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型发展本科教学务虚会会议纪要-终板
„2015‟1号
景德镇陶瓷学院教务处
2015年1月17日
景德镇陶瓷学院转型发展本科教学务虚会
会议纪要
2015年1月17日,校长助理胡林荣主持召开了学校转型发展本科教学务虚会,提议参会人员主题密切结合我校16日向省里转型发展试点汇报的我校转型发展基本思路:指导思想、办学定位以及办学传统,紧密围绕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就以下四个议题:本科人才培养标准;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综合改革;本科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综合改革;第二课堂教学综合改革,适度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参照工程认证标准。在学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围绕如何提升我校本科教学生态环境,参会人员在新形势下结合专业特色就以上议题展开了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形式自由,尽情讨论并献计献策,现将会议内容纪要如下:
一、取得共识 1.本科人才培养标准
坚持学校定位:教学型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定位:高层次(或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
明晰转型发展基本思路下的本科人才培养标准,结合专业认证,要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标准深度融合,依据我校特色、行业特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转型发展试点专业及其它各专业要制定适合自身符合行业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该标准要充分而又深入的考虑到国家、省里即将对专业人才培养开展的专业认证、专业综合评估以及专业审查评估的标准及体系。
发挥学校办学传统与优势,构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联合培养人才,深入研究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规律,确定培养的关键领域与环节,多元化且量身定制出适合各自专业特色科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标准,使得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能很好的与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对接。
人才培养标准要与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相辅相成,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要跟踪一届学生,有针对性的对下一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与补充。
转型发展形势下,倡议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构建要中西文化交融、多元化,试行导师制,培养“有文化的 — 2 —
手艺人”。
2.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综合改革
转型发展背景下,我校建设示范引领下应用技术型大学,学校将加大实践教学条件改善力度、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加大投入的同时,学校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尤其是几大实习实践环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主干课程跟课实验必须合格,否则该门课程不予参加考试,从实践环节打好低年级学生“学力”水平,提倡多开设综合性、项目式以及探究性实验项目,将常规实验项目融入覆盖其中,鼓励开设覆盖面广的开放性实验。
3.本科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综合改革
加强课程教学的过程管理,出台教学为主教师的奖励机制,强化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措施,教师教学效果应在教师职称评定中体现并占有一定地位,使得我校教学与科研均衡发展、相得益彰。
重构新形势下师生关系,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良好的教师价值导向;思政课程改革考虑培养学生职业责任、视野、胸怀;教学效果好、手段新颖的教学方法可突破传统按课本章节授课思路。
4.第二课堂教学综合改革
— 3 — 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加强学生素养熏陶,要增加学术报告的数量与质量,除引进校外资深专家外,更应鼓励校内博士、正副教授开设本学科前沿知识讲座;关注实验室开放工作的落实以及实验室指导教师培训工作;建议每个教学分院(部)有3个以上学科竞赛,平均每个专业有1个竞赛。
二、主要问题
1.学校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进行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引领,总体规划。
2.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定位高层次(或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缺乏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具有较强理论水平的工程师,“双师型”师资队伍(包括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是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瓶颈。
3.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学条件、实习实训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出席人员:冯浩、周永正、李兴华、杨志民、汪和平、吴晟、鄢涛、韩文、刘建成、李慧颖、黄胜辉、李莉、王晓丽、常成玉、宫小龙、舒期梁、罗俊、李婧、陈欣、曾兰玉。
分送:学校各相关部门。
景德镇陶瓷学院教务处
2015年1月17日印发
第二篇:2010年务虚会会议纪要
会议类别:工作务虚会
时间:**年**月**日
地点:****办公室
