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发展(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21:5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发展》。

第一篇: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发展

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发展

民办高等教育在中国经历了从复兴到初步发展、从调整规范到积极拓展的艰辛历程,特别是26所民办本科院校的出现不仅显示了民办高校强大的生命力,也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格局。面对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和教育市场竞争的加剧,仅是对民办教育机构盈利的质疑,或是在理论层面对民办院校产权归属的探究,已远不能满足民办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视民办本科院校已有的竞争优势,重新审视民办学校未来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从战术选择到战略规划

提起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仍然有很多学者持怀疑甚至是否定的态度。不能否认,在民办教育发展初期,一些民办高校利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严重不足和行政监管的松散,获得了生存契机。如果说,民办高校最初是在不规范中创办的话,那么,民办高校则是在规范中获得了发展;特别是这些民办本科院校从创办到获得独立颁发专科学历文凭资格,进而获得本科授予权,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生存并凸显出来,与其说是靠传销式的招生和粗放式的教学,不如说他们具有良好的市场适应能力,对稀缺资源的利用做出判断性抉择,把握了发展机遇,开创了一条适合学校发展的道路。

民办本科院校作为独立组织,是由一系列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当组织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使用这些要素完成某项工作时,组织就呈现出竞争的优势,拥有了一定的竞争力。民办本科院校竞争力的实质体现在以市场为导向的要素整合能力。无论是与公办学校相比,还是与其他民办高校相比,这些学校都呈现出超强的市场分析力和主体选择性,特别是在缺乏资金资助和政策支持的条件下,仰赖的是对市场需求的积极回应。如创办初期,作为高考补习机构,这些学校通过利用闲置教育资源和市场细分,在课程选择、时间安排、教师聘用等方面,提供更加灵活而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作为一种自考助学机构,学校通过借用相关商业理念吸引生源、降低教育成本、提高考试的通过率;作为本专科层次的民办大学,它们在让学生拥有文凭的同时获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透过民办本科院校艰辛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感受到民办院校从招生运作到毕业生就业推广、从专业与课程设置到学生生活服务、从资金的找寻到资源的管理,无不浸透着竞争与改革的气息。

但在承认民办学校原有优势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尽管获得本科授予权的民办学校已经赢得了一定的社会认可度,但在以往竞争中民办学校更多依靠的是一种战术管理。面对巨大的潜在生源市场,不够睿智或缺乏承受风险能力的学校丧失了发展契机;而那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办者,尽管缺少对大学的理性认识,但敏锐地捕捉市场提供的创新机会,果断地作出决策,征用土地、自建校舍、向银行贷款、组建专职教师队伍、迅速扩大招生规模,凭借着一种锐气,创造了民办教育发展的奇迹。应该说,没有规模的急剧扩大就没有这些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迅速扩张是中国民办高校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主动又无奈的选择。26所民办本科平均规模是1.78万人,三年内增加万人的学校超过一半,甚至有的学校3年内增加两万人,这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神话。甚至就目前看,民办本科院校在学费没有上涨空间的条件下,保持较大的规模仍然是民办学校的必然选择。然而,这一神话还能持续多久?规模扩大可以帮助学校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但难以维系学校持续的发展,更不代表学校永恒的繁荣。升本后的民办大学,竞争对手不再是那些在生存线上挣扎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而是普通高校,已有的强势未必是新一轮竞争的优势,甚至原有的很多优势将逐步消失,如灵活自主招生的权利以及灵活的用人制度等;另外,升本后获得的统一招生录取资格也只是形式上为学校保障了生源,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报到率更无法控制流失率。随着教育竞争的加剧,民办本科院校需要从满足于暂时的竞争优势转变到关注可持续的竞争力,从非理性扩张走向理性规划与管理。从同质化竞争到差异化竞争

一所好的大学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想和追求。创办以来,民办大学始终没有摆脱生存危机,更多的呈现出对市场需求的回应,无暇进行更长远的规划,即使有一些规划也或虚幻或功利,升本后的民办高校陷入了新的发展误区。很多院校自觉不自觉地以公办高校或是重点大学作为追逐目标,一方面高喊着办职业教育,一方面盲目地模仿精英教育教学模式,引进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增设科研处、争取硕士学位点等等,然而,与公办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策略的同质化不仅不能给民办本科院校带来任何发展契机,相反会丧失学校原有的优势。

