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的体会

时间:2019-05-12 22:08: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的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的体会》。

第一篇:学习《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的体会

学习《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的体会

黄土岭二中:田启梅

冰心在《忆读书》提到要“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最近我读了教师学校推荐的一本好书--《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后使我茅塞顿开,从中得到新的感知和体会。这本书在教师行为的层面上,让我们看到了新课程理念的存在,并感受到了它的冲击力。它的真正来源不是“文本”而是教师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师课堂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在新课程中教育理念的变化是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本文从新课程环境下对教师的价值取向的新的定位,师生关系更全面、更高层次的认识,教师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的具体表现以及在新课程中教师角色质的变化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细致的阐述,剖析的比较实在,利于今后更好的进行角色定位,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宽容。“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渴求的是受到表扬”。赞美是人人都需要得到的。赞美可使人心情愉悦,赞美可使人奋发进取,赞美可使人扬起理想的风帆。俗话说:气可鼓不可泄。几句真心的赞美往往能创造一个奇迹。就拿我们班的王小明来说吧,他有个外号叫小调皮,一贯不遵守纪律,学习成绩差,同学们都因为他屡次给班级扣分而失望。但一次汇演比赛,却改变了王小明。记得他主动找我报名,参加比赛时,同学们都说:“老师,他那么调皮懈怠能唱好吗?”但我却毅然做出了决定,我对王小明说:“好,就让你参加,老师相信,你会努力的。”比赛时王小明表现得非常出色,为我们班赢得了荣誉,当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说: 王小明你真棒!使我意外的是他没有向以前那样得意忘形的高兴着,相反他却低下了头说:“老师我错了,我以前真的错了。”我和同学们都很惊讶,惊讶的是一个以前从不轻易认错的孩子却说他错了。是什么改变了他呢?原来是一句赞扬的话,霎时我明白了孩子也渴望赞美,从那以后王小明变了,变得不调皮了、变得爱学习了、变得受大家欢迎了。

亲爱的老师们: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不都需要我们及时表扬吗?。比如作业的进步,教室的干净,课堂的积极等我都会立即表扬,肯定进步,这样会让孩子认为老师时刻都在关注他。如果孩子认识到只有他表现得很好,才能得到老师的注意,他们就会表现得更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美。赞美学生是一门艺术,它以师爱为前提,以感受生活的美好为宗旨。汶川大地震中有很多老师为挽救学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对学生的那份爱,我们是无法可比的。我们虽没有他们的伟大,但我们可以尝试: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微笑;少一些无奈,多一些疼爱……当然不只这些,我深信会赞美学生也是一种爱。所以请不要吝啬赞美。

此外还要学会宽容,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每当想起叶圣陶先生的话: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身为教师,就更加感受到自己职责的神圣和一言一行的重要。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注重人的发展,关注个体的发展,这是一种终极关怀,一种对生命个体的真正关爱,秉承着这种理念的教师行为也将会发生质的变化。老师们,让我们继续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以学者为友。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教育事业的人格力量。让我们用心去呼唤孩子们的灵性,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使自己的教学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

第二篇: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书心得体会

蔡山二中王巨敏

几个月来,在局领导倡导的读书活动中,作为一名专任信息技术教师,在本次活动中积极参与,将讲这段时间来个人的一些体会、一些拙见寥表数语于下。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当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忠实的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这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利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再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新课程还使教学内容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这些都意味着课堂就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在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教师更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人评价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两强、两弱”,即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试能力也比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比较弱。我们要努力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在我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几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新课程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综合课程的提出和发展缘于对分科教学的批判。长期以来,课程整合的理想和学科割裂的现实困扰着中小学教学。我们不可能囫囵吞枣的传授、学习或探索科学知识,对其进行分类和分析加以识别是必然的选择。但是各种分门别类的教育在一个学生身上最终应该发生整合的作用。就课程与教学而言,分析与综合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总之,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的面貌。教师要努力去适应这一变化,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博学悦教的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广泛的学习兴趣,经常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并善于把自己的学习与对学生的教学结合起来,善于将新知识吸收到教学中,用新的科学知识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世纪的信息社会所需的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信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教学从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方法、模式等的根本性变革。它需要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随着信息网络的扩张和教育信息化发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将学生培养成“信息化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善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突出表现就是教学技术的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教师还要能正确的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日益在学校领域应用的局面,给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了新的变革。而教学方式的变革可能是这个时代教育将要发生的变化中最突出的特征。

