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地方民族高校化工学科发展与转型
浅谈地方民族高校化工学科发展与转型
崔茜
咸阳师范学院 712000
摘要: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化工学科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针对地方民族院校化工学科的特点与现实,阐述了化工学科发展的基础、根本、提升动力和快速转型的途径。
关键词:地方民族高校;可持续发展;特色;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湖北民族学院是湖北省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省重点建设的高校,地处风景秀丽的湖北省恩施市。一直以来学校高度重视作为理工科的化工专业的发展,逐年加大教学与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大力改善教学的条件和增强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但是相对于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还是存在不足的地方:其
一、地方民族高校的教师学历不能适应现代高校教育的发展;由于恩施地处偏远、信息闭塞和经济相对落后的武陵山区,这会导致高学历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出现[1],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较多的高学历的人才都会选择到经济较发达的地方发展,这样教师的学历普遍低于内地和发达地区高校的。其
二、化工课程设置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现在普遍还是采用传统的基础课程(无机、有机、分析和物理化学)和专业理论课的模式,实践教学的课时量相对较少,特别是创新实验教学更为稀少。其
三、教师知识结构和观念转型较慢,由于地区原因,很多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观念还停留在老式教学模式上,上课采取满堂灌,照本宣科,不能理论联系实际生产。其
四、科研后劲乏力,科研的积极性有待加强,当然科研经费缺乏也是一个方面的原因。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从教学与科研两个角度并结合学校实际来分析关于推动地方民族高校化工专业快速转型和发展的途径。
1、重视教学是地方民族高校化工学科生存的基础 1.1 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的讲解
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化工学科的基础理论课主要包括:高等数学、英语、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等课程。对于高等数学,在课堂上应该重点讲解基本原理,课后必须通过大量练习加以巩固;英语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听写训练,积极扩充词汇量。另外,可以通过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等形式来提高和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专业基础课应该重视实验课程,实验应该包括“预习报告——操作流程——实验报告”,操作应该单人单组逐一指导,规范实验的基本操作,真正做到实验不走形式。另外,为了适应本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正在准备编写化工学科的实验教材。我校为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院专门成立了教学督导组,会不定期到教室听课,特别是针对年轻教师,要求手写教案,随堂听课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提出意见,要求年轻教师必须过教学质量关。
1.2 加强学科前沿知识讲座
学科前沿知识讲座是在基础知识上的发展动向,是具有开拓视野、启迪思维的特点,通过精心组织和认真准备的学术性活动。大力开展学术讲座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学术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灵感,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不断丰富教学的内容和提高科研水平。在学科前沿知识讲座实施方面应该坚持“科学性和实用性并重”原则。坚持科学性,就是使学生了解当前该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就会对化工专业有全面的认识。坚持实用性,就是使学生感受到化工离日常生活很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消除学生对将来就业的迷茫感。
首先,我校积极聘请国内外化学化工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到校讲座,其涉及的领域包括:绿色化工技术、新型催化技术、化工与新能源和环境友好相关新材料等,讲座内容具有前沿、广度和深度的特点。其次,我们还积极邀请国内知名的精细化工企业的资深技术人员到学校讲座,其内容包括:日用化妆品、食品保鲜、石油冶炼等,这样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自豪感,实践说明实用性讲座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最后,我校定期举办博士论坛,邀请引进博士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和知识讲座,这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1.3 加强化工专业英语的教学
专业英语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和写作能力,据统计,世界上关于化学化工类的科研论文80%以上都通过英文写作的[2],要想跟踪世界前沿知识,必须学好专业化工英语。根据学院编写的《化学化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设在大三(上)时期,学生通过大一、二年级的基础英语学习后应该积累了相当的英语词汇量,再加之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训练,这为专业英语的学习应该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地方民族院校中化工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普遍不感兴趣,其主要原因是基础较差。鉴于以上情况,我们采取了一下措施:(1)教学形式要加以改变,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应该采取“讨论式”、“圆桌式”和“分组式”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要大力发掘网络上的优质课视频,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各高校的“数字化”建设已日趋成熟,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例如,给学生播放国外著名院校讲授的化工专业课视频,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好奇心和新鲜感,使学生既可以集中注意力学习,又能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
2、注重特色是地方民族高校化工学科发展的根本
