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化云端风景助推职业教育教学转型发展论文
本文在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运用概念的基础上,选取四个主要实施维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信息技术多样化必然就会促成个性化教育唱主角的教育新局面,强调信息技术带来的是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性优势变革。
以信息技术为背景的教学改革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视线,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新的教育形态,将会对职业教育教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将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技术环境转变,这将深刻地改变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互动方式,需要我们及时转变现有的应对方式。
每个教育对象都是与众不同的,但我们坚信信息技术多样化必然就会促成个性化教育唱主角的教育新局面,信息技术带来的是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性转型发展。教室里,超大屏幕代替了黑板,感应式触屏多功能一体机代替了教师的粉笔和黑板擦。不管是把信息化建在教育的哪种云端,我们执教者都必须拥有一份厚重感与归属感,把握住教学的本真,必须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信息化“云端”作为载体,贯穿起预习、上课、作业、辅导、评测等学习的各个环节,覆盖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数字化学与教的系统平台。
一、信息化“云端”风景一:定义教师角色的信息趋势
20xx年7月4日,《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xx〕40号)正式颁布,这是一部围绕“互联网+”布局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文件精神不难看出,未来十年,教育服务的供给方式将会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学校要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这显然是未来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
信息化“云端”以独特的审美形式、温情的教学手段、细致的操作手法、实用的技能演练,完美地提供给师生一个更广阔的互动平台。信息化“云端”引领下的教学模式无固定格式,更不存在教与学的界限,它在任何师生需要的时候提供最优秀的教学资源理念,高效地帮助我们实现每一个关于学习的梦想。
从20xx年2月28日到3月1日的24小时内,前央视调查记者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突破亿次点击。几千万人在线收看了柴教师关于雾霾的科普课、关于责任的德育课、关于情怀的人文课、关于调查的媒介素养课。这就是一个以“用户”为核心、以“选择”为导向的“云时代”,一个以创造知识取代传授知识的“个时代”,课堂的边界正在逐渐模糊,跨界和个性化信息趋势正使得教师角色被重新定义[1]。任何一项教育改革,教师都是关键因素,因为教师可以改变课堂,课堂将直接影响学生。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不少新的气象。原本教师掌握足够丰富的资源,学生只能通过教师才能获得部分资源。
然而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正在以几何级速度增长,获取知识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现在学生可以通过技术途径自主或团队合作去获得,有时候甚至比教师掌握的还要多。在今天的课堂里教学生,教师一定要了解当代学生的这些特质,从这些特质出发找寻教学信息点的切入和路径,才有可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上海xx区教育局xxx局长在20xx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论坛会议中提出学科教学信息化应用方面推进策略:发挥教育行政的引导作用,从关注树木到关注森林,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从学科的逻辑出发探索技术的应用。如果信息化教学改革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精心实践,改革实施的成效是非常困难的。
二、信息化“云端”风景二:巧用课堂组织的信息能力
为了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教学重难点,根据课程与学情特点,巧用课堂组织的信息能力,课堂主人学生成为美丽风景,自然灵动。就像大自然的精心安排,要为每一种有巨大潜能的生命,留出积蓄足够能量的能力。
1。信息元素选取的合理性。对于教材内容,只有教师自己明白了其中蕴含的价值,才能在教学设计中选取合理的信息元素,在课堂里传递出来爱和温暖,让自己所教的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课堂信息元素选取应从丰富学习者对知识理解和体验以及通过降低操作技术的难度拓展学习者创新表达的可能性。例如,职业学校教学信息元素可以选取吸引眼球的导入技能、情商调动的师情技能、科学合理的评价技能、辅助教具的使用技能等。巧妙利用课堂信息元素可以帮助学生在思考与追问中描绘着职业理想,在好奇与实践下勾勒出职业规划。
信息技术用丰盈感和对象感诠释了课程的价值,用高感知和超理性赋予了专业的底蕴。
一是要求教师能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二是要求教师防止职业学校学生因资源信息的凌乱而导致的知识碎片化。信息元素整合关注学科知识的内在结构,从联系的角度理解知识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信息资源需要挖掘,但并不是说教学资源越多越好,哪些资源最能揭示问题的本质,最能形成学科思想,是我们需要加以选择和判断的,教师要具备重组信息资源的能力,为学生提供结构性的学习内容与资源,强化知识的内在联系。
