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1

时间:2019-05-13 06:22: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1》。

第一篇: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1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书心得

罗会英

在寒假期间,我学习了《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收获颇丰。这本书在教师行为的层面上,让我们看到了新课程理念的存在,并感受到了它的冲击力。它的真正来源不是“文本”而是教师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师课堂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在新课程中教育理念的变化是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作者在本书中采用访谈录的形式,通过对优秀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的介绍,将新课程的理念和教与学的方式作了情境化处理,每一个案例前有教师小传,案例后是问答形式的访谈录。回答的问题鲜活的、切实的、访谈录之后还有详细的案例分析。书中描述的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例,给我感触良多。发现这里每一位有成就的老师都是学生们所爱戴、尊敬的;都能让学生心悦诚服的;都能与同学们交心的;都能点燃希望的老师。他们的人格是那样的让人敬佩,他们的教学理念是那样的让人浮想联翩,他们的教育教学机智让人心服口服。

怎样才能让教师的行为发生更为优质的转变呢?在读此书,我觉得新课程推行的最关键的部位是教师本身, 教师角色的转变才是教育活动中行为转变的关键。

1、教师应成为孩子的倾听者、观察者。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观察。注重一日活动中的观察,捕捉着孩子一瞬即逝的现象和变化过程,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获得第一手材料。教师应该是一位细心的观察者,去倾听儿童谈论的热点话题。我认为真诚地去听孩子们的说话,倾听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每逢星期一早上是我们老师倾听孩子们双休日趣事的好机会,他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如我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小河边,我看见了很多小鱼”,“我在街上,看见了喷泉”。孩子们经常地描述着自己的经历过的事情,在活动中,认真地倾听每一位孩子的发言,了解他们的想法,以及进一步的了解。教师是一名很好的观察者,及时捕捉儿童的兴趣热点,分析儿童的探索需要,从而确立起儿童感兴趣的主题。例如:孩子们喜欢“超人和怪兽”,我看到小朋友经常模仿他们的动作,有时还大打出手,在我观察中孩子们只热衷于模仿动作,于是我开展了关于“超人与怪兽”的话题,使孩子辨别是非,渐渐使他们学习超人的优良品质。

我想:正是由于教师的留心观察,倾听才发现了来自儿童的活动主题,当开展的活动内容是孩子他们所喜欢和感兴趣的时候,儿童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主动的,所取得的成果是我们教师难以想象的,儿童的潜能得到了真正的发挥。

2、教师要成为儿童的促进者、支持者。

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出现了许多反映现代教育思想的新课程方案新型的师生互动型教育方式,这种新型的教育因素决定了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表现为发挥儿童的主体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成为儿童的促进者、支持者。

《纲要》总则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长与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

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教师是促进者、支持者,通过创设环境,提供材料,师生交往,言传身教渗透教育意图,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3、教师应成为合作者。

我觉得,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应该善于把自我完善和集体和谐统一起来。在这个集体中,到处有你可学习和帮助的人,应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相互学习和合作是为了共同提高。我能积极鼓励教师进行各种学习各培训,要求教师关注课改信息,教育杂志上的、网络里的,把平时有关看到的、想到的、读到的等等文章,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在读书笔记中进行摘记和撰写体会,这不仅是一种学习的积累,更是个人素养的一种提高。

本着这一理念,我们教师要积极投入每一次教研活动的学习与实践之中。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大家都是一个共同体,一起想办法,解决实际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我们首先给教师松绑,采取宽松的管理方法,让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新的教育方法。多鼓励、多支持,使教师敢于去实践,为研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次,对教师教育行为进行公正、合理的管理与评价。深入第一线的进班听课无疑是实施好动态管理的最好途径之一,在这一活动中,我总是以平等的身份深入课堂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了解课程的实施情况。在教学活动中,我在小孩的心中,也是一个支持者、合作者。在儿童园中处处表现出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家长、教师与领导间的相互协作和支持。“支持、互动”的氛围,常常使教师们互相感动。

