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下化学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下化学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黄
娟
[摘 要]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面对新课标,走进新课程,及时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究与转变,切实落实新课标,丰富学生的化学素养,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行为;转向;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传统教育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而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本质上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自主的、能动的、富于创造性的。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
一、努力实现四个转向
在传统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必须以“学生学为中心”,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促使学生把从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中建立的主体意识迁移到知识世界中来,相信学生,在教学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
例如,学习《二氧化碳气体制取的研究》,在前面《氧气》和《氢气》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须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怎样学的”,“学了什么”的检测。从此学习方式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后的满足,学习化学的信心大增。对于开放性、探究性的课题和复习课,可由学生走上讲台,教师回到学生中去,谦虚地聆听“小教师”讲课。从中教师既可发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又感觉到自己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意识从心灵中建立起来。因此,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
1.要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提高素质为主”
传统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随着现代科学知识发展,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各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让学生留心周边不良环保倾向,关心当今社会主要环保问题,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实践,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张纸,不随意丢弃塑料包装袋和废旧电池,保护环境,植树造林;帮助父母和身边的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为周边的环保提出合理化建议,协助政府和环保部门处理已污染的小河等;这种教与学的行为,不但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在实践中发展了能力,而且激发了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培养了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与宽容的人生态度。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
2.要实现“以知识结果为主”转向“以探究过程为主”
传统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只注重知识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如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甚至让学生一开始就做“变式题”,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如《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节,两种物质均为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为何二者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差异如此之大?两者性质上的差异与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问题选择具有个性特点的解决策略,让学生从多角度考虑,尽可能的“多法求解”,鼓励他们能“吸收”别人富有个性的解决策略,从中拓展自己的思维;引导学生写“探究性日记”,把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日后有了新的思索和发现,再逐条跟踪记录,这样日积月累,就可以把平日所得研究积累,形成探索的脚步,循着这样的脚步,学生也就一步步走上了成功的阶梯,并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3.要实现“以统一教学模式为主”转向“以个性化教学为主”
传统中学化学教学中,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种“加工厂”般的学生生产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且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如可以就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以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学习《空气》一节中,就空气用途和污染,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探讨。还可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如学生最感兴趣的假酒、假盐、煤矿爆炸等事件素材,学生通过素材的阅读,不但能使知识学以致用,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课后习题的选择与编排应突出层次性,可以设置巩固练习、拓展练习、探究性问题等多种层次。拓展和探究性习题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对于后进生只要积极参与其中,有所感悟,就是进步。在设计课题学习时,所选择的课题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立意不能太高,在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体验。
总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确立新的课程观,并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力争实现一系列教学行为的转变。
二、关于教学行为的五大转变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新教材的试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必须随着改变,尤其是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化学教师的角色更要改变,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跟学校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教师角色既代表着教师的社会地位,同时也蕴涵着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地位更是被置于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上。化学教师的角色转变不仅意味着教师作用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同时也意味着学校功能的变化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因此化学教师应站在改革的前列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
