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画报分化与转型思考对策

时间:2019-05-14 10:5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方画报分化与转型思考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方画报分化与转型思考对策》。

第一篇:地方画报分化与转型思考对策

地方画报的产生时间,大致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经过约100年的发展,地方画报由起初重点反映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艺术的综合性、新闻性刊物逐渐走向分化。本文分析地方画报分化和转型的背景和方向,探讨地方画报在分化与转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地方画报的分化

1.分化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行政区域被划分为西北、西南、华东等几大区域,鉴于画报在历史上的贡献和其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作用,地方画报被重新搬上历史舞台,各大行政区域相继出版了画报,如《西北画报》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诞生的(这一时期的画报,几乎都以《**(地名)画报》命名,而且以后逐渐成为画报的主流。本文所研究的画报,即是原以地名命名的一批画报,如《山东画报》、《安徽画报》、《河北画报》等)。其后,我国行政区域虽几经变更,但各省几乎都保留了画报,在管理上也沿续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全额拨款的模式,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上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画报在形象、直观、生动地记录时代、鼓舞民心、传递政情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图片和摄影尚未普及的年代,各地的画报甚至成了各省对外形象宣传的“窗口”和“名片”,被广为推崇。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读者群体的分化,画报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如体制僵化、内容陈旧、编排模式化,对新媒体的冲击不能做出灵活有效的应对等。

为了寻找新的发展契机和生存空间,画报逐渐从以往同一的定位和经营理念走向分化,而这种分化是以经济和社会的转型为背景的,具有诱致性特征。

(1)财政改革,事业单位开始企业化运作。由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的财政改革,尤其是1998年以来的财政改革,政府减少了对一些事业单位的拨款,把竞争策略引入事业单位,鼓励其参与市场竞争,使其逐渐走上自负盈亏的道路。在此背景下,很多事业单位开始企业化运作,画报的分化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的。

(2)经济转型,行业内部的竞争加剧。其一,纸媒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画报大多诞生于图片资源紧缺的时代,而现在则是图片甚至期刊本身都过剩的时代,画报若不走出以往的办刊模式,不向新的目标读者进行有效的品牌推广,随着老读者的渐次逝去和退出,发行量下降甚至难以为继将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其二,在新的传媒手段的冲击下,画报必须选择能吸引读者而又适于表现的主题,画报的分化成为一种必然。分化画报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背景下,应对竞争、寻找生存之路的无奈选择。

2.分化后的格局

受经济转型和财政改革的影响,画报分化后大致呈现出三种类型:一是以《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和《民族画报》为代表的中央级或全国级政治刊物。由于这些报社还属于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没有生存竞争压力,因此,未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经营和运作模式;二是以各地方画报为代表的综合性画报。20世纪50年代诞生的数十家省级地方画报,在财政改革后,这些单位大多成为介于事业单位和企业间的差额拨款单位,不能完全面向市场,但又面临生存竞争,只有把政治、新闻、艺术和娱乐等多方面内容融为一体,才能满足不同读者的要求;三是以《城市画报》为代表的面向市场的消费类杂志。这类画报完全以市场为导向,采用企业的经营和运作方式,寻求新的增长点。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受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报社本身实际情况的影响,地方画报在分化与转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转型中的道路选择问题。在诸多问题中最主要的是道路选择问题,目前大多数地方画报仍处于财政支持和市场化的夹缝中,差额拨款使其不能像《人民画报》那样按以往的发展模式走事业单位的道路,也无力像《城市画报》那样完全走向市场,因此,面对生存竞争,在转型过程中绝大多数地方画报难以寻找一条有效的发展途径。没有明确的发展道路,只能走综合性的路线,不能完全脱离政治,又迈不进市场;既不能完全依赖广告收益,也不可能完全依赖发行,处在夹缝中的地方画报很难形成准确的市场定位,也无法聚拢目标群体。这种半计划、半市场的状态,影响了报社的运营,更重要的是制约了经营理念的发展,从而在单位内部形成了较为僵化的机制。

2.低水平的同质竞争现象严重。在画报转型的趋势下,各地画报多在积极地探索发展道路,但这种探索大多局限于在政府支持和市场竞争间寻找第三条道路,这一模式使其在杂志的定位方面缺乏明确性,各地的画报风格和内容大致趋同,难以走出区域市场。另外,画报在行业内部也表现出低水平竞争的态势,尤其在办刊理念上缺乏独特性,与其他刊物一样难以找到新的突破口。

3.应对新媒体冲击的能力较低。技术创新给画报带来的巨大冲击,传统相机和数码相机的普及,互联网的无限延伸和数码技术的日新月异,图片拍摄、处理、传输、存储手段的更新,图片获取渠道的多样与便捷,图片资源的极大丰富和广泛使用,加快了“读图时代”的到来,画报图片的独家性已不复存在。大量媒体纷纷侵入原本只属于画报的领地,报纸的头版头条已开始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出现,或配发大幅图片,以图片为主的画报大多已失去了个性鲜明的特征。画报的图片优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和削弱,其生存空间受到了空前的挤压,发行量、影响力急剧下降,而自身却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

地方画报要解决转型中的种种问题,首先是要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现有的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下,《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的发展模式对地方画报来说已是不可能选择的道路,因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逐渐削弱,画报走向市场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其次,要走出低水平的同质竞争,重要的是改变传统的办刊理念,确立个性鲜明的风格和定位,在塑造价值取向、契合独特群体生活方式的同时,锁定目标群体。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逐渐走向分化,一些阶层的生活方式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因此,在寻找合适的生存空间的同时,应该意识到一些独特群体的存在。比如《城市画报》竭力满足“小资”追求优质生活的欲望,引领其在财富与欲望之间取得平衡。