教学活动实施中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在改变儿童学习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中的教师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我们必须不断的进行专业的学习,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能够获得理论与实践的高层整合,突破普遍存在的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积极地与团体进行合作与协商,为自身教师角色的适应和发展奠定基础。不断完善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创造性和专业发展的能动性,满腔热情地自升专业化的水平。为自己创造辉煌的舞台,走向成功。

2012年3月5日

第二篇: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书心得体会

蔡山二中王巨敏

几个月来,在局领导倡导的读书活动中,作为一名专任信息技术教师,在本次活动中积极参与,将讲这段时间来个人的一些体会、一些拙见寥表数语于下。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当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忠实的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这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利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再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新课程还使教学内容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这些都意味着课堂就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在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教师更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人评价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两强、两弱”,即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试能力也比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比较弱。我们要努力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在我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几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新课程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综合课程的提出和发展缘于对分科教学的批判。长期以来,课程整合的理想和学科割裂的现实困扰着中小学教学。我们不可能囫囵吞枣的传授、学习或探索科学知识,对其进行分类和分析加以识别是必然的选择。但是各种分门别类的教育在一个学生身上最终应该发生整合的作用。就课程与教学而言,分析与综合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总之,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的面貌。教师要努力去适应这一变化,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博学悦教的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广泛的学习兴趣,经常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并善于把自己的学习与对学生的教学结合起来,善于将新知识吸收到教学中,用新的科学知识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世纪的信息社会所需的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信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教学从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方法、模式等的根本性变革。它需要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随着信息网络的扩张和教育信息化发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将学生培养成“信息化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善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突出表现就是教学技术的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教师还要能正确的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日益在学校领域应用的局面,给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了新的变革。而教学方式的变革可能是这个时代教育将要发生的变化中最突出的特征。

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教师面对的是众多既有共同的身心特点,又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智力水平、人格特性,而且儿童的身心发展又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中的学生。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向他们提出统一的要求,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

作为专任信息教师教师岁仅仅只有三年,但是之前就长期担任本校的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应该注意到,实施个性化的课程和教学的条件正在逐渐形成。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中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给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带来了新的机遇,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尤其是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教育网络中的教学,可以将个别化教学与整体性教学结合起来。课程个性化的时代内涵就是要利用新技术带来的可能和机遇,为各种不同特色的学校和不同程度的学生,开发和提供相适应的课程和教材,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途径,是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不仅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途径,而且对促进课程教学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平台,更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农村学校也配制了多媒体教室,这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很多学校的公开课开展得如火如荼。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过程中老师们不但出现了整合认识上的误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课改的步伐。本文将针对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普遍存在的三大现状作出一些思考,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与各位同仁共勉之。

现状一:

许多教师认为:既然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那么只要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就是整合,或者觉得在教学中用的信息技术越多,课越好;教学中运用的信息技术越先进,课越灵光。结果出现滥用技术,从原来的“人灌”变成了“机灌”。这显然背离了课程整合的初衷,干扰和影响了学生对课程的正常学习。

上述现状发生的原因是老师们缺乏正确的整合理念,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呢?根据笔者对科学方法论的系统学习,以及对整合的方法论的研究,可以清楚地知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和课程有关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既作为一种意识,又作为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教学之中,而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也不是让信息技术喧宾夺主唱主角,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真正“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高境界就是“融合”。

现状二:

有些教师表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搞花架子,表面热闹好看,课堂上却没有多大的实际作用和实际效果;另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虽好,但它利用太形象、太直观的东西,代替了学生本应该通过思维和想象等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得学生动脑思考的机会减少,降低了学生思维的难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好是好,可就是一般的普通教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搞课件制作。

以上这些现状,都是老师们思想上认识不够充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方式接触得太少,实践得更少造成的。持这些观点的老师还有另一层心思:担心传统的东西丢了,新型的课程教学方式又掌握得不好,到头来两头误事。因此,还是放不下他们的传统教育观念。要改变他们的看法,必须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方式的兴趣。可以组织他们多观摩、多参观,让他们通过现代技术教育和传统教育效果的对比,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现代技术教育的长处和优越性。他们一旦对现代技术教育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和较正确的认识,就会对之产生极大的热情,逐步从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向现代技术教育。而对于那种认为开展现代技术教育费神费时的教师,则可以多鼓励他们加强实践,让他们慢慢学习,熟能生巧。他们通过实践,提高了运用现代技术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当他们尝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好处和甜头,他们就会感

