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打破高等教育同质困局

时间:2019-05-14 04:31: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打破高等教育同质困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打破高等教育同质困局》。

第一篇: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打破高等教育同质困局

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发布“驻马店共识”——

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打破高等教育同质困局

□首席记者 李钊

本报驻马店讯4月25日至26日,来自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省内外政府机构、行业企业、协会商会等领域的400多名中外嘉宾,如约而至驻马店市嵖岈山国际会议中心,参加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

“作为常设性国际会议,论坛分别定于每年春季、秋季召开;以后每年的春季论坛,都在河南的驻马店举行。”据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邵巍介绍:首届春季论坛,在教育部、河南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驻马店市人民政府、黄淮学院承办;论坛以产教融合为主题,为教育改革而生。

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闭幕式上,参加论坛的178所高等学校共同发布了《驻马店共识》。

这178所高等学校表示,中国已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应用技术型高校因时代而生,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共识”发出呐喊,期盼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共识”发出期待:期待国家加快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高校设置、评估、拨款和管理制度的改革,为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期待各级政府加大政策创新力度,统筹规划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校转型发展,推进校企合作,建立地方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发展共同体。

“共识”发出呼吁:呼吁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使高校自主地探索现代大学制度,面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变化迅速做出决策;呼吁行业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共同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体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合作互赢、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希望得到更多兄弟院校的支持和帮助,共同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服务协同创新体系。

第二篇: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

8月31日上午,在2013年暑期我校工作研讨会上,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仁华应邀莅校作题为《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的专题报告。

吴仁华书记在报告中,分析了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转型的紧迫性,阐述了地方高校转型需要明确的四个基本观念,以及工程学院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校党委书记潘玉腾指出,吴仁华书记的报告既是一场高端的政策解读,也是一次深入的实践指导,对我们进一步了解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了解国家政策,推动学校转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将报告内容摘选如下:

2013年6月28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正式启动了“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

一、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转型的紧迫性

1、产业升级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迫切要求

伴随技术革命对生产力格局和生产方式变革的急速推动,我国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许多企业开始经历从低端制造到中高端制造的转型,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比如在石油、电力行业,数字化、自动化装备的引进和使用,使得生产操作一线对技能型基础工种的需求量激增;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一带,机器人“入侵”制造业,很多企业面临机器人生产研发、维修等工程人员的难求之苦。

因此,适应产业升级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2、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人才供求关系的逆转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人才供求态势发生逆转,2011年至2020年,大学每年毕业700万人,进入白领岗位的比例继续降至55%左右,也就是说,比例接近一半的大学毕业生需到“灰领”、“蓝领”岗位就业。据教育部对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排名的结果是,第一“985”高校,第二高职院校,第三“211”大学,第四独立学院,第五科研院所,第六地方普通高校。

为什么会出现结构性失业?

社会进步需要越来越多具有实用技能的高技术人才和熟练专业人才,需要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做知识技能型的工人、农民和第三产业从业者。然而,中国高等教育现有的人才培养结构变化与此背向而行。

一些院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定位模糊、办学同质化;加之办学经费与条件所限,大量举办文科类、管理类学科,造成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脱节,培养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既造成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又造成产业转型升级瓶颈难以突破。

因此,对高等学校加强分类指导、分类改革,引导地方新建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和建设工业强国的迫切需要。

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是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目前,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认识还有不一致,政府对于转型发展的支持政策体系还没有形成。因此,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在当前还迫切需要加强战略发展层面和具体推进层面的研究。

二、建设应用技术大学需要明确的几个观念 1.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要遵循大学的本质

大学主要有四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应用技术大学为转型目标,同样是要实行高标准、高要求,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加强与高水平企业合作、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引入先进实训技术装备、构建先进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层次和水平。

2、应用技术大学并非高职高专的延伸

我们要清晰地认识,高职高专与应用技术大学拥有自身特定的历史使命和服务面向。应用技术大学不是高职高专的延伸或升级,两者各有侧重、各司其职、互为补充,满足社会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层次定位人才的需求,不可相互取代,更难以简单跨越。

