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市内六区土地平衡项目试点暂行办法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09:16: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印发市内六区土地平衡项目试点暂行办法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印发市内六区土地平衡项目试点暂行办法的通知》。

第一篇:关于印发市内六区土地平衡项目试点暂行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市内六区土地平衡项目试点暂行办法的通知

市内六区人民政府,有关委、局:

现将《市内六区土地平衡项目试点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天津市人民政府 二○○八年三月五日

市内六区土地平衡项目试点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提高土地资源效能,加快城市建设,实现资金平衡,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内六区经市人民政府确定的每区一个土地平衡项目和市区散片危陋平房拆迁地块,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土地平衡,是指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委托实施土地整理,通过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公开出让收回土地整理费用,按规定分配土地出让金政府收益,实现资金平衡。

第四条 和平、河东、河西、河北、南开、红桥区人民政府及市国土房管局、市规划局、市建委、市财政局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

第五条 市内六区人民政府自筹资金,组织开展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安置等工作,并可设立一个国有公司,作为市场化运作平台,具体实施相关工作。公司可按实际投入的0.8%提取管理费,作为日常运营经费。

第六条 实施土地平衡项目,市内六区人民政府应根据本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依据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和有关技术规定,提出《土地平衡项目申报书》,分别报市国土房管局、市规划局、市建委进行审核。

《土地平衡项目申报书》应包括用地位置、四至范围、规划策划、建设内容、开发强度、市政基础设施、平衡方式、经济测算及实施计划等内容。对不能自求平衡的项目地块与其他地块进行综合平衡。

第七条 市国土房管局会同市规划局、市建委对《土地平衡项目申报书》进行联合审核,提出意见反馈市内六区人民政府。

市国土房管局负责审核项目的开发强度、经济测算、平衡方式、实施计划。

市规划局负责审核项目位置、四至范围、规划策划、建设内容。

市建委负责审核市政基础设施实施方案。

第八条 市内六区人民政府根据反馈意见编制《土地平衡项目实施方案》,由市国土房管局、市规划局、市建委联合审查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九条 《土地平衡项目实施方案》应包括:用地位置、四至范围;现状土地面积、土地所有(使用)权人情况、地上房屋情况;规划性质、规划指标;土地预期出让价格、土地整理成本、政府收益等经济测算情况;土地平衡方式、土地出让、市政基础设施实施方案、开竣工及投入运营的时间等。

第十条 市人民政府审批《土地平衡项目实施方案》,并下达批复,明确政府收益分成政策,方案一经批准各有关部门及市内六区人民政府必须严格执行。

第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土地平衡项目实施方案》和纳入散片危陋平房拆迁计划的地块,市国土房管局列入土地整理计划,市土地整理中心向市内六区人民政府设立的国有公司出具土地整理委托书。

土地平衡项目由市规划局提出项目的规划条件,并将其纳入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市内六区人民政府设立的国有公司向市规划局申请办理规划条件审批手续;市建委将项目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列入年度实施计划。

第十二条 市内六区人民政府根据土地整理计划及土地整理委托书、规划条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等文件,实施集体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安置,对需要拆迁的地上物按规定办理土地、房屋产权注销登记手续,并做好征地拆迁的稳定工作。

第十三条 区政府负责地块土地整理成本的核算,市土地整理中心根据本市土地出让成本核算办法及市人民政府有关文件要求进行审核。

第十四条 土地平衡项目和市区散片危陋平房拆迁地块整理完毕后,市土地整理中心统一委托天津土地交易中心公开出让。

第十五条 根据土地平衡项目招商引资需求,可采取综合评标与拍卖、挂牌相结合的形式,实施公开出让;也可由区政府对拆迁补偿费、土地交付时限等事项进行约定,按现状条件公开出让,区政府在规定时间内将达到净地条件的土地交付给受让方使用。

第十六条 土地出让后,受让方与市国土房管局签订出让合同,按规定缴纳土地出让金,土地整理成本返还给各区土地整理实施单位。

第十七条 土地出让金政府收益由市财政局根据有关规定扣除后,按市、区两级财政各50%的比例分配,按照有关规定使用;散片危陋平房拆迁地块,土地收益全部返还区财政,用于困难家庭的拆迁补偿和安置。

第十八条 市国土房管局、市规划局、市建委依据职责对市内六区人民政府负责试点工作的部门、人员进行政策培训和业务指导,加强服务,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第十九条 纳入试点的土地平衡项目实行目标考核制度,市国土房管局、市规划局、市建委负责推动、检查、监督各项工作落实,市政府督查室定期报告进展情况。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关于印发《吉林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吉林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

吉林省国土资源厅 日期:2012-03-23

来源: 吉林省国土资源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吉土整发〔2012〕1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吉林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已经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吉林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二年二月十四日

吉林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全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确保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我省土地整治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土地整治项目是指在吉林省境内,使用中央和省级财政土地整治相关资金实施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示范建设和一般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土地整治项目,其中土地整治相关资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和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等。使用其他资金的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工作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土地整治项目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利用计划、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成立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全省的土地整治工作,负责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国土资源厅,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行联络员制度,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能分工密切配合,协调推进相关工作。

第五条 市、县、乡三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整治工作,并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有关问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财政、发改、监察、环保、住建、交通、水利、农业、林业、审计、农发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土地整治的相关工作。各级土地整理机构负责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的具体技术性、事务性工作。

在土地整治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六条 土地整治工程建设程序包括:项目建议书(专项规划或方案)、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实施准备(包括工程招投标和实施方案编报等)、项目实施、竣工验收和后评价等阶段。

第二章 组织管理体系

第七条 土地整治项目按照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宏观指导、政策研究、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市级人民政府负责项目实施指导、协调推进、监督管理和考评,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的管理方式。具体组织形式是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企业竞争介入、农民参与,落实共同责任。

第八条 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具体负责全省土地整治的监管工作。主要职责为:

(一)省国土资源厅

1.负责全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指导,项目实施协调管理、绩效评价制度建设,组织开展项目信息备案。对项目可行性研究、勘测设计、招标代理、监理、施工、决算审计等参建单位实行市场准入和业绩考核登记备案管理,开展土地整治相关技术业务培训。

2.负责组织对市、县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查论证,组织项目立项,审查批准项目规划设计,对项目实施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开展项目竣工验收及后评价。组织开展中央支持的土地整治项目申报、方案编报等工作。

3.负责土地整治项目的政策咨询解答、项目实施期间重大问题答复、强化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技术保障措施。

(二)省财政厅

1.负责全省土地整治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指导、监管和绩效评价有关工作。

2.负责财政性资金投资的各类土地整治项目预算、竣工结(决)算评价与审查,组织开展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

3.负责中央支持的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的申请,参与相关项目申报,方案编报、实施情况监督检查等有关工作。

第九条 市(州)人民政府负责本区域内土地整治项目的组织管理、协调推进、监督检查和考评等工作。具体工作可由市(州)国土资源局和财政局联合开展。市级人民政府主要职责:

(一)督促协调县级人民政府落实土地整治项目目标任务和配套资金,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

(二)开展项目监督检查,配合省直有关部门开展项目全过程管理和监督检查。

(三)加强绩效考核,健全并执行监督检查和问责制度。

第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是所在地项目实施管理主体,负责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程序,对项目实施负总责。主要职责:

(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土地整治项目的踏勘、选址、论证和项目申报工作。中央和省重点支持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项目申报单位为县级人民政府,一般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申报单位为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二)确定项目承担单位。中央和省重点支持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项目承担单位,由县级人民政府组建项目法人单位,一般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可由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土地整理机构承担。项目法人单位是项目建设责任主体,对项目实施、工程建设质量、进度和资金安全负总责,并对县级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负责。中央和省重点支持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项目要在项目建议书(专项规划或方案)确定后,可行性研究成果申报前,完成项目法人单位组建工作。

