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英语新课改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中英语新课改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及原因浅析
摘 要: 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第六次课程标准改革,从实施之
日起到现在,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新标准英语》的实施也为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指导思想。正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新课改的核心就是要从过去的教育学生怎样做“事”向教育学生怎样做“人”上转化。而在英语新课标的实践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棘手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四位高中英语教师及部分高中学生的访谈和对其试卷进行分析,在本文中将对英语新课改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改革;实施;问题;原因
新课标主要由5个部分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新课标规定,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相比上一轮的英语课程教学中强调的重点——突出语言的交际能力,第六次的改革突出了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凸显语言的人文性,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等。而要在教学过程中达到这些目标是困难重重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各种原因,教师方面,评价方式的改变以及以往学习经历对学生影响。这些问题在一些边远地区的英语教学中尤为突出。
一、《新标准英语》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转变以往的角色以及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学习。很多教师对新课标、新课程的理解不到位,对新课标中阐述的英语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理念和各级教学的内容一知半解,过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对教材的重视程度远远地超过了对大纲的重视程度。对于教材上的内容也是全部进行细致的讲解,而如今新教材内容以版块的形式出现,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有选择性地是用教材。这就
对以往的教学经验形成了冲击,对知识点的自由选择必然会导致很多困惑和问题,教师思想上也会对新课改产生不信任感和强烈的抵触情绪。这都不利于新课改的进行。
新课改也要求教师的角色进行转变,由以往课堂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合作学习中的伙伴,这要求教师正确看待和处理好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罗杰斯早在他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中提出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气氛。教师应该是这种气氛的“促进者”。而现在,在很多地区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还是很难放弃自己的主导地位,一位蒙自高级中学的杨老师说道:“不是不愿意放手,是不敢放手,就怕学生自己学不好,知识点不牢固,不讲不放心。”这也是很多教师的困扰,这出于对学生的不信任感。而在以往的教学实践经验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学生中心论”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新课标中所阐述的互动的教学的师生关系难以在短期内建立。也就导致了教师角色转变的困难。其次,新教材的使用和教法的改变,以及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人文素养的培养的目标,需要教师的不断进步和学习。而在我省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的英语教学,教师本身的专业素质可能就不是很强,据在一次数据调查显示76%左右的英语教师都不是英语教育专业毕业,很多也只是过了公共大学英语四级其他专业的毕业生。而面次课改,新课程改革不能仅仅局限于观念、模式、方式和行为的变革,即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变革,更为根本的是课堂教学文化的转型,要对现有课堂教学文化进行重建,才能最终实现改革的目的。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性地位是不能动摇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学习、进步,才能紧跟时代步伐。
二、学生因素
第六次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角色的转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其在教学中的表现:一是关注每一个学生;二是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三是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
高中英语课本的基本理念中提到:“„„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高中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 2009)。此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学生放到一个中心位置,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等。这也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和配合,但就很多专家的观察和当前的分析来看,我省很多地区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自主地位体现得很不明显。
首先,大多数学生受到了以往学习模式和经验的影响。在他们小学和中学阶段,都是处在一整被动学习的状态,接受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
