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工会转型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18:49: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中国工会转型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中国工会转型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中国工会转型的思考

关于中国工会转型的思考

一、中西方工会的职能对比

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中,工人阶级和工会经过长达百年的艰苦斗争取得相当的社会经济方面的权利。这些权利主要有组织工会和代表权利、集体谈判的权利、参与权和罢工权。西方国家企业工会积极参与国家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等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和管理;通过集体谈判协商解决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等问题;作为社会主体监督政府、企业等社会保障中的职责履行;组建社会保障机构维护和拓展职工社会保障权益。

而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工会法》将我国的职能定位为“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组织职工参与民主决策、管理与监督;密切联系职工。”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对我国工会组织的权利作了明确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代表和维护权。工会是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工会应该代表和维护职工的民主权利,工会同时应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劳动权益或集体劳动权。

(二)参与权。工会正是通过宏观参与权和微观参与权这两种形式参与到我国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的决策中来以实现其代表和维护权。所谓宏观参与权,是指工会在国家、政府这一宏观层面参与决策,微观上,如参与企事业经营决策权;参与职工伤亡事故和严重职业病的调查处理权:参与紧急情况处置权等等。

(三)监督权。我国工会的监督权包括:监督企事业单位执行职工代

表大会决议情况的权利:对企事业单位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情况进行调查的权利;监督企事业单位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情况的权利;监督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执行情况;监督企事业单位处分职工的权利;监督新建、扩建企业和技术改造工程中的劳动条件与安全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情况的权利。

(四)财产权。工会的财产、经费和国家拨给工会使用的不动产,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和任意挑拨。

(五)诉讼权。中华全国总工会、地方总工会、产业工会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工会既然是社团法人,便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两责任。

二、我国工会转型现状

(一)我国工会转型的障碍

1、经济方面

虽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我国已经逐步深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却明显滞后。在劳动关系领域表现为:我国的劳动关系客观上已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抽象化、政治化、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转变为市场化的劳动关系”,然而事实是当前的企业工会组织归根到底仍未摆脱原有的、计划经济下的运行模式,严重制约着工会发挥作用。

2、政府法律方面

一方面,劳动行政部门对企业监管不力。由于当前政府忽视企业

“劳动者权利”,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地追求经济指标的增长,有意放任企业做违反劳动法规的事情。另一方面,我国相关立法及制度存在诸多弊端与不足,严重制约了企业工会职能的有效发挥,最终导致工会处于尴尬的境地。

3、企业方面

企业工会缺乏独立性。一方面,在经济上缺乏独立性。现行的企业工会经费拨缴方式,实质是工会的工作人员是拿着企业给的工资,要求帮着企业职工和企业对着干,和企业作斗争,这是不现实的,工会工作人员在为职工维权过程中必然会权衡对自身的利弊,自然无法站在一个真正客观为职工全心全意谋福利的立场上。另一方面,人事行政上缺乏独立性。当前我国基层工会主席大多都由上级党委或工会组织委派产生,这种方式极易造成工会组织出现行政化倾向。我国工会领导人大多都是由更高层级的行政机关任命,而不是实行基础职工群众民主选举。因此工会组织会出现很多问题。

(二)目前我国工会存在的问题

1、企业工会组建率不高,职工团结权得无法保障。目前,很大部分企业根本没有建立工会组织,有些存在工会组织也不发挥作用。绝大多数劳工仍然游离于工会组织之外,导致其合法权益得不到工会组织的维护,工会维权出现缺失。劳工的团结权得不到有效保障。

2、中国企业工会与基层工人脱节,发挥作用不大,劳动者认可度。这致使工会名为劳工组织,却在劳资纠纷中被边缘化,无法代表工人利益与资方谈判,难以发挥调解劳资冲突的应有功能,所以劳动者对

于工会的认同度低。

3、目前我国工会地位和维权方面较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1)工会参与决策工资集体谈判的程度低。工资集体谈判是工会最核心的工作内容,也是集体谈判最重要的内容。而目前很大部分企业并未进行工资集体谈判,使工会参与集体决策的程度大大降低,不利于企业职工工资权力的获得。

(2)部分工会在集体谈判中未充分为劳动者争取利益。职工在工作权力争取、休息休假权、社会保险权及劳动保护权等方面都要依靠工会的集体力量去争取维护,如果工会不能充分发挥其组织的作用,那么职工的这些权益将得不到保障。

(3)签订合同时工会的指导作为并未充分发挥。劳动者在签订合同时没有自主性,工会并未进行有效指导。

(4)当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不合理。企业调解名存实亡,工会难有所作为。首先,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调解委员会,因此无法发挥作用。其次,对于已经建立的少数调解委员会的企业也存在很多缺陷。如: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成员构成中,只有企业单位方面的代表才能真正行使自己的权利,而职工代表和工会代表知识徒有其名,毫无实权,根本无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导致目前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乃虚设。最后,劳动争议处理成本大,周期长。

三、我国工会转型的策略

(一)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不少工会组织呗撤并,传统产业的职工大幅度减少,而新兴产业的青年职工对工会的向心力不强,一些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对建立工会组织和开展工会活动采取不积极的态度。与此同时,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中也因其流动性大,不易被吸收到工会组织中来,由此导致部分企业未建立工会。目前,多数工会也往往受制于经营者,工会活动缺少必要独立性。在一些严重侵害职工权益的事件中,很少看到基层单位工会组织在维权方面有所作为。这样的结果往往导致劳资关系矛盾激化,劳资出现纠纷时,职工缺少诉求渠道,劳资矛盾没有很好的协调机制,最后只能是职工的权益受到损害,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受到影响。相对目前劳动关系的巨大变化,现有工会组织体制和传统的工作方式明显不适,因此迫切要求进行工会转型。

(二)我国工会转型的目标

在全部产业行业中健全工会组织,提升工会地位,加大工会维权力度,从而保护工人阶级的合法利益,使我国工会真正发挥职能。

(三)我国工会转型的策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高速迅猛发展,工会的存在已成为了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可或缺的重要模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