英国学者波尔指出:“只有在多种产品供选择的条件下,选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选择。可以这样说,如果所有的学校都提供同样的服务,那就不会有任何选择。”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的繁荣与私立高校多样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美国,既有像凤凰城大学这样的盈利性大学,也有相当数量非盈利性四年制的文理学院,还有哈佛、斯坦福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如果说私立研究型大学是以其培养人才的卓越和科研领先让世人注目的话,那么,盈利性的私立院校则是以开放性课程和灵活的教育服务赢得社会青睐,它们同时吸引和服务雇主与学生,通过向雇主们输送受过最前沿的专业培训和拥有良好工作技能的高素质员工来与他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如凤凰城大学不是培养常青藤大学中的科研精英,而是集中培养社会职业领域实用的专业人才。以本科层次为主的私立院校之所以能够与学费低廉的州立大学竞争,不是由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术贡献,而是源于其更实用的专业和更有价值的课程与教学。就四年制私立文理学院而言,不同的学校定位也十分不同。由于规模小、专业设置集中,有的学校是把培养有一定专业基础动手能力强的技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学生从一入校就开始获得专业教育,实践课程坚实,学生对所学专业有很深的理解和感悟;而另外一些学校则把为研究型大学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作为目标。总之,科研创新不是这些学校所追逐的,提供高质量的本科教学,给每一个优秀学生或普通学生一对一的关注才是它们的教育理想与教育追求。目前,中国民办本科院校所走的既不是真正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也不是专业基础扎实的学术型本科教育,而是一种畸形化了的所谓理论教育。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民办本科院校缺乏独特的教育理想和正确的办学定位,导致办学短期行为;第二,由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或退休返聘或正任职于公办大学,很少真正来自于行业,对固有的教学模式保持着一种高度认同或是强烈惯性,习惯于沿着既定轨迹运行,短期内,这种惯性虽然使组织维持一定的效率,但从长远看,必定会抑制学校发展。因此,民办本科院校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竞争的环境,克服组织障碍,超越暂时需求,更新办学理念。从外在形象设计到文化内涵的充实

民办本科院校都十分重视硬件投入,在校园规划、建筑风格设计上都煞费苦心。创办者之所以如此关注校园环境建设是因为在教育信息不对称、学生教育选择权不充分的背景下,校园建设是影响学生对学校选择的重要因素。然而,这却带来的组织文化内涵建设和提升的忽视。硬件和软件固然都可以彰显学校组织文化,但更重要的是学校全体成员共有的一个价值体系。所谓组织文化核心是指“处于一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等”。事实上,尽管企业是一种盈利性组织,但却十分强调文化的建设,而且,越是成功的企业越关注员工的生存状态。同一个管理者之所以可以在一家组织取得杰出业绩,而在另一家组织不能取得同样业绩,很大程度上与不同组织具有不同的组织文化有关。吉姆·科林斯(JimCollins)在其经典著作《基业常青》中,通过案例对比研究发现,许多基业常青的公司都具有极为鲜明而稳定的共同价值观。即通过组织成员对组织价值体系和目标的认同从而自觉自律地消除机会主义行为。

不可否认民办学校在获取外部资源、规划校舍、健全学校制度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但是,作为学术性组织机构,更应该重视组织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建设。哈佛大学三百多年的历史昭示着几代“哈佛人”的价值追求,同样,美国一些以职业教育为特色的高等教育机构,也拥有厚重而持久的文化内涵。民办学校需要从注重学校外在形象设计转向从更深层次思考学校的未来,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

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他们认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根植于组织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基础也最具魅力的部分。当组织行为出现疑惑或者冲突时,核心价值观可以使组织成员主动调整自己,抑制冲突。核心竞争力一经提出,很快从企业管理拓展到非营利性组织的管理。很多学校认识到:现代化校园、低成本规模扩张、兼职教师队伍、“注水”的就业率无法让它们再现辉煌,更不能彰显个性,甚至越来越难以成为其生存与发展的支撑。纵观中外教育发展史,引领私立大学持续发展的不是资金、不是制度,更不是创办者的个人魅力,而是一种组织文化和价值追求。学校的精神文化对组织成员行为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只有通过共同的价值追求才能把不同个性和有着不同追求的教师凝聚在一起,才有助于学科、学术职业和院系之间的交汇与协调,也才能真正树立组织形象、提升组织声望。为此,民办本科院校要尽快从家族式经营转向制度与文化管理,激发组织创新能力。从人事管理到人本管理

