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工程项目组”项目研讨会

时间:2019-05-15 12:47: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工程项目组”项目研讨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工程项目组”项目研讨会》。

第一篇: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工程项目组”项目研讨会

黄淮学院主持召开应用技术大学“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工程项目组”项目研讨会

2013-08-21 编辑:黄淮学院 来源:黄淮学院 浏览:523 次 字号: 大 中 小

内容导读: 8月17日,由黄淮学院担任组长的应用技术大学“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工程项目组”研讨会在黑龙江工程学院召开,校长介晓磊主持了本次会议,副校长谭贞汇报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工程研究报告》、《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工程实施方案》。

中国民教网讯8月17日,由黄淮学院担任组长的应用技术大学“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工程项目组”研讨会在黑龙江工程学院召开,校长介晓磊主持了本次会议,副校长谭贞汇报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工程研究报告》、《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教育部规划司规划处刘志敏同志、黑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丁哲学,以及来自黑龙江工程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重庆三峡学院、安徽科技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哈尔滨华德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等全国9所高校的领导、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听取了副校长谭贞关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工程研究报告》、《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等方面的工作汇报。《研究报告》分为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两大部分。研究进展包括收集资料、议定研究提纲、调研访谈、撰写研究报告等。研究成果涵盖了转型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其战略意义、现状及主要困难、国内外高校成功经验及启示、转型发展路径、转型发展目标与任务、对策及建议等方面。《实施方案》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实施范围、重点任务、资金筹措、组织实施等六个方面的内容。与会专家对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结合本校的办学实践就应用技术大学定位与标准、分类指导、招生制度改革、集团化办学制度、办学自主权、师资建设、课程体系等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介晓磊在主持会议时指出,以《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为主要标志,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深刻的变革,总的目标和导向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一方面,在国家层面,要完善高等教育体系、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另一方面,各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要准确定位,特色发展,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竞争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育部把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制度变革的切入点,启动了“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本次会议的召开,是第五项目组认真贯彻落实“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座谈会”精神,积极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具体响应。地方高校应紧紧围绕“两个加快”,即加快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为建设100所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为打造中国教育升级版,经济升级版做出积极贡献。

教育部规划司规划处刘志敏在讲话指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正在不断完善并即将颁布,这是推进我国教育结构优化调整的重大改革举措。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要抢抓机遇,把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作为未来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中不断作为。

此次会议是在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将为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汇聚转型发展的意见建议,扩大社会影响,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提供支持。

第二篇:课题组解读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

课题组解读《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

2013-12-31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小 中 大

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 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负责人答记者问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孙诚研究员等组成的课题组开展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历时近一年,近日正式发布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对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推动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近日,本报记者就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有关问题采访了课题组负责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孙诚研究员。

记者:据了解,课题组已经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研究,进行这项研究的背景是什么?

孙诚:主要是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实体经济的回归对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的重心重新回归实体经济,并且主题是“低碳经济”和“绿色增长”。我国曾为“制造大国”,然而,随着我国土地成本、人力成本的上升,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低端制造业市场正加快向成本更低的越南、印尼、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转移。因此,加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现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化,是我国在国际制造业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当前,一方面,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高级技工荒”难题凸显;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同质化发展,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因而,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推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记者:2012年全国有近700万名大学毕业生,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要把新建本科院校作为转型研究的对象?

孙诚: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和高职(专科)院校的定位相对明确,而地方普通高校作为夹心层,定位常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困惑,其中尤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典型。截至2012年,我国共有新建本科学校646所,超过普通本科高校总数的50%,2012年培养的毕业生占全国非“985”、“211”普通本科高校的45%,已经成为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因此,推动这类学校向

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将极大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最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记者:你们刚介绍了这类学校的转型基础,相对于老牌本科学校,这类学校的历史比较短,他们的转型是否还存在很多困难?

孙诚:是的,这些学校的转型还存在很多困难,这些困难既有外部制度因素,也有学校内部原因。外部因素主要有:一是我国教育体系顶层设计的欠缺,主要是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贯通机制、高职与中职之间的衔接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二是现行评价机制的制约,新建本科学校评估采用的是普通高校评估标准,与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标准区别不显著;三是现行政策制度的制约,如招生制度、教师聘任制度、专业设置制度等;四是国家各部委之间缺乏信息联动,学校缺乏清晰的市场劳动力需求信息,无法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办学方向。

学校内部原因主要有:一是办学理念上,部分院校还没有明确往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发展才是学校的出路;二是学科与专业设置,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趋同性过高;三是学校课程体系改革力度不大,课程体系建设是转型高校未来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核心,但当前多数新建院校的课程设置较为陈旧,与传统的“学术型”课程体系区分度不明显,也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四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从我们调研来看,多数学校“双师型”结构教师比例在30%以下;五是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框架较多,但实质性合作不强,不少还停留在表面。

记者:那如何帮助这类学校克服困难,推动他们的转型发展?

