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55号
【发布单位】国务院
【发布文号】国发〔2016〕55号 【发布日期】2016-09-25 【生效日期】2016-09-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6〕5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环节,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透明度,便利群众办事创业,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初步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积极开展网上办事,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网上服务事项不全、信息共享程度低、可办理率不高、企业和群众办事仍然不便等问题,同时还有不少地方和部门尚未开展此项工作。为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切实提高政务服务质量与实效,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推进数据共享,打通信息孤岛,推行公开透明服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大程度利企便民,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共享“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成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设施,加强集约化建设,推动政务服务平台整合,促进条块联通,实现政务信息资源互认共享、多方利用。
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出发,简化优化办事流程,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提供渠道多样、简便易用的政务服务。
坚持协同发展。加强协作配合和工作联动,明确责任分工,实现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整体推进,做好制度衔接,为“互联网+政务服务”提供制度和机制保障。
坚持开放创新。鼓励先行先试,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渠道,开放服务资源,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构建政府、公众、企业共同参与、优势互补的政务服务新格局。
(三)工作目标。2017年底前,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建成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公开政务服务事项,政务服务标准化、网络化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底前,实现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建成覆盖全国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让政府服务更聪明,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
二、优化再造政务服务
(一)规范网上服务事项。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门要依据法定职能全面梳理行政机关、公共企事业单位直接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具体办事服务事项,编制政务服务事项目录,2017年底前通过本级政府门户网站集中公开发布,并实时更新、动态管理。实行政务服务事项编码管理,规范事项名称、条件、材料、流程、时限等,逐步做到“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编码”,为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供无差异、均等化政务服务奠定基础。
(二)优化网上服务流程。优化简化服务事项网上申请、受理、审查、决定、送达等流程,缩短办理时限,降低企业和群众办事成本。凡是能通过网络共享复用的材料,不得要求企业和群众重复提交;凡是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信息,不得要求其他单位重复提供;凡是能实现网上办理的事项,不得要求必须到现场办理。推进办事材料目录化、标准化、电子化,开展在线填报、在线提交和在线审查。建立网上预审机制,及时推送预审结果,对需要补正的材料一次性告知;积极推动电子证照、电子公文、电子签章等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开展网上验证核对,避免重复提交材料和循环证明。涉及多个部门的事项实行一口受理、网上运转、并行办理、限时办结。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引导群众分享办事经验,开展满意度评价,不断研究改进工作。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要畅通互联网沟通渠道,充分了解社情民意,针对涉及公共利益等热点问题,积极有效应对,深入解读政策,及时回应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治理能力。
(三)推进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凡与企业注册登记、年度报告、变更注销、项目投资、生产经营、商标专利、资质认定、税费办理、安全生产等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以及与居民教育医疗、户籍户政、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住房保障等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都要推行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做到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
(四)创新网上服务模式。加快政务信息资源互认共享,推动服务事项跨地区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跨部门协同办理,逐步形成全国一体化服务体系。开展政务服务大数据分析,把握和预判公众办事需求,提供智能化、个性化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引入社会力量,积极利用第三方平台,开展预约查询、证照寄送,以及在线支付等服务;依法有序开放网上政务服务资源和数据,鼓励公众、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发利用,提供多样化、创新性的便民服务。
(五)全面公开服务信息。各地区各部门要在政府门户网站和实体政务大厅,集中全面公开与政务服务事项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通知公告、办事指南、审查细则、常见问题、监督举报方式和网上可办理程度,以及行政审批涉及的中介服务事项清单、机构名录等信息,并实行动态调整,确保线上线下信息内容准确一致。规范和完善办事指南,列明依据条件、流程时限、收费标准、注意事项等;明确需提交材料的名称、依据、格式、份数、签名签章等要求,并提供规范表格、填写说明和示范文本。除办事指南明确的条件外,不得自行增加办事要求。
三、融合升级平台渠道
(一)规范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依托政府门户网站,整合本地区本部门政务服务资源与数据,加快构建权威、便捷的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避免重复分散建设;已经单独建设的,应尽快与政府门户网站前端整合。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是全国政务服务的总门户,各地区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要主动做好对接,形成统一的服务入口。推进政府部门各业务系统与政务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加强平台间对接联动,统一身份认证,按需共享数据,做到“单点登录、全网通办”。建立健全政务服务平台电子监察系统,实现全部事项全流程动态监督。利用统一的政务服务资源,积极推进平台服务向移动端、自助终端、热线电话等延伸,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多样便捷的办事渠道。
