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林业转型发展项目
按照市《关于做好推进林业发展融资工作有关情况的通知》文件要求,五营区林业转型发展方面有 11个项目:
1、伊春市鑫野实业有限公司蓝莓酒庄开发建设项目(有可研报告)。项目计划总投资75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800万元,流动资金1700万元,申请国家扶持资金1000万元。建设地点为五营区森林街,鑫野公司原厂址,厂区占地面积16523平方米,建筑面积3544.55平方米。新建4000平方米欧式四层酒庄。建设规模为年产蓝莓冰酒800吨,蓝莓白兰地50吨,野生蓝莓低温浓缩果饮系列产品2000吨。项目分两期完成,一期工程两年半,建设酒庄主体,时间为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二期工程一年半,酒庄室内装修,时间为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2020年1月正式投产。
2、伊春市五营晨松黑木耳种植观光采摘风情小镇暨树莓采摘乐园建设项目。该项目建设地址,五营杨树河经营所。项目计划总投资3500万元,其中:一期投资1800万元,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菌包生产流水线一条,灭菌仓一个,无菌接种流水线两条,养菌实验室一间,制菌车间1300平,温控养菌室1900平,温室5栋,木耳吊带大棚16栋,锅炉房1栋,排水渠1300米,道路维修200米,养菌室净化系统1套,晾晒架16个,项目投产后,年可生产菌包500万包,可新增木耳种植户约240户,销售收入2200万元。二期投资1700万元,2016年5月至2019年4月。新建菌包生产流水线一条,温控养菌室3000平,养菌室净化系统1套,连廊200平,温室10栋,木耳吊带大棚60栋,排水渠2700米,20吨冷库1间,包装车间200平方、晾晒架30个。
配套设施:接待中心、垂钓池、停车场、畜舍等。
3、五营区森林浆果加工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森林浆果加工产业集聚区60万平方米。该项目计划总投资4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流动资金5000万元。该项目的实施能有效地开发利用当地森林浆果基地资源,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比较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产业化经营的重大举措。资金来源为申请中省财政资金3.8亿元,企业自筹2000万元。该项目实施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利润3500万元,税金90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该项目对森林浆果加工产业集聚区进行拆迁(包括居民区、永盛建材厂、敬老院、殡仪馆)、道路延伸(与204省道对接)、土地平整;新建集聚区服务中心办公楼、现代化标准厂房及配套电力通讯、供水、排水、有线等基础设施;新建物流配送中心、出租车公司等服务中心。
4、伊春市忠芝大山王酒业有限公司年产2亿袋(瓶)黑木耳即食食品项目(有可研报告)。项目计划总投资103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9300万元,流动资金1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其中土建工程4900万元,设备购置3000万元,其他费用1400万元。新建加工生产车间、挑选车间、储备车间,建筑面积4770平方米。新建库房1596平方米、冷库468平方米、办公室1464平方米、锅炉房420平方米;道路及场地4086平方米。配套基础设施新建供水管道500米、供热管道880米、低压线路490米、排水管道2000米。新上国内先进黑木耳食品加工生产线及冷冻设备、检验设备及蒸汽锅炉等设备。2016年计划完成投资5000万元,2017年计划5300万元。目前该项目正在土建施工阶段,预计2016年10月底,土建工程能完工。项目投产达产后,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5600万元,利润5100万元,税金768万元。
5、伊春市蓝瞳饮品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2亿罐野生蓝莓果汁加工建设项目(有可研报告)。项目计划总投资1633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3330万元,流动资金3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其中土建工程6236万元,设备购置5450万元,其他费用1644万元。新建蓝莓果汁易拉罐加工生产车间、榨汁浓缩车间、调和车间,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新建库房4800平方米、冷库2400平方米、办公室2400平方米、锅炉房500平方米;道路及场地9500平方米、停车场600平方米。配套基础设施新建供水管道1800米、供热管道2500米、低压线路1000米、排水管道5000米、排污站一处。新上国内先进四条蓝莓果汁易拉罐生产线、榨汁浓缩机组、调和设备、冷冻设备、检验设备及蒸汽锅炉等设备。2014年计划完成投资7000万元,其中:银行贷款200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5000万元。该项目项目前期的土地、规划、建设、施工等手续园区正在办理,预计到2016年7-8月项目开工。项目投产达产后,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5600万元,利润8500万元,税金3648万元。
6、五营区北药种植与加工项目。计划投资5500万元,新建加工基地面积6公顷,种植人参、黄芪、五味子等药材2000亩,购置加工设备3台(套)。
7、五营森林猪等特色养殖基地与加工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亿元,新建育肥圈50栋,打配机电井10眼,铺设输水管道1.5万米,野猪养殖量达到5000头,年加工野猪肉2万公斤,实现产值5300万元。
8、五营区山野菜深加工建设项目。计划安排投资0.5亿元,新建生产车间、成品库0.2万平方米,购置生产线设备2条,蒸汽锅炉1台,年加工山野菜3000吨,实现产值0.55亿元;
9、红松全产业链精深加工建设项目。红松果系列产品开发,对红松塔皮、果衣、果壳进行综合加工利用,计划安排投资3.5亿元,新建厂房1.5万平方米,库房2万平方米,购置生产设备3条,生产加工松仁系列、饮品系列、化妆系列、保健系列,松子壳香精色素,松炭枕、旅游纪念品等系列产品,可实现产值3亿元。
10、伊春市中艺商贸公司圣诞装饰工艺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投资3000万元,企业自筹1000万元,融资1500万元,政府政策扶持资金500万元。建设期为2016年6月开工,2018年12月竣工。分三期建设,一期计划投资700万元,2016年6月—2016年12月,新建生产技术车间600㎡,成品库1000㎡,材料库1000㎡,凉嗮场500㎡,水泥道路100延长米,烘干车间200㎡,喷漆车间100㎡。二期计划投资1000万元,2017年6月—2017年12月,新建原材料库房2000㎡;水泥道100延长米;蒸煮车间500㎡;办公区1000㎡;晾晒场1500㎡;产品展示厅500㎡;烘干车间200㎡;生产加工车间1000平方米。三期计划投资1300万元,2018年6月--2018年12月,原材料库2000㎡;生产加工车间1000㎡;锅炉房300㎡;水泥道路100延长米;围墙800延长米;厂区绿化20000㎡。项目投产后,预计年能实现销售收入3500万元,实现销售税金600万元,基地建成后可解决500人的劳动就业,根据订单的大小,还可辐射各区局,家庭作业户几百家,不仅提高了我市的出口创汇额度,还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11、五营平原有机特色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采摘园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1880万元,资金来源企业自筹880万元,贷款1000万元。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2015年投资880万元,项目主要内容为土地开垦投资260万元;厂房、厂区、库房建设投资110万元;建设大棚52栋,其中30栋用于种植蓝莓,现有成熟蓝莓苗17000棵,22栋大棚用于种植蓝靛果,现有成熟蓝靛果苗11000棵;安装大棚自动化喷灌设备及附属设施投资400万元;购买农机具50万元;购买民房鱼塘60万元。
二期2016年计划投资600万元,形成农业采摘、餐饮住宿、旅游度假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内容为:建设农艺园区;花卉种植园区;建设餐饮住宿2000平方米及配套设施。三期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计划投资400万元,新建成农艺园区、花卉种植园区,建设餐饮住宿2000平方米及配套设施。
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300万元,纯利润20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解决60人的劳动就业,提高地方经济。
第二篇:林业项目项目建议书
茶油项目建议书
编制单位:郑州经略智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引言】
油茶籽油俗称茶油,又名山茶油、山茶籽油,是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的普通油茶成熟种子中提取的纯天然高级食用植物油。油茶俗称山茶、野茶、白花茶,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优质食用油料植物。
茶油中含有橄榄油所没有的特定生理活性物质茶多酚和山茶甙,能有效改善心脑血管疾病、降低胆固醇和空腹血糖、抑止甘油三脂的升高,对抑制癌细胞也有明显的功效。同时,茶油的分子结构比橄榄油还要细,所以食用时不用担心副作用、油腻。
目前,我国年产茶油为26.7万吨,年人均占有量仅0.2公斤,远低于发达国家年人均占有橄榄油20公斤的水平,食用油消费结构极不合理,发达国家橄榄油的消费量一般占其植物油总消费量的40%以上。我国要达到年人均茶油占有量2公斤的标准,全国茶油产量需增加10倍,年缺口达250万吨左右。华经纵横认为,未来茶油的市场需求将非常旺盛。
【目录】
第一部分 总论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的承办单位
(三)项目报告撰写单位
(四)项目主管部门
(五)项目建设内容、规模、目标
(六)项目建设地点
二、立项研究结论
(一)项目产品市场前景
(二)项目原料供应问题
(三)项目政策保障问题
(四)项目资金保障问题
(五)项目组织保障问题
(六)项目技术保障问题
(七)项目人力保障问题
(八)项目风险控制问题
(九)项目财务效益结论
(十)项目社会效益结论
(十一)项目立项可行性综合评价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
在总论部分中,可将项目立项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使审批者对项目作全貌了解。
第二部分 茶油产业扶贫项目发起背景和建设必要性
一、茶油产业扶贫项目建设背景
(一)国内中小企业茶油产业扶贫技术
(二)项目发起单位的优势
二、茶油产业扶贫项目建设必要性
(一)推动茶油产业扶贫技术的改进
(二)满足国内市场对茶油产业扶贫的需求
(三)……
三、茶油产业扶贫项目建设可行性
(一)经济可行性
(二)政策可行性
(三)技术可行性
(四)模式可行性
(五)组织和人力资源可行性
第三部分 茶油产业扶贫项目市场分析及前景预测
一、茶油产业扶贫项目市场规模调查
二、茶油产业扶贫项目市场竞争调查
三、茶油产业扶贫项目市场前景预测
三、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四、产品销售收入预测
第四部分 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一、资源和原材料
二、建设地区的选择
三、厂址选择
第五部分 工厂技术方案
一、项目组成二、生产技术方案
三、总平面布置和运输
四、土建工程
五、其他工程
第六部分 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一、建设地区环境现状
二、项目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三、项目拟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四、治理环境的方案
五、环境监测制度的建议
六、环境保护投资估算
七、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八、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
第七部分 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
一、企业组织
二、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第八部分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一、项目实施的各阶段
二、项目实施进度表
三、项目实施费用
第九部分 项目财务测算
一、项目总投资估算
二、资金筹措
三、投资使用计划
四、项目财务测算相关报表
(注:财务测算参考《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依照如下步骤进行:
1.基础数据与参数的确定、估算与分析
2.编制财务分析的辅助报表
3.编制财务分析的基本报表估算所有的数据进行汇总并编
制财务分析的基本报表。
4.计算财务分析的各项指标,并进行财务分析从项目角度提出项目可行与否的结论。
第十部分 财务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
一、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估算
二、财务评价
三、国民经济评价
四、不确定性分析
五、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
第十一部分 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与建议
二、附件
三、附图
第三篇:广西林业发展
广西林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
目 录
一、“十一五”简要回顾
(一)迈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阶段 1.确立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地位 2.开创林业发展新局面 3.取得林业改革新突破
4.形成林业开放合作新格局
(二)林业建设取得新成就 1.森林资源大幅增长 2.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3.林业产业跨越式发展
4.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5.农村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6.生态文化体系初步建立 7.支撑保障不断增强
(三)基本经验
1.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坚定不移地推进林业改革 3.坚定不移地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4.坚定不移地贯彻依法治林方针 5.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6.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合作
二、发展趋势分析
(一)国际环境变化给林业发展带来新挑战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三)现代林业建设给林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四)“富民强桂”战略为林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 2.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 3.坚持全民参与,和谐发展的原则 4.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重大战略
1.实施“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的生态建设战略 2.实施“龙头带动,集约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 3.实施“传承文明,树立典范”的生态文化战略 4.实施“夯实基础,提升层次”的人才培养战略 3
(五)总体布局
1.两屏四区一走廊生态格局 2.培育三大资源基地 3.打造八大产业集群 4.建设多点生态文化基地
四、主要任务
(一)加大造林绿化,提升环境承载力
(二)加强森林管护,巩固建设成果
(三)强化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
(四)推进自然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
(五)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林业强区
(六)加强农村能源建设,优化能源结构
(七)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
(八)深化林业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九)加快科技创新,提升发展能力
(十)完善保障支撑,夯实发展基础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机制,强化责任
(二)落实政策,完善制度
(三)规范体系,依法治林
(四)拓宽渠道,扩大融资
(五)科技兴林,人才强林
(六)优化环境,开放合作
一、“十一五”简要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广西林业发展最快的五年,是实现林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五年。面对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及干旱、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的袭击,面对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林业系统和各族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林业发展迈进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阶段,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一五”期末,我区人工林面积、经济林面积、速生丰产林面积、木材采伐指标限额、木材产量、沼气入户率等指标持续稳居全国第一;全区林业用地总面积1560 万公顷,居全国第五位;森林面积达1342.7 万公顷,居全国第六位;森林覆盖率58%,居全国第四位;森林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达8500 亿元,居全国第四位;林业产业总产值1277 亿元,居全国第六位。
(一)迈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阶段
1.确立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地位“十一五”期间,中央首次召开林业工作会议,把林业摆在重要位置,确立林业的“四大地位”,赋予林业“四大使命”,明确林业“五大功能”。自治区党委、政府站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区”的战略决策。2009 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林业局签署了《合作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区备忘录》,确立了“生态立区,2绿色发展”的重大战略,坚持把发展林业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2010 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关于建设林业强区的决定》和《关于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的意见》,广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建设进入实质性的推进阶段。此外,自治区人民政府还先后出台了《造纸与木材加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优化了林业发展环境,加快了林业及相关产业发展。2010 年,林业产业总产值1277 亿元,林业固定资产投资353亿元,森林生态价值8500 亿元。2009 年,广西林业局升格为广西林业厅,重返政府组成部门,强化了林业职能。随着“富民兴桂”战略的实施,广西林业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愈加显现。