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高校最大的优势莫过于其高效率的管理。无论在有形资源配置上还是在人事管理上都呈现出很高的效率。然而,作为一种学术性机构,理性化的管理难免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与学校长期共存的信念。杜拉克说管理之道不在管人和物,而在管理知识。因此在第二代知识管理中,并非建立一个强而有力的系统,把人套牢挤出知识,而是以人为主轴,让人来主导知识的经营,形成一个人人愿意奉献知识的管理系统。美国著名的钢铁公司Nucor实施知识管理,所倚重的不是资本,也不是信息科技,而是一套鼓励员工不断创造价值的制度。马立兰大学的Gupta教授称之组织生态。即由人直接控管与操作的社会环境。人力资源是每一个组织最关键的竞争性资源,学校是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地方,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营造以人为本的制度环境。

民办本科院校创业成功与教职工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高校专职教师更加关注学校的发展,特别是创办之初,因规模小,加之创办者自身的人格魅力,教职工之间彼此协作意识很强,工作尽职尽责。随着学校快速扩张,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组织管理部门与和各种岗位的激增,校长、董事长直接管理监督教职员工被科层架构所取代。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内部管理似乎规范化了,考核目标也得到量化,但管理收益却没有随着目标的精确化而提高,教师们越来越对组织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组织中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一种惰性,教师滋生出一种职业倦怠。很多教师尽管也钦佩创办者的办学魄力,但在他们潜意识中挥之不去的是学校是创办者赚钱的机器;而在创办者看来,教师是打工者,是为了薪水而来。因此,薪酬被作为调节和改善教师工作态度的唯一杠杆。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固然有教师个人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学校没有让教师感受个人的价值,更没有使其获得成功体验,教课只是他们谋生的一种手段而没有成为一份事业,教师们缺少激情与创新精神。

从理论上说,只要支付给教师基本可以满意的酬劳,教师就应该努力工作,并产生令人满意的绩效。但随着教师对环境的熟悉和自身素质的逐渐提高,情况就会变化,这种假设所产生的作用依然存在,但其所占的比重会逐渐降低,有数据表明,薪金待遇在所产生的绩效中所占的比重不足50%。塞基欧万尼指出“对于教师来说,更大的动机需要是,能感受到职业上的自我价值、胜任和尊重;越来越被人们认为是有成绩的人,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是有影响的专业人员,今后成为有机会发挥更大能力的有发展前途的人”。成就、认可、工作本身、责任感、发展的可能性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激励因素。

对于民办本科院校来说,从人事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转轨,不仅意味着强调管理中人相对于物的优先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重视对人本身价值的挖掘,提升教师学术和精神的追求。为此,首先要尊重与关注教师,让其焕发出激情;其次,重视对教师潜能的挖掘,赋予其充分的权利;第三,改进薪酬激励制度。管理的目标不应是教师完成工作量的多少,而是个人价值的实现程度和对学生需求的满足。第四,完善竞争机制。自由与约束是不可分割的,既要让教师有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又要让他们在不断竞争中攀登更高的目标。

总之,如果说民办教育的整体发展取决于良好的制度环境,那么,民办学校自身竞争优势的获得则首先决定于它对市场的适应,民办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取决于对大学理性的认识和教师精神境界的提升,需要他们在适应中有所超越。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项目《民办本科院校竞争优势及其形成机制研究》的部分成果,课题编号为EIA060219。

http://baike.baidu.com/view/2568461.htm?fro

参考文献

[1]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化进程

[2][3]教育机构的战略营销[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4]苗雨君,等.新经济下企业的冲突管理[J].改革与发明,2002,(12).[5]漫谈企业文化

[6]传统产业如何从事知识管理

[7][8]洪明洲.传统产业如何从事知识管理[N].粤港信息日报,2002-03-31.[9][10][美]罗伯特.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30.

第二篇:课题组解读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

课题组解读《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

2013-12-31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小 中 大

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 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负责人答记者问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孙诚研究员等组成的课题组开展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历时近一年,近日正式发布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对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推动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近日,本报记者就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有关问题采访了课题组负责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孙诚研究员。

记者:据了解,课题组已经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研究,进行这项研究的背景是什么?

孙诚:主要是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实体经济的回归对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的重心重新回归实体经济,并且主题是“低碳经济”和“绿色增长”。我国曾为“制造大国”,然而,随着我国土地成本、人力成本的上升,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低端制造业市场正加快向成本更低的越南、印尼、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转移。因此,加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现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化,是我国在国际制造业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当前,一方面,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高级技工荒”难题凸显;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同质化发展,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因而,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推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记者:2012年全国有近700万名大学毕业生,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要把新建本科院校作为转型研究的对象?