孙诚:欧洲的应用型大学给我们的新建本科学校转型提供了很好的示范。结合欧洲经验,立足我国现实,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必须依靠政府和学校双方共同努力。

政府要为学校转型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立法,明确新建本科院校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扩大招生自主权,提高地方院校的生源质量,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二是以经费保障转型,研究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应该共同设立转型示范学校专项资金;三是以信息促进转型,收集社会经济发展信息,及时发布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建立就业预警机制,为高校转型提供信息支持;四是以评估引导转型,建立符合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特点的评估标准;五是以试点带动转型,采用阶梯式分步走的方法,选择不同类型的办学基础条件较好的院校先行试点,探索新建本科院校的多种转型路径。

学校自身也要积极响应转型发展:一是进一步明确应用型本科定位;二是引进企业兼职教师,推动“双师型”结构队伍建设;三是优化专业和课程结构,提高专业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四是积极回应企业需求,形成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和良性循环。

总的来说,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是一项长期工作,会碰到很多困难,每所学校的基础和面临的具体困难都不同,转型发展方式不能一刀切,可以采取多种转型路径。(记者 焦新)

第三篇: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摘 要:新建本科高校面临着2次转型,首次转型是办学层次的转型,是从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学校,目前又面临第2次转型,即办学类型的转型,为适应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综合型院校到应用型院校的转化和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重在“应用”,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确定自己的边界,如何培养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一个亟待研究与探索的现实问题,这也是转型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应用型大学转型面临许多问题:如转型的步骤,转型的方法,转型的目标,转型的标准,很多高校还不是很清晰,转型期政府和企业如何有效的支持和参与等问题都急需解决。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问题;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0321001

长期以来,高校的人才培养重点是培养精英人才,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研究型人才。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经济的发展,人才培养不能紧跟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过去的培养方案已不能正确定位学生未来的社会角色。因此,必须改革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实现学生预期社会角色的转变。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就是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教育,使大学生能学以致用。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其中特别提到“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袁贵仁部长也强调,本科高校转型的基本要义,是目前已经是普通本科的高校转型发展,要促进学校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高校,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在1999年前后升本的地方高校,这批院校以专科教育为主,在所在区域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效果好,曾经为地方人才培养做出过较大贡献。随着国家大众化教育的推广和普及,1999年以后快速地成立或者合并了一批地方本科高校,截至2013年底我国有地方本科高校767所,这些学校的办学方向是立足于地方经济,办学定位是直接为本地的行业和产业服务,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新建本科高校面临着2次转型,第1次转型是办学层次的转型,即从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这些新兴的高校经过10a的本科教育发展,通过教育部本科办学水平合格评估,标志其基本完成从专科层次到本科层次转型。目前,为了适应人才培养改革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又面临着第2次转型,办学类型的转型,即从综合型院校到应用型院校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重在“应用”,其改革的核心是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和行业发展需求,注重学生实践水平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服务于行业的应用型人才。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刚刚经过10余年的发展,从专科教学刚刚适应到本科教学,完成第1次转型不久,目前提出的第2次转型很多院校还很迷茫,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向应用型大学转型,转型会遇到哪些阻力,面临的困难是什么,学生和教师的观念如何。只有梳理这些问题,才能及时地调整培养方向,更好更快地实现转型,本文就目前高校转型的阻力和问题进行剖析。政府在转型中的定位还没有明确,没有搭建好校企合作的桥梁

这次转型可以说政府和高校的热情很高,地方政府给予高校很大的投入,有22个省份已经开始了部分本科高校的转型试点工作,比如河南省出资2亿元支持高校转型,共有10所河南高校申请转型,河北省出资5000万元选择10所普通本科高校作为转型试点,加强应用技术类专业建设,加大实验实训平台建设力度。但是,要实现转型教育中实习环节和理论环节并重,还需要企业的参与,横向联系能否打通,关键在于企业。所以还需要从国家层面调动广泛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将企业责、权、利进行对应的规范。各级政府要依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学校、企业或科研机构在实施转型教育中所担负的责任与义务。在明确责任、义务的同时,可制定相关的激励与惩罚措施,进行转型教育的推进。

