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探讨范文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探讨
摘 要: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实施中,教师是关键因素。一定程度上,高校转型的成败依赖于在教学观念支配下的教学行为。本文针对转型发展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存在的问题,从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学校组织上的支持、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倡导多元化的评价等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教师教学行为;转变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2-116-2
0 引言
教师教学行为的内涵体现在教师在教育理念支配下,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全国各地方高校掀起了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表现如何,从根本上决定了转型发展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笔者在本文中探讨转型发展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对转型发展实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1 由教师的权威教授变为师生平等对话
转型发展教学改革体系要求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学习的模式,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尤其是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
1.2 由重教学结果到重教学过程
传统课堂教学中弊端之一是“重结果轻过程”。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将标准答案告诉学生,控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过程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转型下的课堂应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交流情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以达到两者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良好教学效果。
1.3 由划一的教学模式变为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标准平均发展学生。转型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1.4 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变为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传统的教师评价行为往往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就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转型发展的教学评价要求教师将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在评价中,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评价手段和工作。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转型发展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存在的问题
2.1 理念与行为、实践相脱节
大部分教师都对转型发展理念持基本认同态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努力践行了转型发展课程改革理念。但是,一些教师教学方式、行为依旧传统,注重知识点,让学生硬记题型和解题方法。由此,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脱节是转型发展课程改革实验的一个瓶颈,转型发展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只有理念与行为一致,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效。
2.2 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学习方式陷入误区
在学习方式中,“发现学习”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是最有意义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接受学习不等于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也不等同于有意义学习。还有些教师把小组活动作为一种程式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活动的主体不明确,只以小组讨论作为活动形式,导致活动的实际效果差。
2.3 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致使教学应对困难
由于很多一线教师平时工作量大,课余时间有限,工作期间很少有空研读转型发展课程改革,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有限,缺少一定的教育素养,普遍缺乏工作实践能力的知识结构。对转型发展提出的“双师型”教师,很少教师能够胜任。
2.4 功利为主导的教学评价导致虚假教学行为
功利性评价,不仅阻碍转型发展的推行,而且还严重破坏了教学的真实性。比如公开课,有些教师为了达到参观者认为的较好的教学效果,讲授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有的则让学生对要提问的问题提前做充分准备;或是科研成果、课题立项、论文等出现抄袭、虚假信息等问题。改善转型发展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思考
3.1 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
在转型发展观、教学观、学生观的指导下,教师教学行为也逐渐地发生转变。转型发展背景下,教师应该摒弃旧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将问答变为对话,将自流变为自主对新的课程改革要有深入和透彻的理解,并能够操作到位,只有在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变革上下功夫,才能实现转型发展课程改革的目标。
3.2 学校组织上的支持
转型发展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的转型发展。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学习,要让教师感受到转型发展面临着许多变化,产生生存危机意识,感受到学习是一种责任。强调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强调团体学习、合作学习。同时学校在组织支持上关注人文关怀,首先要承认教师个体差异,不能强求人人除了教学之外还要去搞大量科研。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避免给学校转型发展课程落实带来负面的影响。其次,对待教师,要多些鼓励和引导,增强教师转型的自信心,要相信教师转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3.3 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在转型发展课程改革实施中,用制度来规范教师教学行为,而制度的建设要找准定位,抓住关键因素,实施责任分担制。
地方政府要为转型发展课程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加强专业领导,加大对教育投入。在学校层面保障要基于教师合作的教研室管理制度建设和基于人性化的人本管理。如改变传统教研室管理的松散和无效,建设教师合作的教研室管理制度,提供了一个专业教学和科研平台。此外,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摒弃以训斥、命令等为标志的刚性管理手段,倡导尊重、赞赏、激励、促进等人性化的柔性管理手段,创造具有亲和力的学校人文生态环境。
3.4 倡导教师多元化的评价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的评价要注意内容的多元性。从知识与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多维度地给予评价,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研究精神。
其次,注重多样化评价。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教师评价是重点改革的方向,这就要求在评价中,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全面,尤其是对学生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给予全面的评价。