3专栏1 林业的“四大地位”、“四大使命”和“五大功能”四大地位“: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对林业地位作出了”四个地位“的精辟概括,明确指出,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四大使命“: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对新时期林业的”四大使命“进行了了科学分析,明确指出,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五大功能“:即林业具有的生态、经济、社会、碳汇、文化功能。专栏2 ”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自治区党委、政府从广西实际出发,作出了全面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的决策,并出台了《关于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的意见》(桂政发〔2010〕26 号),把造林绿化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打造林业强区总目标,以提高国土整体绿化水平和改善人居环境为目的,以实施通道绿化、城镇绿化和村屯绿化”三大攻坚战“为突破口,按照山上调结构、提质量,山下扩绿化、增总量的要求,全面加快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巩固和提升我区”山青水秀生态美“的绿色生态品牌,更好地服务我区经济社会大局。
2.开创林业发展新局面
自治区党委、政府将生态建设和林业工作提高到一个崭新高度,明确提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之源,林业是生态环境之基。“启动”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把发展现代林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作为发展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深化林业改革,推进北部湾绿色生态屏障、西江千里绿色走廊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加快产业发展,强化资源保护,扩投资、惠民生、保稳定,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推进了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林业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努力提高林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满足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多样化的需求,逐步形成林业发展新格局。
3.取得林业改革新突破
2009 年,自治区政府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全面推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此同时,国有林场、国有企业和林业审批制度改革也进一步深化。一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自2009 年正式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各地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累计完成外业勘界1227 万公顷,占总任务的91.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累计发证1013万公顷,占总任务的75.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成为全国林改的一面旗帜;配套改革迈出了关键步伐,2010 年6 月,我区正式启动17 个县区林改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二是区直国有林场改革不断深化。出台”绩效考核、干部交流、收入分配“三项制度,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公司化经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充分调动了林场发展林业、壮大产业、改善民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林场的营造林优势,加大了在全区范围内的场外造林,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成为全国林场改革的一面旗帜;三是国有林业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加强国有林业企业的改制分流和移交属地管理工作,加强企业改革改制后续管理工作,监管好国有资产,维护社会稳定;四是林业行政审批制度不断健全。完善行政审批的管理、运行、监督机制,提高工作水平、质量和效率,有效降低林业负担,优化环境。
4.形成林业开放合作新格局 实施”走出去、引进来“开放合作战略,不断加快开发合作步伐,基本形成了面向东盟、放眼全球开放合作新格局。一是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不断加强。成功举办中国-东盟林业合作论坛,通过了《中国-东盟林业合作南宁倡议》,加强了与东盟国家的联系,国有林场、科研院所、林业企业加大了对东盟的投资投入。二是国际交流不断扩大。引进了世界浆纸业排名第一的斯道拉恩索、第二的金光集团公司,顺利实施世界银行贷款”广西综合林业发展和保护项目“和”中国广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项目“、”中国广西西北部地区退化土地再造林项目“等
6碳汇项目,先后与澳大利亚等10 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完成中澳桉树科技合作项目、中日绿化合作海防林示范项目等。三是国际林产品交易进一步拓展。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一步拓展国际林产品市场,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逐年在增加,2010 年实现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12 亿美元。
(二)林业建设取得新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全区林业系统的共同努力下,林业发展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区营造林面积达到114.2 万公顷,其中重点生态工程完成造林36 万公顷;完成义务植树3.7 亿株;到2010 年底,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8%,森林蓄积量达到6.02亿立方米。林业投入大幅度增加,”十一五“期间完成林业固定资产投资848.4 亿元,是”十五“60.9 亿元的14 倍。中央和自治区两级财政资金对林业投入总计达到154.7 亿元,是”十五“时期59.7 亿元的2.6 倍;其中中央投入林业资金107.3 亿元,是”十五“时期45.6 亿元的2.3 倍;自治区投入林业资金47.5亿元,是”十五“时期14.1 亿元的3.4 倍。”十一五“期末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277 亿元。
7图1 ”十一五“期间广西林业实现跨越发展 1.森林资源大幅增长
通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全区森林资源实现大幅度增长。五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97.5 万公顷,封山育林16.7 万公顷,森林面积增长到1342.7 万公顷,比2005 年的1252 万公顷增加90.7 万公顷,同比增长7.3%;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8%,比2005 年的52.71%提高5.29 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达到6.02 亿立方米,比2005 年5.1 亿立方米增加9200万立方米,年均增长1840 万立方米。
2.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积极推进退耕还林、沿海防护林、珠江防护林、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达到了8500 亿元。一是重点公益林保护工程促进林业生态功能不断强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达到531 万公顷,比2005 年增加297.7 万公顷,是原来的2.3倍。二是退耕还林工程保障了当地生态环境。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面积20.4 万公顷,完成工程投资31.4 亿元,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 万公顷;三是沿海防护林逐步构筑北部湾生态屏障。完成沿海防护林工程人工造林面积4.44 万公顷,封山育林0.78 万公顷,完成工程投资2.7 亿元;四是珠江防护林促进局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完成珠江防护林工程人工造林面积2.8 万公顷,封山育林1.27 万公顷,完成工程投资1.31 亿元;五是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成效初显。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封山育林面积6.85 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0.2 万公顷,完成工程投资18 亿元。
3.林业产业跨越式发展
林业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通过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突出发展林浆纸一体化、木材深加工、林产化工、油茶、花卉、森林旅游等重点优势产业,提高林业产业化程度,大力推进兴林富民。一是速丰林快速发展。发展速丰林85.47 万公顷,累计达233.33 万公顷,继续保持全国首位,极大地提高了木材供给能力,使我区的森林采伐蓄积量从”十五“期的年均500 多万立方米增加到”十一五“的1400 多万立方米,成为名符其实的南方用材林基地;二是林桨纸一体化区域布局初步形成。林浆纸一体化建设率先在我区沿海地区发展,实现了机制纸及纸板年产量达到280 万吨,机制纸及纸板造纸业年产值85 亿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了123%和337%,对我区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三是木材加工规模不断扩大,林板一体化趋势明显。积极推进林板一体化,实现木材加工工业年产值350 亿元,其中人造板年产值150 亿元,是”十五“期末的6.1 倍和3.4 倍,并逐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林业企业集团;四是林产化工快速扩张,在全国的地位得到巩固。林产化工业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累计实现生产总值341.5 亿元,其中松脂产业累计实现185.7 亿元;香料香精产业累计实现117.7 亿元,工业用木本油料累计实现33.6 亿元。其中年产松香30 万吨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出口量达20 万吨,占世界松香贸易量的30%,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五是油茶产业初步形成,种苗瓶颈有所突破。油茶林面积达到36.7 万公顷,年产茶油约3.5 万吨;选育出油茶优良品种20 个,建立了以广西林科院为代表的一批良种基地,为全国多个省区提供了大量优质的良种和苗木,为我国油茶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六是花卉产业不断扩大,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花卉产业及10消费市场,建成花卉生产基地、花卉交易市场、花卉展示园等13 个,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67 万公顷,花卉生产企业、花卉大户等达2000 多家,各类从业人员达50 万人,花农100 多万户,年产值突破60 亿元,有力的促进了农民的增收;七是森林旅游产业稳步发展,经济效益不断增长。基本上形成了融食、住、行、游、娱、购各要素为一体的森林旅游网络体系。新增森林公园7 处,全区森林公园达到50 处,森林公园总面积25.84 万公顷;”十一五“期间,接待旅游人数2746.28 万人次,比”十五“期间增长116%;森林旅游收入20.73 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0%,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
4.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通过实施重点公益林保护工程、国家和自治区重要湿地及湿地保护区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一是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有效改善湿地生态功能。开展了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生态系统监测调查,编制了多项有关法规,积极保护了湿地生态系统和改善了湿地生态功能;全区19.8%的自然湿地、70%的重要湿地得到有效的保护。二是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成绩显著。新建林业自然保护区5 处,新增面积4.75 万公顷;全区林业自然保护区达到63 处,总面积138.5 万公顷;保护了全区90%的陆地生态系统、33%的红树林,90%以上的野生动物种群和几乎全部高等植物种群。
5.农村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通过大力建设户用沼气池,推广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省柴节煤灶和太阳能产品,优化了农村能源结构,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成户用沼气池建设106万座,累计建设沼气池371 万座,沼气入户率达46.4%,比”十五“期末提高了12.2%。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728 处,小型沼气工程2005 处。推广省柴节煤灶79.7 万台;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1.4 万平方米,小型风力发电778 处,微型水力发电272 处,节能炉3 万台。我区累计建成的沼气池正常运转,每年可为371 多万农户提供优质燃料14.8 亿立方米,能源开发量约折合标煤233 万吨,全区约有1484 万农民直接受益。
6.生态文化体系初步建立
积极开展生态文化理论和组织体系建设,不断丰富内涵,促进生态文化向社会各领域渗透,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加强生态文化载体建设。猫儿山保护区被确定为”全国保护母亲河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生态文化教育基地“之一;二是加强生态文化宣传和教育。通过推进”绿满八桂“、”生态城市“、”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植物宣传月“、”国际生物多样性年“等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保的良好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三是积极推进各类生态社团组织的发展。成立了广西大学学生绿色环保协会、广西医科大学绿色沙龙环保协会、广西财经学院绿色先锋环保协会等,有力的促进了生态文化理论研究、创作、宣传队伍的发展壮大。
7.支撑保障不断增强
通过不断强化林业科技支撑,加强林业种苗建设,完善森林资源监管体系,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公安队伍建设,提升了林业发展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夯实了林业发展基础。一是林业科技支撑不断强化。林业科研机构达到17 个,区、市、县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83 个,新建各类林业科技试验示范点30 多个,建成5 处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选育出50 多个林木优良品种,推广面积超过100 万公顷,获得林业科技成果80 项,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40%,有效推动了我区林业科技优势产业发展,提高了我区林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二是林木种苗建设不断加强。建设了包括林木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繁殖圃、林木采种基地等一批林木种苗工程项目,总面积达到1.73 万公顷;全区年产各类林木种子20 多万公斤,其中林木良种3 万公斤,良种穗条2 亿根。林木优良品种50 个;主要造林树种优良无性系100 多个。全区容器苗造林使用率在50%以上,人工造林良种使用率达65%。;三是森林火灾防控能力逐步提高。重点火险区瞭望监测和地面巡护覆盖率达到80%以上、通讯覆盖率达到75%,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内,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综合体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森林专业扑火队伍不断壮大,森林航空防火能力不断加强;四是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1.03‰以下,无公害防治率94.1%,测报准确率91%,种苗产地检疫率99.7%;五是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和依法护林成绩显著。加强了广西森林公安”三基“工程和森林公安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破案攻坚战“、”绿盾行动“、”飞鹰行动“、”候鸟三号行动“、”绿盾系列行动“等全区性和区域性的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的专项行动,较好的调处解决山林纠纷问题,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维护林区和谐稳定,进一步提升了森林公安的良好形象;六是基层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稳步发展,森林监督体系不断完善。全区11 个地市成立了林业站管理机构,设立了64 个县级林业站,1011 个乡镇级林业站,全区木材检查站235 个,森林资源监督实现了全区14 个地市的覆盖。
