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学生出现分化的原因及对策

时间:2019-05-14 23:4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二学生出现分化的原因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二学生出现分化的原因及对策》。

第一篇:初二学生出现分化的原因及对策

初二学生出现分化的原因及对策

曾经有不少家长心存困惑和疑虑:为什么我的孩子在小学、甚至在初一都是“好学生”,怎么一到初二就滑落下去了呢?我们家长能做点什么呢?在这里,把“分化”造成的原因和应对的方法与大家交流一下,期望能对孩子有所帮助。1.初二分化的实质是深层次思维的缺陷。

小学是人的一生比较平稳的时期,一般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只要学习努力,听老师和家长的话,取得好的成绩并不太难。在小学时期,“语数双百”司空见惯,90分以下一般就算差成绩了。然而,就在这“美好”的背后,不少学生在小学时期就已经种下了“初二分化”的种子。如:学习方式属于死记硬背的、凭“小聪明”但学习习惯不好的、知识面很窄的等等。这种类型的分化不是 “智力分化”,但会造成“智力分化”。不是学生不聪明,而是视野太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出了问题。

学习的实质并不在于知识量,而在于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知识的简单应用是“浅层次思维”,进行抽象逻辑思维是“深层次思维”。初二的教学内容和以前相比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为主,变成了“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为主。学生的“思维准备”在小学没能做好,到了中学仍然按小学的思维方式去学习和思考,当然会变得很吃力,于是就被分化下来了。

[策略] 小学时期,由于孩子的智力发育和知识水平都还很低下,弱化“形象思维”的培养是不可取的,过于强化“抽象思维”往往又不适宜。初

一、初二正当时。要注意孩子的以下几点:

⑴改善学习方式。肯动脑筋,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是成功的一半。

⑵知识面要尽量宽阔。要有大量的课外学习、大量的生活实践作为“背景”。家长要注重孩子的知识积累,为孩子创造课外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环境和条件。

⑶关注学习成绩的“智力含量”。不要只强调学生的成绩分数,而要看成绩是如何得来的。是靠死记硬背,还是明白了道理?是独立思考,还是仅仅模仿而已?是“形象思维”取胜,还是“抽象思维”的结果?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参与的程度。

2.意志力原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有一部分学生较聪明,在小学学得很轻松,所以不需要十分努力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绩。这些学生常常会因为聪明而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赞扬。他们错误地以为,取得好的成绩,原来如此简单,不认真不努力也可学好。养成了做事马虎,不求胜解,怕吃苦等不良习气。但到了初二就完全不同了。初二一年的知识量要超过整个小学六年的二倍。这时,不努力是绝对学不好的。

由于学生刚进入初二,心理发展不成熟,对自己的认识不足,困难面前,找不出或不想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取自我安慰,自我放弃。又由于学习的长期性,需要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但部分学生缺乏起码的意志和毅力,怕吃点苦,怕受点累,就产生应付的心态,造成学习不扎实,分化下来就是必然的了。

[策略]

如何培养孩子刻苦、勤奋的优良品格?

首先,家长要正确认识“会玩才会学习”、“快乐学习”。我认为应这样认识:“会学习才会玩”,“学习快乐”。其实,只有会学习的孩子才会有真正的、长久的快乐。

其次,要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勤奋”里面包含的内容太多。首先是要有主观愿望,有一个自己去努力的目标,其次是控制力和忍耐力。把主观的愿望,和控制力,和忍耐力融合为一体,就成为一个人的意志力。所以“勤奋”总是和意志力在一块儿。对于刚进初二的孩子,意志力是培养的目标。但是,现在城市里的独生子女们,经常连一点点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苦都不能承受。培养坚强的意志力,谈何容易!所以,希望孩子勤奋,还是先从忍耐力开始吧!