转型发展课程改革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一项长期工程。其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实现课程培养目标的关键,也决定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只有课堂教学活动发生真实的变化,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真正的转变,转型发展课程改革才得以顺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 古明宇.独立学院转型发展后教师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广西教育,2015(10):126-127.[2] 单新梅.对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10):1-2.[3] 贾美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教师自我身份的重构――基于教师作为社会服务者的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3(9).[4] 孙建忠.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 黄宇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师资队伍建设刍论[J].钦州学院学报,2013(12).[6] 粟娟,罗明.高校教师教学投入行为研究――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1).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师如何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
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师如何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
九峰实验学校 石俊2008-06-04 09:19:00
内容提要:美术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通过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等几个层面的转化,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最终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贯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关键词:课程美术教师角色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所面临的挑战
1、新观念的挑战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有发展潜能,有个性特征的人。因此,要求教师重塑学生观,这些学生观也决定着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尊重了学生,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并作出相应的转变。
2、教学习惯上的挑战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探究、体验。以知识接受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教学习惯已不适时宜,教师必须作出合理的“自我否定”,并同时在“自我更新”中改变教学习惯。
3、知识观的挑战
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今天看来,那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强调最好的知识是方法和能力,强调知识的综合性、生成性。课堂应该有三种知识:书本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生成的知识。因此,教师不能仅仅是一位知识的传递者,而是让课堂功能得到积极的发挥,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与行为。
二、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应该作出怎样的转变
在三年的新课程《美术》学科的实施中,我就新课堂实践中如何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作出了一些探索:
(一)教师的角色由教材的忠实实施者向教材的开发者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将知识像流水一样从高处流向低处传递给
学生,其特征就是韩愈所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和阐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储存者,没有教师对知识的输出,学生就接受不到知识,学生根本没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而在新课程实施和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再是课程的传授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学行为应积极创新。
1、合理加工教材展开教学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提示,并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由于地区、学校、班级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水平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一套统一的教材是不可能适应于所有学生的。对于这些,教师大可放开手脚,根据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删减、加工和再创造。
七年级《建筑与环境》,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初步了解中外著名建筑的不同风格特征和文化历史内涵,学会欣赏建筑艺术,并用文字、写生画和想象建筑创作设计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建筑艺术的感受。新课程给了我很大的拓展空间,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视野也较开阔,技法水平较高。
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建筑的风格特征外,在学生的作业中,可用一节课让学生对景写生学校的建筑,然后又拓展一节风景写生课,教师没有强行灌输某种构图方法,而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改变视觉角度,特意改变空间层次关系,变化透视关系,引导学生尝试去冲破这种固定的构图模式,努力去创新,学生热情高涨,作业形式多样,这堂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现能力。
2、重新组合教材展开教学
现行的教材是以单元形式出现的,每个单元中又可以分为好几个小标题,单元中的每一课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独立的。和以往教材不同,新课程单元中的每一课内容都不是固定的,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所安排的课程顺序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相应的调整。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产品造型设计》,第九单元《变废品为艺术品》,教师可以先上《变废品为艺术品》,运用废旧材料的形状和特征进行立体创作,然后从作品中发现设计问题,寻找到产品设计的切入点,对产品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再画出草图,并制作出立体造型作品。教材的整合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授课的内容。
3、跨学科整合教材展开教学
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美术学科的内容不再仅仅是传统美术创作或技法训练,而是在文化观念整体统摄下的一种综合性极强的美术课程,还十分强调对其他学科的渗透和融合。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语文、物理、历史,计算机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六年级《寻找奇妙的点》一课,我巧妙地结合语文学科,以一句诗,成语等创作一件点的作品。在欣赏美术作品时,结合历史知识,让学生了解画家及作品背景,加深学生对名画的理解,如《马踏飞燕》《击鼓说唱俑》《大卫》等;与音乐学科联系,六年级《探索黑白灰之美》一课,对六年级学生来讲,要讲清黑白灰关系,确实很复杂,可运用音乐知识从节奏、音高等方面去分析黑白灰色调的高调、中调、低调,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了美术知识。在讲解构图中的均衡时,教师运用物理中的杠杆原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均衡”的词义。结合计算机学科进行教学,如七年级线描淡彩单元部分《音乐节奏感受风景构图的方法》拓展课,可从音乐节奏切入课题,理解构图方法,并要求学生不用画笔而在电脑上完成构图作业,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一堂堂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二)教师的角色由“演员型”向“导演型”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扮演了一个演员的角色,学生成了观