再次,在应对“读图时代”所带来的冲击时,保持刊物鲜明的特点和风格最为重要。《城市画报》的成功在于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如今画报的图片优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和削弱,而要自如地应对这一冲击,以真正具有冲击力或耐人寻味的图片打造鲜明个性非常重要,《城市画报》对插图、照片细节的控制就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总之,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全国地方画报都对先前的计划模式作了调整并逐渐转型,但从转型的效果来看,转型后的地方画报大多尚未形成鲜明的个性,仅仅运作模式进行了表面的转变。另外,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地方画报的生存需要依赖于整个行业的真正转型,从分化走向整合才是转型的根本途径。任何一个报社的单独转型与调整,都无法应对这一全面性的冲击;加之各地分割办刊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资源的耗散,如果加以整合可在打破区域间竞争的同时实现规模经济。

第二篇:新形势下民主党派机关转型的思考与对策

新形势下民主党派机关转型的思考与对策(转载)

提高参政党建设科学化水平是新形势下多党合作制度发展的需要。民主党派机关建设是参政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思危主席曾指出会的各级领导机关好比是司令部。机关的组织、指导作用的发挥,机关干部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直接影响参政党自身建设和履职水平。

省、市委会机关作为联系民建上下级组织实现会的任务的纽带,长期以来,在传达贯彻上级精神、集聚会员智慧和力量履行参政党职能、为会员服务、反映会员及所联系的群众的意见呼声等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适应形势需要,各级组织不断推出创新工作,展现生机和活力。但与党委、政府机关相比,党派机关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如机关相对封闭,与党委、政府机关交流很少,党政信息了解不多;社会实践少,对社会实际情况接触不多;省委会机关与会

员联系不够广泛,对会员的思想状况和诉求了解不深;机关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有待加强;机关绩效考核尚未起步;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有待拓展。

一个人的思想广度和深度决定其成就的大小。一个党派机关建设理念,决定机关建设成就。当前民建自身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面对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转型,党派机关如何深入学习研究执政党建设的经验,结合参政党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转型,建设学习型、开放型、创新型机关,培养建设一支注重德行、富有激情,积极思考、善于创新,努力进取、执行力强的机关干部队伍,转变工作作风,强化工作效能,努力营造出“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一、建设学习型机关

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政党,如果不加强学习、不提高学习能力,势必落后于时代。建设学习型机关,要注重科学理论学习,加强社会实践,分析研究问题,与时俱进增强参政党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努力做到三个善于: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实践,为领导当好助手和参谋。

(一)善于学习,解决学习什么的问题。

学习科学理论。科学理论的指导是提高参政党科学化水平的基础和前提。成思危主席指出,理论是指南针,理论是主心骨,理论是粘合剂。学透理论,才能紧跟时代节拍,以更高的眼界、更开阔的视野思考新时期党派工作。

学习科学理论夯实思想基础。理论上清醒才能政治坚定。党派机关与中共党委和政府机关相比,有共性又个性。共性的科学理论要学,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派机关还特别要注重学习参政党理论。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总格局中参政党性质、宗旨、功能、历史责任和时代特征。增强政治认同意识、政党责任意识.学习科学理论明确工作目标。理论学习学深、学透了,工作才会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才会有前瞻性、主动性、创新性。从指导工作角度,理论学习应抓住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深刻理解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安排的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深刻理解参政党功能。有必要经常重温《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中共中央〔2005〕5号文件等一系列制度规范,深刻理解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和功能: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明晰参政党在在多党合作政治体制作中的工作内容、实现形式、工作方法、运作程序。梳理出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思路,围绕履行参政党职能,做好教育引导、集聚整合、代表服务工作。因此党派机关的理论学习不是肤浅的表面的形式主义的学,而必须系统的、深入的、潜心地学。不仅从事宣传工作的部门要学,其他部门和全体干部都要学。人人学习,主动学习,在学习中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素养,不断超越自我,形成一个团队的共同进步。

学习会的优良传统。学习民建65年来的建会经验,坚持五项准则和四种精神,传承弘扬民建优良传统。民建65年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凝聚全会意志和信念的精神内核。学习传统,一方面是为了继承前辈的优良品质和崇高精神,另一方面是为了学习运用民建领导的领导理念和工作方法。《孙起孟文选》、《成思危论民建工作》等民建领袖著述,是开展党派工作非常好的指导手册。

学习形势任务政策法规。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有机更新、民计民生改善、政府管理创新等已不仅是宏观的号召,而是发生在身边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学习形势任务、国家大政方针,学习党派中央的导向、精神,认清工作目标和要求,才能融入时代,为履行参政党职能出新招、高招、实招。

学习党政先进管理经验。学习党委政府治理理念、方式方法,学习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等知识,加强调查研究,参加改革发展生动实践,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开阔思路,创新思维,改善党派的自身建设。学习其他党派和全国各省民建组织的好经验,借鉴运用到我省民建各项工作中。我在杭州上城区挂职的两年,见证了一个实际管辖面积只有10多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小城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典型。区委区政府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敢为人先、跨越发展,带领干部群众以“5+2”、“白加黑”的埋头苦干精神和高效的执行力,创造了GDP增幅超过全市水平,地方财政占全省第10位的不凡业绩,并成功转型为经济实力强、产业结构优、政府模式新、百姓得实惠的高品质城区。在基层政府的学习实践,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增强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获取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和精神动力。党派机关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干部到政府挂职锻炼。