1.化学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化学教育研究者 长期以来,从事化学教学实践的化学教师往往被排除在研究者范围之外,化学教师只是被动地听从教育研究者或课程专家的指导,成为化学专家研究成果或知识的接受者。化学教育研究者把研究获得的某种有关化学教育的理论知识、化学实验仪器或实践技术通过一定的手段、方法转递给化学教师,再通过教师应用于化学教学活动中。化学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化学教师不再是一个旁观者,不再等化学专家去研究与制订一套改革的方案与方法。而是化学教师自己在实践中主动进行研究、创造或改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责任感,而且可以形成自己对化学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不断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指出,“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一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化学教师成为研究者也意味着改变教师的职业形象,使教师不仅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而且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因此“教师既研究者”这种观念应该大力提倡,这也是提升教师社会地位、确立教师工作特性的最佳途径。这样教师想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不得不从“工匠型教师”角色中摆脱出来,努力成为具有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学者型教师”。深刻理解教育情景的复杂性,寻找和创作出新的教育教学策略,改进化学实验仪器、方法等,推动化学教育向前发展。
其实,教师也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研究与改进。教师是同学生交流的主体,教师对学生、对教学过程往往最先感受到,课堂又是教师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实验室,能够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而外来的研究者对教育实际情景的了解往往比较肤浅,提出来的建议往往难以切入问题的关键。任何外来研究者都会改变课堂教学的自然状态。教师是最理想的观察者,因为教师本来就置身与教学情境中,因此教师是最好的研究者。
2.化学教师由讲授者变成学生学习化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化学需要记忆的知识很多,学生如果靠死记硬背,学起来自然感觉枯燥无味,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找出易混淆的知识点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帮助学生全面、准确、深刻地记忆它们的共性与个性,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如学习氧气时,把性质、制法、装置图及所用仪器的名称、反应原理、收集方法和用途与学生一道边讲边作一次认真的归纳,列成表格。在以后的学习中,要求学生以同样的方法把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列成表格,以达到条理清楚,一目了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对比分析,抓住矛盾的普遍性,突出了各类物质的特殊性,使思维条理化,促进了思维的敏捷性。这种启发式教学法“激疑启思,变教为导”,把“课堂”改为“学堂”,一改过去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局面,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极大地提高了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在健康的积极进取的心理驱使下更加主动地学习。
3.化学教师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 化学教师作为学生的真诚对话者,不需要掌握必要而精湛的对话艺术,更为重要的还在于教师应具有一种对话意识。正如藤守尧先生所说的,“对话主要是一种‘对话意识’,如果没有一种‘对话意识’,即使使用了纯熟而优美的语言,即使在谈话中有问有答,即使这种问答花样百出,那也只是机械的问答„„绝非真正的对话”。这种对话意识是一种民主的意识,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共生和生存,致力于和睦相处和共同创造的精神的意识。有了对话的意识与态度,对话就能相互投入,而投入的标志有时表现为强烈的争论,有时表现为内心深处的默默交流。化学教师应把“一言堂”改为“群言堂”,“教师独白者”改为“教师对话者”。教师与学生作为对话者就如同打乒乓球一样,是彼此不断轮流“抛球——接球”的过程,教师不应只是“抛球者”(即言说者),学生也应该只是“接球者”(即倾听者),教师与学生作为“抛球者”和“接球者”的角色应该是不断转换的。
真正的对话,是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的自由交流,是扫除了一切正规性和严肃性之后的随意性的和不拘一格的交流。教师应“走下神坛”,作为伙伴和学生平等民主的体验感悟真理的力量、对话的乐趣、人格的尊严与生活的美好。教师与学生围绕既符合任务,又同为师生感兴趣的话题或教学专题展开畅所欲言的平等对话和信息交流。
4.化学教师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 传统的化学教学,教师被动地执行指令性的国家课程计划安排的任务。化学教师只考虑如何把规定的课程内容有效地教给学生,为什么教这些内容则不属于教师考虑的事。这就形成了教师是“消费者”,应该按照专家对课程的“使用说明”,即“空气”这一章用几个课时及其如何进行教学,全规定好了,化学教师就循规蹈矩地实施教学。在这种课程意识的支配下,教师们都坚信:课程编制是课程专家们的事,自己只是执行者;化学教师是对化学教科书的操作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是接受由教师复现的化学知识。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任何教育改革,若得不到学校教师的支持和配合,是很难成功的。教师的参与与否和参与程度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要参与课程研发,成为开发者,并能创造性地实施。教师参与课程发展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介入课程发展以后,教师会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材料和策略的挑战,有利于教师化学专业上的进步,并通过参与课程编制、改编和评价,提高他们对自己和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因此,化学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但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也是课程开发工作的必然需要。这样,化学教师作为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实施者的角色必须转换,转而主动参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5.化学教师由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的教育特别注重甄别和选拔功能,教师扮演着学生课程成绩评判者的角色,致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测试的消极境地。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以“人”的发展着眼重视教育评价的教育与发展功能,这样,教师角色就面临向着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转换的任务。
化学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释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化学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化学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化学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根据专家分析,促进者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积极地旁观者。学生在自主讨论问题、观察实验现象、阅读思考时,化学教师细心看认真听,利用换位思考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掌握情况,灵活地作出反应,指导学生学习。二是促进者要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化学教师应视学生为兄弟姐妹,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对自己他人负责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导、帮助、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
