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乡村转型的思考
关于乡村转型的思考
王慧斌
【内容摘要】当代中国所面临的“三农”问题实质上是乡村转型的问题,破解“三农”难题的过程,也就是完成乡村转型的过程。乡村转型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转型,不是一味地抹煞乡村与城市的区别,也不是仅在福利政策上保障农民的利益。它应该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转型的系统工程。经济转型上的农业产业化、工业规模化,空间转型上的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乡村制度转型上的治理自治化、民主化和治理内源化,乡村农民转型上的农民市民化、农民数量减少化,这是是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 乡村转型 农业 农民 城镇化
【作者简介】 王慧斌 男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
乡村发展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和基础,解决我国发展动力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工程,当代中国所面临的“三农”问题实质上是乡村转型的问题,破解“三农”难题的过程,也就是完成乡村转型的过程。乡村转型的深刻的根源是现代化进程。
所谓“乡村转型”,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由传统小农经济形态转向现代农业经济形态, 也就是实现农业经济的市场化、产业化;二是由传统的依附型治理结构转向现代的契约型治理结构,也就是实现乡村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法治化。由乡村而城市(乡村城市化),由农民而市民(农民市民化),是实现乡村转型的必经途径。
因此,乡村转型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转型乡村转型,不是一味地抹煞乡村与城市的区别,也不是仅在福利政策上保障农民的利益。它应该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转型的系统工程。乡村的转型既包括乡村经济转型、乡村空间转型、乡村制度转型、乡村农民转型。经济转型上的农业产业化、工业规模化,空间转型上的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乡村制度转型上的治理自治化、民主化和治理内源化,乡村农民转型上的农民市民化、农民数量减少化,这是是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途径和方式。
乡村转型最终要靠一系列有效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完成。那么在现实中一些明星村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思考。
一、转型不是随便转型和办公室设计图转型,更不是照搬明星村的发展模式,强加给自己的转型,所以自己乡村的转型一定要立足于自己乡村的乡情和实际,一定要在充分分析自己乡村式实际情况,深刻挖掘自己村子的优势,立足实际,比如说自己的村子有什么资源以及资源利用的可行性,有什么样的优势和劣势,一定要扬长避短,目前现状发展比较好的村子,比如华西村、南街村、以及山西的皇城村,常平村等等,每个明星村的发展道路都不一样,没有雷同,这些村子能发展好,很大一部分因素正是深刻了解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立足现实。
二、转型一定要长远和可持续性,不能仅从短期的利益驱动和眼前的迫切需要着手,这就要在选择模式上既要考虑到眼前的迫切需要,更好立足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上。现在我们山西有很多依靠煤炭资源富裕起来的村子,但是如果只顾简单依靠煤炭这种初级产品,不考虑如何利用煤炭资源积累的资金,用更长远的眼光来延伸煤炭产业,乃至超越煤,实现更为持续的产业,以及如果不顾对生态影响,那势必这些村子不是被市场淘汰,就是被环境淘汰。
三、乡村转型重点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同时治理体制的选择和选择过程更是基础和动力,持续性的力量,所以,在乡村转型上一定要是内源式的,不是在外力的作用下,依赖外生力量的被迫转型。转型一定要是在本村的实际基础上,由本村村民自己主动的去选择和实践。很多发展好的村子,或者说更具发展潜力的村子,本身村民的自己积极要求发展致富,努力团结建设自己的村庄,要远比仅仅依靠上级或者其他外在因素的推动要更具有持续性,其抵抗风险以及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能力要更强。(内源化发展是联合国提出的一个旨在改变落后地区状况的思路,要改变落后地区的状况,更主要的是依靠开发其内在的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从明星村成功的发展历程上总结:乡村的发展和转型,需要靠乡村自己的有品德高尚,意识超前,懂经营、会管理的村治精英的主导下,带领大家共同富裕和乡村的文明发展,这是个主导性作用;其次要有严格的民主程序和健全的民主管理制度,最后要有既能充分放权,又不放任自流的服务性政府。村治精英以村民利益和村集体利益为重,以及民主治村的方式和方法,换来了村民对村治精英的支持和拥护,也换来了村民对村集体共同体的高度认同,最终激发出村庄各种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村民主体的巨大合力。最后还需要提升农民的对话和谈判地位,主要依靠市场导向和利益纽带的农民自组织。中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就是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需要的是能够充分体现农民主体地位的农民合作组织,而不是简单化的组织农民合作。
五、无农不稳,农业现代化、规模化是农业发展的出路。过剩的农业劳动力与高度稀缺的土地资源禀赋之间的尖锐矛盾,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历史延续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基本命题:中国农业问题的实质就是土地资源禀赋高度约束下的农业经济发展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农地产权制度变革或者创新问题。所以在农业发展上要走集体合作化的道路,社会的文明,离不了生产力的进步;农业的发展,也离不了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出路。一是要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与规模化发展;二是要培育壮大农业企业;三是要加强全社会对农业的支持。特别是要推进资本下乡,促进农业强势化。要使农业得以成就强势产业,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将集中于城市的资本引入乡下,是资金、科技、管理、人才等现代化生产要素以资本的形式进入农业。现在有些村子里好多的养殖大户,比城市人生活的更好,就因为其资本支撑下的产业强势。