第三,教育学生,不要迷信天才,要相信勤奋。若想成就一番大事业,不勤奋学习是不可能的。明白要成才非学不成。任何的机遇都是勤奋劳动获得的,只有拼奋斗,才是通往成才的桥梁。秋天的硕果从来不属于春天的赏花人,而属于春天的辛勤耕耘者。明白勤奋学习需坚持到底。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只要坚持到底,一定会成功。

3.学习习惯上的原因

现在初中学生学习成绩好坏主要不是取决于智力因素(智商),而主要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情商)。非智力因素即品德、意志、毅力、兴趣、体力,还有习惯等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每个人的学习终身受益,也是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学习习惯具体指上课习惯、自习课习惯、做作业习惯、预复习习惯、考试习惯、记忆习惯、出考题的习惯、反思的习惯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就要看每个人的意志、品德等方面,尤其是遇到困难时非智力因素就非常突出。

很多孩子是被动学习,上课被动学,放学了找老师辅导,题海战术,“填灌式”学习习惯剥夺了孩子思考和领悟的习惯,同时也失去了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学习快乐感和价值感。

[策略]

培养孩子细致、扎实、严谨、高效的学习习惯。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孩子在学习中获得智慧的兴趣和快乐。越是聪明的学生,越要注意学习的计划性,思维的逻辑性,书写的条理性。培养他们经常思考的习惯。

4.青春期带来的烦恼。

初二学生一般刚进入青春期,心理起伏较大,体验深刻。特别是女生,比较关注自己生理的变化,造成学习不专心。有的学生把月经、遗精、乳房、阴毛、痛经等正常的生理发育现象视为疾病,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有的学生开始对异性特别关注,注重穿着打扮,与异性交往过密,出现分心。

[策略]

加强青春期教育和引导,使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生理上的变化,坦然地迎接挑战。尽管学校对学生进行了青春期教育和引导,但来自家庭、来自亲人的教育是不可替代的。父母要及时地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生理知识、性心理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对出现青春期生理不适的学生,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从而解除孩子心里的包袱,专心学习。

5.个性与人际关系的尴尬

性格比较狭隘、偏激的学生,或内向而不善于交流的学生,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人际关系问题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绩。有的因人际上孤独而出现心理疾病,有的会交坏朋友,有的会从不良书刊、游戏和网络上寻找寄托。

[策略]

引导孩子正确处理与亲人、与老师、与同学的关系。一般来说,成天对他人意见一大堆的人,往往比较狭隘、偏激。家长应教导他学会“换位思考”,去缓解心理上的不平衡。以爱心、宽容之心去包容他人,善待他人,体谅他人,友好相处。

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为他人服务,多帮助他人,多与人交流,多交朋友。心里有事要向朋友向师长倾述。觉察孩子人际关系出现困难,家长首先要自我反省,觉察自己对孩子的方式和孩子对他人的方式。孩子与人相处的模式往往是亲子互动关系的复制,发现问题,家长先调整自己,改变自己,改变和孩子沟通方式,做孩子的朋友,了解孩子思想动态,及时给予开导。必要时,可以带孩子看心理医生,接受专业人士(医生)的指导。

6.家庭的干扰。

家庭关系不和睦会对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在孩子上初中的阶段,应尽量保持家庭生活状态的稳定。如果在这期间发了财或升了官,或调动工作,或出现其他大的生活变故,对孩子的影响都非常大。

亲子关系的对立,也是常见的分化原因。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值发育期,生理上的变化也让他们更需要个性发展,更希望让父母了解、尊重自己的真实想法,表现出来就是“初二孩子逆反心理较重,反叛的行为比其他年级更明显”。

[策略]

尽量保持家庭的和谐、稳定,尽量不改变生活状态。如:不发生父母离异、父母不长期远离孩子等等。如果非改变生活状态不可,也要考虑孩子的承受力,或提前与孩子沟通,取得孩子的理解。

孩子最不喜欢的家长的共同特征就是“居高临下”。因此,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一定要平等,以营造和睦的亲子氛围。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教育孩子,宜采取疏导而不是堵塞的方法。“堵”必定会有疏漏,而且会使孩子的心事越积越多,还可能使孩子走向极端。

家长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如果与孩子起了语言上的冲突,家长一定要冷静,决不能激化矛盾。中学阶段的孩子容易冲动,家长是成年人,应该理智。应立即主动采取适当方式停止争辩,但决不放弃。等双方冷静后,再来开导孩子,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7.社会的影响。