现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由大众化向质量提高型的方向发展,这是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另外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也越来越明显,高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要想在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办出特色,因此专业特色成为院系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3]。我院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经验,湖北民族学院是一所具有20多年本科办学历史的学校,把培养合格本科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在培养化工人才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我院化工学科为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构建新型的教学体系:(1)将基础课程中的实验独立出来,例如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实验独立出来,开课的形式主要采取单人单组的方式,避免实验流于形式;开设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实验内容可以跨越无机、分析、有机和物理化学;设计实验要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能力,整个过程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目标、流程和结果分析。(2)突出见习和实习的重要性,对化工专业的学生来说,每学年要安排不少于1次的见习或者实习工作,鼓励学生在见习或者实习期间多向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请教。(3)我院安排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已经撰写和发表科研论文多篇。(4)鼓励大学生参与校外的科技活动,在校外建有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另外不定期举办科技活动月来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我院化工学科的发展注重民族特色,主要培养符合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例如,我院注重培养精通中药材深加工、淀粉深加工和木质素深加工的化工人才,这样可以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化工”,绿色化工又称环境无害化工 , 是针对传统的化工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而提出的新化工技术。绿色化工的目标是充分利用原材料和能源、在各个环节都净化和无污染的反应新工艺。具体来说, 绿色化工旨在减少从原材料加工到产品的最终处置的全周期的不利影响。与传统化工相比 , 其特点是“原子经济性”, 即在整个化学和工艺流程中实现全程控制, 清洁生产, 从源头制止污染物的生成。在当今许多的大城市由于长期受传统工业的影响,空气质量和居住环境急速下降,PM2.5值超标和雾霾常常出现。而民族院校所在地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内,这里通常山青水秀风景迷人,民族院校要充分发挥所在地的优势,大力培养懂得“绿色化工”新技术的人才,保护这里的绿水青山。
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化工学科的融合的途径主要是扩展。扩展则是指运用化工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相关学科领域中信息及信息活动规律进行研究和总结。分析特定学科领域里的信息的生产、组织、流动与作用的方式与规律。例如, 将化工的技术方法扩展到材料学中 , 产生了材料化学学科 , 化工的技术方法扩展到医学领域中 , 产生了组织工程, 将化工技术方法扩展到生物学中, 产生了生物工程。在我院开设了《材料制备与表征》和《功能材料制备与检验》等课程,真正形成多学科融合的特点,其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重视科研是地方民族高校化工学科提升的动力
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科研能力的提升上。要积极与企业建立联系,真正做到科研服务于生产。科学研究能够促进书本知识转化成生产力,同时能够提升学生能力的提高。为此我院积极鼓励学生申报科技创新项目,项目形式不限,可以是技术发明、基础研究或产业升级改造。例如,学校和公司建立了“产学研”基地,主要开发民族类药物,例如党参、枸杞和山楂;建立了天然药物提取工艺实验室,重点研究天然药物的分离提纯技术。另外,学院还重视科学研究,出台相关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学院鼓励学生在空余时间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将来学生的工作和深造打下一定的基础。学院为突出化工学科的重要性,提升化工学科的地位,大力改善科研条件,增添科研大型设备,例如流变仪、热塑机、热重分析仪和差视扫描量热仪等。
4、加快转型是地方民族高校化工学科腾飞的途径
在国家加快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规模和质量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对高校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实行高校分类管理。地方行业高校及新建本科院校是改革的重点,要明确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定位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地方高校转型是首要任务,也是必然趋势。4.1 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加快转型
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到2020年中国用人单位将需要1.42亿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倘若劳动者的技能不能适应岗位的需要,我国将面临2400万的人才供应缺口,但是现在有很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4]。“人才过剩”和“供不应求”的矛盾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培养人才模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为此应该建立应用技术型培养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了一批应用技术型大学,这类大学其宗旨在于培养懂技术的产业工人,这为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要破除“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观念,应该加大对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此我院化工学科修订了教学大纲,规定实验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为1:1,规定实验操作过程中最多不能超过3人一台设备,要自己装卸和清洗设备的零件;为提高学生的实际生产操控能力,我院新装了两套化工实训装置,实行教学全天开机状态,保证每位学生都能上机操作。4.2重视大学生个性发展
21世纪的教育的特点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就是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加强对大学生的德、智、体教育的同时应该培养大学生更多的兴趣和爱好。例如,我院会每年举办大学生的书法和球类比赛,既活跃了学校氛围又锻炼了身体。
总之,办好地方民族院校化工学科任务是艰巨的,必须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取得一定成效,必须站在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化工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方面的高度,坚持快速发展、良好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雷福厚.民族高校化学化工学科可持续发展研究[J].高教论坛, 2005, 4(2), 12-15.[2] 杨艳.浅谈民族院校化学化工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3, 120-121.[3] 陈爽, 苏育志, 梁红.地方高校化学化工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6, 81-82.[4] 胡兵, 徐保明, 范明霞, 胡传群.省属高校化学化工学科前沿讲座的思考与实践[J].化工时刊, 2013, 27(1), 50-52.