学习各处室业务知识。要提倡党派机关与时俱进钻研业务的风气。开展会务活动,加强与会员沟通需要具备相关的统战理论、经济知识、政策法规等各方面的素养。建立民主党派利益表达机制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政策规范。参政议政的要求越来越高,更需要机关职能部门掌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的最近动态,了解党委、政府、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学习,提高共识,充实机关干部的底气和才气,才能提高素质和能力,增强机关的生机和活力。

(二)善于思考,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

理论学习是为了指导实践。学习理论,了解世情、国情、党情,分析会情,进一步思考党派机关能为党派建设创造什么样的价值、贡献什么点子,思考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和方法实施,取得实效。

——在发挥党派功能方面,总结参政议政规律,完善参政议政机制,如何在服务发展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成效?如何加大与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合作调研,了解更多情况,提高对策建议的有效性?

——根据多党合作制度安排,在有序政治参与、利益表达、民主监督、维护稳定等方面,党派如何发挥作用?“高度发达的政治体系,通常具有比较专业化的结构来进行利益综合以及动员各种支持所提出的建议的资源,政党通常所从事的就是这些活动。” [1]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架构中,除反映社情民意外,党派利益代表机制如何拓展、建立,党派机关如何做好本党派及所联系会员利益综合和利益表达,围绕百姓普遍关心的民主问题积极反映群众利益诉求,将他们的意志带到政治共同体之中,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组织建设方面,如何保持民主党派进步性与广泛性的统一,保持党派整体的进步性,广泛性又如何在在组织发展条件、发展对象中体现?民建如何保持党派特色,抓好两支队伍、提高学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如何总结代表人士的成长规律,建立动态综合评价体系,抓好发现、培养、使用、评价四个环节?

——如何通过方法创新,整合民建优势资源,发挥最大效应?如何广泛了解会员需求,创新载体,为会员提供信息对接,为会员事业发展提供帮助?

„„

这些不仅是理论问题,已成为亟待探索的实践问题。需要各级机关干部积极思考,寻找方法、途径。

(三)善于实践,做好“结合”文章

学习、思考要结合实践,勇于实践。把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与民建的实际相结合,做好结合文章。孙起孟主席曾专门著文论述,要在结合上下功夫,吃透两头:一头是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加深对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断提高坚持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头是弄清会情,并从特定的情况、条件出发,选准贯彻方针、政策的主旋律问题。这一论述至今还是指导党派机关工作的经典。最近中共省委领导指出,推进多党合作和统一战线事业发展,必须突出服务发展、促进和谐两个重点。围绕这两个重点,党派机关如何设计载体,整合力量,开展活动,把省委的要求落到实处,可以做大量工作。如发动全省会员开展“为经济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献计出力” 主题活动,举全会之力围绕中心,提出实质性的建议。又如为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些基层组织做了大量工作,可以总结推广经验,扩大促进和谐的作用。

二、建设开放型机关

以开放的理念、开放的心态、开放的实践,扩大党派机关的开放程度,增强与党委、政府部门的联系、与社会的接触、与会员的交流,了解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了解社情、会情实际,增强与党政部门、社会各界、会员群众的互动。具体工作中力求“三近”。

(一)贴近党委政府工作

一是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保持必要的敏感性,平时应多关注党委政府重大举措,多收集相关信息,多作思考和积累。党政部门公共管理科学化、专业化趋势不断增强,拥有丰富的行政资源、信息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才资源。民主党派的政策建言要进入政府部门和领导同志的视野,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必须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非常熟悉和敏感,了解相关问题的基本面,紧扣主题提出对策建议,有新的高度和深度、有水平和分量,才能进入决策程序。民建杭州市委会提出培育和发展杭州特色潜力行业建议,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中共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形成了民建市委会的品牌,就是因为该建议契合了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

二是寻求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帮助,更好知情出力。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最大的困难是信息不对称。要与党政部门经常交流沟通。主动走访对口联系部门,与他们建立日常资料交换和信息交流。增加互动,增进了解,获得支持。民建宁波市委会领导与市政府及部门的领导共同调研,与政府对口联系部门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从选题、资料信息、经费等方面得到大力支持,获得多个课题及可观经费。与政府联手做好参政议政工作,事半功倍。

三是加强与党政机关干部的交友、交流,学习政府的工作内容、程序、方法、经验,提升党派机关干部的能力水平,建设适应新世纪党派工作要求的复合型干部。现在省市各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通道已打开,党派干部应多做好本领储备。党政机关工作面广量大,绩效考核要求高、任务重、时间紧、节奏快、重落实,通过实践锻炼,有利于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应多创造到政府部门的实践机会。

(二)贴近会员思想和需求

加强与会员联系集聚会员智慧。发挥参政党功能,推进有序政治参与,代表会员及所联系群众的利益和呼声,必须保持与会员近距离接触。“政党在政治系统中充当了利益输入的中介与桥梁,”[2],“政党和他所代表的民众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渠道,并保持对民众意愿的变化的敏感性,才能保证民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得到实现”[3]。深入会员,与会员交朋友,了解会员想些什么,希望什么,发现会员优势专长,能为会贡献什么。在了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调动会员积极性,发挥优势,广集民智,多献良策,建立以会员需求为导向的工作机制。会员加入民建组织,有各种需求:寻求政治信仰和组织依托、发挥专长实现自身价值、拓宽社交平台促进事业发展、依靠组织维护合法权益等。机关对会员,不能总要求奉献,应从会员的不同需求出发开展工作,增强服务的针对性。首先必须落实与会员的联系制度,传达上级精神,了解会员的愿望和诉求。第二要建立会员间信息交流机制,实现会内资源优势互补。第三建立会员发展培养机制。帮助会员实现政治价值、促进事业发展、增加社会交往、维护合法权益。关注骨干会员专长的发挥和安排任用,关心年轻会员的教育培养,支持企业家会员的事业发展。第四要建立健全会员利益表达和处理机制,做好会员来信来访工作,维护会员合法权益。第五整合会内资源,建立会内帮扶长效机制。关怀老会员的生活健康,建立困难会员帮扶基金,向原工商业者、老会员和患病困难会员发放补助金,使会员切实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三)贴近社会实际

