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不力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时间:2019-05-12 08:1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不力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不力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第一篇: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不力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不力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摘 要] 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不断提升,优势日趋明显。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领 域同样担负着不可忽视的角色。然而,民营企业的出口竞争力还不高,尤其是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还很薄弱。努力开 拓国际市场是民营企业迎接企业全球化竞争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民营企业国际市场开拓不力的原因,随后相应 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 国际市场开拓;民营企业;培育;对策

如今,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不断提升,优势日趋明显。据统计,在我国沿海一些地区,民营企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70%,几乎涵盖了所有社会层面新的经济增长点,具备了很强的经济活力。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民营企业也同样活跃在对外贸易领域,担负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如在浙江,民营企业的出口额已超过国有外贸企业和外资企业,成为出口贸易中的主力军。然而,民营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总体还不高,尤其是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还很薄弱。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是民营企业迎接企业全球化竞争的必然选择。

一、影响因素

市场开拓能力包括对新市场的开拓和占领以及市场营销手段的创新。由于民营企业涉足对外贸易时间不长,在具体开拓国际市场时,难免遇到各种问题和障碍,这些影响因素主要涉及企业自身和产品竞争力方面: 1.缺乏营销积累及国际经验

营销网络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基本依托。民营企业目前仍有不少处在其发展的初期,无论是其自身的规模还是业务涉及的区域都还比较小。由于开拓国际市场的历史较短,尚无法建立起比较完整拥有可靠、通畅、高效的海外营销网络以及不断开拓这一营销网络的能力。而一张完善有效的营销网络是要靠时间的积累才能建立的,因为没有多年经营所积累的客户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而且,民营企业不甚了解目标市场的风土人情、法律法规等经营理念和规则,缺乏与国际接轨的经验。

2.缺乏专业人才 由于发展起点和发展历程的特殊性,民营企业创始人大都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经营技能和管理理念。企业从业人员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普遍缺乏熟悉法律、精通业务、懂管理、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涉外经营人才的匮乏已是制约其海外拓展,提高出口竞争力的一大瓶颈。努力吸引和培养一大批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面向国际、面向未来、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懂得世贸规则和国际惯例、熟悉各国法律、熟悉操作流程的外经贸专业人才队伍已是当务之急。

3.缺乏较高的商业信用度、品牌知名度和服务信誉度

目前,民营企业出口的产品中,90%是OEM,只有10%是自有品牌。一个好的品牌可对产品发挥“扩散效应”,对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放大效应”,对顾客的注意力和忠诚度发挥“磁场效应”,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拓展效应”。然而,我们企业对产品品牌的意识很淡薄,没有意识到品牌对消费者具有极大的诱惑性,可以提高市场的开拓能力,使企业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最终带来巨额利润。

4.手段、策略落后

由于国际市场变化莫测,开拓国际市场的手段和策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成败。我们大多数民营企业不太重视营销策划工作。营销的手段和策略落后,已成为制约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因素。首先,开拓手段比较单一。如大多从事一般贸易,而劳务输出、承包工程、引进外资、到海外直接投资等开拓的形式较少;在一般商品中,间接出口的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营销少;在与国外企业联合上,单独经营的多,与国外企业参股、控股合作的少。其次,销售渠道不广。民营企业由于开拓国际市场的历史较短,普遍存在销售渠道不广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第三,缺乏对国际市场定位(如市场容量、市场占有率、市场潜力等)及消费者行为(如消费者需求、层次需求、心理预期等)作深入调查研究及市场细分的分析(如消费者行为细分、消费者层次细分等)。第四,缺乏与国外公司紧密合作的能力。他们往往单打独斗,孤军奋战,很少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品牌优势、经销网络优势、熟悉当地经济情况等优势。

5.出口商品结构问题

如果说企业是开拓国际市场的主体,那么,产品就是开拓市场能力的重要方面。目前,民营企业的出口产品还是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增长仍停留在低价格的数量规模的扩张阶段,出口商品结构还是以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体现在产品结构上的“三多三少”:粗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一般产品多,名优产品少。自主出口品牌匮乏,低价竞销恶性竞争等现象依然存在。这种状况的根本改变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成本和价格优势还将是民营企业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出口商品结构限制了市场开拓能力的提高,成为开拓市场的瓶颈。