1、完善立法普及工会组织。继续修改《工会法》中不完善条款,继续加大在全社会企业中组建工会的力度,特别是中小企业,私人企

业中有条件建立工会组织的必须建立,省、市级工会组织要定期走访企业工会,考察工会面临的问题和职工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协商解决。同时要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工会组织进行宣传,并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产业组织中宣传工会,使劳动者普遍了解工会及共护发,促使劳动者积极参加行业和企业工会。

2、关于工会工作对象转型策略:生活困难群体是工会组织的永远帮扶对象,这一点丝毫不能动摇。重点改变他们在市场中的实力弱势,改变其政治参与机会不足和政策制定中的游说能力不足问题。另一方面还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使尽可能多的职工加入工会。

3、关于工会工作内容转型策略。在全面履行工会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四大职能的同时,应突出维权第一职能,牢固树立和落实“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工会维权观,坚持主动维权,依法维权和科学维权。在工资集体谈判中为劳动者争取利益,积极指导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积极发挥工会组织作用,提高劳动者认同度。

4、关于企业工会组织转型策略。第一,工会业务实行垂直指导。第二,继续坚持企业职代会归工会领导。第三,企业工会专职干部的薪酬来自会员缴纳的会费,使专职干部真正代表职工,对职工负责。第四,关于工会干部职业化,逐步推进专职干部职业化,实习工会专职工作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培育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技术精的专职工会干部队伍。

5、关于各级总工会转型策略。第一,做大行业工会,承认其独立合法地位,赋予行业工会独立合法地位和相应各种职权,尤其是行

业集体协商职权。第二,使各级总工会和行业工会中党的工作人员的薪酬来自于工会会员缴费。

四、工会调查

1.访谈对象:表哥(兰小洋)2.访谈时间:2015年6月23日

3.访谈目的:了解其公司工会现状及职工对工会的看法。访谈方式:通过QQ聊天。

一、访谈者及就职企业简介

沙伯特(中山)有限公司于2005年在中山三乡成立,是沙伯特集团的附属公司,总部在美国新泽西州。公司主要生产环保塑胶食品餐具、纸质包装盒等。表哥是一名纸浆车间的机器维修工,已有三年工龄。

二、访谈对话

问题一:请问您是工会成员吗?你们工会规模是怎样的呢? 答:我当然是工会成员了,具体规模不知道,因为我们公司流动性比较大,有好多短期工就没有加入。我也是大概进第三个月,工会的人来找我就加入了。

问题二:请问您知道您所在企业工会主要做了哪些事情吗? 答:有搞过篮球赛和乒乓球赛;搞过员工的生日会;像中秋、元旦这些节日都会搞晚会;去年我们车间有个同事生病工会组织过一次募捐,并去医院看望了他。

问题三:如果遇到问题,你们会想到通过工会帮忙解决吗? 答:效率太低了,靠不住。我觉得工会就是做一些思想政治行政工作,所以组织些文娱活动就不错了。但是涉及到我们员工切身利益,我觉得还是不报很大希望。比如说今年年初就反应说要改善食堂饭菜,在车间多装几台大功率的空调和工业风扇,都到了6月份了还没有落实,现在车间高温,好多工人都抱怨。

问题四:您知道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吗?你们有通过集体谈判来解决提升工资或者改善工作环境吗?

答:不知道具体的,要是真的有,这些会议都是我们领导们参加。有时候会征集我们的意见,我们都要求涨工资,但是觉得这些找工会基本上都是不大可能的。都提了好久,去年夏天开始的高温补贴终于增加了一点。

三、访谈总结

一方面从员工方面来说,其对工会的认识不足,企业工会更多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而关乎员工切身利益,如职工工作安全环境,工资保障等方面明显不足。

第二篇:网点转型思考

关注客户体验促进网点转型的思考

一、现状

银行作为服务经济的提供者,身处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环境中,产品和服务被复制的难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快,同质化抹平了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优势,传统的创新难以保证银行竞争的优势。为此,笔者认为,银行的一切都可以复制,但只有客户的体验不可复制。因此,只有关注和提升客户体验,才能确保商业银行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银行的客户无论是个人客户还是法人客户,首先是作为人而存在,他们的行为既包含理性的一面,当然也包含感性的一面。

通常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客户到银行汇款,虽然前面等候的人很多,但为了达到汇款的目的,这名客户不得不耐心地等候,这就是客户的理性思维决定了他的行为。如果与此同时,附近还有一个银行网点,虽然等候的人也很多,但环境很好,夏天有空调,营业员热情有礼,这名客户也许就会选择去那个环境好的网点办理汇款,这时就是客户的理性思维决定了他的行为。其实在这两个银行的网点,他们所提供的产品银行汇款是一样的,都能满足客户最基本的需求,但最终客户选择的结果却是环境好的网点,这就是因为他们提供的体验不同而带来的差别。银行的产品可以很容易复制,而客户对银行产品的体验却无法复制。这种客户体验的差异也正是银行差异化竞争的基础。同时也是

银行竞争力的直接体现。

二、对策

提升客户体验,推进网点转型,一要关注客户的感官体验,强化网点建设。银行的一线网点,直接面对客户,每天都要受到客户的评头论足。因此留给客户的第一感官印象十分重要。人们都愿意到窗明几净、规范整洁、规模大、档次高的网点办理业务。因此一线网点必须加快网点硬转型,加强网点建设,按照上级行的统一VI设计,规范网点布局、合理内部分区、优化配置设备、提高标准化建设层次水平。二要关注客户的思维体验,强化产品创新。思维重在创意,体验贵在惊喜。以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很快淘汰传统手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智能手机海量的应用程序不断带给使用者惊喜,让人感觉无所不能,虽然智能手机价格普遍较高,但人们还是毫不犹豫选择使用。因此银行必须不断推出新产品,网点必须不断推出新服务,让客户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收获。比如举行针对贵宾客户的理财、养生等讲座活动,在客户中征集产品创意等,引导客户,使客户感觉到自己与众不同富有创意,提高网点的营销层次和品位。三要关注客户的行为体验,优化服务流程。客户的行为直接导致银行竞争的结果。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客户的行为,找出不同层次客户的行为体验需求,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营销方法。要根据网点类型、客户、功能定位,确定适合网点的岗位配置,明确岗位职责,优化岗位配备,对于大众客户,重点要扩大业务办理渠道,提高办理业务的速度,减少客户等候的时间,提供标准化服务。对于贵宾客户,就需要加强专业化服务,提供私人专属服务,增强业务的私密性和个性化。四要关注客户的情感体验,提升服务理念。商业银行业务竞争的本质还是客户竞争。因此银行一线网点的员工要善于和客户交流,与客户交朋友。现代银行竞争激烈,现代社会充满浮躁,人与人之间也许满眼功利,在这种环境下,情感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也许平时的一颦一笑、一唱一和、节日的一个问候、一个祝福,关键时刻的一臂之力或者举手之劳,都会带给客户心灵的愉悦,不断巩固强化这一种情感体验,就能带来长久的利益。五要关注客户的相关体验,树立品牌形象。商业银行要提高品牌意识,一线网点要注重银行的品牌形象,强化品牌宣传,引导客户信任自己的品牌,以自己的品牌为荣。(扬州农行营业部)

