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族地方文献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

时间:2019-05-13 10:0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湘西民族地方文献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湘西民族地方文献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

第一篇:湘西民族地方文献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 要〕 本文初步分析了湘西民族地方文献的特征,以及当前湘西民族地方文献工作现状,并探索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民族文献是指研究和记载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教育、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文献。主要包括:用汉文记载的有关民族问题文献;用少数民族文字记载的文献;用简易图形符号记载和代代相传具有史料价值的口碑文献。民族文献是中华民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发和利用民族文献,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地方文献是指关于地方的一切书刊资料。地方文献的内容十分广泛,在纵的方面,它包括从古至今;在横的方面,它包含政治、经济、自然、地理、历史、军事、人物等一切自然的和人文的内容;从文献信息形式来看,则包括书刊、报纸在内一切文字的图籍的资料。地方文献既反映地方特色,又体现了时代特色和社会发展的历程。

民族地区的地方文献,可称之为民族地方文献。民族地方文献为民族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它们不仅是地方的、民族的,而且是整个人类知识结晶的组成部分。开发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实质上是研究发掘民族地方文献中所包含的广泛的知识内容,将其加以整理,及时、准确、系统、完整地传递给读者,服务于民族地方的社会主义建设。

湘西民族地方文献是湘西这一特定区域内民族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的总和,所反映的是湘西区域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沿革、发展及其现状。湘西境内少数民族众多,且多与汉族杂居,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创造和传承了丰富多彩的地区文化,浓厚的民族性成了湘西民族地方文献独具的特色,如何充分开发利用这些珍贵的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对实现湘西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1 湘西民族地方文献工作的现状

1.1 大批民族地方文献得到收藏与保护

40多年来,湘西州的各个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博物馆在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一大批反映湘西民族地方情况的文献资料得到了较好的收藏保护。1996年,吉首大学图书馆还成立了民族地方文献信息中心,拥有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文献资料及四省(市)边区地方文献资料等特色文献5万多册,实物300余件。湘西州博物馆收藏有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实物2000余件。

1.2 初步形成多流向、多类型的民族地方文献的传递方式

采取“双向”传递,即信息提供者与利用者交互作用。与州内民族地方文献研究专家建立联系,及时为他们提供最新资料,专家们同时反馈信息给图书馆,包括学术活动、研究进展、民间收藏、个人成果等。湘西州图书馆、吉首大学图书馆、湘西州档案馆、湘西州博物馆、湘西州科技情报所、各大中专院校等单位已共同实行网络化,实现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共享。还与全国各地同类民族地区如黔东南苗族自治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图书馆、博物馆之间加强联系,采取征集、交换和照相、复制等手段,对已有的珍贵民族地方文献增大复本量以便交换,达到区域或跨区域民族文献互通有无,资源共享。

1.3 注重特色,注重实物,显湘西民族地方文献的生命活力

沈从文先生是湘西凤凰籍现代文学大师,他的作品具有浓烈的湘西民族地方风情。吉首大学图书馆编印了《沈从文著作及研究简目》,并利用沈从文先生家属捐献的沈老手稿、藏书,落实专门人员、场所、设备,建立了“沈从文文献手稿珍藏中心”。

民族实物文献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少数民族祖先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是研究各民族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物化文献。湘西州博物馆收藏了州内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实物2000余件,长年举办“少数民族风情展”作为基本陈列之一。作为旅游景点的一个开发项目,凤凰县“山江苗族博物馆”属民办性质,馆藏苗族生产生活实物2400多件。永顺县王村土家族博物馆也收藏有各类土家族实物500余件。吉首大学图书馆专门成立了“民族博物馆”,收集有反映湖南西部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银器、织饰、蜡染以及生产生活用品等实物300余件。这些实物文献基本反映了湘西地区世居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

新建的“湘西剿匪胜利陈列馆”则收集了大量有关湘西剿匪的文字、实物文献,生动再现了湘西剿匪的历史原貌,成为湘西特色旅游的一个景点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4 民族地方文献信息的研究、整理、开发工作得到了加强

在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收藏的民族地方文献是极其重要的信息资源,图书馆文献工作者积极配合本地经济建设这个重心,研究、整理、开发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变“死”资料为“活”资料,为发展湘西区域特色经济提供了信息资源保障。

湘西苗疆边墙,风雨数百年,绵亘数百里,一直默默无闻。近年,经专家对当地的民族历史文献的考证,确定为南方长城,为湘西风凰带来了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这充分说明从民族地方文献中可以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如加以有效利用,定会给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出商机和活力。

2002年,湘西龙山里耶古城考古发掘出惊世“发现”,出土了3万枚秦简以及其他珍贵文物,生动再现了几千年前的秦朝生活场景,填补了秦朝历史的大片空白。目前对里耶秦简这一珍贵的实物文物的研究、整理、开发工作正在进行,计划在古城遗址投资建造一座“原址博物馆”,届时,湘西地区又将增添一个旅游新景点。

2 湘西民族地方文献工作的不足之处

2.1 未能全面掌握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征集力度不够

民族地方文献是一种文化资源,它具有民族性、地区性和资料性。民族性是指它充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风情;地区性是指以一个地区为记述范围且反映该地特色;资料性是指内容广泛而丰富。由于民族地方文献资料的庞杂和不规范等特点,州内多数公共图书馆对民族地方文献工作还未真正在思想上重视,对文献资源没有进行全方位系统的调查,对外不了解出版发行动向和渠道,对内没有形成专门的馆藏民族地方文献书目,文献征集工作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资料来源多靠少数人员在外奔走收集,一般所获得的文献偏于零碎分散,征集力度远远不够。

2.2 整理工作不标准,欠规范

(1)分类编目是揭示各类文献的首要方法。多数图书馆民族地方文献分类通用《中图法》。由于民族地方文献多属非正式出版物,内容广泛,类型多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而《中图法》主要按知识的学科体系分类,不适应民族地方文献的分类要求,使一些民族地方文献无法准确归类。

(2)征集整编环节缺乏衔接。由于征集到馆的民族地方文献资料均由采编部门统一验收分编,这部分文献资料内容复杂,书型不一,又没有在版编目和任何其他数据参照,加工起来比较繁琐,使得这些文献资料不能随到随编,及时加工入库。

2.3 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州内各公共图书馆的民族地方文献资料大多存在“重藏轻用”问题,80%的民族地方文献资源被闲置,大部分书籍搁在书架上,造成库房紧张,增加保管工作量,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度整理和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其原因在于:图书馆人员素质偏低,竞争意识不强,开发利用手段落后,95%的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尚未电子化等。开发利用缺乏外向开拓型的措施和行动,工作广度、深度均不够。大大削弱了各公共图书馆民族地方文献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利用率。