堂上市主要的主导者,而学生被动参与到课堂中,缺乏和忽视了对critical thinking 能力的培养。导致了我们中国的学生普遍“被标准化”。根据笔者及被访问者的经验可以看出,在传统的教学环节里,教师按照准备好的教案在课堂上进行流利和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则规规矩矩地坐在下面听讲和记笔记。教师好比演讲者,学生成了听众,讲台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学变成了灌输,学习成了接受。(传统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的现实弊端2009)教师不做细致的知识点讲解,学生就会觉得不放心,对自己和同学一起总结和发现的知识点的准确性也缺乏信心,总是会觉得老师的讲解时最好的。长期处于这种环境,学生习惯于教师的细致讲解,自觉的学习和其主体性逐渐丧失,学生退化为知识的“容器”,严重缺乏主观能动性。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难以适应新课改中倡导的学习模式,要在短时间内培养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能力,是很困难的。
此外,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自觉性和意志力。上课即使在教师的约束之下也难以专注于课堂,课堂上安排的小组活动和合作学习也就很多时候顺理成章地变成了聊天的机会。在课后,老师不逼,学生就不学。对这部分学生而言,不能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教师放手让同学自己通过发现式的学习去积累知识点,往往会适得其反,使这部分学生走向另一个极端。通过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的一次英语试卷,可以看出,很多学生的语法知识很薄弱,基本句型混淆等。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市源于教师的“放手”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造成的。
三、传统评价方式的制约
新课改提出了多种评估方式的要求,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的培养。平衡测试和评价的关系。就目前而言,纸质的考试依旧是最主流和主要的评估方式和手段。尽管新课改中提出要将评价方式多样化,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当这场轰轰烈烈的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面对一直试卷时,它的存在意义也就显得苍白。不可否认,考试,特别是高考有着自己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之中,面对很多的现实和不公平现象,高考在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时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也由于高考的权威性,也造成了很多的问题,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新课改的进程。
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在高一高二的时候,教师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要求使用新教材,但是到了高三,面对激烈的高考升学竞争压力,新课程改革也就偃旗息鼓了,一位高三的英语教师谈到:“高考毕竟是最重要的评估手段,即使学生在三年的过程中变现很好,积极上进,但是只要在高考中没有考出好成绩,以往的努力在高校录取工作中是被忽略的,高考就是一锤定音。所以我们还是把教学中的目标瞄准高考。”在高考的压力下,面对新教改,教师
和学生更多的面对的是一份压力,而不是学习的乐趣。在如何看待形成性和粘接性的评价关系,一直难以达成共识。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就很容易忽视学生的多元智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一直强调形成性评价又会与社会现实之间拉开差距。这就需要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新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如果它能够不断地推动教改的深入,使我国的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培养具有创造力和正确价值观的新一代人才的进程中扮演了主要作用。而如今的改革进程似乎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只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和总结经验,新课改就能真正发挥它在这个时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高中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 2009
传统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的现实弊端2009
高中英语教学100问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孙波 2008
第二篇: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兴国中学
【摘要】众所周知,高考对中国学生的重要性,高中的英语学科占据高考百分之二十的比例,而成为家长和孩子非常关注的一门学科。同时,由于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自身也具有很强的应用能力,学习英语,可以帮助学生在将来的就业岗位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而高中英语课程新标准的再次修订,就要求一线的英语教学在研究高中英语课程新标准后,制定出带有新课改印记的课堂教学模式,而笔者通过大量的实际教学研究分析,对新课改的教学模式有了如下几方面的分析,帮助一线的高中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找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良好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改革 高中英语 分析建议 理念核心
一、关于对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分析
笔者通过对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分析,发现了以下几点。首先,笔者发现新课改的最最核心的理念,也是最最体现当下人文主义关怀的内容,以人为本,以广大的高中学生为主体,高中英语教师不再担当以往固有的填鸭式教育的角色,而是选择将课堂交给学生这个主力军,让学生成立课堂学习小组,强调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给予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挖掘,从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考虑,将人性化的民主教学发展到极致。其次,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例如在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一单元的英语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制定一个学习目标。例如掌握尾页的第一单元英语单词,背诵Ann’s best firend篇目中的佳句,能够灵活的运用本单元所学习的语法句式进行沟通交流写作等等。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对每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成果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从小组的PPT呈现成果,语音语调的发音,句子的高级程度,作文是否优美,背诵篇目是否流利等等几个具体的方面对学习小组的成员进行考核,从而对小组进行排名。由于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极强,学生的责任心会迫使学生加强对英语学习的严谨性,从而提高整个英语学习小组乃至整个班级的英语学习成绩。最最重要的是,实施新课程标准改革是为了更好的让学习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着重点是学生的发展,这才是实施新课改的目的和目标所在。