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处在转型发展的初期阶段,转型的关键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实践技能,国家要求转型教育中实习环节和理论环节并重,这就需要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没有企业的支撑将非常困难,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使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够在行业中有用武之地。学校与企业能否实现密切合作,关键还在于企业的态度,而企业的意愿还需要政府主导。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的主体,主要目的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样很多企业怕高校的教学干扰正常的生产秩序,影响生产效益,不愿意接受实习、实训生,并不愿意拿先进的技术、车间、设备等资源为学生和学校服务,也不愿意派遣优秀有经验的工程型师资参与教学实践指导,所以学校的教学和企业的需求是脱节的。如何建立校企合作的桥梁还需要政府来牵线搭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一定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使企业有参与转型教育的动力和责任。

德国是应用教学发展的典范,其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政府去学习和借鉴。德国有由政府主导建立的非常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在德国,涉及职业教育的法律就达几十种,法律对企业、学校、学生三者的义务、责任、权利作了非常明确的规定,这样就形成以政府牵头,在学校、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系桥梁。而我国政府并未制定相应的实施条例,只有1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它象征性、概括性规定了企业、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义务,并没有明确企业在开展职业教育方面具体有何义务,承担何种责任,也没有给企业相应激励机制,从而使企业参与转型发展的义务流于形式。

政府还需要作为主要联系人,建立政府、企业、学校3方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会议来协商和完善企业、学校合理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机制,督促高校、企业建立有效的知识、技术、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激励政策,建立高校转型发展的投入保障机制、激励机制,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和企业合作研发,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机制。只有政府准确定位,谋求学校、企业利益的共同点,寻求校企合作的切入点,才能保证合作的长久和共赢。

应用型大学的内涵和外延都不清楚,很多高校无指导方针

如何实现转型,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明确的标准,应用型大学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转型的目标是什么,步骤是什么,方法是什么,很多高校还是不清楚、不清晰,这就增加了转型的阻力和困难。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应该有独特的知识框架体系、课程体系、师资结构和综合素养结构。不同类型的学校可根据地方的特色和区域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特色和目标,形成交叉、关联、互补的内容课程体系,建立优越的应用型知识体系,切不可千校一面,千人一面。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很多挑战:应用型本科院校处于中国教育的 “中间地带”,前面有强势的研究型大学,后面有高职院校,由于受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资源分配政策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往往存在定位没有特色、定位不准等问题,有的学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还没有找到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由于教学资源分配的问题,很多高校存在专业品牌弱势、教育经费短缺、地理位置劣势、办学条件限制、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界定边界,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如何培养学生,对学校的科学定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也是转型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应用型院校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地方产业为己任,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设置和开发课程,为行业和产业培养人才。我国地域差异很大,产业结构差别大,决定了各地对人才的需求千差万别。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推行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即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又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转型同时要解决教师个人学术发展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关系。以往地方本科高校教师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师资队伍评价和培养偏重理论水平,与企业的需求是严重脱节的。这就需要一批具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师成长起来。需要切实有效的推行“双师型”教师资格制度,使得“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有制度保障,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我国的文化教育传统排斥“蓝领”

人们一提到“应用型大学”,马上会想到“工人”、“低水平”等概念,除此之外,谈到“应用型”,有人常将其简单等同于“技能型”或者“技校”,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劳动者或者工人的教育。误认为在学生培养方案中简单删除基础类、通识类课程,增加实验、实习、实训教学就可以实现。基于此种认识,转型的阻力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

阻力来自于转型的高校,很多高校认为转型相当于“降格”了,转型后就等同于从地方高校降级为传统的职业院校,转型以后培养人才的层次也会降低,主要是培养劳动者或者工人了,所以很多地方本科高校对转型从心里是抵触的。中国传统的教育重学轻术、重理论轻实践,高校都愿意成为研究型大学,高校的专业结构、师资资源、课程体系、评价体系,都按照学术型大学要求配置,形成了所有大学都按学术型培养的常态和定势,国家的资源拨款体系也是倾向学术型、研究型大学,这也是大多数高校不愿意转型的直接原因。

转型的阻力来源于教师,多数新建本科高校教师不仅存在思想观念问题,而且也有能力欠缺问题。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新建本科高校老师已经适应了学术型体系之下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讲讲理论知识还行,真到企业一线去指导生产、研发就没有底气,而且教师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不能真正的做到产学研一体化,目前教师也没有动力去企业从事培训和学习。

转型的阻力还来源于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中国传统的观念是“学而优则仕”,为人父母者更希望孩子去接受学术型教育。中国的现实和就业导向也表明学术型高校培养的学生整体就业和薪金要高,尤其是中国不重视技术由来已久,大家在骨子里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技术水平再高,也是三教九流,这样的想法不只家长有、学生也有,所以在同样的分数选择下,大多数家长是不愿意孩子接受职业教育的,这也增加了转型的难度。结语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被教育部相关负责人称作“高教领域革命性调整”的改革,被寄予了“终结大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荒的‘冰火两重天’”等众多期待。在此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型大学也被视作高教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势在必行。但是笔者认为目前最重要的议题就是研讨“如何建设有地域特色的、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技术型大学”,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学校的配套政策、企业的协同配合才能更好的完成转型。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着眼于未来的理性思辨:坚持与改革―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近期发展动态综述[M].职业技术教育,2004(13).[2] 李文鹣,孙林杰,谢刚.借鉴国际经验透视我国政府在中小企业产学研中的作用[M].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8).[3] 李志清.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及其性质[M].现代企业教育,2001(7).[4] 许霆.论校企协同的机制创新[M].教育发展研究,2012(17).