3 改进民族地方文献工作的对策

3.1 加大征集工作力度

指派既熟悉图书馆业务又了解出版发行动态、有公关能力和责任感的人员负责,多方面入手,如从出版部门的新书征订目录和当地报刊上的消息、新书推荐中寻找反映本地内容的民族出版物,及时同书店和有关作者及相关人员联系预订或购买,尽量争取地方志办公室、党史办公室、政协文史委员会、社科联、科协、文联、新闻出版、民委等管理部门等的支持,采取发函征集、上门征集、委托征集等多种方式,还可利用报刊、电视等传播途径进行宣传,鼓励社会各界捐赠民族地方资料或提供线索。

3.2 加强对民族地方文献的保护工作

对于花大力气从民间搜集来的珍贵资料,我们必须精心、妥善予以保护。对于那些处于危险状态的资源,包括手稿、印刷品和音像资料等,要通过复制、缩微拍摄、刻录光盘等高新技术,保障这些资源能被方便利用,同时确保这些原件完好无损。对于一般的民族地方文献,保护工作的重点应放在防火、防潮、防盗、防蛀、防尘等方面。

3.3 推进民族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实现民族地方文献数字化

通过推进民族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馆藏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形成可资利用的有序化、规范化的信息资源,搭建信息资源平台,使民族地方文献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掘和利用。目前首先可小规模地开展民族地方文献数字化的研究和试点工作。

3.4 全方位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资源

收集、整理民族地方文献,既要重视“藏”,更要注重“用”。“藏”“用”相结合,立足于“用”,要充分发挥民族地方文献在本地域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设法改变传统的坐等读者上门的服务方式,而要采取更积极的模式,做好社会需求调研,找到与经济建设服务的切入点,让民族地方文献拥有更多的读者。

(1)完善基础开发。编制各种目录、索引,充分揭示馆藏,方便读者检索。编制民族地方文献联合目录,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检索途径。

(2)拓展深层次民族地方文献信息服务。搞好信息服务,开展专题咨询和定题服务,指导读者掌握各类民族地方文献检索技巧方法,调动其利用馆藏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主观能力。

开发特色服务。民族地方文献的数量、类型、学科等方面特色越鲜明就越能提高信息的利用率,越能吸引读者。服务特色体现出该馆在民族地方信息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通常有为政府各部门决策提供的专门服务,为特定读者(如民族文献研究专家、来州旅游考察者等)提供的特色推介服务等等。

(3)与有关机构建立较稳定的民族地方文献交流和相互补充的协作关系。民族地方文献的整理、开发和利用,本身就是互为因果而价值循环递增的一种活动。与有关机构建立协作关系,特别是与政府有关机构和政策研究室建立起专人专题定向联系。既可为其提供已有的文献,又可获得新的有价值的文献,真正起到“资政”的作用。还可与有关大学和其它学术机构建立特约专题服务,提供二、三次文献,既有利于提高民族地方文献工作人员的学术素质,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宣传。

(4)积极向各公共媒体推荐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民族地方文献资料。关注不同时期的不同宣传重点及时向报纸、电台、杂志等推介相应的民族地方文献,主办不定期民族地方文献专题讲座,以提高广大群众对民族地方文献征集和保存意义以及综合利用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刘泳洁,郑英杰,张筠.关于西部地方文献数字化产业化发展的思考.图书情报工作,2002(4):112-114

2.章小萍.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初探.图书馆杂志,2002(7):58-60

第二篇:湘西凤凰古城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湘西凤凰古城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当前,文化旅游产业逐渐成为湘西经济建设中的支柱产业。湘西地区山川锦绣,人文灿烂,凤凰古城历史悠久,是一座著名的集自然、人文、民俗景观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本文从凤凰古城的历史由来、凤凰古城的文化资源、凤凰古城的发展现状、凤凰古城的存在问题出发,分析了凤凰古城文化旅游发展的基本概况,并对凤凰古城文化旅游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主要从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旅游品牌、重点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手工艺品和纪念品、寓教于游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化旅游 凤凰古城 对策

近年来,文化旅游热在国内逐渐升温。从战略层面上来看,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我国发展繁荣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战略要求,是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要求,是顺应当前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大趋势;从经济层面上看,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能延伸旅游业的发展出路,提高旅游路线的品质,对内可以扩大消费,提高当地居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文化层面上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文化与旅游结合既有利于放大旅游的载体作用,也有利于拓展文化的传播渠道,对内可以提升国民素质,传承中华文化,对外可以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由此看来,文化旅游逐渐成为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都不可或缺的课题。

凤凰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的风景将自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融合到一处,对于游客来说有着无穷的魅力。

一 凤凰古城的历史由来

相传天方国(古印度)神鸟“菲尼克司”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复生,鲜美异常,从此不再死亡,此鸟即中国百鸟之王凤凰也。凤凰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故以此而得名。

凤凰古城古称镇竿,位于湖南湘西州的西南边。总面积1700多平方公里,人口37万,是一个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县。凤凰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地,秦属黔中郡,唐设渭阳县,元、明设五寨长官司,清设厅、镇、道、府、成为湘西军事政治中心。

二 凤凰古城的文化旅游资源

(一)丰富的自然资源

湘西凤凰自然资源丰富,山、水、洞风光无限。凤凰古城依偎着沱江,群山环抱,关隘雄奇。这里的山不高而秀丽,水不深而澄清,峰岭相摩、河溪萦回,碧绿的江水从古老的城墙下蜿蜒而过,翠绿的南华山麓倒映江心。江中渔舟游船数点,山间暮鼓晨钟兼鸣,河畔上的吊脚楼轻烟袅袅,可谓天人合一。

(二)丰富的人文资源

湘西凤凰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据不完全统计,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清光绪元年(1875年)短短的36年间,湘西凤凰这里就涌现出提督20人,总兵21人,副将43人,参将31人,游击73人等三品以上军官。民国时,湘西凤凰出中将7人、少将27人。当代以来,湘西凤凰人才辈出,涌现出一批将军、高级领导干部、作家、书画家、工艺美术家。特别是随着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政治家、慈善家、教育家熊希龄,著名作家、历史学家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的出现,湘西凤凰不仅闻名全国,而且蜚声世界。