(三)基本经验
1.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林业工作,把林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运作,协调林业发展与农民增收、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和谐社会建设等关系问题,将林业建设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与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结合起来,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结合起来。在坚决抓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产加工业,以加工业为龙头,反哺和拉动种植业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激发广大群众投身林业建设的热情,形成了林业生态和产业”两翼齐飞“、”两腿齐奔“的发展格局。
2.坚定不移地推进林业改革
林业改革是一次深层次、根本性、综合性改革,是推动林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区紧紧围绕构建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坚持并不断完善”五级书记抓林改“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改革、国有林场和国有企业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理顺林业生产关系,挖掘内部潜力,促进林业规模化生产经营,进一步解放了林业生产力,促进了林业快速发展。专栏3 五级书记抓林改为切实推进我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自治区成立了由马飚主席任组长,陈际瓦副书记、李金早常务副主席、陈章良和梁胜利副主席任副组长,区直34 个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市、县均相应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乡镇支部书记深入山头抓林改。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高位推进林改工作的良好局面。
3.坚定不移地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林业既是一个基础性的产业,也是一个集公益性、经济性、社会性于一体的产业。长期以来,林业发展始终坚持走投资主体多元化道路,既有政府投资、也有企业和社会的投资,确保了林业投资的稳定增长;坚持走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多层次运行的林业发展道路,保证了林业科学发展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施,突出了地域特色。
4.坚定不移地贯彻依法治林方针
我区林业法制法规不断完善,通过建立健全地方林业法规政策体系,严格执行森林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林业执法和监督,加强林业纠纷的调处力度,提高了林业案件的查处率,使森林资源得到进一步保护;通过制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了工程资金监管和造林质量管理,提高了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为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5.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我区深入实施”科技兴林“和”人才强林“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不断提高林业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林业科技转化率,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步伐;促进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积极推进林业科技队伍总体水平的提高,实施林业人才引进与培养工程,加强林业队伍及广大林农的培训,加大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壮大林业人才队伍,为林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6.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合作
一直以来,我区林业坚定不移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把对外开放作为推动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国际和国内交流与合作,努力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推进林业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对外开放合作,加大东盟区域合作的力度,将林业开发合作纳入泛北部湾区域交流与合作范畴,建立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提高广西林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促进资源整合、资本集聚、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我区林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竞争能力,促进我区林业跨越式发展。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区林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我区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存在;林业产业大而不强,结构不合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产业区、产业园、产业带尚未形成;农村能源后续服务不足;林业建设资金投入仍需加强,生态补偿机制未完全形成且补贴标准偏低,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补助标准低;林业科技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林业灾害防控能力不强;林业法制不够完善;林业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尚未有效建立。
二、发展趋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加快”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国际环境变化给林业发展带来新挑战
从国际看,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维护国家利益的一场政治经济博弈,林业作用更加凸显,已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措施之一。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第十三届国际林业大会等重要国际场合,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不可替代的能力倍受关注。毁林开荒和森林退化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高度关注,为我国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全球生态保护和建设,增强国际影响力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林业已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国际经济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远未结束,林业发展面临新挑战。世界林产品需求与价格出现波动,加之个别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碳关税、森林认证等绿色贸易壁垒,将对我国林业产品进出口产生深远影响,林业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全球资源保护力度加大,我国木材供给形势更加严峻,广西作为全国最大的商品林基地和木材生产基地,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此外,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成,资源的交易成本逐步降低,我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有利的条件逐步成熟。另外,世界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将成为全球新一轮增长动力。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从国内看,国内外发展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综合国力不断加强。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城乡差距以及贫富分化等问题依然突出,转变发展方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资源环境的瓶颈必然加剧,生态问题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生态产品已成为我国最短缺的产品之一,生态差距已构成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最主要的差距之一,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林业工作肩负着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中央对生态建设和林业工作高度重视,对林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七大站在国家和全球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2009 年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更是明确了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中的”四大地位“、”四大使命“和”五大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将更加注重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一次强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生态保护建设。这些政策和举措为林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条件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将为林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现代林业建设给林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从林业发展看,林业在多年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历史性、结构性、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林业成为我国林业工作的总任务。现代林业是科学发展的林业,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其核心内容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开发和不断提升林业的多种功能,努力提高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只有发展现代林业,建好林业三大体系,特别是实现生态良好,才能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富民强桂“战略为林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从区内看,我区今后一段时间将努力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区发展现代林业、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9 年,国家林业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合作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区备忘录,为我区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提供决策支持,给我区林业发展的未来指明方向,将生态建设和林业工作提高到一个崭新高度,明确提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之源,林业是生态环境之基。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必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广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进一步规范林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明确林地保护利用的责任主体,必将激发全区人民发展林业的热情。综观国际国内区内形势,”十二五“时期我区林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共存,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正确的发展思路,制定科学的行动计划,采取有力的贯彻措施,我区林业发展必将进入黄金时期。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区为核心,以增资源、调结构、优生态、惠民生、强支撑为宗旨,以建设重点工程、加强森林经营、发展优势产业、实施重大项目为抓手,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着力建设”两屏四区一走廊“,培育三大资源基地,打造八大产业集群,繁荣生态文化,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科技强林,强化依法治林,推进林业产业优化升级,提升林业服务水平,实现”双增“目标,实现”五个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专栏4 ”双增“目标和”五个转变“"双增”目标:在2009 年9 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就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 年森林面积比2005 年增加4000 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 年增加13 亿立方米“,即”双增“目标。”五个转变“:即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从封闭型、半封闭型林业向开放型林业转变,从粗放型林业向集约型林业转变,从数量型林业向质量型林业转变,从平面型林业向立体型林业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
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维护最广大林农利益。使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佳组合。
2.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
建立机制,落实责任,坚持规划先导,统筹考虑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文化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碳汇和文化五大功能和服务相统一。
3.坚持全民参与,和谐发展的原则
要加强林业宏观调控,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保护和建设生态,发动全民参与义务植树,深入实施”绿满八桂“工程,促进”身边增绿“,全面完成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各项任务。
4.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原则
通过深化林业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转变林业发展方式,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激发创新活力,促进林业强区建设,实现我区林业跨越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区”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质量得到提高,森林固碳和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升;两屏四区一走廊生态格局初步建立;特色林业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林业总产值居全国前列,实现林业强区目标;生态文化广泛传播,生态意识普遍提高,生态文化体系初步建成。
1.约束性指标
--森林面积增加47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60%;--森林蓄积增加0.5 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达到6.5 亿立方米以上;-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面积达到547 万公顷;--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50%以上。
2.预期性指标
林地保有量达到1580 万公顷;--商品材年产量2000 万立方米以上;--木材综合利用率达到90%;--全区林业产业年总产值达到2000 亿元;--90%以上国家和自治区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有效保护;--森林碳汇增加1 亿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年总价值达12000 亿元;--义务植树尽责率80%以上;-沼气入户率达到50%以上;-林农年人均增收500 元以上;生态林建设基地供种率达到80%,商品林造林基地良种使用率达到90%;--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5‰以下;--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8‰以内;--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专栏5:”十二五“时期林业发展主要指标类型 指标名称 目标值 属性森林覆盖率(%)60 约束性增资源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6.5 约束性林地保有量(万公顷)1580 预期性商品材年产量(万立方米)2000 预期性木材综合利用率(%)90 预期性木材加工和造纸产业年产值(亿元)1500 预期性调结构林业产业年总产值(亿元)2000 预期性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面积(万公顷)547 约束性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面积占国土面积(%)6 约束性自然湿地保护率(%)50 约束性国家和自治区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类保护比例(%)90 预期性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年总价值(亿元)12000 预期性优生态义务植树尽责率(%)80 预期性沼气入户率(%)50 预期性惠民生林农年人均增收(元)500 预期性良种使用率(%)90 预期性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4.5 预期性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1 预期性强支撑科技进步贡献率(%)50 预期性