第二篇: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
8月31日上午,在2013年暑期我校工作研讨会上,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仁华应邀莅校作题为《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的专题报告。
吴仁华书记在报告中,分析了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转型的紧迫性,阐述了地方高校转型需要明确的四个基本观念,以及工程学院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校党委书记潘玉腾指出,吴仁华书记的报告既是一场高端的政策解读,也是一次深入的实践指导,对我们进一步了解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了解国家政策,推动学校转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将报告内容摘选如下:
2013年6月28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正式启动了“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
一、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转型的紧迫性
1、产业升级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迫切要求
伴随技术革命对生产力格局和生产方式变革的急速推动,我国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许多企业开始经历从低端制造到中高端制造的转型,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比如在石油、电力行业,数字化、自动化装备的引进和使用,使得生产操作一线对技能型基础工种的需求量激增;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一带,机器人“入侵”制造业,很多企业面临机器人生产研发、维修等工程人员的难求之苦。
因此,适应产业升级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2、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人才供求关系的逆转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人才供求态势发生逆转,2011年至2020年,大学每年毕业700万人,进入白领岗位的比例继续降至55%左右,也就是说,比例接近一半的大学毕业生需到“灰领”、“蓝领”岗位就业。据教育部对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排名的结果是,第一“985”高校,第二高职院校,第三“211”大学,第四独立学院,第五科研院所,第六地方普通高校。
为什么会出现结构性失业?
社会进步需要越来越多具有实用技能的高技术人才和熟练专业人才,需要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做知识技能型的工人、农民和第三产业从业者。然而,中国高等教育现有的人才培养结构变化与此背向而行。
一些院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定位模糊、办学同质化;加之办学经费与条件所限,大量举办文科类、管理类学科,造成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脱节,培养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既造成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又造成产业转型升级瓶颈难以突破。
因此,对高等学校加强分类指导、分类改革,引导地方新建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和建设工业强国的迫切需要。
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是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目前,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认识还有不一致,政府对于转型发展的支持政策体系还没有形成。因此,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在当前还迫切需要加强战略发展层面和具体推进层面的研究。
二、建设应用技术大学需要明确的几个观念 1.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要遵循大学的本质
大学主要有四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应用技术大学为转型目标,同样是要实行高标准、高要求,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加强与高水平企业合作、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引入先进实训技术装备、构建先进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层次和水平。
2、应用技术大学并非高职高专的延伸
我们要清晰地认识,高职高专与应用技术大学拥有自身特定的历史使命和服务面向。应用技术大学不是高职高专的延伸或升级,两者各有侧重、各司其职、互为补充,满足社会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层次定位人才的需求,不可相互取代,更难以简单跨越。
应用技术大学定位在本科层次上,强调用开放的视野和先进的理念办学治校,以学科建设带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调整、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各方面工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其人才培养以知识运用为重点,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的应用性技术创新能力。除了人才培养外,应用技术大学还要成为支撑产业升级和技术积累的重要战略平台。
3、应用技术大学必须同样要重视科学研究
衡量应用技术大学的水平,是以技术积累创新和服务产业实际贡献为价值基准,因此,科学研究对应用技术大学水平的提升同样至关重要,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在人才培养上,应用技术大学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着力培养产业结构需要的实际应用型人才。在科学研究上,应用技术大学更关注“脚下”,积极创造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围绕服务企业增强技术能力,着力于推动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进步及区域产业升级,同时努力在开展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发挥自身作用。
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要建立起更为有效的推进科学研究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将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将科学的思想方法、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向教学转化,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讯息向学生传输,带领学生到地方企业和行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锤炼。
4、应用技术大学更强调关注区域内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应用技术大学强调的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要求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要求,对于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校企合作开展技术创新特别是重大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坚持争取国家项目不放松的同时,加大力度推进与企业、与地方的深度合作。一般意义上,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是教学型大学。围绕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是这类大学的最本质任务。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是这类大学好坏的最重要标志。