六、无工不富,以工哺农,发展特色产业。农村经济转型的提升最终还取决于农业之外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这就要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深挖村子的优势,发展各种工业、副业和商业活动。
七、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大力发展城镇化的道路。中国的整体规划是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怎么控制,首先是是要合理规划,还有则是要解决过多的输入人口,其中有很大的来城务工的农民工,一方面他们为城市的建设贡献了很大的力量,但是,城市却没有吸纳其的能力,即使勉强说是已经吸纳了,但是却还有承受城市对他们的歧视以及不公平,这必将是城市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同时这也是输出劳动力乡村的不稳定因素之一(比如说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留置土地耕种问题,夫妻分居家庭生活问题等等),这样由于其来的越来越多,城市的人口也随之越来愈大,这就对控制大城市的规模有了制约。还有城市周边的城中村,慢慢的也是城市不稳定的因素之一,说其是农村人,却由于城市的发展没了土地,说其实城市人却因为农民属性。农村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要素向城市要素转化的过程,既农村地域想城市地域转化(城镇化),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化(非农化),农村产业及生产方式向城市产业和生产方式转化(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是推进农村城市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国城市数量少、水平低,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低,只能发展城镇化解决农村问题。农村城镇化就是在农村地区进行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和桥梁,在经济性质、人口构成、文化特征等方面均处于城市和乡村过渡状态,具有乡村和城市的双重性。这种双重性决定了它在城乡交流,特别是城市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向乡村扩散传播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小城镇是一定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通过土地、劳动力、技术、资金等要素在镇区内聚集,形成区域核心,并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辐射作用,以促进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因此,小城镇建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人口太多,大中城市容纳不了如此多的农民,农民如法在城市生存,只能早城市打工,把农村作为后方,而农村条件太差,造成城乡差距太大。发展小城镇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城镇化道路.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使农民在城镇积聚,享受城市文明。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最高阶段,小城镇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具体举措,城乡一体化是中国实现城市化发展的办法,是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促进农村居民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等方面向城市接近的过程,要求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其内容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使居住在农村的居民同样享受现代化的城市文明。
八、乡村转型需要一个公正、透明、开放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和一个理性、廉洁、高效的有限政府行政体制的有机结合。首先在于国家战略转移和体制改革,为农民减负,同时上级政府要合理的指导,加强其服务功能,比如说为其发展提供有利的政策和环境,减少其行政任务,增强其自主权,同时还有在其发展遇到困难时给予其指导和帮助,比如资金上、程序上、法律上给予指导,还以通过组织各种博览会、商务会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平台,并且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制约中国农村发展基本因素是人多地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从根本上富裕农民,亨廷顿说“大多数现代化中国家的农村相对稳定,这恰是得益于都市化从外部为农民提供了横向流动(都市化)的机会”,乡村转型的提升最终还取决于农业之外的工业化和农村之外的城市化,乡村转型的提升最终要靠满足农民自己实现富裕、民主、文明的内在需求的内源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勇.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构建.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9,6
[2]冯健等.乡村转型:政策与保障.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3]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4]董江爱等.精英主导下的参与式治理.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6