孙诚: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和高职(专科)院校的定位相对明确,而地方普通高校作为夹心层,定位常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困惑,其中尤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典型。截至2012年,我国共有新建本科学校646所,超过普通本科高校总数的50%,2012年培养的毕业生占全国非“985”、“211”普通本科高校的45%,已经成为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因此,推动这类学校向

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将极大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最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记者:你们刚介绍了这类学校的转型基础,相对于老牌本科学校,这类学校的历史比较短,他们的转型是否还存在很多困难?

孙诚:是的,这些学校的转型还存在很多困难,这些困难既有外部制度因素,也有学校内部原因。外部因素主要有:一是我国教育体系顶层设计的欠缺,主要是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贯通机制、高职与中职之间的衔接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二是现行评价机制的制约,新建本科学校评估采用的是普通高校评估标准,与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标准区别不显著;三是现行政策制度的制约,如招生制度、教师聘任制度、专业设置制度等;四是国家各部委之间缺乏信息联动,学校缺乏清晰的市场劳动力需求信息,无法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办学方向。

学校内部原因主要有:一是办学理念上,部分院校还没有明确往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发展才是学校的出路;二是学科与专业设置,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趋同性过高;三是学校课程体系改革力度不大,课程体系建设是转型高校未来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核心,但当前多数新建院校的课程设置较为陈旧,与传统的“学术型”课程体系区分度不明显,也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四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从我们调研来看,多数学校“双师型”结构教师比例在30%以下;五是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框架较多,但实质性合作不强,不少还停留在表面。

记者:那如何帮助这类学校克服困难,推动他们的转型发展?

孙诚:欧洲的应用型大学给我们的新建本科学校转型提供了很好的示范。结合欧洲经验,立足我国现实,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必须依靠政府和学校双方共同努力。

政府要为学校转型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立法,明确新建本科院校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扩大招生自主权,提高地方院校的生源质量,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二是以经费保障转型,研究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应该共同设立转型示范学校专项资金;三是以信息促进转型,收集社会经济发展信息,及时发布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建立就业预警机制,为高校转型提供信息支持;四是以评估引导转型,建立符合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特点的评估标准;五是以试点带动转型,采用阶梯式分步走的方法,选择不同类型的办学基础条件较好的院校先行试点,探索新建本科院校的多种转型路径。

学校自身也要积极响应转型发展:一是进一步明确应用型本科定位;二是引进企业兼职教师,推动“双师型”结构队伍建设;三是优化专业和课程结构,提高专业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四是积极回应企业需求,形成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和良性循环。

总的来说,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是一项长期工作,会碰到很多困难,每所学校的基础和面临的具体困难都不同,转型发展方式不能一刀切,可以采取多种转型路径。(记者 焦新)

第三篇:600所本科院校转型后仍是本科学历

1、【600所】转型后本科依然是本科、专升本考上的学生 9月份上学仍然上本科。

2、以往大学全是文化课,转型后会强化专业技能,毕业后好找工作!本科学历+能力、是一次本科教育升级。

3、不是每个学校都有机会升级转型,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国家教育政策及导向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学校资质不够是不被通过的。如果你今年专升本考入了这些即将转型升级的学校,那么恭喜你,你是幸运的!4、2014年不会转型,最早2015年全面开始。对所有转型后的学校会更受欢迎,明年专升本考生报考会更加趋向这些即将转型学校。

5、【最重要的是】:“职业”二字不是把本科降为专科,而是把专业能力培养纳入本科甚至硕士、博士,真正打造即有学历,又有能力的综合人才!

第四篇: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三江学院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求高等教育进一步优化结构,实现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对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文章结合全国首批和江苏首所民办本科高校——三江学院的办学实践,就民办本科高校如何 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地方,实现地方性和应用型的科学定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等进行了理论的探讨和实践的总结。