第四篇:【解德渤】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理念、困境与突围

【解德渤】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理念、困境与突围

作者简介解德渤,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赵光锋,山东交通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圈圈当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广泛关注的核心议题。这主要是因为地方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高等教育强国战略中的关键环节,其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问题,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然而,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可谓“荆棘丛生”:办学定位模糊、办学特色不够鲜明、与地方发展结合不紧密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空间始终处于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高专院校的夹击之中,这些学校在“学术性”与“应用性”发展定位中摇摆不定,从而陷入“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办学窘境。事实上,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其办学定位从一开始就是应用型的,只不过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误入他途。就此而言,地方本科院校“要不要转”似乎已经没有讨论的必要,需要我们迫切解答的是“如何转”的问题。可以说,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势在必行,否则其发展前途令人堪忧。在此需要澄清的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不是简单的名称的改变、更不是地位的下降,而是办学理念的根本转变。尽管“应用技术大学”这一术语是从德国引入的舶来品,但是从办学理念上加以考究的话,美国的“威斯康星理念”(Wisconsin Idea)则为这类大学的办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一、“威斯康星理念”的中国遭遇圈圈为实现西部开发的目标,美国林肯政府于 1862 年签署了著名的《莫雷尔法案》。该法案规定各州通过赠地获益的方式开办农工学院。此法案被视为现代大学第三大职能— —直接服务社会的肇始,同时也 被认为是美国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干预。受惠于《莫雷尔法案》,一大批州立大学发 展起来,包括我们所熟知的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1904 年,威 斯康星大学校长查尔斯·范海斯(Charles Van Hise)在就职典礼上作了“为州服务”的主题演说。在他的 带领下,大学通过提供专家服务与广泛传播知识等方式将大学的社会服务活动推向高潮。1912 年,麦卡锡(C.McCarthy)教授将威斯康星大学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抽象为“威斯康星理念”。用一句话来概括,“威斯康星理念”的实质就是“大学的边界即州的边界”。也就是说,大学需要通过 专业化的学术活动在公共事务和政治活动中发挥广泛参与和积极引领的作用。历史证明,赠地学院的创 建不仅为美国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而且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开创了高校服务社会的先河。圈圈“过去的终将成为历史,但历史未必都会过去”。美国“威斯康星理念”在百余年后的中国拥有另外一种表达方式— —2013 年 6 月成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2014年4月达成“驻马店共识”——这些都 不是偶然的,已然是中国教育改革、社会改革行至十字路口的关键抉择。毫不讳言,教育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折射出时代的要求以及社会变革的诉求。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 调整与升级亟需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一个严峻的事实就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们仍然固守着 精英教育时代的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而忘却了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使命。可以说,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甚至是后大众化时代既需要学术型人才也呼唤应用型人才。但从整个高等教育格局 来看,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更大、也更迫切。然而,现实中人才培养的“倒挂”现象就成为“威斯康星理念”的一重遭遇。圈圈高等教育体系中人才培养的“倒挂现象”有其内在的生发逻辑。必须明确的是,单一的不合理的高校评价体系形塑了地方本科院校效法研究型大学发展模式的观念,而政府所掌握的优质资源与分配权力 则迫使地方本科院校认可评价体系及其制度观念的正当性,从而评价体系与资源分配的“联姻”进一步 强化了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践逻辑。具体来说,地方本科院校按照统一的学术标准培养人才致使办学目标趋同,由此培养出的学生与就业市场需求始终处于一种“隔离”状态,从而导致就业问题成为高等教育的“死结”。这一连锁反应直接导致地方本科院校无法满足地方社会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地方发展的步伐。正因如此,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不愿投入过多的资金支持地方高校发展。这种境遇就进一步诱使着地方本科院校千方百计通过 “升格” 获取某些社会资源以及由此衍生出的附加值,“专业升本”、“跑硕士点”、“争博士点”等升格行为迫使地方本科院校接受研究型大学的学术规则,进而强化了办学目标趋同化的社会事实,从而饱受社会的质疑。这也就是“威斯康星理念”在中国语境下遭遇搁浅并使得地方本科院校发展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怪圈的基本逻辑。因此,各高校发展的“趋同”现象成为“威斯康星理念”在中国语境下的第二重遭遇。圈圈应该说,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就是为转变人才培养“倒挂”现象和办学模式“趋同”现象而做出的努力。遗憾的是,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者仍囿于以往教育发展的怪圈,在办学理念上还未获得实质性突破。那么,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在服务社会过程中究竟存在哪些“理念偏差”呢?

