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地方高校财务管理向内涵转型的思考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财务管理向内涵转型的思考
摘要:本文首先从四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地方高校财务管理新形势的主要表现,然后基于地方高校财务管理的视角,提出了目前地方高校财务向内涵转型中存在的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最后从明确“一个目标”、推行“二项改革”、凸显“三种理念”和提供“四项保障”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地方高校财务如何向内涵转型的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 地方高校 财务管理 内涵转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教育市场的对外开放,地方高校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和新变化。向以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对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发展方向转型,已成为地方高校目前乃至以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一项十分紧要的任务。对于既为学校内涵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又是学校内涵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财务来说,面对国家财税预算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地方高校财务工作方式方法发生的深刻变化,财务管理向内涵转型的任务更加繁重。
一、地方高校财务管理的新常态
1.高等教育发展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地方高校投入注重质量提升和转型发展
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总量已能基本满足经济社会的需要,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还很大,有的专业甚至为此被叫停。因此,地方高校下一步的主要任务是提质转型,由“以量谋大”转到“以质图强”的战略上来。地方高校财务管理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变革,把投入保障重点从校区扩张、校舍建设等外延式发展方式放到注重质量提升、特色办学、科技创新等内涵发展方式上来。
2.地方财政教育投入缓慢增长,地方高校财务经费供需矛盾长期存在
地方财政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偿还地方高校债务,解决地方高校发展历史欠账问题,真正用于培养人才事业方面的经费不足。当前,地方高校人员经费等刚性支出比例偏大,大多已占到学校经常性收入的80%以上,“吃饭财政”特征明显,正在推进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加重学校财务负担,一些学校还有老区改造、新校区建设任务,财务压力加大,地方高等教育投入保障任务非常艰巨。
3.学校办学自主权逐步扩大,地方高校财务工作内外监管呈现制度化和常态化
现代高校治理体系的建立,要求简政放权,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支持的格局,促进地方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但政府放权,地方高校要接得住。尤其是国家新预算法的出台,对财务提出了新要求,比如,预算管控更加严格、支出责任和绩效评价更加强化、预算公开进入常态化。今后,反腐工作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政府部门对地方高校的间接监控力度也会不断加大,这类监管且无一例外都与财务工作直接相关。
4.学校财务管理重心发生变化,地方高校财务管理职能在逐步拓宽和不断加深
学校财务管理从微观技术层面更多地转向宏观调控层面。学校资产负债核算得到明显加强。学校管理决策分析需求进一步趋强,财务管理的复杂性、综合性、精细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学校面临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纵横交错的内部利益关系,亟待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对财务信息的管理决策分析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要求财务信息从可理解性尽快向决策有用性扩展。
二、目前地方高校财务管理向内涵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地方高校财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新的形势和要求相比,还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相对部属院校,地方高校财务管理向内涵转型矛盾更多、难度更大,主要表现在:经费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经济管理基础较为薄弱、财务工作模式改变更加艰难、财务向内涵转型氛围较为冷淡。
1.学校对转型认识不高,内涵管理观念模糊
由于体制、习惯及发展差异等原因,学校对“如何转型、转到什么方向”,目前停留在讨论阶段的多、真正实施或取得明显成效的少。学校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全面改革的环境,在财务管理中表现为缺乏科学的理财意识,学校重大的投资决策缺少科学、真实、可靠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盲目性较大,随意性强,造成了学校一方面经费不足,另一方面有限的资金产生的效益却又低下,更严重的是,存在资金“跑、冒、滴、漏”等现象,导致学校收入流失,财力分散。
2.学校财经管理运行体制和机制存在制度性缺陷或不足
学校内部控制既有不健全、也有执行不到位之?。纵观高校发生的违纪违法案件,无不与单位内部控制内容范围不全面、内部控制执行弱化、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有关。比如,有的未将二级单位财务和校内基层单位纳入内部控制的范围,或控制不严、监督不力,致使校内基层单位出现违规资金运作现象。尤其是,有的虽建立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制度形同摆设。
3.财会工作模式与内涵管理要求不相适应
目前大多地方高校财务仍然基本停留在以被动“报账型”为主的财会工作模式层面。重核算、轻管理、缺分析,以至于财会工作的作用和地位有所削弱。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简单地认为财务任务也只是把钱用好,学校缺乏应对现代财务管理的环境和土壤,很多高校领导以及财务工作者对于财务管理“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不甚了解,从而导致财务管理也是低层次的。没有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尤其是在资金使用上,存在预算变更频繁、预算执行刚性不强的现象。
三、地方高校财务内涵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须推进两项改革
1.推行二级管理,改革财务政策执行体制