(三)对项目进行全程管理,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组织开展项目设计初步审查、资金申请、工程招投标、实施管理、竣工初验和工程移交等。项目承担单位在确定可行性研究、勘测设计、工程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时,要坚持参建单位承揽的项目与其技术力量和施工能力相适应的原则,严禁超越资质和能力承揽土地整治项目。

(四)项目所在地财政部门须认真审核项目承担单位提出的资金使用计划,并依据项目实施进度直接拨付工程建设资金,减少中间拨款环节,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规范、有效运行。项目承担单位应定期将资金拨付使用情况报所在地财政、国土资源部门备案。

(五)落实项目目标任务责任制,建立绩效考核问责制。严格执行各项工程管理制度,切实加强项目全程管理和监督检查,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

(六)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项目稽查、检查、审计和调查研究等工作,科学编制并及时上报项目总体方案、方案(计划),认真执行项目报备和进度报告制度。

第十一条 项目建设范围跨县(市、区)界的或在若干县(市、区)范围内的,市(州)级人民政府是所在地项目实施管理主体,负责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对项目实施负总责。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做好协调配合工作。项目建设范围跨市(州)界的,由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指定市(州)或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三章 项目申报立项

第十二条 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和土地整治专项资金收支情况,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要求,提出项目申报要求或拟定项目计划,发布项目申报指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建立土地整治项目储备库。

第十三条 项目申报条件

(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利用计划,符合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规划,并与当地其他规划相衔接。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作出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影响的对策措施。

(二)项目应以农田整治为重点,土地相对集中连片,项目区划定一般以流域、乡村行政界为边界,项目建设规模和分项目片大小确定应综合考虑经济、技术等条件,项目区一般具备基本的农业生产条件;有条件的地区,可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散乱、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整治。

(三)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应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科学合理确定项目建设规模、新增耕地和投资标准等指标。

(四)项目所在地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和群众积极性较高。申报的项目要提交土地证书或权属证明,相邻权属单位要签字盖章,确保土地权属合法、产权明晰无争议,并落到权属界线图上。

(五)项目应当优先在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增地增产潜力大的地区安排。

(六)严格控制土地开发。禁止在法律法规规定的禁止开垦区域内开垦耕地。

第十四条 项目申报程序

(一)项目申报单位根据项目申报要求,组织项目选址踏勘,拟定申报项目,编制项目建议书,并向省国土资源厅提出项目申请。

(二)项目建议书经省国土资源厅审核同意后,项目申报单位或承担单位依法采取招标等公开方式,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按照有关要求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实施方案。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实施方案应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国土、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和项目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以及有关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论证后报省国土资源厅申请立项。

第十五条 项目申报材料

(一)项目申报单位的申报文件。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实施方案,包括文本、附表、附图和相应电子文档。

(三)项目申报单位组织项目可行性研究审查的论证意见、新增耕地来源分析报告、县级水利和环保等有关部门的审查意见、项目选址踏勘报告、土地清查报告、公众参与意见、权属调整意向书等。

(四)涉及居民点搬迁改造的,需附项目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的居民点搬迁改造方案、配套资金承诺书等材料,以及涉及相关权益主体的明确意见。

(五)其他有关证明文件和资料。

第十六条 省国土资源厅受理项目申报材料后,组织开展项目审查和论证,对通过审查和论证的项目,批准立项。其中,中央和省重点支持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项目,经省国土厅、财政厅审核后报省政府批准立项。

经审查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成果是开展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的纲领性文件,未经原审查批准机关同意,不得擅自调整项目建设范围、建设规模、新增耕地等目标任务和增加投资规模。

第四章 项目设计和预算管理

第十七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采取招标等公开方式确定项目勘测设计及预算编制单位,并签订合同,明确相关责任和义务。勘测设计和预算编制单位应在其资质许可范围内承揽勘测设计和预算编制任务,并对其成果质量负责。

项目规划设计应按照立项批复有关要求,符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确定的建设范围、目标任务和投资规模,其成果应满足土地整治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

规划设计方案应在项目区进行公告,征求项目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的意见,并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完善。

第十八条 项目申报单位应当会同相关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有关规范对项目承担单位提交的项目设计成果进行初步审查。通过审查的设计和预算成果分别报省国土资源厅和财政厅进行评审。申报的材料包括:

(一)项目申报单位出具的设计和预算评审申请文件。

(二)项目初步设计报告、预算书和有关图册(包括电子材料)。

(三)征求乡镇人民政府和村组、群众意见的情况说明。

(四)项目申报单位的审查意见。

(五)其他有关证明资料。

第十九条 项目申报单位依据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的审查意见,调整完善项目设计和预算。项目申报单位根据省财政厅审定批准的项目预算,向项目承担单位下达项目建设任务和预算。同时,应将项目设计及预算最终成果及有关批复文件等材料组卷报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

第二十条 项目资金预算管理应按照《吉林省财政厅 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吉林省土地整治项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吉财非税〔2011〕364号)有关规定执行。中央和省重点支持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项目资金预算,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国土资源厅根据项目总体实施方案和规划设计预算安排下达。

第五章 项目实施准备

第二十一条 县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核实项目区土地权属和利用状况,确保每宗地界址清楚、权属合法、地类和面积准确,相关补偿方案等无争议,为施工创造条件。

地类认定要以上一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依据,面积以实测为准。涉及土地权属调整的要制定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并在相关乡(镇)、村公告15天。权属调整方案经征求意见并公告无异议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项目实施过程中一般不做权属调整。

第二十二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根据下达的项目建设任务和预算,制定项目总体实施方案,分配项目建设任务和预算,报项目申报单位审查,开展项目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建设工期超过1年的项目,同时应编制实施方案。

第二十三条 总体实施方案和实施方案是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的重要保障,是项目主管部门进行项目考核评价的依据和基础。项目申报单位应对总体实施方案和实施方案进行审查,并按规定时间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

总体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概况说明和编制依据、主要建设任务目标和技术指标、项目实施流程、分任务和计划安排、组织部署和实施准备、实施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计划,施工部署和主要工程措施,项目实施控制、管理和保障措施。

实施方案应按照有关技术要求编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总体进展情况,上一工程有关情况,包括完成的工程任务与计划、项目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情况、项目调整与变更情况、主要经验与存在问题,本工程建设任务、进度安排、资金筹措与使用计划和保障措施。

项目承担单位应根据实施方案安排,制订项目工程施工、监理和设备招标工作方案报项目申报单位审批后,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及时组织开展相关招投标工作。

第二十四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按有关规定采取招标等公开方式确定符合资质条件的监理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并按照确定的工程招投标组织形式,在有关部门监督下确定符合资质条件的工程施工单位。项目招投标工作一般应在市(州)以上人民政府政务大厅招投标服务中心进行,并全程接受纪检监察和检察部门监督。

第二十五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做好项目公告,利用各种媒体开展项目实施宣传工作,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土地整治项目一经批准,应冻结土地权利变更登记、停止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停止办理土地权利转移、抵押等登记手续。

有关单位和个人对项目实施有异议的,由项目承担单位负责解决或提请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解决。

项目承担单位应组织项目实施设计技术交底,为监理单位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组织施工单位完成设备、材料的准备和项目开工前的清场等工作,向项目申报单位提出项目开工申请报告,经审核批准后,开始施工。