二、“理念偏差”是阻碍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实践的关键因素

(一)“功利化”教育倾向占据上风圈圈与 19 世纪德国洪堡大学的“纯粹学术”相比,美国州立大学更加强调“应用学术”,这实际上与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传统密不可分。可以说,威斯康星大学是将这种服务精神发挥到极致的典范。如果说,德国对世界所贡献的大学模式是理性主义的,美国为全球瞩目的大学模式是实用主义的,那么我国大学的 发展模式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甚至说中国有自己的大学模式吗?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事实上,我国的大学模式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德国模式,尽管我们强调科学研究,但不是旨在“达至修养”的科学研究。我们的科研是排行榜的数字、指标,与加强人才培养、改善人民生活的目标相去甚远。尽管近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学习美国,但是我国的大学发展模式也不能完全划归至美国模式的范畴。服务社会的精神并没有走向大学办学理念的核心地带,仅仅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模式中的些许点缀品而已。尽管我国历史上就有实用主义的传统,但在相当程度上不是重视行为结果之功效与价值的“实用主义”,而是关注行为背后所蕴藏的利益、资源乃至权力的“实利主义”。圈圈一个无需辩驳的论点就是,今天中国的大学无一例外地加入了“经费大战”、“生源大战”和“排名大战”,这是极端功利主义教育的鲜明例证。在这种“功利化”教育倾向日趋严重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学术挂帅”思想作祟的评价逻辑、“资源至上”办学实践的制度逻辑。不得不说,这是我国大学发展的严重误区,也是一种为追赶世界一流大学而做出的短视行为。这种行为能够称得上是实用主义哲学精神指导下的教育策略吗? 显然是不可以的。圈圈在这一基本逻辑下,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不考虑自身办学实际情况,一味地迷恋于学术评价标准、追随研究型大学和一些老牌的地方本科院校的脚步,而对自身的应用特色弃之如敝履。依循这一分析理路,学校往往采用“胡萝卜加大棒”式的激励制度与评价制度威逼、利诱身处“制度铁笼”的教师们,使得他们无心教学而只是慌乱地为加薪晋升而发表文章、出版著作。除此之外,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资来源大多是研究型大学中年轻博士们,他们已经习得了“研究至上”的游戏规则或共享思维,他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向上流动的机会往往更为关注研究而不会对教学表现出太多的兴趣。这也就使得“重科研而轻教学”的景象由研究型大学开始向非研究型大学扩散,从而成为各类高校的一种普遍现象。圈圈在制度规约与自我规训的双重机制下,教师很难有额外的时间与精力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所讲授的理论知识距离学生生活较远,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我们并不反对地方本科院校从事科研活动,我们排斥的是那种不顾学生需要的科研、不顾应用特色的科研。如果地方本科院校普遍从事“纯粹学术”而抛弃“应用学术”的话,未免有些“越俎代庖”的讽刺意味。如此一来,地方本科院校就不免会陷入极端功利主义的泥淖中并散发着庸俗卑微的市侩气息。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对学术精神的损害以及对服务社会的渎职。

(二)“依附性”发展思维依然严重圈圈目前许多高校习惯于在政府的襁褓中喃喃自语、听命于政府的指令,这应该是中国高校的通病,地方本科院校也不例外。这种依附性发展思维看似是大学对政府的一种依赖心理倾向,但深层反映出的则是一种策略空间,大学为规避风险、推诿责任而寻找到的一种“明哲保身”式的生存之道;反映出的是一种利益关系,它们总是寄希望通过政府的支持获得办学的合法性以及获取资源的正当性。同时,地方本科院校的依附性发展思维还表现在企图复制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路径。在两种依附力量对比中,地方本科院校对政府的依赖是一种实质性依赖,对研究型大学的依赖仅仅是一种策略性依赖。归根结底,这就说明了当前许多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性与使命感。圈圈实际上,这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所必须面临的问题之一。或者说,社会经济的转型并未带来我们所预期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更新。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分工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高等教育的供给与需求似乎总能被设计。“大政府、小社会”的政治理念比较盛行,政府包办高等教育的雄心规训着高校的“懒汉思维”。那时,大学的教学、管理、就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并没有机会得以暴露,但市场经济的到来确实对大学造成了极大地冲击,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则加速了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挑战— —供需矛盾愈加凸显。这种挑战使得政府采用原有的对高校的管辖方式有些捉襟见肘。试想,如果一所大学失去了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品格与勇气,即便在大学排行榜上遥遥领先,距离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承诺却越来越远,在美国哈瑞·刘易斯(Lewis.H.)那里不过是“失去灵魂的卓越”。因此,只有 大学管理者从“依附性”发展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地方本科院校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才能被激发出来,服务地方发展的许诺才有望实现。圈圈完全依靠行政意志来办学的时代逐步在褪去,社会将在未来的高校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以说,大学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之所以在我国难以“落地生根”,关键就在于大学、政府、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难以协调。如今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提出就是国家积极调整几者关系的有利证据,这也就呼唤社会作为第三方力量参与到高校治理结构中去,用社会力量来缓冲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直接冲突,进而实现政府支持、高校自主、社会参与的高校治理理念的更新。