关键词:民办本科、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

第五篇:【解德渤】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理念、困境与突围

【解德渤】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理念、困境与突围

作者简介解德渤,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赵光锋,山东交通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圈圈当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广泛关注的核心议题。这主要是因为地方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高等教育强国战略中的关键环节,其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问题,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然而,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可谓“荆棘丛生”:办学定位模糊、办学特色不够鲜明、与地方发展结合不紧密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空间始终处于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高专院校的夹击之中,这些学校在“学术性”与“应用性”发展定位中摇摆不定,从而陷入“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办学窘境。事实上,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其办学定位从一开始就是应用型的,只不过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误入他途。就此而言,地方本科院校“要不要转”似乎已经没有讨论的必要,需要我们迫切解答的是“如何转”的问题。可以说,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势在必行,否则其发展前途令人堪忧。在此需要澄清的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不是简单的名称的改变、更不是地位的下降,而是办学理念的根本转变。尽管“应用技术大学”这一术语是从德国引入的舶来品,但是从办学理念上加以考究的话,美国的“威斯康星理念”(Wisconsin Idea)则为这类大学的办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一、“威斯康星理念”的中国遭遇圈圈为实现西部开发的目标,美国林肯政府于 1862 年签署了著名的《莫雷尔法案》。该法案规定各州通过赠地获益的方式开办农工学院。此法案被视为现代大学第三大职能— —直接服务社会的肇始,同时也 被认为是美国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干预。受惠于《莫雷尔法案》,一大批州立大学发 展起来,包括我们所熟知的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1904 年,威 斯康星大学校长查尔斯·范海斯(Charles Van Hise)在就职典礼上作了“为州服务”的主题演说。在他的 带领下,大学通过提供专家服务与广泛传播知识等方式将大学的社会服务活动推向高潮。1912 年,麦卡锡(C.McCarthy)教授将威斯康星大学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抽象为“威斯康星理念”。用一句话来概括,“威斯康星理念”的实质就是“大学的边界即州的边界”。也就是说,大学需要通过 专业化的学术活动在公共事务和政治活动中发挥广泛参与和积极引领的作用。历史证明,赠地学院的创 建不仅为美国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而且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开创了高校服务社会的先河。圈圈“过去的终将成为历史,但历史未必都会过去”。美国“威斯康星理念”在百余年后的中国拥有另外一种表达方式— —2013 年 6 月成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2014年4月达成“驻马店共识”——这些都 不是偶然的,已然是中国教育改革、社会改革行至十字路口的关键抉择。毫不讳言,教育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折射出时代的要求以及社会变革的诉求。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 调整与升级亟需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一个严峻的事实就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们仍然固守着 精英教育时代的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而忘却了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使命。可以说,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甚至是后大众化时代既需要学术型人才也呼唤应用型人才。但从整个高等教育格局 来看,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更大、也更迫切。然而,现实中人才培养的“倒挂”现象就成为“威斯康星理念”的一重遭遇。圈圈高等教育体系中人才培养的“倒挂现象”有其内在的生发逻辑。必须明确的是,单一的不合理的高校评价体系形塑了地方本科院校效法研究型大学发展模式的观念,而政府所掌握的优质资源与分配权力 则迫使地方本科院校认可评价体系及其制度观念的正当性,从而评价体系与资源分配的“联姻”进一步 强化了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践逻辑。具体来说,地方本科院校按照统一的学术标准培养人才致使办学目标趋同,由此培养出的学生与就业市场需求始终处于一种“隔离”状态,从而导致就业问题成为高等教育的“死结”。这一连锁反应直接导致地方本科院校无法满足地方社会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地方发展的步伐。正因如此,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不愿投入过多的资金支持地方高校发展。这种境遇就进一步诱使着地方本科院校千方百计通过 “升格” 获取某些社会资源以及由此衍生出的附加值,“专业升本”、“跑硕士点”、“争博士点”等升格行为迫使地方本科院校接受研究型大学的学术规则,进而强化了办学目标趋同化的社会事实,从而饱受社会的质疑。这也就是“威斯康星理念”在中国语境下遭遇搁浅并使得地方本科院校发展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怪圈的基本逻辑。因此,各高校发展的“趋同”现象成为“威斯康星理念”在中国语境下的第二重遭遇。圈圈应该说,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就是为转变人才培养“倒挂”现象和办学模式“趋同”现象而做出的努力。遗憾的是,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者仍囿于以往教育发展的怪圈,在办学理念上还未获得实质性突破。那么,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在服务社会过程中究竟存在哪些“理念偏差”呢?