初二时期,媒体和同伴对学生影响比较大,甚至超过父母和老师。有时候,父母、老师的一千句,还抵不上他伙伴的一句。一个很好的孩子,因为崇拜歌星影星、痴迷上网、痴迷游戏、与社会上的“哥们儿”交往,可能一落千丈。

[策略]

这一点家长要十分注意。亲子关系不良,孩子容易崇拜歌星影星、痴迷上网、痴迷游戏、交不良朋友,在虚幻的世界寻求支持、理解和温暖。家长应注意培养良好亲子关系,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关心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苗头时,及早发现,早做工作。

8.理想和价值观因素。

初二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这时的孩子如果没有理想,有不正确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虚无、仇视、冷漠等),就会形成人的发展的“价值空白”或“价值邪恶”,以后再也不好教育了。这不仅仅会造成学习上出现分化的问题了,重要的是,他的人生之路怎么走,都让人担忧!

[策略]

教育孩子爱护、帮助弱小。要做对国家和人民有贡献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对家庭和父母有报答的人,对自己负责的人。这些不空洞,都是很现实的。

重视对孩子的理想教育,父母不要把自己的低境界的价值观传授给孩子。

关注孩子结交的人,了解孩子交朋友的情况。交什么样的朋友,能反映出孩子是什么样真实状态。帮助孩子结交益友,远离不良朋友。

这样做,都是因为孩子小,是非判断力较弱,又正是理想和价值观形成时期。

9.其他原因。

人的发展需要许多因素来支撑。譬如:文化因素。让孩子生活在充满书香的环境中,就容易培养出爱学习的孩子。要让孩子爱学习,家长就要爱学习。再如:经济因素。家庭太富和太穷,如果家长处理不好,那么对孩子的成长都会留下阴影。这些都是造成孩子分化的重要因素。

[策略]

家长要明白自己的情况,以平常心看待自己家庭的富与穷。富,不为富不仁,避免“暴发户心态”;穷,不埋怨社会,避免“等靠要心态”。防止金钱对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如:不给孩子穿高档服装,不给孩子多的现金,不让孩子“显摆”;应不让孩子寒酸,不让孩子无零花钱,不让孩子自卑。

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多到对孩子有良好影响的场所去活动,尽量避免不良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孟母三迁”提醒我们,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篇:我国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

一民工荒的原因:

1.长期的劳动力供求格局发生变化。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普遍作用,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率已经开始迅速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吸纳殆尽,不足以补偿城市用工量。

2.劳动力工资粘性、工资增长慢。近几年来,工人的名义工资只有小幅增长,这就导致了实际工资的负增长状态。并且国内总需求的增加与工资上涨不挂钩。所以当前的民工荒是总需求迅速上升而工资调整呈现粘性的宏观经济波动。

3.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导致技工荒。随着城市产业不断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的成熟,新型产业需要具有相对技术含量的产业工人,而农民工技术水平落后和职业教育的高收费阻碍了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形成劳动力供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

4.国家的惠农政策效益、“三农”扶持力度加强、鼓励农民创业。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直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陆续出台的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稳定粮食价格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大大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与经济收入。

5.农民工工资和福利水平过低、劳动保障制度缺失。

6.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如拖欠工资、工作环境恶劣、受人歧视、随意加班等现象。

7.进城务工成本不断升高。农民工在城市里用以维持基本生活费用的增长迅速,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进城务工的实际成本。除此以外,一些政策性因素也是提高他们城市生活成本的重要因素。

8.工业扩张,对农民工需求扩大。经济的超速发展和工业的规模扩张,再加上09年来经济回暖使制造业企业形势大好导致用工量急剧增加,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加速扩大了本土劳动力需求对农民工需求的扩大,在与民工供给增长出现相对差距的情况下,民工荒的爆发是势在必然。

9.民工流向成多元化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中部崛起等,农民工流向出现新变化,不少原来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转向全国其他地区,农民工的流向的多元化趋势必然导致集中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区在未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前遭遇一定程度的民工荒。