(三)“一次性”教育观念尚未转变圈圈在范海斯担任校长的14年间(1904-1918),威斯康星大学通过大学推广部开设和组织了各式各样的课程与活动,从大学专修课程到普通教育补习、从理论知识研讨到职业技术培训不一而足。这鲜明地体现了美国州立大学在继续教育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当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功利化”教育观念与“依附性”发展思维致使其忽视了社会的真正需要,在长官意志与学术怪圈中难以自拔,从而限制了“终身教育”理念的现实拓展。事实上,终身教育不仅是教育的一种理想,在不久的将来更将成为一种具体实践。这一使命将主要落在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身上。圈圈当前我国旨在统筹中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城镇化建设正在稳步推行,这项工程可谓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不容否认,未来产业结构更新升级速度越来越快、周期越来越短,这一社会现实对社会工作者在学校中所习得的原有知识结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就此来说,终身教育将成为不可回避的时代话题。同时,地方本科院校在这方面又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美国州立大学的经验已经证明其在“回炉教育”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这也是地方本科院校显著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方面。由于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行政区划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从而其办学定位也主要是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地方性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区位优势。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实践内容主要是应用型教学、应用 型科研、应用型服务,应用性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特色。圈圈与其他类型学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立足地方需要、发挥应用特色、面向终身教育。尽管社会上普遍认同“活到老,学到老”朴素的终身教育理念,但是人们更多地选择企业培训或其他的进修方式,而不是选择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承认,我国许多高校的粗放式的专业设置与精细化的社会分工不相匹配,这是一个事实。但更令人尴尬的是,高校的陈旧的教学内容与当前的社会需求相差太远。美国康奈尔大学围绕牛奶的生产、运输、营销以及保鲜等方面开设了一系列的专业课程、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培训了不计其数的社会人员,从而实现了为当地牛奶产业服务的宗旨。就我国而言,如果地方本科院校仍不顾及社会的迫切需求而独自在象牙塔内“孤芳自赏”的话,那么“一次性”教育观就不能及时得以扭转。其结果是,这类高校就很难满足地方人民的学习需要,难以得到地方人民的支持,从而自身未来的发展也必将是“步履蹒跚”。

三、“理念转型”是实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第一要务圈圈“威斯康星理念”的胜利不仅仅是美国的胜利,也理应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共享的精神财富。毋庸置疑,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完全复制美国模式是不明智的,也是不足取的,但“威斯康星理念”中蕴涵的“实用主义”、“独立自主”、“终身教育”的办学思想是值得我们挖掘的文化精髓,进而可以指导地方院校的办学实践。

(一)秉承实用主义的办学理念,树立服务地方精神圈圈“威斯康星理念”的核心在于“为州服务”,这与美国实用主义传统一脉相承。由于知识生产模式与知识承认逻辑的差异,地方本科院校不可能完全模仿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样式。借用美国博耶学术类型的理论框架加以分析,研究型大学的知识生产属于“探究的学术”、地方本科院校则属于“应用的学术”。在知识承认逻辑方面,研究型大学更加看重同行评价、同行认可,地方本科院校更加强调社会评价、社会认可。进一步来说,研究型大学坚持的是传统的理性主义办学理念,而地方本科院校则秉承着实用主义的 办学理念。圈圈英国伯明翰大学首任校长约瑟夫·张伯伦(JosephChamberlain)曾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为了学者自己的学问不过是一种优雅的自私,为了州和人民的利益而做学问才是优雅的爱国主义。”这警示我们不要从趋同发展的认识误区走向另一种截然对立的认识误区:研究型大学只强调理论研究,地方本科院校只重视实际应用。事实上,二者都是在学术的框架内从事研究,只不过学术取向不同而已。地方本科院校就要利用大学的教育资源与研究能力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即扮演着“服务站”、“瞭望塔”的角色。“服务地方”应成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战略抉择。譬如加强校企合作、加大技术转让、创建科技园区或 者落实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圈圈我们对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发展战略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但忧虑的是其过于讲求实际、追求实利而走入功利化教育的陷阱。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真正发展还有赖于杰出的大学校长、优秀的教 师和毕业生们,需要他们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伟大雄心和深谋远虑来统摄和匡正大学对 “效用”和“功利”的强调和诉求。