(三)丰富的建筑景观资源

湘西凤凰古城现有文物古建筑68处,县级以上文物20 多处,古遗址116处,明清两代特色民居建筑120多栋,还有明清石板古街道20多条。民居文物有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熊家宅院、陈家宅院等官宅,有沙湾民居、回龙阁吊脚楼等普通民房。据统计古城范围内现有各种庙祠建筑达58 处,目前保存完好的有田家祠堂、陈家祠堂、万寿宫、遐昌阁等。

(四)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

湘西地区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这里还生活有汉、回、瑶、侗、白等其他民族,总人口约26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3%,汉族10.75万人,占27.74%。苗族为本县土著民族,分布形成大集中、小分散局面;土家族一般与汉杂居。湘西州古称“三苗之地”、“荒蛮之地”,千百年来,沉淀

形成了以楚文化为主流,与巴文化、汉文化相融合的地域文化。奇异神秘的历史文化现象,造就了湘西独特的民俗景观。原汁原味的楚巫文化、韵味独特的湘西凤凰土话、别具一格的苗族服饰、苦辣咸酸的饮食习惯,还有原始戏剧活化石傩堂戏、地方风味十足的阳戏、散发着泥土清香的文茶灯,以及玻璃吹画、蜡染、纸扎、苗族银饰等格调清新高古的民间工艺,构成古城独具特点的民族民俗风情。

三 凤凰古城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

凤凰古城现有著名的凤凰九景: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陈宝箴古城博物馆,杨家祠堂,东门城楼,沱江泛舟,虹桥风雨楼,崇德堂,万寿宫。以凤凰九景为核心,凤凰县开发了“长沙-张家界-凤凰”“古城-苗寨-南华山”多种旅游路线,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整合。

为加强景点和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凤凰县积极与中央扩大内需的建设项目对接,加快推进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了乡村游的条件,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并开展南华山景点开发、沱江游道三期工程的建设、“青山抱古城———八百里绿色行动”、沱江河道清淤,城市亮化、净化、绿化工程的实施。同时,为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凤凰县进行了旅游市场整治、旅游环境整治和交通秩序整治,成立了导游服务管理中心、组建了受理游客投诉中心,打造了凤凰宜居、宜游的旅游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 前来凤凰参观、考察、观光的中、外游人络绎不绝。根据2001年的统计,近10 年凤凰古城每年游客少则18 万人次, 多则50 万人次,平均30 多万人次。而经过十年的发展,每年游客少则50万人次,多则上百万人次,2009年接待人数485.95万人次,2011年更高达650万人次。2009年,凤凰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旅游总收入26.09亿元,门票收入1.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32% 和20.16%,成为湘西州旅游的龙头。

2012年3月,湖南吉首矮寨大桥正式通车,标志着渝湘高速全线贯通,让重庆到凤凰古城的车程由8小时缩减为不到6小时。随着矮寨大桥的通车,未来杭瑞高速、常渝高速和吉怀高速相继建成通车后,预计到2013年,凤凰古城的接待量将达到1300万人次。

(一)“旅游过热”降低旅游品质

经过政府、民营企业和当地居民的不断努力,凤凰古城的文化旅游已经取得了重大的发展。然而,随着古城接待人数不断增加,古城开始出现“旅游过热”的问题。凤凰古镇城内面积大约仅1.8 km²,每年却要接待游客约500万人次,这对古城的保护和未来良性发展造成威胁。旅游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古镇长期处于高负荷的运转状态,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环境资源、人文资源造成了明显且严重的破坏。并且喧闹的人群、导游的解说打破了古城宁静的氛围,使许多游客未能得到期望的满足感。

(二)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深度

目前,大湘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单一,雷同现象比较严重,创新性产品较少。搬上舞台的演出节目在区域内各景点大同小异,多有重复。各景区皆以“门票经济”为主,旅游景区开发得不够深入,对于景区内涵及盈利点的考虑并不充分,对景点文化内涵把握不足,旅游内容仅仅停留在“看”的表面,缺乏寓教于游,边游边学,体味历史沧桑,传播凤凰文化的游览途径。

(三)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中似而非的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在发掘民俗文化内涵、提高民俗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还做得不够,民俗文化产品品位不高,难以让游客切身感受和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游客往往把民俗文化旅游作为山水景观游览的副加产品,民俗文化没有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四)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游客蜂拥而至,造成古城严重的过载运行,瞬间的客流增大,也对配套的基础设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古城只有一定的大小,不能为了接待更多的游客而去破坏古城的整体氛围,因此古城周边与外围地区的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另外,凤凰是湖南西部比较偏远的一个小县城,目前还没有直达凤凰的交通工具。凤凰交通设施尚不完善,也是限制其发展的一大问题。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分流古城游客

通过拓展用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好目前凤凰载客量过大,容量不足的状况。积极开发凤凰古城周边旅游景点,并进一步通过营销活动、经营管理等手段,分流游客,降低中心区“瞬时过载”的情况。另外,为保持古镇宁静,禁止旅行团导游使用扩音喇叭讲解,改为由当地管理者统一制作宣传传单手册,放置各场馆门口供游客免费领取。保持古城的良好旅游环境。

(二)通过活动打造旅游品牌

通过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举办全国性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实施品牌引领战略,开展品牌化经营,把古城的品牌做响做亮。要把塑造鲜明的旅游主题形象作为旅游策划活动的宗旨,通过举办书画展、摄影展、商品交易会、围棋比赛、歌舞比赛、音乐节等参与性高的活动,使“神秘古城、天下凤凰”的旅游形象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上不断形成冲击,打造凤凰旅游的品牌。

(三)重点开发民俗旅游资源

在凤凰聚居的主要是苗族。苗族有自己的语言,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其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针对苗族特有的民俗文化,有针对性的开发民俗旅游的狩猎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手工艺文化、民居文化、节日文化等。整合资源,产业集聚,将古城内的布局重新整合,打造“凤凰小吃一条街”“名人故居历史街”“民俗手工艺品一条街”“艺术展览一条街”,并集中设立广场和舞台,表演有特点的歌舞节目、举办节庆活动,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

(四)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衍生品

纪念品是旅游产业链的重中之重,也是产业收益的重要来源。充分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文化符号,规模化、专业化、大批量地生产精美的纪念品,同时延伸纪念品的贩卖区域,做到几乎每个景点都有纪念品,每个场馆都有符合自己特色的纪念品。不应只局限民俗手工艺品,纪念的开发还应贴近人们生活,具有更大的纪念意义。例如明信片、吊饰挂坠、书签、文件夹、折扇等,都是十分值得尝