二、对策

1.营销能力的培育

首先,要切实转变营销观念,加快营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逐步建立起以顾客为导向,以价值增值过程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整合营销的各种要素,提高营销整体运作效率和效果。其次,建立营销组织。这种营销组织应该围绕客户设置,而不是像传统营销活动那样仅仅围绕产品、市场和利润设置。第三,重视客户关系管理,以实现“让客户满意”的目标。为此,应把自己关注的焦点从内部运作转移到客户关系管理上来,通过营销自动化软件实现对客户的“一对一”营销。第四,善于运用虚拟经营方式,即在有限的资源下,为了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的功能,如技术或生产能力,而将其他的功能如营销功能虚拟化,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外力进行整合弥补,以便在竞争中最大效率地发挥企业有限的资源。但虚拟经营的企业必须控制关键性的资源,如专利权、行销通路或研发能力等,否则就会受制于人。

2.配套管理系统的建立

首先,建立一个营销导向的组织结构。目前,我们大多数民营企业不太重视营销策划工作,有的甚至连营销策划的组织都没有,营销中的短期行为相当普遍。不少企业仍然是销售导向,市场部徒有虚名,没有配备营销专才,专司广告、促销、调研、品牌、客户服务等。其次,要有制度化的营销计划、执行与监督评估体系。民营企业传统的营销是没有计划,或者计划流于形式,没有充分的依据,也不依此执行。企业忙于事务的多,很少进行监督、评估与审计。定期评估有利于计划与策略的调整。借鉴欧美成熟营销管理经验,建立整合的营销系统仍是当务之急。再次,企业之间的竞争早已不再是一个企业对一个企业的竞争,而成为一个企业的供需链同竞争对手的供需链之间的竞争。只有掌握自己产品供应链体系的能力,才能获得整个产业链的大部分的收益。以体现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的CIMS(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为代表及其带来的典型管理技术和模式,如ERP、MRPII等,已成为现代企业在打造供需链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新式“利器”。

3.自主专利权、品牌的创建

要同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从事长期的进出口贸易,企业必须特别重视质量、信誉和品牌。品牌是企业形象的直接反映,是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代表着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员工素质和商业信用。品牌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由以展现的载体,是以企业生产组织能力、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营销与开拓能力等为基础的市场占有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提升,归根结底取决于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和核心技术的开发与发展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有效保护。

创新不是一劳永逸的,如果说一项技术创新成果能保持相当一段时间的话,那么品牌创新是每日每时的事。民营企业在实施名牌战略、提升名牌形象方面,要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吸纳新技术,提高产品档次,从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提高。从为品牌打工,转向品牌生产,再提高到品牌经营,把“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从国内名品牌提升到争创国际名品牌,不仅需要“走出去”,而且需要“走进去”和“走上去”。所谓“走进去”,就是企业要进入主流市场,销售主流产品。所谓“走上去”,就是尽快使本企业品牌成为出口所在国的主流品牌。“走进去”和“走上去”既是“走出去”的继续,也是对“走出去”的进一步发展,最终达到占领更大份额的国际市场和大幅度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的目的和要求。

4.开拓市场的具体方式

差异化战略、个性化经营始终是一个企业在强手如林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的利器之一。民营企业在确定国外目标市场后,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以下四种不同的国际市场开拓方式:(1)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可依托大企业或专业外贸公司已有的稳定的国外销售渠道开辟新市场。这对于小企业既减少了对目标市场的调研工作,如市场需求、原材料的供应等,又减少了国际营销的风险和费用,同时也能充分利用大企业或专业外贸公司信息、销售渠道、人才、信贷、管理等方面的便利,产品的销量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证。而且,还带动了中小企业的国际化。

(2)利用专业市场的发展带动企业国际市场的开拓。专业市场能够提供较高的价值增值,具有国际市场导向作用。在浙江,民营企业具有“小资本大集聚、小企业大协作、小产品大市场、小产业大规模”的特征。根据实际情况和特有优势开拓国际市场,一些企业已经在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设了一系列专业市场,如浙江康奈集团利用海外温州人优势,先后在法国、美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等10多个国家开设了37家专卖店和36家专柜,直接将“康奈”的品牌推向欧洲市场,而且还制定了全球1000个营销网点的战略规划。又如,海宁皮革城在莫斯科建立了“海宁皮革专业市场”,温州企业结群在巴西设立了“中华商城”,在马来西亚设立了的“中国商品贸易中心”,在南非设立了“中华门商业中心“,在阿联酋设立了“中国产品交易中心”。这些专业市场成为信息和产品的集散地,很好地为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解决了信息传递和销售渠道的问题。并且,成为企业了解、开拓当地市场的窗口。

(3)努力使产业形成集群化,通过集群推进国际市场的开拓。产业集群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形成基础,发展产业集群是后起国家及地区从比较优势转变为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所谓集群是由一群彼此独立自主相互之间又有特定关系的企业所组成的,并能形成信息、资金、产品、人员、信用等资源之间的交换。集群内的企业高度专业化分工,生产中结构的开放程度远比一般独立的企业要高,并且,依靠集群机制,有着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反映能力。民营企业可依托集群模式形成专业化生产,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进而开拓、占据国际市场。