学校可以考虑面向各二级教学机构,部分甚至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构建校院二级管理的政策执行体制,推动内涵管理顺利进行。学校制定的财务政策,一部分由学校职能部门和人员承担,另一部分可以面向二级教学机构,适当引入社会其他组织执行。同时,在财务政策执行体制中必须建立严格的监督、考核、问责机制。要将财务监督融入学校财务管理全过程,实现全覆盖,切切实实使财务监督在财务管理进程中“有为、有位、有威”,确保学校财务资金的安全、规范、有效运行。
2.推行成本管理,改革办学成本控制方式
比如,可以引入作业成本法,加强成本控制。地方高校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管理主要是基于学校教学业务的特点:首先,职工执行“作业”。其次,作业耗用“资源”。资源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作业”这种活动本身发生的耗费,如教学过程中教室的照明用电、粉笔的耗用等;另一部分是“作业”的执行者的劳动耗费,这种无形的耗费构成学校人力资源成本的一部分。第三,作业形成“产品”。产品体现为学校的办学效益,在操作过程中可以量化为教职工的教学课时、作业批改数量、命题份数、评卷份数和发表论文的数量等。
(二)须凸显两个理念
1.凸显过紧日子理念
坚持勤俭办学的思想,一直是我国高校财务制度明确规定的一项重要财务管理原则。当前,随着财政教育投入加大,地方高校债务负担减轻,部分学校勤俭办学的思想有所淡化,不能正确处理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的关系,基建项目乱铺摊子,人员经费相互攀比,超出了学校可承受财力,挤占了学校内涵发展资金,影响学校未来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继续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切实用好管好有限的教育经费。学校支出预算编制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三公”经费和行政运行经费要做到只减不增,人员经费要保证在政策范围内合理增长。
2.凸显绩效理念
绩效管理的理念,是现代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对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省(市)政府将加大地方高校绩效考核力度,绩效评估将与预算挂钩。地方高校要突出绩效导向,将绩效观念和要求贯穿到财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加快建立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和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开展支出绩效评价,建立健全绩效问责机制。对使用绩效不佳的经费或资产,要坚决调整,重点保障绩效显著、发展迫切的项目,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三)须提供机制保障
地方高校财务部门要按照“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切实履行对财务的领导和管理的职责。通过机制的建立健全,解决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保障高校财务管理效能的提高。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应着力于以下机制的形成。
1.建立全员成本效益管理的长效机制
要围绕学校总体发展战略规划这个中心,根据自身财务的实际情况,合理定位财务战略,准确构建财务战略思想,确立财务战略目标和财务战略重点,制定有效的财务战略措施,使成本和效益、风险和收益达到最佳组合,从而优化高校资源配置。成本的发生涉及到学校内部每一个部门,每一位教职工。学校任何会发生成本的活动,都是成本效益管理的范围。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尤其是学校领导应按照“大财务”的观念,对财务、资产、基建、后勤各部门和所属单位的状况结构深入研究和思考,努力构建组织严密、管理科学、运行畅通、工作高效的全员成本效益管理长效机制。
2.夯实多层次的经济责任体系机制
学校必须按照学校管理层次,分别建立各部门、各单位行政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制,以及各级财务主管、财务人员的经济责任制,构建多层次的经济责任体系,将财经工作的任务和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校内各部门、各单位直至个人。同时,按照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对因管理不善、控制不严等造成经济损失的有关人员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3.探索注重效益及节约的财务运行机制
可适当引入市场机制,优化?Y源配置,促进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应根据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探索建立与目标、任务、绩效挂钩的资源分配机制。合理分摊公用设施的运行成本,建立资源有偿使用的成本分担机制,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办学成本。严格执行国家收入分配政策,不断完善内部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绩效考核和追踪问效制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第二篇:地方高校新闻专业转型发展的内涵与实践
地方高校新闻专业转型发展的内涵与实践
摘要:当前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新兴媒体愈来愈受到青少年的重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如何应对现实变化和需求,制定和实施有效策略,培养实用型人才;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如何转型,符合新媒体发展的需要,值得思考和实践。本课题的研究,能进一步促进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完善; 进一步促进新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的改革完善;进一步促进新闻专业教学基地建设的改革完善。
关键词:地方高校;新闻专业;转型发展;
【 abstract 】 the current network technology development,new media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brought to the attention of the teenagers,th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way and the habit of people to accept the information changed dramatically.Local university journalism how to deal with the reality and demand change,develop and implement an effective strategy,train practical talents;How the local university journalism transformation,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is worth thinking and practice.This topic research,can further promote the news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perfect;To further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in journalism reform perfect;To further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se in journalism.【 key words 】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ournalism;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 起