第六章 项目实施

第二十六条 项目实施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公告制、审计制和绩效考核制度。

项目承担单位要建立项目法人责任制,由项目法定代表人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和资金负总责。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行政领导人对工程质量负领导责任。项目工程质量行政领导责任人,项目法定代表人,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法定代表人,要按各自职责对其经手的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项目建设相关单位人员根据职责分工负相应责任。

第二十七条 项目承担单位负责项目实施管理,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进行管理,督促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和合同约定,实施工程监理,提供技术服务。控制工程投资、质量和进度,协调处理项目实施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组织农民参与项目建设,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组织单位、单项工程验收,定期开展项目内部审计。做好相关工程移交工作,及时做好项目实施阶段档案资料整理归档。

建立项目实施动态巡查制度,检查项目实施进度、工程质量和投资等情况。并组织做好相关方案(计划)编报、项目报备和进度申报有关工作。市级人民政府积极协调指导项目建设管理,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的方式,督促项目建设任务落实,开展项目考核和绩效评价工作。

第二十八条 严格控制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设计变更,规划设计确需变更的,应按相关规定进行。对设计变更引起的项目投资增加部分原则上应由项目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自筹解决。

(一)变更包括一般变更和特殊变更两种类型。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一般变更:项目区的工程位置发生部分变化,且相应工程量和投资基本不变;调整位置的地块面积占项目建设总规模的比例小于10%(含等于,但不得超过100公顷);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其他工程等投资结构之间的增减变化不超过批准预算5%(含等于)。其中灌溉与排水工程和田间道路工程的工程量原则上不低于批准工程量;单项工程内部调整原则不超过该单项工程批复预算的20%(含等于,但不得超过500万元)。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特殊变更:调整位置的地块面积占项目建设总规模的比例大于10%,但不得超过50%;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其他工程等投资结构之间的增减变化超过批准预算5%。中央和省重点支持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项目以中标标段为基本核算单位。

(二)变更审批程序。

申报单位为县级人民政府的项目,一般变更由项目承担单位提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特殊变更由县级人民政府审核并提报变更方案,报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申报单位为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项目,一般变更由项目承担单位提报变更方案,报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批,特殊变更由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请县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九条 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规范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项目资金要做到专款专用、专户专账管理和单独核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超支出范围和标准开支,更不得滞留、截留、挤占和挪用项目资金。资金拨付必须控制在项目预算范围内,严格按照合同规定、进度和规定程序支付。涉及拆迁补偿费应由项目承担单位按照补偿标准、拨付计划,并经公示无异议后直接支付给农户。经结算后剩余资金按有关规定处理。要建立、健全项目会计核算和内部稽核制度,对项目资金实行全程管理与监督。

第七章 项目验收

第三十条 项目验收严格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其中分部工程由监理单位组织验收,单位工程、单项工程由项目承担单位组织验收,竣工初验由项目申报单位组织,项目终验由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国家和省人民政府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一条 项目工程施工结束后,项目承担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组织项目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以及农业、水利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与村民代表对单位工程和单项工程进行验收。全部工程通过验收后,做好竣工自查和初验准备工作,并向项目申报单位提出初验申请。

竣工初验应当提交项目竣工初验申请报告,并附项目竣工报告、工程监理报告、工程结算审核报告、竣工财务决算报告、竣工决算审计报告、土地权属报告以及项目竣工图等资料。项目竣工验收材料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编报。

项目建设各相关单位,按照项目验收有关规定,对工程及项目实施全部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组卷,结合验收阶段工作,进行验收自查,并配合项目承担单位做好各阶段验收工作。

第三十二条 项目申报单位应根据项目承担单位申请,通过委托专业机构核查,组织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等有关行业专家,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内业核查和会审等方式,进行项目初验。初验合格的,项目申报单位出具项目初验报告或意见。

项目通过初验后,项目申报单位应组织编制有关材料,评价项目完成情况和综合效益,报经省财政厅审查竣工决算后,向省国土资源厅提交竣工验收申请,申请项目终验。

第三十三条 省国土资源厅收到项目申报单位的验收申请后,编制项目验收计划方案。委托专业机构对新增耕地测量核定、抽查主要工程质量进行评定,并进行效益评估。同时,组织有关专家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内业核查和会审等方式,进行项目终验。验收合格的项目,下达验收批复,并抄送省财政厅备案。验收不合格的项目,责令项目申报单位限期组织整改,直至达到合格标准要求。土地整治项目竣工后涉及土地权属、地类、面积变更的,要及时开展变更调查,办理变更登记。

第三十四条 各项目参建单位应按照档案管理有关规定做好项目相关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项目申报单位、承担单位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指定专人负责管理项目档案资料,及时收集、整理、登记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各环节文件、资料和图件等,立卷归档,分类管理,安排专用场所保管。

勘测设计、监理及施工等单位应做好工程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并根据项目及档案管理规定对项目资料进行移交及保存管理。

项目竣工验收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向项目所在地政府的国土资源部门移交项目档案。

项目档案管理单位和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履行职责,对失职的单位和人员,要依法严肃处理。

第八章 移交管护

第三十五条 项目所在地政府应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建立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和经费,切实做好工程后期管护工作。项目移交管护管理办法由项目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制定。项目竣工验收前,项目承担单位应按县级人民政府的规定,与项目接收管护单位(所在地乡镇政府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项目资产移交管护协议。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项目承担单位应提供项目资产移交清单,移交给接收管护单位。

项目涉及权属调整的,应由项目申报单位组织有关单位,按照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及时进行土地权属调整,明晰土地权属和土地权益分配。

第九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六条 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开展项目实施信息化管理和建立工程质量报告制度。土地整治项目相关单位应按相关规定及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报告,项目所在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及时将项目实施情况和有关信息通过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报备。项目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要建立工程质量报告制度,加强施工现场检查,项目建设各相关单位要如实反映工程质量情况,对重大问题,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和项目承担单位要及时上报,对弄虚作假和隐瞒不报的,要追究有关领导、责任人和项目承担单位法人责任。

第三十七条 省直有关部门、市级人民政府建立项目监督检查、廉政建设、跟踪审计和绩效考核等制度,采取主管部门负责、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对项目施工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与管理、廉政建设等情况进行全程监管。市、县级人民政府要将项目实施管理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责任,追效问责。

第三十八条 省直有关部门在对项目开展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工程施工、监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责成项目承担单位对其整改或按规定予以处罚。对项目承担单位未按规定履行管理职责、玩忽职守等行为,责成其主管机关督促整改或进行处罚。

相关人员在项目实施及资金管理工作中,出现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行为的,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九条 项目申报单位及法人单位应主动接受并配合有关纪检监察、检察、审计等部门开展有关工作,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所需资料。

项目建设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工程施工现场要对项目参建单位名称和法人信息挂牌公示,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所在地政府要公布质量举报电话。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项目建设工程质量问题有权检举、控告和投诉。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按照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工作有关要求,适时组织开展项目后评价工作。明确评价工作程序、方法,并积极开展后评价成果的应用。项目承担单位要主动配合,协助做好项目后评价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实地调查,并做好项目实施自我评价工作。

项目所在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项目实施后土地利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合理利用土地,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效益,防止耕地撂荒。

第四十一条 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应建立土地整治项目监督检查及绩效评价制度,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项目实施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和评估,并将检查和评估结果上报省政府。

第十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开展土地整治项目相关配套科学研究工作,鼓励技术和管理制度创新。

项目管理过程涉及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由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另行制定。

第四十三条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参照本办法制定本级项目管理办法。

第四十四条 本暂行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执行中的有关问题,由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篇:关于印发《吉林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写写帮推荐)

吉土整发〔2012〕1号

关于印发《吉林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吉林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已经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二月十四日