(4)对于具有一定的国际化经验、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的企业,可独立开拓海外市场。当然,这种方式对企业各方面的要求较高。

5.采用多种贸易方式扩大出口,实现市场多元化

欧盟、美国、日本一直是我国出口的三大传统市场。目前,部分产品出口增长已面临国际市场日益饱和的压力,出口增长空间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约束。在巩固和扩大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同时,民营企业还应优化出口市场的结构,通过各种方式、渠道加快开拓新兴市场(如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的市场),培育和构建自主的国际营销网络,降低出口市场集中度,减少市场风险。要由一般进出口贸易方式向复杂的贸易方式,如三角贸易、组织企业联合体共同开拓国际市场等,以旨在开拓第三国市场为目标的第三国贸易、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输出和各类贸易方式来实现其贸易规模的迅速增长,弥补进出口贸易下降的局面。贸易方式的多元化是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贸易方式对贸易的扩展、收益的提高和避免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有着重要作用。国际投资、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对一般货物贸易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成为占领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

6.重塑民营企业的国际形象

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的外在表现。良好的形象除了知名度外还有美誉度和忠诚度,它是企业信誉、经营哲学、管理思想、价值取向和商德等诸要素的综合反映,更是企业整体实力的体现。民营企业除了应诚信经营,提高社会公信度外,还应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如在维护国家法规、社会公平、生态环境、能源和资源的节约、员工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等方面。

第二篇:执行不力的原因分析

执行不力的原因分析

执行不力,很多管理人员将此原因大部分归罪于领导力,说是某某人水平不行,领导能力太差,很多的规章制度在下面都执行不了,从而导致许多问题的发生,或者使问题长期存在得不到解决。

其实并不然,执行不力,领导力是一个很重要的一方面,但并不是很主要因素。影响执行的是一综合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执行对象或目标的合理性

执行的对象一般是公司流程、制度之类。首先要说明的是,科学性并不一定是合理性。科学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它是原理性的,抽象性。但合理性则不同,它应是科学性与企业实际环境相结合的综合物。甚至,有时合理性看起来像是超越常规性的科学的。最明显的举个例子,海尔发展之初,张瑞敏规定“不准在车间大小便”。这种规定,你说很科学吗?就算是当时,还有几个企业是这样子做规定的?

很多的企业都犯有这个毛病,照搬别人企业的规章制度,特别是知名成功企业的规章制度。这种制度也许很全面很科学,但自己公司真的适用吗?有必要做的那么详细复杂吗?还有,小规章制订的太多,太随便,经常改动。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到执行力的基础。

2、执行本身的机制问题

执行的机制应是一个上升的机制,有能予员工一定压力的机制。这种机制可以参考红绿灯的方式来制订,制订时考虑到压力的程度问题。什么是红绿灯方式呢。开车闯红灯了,一般进行扣分罚款处理。这首先就能杜绝大部分司机的闯红灯行为。可是就有一些人无所谓,我有钱,罚吧。那么,几次后,分就扣完了。再闯,就要扣证。扣证后,还照开,那对不起,要到拘留所蹲几天了。可以看出,红绿灯的机制是非常有效的。影响到扣照,这个压力就没有几个人敢乱闯红灯了。同样的道理,企业里的执行机制也要采取相应的执行机制。3、才是领导力的问题

领导力是最后的问题,只有前面两个都失效后,才是领导力发挥作用的时候。想想,公司制订的制度很合理,员工有什么理由不执行。如果员工不执行,就会受到执行机制的处罚,员工也会被强制的自我执行。只有当两者都无用的时候,管理人员才通过个人的影响力让员工执行。

就三者的重要程度而言,可以这样说,第一个,合理性它是执行力的基础;第二个,执行机制是解决执行的主要途径;而第三个,领导力,它主要解决执行机制的执行就可以了,让执行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当然,影响执行力的不只是上面的三个因素,比如还有员工的执行意识问题等,但主要还是上面三个因素。解决好了上面三个因素,那么执行不力的现象就不会发生,就算发生了,那还在可控范围之内

第三篇:浅析农村干部工作不力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村官”工作不力的原因及对策-市纪委调研室

“村官”处在农村工作第一线,直接面对群众和服务群众,是党和国家农村方针政策的具体实施者,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人,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起着很大作用。但是,有不少村干部,存在自身各方面素质不