新课程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新课程强调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这就要求化学教师要积极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了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法的内涵和本质,把握它们的设计过程、操作技巧、操作要求,勇敢地将理论付诸实践,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嘴上讲的都是新课程理念,课堂上采取的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必须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具有面对失败的勇气。
总之,当今的教师,面对的不仅仅是教材的改革,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化学教师有责任对教学理念和自身角色进行全方位的转变,这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以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靳玉乐.现代教育学[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滕守尧.文化的边缘[M].四川:作家出版社,1997.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顾明远.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
[5]李建平.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专家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四[J].中国教育报,2004,(1)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师如何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
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师如何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
九峰实验学校 石俊2008-06-04 09:19:00
内容提要:美术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通过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等几个层面的转化,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最终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贯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关键词:课程美术教师角色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所面临的挑战
1、新观念的挑战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有发展潜能,有个性特征的人。因此,要求教师重塑学生观,这些学生观也决定着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尊重了学生,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并作出相应的转变。
2、教学习惯上的挑战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探究、体验。以知识接受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教学习惯已不适时宜,教师必须作出合理的“自我否定”,并同时在“自我更新”中改变教学习惯。
3、知识观的挑战
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今天看来,那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强调最好的知识是方法和能力,强调知识的综合性、生成性。课堂应该有三种知识:书本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生成的知识。因此,教师不能仅仅是一位知识的传递者,而是让课堂功能得到积极的发挥,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与行为。
二、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应该作出怎样的转变
在三年的新课程《美术》学科的实施中,我就新课堂实践中如何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作出了一些探索:
(一)教师的角色由教材的忠实实施者向教材的开发者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将知识像流水一样从高处流向低处传递给
学生,其特征就是韩愈所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和阐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储存者,没有教师对知识的输出,学生就接受不到知识,学生根本没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而在新课程实施和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再是课程的传授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学行为应积极创新。
1、合理加工教材展开教学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提示,并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由于地区、学校、班级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水平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一套统一的教材是不可能适应于所有学生的。对于这些,教师大可放开手脚,根据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删减、加工和再创造。
七年级《建筑与环境》,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初步了解中外著名建筑的不同风格特征和文化历史内涵,学会欣赏建筑艺术,并用文字、写生画和想象建筑创作设计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建筑艺术的感受。新课程给了我很大的拓展空间,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视野也较开阔,技法水平较高。
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建筑的风格特征外,在学生的作业中,可用一节课让学生对景写生学校的建筑,然后又拓展一节风景写生课,教师没有强行灌输某种构图方法,而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改变视觉角度,特意改变空间层次关系,变化透视关系,引导学生尝试去冲破这种固定的构图模式,努力去创新,学生热情高涨,作业形式多样,这堂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现能力。
2、重新组合教材展开教学
现行的教材是以单元形式出现的,每个单元中又可以分为好几个小标题,单元中的每一课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独立的。和以往教材不同,新课程单元中的每一课内容都不是固定的,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所安排的课程顺序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相应的调整。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产品造型设计》,第九单元《变废品为艺术品》,教师可以先上《变废品为艺术品》,运用废旧材料的形状和特征进行立体创作,然后从作品中发现设计问题,寻找到产品设计的切入点,对产品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再画出草图,并制作出立体造型作品。教材的整合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授课的内容。
3、跨学科整合教材展开教学
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美术学科的内容不再仅仅是传统美术创作或技法训练,而是在文化观念整体统摄下的一种综合性极强的美术课程,还十分强调对其他学科的渗透和融合。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语文、物理、历史,计算机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六年级《寻找奇妙的点》一课,我巧妙地结合语文学科,以一句诗,成语等创作一件点的作品。在欣赏美术作品时,结合历史知识,让学生了解画家及作品背景,加深学生对名画的理解,如《马踏飞燕》《击鼓说唱俑》《大卫》等;与音乐学科联系,六年级《探索黑白灰之美》一课,对六年级学生来讲,要讲清黑白灰关系,确实很复杂,可运用音乐知识从节奏、音高等方面去分析黑白灰色调的高调、中调、低调,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了美术知识。在讲解构图中的均衡时,教师运用物理中的杠杆原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均衡”的词义。结合计算机学科进行教学,如七年级线描淡彩单元部分《音乐节奏感受风景构图的方法》拓展课,可从音乐节奏切入课题,理解构图方法,并要求学生不用画笔而在电脑上完成构图作业,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一堂堂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二)教师的角色由“演员型”向“导演型”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扮演了一个演员的角色,学生成了观