到现代技术教育不仅不费神费时,恰恰相反,现代技术教育能够较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效益和质量。这样他们也就会对现代技术教育情有独钟,更不会出现只有公开课才使用多媒体的普遍现状了。

现状三:

有些教师费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方式不知如何上,教学方法有哪些;课堂上如何去体现新课改理念;更有一些教师把信息技术神化、把整合看作“时尚”,每堂课都要与信息技术搭边。没能意识到整合的客观必要,只是将整合形式化和表面化,纯粹是为了整合而整合,反映在教学上的不良后果就是,让课堂学习停留在了感官和直观学习水平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达不到整合课应有的教学效果。

上述现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老师们没有把握住新课改的精神,不清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作用和最终目的是什么。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视野、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的信息环境。但是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该为了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信息技术只能起辅助教学的作用。教无定法只要得法,更何况是整合课。所教学科不同,上课的老师不同,听课的学生也不尽相同,如果大家都按一种模式来上,哪来教育的创新与发展?针对上述现状,老师们必须搞清楚以下三个问题,方可解决心中疑问:

一、新课改的精神是什么?

新课改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能力、认知风格、生活经验存在个别差异,发展需求也是多样化的。所以我们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要采用综合化、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为不同认知水平、不同认知风格、不同发展需要的学生创设个别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工具和切合需要的交流合作工具。同时为学生、教师及信息技术之间产生多种多样的良性互动,使学生获得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富有个性的发展。这样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相互协作的关系,不能相互代替。课堂教学应该在教师的主导下,各种教学方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通过笔者的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作用非常之多,在众多作用中,以下三个作用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据调查发现,初中学生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好奇,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其次,“人机互动”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因而形成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运用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创设多种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的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已经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逐渐发展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标志着课程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化时代,给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的能力开辟了广阔前景: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课程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条件;现代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学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探索工具,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媒介获取信息,帮助思考,从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开阔学生探索的视野,让他们在更多的机会中动手、动脑,使之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发现式学习的能力,真正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的特点。所以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专家研究发现,初中学生记忆的半衰期一般为24小时。因此,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与否,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传统教学虽然可通过提问或课堂练习,收到一定的及时的教学信息反馈,但由于人数限制等其它原因,其所得到的教学信息反馈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全面有效的纠正。教师往往要等到批改作业甚至考试以后才能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学生的大量练习和作业都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操作完成,并得到及时反馈,这样既可满足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迫切心理愿望,又可使学生正确的结果得以强化,错误之处得以及时矫正,在无形中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双赢”结果。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这是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就非常强调的教育追求。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思想为我们今天的新课改指明了方向:“学会”的目的是为了“会学”,即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也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不仅仅存在于上述三大方面,可是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清楚的发现:我们的新课改的确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如何更好地在农村初中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重大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是任何人也无法阻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运用与发展过程中受到一些阻碍是很正常的,我们应该正视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及其策略来建全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教育工作者才能真正跟上新课改的步伐,素质教育和教育信息化才能早日实现,我国新世纪的教育也才能迈向明天的辉煌!

第三篇:新课程中教师创新行为的变化

《新课程中教师创新行为的变化》心得体会

任桥小学 马国珍

(一)注重营造教学的创新环境

教师在教学时,态度必须和蔼可亲,保持幽默,这样学生上课如沫春风,必然勇于表达,相互激动,必可开出创新的花朵。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那种不民主的、压抑的教学气氛是窒息创新火花的主要因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行为,教师要做到三点:一是爱护和保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所有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爱护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二是帮助和培养。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已知1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教学时,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帮助学生自学:怎样画线段图?把谁看作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设谁为“x”?等给学生创设环境,让学生思考、探索,使教育水到渠成。三是开发和扶持。当学生在对一项数学活动感兴趣并非常高兴时,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不反对猜测。教师要把记忆性教学变为思考性教学,在教学中不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探索转变。