众,教师在课堂上使出浑身解数,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学习穿针引线,只是辅导者,对学生感到疑难不解的地方进行有效点拨、启发,他的作用是“导演”。
1、备课,既要科学预设,更要注重生成备课是个老话题,从踏上教师岗位那一刻起,就要备详案进行教
学,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教师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而学生就按照教师备课的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问答都在老师的设计中。但在新课程条件下,备课就成了新话题。教师不像以前照抄教参就行了,教案既要有教师教的方面,又要有学生学的方面。所以教师的备课应深刻认识新
课程的教学理念,重点应该在于教材内容的分析,学生情况的分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对教师的应变能力和驾驭课堂能力要求更高了,而且也很难有固定的流程,在课堂上还会出现许多让你始料未及的插曲。
2、教学,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指导学习
现代教育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不等于教师可以放任自流,教师
既要注重教法,很好地讲解,传授,更要研究学生的学法。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引导学生学习是自己的职责,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使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如六年级欣赏课教学《漫步美术天地》一课,我对所教的同年级5个班进行对比实验教学。
一、二班,采用美术传统教法,三、四、五班采取新理念教法。上一、二班,教师像讲解员那样,很投入,滔滔不绝地对每一幅作品从历史背景、造型、构图、表现技法等方面进行仔细讲解,学生认真听讲,如讲解雕塑《艰苦岁月》,教师讲到在长征中一位红军小战士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一节课下来,学生很漠然,有的打瞌睡;有的乱翻课本,不知在找寻什么;有的偶尔点点头,似乎明白了。教师显得筋疲力尽,也不知学生掌握得如何。上三、四、五班时,可让学生先读画,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讨论式欣赏评价,并启发学生思考,说说你对作品的印象和初步的感觉,引导学生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细体味。同样雕塑《艰苦岁月》,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讲到这是三角形构图,显得很稳固,颜色运用青铜本色,突出主题艰苦,老红军可能在吹悲伤的曲子,因为生活太艰苦;老红军在吹革命歌曲,因为盼望胜利的到来;老红军在吹思念家乡的曲子,他们想念亲人了------学生畅所欲言,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参与了学生的讨论,并及时指导学生的讨论,愉快地教学氛围由此而产生。
(三)教师的角色由“主导型”向“民主型”转变
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范画,学生的角色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交互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入课堂,在教学中应始终面带微笑,并经常用“你能行!”“你能试试吗?”“你回答得真好!”------这样的语言鼓励学生,哪怕是学生讲错了,我也从不指责,总是说“你很勇敢、你爱动脑------”可让学生充满自信。看到有的学生在作业中碰到困难,胆小不敢问,教师要像朋友一样帮助她。并轻轻地和她说:不用担心,老师会帮助你。让学生感到关心的温暖,体会到美术课是轻松、愉快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教学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师把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创造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六年级《体会线的韵律》一课,我请学生上黑板画自己喜欢的线,并说出理由。学生争先恐后地上来画出各种不同韵律的线。教师再导入课题,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的内容。课堂作业写生花卉,更是大饱眼福。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出来。
(四)教师的角色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1、有整合相关知识的能力
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也是“单一型”的,不涉及其他学科知识。面临新课程,上海市中小学艺术学习领域课程进行合分一体的整体设计。既强调艺术学习领域内相关课程间的整合,又强调本领域课程与人文、科学和技术等其他学习领域的整合。如八年级《艺术》课程,所涉及的艺术门类包括:音乐、绘画、设计、舞蹈、影视、雕塑、书法、建筑,摄影等,而这些艺术门类决非是简单的叠加,而更关注各门类有机融合。在《纸的利用与装饰》单元中,仅让学生进行平面、立体构成制作,还不能达到绝佳的效果,教师让学生收集废旧纸张、报纸、挂历纸,包装纸等制成服装,穿在身上,体现纸的创意造型设计,在生活中的艺术应用。然后让学生进行小品表演或学生根据服装特点自己配音乐进行时装表演,这节课加入了音乐、戏剧、舞蹈、甚至化妆等,会达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了解其他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2、有熟练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范画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新教材教学的需要,而多媒体信息大、动感强、高效率,展示其强大的优势。教师如果具有过硬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就可辅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一系列问题。比如运用电脑指导学生进行标志、海报、贺卡、封面等设计作业,还可进行电脑绘画,就要求教师有熟练地使用各种电教设备和制作相关课件的能力。
3、有广泛交际的能力
学科间的整合,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协作关系,争取其他学科教师的配合,才能大胆探索学科间的渗透互补,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还需要走出校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帮助。
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时期的美术教师,了解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总结新经验、反思新问题,做到与时俱进,展示全新自我,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2、陈卫和。美术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2年第6期。
3、孙乃树程明太。新编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4、程明太。上海课程改革中的艺术课程发展及其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文章附件:
文章作者:九峰实验学校 石俊
文章出处:教师进修学院研训部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策略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行为是影响教学积极性最重要的因素。教师行为对体育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教学过程的影响、教学气氛的影响、教学效果的影响三个方面。文章从转换教师角色、转变教学方式两个层面,就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教师;教学行为;转变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较传统体育大纲有了很大的变化,体现出了此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世界教育理论同步把体育课程推进了一大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多元与多层次的目标体系,以及与之相应的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多样性、选择性,教学方法的针对性、灵活性,还有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性和激励性等,都需要靠教师去执行。因此只有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才能把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一、教师行为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1.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行为是影响教学积极性最重要的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示范是基本能力,要求讲解简明扼要,示范准确,动作协调优美,这样,学生就会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领会与掌握运动技术要领的速度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另外,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教师依然方法老套,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生动、活泼、多变的教法,吸引学生,启发学生思维,以自己的行为方式去影响学生,学生则以自己的行为方式去回应教师。