作者:扬州农行营业部

第三篇:工会思考

加强基层工会建设理性思考

中国工会十四大提出“要加强基层工会建设,重视基层、活跃基层,努力增强基层工会的活力”。基层工会是工会组织体制中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处在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直接面对复杂的劳动关系,是工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不断激发基层工会活力,既是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要求,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需要。

加强基层工会建设,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势在必行

增强基层工会活力是新形势对工会工作的必然要求。但我们看到,一些地方基层工会工作的现状还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新建企业与日俱增,职工队伍不断壮大,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大量涌现,使工会组建和发展会员的任务越来越重;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织快速发展与其工作基础薄弱的矛盾日渐突出,工会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与职工群众的期望值仍有一定距离;境内外敌对势力竭力散布“工会多元论”,破坏我国工会组织团结统一的图谋一天也没有放松。因此,认真贯彻落实全总《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会工作的决定》,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增强基层活力是加强工会组织建设重中之重的工作。

增强基层工会活力是工会发挥作用,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首先,应把广大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上来,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上来,这是基层工会组织的重要工作;其次,基层工会是落实工会各项工作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在协调劳动关系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其作用是其它组织不可替代的;另外,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建设“四有”职工队伍,切实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是基层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要义。

加强基层工会建设,增强基层工会活力,重点是加强企业工会建设

加强基层工会建设,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必须把重点放在企业,必须按照全总《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会工作的决定》的要求,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机制建设为核心,以职工评价为标准,以企业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企业工会建设。要大力加强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当前企业改革发展的状况和趋势,企业职工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企业工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工作思路、措施和建议,并认真抓好落实,努力把企业工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把增强基层工会活力的重点放在企业,必须强化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工作。根据企业和职工发展变化的实际,制定企业工会组建工作目标,不断提高工会组建率和职工入会率。在国有、集体改制企业,要加强工会组织的整顿重建,坚持“企业改制到哪里,工会组织就重建、整顿到哪里”;在非公有制企业,要加强工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和作用的发挥;在进城务工人员中,要积极探索组织进城务工人员入会的多种形式,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同时继续抓好建设“职工之家”活动,把建会、建家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企业工会各项工作的开展,使企业工会组织迸发出活力。

把增强基层工会活力的重点放在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工会的指导和服务。上级

工会要根据不同情况,在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健全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签订专项工资集体协议、建立健全职代会制度及其它民主管理制度等方面,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工作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基层工会干部队伍的专业化、社会化的途径,在大中型企业比较集中的地方,要理顺企业尤其是混合所有制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工会组织领导体制。在县区,要切实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会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乡镇(街道)工会在建设和谐乡镇(街道)、和谐社区中的作用。

加强基层工会建设,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必须解决好4个问题

1.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争取行政的支持。实践证明,党委重视、行政支持是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切实发挥基层工会作用的重要保证。近年来,一些地方党委对工会工作高度重视,并将此作为固本强基工程列入了各级党委议事日程抓紧抓好。通过召开党委工会工作会议,以党委名义下发、批转文件,对积极做好改制企业和新建企业工会工作作了全面部署,要求坚持“以党建带工建,以工建促党建,党建工建一起抓,共同发展”的思路,有效促进了改制企业和新建企业工会工作的健康发展;政府和工会、企业行政和企业工会坚持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并帮助解决工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由于党委的重视、政府(行政)的支持,各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运作、各方配合”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2.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必须加强基层工会的规范化建设。加强基层工会的规范化建设,是保证工会组织鲜活战斗力作用的重要措施。首先,要完善和规范基层工会组织领导体制,建立健全工会委员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和女职工委员会。基层工会的组织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如企业集团应建立集团(公司)工会委员会;具有一定规模的基层单位,包括企业、事业、机关和其它社会组织,应单独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不宜单独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的较小单位,应结合职工就业方式和基层单位的分布特点,从便于接受基层党组织领导和便于发挥基层工会作用这一目的出发,本着“划零为整、由小变大”和“地域相同、行业相近”的原则,创新工会的组建形式,大力发展联合工会委员会。同时,选好配强基层工会领导班子,把有事业心、责任感、办事公道、热爱工会工作、对职工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干部选配到工会领导班子中来,并加强基层工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专、兼、群”相结合的工会工作者队伍。

其次,要加强和规范基层工会民主制度和工作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基层工会群众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要努力健全和规范基层工会组织制度,如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选举工会领导人制度、民主评议工会领导班子制度等;要健全基层工会工作制度,如各项管理责任制度、监督考核制度等等;要强化和规范基层工会维权机制,认真推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劳动法律监督检查制度等等,切实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通过卓有成效的规范化建设,使工会真正成为广大职工群众喜爱的“职工之家”。

3.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必须围绕大局,组织职工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组织职工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是各级工会增强活力、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也是实现工会组织有为有位的有效途径。如围绕经济建设的大局,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和“创争”活动,这既是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双赢”活动;通过“建家”活动,把基层工会建设成温暖的职工之家。通过开展以“双爱双评”为主要内容的建家活动,推动了《工会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在外资、民营企业中的贯彻实施,激励了职工爱岗敬业的劳动热情,促进了企业健康发展;通过送温暖活动和对困难职工的帮扶活动,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及时送到困难职工当中。这既是对困难职工的救助,也维护了社会稳定,真正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4、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必须不断提高工会干部队伍的素质。提高基层工会干部队伍素质,必须强化三个意识:强化政治意识,坚持理想信念,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开展工作;强化责任意识,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淡薄名利,乐于奋献;强化群众意识,牢记“两个务必”,发扬优良传统,改进工作方法,置身于群众,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倾听职工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了解他们的安危和冷暖,敢于为职工群众说实话、办实事,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增强五种能力,即增强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改进工作方法的能力、增强处理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增强协调沟通的能力、增强独立工作的能力,以适应并不断开创工会工作的新局面。工会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大有可为