(四)重大战略
1.实施”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的生态建设战略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以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治理和修复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为核心,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与管护,强化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推进通道、城镇、乡村、园区绿化美化,确保林地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碳汇,促进身边增绿。
2.实施”龙头带动,集约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继续实施”12345“工作思路和”56820“行动计划,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大力发展林浆纸、木材精深加工、林产化工、油茶、花卉5 大优势产业,扶持6 家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培育林浆纸、木材精深加工、林产化工、油茶、花卉、野生动物繁育利用、森林旅游和竹藤加工等8 大特色产业集群,全力扶持20 家自治区级林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积极发展林下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提高林地产出。
专栏6 ”12345“工作思路和”56820“行动计划”12345“工作思路:即打造一个龙头、建设两大基地、推进3 个重大项目、培育4 个林业上市公司、构建5 大优势产业。将广西林业集团打造为全区林业产业发展龙头;加快速丰林基地建设和经济林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钦州、北海、梧州3 个大型林浆纸一体化项目的建设;培育和支持广西丰林、高峰容洲、桂峰林业、梧州林化等4 家林业企业做大做强,尽快上市,成为我区林业产业发展的支柱企业;打造林浆纸一体化、木材深加工、林产化工、油茶、花卉5 大优势产业。”56820“行动计划:即重点发展5 大优势产业,扶持6 家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培育8 大特色产业集群(林浆纸木材精深加工、林产化工、油茶、花卉、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森林旅游和竹藤加工),全力扶持20 家自治区级林业龙头企业。
3.实施”传承文明,树立典范“的生态文化战略积极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加强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建设一批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树木园、植物园、博物馆等具有特色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生态意识,开发生态产品,弘扬生态文化,创作文化产品,传承生态文明。
4.实施”夯实基础,提升层次“的人才培养战略实施”136“人才工程和”226“人才培养计划,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紧缺急需人才、专业领域骨干人才,切实加强林业行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加大林业人才资源的整合,建立人才高地,集聚高层人才,构建人才开发新机制。专栏7 ”136“人才引进工程和”226“人才培养计划”136“人才引进工程:即2009~2012 年,在厅机关和直属单位培养和引进100 名博士、300 名硕士、600 名重点院校紧缺专业学士。”226“人才培养计划:即2011~2013 年,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 所院校开展合作,在博士、硕士2 个层次,培养200 名硕士、60 名博士。
(五)总体布局
综合考虑广西林业在国家层面的战略定位、广西”两区一带“经济发展格局、《广西林业三级区划》,按照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的要求,建设”两屏四区一走廊生态格局,三大资源基地,八大产业集群,多点文化基地“。
1.建设”两屏四区一走廊“生态格局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生态环境现状和主体功能区区划,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洪防潮能力,构筑以”两屏四区一走廊“为主骨架,以点状分布的自然保护区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格局。专栏8 两屏四区一走廊”两屏四区一走廊“指:桂西生态屏障、北部湾沿海生态屏障、桂东北生态功能区、桂西南生态功能区、桂中生态功能区、十万大山生态保护区、西江千里绿色走廊。桂西生态屏障:重点加强以石漠化治理、矿区植被恢复、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北部湾沿海生态屏障:重点加强以沿海防护林、海洋生态恢复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桂东北生态功能区:重点加强以水源涵养、林生态、灾害恢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桂西南生态功能区:重点加强以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桂中生态功能区:重点加强以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十万大山生态保护区:重点加强以森林生态、保护植被、水土流失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西江千里绿色走廊:重点加强以沿江防护林、水土流失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
2.培育三大资源基地
培育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基地。一是在桂东、桂南和桂中重点营造速丰桉、良种松、竹子等速生丰产用材林。二是在桂北、桂西重点营造良种松、杉、竹子和速生阔叶林。三是因地制宜发展大径级用材林。培育特色经济林基地。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特色鲜明、经济效益好、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林农增收的经济林基地。重点打造桂东北银杏柑橘柿子”三木“药材区、桂西北油茶油桐板栗区、桂西芒果茶叶竹笋区、桂西南八角竹笋杂果区、桂中柑橘八角杂果区、桂东南柑橘八角肉桂区和桂南荔枝龙眼八角区。培育珍贵树种基地。将全区划分为五大建设区,因地制宜建设珍贵树种基地。一是桂东北建设区。包括桂林市、贺州市、柳州市北部县、河池市东北部县及来宾市金秀县,重点发展西南桦、香椿、银杏、秃杉、马褂木、南方红豆杉、榉木等。二是桂西北建设区。包括河池市及百色市大部分地区,重点发展西南桦、香椿、苏木、顶果木、南方红豆杉等。三是桂中建设区。包括来宾市和柳州市大部分地区,南宁市、河池市部分地区,重点发展香椿、苏木、顶果木、蚬木、紫荆木等。四是桂东南建设区。包括南宁、贵港、梧州、玉林、钦州、防城港、北海7 个地级市,重点发展红锥、降香黄檀、土沉香、苏木、香梓楠、柚木、格木、紫荆木、印度紫檀等。五是桂西南建设区。包括南宁市大部分县、崇左市、百色市西南部分县及防城港市上思县,重点发展红锥、香椿、降香黄檀、土沉香、顶果木、香梓楠、望天树、印度紫檀等。
3.打造八大产业集群
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以及林业资源分布特点,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打造八大优势产业集群。打造林浆纸一体化产业集群。布局”沿海林浆纸,南柳竹浆纸“林浆纸一体化产业集群。一是重点在北海、钦州布局沿海林浆纸产业集群。二是重点在柳州、南宁布局竹浆纸产业。打造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布局特色木材加工产业。一是南宁建设中国-东盟(南宁)林产品加工物流园区。二是南宁、贵港、玉林建设速丰桉产品生产流通区。三是南宁、柳州市建设家具制造产业集群。四是桂林荔浦建设”中国木衣架生产基地“。五是柳州、桂林、河池建设杉木细木工板产业带。六是南宁、梧州、玉林、贵港、贺州打造人造板产业集群。七是崇左凭祥、东兴建设国际家具及木制工艺品产业区。八是柳州、桂林竹综合加工产业。九是南宁、百色建设中心橱柜、木门生产基地。十是促进林板一体化产业集群发展。打造林产化工一体化产业集群。通过政策引导、运用市场手段,促进桂东南林化产业集群的逐步形成,构建林产化工一体化项目,做大做强林产化工一体化产业。重点在梧州打造松香、松节油精深加工,在玉林、贵港、防城港打造八角、玉桂深加工林产化工一体化产业集群。打造油茶产业集群。通过原料生产与产业相结合的方式,采取”园区+企业+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油茶产业化生产工业园区。重点在油茶核心发展区建设油茶原料林基地,在南宁、柳州、桂林、百色、河池、防城港布局油茶加工企业。打造花卉产业集群。”两区一带八特“布局花卉产业集群,即:北部湾现代花卉产业集聚区、桂北桂西北特色花卉产业园区、广西西江”黄金水道“沿江花卉产业带;”八特“即桂花、兰花、茉莉花、罗汉松、金茶花、茶花产业化生产园区和特色盆景生产园区、特色花木园区。打造森林生态旅游产业集群。”一带三群“布局森林旅游集群,即:西江黄金水道森林旅游经济带、北部湾滨海森林旅游集群、大桂林山水森林旅游集群、桂西北神奇森林旅游集群。打造竹藤加工产业集群。采取”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定向培育、优质高产、集约化管理的原料基地,由分散加工、集中收购的经营模式向规模化加工企业发展。布局以桂林(兴安)、玉林(博白)、钦州(浦北)为中心的竹材加工及藤芒编产业集群。打造野生动植物利用产业集群。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保护资源,因地制宜布局野生动植物利用产业集群。重点在南宁、玉林、贵港布局实验用猴驯养繁殖产业,柳州布局梅花鹿养殖产业,防城港、钦州培育金花茶繁殖利用产业。
4.建设多点生态文化基地
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小区、树木园、植物园、博物馆等为载体,构建多点生态文明、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每个地级市建设一个国家级生态文明或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每个县有一个地方级生态文明或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每个地区的生态文化教育基地要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如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要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红色文化基地、民俗生态旅游区和民族文化遗产为主,桂东南和桂南经济发达地区,要以城市森林、湿地公园、湿地博物馆、树木园、森林公园为主,充分展示区域民族生态文化。
四、主要任务
(一)加大造林绿化,提升环境承载力
全面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按照”山上治本,身边增绿“的国土绿化思路,在继续抓好珠防林、海防林、退耕还林工程,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山上造林绿化的同时,重点实施城市绿化、通道绿化、村屯绿化”三大攻坚战“,加快山下绿化,形成以通道绿化为主线,城镇、村庄、单位园区绿化点缀其间,山上绿化集中连片,农田林网辐射周围的造林绿化新 格局。到2015 年,全区新造林120 万公顷,义务植树5 亿株,林分质量逐步提高,全面实现”有山皆绿,有水皆清,一条通道一条绿色走廊,一座城市一片森林,一个村庄一座绿岛“的”绿满八桂“目标。专栏9 ”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建设任务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打造西江千里绿色走廊,建设南盘江、左右江、红水河、珠江中下游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林项目,构筑珠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规划人工造林20.65 万公顷,封山育林78.83 万公顷,低效林改造66.67 万公顷;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标准海岸基干林带,保护与发展红树林,大力营造以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为主的纵深防护林,构筑北部湾生态屏障。规划营造林6.47 万公顷;退耕还林工程:加快推进《广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在岩溶石山区、红水河电站库区等生态脆弱和生态区位重要地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规划退耕还林16.67 万公顷;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切实加强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种草养畜,加快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开展坡耕地治理和土地整治。实施封山育林133.33 万公顷,荒山造林24 万公顷,建设户用沼气池48.69 万座;平原绿化工程:平原区新增造林面积46524 公顷,平原区宜林荒坡荒地绿化面积9260 公顷,农田防护林控制面积达到832686 公顷,农林间作6583 公顷。通道绿化:以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两侧和主要河流两岸为点,全面加快通道绿化,绿化任务1.06 万公顷;城镇绿化:全面推进城市、县城和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绿化。到2015 年,全区城镇绿化水平明显提高,设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和绿化质量稳步提高,绿化任务2.33万公顷;村屯绿化:以”四旁绿化“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百万农户种千万棵树“活动。到2015 年,全区农户新植树1.5 亿株以上,绿化任务1.33 万公顷;工业园区绿化工程:着力开展”身边增绿“活动,扎实推进工业园区绿化,实施绿化造林0.67 万公顷。到2015 年,园区绿化水平和绿化质量稳步提高,宜绿化地绿化率达100%,实现单位庭院园林化,绿化任务0.67 万公顷。
(二)加强森林管护,巩固建设成果
组织实施广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严格保护和管理林地和森林资源;全面加强自治区级以上重点公益林管护,提高管理水平,巩固扩大生态建设成果。
1.加强林地和林木管理
建立健全林地林权保护制度,强化确权发证,严厉打击毁林开垦和非法占用林地;加大山林权属纠纷的处理力度,进一步明晰产权,促进和规范森林资源产权的合理流转;有效补充林地数量,引导节约使用林地,确保”十二五“期末林地保有量达到1580 万公顷;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 年)》,分县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明确林地范围、性质和权属,落实到山头地块,建立林地地籍档案;建立林地质量评价定级制度,优化林地保护利用结构和布局,规范林地利用秩序。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十二五“期间,全区征占用林地总额控制在3.5 万公顷以内。加强林木采伐管理。实施好国务院批准的”十二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打击非法采伐,规范木材运输和经营加工管理,基本形成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新型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
2.组织编制森林经营方案
森林经营方案是集体林采伐管理改革的重点,是简化森林采伐管理环节、规范林业收费、降低林农经营成本的前提条件。根据国家林业局下发的《关于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的意见》要求,组织编制自治区级、市级、县(区)级和林业经营者四级森林经营方案,为年森林采伐限额核定提供依据,让森林经营者对森林采伐做到”五年、十年早知道“。
3.加强重点公益林监管体系建设
建立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监管的长效机制,优化完善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政策标准体系,实现对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政策执行和落实、动态调整及管护效果等情况的监管。加快建立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动态监测体系、地籍管理体系和管理成效检查考评体系。制定颁布公益林管理办法,拓展补偿基金来源渠道,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实行分级补偿等措施,全面落
实公益林管护责任。在大瑶山、猫儿山、弄岗3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3 处生态定位站,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的监测,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三)强化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
以国家实施森林抚育补贴、森林经营试点为契机,坚持抓经营、调结构、促抚育、出效果,全面启动实施全区森林经营工程,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优化林分结构,全面提升森林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对森林的多样化需求。到2015 年,乔木林平均单位面积蓄积达到75 立方米,与2010 年相比,每公顷提高17.4 立方米,提高30%。
1.全面启动实施森林经营工程