(二)推进实体政务大厅与网上服务平台融合发展。适应“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实体政务大厅服务能力,加快与网上服务平台融合,形成线上线下功能互补、相辅相成的政务服务新模式。推进实体政务大厅向网上延伸,整合业务系统,统筹服务资源,统一服务标准,做到无缝衔接、合一通办。完善配套设施,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和审批办理职权全部进驻实体政务大厅,实行集中办理、一站式办结,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在政务大厅与部门之间来回跑腿的问题。实体政务大厅管理机构要加强对单位进驻、事项办理、流程优化、网上运行的监督管理,推进政务服务阳光规范运行。
(三)推动基层服务网点与网上服务平台无缝对接。乡镇(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便民服务点直接服务基层群众,要充分利用共享的网上政务服务资源,贴近需求做好政策咨询和办事服务,重点围绕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扶贫脱贫等领域,开展上门办理、免费代办等,为群众提供便捷的综合服务。加快将网上政务服务向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延伸,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基层全覆盖。
四、夯实支撑基础
(一)推进政务信息共享。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整合构建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贯彻执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打通数据壁垒,实现各部门、各层级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充分共享,尤其要加快推进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社会信用等基础信息库互联互通,建设电子证照库和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国务院各部门要加快整合面向公众服务的业务系统,梳理编制网上政务服务信息共享目录,尽快向各省(区、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按需开放业务系统实时数据接口,支撑政务信息资源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互认共享。切实抓好信息惠民试点工作,2017年底前,在80个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间初步实现政务服务“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逐步向全国推行。
(二)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创新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加强统筹,注重实效,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打造透明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汇聚城市人口、建筑、街道、管网、环境、交通等数据信息,建立大数据辅助决策的城市治理新方式。构建多元普惠的民生信息服务体系,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积极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向城市居民、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提供更加方便、及时、高效的公共服务。提升电力、燃气、交通、水务、物流等公用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实行精细化运行管理。做好分级分类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及时评估工作成效,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三)建立健全制度标准规范。加快清理修订不适应“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明确电子证照、电子公文、电子签章等的法律效力,着力解决“服务流程合法依规、群众办事困难重重”等问题。国务院办公厅组织编制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明确平台架构,以及电子证照、统一身份认证、政务云、大数据应用等标准规范。
(四)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高速畅通、覆盖城乡、质优价廉、服务便捷的网络基础设施。将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地方城乡规划,实现所有设区城市光纤网络全覆盖,推进农村地区行政村光纤通达和升级改造。提升骨干网络容量和网间互通能力,大幅降低上网资费水平。尽快建成一批光网城市,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全面覆盖城市和乡村,8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光纤到村。充分依托现有网络资源,推动政务云集约化建设,为网上政务服务提供支撑和保障。
(五)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保护。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加强各级政府网站信息安全建设,健全“互联网+政务服务”安全保障体系。明确政务服务各平台、各系统的安全责任,开展等级保护定级备案、等级测评等工作,建立各方协同配合的信息安全防范、监测、通报、响应和处置机制。加强对电子证照、统一身份认证、网上支付等重要系统和关键环节的安全监控。提高各平台、各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查补安全漏洞,做好容灾备份。建立健全保密审查制度,加大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重要数据的保护力度,提升信息安全支撑保障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五、加强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对建设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部署,狠抓落实,并明确一位负责同志具体分管,协调督促,常抓不懈。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国务院各部门办公厅(室)要牵头负责统筹推进、监督协调本地区本部门“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明确工作机构、人员和职责,建立政务服务部门、信息化部门和有关业务单位分工明确、协调有力的工作机制。国务院办公厅要加强对各地区各部门“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督促指导,开展督查评估,推动工作取得实效。
(二)强化考核监督。建立“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绩效考核制度,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加大考核权重,列入重点督查事项,定期通报并公开工作进展和成效。发挥媒体监督、专家评议、第三方评估等作用,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通过模拟办事、随机抽查等方式,深入了解服务情况,汇聚众智改进服务。在政府门户网站设立曝光纠错栏目,公开群众反映的办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反馈处理结果。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对综合评价高、实际效果好的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对工作开展不力的予以通报,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损害群众合法权益的依法依规进行问责。