应用技术大学定位在本科层次上,强调用开放的视野和先进的理念办学治校,以学科建设带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调整、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各方面工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其人才培养以知识运用为重点,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的应用性技术创新能力。除了人才培养外,应用技术大学还要成为支撑产业升级和技术积累的重要战略平台。

3、应用技术大学必须同样要重视科学研究

衡量应用技术大学的水平,是以技术积累创新和服务产业实际贡献为价值基准,因此,科学研究对应用技术大学水平的提升同样至关重要,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在人才培养上,应用技术大学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着力培养产业结构需要的实际应用型人才。在科学研究上,应用技术大学更关注“脚下”,积极创造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围绕服务企业增强技术能力,着力于推动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进步及区域产业升级,同时努力在开展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发挥自身作用。

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要建立起更为有效的推进科学研究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将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将科学的思想方法、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向教学转化,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讯息向学生传输,带领学生到地方企业和行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锤炼。

4、应用技术大学更强调关注区域内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应用技术大学强调的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要求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要求,对于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校企合作开展技术创新特别是重大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坚持争取国家项目不放松的同时,加大力度推进与企业、与地方的深度合作。一般意义上,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是教学型大学。围绕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是这类大学的最本质任务。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是这类大学好坏的最重要标志。

要面向全体学生,认真审视现有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对于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要下决心调整或者重新思考专业建设方向,对受到社会和企业欢迎的专业要切实建设好,严格控制专业数量,着力保证每个专业的教育质量都能达到较高水平,深入推进已经确定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开展起来并努力取得实效,把“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上。

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要坚持推进学科分类发展,进一步集中资源,将具有一定优势和已经呈现一定潜力的学科建设得更强更好;要大力推进学生因材施教,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活动、强化优秀学生参与科研、调动专业教师指导优秀学生积极性等多种方式,创造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第三篇: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培训体会

理性认识 自觉行动 努力建设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本次参加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专题研讨班受益匪浅。在此,要感谢教育部对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发展问题的关注和对培训项目的精心策划,更要为培训项目承办单位的周到安排和高质量服务点赞。正是由于每个培训环节都用心组织,环环相扣,保证了本次培训是一次大家满意度颇高的培训。培训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专家主题报告很精彩,学员提问很踊跃,实地考察很真切,小组研讨很热烈。通过学习,无论是在办学理念方面,抑或实际工作方面都有很多启发。

一、对转型发展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每个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历史各有不同,有的由原来的高职院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一直以来就以举办应用型专业为主,因此,这些学校认为,他们不是转型,而是深化或提升。有的原来是师范的底子,现在还是以举办师范专业为主,师范专业是应用型吗?有的认为,不要用转型,用转变比较恰当。经过讨论,使我们认识到,上述都是些细枝末节的问题,重点是认识转型发展的本质。教育部倡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问题的提出很重要,击中了多年以来我国高校发展问题的要害,其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所谓应用型就是强调需求导向,关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本质我的认识有以下几点:一是强调高校分类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二是强调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满足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三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只是地方高等院校的事,而是所有高校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对转型发展的必要性有了更充分的认识

1、转型发展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需要。

多年以来,我国高校发展的同质化问题突出,且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顽疾,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实行高校分类管理十分必要。通过培训和思考,我认识到高校分类分层管理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需要;高校分类分层管理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高校分类分层管理符合人才发展的差异性规律。

2、转型发展是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新科技的加速产业化、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城镇化衍生的新职业,形成了对大量技术技能人才、工艺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既能满足社会需求,也能满足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需求。