一是抓紧编制全区森林经营规划,开展森林经营试点,抓好营造林试验示范工作,总结森林经营的典型经验和主要森林经营模式,带动面上森林经营工作的全面开展;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技术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建立以林木采伐为核心的森林经营管理体系,努力提高全区森林质量和森林生态功能。二是进一步加强林木良种选育和繁育,培育出适合我区大面积发展的优良树种;大力营造多层次混交林,提高林分质量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大力发展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调整树种结构,维持树种多样性,培育高价值的优质森林资源;着力培育大径级用材林,逐步调整林分径级结构,提高后备森林资源整体质量,满足社会对木材的多样化需求。三是切实加强对新造林地的抚育和管护工作,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四是加强中幼龄林抚育间伐。按照有关技术规程,针对不同类型的林分采取不同的抚育方法和措施,改善林分生长条件,促进保留木速生快长,提高林分质量,提高用材林木材产量和森林经营效益,调动经营者积极性;促进公益林林下杂灌木生长,调整树种组成结构,逐步形成针阔、阔阔混交林,增加物种多样性,提升森林生态功能。五是加强商品林低产林改造。对商品用材林中的疏残林、”小老头“林和疏林地采取皆伐后重新造林措施,增加速丰林面积存量,从根本上提高林地生产力;对优良品种的低产经济林,通过除草施肥、抚育垦复进行改造,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对品种低劣、没有培育前途的低产经济林,通过嫁接换冠或重新用良种造林等方式,提高单产和效益。六是加强公益林低效林改造。在确保公益林生态功能不降低的前提下,对公益林进行适度经营,充分挖掘公益林的经济功能,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提高公益林所有者和管护者的积极性。规划期内,对现有143.89万公顷中幼林进行抚育经营,改造低产(效)林128.81万公顷。2.扩大碳汇造林试点示范总结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一、二期碳汇造林项目实施经验,加强项目管理和监测,探索建立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监测技术体系,加强林业碳汇项目实施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我区在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示范作用;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扩大碳汇造林试点示范,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3.实施灾后林业生态恢复重建工程
继续推进林业灾害恢复重建工作,加强对受损生态的修复,恢复程度达到90%以上。优先恢复重建受灾职工群众基本生活和生产基础设施,加大包括种苗生产、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基础设施和森林植被、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恢复重建;加强桂北和桂西北重灾区森林生态系统监测和研究,科学制定林业灾害防控方案,完善应急预案。
(四)推进自然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
切实加强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的建设,维护生物多样性。1.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建设
一是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在重要野生动植物与自然保护区分布县建立专业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建立起自治区、市、县三级野生动植物与自然保护区行政管理网络;新建、扩大和完善一批种源基地及珍稀动植物培育基地,恢复和发展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二是加大野生动植物拯救与保护力度。重点实施15 种(类)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拯救工程,建设中越边、滇黔桂和南岭3 条生物廊道,加强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建立白头叶猴等几个种类珍稀物种保护与研究中心。到2015 年,确保90%以上的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启动和开展穿山甲、巨蜥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殖研究试点,力争实现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的突破;建立和维持20~30 种珍稀濒危物种人工种群,并实现鳄蜥、黑叶猴等部分人工繁育成熟种群的野外放归;重点实施20 种(类)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拯救工程,通过实施就地、近地与迁地保护,促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资源的恢复;规划建设广西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质基因库,并在全区63 处林业自然保护区中建立30 个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点。三是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建立自治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建成76 处国家级监测站,完成监测中心和监测站基础设施建设;建立9 处预警站,完成初检能力和预警分析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信息管理与决策指挥平台,进一步加强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积极履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2.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一是完善保护区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地方级林业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评估机制。二是新建5 个林业自然保护区、500 个自然保护小区,完善我区自然保护网络体系。三是申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 处,晋升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5 个。四是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推进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示范建设,同时,组织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努力争取国家林业局将其列入全国示范保护区进行建设;继续推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加强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基础建设。启动实施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改善保护管理条件,有效提高保护区管理能力。六是加强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争取国家林业局支持我区现有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给予建设资金补助,开展保护管理、巡护监测、管理信息平台、自然保护区培训、完善自然保护区网络等建设工作。七是加快保护区资源考察与总体规划。全面推进26 处尚未开展总体规划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和界线确定及报批工作,完成26 处自然保护区的资源考察和总体规划工作。
3.重点推进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快建设以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小区和湿地多用途管制区为基本格局的湿地保护体系。申报晋升国际重要湿地1 块,新增国家重要湿地2 块,新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3 处,新建国家级湿地公园10 处,省级湿地公园12处,湿地保护小区17 处,湿地多用途管制区3 处,使我区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加强湿地生态监测、宣教、研究和体系等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湿地保护、管理和综合利用水平。建设1 处湿地科研监测评估中心、湿地资源监测站14 个,建立水生动物定位监测点30 个、湿地植物监测点50 个、湿地生态旅游监测点20 个;广西鸟类环志站2 处、广西湿地动物疫源疾病监测站1处;建设2 座湿地博物馆、14 个湿地宣教中心,1 个湿地学校和15 个湿地培训基地,10 个野外宣教基地。建设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50 处。重点实施湿地生态补水、退养(耕)还滩(湖)4000 公顷、湿地植被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恢复20000.0 公顷、红树林恢复2106.8 公顷,营造红树林地4235.3 公顷;进行南流江、钦江、防城江、右江、红水河、柳江、浔江、湘江生态河流廊道系统建设;建设湿地生态滤场面积5000.0 公顷;建设结构完整、功能完备的湖滨带5000.0 公顷、消涨带3000.0 公顷;建立湿地生态拦截工程200 万米。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初步缓解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
(五)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林业强区
切实加强第一产业,全面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全力拓展新兴产业。建设9 个千百万亩原料基地、打造9大千百亿元产业、建设12 个产业园区。到2015 年全区实现林业总产值达2000 亿元,林业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初步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林业强区目标。
1.建设9 个千(百)万亩原料基地
建设千万亩桉树工业原料林基地。重点在桂南、桂东南和桂西南等桉树适生栽培区,大力发展、科学发展桉树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实行集约经营、提高单产,定向培育人造板材及浆纸纤维材,满足林浆纸、林板一体化产业发展对木材原料的需求,形成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企业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十二五“期间,新增桉树林面积34.7 万公顷,期末达到200 万公顷(3000.0 万亩)。建设千万亩松树丰产用材林基地。重点在桂东南、桂东北、桂北、桂中等松类适宜栽培区,大力发展松类速丰林,定位培育浆纸纤维材,兼顾培育脂材两用林和大径级用材林。”十二五“期间,新增松类速丰林面积14 万公顷,期末达到46.7 万公顷。建设千万亩杉木丰产用材林基地。重点在桂北、桂东北、桂西北杉木适宜栽培区,大力发展杉木速丰林和大径级用材林,定向培育实木地板基材、木线条、杉指接材、细木工板等加工原料,为木材精深加工业提供原料。”十二五“期间,新增杉木速丰林面积10.97 万公顷,期末达到133.3 万公顷(2000.0 万亩)。建设千万亩油茶基地。大力推进油茶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大低产油茶林改造力度,抓好良种繁育,抓好种苗管理,加快油茶良种化,扩大油茶面积,提高油茶单产。”十二五“期末,油茶总面积达到并稳定在60 万公顷(900 万亩),力争达到千万亩。建设千万亩果品经济林基地。在进一步抓好板栗、核桃、柑橘橙、芒果、龙眼、荔枝等现有品种结构调整的同时,突出抓好良种选育、改良、繁殖和优良品种的引进,加快实现经济林良种化。大力开展低产林改造,不断提高经济林的经营水平和产品质量。”十二五“期末,经济林总面积达到并稳定在166.7万公顷(2500 万亩)。建设百万亩香料林基地。重点进行八角、肉桂品种更新优化,加大科技投入,鼓励”种植+加工“一体化经营,鼓励精深加工,注重品牌保护,适当控制种植面积。”十二五“期末,八 角总面积稳定在26.7 万公顷(400 万亩),肉桂总面积稳定在13.3 万公顷(200 万亩)。建设百万亩竹林基地。在桂北毛竹适生区,适当发展毛竹速丰林;在桂中、桂西、桂东南和桂南等丛生竹适宜栽培区,大力发展丛生竹浆纸原料林。”十二五“期间,新增竹林面积2.61 万公顷,期末达到13.33 万公顷(200.0 万亩)。建设百万亩珍贵树种基地。引导、鼓励广大造林业主发展珍贵树种,积极培育珍贵树种大径材,调整树种结构和林分径级结构,维持树种多样性,为木材精深加工业发展提供原料支撑,逐步缓解木材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提高后备森林资源整体质量。规划到2015 年,”四旁“种植珍贵树种1500 万株,新造和定向改培成片的珍贵树种10 万公顷,总规模逐步达到33.3万公顷(500 万亩)。建设百万亩生物能源林基地。积极培育高产、稳产的生物能源树种品种,重点加强示范林建设,逐步推进能源林建设,鼓励加工企业走”种植-加工“一体化发展模式。规划到2015年,建成超百万亩的生物能源林基地。
2.打造9 大千(百)亿元产业
着力抓好千亿元造纸和木材加工产业发展。加快以桉树为主的林浆纸一体化原料林基地建设,扩大工业原料林基地规模;大力推进沿海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建设步伐;引导和鼓励现有造纸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跨地区重组和延伸产业链等方式,迅速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大力发展木(竹)浆造纸,丰富造纸产品种类,提高中高档产品比重;坚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与国内创新技术相结合,加快装备现代化步伐,将我区建成全国重要的制浆造纸生产基地。大力推进林板一体化和木材精深加工,以品牌产品、龙头企业为核心,加大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拓展深加工产品,全面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大力发展胶合板和刨花板,调整纤维板产品结构,加快发展家具、木地板等附加值高的产品和珍贵树种木皮加工、木制工艺品、木衣架等为重点的木制品和装饰材料制品。大力推广木材及人造板改性、防腐、阻燃等技术,努力拓展深加工产品。建立健全木材加工业的标准体系,提高市场准入门槛,限制、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提升产业整体水平。重点扶持上档次、上规模的人造板企业,鼓励现有人造板骨干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引导和促进小企业的联合重组,逐步培植一批大型人造板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期末,全区造纸和木材加工产值达到1500 亿元,其中造纸业产值达800 亿元,木材加工产值达700亿元,人造板产量1500 万立方米。着力抓好百亿元林产化工产业发展。继续巩固松香、松节油以及茴油、桂油在国际市场的主导地位。大力发展松香、松节油及香精香料精深加工,拓展松香、松节油应用领域。充分利用桂东、桂南的传统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构建以林化为主的林化工业园区和流通中心。重点培育发展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林产化工企业。鼓励国有、民营大中型林化企业建立自有原料林基地,推动林化产业一体化发展。以松香、松节油及香精香料精深加工为主,开发林化新产品,拓展国外市场,加强对外贸易。到”十二五“期末,全区林产化学工业产值达230 亿元以上,实现松脂产量48 万吨,松香产量达到38 万吨、松节油产量达到5 万吨,松香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松节油深加工率达到40%以上。着力抓好百亿元油茶产业发展。加强优良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以提高油茶综合利用水平和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在桂林、柳州、河池、百色、贺州、梧州等主要产区布局发展油茶原料基地和茶油加工重点企业,将油茶产业培育成开发利用水平高、综合效益显著、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林业优势产业。”十二五“期末,油茶林种植总面积达到60 万公顷,达产后通过精深加工和提高综合利用,实现年产值200 亿元。着力抓好百亿元花卉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我区发展花卉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重点加强花卉生产示范基地、花卉市场流通体系、花卉科研服务体系建设,实行规模经营。优先发展北部湾经济区的花卉产业,实现广西花卉产业从传统单一种植模式向产业经营、优质高效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过渡和延伸,从而建立起产业特色鲜明、经营机制创新、区域布局合理的现代花卉产业体系。到”十二五“期末,全区花卉生产面积5.3万公顷,花卉产业总产值达到150 亿元。着力抓好百亿元竹藤产业发展。适当发展竹藤加工企业,发展竹胶板、竹地板、竹装饰材等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业。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提高竹藤加工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拓宽竹藤加工领域,研发以日用工艺品为主的竹藤精深加工系列产品,扩大出口。着力抓好百亿元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以森林公园为主、以自然保护区为辅的森林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建设西江黄金水道森林旅游经济带、北部湾滨海森林旅游集群、大桂林山水森林旅游集群、桂西北神奇森林旅游集群”一带三群“森林旅游集群,做大做强一批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和湿地公园,培育开发”八桂森态庄园“品牌,建设一批森林旅游示范县、示范村。”十二五“期间,新增森林公园30 处,”十二五“期末,全区森林公园达60 处,森林旅游年接待总人数达1000 万人次,森林旅游年直接收入28 亿元。着力抓好百亿元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发展。按照”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要求,鼓励和扩大实验用猴、鳄类、蛇类和兰科植物、金花茶等广西优势野生动植物驯养繁(培)育基地建设规模,加大种源储备力度,加强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产品流通监管工作。重点开发实验用猴、鳄类、蛇类、石斛、金花茶等药用和观赏价值高、研发潜力大、产业链长的野生动植物品种,积极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形成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优势物种发展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制定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行业标准,建立有效的市场准入机制,提高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业管理水平,基本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到”十二五“期末,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年总产值和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00 亿元以上。着力抓好百亿元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旅游和林下产品的加工流通和销售业,因地制宜地开发林-果、林-草、林-蜂、林-药、林-禽等模式,延长林下经济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使其成为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使全区林下经济发展到86 万公顷,力争实现经济林产业总产值300 亿元以上。着力抓好百亿元林业生物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生物质能源、绿色生物产品、林业生物制剂等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生物质能源树种,建设生物柴油生产基地,形成原料培养、加工生产、市场销售、科技开发林油一体化格局。引导、扶持一批林业生物能源开发利用企业,提高生物能源的产业化水平。生物产品重点推进抗逆、抗虫、高产和优质基因的林木、竹藤品种等产业化;推进高品质的重要酶制剂的工业生产和应用,发展适用于林木的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制剂产业,培育发展玉林生物制剂基地为龙头的示范企业;加快森林药材的种植和林下资源培育,建立一批林药一体的生物制药产业基地;开发利用林木采伐”三剩物“发电项目,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3.重点扶持12 个林业产业园区
