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商管理中出现的原因及分析
工商管理中出现的原因及分析
虽然工商机关通过收费为市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并不讳言目前在收费、罚款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为四个方面。
①体制弊端是根本
我国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税收收入、规费和罚没收入、国债收入。财政经费不足是全国大部分地方长期存在的问题,故工商机关虽是维护市场秩序的一个重要机构,但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并未列入财政的供应范围,而是通过收费,按“收支两条线”运行,以收定支,当“自费”公务员。
跳出工商系统这个圈子,我们还可以发现,全国乱收费、乱罚款问题主要发生在医药、教育、道路交通、涉农、行政执法五大领域。其中仅行政执法领域,据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介绍,通过收费、罚款,2004年进入统计的预算外资金收了5000亿,没有进入统计的预算外资金,也收了3000亿。
可见,令工商机关处境尴尬的收费问题根本在体制。实现完全财政供养后,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会费的问题才能有根本性改变。
②有法不依是成因
一是法制观念淡薄,造成依法行政的意识不强,“执法就是罚款,管理就是收费”仍在一些人中顽固存在;二是风险成本低,因执收执罚是为公不为私,被查处也只是“动钱不动人”。
③利益驱动是诱因
执收执罚主体仍存在事实上的利益挂钩问题,有的至今还实行着收罚返还挂钩补充经费的办法,甚至明与单位经费挂钩,暗与个人待遇挂钩。
3、当前正在实施的规范措施
工商机关肩负市场监管的重要使命,如果执法带有趋利性的话,会严重戕害执法的信誉和形象,公权的合法性就要受到威胁。故此,全国工商机关从上至下、从内到外都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执收执法行为进行规范。
①、财务上实行部门预算
在1998年实行收支两条线的基础上,近两年又对工商系统实行部门预算管理。部门预算是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人大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计划。年初预算经人大依法批准后,各项支出标准及限额就被固定了,这将减少因利益驱动的“乱收乱罚”。因为不论你收多少、罚多少,支出预算已依法固定了,不可能增加。
②、行为上实行“禁令”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自2003年10月1日起在全国工商系统施行“六项禁令”:严禁无法定依据处罚、收费;严禁不出具有效票据收费、罚款和扣押物品;严禁索要、收受监管服务对象的钱物;严禁接受、参加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及各种消费娱乐活动;严禁野蛮执法和刁难、报复监管服务对象;严禁酒后执法;严禁着工商行政管理制服或使用执法车辆到经营性场所消费。
该禁令适用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全体工作人员。违者视情节予以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直到开除;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对违反上述禁令的行为不查不纠、包庇袒护的,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③、管理上开展全国性教育整顿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五项清理”工作,重点解决“六个方面的问题”。“五项清理”即清理执法案件;清理行政收费情况;清理消费者投诉处理情况;清理对工商执法人员举报的办理情况;清理执法队伍。“六个方面的问题”即利用办理“案费证照”以权谋私、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甚至与犯罪分子相互勾结、充当保护伞等执法**行为;乱收费、乱罚款等执法争利行为;粗暴管理、野蛮执法、耍威风、搞特权、刁难群众等执法扰民行为;越权执法、滥施处罚、重复处罚、以罚代管、以罚代刑等随意执法行为;在市场监管中玩忽职守、疏于管理、推诿扯皮、违法不究等行政不作为行为;瞒案不报、压案不查,甚至弄虚作假、伪造案卷等失职渎职行为。全国2004年7月至11月共清理执法案件180.11万件,其中存在问题的案件3.67万件,回访案件当事人29.86万人次;清理违规收费问题261项,涉及违规违纪金额1407.54万元;清理消费者申诉107.08万件,办结104.99万件,办结率98.06%;清理对工商人员举报1.68万件,受党纪处理217人次,受政纪处理918人次;清理出执法岗位上不具备执法资格人员3.25万人。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有关行政执地工作的重要部门,是不可缺少的、不可替代的。我们不能因存在的问题,而否认其所起的重要作用,因噎废食地提出撤消该部门的要求。但也不能因其重要作用和所做出的贡献,否认存在的问题,而应该正视问题,在发展中不断改正,在履行职能中不断完善。
更多文章搜索【北资官网】——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帮您做好职业准备!