3、转型发展是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与教育发达国家比较,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缺乏创新性,实践动手能力不强,高分低能,培养与需求脱节,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选人难同时存在等问题,备受诟病。这样的矛盾和问题不解决,不但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将导致高校面临生存危机。因此,必须通过高校分类管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发展的需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满足社会经济转型对大量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三、对如何转型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需要国家、社会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其中,学校是转型的主体。关于如何转型的问题,黄达人校长的报告对我们启发很大。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关键是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核心是需求导向,主要途径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要内容是明确办学定位、调整专业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应用研究、提升师资水平等问题。一是在办学定位上充分体现为地方服务的特色。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区域形成了不同的产业,而这种差异性正好能为高校的特色发展提供基础。二是在专业的设置和调整方面要紧紧围绕地方的支柱产业。围绕产业链哺育专业群,建立专业群来对接行业产业链。这就要求在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时,深入开展社会需求调研,关注行业产业职业的最新发展信息。同时,在专业调整方面,还要特别注意与本地其他高校的错位发展,体现特色。三是教学过程和评价要注重企业参与。同时,要特别强调实践教学。四是应用型高校的科学研究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五是要注重建设“双能型”师资队伍。注重从企业聘用教师,并培养他们的理论和教学能力。在本校教师中要有相当比例的双师型教师。

四、对转型发展应注意的问题有了更理性的思考。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理性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能一窝蜂,不搞一刀切。一是要处理好国家宏观指导与高校自主发展的关系。实践总是比理论丰富,应在国家的宏观指导下,充分尊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调动高校的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允许各高校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自主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具体途径。二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注意兼顾学生成长需求与人才市场需求,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宽口径培养与职业能力养成,对口按需培养与夯实拓宽学科专业基础之间的关系。

希望教育部继续关注地方高校发展,多组织此类高质量的培训交流活动,不断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引向深入。

第四篇:高校转型发展

高校转型发展的几点看法

李世

高校转型是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热门话题”。转型的目的是通过办学定位、办学目标的重构来带动办学模式、办学策略等的系统化创新,来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提高学院学生的竞争力,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思想本质就是要树立教育服务本位的思想。其基本依据之一就是党的教育方针。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依据之二就是科学发展观,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下,高等教育尤其地方高校的发展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革。如果把学生、政府、企业、社会作为客户的话,高等教育的血脉支撑来源于如何为客户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问题。高校办学脱离服务对象的需求,封闭办教育,其结果就是边缘化、被淘汰。

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现代职业教育要“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把职业教育培养人才范围从中低层扩大到高层,从中职高职教育扩大到本科以上;并且规模是“数以亿计”!这些职业人才的培养涉及工、农、医、商、法、管、文各专业,包含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

哪些大学应当属于“应用技术型高校”呢?中国95%以上的大学本科都应是“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国外称为“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UAS)”,即“应用科学大学”或“应用科学与技术大学”。它可涵盖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应用专业。中国把这一类学校称为“应用技术大学”,翻译有问题,容易引起误解,似乎排除了非技术类专业和研究型技术大学。技术没有“应用”和“不应用”之分;只有科学才有应用和纯理论之分。“应用科学与技术大学”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教学型、教学与研究型和研究型,但都是面向职场的“应用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是世界公认的顶尖研究型大学,但它也是应用科学与技术大学。它的本科工程专业教育目标就是为职场培养创新和领军能力的工程师。MIT的本科毕业生绝大部分都会读研,但不论他们最终学历是硕士还是博士,毕业后80%以上还是在产业做工程师,是典型的“工程师摇篮”。

研究型技术大学属于现代职业教育的例子很多。俄国两所最拔尖的工科大学“莫斯科鲍曼技术大学”和“圣彼得堡工业大学”都是拥有几十个院士的研究型大学,但他们的官方分类都是“联邦国家预算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俄国的各层专业教育都被划分入现代职教体系各层之中。世界许多一流技术大学,虽然不冠以“职业教育”名称,但他们都是“应用型”大学,没有疑义地要“面向职场的人才需求”,因此属于现代职业教育范畴。

真正纯理论的本科专业教育,只限于极少的科学领域(数学、物理、化学等),也许可把它们称为“学术型”或“纯科学型”本科。尽管它们的知识体系是属于纯理论的,但是学生毕业后还是要到职场如科研院所、学校等就业。他们在校期间除了学习专业、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验外,也要面对将来就业的职场岗位需求培养非学术的素质和能力,如团队合作、有效沟通、终身学习、职业道德、创新思维、社会责任等,也要按照未来职场的需求培养。