众,教师在课堂上使出浑身解数,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学习穿针引线,只是辅导者,对学生感到疑难不解的地方进行有效点拨、启发,他的作用是“导演”。
1、备课,既要科学预设,更要注重生成备课是个老话题,从踏上教师岗位那一刻起,就要备详案进行教
学,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教师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而学生就按照教师备课的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问答都在老师的设计中。但在新课程条件下,备课就成了新话题。教师不像以前照抄教参就行了,教案既要有教师教的方面,又要有学生学的方面。所以教师的备课应深刻认识新
课程的教学理念,重点应该在于教材内容的分析,学生情况的分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对教师的应变能力和驾驭课堂能力要求更高了,而且也很难有固定的流程,在课堂上还会出现许多让你始料未及的插曲。
2、教学,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指导学习
现代教育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不等于教师可以放任自流,教师
既要注重教法,很好地讲解,传授,更要研究学生的学法。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引导学生学习是自己的职责,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使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如六年级欣赏课教学《漫步美术天地》一课,我对所教的同年级5个班进行对比实验教学。
一、二班,采用美术传统教法,三、四、五班采取新理念教法。上一、二班,教师像讲解员那样,很投入,滔滔不绝地对每一幅作品从历史背景、造型、构图、表现技法等方面进行仔细讲解,学生认真听讲,如讲解雕塑《艰苦岁月》,教师讲到在长征中一位红军小战士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一节课下来,学生很漠然,有的打瞌睡;有的乱翻课本,不知在找寻什么;有的偶尔点点头,似乎明白了。教师显得筋疲力尽,也不知学生掌握得如何。上三、四、五班时,可让学生先读画,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讨论式欣赏评价,并启发学生思考,说说你对作品的印象和初步的感觉,引导学生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细体味。同样雕塑《艰苦岁月》,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讲到这是三角形构图,显得很稳固,颜色运用青铜本色,突出主题艰苦,老红军可能在吹悲伤的曲子,因为生活太艰苦;老红军在吹革命歌曲,因为盼望胜利的到来;老红军在吹思念家乡的曲子,他们想念亲人了------学生畅所欲言,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参与了学生的讨论,并及时指导学生的讨论,愉快地教学氛围由此而产生。
(三)教师的角色由“主导型”向“民主型”转变
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范画,学生的角色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交互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入课堂,在教学中应始终面带微笑,并经常用“你能行!”“你能试试吗?”“你回答得真好!”------这样的语言鼓励学生,哪怕是学生讲错了,我也从不指责,总是说“你很勇敢、你爱动脑------”可让学生充满自信。看到有的学生在作业中碰到困难,胆小不敢问,教师要像朋友一样帮助她。并轻轻地和她说:不用担心,老师会帮助你。让学生感到关心的温暖,体会到美术课是轻松、愉快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教学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师把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创造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六年级《体会线的韵律》一课,我请学生上黑板画自己喜欢的线,并说出理由。学生争先恐后地上来画出各种不同韵律的线。教师再导入课题,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的内容。课堂作业写生花卉,更是大饱眼福。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出来。
(四)教师的角色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1、有整合相关知识的能力
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也是“单一型”的,不涉及其他学科知识。面临新课程,上海市中小学艺术学习领域课程进行合分一体的整体设计。既强调艺术学习领域内相关课程间的整合,又强调本领域课程与人文、科学和技术等其他学习领域的整合。如八年级《艺术》课程,所涉及的艺术门类包括:音乐、绘画、设计、舞蹈、影视、雕塑、书法、建筑,摄影等,而这些艺术门类决非是简单的叠加,而更关注各门类有机融合。在《纸的利用与装饰》单元中,仅让学生进行平面、立体构成制作,还不能达到绝佳的效果,教师让学生收集废旧纸张、报纸、挂历纸,包装纸等制成服装,穿在身上,体现纸的创意造型设计,在生活中的艺术应用。然后让学生进行小品表演或学生根据服装特点自己配音乐进行时装表演,这节课加入了音乐、戏剧、舞蹈、甚至化妆等,会达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了解其他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2、有熟练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范画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新教材教学的需要,而多媒体信息大、动感强、高效率,展示其强大的优势。教师如果具有过硬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就可辅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一系列问题。比如运用电脑指导学生进行标志、海报、贺卡、封面等设计作业,还可进行电脑绘画,就要求教师有熟练地使用各种电教设备和制作相关课件的能力。
3、有广泛交际的能力
学科间的整合,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协作关系,争取其他学科教师的配合,才能大胆探索学科间的渗透互补,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还需要走出校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帮助。
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时期的美术教师,了解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总结新经验、反思新问题,做到与时俱进,展示全新自我,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2、陈卫和。美术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2年第6期。
3、孙乃树程明太。新编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4、程明太。上海课程改革中的艺术课程发展及其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文章附件:
文章作者:九峰实验学校 石俊
文章出处:教师进修学院研训部
第三篇:浅谈新课程下化学教师角色的转变1
浅谈新课程下化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王有帮
摘要:本文旨在阐述新课程下,化学教师如何转变角色,应转变那些角色?从研究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话者,课时程发展的主体,使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等几个方面阐述。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化学教师角色转变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新教材的试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必须随着改变,尤其是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化学教师的角色更要改变,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跟学校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教师角色既代表着教师的社会地位,同时也蕴涵着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地位更是被置于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上。化学教师的角色转变不仅意味着教师作用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同时也意味着学校功能的变化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因此化学教师应站在改革的前列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
