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安石油大学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项目管理办法
西安石油大学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变,提升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西安石油大学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项目(以下简称“创新实践项目”)由研究生院负责管理,包括项目的立项审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推广等工作。
第二章 项目类别与资助金额
第三条 创新实践项目类别
1.学术作品项目:资助在科学理论上有一定发展,具有一定理论意义;或在应用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的项目。一级项目资助经费3000元,成果以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核心一类及以上学术论文、学校出版基金资助办法确认的出版社的著作为准;二级项目资助经费1500元,成果以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核心二类学术论文、其他出版社的著作为准。
2.科技作品项目:资助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方法可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化潜力,并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技术难度或市场前景的独立设计项目。一级项目资助经费4000元,成果以科技制作、发明专利等为准;二级项目资助经费2000元,成果以科技制作、实用新型专利等为准;三级项目资助经费1000元,成果以科技制作、外观设计专利、计算机软件作品著作权等为准。
3.创业计划项目:资助以优势互补团队运作的模式,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并围绕这一技术、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的项目。成果以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计划为准。项目资助经费1500元。
4.社会调研项目:资助具有一定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针对企事业单位的生产、技术及管理问题的策划,或者针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等问题调查研究的项目。成果以完整有效的策划方案报告书或调查分析报告为准。项目资助经费1500元。
5.学术交流项目:资助参加国际组织、行业学会(协会)定期举办的学术会议,教育部组织的各类全国性研究生学术交流项目;成果以与其学科方向相关,并被大会收
录发表或宣读的论文为准。一级项目为参加在国外举办的会议或项目,资助额度不超过8000元;二级项目为参加在港澳台地区举办的会议或项目,资助额度不超过5000元;三级项目为参加在国内举办的会议或项目,资助额度不超过3000元。
第四条 我校在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均可申报。但以下情况不能申报: 1.已有在研项目且未结题的; 2.曾经立项但未能正常结题的; 3.申报时间离毕业时间不足6个月的。
第三章 项目申报与评审
第五条 创新实践项目立项申报工作每年4月和10月分两次进行。研究时限为半年至两年。
第六条 项目申报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集体申报应确定1人为项目负责人。项目申报必须征得导师同意,项目负责人的导师为项目督导人,原则上每位导师督导的在研项目每年不超过2个。
第七条 项目立项与评审程序
1.项目负责人须填写《西安石油大学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项目申请书》,由项目负责人的导师初审,并签署推荐意见。
2.研究生院形式审查汇总后,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择优确定资助项目,并在校内进行公示。
3.经公示无异议后报学校审批;
4.经学校审批同意立项的项目,项目负责人、导师、研究生院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职责。
第八条 对于具有原创性、科技含量较高或技术难度较大的项目,学校鼓励项目申报者分阶段研究,滚动申报。
第四章 项目检查与验收
第九条 研究时限超过半年的创新实践项目施行中期检查制,分别在每年6月和12月填写《西安石油大学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项目中期检查表》,报告研究进展情况,并提供项目阶段性成果。对中期检查未通过的项目进行通报,可延期两个月进行检查。
第十条 创新实践项目研究任务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应按要求向研究生院报送《西安石油大学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项目结题申请表》,并同时提供研究总结报告、成果附件及其他可以说明研究成果的有关材料。结题标准以项目申请书和协议书为准,项目负责人应是成果第一完成人或第二完成人(第一完成人须为导师),且研究成果须与创新实践项目研究内容密切相关。
第十一条 创新实践项目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由研究生院组织实施,采取专家评审、现场考察等方式进行。
第十二条 项目负责人的导师负责对项目的监督和指导。第十三条 被验收项目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将不予通过验收: 1.未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的; 2.预期成果未能实现的;
3.提供的数据、资料等有虚假情况的; 4.未经同意变更研究内容和研究计划的。
第十四条 对结题验收不通过的项目,项目负责人可提出申请,延期三个月到半年,待项目组根据专家评审意见补充相应成果、完善相应材料后,再次申请结题验收。
第十五条 对不能按期结题的项目,项目负责人应向研究生院提交延期结题申请,说明延期理由与后续研究计划,经导师签署意见后,报研究生院批准,限期完成。
第五章 经费管理
第十六条 经批准立项的创新实践项目,资助经费专款专用。经费报销由项目负责人和导师共同签字,研究生院审核。经费只能用于项目研究与开发过程中产生的论文发表、科学计算、专利申请、资料费、差旅费、咨询费、会议注册费及实验消耗等科研业务费,且按照西安石油大学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使用。
第十七条 创新实践项目经费由研究生院分三次划拨,批准立项后划拨项目总经费的60%;经中期检查合格后划拨项目总经费的30%;结题验收合格后拨付剩余的10%。学术交流项目结束后,在资助额度范围内核准报销。
第十八条 对于进展缓慢、违反有关规定的项目,研究生院视情节可停拨资助经费或收回资助经费。
第十九条 创新实践项目各类研究成果应标注“西安石油大学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
力培养项目资助”和立项编号,未标注的不予列入该项目的验收材料。
第六章 成果管理
第二十条 创新实践项目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学校拥有。西安石油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未经学校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自行转让。
第二十一条 创新实践项目结题验收合格后,学校颁发西安石油大学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项目结题证书。
第二十二条 研究生院对已结题的项目通过成果汇编、召开成果报告会、评选优秀成果、推荐参加校外研究生创新成果展、择优报送有关部门等方式,促进优秀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其他相关办法同时废止。
第二篇:西安交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
西交研„2004‟47号
关于印发《西安交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院(部、直属系)、处及有关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已经主管校长批准,现予印发,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西安交通大学