因此,依据职场需求,满足“学生求职”和“职场求才”是最大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是所有本科专业教育都要关注和实践的基本方向。要根本转变“自娱自乐”的传统高等教育模式:自定目标、自定过程、封闭实施、关门验收。这就要按照职场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求职导向,学校和产业深度合作,引进产业的专家和职场资源,使学生在校期间有实训实习的专业实践机会,由利益相关者评价学校的培养质量。

另外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格局也是高校加速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推因素。在经历了较长一段历史时期的扩张以后,我过高等教育生源呈现整体下降的态势,河南这几年高考人数不断减少,这样下去,高校之间的生源竞争更加激烈,要想生存下去,脱颖而出,提高学校硬件建设、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提高学校办学层次、扩大学校影响力与美誉度成为高校获得持续生源支持的战略举措。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地方高校要确立“深化办学转型,着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努力创建一流水平的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战略定位。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想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进行转型。这种转型既是适应国内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本身的一种战略选择。地方高校要真正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就必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地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以服务为宗旨,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

对于我们部门来说,部门职责是辅助教学和学院网络管理,网络管理在学院转型中基本不会有什么变化,对于辅助教学方面,有可能根据系部来改变,主要是配合各系。管理方面可以做点改变,我认为工作应该更纯粹点,而不应该啥都管,例如把卫生工作可以转交给其他部门。

我是赞成学院转型的,前期可以先对某一个系转型,做一个试点,从中发现问题,学习下转型的经验,也能从中得到启发。为全面转型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李世

2014年5月23日

第五篇: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摘 要]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现在很多地方高校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谁如果抢占先机,将很有可能迈向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成为与北大、清华等研究型大学并肩的应用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实践中不断转型发展,而不是花大量的时间去观望、讨论、论证要不要转、何时转、如何转。地方本科院校要实现转型与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往直前,做到“少说”“多学”“多做”。

[关键词]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路径选择;实事求是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01-0012-03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这是大势所趋。关键是如何转的问题。为此,通过调研,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实践中不断转型,而不是花大量的时间去观望、讨论、论证要不要转、何时转、如何转。应该说,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都存在这种问题,都处于这种状况,光说不做,或多说少做。我们要在转型发展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往直前,在实践中摸索前行。更何况,我们可以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应用型大学发展模式和路径。?Y合中国实际,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转型发展,要做到“少说”“多学”“多做”。

一 “少说”――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我国2400多所大学中的100多所由中央部委直接管理,其余的主要归省级政府管理,中央部门与地方共建的高校一般以地方管理为主,可以说,地方高校占了大学的绝大多数。而地方本科高校中大部分是1999年以后成立或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据统计,2000年至2015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678所,占全国本科院校的55.6%。[1]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转型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已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关于地方高校转型的关注和讨论,是始自2014年1月教育部在黄淮学院举行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座谈会。会议期间印发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同年,各相关教育团体组织、各相关高校几乎都举行了各种规模的关于转型发展的讨论,但是真正大力有效推进转型发展的高校并不多。其实,很多高校都确定了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办学定位,但是一直都没有采取有力措施来推进,甚至有些学校在10年前,或者更早就确立了走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道路。

很早就确立建设应用型大学目标的高校,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或令人满意的成绩,的确可惜。究其原因,其中就有:对应用型认识不清楚,在国家政策没有明确前,不敢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一直在讨论怎样做的问题,而没有真正去行动;学校内部意见不统一,致使有措施也难以推进;不识人,用人不准,缺乏得力助手;不信任下属,不培养下属,事必躬亲,导致无足够时间和精力专注转型发展;魄力不够,一味求稳,只是等待上级文件推进;在管理学校时没有抓住转型发展这一主要矛盾,疲于应付学校日常事务;主要精力用在处理校内日常事务和各种关系,与社会接触少,与政府、企业合作交流更少;在文山会海中办学,缺乏调研,不了解社会需求;对于有利于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有时为了协调关系不敢推动,缺乏管理智慧;主要领导威信不够,缺乏领导艺术,班子不够团结,没有形成大力推进转型发展的一致意见。