要面向全体学生,认真审视现有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对于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要下决心调整或者重新思考专业建设方向,对受到社会和企业欢迎的专业要切实建设好,严格控制专业数量,着力保证每个专业的教育质量都能达到较高水平,深入推进已经确定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开展起来并努力取得实效,把“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上。
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要坚持推进学科分类发展,进一步集中资源,将具有一定优势和已经呈现一定潜力的学科建设得更强更好;要大力推进学生因材施教,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活动、强化优秀学生参与科研、调动专业教师指导优秀学生积极性等多种方式,创造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第三篇: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培训体会
理性认识 自觉行动 努力建设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本次参加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专题研讨班受益匪浅。在此,要感谢教育部对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发展问题的关注和对培训项目的精心策划,更要为培训项目承办单位的周到安排和高质量服务点赞。正是由于每个培训环节都用心组织,环环相扣,保证了本次培训是一次大家满意度颇高的培训。培训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专家主题报告很精彩,学员提问很踊跃,实地考察很真切,小组研讨很热烈。通过学习,无论是在办学理念方面,抑或实际工作方面都有很多启发。
一、对转型发展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每个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历史各有不同,有的由原来的高职院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一直以来就以举办应用型专业为主,因此,这些学校认为,他们不是转型,而是深化或提升。有的原来是师范的底子,现在还是以举办师范专业为主,师范专业是应用型吗?有的认为,不要用转型,用转变比较恰当。经过讨论,使我们认识到,上述都是些细枝末节的问题,重点是认识转型发展的本质。教育部倡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问题的提出很重要,击中了多年以来我国高校发展问题的要害,其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所谓应用型就是强调需求导向,关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本质我的认识有以下几点:一是强调高校分类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二是强调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满足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三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只是地方高等院校的事,而是所有高校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对转型发展的必要性有了更充分的认识
1、转型发展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需要。
多年以来,我国高校发展的同质化问题突出,且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顽疾,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实行高校分类管理十分必要。通过培训和思考,我认识到高校分类分层管理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需要;高校分类分层管理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高校分类分层管理符合人才发展的差异性规律。
2、转型发展是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新科技的加速产业化、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城镇化衍生的新职业,形成了对大量技术技能人才、工艺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既能满足社会需求,也能满足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需求。
3、转型发展是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与教育发达国家比较,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缺乏创新性,实践动手能力不强,高分低能,培养与需求脱节,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选人难同时存在等问题,备受诟病。这样的矛盾和问题不解决,不但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将导致高校面临生存危机。因此,必须通过高校分类管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发展的需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满足社会经济转型对大量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三、对如何转型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需要国家、社会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其中,学校是转型的主体。关于如何转型的问题,黄达人校长的报告对我们启发很大。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关键是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核心是需求导向,主要途径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要内容是明确办学定位、调整专业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应用研究、提升师资水平等问题。一是在办学定位上充分体现为地方服务的特色。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区域形成了不同的产业,而这种差异性正好能为高校的特色发展提供基础。二是在专业的设置和调整方面要紧紧围绕地方的支柱产业。围绕产业链哺育专业群,建立专业群来对接行业产业链。这就要求在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时,深入开展社会需求调研,关注行业产业职业的最新发展信息。同时,在专业调整方面,还要特别注意与本地其他高校的错位发展,体现特色。三是教学过程和评价要注重企业参与。同时,要特别强调实践教学。四是应用型高校的科学研究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五是要注重建设“双能型”师资队伍。注重从企业聘用教师,并培养他们的理论和教学能力。在本校教师中要有相当比例的双师型教师。