(三)加大培训推广力度。将“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开展培训。把面向公众办事服务作为公职人员培训的重要内容,提高服务意识、业务能力和办事效率。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设一支既具备互联网思维与技能又精通政务服务的专业化队伍。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建立交流平台,加强业务研讨,分享经验做法,共同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做好宣传推广和引导,方便更多群众通过网络获取政务服务,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社会认知度和群众认同感。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抓紧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单位和进度安排,加强衔接配合,加大财政支持,认真抓好落实。工作方案报国务院办公厅备案。
国务院
2016年9月25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
阿拉善盟行政公署
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实
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各旗人民政府,开发区、示范区管委会,行署各委、办、局,中央、自治区驻盟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55号)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内政发〔2017〕40号)精神,结合我盟实际,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切实提高政务服务质量与实效,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总要求,不断提高现有电子政务基础设施使用效率,加快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建设和完善全盟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中心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规范和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实现公开透明服务,最大程度利企便民,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共享“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成果。同时,推进“智慧阿拉善”建设,提升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智慧化水平。
(二)基本原则
1.顶层设计、结合全局。按照国务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总体部署要求,结合“放管服”改革各项任务,围绕政务服务需求和电子政务发展进行规划,从业务和组织层面重构政务资源。依据国务院办公厅“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以自治区电子政务“一盘棋”、因地制宜的要求,按照统一架构和标准分级分层实施,将行政审批、电子监察、便民服务、中介服务等政务服务事项的网上办理通道和运行数据逐级接入,推动全盟政务服务“一张网”运行。
2.问题导向、分步推进。聚焦政务服务中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基础性和普遍性问题,从企业和公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出发,简化优化办事流程,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提供渠道多样、简便易用的政务服务。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优化政务服务架构、完善工作机制、打通信息壁垒,成熟一个、推出一个、实施一个。
3.资源整合、共享协同。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设施,加强集约化建设,整合、优化存量信息化资源,拓展、延伸、完善已有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搭建全盟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避免重复建设。打破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资源和信息系统的条块分割,实现政务服务数据的汇聚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协作联动,明确责任分工,实现各地区、各部门整体推进。同时,做好制度安排,为“互联网+政务服务”提供制度和机制保障。
4.服务驱动、开放创新。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潜能,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思维,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渠道,开放服务资源。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以技术创新、数据开放为着力点,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力量,形成顶层设计与实践互动,规范先行与平台支撑、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共建、共享发展格局。
(三)工作目标
2018年底前,盟本级政务服务平台和政府办公业务平台基本建成,盟本级政务服务事项全面公开,核心政务办公业务普遍协同,政务服务和政务办公标准化、网络化水平进一步提升。2019年底前,政务服务和政务办公实现盟、旗区、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四级联动运行,盟本级政务大数据中心基本建成。2020年底前,实现政务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建成覆盖全盟的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政务办公实现办文、办会、办事整体协同运行;政务大数据在政务服务、政府管理和科学决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政务服务和政务办公的效率和智慧化水平大幅提升。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高速畅通、覆盖城乡、质优价廉、服务便捷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地方城乡规划,提升骨干网络容量和出口带宽,大幅降低上网资费。推进农村牧区行政村(嘎查)光纤通达,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全面覆盖城市和乡村,主要公共场所的无线接入点数量进一步增加,提高(移动)互联网覆盖范围和访问速度,优化公众上网环境。
确保与政务服务相关的盟本级部门和旗(区)政府全部接入电子政务外网,利用自治区通信管理局牵头建设的光网络资源,逐步将电子政务外网的覆盖范围延伸至苏木(乡镇、街道)和嘎查(村、社区),为基层政务服务等应用提供基础设施保障。推进全盟电子政务外网应用承载,梳理各地区、各部门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条件成熟的逐步依托电子政务外网迁移到“智慧阿拉善”云计算中心运行,为网上政务服务提供支撑和保障。(盟经信委、盟发改委、盟财政局,盟大数据发展局、盟通管办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二)规范网上服务事项。依据法定职能全面梳理行政机关、公共企业事业单位直接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具体服务事项,编制政务服务事项目录,2018年底前通过盟行署门户网站和政务服务中心网站集中公开发布,并实时更新、动态管理。实行政务服务事项编码管理,规范事项名称、条件、材料、流程、时限等,逐步做到盟、旗(区)、苏木(乡镇、街道)“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编码”,为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供无差异、均等化政务服务奠定基础。(盟行署办、盟编办、盟行署法制办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三)规范梳理行政权力事项。落实国家推进行政许可标准化和《行政许可标准化指引(2016版)》要求,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和部门依申请的各项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和服务指南,加强审批服务事项标准化管理。