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呈现“四性”特征: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和显著的社会性。党派工作要适应这些特征,建立与社会的互动机制。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建设开放型的党派。

党派机关必须补上基层课、社会课、民生课,实践课,增加对社会对基层的感性认识。了解社会是履行参政党职能的基础。无论是自身建设、参政议政、社会服务,都源于社会。特别在当前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要积极引导广大成员和所联系的群众为社会和谐献计出力。基层工作的经历,使我深切体会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维稳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民主党派应该积极协助党和政府维护社会稳定多建言出力。要关注民生,考察民情,汇聚民智,谋求民利,多做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凝聚力量的工作。

扩大党派社会影响,让社会多了解党派。现在社会对党派的认识还不多。有些发展对象入会要求很迫切,但对党派了解很少,往往觉得民主党派有些神秘。最近中共省委组织部开通网站,打造“阳光组工”,8月上中旬,浙江省委组织部长蔡奇和11个省辖地级市的市委组织主要负责同志密集在网上亮相,与网民进行交流。党委核心部门推出如此开放亲民的大动作,党派更要解放思想,走向社会。设计多种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大对社会宣传力度,宣传党派参政议政实效、优秀会员事迹,公益活动业绩。在开放中增进相互了解,交流中收获公众信任,扩大社会影响,更好履行职能。

三、建设创新型机关

党派机关要清醒地认识参政党在多党合作制度架构中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以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党派工作科学方法,提高参政党机关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发展思路创新

以民建中央和中共省委提高参政党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为目标,不断改进和提升传统的工作方法,改变习惯性思维,创新思路,在更高层面更宽的视野考虑发展。党派机关各职能部门应全面把握会情,了解会员实力、专家学者的水平,基层组织情况等,在此基础上跳出本党派、跳出浙江省,来分析本党派的优势和不足,谋求各项工作发展新思路。

在组织工作方面,今年省委会为落实民建中央自身建设会议精神,加强组织发展工作,根据领导要求,对会情进行全面分析,规划宏观发展思路。对我省民建会员结构状况,横向与浙江省省级各民主党派比较、纵向与全国民建各省级组织会情作比对,分析优势劣势,思考对策,制定《民建浙江省委会组织发展意见》,从宏观上把握建设两支基本队伍,优化会员结构的进程,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围绕发展高校、政府经济部门、企业界、新社会阶层代表性人士,培育民建优势人才队伍的重点工作,制定近期任务、中期目标。

(二)工作制度创新

学习执政党经验,推进参政党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建设是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的保证。现在各级党派对制度化建设还是非常重视的,关键是坚持制度、落实制度,并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制度。当前要探索运用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加强、骨干队伍、后备干部、机关干部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后备干部动态管理制度,设计能充分展示代表性、影响力、政治认同意识、政治参与能力、政治奉献意识、组织领导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动态评估,作为培养使用安排的依据。探索机关干部工作评价体系,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考核其品德学识水平、执行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勤政廉洁情况。扩大参与考核评价人员的范围,尝试建立会员参与考核评价的机制。

(三)工作机制创新

要根据现代管理理念,整合党派优势资源,发挥整体功能,实现最大效益。

进一步完善自下而上的资源集聚机制,充分发挥参政议政委员会等各专门委员会作用,整合会员特长和优势,履行参政党职能。

探索自上而下发挥作用的机制,如何将集中在中央、省、市的人才资源,为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建言献策,扩大民建的影响,打造民建品牌。

创新形式、载体和内容,加强会内交流、资源对接。如各级组织间加大横向交流、会员间加强交流,专家与企业家交流、高校与会员企业对接,优势互补信息共享。

(四)工作方法创新

适应开放、民主的时代精神,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创新民建工作方式方法。建立与会员互动的网上工作服务平台,构建无缝隙的网络型服务机关。通过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为会员提供高质量、不限时服务。一是构建网上基层组织活动平台,建立基层组织电子台帐,推动基层支部规范化建设,方便支部间经验交流。二是建立民建各级组织工作交流平台,加强各级组织领导、机关与会员联系交流,加强工作指导和服务。三是完善各级组织和会员的基础数据库,做好民建中央电子会务平台会员管理系统的管理、维护、更新工作。

(转载自民建中央网站,作者高波系民建浙江省委会组织处处长)

第三篇:关于加快浙江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对策

关于加快浙江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对策

一、浙江开发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浙江从1984年10月设立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目前共有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的省级以上开发区118个(数量居全国第三),其中:各类国家级开发区18个,省级经济开发区55个、工业(高新)园区45个,形成了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的区域开放格局。