[5]贺雪峰.村治的逻辑:农民行动单位的视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8(来源: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第二篇:网点转型思考
关注客户体验促进网点转型的思考
一、现状
银行作为服务经济的提供者,身处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环境中,产品和服务被复制的难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快,同质化抹平了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优势,传统的创新难以保证银行竞争的优势。为此,笔者认为,银行的一切都可以复制,但只有客户的体验不可复制。因此,只有关注和提升客户体验,才能确保商业银行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银行的客户无论是个人客户还是法人客户,首先是作为人而存在,他们的行为既包含理性的一面,当然也包含感性的一面。
通常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客户到银行汇款,虽然前面等候的人很多,但为了达到汇款的目的,这名客户不得不耐心地等候,这就是客户的理性思维决定了他的行为。如果与此同时,附近还有一个银行网点,虽然等候的人也很多,但环境很好,夏天有空调,营业员热情有礼,这名客户也许就会选择去那个环境好的网点办理汇款,这时就是客户的理性思维决定了他的行为。其实在这两个银行的网点,他们所提供的产品银行汇款是一样的,都能满足客户最基本的需求,但最终客户选择的结果却是环境好的网点,这就是因为他们提供的体验不同而带来的差别。银行的产品可以很容易复制,而客户对银行产品的体验却无法复制。这种客户体验的差异也正是银行差异化竞争的基础。同时也是
银行竞争力的直接体现。
二、对策
提升客户体验,推进网点转型,一要关注客户的感官体验,强化网点建设。银行的一线网点,直接面对客户,每天都要受到客户的评头论足。因此留给客户的第一感官印象十分重要。人们都愿意到窗明几净、规范整洁、规模大、档次高的网点办理业务。因此一线网点必须加快网点硬转型,加强网点建设,按照上级行的统一VI设计,规范网点布局、合理内部分区、优化配置设备、提高标准化建设层次水平。二要关注客户的思维体验,强化产品创新。思维重在创意,体验贵在惊喜。以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很快淘汰传统手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智能手机海量的应用程序不断带给使用者惊喜,让人感觉无所不能,虽然智能手机价格普遍较高,但人们还是毫不犹豫选择使用。因此银行必须不断推出新产品,网点必须不断推出新服务,让客户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收获。比如举行针对贵宾客户的理财、养生等讲座活动,在客户中征集产品创意等,引导客户,使客户感觉到自己与众不同富有创意,提高网点的营销层次和品位。三要关注客户的行为体验,优化服务流程。客户的行为直接导致银行竞争的结果。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客户的行为,找出不同层次客户的行为体验需求,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营销方法。要根据网点类型、客户、功能定位,确定适合网点的岗位配置,明确岗位职责,优化岗位配备,对于大众客户,重点要扩大业务办理渠道,提高办理业务的速度,减少客户等候的时间,提供标准化服务。对于贵宾客户,就需要加强专业化服务,提供私人专属服务,增强业务的私密性和个性化。四要关注客户的情感体验,提升服务理念。商业银行业务竞争的本质还是客户竞争。因此银行一线网点的员工要善于和客户交流,与客户交朋友。现代银行竞争激烈,现代社会充满浮躁,人与人之间也许满眼功利,在这种环境下,情感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也许平时的一颦一笑、一唱一和、节日的一个问候、一个祝福,关键时刻的一臂之力或者举手之劳,都会带给客户心灵的愉悦,不断巩固强化这一种情感体验,就能带来长久的利益。五要关注客户的相关体验,树立品牌形象。商业银行要提高品牌意识,一线网点要注重银行的品牌形象,强化品牌宣传,引导客户信任自己的品牌,以自己的品牌为荣。(扬州农行营业部)
作者:扬州农行营业部
第三篇:公司业务转型思考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业务转型思考
农卫东
内容摘要: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快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公司业务经营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文章在对我国商业银行公司业务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公司业务转型的途径和措施。
当前,公司业务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重要来源,据统计,2007 年我国商业银行所创造的利润中有50-60%来自于公司业务。然而,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一方面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削弱了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缩减了商业银行的利差空间,使传统的公司业务经营和盈利模式受到了较大的冲击。面对新的形势,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快推进公司业务的转型,在公司业务的创新能力、盈利能力和服务水平上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构建新的服务理念、服务机制和服务流程,保持公司业务盈利能力的持续增强,实现整体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一、我国商业银行公司业务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推进公司业务转型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越来越紧密,市场化程度日益加深,市场无界、全球视野、综合经营已经成为国内不少大型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模式,集团化架构和集约化经营也因此成为大型企业的突出特征;政府职能正在从经济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国家财税体制改革使以往政府安排的大宗资金在走向、力度和模式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同经济区域的产业特征和比较优势已经初步形成,不同所有制企业齐头并进,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私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以教育、卫生、社保、文化、旅游为重点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现代服务迅速崛起。