二、关于对高中英语课程特点的理论分析和研究
总所周知,学生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接受了全日制的英语教学,有的学生甚至在幼儿阶段就开始接触英语学习。可是,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差异和家庭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的差异,个人对语言学习方面的天赋差异等等多方面的原因,会呈现出英语学习上各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原有的英语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然而,众所周知,高中英语是一门对学生的词汇量和语感要求很高的学科。但是由于基础的强弱,在??际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根本不需要在英语学习上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英语学习成绩也能远远超过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所以从这里笔者得出,英语学习的基础性很重要,在日常的教学中,英语教学应当多多着重打牢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巩固学生已学习的语言的同时扩充学生英语的阅读面,为学生刊订《双语报》、《21世纪英语报》等等英语学习类的刊物,要求学生阅读英文的书籍,从而锻炼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单词量的积累。其次,笔者在经过大量对高中英语课堂的研究发现,英语学科的可操作性极强,英语不单单是一门需要思维的学科,由于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门语言,它的操作性很极强。所以单纯的由教师在黑板上为各位学习演绎各种语法句式对学习英语学习的帮助还是不够,而且,由于高考的压力,加上高中阶段课程偏多,每个课程的作业量又极其多,导致教学过程一线的英语教师大多忙着赶课程进度,从而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提前进入高三阶段的复习。这也就成了高中英语枯燥,乏味的最主要原因。倘若要在课余时间布置学生很多任务,对学生平衡其他学科的发展也会带来很大的不利,而在日常的课堂里,都是教师一个人从头到尾的口诉,学生很少有锻炼口语的机会,这对于学生在日后与外国人交流时的羞涩,害怕也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因素。
三、关于对高中阶段新课改后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建议和意见
通过对高中阶段新课程标准的研究结果,笔者在各个中小学试点中总结和分析后,将对各位专家学者和一些的高中英语教师提出如下几条建议,希望能够对其教学效果的提升有所帮助。首先,众所周知,以聪明和智慧闻名世界的犹太人,为了培养下一代对阅读的兴趣,在书本上滴蜂蜜,以此告诫孩子书是甜的,培养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实际的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一线的高中英语教师也应该加强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例如在背诵单词的时候,不要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要教会学生方法。其次,要锻炼学习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创办英语角栏目等,鼓励学生与外国人交流。
四、总结
新课程标准的修改后,英语教学也更应该贴近新课改的要求,在符合课改标准的条件下最大化的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成绩,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参考文献:
[1]华长慧.教学创新:构建师生互为主体的平台[J].教育研究,2003(09).[2]邵细芳,欧阳菁.浅谈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2(03).
第三篇: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公平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公平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襄阳市田家炳中学
秦选峰
教育公平最初是作为一种理想被提出的,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雅典的公民教育和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教育公平作为一个基本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其内容也在不断地发展、深化。主要有三方面内涵:教育起点上的公平,即人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即以公平方式来对待每一个不同的人的教育活动;教育目标上的公平,即教育效果的公平。其中,教育起点上的公平是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公平是保证,教育目标上的公平是前二者的归宿。人类在追求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教育的不公平始终存在着。学校是一个微型化的社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构成了教育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发展到对学校教育过程中公平的追求上来,教育公平的理念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体现,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公平投入,教师的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尊重、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等,都对学生的权利以及学生的心理、人格、学业成绩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试对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作初步分析,力求找出相应的对策。
一、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