试的纪念商品。

(五)寓教于游,推广文化

以“民俗手工艺品一条街”为例,街道可以分为贩卖区、展示区、参与区。贩卖区专卖手工艺产品;展示区公开展示老工匠们制作工艺品的过程,并建立“银饰博物馆”“蜡染博物馆”“织锦博物馆”,加上现有的“古城博物馆”,将凤凰特色手工艺文化展示出来;参与区专门设立体验室,让游客们参与到一些简单的手工艺品如蜡染、扎染、编织的制作中去,并能将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带回。这种布局不仅可以增加收益,还能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推广凤凰的手工艺文化。旅游策划要在游览的同时,向游客介绍凤凰的历史、凤凰的文化根源,站在更大的文化视角下策划活动。并加强民俗文化馆、文化介绍标牌、民俗史料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丰富文化推广途径。

总之, 凤凰古城完全可以利用其所拥有的原始、古朴、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差异, 围绕本地民俗活动和人文积淀开发设计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使古城的文化旅游健康、持续地发展。

第三篇:湘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湘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姓名

班级

学院

学号

【摘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启动后,湘西州进入了区域发展黄金期和扶贫攻坚关键期。民族文化产业作为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必将成为支撑湘西未来发展战略引擎和产业支柱。充分利用州域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禀赋和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成为湘西州未来十年发展的主题。

【关键词】

湘西州;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引言】武陵山片区被列入全国11个片区先行先试之首。该片区集中全国93.5%的土家族,31.8%的苗族,50.6%的侗族。湘西州是武陵山片区土家族苗族最为集中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民族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以湘西州为例,对其资源优势、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思路进行研究,为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正文】

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禀赋,是发展湘西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富集矿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东连张家界市,南接怀化市,西靠贵州省铜仁地区和重庆市秀山县,北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相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土家、苗、汉、白、回等30个民族,2011年末,总人口288万人,少数民族226万人。其中土家族125万人,苗族99万人,少数民族占全州总人口的78%,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生活在境内的土家族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谱写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全州各族人民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厚重的历史文化。

有改写历史的龙山里耶战国古城遗址,出土“秦简”三万枚,轰动了世界,考古专家称之为“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有坚不可摧的中国苗疆南长城;有群星璀灿的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有古朴典雅的永顺老司城;有雄伟壮观的黄丝桥古城;有眼观群山的溪州铜柱;有泸溪盘瓠遗迹、箱子岩悬棺船棺等奇异景观;有保靖三万年前旧石器时代遗址,唐代酉水崖墓20座;还有古丈老司岩古遗迹等等。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2、良好的生态环境。

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6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6个,保护区面积30.15万公顷,占全州土地面积的19.5%。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4.35万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6.59万公顷。全州酸雨控制区面积18.5平方公里,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七县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吉首市空气质量优良率97.2%。森林覆盖率为66.8%。在“八百里绿色行动”的推动下,生态州建设不断推进。

3、优美的山水风光。

湘西州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0%,这里自然风光奇秀,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之大统,《神秘湘西游》正唱响全国、走向世界。著名风景区有凤凰古城、中国南方长城、里耶古城、猛洞河漂流、芙蓉镇、吉首德夯苗族风情、栖凤湖、龙山火岩溶洞、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等,以及里耶秦简、永顺县五代十国后晋天福午间的溪州铜柱、土家族千年古都老司城、凤凰县明代古建筑黄丝桥城堡等。荣膺“中国魅力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去处”,“神秘湘西”旅游品牌已蜚声海内外。

4、独特的民风民俗。

有风韵原始、反映生活的鼓舞;高亢激越、感人心肺的山歌;装载历史、意味浓烈的柳巾舞;刚劲有力、节奏明快的铜铃舞;千人婆娑、万人英姿的摆手舞;悠扬婉转、情深意长的哭嫁歌;古老的苗语苗文是全国三大方言区之苗语东部方言,其中的文化密码深奥,用它传承苗族文化已千年;湘西州是土家语的故乡,土家语被列入全国濒危语种之列,目前仅有湘西州少部分地区保存完好,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有被称为“艺术活化石”的辰河高腔;茅古斯则展示出了土家人的远古文明和图腾崇拜;苗剧则反映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凤凰阳戏以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5、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

(1)民族节日十分丰富。

土家族有:调年节、舍巴节、过赶年、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苗族有:春节、元宵、春社、二月二、清明歌会、端午、四月八、樱挑会、赶秋、重阳等。这些节日活动都以民间流传的故事有关,是一种自发性的群众节日活动,借以展示积淀于生活里的民族民间文化,有极强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2)民间体育活动繁多,风趣活跃。

主要有武术、龙舟、荡秋千、八人秋、绝技、抢花炮、踩高脚马、跳马、玩龙灯、舞狮、鼓舞、三棋、斗蟋蟀、斗鸡等。有运动激烈,竟技呈能;有休闲游艺,娱乐健身,趣味无穷。

(3)建筑文化深厚。

有土家族苗族的吊脚楼,蜂蝶式和散落式寨落,各种工艺精湛的城墙、城楼、牌坊、石桥、凉亭、栈道等。

(4)宗教文化奇异。

土家的“梯玛”和苗族的“苗老司”都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从他们口中能晓知民族的繁衍、迁徙、历史、文化等知识。他们集道术和气功于一身,穿行于乡间村寨为群众治病。行巫时,演唱者虔诚词真,听者庄严肃静,极富艺术魅力,让人想起2000多年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湘西采风,写出著名《九歌》,其中的酬神歌不正是从中衍化而来的么!

6、众多的国字号品牌。

湘西有着神奇的山水风光。境内有国家级景区景点36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小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猛洞河漂流,被誉为“天下第一漂”;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免遭第四纪冰川侵袭的原始次生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吉首德夯,被人们称之为“天凿奇峡”,拥有全国最高的流沙瀑布;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老司城和里耶古城吸引着考古专家和大批游客前来探究;还有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茶峒等一批著名景区景点。

7、闻名世界的名人辈出。

湘西是一块民族民间文化神奇的沃土,苗族作家沈从文神笔点描茶峒便成世界佳作《边城》,从此成为文学巨将;土家族画家黄永玉神笔乱画便是著名大师;宋祖英对着绿水青山开口一唱便是著名的苗族歌唱家;土布汗衫的熊希龄走出湘西便当上民国内阁总理;戴着老花镜穿着长衫的袁吉六老先生教出了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所以,人称湘西是古老湘西、神秘湘西、梦幻湘西、文化湘西!