全新的市场特征、不断丰富的客户种类、快速升级的客户需求,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公司业务经营理念、经营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推进公司业务转型是我国商业银行转变传统盈利模式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维持着以利差收入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利差在盈利结构中的占比达到90%以上。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公司客户直接融资的规模和比重在不断扩大。据预测,未来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比例将占到50%以上,金融“脱媒”现象极大地削弱了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对商业银行传统的公司信贷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优质客户的议价能力不断增强,也使商业银行的利差空间进一步缩小。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在4%左右,国外先进银行的利差水平一般在1%左右,甚至更低;如果再下降3%的利差,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益将大幅下滑。传统的经营模式使盈利难以为继,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尽快提高公司业务的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能够在利差狭窄的市场中通过创新和转型及时发现商机、捕捉商机,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并有效控制风险,从而巩固和扩大收益,拓宽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三)推进公司业务转型是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国际化竞争、实现股东回报的重要手段.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后,外资银行正依靠其先进的经营理念、业务模式、产品组合、混业经营等优势与中资银行争夺优质公司客户。未来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监管部门一方面对银行自身的经营能力、盈利能力、风险防范能力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逐步开始鼓励银行的综合化经营。在这种市场和监管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的对手、方式、模式和标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落后与不足,尽快更新观念、调整思路、寻求变革。加之目前我国多数商业银行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股东对银行的盈利模式和风险识别都有严格要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对股东的可持续回报,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严峻的考验。
二、我国商业银行公司业务转型必须坚持“四大原则”和处理好“三大关系”.(一)坚持“四大原则”.1.坚持发展优先的原则。同业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坚持主动作为,加快发展,才能巩固和提升公司业务在同业及系统中的地位。
2.坚持市场引领的原则。只有领先一步,才能胜人一筹;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引领市场。所以必须树立“市场导向”的公司业务创新理念,才能参与竞争,拼抢市场。
3.坚持效率致胜的原则。在公司业务产品高度同质化的今天,只有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快”,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才能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4.坚持管理为本的原则。强化管理不仅是制度约束,更是公司业务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保障。
(二)处理好“三大关系”.1.处理好公司业务与个人业务的关系。公司业务与个人业务联动营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公客户经理在营销重点企业客户时应加强对企业中高层个人业务的营销,而个人客户经理在营销个人VIP 客户时也应着力挖掘其背后的资源或项目,通过服务好个人业务带动对公业务。
2.处理好大客户与小企业的关系。积极实施差别化的客户营销战略,切实加大对公司业务的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客户群体的营销和拓展力度,坚持结构调整,优化公司业务资源配置。与大客户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帮助小企业发展壮大,全面提升对客户的差别化服务能力。
3.处理好效益与风险的综合平衡关系。进一步保持资产业务的高质量发展,致力于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主动加强负债结构调整和负债成本率控制,并通过一系列贷款定价机制,提升综合经营效益;主动防范信用风险,大力拓展优质重点客户,探索主动揭示和化解信用风险的机制,建立信贷减值准备、资产保全和财务效益的联动机制,强化贷后管理,实现公司业务在效益与风险的综合平衡基础上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公司业务转型的途径和措施.(一)转变经营理念,培育全新的公司业务经营文化.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全面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在客户范围上,要动态分析行业和客户,敢于对熟悉的业务领域、客户标准和市场选择进行调整,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全力拓展市场前景良好的新兴客户群体,促进客户结构的优化。在产品策略上,不仅要巩固传统业务的优势,更要大力加强高附