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教师面对的是众多既有共同的身心特点,又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智力水平、人格特性,而且儿童的身心发展又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中的学生。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向他们提出统一的要求,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

作为专任信息教师教师岁仅仅只有三年,但是之前就长期担任本校的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应该注意到,实施个性化的课程和教学的条件正在逐渐形成。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中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给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带来了新的机遇,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尤其是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教育网络中的教学,可以将个别化教学与整体性教学结合起来。课程个性化的时代内涵就是要利用新技术带来的可能和机遇,为各种不同特色的学校和不同程度的学生,开发和提供相适应的课程和教材,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途径,是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不仅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途径,而且对促进课程教学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平台,更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农村学校也配制了多媒体教室,这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很多学校的公开课开展得如火如荼。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过程中老师们不但出现了整合认识上的误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课改的步伐。本文将针对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普遍存在的三大现状作出一些思考,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与各位同仁共勉之。

现状一:

许多教师认为:既然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那么只要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就是整合,或者觉得在教学中用的信息技术越多,课越好;教学中运用的信息技术越先进,课越灵光。结果出现滥用技术,从原来的“人灌”变成了“机灌”。这显然背离了课程整合的初衷,干扰和影响了学生对课程的正常学习。

上述现状发生的原因是老师们缺乏正确的整合理念,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呢?根据笔者对科学方法论的系统学习,以及对整合的方法论的研究,可以清楚地知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和课程有关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既作为一种意识,又作为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教学之中,而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也不是让信息技术喧宾夺主唱主角,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真正“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高境界就是“融合”。

现状二:

有些教师表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搞花架子,表面热闹好看,课堂上却没有多大的实际作用和实际效果;另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虽好,但它利用太形象、太直观的东西,代替了学生本应该通过思维和想象等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得学生动脑思考的机会减少,降低了学生思维的难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好是好,可就是一般的普通教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搞课件制作。

以上这些现状,都是老师们思想上认识不够充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方式接触得太少,实践得更少造成的。持这些观点的老师还有另一层心思:担心传统的东西丢了,新型的课程教学方式又掌握得不好,到头来两头误事。因此,还是放不下他们的传统教育观念。要改变他们的看法,必须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方式的兴趣。可以组织他们多观摩、多参观,让他们通过现代技术教育和传统教育效果的对比,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现代技术教育的长处和优越性。他们一旦对现代技术教育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和较正确的认识,就会对之产生极大的热情,逐步从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向现代技术教育。而对于那种认为开展现代技术教育费神费时的教师,则可以多鼓励他们加强实践,让他们慢慢学习,熟能生巧。他们通过实践,提高了运用现代技术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当他们尝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好处和甜头,他们就会感

到现代技术教育不仅不费神费时,恰恰相反,现代技术教育能够较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效益和质量。这样他们也就会对现代技术教育情有独钟,更不会出现只有公开课才使用多媒体的普遍现状了。

现状三:

有些教师费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方式不知如何上,教学方法有哪些;课堂上如何去体现新课改理念;更有一些教师把信息技术神化、把整合看作“时尚”,每堂课都要与信息技术搭边。没能意识到整合的客观必要,只是将整合形式化和表面化,纯粹是为了整合而整合,反映在教学上的不良后果就是,让课堂学习停留在了感官和直观学习水平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达不到整合课应有的教学效果。

上述现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老师们没有把握住新课改的精神,不清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作用和最终目的是什么。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视野、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的信息环境。但是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该为了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信息技术只能起辅助教学的作用。教无定法只要得法,更何况是整合课。所教学科不同,上课的老师不同,听课的学生也不尽相同,如果大家都按一种模式来上,哪来教育的创新与发展?针对上述现状,老师们必须搞清楚以下三个问题,方可解决心中疑问:

一、新课改的精神是什么?