一、化学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化学教育研究者
长期以来,从事化学教学实践的化学教师往往被排除在研究者范围之外,化学教师只是被动地听从教育研究者或课程专家的指导,成为化学专家研究成果或知识的接受者。化学教育研究者把研究获得的某种有关化学教育的理论知识、化学实验仪器或实践技术通过一定的手段、方法转递给化学教师,再通过教师应用于化学教学活动中。化学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化学教师不再是一个旁观者,不再等化学专家去研究与制订一套改革的方案与方法。而是化学教师自己在实践中主动进行研究、创造或改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责任感,而且可以形成自己对化学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不断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指出,“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一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化学教师成为研究者也意味着改变教师的职业形象,使教师不仅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而且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因此“教师既研究者”这种观念应该大力提倡,这也是提升教师社会地位、确立教师工作特性的最佳途径。这样教师想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不得不从“工匠型教师”角色中摆脱出来,努力成为具有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学者型教师”。深刻理解教育情景的复杂性,寻找和创作出新的教育教学策略,改进化学实验仪器、方法等,推动化学教育向前发展。
其实,教师也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研究与改进。教师是同学生交流的主体,教师对学生、对教学过程往往最先感受到,课堂又是教师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实验室,能够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而外来的研究者对教育实际情景的了解往往比较肤浅,提出来的建议往往难以切入问题的关键。任何外来研究者都会改变课堂教学的自然状态。教师是最理想的观察者,因为教师本来就置身与教学情境中,因此教师是最好的研究者。
二、化学教师由讲授者变成学生学习化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化学需要记忆的知识很多,学生如果靠死记硬背,学起来自然感觉枯燥无味,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找出易混淆的知识点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帮助学生全面、准确、深刻地记忆它们的共性与个性,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如学习氧气时,把性质、制法、装置图及所用仪器的名称、反应原理、收集方法和用途与学生一道边讲边作一次认真的归纳,列成表格。在以后的学习中,要求学生以同样的方法把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列成表格,以达到条理清楚,一目了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对比分析,抓住矛盾的普遍性,突出了各类物质的特殊性,使思维条理化,促进了思维的敏捷性。这种启发式教学法“激疑启思,变教为导”,把“课堂”改为“学堂”,一改过去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局面,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极大地提高了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在健康的积极进取的心理驱使下更加主动地学习。
三、化学教师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
化学教师作为学生的真诚对话者,不需要掌握必要而精湛的对话艺术,更为重要的还在于教师应具有一种对话意识。正如藤守尧先生所说的,“对话主要是一种„对话意识‟,如果没有一种„对话意识‟,即使使用了纯熟而优美的语言,即使在谈话中有问有答,即使这种问答花样百出,那也只是机械的问答……绝非真正的对话”。这种对话意识是一种民主的意识,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共生和生存,致力于和睦相处和共同创造的精神的意识。有了对话的意识与态度,对话就能相互投入,而投入的标志有时表现为强烈的争论,有时表现为内心深处的默默交流。化学教师应把“一言堂”改为“群言堂”,“教师独白者”改为“教师对话者”。教师与学生作为对话者就如同打乒乓球一样,是彼此不断轮流“抛球——接球”的过程,教师不应只是“抛球者”(即言说者),学生也应该只是“接球者”(即倾听者),教师与学生作为“抛球者”和“接球者”的角色应该是不断转换的。
真正的对话,是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的自由交流,是扫除了一切正规性和严肃性之后的随意性的和不拘一格的交流。教师应“走下神坛”,作为伙伴和学生平等民主的体验感悟真理的力量、对话的乐趣、人格的尊严与生活的美好。教师与学生围绕既符合任务,又同为师生感兴趣的话题或教学专题展开畅所欲言的平
等对话和信息交流。
四、化学教师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
传统的化学教学,教师被动地执行指令性的国家课程计划安排的任务。化学教师只考虑如何把规定的课程内容有效地教给学生,为什么教这些内容则不属于教师考虑的事。这就形成了教师是“消费者”,应该按照专家对课程的“使用说明”,即“空气”这一章用几个课时及其如何进行教学,全规定好了,化学教师就循规蹈矩地实施教学。在这种课程意识的支配下,教师们都坚信:课程编制是课程专家们的事,自己只是执行者;化学教师是对化学教科书的操作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是接受由教师复现的化学知识。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任何教育改革,若得不到学校教师的支持和配合,是很难成功的。教师的参与与否和参与程度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要参与课程研发,成为开发者,并能创造性地实施。教师参与课程发展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介入课程发展以后,教师会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材料和策略的挑战,有利于教师化学专业上的进步,并通过参与课程编制、改编和评价,提高他们对自己和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因此,化学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但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也是课程开发工作的必然需要。这样,化学教师作为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实施者的角色必须转换,转而主动参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五、化学教师由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的教育特别注重甄别和选拔功能,教师扮演着学生课程成绩评判者的角色,致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测试的消极境地。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以“人”的发展着眼重视教育评价的教育与发展功能,这样,教师角色就面临向着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转换的任务。