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指的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违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偏离教育促进受教育者适应未来生活的教育目的,漠视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和独立人格,以非民主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学校的设立,重点班的举办,以及近几年“高价生”现象的出现,引起社会上多数人特别是工薪阶层和农民的不满。这些现象与基础教育的性质相悖,体现出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和谐,使同样的学生不能受到相同的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参与机会不公平。目前我国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课堂中的交往多由教师发起。教师在课堂中的支配地位,使师生交往带有更多主观选择性,学生参与交往过程多半是被动的和反应性的,教师倾向于频繁地叫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学生回答问题。布罗菲和古德对4个一年级的老师对待“优等生”和“差生”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报告表明,这些教师与不同成绩的学生接触的频率没有多大差别,但在质上则有着重大的不同。当“优等生”回答正确时,他们得到表扬的机会,是“差生”回答正确后受到表扬的两倍;而“差生”回答错误时,极有可能受到批评。比较而言,“差生”受到批评的可能,是“优等生”受到批评的三倍。当“优等生”和“差生”在回答不出来问题或回答错误时,教师愿意继续花在“优等生”身上的功夫是“差生”的两倍。教师编排座位造成的不公平。教师在编排座位时为部分学生“优先定位”,使学生享受座位特权。根据物理学原理的场理论,场对周围影响强度的大小取决于距离场源的远近。我国目前的班级规模一般较大,座位一般采用“秧田型”编排方式,前排与后排的学生接受教师影响的效果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教师总是习惯于安排那些学习成绩好、家庭社会地位高或与自己有着特殊社会关系的学生坐在靠近讲台的座位,而把那些成绩较差和教师心目中所谓“不听话”的孩子放在后排,教师对他们管理较少,与之交往较少,基本排除在教学之外,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教师拔高教学要求,人为制造“学习差生”。“学习差生”指的是经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平常考查、期中考试有3门主科总评不及格者。近年来,“学习差生”比率不断上升并且分化时间逐年提前,这与心理学研究的约有3%的弱智儿童数据不符。学生在教师制造的偏难题海中原有的知识结构被打乱,焦虑不适,思维受阻,继而自暴自弃,并被贴上“学习差生标签”。这在纪律、学习态度较好而智力中等的女生中更为明显。教学目标的不当定位造成了教育教学中的不公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面对学习成绩好、发展程度较高的一部分学生,依据他们的表现规定课堂教学内容的深浅程度、教学方法和步骤。教师关注他们的课堂反应、对教学内容是否理解、教学进度是否适中、教学方法的应用是否合理等,而忽略了其他学生的需要。处罚造成的不公平。改革开放20多年来,教育的规模、培养能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也取得了成效。但教育的内在品质并没有获得根本的改善,教育的主体性和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仍未真正确立。中小学校存在着漠视学生权利、侵害学生权利的各种现象,有的甚至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一位儿童心理学专家指出:“肉体上的创伤有药可医,然而心灵的创伤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应该引起教师们的深刻反省和思考。
“因财施教”造成的不公平。部分教师为追求个人私利,对那些家庭经济状况优越而且能为自身带来更多“回报”的学生施以差别对待,在课堂上给更多的参与机会,课堂提问中表现出更多的耐心,课堂评价上也带有更多的激励。而对那些经济背景、家庭状况较差的学生,相对关爱耍少得多,交往的方式也相对简单,对这些学生的问题表现出更多的不耐烦,课堂中的评价也以贬抑为多。对班干部管理不当造成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公平。从班级管理角度讲,设置班干部是为了帮助班主任进行更好的管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可现实情况往往并非如此。某些班干部凭借自身的特殊条件,形成了学生中的“贵族阶层”。他们能从教师那里获得更多的好处,常常受到教师的偏爱和袒护。
二、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公平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公平观念薄弱,对教育公平性认识模糊。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人学机会和教育资源的占用方面,认为每个学生只要有相同的入学机会,占有相同的教育资源,便会受到同等的教育。这实际上是对教学这一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深入的认识,忽视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制约教育公平实现的一系列复杂的主观因素,由此导致了人们对课堂教学不公平的漠视。社会教育评价体制的偏差。当前,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成了教育的主流。然而多年来形成的应试教育观念、体制及评价标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仍有深刻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招生就业制度在实践结果上,使社会、家长过分关注教育的选拔功能,教师仍然较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对他们来说,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是否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在于某地区、某学校甚至某个班的升学率有多高;教师的优秀与否,不在于他是否促进学生发展,而在于他的学生有多少能升学。全社会对教育缺乏一套科学的合理有效的量化评价体系。多数学校把升学率与教师的职称、工资以及住房等福利待遇挂钩。在这种评价体制下,教师一心苦教、学生一心苦学。以追求高升学率为教育目的,就难免会滋生教育不公平现象。教师的个人修养与个人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课堂教学公平与否与教师个人关系密切。从总体上说,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整体修养水平在不断提高。由于受教育程度以及目前教师地位、福利待遇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群体的素质差异悬殊,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水平参差不齐,难免会有部分教师采用陈旧的不合理的教育教学方式对待学生,约束或窒息了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和学习能力,成为妨碍教育公平的重要的主观因素。