二○○四年七月五日
主题词:研究生 专业学位 规章 印发 通知 抄送:有关校领导。
校长办公室 2004年7月5日印发
西安交通大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专业学位是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学位分为硕士和博士两级,各级专业学位与对应的我国现行各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专业学位的名称表示为“XX(需要时标注专业学位类型或领域)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第二条 专业学位研究生分为两种。毕业后同时取得毕业证、学位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称为学历学位教育研究生;仅取得学位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称为学位教育研究生。第三条 学历学位教育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历学位教育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管理均按全日制研究生管理规定执行。其他学历学位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籍管理和违纪处理按全日制研究生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其他方面管理按本办法执行。
第四条 学校成立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审定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共性问题,为学校制定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规划及有关政策提供建议和咨询。
第五条 各学院须根据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并负责落实。各学院在研究生整个学习期间要切实做好培养过程管理,认真抓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风建设,落实德育教育计划。研究生院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质量监督、培养目标管理及学位授予等工作。凡涉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单位,应严格履行职责,规范管理,做好单位之间的 协调合作,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
第二章 入学与注册
第六条 取得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的新生须持录取通知书,根据学校相关规定,按期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取得学习资格。已取得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的新生,逾期未按规定办理入学注册手续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第七条 各学院应认真组织新生开学典礼活动,搞好研究生入学教育,落实培养计划等教学准备工作。各学院应安排所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点负责人,落实各项管理工作。
第八条 专业学位研究生每学期必须按学校规定的日期在所在学院注册。因故不能按期注册者,必须按规定向所在学院请假,经批准后方可延期办理注册手续。鉴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学习不离岗的特性,其注册方式可由学院自定。各学院应在规定注册报到日期后的第三周将逾期未报到人员名单报研究生院。
第三章 学习与培养
第九条 各学院应根据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特点及学院情况,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提交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审核,经批准后执行。各学院应按照批准的培养方案落实培养计划,并切实制订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培养计划须报研究生院备案。
1.学院制订的培养计划除送交研究生院备案之外,学院、指导教师、研究生原工作单位及研究生本人要各存一份。2.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一般应有两名导师联合指导,校内导师一名,研究生所在工作单位一名(必须具有高级职称)。校外导师需填写“西安交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联合指导教师简况表”,经学院审批后,报研究生院备案。3.各学院负责组织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课程考核等工作。
第十条 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计算方法等学位课程由研究生院组织校级考核。其考试成绩作为研究生该课程在校学习成绩。校级考核每年上半年举行一次,各学院应在规定时间内将参加校级考核研究生名单报研究生院。
第十一条 根据培养质量评估及社会评价要求,学校可以根据情况将其他学位课程定为校级考核科目。
第十二条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采用弹性学制及异地教学方式。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不受理其休学、保留资格及转专业等申请。
第十三条 参加上半年入学考试并被录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同年9月份入学,并开始计算学制;参加下半年入学考试并被录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二年3月份入学,并开始计算学制。
第十四条 凡考试作弊者,该课程按零分计,并视其情节轻重给予全校通报以上处分。
第十五条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取消其学习资格:
1.课程考试请人代考或代他人考试者,或两次考试违纪者; 2.学位论文请人代写或抄袭者;
3.入学前报考过程中弄虚作假,不符合报考规定和条件者; 4.严重违反校纪校规,或违反国家法律受到刑事处罚者; 5.逾期未取得学位者; 6.其它原因不能继续学习者。
第十六条 按规定被取消学习资格者,所在学院应提交书 面报告,并经学院签署意见后报研究生院审批。审批结果由所在学院及时通知研究生本人及研究生所在单位。
第十七条 被取消学习资格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均不退还已交学费。其他事项按入学时签署的协议书规定办理。第十八条 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以申请退学:
1.经过指定医院确诊,患有精神病以及其它严重疾病不能继续学习者;
2.意外伤残不能坚持学习者; 3.其它特殊原因。
第十九条 申请退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均应填写退学申请书。退学申请书在所属学院领取,按要求办理完相应手续后由学院上报研究生院审批。审批结果由所在学院及时通知研究生本人及研究生所在单位。专业学位研究生退学后的相关事宜按入学时签署的协议书规定办理。
第二十条 专业学位研究生取得学位或经学校正式批准终止继续学习者,应及时办理离校手续,离校手续参照全日制在校研究生管理办法办理。
第二十一条 各专业学位的学制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在国家规定的学制内完成学业。如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学业,学校将终止其学习资格,并由所在学院通知研究生本人和研究生所在单位。
第四章 学位申请
第二十二条 各学院应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切实做好返校学习、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及预答辩工作。返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学校规定的时间。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及预答辩时,研究生应分别在3至5人专 家小组(含一名生源单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内做报告,由专家组考核确定是否通过。前一环节考核通过后方可进入下一环节,每一环节均须有书面材料。