化学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释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化学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化学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化学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根据专家分析,促进者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积极地旁观者。学生在自主讨论问题、观察实验现象、阅读思考时,化学教师细心看认真听,利用换位思考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掌握情况,灵活地作出反应,指导学生学习。二是促进者要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化学教师应视学生为兄弟姐妹,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对自己他人负责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导、帮助、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
新课程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新课程强调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这就要求化学教师要积极学习
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了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法的内涵和本质,把握它们的设计过程、操作技巧、操作要求,勇敢地将理论付诸实践,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嘴上讲的都是新课程理念,课堂上采取的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必须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具有面对失败的勇气。
总之,当今的教师,面对的不仅仅是教材的改革,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化学教师有责任对教学理念和自身角色进行全方位的转变,这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以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李森,《现代教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第140~142页。
2、滕守尧:《文化的边缘》,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第177页。
3、[苏] 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94页。
4、滕守尧:《文化的边缘》,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第181页。
第四篇: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定稿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阳泉郊区义井联校南庄学校 王小茹(女)联系电话:*** 邮编:045000 摘要: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活动中彰显教学智慧,做一位优秀的智慧教师。
关键词:教学行为、尊重、引导、合作、责任
近两年来,实践中如何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接受学习的意识,”教师应“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自从开展新课程实验以来,通过听课、优秀课评比观摩、区域间交流与评比等活动,我们欣喜看到,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同时也发现,一些教师在改变教学行为方面不自觉地走进了各种误区。现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功夫不负苦心人,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些许变化。
1、尊重学生,树立学生的自尊与自信
这是教师改进教学行为的前提:一是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教师不要有意或无意地侵害学生的这一权力。二是不要轻易当众批评学生。“批评是管教孩子最糟的方法。”“如果你严厉地指责孩子,为什么倒翻牛奶?”这是最不恰当的批评,通常没有什么效果,只会使孩子更加的厌学。
2、学生“惩罚”,反对体罚
体罚还增大了学生对教师进行报复性攻击的可能性,特别是他们长大后;体罚向学生发出了这样一个信号,即暴力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可行选择。
3、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1.把握构建现代社会师生关系的基点
亲其师,而信其道;做一个让学生喜欢你的教师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
朋友式的老师;对学生平等、公正的教师;知识面广的教师;经常组织活动的教师;给我提供大量学习资料的教师;严格的教师;对我好的教师。
4、正确认识,合理树立教师的权威
教师权威排序:敬佩——服从——惧怕——鄙视 教师的教学权威由教师人格魅力和教学魅力组成。教师由好人堆里挑出来的好人才有可能成为好教师。教学魅力来自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不断反思和改进。
5、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在我国目前的学校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基本是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
6、增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
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单边式”教学方式,就必须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平等互动的过程。其主要问题有:第一,互动对象选择明显具有倾向性。第二,互动内容分配明显具有倾向性。第三,互动过程持续时间明显具有倾向性。第四,互动关系建构上明显具有倾向性。
7、杜绝“马太效应”
出于《新约·马太福音》,它的寓意被称为马太效应。即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只有锦上添花,没有雪中送炭。后果:教师牺牲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利益,而只为少数人服务,对少数人来讲是一种良性循环。
8、利用“霍桑效应”
实验的目的在于考察特定的工作条件对工人产值的影响。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
9、重视“皮格马立翁效应”
亦称“教师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它运用了暗示在心理态度建立与习惯的养成方面的作用。
10、避免“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也称社会刻板印象作用。它的表现是:一是遮掩效应,“以好概差”;二是扫帚星效应,以差概好,“厌恶和尚,恨及袈裟”。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11、慎用“参照效应”
12、克服“成见效应”
13、摒弃“宽大效应”
14、正视“理想效应”
二、拨开迷雾见晴天—对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反思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对教学理念的最好注释,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虽然一些教师谈起新课程来头头是道、长篇大论,但课堂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有的茫然无措,有的甚至陷入了误区。
1、对待教材的态度走向另一个极端。
过去,教材是我们教学的标准和依据,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新的教材观认为,新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教科书只是一种教学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蓝本,为教学服务,而不是教教材。于是,一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方面,他们不再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忽视知识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教学内容浮于表面没有深度,缺乏逻辑性和递进关系;另一方面,脱离甚至抛开教材,耗费大量的精力去寻找课外资料、事例、设计教学活动等。其实,教材中所呈现的都是专家们精心选取和设计的,具有较强的典型代表意义,这样做,就是对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
2、对待课堂讲授的茫然无措。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行为上显得有些矛盾:讲多了怕“满堂灌”,少讲或不讲又怕学生不明白;按照教科书讲似乎太死板,不按教材又怕教学任务完不成,讲知识容易陷入灌输,只让学生活动难免流于肤浅等等。