对各级工会组织来说,推动和谐企业建设是服务大局、履行职能的题中应有之义。特别是在当前企业各项任务繁重、劳动关系矛盾交织的情况下,必须以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主题,充分调动企业管理层与职工双方的积极性,全面构建和谐企业。

一要立足互利双赢,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和谐发展。工会要着力搭建职工奉献企业的发展平台,不断夯实构建和谐企业的物质基础。继续健全完善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公平公正的分配机制、符合实情的竞赛载体等,为职工提供一个劳动得到尊重、价值得以体现的舞台,使企业更快发展,职工收入同步增加;工会要着力营造企业依靠职工的工作环境和民主氛围,严格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突出抓好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公开。坚持并不断发展以职代会制度为基本形式的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维护好职工对企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工会要着力完善双方互利共赢的良好关系,不断巩固构建和谐企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要全面落实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努力形成“共建和谐企业、共谋企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良好局面。

二要倡导和睦新风,实现职工之间的和谐相处。工会要进一步健全劳动关系调处机制,理顺职工情绪,加大企业政策和形势的宣传力度,引导职工珍惜企业发展的大好局面。针对企业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特别是在劳动关系方面出现的新问题,探索完善适应新形势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合力化解、督察督办以及责任追究机制,积极主动地解决职工之间的各种问题;工会组织要进一步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主动拓宽与职工群众联系交流的渠道,改进群众工作的方法和载体,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牢固树立职工利益无小事的思想,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满腔热情地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把权力运行自觉置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主动接受双重监督,保持廉洁奉公形象;工会要进一步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培育团队精神。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广大职工中强化“民主、和谐”的群体意识、工作理念和道德准则,不断深化企业先进文化建设,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和生活需求,使职工在构筑共同精神支柱的过程中,增强归属感。

三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职工自身的全面发展。工会要大力加强职工思想教育,提高职工思想素质,不断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引导职工热爱企业,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职工心理素质的提升一并纳入思想教育、活动开展、职工培训中,使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工会要努力提高职工业务素质,进一步深化“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积极营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制定有利于职工成才的政策措施,为职工综合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竞相发展的环境,推动职工岗位成才;工会要切实关心职工生产生活,提高职工身体素质,健全职工生活保障体系,解决好职工最突出、最实际的困难,使职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在职工中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增强身体素质,为职工自身更好地发展打好基础。

第四篇:对工会转型的基本涵义理解与思考[推荐]

本文作者:沈阳职业工会干部祁伟鹏 好范文原创投稿

2010年4月23日对工会转型的基本涵义理解与思考

奉天物业职业工会主席祁伟鹏

当前,我市工会为全面推进工会转型,构筑工会工作新体系、新蓝图,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组织和动员各级工会干部参与研讨和献计献策。作为一名职业工会干部,深

感这不仅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这也是我们这一代工会人必须在工会理论和实践中加以解决和回答的历史新课题。现就自己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工会工实践的思考,对如何正确理解和诠释工会转型的基本涵义提出自己浅见。

深刻地把握工会转型涵义其精神实质,对提高我们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工会转型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能力,在工作实践中寻求工会转型的新途径,实现科学、有序、有效、全面推进工会转型,有着重要统领意义。

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不同转型主体的状态及其与客观环境的适应程度,决定了转型内容和方向的多样性。转型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从这一概念引深理解和诠释工会转型的涵义,我个人的理解为:工会转型就是按照党的要求和工作重心,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大局,服务与大局。按着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需要和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需要,按照我国工会所具有的性质、职能及特色、所决定的工会组织内在的工作任务特点需要,根据工会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的实际需要,工会的决策层按照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工会体制、机制、运行模式和发展战略大范围地进行动态调整和创新,将旧的或已不适合原有的工会工作模式转变为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工会工作新模式。将工会工作思想观念有一个全新的转变和提升,全面展示和凸显我国工会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国工会运行模式与精神风貌。

按照这个涵义工会转型应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讲政治的高度,通过转型一进一步强化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体现在服务与党的工作目标和中心工作大局上。

当越来越多地方的党政将“更多的资源和手段赋予工会”之后,工会能否有更大的作为?这是一个考验。始终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这是工会在转型中需牢牢把握和坚持的原则和方向。

工会是党联系广大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工会是党领导下的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它不是执政组织,只有围绕党的工作大局和工作中心,在参政议政方面真正有所作为,才能真正发挥这种桥梁纽带的作用和国家政权社会支柱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强化工会组织的政治意识,主动参政议政。要发扬我各级工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通过参政议政,通过建言献策,通过一系列为党分忧,为国分忧,为市分忧,为职工分忧举措。切实体现市工会组织服务于党和政府工作大局能力与作为。市总工会转型就此应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新举措。

1我市应该出台一个具有适合我市工会参政议政特点和内容的《市工会参政议政工作纲要》或类似的工作指导意见。工会转型应从市工会这个龙头做起。在参政议政范围、途径,重点内容上加以明确,使党的民主更多的体现在工会能及时准确的代表广大职工意愿和要求上。

2市总工会也应在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出台一个《市总工会服务于党和政府工作大局实施意见或办法》,作为指导本市下级工会开展此项工作参照。

3市总工会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与之为专题会议或研讨会,增强工会服务与大局的紧密度、深度与广度及力度。从某种意义讲,工会县、区以上工会决策层,通过各种形式及途径,不断加大参政议政的力度和广度,彻底改变原只限于和只强调于企事业以基层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民主管理的参政议政境况。有利于工会在了解大局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效地开展服务于大局工会工作。