必须正视的问题是,现在有些高校不敢闯、不敢为天下先,有些想闯、敢闯,但又不知道往哪闯,有时还犹豫不决、裹足不前。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多说少做,不行;光说不做,更不行。必须是少说多做。不应该出现提出了要建应用型大学而迟迟不采取有力措施去做的情况。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领导者思想观念保守。为此,要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必须首先让领导解放思想,让广大师生转变观念。思想观念不转变,转型就无从谈起。然而,思想观念的转变,并不等于就一定会采取有力措施去转型,或者说,即便采取了措施但也不一定有成效,我们还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 “多学”――调查研究,实事求是 抓主要矛盾,坚定不移地走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大学道路

转型发展,对于很多地方院校来说都很迷茫。这主要是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没有实事求是。应用型并不是一个新词,它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已在应用,而且办的还很成功。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就是在对德国、瑞士、荷兰、瑞典等国际竞争力位居前列的国家教育体系进行了系统调研而形成的。因此,各地方高校要实现转型发展,就有必要充分学习、借鉴德国等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国内有些高校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中已走在前列,待转型的高校也要积极地对这些高校进行考察、学习、交流。这里的考察、学习、交流不能仅仅是主要领导,还要整个领导班子或所有决策者,以及实践者,只有相关人等都有所触动才能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大力走向应用型大学。

先进经验对于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样,高校转型发展也要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但有了先进经验还不够,还得结合学校实际和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的发展不可能完全依赖自身发展,还必须结合社会来发展自己。高校担负着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因此它必须要满足社会需求。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这点显得特别重要,要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目前在高等教育界,取得的共识是,地方一般高校在学术研究上很难与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高校要有大发展,必须另辟蹊径。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就是比较适合的道路。建设应用型大学,强调的是应用、学以致用。应用主要是应用于社会,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地方高校办学必需坚持实事求是,紧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依据社会需求办学。各地有各地的社会需求,只要各地的高校以当地的社会需求为导向,自然有地方特色。

抓住关键环节:德育为先,能力为本

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本。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不容易提高,而在未进入社会之前,对其进行道德教育则可以先入为主。一旦进入社会后,受到各种价值观冲击,如果再进行道德教育,其效果必不如未接触社会之前好。另外,道德坚守,是一个人事业取得成功、持久的必要因素之一。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这里的关键是采取何种效果比较好、让广大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培育。现在普遍采用的德育方式值得令人反思,要想真正达到德育的目标,我们尚需不断创新培育方式,进行多角度培育。能力提升则相对道德培养比较容易,能力作为一个人生存就业的保障,很多学生都愿意为此付出,但要做到卓越则同样需要付出刻苦努力。但无论是提高道德还是专业技能,都必须以增长知识为基础。作为应用型人才,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道德知识、专业知识等知识。培养应用型人才,要以提高素质为前提,着重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素质。要以提升能力为根本,注重提高学习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其中要特别重视实践能力的提升,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其他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印象最深刻,也最易接受。

三 “多做”――?W⒅鞫?,勇往直前

向应用型大学方向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除了“少说”“多学”之外,更要“多做”。而做还得注重方法,抓住关键。笔者认为,走应用型发展道路,理应从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人力资源方面:党政领导是核心,师资队伍是关键