着力推进中国-东盟(南宁)林业产业物流园、贺州市八桂木材加工集散中心、中国-东盟花卉产业园、柳州柳北区花卉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建设沿海林浆纸工业园、桂林竹木加工集中区、玉林木材加工工业园、百色林产工业园、崇左宁明林产工业园、梧州林化产品工业园区、柳州家具工业园、凭祥国际珍贵家具贸易城等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建设产业集聚平台,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六)加强农村能源建设,优化能源结构
进一步推进农村能源建设,不断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在稳定提高入户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巩固农村能源建设成果,提高农村能源设施的使用率,减少薪柴消耗,有效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美好生态家园,提升农村能源建设综合效益。
1.积极稳步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实现多元化发展
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建设,从户用沼气向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等多元化沼气工程转变,建管用并重,提高沼气建设综合效益。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50 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600 处,小型沼气工程(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1500 处,到”十二五“期末,全区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400 万座。
2.创新后续服务,提高沼气使用率
坚持”三分建七分管“思想,创新后期管理服务模式,促进从自管自用向专业管护转变。建设自治区农村沼气科研实训基地,新建农村沼气县级服务站60 个,乡村沼气服务网点4000个,鼓励各种投资主体组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沼气服务机构,建立各种形式的农村沼气社会化服务和物业化管理模式,探索和推广建池、修池、管池、出渣出料、原料配送、配件更换、故障排除、沼肥加工等一条龙、保姆式的全托管服务。同时,改造修复户用沼气病废池25 万户,进一步提高沼气使用率。
3.拓宽农村能源建设领域,优化农村能源结构
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农村能源方针,在重点抓好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小型沼气的同时,积极开展太阳能、小型风力发电、微型水力发电、秸秆能源化利用、省柴节煤灶、高效低排生物质炉等农村能源项目建设,不断拓宽农村能源建设领域,满足农民对新能源的需求,优化农村能源结构。
(七)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
推进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加大文化宣传,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建设,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加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动植物园、生态科普中心、标本馆等生态文化载体建设,拓展生态文化建设基地,建设5 座森林(自然)博物馆和标本馆,2 座湿地博物馆,15个湿地培训基地,14 个湿地宣传教育中心以及10 个湿地野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广西湿地文化研究中心。选择一批典型性、代表性且交通便利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文明教育深入扎实的学校、团组织命名为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或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新增黄猄洞天坑群国家森林公园、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瑶山国家森林公园、龙潭国家森林公园5 处国家生态文化教育基地。
2.加大生态文化宣传
加强新闻宣传,及时广泛地传播生态知识和生态建设成就,反映生态建设面临的困难、问题,深入开展文明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县、文明示范村创建以及绿色学校、社区、家庭和环境友好企业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传播生态文化,普及生态知识,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挖掘、保护和弘扬传统生态文化,积极开发体现广西民族、山水、人文特色的生态产品,大力创作生态文学、生态艺术等文化产品。强化生态文化传播,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和生态观光、生态休闲活动,组织营造各种纪念林,培育人们善待生命、善待自然、善待环境的生态文明观,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
3.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建设
以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风貌改造“为载体,大力发展城市林业,加强乡村绿化,推进”身边增绿“。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和创建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先进城市(县、单位)、园林城市、”百万农户种千万棵树“等活动,不断推进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建设,创建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玉林、贺州等7 个”国家森林城市“,努力将防城港、钦州、来宾等市打造为”省级森林城市“,建设14 个生态文明示范市,109 个生态文明示范县,以及一批生态文明示范村。让城乡居民享受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
(八)深化林业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国有林业企事业改革,激发发展活力。1.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011-2012 年基本完成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以”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建立健全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将全区各级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经费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林权抵押贷款贴息办法和政策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办法。推进森林采伐管理改革。改革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办法;简化森林采伐类型;简化采伐管理环节,推行采伐许可”一站式“服务;改变采伐管理方式,实行伐区简易设计;推行采伐公示制度;推进木材生产计划审批制向备案制转变;实行采伐限额”蓄积量“单项控制;允许经营期内采伐指标结转。推进林权抵押贷款。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办林农小额信用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和林农联保贷款;研究出台林业贴息贷款的长效机制;扶持以林权抵押贷款担保为主要业务的担保公司发展;加快建立符合我区实际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推进森林保险体系建设,建立由保险监管、林业、财政合力推动,保险公司、林业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林农多方参与的森林保险体系,降低林农投资风险。规范林权流转管理,正式运营北部湾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加快组建市、县林业产权交易中心,构建多层次的林业产权交易体系。强化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推进”广西绿卡“工程建设,提高林业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基层林业站提供林业公共服务的水平。指导建立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建立50 个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引导林农走专业化合作道路,提高林业组织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
2.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完善国有林场经营管理体制,将国有林场划分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型林场。生态公益型林场按从事公益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经费和机构经费按事权管理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商品经营型林场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按市场机制运作,创新经营机制,实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激活内部经营机制。积极推进商品经营型国有林场职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多渠道妥善安置国有林场富余职工,确保林区社会稳定。妥善解决国有林场分离办社会职能。加快推进广西林业集团、自治区直属国有林场兼并,重组市、县小型国有林场;探索国有林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3.加快推进区直林业企业改制
加快推进局直属企业的改革分流和移交属地管理工作。加强企业改制后续管理工作,建立责权利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系,监管好国有资产,维护社会稳定;妥善分流安置企业富余职工。
4.加大林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在重大项目征占用林地管理中出台的改进审批方式、精简审批材料、压缩审批时间和清理、规范收费项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推行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贯彻落实信息公开条例,坚持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完善行政审批的管理、运行、监督机制,提高工作水平、质量和效率。
(九)加快科技创新,提升发展能力
进一步加快林业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标准化体系和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提升林业发展能力。1.推进科技创新
围绕重点优势产业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林业综合效益,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推进林业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技术创新,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项目,组织开展良种良法、基因工程、困难立地造林和森林经营技术、木材精深加工、家具制造、油茶开发利用、桉树科学经营、速生林混交、珍贵树种速生、林业肥料、林业机械化作业等重大科技课题联合攻关,争取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到”十二五“期末,力争一批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取得重大成果并推广应用到相关领域,提高我区林业发展科技含量,使我区林业科技总体保持全国先进水平,部分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整合林业科技资金、资源、市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林业技术创新和林业科技应用激励机制,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林业新品种应用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强化林业科技服务,实施林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积极推动建立各级各类科技示范样板,充分发挥科技在加快林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突破和带动作用。到2015 年,全区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到75%。
3.完善林业标准化体系
以建立和完善林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为重点,健全林业标准体系,整合林业质量监督机构,加强质量监督队伍建设,加强对涉及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林产品及非物质林产品的质量监督力度,在边境地区建设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以大力推进标准示范县建设为突破口,强化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加快现代林业标准化进程。
4.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和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优化整合林业科技人才、技术、设施、基地等资源,加强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生态定位站、创新中心、科学实验基地等建设,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加强省、市、县、乡四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各类林业技术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逐步提高林业技术推广机构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建设一批林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林),加快推广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
(十)完善保障支撑,夯实发展基础
进一步完善林业防灾减灾体系,实施”五大会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林业发展基础。专栏10 ”五大会战“"五大会战”:从2011 年开始,逐步在全区实施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乡镇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森林公安派出所和区直国有林场场部等五大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加强林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提高林业管理水平。
1.加强森林火灾防控体系建设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全面加强森林防火的组织管理、预防、扑救、基础保障、依法治火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加强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森林防火阻隔系统、森林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火灾扑救系统、航空消防系统、森林火灾损失评估和火案勘查系统、科技支撑系统、火源管理系统和制度规范系统建设;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火;完善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森林防火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完善森林防火科研开发和宣教培训,推进现代化林火管理进程。重点建设省级火险预警监测中心、森林防火指挥中心、重点火险区视频监控系统、边境沿线防火阻隔系统、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扑火机具与消防装备、省级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森林消防培训基地、广西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程、航空护林工程、森林火灾损失评估系统、直属国有林场森林防火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和乡村防火体系。