10.劳动力市场不规范。农民工的流动基本上一直处于自发的、自谋生计的状态之中,由于自发性总是与一定的盲目性相生,在供求之间缺少必要的信息沟通渠道和有效的组织行为是在农民工绝对供给量可以确保的情况下仍然爆发民工荒的重要原因。

二、民工荒的解决对策:

1.积极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组织气候,努力构建“权利平等”的权益保障制度。

2.加强政府行政职能,创造和谐社会氛围。

3.学校、政府、企业强强联合,培养专业对口技术人才。

4.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

5.通过政策手段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农民工实际工资,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

6.加快提高以农民工为重点的社会保障覆盖率。

7.通过深化教育和加大培训力度,解决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

8.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的形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第三篇:我国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原因及对策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尤其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由缩小到扩大”的变化过程,近年来扩大速率加快。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特别反映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扩大上。这些问题,已引起高度重视。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居民整体的贫富差距尚属比较合理,但近几年我国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如果任由当前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未来几年里将会急剧扩大。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是由于历史沿革、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的影响。此外,从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规律来看,个人收入差距拉大与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我国经济正处于由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过程中,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也会带来个人之间、行业间和城乡间的收入差距

第二是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及体制变迁的影响。竞争的结果导致不同劳动者或生产要素拥有者之间的收入差别此外,在改革和体制变迁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我国采取了渐进改革的方式,在体制转轨中出现了双重体制并存的局面,再加上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使得经济改革或体制变迁中发生了许多无序的问题,集中到寻租和设租行为、内部人控制、垄断、腐败等方面,成为形成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在经济体制转轨期间,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的市场化程度有差异,形成相应的收入差距也是必然的。

第三是由于原有体制的政策惯性及部分宏观政策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的一些宏观政策也拉大了收入差距:一是城市化方向明显走偏,它不是将增加就业和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作为主要目标,而是将大量资金、土地等资源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方面,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二是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给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带来的机会不平等。依靠国债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对大中城市关注过多,对小城镇和农村关注不够。三是金融政策安排不当。“嫌贫爱富”的金融政策向城市偏斜,使农民贷款无门,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的发展机会和增收空间。

第四是由于制度的缺陷及政策制度不到位因素的影响。管理的疏漏和一些现行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不配套,非法收入与财产转移、灰色收入与灰色财产转移由此大量出现,特别是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严重腐败问题以及利用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投机欺诈等各种非法手段获取高额收入的现象,造成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

最后一点是社会保障乏力、教育机会不均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保障的功能在于它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方面的运作,缩小居民间收入差距,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面太窄,只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大型集体所有制职工享受,而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的中方员工却很少享受。这种在享受社会保险方面的不均等性,使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此外,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一项重要因素。现实社会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未受过教育或受过很少教育的成员。我国目前教育投资明显不足,特别是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由于本身收入水平不高,因此用于教育方面的投资不多,而教育投资的不足又会进一步加剧城乡之间以及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以下是关于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首先,发展经济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其次,加强法治建设是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保障。然后,必须注意实行正确的政策选择和发展教育、普及教育,使教育机会均等。最后,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篇:中国贫富分化的现状、原因及策略

当前中国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分析及其调整策略

一、贫富差距的概念界定

了解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的前提是需正确认识贫富差距的概念。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题。

二、我国贫富两极分化的现状分析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于1922年提出。它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所以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7,已远超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并逐年攀升。新华社日前发表的《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红线”》文章说,近些年来,我国收入差距有所加大,分配格局失衡导致部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收入差距已超过基尼系数标志的警戒“红线”。具体表现如下: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

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

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当前,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部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

(三)区域间贫富差距扩大。

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人民币,西部地区为4302元;

到2005

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

元扩大到13230

元,增加了1倍多。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

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从这一组数据不难发现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的明显。

综上所诉,专家认为,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己经走到亟须调整的“十字路口”,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十分迫切,必须像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一样守住贫富差距的“红线”。