基于中国国情,走应用型发展道路,关键在人,在决策者,在党政主要领导。党政主要领导、领导班子成员团结一心、积极专注,是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将不可能在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道路上取得重大成绩,更不用说建成应用型大学。光有决策者推动还不够,还需要广大教职工的认可。应该说,拥有一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师资队伍才是最关键的。学生都是教师培养出来的。一般而言,理论与实践皆优的教师可以培养出相应的优秀人才。然而,教师是关键,也是最大的阻力,因为改革、转型必然侵犯其利益。现在很多专家学者提出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在短时期建成还是比较困难的。理论和实践皆具皆优,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是很难的。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很难在两方面都做得很突出,当然也不排除两方面做得都很优秀的,但这毕竟是少数。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来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现有教师大部分都是从事理论研究的,实践经验较少,甚至没有,一旦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必然要求教师也要相应地转变,这对于部分教师而言肯定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且,要获得实践经验,也不是短时期就可以完成的。因而,为了推进转型发展,需要从用人单位聘请兼职教师,解决应用型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制定针对在职教师的培训体系和计划,加快教师培训的步伐,让教师尽快具有实践经验,例如可以让教师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去学习、交流、顶岗、挂职一段时间。由于社会不断变化发展,职场也瞬息万变,一些培训过的教师终将再次脱离社会,因此可以考虑减少专职教师人数,压缩人力成本,多聘用社会贤达和企业精英人士作为兼职教师。教学方面:着力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专业体系和相应的课程体系

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最终要体现在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上。高校要建设应用型大学,学生要具有应用实践能力,就必须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专业体系和相应的课程体系,依据产业链建立专业集群,及其相应的课程集群、课题集群、应用型的教学支撑体系。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是学校发展的生存之需。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效果,因此,课程设置必须接地气,以应用型课程为主。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因此,要格外注重课程教学效果,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力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老师在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启发学生。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采用师徒制教学,让老师成为导师,让一个导师带若干个学生,手把手教,这样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将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还可以实行双导师制,校内校外各聘导师,分别为学生的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兼顾理论与实践,让学生两条腿走路。

设置应用型课程,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提升了能力,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得到提升。因此,还要制定通识课程体系,以提升学生的素质。通识课程主要解决学生心灵上的问题,让学生内心强大,让学生“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坚卓刚毅”、“胜不骄,败不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等。通识课程应主要以中国优秀文化为主,以文史哲为主,兼有体育、外语等课程。另外,鉴于哲学与数学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可以考虑将哲学和数学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以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思维支配、引导着人的行为,在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甚至可以说,思维决定着行动,因此,非常有必要提高哲学和数学的地位,把哲学和数学作为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而外语作为一门工具,没必要作为一门核心课程,可以作为一门一般性的课程,甚至可以考虑作为一门选修课,因为在现实社会中,外语几乎就用不到,很多人是一生都几乎用不到,这是目前最大的现实。如果仅在接受学历教育时学习外语,那是对时间和生命的极大浪费。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彻底改革,使之与社会现实相适应。科研、社会服务方面:着力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体系

高校走应用型转型发展道路,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样需要加强科研。只不过此科研内容偏向实践应用,更加注重为社会服务,为此,转型高校应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体系。科研是必需,是崛起之需,发展之要。高校科研可以与企业的研发部门协同合作,共同研发产品。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协同创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协同创新,达到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目的。

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深入合作,请合作单位优秀人士来为学生授课,学生到合作单位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双方协同育人。这里,政府的角色应该转变,不能成为纯粹管理者,甚至是命令发布者,而是提供服务者,提供政策者,要为高校与企业合作积极引导,搭建平台,提供服务,规范合作。高校同样要积极主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高校必须把握一点,即凡是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都要积极有为,不应为此设置诸多门槛,更不应高高在上,孤芳自赏。企业追求利益,在与企业合作时,必须让企业有利可图,努力做到双赢,如此方可持久,持久方能见效。高校还应主动承接地方继续教育任务,成为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业依赖的继续教育基地,全方位做到协同育人。例如可以把过去在企业内部设置的培训机构放置在大学里,大学为企业提供培训场地等配套设施和人力资源,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大学也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等资源,实现双赢。文化方面:着重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和以求实向上为基础的校园文化体系