(二)充分挖掘教材并合理灵活运用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严格按照教材的程序组织教学。在这种思想下,教师很少对教材加以合理的处理加工,更谈不上创新了。其实,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尊重教材并非意味唯教材,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如,在对“两位数除法笔算”的新授课时可以对教材作如下处理:“整十数笔算,接近整十数,中间数试商,商中间和末尾有零”,各一课时其中穿插适当的练习课加以巩固,这样为学生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获得充裕的时间。对教材的加工处理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深挖教材中孕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

(三)积极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的创新行为在教学中以发散性问题为出发点,恰到好处地激发创新思维和提出创新思维的要求。课堂上,让学生动脑思索,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例如:有一教师在六年级复习近平面知识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练习:给学生一根长31.4厘米的绳子,把它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圆,你认为它们的周长相等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学生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在猜测过程中,许多学生通过计算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圆的面积最大,激动之情溢于言表。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敢于和善于揭示自己认知上的矛盾冲突,积极探索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激发学生质疑,促使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展开多向思维,鼓励创新,如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举一反

三、以一贯

十、逆向解题”等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发散与收敛、变式与求异等思维习惯。

(四)开展独立尝试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自生主动参与探究才能有效实现建构。即使就同一数学内容的学习而言,不同的个体也完全可能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在创新行为中充分注意到每个学生的个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独立探索,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在独立探索基础上展开合作交流,既可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拓宽了信息交流面。学生通过了解彼此的见解和反思,丰富自我,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在运用该策略时需注意运作的顺序和时间两个问题,合作交流有利于对问题思考的互补,使探究解决问题更全面。一般的当问题的思维力度不太大的按先独立后合作的流程进行;对于思维力度大的问题,可采用先合作后独立的方式进行。强调主体的自主学习就要努力构建良好的课堂学习方式,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交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较充裕的时间去思考、探索。

总之,创新行为,要求教师充分调动自身的因素,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其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不同而是千姿百态,并随教师的素质的提高而发展,有待我们教师去探索和实践。

第四篇: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滚滚而来的课改浪潮,给老师带来严峻的挑战。此次课改所 产生的深刻变化,将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改 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老师在教学实 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次变革所冲击的往往是那些 长期习惯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东西。由此可见,本次课改要求广 大教师改变他们天天都在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 为,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改革是课改 中的一场攻坚战、重头戏。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 课堂教学。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方式的改革要实现新的突 破。《纲要》明确提出“以提高国民素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并具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 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 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首先,我们不须理清教学方式与教育观念的关系。实现教学 方式和教学行为的转变离不开教育观念的改变。观念不改变,方 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 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 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 系。教师教育观、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 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承要的意义,这是因为 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 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 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 学环境,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 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每一点进步,促进以学习能力 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的发展,使他们拥有健康的 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

其二,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对教师的发展和 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 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 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着别人把研究成 果送上门来并不假思索地应用到教学中去,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以 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去审视和分析 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 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积累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 知识。这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研究,即“行动研究”。它是教师 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 的保障。

其三,由教材机械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转化。

新课程的民主、开放、科学理念,要求教师必须在课改中发 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参与意识,提 高和增强课程建设开发能力,使国家和地方课程在课堂实施中不 断增值,不断完善,不断丰富。同时,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能力,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总结、反馈和评定,从中提炼出有 价值的东西,为课程的日臻完善提供参考。

教育观念、教学角色的转变,必然导致教师教学行为产生相 应的变化。

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实现这 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 的自尊心。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教学中可用多各种鼓励手段 与学生进行交流。如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夸奖的话语,一面小 红旗等。对后进生要最人限度的理解、宽容和善待,不能用冷酷的 面孔和采取惩罚的手段,而是鼓励说“下次一定能成功”,不让 学生的求知欲受挫。教学中,要多做“易位思考”,以心灵感受 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这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功。把自己放在学 生的角度,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去体 验他们的感觉,这样便会有惊人的奇出现,师生便立刻成为朋 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冈园。

