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滚滚而来的课改浪潮,给老师带来严峻的挑战。此次课改所 产生的深刻变化,将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改 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老师在教学实 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次变革所冲击的往往是那些 长期习惯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东西。由此可见,本次课改要求广 大教师改变他们天天都在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 为,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改革是课改 中的一场攻坚战、重头戏。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 课堂教学。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方式的改革要实现新的突 破。《纲要》明确提出“以提高国民素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并具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 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 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首先,我们不须理清教学方式与教育观念的关系。实现教学 方式和教学行为的转变离不开教育观念的改变。观念不改变,方 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 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 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 系。教师教育观、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 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承要的意义,这是因为 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 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 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 学环境,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 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每一点进步,促进以学习能力 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的发展,使他们拥有健康的 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
其二,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对教师的发展和 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 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 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着别人把研究成 果送上门来并不假思索地应用到教学中去,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以 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去审视和分析 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 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积累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 知识。这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研究,即“行动研究”。它是教师 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 的保障。
其三,由教材机械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转化。
新课程的民主、开放、科学理念,要求教师必须在课改中发 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参与意识,提 高和增强课程建设开发能力,使国家和地方课程在课堂实施中不 断增值,不断完善,不断丰富。同时,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能力,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总结、反馈和评定,从中提炼出有 价值的东西,为课程的日臻完善提供参考。
教育观念、教学角色的转变,必然导致教师教学行为产生相 应的变化。
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实现这 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 的自尊心。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教学中可用多各种鼓励手段 与学生进行交流。如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夸奖的话语,一面小 红旗等。对后进生要最人限度的理解、宽容和善待,不能用冷酷的 面孔和采取惩罚的手段,而是鼓励说“下次一定能成功”,不让 学生的求知欲受挫。教学中,要多做“易位思考”,以心灵感受 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这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功。把自己放在学 生的角度,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去体 验他们的感觉,这样便会有惊人的奇出现,师生便立刻成为朋 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冈园。
一、在对待教学火系f:,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作为学生’;!:习的促进者,教师的职责在丁帮助学生确:t学习目标,寻求、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有效的学习方式,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Il积极的心理氛围,总结和评价学习过程和 结果,发现自己的潜能,肖。定自己的社会价值。只要教育者充分 陧供表现、思考、研究和创造的机会,所有r v..尘都能学/J,都会 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职责在于掌握引导特点、气氛及引导内容,积极引导,善于引导。、‘1,、≯,lj迷路的时候,教
币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l ril足引导他们为何辨明方向;当学生登 Lj畏惧的时候,教师小足拖着他们走,而足唤起他们山内在的精 中动力,鼓励他们小断向卜攀登。只要有ll-确的引导,学生的潜 皂就会像空气’样,放在多人的空问里,它就会有多大,人生的
价值才得以充分展现。
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和结果进行审视 和分析的过程。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教学反思。反思能使教学成 为„种自觉的实践,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量、高效地进行,反思能 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反心会促使教帅形成口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 控能力,并对其一生的发展获益多多。
四、在对待与其他教师的关系卜,新课程蜢调合作。
新课程增加了综合实践课,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 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相瓦尊重、相互学习、相互配合。每位教师小仪要教好H己的。"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 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此外,教师还必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 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学改革是课改的 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 的基本途径,是课改中备受关注的问题。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本次课改在实施过程中标志性体 现。新课程、新教材既为教改提供,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 的支撑点,又对教改提出J,全新的要求。,l 0要我们认识形势,顺 应课改潮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课改中孜孜不倦地进行探 素、实践,教学政革因此町望有实质性的、个方位的推讲!