建立各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机制,继续承接落实好国家、自治区和盟本级取消和下放的行政许可事项。(盟编办、盟行署法制办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四)建设全盟统一的电子证照库。持续推进注册登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积极探索开展“一址多照”、“一照多址”等试点改革。推进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两证合一”,探索推行登记全程电子化、电子营业执照和简易注销登记制度改革。重点围绕民生服务、企业登记、社会事务、投资审批等事项,在各部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电子证照应用服务,实现新增纸质证照签发与电子证照同步生成,既有纸质证照逐步实现电子化,最终建立与自治区衔接的盟、旗(区)、苏木(乡镇、街道)三级标准统一、格式规范的电子证照库,实现电子证照共享互用,让数据多跑路,企业、群众少跑腿。(盟市监局、盟人社局、盟地税局、盟统计局、盟国税局、盟大数据发展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五)整合构建全盟综合政务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已建成的电子政务外网和四级政务服务系统,以电子证照库、电子印章系统及行政权力运行库等为支撑,以电子监察、数字认证等系统为保障,以盟政务服务中心网站为门户,加快整合、构建全盟综合政务服务平台,做到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各地区、各部门的在线服务系统要与综合政务服务平台进行数据、业务流程和身份认证的互联互通,实现“群众办事一个入口”、“内部监管一个平台”、“用户认证一个号码”、“运行保障一套规范”的“一张网”运行模式。
利用统一的政务服务资源,积极推进平台服务向移动端、自助终端、热线电话等方面延伸,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多样、便捷的办事渠道,创新公共服务供给。逐步整合各地区、各部门现有的政民互动渠道,建立统一的政务服务互动平台,集中接受社会公众的咨询、求助、意见、建议和投诉,实现“一个平台、诉求汇总、分类处置、统一协调、各方联动、限时办理”。(盟行署办、盟大数据发展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六)推行政务服务一体化电子监察。强化行政权力监督,推进盟本级、旗区、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四级政务服务平台电子监察系统的协同互动,整合各级政务服务、公共资源交易等平台的视频监控系统,构建全盟统一的电子监察平台。(盟行署办、盟大数据发展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七)加强政务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进一步规范盟、旗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和管理,明确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职能职责,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和管理机制。加快实体政务服务大厅功能升级,积极推动公共服务事项进驻,探索将部门分设的办事窗口整合为综合窗口,原有窗口人员转入后台专职从事审批,由“多头受理”改为“一口受理”,为群众提供项目齐全、标准统一、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实体政务大厅管理机构要强化对单位进驻、事项办理、流程优化、网上运行、驻场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推进政务服务阳光规范运行。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加强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便民服务点(代办点)建设,实现苏木(乡镇、街道)和有条件的嘎查(村、社区)便民服务点(代办点)基本覆盖。加快实现基层服务网点与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无缝对接,推动旗区行政审批事项受理窗口下移,建立“基层窗口受理、材料网上流转、主管部门审批、基层窗口反馈”的办事模式,让群众可以在基层便民服务点(代办点)就近办事,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盟、旗(区)政府门户网站、政务服务平台以及实体办事大厅加快提供蒙文版线上线下政务服务办事指南。(盟行署办牵头,各旗〔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办公室配合)
(八)整合构建全盟政府办公业务平台。在目前电子公文一体化平台运行基础上,以电子印章、电子文件、二维条码、数字认证、公文立体交换等信息和流程的标准化为主体,构建统一的办公业务系统标准规范体系,整合公文、会议、政务信息等办公业务系统,建设盟本级综合办公业务平台,推进盟本级平台与各级政府、部门办公业务系统的兼容、协同运行,优化办公流程,实现办公业务集约化和扁平化应用。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和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打破时间、地域的约束,实现实时办公、异地办公,提升办公效率。(盟行署办牵头,各旗〔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办公室配合)
(九)建设盟政务大数据中心。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国发〔2016〕51号)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推进方案》(内政办发〔2017〕169号),依托“智慧阿拉善”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建设全盟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编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加快推进公民、法人、地理空间、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以及政务服务事项、投资项目、社会信用等业务信息共享应用,实现数据资源集中和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共享交换和业务协同,不再为个别应用单独建设机房、搭建硬件、基础软件平台和实施数据汇聚,避免数据重复采集和重复汇聚。做好与自治区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的对接工作,制定相应的数据采集、处理、交换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落实数据交换及维护责任,为后续进一步整合有关部门、企业和社会数据提供统一的技术架构和管理机制。
加强对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公共服务机构数据的统筹管理,制定实施政府数据开放标准规范,建设政务数据共享开放网站,提供统一的数据开放目录和入口,按需开放业务数据或应用接口。优先推动医疗、卫生、环境、交通、旅游、文化、质量、气象等领域的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推动能源、电信等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开放其履职过程生成的数据资源。(盟大数据发展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十)推进“智慧阿拉善”建设。根据《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建设“智慧阿拉善”的指导意见》(阿署发〔2015〕89号)要求和“智慧阿拉善”顶层设计规划,加快推进“智慧阿拉善”建设。以云计算中心和公共信息基础平台建设为基础,为智慧城市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计算、存储、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基础信息资源库以及信息安全和容灾备份管理。建设集城市可视化综合管理调度、综合应急指挥、统一呼叫服务、统一运维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服务中心。实施和完善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管、智慧社区、智慧文化、智慧旅游、智慧环保等应用工程,提升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创新能力和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盟发改委、盟经信委、盟财政局、盟大数据发展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盟“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统筹推进“互联网+政府服务”的各项工作。针对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等关键任务,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督查落实、监督考核等,建立定期工作交流和通报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本意见,制定详细工作方案、出台具体制度文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成果形式,并将任务分解到位,落实到人。