一、在对待教学火系f:,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作为学生’;!:习的促进者,教师的职责在丁帮助学生确:t学习目标,寻求、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有效的学习方式,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Il积极的心理氛围,总结和评价学习过程和 结果,发现自己的潜能,肖。定自己的社会价值。只要教育者充分 陧供表现、思考、研究和创造的机会,所有r v..尘都能学/J,都会 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职责在于掌握引导特点、气氛及引导内容,积极引导,善于引导。、‘1,、≯,lj迷路的时候,教

币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l ril足引导他们为何辨明方向;当学生登 Lj畏惧的时候,教师小足拖着他们走,而足唤起他们山内在的精 中动力,鼓励他们小断向卜攀登。只要有ll-确的引导,学生的潜 皂就会像空气’样,放在多人的空问里,它就会有多大,人生的

价值才得以充分展现。

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和结果进行审视 和分析的过程。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教学反思。反思能使教学成 为„种自觉的实践,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量、高效地进行,反思能 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反心会促使教帅形成口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 控能力,并对其一生的发展获益多多。

四、在对待与其他教师的关系卜,新课程蜢调合作。

新课程增加了综合实践课,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 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相瓦尊重、相互学习、相互配合。每位教师小仪要教好H己的。"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 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此外,教师还必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 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学改革是课改的 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 的基本途径,是课改中备受关注的问题。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本次课改在实施过程中标志性体 现。新课程、新教材既为教改提供,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 的支撑点,又对教改提出J,全新的要求。,l 0要我们认识形势,顺 应课改潮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课改中孜孜不倦地进行探 素、实践,教学政革因此町望有实质性的、个方位的推讲!

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心的人。同此可见,教育观念的转变也是课改的首要任务。课程观是 教育观的载体,要转变教育观,首先必须废止传统的封闭、专制 的“文本课程”,实施民主、开放的“体验课程”。新教育观认为,老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 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创新与开发,教学教 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 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 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 整文化。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步入实践性运作阶段,成为课改发展的推动力,成为师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 的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对学生而言 意味着心态的解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锃、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 研究、商量,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 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 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共同体,广大教育 工作者教育观念的更新,又将孕育出更多更好的佳话,催生出更 多、更好的教育典范。

教育观念的转变为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改变提供了 可靠的前提条件,从而演绎出教师角色的‘系列改变。

其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

所谓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 中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指 导学生学会如何猎取知识,掌握学习策略。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

第五篇: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后感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后感

句容市茅山中心小学潘合俊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实施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与新课程相适应,教师的角色与以前比较而言要有所转变。今年暑假里我认真拜读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的傅道春编著的《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书中新活的例子打动了每一个一线的教师,其中一些深沉的思考,也带给我一些思考。本书采用访谈录的形式,通过对优秀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的介绍,将新课程的理念和教与学的方式作了情境化处理,每一个案例前有教师小传,案例后是问答形式的访谈录。回答的问题鲜活的、切实的、访谈录之后还有详细的案例分析。书中描述的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例,给我感触良多。发现这里每一位有成就的老师都是学生们所爱戴、尊敬的;都能让学生心悦诚服的;都能与同学们交心的;都能点燃希望的老师。他们的人格是那样的让人敬佩,他们的教学理念是那样的让人浮想联翩,他们的教育教学机智让人心服口服。

通过学习《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这本书,使我发现新课程环境下对教师的价值取向有一个新的定位。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价值取向定位在“研究型”和“专家型”层面上。其基本素质一是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新的知识经济条件下,课程教材的综合化、开放化,多门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二是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古人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人们常说“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一个教师德之昭昭,其业也昭昭。一些老师能让学生记住许多年,重要原因在于他们高尚的人格。三是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教师在教学中要开创一种崭新的教学风格,且视野开阔,个性鲜明。同时,从他全部的教学实践和言论中,可以感觉到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一种独立的教学风格。四是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把学生当作一种“知识源”,并在教学活动多给学生一点赏识、表扬、肯定和信任,才能同学生一起,把课堂构建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五是有可贵的创新精神。首先观念上应创新,变“少数学生撑门面”为面向全体发展,变“单向培养”为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知识传播不是简单复制,而是对教材知识的一种再开发、再创造。