第二十三条 专业学位研究生按培养计划规定完成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成绩合格,德、智、体合格,准予按照学校有关学位申请程序和规定申请学位。各学位分委员会在受理学位申请时,研究生除提供正常学位申请所需材料外,还需提供返校学习证明、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报告和预答辩等书面材料和考核结果。
第二十四条 为了保证专业学位论文质量,必要时学校将组织或委托相关部门组织学位论文专家匿名评审,各院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将已通过正式答辩的参加匿名评审材料报送研究生院。
第二十五条 发现学位论文有抄袭现象时,已授学位的经校学位委员会批准后,一律取消已授学位。未授学位的,停止其学位申请并取消学习资格。
第五章 纪律与考勤
第二十六条 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按学校、学院规定积极参加学校有关活动。因故不能参加者,必须办理请假手续,并且应经所在学院批准。
第二十七条 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按学校、学院规定按期返校学习。专业学位研究生按规定返校学习期间的安排由所在学院负责组织和落实。
第六章 奖励和处分
第二十八条 各学院应对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表现突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九条 对在校学习期间违纪违规的研究生,可视其 情节,参照全日制研究生管理规定,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第三十条 各学院应将受表彰奖励和纪律处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有关情况报研究生院备案。
第七章 其 它
第三十一条 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在答辩之前缴纳完全部培养费用,否则,学校不受理其学位论文答辩申请。
第三十二条 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徽及研究生证的管理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管理办法执行。
第三十三条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学习原始材料(试卷、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材料等)由学院集中保管,至少应保存至该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2年,以备学校及上级有关部门检查、评估。
第三十四条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奖励、处分、成绩单、学位证明、入学证明材料、学位证书等材料由所属学院按协议书规定发放。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职教硕士、“两课”硕士、高教硕士等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学校原有相关规章同时废止。
第三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研究生高水平的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和技术基础,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水平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入手,探讨分析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采用创新基金、结合课程教学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方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研究生 科研能力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a)-0004-02
引言
继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又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大战略任务之一。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国家要创新,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能力,是对高等教育的普遍要求,属于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研成为决定国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国家对科研越来越重视,对科研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并且国家把提高科研的重任更多地寄托于高校。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 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项目计划“863”计划,高校占专题数近1/2;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计划,153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在高校的有100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高校在基金课题中约占2/3。国家不仅需要高校教师身体力行,投入科研,更需要高校教师培养大批具备扎实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使得科研的薪火生生不息。而研究生是高校科研工作的主力军,研究生科研能力已逐渐成为研究生培养单位越来越重视的内容。
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条件的逐步改善,研究生教育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也有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来说,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对如何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和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目标还比较笼统,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尤其是科研创新能力不强,学位论文选题缺乏新意,论文质量不高等问题一定程度地存在。因此,需要教育研究者加强研究、探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这个课题。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高等学校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西方先进国家教育相比,无论在教育理念上,还是在措施、环境和条件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弱。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比较注重导师在专业学科领域内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专业教育和研究指导,而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和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则缺少手段。
(2)团队合作训练太少,合作创新能力相对弱。表面看来,这是由于高校中同一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太少,学生同场学习的机会比较少,团队训练少,故合作创新能力相对弱。但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因为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对团队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多数院校未将其纳入培养内容。