三、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分析

贫富差距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为严重和最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也引起了各门社会科学极大的研究兴趣。中国当今的贫富差距问题如此凸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央政府政策的产物,甚至是在某种程度上得到鼓励的。“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际上就是鼓励制造贫富差距,这无需回避,只是所鼓励的“贫富差距”是以其不达到“两级分化”为界限的,因此,从政治学的角度探讨贫富差距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据此,我们要突出的关注政府和政治的地位和作用。政府,作为政策输出的主体,在试图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时所必须处理好的最基本的关系,是这一差距的程度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在天然和历史的一定条件下,仅就政策的输出而言,贫富差距的程度主要源于效率的供给,而社会保障体系则主要是一个政策主体的公平供给的产物;允许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主要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政府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设计,往往与这个国家所选择的‘政治底线’直接相关。”。由此,对于由政府控制导致的贫富分化现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原因:

1、权力参与分配。

权力,特别是能够掌控资源配置的权力对个人的收入地位具有重大作用;此外,以权力为中心形成的社会网络资源也对收入分配有重要影响作用。许多事例都可以证明,在市场体制中,通过对资源的控制和分配,一些再分配体制中的权力仍然得到了维续,一些握有再分配权力的人通过市场交换获得经济回报,将权力变形为个人资本。在目前的中国,政府掌握着大量的权力,从而使其在社会资源分配中很容易占有优势地位。出现类似行政垄断、市场信息不对称、规则难以实行的状况。处于劣势的群体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两极分化越拉越大,却无能为力。

2、政府行为不规范。

长期以来,我国的政府机构定位不清,导致政府行为惯性运作,因而“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突出,政府行为亟待规范。现实中的政府行为还带有计划经济的明显痕迹,整个经济活动,多是以政府为中心展开,随意干预企业的现象随处可见。收入差距的一个原因就是政府行政上的集权式机制。市场机制的不成熟和自发性本应由党和政府进行积极调控和校正,但我国目前的现实又是上层建筑改革滞后,原行政集权式的管理机制仍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在高度集权的机制下,政府官员手中握有较大的审批干预权,而对他们的监督、约束又不到位,行使权的程序又不规范。由于市场机制的不成熟和行政集权管理的机制还有相当的权威,少数政府官员的权力资本化,使本来就不健全的收入分配法则更加混乱,致使政府威信下降、企业失信、民众道德滑坡,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并使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兹生蔓延。

3、政策体制不完善。

我国现有的社会体制大体上是比较健全的,但仍存在一些缺陷,导致了社会两极分化的加剧。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及各方面。我国在制定政策法规时,考虑到了“先富带动后富”的要求,对沿海经济开放地区的有一定的政策优惠,并且加大了经济扶持,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偏远的中西部地区经济上相对落后;我国的税收制度仍不够健全,在某些情况下出现了“杀贫济富”的现象,在遗产税和赠与税方面仍有漏洞存在,从而导致借机偷税漏税的现象时有发生,各级政府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投入过多,而公共服务开支仍然不足;投资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投资范围界定不清,对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介入过宽,行政干预过多,忽视投资的经济效益,对民间投资还存在过多的准入壁垒和审批;土地、环境等资源管理不规范,价格失真,难以形成相应的替代、节约资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成本高昂;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到现在为止,中国没有建立一个包含全民的社会保险体制,并且在扶贫助贫方面的措施实施不力,对社会上广大的弱势群体关心和帮助不够。

4、政治腐败严重。

反腐败斗争力度不够,致使黑色富有阶层发展过快。毋庸讳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一直在进行反腐败斗争,而这期间腐败问题却愈演愈烈。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专家估计,2007年至2009年,我国外逃资本大约在1520亿美元上下,其中,贪官向境外转移非法所得占一定比重

。每一个有正常思维的人都不难理解:在社会财富总量有限的情况下,腐败分子通过违法犯罪手段聚敛的财富越多,靠诚实劳动的普通老百姓所获得的财富就越少,贫富差距自然就会拉大。如果我们反腐败斗争非常有力,有效防止腐败分子鲸吞巨额财富,而将保护下来的财富用于解决下岗职工的生活困难,我国的贫富差距会比现在小得多。我国目前贫富差距如此之大,主要是近些年来权力经济、违法经济、犯罪经济的猖獗所致。