二是从全面推进工会转型实效性选择切入点

1加快工会转型,通过学习和深入研讨解决人的思想认识是首要前提。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针对影响转型的突出问题,举办专题研讨会和工会干部培训班,增强工会各级干部特别是工会领导干部对转型的理性认同和实践认同。在此基础上,拿出一个工作整体思路,制定推进转型的具体实施意见,组织开展工会转型创优达标活动,同时建立一整套有利于推动工会转型的绩效考评体系,努力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工会转型工作中来。进一步凝聚和开掘工会干部的智慧和创造力,提高工会工作的理性思维和科学运作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上,深刻认识工会转型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把思想观念、组织体系、活动方式等切实转到全面为党和政府为职工群众服务的大格局上来,促进工会工作跨入新的阶段,创造新的水平。

2从更新角度进一步认识工会转型的原则

中国工会自诞生之日起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思考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普遍探讨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西方现代化的理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绝对对立的,因而要实现现代化,就只有走“全盘西化”的道路。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呢?我认为要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传统文化中凡有利于走向现代化者,我们就要加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是实现传统文化的自身价值与建设中国现代特色文化的较好方法。

一、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淘汰与演进的民族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传统文化是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传统文化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而成的,其主 干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文化。内容丰富且庞杂,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有各民族文化的融和,也有外国文化的渗入。就历史阶段而论,古代、近代、现代都有文化内容掺杂 在传统文化之中。这就使得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特别是在构建一种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新的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冲突,而且这种冲突,更多的则是指思想意识、观念形态的冲突,是传统心理、现代心理承受力之间的冲突,故人们又把它称为“深层型文化”的冲突。

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的存在,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都不可能完全脱离本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即使像美国这样被誉为现代化模式的国家,仍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保留了许多美国传统文 化的痕迹。任何现代化的东西,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传统的某些方面,或者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或者是把传统的某些特征纳人新的体系之中。因此,现代化,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上的,它不可能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构筑一种全新的完全非中国化的现代化。所以,它仍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它的土壤根基,并在这一土壤上构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二、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扬弃、改造和更新,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并给现实生活以永不枯竭的推动力。我们应该深入探讨如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既保持其主体性,又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要求,超越国家和地区局限,使其成为世界性、全球化的文化思想。

(一)继承传统,超越传统。一个民族的演进史,实际上就是继承、发展和丰富传统的过程。传统不仅保存在各种经典传世之作中,而且积淀于当代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是现实的构成因素和前提。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固然根源于现实的实践,但同时又与历史传统有着不可拆解的关系,如果离开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而求革新、求变化,那么这种革新和变化将是缺乏根据和理性的,其结果必然走向荒谬。一种文化只有和时代相适应,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同时又带有自身传统的特色,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没有历史的支撑,就没有现实的文明,就没有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很显然,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内容,在封建小农经济、宗法血缘、专制政治土壤中孕育、成熟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整体结构上与现代化所要求的民主、科学、法制大相径庭。在传统的土壤里,不可能自动生长出民主和科学的花朵,更不可能产生出市场经济。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如果不在认识上廓清封建文化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质的分野,那么,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换就根本无从谈起。但是,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中也有许多有价值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作为我们继承与发展的源泉,成为新的文化系统和新的价值体系创建、生长的重要资源。任何一种文化系统内部,都包含着相互作用的各种文化要素,这些要素之间,往往既存在分离性,又有相容性,其中有些要素是不能脱离原系统而存在的,有些则可以经过改造而保留于后世文化系统之中。这种特性,既是不同时代的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根据,也是它们可以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根据。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发展绝不是消灭传统,而只能是改变传统原有模式,将其中有生命力的因素加以改造和重新组合,使之与现代社会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文化的进步固然需要开放的态度、开放的环境,需要积极地汲取世界文化的先进成果,但是,一种文化如果缺乏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没有积极前进的内在要求,那么文化的进步也是不可能的。而这种奋发向上的动力和积极前进的要求,只能孕育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因此,传统不能抛弃,而必须继承,传统是前提,是起点,也是资源。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必须以传统为先声、以历史为支点。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的起点,是不可超越的,它必然会影响和制约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然而,以传统为起点,人的视野势必要受到传统的局限,文化的创新之所以困难,原因就在于此。若要使文化的发展真正有所突破,非打破传统、超越传统不可。传统之所以是历史的,就在于它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作为起点,它存在的意义就是要被超越,要进一步发展和延伸。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悖论,即:现代化过程中文化与价值观的转型,必须从传统出发,又必须超越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绵延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体系的内部,其核心内容和基本价值指向,是为旧的社会生产方式、政治体制服务的,因而,在当代意义上,它自然地会对现实产生种种限制。要想打破这种局限,只能通过超越传统来实现。这就是说,文化的转型一方面要以传统为资源和根据,要寻求传统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不能停留在传统价值观上,而是要突破、超越传统。

(二)坚持民族特色的独立性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针对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问题提出了“洋为中用”的方针。所谓“洋为中用”,就是要求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并加以消化,使之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曾强调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共十五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三)包容并蓄,实现文化创新与整合文化的再生与转换,需要一种开放的心灵、开放的环境,需要思想的大解放。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具有封闭性 和排他性,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历史事实表明,只有文化的撞击才能带来文化的觉醒和文化的真正繁荣,一个自我封闭的文化系统是很难发展的。在文化多元化趋势成为潮流,文化交流日益广泛的当今时代,文化的封闭更容易限制和窒息传统文化的生命,限制其发展。历史上,中国文化曾经成功地吸收和融合过外来文化,还曾有效地整合过许多少数民族的思想文化。而清代以后,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导致了中国经济和科技与世界的阻隔,也使文化的发展蒙受了沉重灾难,给后世留下惨痛的教训。历史使我们认识到:要使中国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就必须使它形成一种开放的态势,对自己开放、对外开放,迎接各种外来文化的挑战,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对比、互补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转换,求得丰富和发展。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过程。要使文化具有时代性,就要把它放到整个世界文化的大背景当中去,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不断发展自己,这样,才能既有民族特点,又具时代精神。