2013北大资源研修学院!
第二篇:平版印刷中常出现水干的原因分析
平版印刷中常出现水干的原因分析
润版液和酒精的用量设置正确,但却常常水干,可能是什么原因?
平版印刷过程中,所谓的“水干”是指印版的空白部分没有能够形成足够的均匀水膜,即印版上的非图像部分水量不足。胶印印版一旦出现水干现象,则会导致印版的空白部分挂脏,从而影响到印刷产品质量,也就是说印刷过程中出现了水墨平衡失控。
胶印过程中,水墨平衡的控制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墨量与水量的调节比例、润版液本身的质量、润版液的浓度、酒精的用量和温度、油墨本身的性质、水墨辊的压力、环境温湿度等等。
如果印刷过程中,润版液的用量和酒精的用量是正确的话,那么出现印版水干的原因可能是印刷过程中供墨系统的着墨辊和供水系统的水辊压力设置不当导致的,也有可能与印刷过程中使用的润版液的质量有关。
如果供墨系统的着墨辊与印版之间的印刷压力过大,就会加速印版空白部分砂目的磨损,从而导致印版非图像部分的亲水性能下降,使得印版空白部分在原有的供水条件下,不能够获得足够的水量,出现印版版面的水干现象。
如果供墨系统中的着墨辊与印版之间的压力设置正确,仍然出现水干现象,其原因就可能是供水系统中的水辊之间的压力设置不当而引起的。特别是在使用酒精润版液时,由于酒精润版液的表面张力较低,铺展性好,在印版的空白部分很少的润版液就能够形成均匀的水膜,从而大大减少了对版面的供水量。因此,水辊之间的压力不足,更容易导致干版现象的出现。另一个方面,如果水辊上粘有油污,也会影响水辊的供水量,从而导致印版版面出现水干故障。
即使印刷过程中使用的润版液和酒精的用量设置正确的话,也并不能说明使用的润版液质量就是稳定的。润版液同时还应该具有对pH值的缓冲性能、印版保护性能、润湿性能、防腐性能、杀菌性能和防泡沫性能等。润版液中的缓冲剂主要起稳定润版液pH值的作用,因为润版液原液一般呈酸性,随着缓冲剂添加量的变化,润版液的pH值会有较大的波动,添加量不合适将会影响到印版的亲水性能。印版的保护性能是指对印版的亲水性能进行保护,如果使用不当,也会降低印版的亲水性能,从而出现水干现象。杀菌剂可防止藻类及微生物在水路循环系统中的滋生,避免管路的堵塞;防泡沫剂可防止泡沫的生成,防止水箱中的大量泡沫不利于对印版的润湿。
因此,在胶印过程中出现水干现象时,需要首先检查着墨辊和水辊之间的压力设置是否正确,同时要定期清洁水辊。除此之外,在印刷过程中一定要选用优质的润版液,用户在选择润版液时应结合本印刷厂的水质及其它条件,严格控制润版液原液的添加量、异丙醇(酒精)的添加量、润版液的pH值和电导率等指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除了印版、上墨上水系统等原因之外,润版液是胶印过程中出现水干故障的最主要因素,即使润版液中的酒精用量和润版液用量设置都是正确的,也会由于其它因素造成胶印水干现象。
第三篇:网贷爆雷潮出现的原因分析
融资易小编要告诉大家现今网贷行业的暴雷问题已经成为P2P投资者最为热门的话题,甚至有的投资者应为这一次**导致对P2P彻底失去的投资的信心,但是这里我同样作为P2P投资者,我认为现在就对P2P行业失去信心未免操之过急了。
许多投资者已然到了“谈P2P色变”的害怕程度,号称这辈子再也不投P2P了。因噎废食,其实真的没有必要!
既然弄清楚了P2P暴雷的各种因素,那么投资者就能根据P2P平台的各种蛛丝马迹来判断该平台是否值得投资。
伴随着互金行业的大规模洗牌,一大批运营不善的P2P平台将逐渐退出互金领域,未来优质的P2P平台将越来越突出。
在暴雷连连的时期,作为精明的投资者,此时可选择重新评估目标平台并持续分散投资,也可以选择持币观望。
关键点是,对于已经存在十几年的、并且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及个人融资难、融资慢的痛点的互金行业,不要失去应有的信心!