加值的中间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产品的营销,变简单孤立的产品设计和运用为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不同需求提供可选择、多方案、有比较的产品设计。在价值评价上,要用产业价值链的观点来审视、判断市场,更新经营理念和思路,引导市场,发现商机,变单一客户价值为考虑关联度和拉动效应的产业链条价值评价。在客户营销上,要变单打独斗的个体营销为根据不同类型客户而形成的重点突出、方式灵活、资源节约、效果明显的多种营销模式并存;要最大程度地挖掘和满足高价值客户的金融需求,通过专业、品质、品味的服务,提高客户价值和回报,有效控制业务风险,实现公司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客户和业务结构调整,实现综合化经营.1.通过客户细分和贡献细分,加快推进客户结构调整,优化客户结构。要改变以往简单按照行业归属、企业规模和时点表现评价客户价值的做法,采用综合贡献度和动态分析法,客观全面准确地衡量客户的即期贡献和预期贡献、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静态贡献和动态贡献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对存量客户实行动态管理;要积极跟进市场变化,注意研究由于政策出台和调整而产生的商业机会和经营风险,加强对客户需求的先期引导,前瞻性地研究、发现、介入新兴市场及相关客户群体,形成产业链条清晰、服务对象清晰、考核标准清晰以及政策导向清晰的全新的经营标准;要积极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通过产业供应链寻找优质大型客户的上、下游小企业作为目标客户,并建立小企业业务专业化组织架构,丰富和完善适应小企业相关需求的金融产品,构建标准化业务流程,推行差别化风险管理政策。
2.加快发展中间业务,探索实施综合化经营,实现收入结构和盈利模式的根本性转变。要对中间业务产品的价值含量、关联程度和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差异化的管理政策,做到“传统业务不落后,创新业务要领先”,以促进中间业务合理、快速、健康地发展。对于传统的结算、代收代付等业务产品,既要保持并扩大相应的市场份额,又要以创新的角度去不断加强产品的实用性和可用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发展潜力巨大的投资托管、现金管理、理财顾问等新兴业务产品,应在综合平衡长短期收益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定价,全力抢占市场,树立产品品牌。要积极探索综合化经营的新模式,尝试在资产管理、信托、保险、租赁和汽车金融等领域的综合化经营,形成业务发展的集团优势,推动收入结构和盈利模式的转变。
(三)整合业务资源,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1.整合业务资源,对不同类型客户分别实现经营重心的转移,提高集约化和专业化经营水平。针对大中型公司客户集中化、综合化、规模化的金融需求,应当通过整合中心城市的分支机构,实现经营重心的上移,使有限的资源集中配置,提高集约化程度,提升对大中型公司客户的营销谈判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和决策效率,增强对大中型公司客户的市场竞争力;针对小企业客户“急、小、频”的金融需求,基层机构的公司业务将以小企业业务为主,并建立专业化的小企业经营模式,采用标准化的流程来解决小企业客户业务拓展的效率和成本问题,从而逐步形成大中型客户集中经营、小型客户专业化经营的格局。
2.组建跨部门、跨分行的任务型团队,包括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风险经理以及后台支持保障人员等,努力实现营销和服务的一体化。要通过建立团队各方相对独立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岗位标准、加强岗位轮换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团队的沟通效率、服务效能和协作能力,使大型集团客户和机构客户能够享受到业务专家组成的团队化服务和一体化的金融解决方案,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体现“后台为前台服务,前台为客户服务,全行为客户服务”的大服务意识;要逐步打破总分行间、部门间的分隔和边界,通过产品创新、制度创新、流程创新以及部门间、层级间定位、权责作用的有效发挥,形成效率高、反应快、信誉好、具有较强执行力和竞争力、具有国际服务水准的客户服务团队。
(四)加快产品创新机制的建立,打造持续领先的市场竞争力.1.建立科学高效的产品创新管理机制。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探索建立适应国内需要的产品创新统筹规划、集约研发体系,规范从创意采集、市场调研、产品开发、上线推广到后评价和退出全过程的管理,建立产品管理部门提出需求、产品研发机构组织研发、经营部门进行营销策划并推广使用的产品创新工序化管理机制,每个工序分段考核,责任明确到位,保障产品创新工作的高效、快速运转。
2.健全产品创新的保障机制。一是要逐步建立起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组合动态服务、客户需求挖掘、客户关系营销与管理的技术支持平台,强化对产品创新的技术支持。二是要完善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机制。一方面要完善新产品开发的统一授权管理,防范产品创新的政策风险;另一方面要做好与新产品开发相配套的操作规程设计,有效防范操作风险。三是要建立完善的创新产品评估管理体系和监测体系。一方面要对新产品开发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真正把握好立项评审关,加强对产品开发全过程的控制,提高产品开发成功率;另一方面要通过对产品进行市场跟踪,了解产品的运行状况、市场状况、盈利情况等,及时对产品创新策略进行调整与完善,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产品,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