(二)加强工作监督和考核评价。建立和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监督和考核评价机制,将各旗区、各部门的工作任务纳入年终实绩考核目标,定期督查和通报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给予批评问责。发挥社会和舆论监督作用,接受、公开企业和公众在网上办事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回应关切,对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专项督查和重点督办。积极运用第三方评估手段开展政务服务评估评价,促进各地区、各部门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三)全面公开服务信息。各地区、各部门要在政府门户网站、政务服务网站和实体政务大厅集中、全面公开与政务服务事项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通知公告、办事指南、审查细则、常见问题、监督举报方式和网上可办理程度,以及行政审批涉及的中介服务事项清单、机构名录等信息,并实行动态调整,确保线上线下信息内容准确一致。探索开展政务服务大数据分析,跟踪和预判公众办事需求,由被动式服务向主动式、智能化、个性化服务转变。
(四)重视网络和信息安全。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级政务服务各平台和办公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相关安全责任。根据平台或系统的安全属性开展相应的分级保护定级备案、等级测评等工作,建立各方协同配合的信息安全防范、监测、通报、响应和处置机制。加强对电子证照、身份认证、网上支付等重要系统和关键环节的安全监控。严格执行保密审查制度,加大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重要数据的保护力度,不断提升信息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五)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围绕“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定期组织开展培训,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多种形式的的公职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建设一支既具备互联网思维与技术应用、又精通政务服务的专业化队伍。做好政务服务的宣导工作,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社会认知度和群众认同感。
(六)强化运维支撑。建立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流程规范、安全高效的“互联网+政府服务”运维管理体系。根据实际业务需要,对政务服务系统和实体政务大厅的技术、功能进行更新升级,为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提供支撑。适当引入运维服务外包,提高运维管理专业化水平,降低管理成本。盟、旗(区)要为“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的运维提供资金保障,将运维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到位。
第三篇: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国发〔2013〕25号
【发布单位】国务院
【发布文号】国发〔2013〕25号 【发布日期】2013-07-04 【生效日期】2013-07-0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
国发〔2013〕2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棚户区改造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2008年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棚户区改造纳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大规模推进实施。2008年至2012年,全国改造各类棚户区1260万户,有效改善了困难群众住房条件,缓解了城市内部二元矛盾,提升了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但也要看到,目前仍有部分群众居住在棚户区中。这些棚户区住房简陋,环境较差,安全隐患多,改造难度大。为进一步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让更多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早日得到改善,同时,有效拉动投资、消费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助推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和民生不断改善的积极效应,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以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重点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及独立工矿棚户区、三线企业集中地区的棚户区改造,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2013年至2017年改造各类棚户区1000万户,使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二)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府财政能力,结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合理确定各类棚户区改造的目标任务,量力而行、逐步推进,先改造成片棚户区、再改造其他棚户区。
2.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棚户区改造政策性、公益性强,必须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作用,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和棚户区居民的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3.因地制宜,注重实效。要按照小户型、齐功能、配套好、质量高、安全可靠的要求,科学利用空间,有效满足基本居住功能。坚持整治与改造相结合,合理界定改造范围。对规划保留的建筑,主要进行房屋维修加固、完善配套设施、环境综合整治和建筑节能改造。要重视维护城市传统风貌特色,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以及不可移动文物。
4.完善配套,同步建设。坚持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组织好新建安置小区的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污水与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商业、教育、医疗卫生、无障碍设施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促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二、全面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