爆雷潮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1)金融去杠杆
国家在金融领域持续去杆杠,宏观经济环境越来越收紧。通俗一点讲,就是市场上流动的钱变少了,借钱变难了!
企业融资成本增加,资金链紧张,生意也就变得难做了,直接结果是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向P2P平台借的钱逾期或者还不上,从而导致P2P平台逾期率和坏账率飙升。当P2P平台的兜底能力达到极限时,就很容易出现兑付困难的情况。
(2)监管政策挤压
“备案之剑”迟迟不落地,备案的延迟造成企业合规化成本不断增加,在资金实力不足、自身存在各种问题的情况下,维持平台正常运营的难度加大。
同时,监管部门不断释放出对P2P市场增强监管力度的信号,比如前文说到的郭的发言,让P2P市场的未来充满变数。
(3)媒体推波助澜
各类媒体对P2P暴雷平台的轮番炒作、有意渲染各种紧张气氛,再加上老赖的各种方式的“助攻”,从侧面增加了投资者的紧张程度,导致投资人挤兑和观望,同时也造成P2P平台获客成本上升、资金链紧张,合规运营的平台更加也难以经受这样的折腾。
(4)催收行业不规范
财翁对监管部门严禁“暴力催收”的政策是举双手欢迎的。但是,靠“撸口子”度日的老哥们却把这一政策当做赖账的“尚方宝剑”,这无疑大大增加了P2P平台收回本息的难度和成本,甚至直接成为导致平台倒闭的重要因素。
尽管国家正在出手整治老赖,但催收行业的不规范始终是制约P2P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暴力催收要明文严禁,文明催收也希望能有律法保障。
我作为P2P投资者已经有近2年的投资经验了,即使我面对如今的雷潮,我是依然对网贷行业充满信心的,不知道大家又是怎么想的呢?
第四篇:浅谈当今社会假新闻出现原因以及对策
浅谈社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与对策
10历史学三班 王鸿嘉 100305326
历年来,主动造假的行为在新闻业内已不是新闻。每年都有评选的“XX年十大假新闻”公布于众,之所于还要评选,说明假新闻确实很多,而当今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受众经常听到各式各样的假新闻,也对年末各大媒体评价出来的假新闻耳熟能详。从纸质媒体到电视媒体再到网络媒体,假新闻在我们身边已经无孔不入。所以本文从当今社会假新闻泛滥的社会现状入手,分析其出现背景、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抑制假新闻泛滥的部分对策。
一、假新闻产生的背景
当前新闻业竞争空前激烈,要在这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媒体普遍追求最新的新闻、独家新闻。在记者编辑利用自己的新闻敏感筛选新闻线索和采写新闻的时候,要确保时效性并使自己的判断百分之百正确并非易事,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制造出千夫所指的假新闻。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信息传播便捷的同时,其强大的自由性和原创性使得信息发布和传输没有严格的检查和核实系统,微博、贴吧、论坛、博客等操作方式也越来越简便和多样化,简便和多样化的特点使得网络在最大限度让受众享有信息传播的便捷的同时,也深受虚假新闻泛滥之害。
在信息发布方面,网络具有匿名性;在数量上,它又具有海量性。这两重特点往往导致信息来源难以查证。同时,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追求轰动效应,假新闻利用大量耸人听闻的内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传播。根据纽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多数派好比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少数派往这个磁场靠近,结果只能导致多数派(谬误)越强,少数派(真理)越弱。
当假新闻真正受到大众的普遍质疑而不是只停留在少数几个知识分子和相关人士的,假新闻的传播和覆盖面早已经扩大,恶劣影响已经覆水难收。
二、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假新闻确如此泛滥,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
1、在新闻管理体制方面
自律体系缺失和作用失效使“假新闻”出笼失去了重要的约束。作为强制性规范的法律不多,作为没有强制性的自律性规范也不多,由行业组织制定并执行的准自律和准法律的管理规范占了主导地位。就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管理来说,目前我国的他律性(法律、政策、纪律、甚至口头传达的宣传精神等强制性)规范占了主导地位,而准法律或准自律性的规范几乎是一个空白。这种传统的内容管理模式固然有其价值,但也有难以避免的缺陷——既缺少弹性更缺乏传媒的自我约束,“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可能是较突出的问题;特别是,行业自律机制发展缓慢,公众在对新闻(尤其是广播电视节目)的监管中难以发挥作用。
2、收视率的鼓动
在传媒的运作机制方面,过分追求高“收视率”,也为“假新闻”的发生提供了“合理”的悖论逻辑。现今的新闻业,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大都摆脱不了依靠“广告费”维持生存、获得发展的窠臼。而收视率、阅读率就是给广告主与广告商作为其广告支出的参考,是媒体(电视台)争取广告商付出广告费的标准。因而,收视率就成了调控频道和栏目编辑的指挥棒,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既定标准。于是,追求独家、追求轰动、吸引眼球成了媒体、栏目的第一要务。过分追求高“收视率”不仅可能导致编辑导向和方针的扭曲,而且记者为寻求“奇闻异谈”造成了过度竞争,最终,部分记者为确保岗位安全选择以“造假”取得有卖点的“新闻素材”。
3、记者职业道德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记者的道德问题。新闻自由与法律并不冲突,只要在法制轨道上正常运行,新闻自由就可以得到保护。但是自由,也要在道德的底线之内进行啊.有的新闻工作者为了服从组织需要达到某种政治目的,不顾客观真实,不记社会效果公开做虚假报道。这种人大体分为两种,一种迫于政治压力,不得不做虚假报道;还有一种动机不纯,善于趋炎附势,搞政治投机,为追逐个人的名誉地位或为了追求某种传播效果而刻意地去制造典型、搞虚假报道。这些人就应该给予重击。
更重要的是近年来,新闻媒体影响力越来越强,社会上各行各业想出名、想赚钱、的人都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放在新闻从业人员身上,于是一些新闻工作者的嘴变馋了,手变长了,心变贪了,他们违反新闻职业道德,把新闻工作变成了谋取私利的一种手段,只要有利可图,有钱可赚,不惜编造假新闻。为了抢新闻,新闻工作者道听途说、未经证实就制造或转载假新闻,这种极不负责的态度让人鄙视之!