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兴媒体强势崛起,信息传播的方式和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如何通过改革实现新老媒体深度融合;地方新闻专业如何第一时间洞悉现实变化和需求,制定和实施有效策略,培养实用型人才;地方新闻专业如何转型;如何与业界之间携手探索一条双赢之路,值得思考和实践。对此进行研究能进一步促进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完善; 进一步促进新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的改革完善;进一步促进新闻专业教学基地建设的改革完善;
一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昆说,反思以前的高等教育,特别是新闻传播教育,存在最大的问题是过于注重只是的传输,过于重视理论课堂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践环节,没有意识到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过程和地位。[1]新形势下,地方新闻专业更应该及时适应新环境新局面。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人这个制造工具的动物,长期以来使自己的感官延伸。” [2]综上所述,如何在新形势下来思考解决原有的新闻教育专业转型的问题呢;如何解决新形势要求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等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我们以湖南省C市地方本科新闻专业为例,虽然经过多年的本科教学实践,虽然各项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定不足:首先师资队伍建设需加强,实践型师资紧缺,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缺少领军型的人才。其次,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课程设置的特色仍需进一步凝练,实践教学的安排需要适时调整。再次,实践教学基地及高层次平台欠缺。新闻学专业实践性教学要求高,但是目前的实践教学设施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与高层次实习单位未能建立稳固的制度性联系。
二
地方高校新闻专业转型发展,课程教学建设目标需要根据新的发展需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通过培养、引进、外聘、整合、互通及新课程拓展、延伸等方式形成大体固定、配置灵活的教学力量;加强“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在保证基础理论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大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力度,使实践教学融汇、贯穿理论教学之中;加大投入,完备设施,尝试项目引进与合作办学,使教学条件与实践基地建设得到更大改善;调整改革课程设置体系与课程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由传统知识接受型向现代技能应用型的转化。
转型中地方新闻专业需致力打造专业特色明显的高质量课程群,着重加强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建设,调整、合并不合理的课程,增加反映学科发展前沿、适宜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实务型、研究型、自学型课程,丰富课程内容。增加实践环节在专业课中所占的比例,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更早地融入媒介社会,锻炼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信息化程度高,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数量逐年增加,教学效果好。同时地方本科新闻专业还需要积极探索开展网络在线课程、微课等新型教学课程形式。
三
通过对地方高校新闻专业教学的改革完善,加大应用型转型力度。我们以湖南C市地方本科院校新闻专业为例:由于新闻专业是一门实践应用型很强的课程,新闻专业积极依托“数字电影电视演播厅”实训室,积极鼓励教师在演播厅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新闻演播的互动,使学生尽早熟悉新闻实践器材,而不是如以前,广播已经有了微型无线话筒、高档录音设备,而教学中用的还是老的采访机,就连这些落后的设备数量也是少得可怜[3]。
进一步加强新闻理论、中外新闻史、传播学等基础教学,是学生具备专业的新闻理论素养;加强新闻实务教学与研究,强化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摄影摄像、新闻编辑、新闻后期制作等时间性课程;加强新媒体研究,增开新媒体概论、新媒体营销策划、微电影制作等符合媒介融合时代的系列课程;加强新闻创作、微电影制作、广告营销策划等实践教学;加强考研辅导,提升考研率;加强就业辅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电台电视台、纸媒、新媒体等实践教学,能进一步满足转型要求,完善课程体系,完善新闻理论课程体系。
结语
地方高校新闻专业转型发展的内涵与实践,是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一方面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完善,例如不断引进人才,改善结构。另一方面,还可以探索互换,借助外力。通过学校与行业人员交流互换工作岗位的方式,是对实践教学师资的某种有效补充。同时,加强与媒体从业人员的往来和短期互换,也应该是促进专业办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
张昆.新闻教育改革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9).16 ~17
2(加)麦克卢汉.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561.3王克敏,张芹.从应用转型广播电视人才调查看广播电视新闻教育[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3).[基金项目] 《网络舆情视野下城市网络形象的引导与管理》湖南社科基金基地项目(15JD43);《网络舆情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影响研究》湖南文理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5BSQD04)
[作者简介]肖明清,汉,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新闻史、民族传播史研究.