高,能力水平有限,工作不力现象,对农村的和谐、稳定、发展不能做出积极贡献。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文化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多数村干部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少数为高中文化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极少。在专业结构上,具有涉农专业特长的技术型、管理型干部很少,多数为经验型、资历型的干部。这就使这些村村干部在理解和落实各项农村工作中,不可避免的面临文化“门槛”和专业“肓区”。

二是年龄老化,后备干部不足。有些村多年不发展党员,年轻人又外出务工,留在家的多为“妇,老、少、病、残”,这就使村干部队伍出现青黄不接,后继乏人。选拔村干部呈现“矮子里边选将军”的现象,导致村干部年龄普遍偏大。

三是缺乏教育,服务和法纪意识淡薄。一是大多村干部平时缺乏政治思想学习,工作作风不实,不愿深入农家,工作浮在面上,对群众提出的要求解决的问题搪塞推委。二是一些干部因参加法律法规、党纪条规、政策规定等培训教育较少,党纪法规意识淡薄,有利用群众赋予他们的权力贪污受贿、挪用集体资金等不廉行为,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权威和干群关系。

四是待遇偏低,不能坚守工作岗位。农村税费改革后,村干部的工作量并没有减少,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村干部工资标准没有增加,大多数月人均收入不到500元。为了增加收入,一些村干部把村务工作做为兼职,有的外出当“小包工头”,有的常年在外经商办企业,有的举家迁出本村。群众一年四季见不到村干部,办手续、反映问题三回五趟找不到人。

五是两委不合,工作分工变为“分家”。少数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素质低,互相争权夺利,各立山头,工作上互不买帐,互相拆台,顶着干;有的村党支部书记素质差、能力水平低,工作不负责任,方式方法欠妥当或人为地给村委会主任的工作设置障碍;有的村委会主任原则性较差,责任心不强,重大问题事先不与村党支部商量,自作主张,或者先斩后奏,最终两个“一把手”越闹越僵,矛盾逐渐激化,从而使“两委”班子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下降,在群众中威信扫地。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从选好用好“村官”入手,在“选得准、留得住、干得好”上下功夫,逐步提高村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行政能力,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廉洁高效,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高效能村干部队伍。一是把年富力强、有文化、公道正派、顾全大局、协调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推选到两委会班子中,同时,对经常出现问题,工作不力,责任心不强的村干部要及时更换。二是采取多种方式对村干部进行岗位素质培训、业务能力培训、新技术新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干部的创业能力、致富能力和组织能力,实现管理型向服务型的真正转变,成为熟悉农村工作,能为群众生产经营服务的复合型人才。三是乡(镇)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坚持标准,选拔能人,采取跟踪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和培养,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四是提高村干部尤其是小村、贫困村干部的待遇,解决村干部老有所养问题,真正使村级党员干部安于农村、甘于为民、乐于奉献。五是完善村干部目标责任管理、动态考核、民主评议、选择任用等考评管理制度,量化细化考核尺度,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评考核,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六是坚决查处村干部贪污、侵占、挪用资金和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等违纪违法行为。

第四篇:浅谈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以来,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积极开展对“一府两院”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监督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监督不力仍是地方各级人大在依法行使职权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试就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表现、原因及对策作如下探讨。

一、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具体表现

地方人大在行使监督权方面,离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1、监督过程不扎实。如每年的人代会审议通过“一府两院”工作报告、财政预算报告等,只是例行公事而已。会后对代表们提出的审议意见和议案建议,没有几件能得到较好解决。对经人代会批准的财政预算,在执行中出现重大变更后,人大常委会通常是在审查、批准决算时予以追认,很少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导致社会上一些人认为人大监督是“扎扎实实走过场”、“认认真真做形式”,严重影响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和形象。

2、监督重点不突出。安排执法检查和审议内容贪多不求精,不求严,缺少“重头戏”。一些代表或委员审议时,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和要害,泛泛议论的多、重复发言的多;提出针对性强的建议的少。在监督目标上,一些地方人大在很大程度上避开了“一府两院”的重大行为,而更多着力于政府下属部门的行政行为和“两院”的某些司法活动,产生了四面出击、力量分散的状况。

3、监督手段不强硬。在现有的监督方式中,地方人大运用频率较高的是会议审议、执法检查、视察和调查、受理人民群众的申诉控告和检举、个案监督等,而法律规定的如询问、特定问题调查、质询、罢免和撤职等刚性监督手段却很少运用,甚至搁置不用。由于监督手段不强硬,没有威慑力,影响了法律实施的效果。

4、监督效果不理想。地方人大每年都要依法开展大量的监督活动,但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并不多。往往在审议报告中讲了,会上议了便完事,存在一查就了,一审就过现象。有些问题年年审年年议,可是几年之后,仍然是面貌不改、山河依旧。

