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化
城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化,社会化进步的产物。随着城市骨架的拓展、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人们对城市公共交通的需求越来越高,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由于公共交通是城市社会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又具有“点多、面广、流动、分散”等运营特点,因而每一个驾驶员就是一个独立的作业单元,他们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市民出行,影响到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正常秩序,影响着企业和城市形象。由此可见,加强班组建设之自我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选好兵头将尾是加强路队班组建设的基础
著名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曾说过,“管理的第一要素是人”,在人、财、物等生产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班组长作为连接中层管理者与职工的桥梁,不但要管物、管事更要管人,因而,推荐选拔优秀职工担任“头”是搞好班组建设的重要基础。
2006年7月,我公司就加强班组建设下发了“关于做好路队长、班组长选拔推荐、考核任用、教育培训工作的通知”。在规范划分路队班组的基础上,从严格标准,按条件推荐; 严格程序,按步骤实施;严格教育,按要求培训;严格考核,按权限管理四个方面,通过竟职演说、现场答辩、民主评议、组织考核等步骤把政治素养好、专业技能优、文化素质高、年富力强的一线驾驶员推选到路队班组长岗位上。并把路队长、班组长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后备力量纳入总公司干部后备人才库,以逐步形成梯次型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由于大多数路队班组长长期在一 驾驶工作,其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全局意识、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还比较欠缺,为此我公司分5次对路队长、班组长进行了企业生产管理、专业技术知识、工作组织原则、工作方法技巧等方面的专题培训,较快的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二、明确职责权限是加强路队班组建设的前提
路队,特别是班组长,他们既是生产者,也是管理者,如何开展班组工作,我公司结合实际,在给予班组长津贴的基础上,从5个方面明确了路队班组长的职责和权限。
1、率先示范,带头完成本职工作。带头搞好安全生产、优质服务、车辆卫生、节能降耗等方面工作;制订班组工作计划,带领班组成员努力完成各项生产(工作)任务。班长可根据生产经营活动需要调整班组成员。
2、配合协助,做好线路管理工作。协助路队长利用业余时间上线检查,有发现隐患、制止违章的权利,并及时将检查出的问题向路队长或分公司汇报。班长有提出奖惩建议和对奖金进行再分配的权力。
3、积极参与,推行班组民主管理。组织职工学习规章制度、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团结和关心班组成员共同进步。班长有推荐班组优秀职工学习深造、提职晋级的建议权。
4、认真观察,掌握班员思想动态。分析班组成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其改正缺点,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班长有维护班组职工合法利益的权力;
5、服从指挥,积极完成交办工作。班组长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还要尽力完成路队长及分公司领导交办的其它任务。
三、完善考核标准是加强路队班组建设的保障
根据营运生产任务,各营运分公司制定了10个方面的评分标准,按百分制量化考核路队班组长和每名驾驶员,一月一评,公布上墙,与工资收入挂钩。并引入“首位竞争、末位淘汰”机制。对连续3个月或全年累计4次排在末位路队班组长进行淘汰。
1、增收创收。百公里收入是考核生产经营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据下达的生产计划,分解到各条线路和个人。班组长要对任务指标做到心中有数,帮助完不成任务的班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不鼓励个人大额超收,提倡全线路整体均衡发展。
2、节能降耗:油(气)耗是城市公交营运生产过程中最直接的成本,驾驶技术和车辆技术状况,决定该成本的高低。因此,提高班员车辆油、电路的保养水平和操作技能是降低油(气)耗的有效手段。班组长要从班员的操作上抓起,从减少加油(气)几率,减少刹车次数,中速均衡运行做起,因为一个良好的驾驶习惯可降低油(气)耗25%。
3、安全生产。安全事故的经济损失直接影响到企业利润,更是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安全管理就要从安全行车“十八不准”抓起,严格执行安全行车规范和安全流程。班组长要随时掌握班员工作情况,对多次违规违法的班员要多提醒、多关心,帮助他们提高安全意识,以预防事故发生。
4、营运秩序。正点正趟是考核营运秩序的一项重要指标。车辆运营秩序好坏不仅影响到营运收入和行车安全,而且影响到市民出行,更影响到企业的信誉和形象。班组长要协助生产调度合理分配营运时间,根据客流分时间段和路段调整好运速。同时还要将不同时段的乘客流向及特征反馈到路队和分公司,及时调整营运作业计划,做到运量与客流有机统一。