二、未来十年是湘西州民族文化产业趋势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和跨越发展的黄金期

(一)多年的发展实践为湘西州民族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制定了相关产业政策。

近年来,湘西州确立了“文化兴州”、“文化强州”的战略。州委、州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制定了财政税收、社会保障、劳动人事、工商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为湘西州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2004年4月,州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产业改革发展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明确为州委宣传部内设的副处级机构,负责指导、引导、管理全州文化产业的具体工作,为推动湘西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旅游产业发展迅速。

2011年,湘西州国内生产总值为361.36亿元,增长11%。其中旅游产业发展加快,2011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486.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6.88亿元,分别增长18.4%和21.1%。全州有星级饭店60家。其中,四星级饭店2家,三星级饭店7家。旅行社25家。来我州旅游的国内游客覆盖全国26个省市区,省内游客占39.2%。凤凰10大旅游提质项目稳步推进,芙蓉镇景点圈旅游项目加快建设,一批旅游项目建设正在向纵深推进,旅游促销造势推介力度不断升温,旅游品牌打造和创建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3、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湘西自治州政府积极加强基础建设,湘西民族影视文化中心,湘西电广播控中心大楼,湘西大剧院,湘西民族文化城,相关文化场馆建设将为全州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完善的硬件平台。湘西州还有一些文化产业项目即将开工建设,这些项目的建成将使湘西州文化产业发展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如凤凰县的“烟雨凤凰”项目,计划投资55亿元,再造一个新凤凰。

4、文化精品不断涌现。

湘西州广大文艺工作者在长期的艰苦耕耘中,创造了众多文化精品。大型舞蹈诗《扎花女》,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我的湘西》,大型民族舞蹈《五彩湘韵》,民族舞剧《远山鼓谣》,土家风情歌舞《毕兹卡神韵》,早期的《捞虾》、《簸谷》、《火车喝醉土家寨》、《绣花》、《踩瓦泥》、《腊尔山的春天》等佳作多次获奖;苗剧《谎江山》等剧目深受苗区人民群众的喜爱;土家族的《铜铃舞》在美国演出深受欢迎;苗族的《鼓舞》、《唢呐》震动新加坡;苗族的《目连剧》轰动法国、奥地利等国。

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显著。

截止2012年5月,湘西州有24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居全省之首。列入省级名录的有50项,州级名录的有199项。评为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更是不少。2004年6月,湘西州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2010年5月,被文化部确定为“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涌现出的一大批文化艺术之乡不计其数。2012年11月,湘西州永顺老司城遗址和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两个项目通过评审,成功列入最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二)政策叠加效应为湘西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旅游业大发展之初,州委、州政府就把旅游当做湘西发展的最大门路,以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来建设。2009年2月,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和指导,凸显旅游产业在全州产业格局中的地位,州委、州政府还把旅游工作纳入“四个文明”检查内容,将县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作为州委、州政府8项检查考核内容之一。“十二五”期间是我州旅游产业的关键建设期,我州旅游产业发展面临国家西部大开发、国家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湖南省实施湘西大开发和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等多个战略支持、多重优惠政策叠加的黄金机遇期。

(三)群众民族文化自觉自信的不断增强为湘西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1、民间文化“火”起来。

2、著述资料及文学作品众多。

3、节会推动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

4、民族文化旅游强势品牌逐步形成。

(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的青睐和集中注入,有效破解了湘西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2011年,湘西州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86亿元。2012年,湘西州共有21个旅游招商项目,规划总投资148.23亿元。招商引资,有效破解了湘西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拉动了民族文产业迅猛发展。

(五)高速公路相继开通、湘西旅游井喷发展为湘西州民族文化产业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搭建了现实平台。

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交通事业的发展,近三年来取得了巨大突破。谋划构建旅游空中走廊。加快建设旅游大通道。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湘西旅游大通道骨架基本形成。加快了景区连接公路建设。在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上,成绩显著。各项项基础设施的建成,为湘西州民族文化产业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搭建了现实平台。

三、湘西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先天不足和现实困境

湘西州在保护、传承和开发民族文化方面虽然取得了光辉业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民族民间文化消失严重。

一是优秀民间艺人绝技失传。土家族的哭嫁歌,唱腔原始,优柔善美,唱词优美,完全表达了土家女儿对亲人的眷恋之情,是土家文化的秀美华章之一,除年老妇人会唱外,年轻人几乎无人会唱。二是古老建筑在减少。在苗乡,传承几百年的苗家吊脚楼和四合天井老宅子,随着打工挣钱回来的年轻人拆除重建小洋楼,这些精美的苗族建筑天天在消失,取代的是不洋不土的“火柴盒”。在公路沿线和政府挂牌保护的特色村寨,人们心里也十分矛盾;一方面要用这些古老的建筑挣钱,一方面又和现代生活格格不入。昔日那造型别致,雕工精细,图案精美,步步为景,唯我独盛的民族特色建筑已荡然无存。三是传统民俗简化。土家族苗族的丰富多彩的年俗已成过去,只有政府特意安排记者到访才让人们感觉到原来曾经拥有。端午节留在人们记忆中仅有粽子和艾草了。这样的事实不胜枚举。

2、民族人才流失惊人。

土家族“梯玛”和苗族的“苗老司”都是在民族地区深受欢迎的人,他们通行人类与鬼神之间,为人驱鬼请神,除灾赐福,能人能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娱人娱神,他们是民族文化集大成者。在湘西州能全套演译“梯玛”者不足5人;现健在能演艺全套苗法事的“苗老司”不足10人。且绝大多数人年岁都在70以上。如不及时抢救,大有“梯玛”、“苗老司”何所吟。有实力的歌唱人员纷纷东南飞求新发展,有的写作高手在湘西无用武之地,到外省电视台专门从事电视剧创作。

3、文化产业市场发育不成熟。

一是文化体制改革滞后。虽然进行了体制改革,但还是没有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市场主体意识没有完全树立,兼顾两头;一方面要完成政府公演任务,另一方面又要寻找市场商机。在演艺方面,主要是政府主导,非市场化现象严重;形成“政府为投资主体,领导为基本观众,夺奖为最终目标”,没有形成文化产业面向市场。二是开发运用民族民间文化不足。在非遗项目的科学开发运用方面十分薄弱。三是民族文化氛围不浓。在文化产品方面,书籍、报刊、杂志略好些,音像制品奇缺。四是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低。美国文化产业占GDP总量18%至25%。2011年全国文化产业占GDP总量为4%,湖南为5.2%,湘西州仅为2%,少全国2%,少全省3.2%。