第三篇:新形势下高校工会工作思考
新形势下高校工会工作思考
刘法贵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分工会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规模达到世界第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新形势下,教育部要求全国高校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决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后一个时期,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此,工会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协助学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管理干部队伍和职工队伍,努力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教育质量、培育合格人才等方面取得大的成效,这是工会必须面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工会现状
1、传统观念下的工会功能的缺失
计划经济时期,高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在劳动关系的处理中并不能成为真正的劳动关系利益主体,这个时期强调党和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高度一致,一切皆由国家计划决定,教师和学校之间也极少有根本利益冲突,高校工会实际上是在帮助国家教育和管理教师的行政机关发挥着作用。因此,工会并没有真正履行《工会法》规定的建设、参与、教育和维护等四项基本职能,而是通常被称为“娱乐工会”和“福利工会。”
随着高校深化改革的推进,高校与教师之间的劳动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高校独立法人地位越来越突出,也基本上能够在学校管理方面作出决策。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工会在这个转轨时期,“娱乐工会”和“福利工会”的印记仍然比较明显,四大职能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在工会的日常工作中。
2、权力分配体制缺失
高校管理人员由于在制度性的权力分配体制中得到国家权力的支持处于强势地位,处于支配地位的一方,而教职工处于被管理的地位,在权利关系中属于弱势的一方。这使得在制订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等重大事项和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时,教职工参与决策少,源头参与意识不够。
3、维护意识不强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工会工作在组织教职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思想教育、师德教育等活动上,强调的是教职工应该履行的义务,忽视了教职工的权利。目前许多工会多停留于通过“送温暖”活动以及各种福利补助的方式,在物质福利、1
问题活动等方面关心教职工,较少真正触及教职工最基本的劳动经济利益。工会的维权的主体地位不清晰,维权职责的权威性不高。
4、国家政策滞后
《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1985年颁布至今已二十多年,教育领域里的工会章程依然沿用了建国初期1950年的《中国教育工会章程》。
5、工会在实践中主体地位缺失
我国高校实际状况是:工会未被赋予主体资格。在隶属关系上受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工会双重领导。在行政机构关系上,工会领导干部的产生均由党组织部门考察和推荐,或者直接由党政干部兼职。工会在这种微妙关系下使得在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不是站在教职工的一方,或者代表教职工维权的意识不强烈。
二、高校工会工作的特点
1、育人特点。由于教育事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特殊作用,尤其是广大教职工的劳动目的主要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同于专门从事物质生产的产业工人,因此高校工会工作相应地有其自身的特点,要紧紧围绕培育人才中心任务来开展工作。
2、机制特点。高校工会接受双重领导,即接受上级工会和同级党组织领导,以同级党组织领导为主,但并不排斥在执行上级工会决议的同时,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接受同级党委的领导有助于把上级工会的决议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与教职工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更好地投入本单位党的中心工作。
3、会员文化素养高。高校工会的会员,相对于其它教育工会的会员而言,人员集中,其群体中知识分子占了绝大多数,学历高、高级职称多、文化修养高、专业业务精,理性思维强,看重自己的发展和成就。只有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充分发挥这部分人力资源的作用,这一些既是高校工会的一个有利条件和基础,但同时,也对工会工作方式、方法、实际情况的掌握程度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说也是一种挑战。
4、教学与科研并重。新时期高校有两个目标:即培育人才和承担科研课题。从培育人才这一目标来看,教学是整个人才培育“工艺”上的关键工序。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高校的科学研究研究,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国家的强盛、学校的发展非常重要,可以说既是我国科研战线的前沿阵地之一,在某些方面也代表了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社会地位。面对这一新情况、新课题,高校工会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变化的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路子,创造新经验,是高校工会值得认真研究的现实课题。
三、新时期高校工会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高校工会工作的特点、所面临的形势、自身的职能,就新时期高校工会工作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对策和建议。
1、完善协调机制,改善工作环境。做好高校工会工作,首先要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一方面要处理好与本单位党政的关系。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主动争取行政支持。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与上级工会的关系,接受双重领导。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对开展好高校工会工作是很重要的。第一,建立健全汇报和通报工作的制度,畅通学校和上级工会组织与工会的工作渠道,使上级和学校了解工会的难点和困难,争取学校的支持、关心;第二,主动为学校党委和行政分忧。目前,学校处在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内涵提升的关键时期,党委行政面临许多实际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工会要主动为学校党政分忧,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党政开展好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发动教职工想办法、出主意,确保学校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第三,顾全大局。在维护教职工的权利的同时,要注意始终围绕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大局,从大局出发,做好工会的各项工作。第四,实行党、政、工联席会议,为工会开展工作构筑良好的工作平台,营造和谐的工作气氛和机制。