三、杜绝假新闻的措施
假新闻的危害是巨大的,“纸馅包子”新闻播出后,一度引起了巨大的恐慌,有观众回想起“我也吃过朝阳区的包子啊”,大叫后怕。虽然假新闻横行霸道于世,但是我们还是应当极力制止。国家、新闻业、读者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根据假新闻事件的形成原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国家加大新闻法立法程度,运用成文的法律杜绝假新闻的出现。法律是国家政府利用国家机器强制执行的,法律面前没有任何人高人一等。假新闻的制造者就是抓住法律的漏洞,无视职业道德的存在,铤而走险。万一失败,也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我们如果制定了明文规定的强制执行的法律,规定假新闻一旦被发现,其制造者按程度罚款多少,几年之间或者永远不得从
事新闻工作。对新闻记者所属单位做出怎样怎样的处罚。那么,我想记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会远离假新闻,所属单位也会加大审核力度,监督所属记者新闻真实性等。
2、加大对新闻记者职业教育。新闻事业蓬勃发展,新闻记者队伍不断扩大,这是件好事。但是,人多必然层份复杂。应该对每一位记者加强党纪国法、职业道德、做人原则等方面的教育。新闻行业在国家甚或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记者的社会地位也在提升。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刚正不阿,实事求是的报道社会百态。古人说,“荣于华衮,乃春秋一字之褒;严于斧钺,乃春秋一字之贬。”记者的笔,应该是一支有分量的笔;新闻职业,尤需记者自爱和自重。只有恪守新闻真实性,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新闻才能写得令人信服,记者才能当得堂堂正正,受到同行的尊重,受到群众的欢迎。
3、加大受众监督。公众依靠媒体了解身边发生的事情,也依靠媒体对生活做出基本判断,更依靠媒体树立自己的权利意识。而这一切的基础一旦被证伪,那么社会将失去起码的信任底线。从某种意义上说,传媒假事件的恶劣程度,并不完全在于其编造手段的吊诡和离谱,而在于它愚弄了这个社会的现代化意识,愚弄了人们关注自身权利的信念。因此,为了减少公众由于虚假新闻的危害,应该主动行动起来,大胆检举揭发假新闻现象,给假新闻有力的一击。
现代社会的我们已经被纷繁错杂的信息充斥大脑,难道我们还要被别有用心的烂记者制造的假新闻占据有限的空间吗?我们大家应该行动起来,让假新闻没有生长的地方。
第五篇:化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分析
化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分析
一、实验探究题出现的问题:
中考实验探究题难度适中,但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
1.学生对有多种气体同时存在时,对选择检验气体试剂的方法和原则及气体检验的顺序不会综合分析、灵活解决。
2.对所学的知识与题中所给的信息不能很好地整合,所以猜想没有正确的思路。3.学生表述实验现象时,只描述部分反应现象。
4.学生不能很好地将实验装置和实验原理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差异所在,也不能将所学实验原理灵活地运用于问题的解决中。
二、实验教学薄弱的原因分析:
实验教学之所以总被重视又屡屡薄弱,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分析如下:
1.从目前的化学实验教学来看,比较强调和重视化学知识的传授,而且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化学知识都是预知的,只需要强制性记忆。另外师生重视的是实验结果或结论(多数情况下实验教学的目的也就是验证并记住这些结论),而对实验过程的探索不够重视,至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体现较少。显然,这样的实验教学不能适应实验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材、实验册及教辅的导向。现行的教材、实验册及教学辅导资料上设计的实验题目中客观题目众多,对于这些题目,或答标号,或填写数据、操作、仪器名称、现象等,这样限制得过死且往往都给出标准答案,使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而鼓励学生动手,有利于学生展开思维的开放性、探索性实验题目较少。久而久之教与学都停滞在应试作答的模式上。3.实验教研气氛不浓。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注重的主要是化学知识及解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化学实验探究的研究不够,平时的听课也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思维能力的研究,至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生成性的问题、实验经验的积累、实验的后记则往往不被重视。尤其是不关心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不去分析学生实验中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能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学法指导,因而使得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相对薄弱。4.不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受教学进度的影响,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忙于赶进度,演示实验做的多,而让学生练习的少,因而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始终得不到很大的提高。
5.不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不少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只注意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的描述,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做细致的观察,不注意比较实验前后的异同,不注意一些表面现象所掩盖着的深层次内涵。因而学生在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时往往片面、浅显、甚至存在错误。