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心的人。同此可见,教育观念的转变也是课改的首要任务。课程观是 教育观的载体,要转变教育观,首先必须废止传统的封闭、专制 的“文本课程”,实施民主、开放的“体验课程”。新教育观认为,老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 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创新与开发,教学教 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 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 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 整文化。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步入实践性运作阶段,成为课改发展的推动力,成为师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 的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对学生而言 意味着心态的解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锃、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 研究、商量,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 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 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共同体,广大教育 工作者教育观念的更新,又将孕育出更多更好的佳话,催生出更 多、更好的教育典范。
教育观念的转变为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改变提供了 可靠的前提条件,从而演绎出教师角色的‘系列改变。
其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
所谓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 中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指 导学生学会如何猎取知识,掌握学习策略。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
第二篇:新课程中美术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中美术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教育的改革,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有困惑但感受更多是的探索中成功的快乐。我所着重研究的—新课程中初中美术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在近三年的课题研究中逐步探索出了一条贯彻新课程,发展新课程的教学之路。
(一)改变角色,正确定位,教学才会有突破。教师是教育者,是课堂的主导者,是学生的引路人,扶持、指导、协助、点拨、引领是教师工作的切入点。美术课教学中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学生兴趣的调动,动手参与的积极性,影响着课堂的气氛和效率,把自己的身份降下来,不以教师的思想经验代替学生,从学生的所思所想出发,逐步转变他们对老师的偏见,循序渐进,突破师生关系,让课堂生动起来。
(二)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审美,彰显个性,勇于创造,完善自身。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以鼓励的教学方法为主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彰显个性。鼓励创新,勇于创造。学生们各个是青春朝气的少年,喜欢接受赞美、不接受说教,学生们好强上进,每个人都希望赞赏,美术课是有着这样先天素质的课堂。我觉得一切的不美好和不和谐都是与美术课的教学气氛相违背的。学会鼓励,学会赞赏,“丑小鸭”将会变成野天鹅。青春少年,就像一张白纸,你赋予它灿烂,它便辉煌,你给予它混乱,它便迷茫。记得我有这样一个学生,他所有的课业都亮红灯,而我没有选择放弃他,找机会鼓励他,终于在一次次画展中发现他的才华,他因此找到了自信,赢得了赞誉。鼓励教学可称得上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法宝。
(三)改变下课即完成工作任务的态度和做法。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课堂,也在课间、午休、课后等时刻,无论何时,都要给学生以榜样、示范、促进者的良好影响。与学生多沟通,勤交流,避免“代沟”的产生,“距离感”及“崇高感”的形成,不断在相互的交往中成长,达到“教学相长”的最佳境界。
(四)改变只重知识、技能,忽视育人的教学误区。美术课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和社会责任感亦是教学中重要的方面。在教学中,我不放过任何一个对学生加强教育的讯息,尽量在教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加进育人的语言,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全面的教育者。
(五)改变唯美术而美术的狭隘的教学思维,加强学科整合,扩大学科见得渗透,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的外延性,生成鲜活的知识链,完善学习效果。
(六)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使课堂更生动,给直观。现代教育,随着信息化的推进,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有效的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给美术课带来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大量的信息—不易直面的名作、珍品,超越时空,即时呈现,丰富着师生的精神宝库,提升了美术课的品位与夙求。
综上所述,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给教师自身,给学生都带来了全新的感受。这一研究表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成果必将日益显著。改变是出路,改变是生存的秘笈,改变是人生走向成功的起点。
第三篇: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定稿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阳泉郊区义井联校南庄学校 王小茹(女)联系电话:*** 邮编:045000 摘要: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活动中彰显教学智慧,做一位优秀的智慧教师。
关键词:教学行为、尊重、引导、合作、责任
近两年来,实践中如何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接受学习的意识,”教师应“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自从开展新课程实验以来,通过听课、优秀课评比观摩、区域间交流与评比等活动,我们欣喜看到,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同时也发现,一些教师在改变教学行为方面不自觉地走进了各种误区。现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功夫不负苦心人,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些许变化。
1、尊重学生,树立学生的自尊与自信
这是教师改进教学行为的前提:一是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教师不要有意或无意地侵害学生的这一权力。二是不要轻易当众批评学生。“批评是管教孩子最糟的方法。”“如果你严厉地指责孩子,为什么倒翻牛奶?”这是最不恰当的批评,通常没有什么效果,只会使孩子更加的厌学。
2、学生“惩罚”,反对体罚
体罚还增大了学生对教师进行报复性攻击的可能性,特别是他们长大后;体罚向学生发出了这样一个信号,即暴力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可行选择。
3、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1.把握构建现代社会师生关系的基点
亲其师,而信其道;做一个让学生喜欢你的教师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
朋友式的老师;对学生平等、公正的教师;知识面广的教师;经常组织活动的教师;给我提供大量学习资料的教师;严格的教师;对我好的教师。
4、正确认识,合理树立教师的权威
教师权威排序:敬佩——服从——惧怕——鄙视 教师的教学权威由教师人格魅力和教学魅力组成。教师由好人堆里挑出来的好人才有可能成为好教师。教学魅力来自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不断反思和改进。