浙江开发区设立26年来,在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进程中,探索了有益经验,发挥了重大作用;全省73家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不含园区)以不到全省5%的土地,引进了占全省近1/2的实到外资,完成了占全省1/3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和出口交货值,实现了占全省1/5的财政收入,为加快浙江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开发区已成为浙江对外开放最有活力、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重要平台,成为引领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但同时,开发区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通过转型升级来解决发展困境:一是规划起点不高。不少开发区早期对规划重视不够,空间布局“小、散、乱”,资源利用率不高;二是发展空间受限。浙江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经国家核准面积平均8.17平方公里,最小开发区只有1平方公里。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多数开发区原批准规划面积已基本完成;三是产业层次偏低。不少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仍为传统产业和一般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四是功能配套不全。开发区原先定位偏重工业化,功能比较单一,吸引高端产业和高级人才的软硬环境欠佳;五是体制优势弱化。开发区曾经享有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特殊优惠政策取消或受限,办事难度加大、管理成本增加、服务效率降低。

二、省内外正在转型升级开发区的趋势特征

经过26年的建设与发展,开发区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依据形势变化对外资、产业、土地、税收、环境、劳工等政策做了重大调整,这些政策与开发区关联十分密切;开发区的职能已从上世纪80年代单一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经济功能,向综合性建设、综合性发展、综合性管理等多功能转变。目前,省内外一些正在转型升级的先进开发区的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发展模式、发展形态都在发生变化。有专家学者分别用“大开发区时代”、“后开发区时代”和“泛开发区时代”三个词汇,对转型升级中的开发区发展趋势和主要特征做了新的诠释和描述。

所谓“大开发区时代”,是指开发区实际管辖的范围已经不是当初设立核准的几平方、十几平方公里的范围,而是通过体制创新、授权管理扩展到几百平方公里的区域。据了解,外省国家级的苏州工业区280平方公里,天津开发区300平方公里,广州开发区390平方公里,大连、青岛开发区都是400平方公里,沈阳开发区480平方公里。浙江省国家级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管辖面积200平方公里,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管辖面积180平方公里。几百平方公里的大开发区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工业园区,而是按照统筹二、三产业、统筹城乡建设、统筹区域发展的理念进行建设的复合开发区或综合经济区,已经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平台和促进转型升级的新高地。

所谓“后开发区时代”,是指国内先进开发区在功能定位上,已经由单一加工制造业,向先

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转型;在经济结构上由单纯工业经济向城市综合经济转型;在管理职能上由只注重经济发展向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型。如同我国大庆、鞍钢等城市早期所经历过的发展轨迹,一些开发区已呈现出“工业区——新城区——行政区”的发展走向。在商务部每年发布的全国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评价报告中,连续多年排名第一的天津开发区在2004年写了一本名叫《走出孤岛》的书,其核心思想就是开发区要走出工业孤岛,大力发展城市经济、融入城市经济,依托城市更加完善的功能和更加优质的品位,吸纳高端人才,集聚高端产业。目前浙江省排名第一、全国排名第十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来确立“城市国际化、产业高端化、环境品质化”的目标定位,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并举”的发展方针,加快推进从“建区”到“造城”的战略转型。

所谓“泛开发区时代”,是指开发区走出“围墙经济”,放大溢出效应,着眼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以体制创新为切入点,探索形成开发区与所在区域资源整合、功能叠加、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新格局。开发区利用自身多年积累形成的品牌优势、产业优势、资本优势、人才优势和管理优势等,辐射带动方圆几十甚至几百平方公里;实现经济园区与周边地区的良性互动,促进内外联动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均衡发展、社会和谐发展。浙江省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当初批准设立于市中心的文三路电子一条街,跳跃到钱塘江南岸发展,实行高新区与滨江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不但突破了高新开发区自身发展的空间局限,而且推动了杭州城市由“依湖发展”到“跨江发展”。短短几年,一座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滨江新区已矗立在钱塘江南岸。

三、浙江省开发区已具备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

1、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已形成了共识

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实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开发区已普遍认识到原有的低水平、低产出、低效益和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加快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在实际工作中,开发区更加注重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质量,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和促进产业升级,更加注重集约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

2、开发区多年积累的综合实力为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浙江省开发区已集聚规模以上企业18805家,外商投资企业8600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902家。2009年,全省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出口、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49.1%、33.14%、37.29%、20.3%。截止2009年底,浙江省开发区已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76.5亿美元,设立各类研发、技术中心785个,持有各类省级以上著名品牌(商标)1985个,拥有各类专利授权5.5万件,大专以上学历员工87.9万人。可以说,开发区作为发展要素高度集聚的重要平台,已经具备了转型升级的经济条件、物质条件、技术条件和人才条件。

3、开发区整合提升为转型升级提供了平台支撑和体制保障

根据省政府部署安排,近两年全省各地分批组织实施了开发区整合提升工作。已开展整合提升的第一、二批52个开发区辐射带动的区域达到5872平方公里,其中超过100平方公里的开发区26家,共整合各类园区198个。有近20家开发区纳入浙江省正在加紧规划的省级重点产业集聚区核心区块,未纳入的开发区通过整合提升发展空间明显扩大,已成为县域经济未来发展的大平台。随着开发区行政托管区域的扩大,倒逼开发区进行管理体制创新。目前,绝大多数开发区实现了领导职务高配,增强了开发区统一协调、配置资源的能力。

四、加快浙江省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

1、坚持用科学发展理念引领开发区转型升级

浙江省开发区转型升级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推进六个方面的转型:一是加快从注重发展工业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转型,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二是加快从偏重资金输入向重视引进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创新转型,促进吸引外资与自主创新结合,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三是加快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效益提升转型,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提高资源转化率和经济贡献率;四是加快从依靠政策驱动向提升综合服务功能转型,优化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能;五是加快由粗放型消耗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再生型发展方式转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开发区;六是加快由建设单一工业园区向工业区与新城区联动转型,同步推进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和现代化、生态型新城区建设。