教师法律意识淡薄。我国为保证教育的公正与公平,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与法规,如《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但由于教师法律意识不强,往往执行不力或滥用权力,甚至出现侵害学生权利的违法现象。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学校是存在于社会中的组织,班级是学校组织中的基本单位,学校的社会因素与社会功能及教育功能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在班级中。课堂与外部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部社会的因素必然会以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对学校的课堂教学施加或发生影响。教师处在亲情、朋友、经济、利益等种种关系包围之中。有些学生家长为了让孩子在班级中有更多的发展机会,给教师送礼或行贿,使师生交往出现功利性和商业性倾向,造成教育行为的不公平。
三、解决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公平现象的对策 改变传统教育教学中的评价体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导向,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直接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公平。素质教育以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未来社会对现代人才素质的要求为依据,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不搞权威教学,既注重书本知识,又致力于学生能力培养和潜能开发。因此,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必须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发展的教育来代替精英教育,改变传统的“分数至上”的评价体制,取消各种以分数排序、评优的做法,避免给教师和学生施加压力,淡化师生“分数至上”“升学率至上”的观念。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大力推行小班化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推行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照顾到课堂中的大多数,发挥教育的最大功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避免因班级授课制班额人数过大而造成的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实施分层教学,可避免因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而造成的顾此失彼的现象,使教学能够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应该切实加强师资培训,尤其是师德教育,以现代教育改革精神,帮助教师形成新的职业理念,树立民主、公平的职业道德观,理解、尊重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在培训过程中,不仅要提高教师的基本的施教技能,更要帮助老师更新和充实心理学知识、法律知识、教育学知识。重视教育公平理论研究,提高教育管理人员公平意识。由于社会的权利意识、经济意识等已经渗透到教育领域,一些教师存在着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的不公平对待,造成教育过程中的“马太效应”。因此,应重视对教师进行公平意识的培养,给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以公平的对待,逐步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建立完备的教育法制,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力保障。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教育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应该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人员严格遵守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司法部门进行督察,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由于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包含的条件和某些因素的不可控制性,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公平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也决定了充分实现教育教学公平的艰巨性和长远性。应当相信,随着人们民主公平意识的进一步加强和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将会得到切实的纠正,保证每个受教育的学生得到公平的和谐的发展。
第四篇:肉鸡饲养过程中出现黄色粪便的原因分析
肉鸡饲养过程中出现黄色粪便的原因分析 一是从疫病方面考虑
1.黄色粪便是由肠道内纤维性干酪物引起的,常见疾病有大肠杆菌、禽霍乱等。大肠杆菌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
2.发生球虫病后,肠道壁发生炎症,吸收功能下降引起。
3.鸡只发生盲肠肝炎、肠炎等疾病时易拉黄色粪便
4.如果是有料便现象,应考虑肠毒综合征。
5.腺胃炎前期。
6.新城疫抗体水平过低时也会发生。
二是从管理方面考虑
1.温度、湿度、通风、光照,鸡群密度不合理都有可能引起黄便。
2.葡萄糖和多维用量过大。
3.肠道受凉。
4.用药量可能大了或给药天数多。
5.地面温度过低影响消化。
6.消化不良(1)是鸡群出现病变(2)是吃料过多撑着了。三是从饲料方面考虑
1.盐分含量大。
2.豆粕含量高,鱼粉含量少。
3.饲料中添加色素。
4.新玉米水分含量高,加工的料也可能引起。
5.饲料中有霉菌毒素。
第五篇:案例分析网络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
案例分析网络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常面临哪些风险?如何防范?
一个做生意的女士接到来自福建的电话,对方称要购买一批小五金,对方开出的价格很优厚,而且是一次性付款,一切谈好后,对方说只有卡号不能汇款,还需要身份证号,吕女士照做了。后来对方说钱已打入了,可是吕女士没收到钱,吕女士查询银行卡后发现卡内18万8千元被取走。问题,1,犯罪分子可能使用是手法有什么?至少列举两种,并说明防范办法。2如果是第一种,银行和客户分别承担什么责任3,如果是第二种,银行和客户分别承担什么责任
网络银行软硬件方面的风险;应该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服务器;二是传输通道;三是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