5、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在我国目前的学校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基本是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
6、增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
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单边式”教学方式,就必须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平等互动的过程。其主要问题有:第一,互动对象选择明显具有倾向性。第二,互动内容分配明显具有倾向性。第三,互动过程持续时间明显具有倾向性。第四,互动关系建构上明显具有倾向性。
7、杜绝“马太效应”
出于《新约·马太福音》,它的寓意被称为马太效应。即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只有锦上添花,没有雪中送炭。后果:教师牺牲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利益,而只为少数人服务,对少数人来讲是一种良性循环。
8、利用“霍桑效应”
实验的目的在于考察特定的工作条件对工人产值的影响。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
9、重视“皮格马立翁效应”
亦称“教师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它运用了暗示在心理态度建立与习惯的养成方面的作用。
10、避免“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也称社会刻板印象作用。它的表现是:一是遮掩效应,“以好概差”;二是扫帚星效应,以差概好,“厌恶和尚,恨及袈裟”。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11、慎用“参照效应”
12、克服“成见效应”
13、摒弃“宽大效应”
14、正视“理想效应”
二、拨开迷雾见晴天—对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反思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对教学理念的最好注释,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虽然一些教师谈起新课程来头头是道、长篇大论,但课堂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有的茫然无措,有的甚至陷入了误区。
1、对待教材的态度走向另一个极端。
过去,教材是我们教学的标准和依据,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新的教材观认为,新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教科书只是一种教学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蓝本,为教学服务,而不是教教材。于是,一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方面,他们不再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忽视知识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教学内容浮于表面没有深度,缺乏逻辑性和递进关系;另一方面,脱离甚至抛开教材,耗费大量的精力去寻找课外资料、事例、设计教学活动等。其实,教材中所呈现的都是专家们精心选取和设计的,具有较强的典型代表意义,这样做,就是对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
2、对待课堂讲授的茫然无措。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行为上显得有些矛盾:讲多了怕“满堂灌”,少讲或不讲又怕学生不明白;按照教科书讲似乎太死板,不按教材又怕教学任务完不成,讲知识容易陷入灌输,只让学生活动难免流于肤浅等等。
这些疑惑的产生虽然有许多客观的原因,但究其实质来说,仍是教师教学观念上的模糊。新课程要改变的是“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并不是对教师讲授的彻底否定。新课程对教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精力放在“讲什么”、“如何讲”的研究上,这种“讲”是有的放矢的,是在吃透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基础上的有选择、有实效的“讲”。一般来说,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是科学认识的结果(思维的结果),学生所看到的只是结论性的知识,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而教师也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而是要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恰当讲授,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如果当讲的不讲,该掌握的没掌握,学生的体验和探究也是浅层次的,这样的教学势必因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不够厚重而丧失应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
3、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一些盲区。
新课程提出,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这一主要资源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在这方面,许多教师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错觉和行为上的极端。主要表现在:(1)、有的教师简单的认为,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就是在设计中增加一些教科书之外的背景资料、典型案例。这样做未尝不可,但如果不能进行有机整合,反而给人以堆砌材料、滥竽充数之感。(2)、对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把握和利用不够。在课堂上,学生学习过程中表露出来的心理问题、思想困惑,尤其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提法、争论时突口而出的话语、师生合作探究时咄咄逼人的诘问等等,都是课堂上稍纵即逝的亮点,都能够为我所用而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很多教师拘泥于既定的教学设计,不注意或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从而导致可能是很有价值的资源白白的流失。(3)、有的教师认为,只有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来上课,才是合理利用了各种教学资源,才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近些年,大大小小的公开课听了不少,给我的最大感触是,不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微乎其微。新课程提倡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课件的许多功能也确实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但一种新教学手段的使用并不能取代所有传统的手段。我们都知道,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关键还是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如果说,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给我们的课堂增添色彩,那么,教师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情景中,一样能上出一堂精彩的课。