吉林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全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确保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我省土地整治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土地整治项目是指在吉林省境内,使用中央和省级财政土地整治相关资金实施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示范建设和一般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土地整治项目,其中土地整治相关资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和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等。使用其他资金的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工作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土地整治项目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利用计划、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成立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全省的土地整治工作,负责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国土资源厅,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行联络员制度,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能分工密切配合,协调推进相关工作。

第五条 市、县、乡三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整治工作,并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有关问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财政、发改、监察、环保、住建、交通、水利、农业、林业、审计、农发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土地整治的相关工作。各级土地整理机构负责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的具体技术性、事务性工作。

在土地整治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六条 土地整治工程建设程序包括:项目建议书(专项规划或方案)、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实施准备(包括工程招投标和实施方案编报等)、项目实施、竣工验收和后评价等阶段。

第二章 组织管理体系

第七条 土地整治项目按照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宏观指导、政策研究、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市级人民政府负责项目实施指导、协调推进、监督管理和考评,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的管理方式。具体组织形式是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企业竞争介入、农民参与,落实共同责任。

第八条 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具体负责全省土地整治的监管工作。主要职责为:

(一)省国土资源厅

1.负责全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指导,项目实施协调管理、绩效评价制度建设,组织开展项目信息备案。对项目可行性研究、勘测设计、招标代理、监理、施工、决算审计等参建单位实行市场准入和业绩考核登记备案管理,开展土地整治相关技术业务培训。

2.负责组织对市、县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查论证,组织项目立项,审查批准项目规划设计,对项目实施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开展项目竣工验收及后评价。组织开展中央支持的土地整治项目申报、方案编报等工作。

3.负责土地整治项目的政策咨询解答、项目实施期间重大问题答复、强化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技术保障措施。

(二)省财政厅

1.负责全省土地整治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指导、监管和绩效评价有关工作。

2.负责财政性资金投资的各类土地整治项目预算、竣工结(决)算评价与审查,组织开展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

3.负责中央支持的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的申请,参与相关项目申报,方案编报、实施情况监督检查等有关工作。

第九条 市(州)人民政府负责本区域内土地整治项目的组织管理、协调推进、监督检查和考评等工作。具体工作可由市(州)国土资源局和财政局联合开展。市级人民政府主要职责:

(一)督促协调县级人民政府落实土地整治项目目标任务和配套资金,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

(二)开展项目监督检查,配合省直有关部门开展项目全过程管理和监督检查。

(三)加强绩效考核,健全并执行监督检查和问责制度。

第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是所在地项目实施管理主体,负责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程序,对项目实施负总责。主要职责:

(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土地整治项目的踏勘、选址、论证和项目申报工作。中央和省重点支持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项目申报单位为县级人民政府,一般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申报单位为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二)确定项目承担单位。中央和省重点支持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项目承担单位,由县级人民政府组建项目法人单位,一般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可由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土地整理机构承担。项目法人单位是项目建设责任主体,对项目实施、工程建设质量、进度和资金安全负总责,并对县级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负责。中央和省重点支持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项目要在项目建议书(专项规划或方案)确定后,可行性研究成果申报前,完成项目法人单位组建工作。

(三)对项目进行全程管理,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组织开展项目设计初步审查、资金申请、工程招投标、实施管理、竣工初验和工程移交等。项目承担单位在确定可行性研究、勘测设计、工程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时,要坚持参建单位承揽的项目与其技术力量和施工能力相适应的原则,严禁超越资质和能力承揽土地整治项目。

(四)项目所在地财政部门须认真审核项目承担单位提出的资金使用计划,并依据项目实施进度直接拨付工程建设资金,减少中间拨款环节,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规范、有效运行。项目承担单位应定期将资金拨付使用情况报所在地财政、国土资源部门备案。

(五)落实项目目标任务责任制,建立绩效考核问责制。严格执行各项工程管理制度,切实加强项目全程管理和监督检查,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

(六)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项目稽查、检查、审计和调查研究等工作,科学编制并及时上报项目总体方案、方案(计划),认真执行项目报备和进度报告制度。

第十一条

项目建设范围跨县(市、区)界的或在若干县(市、区)范围内的,市(州)级人民政府是所在地项目实施管理主体,负责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对项目实施负总责。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做好协调配合工作。项目建设范围跨市(州)界的,由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指定市(州)或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三章 项目申报立项

第十二条 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和土地整治专项资金收支情况,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要求,提出项目申报要求或拟定项目计划,发布项目申报指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建立土地整治项目储备库。

第十三条 项目申报条件

(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利用计划,符合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规划,并与当地其他规划相衔接。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作出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影响的对策措施。

(二)项目应以农田整治为重点,土地相对集中连片,项目区划定一般以流域、乡村行政界为边界,项目建设规模和分项目片大小确定应综合考虑经济、技术等条件,项目区一般具备基本的农业生产条件;有条件的地区,可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散乱、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整治。

(三)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应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科学合理确定项目建设规模、新增耕地和投资标准等指标。

(四)项目所在地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和群众积极性较高。申报的项目要提交土地证书或权属证明,相邻权属单位要签字盖章,确保土地权属合法、产权明晰无争议,并落到权属界线图上。

(五)项目应当优先在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增地增产潜力大的地区安排。

(六)严格控制土地开发。禁止在法律法规规定的禁止开垦区域内开垦耕地。

第十四条 项目申报程序

(一)项目申报单位根据项目申报要求,组织项目选址踏勘,拟定申报项目,编制项目建议书,并向省国土资源厅提出项目申请。

(二)项目建议书经省国土资源厅审核同意后,项目申报单位或承担单位依法采取招标等公开方式,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按照有关要求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实施方案。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实施方案应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国土、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和项目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以及有关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论证后报省国土资源厅申请立项。

第十五条 项目申报材料

(一)项目申报单位的申报文件。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实施方案,包括文本、附表、附图和相应电子文档。

(三)项目申报单位组织项目可行性研究审查的论证意见、新增耕地来源分析报告、县级水利和环保等有关部门的审查意见、项目选址踏勘报告、土地清查报告、公众参与意见、权属调整意向书等。

(四)涉及居民点搬迁改造的,需附项目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的居民点搬迁改造方案、配套资金承诺书等材料,以及涉及相关权益主体的明确意见。

(五)其他有关证明文件和资料。

第十六条 省国土资源厅受理项目申报材料后,组织开展项目审查和论证,对通过审查和论证的项目,批准立项。其中,中央和省重点支持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项目,经省国土厅、财政厅审核后报省政府批准立项。

经审查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成果是开展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的纲领性文件,未经原审查批准机关同意,不得擅自调整项目建设范围、建设规模、新增耕地等目标任务和增加投资规模。

第四章 项目设计和预算管理

第十七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采取招标等公开方式确定项目勘测设计及预算编制单位,并签订合同,明确相关责任和义务。勘测设计和预算编制单位应在其资质许可范围内承揽勘测设计和预算编制任务,并对其成果质量负责。

项目规划设计应按照立项批复有关要求,符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确定的建设范围、目标任务和投资规模,其成果应满足土地整治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

规划设计方案应在项目区进行公告,征求项目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的意见,并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完善。

第十八条 项目申报单位应当会同相关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有关规范对项目承担单位提交的项目设计成果进行初步审查。通过审查的设计和预算成果分别报省国土资源厅和财政厅进行评审。申报的材料包括:

(一)项目申报单位出具的设计和预算评审申请文件。

(二)项目初步设计报告、预算书和有关图册(包括电子材料)。

(三)征求乡镇人民政府和村组、群众意见的情况说明。

(四)项目申报单位的审查意见。

(五)其他有关证明资料。

第十九条 项目申报单位依据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的审查意见,调整完善项目设计和预算。项目申报单位根据省财政厅审定批准的项目预算,向项目承担单位下达项目建设任务和预算。同时,应将项目设计及预算最终成果及有关批复文件等材料组卷报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

第二十条 项目资金预算管理应按照《吉林省财政厅 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吉林省土地整治项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吉财非税〔2011〕364号)有关规定执行。中央和省重点支持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项目资金预算,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国土资源厅根据项目总体实施方案和规划设计预算安排下达。

第五章 项目实施准备

第二十一条

县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核实项目区土地权属和利用状况,确保每宗地界址清楚、权属合法、地类和面积准确,相关补偿方案等无争议,为施工创造条件。

地类认定要以上一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依据,面积以实测为准。涉及土地权属调整的要制定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并在相关乡(镇)、村公告15天。权属调整方案经征求意见并公告无异议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项目实施过程中一般不做权属调整。

第二十二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根据下达的项目建设任务和预算,制定项目总体实施方案,分配项目建设任务和预算,报项目申报单位审查,开展项目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建设工期超过1年的项目,同时应编制实施方案。

第二十三条

总体实施方案和实施方案是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的重要保障,是项目主管部门进行项目考核评价的依据和基础。项目申报单位应对总体实施方案和实施方案进行审查,并按规定时间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

总体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概况说明和编制依据、主要建设任务目标和技术指标、项目实施流程、分任务和计划安排、组织部署和实施准备、实施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计划,施工部署和主要工程措施,项目实施控制、管理和保障措施。

实施方案应按照有关技术要求编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总体进展情况,上一工程有关情况,包括完成的工程任务与计划、项目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情况、项目调整与变更情况、主要经验与存在问题,本工程建设任务、进度安排、资金筹措与使用计划和保障措施。

项目承担单位应根据实施方案安排,制订项目工程施工、监理和设备招标工作方案报项目申报单位审批后,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及时组织开展相关招投标工作。

第二十四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按有关规定采取招标等公开方式确定符合资质条件的监理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并按照确定的工程招投标组织形式,在有关部门监督下确定符合资质条件的工程施工单位。项目招投标工作一般应在市(州)以上人民政府政务大厅招投标服务中心进行,并全程接受纪检监察和检察部门监督。

第二十五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做好项目公告,利用各种媒体开展项目实施宣传工作,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土地整治项目一经批准,应冻结土地权利变更登记、停止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停止办理土地权利转移、抵押等登记手续。

有关单位和个人对项目实施有异议的,由项目承担单位负责解决或提请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解决。

项目承担单位应组织项目实施设计技术交底,为监理单位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组织施工单位完成设备、材料的准备和项目开工前的清场等工作,向项目申报单位提出项目开工申请报告,经审核批准后,开始施工。

第六章 项目实施

第二十六条 项目实施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公告制、审计制和绩效考核制度。

项目承担单位要建立项目法人责任制,由项目法定代表人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和资金负总责。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行政领导人对工程质量负领导责任。项目工程质量行政领导责任人,项目法定代表人,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法定代表人,要按各自职责对其经手的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项目建设相关单位人员根据职责分工负相应责任。

第二十七条 项目承担单位负责项目实施管理,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进行管理,督促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和合同约定,实施工程监理,提供技术服务。控制工程投资、质量和进度,协调处理项目实施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组织农民参与项目建设,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组织单位、单项工程验收,定期开展项目内部审计。做好相关工程移交工作,及时做好项目实施阶段档案资料整理归档。

建立项目实施动态巡查制度,检查项目实施进度、工程质量和投资等情况。并组织做好相关方案(计划)编报、项目报备和进度申报有关工作。市级人民政府积极协调指导项目建设管理,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的方式,督促项目建设任务落实,开展项目考核和绩效评价工作。

第二十八条

严格控制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设计变更,规划设计确需变更的,应按相关规定进行。对设计变更引起的项目投资增加部分原则上应由项目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自筹解决。

(一)变更包括一般变更和特殊变更两种类型。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一般变更:项目区的工程位置发生部分变化,且相应工程量和投资基本不变;调整位置的地块面积占项目建设总规模的比例小于10%(含等于,但不得超过100公顷);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其他工程等投资结构之间的增减变化不超过批准预算5%(含等于)。其中灌溉与排水工程和田间道路工程的工程量原则上不低于批准工程量;单项工程内部调整原则不超过该单项工程批复预算的20%(含等于,但不得超过500万元)。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特殊变更:调整位置的地块面积占项目建设总规模的比例大于10%,但不得超过50%;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其他工程等投资结构之间的增减变化超过批准预算5%。中央和省重点支持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项目以中标标段为基本核算单位。

(二)变更审批程序。

申报单位为县级人民政府的项目,一般变更由项目承担单位提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特殊变更由县级人民政府审核并提报变更方案,报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申报单位为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项目,一般变更由项目承担单位提报变更方案,报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批,特殊变更由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请县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九条 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规范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项目资金要做到专款专用、专户专账管理和单独核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超支出范围和标准开支,更不得滞留、截留、挤占和挪用项目资金。资金拨付必须控制在项目预算范围内,严格按照合同规定、进度和规定程序支付。涉及拆迁补偿费应由项目承担单位按照补偿标准、拨付计划,并经公示无异议后直接支付给农户。经结算后剩余资金按有关规定处理。要建立、健全项目会计核算和内部稽核制度,对项目资金实行全程管理与监督。

第七章

项目验收

第三十条 项目验收严格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其中分部工程由监理单位组织验收,单位工程、单项工程由项目承担单位组织验收,竣工初验由项目申报单位组织,项目终验由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国家和省人民政府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一条 项目工程施工结束后,项目承担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组织项目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以及农业、水利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与村民代表对单位工程和单项工程进行验收。全部工程通过验收后,做好竣工自查和初验准备工作,并向项目申报单位提出初验申请。

竣工初验应当提交项目竣工初验申请报告,并附项目竣工报告、工程监理报告、工程结算审核报告、竣工财务决算报告、竣工决算审计报告、土地权属报告以及项目竣工图等资料。项目竣工验收材料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编报。

项目建设各相关单位,按照项目验收有关规定,对工程及项目实施全部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组卷,结合验收阶段工作,进行验收自查,并配合项目承担单位做好各阶段验收工作。

第三十二条 项目申报单位应根据项目承担单位申请,通过委托专业机构核查,组织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等有关行业专家,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内业核查和会审等方式,进行项目初验。初验合格的,项目申报单位出具项目初验报告或意见。

项目通过初验后,项目申报单位应组织编制有关材料,评价项目完成情况和综合效益,报经省财政厅审查竣工决算后,向省国土资源厅提交竣工验收申请,申请项目终验。

第三十三条

省国土资源厅收到项目申报单位的验收申请后,编制项目验收计划方案。委托专业机构对新增耕地测量核定、抽查主要工程质量进行评定,并进行效益评估。同时,组织有关专家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内业核查和会审等方式,进行项目终验。验收合格的项目,下达验收批复,并抄送省财政厅备案。验收不合格的项目,责令项目申报单位限期组织整改,直至达到合格标准要求。土地整治项目竣工后涉及土地权属、地类、面积变更的,要及时开展变更调查,办理变更登记。

第三十四条

各项目参建单位应按照档案管理有关规定做好项目相关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项目申报单位、承担单位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指定专人负责管理项目档案资料,及时收集、整理、登记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各环节文件、资料和图件等,立卷归档,分类管理,安排专用场所保管。