在当代社会实践基础上对传统进行新的整合,创建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对传统的超越,一方面是一个自然过程———随着经济形态的发展和社会政治运行体制的变化,人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必然发生相应变化,经历一个逐步的发生和发育过程;但同时,文化的创新与超越又是一个自觉的过程,它离不开主体的主动把握、选择和取舍,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主体的价值取向和文化选择,对于一种新文化的形成及其走向,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就要求主体在文化创新与实践中,既要顺应文化发展的自然规律,又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理性地、自觉地选择新的文化生长点,确保文化按照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和延伸。我们要把当代人类文化精神作为现代化设计的基本参照系,在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实际和现代化实践的基础上,对西方近代科学理性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借鉴与吸收,并对两种文化形态的缺陷与不足进行自觉的反思与批判。只有在这种基础上创建起来的新文化,才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同时又高于本民族原有文化传统,才是对其他民族文化系统 中积极因素的主动选择。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一种新文化都是具有生命活力的新鲜的血液,是能够引导人们进行积极创造活动的能动的东西。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吸取和借鉴,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史家唐德刚氏有言,今日中国正经历着第二次社会大转型。第一次大转型是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的改革,实现了从封建制到郡县制的转型;第二次则始于清末鸦片战争时期,这次是受西方文明挑战激发的,并预言可望在21世纪40年代完成。应当说,这个史实大致不差。从文化层面而言,第二次转型可以说始于晚清知识分子做的“百日禁烟”的“维新旧梦”,“夷学”登堂入室而成“西学”,“中体西用”渐成文化转型一大纲领。“五四”时期,一边科学和民主凸现,一边高喊“打倒孔家店”口号。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尤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现代化为目标的社会转型进入快车道,驶向最后胜利。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转型的文化层面上,“所谓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动向初露端倪。

百多年的文化转型实为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现代文化,即同西方文化的“现代性”相遭遇,发生冲撞,继而力图融合之的过程。

在文化转型的问题上,“全盘西化”行不通,“全盘传统化”不可行,这已成共识。而如“中体西用”、“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类宏大纲领不妨大胆提出。不过,文化转型是一长期的复杂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大原则尽可以从长计议。吃紧的倒是做些不弃细流,不辞杯土的劳作,或许可以计日程功,亦为可知。本书正是取此进路。具体说来,本书致力于从文化视角,从哲学、社会和文化的观点审查科学与技术,把它们的本质还原到一个个特定的原则和观念里。于是,中国传统文化转型,即对现代性融合转换成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找出可用以接应这些原则和观念的思想资源。

社会转型的目标是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是科学与技术。只有从文化层面去接纳,科学与技术才能真正扎下根来。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本来缺乏对科学与技术的关怀。因此,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可以作为培育科学与技术的生长点的思想资源的工作,能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伦理文化的认识。同时,对这些思想资源的发掘,既拨开所谓“西学中源”的迷雾,又弄清楚这些原本是伦理性质的文化遗珠所深藏着的科学与技术智慧。如此说来,在某种意义上本书的半部不妨充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与技术哲学思想”。这里,“哲学”取其最广意义,包含社会和文化的向度。

旧邦新命: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时间:2013-10-31 作者:葛剑雄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旧邦新命”,前面两个字应该是用不到多解释了。我们中国,是个旧邦。当然,所谓旧,就是说她历史悠久。上溯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尽管世界上有些国家的历史比我们长得多,如埃及、巴比伦。但是,我们从夏、商、周开始到现在,历史基本上是延续的。现在阿拉伯文化,从人到文化,到观念,完全都改变掉了,而且今天埃及也不能说把古埃及历史传下来。中国可以说是文明古国当中唯一一个从古到今一以贯之,基本延续的国家。

对华夏民族来讲,我们中国历史上也曾经遇到过许多异族入侵,比如匈奴人进来了,鲜卑人进来了,契丹人、女真人,然后蒙古人,最后是满洲人。但进来以后的结果,我们一句话总结,那就是军事上的征服者,最终都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蒙古进来时,他把北方的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汉人建立的南宋,还有在今天云南建立的大理,以及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应该讲全部征服了。蒙古完全是军事上的征服者,但最后,蒙古族在进入中原的过程中间,已经逐渐逐渐地被传统文化所改变。比如说它刚刚进入黄河流域的时候,曾发过很残酷的命令:围城三天不投降的,城破后统统杀光。当时有人向蒙古的统治者建议:“汉人无补于国,请悉空其地以为牧地”。但是等到忽必烈决定进攻宋朝的时候,他发布的诏书里面已经变了,提出“保护农桑”,他看到了农业的重要。所以元朝时间尽管比较短,但蒙古的统治者已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讲到元朝就说破坏,可是我们今天的省哪里来的?正是从元朝开始。元朝建行省,到明朝、清朝,到现在。它非但继承了中国传统制度,而且有所发展。再说满族,前一阵子,阎崇年在讲满族历史,人家打他,当时记者问我的看法怎么样,我就说如果这话真是他讲的,那是不妥当的。后来我在台湾正好碰到阎崇年,他说我没讲错,网上都是瞎说。那我跟他讲,你应该辟谣。这里牵涉到什么问题呢?满人应该讲他进关之初,的确是相当残酷的。比如强制改变汉人传统的服饰,比如留辫子,这在当时,汉族普遍认为那是奇耻大辱。汉人的回答是宁可不留头,也要留发,发生了激烈的反抗。在清朝相当长的时间里面,人死了寿衣不是用满族的服饰,不是长袍马褂,而是原来的明朝服饰。挂着祖宗的像,不是穿着满族服装,服饰还是照原来的。有一个历史大家可能不知道,朝鲜是坚持原来的中国传过去的所谓汉家衣冠,坚决不肯换衣服,激烈地反抗。所以朝鲜,你们可以看韩国,他保留了传统服装,就是明朝传过去的,他从来没有剃过头发。中国文化的魅力,就像孔子讲的“礼失求诸野”,这里没有了,你到周边去找,朝鲜半岛是一个典型。所以我们现在不要只看到少数的韩国人盛气凌人地自吹,他们本质上对自己文化是不自信的,真正信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辛亥革命以后,一批汉族的遗老遗少还有句话,叫“自古得天下,未有如本朝之仁者”,就是说自古得天下没有像我们清朝这样讲仁义的。关键就是清朝的统治者在汉族激烈的反抗中间,他们终于认识到,仅仅用军事征服是不行的,还需要文化。等到三藩之乱平息,天下平定以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实际上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清朝安定下来就开始修明史,修明朝的历史。在修明朝的历史中间,充分肯定明朝原来是有天命的,是正统。凡是投降清朝的,像洪承畴这些人,统统专门立个《贰臣传》。相反地,对抵抗清朝的,像史可法这些人,全部列为忠臣,老百姓抵抗死了的统统记名,大规模地表彰。而且清朝所做的文化上的大规模工程,是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做过的。清朝把能够整理的古籍几乎全整理了。所以到了清朝末年,满族原来的特点已经不大有了,那些八旗的军官,骑马要人抬上去,拉弓拉不动要旁边人帮忙;反过来呢,他们出了很好的画家,书法家。你发现满人唱京剧,我们京剧有今天的地位,主要要感谢慈禧太后这些王公贵族,是他们大力提倡,否则今天京剧成为不了国剧。要说国剧的话,首先因为他们的提倡把地位大大提高了。我们的中国文化并不因为朝代的更替,并不因为统治者民族成分的改变而随着改变,而是基本继承的。到了清朝后期,太平天国的起义者,出现了很奇怪的现象,照理应该支持他的汉族,并没有支持他。因为没人把他看成是一个民族之间的纷争。而且最后镇压太平天国的不是满族的绿营,八旗兵,也不是蒙古的骑兵,而是汉族的一批知识分子,带领农民组成的乡土武装,像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些人。为什么太平天国会被镇压,最主要的就是文化的力量。如果洪秀全是打着民族斗争的旗号,那么至少他可以得到大多数汉族人的支持。孙中山刚开始搞革命,曾经提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还打民族的牌,后来才打出民主共和,包括满族也在里面。洪秀全搞的是拜上帝会,把一个西方的宗教引过来,偏偏从一开始就摧毁中国文化。而且洪秀全刚刚从永安城里突围出来,就开始杀读书人,逼着读书人要么当兵,要么跟他做苦力,要么砍头,就是不许读书。最厉害的是把孔子的牌位扔在粪坑里面,到一个地方就把文庙都烧掉,正因为这样才激起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他的强烈愤慨。曾国藩起兵之时,写了一个《讨粤匪檄》,因为洪秀全是广西人,叫“粤匪”。一般老百姓叫“长毛”。这篇檄文里面有几句话讲到孔子、孟子在九泉之下痛哭,如果我们再不起来反抗,我们怎么对得起我们的孔子、孟子?