6.不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程序及实验的内涵搞不清楚,也就不能够完整表达出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现象、实验的结论,而教师不注意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实验教学改革对策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要想使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就应该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寻找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将其落到实处,以消除不利因素,创造积极因素,促进实验教学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化学实验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初步学会认识自然界的科学方法,化学实验不仅是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极为重要的内容和手段,而且对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2.更新教学方法,扩大实验范围。
作为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改进现行的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验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教师不仅要做好课本上规定的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而且要尽量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一些演示实验,还要尽可能增加一些课外兴趣实验,适时布置一些学生家庭实验,鼓励学生对实验的创新热情。让学生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都有练习和实践的机会,都能享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以达到增强兴趣,培养实验探究的能力为目的。
尝试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增加探究性练习,让学生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所提出的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究性练习是指在开放的化学问题情境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练习形式。它具有问题性、自主性、实践性的特点。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研究、运用探究性练习。下面是“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的实验教学中进行探究性练习的案例介绍:
(1).发现问题。教师预先装配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的实验装置(注:导管口已放入集气瓶中),然后开始加热,并收集气体,同时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收集满第一瓶后,写上标号“1”,马上收集第二瓶,集满后写上标号“2”。接着,用收集好的这两瓶氧气做了一个蜡烛燃烧的对比实验,在实验中,学生观察到1号瓶中蜡烛燃烧的剧烈程度和时间都比不上2号瓶。
(2).提出问题。教师让学生讲出心中存在的疑惑。学生提出,“为什么在同样条件下收集的两瓶氧气在对比实验中存在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解决问题。在学生经过讨论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甲学生提出:“1号瓶中蜡烛燃烧的剧烈程度和时间都不如2号瓶,说明1号瓶中的氧气没有2号瓶多,不如2号瓶纯净。”这个观点得到其他学生的一致赞同。甲学生又提出:“是不是因为装置气密性不好,导致1号瓶氧气不纯?”马上有乙学生反驳这个观点:“如果是气密性不好,应该两瓶氧气都不纯。”又有丙学生提出:“是不是因为试管及导管中的空气混入了1号瓶中,造成1号瓶氧气不纯,而2号瓶是在收集完1号瓶后马上收集,所以2号瓶收集到的氧气就比1号瓶纯净。”这个观点没有学生反对,教师提出:“我们假设这个观点正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操作来避免产生这个问题?”学生提出:“在加热前,不能把导管口放入集气瓶内,当把试管中的空气排尽后,再将导管口放入集气瓶内”。马上又有学生提出:“怎样才能知道空气已经排尽了呢?”教师让学生回想前面实验中在加热后,导管口产生气泡速度的变化情况。学生马上得出答案:刚开始加热时,导管口产生气泡速度较慢,且不连续,这时应该是试管中的空气;过一会儿后,产生气泡速度加快,并且是连续均匀地放出,这时应该是氧气。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推断,并让学生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将前面的实验再做一遍,来验证提出的假设。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后,发现按正确的操作方法制得的两瓶氧气在蜡烛燃烧的对比实验中,现象基本一样,从而证明前面实验中1号瓶中氧气不纯是因为错误操作导致试管中空气混入造成的。
四、反思与体会:
(一)探究性练习的作用 1.只有学生自觉、主动获得的知识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并加以灵活运用。探究性练习可以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最终获取知识并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更多的问题。通过探究过程的教学效果要好于教师反复灌输的效果。例如,前面案例中所提到的收集氧气的正确操作,在以前教学中,虽然我会在实验前反复强调这一点,但学生到实验室做这个实验时,仍然有许多学生在加热前已经把导管口伸入集气瓶内,使收集到的氧气不纯,从而造成后面氧气的性质实验现象不明显。在通过探究性练习后,这一情况有了较大改观,大多数学生都能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来收集氧气,实验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并在章节测验中对此类题目也大都能正确回答。