勘测设计、监理及施工等单位应做好工程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并根据项目及档案管理规定对项目资料进行移交及保存管理。

项目竣工验收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向项目所在地政府的国土资源部门移交项目档案。

项目档案管理单位和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履行职责,对失职的单位和人员,要依法严肃处理。

第八章

移交管护

第三十五条 项目所在地政府应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建立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和经费,切实做好工程后期管护工作。项目移交管护管理办法由项目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制定。项目竣工验收前,项目承担单位应按县级人民政府的规定,与项目接收管护单位(所在地乡镇政府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项目资产移交管护协议。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项目承担单位应提供项目资产移交清单,移交给接收管护单位。

项目涉及权属调整的,应由项目申报单位组织有关单位,按照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及时进行土地权属调整,明晰土地权属和土地权益分配。

第九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六条

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开展项目实施信息化管理和建立工程质量报告制度。土地整治项目相关单位应按相关规定及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报告,项目所在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及时将项目实施情况和有关信息通过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报备。项目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要建立工程质量报告制度,加强施工现场检查,项目建设各相关单位要如实反映工程质量情况,对重大问题,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和项目承担单位要及时上报,对弄虚作假和隐瞒不报的,要追究有关领导、责任人和项目承担单位法人责任。

第三十七条

省直有关部门、市级人民政府建立项目监督检查、廉政建设、跟踪审计和绩效考核等制度,采取主管部门负责、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对项目施工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与管理、廉政建设等情况进行全程监管。市、县级人民政府要将项目实施管理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责任,追效问责。

第三十八条

省直有关部门在对项目开展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工程施工、监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责成项目承担单位对其整改或按规定予以处罚。对项目承担单位未按规定履行管理职责、玩忽职守等行为,责成其主管机关督促整改或进行处罚。

相关人员在项目实施及资金管理工作中,出现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行为的,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九条

项目申报单位及法人单位应主动接受并配合有关纪检监察、检察、审计等部门开展有关工作,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所需资料。

项目建设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工程施工现场要对项目参建单位名称和法人信息挂牌公示,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所在地政府要公布质量举报电话。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项目建设工程质量问题有权检举、控告和投诉。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按照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工作有关要求,适时组织开展项目后评价工作。明确评价工作程序、方法,并积极开展后评价成果的应用。项目承担单位要主动配合,协助做好项目后评价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实地调查,并做好项目实施自我评价工作。

项目所在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项目实施后土地利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合理利用土地,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效益,防止耕地撂荒。

第四十一条 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应建立土地整治项目监督检查及绩效评价制度,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项目实施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和评估,并将检查和评估结果上报省政府。

第十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开展土地整治项目相关配套科学研究工作,鼓励技术和管理制度创新。

项目管理过程涉及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由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另行制定。

第四十三条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参照本办法制定本级项目管理办法。

第四十四条 本暂行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执行中的有关问题,由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四篇: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发布单位】国土资源部

【发布文号】国土资发[2000]414号 【发布日期】2000-12-29 【生效日期】2000-12-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农业综合

开发土地复垦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0〕41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

为加强和规范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项目的管理,国土资源部制定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真遵照执行。在执行中有何问题和意见,请及时反馈部耕地保护司。

国土资源部

二000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项目管理,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管理试行办法》和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用中央财政资金扶持,由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对因各项生产建设造成挖损、塌陷、压占等破坏的土地进行复垦的项目。

第三条 项目管理遵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确定的以下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规模建设,注重效益;

(二)按项目管理、按立项条件择优选择;

(三)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支”的投入机制;

(四)按项目确定资金,集中投入,不留缺口,奖优罚劣。

第四条 项目建设遵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有关方针、政策;坚持复垦利用被破坏土地,增加耕地和农用地,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第五条 项目管理实行统一组织,分级管理。

在国家农发办的统一组织协调下,国土资源部负责项目评估论证、立项审查、项目实施计划下达、项目终验等。

省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项目申报、项目实施计划编制、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监督检查、项目初验等.

二、项目申报

第六条 国家实行项目申报与立项。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区被破坏土地资源状况,负责组织项目申报。

第七条 项目申报单位为县(市、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的项目须经地(市)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集中报国土资源部。

每年项目集中报国土资源部时间为6月1日至6月30日。

第八条 申报项目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项目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

(二)待复垦土地为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面积较大,相对集中连片,水土资源条件相对较好。通过复垦,能有效增加农用地特别是耕地面积。项目规划建设面积原则上不小于200公顷(3000亩);

(三)地方财政具有资金配套能力和有偿资金偿还能力。当地政府和群众土地复垦积极性较高。

对于已经安排项目建设的县(市、区),在申报条件符合上述要求的前提下,应当优先组织项目申报。

第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报项目时,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立项报告;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与评估论证意见;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项目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的审核意见;

(四)项目土地登记情况一览表及项目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项目规划图与项目位置图;

(五)其它有关材料(如有关影像资料等)。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区背景情况(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状况);项目区被破坏土地与权属状况;项目区水土资源与环境评价;项目建设范围、规模;项目建设工程量与主要工程、生物措施;土地权属调整方案;投资概算及筹资方案;综合效益评价;组织实施措施等。

申报材料一式两份。

三、立项审查与项目实施计划下达

第十条 国土资源部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查,符合规定要求的,纳入部项目库。其中,对项目规划建设面积在600公顷(9000亩)以上的,由国土资源部组织项目立项评估论证。

第十一条 国土资源部根据国家农发办下达的中央财政资金项目投资计划控制指标,在部项目库中选择项目,并征求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确定立项项目,编制项目投资计划方案。对于已经安排项目建设的县(市、区)的项目,在项目申报符合要求与项目中期检查合格的前提下,予以优先立项。

项目投资计划方案报国家农发办,经认定后,国土资源部向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以下达中央财政资金项目投资计划,通知组织编制项目规划设计(或实施方案)与项目实施计划;国家农发办向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下达国土资源部土地复垦项目中央财政投资控制指标,并通知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

第十二条 项目规划设计(或实施方案)与项目实施计划由项目申报单位编制,并逐级(汇总)上报至省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省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项目规划设计(或实施方案)进行审定;对项目实施计划进行审核、汇总。项目实施计划经审核、汇总后,由省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集中报国土资源部,并抄报国家农发办。

上报(抄报)材料一式两份。每年上报(抄报)材料时间截止日期为10月31日。

第十三条 国土资源部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项目实施计划基础上,汇总编制全国项目实施计划,于11月30日前报国家农发办。全国项目实施计划经国家农发办审核批复后,由国土资源部会同国家农发办共同下达给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抄送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

经审核批复的全国项目实施计划予以公告。

第十四条 项目规划设计(或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总体设计,主要工程设计,配套设施设计,施工机械、设置购置计划,主要工程概算等。

第十五条 项目实施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项目实施计划表(表格样式由国家农发办统一制定);

(二)计划编制说明书。包括项目区基本情况,项目总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构成,项目区涉及的地(市)、县(市、区)数及项目区范围(乡、镇、村),复垦任务及亩投资情况,主要单项工程安排情况,预期效益目标,项目实施主要措施等;

(三)附件。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出具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按期足额偿还中央财政有偿资金的承诺书;农业银行(经办银行)提供项目贷款的证明;项目实施计划编制的软盘数据;其他有关资料等。

四、资金筹措、使用与管理

第十六条 项目建设资金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单位集体和农民群众自筹资金及其他资金。

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原则上按与中央财政资金1:1的比例进行配套,其中,省级财政配套资金占70%,地(市)、县级财政配套资金占30%。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应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专款专用。单位集体、农民群众自筹资金(包括现金和实物折资)和投劳折资应分别达到中央财政资金投入的50%。