参加人员:***、***等。
主持人:***
记录人:***
议定事项:如何做好社团工作
主要内容:
王英才同志汇报了促进会
成立大会以来各项工作进展情况,以及拟于近期开展的重点工作,王锡赞同志就有关工作做了补充汇报。
主要内容有:
1、党支部的筹建情况;
2、关于促进会办公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及财务制度建设;
3、关于优秀民办职介表彰会的筹备工作;
4、参与中国宁夏劳务经济发展论坛筹备工作情况;
5、关于《中国就业》杂志业务人员的选聘工作;
6、美铝项目工作安排等。
林用三会长对上述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并着重就如何以新的工作理念做好社团工作发表了重要意见:
社团组织的宗旨是服务,要老老实实地为服务对象服务。我们的服务对象除会员之外主要有两类:一是劳动保障部的有关业务司局,要紧密配合部里的中心工作和具体工作,办我们力所能及的事;二是群众,这个对象面很宽,包括下边的就业系统、部门、单位和个人。搞好这两个对象的服务,需要不断增加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能力。杂志宣传是一方面,还要研究其他手段,比如建立网站、人才库,要培养一批积极分子,建立一支人才队伍,做到促进会振臂一呼就会有很多人来支持、响应我们。要提高服务的组织工作,比如开会可以利用社会上的服务系统,把人家的作为我们的服务网络,有两个人就能组织几百人的会。搞好服务没有几套本事、手段不行,没有有本事的人不行。
社团组织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开展活动。社团工作与政府行政工作不同,它主要是通过组织活动,为大家搭设服务和交流的平台,把大家团结和吸引过来,这是社团工作的特点和形式。要多搞一些即体现自身价值又对大家有帮助、有效、务实的活动。不要怕,要敢于去闯。今年,除搞好促进会内部建设工作外,就是要搞几次有效的活动,以此体现我们存在的价值。
要转变心态、摆正位置,找准工作的结合点。促进会不是行政部门,我们也不再是政府官员。过去是人家求你办事,现在是要求别人,过去是下命令,现在是要说软话。要调整心态,要有韧劲,学会这个本事。对合作伙伴要搞好关系,把要办的事让人家理解,支持我们把事办成。要肯于求人,会求人,要能拉下面子来求人。特别要注意加强与部内以及社会各界伙伴的联系,联系的面越宽越好,关系越多越好,朋友越多越好。要相互学习,但也不回避竞争,要力争在合作的基础上作到双赢。社会这么大,事这么多,谁也不可能吃独食,把什么事都搞好,要鼓励竞争。
要建立充分发扬民主的平台。要按章程发扬民主,搞活动拿方案都要征求多数会员的同意,不能由我们一统天下,搞一言堂。发扬民主就是要少数服从多数,51%的人同意就可以干,但组织工作要作到100%投入,可以有不同理解,不同意见,但贯彻必须是统一的。对不同意见要宣传、说服、多做工作。
要依法办事。对促进会而言,依法办事首先就是依据章程办事,在章程规定的范围内开展活动,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社团是靠章程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而不是完全靠思想一致。这是根本的一条。要掌握社团这个特点,不能照搬政府机关那一套,也不能把社团改造成机关,而是按社团组织的特点依据章程办事。
最后,林用三会长要求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搞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鼓励大家要艰苦创业,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要树立信心,知难而上,开拓创新,把中国就业促进会发展好。
第三篇: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务虚会发言材料
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务虚会发言材料
按照会议安排,现将某某旗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国土三调和地类关系方面
旗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项目于2018年8月启动实施,项目区域面积9800平方公里,项目初始图斑8.8万。目前,旗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已经基本形成,已顺利通过自治区级核查。国土调查总面积957244.14公顷,耕地面积449742.94公顷,林地面积155096.68公顷,草地263007.43公顷,种植园用地716.75公顷,商业服务业用地617.74公顷,工矿用地1079.62公顷,住宅用地9594.02公顷,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813.54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2017.16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378.93公顷,特殊用地396.85公顷,其他土地33750.83公顷。下一步,将充分利用国土三调成果,加快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面统筹各类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建立自然资源的动态监测体系、承载力综合评估体系、预警体系与规划调控机制,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
二、围封禁与畜牧业发展方面
某某旗自1999年开始在全旗范围内实施季节性禁牧制度,自2017年开始在全旗范围内实施全年禁牧制度。目前,全旗草饲家畜饲养量347.6万个绵羊单位,其中:牛存栏52.2万头,折合261万个绵羊单位(每头牛折合5个绵羊单位);羊存栏78.8万只;马属动物存栏1.3万匹,折合7.8万个绵羊单位(每匹马属动物折合6个绵羊单位)。按每个绵羊单位每年需要粗饲料730公斤计算,全年需要粗饲料25.4亿公斤。粗饲料来源主要为饲用秸秆、青贮、青干草,目前,全旗粗饲料年生产量为41亿公斤,其中,秸秆年产量27亿公斤、青贮饲料年产量12亿公斤、青干草年产量2亿公斤,可以满足我旗牧业生产需求。从近几年生产实际情况来看,围封禁牧政策对我旗畜牧业发展总体影响不大。但也存在部分农牧民养殖基础设施简陋,缺少饲养设施、饲养方式粗放等问题,应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在畜种改良、饲草料加工、技术培训、疫病防治等环节下功夫,逐步实现棚圈建设标准化、饲料种植基地化、饲料加工机械化、饲喂设施配套合理化,推动禁牧舍饲专业化养殖、集约化经营水平的全面提高。
三、以水定地、量水而行与耕地发展面积即保障粮食安全和以养定地方面