(3)重视理论研究,轻视调查研究,发现现实问题的能力相对弱。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虽然重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但多停留于理论研究层面。而对于研究项目第一手资料的调查研究,包括学位论文则缺乏硬性规定,当然在培养经费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学生毕业后要经过若干年的磨练,发现问题的能力才逐渐显现出来。
(4)重视思想方法论的教育,具体研究方法的指导相对弱。在思想方法论教育方面,各高校根据规定要求都设置了相应课程,但在具体方法论指导方面则缺乏课程配合。其直接结果是,学生对国际上通行的研究方法和规则知之甚少,其研究成果因方法问题很难得到认同。
(5)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单一,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相对弱。国内高校研究生学习效果评价主要为两种形式,即考试和课程论文,其他的诸如课堂演讲、案例分析和团队合作等方式实行较少,效果评价方法未能极大地刺激学生学习、研究和创新的积极性,以挖掘他们的潜能。
针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并提出采用创新基金、结合课程教学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方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启示和借鉴。以创新基金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为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目前很多大学都设置有针对研究生的创新基金,比如说浙江省的“新苗人才计划”和浙江工业大学的“建龙创新基金”。鼓励研究生个人或研究生团体自由申请进行自主研发和创新,以期实现学校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学校的创新氛围,最终达到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研究生科技创新主要用于资助那些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创新性、应用前景以及对本校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项目。浙江省的“新苗人才计划”和浙江工业大学的“建龙创新基金”自设立以来,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完善,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效果是显著的。具体表现在:
(1)缓解了研究生科研经费不足的压力。研究生创新基金立足“服务研究生,鼓励研究生自主创新”,为那些有创新想法和科研热情的研究生同学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因科研经费不足所造成的压力。
(2)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热情。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中心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不论研究生们将来是否从事本专业相关的研究工作,但在研究生的培养上,首先要培养他们为真理而求知的热忱,增强探索、思考、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研究生创新基金正是通过鼓励研究生自由申请的原则,让更多的研究生参与到科学研究的世界里。由此可见,研究生创新基金的设立,不仅使广大研究生受益,而且从根本上激发了他们科学研究、自由探索、自主创新的热情。
(3)促进了研究生自由宽松科研氛围的形成。从以探索真理为目的,到倡导研究生个性化发展,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并给予他们宽松的学习和科研环境,是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成功的重要经验。对于我国研究生培养来说,所欠缺的就是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因此为研究生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和科研环境则显得更为重要。研究生创新基金的设立,通过研究生个人或团体项目的自由申请,经专家审定通过后给予其项目资金和设备上的资助,为研究生营造自由宽松的科研氛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4)推动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产、学、研的有效结合。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第一生产力,为人类社会创造价值。研究生群体是一个充满智慧、满怀激情的群体,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理想抱负。研究生创业基金为他们提供了展示才华和智慧的舞台,在研究生创业基金的支持下,研究生不仅可以顺利开展自己的科研项目,还可以直接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直接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了产、学、研的有效结合,突出了研究生教育中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地位。改革课程教学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从事科研活动的必要条件。从研究活动的过程来看,科研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实践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由此可见,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需要一个合理的培养过程,而课程教学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通过课程教学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必须加强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管理,改摹教学方式,并适当调整课程设置。
(1)完善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机制。要完善教师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的评议机制。可以在研究生导师组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教学评议机制,帮助年轻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并对所有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审议,明确规定教学内容中基础理论、前沿理论、案例研究等内容的比例,未经过导师组审议的教学内容不能够在课堂上讲授。通过这种措施可以促使教师认真备课,提高备课的质量。
(2)改革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研讨式教学、答疑式教学、讲座式教学以及访谈式教学等方式可以较好地吸纳学生在老师教学过程的参与度,值得好好推广。
(3)在课程设置上,增设科研方法论性质的课程。学校可以专门开设有关研究生如何开展科研活动的课程,请科研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主讲老师,全面、系统地讲述科研的选题、设计、数据测量统计、论文撰写、投稿和发表过程中的问题,对科研活动中涉及的道德问题可以结合实际向学生讲解。据笔者经验,研究生在选题时经常出现选题过“大”的现象,加大了研究难度,研究结论容易空洞而不切实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重点讲述如何结合自身的科研能力发现问题、提炼观点和分析推理,形成有价值的结论。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导师是创新的引导者,由于我国研究生的培养一般实行导师负责制,所以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和影响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它贯穿了研究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已刻不容缓。但由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导师队伍建设的推进与加强任重道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方面。