3.强化产品创新的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对于新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可以采用奖励与产品市场占比挂钩、忠诚基金等方式吸引专业人才,对于市场反映良好、对价值创造做出巨大贡献的产品设计人员,应当给予重奖;对于新产品的推广,则主要以经营业绩考核来调动一线营销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改变所有产品奖励“一刀切”的传统做法,在新产品的营销上加大激励的力度,进一步激发营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新产品占领市场的速度。
第四篇:关于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
关于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
2013-10-15 10:13
个体工商户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经营者变更受限。
个体工商户可以个人经营,也可以家庭经营。采取家庭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允许改变经营者姓名,而个人经营的个体工商户改变经营者时只能采取“一废一立”的方法,即先注销原有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再由新的经营者重新申请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企业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则不受限制,只需及时申请办理变更登记即可。
2.设立分支机构受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个体工商户扩大了经营规模,但不能设立分支机构的规定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壮大。
3.跨省市迁入迁出受限。
个体工商户可以持营业执照异地经营,外出时必须向原登记地工商机关书面报告备案。异地工商机关同意接受后,收存其营业执照及其副本,发给临时营业执照,并加强管理。相比较而言,企业的迁入迁出更为方便。
4.经营范围受限。
个体工商户可以在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允许下,经营工业、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业、服务业、修理业及其他行业。相比较而言,企业的经营范围更广泛,便于其发展。部分个体工商户有必要转型升级为企业
1.规范部分个体工商户经济形态的需求所致。
部分经营者虽然名义上以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开展经营活动,但其经营活动实际上已经不是以简单的个人劳动为基础。将这些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是规范市场主体类型名称使用及经济形态的重要手段。
2.规范部分个体工商户经营行为的需求所致。
一些经营者或投资者为了个人方便,享受税收、管理等方面的便利,改变投资兴办企业的初衷,转而申请设立个体工商户。将这些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是规范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的必要措施。
3.适应部分个体工商户经营规模的需求所致。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体工商户经营规模日益扩大,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部分个体工商户已经具备了企业的特点,却还是个体工商户的主体性质。对于这些个体工商户,将其升级为企业,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有效措施。
促进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的四个建议
第一,建议制定“个升企”相关条例及实施细则,为“个升企”提供法律依据;
第二,建议制定“个升企”登记注册具体规定,为“个升企”提供统一的操作标准;
第三,建议加大“个升企”宣传力度,引导符合条件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
第四,建议加强对“个升企”登记工作的行政指导,立足职能提供高效服务。
第五篇: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大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把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放在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位置。在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时代,我国资源型城市蓬勃兴起,组成了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主力军,为祖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单纯或高度依赖不可再生又必然枯竭的矿产资源而产生的先天不足和致命缺陷,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暴露,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特别是,矿产资源日益枯竭带来的发展依托缺位,价格剪刀差导致的双重利益损失,过剩经济、买方市场产生的内在约束,全球化、知识化、生态化浪潮的接踵而至,都使资源型城市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煤炭城市,同样面临着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的经济发展单纯建立在煤炭的采选基础之上,致使经济结构单
一、超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城市建设欠账较多,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在资源萎缩的今天,大力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加速实现城市转型,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市最为现实和紧迫的重任。对此,市近几年来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努力。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要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认清一个前提,突出两个重点,抓住一个关键。