新课改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能力、认知风格、生活经验存在个别差异,发展需求也是多样化的。所以我们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要采用综合化、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为不同认知水平、不同认知风格、不同发展需要的学生创设个别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工具和切合需要的交流合作工具。同时为学生、教师及信息技术之间产生多种多样的良性互动,使学生获得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富有个性的发展。这样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相互协作的关系,不能相互代替。课堂教学应该在教师的主导下,各种教学方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通过笔者的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作用非常之多,在众多作用中,以下三个作用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据调查发现,初中学生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好奇,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其次,“人机互动”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因而形成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运用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创设多种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的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已经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逐渐发展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标志着课程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化时代,给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的能力开辟了广阔前景: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课程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条件;现代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学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探索工具,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媒介获取信息,帮助思考,从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开阔学生探索的视野,让他们在更多的机会中动手、动脑,使之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发现式学习的能力,真正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的特点。所以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专家研究发现,初中学生记忆的半衰期一般为24小时。因此,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与否,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传统教学虽然可通过提问或课堂练习,收到一定的及时的教学信息反馈,但由于人数限制等其它原因,其所得到的教学信息反馈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全面有效的纠正。教师往往要等到批改作业甚至考试以后才能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学生的大量练习和作业都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操作完成,并得到及时反馈,这样既可满足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迫切心理愿望,又可使学生正确的结果得以强化,错误之处得以及时矫正,在无形中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双赢”结果。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这是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就非常强调的教育追求。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思想为我们今天的新课改指明了方向:“学会”的目的是为了“会学”,即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也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不仅仅存在于上述三大方面,可是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清楚的发现:我们的新课改的确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如何更好地在农村初中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重大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是任何人也无法阻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运用与发展过程中受到一些阻碍是很正常的,我们应该正视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及其策略来建全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教育工作者才能真正跟上新课改的步伐,素质教育和教育信息化才能早日实现,我国新世纪的教育也才能迈向明天的辉煌!

第三篇:新课程中教师创新行为的变化

《新课程中教师创新行为的变化》心得体会

任桥小学 马国珍

(一)注重营造教学的创新环境

教师在教学时,态度必须和蔼可亲,保持幽默,这样学生上课如沫春风,必然勇于表达,相互激动,必可开出创新的花朵。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那种不民主的、压抑的教学气氛是窒息创新火花的主要因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行为,教师要做到三点:一是爱护和保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所有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爱护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二是帮助和培养。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已知1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教学时,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帮助学生自学:怎样画线段图?把谁看作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设谁为“x”?等给学生创设环境,让学生思考、探索,使教育水到渠成。三是开发和扶持。当学生在对一项数学活动感兴趣并非常高兴时,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不反对猜测。教师要把记忆性教学变为思考性教学,在教学中不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探索转变。

(二)充分挖掘教材并合理灵活运用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严格按照教材的程序组织教学。在这种思想下,教师很少对教材加以合理的处理加工,更谈不上创新了。其实,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尊重教材并非意味唯教材,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如,在对“两位数除法笔算”的新授课时可以对教材作如下处理:“整十数笔算,接近整十数,中间数试商,商中间和末尾有零”,各一课时其中穿插适当的练习课加以巩固,这样为学生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获得充裕的时间。对教材的加工处理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深挖教材中孕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

(三)积极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的创新行为在教学中以发散性问题为出发点,恰到好处地激发创新思维和提出创新思维的要求。课堂上,让学生动脑思索,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例如:有一教师在六年级复习近平面知识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练习:给学生一根长31.4厘米的绳子,把它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圆,你认为它们的周长相等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学生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在猜测过程中,许多学生通过计算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圆的面积最大,激动之情溢于言表。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敢于和善于揭示自己认知上的矛盾冲突,积极探索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激发学生质疑,促使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展开多向思维,鼓励创新,如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举一反