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持久动力,是学校的长久之需。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依赖本身具有的文化内涵,推动自身转型发展。同时,要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为转型发展提供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调研,发现现在很多地方高校都具有自己的校训、精神,但很多都形同虚设,如自办学以来,校训就换了好几个,精神也变了几个,而且有些校训大同小异,没有特色。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制定的政策、措施很多都没有考虑校训、精神、理念,有些甚至是与这些相悖。可见,这种公布的文化与实际的文化并不一致,甚至截然不同。大学存在虚荣心、“讲面子”是很普遍的,而且已然成为一种理所应当的不正常文化氛围。这是一种不好的文化氛围,?@种氛围是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关键在实,有校训、精神、理念不依,形同虚设,甚至相悖,这显然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转型高校要转型,首先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态度,继承和发扬“求实”、“求是”精神,崇尚实用。要运用求实、求是精神祛除与此相悖的文化。有校训而不秉承,甚至违反,让校训形同虚设,此时还不如不设。既然提出了,就应当贯彻执行。

学校转型发展,必须要与地方相结合,为了学校发展具有持久动力,需要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和以求实向上为基础的校园文化体系。每所高校都处于一个地方,因此其发展不可避免的会有地域性。每个地域都有不同的地方特色文化,每所高校理应适应这种地方文化特色,并形成自身的校园特色文化。所谓特色是人无我有。有些高校因为有师范传统,后升本后成为综合大学,最终提出以师范教育为特色,这是存在问题的。师范教育在全国有很多学校都有,甚至还办得更好,从严格意义讲,这并不能算特色,而应当是传统。将特色与传统混为一谈并不可取,传统并不一定就是特色。出现这种问题,就是没有认清“是”。当自以为“是”时,还搞一言堂,不虚心听取建议、集思广益,这种认识对学校发展是有很大负面影响的,对于学校“人无我有”的真正特色却并没有给予大力支持,以致于没有形成鲜明特色,的确让人遗憾。因此,在学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构建一种实事求是、求实向上的文化氛围,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与国家意志一致的。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已是势在必行。现在很多地方高校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谁如果抓住时机,抢占先机,将很有可能迈向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成为与北大、清华等研究型大学并肩的应用型大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入,地方本科高校必将重新洗牌,必将出现一批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可以大胆地预言,谁专注主动、谁求是创新,谁将脱颖而出、鹤立鸡群。

参考文献

[1]贾国锋.新建本科院校的一面镜子――评《在服务地方

中凸显特色: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研究》的价值[J].新华网,2014-4-24.

下载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打破高等教育同质困局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打破高等教育同质困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地方民族高校化工学科发展与转型

    浅谈地方民族高校化工学科发展与转型 崔茜 咸阳师范学院 712000 摘要: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化工学科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针对地方民族院校化工学科的特点与......

    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 推动福建高校转型发展

    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 推动福建高校转型发展 福建是改革开放和对台交流先行先试地区,近年来,闽台高校联合开展了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改革,初步积累了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办学经验。......

    地方高校新闻专业转型发展的内涵与实践

    地方高校新闻专业转型发展的内涵与实践 摘要:当前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新兴媒体愈来愈受到青少年的重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如......

    推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论文

    摘要:山西作为资源型省份,主要依靠煤炭发家。但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终有开采完的一天,那是山西又该如何生存发展?因此,为了山西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建立起促进山西转型发展的长效机......

    有效推动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

    有效推动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科学发展”是 全国老干部局长会议对老干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深刻认识和把握好新时期、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特点,努力推进老干部工作的转......

    2013年度学校工作总结:打破发展瓶颈 推动业务创新

    2013年度学校工作总结:打破发展瓶颈 推动业务创新一年来,我校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在县委县政府和教科局的领导下,围绕“366”发展战略和全县教育规划,结合学校实际,坚持“安全、......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探讨范文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探讨 摘 要: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实施中,教师是关键因素。一定程度上,高校转型的成败依赖于在教学观念支配下的教学......

    地方高校转型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五篇范例)

    地方高校转型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实践 [摘要] 地方高校转型为应用型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了提高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式、实验内容设计、教学模式、专业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