某某旗地下水总量为7.05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5.6亿立方米,农业用水约占各行业用水总量的90%。全旗无地表水灌区,只能通过开采地下水进行农作物灌溉。根据1998年至2019年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全旗地下水位除白音塔拉农场水位没有变化外,其余监测点地下水全部下降,下降在0.6-6米左右。水资源供需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我旗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一)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一是突出建设节水工程。全旗建成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220万亩,应用浅埋滴灌技术与大水漫灌相比,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62增长至0.8,年可节水压采2亿m3。二是发展雨养农业。对无水浇条件的地块,因地制宜发展甜菜、葵花、杂粮杂豆等节水耐旱型作物。
三是推进生物节水。通过玉米轮作大豆、甜菜、高粱、谷子等抗旱、耐旱、蓄水保墒能力强的特色经济作物,推动农业循环发展。同时,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利用森林和草原进行水土保持的基础上,调整树木结构,弃种少种杨树等高耗水树种,改种以沙棘为主的低耗水树种。四是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工程建设和管护机制、用水管理机制等,全力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努力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二)着力保障粮食安全。发展节水农业的同时,要大力应用超高产集成技术,保障粮食安全生产。2020年,引进中国农科院李少昆团队开展多点超高产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单位面积水肥投入略有增加,但每公斤粮食生产用水用肥量减少。2018年以来,高效节水示范区建设按照“四进四控”的要求,做到了集成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计量信息化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病虫害绿色统防统治技术和全程机械化技术。通过推进地力提升,实现控肥增效;推进统防统治,实现控药减害;推进高效节水,实现控水降耗;推进轻简栽培,实现控膜提效。
(三)做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通过科学施肥、合理轮作提高地力,同时探索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最优途径。某某旗在玉米优势产区的3个主要土类上建立国家级监测点3个,在轮作区域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点和对照监测点47个,初步形成了轮作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充实了耕地资源数据库,高质量完成自治区农村生态能源环保站检测重金属采集农产品采用工作,为粮食安全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
(四)以养定地方面。全旗规划肉牛养殖规模达到100万头、2025年奶牛养殖规模达到25万头,按照1头肉牛需1亩青贮、1亩秸秆,1头奶牛需2亩青贮计算,需青贮150万亩、秸秆100万亩。每头存栏肉牛每年可排放7吨粪污、奶牛可排放13吨左右粪污,按每亩耕地消纳2吨粪污,每亩草场消纳1吨粪污计算,全旗耕地和草牧场可消纳1673万吨粪尿,环境消纳能力较强,规划的养殖规模不会受到限制。
以上汇报,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第四篇: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
8月31日上午,在2013年暑期我校工作研讨会上,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仁华应邀莅校作题为《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的专题报告。
吴仁华书记在报告中,分析了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转型的紧迫性,阐述了地方高校转型需要明确的四个基本观念,以及工程学院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校党委书记潘玉腾指出,吴仁华书记的报告既是一场高端的政策解读,也是一次深入的实践指导,对我们进一步了解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了解国家政策,推动学校转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将报告内容摘选如下:
2013年6月28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正式启动了“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
一、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转型的紧迫性
1、产业升级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迫切要求
伴随技术革命对生产力格局和生产方式变革的急速推动,我国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许多企业开始经历从低端制造到中高端制造的转型,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比如在石油、电力行业,数字化、自动化装备的引进和使用,使得生产操作一线对技能型基础工种的需求量激增;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一带,机器人“入侵”制造业,很多企业面临机器人生产研发、维修等工程人员的难求之苦。
因此,适应产业升级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2、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人才供求关系的逆转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人才供求态势发生逆转,2011年至2020年,大学每年毕业700万人,进入白领岗位的比例继续降至55%左右,也就是说,比例接近一半的大学毕业生需到“灰领”、“蓝领”岗位就业。据教育部对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排名的结果是,第一“985”高校,第二高职院校,第三“211”大学,第四独立学院,第五科研院所,第六地方普通高校。
为什么会出现结构性失业?