5、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

主要体现在,其一,覆盖面有限,应保未保的情况还较为严重。据亚洲银行专家组根据1998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测算,全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应有1480万人,而直到2001年第三季度全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也只有689.4万人;其二,保障标准偏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尚不能满足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致使大批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医疗、教育等基本权利难以得到保障,一些贫困家庭陷入疾病、辍学、失业与贫困相互作用的恶性循环之中。福利分配理论认为,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的关键是通过经济的快速增长把包括中央转移支付在内的福利的蛋糕做大,但我们现在并没有看到这种趋势。中国的经济在近十年有了长足的发展,财富总量的“蛋糕”越来越大,但切给福利的部分增长有限,许多穷人为社会转型付出沉重代价,但却很少分享到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好处。

四、贫富两极分化的调整对策

由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带来的贫富分化在所难免,我们既不能因其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而忽略它对社会稳定、公平存在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因其存在种种问题而全盘否定它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而是要求对贫富差距进行“适度”的控制,以最大限度的抑制其可能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损害,它应包括这样几点:

1、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策法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规范行政权力,调整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与职责分工,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这是治理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之策。各级政府应认真理清行政行为中的“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树立服务观念,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这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首先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从“管理人民”到“服务人民”的思想转变,压缩和净化管理队伍,打击行贿受贿、以权谋私等不法行为;减少经济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调整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收入差距,而缓解人们之间利益调整所引起的社会矛盾,弱化改革风险,减轻社会震荡;完善和改革现有的税收制度,运用税收杠杆调节过高收入,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要制定合理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累进税率,还应征收遗产税、高消费税等;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法规,打击行贿受贿、偷税漏税、烧杀抢掠、借封建迷信敛取钱财等危害社会安定的行为,创建和谐社会。

其次加快实施西部、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振兴东北。积极推进经济二元结构转化,实现工业现代化,逐步消灭工农之问、城乡之问、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问的本质差距。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要考虑到我国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事实,政策应适当向经济不发达地区倾斜,向经济不发达地区提供政策优惠,鼓励向经济不发达地区投资,扶持和搞活地方经济,减少收入的不平衡。

2、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

要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和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制度,以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市场机制追求效率,社会保障则应更加注重公平。通过社会保障有效地实施再分配,使人民群众都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构建共同的社会利益基础,才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第五篇:中国贫富分化的现状、原因及策略

当前中国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分析及其调整策略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减轻贫困和贫富差距上取得的成果归功于快速发展策略,但城乡贫富差距、地区贫富差距和贫困仍然是中国所面临的严峻问题。这不但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政治学理论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主要从政治学角度研究当前我国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两极分化的现状和表现,具体分析了形成社会两极分化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由贫富差距和地区发展不平衡引起的社会两极分化问题的一些对策,以期健全公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

关键词:贫富两极分化,成因,调整策略

一、贫富差距的概念界定

了解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的前提是需正确认识贫富差距的概念。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题。

二、我国贫富两极分化的现状分析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于1922年提出。它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所以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7,已远超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并逐年攀升。新华社日前发表的《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红线”》文章说,近些年来,我国收入差距有所加大,分配格局失衡导致部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收入差距已超过基尼系数标志的警戒“红线”。具体表现如下: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当前,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部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

(三)区域间贫富差距扩大。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人民币,西部地区为4302元; 到2005 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 元扩大到13230 元,增加了1倍多。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 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从这一组数据不难发现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的明显。

综上所诉,专家认为,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己经走到亟须调整的“十字路口”,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十分迫切,必须像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一样守住贫富差距的“红线”。

三、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分析

贫富差距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为严重和最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也引起了各门社会科学极大的研究兴趣。中国当今的贫富差距问题如此凸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央政府政策的产物,甚至是在某种程度上得到鼓励的。“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际上就是鼓励制造贫富差距,这无需回避,只是所鼓励的“贫富差距”是以其不达到“两级分化”为界限的,因此,从政治学的角度探讨贫富差距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据此,我们要突出的关注政府和政治的地位和作用。政府,作为政策输出的主体,在试图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时所必须处理好的最基本的关系,是这一差距的程度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在天然和历史的一定条件下,仅就政策的输出而言,贫富差距的程度主要源于效率的供给,而社会保障体系则主要是一个政策主体的公平供给的产物;允许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主要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政府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设计,往往与这个国家所选择的‘政治底线’直接相关。”。由此,对于由政府控制导致的贫富分化现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原因:

1、权力参与分配。

权力,特别是能够掌控资源配置的权力对个人的收入地位具有重大作用;此外,以权力为中心形成的社会网络资源也对收入分配有重要影响作用。许多事例都可以证明,在市场体制中,通过对资源的控制和分配,一些再分配体制中的权力仍然得到了维续,一些握有再分配权力的人通过市场交换获得经济回报,将权力变形为个人资本。在目前的中国,政府掌握着大量的权力,从而使其在社会资源分配中很容易占有优势地位。出现类似行政垄断、市场信息不对称、规则难以实行的状况。处于劣势的群体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两极分化越拉越大,却无能为力。

2、政府行为不规范。

长期以来,我国的政府机构定位不清,导致政府行为惯性运作,因而“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突出,政府行为亟待规范。现实中的政府行为还带有计划经济的明显痕迹,整个经济活动,多是以政府为中心展开,随意干预企业的现象随处可见。收入差距的一个原因就是政府行政上的集权式机制。市场机制的不成熟和自发性本应由党和政府进行积极调控和校正,但我国目前的现实又是上层建筑改革滞后,原行政集权式的管理机制仍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在高度集权的机制下,政府官员手中握有较大的审批干预权 ,而对他们的监督、约束又不到位,行使权的程序又不规范。由于市场机制的不成熟和行政集权管理的机制还有相当的权威,少数政府官员的权力资本化,使本来就不健全的收入分配法则更加混乱,致使政府威信下降、企业失信、民众道德滑坡,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并使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兹生蔓延。

3、政策体制不完善。

我国现有的社会体制大体上是比较健全的,但仍存在一些缺陷,导致了社会两极分化的加剧。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及各方面。我国在制定政策法规时,考虑到了“先富带动后富”的要求,对沿海经济开放地区的有一定的政策优惠,并且加大了经济扶持,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偏远的中西部地区经济上相对落后;我国的税收制度仍不够健全,在某些情况下出现了“杀贫济富”的现象,在遗产税和赠与税方面仍有漏洞存在,从而导致借机偷税漏税的现象时有发生,各级政府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投入过多,而公共服务开支仍然不足;投资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投资范围界定不清,对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介入过宽,行政干预过多,忽视投资的经济效益,对民间投资还存在过多的准入壁垒和审批;土地、环境等资源管理不规范,价格失真,难以形成相应的替代、节约资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成本高昂;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到现在为止,中国没有建立一个包含全民的社会保险体制,并且在扶贫助贫方面的措施实施不力,对社会上广大的弱势群体关心和帮助不够。

4、政治腐败严重。

反腐败斗争力度不够,致使黑色富有阶层发展过快。毋庸讳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一直在进行反腐败斗争,而这期间腐败问题却愈演愈烈。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专家估计,2007年至2009年,我国外逃资本大约在1520亿美元上下,其中,贪官向境外转移非法所得占一定比重。每一个有正常思维的人都不难理解:在社会财富总量有限的情况下,腐败分子通过违法犯罪手段聚敛的财富越多,靠诚实劳动的普通老百姓所获得的财富就越少,贫富差距自然就会拉大。如果我们反腐败斗争非常有力,有效防止腐败分子鲸吞巨额财富,而将保护下来的财富用于解决下岗职工的生活困难,我国的贫富差距会比现在小得多。我国目前贫富差距如此之大,主要是近些年来权力经济、违法经济、犯罪经济的猖獗所致。