三、以一贯

十、逆向解题”等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发散与收敛、变式与求异等思维习惯。

(四)开展独立尝试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自生主动参与探究才能有效实现建构。即使就同一数学内容的学习而言,不同的个体也完全可能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在创新行为中充分注意到每个学生的个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独立探索,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在独立探索基础上展开合作交流,既可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拓宽了信息交流面。学生通过了解彼此的见解和反思,丰富自我,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在运用该策略时需注意运作的顺序和时间两个问题,合作交流有利于对问题思考的互补,使探究解决问题更全面。一般的当问题的思维力度不太大的按先独立后合作的流程进行;对于思维力度大的问题,可采用先合作后独立的方式进行。强调主体的自主学习就要努力构建良好的课堂学习方式,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交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较充裕的时间去思考、探索。

总之,创新行为,要求教师充分调动自身的因素,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其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不同而是千姿百态,并随教师的素质的提高而发展,有待我们教师去探索和实践。

第四篇: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后感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后感

句容市茅山中心小学潘合俊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实施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与新课程相适应,教师的角色与以前比较而言要有所转变。今年暑假里我认真拜读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的傅道春编著的《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书中新活的例子打动了每一个一线的教师,其中一些深沉的思考,也带给我一些思考。本书采用访谈录的形式,通过对优秀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的介绍,将新课程的理念和教与学的方式作了情境化处理,每一个案例前有教师小传,案例后是问答形式的访谈录。回答的问题鲜活的、切实的、访谈录之后还有详细的案例分析。书中描述的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例,给我感触良多。发现这里每一位有成就的老师都是学生们所爱戴、尊敬的;都能让学生心悦诚服的;都能与同学们交心的;都能点燃希望的老师。他们的人格是那样的让人敬佩,他们的教学理念是那样的让人浮想联翩,他们的教育教学机智让人心服口服。

通过学习《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这本书,使我发现新课程环境下对教师的价值取向有一个新的定位。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价值取向定位在“研究型”和“专家型”层面上。其基本素质一是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新的知识经济条件下,课程教材的综合化、开放化,多门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二是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古人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人们常说“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一个教师德之昭昭,其业也昭昭。一些老师能让学生记住许多年,重要原因在于他们高尚的人格。三是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教师在教学中要开创一种崭新的教学风格,且视野开阔,个性鲜明。同时,从他全部的教学实践和言论中,可以感觉到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一种独立的教学风格。四是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把学生当作一种“知识源”,并在教学活动多给学生一点赏识、表扬、肯定和信任,才能同学生一起,把课堂构建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五是有可贵的创新精神。首先观念上应创新,变“少数学生撑门面”为面向全体发展,变“单向培养”为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知识传播不是简单复制,而是对教材知识的一种再开发、再创造。

通过学习《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本人对师生关系有了更全面,更高层次的认识。“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有人给师生关系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即电路适配器,相同的教育条件,教育对象,通过一定的师生关系配置,或许能爆发出强烈的教育能量,产生积极的教育效益,或完全相反,会产生短路,使学生厌学。在这个电路适配器的关系中,老师处在更主动的位置上,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主动权在老师手上。在以往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在学生面前,他们是知识的权威。但是今天,学生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了,学生独立性的增强和信息来源的扩大,使他们思维敏捷、充满活力,有些教师在电脑操作、畅销书阅读等方面会落在一些学生的后面。老师要乐于向学生学习。老师应该把“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师生之间有时是以“能”会友的关系。现在的学生涉猎广泛,学习速度远远超过教师,作为老师就应该谦虚地向学生学习。这并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情。相反,如果教师不肯放下架子,不加强学习,不主动与学生交流、交心,甚至还把体罚、侮辱学生人格的做法当作最为有效的教育手段,那就不仅不会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还会彻底破坏师生关系。无论高段学生还是低段学生,他们对自己喜

欢的教师都会有一些普遍认同的标准,诸如尊重和理解学生,宽容、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平等待人、说话办事公道、有耐心、不轻易发脾气等。教师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关心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努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教师要学会宽容,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每当想起叶圣陶先生的话: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身为教师,就更加感受到自己职责的神圣和一言一行的重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具体表现为: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差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位学生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每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年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教师还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要尊重学生家长,虚心倾听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见;其次,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第三,要在教育要求与方法上与家长保持一致。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新课程中教师角色要有些质的变化,要努力做到:

1、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即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变。角色的转变并非不需要知识传授,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既是新角色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新课程使教学内容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这些都意味着课堂就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逐步养成自我反思、科学设计教育教学行为、从事教育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3、教师是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者和开发者。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场所必须从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社区,学习内容的载体也必须从教科书转向丰富多彩的社会。教师是综合社会实践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实质上的开发者,没有教师创造性的利用和开发,社区生活这一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就会枯竭,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就会流于形式。

教师要善于把本学科与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吸纳新知识,改善能力结构,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不断提高自素质,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4、教师是与时俱进的学习者实践者发展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努力学习,由基础教育者成为教育学习研究者,从他人成果的消费者,变成为自身成果和新知识的创造者,从为获取从教资格而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

从本书实例中的教师身上我感受到:要想成为学生尊敬,喜欢的教师,必须有令人敬佩的人格和渊博的专业知识,才能令学生肃然起敬,心悦诚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转变思想,要“脱胎换骨”而不“因循守旧”为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做出我们应尽的职责,为创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推荐理由:

这本书在教师行为的层面上,让我们看到了新课程理念的存在,并感受到了它的冲击力。它的真正来源不是“文本”而是教师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师课堂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在新课程中教育理念的变化是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本文从新课程环境下对教师的价值取向的新的定位,师生关系更全面、更高层次的认识,教师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的具体表现以及在新课程中教师角色质的变化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细致的阐述,剖析的比较实在,利于今后更好的进行角色定位,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第五篇:《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后感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后感

目前,我市轰轰烈烈的进行着新课程的改革,每位教师对新课程的改革实施都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则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必须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转变了,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中的教师行为的变化》这本书从教师小传——案例——访谈录——案例评析——我的回应,层层剖析,清楚地叙述了教者的别具匠心和风趣幽默,给人以启发。课程已经改变了学生的生活,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古人云:“乐思方有思泉涌”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思维就会被激活,被巩固,创造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

它的真正来源不是“文本”而是教师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师课堂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在新课程中教育理念的变化是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新课程”是前辈教师们通过辛勤的劳动,在工作中摸索出来的教育经验,教学心得中吸取精华,同时也借鉴了国外教育研究成果。从这本书中我们可发现,优秀教师们的经验心得并不是一朝一夕可得到的,也不是在新课程提出后才有的,是通过总结过去的工作,加上个人创造性的加工得到的。这个社会上,教师就得教他们懂得关注社会的发展,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这也就需要我们教师改变以往只顾埋头苦抓教学成绩,无暇顾及“社会事”的工作方式,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将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有选择的带入课堂,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适应现代社会。

《新课程中的教师行为的变化》中提到了在新课程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注重学生终身学习比被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学生评价体系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发前进的泵。”等观点,这些新课程以人为本,体现了教育的 “人性化”的理念,教育不应该是让孩子们去适应教育,而是教育去适应社会,适应孩子,引导孩子们学会终身受益的技能。书中还提到“不需要学生人人升学,但要人人成材”,这是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一个使命。所以,教育要去适应社会需求,重视学生综合素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而新课程要培养的正是这方面的人才。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教师队伍总体的水平参差,各地区发展不平衡,而师范教育又相对滞后与新课程的要求,而一线教师队伍长期受到以前教育制度的影响。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中的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

下载学习《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的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的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书心得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书心得周家中学 李亚丽读了《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要发生很大的转变,教师应进行必要......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书心得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书心得 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傅道春编著的《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书中没有太多太深的教育理论,以一篇篇鲜活生动的教育教学的案例诠释......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书心得体会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书心得体会黄土岭二中张军义 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这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利部分地下放给......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作者:李胜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变革自己......

    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

    《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 傅道春 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一、新课堂的设想 ㈠走进新课堂,感受新课程 1、新课堂,学生不再是接受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 2、新课堂......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后感(共5篇)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后感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实施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与新课程相适应,教师的角......

    新课程中历史教学行为的变化

    如今,素质 教育 已成为全 社会 关注的热点 问题 之一。过去,“死读书,读死书”的状况正在日渐改变,全社会更加注重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 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教师行为的变化》学习笔记

    《教师行为的变化》学习笔记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教师角色的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