二、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主要原因

造成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因素很多,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无论是领导机关、监督者、还是被监督者,真正从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角度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来认识人大监督权和监督工作的,都还很有限。就人大本身来讲,在开展监督时,经常会有“换位”念头,站在政府角度来考虑问题,认为现阶段开展一些工作实施一些强硬行政手段是必要的,即使有时过激或出偏,都应理解,这样就会出现从支持配合方面考虑多,监督制约方面考虑少,使监督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2、法律法规不健全。一是人大监督立法滞后。主要是规范人大监督程序和监督方式方面的立法滞后,地方组织法只对人大监督的内容、范围和形式作了原则规定,对不监督或不服从监督行为没有规定追究责任,导致监督主体不愿或不敢大胆行使监督,监督对象消极对待人大监督。二是有的法律操作性不强。有的规定过于笼统,有的立法“撞车”,有的立法部门色彩浓厚,有的立法过于超前,执法条件不具备。这些情况,既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又给地方人大监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政治体制不协调。首先是党政不分制约人大监督。人大的监督的对象是“一府两院”,但在现实中,一般是党委作出决定政府去组织实施,不少地方是党委和政府联合发文对一些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直接介入经济和社会生活,对这种党委政府行为共为一体、人大难以实施监督。其次是行政机关权力扩张弱化人大监督。宪法规定人大处于国家权力体系的中心,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但在国家实际政治生活中,行政机关可以不通过人大的授权就对公民单向设定义务和为自己创制权力,使人大监督处于被动地位。三是现行行政司法管理体制影响人大监督。人大监督的同级地方政府,不仅接受同级党委的领导,还要接受上级政府的领导、执行上级政府的决定;下级法院要受上级法院的监督,上级法院有权改变下级法院的判决;下级检察院对上级检察院也存在着行政服从的管理关系;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工作,实行垂直领导后,从行政关系上脱离了当地地方政府,但其工作仍然是当地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这种现存的纵向领导和监督体制,给人大监督带来了不少难题。

4、自身建设不适应。一是机构不健全、人员缺乏。以区级人大常委会为例,一般只有五六个工作机构,连同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内才二三十人;二是监督者整体素质不高;三是领导年龄普遍偏大。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人大各专门委员会领导年龄普遍偏大,大多只能任职一届,每逢换届时常出现大换班,影响了人大工作的严肃性和连续性。

三、加强地方人大监督的对策措施

加强地方人大监督,要从理论上、法律上和工作上全方位推进

1、强化人大监督主体意识。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积极支持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 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其次“一府两院”要增强人大意识,虚心接受人大监督,认真贯彻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三是人大自身要增强监督意识,牢固树立人民至上,法律至上的观念,认真行使监督权。

2、健全人大监督法律体系。一是要尽快出台《监督法》。同时,还要把法律赋予国家权力机关的质询、撤销、罢免等具体监督处置程序,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进行个案监督的程序,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重点问题的调查处置,对人大与其他监督机关之间的职责和职权界定等,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使人大监督有法可循、有规可依。二是要加强人大监督的制度建设。如:加强监督主体即常委会自身建设、干部人事监督、提高人大常委会审议质量等方面,制定相应的规则制度,规范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内容和程序,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以一定形式确定下来,使监督有章可循,减少监督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突出人大监督的内容。一是坚持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作为根本的任务。要在做好法律法规宣传工作的基础上,加大法律监督力度,促进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的有效实施。二是坚持把保障和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首要职责,着力解决本行政区域内带有全局性的重大事项。如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落实、财政预算执行,重大经济项目等,要加强监督,保障健康运行。三是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尤其要加大个案监督力度,切实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促进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查机关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4、讲究监督的方法方式。一要把常委会的监督与发挥主任会议的作用结合起来,坚持监督经常性。督促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和代表建议、批评、意见的落实,在时间安排上更能保证监督的经常性、连续性。二要把监督人和监督事结合起来,增强监督权威性。关键要把党管干部原则同依法办事、严格履行法定程序有机结合,逐步建立健全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选举、任命的“一府两院”组成人员的监督机制,增强监督权威性。三要把调查审议与跟踪监督结合起来,增强监督实效性。实行审议意见书落实制度,对审议意见的落实办理提出时限的反馈要求,明确规定,每次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作为下次常委会的审议议题,对落实不力的不予通过。连续两次通不过的,“一府两院”的有关负责人必须到会作出说明。这一做法,在实践中会产生议必决、决必行、行必果的效果。