5、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

主要体现在,其一,覆盖面有限,应保未保的情况还较为严重。据亚洲银行专家组根据1998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测算,全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应有1480万人,而直到2001年第三季度全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也只有689.4万人;其二,保障标准偏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尚不能满足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致使大批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医疗、教育等基本权利难以得到保障,一些贫困家庭陷入疾病、辍学、失业与贫困相互作用的恶性循环之中。福利分配理论认为,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的关键是通过经济的快速增长把包括中央转移支付在内的福利的蛋糕做大,但我们现在并没有看到这种趋势。中国的经济在近十年有了长足的发展,财富总量的“蛋糕”越来越大,但切给福利的部分增长有限,许多穷人为社会转型付出沉重代价,但却很少分享到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好处。

四、贫富两极分化的调整对策

由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带来的贫富分化在所难免,我们既不能因其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而忽略它对社会稳定、公平存在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因其存在种种问题而全盘否定它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而是要求对贫富差距进行“适度”的控制,以最大限度的抑制其可能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损害,它应包括这样几点:

1、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策法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规范行政权力,调整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与职责分工,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这是治理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之策。各级政府应认真理清行政行为中的“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树立服务观念,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这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首先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从“管理人民”到“服务人民”的思想转变,压缩和净化管理队伍,打击行贿受贿、以权谋私等不法行为;减少经济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调整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收入差距,而缓解人们之间利益调整所引起的社会矛盾,弱化改革风险,减轻社会震荡;完善和改革现有的税收制度,运用税收杠杆调节过高收入,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要制定合理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累进税率,还应征收遗产税、高消费税等;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法规,打击行贿受贿、偷税漏税、烧杀抢掠、借封建迷信敛取钱财等危害社会安定的行为,创建和谐社会。

其次加快实施西部、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振兴东北。积极推进经济二元结构转化,实现工业现代化,逐步消灭工农之问、城乡之问、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问的本质差距。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要考虑到我国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事实,政策应适当向经济不发达地区倾斜,向经济不发达地区提供政策优惠,鼓励向经济不发达地区投资,扶持和搞活地方经济,减少收入的不平衡。

2、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

要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和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制度,以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市场机制追求效率,社会保障则应更加注重公平。通过社会保障有效地实施再分配,使人民群众都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构建共同的社会利益基础,才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2 【2】唐钧“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的新形势”,《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3】孙杰.从基尼系数谈我国居民贫富两极分化[J].经济理论研究,2006,3 【4】高佳,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探析[D],江苏,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6 【5】周连云.社会两极分化及解决问题的路径[J].合作社与和谐社会,2006,4 【6】李伟.我国收入两极分化的因果实证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 2006(10)【7】秦晖.关于基尼系数与社会分化问题[J].社会学研究, 2000,5 :121-123 【8】周松兰.对我国当前贫富差距问题的若干思考[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02,2

下载初二学生出现分化的原因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二学生出现分化的原因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当今社会假新闻出现原因以及对策

    浅谈社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与对策 10历史学三班 王鸿嘉 100305326 历年来,主动造假的行为在新闻业内已不是新闻。每年都有评选的“XX年十大假新闻”公布于众,之所于还要评选,说......

    大学生不文明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对策[本站推荐]

    大学生不文明现象原因分析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社会环境的改变为大学生开启了张扬个性、追求自我的时代,但也造成了大学生不文明现象的出现。不文明现象出现的原因不乏社会、教......

    学生说脏话的原因及对策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传承中华文明,继承传统美德,是我们的责任。然而,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像病毒一样侵蚀着学生的思想,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丑化了学生的形象。在我校老师们......

    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及对策 在学院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形势下,为切实做到为学生服务,建工学院学生土木二支部组织大学生党员对学生考试作弊原因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的结......

    学生学习压力的原因及对策

    学生学习压力的原因及对策有人说“到幼儿园里去看小朋友,感觉个个都是那么地活泼可爱。到小学里,开始出现了差生;到初中,差生的数量就已经占据大部分了;再到高中,老师眼里就没几个......

    初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

    初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 社会发展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文化知识对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应该努力学习,刻苦学习。然而相当一部分人对这些认识不足,尤其是初中......

    青少年学生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青少年学生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问题日益突出,这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人们的深深忧虑。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

    中职学校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

    中职学校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 【摘要】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在校的稳定率,最大限度的减少流失生,一直是中职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经常讨论的热点。本文从社会原因、学校、学生家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