2、科学编制全省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

开发区整合提升后,区域面积拓展到几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发展定位也不再是单一工业和单纯经济,而是一个统筹发展、综合经济的区域。因此,提高规划水平,加强规划引领,发挥规划作用,显得更加重要。省发改委已牵头编制浙江省“十二五”时期开发区(园区)发展规划,并会同省商务厅、省经信委、省科技厅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全省开发区(园区)结合各地正在编制的“十二五”规划,立足更大范围、站在更高起点、着眼更长时限,谋划更好发展;明确开发区(园区)在浙江省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中的目标定位、功能布局、产业方向、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等;在浙江省优势区位和重点区域,确定一批重点开发区(园区)先行开展规划编制工作,作为浙江省“十二五”时期重点打造的开放载体和产业平台。

3、精心打造一批国别园区和产业集聚高地

在浙江省绝大多数开发区通过整合提升完成空间拓展、做大平台之后,下一步要重点引导开发区向“精、特、高、强”方向发展。一方面要学习借鉴山东开发区建立国别(地区)园区和江苏开发区设立特色产业园区的经验;另一方面要认真总结浙江省杭州、宁波、嘉兴等地办好新加坡科技园、新加坡低碳产业园、北欧工业园、欧洲工业园、日本光电产业园、台湾电子产业园的做法。重点培育一批国别(地区)园区,发挥以外引外的集聚集群效应;着力打造一批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促使产业高端化、高新化、高质化、高产化。通过一批特色园区和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努力把浙江省开发区建设成为科技含量高、产业特色明、集聚效应好、生态环境优的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创造经验,提供样本。

4、顺应生态文明趋势建设绿色生态开发区

按照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的“积极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开发区(工业园区)生态化”的任务和要求鼓励支持开发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限制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落后产能,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积极引导开发区科学生态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和浅海滩涂,切实保护生态资源、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着力抓好省批复的开发区生态化改造和建设规划实施工作,完成省“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开发区环境整治任务;重视发挥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进钱江经济开发区新加坡低碳产业园区建设,探索创建一批生态绿色开发区和低碳经济示范基地。

5、发挥考评导向作用助推开发区转型升级

省商务厅从2006年开始这方面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初步建立一套被省内开发区广泛认可,在国内别具特色的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一是坚持规模、质量、效益、增速相统一原则,反映质量和效益的权重合计占50%,反映规模和增速的权重分别占30%和20%,在权重分配上体现了好字当头、质量优先;二是在发展质量10个指标中,反映高新产业、科技投入、研发创新、品牌专利、质量认证、员工素质等指标就占8个,有利于引导开发区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转型升级;三是在综合效益10个指标中,反映工业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产出效益、节能减排、环境管理等指标也有8个,有利于促进开发区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各地开发区主管部门可以参照省里办法,加强对开发区的综合考评工作,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

6、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

开发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封闭式管理、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曾经创造了体制先发优势,赢得了发展先机。但当时开发区管辖的区域面积都不大,人口也不多。现在浙江省开发区通过整合提升实际管辖区域已扩大几倍、十几倍,管理对象涉及到区内不同的行政组织和诸多的经济实体。虽然在空间上整合了,但更多还是形式上的“凑合”。实现从“貌合”到“神合”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最终建立起统分结合的领导管理体制、公平共享的利益平衡机制和高效便捷的工作运行机制。省商务厅拟于下半年召开全省开发区体制创新研讨会,交流浙江省部分开发区通过充分授权、开展先行先试的做法和经验,探讨全省开发区创新管理体制、优化发展环境的思路和举措。新形势下开发区最大的优势就是体制优势,最好的环境就是体制环境。各地党委政府和开发区要切实抓好体制创新这个关键环节,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营造开发区发展新优势。

第四篇:论我国贫富分化问题的影响与对策

论我国贫富分化问题的影响与对策

兰 章 宣

(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浙江衢州324006)

【内容提要】“十六大”指出“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贫富分化问题也日益凸显,并呈扩大趋势,已成为威胁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政府必须加以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本文就此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与对策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贫富分化影响对策

【正文】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改革政策已取得重大成就。但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改革以后,我们发现共同贫困的局面虽已消失,但“共同富裕”又未实现。现在深深困扰政府和社会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社会各级层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形成了一种“马太效应”:穷者越来越穷,富者越来越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坚持共同富裕原则,避免两极分化过度,把贫富差距控制在一个适当的程度,也就成了政府必须加以解决的紧迫问题。

一、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状况

按国际惯例,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分化程度的标准是基尼系数。有资料表明,改革以来,我国以前在贫困基础上均等化的分配格局已被打破,社会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从基尼系数的变化可以清楚看到这一趋势。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23,城镇1984年为0.16。到1988年,城市上升到0.24,农村达到0.30,而城乡合计货币收入基尼系数达到0.385。到1992年,这一数字已上升到0.40左右。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计算,1994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343,比美国1989年的0.3992高0.0451,超过国际上通常认为的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的中等不平等程度。