今天的讲座名字之所以叫新命,是因为文化本身是发展的。不仅今天我们讲的文化在发展,其实《诗经》里面讲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已经表达这个意思了。传统文化发展到今天,我们今天讲的孔子的思想已经不是当初孔子原始的思想。儒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间,无论是他涉及到的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其实是在不断的变化的。凡是一个有相当长历史的民族,一个群体,一个地区,都有一个传统文化。比如美国,美国是世界上人均拥有枪支最多的,因为美国有这个传统。美国在开国的过程中间,它要夺取这些土地,面对着印第安人的反抗,所以美国的开拓过程形成一个带枪的传统,并且已经把它写进了法律。他们认为这是人权,你不能剥夺的一个权利,这是保卫自己。英国也有传统,打猎被看做贵族身份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有一定的规格,穿一定的服装,骑马什么都有很多讲究,这是显示本人高雅文化的一种传统。环保主义者不认同,但是人家就有这套传统。这种传统形成的方式,我认为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下面形成的生产生活的方式。我们古代的先民,他们当时所处的生存环境。比今天艰苦,对资源的利用处于初级阶段,一般的话只能用一次资源,还不能用二次资源,所以人们跳不出地理环境的影响。我们上海,现在说有六千年的文明,就是上海的福泉山发现的文化层。同时在我们附近,有浙江的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有的可以追溯到八千年以前,这些文化,大都是早期发达,然后衰落,最后突然结束。照理呢,我们挖到了六千年前的文化,五千年、四千年,应该有完整的剖面,现在呢,六千年有了,到四千年以后就没有了。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办法做出很科学的解释。有的人说是发生战争,比较流行的讲法呢,是因为在这个阶段海水倒灌,人们就跑到黄河流域去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在哪里?在黄河流域。但是几十年以前,就有水利专家提出了疑问,黄河流域是不可能有持续多年的洪水的。长江流域也一样。这个治水只有在海边。只有在海水倒灌的时候他才长期留在这里。然后慢慢退走。所以呢,现在有些学者大胆地推测,大禹治水本来应该是沿海的事。随着大禹的后人迁到黄河流域,才把这个故事带过去了。中国的文化,早期的文明是满天星斗,但是到了四千年、三千年这一阶段,大多数都聚集到黄河流域去了。因为从地理环境讲,当时的黄河流域,黄河中游、下游,是最容易开发的。我们的先民就在开发的过程中成为华夏诸族,慢慢形成汉族。汉族是一个农业国家,中国有一句话叫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业最依靠节气,中国根据太阳,制定了二十四个节气。中国因为农业关系,天文学非常发达。我们有着不少世界纪录,比如说中国是最早记录太阳黑子的,又比如说我们中国人测量那个日食、月食也是很早的。这都是因为最早的史官和巫师其实是合在一起的。天文官,也是史官,他要记录天象,那么如果出现日食就表示皇帝或者国君被黑暗的势力遮住了,皇帝就是受了蒙蔽。这种天人感应,讲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到底真的假的,我们不可断言。据说汉光武帝刘秀一次碰到了没有当皇帝之前的老朋友严子陵,两个人谈得很投机,一起睡觉,谈到后来睡着了,严子陵就把腿搁到刘秀的肚子上了。据说第二天早上,天文官就报告昨天晚上星象有变,客星侵入紫薇座,紫薇座是皇帝的地方。总之,农业民族要维持这样的统治,需要采取种种措施,其中一点就是借助于自然的力量,这样慢慢就形成了儒家的传统核心。我认为儒家核心是一种理性的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的维持不是依靠暴力,而是依靠一种人伦道德。家庭之中,敬老开始。诸如《大学》里面讲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农业生产,单独个人的生产有困难,就要集体进行生产。等到后来情况变了,生产力到一定的程度,单独的家庭对统治者更加有利。因为统治者征收赋税,是根据家庭为单位的。而且,你一个孩子成年了以后,强制他分家,实际是迫使他提高生存的能力,所以小家庭就逐步逐步成为时尚。这些东西都揭示了农业社会不同阶段的发展。中国很多伦理是建立在一个孝的基础上,孝是有特殊内容的。孝不仅仅是包括对父母、对长辈的尊敬,而且基本维持着这样一个家庭内部的等级制度。一直到清朝,有一个法律,就是忤逆罪。如果子孙打父母,打祖父祖母,这就叫做大逆不道,非但要判死刑,甚至可以凌迟,也就是千刀万剐。匈奴人则不一样,匈奴靠打仗,年纪大的打不动了,就不再受到尊重。而且,一家人住在一个帐篷里面,男女不分。父亲死了,妈妈作为继母嫁给儿子。所以王昭君其实到了匈奴很悲惨,因为她要按照匈奴的习俗。开始嫁给一个单于,单于死了,她再嫁给单于的儿子,当然不是她生的儿子。如果等这个单于死了,她还活着,她还是要再嫁。在匈奴这个地方,为了保持人口的绵延,就必须充分利用女性的生育能力。但是汉族因为人口众多,这些都是不允许的。但是也有例外,南北朝的时候,由于人口大减,皇帝却把寡妇都组织起来送到前线,去嫁给将士,稳定军心。还有,唐太宗在贞观年间曾经发表一个文告,规定全国所有的寡妇都要限期再嫁。中国开始正式大规模地讲究守节是在宋朝。欧阳修《五代史》上记载有个寡妇因为别人拉了一下她的手臂就把自己的手给砍掉了。到了明朝、清朝,这种贞操观念更厉害,这些是因为中国的人口在汉朝时候只有六千万,到北宋已经突破一亿。到明朝的话,人口已经有了两亿,到清朝鸦片战争的时候是四亿,这就是原因。很多的文化,因为我们以前往往总是站在汉族的立场,站在华夏的立场,都认为什么东西都是最精美,这是我们一个很大的缺点。