通过学习《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本人对师生关系有了更全面,更高层次的认识。“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有人给师生关系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即电路适配器,相同的教育条件,教育对象,通过一定的师生关系配置,或许能爆发出强烈的教育能量,产生积极的教育效益,或完全相反,会产生短路,使学生厌学。在这个电路适配器的关系中,老师处在更主动的位置上,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主动权在老师手上。在以往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在学生面前,他们是知识的权威。但是今天,学生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了,学生独立性的增强和信息来源的扩大,使他们思维敏捷、充满活力,有些教师在电脑操作、畅销书阅读等方面会落在一些学生的后面。老师要乐于向学生学习。老师应该把“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师生之间有时是以“能”会友的关系。现在的学生涉猎广泛,学习速度远远超过教师,作为老师就应该谦虚地向学生学习。这并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情。相反,如果教师不肯放下架子,不加强学习,不主动与学生交流、交心,甚至还把体罚、侮辱学生人格的做法当作最为有效的教育手段,那就不仅不会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还会彻底破坏师生关系。无论高段学生还是低段学生,他们对自己喜

欢的教师都会有一些普遍认同的标准,诸如尊重和理解学生,宽容、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平等待人、说话办事公道、有耐心、不轻易发脾气等。教师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关心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努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教师要学会宽容,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每当想起叶圣陶先生的话: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身为教师,就更加感受到自己职责的神圣和一言一行的重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具体表现为: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差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位学生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每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年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教师还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要尊重学生家长,虚心倾听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见;其次,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第三,要在教育要求与方法上与家长保持一致。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新课程中教师角色要有些质的变化,要努力做到:

1、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即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变。角色的转变并非不需要知识传授,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既是新角色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新课程使教学内容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这些都意味着课堂就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逐步养成自我反思、科学设计教育教学行为、从事教育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3、教师是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者和开发者。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场所必须从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社区,学习内容的载体也必须从教科书转向丰富多彩的社会。教师是综合社会实践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实质上的开发者,没有教师创造性的利用和开发,社区生活这一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就会枯竭,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就会流于形式。

教师要善于把本学科与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吸纳新知识,改善能力结构,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不断提高自素质,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4、教师是与时俱进的学习者实践者发展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努力学习,由基础教育者成为教育学习研究者,从他人成果的消费者,变成为自身成果和新知识的创造者,从为获取从教资格而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

从本书实例中的教师身上我感受到:要想成为学生尊敬,喜欢的教师,必须有令人敬佩的人格和渊博的专业知识,才能令学生肃然起敬,心悦诚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转变思想,要“脱胎换骨”而不“因循守旧”为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做出我们应尽的职责,为创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推荐理由:

这本书在教师行为的层面上,让我们看到了新课程理念的存在,并感受到了它的冲击力。它的真正来源不是“文本”而是教师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师课堂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在新课程中教育理念的变化是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本文从新课程环境下对教师的价值取向的新的定位,师生关系更全面、更高层次的认识,教师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的具体表现以及在新课程中教师角色质的变化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细致的阐述,剖析的比较实在,利于今后更好的进行角色定位,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下载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后感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后感目前,我市轰轰烈烈的进行着新课程的改革,每位教师对新课程的改革实施都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则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必......

    学习《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的体会

    学习《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的体会 黄土岭二中:田启梅 冰心在《忆读书》提到要“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最近我读了教师学校推荐......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书心得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书心得周家中学 李亚丽读了《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要发生很大的转变,教师应进行必要......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书心得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书心得 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傅道春编著的《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书中没有太多太深的教育理论,以一篇篇鲜活生动的教育教学的案例诠释......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书心得体会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书心得体会黄土岭二中张军义 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这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利部分地下放给......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作者:李胜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变革自己......

    新课程中美术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中美术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新课程教育的改革,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有困惑但感受更多是的探索中成功的快乐。我所着重研究的—新课程中初中美术教师教学行为......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后感(共5篇)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后感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实施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与新课程相适应,教师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