(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办学理念,走出特色发展道路圈圈如果按照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关于政府、高校、市场关系的“三角协调模式”进行解释的话,地方本科院校肩负着既要服务地方政府又要满足市场需要的双重使命。这其中涉及一个原则性问题— —独立性,即地方本科院校需要警惕沦为政府附属机构的危险,也不能因过分市场化而损害教育的公共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美国的创业型大学在教育实践上的成功在世界 范围内享有盛誉,近些年来我国也一直在借鉴这方面的发展经验。倘若中国高等教育包括地方本科院校 无法突破后殖民主义时代“自我殖民化”的心理自卑情绪,那么“亦步亦趋,终为奴仆”的命运则是难以逃 脱的。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需要走出依赖行政指令的误区、走出研究型大学模式的困扰,也要避免 落入别国发展模式的窠臼。诸多实践经验已经宣告上述种种发展思路的破产。圈圈这就呼吁地方本科院校坚持独立自主的办学理念,走特色化发展道路。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一轮的地方本科院校不是也不可能全部转型,而是地方高校根据自身条件以及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所做出的 一种自觉行为。如果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演变成一股“趋之若鹜”的潮流的话,这种行为不过是新一轮的资源争夺而已。实事求是地说,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生命力在于与地方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它只有不断地回应社会需求,其专业发展特色才能逐步得以凝练,方可兑现大学对社会的承诺。这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理性选择,也是其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特色发展道路。也许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会带来短暂性的隐痛,但从长远角度来看,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是其根本出路甚至是唯一的出路。这将是地方本科院校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三)怀揣终身教育的办学理念,面向未来发展方向圈圈终身教育已经成为未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该理念的具体行动方略,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成为落实终身教育的载体,但实施效果不太显著。最近,MOOCs 席卷着处于全球化时代的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这一浪潮以其强大的技术支持进一步推动着终身教育时代的到来。尽管目前许多研究型大学在这场运动中“摩拳擦掌”,但地方本科院校因其应用性与区域性特点而同样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面向学习型社会是一个带动全局的战略,它可以带动形成应用型教学、应用型研究和应用型社会服务,逐步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全面转变。”我们之所以强调地方本科院校怀揣终身教育的办学理念,主要是基于未来产业升级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考虑。这一社会使命是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承担的,也是其他类型学校无法僭越的。如果地方本科院校可以通过专门课程、技术支持以及职业培训等方式推进地方社会的终身教育且卓有成效的话,这极可能会成为地方本科院校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途径,甚至成为破解高考难题的路径之一。圈圈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但功利主义教育、依附性发展思维以及一次性教育观念等“理念偏差”成为阻碍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实践的关键因素。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 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秉承实用主义、独立自主以及终身教育的办学理念,通过“理念转型”实现地方本科院 校的特色发展。本文来自2015年第4期《山东高等教育》。

第五篇: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

8月31日上午,在2013年暑期我校工作研讨会上,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仁华应邀莅校作题为《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的专题报告。

吴仁华书记在报告中,分析了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转型的紧迫性,阐述了地方高校转型需要明确的四个基本观念,以及工程学院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校党委书记潘玉腾指出,吴仁华书记的报告既是一场高端的政策解读,也是一次深入的实践指导,对我们进一步了解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了解国家政策,推动学校转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将报告内容摘选如下:

2013年6月28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正式启动了“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

一、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转型的紧迫性

1、产业升级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迫切要求

伴随技术革命对生产力格局和生产方式变革的急速推动,我国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许多企业开始经历从低端制造到中高端制造的转型,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比如在石油、电力行业,数字化、自动化装备的引进和使用,使得生产操作一线对技能型基础工种的需求量激增;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一带,机器人“入侵”制造业,很多企业面临机器人生产研发、维修等工程人员的难求之苦。

因此,适应产业升级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2、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人才供求关系的逆转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人才供求态势发生逆转,2011年至2020年,大学每年毕业700万人,进入白领岗位的比例继续降至55%左右,也就是说,比例接近一半的大学毕业生需到“灰领”、“蓝领”岗位就业。据教育部对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排名的结果是,第一“985”高校,第二高职院校,第三“211”大学,第四独立学院,第五科研院所,第六地方普通高校。

为什么会出现结构性失业?