2。信息活动设计的时效性。课堂教学设计是否有效,一定是信息思维层层递进的过程。日本佐藤学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描述多数的教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2]。作为信息时代的一名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立足于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困惑与沉默,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努力去弥补差异所造成的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欠缺。
3。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在不同技术层面帮助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力,可以设定比通常的教学水准更高的层次上的教学内容,通过针对最低水准学生的问题加以组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现每一个学生真正的学习。学生拾阶而上,从“就事论事”开始,向“就事论理”,再向“借题发挥”的目标迈进。教师只要看准时机,选择好契机,稍加外力就好。教育之美在于其没有了教育的痕迹,在于其留给学生的自然舒服之感,即在师生的人格感染中、心灵碰撞中、理解倾听中、信息交换中……润物无声地完成了教育的使命。
4。信息素养培育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技术有新突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电子书包、教学平台、虚拟仿真软件等,在职业学校课堂里实现了全员教学的即时反馈、课前学生学情的精准分析、课中练习过程的动态互动、课后概念原理的即时反馈,在以前的课堂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信息素养俨然已成为当下师生不可抗拒的魔心力。犹如艺术家设计进程中的分量与姿态,勇敢者的游戏,持久中心,植入人心。想继续做设计师的人,缺一点都不精彩,最走心的设计,最完美的典范,才能住在消费者的心里面。职业教育的每个学科应该将其鲜明的学科信息素养的个性融入全面发展的育人共性中去,植根于普遍具有信息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大众土壤之上,有效提高学生敬业、细致、高效、合作等职业岗位素养,在这趣味盎然的课堂活动中,信息素养被学生自主体会到并付诸行动。
三、信息化“云端”风景三:创新教学设计的信息特色
我们多年来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一讲到教育学习马上联想到的就是教室,就是企业岗位所在的实习地,我们根深蒂固地认为学习基本上都发生在课堂和实习场所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室的模样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整齐划一的课桌椅,会被那些可以方便移动的、能够随意组合成圆桌或者小组讨论方式的桌椅所取代,甚至可以使学习的空间从教室到一切可能发生学习的地方,比如说实验室、制作室,去一个公众场所或者到博物馆中考察。笔者在英国曼彻斯特学习交流期间,多次遇见学生的某一节课就选在博物馆的某个展点。
而这个时候,给学生上课的很可能不是教师,就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但不管如何,授课者都卖力地在讲解,甚至是在表演。这意味着什么呢?师生参观活动不是带上照相机去记录什么,而是用心去交流和感悟。这是未来我们职业教育信息发展要走的一个方向,这是一种超越课堂、超越教室的学习方式,值得我们深思。只有我们拓展了学生学习的信息空间,才真正能够体现我们的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培养,才能够和传统模式进行抗衡。
今天,我们又站在了一个新的技术和教育相融合的结合点上,它将革新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促进新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就如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加里·鲍里奇给出了判断一节课的效果的7个维度:班级管理、课堂氛围、任务导向、学生参与、教学方法、学生成就、知识结构,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合理利用好信息化维度,创建教学的例行流程,更好地编排课堂信息,充分接纳学生的观点,教师和课堂都要有相当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并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素材类、集成类、工具类、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根据教与学内容的不同交替、适当的呈现,以此考量学生整合相关专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符合职校学生学习认知特点。其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回归教育和生活的本质。
每个学校,都应是信息技术的培育之地;每个学生,都应是信息素养的培育对象;每门课程,都应是信息资源的培育载体;每位教师,都应是信息能力的示范之人。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3]。每位职业学校教师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教师,更重要的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合理有效落实信息化维度在教育教学行动中,助推学生认识自我、发现内在潜能并将自己的潜能运用到美好善良的方面。
第二篇:信息化应用助推现代化教学发展
信息化应用助推现代化教学发展
汉中师范附属小学创建于1906年,系汉中市教育局直属重点小学、陕西省示范小学、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教育技术“十五”课题研究先进集体。现有教学班36个,学生2600多人,教职工100人,其中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特级教师3人,省教学能手13人。这所百年名校,以独特的办学风格和显著的育人成效,成为基础教育战线上一朵耀眼的奇葩,其信息化的深度应用更是令人称道。日前,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汉中师范附属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彭文柱。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您能谈谈这些年来,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吗?