2.对教学气氛的影响
体育教学氛围是由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共同营造的一种心理感应。有的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很强,能通过自身的感召力,能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堂实际等合理的把学生的思维调动开来,让他们真正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从而使体育课堂充满一种热烈的、融洽的气氛,教师能与学生在各种动态因素之间密切合作。师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与交流,促使教师能够积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新奇活泼的情境,营造出融洽、民主、和谐、活跃的教学气氛。
3.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一节体育课是否成功,要看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这是体育课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而教师的教学行为能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科学的教师行为在教学中体现为师生之间团结协作、配合默契,共同上好体育课的合作式、民主式的教学过程。由于体育教学的大部分课程是在室外操场上进行,教师行为的恰当与否关系到对学生的组织是否合理,学生能否在最节省时间的情况下完成学习任务,如果组织合理,就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达到课堂有序而不乏热闹。
二、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策略
1.转换教师角色
由管理者向组织者转变。新课标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这里所说的组织者,好比谈话节目的主持人,是以饱满的热情吸引观众,引起观众对节目内容与主持风格的强烈兴趣,大家不会看到哪个电视台的主持人在电视里拿着话筒来维持纪律,同样,体育教师的组织教学也是如此,体育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师来说,重要的是能否在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环境的同时,让学生成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要让学生参与制定制度、参与管理过程、参与评定结果,使学生产生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
由传授者向参与者转变。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转变为共同构建学习的参与者。作为体育课堂的一分子,体育教师不光是传授者,也扮演参与者的角色。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一起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与学生们分享体育的快乐;体育教师莫把自己当成什么导演,而应把学生看为主体,自觉改变传统教学中我教你学的教学模式。
由控制者向合作者转变。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思想设置体育课堂,用严格的而又呆板的教学模板来框学生,要求他们动作完全正确,教学环节按部就班,甚至认为严密的课堂组织才是成功的体育课,而忽视了学生才是教师的合作者,没有学生的合作,体育课堂就不能谈什么成功,什么好的学习效果。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仅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动态的、发展的,教学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2.转变教学方式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所以,课程内容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使课程真正成为每一位学生的课程,需要体育教师了解每一位学生,需要对课程、内化、再创造。教师是架构课程与教学的桥梁,教学是连接课程与学生的脐带,体育教师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将体育教学转化为生动、丰富、具体的教学,以形成每一位体育教师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方式。
拓展教学内容。体育新课标标准没有内容的规范,教师可以根据学校资源和学生特点,精选传统特色、地方特点的体育与健身学习内容,同时开发新兴、时尚、学生喜欢的体育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不断丰富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内涵。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爱好,不断更新、充实、拓展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和培训,学习新兴的运动项目,努力为学生提供喜爱的学习内容。
设置合理目标。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达成和可测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统一、规定的目标。所以,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教师的创造性劳动,需要教师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和设计。
革新教学方法。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基本是以竞技教学方法为主,学生的学习比较枯燥。现代体育课程标准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以运动技术为主线,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竞技内容游戏化、情境化,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掌握运动技术。
彰显教学个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变传统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学习时数的框架,鼓励教师的创造性,体现个性化。这里所说的个性化,不仅仅要体现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也要体现出教师的个性。例如,一位高个子教师,他的篮球技术好,在他的体育课上,篮球技术的传授比例要高。而一位矮个子的武术教师,在他的体育课上,要多体现武术特色。这样的教学,体现了教师的优势,使体育教学更专业化,学生更能学到真正的知识与技术。在此基础上,再体现学校的统一教学计划,体现普及的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学生,不同的场地,设计具有自己个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今后的教学,应该是一个学校一种特色、一个教师一种风格。
转变评价方式。在传统教学中体育教师较重视学生终结性评价,只要学生成绩达到优秀就是好学生,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态度、情感表现。转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就要让学生自己和自己比,只要通过努力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教师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参与过程的评价,因为学生的体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生俱来的遗传因素,教学中让不同体质的学生都能感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行为的变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重大的影响。体育教师首先要吃透新课标,以新课标的理念,促进教学行为的变化,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影响学生,让体育教师要有选择地吸收优秀的体育教学行为,如新方法、新理念、新内容、新师生关系等来指导当前的体育教学工作,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体育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形成良好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崔允?t.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版.[2]刘良华.校本教学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版.