5、加强权力机关自身建设。第一,优化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提高其专业化和知识化水平,增强专业化人员比例,提高监督者整体素质。第二,进一步健全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机构,完善工作机构职能,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机关内设立法律监督委员会。由政治、社会及法学界中的人大代表组成,对本级选举和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重大决策失误、司法腐败、行政违法行为等进行依法监督。第三,加强人大机关干部的交流与培训,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大干部队伍,以适应人大工作的需要。

第五篇:浅谈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积极开展对“一府两院”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监督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监督不力仍是地方各级人大在依法履行职权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是当前人大面临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就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表现、原因及对策作如下探讨。

一、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具体表现对本级“一府两院”实施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地方各级人大在行使监督权方面,离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监督过程不扎实。如每年的人代会,都是当地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可是一些地方领导和代表认为,人大审议通过“一府两院”工作报告、财政预算报告等,是法定程序,例行公事而已。因此,尽管各地都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精心筹备,形成文件几大摞,议程几个十几个,而会议从开始到结束却只有几天时间,审议一个工作报告往往只有半天或两三个小时,一些代表还一言未发,会议就胜利闭幕了。对代表们提出的审议意见,大会秘书处每次都要记录几大本,会后交“一府两院”办理,而结果大多石沉大海,音信杳无。对经人代会批准的财政预算,在执行中出现重大变更后,人大常委会通常是在审查、批准决算时予以追认,很少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这几年,许多地方人大都在运用评议这种监督方式,但在工作中,评功摆好、歌功颂德的多,实事求是评价、指出问题的少,对有违法违纪行为的人和事进行严肃处理的更少,常常是开始轰轰烈烈,结果冷冷清清,导致社会上一些人认为人大监督是“扎扎实实走过场”、“认认真真做形式”,严重影响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和形象。

监督重点不突出。不少地方人大缺少探索和创新的勇气,年年都是那几项议题,每个议题一视同仁,对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熟视无睹,分不清哪几个议题或哪部分内容是监督的重点和难点,缺少“重头戏”,工作平淡无奇。一些代表或委员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对实际情况掌握和了解不够,审议时,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和要害,泛泛议论的多、重复发言的多,能够提出高质量议案的少、提出针对性强的建议的少。在监督目标上,一些地方人大在很大程度上避开了“一府两院”的重大行为,如重大建设项目和重大经济活动,而更多着力于政府下属部门的行政行为和“两院”的某些司法活动,形成了四面出击、力量分散的状况。

监督手段不强硬。在现有的监督方式中,地方人大运用频率较高的是会议审议、执法检查、视察和调查、工作评议或述职评议、受理人民群众的申诉控告和检举、个案监督等,其工作占到了人大日常工作很大部分,而法律规定的如询问、特定问题调查、质询、罢免和撤职等刚性监督手段却很少运用,甚至搁置不用。面对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犯法、违法不究的现象,为什么绝大部分地方人大不愿运用刚性监督手段呢?一是这些法

律规定的刚性手段,一经启动,就必须要有结果,一些地方党委担心这样做会产生负面影响,有损当地形象,一般都采取其他形式来回答或解决有关问题。二是一些地方人大领导嫌麻烦,怕添乱,怕伤了和气以后不好开展工作,尽可能做到与党委保持一致,积极做工作避免使用刚性监督手段。由于监督手段不强硬,没有威慑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律实施的效果。

监督效果不理想。各地人大每年都要依法开展大量的监督活动,但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并不多。如每次召开人代会、常委会时,都要组织大量人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写成报告在会上审议,可是对调查研究或审议时发现的问题,往往在审议报告中讲了,会上议了便完事;有些问题年年审年年议,可是几年之后,仍然是面貌不改、山河依旧。各地人大在实施监督时,普遍开展了执法检查,在检查中,大多会发现“一府两院”执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结果是发现问题多,纠正并得到解决的很少,检查结束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徇私枉法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对检查发现的法律法规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如各地都建立了错案责任追究制,按规定,凡是错案,不仅要把错案纠正过来,而且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不仅要追究直接办案者责任,而且要追究上一级涉及错案领导责任,最终达到纠正一个、教育一大片的作用,但人大在实施个案监督中往往只纠错案,很少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使监督力度减弱。