(1)建设一支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十分重要。导师是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主体,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必须拥有一支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导师应与时俱进,在思想观念上要始终保持超前性,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自觉性和坚决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训练与培养。导师要具有乐于接受研究生挑战的勇气,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去感染、带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积极营造以研究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意志,并在教学科研过程中紧跟国际最新科研动向,更多地承接或参加与国际水平接轨的高质量科研课题, 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实践平台。
(2)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全方位指导研究生的创新实践。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实行导师指导小组制可以更好地、全方位地指导研究生的创新实践。首先,积极推进与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促进学科交叉和导师队伍组成的多样化,采取有利措施鼓励聘请校外优秀人才做研究生兼职导师,充分利用好校内校外两种资源,使其优势互补,以便于组建导师团队,联合培养研究生。其次,在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支持导师尊重学生个性和兴趣,根据研究领域设立个性化培养方案,进行因材施教的同时,对具备条件(如研究方向相近或相同)的研究团队组建导师指导小组(校内外导师可按一定比例分配),通过导师组全面指导研究生或研究生团队,避免导师近亲繁殖,增加跨学科选题,这样可以给予学生更加宽泛的指导空间和更加丰富的学术思想启迪源泉,有利于学生思想向协调性、全面性方向发展。
(3)积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学术氛围。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的研究表明: 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学生的创新能力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性。而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与良好学术氛围的打造对促成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至关重要。一方面,导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讲座、学术报告与交流、专题讨论等,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学会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在这种融洽、和谐的关系氛围中,研究生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导师的指导协助下制定、完成学习任务和学习计划,并可随时就某个问题与导师进行对话和沟通交流,积极参与导师和学校的科研课题,自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术交流,成为导师的得力助手和研究合作者,提高创新技能,丰富实践经验。启示与思考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职责与任务。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研究生创新教育并非一蹴而就,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面对全球竞争中对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我们必须不懈努力,加强教育模式的动态调整,建立衡量和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科学评估体系,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及时评估和筛选课程,以灵活多样的学习和训练方式增强研究生的适应性,以创新的教育观来改革研究生教育,真正使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上一个新台阶,使研究生在未来不仅仅是一个合格的求职者,更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业者。
参考文献
[1] 王小力,许晓雯,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3).[5] 王伟,廖良美,自主创新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教高职研究,2007(6).[2] 丁江,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几个着力点[J],高等农业教育,2007,(7):77-79.[4] 牟在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问题思考[J],北京教育,2006(3).[5] 何德忠,方祯云,张素荷,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28-30.[6] 康建萍,教育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激发创新意识[J],中国科学教育,[2004](12):17-18.
第四篇:小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计划
学生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计划
东高平联小
一、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强国富民的理论高度。人类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时期,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依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不断深入,教育创新改革向纵深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的。它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客观条件的产物,又是人们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有利于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内容已作为中小学核心课程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此可见,面对科技创新教育,在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理念、新思路和新对策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在学校里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本次所确定的研究课题是在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为目标;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经过不断探索、研究而产生的。它全面概括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实施策略和指导方法。通过研究,旨在使青少年学生坚定科技兴国信念、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广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参与、动手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以科学发展观和科技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引领青少年学生创新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研究目标:
①探索一套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策略,并通过创新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②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带动各学科深化教学改革,使原来的以教为主的传授式教学真正转变为以学为主的创造性教学。
③能促使学生优化学习行为,从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的研究性学习,从而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精神,能不断提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2.研究内容:
①明确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
②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实施策略。
③总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指导方法。
3.研究假设和创新点:
重 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指导方法。
难 点: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实施策略。
创新点:构建学科间渗透、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开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的创新教育新体系,有机地向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得到训练,科学素质得到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快速发展。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方法:
①运用问卷、访谈等方法,采用量化与非量化手段了解学生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理性分析,从理论上提高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认识,进而把握发展特点和存在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的教育创新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②采用文献法,了解国内外有关创新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实施策略。
③以行动研究法作为探讨创新教育规律,验证研究假设的基本方法。
④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相结合,依据我们制定的课题规划,结合参与学校实际和课题的具体实施情况,重视过程形成和技术的创新。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研究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主动地建立与应用的各方面的条件,形成典型,以点带面,使之达到提高学生创新素养的目的,总结出在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成果。
2.课题研究思路和步骤:本次设计的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为保证课题实施内容的落实,达到预期的研究成果,共分为四个阶段来实施完成。
第一阶段(2012.3——4月)——确定实施对象,通过问卷、提问和访谈等形式,让实施对象全面了解、明确开展本课题活动的意义和目的,树立创新教育的新理念。
第二阶段(2012.5——8月)——实施活动的阶段,强化组织与实施,实现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活动的创新,总结实施活动的策略。
第三阶段(2012.9——12月)——创新指导方法,保证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活动的开展。
第四阶段(2013.1——3月)——总结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活动,整理写出实施本次活动的研究报告,达到预期的活动目的。
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计划
东
高
平
联
小
2013.09
第五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其次简要概括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以期能给各高校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口授笔录不如实践演练,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欲望和能力。
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出的创造发明素养(包括独到见解、独特方法),完成实践环节、学习任务,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它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在新时期,作为目前各高校普遍实施的重要教育方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如何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成为摆在职业学校面前的一个难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全省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实施以来,随着职业学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学改革大步前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职业学校教育正在研究和探究的重要课题。在如今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我们的教学方法非常必要。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富有创新意识、伸缩性和灵活性,使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强调学生的自主、自动学习;以课堂教学为基础,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拓展其它各种能力基础,达到培养较高素质的全面人才,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我国大学生因长期接受传统教育,注重记忆力的训练,忽视观察力、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缺乏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培,思维死板、缺乏活力、缺乏创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面对许多既尖锐又艰巨、既复杂又实际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制定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到采取正确的措施解决问题,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思维,而这一过程正是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和培养的过程。