彭文柱:多年来,在上级教育行政和电教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学校信息化工作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以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资源建设为核心,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化应用示范学校”的作用,整体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水平。学校信息化工作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连年被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为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先进单位。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学校信息化的全方位发展,需要有具体的工作来支撑。那么,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具体实施落实到了哪些方面?
彭文柱:学校的信息化工作分别是从设施、资源、培训、科研、竞赛和活动等五个方面来着手实施的。
第一,狠抓信息化设施建设,全面创建多媒体教学环境。
学校先后建设了多媒体数字化校园网;3个计算机网络教室;36个教学班均配备了电子讲台、计算机、投影机、交互式电子白板、无线扩音机等先进的教学设施,实现了“班班通”、“班班多媒体”和教学现代化;音美、劳技、实验、计算机网络教室等专业教室设备齐全,均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为每位教师配备了规格较高的ThinkPad笔记本电脑,各教研办公室配备了台式电脑,方便了教师教学与办公;全数字化校园网连接校内外,有线无线网络无缝连接,让教育教学、教师办公、学校管理、教学资源等全面实现了信息化和网络化。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二,加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构建信息化综合平台。
把学校网站办成集各种功能于一身的信息大平台。使网站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对内管理的平台,同时又是各种资源的融合平台,师生学习的“数字化”园地。学校大部分教师掌握了网站建设技术,创建教师个人主页86个,个人博客网站32个,教研组网站5个,专题学习网站18个,小学一至六年级作文教学与作文批改大型网站1个,学校自动化综合办公网站、电子邮局、学校信息发布网站各1个,教学资源网站、电子图书阅览网站各2个,教师与学生及家长建立联系的QQ群15个,手机短信平台16个,构成了学校信息化大平台,彻底实现了教学、办公网络化,交流互动数字化。
全体总动员,开发整合教学资源。学校自主研制开发了小学作文教学网站,为学生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写作技巧指导,具有习作发表、作文在线批改、点评等功能,其作文批改功能系国内首创。各年级学科组共建教学资源库,达到了全校教师共建共享。
树立应用典型,带动全员普及。学校信息化硬件、资源完全满足了各科教学的需要,达到了“四率高”,即设备在课堂内外的使用率高、学科使用的覆盖率高、多媒体在教学当中的最佳应用率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高。所有教师均能运用多媒体教学,90%以上的教师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学校重视教师信息化应用考核与评优,每年教师节前,通过对每位教师平时教学媒体使用次数的统计,上传资源库课件的数量,论文、课件、教学设计参加上级评比获奖等次等十多项指标进行量化考核,最后评选15名校级“信息化应用工作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树立一批批信息化应用典型,通过教学活动比应用、学校考核查应用、树典型带动应用,促进教师媒体应用率和普及率的不断提高。
第三,常抓校本培训,全面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分层要求,全面培训,促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上新台阶。为了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制订了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规划,要求45岁以下教师会运用网络进行课程教学,会自制多媒体课件,会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和专题网站;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每学期组织20学时以上的信息技术校本培训,并通过学校网站中的教师培训专栏和QQ群、Blog圈子进行网络培训和适时指导,使教师培训形式灵活多样且有互动性,使全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对全体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为落实国家继续教育条例和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在省市电教部门的支持与指导下,2010年暑期集中全校教师进行了为期7天56学时的教育技术能力专项培训,80位参加学习的教师,均取得了省教育厅颁发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合格证”。在随后几个月的实践应用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学校充分发挥示范校传、帮、带的作用。多次派教师送教下乡,现场执教并观摩教学。市教育局组织汉师附小多名教师到市内各区县,通过现场作公开示范课、学术报告及现场互动答疑等形式,进行“阳光师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促进了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蓬勃发展。
第四,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整体协调发展。