四、对转型发展应注意的问题有了更理性的思考。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理性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能一窝蜂,不搞一刀切。一是要处理好国家宏观指导与高校自主发展的关系。实践总是比理论丰富,应在国家的宏观指导下,充分尊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调动高校的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允许各高校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自主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具体途径。二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注意兼顾学生成长需求与人才市场需求,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宽口径培养与职业能力养成,对口按需培养与夯实拓宽学科专业基础之间的关系。
希望教育部继续关注地方高校发展,多组织此类高质量的培训交流活动,不断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引向深入。
第四篇:高校转型发展
高校转型发展的几点看法
李世
高校转型是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热门话题”。转型的目的是通过办学定位、办学目标的重构来带动办学模式、办学策略等的系统化创新,来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提高学院学生的竞争力,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思想本质就是要树立教育服务本位的思想。其基本依据之一就是党的教育方针。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依据之二就是科学发展观,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下,高等教育尤其地方高校的发展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革。如果把学生、政府、企业、社会作为客户的话,高等教育的血脉支撑来源于如何为客户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问题。高校办学脱离服务对象的需求,封闭办教育,其结果就是边缘化、被淘汰。
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现代职业教育要“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把职业教育培养人才范围从中低层扩大到高层,从中职高职教育扩大到本科以上;并且规模是“数以亿计”!这些职业人才的培养涉及工、农、医、商、法、管、文各专业,包含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
哪些大学应当属于“应用技术型高校”呢?中国95%以上的大学本科都应是“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国外称为“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UAS)”,即“应用科学大学”或“应用科学与技术大学”。它可涵盖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应用专业。中国把这一类学校称为“应用技术大学”,翻译有问题,容易引起误解,似乎排除了非技术类专业和研究型技术大学。技术没有“应用”和“不应用”之分;只有科学才有应用和纯理论之分。“应用科学与技术大学”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教学型、教学与研究型和研究型,但都是面向职场的“应用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是世界公认的顶尖研究型大学,但它也是应用科学与技术大学。它的本科工程专业教育目标就是为职场培养创新和领军能力的工程师。MIT的本科毕业生绝大部分都会读研,但不论他们最终学历是硕士还是博士,毕业后80%以上还是在产业做工程师,是典型的“工程师摇篮”。
研究型技术大学属于现代职业教育的例子很多。俄国两所最拔尖的工科大学“莫斯科鲍曼技术大学”和“圣彼得堡工业大学”都是拥有几十个院士的研究型大学,但他们的官方分类都是“联邦国家预算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俄国的各层专业教育都被划分入现代职教体系各层之中。世界许多一流技术大学,虽然不冠以“职业教育”名称,但他们都是“应用型”大学,没有疑义地要“面向职场的人才需求”,因此属于现代职业教育范畴。
真正纯理论的本科专业教育,只限于极少的科学领域(数学、物理、化学等),也许可把它们称为“学术型”或“纯科学型”本科。尽管它们的知识体系是属于纯理论的,但是学生毕业后还是要到职场如科研院所、学校等就业。他们在校期间除了学习专业、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验外,也要面对将来就业的职场岗位需求培养非学术的素质和能力,如团队合作、有效沟通、终身学习、职业道德、创新思维、社会责任等,也要按照未来职场的需求培养。
因此,依据职场需求,满足“学生求职”和“职场求才”是最大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是所有本科专业教育都要关注和实践的基本方向。要根本转变“自娱自乐”的传统高等教育模式:自定目标、自定过程、封闭实施、关门验收。这就要按照职场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求职导向,学校和产业深度合作,引进产业的专家和职场资源,使学生在校期间有实训实习的专业实践机会,由利益相关者评价学校的培养质量。
另外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格局也是高校加速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推因素。在经历了较长一段历史时期的扩张以后,我过高等教育生源呈现整体下降的态势,河南这几年高考人数不断减少,这样下去,高校之间的生源竞争更加激烈,要想生存下去,脱颖而出,提高学校硬件建设、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提高学校办学层次、扩大学校影响力与美誉度成为高校获得持续生源支持的战略举措。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地方高校要确立“深化办学转型,着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努力创建一流水平的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战略定位。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想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进行转型。这种转型既是适应国内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本身的一种战略选择。地方高校要真正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就必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地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以服务为宗旨,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
对于我们部门来说,部门职责是辅助教学和学院网络管理,网络管理在学院转型中基本不会有什么变化,对于辅助教学方面,有可能根据系部来改变,主要是配合各系。管理方面可以做点改变,我认为工作应该更纯粹点,而不应该啥都管,例如把卫生工作可以转交给其他部门。
我是赞成学院转型的,前期可以先对某一个系转型,做一个试点,从中发现问题,学习下转型的经验,也能从中得到启发。为全面转型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李世
2014年5月23日
第五篇:地方高校新闻专业转型发展的内涵与实践
地方高校新闻专业转型发展的内涵与实践
摘要:当前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新兴媒体愈来愈受到青少年的重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如何应对现实变化和需求,制定和实施有效策略,培养实用型人才;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如何转型,符合新媒体发展的需要,值得思考和实践。本课题的研究,能进一步促进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完善; 进一步促进新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的改革完善;进一步促进新闻专业教学基地建设的改革完善。
关键词:地方高校;新闻专业;转型发展;