这些疑惑的产生虽然有许多客观的原因,但究其实质来说,仍是教师教学观念上的模糊。新课程要改变的是“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并不是对教师讲授的彻底否定。新课程对教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精力放在“讲什么”、“如何讲”的研究上,这种“讲”是有的放矢的,是在吃透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基础上的有选择、有实效的“讲”。一般来说,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是科学认识的结果(思维的结果),学生所看到的只是结论性的知识,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而教师也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而是要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恰当讲授,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如果当讲的不讲,该掌握的没掌握,学生的体验和探究也是浅层次的,这样的教学势必因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不够厚重而丧失应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
3、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一些盲区。
新课程提出,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这一主要资源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在这方面,许多教师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错觉和行为上的极端。主要表现在:(1)、有的教师简单的认为,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就是在设计中增加一些教科书之外的背景资料、典型案例。这样做未尝不可,但如果不能进行有机整合,反而给人以堆砌材料、滥竽充数之感。(2)、对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把握和利用不够。在课堂上,学生学习过程中表露出来的心理问题、思想困惑,尤其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提法、争论时突口而出的话语、师生合作探究时咄咄逼人的诘问等等,都是课堂上稍纵即逝的亮点,都能够为我所用而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很多教师拘泥于既定的教学设计,不注意或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从而导致可能是很有价值的资源白白的流失。(3)、有的教师认为,只有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来上课,才是合理利用了各种教学资源,才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近些年,大大小小的公开课听了不少,给我的最大感触是,不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微乎其微。新课程提倡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课件的许多功能也确实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但一种新教学手段的使用并不能取代所有传统的手段。我们都知道,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关键还是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如果说,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给我们的课堂增添色彩,那么,教师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情景中,一样能上出一堂精彩的课。
4、教师在课堂提问以及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等方面,也有矫枉过正的倾向。(1)、在一次评优课活动结束后的专家点评时提到:课堂教学提问的频度过高。在一次评优课活动结束后的专家点评时提到:课堂教学提问的频度过高,45分钟的时间共提问了几十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索:这样的“满堂问”就是我们要的吗?从我国古代的“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直至近现代的启发式教学,对此都有不同的诠释。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如何在展示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针对知识的“结节”,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巧妙设疑、适时提问,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从而激发学生对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思维的潜能,为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提供丰厚的土壤,这才是新课程对课堂提问的本质要求。否则,问题再精彩、设疑再有悬念,也只能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形式主义,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2)、现在的公开课还有一种现象,“太棒了”的赞誉声、“噼里啪啦”的鼓掌声不绝于耳,那些回答的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问题没有得到纠正。我深深地意识到,表扬孩子其实也是一门学问。好孩子是“夸”出来,这有一定的道理。作为教师,耐心细致的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是应该提倡的。但尊重学生不等于无原则的表扬,对于暴露出来的缺点和错误,必须及时指出,并加以制止或修正。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新课程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同时给教师留下了更广阔的教学空间,也让教师的教学行为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紧扣教材,抓住重点,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大胆创新,用自己的心血努力去探索,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不断调整优化教学行为以取得更加优异的业绩。做一个会学习爱合作肯思考,具有教学智慧的智慧教师。
参考文献:
①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③[美]Stephen D.Brookfield著,张伟译:《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④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内容摘要:新课程赋予了教师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实践学习中,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转变 英语 教学 行为
新课程的实施像一场及时的春雨,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为广大教师提出了学习、改革和发展的机会,也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因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的。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笔者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尝试着做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从“组织教学”转向“动机激发”
学习需要热情。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这是教师广为关注的问题。这就是一个motivation的问题。Motivation即指“动机”,是人们驱动力的重要诱因。教师应不失时机的利用适当的教材内容及教学手段多方面激励他们,及时找到新的激励点,使他们产生新的动力。让学生在师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
1、创设运用语言的情景,激发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愿望,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引入课堂中。如:坚持课前5分钟Free talk,形式求新,内容不限。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语言知识表达思想,使语言自然融于真实生活中,增强了学生印象,提高了听说能力。教师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环节,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他们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我常常在课前播放通俗易学的英文歌曲,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英语的状态。因为唱歌可以满足学生好奇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保持稳定、持久。也可让学生进行Free Talk,使他们无拘无束,自然地进入英语学习的佳境。