二、“理念偏差”是阻碍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实践的关键因素

(一)“功利化”教育倾向占据上风圈圈与 19 世纪德国洪堡大学的“纯粹学术”相比,美国州立大学更加强调“应用学术”,这实际上与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传统密不可分。可以说,威斯康星大学是将这种服务精神发挥到极致的典范。如果说,德国对世界所贡献的大学模式是理性主义的,美国为全球瞩目的大学模式是实用主义的,那么我国大学的 发展模式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甚至说中国有自己的大学模式吗?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事实上,我国的大学模式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德国模式,尽管我们强调科学研究,但不是旨在“达至修养”的科学研究。我们的科研是排行榜的数字、指标,与加强人才培养、改善人民生活的目标相去甚远。尽管近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学习美国,但是我国的大学发展模式也不能完全划归至美国模式的范畴。服务社会的精神并没有走向大学办学理念的核心地带,仅仅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模式中的些许点缀品而已。尽管我国历史上就有实用主义的传统,但在相当程度上不是重视行为结果之功效与价值的“实用主义”,而是关注行为背后所蕴藏的利益、资源乃至权力的“实利主义”。圈圈一个无需辩驳的论点就是,今天中国的大学无一例外地加入了“经费大战”、“生源大战”和“排名大战”,这是极端功利主义教育的鲜明例证。在这种“功利化”教育倾向日趋严重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学术挂帅”思想作祟的评价逻辑、“资源至上”办学实践的制度逻辑。不得不说,这是我国大学发展的严重误区,也是一种为追赶世界一流大学而做出的短视行为。这种行为能够称得上是实用主义哲学精神指导下的教育策略吗? 显然是不可以的。圈圈在这一基本逻辑下,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不考虑自身办学实际情况,一味地迷恋于学术评价标准、追随研究型大学和一些老牌的地方本科院校的脚步,而对自身的应用特色弃之如敝履。依循这一分析理路,学校往往采用“胡萝卜加大棒”式的激励制度与评价制度威逼、利诱身处“制度铁笼”的教师们,使得他们无心教学而只是慌乱地为加薪晋升而发表文章、出版著作。除此之外,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资来源大多是研究型大学中年轻博士们,他们已经习得了“研究至上”的游戏规则或共享思维,他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向上流动的机会往往更为关注研究而不会对教学表现出太多的兴趣。这也就使得“重科研而轻教学”的景象由研究型大学开始向非研究型大学扩散,从而成为各类高校的一种普遍现象。圈圈在制度规约与自我规训的双重机制下,教师很难有额外的时间与精力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所讲授的理论知识距离学生生活较远,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我们并不反对地方本科院校从事科研活动,我们排斥的是那种不顾学生需要的科研、不顾应用特色的科研。如果地方本科院校普遍从事“纯粹学术”而抛弃“应用学术”的话,未免有些“越俎代庖”的讽刺意味。如此一来,地方本科院校就不免会陷入极端功利主义的泥淖中并散发着庸俗卑微的市侩气息。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对学术精神的损害以及对服务社会的渎职。

(二)“依附性”发展思维依然严重圈圈目前许多高校习惯于在政府的襁褓中喃喃自语、听命于政府的指令,这应该是中国高校的通病,地方本科院校也不例外。这种依附性发展思维看似是大学对政府的一种依赖心理倾向,但深层反映出的则是一种策略空间,大学为规避风险、推诿责任而寻找到的一种“明哲保身”式的生存之道;反映出的是一种利益关系,它们总是寄希望通过政府的支持获得办学的合法性以及获取资源的正当性。同时,地方本科院校的依附性发展思维还表现在企图复制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路径。在两种依附力量对比中,地方本科院校对政府的依赖是一种实质性依赖,对研究型大学的依赖仅仅是一种策略性依赖。归根结底,这就说明了当前许多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性与使命感。圈圈实际上,这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所必须面临的问题之一。或者说,社会经济的转型并未带来我们所预期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更新。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分工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高等教育的供给与需求似乎总能被设计。“大政府、小社会”的政治理念比较盛行,政府包办高等教育的雄心规训着高校的“懒汉思维”。那时,大学的教学、管理、就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并没有机会得以暴露,但市场经济的到来确实对大学造成了极大地冲击,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则加速了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挑战— —供需矛盾愈加凸显。这种挑战使得政府采用原有的对高校的管辖方式有些捉襟见肘。试想,如果一所大学失去了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品格与勇气,即便在大学排行榜上遥遥领先,距离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承诺却越来越远,在美国哈瑞·刘易斯(Lewis.H.)那里不过是“失去灵魂的卓越”。因此,只有 大学管理者从“依附性”发展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地方本科院校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才能被激发出来,服务地方发展的许诺才有望实现。圈圈完全依靠行政意志来办学的时代逐步在褪去,社会将在未来的高校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以说,大学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之所以在我国难以“落地生根”,关键就在于大学、政府、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难以协调。如今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提出就是国家积极调整几者关系的有利证据,这也就呼唤社会作为第三方力量参与到高校治理结构中去,用社会力量来缓冲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直接冲突,进而实现政府支持、高校自主、社会参与的高校治理理念的更新。