2、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工会应根据全国教育工会和上级教育工会的要求和部署,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抓住学校党政关注、教职工关心、工会能办的事项,拟定自己的工作目标、规划,找准突破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打开新局面。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观点,正确处理重点与一般的关系,着力在校务公开、教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师德建设等重点工作上求突破。当前工会工作除要加强新时期高校工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切实维护教职工的权益,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教育改革,同时抓好、抓实校(院)教代会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真正通过教代会的形式,团结、教育全校(院)教职工参与改革,使改革措施具体化、合理化、科学化,使改革的精神能被教职工自觉地接受,从而达到深化改革、推进改革、完善改革之目的。
3、转变工作作风。一是多深入到教职工中去调查,了解教职工的工作情况、思想动态、工作和生活困难,党和政府的关心是否落实等等,为工会今后工作的开展和学校重大决策的出台,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二是源头参与。在有关教职工利益的政策、改革方案,工会要作为教职工的利益代表积极参与进去,既体现自己的维护职能,又为增强各项政策、方案、措施的可操作性,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三是加强服务意识。始终坚持为广大教职工服务的宗旨,努力实现高校工会的群众化和民主化。通过工会良好的服务,使学校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工作中得到贯彻落实,把学校党政领导的关怀送到教职
工的心中,使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释放,使工会的维护职能得以切实履行。四是提高维权意识。五是建立学习制度,引导工会干部和教职工立足本职,树立学以立德、学以助教、学以致用、学以创效的全新理念。
4、保持渠道畅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学校、教职工之间,工会就是一座桥梁,要把它们很好连接起来,就必须做到相互之间信息渠道畅通。既要使教职工的合理意见、要求、呼声,通过工会能顺畅地反映到学校和相关部门去,又要使学校的政策、举措能及时地传递到每个教职工。从工会工作对象的特点看,只要工作方法合理,信息流通渠道及时、通畅,学校的发展就会得到广大教职工理解、支持和参与,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能很好地被引导到学校的改革发展事业上来。
5、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和谐校园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为高等院校,就必须建设成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的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校园,首先必须提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能力。在高校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必须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巩固发展高校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着力点。一,经常通过不同层次人员座谈会,谈心交心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教职工的思想动态和不稳定因素,及时化解矛盾,消除劳动关系摩擦,增进团结。二,深入广泛地开展“三育人”,“师德师风教育”等活动,不断提高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三,广泛开展“五好文明家庭”、“比翼双飞好夫妻”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引入每个教职工家庭。四,成立教职工合唱团、舞蹈团、书画协会、太极拳协会、摄影协会等各种群体协会,利用高校的活动场地和设施,开展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五,办好教工小家,提供活动场地和必要的活动器材,为广大教职工提供放松心情的平台。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关心教职工的疾苦,想方设法为教职工办实事,做好特困教职工工作,把工会的的温暖送到特困家庭。
6、提高工会建设民主政治的能力
教代会制度是高校教职工履行民主权利、参与民主管理、实施民主监督的基本制度和重要形式。工会是教代会的工作机构。积极建立和完善校、院(系)两级教代会制度,促进二级教代会制度化,规范化。全面落实教代会职权,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不断提高教代会质量。学校凡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在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提交教代会审议通过。要完善教代会提案制度,提高提案质量,规范提案处理落实的程序,特别是教代会之前要用较大精力抓提案的征集工作,会后督促职能部门抓采纳提案的落实工作,发挥提案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要公开提案处理落实的情况,接受广大教职工的监督。积极探索实施校院两级教代会民主评议校院两级领导干部与组织人事部门考核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不断扩大教职工民主监督的参与面。要进一步拓展校务公开内容,建立校务公开工作总结向教代会报告的制度,保障教职工对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7、提高工会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
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也是主要职责。讲维护,既要敢于维护也是善于维护。所谓敢于维护,就是对侵犯教职工合法权益包括民主政治权益、经济权益和精神文化权益的事项,敢于反映,敢于抵制,敢于运用法律法规来解决问题。所谓善于维护,就是运用党的政策,讲究维护的策略和效果。善于通过改革来维权,即通过参与各项改革政策的制定,提出工会的意见和主张,保障教职工的利益不受侵犯。善于通过发展来维权,就是把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上来,用学校的发展来创造维权的物质基础。
8、提高工会的创新能力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工作创新等多个方面。实践证明,工会工作取得的每一项重大进展,都是理论创新的结果。一,工会干部应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作出新概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实,与时俱进,把握时代发展特点、高校改革趋势和高校工会工作规律,不断推进工会理论创新。三,适应新形势,不断创新高校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师德建设、精神文明创建等各方面工作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载体,开创工会工作的新局面。四,工会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也要不断创新。随着高校信息化的推进,工会干部要具备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生成与创造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9、加强工会自身队伍建设。新时期工会的任务繁重,如何不断加强自身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效率,走精干、高效之路。必须做到:第一,加强对工会干部(特别是新干部)的培训,提供再学习的机会。既要学政治,又要学业务、学专业知识;既要了解掌握政策,又要熟知相关法律法规;既要掌握原则,又要掌握灵活的工作方式方法。第二,加强对分工会组织的指导,主要是政策指导,业务帮助,避免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加强各分工会之间的横向联系,相互借鉴,交流工作经验、工作方法,使好的经验得以迅速推广。第四,关心、爱护公会干部、各分工会委员、工会小组长,评选先进工会委员、工会小组长,表彰先进,激励基层工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第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因循守旧,摒弃旧的观念和方法,改进工
作模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工会工作的新思路,通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开创高校工会工作的新局面。