5、优质服务。这要求每一个驾驶员必须规范服务,在行车中做到“五心”,即对待工作要尽心、安全行车要专心、文明服务要细心、帮助乘客要耐心、对待乘客要热心;“五必”,即有问必答、有难必助、有跑来的必等、报站器必响、六类乘客必招呼;“五个一点”,即起步慢一点、刹车稳一点、进站缓一点、停车顺一点、斑马线上让一点。做到了以上“三个五”,用真心服好务乘客,才能赢得市场,赢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6、车辆卫生。车辆卫生不仅仅是洗车员、保洁员的工作,更是驾驶员的工作,除了负责驾驶室和发动机的卫生外,还必须配合洗车员和保洁员做好车辆卫生,车旧一些但更要干净一些。班组设立车辆卫生流动红旗,细化卫生考核标准,把该做的事做好做到位。
7、车辆保养。出车前的检查工作必须到位,如检查水、机油、后视镜、油压、气压等,有故障要及时报修,不开带“病”车运营。另外,班组长要掌握排除车辆油、电路故障的“应知应会”,特别是要掌握紧急情况下采取的措施和方法,帮助班员配合修理师傅“盘车”,提高车辆的技术性能,延长汽车各部件的使用寿命。
8、教育培训。班组的教育培训,就是在总公司、分公司各项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补充和细化,可以针对本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项培训,提高班员的思想品质和操作水平,达到共同进步。
9、劳动竞赛。充分发挥劳动竞赛促进各项生产任务完成,提高班组成员整体素质、先进帮后进、增强班组凝聚力、提高班组效能管理的作用,以实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10、基础管理。班组台帐可以有效反映班组工作。因此,各项原始记录,即生产指标完成记录、驾驶员个人情况记录、考试考核记录、上线检查记录、班组活动记录等要做到类别齐全、数据准确、记录详实,以备检查。
四、推广交流经验是加强路队班组建设的助力器
为有效推进路队班组建设速度,总公司于2006年9月15日召开路队班组建设现场会。一分公司就搭建组织结构、制定工作标准、开展劳动竞赛、“星级”挂钩考核等基本做法及初步效果作了详尽介绍。各分公司经理、书记、营运安全副经理、路队长通过现场观摩、交流座谈,开拓了工作思路;通过对照典型,自找差距,明确了工作方向。四分公司在交流学习后,结合自身实际以班组长竞争上岗为切入点,理顺劳动生产关系,建立考核目标,并针对职工意见较大的营运班次和班组成员结构进行了调整。党委书记、总经理柳兵同志就此给予高度评价。四分公司班组建设效果明显,现处于全面启动、正在提速发展阶段。二分公司用班组建设激活了驾驶员内在潜能。他们在班组长的带领下对高耗油车进行“攻关”,使月亏油15000多公升变为节油500多公升,实际减亏近7万元。五分公司则把班组建设从“墙上”落实到了每个驾驶员的身上,他们凝心聚力,使4路线在激烈客运市场竞争中稳步发展。
事实证明,路队班组建设非常适合公交发展的实际需要,班组建设也是符合人的社会需求的。三三两两、零零碎碎的交往只是松散型的聚会,不可能拧成一股绳,但编成一个班、一个组后就集合成了一个单元,使班组成员在工作上相互帮助,感情上相互交往,精神上相互慰藉,纪律上相互约束,形成一起交流、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事实还证明,班组建设抓好了,生产成本、安全事故、服务投诉就会逐步下降;管理水平、职工待遇、企业效益就会稳步上升
第二篇:城市公共交通练习题
城市公共交通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公交车辆调度形式的类型,按照工作时间的长短,一般可以分为 正班车 车和
加班车
车,对于晚上运营的车辆有时也称为 夜班车 车。区间车 是指车辆仅行驶在线路上某一客流量的高路段或高区间的一种辅助形式。
2、在现场调度时,车辆运行中因受交通阻塞等原因影响,到站局部线路或全线不能正常运行时,一般可以采用 绕道行驶、分段行驶、缩短行驶 等方法来满足乘客需要;而当线路运营车辆有富余运力时,为了方便乘客支援运力不足的线路,可以采用 跨线行驶 的方法。
3、城市公共汽(电)车的行车时刻表有 车辆 行车时刻表、车站 行车时刻表和
线路 行车时刻表三种。
4、在现场调度时,由于突然情况打乱正常的行车秩时,若要求恢复车辆的行车秩序,则可以采取的方法有
调整车序、拉长发车、放站发车、区间掉头、提前发车、填补车次。
5、在城市公交客流高峰时段,为了加快车辆周转,车辆在始末站停站时间,不应大于当时行车间隔的 2~3 倍(范围值)。
6、公交客流调查的方法有:
问询 法、观测 法、填表发、凭证法和机票发等。根据观测地点不同,观测调查可以分为 高断面 观察法、随车 观测法和 驻站
观测法。
7、在制订行车作业计划是,满载率定额在高峰时段一般取值为
0.8~1.(范围值),平峰期一般取值为
0.5~0.6
(范围值)。
8、在制定行车作业计划时,满载率定额在高峰期一般取值为 0.8~1.1(范围值),平峰期一般取值为 0.5~0.6(范围值)。
9、编制城市公共交通的行车作业计划是,行车人员用餐时间的安排方法有: 增加劳动力的方法、增加车辆来代替用餐停驶的车辆、既不增加车辆也不增加劳动力,用拉大行车间隔的方法来挤出用餐时间。
10、三级调度机构的三个层次分别是 公司总调度室、车场调度室、车队调度组。
二、选择题
1、在选择车辆调度形式的时,若采用区间车调度形式,则需要满足条件——路段客流差大于等于(B)倍的计划车载客定额;
A.2
B。2~4
C。1.2~1.5
D。1.5
2、以下调度形式是基本的调度形式,而不是辅助调度形式的是(A)A.全程车 B.区间车 C.大站车 D.定点定班车
3、以下对于行车计划的说法是错误的是(C); A.行车计划是进行车辆运营调度的主要依据
B.行车计划的制定要根据客流的情况 C.运营调度要完全依据行车计划的规定 D.行车计划在实施时需要不断修正或修改
4、在运营调度的三级层次中,需要执行“贯彻执行线路行车作业计划和具体措施”职能的层次是(C)。
A.公司调度室 B.车场调度室 C.车队调度组
4、若上行单程时间为20分钟,上行单程行驶时间为16分钟,下行单程时间为22分钟,下行单程行驶时间为16分钟,始、末站停站时间均为6分钟,则周转时间定额为(D)分钟。A.86分钟 B。44分钟 C。48分钟 D。54分钟
5、当客流量由小变大时,发车的行车间隔应该(B)。
A.由小变大 B.由大变小 C.均匀穿插 D.有点变小,再由小变大
6、在制定行车计划是,若要求在一小时内发出11各车次,车辆的周转时间为70分钟,则最少需要投入(C)辆车辆;
