当按照国家和省定编标准的低限核定或者调整。国家和省没有定编标准的,应当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必设工作岗位核定或者调整。
第十九条 核定事业单位编制结构比例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不得低于编制员额总数的75%;
(二)管理人员编制不得高于编制员额总数的15%;
(三)后勤服务人员编制不得高于编制员额总数的10%。
第二十条 事业单位编制经费形式分为全额拨款、定额补助(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三种。
核定或者调整事业编制,应当确定其经费形式。
自收自支事业编制不得改为定额补助或者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定额补助事业编制不得改为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国家和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一条 核定事业单位领导职数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编制员额在20名以下的,核定1至2职;
(二)编制员额在21名至50名的,核定2至3职;
(三)编制员额在51名以上的,核定3至4职;
(四)事业单位内设机构,编制员额平均在10名以下的,核定1职;
(五)国家和省对核定事业单位领导职数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二条 经批准合并、分设的事业单位机构,应当重新核定事业编制;经批准撤销或转为企业的事业单位机构,原核定的事业编制应当核销。
第四章 审批程序和权限与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 申请设立、变更事业单位机构管理事项和事业编制管理事项,由其主管部门或者代管部门向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提出申请;没有代管部门的,可以直接向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提出申请。
第二十四条 市直属事业单位机构的设立、合并、分设、撤销和事业编制管理事项,由主管部门送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后,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凡副处以上事业单位机构设立,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研究提出意见后,报市委审批。
第二十五条 县(市、区)直属事业单位机构的设立、合并、分设、撤销和事业编制管理事项,由主管部门送县(市、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后,报县(市、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并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备案;凡副科以上事业单位机构设立,经县(市、区)机构编制委员会研究提出意见后,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
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对违反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有关规定事项的,应当及时行文予以纠正。
第二十六条 组织、人事、财政部门应当以法定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为依据,编制增人计划、工资总额计划和进行人员经费预算。
第五章 罚 则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应当直接予以纠正;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由其任免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依法决定给予行政处分:
(一)擅自设立、合并、分设和撤销事业单位机构;
(二)擅自变更事业单位机构名称、主管部门、规格及其内设机构;
(三)擅自变更事业单位机构职责;
(四)擅自增加事业编制员额和事业单位领导职数;
(五)擅自挤占、挪用事业编制员额;
(六)擅自调整事业编制结构比例及经费形式;
(七)违反本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八条 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由其任免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依法决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应用解释。
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长春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
【发布单位】80705
【发布文号】长春市人民政府令第2号 【发布日期】1992-05-25 【生效日期】1992-05-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长春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
(1992年5月25日长春市人民政府令第2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促进我市各项事业的发展,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事业单位是指从事为国民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服务,满足人民文化、教育、科学、医疗、社会福利等需要,不以为国家积累资金和盈利为直接目的,一般不具有政府赋予的行政管理职能,由党委、政府和人民团体等党政群机关举办的全民所有制组织。
第三条 第三条 事业编制是指事业单位职工(不含临时工)人数的定员。
第四条 第四条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包括:单位名称、性质、职责范围、规格待遇、隶属关系、领导职数、内部机构、编制员额、人员结构、经费来源等。
第五条 第五条 本规定适用于我市直属及各部门所属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
第二章 管理机构和管理原则
第六条 第六条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市编制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编委)负责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行直接管理、监督、协调,并对下级编委的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第七条 第七条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工作实行编委及其办事机构(以下简称编制部门)一个部门承办,主管机构编制的领导审批,市编委一家行文的制度。
第八条 第八条 编制部门应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行计划管理,并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发展、调整计划,并按计划审批机构编制。
第九条 第九条 事业单位的人员结构按国家有关规定和实际需要合理确定,达到科学组合,有效利用编制。
第十条 第十条 编制部门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应根据其职责变化适时调整,实行动态管理。
事业单位调整职责范围时,须经编制部门审核批准。对工作任务长期不足、工作任务转移以及业务相近、重复设置的机构应及时裁并,收回编制。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编制部门要建立和增强事业单位在机构编制上的约束机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注重和提高经济效益,逐步做到经费自给。对财政拨款和提取管理费的事业单位编制员额要严格控制。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各有关部门必须在编制部门批准的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总额内下达劳动计划和工资基金计划。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在事业编制总额和人员结构比例内调配工作人员,按计划录(聘)用干部,接收各类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招用合同工等。
第三章 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事业单位应根据国民经济增长情况、社会发展需要以及财力状况设置机构、配备编制,做到精简、高效、科学、规范。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的设置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明确的职能任务,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2、有明确的隶属关系或主管部门;