(三)“一次性”教育观念尚未转变圈圈在范海斯担任校长的14年间(1904-1918),威斯康星大学通过大学推广部开设和组织了各式各样的课程与活动,从大学专修课程到普通教育补习、从理论知识研讨到职业技术培训不一而足。这鲜明地体现了美国州立大学在继续教育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当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功利化”教育观念与“依附性”发展思维致使其忽视了社会的真正需要,在长官意志与学术怪圈中难以自拔,从而限制了“终身教育”理念的现实拓展。事实上,终身教育不仅是教育的一种理想,在不久的将来更将成为一种具体实践。这一使命将主要落在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身上。圈圈当前我国旨在统筹中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城镇化建设正在稳步推行,这项工程可谓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不容否认,未来产业结构更新升级速度越来越快、周期越来越短,这一社会现实对社会工作者在学校中所习得的原有知识结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就此来说,终身教育将成为不可回避的时代话题。同时,地方本科院校在这方面又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美国州立大学的经验已经证明其在“回炉教育”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这也是地方本科院校显著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方面。由于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行政区划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从而其办学定位也主要是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地方性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区位优势。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实践内容主要是应用型教学、应用 型科研、应用型服务,应用性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特色。圈圈与其他类型学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立足地方需要、发挥应用特色、面向终身教育。尽管社会上普遍认同“活到老,学到老”朴素的终身教育理念,但是人们更多地选择企业培训或其他的进修方式,而不是选择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承认,我国许多高校的粗放式的专业设置与精细化的社会分工不相匹配,这是一个事实。但更令人尴尬的是,高校的陈旧的教学内容与当前的社会需求相差太远。美国康奈尔大学围绕牛奶的生产、运输、营销以及保鲜等方面开设了一系列的专业课程、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培训了不计其数的社会人员,从而实现了为当地牛奶产业服务的宗旨。就我国而言,如果地方本科院校仍不顾及社会的迫切需求而独自在象牙塔内“孤芳自赏”的话,那么“一次性”教育观就不能及时得以扭转。其结果是,这类高校就很难满足地方人民的学习需要,难以得到地方人民的支持,从而自身未来的发展也必将是“步履蹒跚”。

三、“理念转型”是实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第一要务圈圈“威斯康星理念”的胜利不仅仅是美国的胜利,也理应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共享的精神财富。毋庸置疑,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完全复制美国模式是不明智的,也是不足取的,但“威斯康星理念”中蕴涵的“实用主义”、“独立自主”、“终身教育”的办学思想是值得我们挖掘的文化精髓,进而可以指导地方院校的办学实践。

(一)秉承实用主义的办学理念,树立服务地方精神圈圈“威斯康星理念”的核心在于“为州服务”,这与美国实用主义传统一脉相承。由于知识生产模式与知识承认逻辑的差异,地方本科院校不可能完全模仿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样式。借用美国博耶学术类型的理论框架加以分析,研究型大学的知识生产属于“探究的学术”、地方本科院校则属于“应用的学术”。在知识承认逻辑方面,研究型大学更加看重同行评价、同行认可,地方本科院校更加强调社会评价、社会认可。进一步来说,研究型大学坚持的是传统的理性主义办学理念,而地方本科院校则秉承着实用主义的 办学理念。圈圈英国伯明翰大学首任校长约瑟夫·张伯伦(JosephChamberlain)曾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为了学者自己的学问不过是一种优雅的自私,为了州和人民的利益而做学问才是优雅的爱国主义。”这警示我们不要从趋同发展的认识误区走向另一种截然对立的认识误区:研究型大学只强调理论研究,地方本科院校只重视实际应用。事实上,二者都是在学术的框架内从事研究,只不过学术取向不同而已。地方本科院校就要利用大学的教育资源与研究能力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即扮演着“服务站”、“瞭望塔”的角色。“服务地方”应成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战略抉择。譬如加强校企合作、加大技术转让、创建科技园区或 者落实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圈圈我们对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发展战略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但忧虑的是其过于讲求实际、追求实利而走入功利化教育的陷阱。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真正发展还有赖于杰出的大学校长、优秀的教 师和毕业生们,需要他们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伟大雄心和深谋远虑来统摄和匡正大学对 “效用”和“功利”的强调和诉求。