4、民族文化资源配置欠科学。

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多自主开发景点,少文化内涵。在湘西旅游,景点遍及山寨,多为原生态形旅游,基本的卫生条件都未达到,更无景可观,且价格昂贵,没有文化内涵可言。二是多千篇一律小节目,少特色新奇民族节目。在凤凰乡村游,几乎村村都有节目,缺乏个性品牌节目,旅客观后大呼上当。三是有市场,无供给。近年来,凤凰古城已成为国内外旅客的理想目的地,除看古城美丽风光外,从多游客想领略文化风采,大都失望而归。湘西州除了天下凤凰、德夯景区和乾州古城演艺水准稍好外,其它均无质量可言。在游客较少的吉首湘西大剧院,利用率极低;而在游客集中的凤凰古城没有一家像样的剧院,这些轰动京城的优秀剧目由于没有场地而望艺兴叹。湘西古镇王村、猛洞河漂流、古丈县红石林、坐龙峡、龙山里耶都是土家族文化最富的地区,由于没有文化节目,游客就像过眼云烟,一轰而散。

5、文化设施滞后。

在湘西州苗乡,无活动场所,无娱乐设施的村寨占绝大多数;在土家族地区有摆手堂的村寨甚少。经营时间较长的演员只能在露天表演,下雨雪天无法表演,天气不好根本无法经营。吉首城区湘西大剧院却很少使用,需要经营场所的却无像样的表演场地。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

四、湘西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湘西州要紧扣旅游发展主题,科学配置文化资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用活民族优惠政策,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大力培植文化产业新亮点,实现民族文化产业新跨越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湘西州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严重束缚文化产业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一是政企分开。为企业松绑,轻装上阵;解除多头管理,克服单位多而散、全而杂、量大质低的现象。二是组建文化产业集团公司,打造文化产业新航母。由于没有组建产业集团,湘西州文化产业门类各自为战,粗放经营,无序生产,恶性竞争,没有形成企业规模,没有发挥集团优势,更谈不上产业集群。各公司均着力打造业内文化品牌,树立行业标杆,实施文化品牌战略。三是鼓励股份合作制企业。制约民族地区发展最主要是项目资金问题。要科学包装项目,筑巢引凤,鼓励实力雄厚的公司参与发展文化产业。

2、用活民族优惠政策,盘活文化产业。

一是用好用活现有政策。落实国家、湖南省近年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湘西州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的新政策;二是以武陵山片区发展为契机,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建议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文艺团体创作演出,扶持企业个体文化设施建设,启动一批民族文化示范项目。对创新型的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国家财政给予低息和贴息贷款支持;对于民族文化产业中,传承性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作坊及加工企业各级商业银行给予小额度贷款扶持;对于民族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立项支持业主改进工艺、扩大生产规模。三是多元化投资。出台新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向外招商引资,鼓励国内外有实力的商家来湘西进行文化兴业。

3、推进民族文化开发保护,提高民族文化核心竞争力。

一是加强传承性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活力。湘西州土家族苗族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湘西州是我国土家语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地区,土家语已列入国家濒危语种。湘西苗语为中国四大苗语区之东部方言区,由于第二代三代打工者外迁,操苗语人数急剧下降。一种物种的消亡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一种语言的消失更令人痛心疾首;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抢救保护刻不容缓。建议国家设立保护基金。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①抢救性摄制土家族“梯玛”影像资料(连续15天);②抢救性摄制苗族“苗老司”影像资料(36动鬼72堂神约90天);③开展师资培训,“双语”文教学,组织教研活动;④编印土家语、苗语课本;⑤摄制土家语、苗语课本配套教学光盘;⑥出版土家语、苗语报刊读物;⑦翻译制作土家语、苗语文化艺术片及影视作品。在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节日、民俗活动等方面进行传承性保护,为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二是实行活态保护,增强自主创新力。政府引导,企业唱戏,民间自发相结合,大力开展民族节庆活动,借势宣传民族文化,提高知名度,为演艺创作提供素材;在非遗保护名录中,转化民族民间工艺品技艺为产品项目,支持传习所建设,培养人才,壮大队伍。扶持产品开发,组织经营生产;实现在活态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三是实施开发式保护,增强市场拓展力。要求文化企业和生产经营文化产品单位,在现有基础上,要不断研究文化供求规律,不断生产符合时代、符合人们审美需求的产品。在挖掘中提炼精品。如在摄制苗族“巴代”

影像资料中,把苗族数量从多,千奇百怪的器乐和鲜为人知的神秘舞蹈加以提炼,即可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音乐盛典。大音乐家谭盾的《地图》就是成功范例。

4、科学配置文化资源,培植文化新亮点。

一是合理配置现有文化资源。加快芙蓉镇景点圈建设,完善旅游设施;重塑八百年土司古都风韵,再现万人摆手万人歌的昌盛场景。以矮寨世界名桥峡谷风光为中心,带动峒河溯源游、德夯苗族风情游、大龙洞风光游;连边城寻古秦韵,打通花垣边城至龙山里耶线;解决凤凰古城人行车置问题,规范乡村游景点设置。二是新建神秘湘西文化生态园。湘西州是武陵山片区2个民族自治州之一,境内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其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人数众多,风情独特,被广大游客称“到张家界观山水风光,来湘西领略民族风情”。湘西州是武陵山片区的门户,区位优势明显,高速纵横交错,交通便捷。建议在湘西首府吉首市新建神秘湘西文化生态园。分中心园区和文化辐射区两部分。中心园区占地5000亩,总投资25亿人民币。规划建设项目:①吊脚群楼式5里民族风情文化街;②土家、苗族等民居山寨;月月有节日,天天有演出。③多功能大型民族文化演艺场,后为通透型、立体式、重叠状天下第一吊脚群楼,配LED、水幕技术、3D影效、多媒体、全方位升降功能的综合性演艺场。④非物质文化园。建非遗博物馆,非遗制作展示街,集中湘西州全部门类非遗传承人,前铺后作坊式制作销售;设非遗传习所,民族文化讲坛等。⑤民俗生态园。设民族文化影视厅,全天候播放武陵山地区各民族文化影视片,包房式自行点播民族风情片。陈列式武陵山各民族生产生活用品,情景再现式生活场景。⑥民族美食一条街。展示武陵山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美食文化。⑦建万人宿食特色民居寨落2个,接待大型会议及旅游团队。⑧配备2个2000辆车位大型停车场,开通公交专线等。文化辐射区占地5平方公里,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规划建设项目:①十里文化长廊,特色民居保护,营造民族文化氛围;②建农家乐,原生态观光园,游客农家习作园。③野生渔猎场。三是打造西枫湖文化影视城。占地面积(待测定),总投资10亿人民币。地点位于古丈县西枫湖景区。该景区自然景观十分秀美,区域广阔,水域面积大,山峦如黛,层层叠叠,湖光山色秀美无比,湖中有岛,岛含湖中;这里曾经是电视剧《血色湘西》等影视外景拍摄地,更有王村、红石林、坐龙峡、猛洞河等景区依托。环湖民居寨落别具一格,适合打造文化影视城。