【 abstract 】 the current network technology development,new media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brought to the attention of the teenagers,th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way and the habit of people to accept the information changed dramatically.Local university journalism how to deal with the reality and demand change,develop and implement an effective strategy,train practical talents;How the local university journalism transformation,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is worth thinking and practice.This topic research,can further promote the news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perfect;To further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in journalism reform perfect;To further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se in journalism.【 key words 】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ournalism;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 起
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兴媒体强势崛起,信息传播的方式和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如何通过改革实现新老媒体深度融合;地方新闻专业如何第一时间洞悉现实变化和需求,制定和实施有效策略,培养实用型人才;地方新闻专业如何转型;如何与业界之间携手探索一条双赢之路,值得思考和实践。对此进行研究能进一步促进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完善; 进一步促进新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的改革完善;进一步促进新闻专业教学基地建设的改革完善;
一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昆说,反思以前的高等教育,特别是新闻传播教育,存在最大的问题是过于注重只是的传输,过于重视理论课堂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践环节,没有意识到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过程和地位。[1]新形势下,地方新闻专业更应该及时适应新环境新局面。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人这个制造工具的动物,长期以来使自己的感官延伸。” [2]综上所述,如何在新形势下来思考解决原有的新闻教育专业转型的问题呢;如何解决新形势要求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等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我们以湖南省C市地方本科新闻专业为例,虽然经过多年的本科教学实践,虽然各项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定不足:首先师资队伍建设需加强,实践型师资紧缺,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缺少领军型的人才。其次,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课程设置的特色仍需进一步凝练,实践教学的安排需要适时调整。再次,实践教学基地及高层次平台欠缺。新闻学专业实践性教学要求高,但是目前的实践教学设施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与高层次实习单位未能建立稳固的制度性联系。
二
地方高校新闻专业转型发展,课程教学建设目标需要根据新的发展需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通过培养、引进、外聘、整合、互通及新课程拓展、延伸等方式形成大体固定、配置灵活的教学力量;加强“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在保证基础理论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大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力度,使实践教学融汇、贯穿理论教学之中;加大投入,完备设施,尝试项目引进与合作办学,使教学条件与实践基地建设得到更大改善;调整改革课程设置体系与课程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由传统知识接受型向现代技能应用型的转化。
转型中地方新闻专业需致力打造专业特色明显的高质量课程群,着重加强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建设,调整、合并不合理的课程,增加反映学科发展前沿、适宜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实务型、研究型、自学型课程,丰富课程内容。增加实践环节在专业课中所占的比例,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更早地融入媒介社会,锻炼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信息化程度高,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数量逐年增加,教学效果好。同时地方本科新闻专业还需要积极探索开展网络在线课程、微课等新型教学课程形式。
三
通过对地方高校新闻专业教学的改革完善,加大应用型转型力度。我们以湖南C市地方本科院校新闻专业为例:由于新闻专业是一门实践应用型很强的课程,新闻专业积极依托“数字电影电视演播厅”实训室,积极鼓励教师在演播厅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新闻演播的互动,使学生尽早熟悉新闻实践器材,而不是如以前,广播已经有了微型无线话筒、高档录音设备,而教学中用的还是老的采访机,就连这些落后的设备数量也是少得可怜[3]。
进一步加强新闻理论、中外新闻史、传播学等基础教学,是学生具备专业的新闻理论素养;加强新闻实务教学与研究,强化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摄影摄像、新闻编辑、新闻后期制作等时间性课程;加强新媒体研究,增开新媒体概论、新媒体营销策划、微电影制作等符合媒介融合时代的系列课程;加强新闻创作、微电影制作、广告营销策划等实践教学;加强考研辅导,提升考研率;加强就业辅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电台电视台、纸媒、新媒体等实践教学,能进一步满足转型要求,完善课程体系,完善新闻理论课程体系。
结语
地方高校新闻专业转型发展的内涵与实践,是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一方面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完善,例如不断引进人才,改善结构。另一方面,还可以探索互换,借助外力。通过学校与行业人员交流互换工作岗位的方式,是对实践教学师资的某种有效补充。同时,加强与媒体从业人员的往来和短期互换,也应该是促进专业办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
张昆.新闻教育改革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9).16 ~17
2(加)麦克卢汉.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561.3王克敏,张芹.从应用转型广播电视人才调查看广播电视新闻教育[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3).[基金项目] 《网络舆情视野下城市网络形象的引导与管理》湖南社科基金基地项目(15JD43);《网络舆情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影响研究》湖南文理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5BSQD04)
[作者简介]肖明清,汉,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新闻史、民族传播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