4、教师在课堂提问以及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等方面,也有矫枉过正的倾向。(1)、在一次评优课活动结束后的专家点评时提到:课堂教学提问的频度过高。在一次评优课活动结束后的专家点评时提到:课堂教学提问的频度过高,45分钟的时间共提问了几十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索:这样的“满堂问”就是我们要的吗?从我国古代的“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直至近现代的启发式教学,对此都有不同的诠释。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如何在展示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针对知识的“结节”,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巧妙设疑、适时提问,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从而激发学生对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思维的潜能,为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提供丰厚的土壤,这才是新课程对课堂提问的本质要求。否则,问题再精彩、设疑再有悬念,也只能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形式主义,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2)、现在的公开课还有一种现象,“太棒了”的赞誉声、“噼里啪啦”的鼓掌声不绝于耳,那些回答的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问题没有得到纠正。我深深地意识到,表扬孩子其实也是一门学问。好孩子是“夸”出来,这有一定的道理。作为教师,耐心细致的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是应该提倡的。但尊重学生不等于无原则的表扬,对于暴露出来的缺点和错误,必须及时指出,并加以制止或修正。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新课程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同时给教师留下了更广阔的教学空间,也让教师的教学行为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紧扣教材,抓住重点,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大胆创新,用自己的心血努力去探索,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不断调整优化教学行为以取得更加优异的业绩。做一个会学习爱合作肯思考,具有教学智慧的智慧教师。
参考文献:
①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③[美]Stephen D.Brookfield著,张伟译:《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④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内容摘要:新课程赋予了教师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实践学习中,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转变 英语 教学 行为
新课程的实施像一场及时的春雨,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为广大教师提出了学习、改革和发展的机会,也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因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的。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笔者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尝试着做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从“组织教学”转向“动机激发”
学习需要热情。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这是教师广为关注的问题。这就是一个motivation的问题。Motivation即指“动机”,是人们驱动力的重要诱因。教师应不失时机的利用适当的教材内容及教学手段多方面激励他们,及时找到新的激励点,使他们产生新的动力。让学生在师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
1、创设运用语言的情景,激发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愿望,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引入课堂中。如:坚持课前5分钟Free talk,形式求新,内容不限。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语言知识表达思想,使语言自然融于真实生活中,增强了学生印象,提高了听说能力。教师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环节,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他们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我常常在课前播放通俗易学的英文歌曲,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英语的状态。因为唱歌可以满足学生好奇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保持稳定、持久。也可让学生进行Free Talk,使他们无拘无束,自然地进入英语学习的佳境。
2、充分利用教材,寻找兴趣点,激发学生,使之乐学。
教材中有许多色彩鲜明的彩图,图文并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能引起学生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数字的这一话题中,我充分利用书本中插图——车牌、电话等,教学生学习0-10的数字,学生会觉得这些数字离自己很近,就在日常生活中。在完成教学后,引出句型What’s your phone/ID number?让学生分组开展活动,活用教材。从而也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3、创设情境,精心组织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轻松、活泼。
在课堂上,我经常和学生配合形成灵活的直观“教具”,再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传授或巩固相关知识。在做对话演练时,鼓励、帮助学生创设仿真语境,调动学生的激情。比如在做shopping这一对话时,我把教室进行分区,让学生设摊位,学生可自由组合,准备一些道具,演练顾客与售货员之间的对话,学生会觉得很有趣,在乐此不疲中学到好多东西,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4、课堂上开展小组竞赛,引入竞争的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我经常开展一些小组竞赛或英语演讲比赛,营造既紧张又活泼的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课堂上开展小组竞赛,引入竞争的机制,对英语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我把班级分为四大组,在黑板上画一个比赛表格,设计比赛任务,最后统计得分情况,给获胜的组员一定的奖励,给落后的小组略施惩罚。这种比赛形式,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让他们从中体验参与合作学习的乐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感和凝聚力,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对那些学困生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可以归纳为六点,其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性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等三大理念,充分表明了课程标准是按照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思路进行设计的。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围绕新课程理念和要求,教师应努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做起。
我认为好的教学设计应面向全体,兼顾两头。首先必须了解全体学生的学情,如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以便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的起点、难点、深度和广度,但还要了解到个别差异,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层次的每一位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改变“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做好“学生成功引导者的角色”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推进,对外语的教学研究也不断深入,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提出的“交际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到九十年代对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学习环境的研究,在课堂教学改革上也提出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是顺应当今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思想,有必要探讨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上教师的任务。