第四篇: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
8月31日上午,在2013年暑期我校工作研讨会上,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仁华应邀莅校作题为《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的专题报告。
吴仁华书记在报告中,分析了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转型的紧迫性,阐述了地方高校转型需要明确的四个基本观念,以及工程学院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校党委书记潘玉腾指出,吴仁华书记的报告既是一场高端的政策解读,也是一次深入的实践指导,对我们进一步了解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了解国家政策,推动学校转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将报告内容摘选如下:
2013年6月28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正式启动了“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
一、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转型的紧迫性
1、产业升级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迫切要求
伴随技术革命对生产力格局和生产方式变革的急速推动,我国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许多企业开始经历从低端制造到中高端制造的转型,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比如在石油、电力行业,数字化、自动化装备的引进和使用,使得生产操作一线对技能型基础工种的需求量激增;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一带,机器人“入侵”制造业,很多企业面临机器人生产研发、维修等工程人员的难求之苦。
因此,适应产业升级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2、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人才供求关系的逆转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人才供求态势发生逆转,2011年至2020年,大学每年毕业700万人,进入白领岗位的比例继续降至55%左右,也就是说,比例接近一半的大学毕业生需到“灰领”、“蓝领”岗位就业。据教育部对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排名的结果是,第一“985”高校,第二高职院校,第三“211”大学,第四独立学院,第五科研院所,第六地方普通高校。
为什么会出现结构性失业?
社会进步需要越来越多具有实用技能的高技术人才和熟练专业人才,需要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做知识技能型的工人、农民和第三产业从业者。然而,中国高等教育现有的人才培养结构变化与此背向而行。
一些院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定位模糊、办学同质化;加之办学经费与条件所限,大量举办文科类、管理类学科,造成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脱节,培养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既造成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又造成产业转型升级瓶颈难以突破。
因此,对高等学校加强分类指导、分类改革,引导地方新建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和建设工业强国的迫切需要。
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是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目前,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认识还有不一致,政府对于转型发展的支持政策体系还没有形成。因此,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在当前还迫切需要加强战略发展层面和具体推进层面的研究。
二、建设应用技术大学需要明确的几个观念 1.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要遵循大学的本质
大学主要有四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应用技术大学为转型目标,同样是要实行高标准、高要求,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加强与高水平企业合作、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引入先进实训技术装备、构建先进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层次和水平。
2、应用技术大学并非高职高专的延伸
我们要清晰地认识,高职高专与应用技术大学拥有自身特定的历史使命和服务面向。应用技术大学不是高职高专的延伸或升级,两者各有侧重、各司其职、互为补充,满足社会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层次定位人才的需求,不可相互取代,更难以简单跨越。
应用技术大学定位在本科层次上,强调用开放的视野和先进的理念办学治校,以学科建设带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调整、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各方面工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其人才培养以知识运用为重点,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的应用性技术创新能力。除了人才培养外,应用技术大学还要成为支撑产业升级和技术积累的重要战略平台。
3、应用技术大学必须同样要重视科学研究
衡量应用技术大学的水平,是以技术积累创新和服务产业实际贡献为价值基准,因此,科学研究对应用技术大学水平的提升同样至关重要,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在人才培养上,应用技术大学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着力培养产业结构需要的实际应用型人才。在科学研究上,应用技术大学更关注“脚下”,积极创造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围绕服务企业增强技术能力,着力于推动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进步及区域产业升级,同时努力在开展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发挥自身作用。
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要建立起更为有效的推进科学研究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将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将科学的思想方法、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向教学转化,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讯息向学生传输,带领学生到地方企业和行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锤炼。
4、应用技术大学更强调关注区域内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应用技术大学强调的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要求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要求,对于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校企合作开展技术创新特别是重大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坚持争取国家项目不放松的同时,加大力度推进与企业、与地方的深度合作。一般意义上,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是教学型大学。围绕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是这类大学的最本质任务。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是这类大学好坏的最重要标志。