社会进步需要越来越多具有实用技能的高技术人才和熟练专业人才,需要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做知识技能型的工人、农民和第三产业从业者。然而,中国高等教育现有的人才培养结构变化与此背向而行。

一些院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定位模糊、办学同质化;加之办学经费与条件所限,大量举办文科类、管理类学科,造成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脱节,培养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既造成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又造成产业转型升级瓶颈难以突破。

因此,对高等学校加强分类指导、分类改革,引导地方新建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和建设工业强国的迫切需要。

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是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目前,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认识还有不一致,政府对于转型发展的支持政策体系还没有形成。因此,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在当前还迫切需要加强战略发展层面和具体推进层面的研究。

二、建设应用技术大学需要明确的几个观念 1.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要遵循大学的本质

大学主要有四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应用技术大学为转型目标,同样是要实行高标准、高要求,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加强与高水平企业合作、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引入先进实训技术装备、构建先进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层次和水平。

2、应用技术大学并非高职高专的延伸

我们要清晰地认识,高职高专与应用技术大学拥有自身特定的历史使命和服务面向。应用技术大学不是高职高专的延伸或升级,两者各有侧重、各司其职、互为补充,满足社会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层次定位人才的需求,不可相互取代,更难以简单跨越。

应用技术大学定位在本科层次上,强调用开放的视野和先进的理念办学治校,以学科建设带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调整、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各方面工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其人才培养以知识运用为重点,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的应用性技术创新能力。除了人才培养外,应用技术大学还要成为支撑产业升级和技术积累的重要战略平台。

3、应用技术大学必须同样要重视科学研究

衡量应用技术大学的水平,是以技术积累创新和服务产业实际贡献为价值基准,因此,科学研究对应用技术大学水平的提升同样至关重要,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在人才培养上,应用技术大学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着力培养产业结构需要的实际应用型人才。在科学研究上,应用技术大学更关注“脚下”,积极创造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围绕服务企业增强技术能力,着力于推动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进步及区域产业升级,同时努力在开展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发挥自身作用。

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要建立起更为有效的推进科学研究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将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将科学的思想方法、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向教学转化,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讯息向学生传输,带领学生到地方企业和行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锤炼。

4、应用技术大学更强调关注区域内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应用技术大学强调的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要求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要求,对于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校企合作开展技术创新特别是重大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坚持争取国家项目不放松的同时,加大力度推进与企业、与地方的深度合作。一般意义上,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是教学型大学。围绕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是这类大学的最本质任务。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是这类大学好坏的最重要标志。

要面向全体学生,认真审视现有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对于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要下决心调整或者重新思考专业建设方向,对受到社会和企业欢迎的专业要切实建设好,严格控制专业数量,着力保证每个专业的教育质量都能达到较高水平,深入推进已经确定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开展起来并努力取得实效,把“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上。

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要坚持推进学科分类发展,进一步集中资源,将具有一定优势和已经呈现一定潜力的学科建设得更强更好;要大力推进学生因材施教,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活动、强化优秀学生参与科研、调动专业教师指导优秀学生积极性等多种方式,创造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下载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工程项目组”项目研讨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工程项目组”项目研讨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林业转型发展项目(5篇范文)

    按照市《关于做好推进林业发展融资工作有关情况的通知》文件要求,五营区林业转型发展方面有 11个项目: 1、伊春市鑫野实业有限公司蓝莓酒庄开发建设项目(有可研报告)。项目计划......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培训体会(推荐阅读)

    理性认识 自觉行动 努力建设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本次参加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专题研讨班受益匪浅。在此,要感谢教育部对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发展问题的关注和对培训项目的精心......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摘 要]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现在很多地方高校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谁如果抢占先机,将很有可能迈向高水平的应用型......

    运营转型项目组周汇报(范文大全)

    ×××项目组周汇报模板 (×年×月×日—×年×月×日)一、本周开展的重点工作 (包括计划完成情况) 要求要量化,用数据说话。小组内的各个项目情况都要有描述。 二、取得主要成果......

    大量培养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怎样转型

    大量培养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怎样转型2014年05月15日 07:52来源:人民日报董洪亮[推荐朋友][打印本稿][字号 大 中 小]今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构......

    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发展(合集5篇)

    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发展 民办高等教育在中国经历了从复兴到初步发展、从调整规范到积极拓展的艰辛历程,特别是26所民办本科院校的出现不仅显示了民办高校强大的生命力,也折......

    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打破高等教育同质困局

    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发布“驻马店共识”—— 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打破高等教育同质困局 □首席记者 李钊本报驻马店讯4月25日至26日,来自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

    浅谈地方民族高校化工学科发展与转型

    浅谈地方民族高校化工学科发展与转型 崔茜 咸阳师范学院 712000 摘要: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化工学科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针对地方民族院校化工学科的特点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