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英语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语法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
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有为名人曾说过:“ 一个好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四、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和归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创造的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这个要求落实到英语教学中,就要求课堂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的模式即“和分结合”的教学模式,既有针对不同层次小组的教学,也有对全班同学或两个小组合起来的教学。通常,新授课中的语法知识可放慢速度,多采用“合”的形式,以保证全体学生掌握;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及能力的训练则可采用“分”的形式。例如,在讲解定语从句时,便采用了“以合为主,以分为补”的形式,并适当放慢速度,通过若干个典型例句的讲解和练习从而让每个学生从中发现表达形式、结构和归,总结其基本构成。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出来的疑惑,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这样既让学生体验到“自学”总结出语法构成的喜悦,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久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五.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教学相长。”
课程决定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注重“传道”“授业”“解惑”,整堂课以传授知识、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学得被动。而今追求的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思想、情感交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就是把学习的活动定位为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从而在本质上超越了“教师中心论”,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主动、学得活泼,而教师也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总之,新课程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它需要我们教师们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认真分析实施新课程所面临的新挑战、新任务,结合教学规律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征,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到蓬蓬勃勃的新课改之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而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2] 钟启泉 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 [3] 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4] 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姓名: 姚 新 翠
单位: 西安市阎良区六三〇中学 时间:
2012年12月6日
第五篇: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倡导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对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使得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构建了知识,提高了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因此,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传统的教师角色要变,以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习得和综合发展。
英语教师在情感模式下的新角色定位
1、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在口语课堂上学生是“主演”,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教师则要以“教练”的角色,来组织、引导求胜心切的“运动员”。教师帮助学生示范,引导其如何即兴回答问题,如何用语言来描述图片,如何进行、完成小组讨论等学习任务。教师还是“鼓动者”,教师要激励学生,让其树立信心,敢于在求知过程中认识自我、表现自我。通过师生互动性的交流,使学生真正有机会表现出运用口语的潜能,这样,课堂会活起来,学生会动起来,会“疯”起来。
2、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和信息的咨询者
教师应满足学生的表现欲,那就需要给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语言的可实践机会。使得学生的积极参与及实践得以保证。教师更要以科学恰当的方式来使学生的“心理安全”得以保障,以防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语言是一项技能,没有通过大量的实践,就能准确熟练地应用英语口语是不现实的。应在学生口语训练的过程中严格要求语言的地道、流畅,才能获得扎实的口语基本功。但要给学生充分的人文空间,才能使部分学困生有机会弥补自己的所短,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更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所长。
3、教师是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激发者
师生关系在口语教学活动的合作中逐渐建立与和谐。这个“激发者”的角色是所有角色中最难当的,因为它要求教师既要精通学科知识和熟知教学法,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努力营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效的合作及和谐的课堂氛围,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满腔的工作热情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教师在发挥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时,更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教师脸上的表情是课堂教学中的“晴雨表”,在课堂上以自己的细心、爱心和耐心来感化学生;用教师的微笑来鼓励学生。这样,以往沉闷的口语课堂便会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教师角色转变的意义
1、在英语口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师摒弃以灌输语法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转而采用侧重实际交际能力,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得以实践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激励和赏识,换来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在课堂上积极构建和谐课堂,一改僵硬、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
2、教师角色的转变,消除了学生以往对互动课堂模式的怀疑,营造了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互动学习中相互沟通和激励,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体验和语言学习结合起来,把全人教育和语言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具备英语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因此,英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英语教学中的教师角色,为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及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