要面向全体学生,认真审视现有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对于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要下决心调整或者重新思考专业建设方向,对受到社会和企业欢迎的专业要切实建设好,严格控制专业数量,着力保证每个专业的教育质量都能达到较高水平,深入推进已经确定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开展起来并努力取得实效,把“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上。
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要坚持推进学科分类发展,进一步集中资源,将具有一定优势和已经呈现一定潜力的学科建设得更强更好;要大力推进学生因材施教,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活动、强化优秀学生参与科研、调动专业教师指导优秀学生积极性等多种方式,创造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第五篇: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培训体会
理性认识 自觉行动 努力建设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本次参加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专题研讨班受益匪浅。在此,要感谢教育部对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发展问题的关注和对培训项目的精心策划,更要为培训项目承办单位的周到安排和高质量服务点赞。正是由于每个培训环节都用心组织,环环相扣,保证了本次培训是一次大家满意度颇高的培训。培训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专家主题报告很精彩,学员提问很踊跃,实地考察很真切,小组研讨很热烈。通过学习,无论是在办学理念方面,抑或实际工作方面都有很多启发。
一、对转型发展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每个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历史各有不同,有的由原来的高职院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一直以来就以举办应用型专业为主,因此,这些学校认为,他们不是转型,而是深化或提升。有的原来是师范的底子,现在还是以举办师范专业为主,师范专业是应用型吗?有的认为,不要用转型,用转变比较恰当。经过讨论,使我们认识到,上述都是些细枝末节的问题,重点是认识转型发展的本质。教育部倡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问题的提出很重要,击中了多年以来我国高校发展问题的要害,其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所谓应用型就是强调需求导向,关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本质我的认识有以下几点:一是强调高校分类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二是强调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满足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三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只是地方高等院校的事,而是所有高校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对转型发展的必要性有了更充分的认识
1、转型发展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需要。
多年以来,我国高校发展的同质化问题突出,且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顽疾,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实行高校分类管理十分必要。通过培训和思考,我认识到高校分类分层管理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需要;高校分类分层管理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高校分类分层管理符合人才发展的差异性规律。
2、转型发展是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新科技的加速产业化、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城镇化衍生的新职业,形成了对大量技术技能人才、工艺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既能满足社会需求,也能满足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需求。
3、转型发展是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与教育发达国家比较,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缺乏创新性,实践动手能力不强,高分低能,培养与需求脱节,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选人难同时存在等问题,备受诟病。这样的矛盾和问题不解决,不但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将导致高校面临生存危机。因此,必须通过高校分类管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发展的需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满足社会经济转型对大量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三、对如何转型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需要国家、社会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其中,学校是转型的主体。关于如何转型的问题,黄达人校长的报告对我们启发很大。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关键是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核心是需求导向,主要途径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要内容是明确办学定位、调整专业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应用研究、提升师资水平等问题。一是在办学定位上充分体现为地方服务的特色。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区域形成了不同的产业,而这种差异性正好能为高校的特色发展提供基础。二是在专业的设置和调整方面要紧紧围绕地方的支柱产业。围绕产业链哺育专业群,建立专业群来对接行业产业链。这就要求在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时,深入开展社会需求调研,关注行业产业职业的最新发展信息。同时,在专业调整方面,还要特别注意与本地其他高校的错位发展,体现特色。三是教学过程和评价要注重企业参与。同时,要特别强调实践教学。四是应用型高校的科学研究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五是要注重建设“双能型”师资队伍。注重从企业聘用教师,并培养他们的理论和教学能力。在本校教师中要有相当比例的双师型教师。
四、对转型发展应注意的问题有了更理性的思考。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理性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能一窝蜂,不搞一刀切。一是要处理好国家宏观指导与高校自主发展的关系。实践总是比理论丰富,应在国家的宏观指导下,充分尊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调动高校的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允许各高校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自主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具体途径。二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注意兼顾学生成长需求与人才市场需求,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宽口径培养与职业能力养成,对口按需培养与夯实拓宽学科专业基础之间的关系。
希望教育部继续关注地方高校发展,多组织此类高质量的培训交流活动,不断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