认清一个前提,就是重新进行城市定位。资源型城市特别是煤炭工业城市,必须本着尊重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原则,对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城市性质进行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经济转型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资源型城市要对主体资源所处的生命周期进行科学判断,针对资源的衰退、枯竭程度确定未来发展的步骤和重点。
突出两个重点,就是壮大接续产业、发展替代产业。对于煤炭城市而言,煤炭工业作为主体工业,在城市经济中举足轻重,单纯依赖和完全放弃既不现实又不可能,必须要拓宽开发领域、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主体工业的稳步发展,为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提供时间和资本积累,与此同时,立足自身特色,发掘比较优势,加速培育替代产业。
抓住一个关键,就是强化招商引资。由于计划经济体制,资源型城市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经济发展的资金制约矛盾十分突出,但资源型城市一般具有丰富的资源储备,充足的动力供应,大量的闲置资产及廉价的劳动力,因而必须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按照有利于增加地方税收、有利于资源深度开发、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安排劳动就业且符合城市空间布局、符合环保要求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
从的实际情况看,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按照十六大精神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紧紧抓住国家扶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历史性机遇,坚持政策推动、市场拉动、科技带动、项目牵动,大力实施“一体两翼”战略,力争用较短的时间构建起资源合理利用、比较优势明显、主导产业崛起、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格局,使由以煤炭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为多元发展的产业结构,由单纯的煤炭城市转变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化工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由封闭的边疆城市转变为联结中国内地、面向俄罗斯和东北亚的开放前沿,由矿山城市转变为以绿色农业、山产品开发、特色旅游为重点的生态城市,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健康、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所谓“一体”,就是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主体。应该说,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发展首先要依托矿产资源而推进,丰富的资源是资源型城市最基本的经济优势,完全抛开现有的经济基础,重新构筑全新的经济优势是不现实的,因而必须要立足于资源的开发利用。
要以同种资源为基础,发展接续产业。即搞好煤炭资源的接续、发展和转化加工。煤炭资源是煤城最基本的资源,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资源,同时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素有“化工之母”的美称,因而深度开发潜力巨大。为此,一是搞好煤接续。鉴于目前正处于资源萎缩期,年后生产能力将由目前的万吨降至万吨,为了维持煤炭工业的发展,为经济转型争取充足的时间,我市谋划开发储量达亿吨的鸟山项目,这对于保证矿区资源持续、稳定地方经济、缓解东北地区焦煤供应紧张状况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二是推进煤转化。对于煤炭城市而言,依托煤炭发展高耗能产业有助于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因而建设坑口电站成为首选的发展重点。为此,历经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建成了年发电能力为万千瓦的发电公司,并依据黑龙江省对电力的需求及发电公司良好的扩建基础,我市成功争取了发电公司二期工程,该项目可使地区煤电转换比例达到,年增加税金亿元,工业增加值亿元,拉动整体经济发展个百分点。进入世纪,环境保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洁净能源安全稳定的供应成为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这为煤化工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此,准备先行一步,根据我市煤炭低硫、低磷的实际,拟实施年产万吨低碳混合醇等煤化工项目,这些项目对于改善能源结构、降低能源风险、加强资源储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三是加强煤利用。作为资源型城市,其主体资源的形成由于地质构造的原因,加之开发利用的因素,往往会产生伴共生资源及废弃物,如果能够加以综合利用,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开发效益,减少环境污染。对于而言,随着主体资源的开发利用,煤炭资源伴生共生的高岭土已成为未来的利用重点;煤层气资源的前期勘测、试验正在进行,工业化生产即将全面实施;矸石、粉煤灰、尾矿等废弃物正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对于煤炭城市而言,具有借鉴意义。
要以替代资源为载体,培育替代产业。作为资源型城市,由于自然禀赋和地质构造的原因,其资源储备除了主体资源以外,往往伴生其他资源,这些伴生资源应成为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又一基础。为此,我市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