社会进步需要越来越多具有实用技能的高技术人才和熟练专业人才,需要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做知识技能型的工人、农民和第三产业从业者。然而,中国高等教育现有的人才培养结构变化与此背向而行。
一些院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定位模糊、办学同质化;加之办学经费与条件所限,大量举办文科类、管理类学科,造成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脱节,培养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既造成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又造成产业转型升级瓶颈难以突破。
因此,对高等学校加强分类指导、分类改革,引导地方新建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和建设工业强国的迫切需要。
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是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目前,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认识还有不一致,政府对于转型发展的支持政策体系还没有形成。因此,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在当前还迫切需要加强战略发展层面和具体推进层面的研究。
二、建设应用技术大学需要明确的几个观念 1.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要遵循大学的本质
大学主要有四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应用技术大学为转型目标,同样是要实行高标准、高要求,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加强与高水平企业合作、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引入先进实训技术装备、构建先进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层次和水平。
2、应用技术大学并非高职高专的延伸
我们要清晰地认识,高职高专与应用技术大学拥有自身特定的历史使命和服务面向。应用技术大学不是高职高专的延伸或升级,两者各有侧重、各司其职、互为补充,满足社会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层次定位人才的需求,不可相互取代,更难以简单跨越。
应用技术大学定位在本科层次上,强调用开放的视野和先进的理念办学治校,以学科建设带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调整、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各方面工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其人才培养以知识运用为重点,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的应用性技术创新能力。除了人才培养外,应用技术大学还要成为支撑产业升级和技术积累的重要战略平台。
3、应用技术大学必须同样要重视科学研究
衡量应用技术大学的水平,是以技术积累创新和服务产业实际贡献为价值基准,因此,科学研究对应用技术大学水平的提升同样至关重要,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在人才培养上,应用技术大学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着力培养产业结构需要的实际应用型人才。在科学研究上,应用技术大学更关注“脚下”,积极创造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围绕服务企业增强技术能力,着力于推动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进步及区域产业升级,同时努力在开展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发挥自身作用。
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要建立起更为有效的推进科学研究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将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将科学的思想方法、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向教学转化,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讯息向学生传输,带领学生到地方企业和行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锤炼。
4、应用技术大学更强调关注区域内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应用技术大学强调的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要求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要求,对于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校企合作开展技术创新特别是重大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坚持争取国家项目不放松的同时,加大力度推进与企业、与地方的深度合作。一般意义上,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是教学型大学。围绕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是这类大学的最本质任务。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是这类大学好坏的最重要标志。
要面向全体学生,认真审视现有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对于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要下决心调整或者重新思考专业建设方向,对受到社会和企业欢迎的专业要切实建设好,严格控制专业数量,着力保证每个专业的教育质量都能达到较高水平,深入推进已经确定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开展起来并努力取得实效,把“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上。
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要坚持推进学科分类发展,进一步集中资源,将具有一定优势和已经呈现一定潜力的学科建设得更强更好;要大力推进学生因材施教,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活动、强化优秀学生参与科研、调动专业教师指导优秀学生积极性等多种方式,创造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第五篇: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摘 要]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现在很多地方高校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谁如果抢占先机,将很有可能迈向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成为与北大、清华等研究型大学并肩的应用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实践中不断转型发展,而不是花大量的时间去观望、讨论、论证要不要转、何时转、如何转。地方本科院校要实现转型与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往直前,做到“少说”“多学”“多做”。