(一)城市棚户区改造。2013年至2017年五年改造城市棚户区800万户,其中,2013年改造232万户。在加快推进集中成片城市棚户区改造的基础上,各地区要逐步将其他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统一纳入城市棚户区改造范围,稳步、有序推进。市、县人民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合理界定城市棚户区具体改造范围。禁止将因城市道路拓展、历史街区保护、文物修缮等带来的房屋拆迁改造项目纳入城市棚户区改造范围。城市棚户区改造可采取拆除新建、改建(扩建、翻建)等多种方式。要加快城镇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房屋维修改造,完善使用功能和配套设施。在改造中可建设一定数量的租赁型保障房,统筹用于符合条件的保障家庭。
(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五年改造国有工矿(含煤矿)棚户区90万户,其中,2013年改造17万户。位于城市规划区内的国有工矿棚户区,要统一纳入城市棚户区改造范围。铁路、钢铁、有色、黄金等行业棚户区,要按照属地原则纳入各地棚户区改造规划组织实施。国有工矿(煤矿)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棚户区改造工作的监督指导。
(三)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五年改造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国有林场危旧房30万户,其中,2013年改造18万户。对国有林区(场)之外的其他林业基层单位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职工,纳入当地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统筹解决。
(四)国有垦区危房改造。五年改造国有垦区危房80万户,其中,2013年改造37万户。要优化垦区危房改造布局,方便生产生活,促进产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将华侨农场非归难侨危房改造,统一纳入国有垦区危房改造中央补助支持范围,加快实施改造。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多渠道筹措资金。要采取增加财政补助、加大银行信贷支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扩大债券融资、企业和群众自筹等办法筹集资金。
1.加大各级政府资金支持。中央加大对棚户区改造的补助,对财政困难地区予以倾斜。省级人民政府也要相应加大补助力度。市、县人民政府应切实加大棚户区改造的资金投入,可以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公用事业附加、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土地出让收入等渠道中,安排资金用于棚户区改造支出。各地区除上述资金渠道外,还可以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适当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国有企业棚户区改造。有条件的市、县可对棚户区改造项目给予贷款贴息。
2.加大信贷支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创新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积极支持棚户区改造,增加棚户区改造信贷资金安排,向符合条件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提供贷款。各地区要建立健全棚户区改造贷款还款保障机制,积极吸引信贷资金支持。
3.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改造。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根据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安排,通过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参股、委托代建等多种方式参与棚户区改造。要积极落实民间资本参与棚户区改造的各项支持政策,消除民间资本参与棚户区改造的政策障碍,加强指导监督。4.规范利用企业债券融资。符合规定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承担棚户区改造项目的企业可发行企业债券或中期票据,专项用于棚户区改造项目。对发行企业债券用于棚户区改造的,优先办理核准手续,加快审批速度。
5.加大企业改造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出资参与棚户区改造,加大改造投入。企业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工矿(含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林区棚户区改造、垦区危房改造的,对企业用于符合规定条件的支出,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要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积极参与改造,合理承担安置住房建设资金。
(二)确保建设用地供应。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用地纳入当地土地供应计划优先安排,并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安置住房中涉及的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符合条件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项目可以通过划拨方式供地。
(三)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对棚户区改造项目,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落实好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税收优惠政策,将优惠范围由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扩大到国有林区、垦区棚户区。电力、通讯、市政公用事业等企业要对棚户区改造给予支持,适当减免入网、管网增容等经营性收费。
(四)完善安置补偿政策。棚户区改造实行实物安置和货币补偿相结合,由棚户区居民自愿选择。各地区要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具体安置补偿办法,禁止强拆强迁,依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对经济困难、无力购买安置住房的棚户区居民,可以通过提供租赁型保障房等方式满足其基本居住需求,或在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条件下,纳入当地住房保障体系统筹解决。
四、提高规划建设水平
(一)优化规划布局。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实行原地和异地建设相结合,优先考虑就近安置;异地安置的,要充分考虑居民就业、就医、就学、出行等需要,合理规划选址,尽可能安排在交通便利、配套设施齐全地段。要贯彻节能、节地、环保的原则,严格控制套型面积,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和节能减排各项措施。
(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项目要按照有关规定规划建设相应的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各级政府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竣工交付进度。要加强安置住房管理,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确保居民安居乐业。