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社会实践给了大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发展空间,给了大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平台,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社会实践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枯燥与乏味的不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为大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素质教育构建了一个实践平台,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生在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缺乏有针对性的设计和组织实施不同于理论.知识的简单运用,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着更高的要求。而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有40%的院校组织社会实践的形式过于呆板,流于表面,缺乏深度,针对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而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少之又少。由于经费和其他方面的原因,高校多以组织学生参观厂矿企业甚至风景区为主,缺乏让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空间;暑期组织的几支队伍虽然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但多为象征性的做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缺乏对一些实际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更谈不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这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开阔大学生的眼界,但对于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
社会实践活动机制不健全,管理不统一,资源分散。在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健全的机制与之相配套。但从目前存在的情况来看,许多高校内部的大学生实践活动机制不够健全,管理不够统一,资源分散而又“政出多门”。如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是由学校各级团委负责实施的,学习实践教学则由教务处统一负责管理落实;各个院系自己专业课程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往往是自己的院系负责,而实践环节中的经费和场地等实践教学条件又往往需要各级部门和领导的协助和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因管理不统一造成了低效、无序开展;另一方面,由于实践资源的分散而难以形成合力。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一)建立培养创新素质的社会环境
社会期待对于大学生创造力潜能的开发是十分必要的激励。如果一个社会给予他的成员在创造创新方面更多的期待,很可能就会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创造发明和技术创新之中:
社会资源对于创造力潜能的发挥很重要,有机会接触成功的创造者、并能得到必要的文化资源对于一个创造性构想的完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先进的社会文化形态应无差别地让所有人自由使用文化资源和文化手段,积极支持和鼓励社会所有大学生参与到社会改良和创造发明之中;(二)在高校内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人才是高校的产品,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和长远发展,也会影响高校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但与物质产品不同,人才是有生命的,其培养过程是教学相长、互动的过程,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反应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让成才的选择权回归学生手中,培养创新素质和能力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内容。要满足学生成才的选择需要,需要着力解决以下两方面关键问题:
首先,需构建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给学生发展提供多次选择机会。其次,要切实加强教学建设,为学生成才提供丰富的内容。高校要切实加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内容:还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必须的条件:加强图书资料和校园网络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重组的资源和快捷便利的渠道。
一、实践演练,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自己。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多媒体双向教学系统,多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组织好一些竞赛,充分实现电化教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课外活动实践中,让学生始终处于较高的思维水平状态,这样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课程设计应从生活走向课本,使学生较快进入兴奋的思维状态,设计中尤其注重让学生体验与经历创新和实践的过程,领悟创新和实践的思路,并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探索,信息技术教育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硬件组装,参观相应工厂的流水线工作,或者是给学生一个主题,让学生自己设计思路,创作完成,当然对待学生作品要给予鼓励和正确引导。
知半解,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就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使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从感官上加强学生的认知,课外活动在无形中完成教材内容时,一定要发挥教材典型例子的潜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才能起到优化思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红.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5.[2]毕庆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教育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4).[3]高嵩.社会实践与研究生素质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4]方静雨.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9).[5]吴志华《论学生实践能力发展》
[6]陈克勤《中学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程的实验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