在高等教育大发展 的今天,赋予工会一个全新的意义,也赋予了工会全新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机遇。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工会工作既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任重而道远。为此,工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推动工会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和活动方式的创新,把继承工会工作优良传统与新形势下的突破与创新有机的结合起来,打造工会工作的新格局,把新时期工会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四篇: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考
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和改革思考
雷雳
目前,伴随着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教育模式、教学理念与目标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终身体育观已经被愈来愈多的学生与体育工作者认同。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体育教育必须实现好两个基本转变:一是由被动教学观向主动学习观的转变;二是由生理体育教育观向生理、心理、社会体育教育观的转变。在高校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适时的给大学生贯彻终身体育的思想,使其努力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其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使他们受益终身。那么如何通过高校体育教育,增强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意识、爱好、习惯以及能力,从而为其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现阶段进行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实践的重点。
一、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在体育教学的内容与课程结构上已经有了一些改善,但在总体框架上尚未有根本性的突破。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依据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系统学习教学模式建立的。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建构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其教学步骤大致分为:开始、准备、示范练习、结束四个阶段,其教学过程大都依照一个模式进行,其教学方法都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纠正学生动作等。这样的教学过程僵硬死板,课堂气氛沉闷,教学内容陈旧老套,这种方式并不适合大学生追求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动机。
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体育教学成绩评定不科学,没有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和终身锻炼习惯。提高终身体育能力等方面均缺乏很好的措施与方法,有效的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比例小,不能很好地转变学生思想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尤其缺乏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没有构建体育职业素质训练项目课程的教学体系。
目前,我们学校采取的是“三段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注重学生的体育基础、体育能力的提高以及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该模式具体的组织形式是将高校体育课分为三段:一年级开设基础体育课;二年级在体育课选修课;
三、四年级开设体育通选课。但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是在一年级不能照顾体优生,区别对待不够;开设的层次多,对师资力量和场地、器材的要求高;高年级开课量不足,强度不大。
总之高校体育教育对采用前沿的科学知识与技术来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方面还很欠缺,忽视了对大学生智力与才能的开发与挖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更多的重视短期效益,都为了近期的目标而努力,而忽视了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认识到,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使他们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这才是目前高校体育教育深化改革的重点。
二、高校体育的改革思路
1.加强理论教学
要加强学生体育基础知识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提供有效学习服务。教学核心就是满足学生需要和重视学生情感和体验,教师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变化规律,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使学生终身受益。
第五篇: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
8月31日上午,在2013年暑期我校工作研讨会上,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仁华应邀莅校作题为《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的专题报告。
吴仁华书记在报告中,分析了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转型的紧迫性,阐述了地方高校转型需要明确的四个基本观念,以及工程学院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校党委书记潘玉腾指出,吴仁华书记的报告既是一场高端的政策解读,也是一次深入的实践指导,对我们进一步了解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了解国家政策,推动学校转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将报告内容摘选如下:
2013年6月28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正式启动了“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
一、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转型的紧迫性
1、产业升级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迫切要求
伴随技术革命对生产力格局和生产方式变革的急速推动,我国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许多企业开始经历从低端制造到中高端制造的转型,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比如在石油、电力行业,数字化、自动化装备的引进和使用,使得生产操作一线对技能型基础工种的需求量激增;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一带,机器人“入侵”制造业,很多企业面临机器人生产研发、维修等工程人员的难求之苦。
因此,适应产业升级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2、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人才供求关系的逆转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人才供求态势发生逆转,2011年至2020年,大学每年毕业700万人,进入白领岗位的比例继续降至55%左右,也就是说,比例接近一半的大学毕业生需到“灰领”、“蓝领”岗位就业。据教育部对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排名的结果是,第一“985”高校,第二高职院校,第三“211”大学,第四独立学院,第五科研院所,第六地方普通高校。
为什么会出现结构性失业?