(三)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要落实工程质量责任,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和标准规范,特别是抗震设防等强制性标准。严格建筑材料验核制度,防止假冒伪劣建筑材料流入建筑工地。健全项目信息公开制度。项目法人对住房质量负终身责任。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依法对建设工程质量负相应责任,积极推行单位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终身负责制。推广工程质量责任标牌,公示相关参建单位和负责人,接受社会监督。贯彻落实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积极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五、加强组织领导
(一)强化地方各级政府责任。各地区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继续加大棚户区改造工作力度。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棚户区改造工作负总责,按要求抓紧编制2013年至2017年棚户区改造规划,落实建设计划,加强目标责任考核。市、县人民政府要明确具体工作责任和措施,扎实做好棚户区改造的组织工作,特别是要依法依规安置补偿,切实做到规划到位、资金到位、供地到位、政策到位、监管到位、分配补偿到位。要加强信息公开,引导社会舆论,主动发布和准确解读政策措施,及时反映工作进展情况。广泛宣传棚户区改造的重要意义,尊重群众意愿,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积极引导棚户区居民参与改造,为推进棚户区改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明确各部门职责。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督促各地尽快编制棚户区改造规划,将任务分解到,落实到市、县,明确到具体项目和建设地块;加强协调指导,抓好建设进度、工程质量等工作。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加大中央资金补助力度。人民银行、银监会研究政策措施,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国土资源部负责完善土地供应政策。
(三)加强监督检查。监察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门要建立有效的督查制度,定期对地方棚户区改造工作进行全面督促检查;各地区要加强对棚户区改造的监督检查,全面落实工作任务和各项政策措施,严禁企事业单位借棚户区改造政策建设福利性住房。对资金土地不落实、政策措施不到位、建设进度缓慢、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的地方政府负责人进行约谈,限期进行整改。对在棚户区改造及安置住房建设、分配和管理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失职渎职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依纪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国务院
年7月4日
2013
第四篇:某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推进情况汇报
某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推进情况
汇报
近段时间以来,某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在前段工作基础上,着力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梳理“四办”事项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8〕45号)和某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改革
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实施方案》(湘政办发〔2018〕50号)精神,我市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改革
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实施办法》(益政办发〔2018〕31号),并完成了“四办”事项的梳理和在省平台的发布等相关工作。截至10月底,全市比对引用政务服务事项22359项,事项引用率100%,全市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填报22359项,事项填报率、发布率均为100%,全市依申请类事项网上可办率提高到98%,其中市本级网上可办率达到了100%。
二、加速推进“一门”“一窗”
市本级政务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事项进驻率达87%,综合服务窗口和主题服务窗口于2017年10月23日运行。区县(市)政务服务事项集中进驻实体大厅加速推进。目前,高新区政务中心扩容增进了服务事项,桃江县新建15000平方米的政务中心场地已投入使用,政务服务事项已实现应进全进,赫山区和资阳区新的政务中心正在装修,安化县安排了近15000平方米的政务中心场馆建设计划,沅江已启动上万平方米的新政务中心建设,确保实现
“一门”要求。同时,各个区县(市)综合受理窗口岗位人员正在培训之中。
三、着力平台完善延伸
一是“一窗受理”综合办公系统功能日趋完善。
完善“四大支撑”:在省内率先建成“人脸识别”系统,服务对象通过“人脸识别”后,系统即时完成身份验证、数据调取、电子签名、材料审核入库等环节,并自动生成办理事项所需的身份资料;实现了“在线支付”缴费,针对政务服务事项办理过程中的收费事项和非税系统进行对接,开发了在线支付系统,通过银联、微信、支付宝等方式在线缴费;率先实施市级层面邮政专递,一体化平台和邮政速递物流系统进行了深度对接,凡需要纸质办理结果物的,根据用户需要,由政府购买服务,市政务中心通过邮政专递免费送达,此外,对于需查验原件或纸质原件存档的,服务对象也可以采用快递方式邮寄到市政务中心进行申办;电子签章作为全省试点先行先试,出台了《某市电子证照应用管理暂行办法》和《某市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电子印章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电子签章的建设在6月底已完成,电子证照库的建设在7月底基本完成,目前,全市已完成21家单位35枚电子签章制作,综合服务窗口已经从10月份开始使用。建成“四大宝库”:“结果库”,将统一发证窗口各类证照批文电子化后,企业、群众可以重复查阅复用;“证照库”,充分利用综合服务和主题服务窗口统一出证的优势,建立了市级一体化平台证照库;“知识库”,将企业、群众在办理政务服务事项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和咨询过的问题以及部门收件要点进行梳理汇总,统一录入数据库,办事群众可以通过政务服务微信端、APP等方式查询,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收件要点帮助工作;“共享库”,即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交过的材料,自动沉淀到材料库,“一窗受理”综合办公系统通过公民身份证号码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建立专门个人(法人)档案库,用户再次办理业务时,有关身份信息和已经提交过的资料可以共享,不必重复提交,从而实现申办材料“一次录入、一号匹配、全面共享”。
二是平台延伸工作进展迅速。
各区县(市)平台已基本部署到位,初步满足办公应用,个性化开发、与实体大厅的融合可于11月底全面实现。三是开展了“网上办”体验专项活动。
首先开展了高频事项全程体验活动。高频事项承办单位行政审批改革科(政务服务协调科)科长、窗口主任及市政务中心业务监督科工作人员、技术人员组成“体验办事组”,对2018年实现的高频事项进行全程体验,发现并解决企业和群众在“网上办”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理顺完善高频事项“网上办”流程和机制。其次,组织各窗口单位对本部门20%的二级及二级以上网上办理深度的政务服务事项,进行了模拟申办测试。四、优化政务服务套餐
以一件事为标准,重点完善优化了涉及多部门的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流程,通过召开服务对象座谈会,采取
“群众点菜、政府端菜”的方式,按照“一个窗口”“一个平台”“一套表单”“一个机制”的模式运行,推出了多评合一、初步设计审查、一站式报建收费、多测合一、联合验收、不动产登记、企业开办的政务服务套餐,并印发了《某市投资建设项目“多头联审”、“多评合一”试行办法》(益政办发〔2018〕23号)、《某市中心城区建设工程竣工联合验收实施办法》(益政办发〔2018〕30号)、《某市不动产登记“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方案》(益不动产跑改组〔2018〕1号)等文件。
五、推动政务服务下沉
一是向园区放权。