3、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包括开办费、业务费、人员经费等;
4、有所需工作设备及办公场所(拟建的应提供列入基建计划的证明材料,调剂解决或租借的应出具相应证明材料);
5、人员来源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事业单位设置形式有:独立设置,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等。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名称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区别于机关、企业单位,并与其承担的职能任务相一致。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事业单位的规格待遇和领导干部工资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实际需要确定,依据事业单位的性质、规模、职责范围、隶属关系等可分为相当于地(厅)级、副地(副厅)级、县(处)级、副县(副处)级、科级、副科级待遇。
事业单位的规格待遇原则上低于主管部门,一般相当于其主管部门内部机构的规格。
社团组织及已有工资系列标准的学校、医院不再确定规格待遇。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副县(副处)级以上(含相应工资标准)事业单位,人员编制超过二十名的,可根据需要设立内部机构,但不得设三级机构。
内部机构中,每个业务科(处)室不得少于五名编制,管理科(处)室平均不少于五名编制。
学校、医校等单位的内部机构设置,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职数是指允许该单位配备的党政领导干部人数。编制在一百名以上的单位可设专职党(支部)书记。专职的纪检、工会、共青团等组织的领导干部按有关规定配备,不占核定的单位领导干部职数。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职数按下列标准配备:
1、市直属事业单位配备三职;
2、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编制七名以下的配备一职,编制八至二十名的配备二职,编制二十一至一百名的配备二至三职,编制一百零一名以上的配备三至四职;
3、较大或有特殊情况的单位可略高于本条以上二项标准配备;
4、内部机构的领导干部,原则上一个科(处)室一职,特殊情况的可配备二职;
5、学校、医院等单位的领导干部按国家有关规定配备。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事业单位人员编制采取编制定员标准、规定各类人员比例结构、审批编制方案等办法进行核定。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核定事业编制的依据:
1、事业单位承担任务的工作量和职责范围;
2、各类事业单位编制员额比例标准;
3、财力情况。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增加事业编制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经有关部门批准增设事业单位的;
2、事业单位职责变化,增加工作任务的。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事业单位举办的企业性机构的人员,不得占用本单位的事业编制(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国家明确规定使用行政编制的党政群机关以及各种社团组织和非常设机构,不得使用事业编制。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事业单位中病休一年以上,脱产学习或出国两年以上的人员,可列编外,由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编制部门审批。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各级机关均不得从事业单位借调人员顶岗工作,事业单位有权拒绝上级机关从本单位借调人员。借调超过半年的,编制部门相应核减被借调单位的人员编制。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事业编制经费渠道分为:财政全额拨款、财政差额补贴、自收自支三种形式。自收自支形式中收取管理费或服务经营性收费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四章 机构编制审批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机构编制审批程序:
1、事业单位的设立、撤销、合并、更名及内部机构设置、编制配备等事宜,必须由其主管部门提出专题报告,明确经费来源,提交有关文件和论证材料,报市编委审批;
2、编制部门对增加编制的经费来源,一般应征求财政部门意见后再进行审批,财政部门按批准的经费来源核拨经费,经费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按财政部门同意的经费渠道执行;
3、市直属等重要事业单位的设立,经市编委审核后,报市委、市政府审定;
4、各类普通学校和独立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更名等,分别由市教委、科委会同计划、财政等有关部门,按国家规定的审批权限审批,其内部机构和人员编制由编制部门核定审批;
5、凡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刊物,须按国家有关规定,经新闻出版部门审查批准后,由编制部门审批机构和人员编制。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规格待遇审批程序:
1、相当于副地(副厅)级以上待遇的,由市编委审核并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后,报省编委呈省委、省政府审批;
2、相当于县(处)、副县(副处)级待遇的,由市编委审核后,报省编委审批;
3、相当于乡(科)、副乡(副科)级待遇的,由市编委审批,县(市)区属事业单位,由县(市)区党委、政府审核后,报市编委审批;
4、相当于副县(副处)级以上待遇的事业单位内部机构的设立、调整、更名等由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编委审批。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领导干部职数审批程序:
1、市直属事业单位,由市编委审批;
2、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编委审批;
3、相当于副县(副处)级以上规格待遇的事业单位,经批准设立内部机构的,其中层干部职数由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编委审批。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编制部门在审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时,应对下列内容做出规定:
1、隶属关系;
2、职责范围;
3、规格待遇(领导干部工资标准);
4、内部机构设置;
5、领导干部职数;
6、编制员额;
7、人员来源;
8、人员经费渠道;
9、人员结构。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机构编制一经确定,各部门、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编制部门要严格履执其监督检查职责,及时查处违反编制纪律的行为。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 违反编制纪律是指下列行为:
1、未经批准擅自设立机构或更改机构名称,提高机构规格的;
2、未经批准扩大人员编制或自行超编调入工作人员的;
3、挤占、转移、借用事业单位编制和人员的;
4、超过规定的职数和人员结构比例配备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
5、擅自使用临时工,集体身份工作人员混岗的;
6、擅自超编扩大人员经费开支范围,提高经费开支标准,挤占事业经费的;
7、违反本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五条 事业单位编制纪律执行情况,应列为监察、审计的重要内容,监察、审计部门要切实监督和审计。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六条 监督检查的方式包括:定期检查、临时抽查、受理举报等。
第三十七条 第三十七条 监察、审计和编制部门对违反编制纪律的单位及个人,应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由有关部门追究其主要领导及其主管部门领导的行政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第三十八条 本规定所称“以上”、“以下”,均含本数在内。
第三十九条 第三十九条 本规定由市编委负责组织实施。
第四十条 第四十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