收入差距扩大,导致了不同收入阶层的分化。首先是高收入阶层的崛起。据《福布斯》统计我国目前亿元富翁已超过1000人,百万富翁有3000万人。国家统计局统计,1994年城镇中20%的高收入户与农村20%的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为13倍。高收入层主要由专业户、城乡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企业租赁承包者、部分文化界人士、各种流通领域的经营者、部分公司职工以及涉及外企业的部分中方雇员构成。低收入者主要是经济基础落后地区的农民,因停工停产或亏损企业的职工、因病、残、天灾人祸而丧失过去能力的人等等,生活困难和未解决温饱的人数达7000多万,需要救济和扶助。

另据调查表明,从储蓄情况看,2002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突破80000亿元,其中储蓄80%被2千万私营企业主、个体户和1千万名演员、作家、三资企业经营者占有;这一群体占人口20%;而其他群体仅占储蓄20%,占人口80%。贫富之间储蓄差距明显。这还仅是以存款作比较,若以收入作比较,贫富分化会更明显。

二、贫富差距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正面积极作用、1、合理的贫富差距能产生激励作用和示范效应。“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富裕是人心所向,由贫穷而变富裕也是人的本能,但是,如果没有差距,就没有目标没有榜样,没有压力。因此,合理差距的存在,不仅能给落后者产生示范效应,给他提供学 1

习的榜样,而且能给他们一种心理压力,激励他们奋发向上。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向人们证明和展示了这种差距所产生的激励和示范作用的巨大力量。

2、合理差距的存在为先富者带动和帮助落后者共同富裕提供了一个传、帮、带的平台。先富者除了带动、激励和示范效应外,还有其它更多更实际的内容,如先富者要扩大再生产,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需要更多的合作者,这就可能为落后者提供就业机会等,由此便带动落后者共同发展。

贫富差距的存在同样为先富起来的地区和先富起来的人帮助落后地区及其它人共同致富创造了一个平台。在普遍贫穷的情况下,“帮助”事实上只是奉献,以削弱自身的发展潜力和自我牺牲为代价;只有确实存在贫富差距时,先富者才可能在保持自身持续发展的同时,给予落后者道义上的支持,这种帮助和支持,从长远来说是双赢的。

负面影响

1、造成民众的被剥夺感心态而影响社会稳定。现在中国的贫困并不同于改革开放以前的贫困。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任何一个地区的绝大部分民众的生活都比改革以前要富裕得多。但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不仅仅是要纵向比,还要看它和其它阶层相比的横向差距。国际上通常用“基尼系数”来衡量居民收入差异程度。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合理状态,而0.4以上则属于收入差距过大,如果达到0.6,暴发户和赤贫阶层同时出现,则社会**随时可能发生,所以0.6被定为警戒线。西方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一般在0.3~0.4之间。以上数字表明,在短短的十几年间,中国已经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了一个贫富差距引起社会不安的国家。

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组织的一项调查中,当问到“您认为目前社会上的一些富人中,有多少是通过正当手段致富的”时,回答“不太多”的占48.5%,回答“几乎没有”的占10.7%,答“不知道”的占20.8%,仅有5.3%的人回答“很多”。由此可见,被调查者认为相当部分高收入者,并不一定做出了与收入相匹配的重大贡献,倒是相当多的低收入者为社会、为国家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民众对贫富分化的不满,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不正当致富的不满。

多数人对分配不公的抱怨主要是对致富方式的不满,而不是对贫富分层的不满。

现在中国民众对分配不公的抱怨已与八十年代有了很大的不同。那时的抱怨还多少有点平均主义的遣弃,对个体户带有身份上的歧视,但却没有人否定个体户主要是依靠能力,通过市场行为赚钱。经过后来的“下海”潮,人们早已知道“下海”的不易,对个体户、私营业主的含辛茹苦有所体会,愤慨小了许多。但民众也看得很清楚,九十年代几次机会中基本都是特权圈中人或和他们有关的获利。一想到致富因素是靠自己掌握权力,这种机会不均等造成的经济不平等就显得特别不公平。

毫无疑问,在高收入者和贫困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利益冲突。尤其是当高收入者的高收入常用于奢侈性的挥霍上,只刺激了某些不正当行业和寄生阶层出现时,社会公众产生强烈的相对剥夺感,并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潜在要素。

2、对社会持续发展的影响。平等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始终是处于中心位置的问题,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秘书处在详细考察了亚洲一些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状态后,得出了如下结论:“从经验来判断,显著并在增大的收入差距并未证明有助于富有活力的经济成效和发展的强大势头。事实上,看起来更可能是严重的收入集中化,强烈地(从物质和心理上)阻碍了公众对于发展的参予,从而妨碍了健康的经济发展”。(1)社会的平等和经济平等密切相关,互为因果。种种迹象表明,收入的严重集中化极大地妨碍了中国的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

首先,贫困人口低下的生活条件损害了他人勤奋工作的意愿和能力,结果只会使生产停滞不前,大大降低效率,这就使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还要走很多弯路。

其次,不平等的现状助长了国民的无责任化倾向。因为在民众需求更大的平等背后,是对这样一个事实的认识,即它在社会公正方面有种独立的价值,对国家凝聚力具有健康的作用。而中国目前国民的无责任化倾向毫无疑问使国家凝聚力下降。

3、对社会整体的影响,一方面贫富差距过大产生的社会问题,会使社会机制失去往日的秩序和健康活力,甚至导致社会混乱,影响社会的发展,影响所有人的正常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所有的财富,不管是富人占有的还是某个地区的,应该都是社会共同创造和拥有的财富资源。贫富差距过大,一边是奢侈挥霍,一边却得不到迫切需要的发展,甚至得不到基本的生存条件,得不到适当的教育,享受不到社会进步带来的益处,有限的社会财富资源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就等于财富的浪费。