二、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主要原因造成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因素很多,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认识不到位。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20年来,人们对人大监督的认识有所提高,但是,无论是领导机关、监督者,还是被监督者,真正从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角度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来认识人大监督权和监督工作的,都还很有限。一些地方党委领导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学习不够,担心人大过多过强的监督会削弱党的领导。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些被监督者法治观念淡薄,人治思想、特权思想严重,不愿接受包括人大监督在内的各种监督,在思想上抵触人大监督,在行为上规避人大监督。一些地方人大在开展监督工作中畏难情绪较重,在具体实施监督时放不开手脚,往往从支持配合方面考虑多,从监督制约方面考虑少,使监督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法律法规不健全。一是现行宪法和法律有缺陷。随着形势的发展,宪法、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中关于人大自身建设方面的规定,有的条款已经不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需要进一步细化或作出新的规定。如《地方组织法》第19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提出的各方面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交有关机关和组织研究处理并负责答复”。《代表法》第27条也对此作了规定。但法律对不办理和答复代表,或者不按期办理和答复代表的,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却没有明确规定,导致一些单位对代表建议敷衍塞责,应付了事。二是人大大监督立法滞后。主要是规范人大监督程序和监督方式方面的立法滞后,地方组织法只对人大监督的内容、范围和形式作了原则规定,对不监督或不服从监督行为没有规定追究

责任,导致监督主体不愿或不敢大胆行使监督,监督对象借口法律依据不足抵制或消极对待人大监督。三是有的法律操作性不强。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有的规定过于笼统,给执法者适用法律留下了过大的“自由裁量权”,有的立法“撞车”,相互不衔接、不配套,造成执法混乱,有的立法部门色彩浓厚,导致各自为政,有的立法过于超前,执法条件不具备,致使良好的立法愿望不能实现。这些情况,既严重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又给地方人大监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政治体制不协调。首先是党政不分制约人大监督。人大的监督的对象是“一府两院”,但在现实中,一般是党委作出决定政府去组织实施,不少地方是党委和政府联合发文对一些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有的地方党委不是从政治上、思想上、方针政策上去实施领导,而是直接介入经济和社会生活,对这种党委政府行为共为一体、党委包揽政府事务的情况,人大难以实施监督。其次是行政机关权力扩张弱化人大监督。宪法规定人大处于国家权力体系的中心,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但在国家实际政治生活中,行政机关可以不通过人大的授权就对公民单向设定义务和为自己创制权力,使人大监督处于被动地位。三是现行行政司法管理体制影响人大监督。人大监督的同级地方政府,不仅接受同级党委的领导,还要接受上级政府的领导、执行上级政府的决定;下级法院要受上级法院的监督,上级法院有权改变下级法院的判决;下级检察院对上级检察院也存在着行政服从的管理关系;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工作,实行垂直领导后,从行政关系上脱离了当地地方政府,但其工作仍然是当地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这种现存的纵向领导和监督体制,给人大监督带来了不少难题。

自身建设不适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依法治国方略的有效实施,人大的监督任务必将越来越繁重,但是目前地方人大自身许多方面与形势要求不相适应。一是机构不健全、人员缺乏。以县级人大常委会为例,一般只有五六个工作机构,连同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内才三四十人,有的工委只有一两个人,以占同级行政编制3%左右的机构和人员去有效监督编制超过60%的政府及其各部门、法院和检察院,显然无能为力。二是监督者整体素质不高。在地方人大选举中,往往只考虑政治素质、代表界别,忽视文化程度、法律素质和社会活动能力,造成了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素质不高,参政议政能力较差。三是领导年龄普遍偏大。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和一些工作委员会领导年龄普遍偏大,大多心存“多栽花少栽刺”的思想,只想“站好最后一班岗”,不想大刀阔斧开展工作,而且大多只能任职一届,每逢换届时常出现大换班,影响了人大工作的严肃性和连续性。四是工作规范性、程序性不强。

由于地方人大常委会领导大多来自党政部门,习惯于用简单快捷的行政手段开展工作,而不是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开展工作,使人大监督工作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

三、加强地方人大监督的对策措施加强地方人大监督,应当从理论上、法律上和工作上作全方位推进。首先要加强对人大监督的理论研究,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监督学说,澄清

在监督上的错误认识,为人大监督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其次要从法律上对人大监督加以完善,结合人大监督工作实际,总结地方人大监督经验,把一些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监督方式、监督程序上升为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第三要认真做好地方人大监督工作,把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落到实处,通过实际工作,丰富和发展监督理论。

强化人大监督主体意识。首先是党委要增强宪法意识。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同样也应当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坚持“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的规定,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积极支持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其次是“一府两院”要增强人大意识。“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这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府两院”应当充分认识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持用法律约束和规范行政和司法行为,虚心接受人大监督,认真贯彻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支持人大工作,维护人大权威。三是人大自身要增强监督意识。地方各级人大要牢固设立“人民至上,法律至上”的观念,认真行使监督权。行使监督权不能仅停留在督促性的提意见、提建议上,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及时纠正“一府两院”的违宪违法行为,强制性地处置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枉法和违法行政等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法制权威。