学校坚持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路子。学校在“十五”期间参加了全国课题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小学课程整合的研究》获评全国优秀课题,其成果获一等奖,学校获“全国十五课题研究先进集体”奖。在“十一五”期间,承担的中央电教馆“十一五”教育技术专项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研究》,在全体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完成了作文网站的程序开发和资源添加,作文网站规划合理,其核心程序作文批改功能在国内属首创。作文网站受到省内外专家的赞誉,已在省内开始推广并获陕西省优秀课题奖。
第五,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级信息化竞赛和评优活动。
远程互动教学受上级领导的肯定。2008年3月28日,陕西省副省长朱静芝、陕西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等领导一行,视察了本校与陕飞一小和勉县周家山小学进行的远程互动教学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学生电子作品《廉政建设进校园》受到省市纪委领导的大力赞赏。2009年元月13日,省市纪委领导一行十五人到校调研“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情况。浏览了学生制作的廉政建设电子小报、电脑绘画、动画等作品,对信息技术与廉政建设宣传有机整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倡导各地要向附小学习,拓展宣传形式,认真做好“小手拉大手”廉政教育活动。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学校这样大手笔的规划,大力度地推进信息化发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最近,又取得了哪些成果?对于学校今后的信息化建设您又是如何看待的?
彭文柱:教育成果捷报频传。近几年,参加全国、省、市各种教学及成果评比活动有6人次获全国比赛一等奖,12人次获全国二等奖,研究成果有26项获省一等奖,45项获省二等奖,充分显示了学校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与水平。
教育信息化之路任重道远,永无止境。加强教师信息化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大资源建设力度,加快信息化应用的步伐,扎实进行课题研究,发挥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信息化示范学校的作用,让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再创辉煌,是学校不断追求的目标。
第三篇:转型升级 助推发展心得体会
“转型升级 助推发展”心得体会
—郭家湾工业园区管委会
刘泉
根据县委统一部署要求,郭家湾工业园区组织开展了本次“转型升级 助推发展”为主题的讨论学习活动。本次讨论学习活动对于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创先争优,进一步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十二五”规划良好开局具有重大的意义,非常及时,很有必要。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把解放思想作为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工作开展的动力源泉和思想武器,通过扎实开展“转型升级 率先发展“活动,强化党员干部的发展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第一 全力加快转型升级
围绕工业园区,打造产业优势,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总量,扎实搞好招商引资及引进创新人才工作,转变招商引资的方式,在招大商、引巨资、引人才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坚定不移的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加强和改进企业服务工作,支持和鼓励企业搞创新、创品牌、上规模,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广阔,成长性好的骨干企业。第二 加强调整,积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发展和培育一批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改造和提升一批传统优势产业,把煤炭深加工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三是扶持和壮大一批重点企业,鼓励企业通过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品牌经营相结合的道路,打造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企业。
第三 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
充分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是科技创新,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科技创新与改造,加快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联,政府扶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制。二是供链创新,三是营销创新和积极运用网络等新兴的营销渠道,降低营销成本,增强竞争力。
第四 破解难题,努力强化企业要素保障 在土地方面,积极争取指标,合理安排用地,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一定的年限出租,探索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在资金方面,各银行要加大对企业的投入,通过组织存款,拆借资金等方式,使得贷款的资金空间较大,富有调剂余地,保证足量的信贷资金来源,在电力方面,加快电力项目建设,推进城乡电网改造。第五 齐抓共管,切实做好企业减负工作
给企业减负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的重要举措,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和当务之急,引导企业用好国家有关减免税收工作,制定优惠政策,放水养鱼,该减的减、该免的免,重点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支持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和行政执法监察行为,尽快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第四篇:职业教育发展论文