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向园区下放市级经济管理权限的决定》和《关于落实进一步向园区下放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工作的通知》,向园区下放了包括项目立项、供地用地(含占用林地)、建设用地规划与建设工程规划、排污许可、工程设计方案、园林绿化、安全设施、取水与水土保持、工程施工、工程竣工验收、城市管理等涉及到17个单位共90项行政权力,并同步将7个单位共29项涉及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关的审批权和管理权限下放到某东部新区。二是服务下沉。
市直各相关单位通过将政务服务端口下沉或向基层设立服务窗口等形式,实现事项下沉、多点可办。如市公安交警支队的服务事项已实现“4+1”办理模式,即分厅可办、大队可办、中队可办、区县政务中心可办,部分事项在中心城区流动车辆实现“移动办”;公积金中心在全市设立9个办事网点,实现多点可办、就近可办。六、营造“网办”氛围
一是发动了用户注册。
我市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的通知》,要求市直部门组织人员在省平台上进行注册,目前已注册用户超5000人。二是加强政务中心主体阵地宣传。
在政务中心大厅摆放了政务服务微信、政务服务APP二维码,引导群众关注和注册。三是加强新自媒体宣传。
在政府门户网站和各类自媒体加强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宣传。10月23、24日,组织了中新网、某日报、新某客户端、凤凰网等近30家重点新闻媒体“打造信息强省助推网络强国”媒体某行活动,对“让数据‘跑’起来
某‘互联网+政务服务’按下便民‘快捷键’”进行了专门宣传报导。
第五篇:“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交流材料
“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交流材料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放管服”改革和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决策部署,甘肃省始终以巩固简政放权成果、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创新审批服务方式为抓手,大力推行网上行权,持续推进甘肃政务服务网建设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是着力建设面向企业和公众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我省将建设甘肃政务服务网作为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抓手,2014年12月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确定“三张清单一张网”(权责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扶贫清单和甘肃政务服务网)建设方案、落实项目资金,建立健全了工作协调落实机制。经过省市县三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先后建成了省市县统一的政务服务网站群、行政权力事项库和身份认证系统,基本完成了省市两级政府行政审批系统与甘肃政务服务网的对接,实现了与省工商局、省地税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和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自有网上办事系统的对接,基本建成了省市县一体化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2015年6月,甘肃政务服务网省级主站和101个市州、县市区子站正式上线运行,省市县三级政府工作部门的权责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扶贫清单分别于2015年6月底、8月底和10月底上线发布。
二是紧抓国办试点契机,大力推进部门间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2016年1月国办电子政务办把我省列为“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5个试点省市之一。目前我省已初步建成了省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和人口库、法人库、电子证照库、监管信息库等政务基础信息资源库,实现了与省工商局、省卫生计生委、省人社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公安厅、省公共资源交易局等部门相关政务信息库的对接。积极推进政府部门之间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与交换,累计交换数据4600万条,入库数据约3000万条,初步实现了个人、企业法人注册时身份信息的在线实名比对、在线核验。
三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按照“放管服”改革相关要求,大力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企业登记制度,积极开展投资项目在线并联审批和模块化审批,优化办事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审批时限平均缩短了30%以上。大力推动行政审批事项办理由实体政务大厅向甘肃政务服务网延伸。2016年1月1日正式启动了省政府工作部门“网上行权”工作,截至2016年8月底,34家省政府工作部门共310项(含542个子项)行政许可事项可通过甘肃政务服务网进行网上申报、办理、查询和结果反馈,基本实现省政府工作部门行政许可事项“网上行权”全覆盖,同时,省民政厅等7个省政府工作部门的42项(含15个子项)其他9大类行政权力事项也可通过甘肃政务服务网在线办理,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各市州、县市区政府工作部门“网上行权”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截止2016年10月底,全省14个市(州)中已有9个市(州)、兰州新区以及18个县区政府工作部门行政许可事项基本实现“网上行权”,还有4个市(州)、54个县(市、区)已经初步完成了各级政府政务大厅行政审批系统与甘肃政务服务网市县子站的技术对接,力争年底前实现省市县政府工作部门面向企业和公众的行政许可事项“一张网”办理。
四是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保障各项工作长效规范运行。2015年以来省政府出台了《甘肃政务服务网建设运行管理暂行办法》、《甘肃省权责清单管理暂行办法》等“1+4”网上行权的管理制度,印发了《关于启动甘肃政务服务网省政府工作部门“网上行权”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目前正在着手起草、研究制定甘肃省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规范运行管理暂行办法、甘肃政务服务网网民留言办理实施细则等制度,切实用制度保障各项工作长效规范运行。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促进部门间信息共享、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已成为“放管服”改革措施落地的重要抓手,我省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国办要求和公众期待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在实际工作推进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着我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深入开展。一是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业务协同难度较大。我省在推进政务服务“一张网”办理过程中,由于国家有关部委自有办事系统建设较早、技术标准不统一,且已延伸到省、市、县一级政府工作部门,部门政务服务信息与甘肃政务服务网信息共享、业务协同难度较大。二是政府工作部门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还不健全无法保障“网上行权”工作正常开展。目前,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电子证照信息等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还无法保障,影响了为民服务的深入开展。比如目前通过网上申报的材料仅能作为预审的依据,且能够共享的信息还比较少,正式审批还需要企业和公众到实体政务大厅提交相应的纸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