健全人大监督法律体系。解决人大监督不力的问题,必须加强人大监督立法。一是要加强人大监督立法研究。有立法权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立法机构建设,组织力量认真研究人大法律监督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有关问题。二是要尽快制定《监督法》。作为调整和规范监督关系的法律,制定《监督法》,是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是解决人大监督不力的根本措施,全国人大应当加快立法步伐,争取早日颁布实施。三是制定与《监督法》配套的专门法规。(1)制定《监督法实施细则》,把法律赋予国家权力机关的质询、撤销、罢免等具体监督处置程序;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进行个案监督的程序;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重点问题的调查处置;对人大与其他监督机关之间的职责和职权界定等,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使人大监督有法可循、有规可依。(2)制定《“两错”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对“两错”范围的界定、认定、划分,“两错”责任的承担、追究的程序、机构的设置和职责等作出可操作性规定。(3)制定《行政程序条例》,对政府行为及其越权、违法等作出明确界定。

构筑人大监督运行机制。此举有利于推动人大监督机关在本行政区域内纵向联动、横向联系,形成权力机关、专门监督机关、社会各界及人民群众连为一体的监督总体格局。(1)赋予人大专门委员会监督权。从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实践看,人大及其常委会开会期间不便开展日常性监督工作,闭会期间不能开展个案监督工作,为使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效行使监督权,专门委员会可以享用监督权。(2)调整专门监督机关管辖权。将隶属政府职

能部门的监察局、审计局从领导体制、职责上独立出来,改任命制为选举制并划归人大及其常委会管辖。(3)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机关内设立法律监督委员会。由政治、社会及法学界中的人大代表组成,对本级选举和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重大决策失误、司法腐败、行政违法行为等进行依法监督。

完善人大监督处置制度。完善人大预监处置制度。对参选和待任命人员进行政治、法律素质考试,凡考试不合格或不参加考试者,作出不得参选和提请任命的处置决定;定期考察选举和任命人员履职情况,对滥用职权者作出限期改正、免职、撤职的处置决定;定期查阅司法、行政处罚案卷,对司法、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过错造成不良后果的,作出责成有关部门处理或追究法律责任的处置决定。完善人大监督处置制度。对由权力机关选举或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宪违法和违反本级以上权力机关的决议、决定的行为予以处置;对以集体研究决定违法收费、罚款和损害法人、公民权益的行政违法行为,追究选举或任命人员的法律责任;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适用法律不当,事实认定不准的司法、行政执法案件,责成有关机关处置或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加强权力机关自身建设。第一,优化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提高其专业化和知识化水平,增加专业化人员比例,提高监督者整体素质。第二,进一步健全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机构,完善工作机构职能。第三,完善代表工作激励机制,加强和完善代表的视察和调查制度,使代表的监督活动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第四,上级人大要加强对下级人大的指导,除经常性的工作检查指导外,还要对全面工作或单项工作有新突破的及时予以推介。第五,加强人大机关干部的交流与培养,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大干部队伍,以适应人大工作的需要。

下载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不力的原因分析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不力的原因分析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和培养不力的原因及对策

    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和培养不力的原因及对策作者:《中国共„ 文章来源:《中国共产党》 点击数:1029 更新时间:2006-5-1817:31:26如何加强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是摆在农村乡......

    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及其对策分析

    内 容 摘 要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如何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已经成为了企业、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要点。本文将从这一要点出发,认识......

    民主生活会原因分析及对策

    民主生活会产生原因及对策 三、产生问题的思想根源 一是理论武装不够。新形势下,政府办领导班子没有能够像重视抓经济工作那样,时刻注重抓理论学习;主观上对加强理论学习的紧......

    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

    人才流失的原因、影响及预防措施 一、人才流失的原因 纵观现代企业的人才流失,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类: 1、个人原因 因个人原因离职的员工,其大多是将企业当作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

    隆安县洪涝灾害原因分析及对策

    隆安县洪涝灾害发生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背景摘要:该论文通过对广西隆安县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进行相关介绍,并通过对其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简单小结,分析发生灾害的原因,并对广西隆......

    后进生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大全

    后进生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 后进生不是天生的,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一、家庭因素。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对子女的要求,无论正当与否都会满......

    会计人员做假账原因分析及对策

    金融与财经会计人员做假账原因分析及又寸策 姜文鑫大石桥市金铮矿业有限公司【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越来越被广大决策者、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等会计信......

    警力紧张原因分析及对策

    警力紧张原因分析及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社会贫富分化加剧,腐败问题未能有效遏制,下岗失业工人增加,就业困难,城乡差异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