[关键词]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路径选择;实事求是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01-0012-03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这是大势所趋。关键是如何转的问题。为此,通过调研,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实践中不断转型,而不是花大量的时间去观望、讨论、论证要不要转、何时转、如何转。应该说,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都存在这种问题,都处于这种状况,光说不做,或多说少做。我们要在转型发展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往直前,在实践中摸索前行。更何况,我们可以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应用型大学发展模式和路径。?Y合中国实际,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转型发展,要做到“少说”“多学”“多做”。
一 “少说”――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我国2400多所大学中的100多所由中央部委直接管理,其余的主要归省级政府管理,中央部门与地方共建的高校一般以地方管理为主,可以说,地方高校占了大学的绝大多数。而地方本科高校中大部分是1999年以后成立或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据统计,2000年至2015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678所,占全国本科院校的55.6%。[1]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转型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已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关于地方高校转型的关注和讨论,是始自2014年1月教育部在黄淮学院举行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座谈会。会议期间印发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同年,各相关教育团体组织、各相关高校几乎都举行了各种规模的关于转型发展的讨论,但是真正大力有效推进转型发展的高校并不多。其实,很多高校都确定了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办学定位,但是一直都没有采取有力措施来推进,甚至有些学校在10年前,或者更早就确立了走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道路。
很早就确立建设应用型大学目标的高校,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或令人满意的成绩,的确可惜。究其原因,其中就有:对应用型认识不清楚,在国家政策没有明确前,不敢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一直在讨论怎样做的问题,而没有真正去行动;学校内部意见不统一,致使有措施也难以推进;不识人,用人不准,缺乏得力助手;不信任下属,不培养下属,事必躬亲,导致无足够时间和精力专注转型发展;魄力不够,一味求稳,只是等待上级文件推进;在管理学校时没有抓住转型发展这一主要矛盾,疲于应付学校日常事务;主要精力用在处理校内日常事务和各种关系,与社会接触少,与政府、企业合作交流更少;在文山会海中办学,缺乏调研,不了解社会需求;对于有利于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有时为了协调关系不敢推动,缺乏管理智慧;主要领导威信不够,缺乏领导艺术,班子不够团结,没有形成大力推进转型发展的一致意见。
必须正视的问题是,现在有些高校不敢闯、不敢为天下先,有些想闯、敢闯,但又不知道往哪闯,有时还犹豫不决、裹足不前。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多说少做,不行;光说不做,更不行。必须是少说多做。不应该出现提出了要建应用型大学而迟迟不采取有力措施去做的情况。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领导者思想观念保守。为此,要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必须首先让领导解放思想,让广大师生转变观念。思想观念不转变,转型就无从谈起。然而,思想观念的转变,并不等于就一定会采取有力措施去转型,或者说,即便采取了措施但也不一定有成效,我们还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 “多学”――调查研究,实事求是 抓主要矛盾,坚定不移地走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大学道路
转型发展,对于很多地方院校来说都很迷茫。这主要是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没有实事求是。应用型并不是一个新词,它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已在应用,而且办的还很成功。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就是在对德国、瑞士、荷兰、瑞典等国际竞争力位居前列的国家教育体系进行了系统调研而形成的。因此,各地方高校要实现转型发展,就有必要充分学习、借鉴德国等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国内有些高校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中已走在前列,待转型的高校也要积极地对这些高校进行考察、学习、交流。这里的考察、学习、交流不能仅仅是主要领导,还要整个领导班子或所有决策者,以及实践者,只有相关人等都有所触动才能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大力走向应用型大学。
先进经验对于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样,高校转型发展也要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但有了先进经验还不够,还得结合学校实际和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的发展不可能完全依赖自身发展,还必须结合社会来发展自己。高校担负着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因此它必须要满足社会需求。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这点显得特别重要,要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目前在高等教育界,取得的共识是,地方一般高校在学术研究上很难与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高校要有大发展,必须另辟蹊径。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就是比较适合的道路。建设应用型大学,强调的是应用、学以致用。应用主要是应用于社会,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地方高校办学必需坚持实事求是,紧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依据社会需求办学。各地有各地的社会需求,只要各地的高校以当地的社会需求为导向,自然有地方特色。