一个文化,传统文化,任何文化,都有他优秀的地方,也会在另一方面不发达。例如,汉族人表演歌舞,形体语言上的表达肯定是不如少数民族,但是在文学文字上有优势。有一幅图,敦煌里有,在其他地方也有,是描绘佛祖涅盘了,他的门徒在周围分别在表达自己的悲哀。有的人在割耳朵,有的人在刮脸,有的人在痛哭,旁边有个脸比较白的像汉人样子的人,拿了一个东西,估计是在念悼词。

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多是永远没有办法被后人或者被我们所取代的。这是他的价值。但另一方面,他要不断地发展,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汉族传统上的贞洁观念,其实就是适应人口众多的情况而产生的。汉族也有许多东西是外来的,比如凳子,孔子讲课时弟子都是席地而坐的,凳子是胡人发明的。韩国人、日本人固守着我们华夏的传统,到现在一部分人还习惯于席地而坐。再有就是以前男人下面穿的是裙子,不穿长裤的,所以到了战国时候赵武灵王的一个著名的改革叫胡服骑射,学习骑马,学习穿胡人的衣服,有利于行动和打仗。到了近代,工业化、城市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是中国以前几千年来从来没碰到过的。工业化的生产下面,农业社会的许多观念都变化了。我们知道,实际上从明朝开始,传教士进来以后,中国传统观念就开始受到冲击。在变的过程中间,我们国家大多数知识分子开始是不承认外来文明,认为外国人的地方是蛮夷之地。有个湖南人叫郭嵩焘,当时派他去做驻英国大使,湖南觉得这样的人竟然到蛮夷的地方去,要开除他的省籍。后来去的人多了,特别是清朝派人考察回来,才逐渐改变了对外国的看法。发展到今天没有哪个人说不能学外国的文化,但是现在关键是怎么看待我们这个传统文化。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他说文化有不变的,有变的。文化的根源是人性,人性是不变的。所以儒家传统文化,基本的道德人伦我认为是不变的,但是他表达方式形式要变。这个变就是要适应现在,这个就是现代化的过程。我们中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适应工业化或者后工业化的社会,因为时间很短,而我们社会真正进入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我认为在中国的民间,作用最大的一种观念就是“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中国一直没有发展宗教,维持社会的就是依靠这种观念。但是今天,我们把这些观念叫做迷信,统统都破除了,那么我们拿什么来代替呢?

今天我们讲传统的时候,我想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这个传统要不要创新?中国未来会不会产生宗教?我们未来如果仅仅靠传统的孔孟的言论,能不能使大家形成一个比较一致的信仰?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考虑的。我有这样的信念,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加深,这个社会的变革,必定会逐步产生与这个变革相适应的,与我们这个社会相适应的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在这个前提下面,让我们充分地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来使我们这个民族内部更加和谐,对外更加亲和,在人类历史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是我想讲的“ 旧邦新命”。

下载关于中国工会转型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中国工会转型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乡村转型的思考

    关于乡村转型的思考 王慧斌 【内容摘要】当代中国所面临的“三农”问题实质上是乡村转型的问题,破解“三农”难题的过程,也就是完成乡村转型的过程。乡村转型不仅仅是经济上的......

    公司业务转型思考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业务转型思考 农卫东内容摘要: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快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公司业务经营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

    《中国的大转型》读后感

    《中国的大转型》读后感前几天在图书馆偶然看到《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就喜欢上了它。作者萧功秦,被认为是中国新权威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主要代表学者。作......

    中国企业文化面临转型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一句话:“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有有形的东西都是属于无形的东西,这些无形的东西对企业来说就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企业,相当于思想对于人。......

    关于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

    关于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 2013-10-15 10:13 个体工商户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经营者变更受限。 个体工商户可以个人经营,也可以家庭经营。采取家庭经......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大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把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放在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位置。在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时代,我国资源型城......

    有关增值税转型问题的思考

    有关增值税转型问题的思考 摘要:增值税是目前流转税的一大税种,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我国现行增值税,无论是在税制上,还是在征收管理里方面,与理想的成熟型增值税相比,人......

    关于增值税转型改革的一些思考

    关于增值税转型改革的一些思考 生产型增值税到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已成为我国税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正确认识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前后变化极为重要,尤其是可能给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