2.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应急反应体系、防治法规体系和公共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建立自治区监测预警中心、14 个市级监测预报区域中心和50 个县级(含区直属林场)林业有害生物数据采集与气象预报服务站。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为全面提高森林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大力推进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无公害防治。到“十二五”期末,无公害防治率高于80%,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测报准确率高于85%,种苗产地检疫率高于99.7%。
3.加强森林公安能力建设
加大森林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建立健全森林公安内设机构,科学配置警力,加强岗位培训,提高机动作战、快速反应和侦察破案的能力。不断强化执法正规化建设,赋予森林公安独立行使林业行政处罚权,建立健全森林和野生动植物刑事技术体系,适时部署开展专项打击行动。推进警务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现代化、信息化的森林公安综合信息体系。全面落实保障标准化,实现各级财政全额保障,理顺投资渠道,加强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广西森林公安指挥中心和森林公安培训中心。促进警民关系和谐化,切实加强警务督察、抚优抚恤等工作,提前发现和防控林区各项隐患,确保林区警民和谐稳定。
4.加强林木种苗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全面推进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优质种苗生产供应、种苗质量监管、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搭建林木良种研究开发平台。重点开展林木良种选育和种苗繁育新技术研究与示范,规划期内计划每年选育珍、优、新品种10~15 个,审(认)定林木良种5~10 个。二是有效保护林木种质资源。完成全区主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建立国家和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和异地保存库26 处,采种母树林24 处,至2015 年,母树林种子生产能力达到20 万公斤以上。三是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管理。重点建设20 处林木良种生产基地,年产各类良种5 万公斤。对现有主要造林树种的种子园实行升级换代,选择最优的种质基因材料建设高世代种子园,努力提高种子园营建技术和管理水平。四是根据现代林业发展建设需要,新建一批以油茶、油桐、八角、肉桂和红锥、西南桦、任豆等经济树种和珍贵乡土树种的良种基地和采种基地,实现人工造林基地供种。五是实施建设百处标准化苗圃。即具备供水、排水、温室、荫棚等设施和培育多个树种并有较大育苗规划的苗圃,加快推进苗木产业化发展,实现年产优质苗木10 亿株以上,“十二五”期末,优质苗木使用率达到90%以上。六是启动良种推广行动,确定珍、优新、良种推广品种,培养育苗技术能人,建立良种苗木培育标准化生产基地、良种推广应用示范户、示范林等,增强人们对良种在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转变林业增长方式中重要意义的认识。七是建立和完善区、市、县级林木种苗管理和质量检验机构。建设1 个省级、14 个市级、50 个重点林业县级种苗质量监督检验站,种苗受检率达到100%。八是强化林木种苗管理人员培训,建立种苗服务网络,提高行业管理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5.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加强林业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乡各级林业行政机构,解决人员编制,确保行政经费开支,提高林业宏观管理、公共服务、行政执法和监督能力,以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依据法律法规和调研成果,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自然保护区事业,理顺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解决好自然保护区的机构、级别、编制、经费和管理权限等问题,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6.加强林业工作站标准化建设 按照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建立比较完备的省、市、县林业站管理体系;理顺管理体制和经费渠道;全面加强林业站基础设施、机构队伍、工作手段和服务能力建设。“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标准站282 个,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应急反应能力,使林业站更有效地为广大林农服务。
7.加强木材检查站规范化建设
加强木材检查站布局调整,按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进行布局,到“十二五”期末,全区木材检查站新增158 个,调整布局后达到390 个。完成全区一、二级木材检查站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标准化建设,建立起一套规范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对全区现有木材运输管理和林政执法人员进行轮训;修订完善《广西壮族自治区木材运输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建立木材运输检查新机制。通过标准化建设,全面实现全区木材检查站设施建设标准化、技术装备现代化、检查执法规范化。
8.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
依据《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和《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按照以林业信息化带动林业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建立以林业资源监管系统、营造林管理系统、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系统、林业综合办公系统、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经济运行系统、生态文化与教育培训系统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管理和应用系统,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管理与决策提供及时、科学、准确的服务,增强决策支持和应急处理能力。着力构建广西林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基础支撑体系和政务管理体系等三大体系。到“十二五”期末,信息化建设实现在林业资源监测、评价、规划、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应用,全面提升林业管理手段和科学决策水平;完成林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并全面应用;实现行政许可项目在线办理;基本完成全区基础数据平台建设;构建安全、稳定、实用的林业信息基础设施,确保林业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上下互联互通的林业电子政务传输网络,适应现代林业建设要求,促进林业事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9.加强资源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
加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建设,增加对森林质量、生物多样性等调查和评价指标,加快基础数表和规程规范的制定更新步伐,完善造林核查、采伐限额检查、征占用林地检查、公益林核查等专项核查技术方法,完善地方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技术方法;加强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机构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森林、湿地、石漠化等生态系统以及森林经营成效监测与评价体系。
10.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改善林区民生。大力实施国有林区道路建设工程、用水安全和供电保障工程以及林区危旧房改造工程,以及巡护道路和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十二五”期间,规划改造2.5 万户危旧房,建设林区道路1.8万公里,新建生物防火林带5.8 万公里。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机制,强化责任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在林业生态建设的事权,实行林业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目标责任状检查制度,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制定森林生态功能价值年评估制度。将林业生态建设列为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实行任期目标管理。各级政府对本地区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全面负责,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各级人民政府签订林业生态建设目标责任状,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优。建立离任评价机制,将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地保有量、自然保护区面积、湿地保护与恢复面积等生态建设约束性指标纳入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主要依据。
(二)落实政策,完善制度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健全重要生态功能区、森林与自然保护区、流域水资源开发等重点区域和领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力争将珠江中上游流域作为国家 生态补偿的重点区域。加快完善我区林业各项补偿补贴制度,落实好国家各项林业优惠政策。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逐步提高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 准;抓紧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完善财政对造林优质苗木、中幼林和低产林抚育补贴制度,建立林木良种补贴制度,实行林业机具购置补贴和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实行生物防治国家补贴制度,完善育林基金管理办法;加大财政贴息补贴力度,建立健全森林保险机制和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对林业综合利用、劳动密集型和高附加值林产品实行优惠税收政策;推进林业改革补贴政策,加大林业合作社、产权交易中心、林改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强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等林业机构建设,将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三)规范体系,依法治林
以我区林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加快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一是做好林业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工作。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山林纠纷调处机制,实行分级调处。加快推进湿地管理、野生动植物开发利用管理、海防林、珠防林管理、森林公园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森林旅游管理、国有林场管理、义务植树等方面的立法工作;二是依法行政。依法保护各种经济成份造林业主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租地造林业主林木资产权益,加大对非法占用林地、侵占国有林地、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抓好大案要案的督查督办,维护林区平安和谐;三是规范林业行政执法行为。落实和完善执法责任考评考核制度,完善行政许可配套制度,推进林业政务公开,强化对林业依法行政的监督;四是加强林业普法和法制宣传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开展全社会的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广大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水平,为依法治林、加快发展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四)拓宽渠道,扩大融资
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致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林业生态建设投融资制度。建立以公共财政体系为主的林业投入体系。将林业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体系。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的林业项目,由公共财政无偿投入;对以经济效益为主的林业项目,以造林主体投资为主,政策扶持为辅;建立多渠道融资为辅的林业投入体系。建立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参与林业建设的社会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外资投入和信贷资金投入。拓展同国内外金融组织、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发展林业。搭建投融资平台,发挥中国绿化基金会珠江广西专项筹资作用,抓紧筹建林业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促进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投资造林绿化,吸纳社会闲散资金进入林业领域。
(五)科技兴林,人才强林
加快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加大林业科技投入和科技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快林业科技体系创新,推进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加大对重大科技课题攻关力度,着力在关键领域取得新突破,加速建立完善包括林业科研体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技术监督体系、科教培训体系、科技管理体系在内的新型林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我区林业建设的整体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大林业科技转化率,加快林业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步伐。大力实施“人才强林”战略,继续实施“136”人才工程和“226”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结合林浆纸、林板等重大工程实施、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等,突出高层次创新人才、紧缺急需人才、专业领域骨干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现代林业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技术教育,改善人才结构;加强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重点加强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基层林业实用人才培训,以及林业重点改革配套培训和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加大林业人才资源的整合,建立人才高地,集聚高层人才,构建林业人才开发新机制。
(六)优化环境,开放合作 抓住我区多重发展机遇,发挥多种政策叠加优势,继续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积极引进国内外投资开发林业,进一步扩大林业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一是加强林业合作的政策扶持。在用足、用好现有政策的同时,结合林业合作发展的新要求,争取出台税收、土地、信贷、种植及加工技术、设备进出口等方面更加优惠政策;二是建立健全林业合作机制。要建立定期磋商机制,创新投入机制,力争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领域全方位;三是搭建交流平台。利用广西政策优势,构建林业合作交流平台,支持和鼓励各种投资主体跨地域、跨所有制、跨行业参与林业开发,拓宽合作交流的领域和渠道;四是建立林业合作试验区。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在边境区域规划建设林业合作试验区。重点突出抓好一批影响林业全局的龙头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利用国内外森林资源和市场,逐步把试验区办成广西林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中国与东盟林业合作的示范区;五是完善林业合作的环境。包括贯彻落实好林业政策,健立健全林业要素市场,加强林业管理机构效能建设、整治林区社会治安等方面,为广西林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信息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
第四篇:林业发展调查报告
林业发展调查报告
为了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林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去年3月以来我单位组织了一次对我区林业发展状况的大调查。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林业不仅是我区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区的支柱产业之一,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我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一、当前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情况
1、林农缺乏自主权。我区在上世纪根据本区实际,积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从而使全区造林营林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林农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近两年来,各级政府在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群众意愿、尊重林业科技人员的意识不够,行政干预过多,不能适地适树,大面积种植单一树种,为今后林业生产留下无穷隐患。