我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教学
安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
【摘要】: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以下目标。
【关键词】;职业发展教育问题改进办法
【正 文】: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简称,属于素质教育范畴。它是指在市场化背景下高校面向大学生开展的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培养和择业咨询指导为一体的教育活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现阶段作为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职业生涯理论创立于美国。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西方的职业指导理论发展形态经历了奠基、分化、整合三个阶段,形成了三个主要派系:强调个人特性与职业特性相匹配的特性论模式(如特性—因素论、人格类型论),强调个人内在动机和发展需求的自我成长理论模式(如需要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强调个人发展和所处外在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社会学习理论模式。纷繁复杂的科学理论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们对职业发展指导理论的认识。
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以下目标。态度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职业发展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职业发展教育在高校迅速推开,在多数高校进入了人才培养方案,并作为必修课开设。但是,作为一门规范课程或作为一项系统教育来说,职业发展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
1、重突击教育轻平时引导
一些高校针对非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几乎是空白,一旦学生要毕业了就狂轰滥炸,宣传口号满校园里挂,这讲座那报告,搞的学生晕头转向。其实,这时候的学生哪有心思听你讲呢?他们最希望走得了、走得好、走得早。规划虽然赶不上变化,但有规划的大学生活一定比没规划的大学生活充实。职业能力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平时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实行不同主题的职业指导教育十分必要。
2、职业发展教育缺乏协调性。
将学校和专业的就业情况作为衡量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就业指导如何反过来促进学校和专业的发展,做得还很不够;注重将大学生推向社会,对大学生如何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服务社会、获得成功缺乏指导,没有将学生个人的发展与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和谐协调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含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内容进行设计和优化。职业发展教育绝不仅仅是就业部门的事情,光靠一个职业发展教育课决不可能实现职业发展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学校教务部门、招生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含学工部、团委、院系学工办)也在对学生实施职业发展教育,他们的工作如何与职业发展教育课协调增效呢?此外,专业院系的领导、老师也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因为这关系到院系、专业的发展,说到底学生有出路老师就有活路。那么专业教师们应当在哪些方面以什么方式对学生实施职业发展教育呢?他们又如何与就业部门开展的工作相协调呢?
3、职业发展教育缺乏科学性。
现实中的职业发展教育缺少科学理论指导,很多人凭借过去做毕业生分配工作、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业信息收集与发布工作甚至行政工作的经验开展职业指导。很多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可以用“七个一”来概括:挂了一块牌子、建了一个网站、引进了一个系统、办了一份报纸、成立了一个协会、开了一门课、出了一本书。职业心理测验与职业咨询有相当高的专业要求,搞不好不仅不能帮助人甚至还会害人。课程教育这一块国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更没有统编教材,当然也几乎不可能统一,课是要开,可怎么开,讲什么?另外,我国政府至今没有出台权威的定期更新的职业词典,社会上究竟有哪些职业,这些职业如何分类,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科学系统的解决。
4、职业发展教育师资与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
实施职业发展教育关键在师资。调研发现:目前从事职业指导与职业发展教育的教师主要是兼职性质的较多,过去从事毕业分配或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大多数为干部或职员编制,要么是纯粹的党政管理干部,要么是从事学生工作的德育教师。另一方面,从事职业发展教育教学的教师学历
结构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缺少系统的专业训练,大多数是在摸索中前进。
国内缺少职业指导专门人才,既没有相关的本科专业也没有相关的研究生专业,最近教育部拟批准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试办职业指导研究生班,武汉理工大学就业中心与管理学院也正在积极申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职业生涯管理方向的硕士课程班。这无疑是令人鼓舞的消息!