社会进步需要越来越多具有实用技能的高技术人才和熟练专业人才,需要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做知识技能型的工人、农民和第三产业从业者。然而,中国高等教育现有的人才培养结构变化与此背向而行。
一些院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定位模糊、办学同质化;加之办学经费与条件所限,大量举办文科类、管理类学科,造成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脱节,培养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既造成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又造成产业转型升级瓶颈难以突破。
因此,对高等学校加强分类指导、分类改革,引导地方新建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和建设工业强国的迫切需要。
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是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目前,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认识还有不一致,政府对于转型发展的支持政策体系还没有形成。因此,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在当前还迫切需要加强战略发展层面和具体推进层面的研究。
二、建设应用技术大学需要明确的几个观念 1.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要遵循大学的本质
大学主要有四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应用技术大学为转型目标,同样是要实行高标准、高要求,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加强与高水平企业合作、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引入先进实训技术装备、构建先进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层次和水平。
2、应用技术大学并非高职高专的延伸
我们要清晰地认识,高职高专与应用技术大学拥有自身特定的历史使命和服务面向。应用技术大学不是高职高专的延伸或升级,两者各有侧重、各司其职、互为补充,满足社会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层次定位人才的需求,不可相互取代,更难以简单跨越。
应用技术大学定位在本科层次上,强调用开放的视野和先进的理念办学治校,以学科建设带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调整、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各方面工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其人才培养以知识运用为重点,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的应用性技术创新能力。除了人才培养外,应用技术大学还要成为支撑产业升级和技术积累的重要战略平台。
3、应用技术大学必须同样要重视科学研究
衡量应用技术大学的水平,是以技术积累创新和服务产业实际贡献为价值基准,因此,科学研究对应用技术大学水平的提升同样至关重要,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在人才培养上,应用技术大学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着力培养产业结构需要的实际应用型人才。在科学研究上,应用技术大学更关注“脚下”,积极创造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围绕服务企业增强技术能力,着力于推动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进步及区域产业升级,同时努力在开展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发挥自身作用。
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要建立起更为有效的推进科学研究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将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将科学的思想方法、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向教学转化,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讯息向学生传输,带领学生到地方企业和行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锤炼。
4、应用技术大学更强调关注区域内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应用技术大学强调的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要求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要求,对于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校企合作开展技术创新特别是重大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坚持争取国家项目不放松的同时,加大力度推进与企业、与地方的深度合作。一般意义上,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是教学型大学。围绕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是这类大学的最本质任务。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是这类大学好坏的最重要标志。
要面向全体学生,认真审视现有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对于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要下决心调整或者重新思考专业建设方向,对受到社会和企业欢迎的专业要切实建设好,严格控制专业数量,着力保证每个专业的教育质量都能达到较高水平,深入推进已经确定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开展起来并努力取得实效,把“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上。
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要坚持推进学科分类发展,进一步集中资源,将具有一定优势和已经呈现一定潜力的学科建设得更强更好;要大力推进学生因材施教,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活动、强化优秀学生参与科研、调动专业教师指导优秀学生积极性等多种方式,创造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