2.探究性练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并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懂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科学方法的教学。在教学中运用探究性练习,注重科学方法的指导,可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更开阔,更敏捷,解决学习问题的手段也变得更多、更灵活。坚持把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的教学融合在一起,教给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途径去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并让学生学会运用原有的认知基础去解决问题。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探究性练习将有助于我们达到上面的教学目标。例如,前面的案例中让学生根据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这就是科学方法的训练。在其他探究性练习中,我也努力将知识与方法的教学融为一体。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教学中,我向学生介绍了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测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演示了“针筒中加热铜丝来测定氧气含量”的实验,让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测定氧气的含量。进而,让学生讨论“在前面介绍的两个测定氧气含量的实验中,消耗氧气的反应物能否用木炭来代替?为什么?他们是怎样来测定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的?对你有什么启发?”在这些问题的讨论中,使学生了解测定氧气含量的方法和原理中关键的地方。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另外设计新的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探究性练习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和创造,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当今中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探究性练习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实验产生各种假设和推理,在教师有选择地给予积极正确的指导下,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例如,前面案例中提到通过产生气泡的速度来判断试管中的空气是否排尽。有个学生在课后提出了他的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了,说明试管中的空气排尽,氧气已经放出了,这时再将导管口伸入集气瓶中收集氧气。他能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在新的情境中,说明他已经有意识地去思考不同的方法,这也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二)探究性练习内容选择的原则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于探究,有些内容很难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就能反映出来,有些内容由于材料、实验设备或者由于学生学习准备情况的限制,不能进行探究,因此,在选择探究性练习的内容上应遵循一定的原则。1.适度的原则
这里的适度,一方面是指工作量上的适度。在教学中,探究内容既不能过于复杂,需要太长的时间进行探究;也不能太过简单,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结果,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在每一次探究中,一般要选择只含一个中心问题的内容,进行一次探究循环过程即可解决问题,通常不要求学生对证据作过多的探究。适度的原则更主要的是指难度上的适宜。探究内容难度确定的理论依据之一就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一般情况下,探究问题的解决所需的能力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对这样的难度水平的问题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换一种更通俗的说法,即选择的探究内容对于学生来讲,必须是他们通过已有的知识,能力的提取和综合,是可以进行探究并能得到结果的,但是,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讲决不能毫无疑问、不费努力即可解决。适宜的难度要求探究的内容具有适度的不确定性,其变量的多少要以学生能够掌握和控制为限度。例如,在“用启普发生器制氢气的原理”这部分实验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现有的理化基础引入了物理上气体压强变化的知识,然后提出在学过的化学实验中,还有哪些实验或实验现象与气体压强变化有关?学生经过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了不少与气体压强变化有关的实验。如:气体发生装置气密性的检查,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实验室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实验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归纳出气体压强变化与化学反应之间的联系规律。这样的练习,无疑促使了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在不同情况下加以应用,提高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2.引起兴趣的原则