第十七条 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自筹资金用于土地复垦工程,不得用于多种经营项目。

资金使用范围主要包括:土地平整;修建排灌渠系及配套建筑物;修建或新打机电井及配套的机、泵和10kv(含)以下的输变电设备;新建、修建、改造总装机在5000kw(含)以下泵站及35kw(含)以下配套输变电工程;发展节水灌溉所需的建材、管材及喷滴灌设备;修建田间机耕路;改良土壤;购置农业机械及配套农机具、小型仪器设备;营造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科技推广、技术培训和项目前期工作费等。

项目前期工作费按财政投资的2%提取,并在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中列支。由负责项目前期工作的单位提取,用于项目可行性研究、评估论证、规划设计、计划编制等。

第十八条 中央财政资金采取无偿与有偿相结合的方式投入,其无偿与有偿的比例为70%:30%。无偿资金通过财政部门逐级拨付,有偿资金通过财政部门逐级承借,统借统还。中央财政资金有偿投入部分自借款合同生效之日起,第4年开始偿还,每年偿还25%,第7年还清。

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的使用方式,依照地方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项目资金应做到专人管理、专帐核算,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截留和抵扣。具体管理监督办法按照国家农发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执行。

五、项目实施管理

第二十条 项目建设期限为一年。项目申报单位应按期组织完成项目实施计划,项目工程质量应达到项目规划设计的标准和有关规定要求。

项目实施计划一经下达,原则上不得调整。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的,须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二十一条 项目实施应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制、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项目的主要单项工程施工和主要设备、材料的采购实行公开招标。主要单项工程的施工,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进行监理。

第二十二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经审定的项目规划设计进行施工建设,不得擅自变更建设地点、规模、标准和建设内容。

第二十三条 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项目实施中期检查,检查合格的,作为下一项目所在县(市、区)继续立项的依据;中期检查不合格的,责令改正。

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加强项目实施中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每年2月29日前,将上一项目计划完成情况报国土资源部。

第二十四条 项目实施前应明确土地权属关系,项目实施过程中一般不作权属调整;项目竣工后,项目申报单位应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及时进行土地权属调整、变更调查和登记发证工作。同时,明确项目运行管护主体,建立健全管护制度,确保工程正常运行和长期发挥效益。

六、竣工验收与成果管理

第二十五条 项目竣工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方针政策、有关规章制度和项目规划设计(或实施方案)、项目实施计划等及时进行项目验收。

项目验收内容主要包括:

(一)项目建设任务与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二)主要工程数量和质量建设情况;

(三)资金到位、使用和有偿资金偿还落实情况;

(四)土地使用与土地权属管理情况;

(五)项目工程运行管护制度和文档管理情况等。

第二十六条 项目验收采取自下而上方式进行。

(一)自验。项目竣工后,县(市、区)或和地(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自验;自验完成后,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并将自验情况和有关材料一并上报。

(二)初验。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验收申请后,及时组织验收组,对自验成果进行初验。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所有项目初验合格后,将所有项目的建设与初验情况进行汇总,报国土资源部并申请项目验收。

(三)终验。国土资源部根据省(自治区、直辖市)初验情况,组织进行项目终验。

第二十七条 国土资源部对全国项目全面验收合格后,形成验收报告报国家农发办,并申请国家农发办抽查。抽查合格后,由国家农发办发给项目验收合格证书。对抽查不合格的,限期补建和纠正。逾期仍未补建和纠正的,停止安排项目所在县(市、区)项目建设。

第二十八条 国土资源部或国家农发办验收时,地方有关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提供所需材料。

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材料:

(一)申请验收报告与项目初验情况;

(二)项目建设工作报告;

(三)财政资金到位、使用、管理情况报告;

(四)资金审计报告;

(五)项目计划批复文件和资金拨借文件;

(六)验收统计表;

(七)其他有关材料。

二、县(市、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除提供前款相应材料外,还需提供以下材料:

(一)项目区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项目区位置图、项目规划设计图和竣工图;

(二)农民群众自筹资金帐目及投工投劳统计;

(三)中央财政有偿资金借款合同。

第二十九条 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新增耕地应严格加以保护,并不断提高耕地质量,符合条件的,及时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第三十条 项目申报单位应做好项目成果有关档案管理工作,从项目申报到实施、验收通过的有关文件、图表、影像等资料应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妥善保管。

七、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关于印发《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京国土耕[2005]828号)

关于印发《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京国土耕[2005]828号

各区县国土资源分局、亦庄开发区国土房管局:

为规范我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确保项目立项申报、实施管理和竣工验收顺利进行,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市局制定了《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市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保证项目立项、实施和验收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参照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指使用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安排的项目。

第三条 项目包括土地整理项目、土地开发项目、土地复垦项目、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土地开发项目。

土地整理项目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项目。

土地开发项目是指对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前提下,对滩涂、盐碱地、荒草地、裸土地等未利用的宜农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项目。

土地复垦项目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及污染的土地和洪灾滑坡、泥石流、风沙等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项目。

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是指采取相应措施对基本农田进行改造、改良和保护,促进基本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和持续利用的项目。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土地开发项目是指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而独立进行的农田道路、电力通讯、水源、给排水等生产设施的项目。

第四条 市国土资源局(以下简称“市局”)负责项目立项审查、项目实施监督检查及项目终验等工作;区(县)国土资源分局(以下简称“区县分局”)负责项目申报、确定承担单位、组织实施、竣工初验及成果管理等工作。

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受市局委托承担全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土地开发整理的技术性和事务性工作。区(县)整理储备分中心受区县分

局委托承担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土地开发整理的技术性和事务性工作。

第二章 项目立项

第五条 项目申报实行一年一报,区县分局作为项目申报单位应当在每年的第三季度完成下一的项目申报工作。

第六条 项目立项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符合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二)以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为主,适度开发未利用土地;

(三)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四)项目内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及他项权利清晰,无权属争议。

第七条 项目申报条件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项目申报条件

1、基础条件:项目所在区位具有土地整理所必须具备的路、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或已经拟定相关的道路、水利、电力工程、村庄改造等建设方案,有关措施与资金已经落实,拟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或上述几项建设正在实施。

2、建设规模:建设规模不得低于10公顷(150亩),项目相对集中连片,单片面积不少于2公顷(30亩),片数不超过6片。

3、项目净增耕地面积比例:净增耕地面积不低于项目规划设计面积的60%。

(二)土地整理项目、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土地开发项目申报条件

1、基础条件:项目所在区位具有土地整理所必需的路、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或已拟定相关的道路、水利、电力工程、村庄改造等建设方案,有关措施与资金已经落实,拟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或上述几项建设正在实施。

土地整理项目:拟整理地块面积有50%以上的属于已经确定的耕地,整理后土地生产能力有很大提高。

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拟整理项目所在地区已经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整理地块面积有50%以上的属于已经划定的基本农田;整理后土地生产能力有很大提高。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土地开发项目:拟整理项目所在地区已经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整理地块面积有80%以上的属于已经确定的耕地。

2、建设规模:丘陵山区建设规模在100-2000公顷(1500-30000亩),项目相对集中连片,单片面积不少于20公顷(300亩),片数不超过6片;平原地区建设规模在300-2000公顷(4500-30000亩),项目相对集中连片,单片面积不少于50公顷(750亩),片数不超过6片。

3、项目净增耕地面积比例:净增耕地面积不低于项目规划设计面积的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土地开发项目除外)。

第八条 区县分局应当在每年的6月30日前完成下一项目可

行性研究的有关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申报材料包括以下内容:

(一)区县分局书面申请(含附表);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专家对项目可行性的评估论证意见;