教师的思想有多远,才能带学生走多远。职业生涯管理、职业生涯教育迫切需要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科中的专业方向,或者单独成为一个专业,招收与培养硕士以上的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可能孕育出更多的合格的职业发展教练。
职业发展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意识和技能,发展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综合教育活动,意义非常重大。大学职业发展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理性规划未来,提高职业生涯发展能力。为了促进学校职业发展教育课的改进,我通过查阅资料,联系自己的想法,总结出一下几点:
1、职业发展教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决定着这项教育的最终效果
必须务实创新、积极推进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严格的师资队伍准入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建立严格的职业发展教育教师准入制度,从源头上保证职业发展教育教师的质量和素质,充分考虑新进教师的学科背景和能力素质,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同时加强校内师资队伍的优化、筛选和整合,坚持高标准,该留则留,该转则转。完善师资队伍培养与发展机制。把大学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确保落实。加强教师培训工作,鼓励、支持他们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逐步实行持证上岗。重视校际交流和校企交流,学习借鉴他人经验。完善职业发展教育教师职称晋升制度,重视对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健全职业发展教育教师业务和事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机制。
2、切实加强领导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落实国办发〔2007〕26号文件关于“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院主管部门要做出明确安排和部署,高校要切实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工作,列入就业“一把手”工程,做好相关工作。要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效果列入就业工作评估范围。
3、明确列入教学计划
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各高校要依据自身情况制订具体教学计划,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建议本课程安排学时不少于38学时。
4、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应力求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要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
5、落实经费保障
学校要保证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经费投入,保证课程开发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经费。
参考文献
[1] 王研,李梅主编.职业生涯规划.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2] 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就业与发展——中国失业与就业战略.辽宁
人民出版社,1998.[3] 赵北平,雷五明主编.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4] 王国顺,熊英.浅谈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桂林航天工业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2002.[5] 姚贵平.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6(1).[6] 盛鹏飞.浅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要求.教育与现代化,2001
第五篇:副校长“转型升级,助推发展”心得
“转型升级,助推发展”心得
——做一名合格的副校长
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领导干部的当务之急,尤其作为校级领导,应该用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支撑,具备厚重的知识基础和文化底蕴,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同时还应具备协调上下级关系的能力等。作为副校长除具备如上各种素质和能力的之外,最应该做到,而且是很难做到的一点就是能够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即准确定位。
从所周知,副校长在工作上要对校长负责。依据分工任何一位副校长都要协助校长分管某一项或几项具体工作。一位合格的副校长或者说聪明智慧的副手应该使校长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大事、谋大计。而副校长如何自我定位,怎样演好自己的角色,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学校领导班子的和谐稳定、战斗力的强弱以及学校的发展。
工作之初茫然无措,既像无头苍蝇,又如冷手抓热馒头,心中无数,工作无序。尤其是无法给自己准确定位,所以根本谈不上做好校长的得力助手了。
至从参加领导干部提高培训后,尤其是多次收看全国各地几位专家教授的讲座视频,并联系工作实际,本职工作渐入佳境,逐渐理清了工作脉络和头绪,驱散了积郁在心头已久的愁云,心里也渐渐阳光起来,并开始对副校长一职有了新的解读和认识,与此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也似乎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这样的培训对于我来说绝对是