2、采伐计划缺乏自主权。近几年来,我区森林采伐计划主要是在退耕还林、奖励造林、通畅工程、重点企业等方面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对解决农村贫困农户困难,鼓励林农造林,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省、市林业部门干预过多,使得对林木的采伐计划的分配未能根据本区实际进行分配,不能统筹安排。
3、林业管理体制不顺。传统的林权管理体制,由于林权不清,界限不明,流转混乱,新的林权制度改革尚在进行中,林地林木权属纠纷突出。执法单位各自为政,多头执法,交叉执法,重复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
4、林产工业数量不多而且档次低。目前全区有林产品加工企业多以粗加工为主,这些企业加工产品档次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5、森林资源总量不大,林分质量不高。全区林业亩平蓄积量仅3.56立方米,比全国亩平蓄积5.9立方米存在较大差距。
二、意见和建议:
1.突出林产业的重要地位
要充分认识林产业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经济基础。认真审视当前林业发展形势,进一步提高对林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我市国民经济发展中要突出林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林业产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统筹安排,作为增加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考虑,认真做好林业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正确处理好林业公益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系,加快林业资源的培育和合理开发利用,为林业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坚决贯彻党中央提出的退耕还林政策,不断的完善三北防护林体系,减少水土的流失和沙化。
2. 建立和完善林业产业投入机制
林业是一项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回报慢的产业,仅靠山区群众和少量的政府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在调查中发现,多年来林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必须要探索建立起有市县乡村共同投入、各级部门资金整合、社会各界参与的多元化长期投入机制,为林业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各级政府应逐年加大公共财政对林产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综合效应,适当增加财政贴息金,扶持和引导林业项目资金的投向。努力形成以政府财政扶持为引导,企业和林农自筹为主,金融和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的林业产业投资体系,加速建成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3.以资源为依托,全力推进林业产业建设
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是林业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不重视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林业的发展就会迷失方向;不重视林业产业发展,林业就会失去持久的动力。林业产业建设必须在建设和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山地、林地、树种和劳动资源,积极培育和壮大林业产业。就我市而言,应把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纳入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依托项目,借用外力,林企联合,培育具有陕北特色的林业产业。把产业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认真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在现有的林业企业中发展林产品加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做大做强,同时依托森林资源和森林景观优势,加快建设森林生态旅游基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重点开发休闲度假、生态养殖(植)等特色旅游项目,提高森林生态旅游品位,努力把生态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的一大特色支柱产业。
4、深化改革,鼓励林业创新
林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我们要立足退耕还林,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创新林业体制,增强现代林业发展动力和活力。要建立与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林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比如组建林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等,及时为林业经营者提供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满足林农在科技、市场、信息、技能培训、政策法律咨询等方面的需求。同时出台配套改革所需的相关政策,制定相关林业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办法,组建林业要素市场,盘活森林资源资产,促进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
5、抓好林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在当前国家政策对林业的细心呵护下,林业产业的发展迎来了良好的机遇,林业主管部门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尽快建立完善市、县、乡、村的林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做到人员、经费、任务三落实,确保正常开展工作;抓好林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合理调配好行政管理、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加强对各级林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林业管理和经营者的技术水平,以适应林产业发展的要求;积极引进和培养林产业科技研发人才,加快对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有发展潜力的优良林产、果木品种进行科学研究,对先进的林业科技适用技术要组织攻关、试验、示范和推广,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快速转化,让林产业依靠科技提质升级,促进我市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6.强化领导,优化服务
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行政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林政建设的责任,明晰山林权属,充分调动广大林农的生产积极性,努力做到了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不断加强林业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林业执法队伍和乡村护林员队伍。切实加强林业“三防”工作,制订了一系列林业资源保护政策和管理措施,建立起了县、乡、村
森林防火网络体系,从而确保了我市林业发展持续快速健康。
总之,林业作为一项基础产业,肩负着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各级政府要把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建立林业建设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加大对产业化发展的引导力度。
第五篇:探讨山西林业发展
探讨山西林业发展
1持之以恒,大力度推进造林绿化
缺林少绿是我省生态的底色,是林业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这就决定了山西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大造林、多造林,尽快让林子多起来,让环境好起来。一是大力推进林业六大工程。全省造林绿化必须坚持“山上治本、身边增绿、产业富民、林业增效”的发展思路。要大力实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两山”造林工程、“两网”绿化工程、“两林”富民工程、“两区”增绿工程、“双百”示范工程、“双保”管护林业六大工程,科学布局、整体推进、区域突破,每年完成450万亩的营造林任务。当前,还要突出抓好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和高速公路通道绿化两个标杆项目,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吕梁山的生态面貌有一个大的改变,使新建高速公路两侧林带完善、荒山披绿。
二是不断强化科技支撑。要通过应用科技手段,依靠科技力量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努力做到种一棵、活一棵、成材一棵。针对我省气候干旱、土地贫瘠的状况,大力推广使用植物蒸腾抑制剂、容器苗造林、径流集水整地、覆盖林业等实用造林技术。坚持适地适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积极探索混交造林、近自然林业的造林模式。特别是要加强对高寒、盐碱、荒漠化区域造林技术的科技攻关,努力提升科技兴林的内涵和外延,确保工程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是大力弘扬右玉精神。我省人民历来就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多年的造林绿化实践中,又涌现出了“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右玉精神,这是林业工作一笔宝贵的财富。右玉县十八任县委书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带领全县人民矢志不渝植树造林,使全县森林面积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000亩发展到1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1%,把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如今的“塞上绿洲”。建设生态文明,推进造林绿化,必须在全省林业系统大力弘扬右玉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以百折不挠的干劲,持之以恒的作风,为绿化山西、生态兴省作出应有贡献。
2求真务实,扎实搞好管林护林
“三分造林,七分管护”。在山西自然条件比较差的条件下,造林不易,保护已有成果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做到求真务实、扎扎实实,珍惜每一棵苗,保护每一株树。
一是宣传先行,增强全民生态意识。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林业政策法规,增强全民的生态意识,让植绿、护绿、爱绿成为自觉行动,为保护森林资源创造宽松的社会氛围。
二是多措并举,加强新造林地管护。
认真落实《山西省封山禁牧办法》,对新造林地实行封禁管护,靠有效措施化解林牧矛盾,把封山变成绿山。加强人员管护,落实管护责任。采取护林员长期管护,工程队定期管护和专业队包片管护的办法,按工程地域划定管护范围,明确管护人员,落实管护责任,确保栽得上、管得住、能成林。创新管护方式,建立长效机制。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积极尝试和探索股份制管护、公司化管护的新途径,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管林、护林的积极性。对集中连片的工程,要积极探索实践千亩有人管,万亩建站管,3万~5万亩建场管的管护方式,以常态管护机制确保新造林得以存活、已成林得到保护。
三是保障安全,搞好现有林管理。
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扑结合”的方针,强化各级政府防火责任制,认真细致地做好野外火源管理工作。不断加强防火专业队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应急反应能力,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要加强预测预报,建立应急预案,严防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暴发。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林地逆转,严守森林资源红线。通过加强对现有林的管理,促进森林面积与森林蓄积稳步增长,实现森林资源蓄积最大化、生物多样性最大化和综合效益最大化。
3关注民生,做大做强林业产业
在林业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不竭源泉和根本所在。
一是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
干果经济林是我省的传统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十分明显。要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确保全省每年新发展干果经济林100万亩以上,力争到2015年总面积达到1800万亩,基本实现农民人均1亩干果经济林的目标。最近几年,我省核桃经济林发展迅猛,每年以70万~80万亩的速度增长。要切实保护好农民群众来之不易的积极性,林业部门必须加强政策、信息和技术服务,把加强核桃经济林管理切实作为干部下乡联县服务基层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努力实现核桃面积、产量和农民收入的同步增长。
二是加快发展苗木产业。
林木种苗是造林绿化的物质基础,也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目前,全省育苗面积达到了80万亩,虽然总量基本满足需求,但小苗木多大苗木少、一般苗木多优良品种少、荒山用苗多园林苗木少的生产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直接影响着全省种苗产业的发展。今年5月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林木种苗工作的意见》,为种苗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要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充分发挥国有苗圃的示范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个体育苗、合作制育苗,加大紧缺苗木的培育力度,努力提高本地苗木的自给率。
三是着力发展森林旅游业。
今年8月,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山西省森林公园条例》,这是我省森林旅游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我们要在贯彻执行《条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森林旅游产业,从规划设计、保护利用、服务管理等入手,以森林公园、省直林区为重点,打造一批精品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引导农民围绕森林旅游开发旅游产品、提供旅游服务,增加收入。四是积极开发林下经济。加快发展林下养殖业、种植业、采集业和加工业,挖掘林地的增收潜力。要重点引导群众围绕森林猪、森林鸡等发展养殖业,着眼蘑菇、木耳、药材等发展种殖业,让广大农民群众在治山治水、改善生态的同时,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
4改革创新,激发林业发展活力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林业必须要通过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加快发展步伐,激发发展
活力,实现更大效益。
一是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要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扎实做好勘界确权、纠纷调处、林权证发放等工作,积极推进放活经营、林地流转、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林木采伐管理等配套改革。要加快地方公益林区划界定,尽快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制定出台林权抵押和林农信用、林农联保等扶持政策,启动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工作,健全林业要素流转市场;建立健全造林补贴机制,对已经到户的宜林荒山,优先安排造林任务;积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不断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是深化“以煤补林”机制。
我省作为煤炭大省,多年来在为国家提供大量资源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要按照省人大《关于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决定》,紧紧抓住我省作为国家综改试验区的大好机遇,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积极探索有利于林业发展的政策机制,充分发挥我省煤炭企业多的优势,进一步拓宽“以煤补林”渠道,大力推广“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挖一吨煤栽一棵树”等经验,确保矿山生态恢复保证金足额用于生态建设。
三是创新工程管理机制。
大力推广开发式造林、购买式造林、合作式造林,激发林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学习借鉴太原市“政府统一规划、企业投资绿化、适度开发经营”的开发式造林模式,鼓励企业、大户等市场主体开发治理荒山,发展林业产业,盘活林地资产。积极探索购买式造林新机制,采取林业部门先行规划、市场主体投资造林、政府出资购买的方式,推进造林绿化的市场化改革。探索省直林局与市县政府开展合作式造林的机制,加快造林速度,提高造林成效。对全额投资的造林工程,实行招投标制、报账制、监理制。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林业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长远、造福人民的光荣事业,需要以良好的作风来推进和保障。在新的历史时期,全省林业职工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放思想,艰苦奋斗,迎难而上,久久为功,为增进人民福祉、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山西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