抓住关键环节:德育为先,能力为本
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本。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不容易提高,而在未进入社会之前,对其进行道德教育则可以先入为主。一旦进入社会后,受到各种价值观冲击,如果再进行道德教育,其效果必不如未接触社会之前好。另外,道德坚守,是一个人事业取得成功、持久的必要因素之一。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这里的关键是采取何种效果比较好、让广大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培育。现在普遍采用的德育方式值得令人反思,要想真正达到德育的目标,我们尚需不断创新培育方式,进行多角度培育。能力提升则相对道德培养比较容易,能力作为一个人生存就业的保障,很多学生都愿意为此付出,但要做到卓越则同样需要付出刻苦努力。但无论是提高道德还是专业技能,都必须以增长知识为基础。作为应用型人才,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道德知识、专业知识等知识。培养应用型人才,要以提高素质为前提,着重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素质。要以提升能力为根本,注重提高学习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其中要特别重视实践能力的提升,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其他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印象最深刻,也最易接受。
三 “多做”――?W⒅鞫?,勇往直前
向应用型大学方向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除了“少说”“多学”之外,更要“多做”。而做还得注重方法,抓住关键。笔者认为,走应用型发展道路,理应从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人力资源方面:党政领导是核心,师资队伍是关键
基于中国国情,走应用型发展道路,关键在人,在决策者,在党政主要领导。党政主要领导、领导班子成员团结一心、积极专注,是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将不可能在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道路上取得重大成绩,更不用说建成应用型大学。光有决策者推动还不够,还需要广大教职工的认可。应该说,拥有一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师资队伍才是最关键的。学生都是教师培养出来的。一般而言,理论与实践皆优的教师可以培养出相应的优秀人才。然而,教师是关键,也是最大的阻力,因为改革、转型必然侵犯其利益。现在很多专家学者提出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在短时期建成还是比较困难的。理论和实践皆具皆优,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是很难的。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很难在两方面都做得很突出,当然也不排除两方面做得都很优秀的,但这毕竟是少数。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来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现有教师大部分都是从事理论研究的,实践经验较少,甚至没有,一旦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必然要求教师也要相应地转变,这对于部分教师而言肯定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且,要获得实践经验,也不是短时期就可以完成的。因而,为了推进转型发展,需要从用人单位聘请兼职教师,解决应用型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制定针对在职教师的培训体系和计划,加快教师培训的步伐,让教师尽快具有实践经验,例如可以让教师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去学习、交流、顶岗、挂职一段时间。由于社会不断变化发展,职场也瞬息万变,一些培训过的教师终将再次脱离社会,因此可以考虑减少专职教师人数,压缩人力成本,多聘用社会贤达和企业精英人士作为兼职教师。教学方面:着力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专业体系和相应的课程体系
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最终要体现在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上。高校要建设应用型大学,学生要具有应用实践能力,就必须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专业体系和相应的课程体系,依据产业链建立专业集群,及其相应的课程集群、课题集群、应用型的教学支撑体系。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是学校发展的生存之需。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效果,因此,课程设置必须接地气,以应用型课程为主。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因此,要格外注重课程教学效果,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力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老师在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启发学生。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采用师徒制教学,让老师成为导师,让一个导师带若干个学生,手把手教,这样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将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还可以实行双导师制,校内校外各聘导师,分别为学生的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兼顾理论与实践,让学生两条腿走路。