一次审视自我、反思自我、剖析自我、提高自我的大好机会,并以此为契机,改正不足,缩小差距,完善自我。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和践行的。
一、找准位置,工作到位但不越位
在提高培训过程中,我通过自学,查找各种与副校长职责相关书籍与资料,文本中几乎都明确地写道:“副校长协助校长分工负责领导管理学校的教学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总务后勤工作。”可见,副校长分管的某项工作是协助校长分管,所以作为副校长首先就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准坐标,当好配角。正所谓:志明则清,位清则正。
有的人将正职和副职比作一根绳子上的蚂蚱,还有人把正职和副职的关系比作影视戏曲作品表演中的主角与配角。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红花还需绿叶配”,讲的都是副职和正职的通力合作是十分重要的。
故此,在日常管理中,我始终恪守两点,一是不越位。在学校领导班子中,校长总揽全局,负总责,属于核心地位,而副校长虽独当一面,但仍处于从属和“配角”的位置上。因此,我时时提醒自己,并不断强化“配角”意识,绝不喧宾夺主,不越位,不抢位,甘当配角。但各项工作的完成一定都到位。二是不越权。通过工作实践,我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干什么的,应该干什么,应该怎么干。对份内工作严格按照“有职有权,责权统一”的原则,在大胆用权的同时,绝不把分管工作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不“独断专行”和擅自拍板,经常向校长和学校领导班子汇报工作,服从集体的领导。
二、当好参谋,不揽功推过
通过培训学习,我深深认识到,副校长是学校集体决策的参与者,要善于当参谋,要协助校长正确决策。所以,我始终紧密结合本岗位职责,多谋份内之事,为校长和学校领导集体决策提供准确适时、客观公正的依据,出良谋、划优策。
作为校长的得力助手,我不断强化和牢固树立“真抓实干”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左膀右臂”的作用,争当“开路先锋”。既不畏手畏脚,又不把担子全部扔给下属。首先做到揽分内之事,高质量地完成份内工作;其次揽琐碎之事,主动为校长分忧,尽可能不上交矛盾,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再次要揽难办之事,不揽方便容易之事,不揽有功有利之事。
通过实践我还感悟到,副校长作为学校集体中的一员,身为助手,必须增强全局观念,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工作中搭台不拆台,自觉维护领导班子团结。一是要树立工作“一盘棋”的思想,不打“小算盘”;二是要当“正人君子”,不搞“小动作”,胸怀坦荡,虚怀若谷,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三是要“照镜子”,不“打手电筒”;四要搞“五湖四海”,不另立“小山头”,不“拉帮结伙”,不搞“独立王国”,极力维护校长这一“主角”的地位和权威。
三、守岗尽责,任劳任怨,争创一流工作
学习和实践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守岗尽责”的内涵是丰富的,应该包括认真学习与自己分管工作的相关的方针、政策、先进的工作经验,研究自己分管工作的相关背景、了解过去怎么样,现在面临什么
样的形势,工作对象发生了哪些变化等等,努力研究并掌握工作的基本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让工作得到实质性的进展并取得实效,这才是对校长最大的支持,才是对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最大的贡献。
我以为“任劳任怨”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素质。这就要求我在工作中不但要勤奋工作,还要从大局出发,从维护领导班子团结出发,勇于承担责任。我在一个干训材料上看到一位副校长在总结自己工作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工作中应该有推功揽过的精神,作为副校长,在学校工作出现问题时,首先要维护校长的形象和领导权威,勇于承担责任,在有成绩时,要首先肯定校长和其他领导以及大家的工作。绝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其实这位副校长所说的“推功揽过的精神”就是“任劳任怨”,工作自己多干点,责任自己多担点,功劳荣誉远离点。
在自我提高学习中,我还读懂了什么是“人文精神”,有识之士把“人文精神”概括为三句话:“扎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别人提醒的自觉;关爱他人的善良。”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这样的人文精神,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在他心目中就一定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作为副校长就应具备“任劳任怨”这样的修养和素质,应该忠诚于教育事业,甚至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有了这种事业的神圣感、使命感、责任感,工作中吃点苦受点累,或者因为不被人理解而受到一些责难就都可以承受和宽容。我在工作实践中已经感受并体会到,宽容是一种美德,它是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一剂良药。正如一位关系学大师所说的一句名言:“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宽容大度,他就一定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他的工作也就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总之,当副手也是一种社会分工,也是工作的积累和历练,在其位谋其政,我担任了副校长这一职务,就要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常以“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来鼓舞和鞭策自己,用聪明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去完成自己的未竟事业,去铺就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