第四篇:湘西州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湘西州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1-7-14信息来源:湖南省统计局

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要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本文仅就湘西州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一次肤浅探讨,供参考。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湘西州农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农业科技含量、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装备水平得到一定增强,形成了具有湘西特色的四大支柱产业格局,即以椪柑、猕猴桃为主的水果业;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牧业;以优质烤烟、蔬菜、茶叶为主的特色经作业;以青蒿、百合为主的中药材。目前,涌现“老爹”牌果王素、“老拨铺”牌猕猴桃果汁、“湘泉”牌妇炎康片等湖南省名牌产品;泸溪椪柑已成为湘西水果的“名片”;古丈的毛尖茶在全省“湘茶杯”评比中被评为“湖南十大名茶”,“茶多酚”、“青蒿素”已远销国际市场。农业劳动生产率、耕地产出率、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等得到进一步提高。据统计:四大支柱产业2006年实现总产值为16.7亿元,占整个农业总产值的34.8%,比2000年所占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农业劳动生产率、耕地产出率(以国土详查数据计算,下同)分别达到4901元/人、1828元/亩,与2000年相比平均每年递增速度分别为5.4%、7.4%;粮食平均每亩产量达到283公斤,比“十五”时期常年每亩产量增加30公斤;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到47.8%,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25.5%,比重比2000年分别提高5.6%、11.8%。

虽然湘西州农业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006年湘西州一产业人均增加值、粮食平均亩产、农业劳动生产率、耕地产出率分别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7%、90%、37%、90%,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54%、78%、47%、49%。

二、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湘西州农业经济要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破解“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制约湘西州“现代农业”的因素可概括为“五低”:

1、州域经济总量在低位运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低。工业经济体系不发达,城镇化建设相对滞后,发达国家实践表明,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便开始由工业“反哺”农业,2006年湘西州人均生产总值6009元(约780美元),占全国、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的37.7%、50.8%,城市化水平达到30.5%,比全国、全省城市化水平分别低13.4%、8.2%,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能力低。

2、农业后劲不足,水资源利用率低。湘西州目前已建成水库620座(中型17座、小型603座),其中病险水库203座,近占三分之一,病险水库比重大、年久失修问题突出。全州目前中型以上灌溉干渠57条,长542.8千米, 防渗219.2千米,完好率仅达40.4%,灌溉支渠141条,长648.2千米,防渗158.3千米,完好率仅达24.4%。全州灌溉水利用率目前只有40%左右,而发达国家达到70%~80%。自2001年湘西州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生态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当前退耕还林中造林成活率不高、管理抚育比较粗放、苗木长势较差、人畜破坏现象时有发生, 农业发展后劲不足,抗灾能力弱。

3、耕地质量逐年下降,耕地资源利用率降低。当前因国家建设、耕地改园地(大部分是熟地良田)以及过度施用无机化肥,湘西州土壤有机质每年以1%的速度下降,据农业、国土部门2003年对耕地勘测表明:全州中低产田比重高达85%,且比重每年呈增长态势。据历史资料显示:2006年湘西州耕地资源利用率(农作物复种指数)仅为19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比2000年的205%降低了7个百分点。

4、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低。由于当前地方财力有限、农民收入低,导致农业投入常年严重不足。全州有四分之一多的乡村人口处在低收入线以下,2006年全州财政收入15.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62元,分别占全省的1.7%、57.9%,财政支农支出比重占财政总支出的8%,比2005年提高2.4%,所占比重虽已接近全国、全省水平,但总量只有3.1亿元,仅占全省支农支出的3.5%。湘西州地处云贵高原北东侧与鄂西山地南西端之结合部,武陵山脉由北东向南西斜贯全境,平均海拨800-1200米,属高寒山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大型农业机械在湘西州推广、使用受限,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低,使用的生产工具简单,主要以人、畜力为动力,靠单纯的经验组织生产,单位耕地面积占有的农业机械动力为0.41千瓦/亩,不到全省平均数的70%。

5、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村市场监控难度大。全州四大支柱产业除烟草产业化经营比较成熟外,其余的产业化经营程度比较低,产业竞争力较弱。全州29家州级以上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土地有序集中和流转刚刚起步。上“品牌”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比重小,农业结构调整起点不高;市场信息渠道不畅,生产与市场的矛盾较突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控能力不强,农资市场坑农行为时有发生。

三、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必须从基本州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加快发展湘西州“现代农业”重点把握如下四点: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着力以产业开发为主的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着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建设、农业生态建设、农村市场建设及监控、农民培训转移以及农林水畜机五个部门技术推广机构等工作,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以县域经济发展为动力。县域经济发展是重大的战略问题,湘西州与沿海先进地区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上。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州域经济才能壮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才能具有经济实力。当前湘西州发展县域经济重点要做大做强旅游资源和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走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特色农产品与旅游产品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出台优惠政策,积极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投资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以农业产业化为切入点。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关于继续支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机遇,加快发展“四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抓好“一村一品”百村示范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研究国际、国内市场,培养农村经纪人和农产品营销队伍,培育农村种植、养殖大户,加大对29家州级以上骨干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品牌培育,以农业产业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4、以确保基本粮食自给率为“底线”。农民种粮没有积极性,我们哪里有饭吃!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关乎稳定的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发展“现代农业”要切实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特别是“四补贴”等直接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应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保护和维护农民利益。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保护好基本农田,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积极优化品种结构,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和效益,“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控制在280万亩以上,平均每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幅度控制在1%以内(“十五”期间由于退耕还林、结构调整等原因,粮食播种面积每年递减4%,2006年全州粮食播种面积为289万亩),粮食每亩产量按每年1%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每亩单产达到300公斤以上,接近目前全国平均水平,粮食生产总量在正常年景下达到80万吨以上,确保基本粮食自给率在90%以上(2006年湘西州粮食自给率达到93%)。

[湘西自治州统计局 毛光文]

第五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农业人口多,但因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落后、农业产业结构单

一、农业生产收益低等原因,造成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多,不仅直接导致农田抛荒现象严重,同时也带来了留守儿童的教育、留守老人的赡养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针对这种现状,通过对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技术培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益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回乡创业的积极性,促使大多数农民就地创业,走上村村共同致富之路,这不但可解决农田抛荒严重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举。