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之一便是具有了内在动机,因此,要使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就必须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探究的内容即肩负着这样的使命。可以这样讲,学生对探究内容的兴趣是探究活动进行下去的动力源泉。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首先,能够满足学生现实需要的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也是当代科学教育把目光转向学生生活、选择切合学生实际内容的原因之一。其次,对于超越常规但又在情理之中的问题内容,学生也会感兴趣,因为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了解的欲望。再次,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感兴趣。学生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倾向,喜欢探索未知世界,喜欢探究问题的答案。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也同时感受到了成就感,这些成为他进一步探究的动力所在。3.可操作性的原则
探究内容应具有可操作性,即探究内容是可以通过有步骤的探究活动得到答案的问题。这里有两条主要标准:一是探究的结果与某些变量之间具有因果联系,这种因果联系通过演绎推理是可以成立的。如果这种因果联系不成立,探究活动便没有结果;如果这种因果联系不能以演绎方式而推得,就会使探究活动不严密,学生也难以把握。二是这种因果联系在现有条件下可以通过探究活动而证明。所谓现有条件,即是一方面是指现有的物质条件,如材料、实验设备等。另一方面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技能准备等。例如:在学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前,我根据家庭实验的条件给学生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取一杯水,向水中不断加入蔗糖,并用筷子搅拌直至蔗糖不能再溶解,将糖水倒入另外一个杯子,尝试向糖水中加入食盐或味精,观察是否能溶解。又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在复习了制氧装置和制氢装置中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后,我布置了一道实验设计题:在实验室通常用加热食盐和浓硫酸的方法来制取氯化氢气体。请你根据制氧装置和制氢装置的特点,设计实验室制氯化氢气体的装置。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究性练习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但如果缺乏教师的主导作用,仍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在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具体来说,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设计探究计划
要使探究性练习在教学中获得较好的效果就必须在事前进行精心计划。教师应制定明确的探究目标,使学生既能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又能发展各种探究能力,形成探究精神和态度。教师要选择或补充恰当的教学内容,使它们适应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等。对于哪些内容让学生探究,开展哪些探究活动,教师要心中有数,而不能盲目或随意而为。2.做好教学组织安排
教学组织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教学所取得效果的好坏。教师必须学会确定在什么时候进行演示实验,什么时候进行学生实验,什么时候进行讨论,什么时候让学生个人发表意见,什么时候进行结论总结等等。并且教师要根据教学进程及时调整教学组织形式。3.指导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控制与指导至关重要。要求教师能做出各种决断,例如,应该在什么时候改变讨论方向,当学生考虑问题的思路出现偏差时,如何引导学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以及如何抓住机会发展科学技能、培养科学情趣等。教师还要解决好既要让学生对某个题目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又要及时地把教学活动转移到有待学习的新内容上。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在探究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总之,在探究的各阶段,教师的工作都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和鼓励他们的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能真正得到保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几点思考:
1.初中化学的教学时间紧(一学年),任务重(参加毕业考和中考),而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性练习势必要占用一定的教学时间,如何解决这之间的矛盾,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2.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各不相同,甚至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才能使探究性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探究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这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3.学生通过探究性练习训练后,其效果应该通过什么形式加以评价?如何评价?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