(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办学理念,走出特色发展道路圈圈如果按照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关于政府、高校、市场关系的“三角协调模式”进行解释的话,地方本科院校肩负着既要服务地方政府又要满足市场需要的双重使命。这其中涉及一个原则性问题— —独立性,即地方本科院校需要警惕沦为政府附属机构的危险,也不能因过分市场化而损害教育的公共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美国的创业型大学在教育实践上的成功在世界 范围内享有盛誉,近些年来我国也一直在借鉴这方面的发展经验。倘若中国高等教育包括地方本科院校 无法突破后殖民主义时代“自我殖民化”的心理自卑情绪,那么“亦步亦趋,终为奴仆”的命运则是难以逃 脱的。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需要走出依赖行政指令的误区、走出研究型大学模式的困扰,也要避免 落入别国发展模式的窠臼。诸多实践经验已经宣告上述种种发展思路的破产。圈圈这就呼吁地方本科院校坚持独立自主的办学理念,走特色化发展道路。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一轮的地方本科院校不是也不可能全部转型,而是地方高校根据自身条件以及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所做出的 一种自觉行为。如果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演变成一股“趋之若鹜”的潮流的话,这种行为不过是新一轮的资源争夺而已。实事求是地说,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生命力在于与地方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它只有不断地回应社会需求,其专业发展特色才能逐步得以凝练,方可兑现大学对社会的承诺。这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理性选择,也是其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特色发展道路。也许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会带来短暂性的隐痛,但从长远角度来看,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是其根本出路甚至是唯一的出路。这将是地方本科院校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三)怀揣终身教育的办学理念,面向未来发展方向圈圈终身教育已经成为未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该理念的具体行动方略,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成为落实终身教育的载体,但实施效果不太显著。最近,MOOCs 席卷着处于全球化时代的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这一浪潮以其强大的技术支持进一步推动着终身教育时代的到来。尽管目前许多研究型大学在这场运动中“摩拳擦掌”,但地方本科院校因其应用性与区域性特点而同样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面向学习型社会是一个带动全局的战略,它可以带动形成应用型教学、应用型研究和应用型社会服务,逐步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全面转变。”我们之所以强调地方本科院校怀揣终身教育的办学理念,主要是基于未来产业升级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考虑。这一社会使命是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承担的,也是其他类型学校无法僭越的。如果地方本科院校可以通过专门课程、技术支持以及职业培训等方式推进地方社会的终身教育且卓有成效的话,这极可能会成为地方本科院校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途径,甚至成为破解高考难题的路径之一。圈圈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但功利主义教育、依附性发展思维以及一次性教育观念等“理念偏差”成为阻碍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实践的关键因素。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 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秉承实用主义、独立自主以及终身教育的办学理念,通过“理念转型”实现地方本科院 校的特色发展。本文来自2015年第4期《山东高等教育》。

下载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发展(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发展(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摘 要:新建本科高校面临着2次转型,首次转型是办学层次的转型,是从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学校,目前又面临第2次转型,即办学类型的转型,为适应人才培养......

    以应用技术型为人才培养目标,加快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以应用技术型为人才培养目标,加快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吉林工商学院转型发展办学工作情况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及教育规划......

    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作者:宋海涛 何丽 刘胜达 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第02期 民办本科院校在扩大招生人数时,必须做好毕业生的就业......

    陕西省民办本科院校联席会例会在我校召开

    陕西省民办本科院校联席会例会在我校召开 2013-11-06 17:06 (点击: 256) [字号:大 中 小] 11月1日,陕西省民办本科院校联席会在我校学术报告厅一层环形会议室召开,会议以“民办......

    民办院校报考指南

    民办院校报考指南 考察是否有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 学生可以查看招生学校是否具有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鉴别其招生资格和毕业证书是否得到国家承认,招生简章......

    民办教育改革与发展交流材料

    全省民办教育改革与发展现场推进会议交流材料民办教育改革与发展交流材料我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确保安全稳定为前提,千方百计抓质量,全校教职工......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 8月31日上午,在2013年暑期我校工作研讨会上,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仁华应邀莅校作题为《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的专题报告。......

    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工程项目组”项目研讨会

    黄淮学院主持召开应用技术大学“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工程项目组”项目研讨会 2013-08-21 编辑:黄淮学院 来源:黄淮学院 浏览:523 次 字号: 大 中 小 内容导读: 8月17日,由黄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