1现代农业的类型

1.1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大体上分为有机农业和低投入农业2类,是将农业与环境协调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同时保证农产品安全性的农业。是利用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系统,实践农药安全管理技术、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生物学技术和轮耕技术等,从而保护农业环境的一种整体性概念。

1.2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设备型、设施型、工艺型的农业产业。它要求技术、设备、动植物三者高度相关,并以生物物理因子作为操控对象,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杜绝使用农药和其他对人类有害的化学品。其核心是环境安全型农业,即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等[2]。

1.3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是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自然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1.4工厂化农业

工厂化是设施农业的高级层次,是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

1.5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成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特色”在于其产品能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本地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外地市场上具有绝对优势。

1.6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又称旅游农业或绿色旅游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农民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开辟活动场所,提供设施,招揽游客,以增加收入。旅游活动内容除了游览风景、展示当地风土人情和地方文化外,还有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农事活动。

1.7立体农业

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是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形式。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

1.8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指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与农产品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

2、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当前农业还是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水果和蔬菜等,其中种植小麦所占比例最大,扣除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利润很低;水果投入产出时间长,对技术要求高,其产值差异大,年产值不等;蔬菜是短期作物,投入产出都比较高。

设施农业方面在设施栽培和节水灌溉方面投入比较大,档次比较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立体农业和休闲农业相结合,搞多种经营,种植、养殖和旅游休闲相结合,水果、蔬菜立体栽培,节水灌溉和避雨栽培相结合,已产生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绿色农业是无污染、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已开发的产品有生态蔬菜、大棚蔬菜系列等,既给当地农民提供了较好的就业机会,又向市场供应了大量的绿色、无公害食品。

农民合作社形式和农民自发创业做得比较好的产业,该产业不但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附近城镇居民的菜篮子。

3存在的问题

3.1发展速度慢,地域特色不突出

国内发达地区与周边地区比有不小的差距。尽管区位优势及自然环境条件好,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特色不突出。

3.2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

现有的股份制现代农业企业,开发面积和投资规模都相对偏小,品种也比较单一,缺少战略性投资者的加盟。因规模小成本高,许多现代农业科技实施难度大,导致企业因生产技术及条件落后而品质上不去,效益较低。

3.3投入资金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

近几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如粮食直补、农机直补等,使农民受益。但对现代农业的投入不足,已成规模的企业一次性投入都在300万元以下,投资者普遍

觉得融资困难,资金运转不畅,加上投资农业既要承担气候、环境等自然风险,又要承担市场销售风险,市场竞争力不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不足。

3.4基础设施薄弱,土地流转不畅

我国实行农村联产承包制,在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的粮食问题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由于土地分散到户,不仅农业基础设施疏于建设,而且也难满足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导致一方面部分土地抛荒,另一方面农业企业高价租赁土地,高地租令很多投资者望而止步;此外,长期以来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3.5没有建立相应的消费市场

目前,相当多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对农药化肥依赖性大,加上缺乏专业知识,出于利益驱动,甚至有部分农民使用含剧毒的长效农药,严重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农业由于投入较大,管理规范,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但相对成本也高,市场售价偏高。而郴州市的城镇居民因消费水平不高,购买力不强,大部分居民还是选择了价格偏低、有安全隐患的农产品。因此,几个规模较大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产品都是销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4、对策

4.1加大政府投入,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总体来说比较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尤其是灌溉设施、交通设施和相应的农贸、物流市场条件均有待加强,真正做到农民种、养、加工有条件,销售运输畅通,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政府要用足用好政策,争取各方支持,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

4.2转变县乡(镇)领导干部职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县乡(镇)领导干部除行政管理事物性工作外,还要担当起农民致富的领路人角色,要及时掌握农业生产及市场信息,服务于农

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及时规划和指导农民的生产经营,帮助农民有序地进入市场竞争中。既可以避免农民生产和经营的无序性带来的风险,同时也能以县或乡为单位统筹规划,规范管理。根据地域特点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真正做到“一县一品”或“一乡一品”,特色经营,树立品牌意识,将产业做大做强,减少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市场风险,解决农民入市难的问题。

4.3重视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强乡(镇)农技推广站建设与管理

现代化农业发展培养懂专业、会技术的农业科技人才。制定惠农政策,鼓励有一技之长的农业专家、农技人员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去,用制度保障他们的收益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农技推广员的积极性,解决农技员的生存后顾之忧,不定期地进行技术培训,促使每位技术员都能及时掌握最先进的、最实用的农业技术,并建立健全农技员的业绩考核与其技术推广效益挂钩的管理制度。

4.4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加快土地流转制度建设政府通过 “扶贫班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再就业培训”等形式投入了不少经费,但因为缺乏系统有序的管理监督机制,使培训内容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的现象严重,极大地挫伤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因此,亟需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农业及订单农业,促使现代农业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下载湘西民族地方文献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湘西民族地方文献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几点体会(精)

    中国搜课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课件 教案 试题 论文 图书 中考 高考 新课标 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几点体会1994年8月,我们收到了一封寄自武汉中国地质大学社科系谢经......

    新形势下加强省级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思考

    地方文献工作是图书馆通过对本地区地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为本地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重要工作。随着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活动......

    湘西州矿产的开发及其发展对策

    湘西州矿产的开发及其发展对策 姓名:徐玉霞 班级:商学院08级经济学班 学号:20084083045 湘西地处湖南西部,自古以来对外界都保持着一种神秘感,湘西是人才辈出的地方,历史悠久,文化......

    发挥地方资源优势 发展民族文化教育

    发挥地方资源优势 发展民族文化教育 ——让民族传统文化走进教学课堂 内容摘要:继承与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教育在整个文化现象中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对策资源环境科学062班0640300426王建华[论文关键词]绿色食品 发展现状 问题 发展对策[论文摘要]我国发展绿色食品,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介绍我国绿色食......

    警务公开发展现状及对策[大全]

    21世纪前夜,中国公共行政领域掀动了一场巨大的改革浪潮。继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后,1999年的政务公开的全面实行将行政领域的改革进一步推向了前进。实行政务公开的理论是以......

    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西乡县大河镇 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论 文 学 校:西乡县农广校 班 级:2011级 专 业:农业技术推广 姓 名:张 峰 二〇一三年七月八日 西乡县大河镇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

    物业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五篇范文

    物业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房地产市场的兴起,物业管理也随之诞生。我区物业管理自1994起步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已成为现代人居住生活不可或缺的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