2、充分利用教材,寻找兴趣点,激发学生,使之乐学。
教材中有许多色彩鲜明的彩图,图文并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能引起学生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数字的这一话题中,我充分利用书本中插图——车牌、电话等,教学生学习0-10的数字,学生会觉得这些数字离自己很近,就在日常生活中。在完成教学后,引出句型What’s your phone/ID number?让学生分组开展活动,活用教材。从而也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3、创设情境,精心组织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轻松、活泼。
在课堂上,我经常和学生配合形成灵活的直观“教具”,再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传授或巩固相关知识。在做对话演练时,鼓励、帮助学生创设仿真语境,调动学生的激情。比如在做shopping这一对话时,我把教室进行分区,让学生设摊位,学生可自由组合,准备一些道具,演练顾客与售货员之间的对话,学生会觉得很有趣,在乐此不疲中学到好多东西,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4、课堂上开展小组竞赛,引入竞争的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我经常开展一些小组竞赛或英语演讲比赛,营造既紧张又活泼的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课堂上开展小组竞赛,引入竞争的机制,对英语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我把班级分为四大组,在黑板上画一个比赛表格,设计比赛任务,最后统计得分情况,给获胜的组员一定的奖励,给落后的小组略施惩罚。这种比赛形式,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让他们从中体验参与合作学习的乐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感和凝聚力,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对那些学困生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可以归纳为六点,其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性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等三大理念,充分表明了课程标准是按照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思路进行设计的。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围绕新课程理念和要求,教师应努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做起。
我认为好的教学设计应面向全体,兼顾两头。首先必须了解全体学生的学情,如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以便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的起点、难点、深度和广度,但还要了解到个别差异,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层次的每一位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改变“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做好“学生成功引导者的角色”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推进,对外语的教学研究也不断深入,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提出的“交际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到九十年代对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学习环境的研究,在课堂教学改革上也提出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是顺应当今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思想,有必要探讨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上教师的任务。
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英语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语法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
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有为名人曾说过:“ 一个好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四、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和归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创造的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这个要求落实到英语教学中,就要求课堂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的模式即“和分结合”的教学模式,既有针对不同层次小组的教学,也有对全班同学或两个小组合起来的教学。通常,新授课中的语法知识可放慢速度,多采用“合”的形式,以保证全体学生掌握;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及能力的训练则可采用“分”的形式。例如,在讲解定语从句时,便采用了“以合为主,以分为补”的形式,并适当放慢速度,通过若干个典型例句的讲解和练习从而让每个学生从中发现表达形式、结构和归,总结其基本构成。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出来的疑惑,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这样既让学生体验到“自学”总结出语法构成的喜悦,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久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五.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教学相长。”
课程决定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注重“传道”“授业”“解惑”,整堂课以传授知识、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学得被动。而今追求的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思想、情感交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就是把学习的活动定位为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从而在本质上超越了“教师中心论”,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主动、学得活泼,而教师也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总之,新课程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它需要我们教师们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认真分析实施新课程所面临的新挑战、新任务,结合教学规律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征,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到蓬蓬勃勃的新课改之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而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2] 钟启泉 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 [3] 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4] 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姓名: 姚 新 翠
单位: 西安市阎良区六三〇中学 时间:
2012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