三、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富分化扩大的对策

十四届五中会会《建议》指出,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和社会分配不公,“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方面”。江泽民同志在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指出:贫富差距若“任其扩大,就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十六大”报告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对如何调整贫富差距扩大问题笔者以为有如下对策。

对策一:制定相对合理和可行分配政策,努力把不平等程度控制在不挫伤人们对经济增长和经济改革的积极性的范围之内,以保证经济的健康和迅速发展,缩短收入分配由不均等向均等化过渡的历程。“十五大”提出,为规范收入分配,使贫富差距趋于合理化的措施“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十六大”进一步提出“ 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对策二:解决贫富差距扩大化,应从以下方面做工作:

1、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制订相应的法律,保护私有产权,严禁“吃大户”。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我国产权基础。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完善私有产权制度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否则就会抑制我国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

2、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加速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这是降低我国不合理高收入阶层比例的根本措施。

3、严厉打击非法暴富者。

4、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竞争中的弱者给予人道主义的保护。 对策三:解决贫富差距扩大化,关键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中国目前部分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造成这种现象的存在,除了长期以来政策上的重城轻乡、重工轻商以外,由于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严重存在,农产品供给的相对过剩,还有近年来农民负担加重等等。都是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因此,国家必须切实解决农民问题,必须把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对策四:对先富者的社会导向进行有效调节。

1、不断完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原政策出台后,人们往往只重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却忽略了应该让谁先富起来,下一步国家应通过政策调整,能否使政策的倾斜偏向于科技致富,勤劳致富,使先富者的社会导向明显改观。

2、提高先富者的精神文明程度。有的先富者追求反文明、腐朽堕落的“高消费”。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在先富者当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注释:

1)《亚洲近来的社会趋势与发展》,载于《亚洲与远东经济通报》第19卷,第一期。

作者简介:兰章宣工作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经贸系理论教研室主任

邮编:324006 电话:0570—3095336手机 ***

E-mail:lan_zx2000@yahoo.com.cn

第五篇:经济转型预示大宗商品需求分化

经济转型预示大宗商品需求分化

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更加明确,扩大内需、简政放权、减少经济对投资的依赖是中国经济未来调整的主要逻辑。增长模式的转变,将提振与消费相关的大宗商品需求,一定程度上压制与投资相关的大宗商品需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量迅速增长,强劲的中国需求成为左右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走势的最重要力量。受经济结构转型影响,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已经告一段落,固定资产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权重将有所回落,大宗商品需求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对于产能过剩行业而言,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并购重组将是大势所趋。因此,与各类投资建设项目相关的商品,如铁矿石、钢铁的需求将受到一定的打压。

尽管大宗商品需求增速将有所放缓,但中长期来看,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国内需求的不断扩张,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冲经济转型对大宗商品需求的影响。

为了保障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新一届中央政府重申了深化土地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方向,“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成为明确目标。深化土地和户籍改革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而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将拉动汽车、家电等生活消费品的需求,从而扩大了原材料(如铝、锌等大宗商品)的增长空间;另一方面,消费需求的增加也预示着大宗商品下游应用领域的转移,如化工品市场的关注焦点也将从投资建设领域转向日用化工品领域。

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房地产投资无疑是主力军之一。随着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加快,势必会增加对住房的需求。城市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的需求增加将会提振对建筑材料的需求。此外,房地产行业调控方式的转变也将给大宗商品市场基本面带来明显的改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的表态,释放了政府淡化楼市行政调控,继续推进房地产市场化调节、建立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的立场。长期来看,随着长效机制的逐步落实和供应的逐步释放,市场供需关系更趋良性,与建筑相关的大宗商品需求将得到支撑。

总体而言,伴随着中国经济未来增长模式的转变,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的大宗商品的需求将有所下降,而城镇化的推进和内需的不断释放,将从中长期利好房地产以及与消费相关的大宗商品需求。

下载地方画报分化与转型思考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方画报分化与转型思考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机会=转型+分化

    2014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机会=转型+分化2014年上半年已悄然流逝。回首这半年,可谓艰辛复杂。中国房地产巅峰期已过,走到了逐步下行的阶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审时度势,调整战略,甚......

    网点转型思考

    关注客户体验促进网点转型的思考 一、现状 银行作为服务经济的提供者,身处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环境中,产品和服务被复制的难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快,同质化抹平......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财务管理向内涵转型的思考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财务管理向内涵转型的思考 摘要:本文首先从四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地方高校财务管理新形势的主要表现,然后基于地方高校财务管理的视角,提出了目前地方高校财务向......

    区域零售商的思考与转型

    区域零售商的思考与转型 新疆我家电器一直致力于在实体店的发展和深耕,从2012年底开始,着手电子商务业务的拓展。2014年,将全面提升在电商方面的投入和推进。对于区域零售商来......

    我国商业银行网点转型之对策思考讲解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财会月刊□2010.8中旬供多种成本信息的凭证、账户、报表核算体系,即仍然按照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核算,但在核算的同时另外设置物流会计账簿,并在账......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对策思考_张鹏程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对策思考张鹏程,发表于《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第一期黑龙江省是一个资源丰富的省份,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消耗加大,作为以资源为发展起点的......

    加快三大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对策(5篇范例)

    加快三大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对策 自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海南省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渐趋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但竞争力还有待增强、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浅谈地方民族高校化工学科发展与转型

    浅谈地方民族高校化工学科发展与转型 崔茜 咸阳师范学院 712000 摘要: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化工学科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针对地方民族院校化工学科的特点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