(三)区县分局出具的项目符合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审核意见;

(四)涉及土地开发的有关批复文件;

(五)项目总体规划图、项目区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

(六)项目区地形的测绘成果;

(七)相关材料的电子文档;

(八)其它有关资料(如有关影像资料等)。

第九条 市局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有关材料进行审查,符合规定要求的,纳入市级土地整理项目库(备选库);并通知有关区县分局组织编制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并于8月31日前上报市局,规划设计和预算申报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区县分局书面申请(含附表);

(二)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三)项目预算书;

(四)项目所在地乡镇政府出具的规划设计方案征求当地群众意见情况的说明;

(五)相关材料的电子文档。

第十条 市局对上报的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进行审查,符合我市有关规定的,经局长专题会议或局长办公会议审议确定,按优先顺序

纳入市级土地整理项目库(初审库)。

第十一条 市局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安排情况按顺序出库安排项目,并批准项目规划设计和下达项目预算。

第三章 项目实施管理

第十二条 区县分局根据市局审定的项目规划设计与下达的项目预算,组织项目承担单位实施项目。

项目承担单位编制项目实施方案,经区县分局审核后报市局备案。

第十三条 项目实施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审计制、公告制、合同制。

第十四条 项目承担单位对项目实施进行现场全程管理,并做好下列实施准备工作:

(一)组织招标、设备和材料采购等咨询服务;

(二)组织工程招投标,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委托工程监理;

(三)编制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建设进度计划和用款计划;

(四)组织编制施工设计图;

(五)建立工程工期、质量和资金使用管理等相关制度。第十五条 项目承担单位完成项目实施准备后,向项目所在区县分局提出开工申请,经审核同意后,项目开始施工。

第十六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于项目所在村的村务公开栏等显要位置发布项目公告,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项目公告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建设位置、建设总规模、新增耕地面积、项目总投资、建设工期、土地权属状况、项目承担单位、项目施工单位、项目工程监理单位、项目设计单位等。

第十七条 项目工程开工后,项目承担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要建立现场办公会制度,召集施工、工程监理、设计等单位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施工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和项目规划设计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第十八条 项目施工单位按照项目规划设计、施工设计和施工技术标准进行施工,对出现质量问题或竣工验收不合格的建设工程负责返修;项目施工单位应当建立质量责任制,确定工程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和施工管理负责人;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规划设计和施工设计有差错的,项目施工单位应当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十九条 项目工程监理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技术标准、规划设计和相关合同,代表项目承担单位对工程质量实施监理,并承担监理责任。项目工程监理单位应当选派具备相应资格的监理人员进驻施工现场;应当按照工程监理规范的要求,对项目建设工程实施监督,控制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

单体工程任务完成后,项目工程监理单位应当签署意见。未经项目工程监理单位签署合格意见的,项目承担单位不得拨付工程款,项目施工单位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第二十条 项目设计单位对项目实施中有关规划设计进行咨询、指导;规划设计需要变更的,负责按要求修改。

第二十一条 在施工过程中,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执行项目计划与支出预算和规划设计。确需变更规划设计的,按以下情形处理:

(一)不涉及项目建设位置、建设总规模、新增耕地面积和项目支出预算调整的,由项目承担单位研究解决;

(二)涉及项目建设位置、建设总规模、新增耕地面积或项目支出预算调整的,由项目承担单位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二十二条 因规划设计变更,造成土地权属重新调整的,项目承担单位应按规定对原权属调整方案补充、说明,并报项目所在区县分局确定。

第四章 项目验收

第二十三条 市局统一组织竣工验收,区县分局协助做好竣工验收工作。

第二十四条 项目实施完成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当组织开展项目竣工自查;自查合格的项目,由项目承担单位向区县分局提出竣工初验申请,同时提交以下材料:

(一)项目自查报告与有关表、图;

(二)项目财务决算;

(三)项目工程监理总结报告;

(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五)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书;

(六)项目实施方案;

(七)有关合同书、协议书和任务委托书;

(八)项目招投标有关材料;

(九)项目工程质量监理、检验有关资料;

(十)项目投资预期效益情况报告;

(十一)土地权属调整情况报告;

(十二)相关材料的电子文档;

(十三)其它有关材料(如有关影像资料)。

区县分局在受理竣工初验申请及相关材料后,及时组织竣工初验;竣工初验合格的项目,集中向市局提出终验申请。

第二十五条 竣工验收依据确定的项目计划与规划设计、预算以及有关规定要求进行。

第二十六条 竣工验收内容主要包括:项目计划任务完成情况、项目规划设计与预算执行情况、工程建设质量、土地权属管理、档案资料管理情况以及工程管护措施等。

第二十七条 竣工验收技术标准参照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土地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和其他相关规范执行。

第二十八条 申请终验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竣工验收申请;

(二)项目竣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工程建设质量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土地权属调整情况、工程管护措施、投资预期效益分析、项目组织管理的主要措施与经验、存在问题

与改进措施以及文档管理情况等;

(三)项目建设情况表、项目经费收支情况表、项目投资预期收益表、土地开发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表;

(四)竣工验收图、土地开发整理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或地籍图;

(五)项目财务决算与审计报告;

(六)项目工程监理总结报告;

(七)相关材料的电子文档。

第二十九条 竣工验收时,项目承担单位应向竣工验收组提供以下备查材料:

(一)本办法第二十八条中所要求的全部材料;

(二)项目竣工申请;

(三)项目竣工报告与有关表、图;

(四)审计报告;

(五)立项申请及有关批准文件;

(六)资产移交及管护协议;

(七)其他有关材料。

第三十条 竣工验收组应按下列步骤进行验收:

(一)听取项目建设情况报告。由项目承担单位、监理单位等分别向验收组报告,并接受对项目建设情况的质询;

(二)实地查验工程建设、新增耕地和土地权属调整等情况,听取项目区农民群众等方面的意见;

(三)查阅项目有关资料;

(四)反馈项目竣工验收情况。

第三十一条 竣工验收组在验收工作结束后,向市局提交竣工验收报告,并对报告内容负责。竣工验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一)竣工验收工作概况;

(二)本办法规定的竣工验收内容的认定意见;

(三)项目实施存在问题和建议;

(四)竣工验收结论。

第三十二条 市局审定竣工验收合格的项目,由市局批复有关区县分局。

市局审定竣工验收不合格的项目,由市局提出整改意见,项目承担单位负责整改。区县分局负责项目整改的监督管理工作。整改结束后,按照本办法规定,就整改内容重新进行竣工验收。

第三十三条 项目承担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收集、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文件、资料、图件等;建立、健全项目档案,并在项目竣工验收后,及时向区县分局移交项目档案。

第三十四条 项目申报单位应做好项目成果有关档案管理工作,从项目申报到验收通过的有关文件和资料,要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妥善保管。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 市、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有关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办法和廉政要求,客观公正地开展立项申报、项目实施和竣工验收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行为,按有关规定严肃

查处。

第三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项目建设工程的质量事故、质量缺陷有权检举、控告、投诉。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项目实施前应明确土地权属关系,项目实施过程中一般不作权属调整;项目竣工后,应按照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及时进行土地权属调整、变更调查和登记发证等工作。

第三十八条 项目建设完成后,不得违规占用耕地进行非农建设,同时要高度重视后期管护工作,按照“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建立责任制,落实工程管护措施,严禁只用不管、破坏工程设施等行为,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避免土地撂荒。

第三十九条 由区县自筹资金及社会资金实施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管理参照本办法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关于印发市内六区土地平衡项目试点暂行办法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印发市内六区土地平衡项目试点暂行办法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