设置应用型课程,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提升了能力,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得到提升。因此,还要制定通识课程体系,以提升学生的素质。通识课程主要解决学生心灵上的问题,让学生内心强大,让学生“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坚卓刚毅”、“胜不骄,败不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等。通识课程应主要以中国优秀文化为主,以文史哲为主,兼有体育、外语等课程。另外,鉴于哲学与数学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可以考虑将哲学和数学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以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思维支配、引导着人的行为,在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甚至可以说,思维决定着行动,因此,非常有必要提高哲学和数学的地位,把哲学和数学作为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而外语作为一门工具,没必要作为一门核心课程,可以作为一门一般性的课程,甚至可以考虑作为一门选修课,因为在现实社会中,外语几乎就用不到,很多人是一生都几乎用不到,这是目前最大的现实。如果仅在接受学历教育时学习外语,那是对时间和生命的极大浪费。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彻底改革,使之与社会现实相适应。科研、社会服务方面:着力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体系
高校走应用型转型发展道路,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样需要加强科研。只不过此科研内容偏向实践应用,更加注重为社会服务,为此,转型高校应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体系。科研是必需,是崛起之需,发展之要。高校科研可以与企业的研发部门协同合作,共同研发产品。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协同创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协同创新,达到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目的。
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深入合作,请合作单位优秀人士来为学生授课,学生到合作单位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双方协同育人。这里,政府的角色应该转变,不能成为纯粹管理者,甚至是命令发布者,而是提供服务者,提供政策者,要为高校与企业合作积极引导,搭建平台,提供服务,规范合作。高校同样要积极主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高校必须把握一点,即凡是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都要积极有为,不应为此设置诸多门槛,更不应高高在上,孤芳自赏。企业追求利益,在与企业合作时,必须让企业有利可图,努力做到双赢,如此方可持久,持久方能见效。高校还应主动承接地方继续教育任务,成为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业依赖的继续教育基地,全方位做到协同育人。例如可以把过去在企业内部设置的培训机构放置在大学里,大学为企业提供培训场地等配套设施和人力资源,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大学也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等资源,实现双赢。文化方面:着重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和以求实向上为基础的校园文化体系
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持久动力,是学校的长久之需。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依赖本身具有的文化内涵,推动自身转型发展。同时,要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为转型发展提供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调研,发现现在很多地方高校都具有自己的校训、精神,但很多都形同虚设,如自办学以来,校训就换了好几个,精神也变了几个,而且有些校训大同小异,没有特色。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制定的政策、措施很多都没有考虑校训、精神、理念,有些甚至是与这些相悖。可见,这种公布的文化与实际的文化并不一致,甚至截然不同。大学存在虚荣心、“讲面子”是很普遍的,而且已然成为一种理所应当的不正常文化氛围。这是一种不好的文化氛围,?@种氛围是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关键在实,有校训、精神、理念不依,形同虚设,甚至相悖,这显然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转型高校要转型,首先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态度,继承和发扬“求实”、“求是”精神,崇尚实用。要运用求实、求是精神祛除与此相悖的文化。有校训而不秉承,甚至违反,让校训形同虚设,此时还不如不设。既然提出了,就应当贯彻执行。
学校转型发展,必须要与地方相结合,为了学校发展具有持久动力,需要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和以求实向上为基础的校园文化体系。每所高校都处于一个地方,因此其发展不可避免的会有地域性。每个地域都有不同的地方特色文化,每所高校理应适应这种地方文化特色,并形成自身的校园特色文化。所谓特色是人无我有。有些高校因为有师范传统,后升本后成为综合大学,最终提出以师范教育为特色,这是存在问题的。师范教育在全国有很多学校都有,甚至还办得更好,从严格意义讲,这并不能算特色,而应当是传统。将特色与传统混为一谈并不可取,传统并不一定就是特色。出现这种问题,就是没有认清“是”。当自以为“是”时,还搞一言堂,不虚心听取建议、集思广益,这种认识对学校发展是有很大负面影响的,对于学校“人无我有”的真正特色却并没有给予大力支持,以致于没有形成鲜明特色,的确让人遗憾。因此,在学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构建一种实事求是、求实向上的文化氛围,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与国家意志一致的。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已是势在必行。现在很多地方高校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谁如果抓住时机,抢占先机,将很有可能迈向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成为与北大、清华等研究型大学并肩的应用型大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入,地方本科高校必将重新洗牌,必将出现一批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可以大胆地预言,谁专注主动、谁求是创新,谁将脱颖而出、鹤立鸡群。
参考文献
[1]贾国锋.新建本科院校的一面镜子――评《在服务地方
中凸显特色: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研究》的价值[J].新华网,2014-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