A.11
B。12
C。13
D。14
7、在制定行车计划是,若要求在一小时内发出10个车次,投入9辆车,车辆的周转时间均为50分钟,则平均行车间隔为(D)分钟;
A.6 B.6.7 C.5.6 D.5
8、已知某公交线路在高峰小时(1h)内,最高路段乘客通过量为1296人次,所用车型定员标准为72人,满载率定额为100%,周转时间为50分钟,则在高峰小时内该线路需要配置的车辆数为(C)辆(结果4舍5入):
A.13
B。14
C。15
D。16
9、在我国公交车中,对于站位和座位之比(站位:座位)的要求,以下说法哪个正确?(C)A.市区线路大于郊区线路,郊区线路大于长途线路; B.市区线路小于郊区线路,郊区线路小于长途线路; C.市区线路大于郊区线路,郊区线路小于长途线路;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0、若车辆仅在某种情况下在某段运营时间内上线工作,并且一日连续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一个工作班,则这种车辆称为(B)。
A.正班车
B。加班车
C。全程车
D。区间车
第三篇:城市公共交通心得
城市公共交通心得
土木104冯华强学号10404010436
虽然学习的时间并不多,但对城市公共交通有了一些了解。城市公共交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我们。下面是我对城市公共交通的一些理解:
城市公共交通是由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出租汽车、轮渡等交通方式组成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城市公共交通对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影响极大,也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公共交通首先开始于1819年巴黎市街出现了的为公众租乘服务的公共马车,这是建立城市公共交通的里程碑。1870年伦敦出现了轨道马车。世界上第一条以蒸汽为动力的地下铁道于1863年在伦敦建成通车。
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公共交通越来越显得重要,于是一些发达国家开始重视交通工具和技术设备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公共交通现代化的进程,性能落后的交通工具逐渐被淘汰。公共马车和轨道马车先后被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取代。以蒸汽为动力的地下铁道被电气化地下铁道代替。此后,公共汽车在城市公共交通结构中逐步发展成为主体。20世纪50年代,有轨电车在一些国家中发展缓慢,在美国和日本的一些城市中甚至拆除停驶。但是由于有轨电车仍具有一定的优点和使用价值,因此在中国及欧洲一些国家,仍适当地保留它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比利时和联邦德国先后对旧式有轨电车逐步地进行了技术改造,使它变成速度快、载量大、安全舒适的快速有轨电车。60年代以来,大城市的交通量迅速上升,地面交通矛盾日益严重,从而促进了地下铁道的建设和发展。80年代初期,世界上约有60个城市建有地下铁道或快速有轨电车线路,营业线路总长度共3280公里,其中地下线路总长度为2080公里。年客运量约 150亿人次。
80年代初期,在有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已建成由多种交通工具综合配套,地面、地下和高架线路多层结构,干线交通与支线交通相互衔接,比较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自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客运量平均年增长率约为 8%。1983年客运量已经超过200亿人次。为了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中国于70年代后期在几个主要城市设立了公共交通研究单位,从事城市公共交通方针政策、技术方案和发展规划等方面的研究。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公共汽车、电车占主体,承担了城市80%以上的客运量。从一些城市的发展情况来看,有些城市的轨道交通筹建速度在明显加快,但是由于投资巨大,总的来说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缓慢,城市要形成以大众运量轨道交通为主的综合运输体系,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就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大城市的交通客运量还是以地面常规公共交通为主要运输方式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经济一直持续高速增长,而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设和发展一直滞后于社会经济和居民生活的需要。为此,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明确了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但由于财政体制、经营机制、管理水平以及道路通行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现状不尽如人意。具体情况如下:
(1)城市交通设施与城市交通需求严重失衡。虽然我国一直在致力于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但其建设速度远远滞后于机动车辆和交通流量的增长。随着机动车的快速增长,交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我国机动车交通已
成为城市主要的大气污染源和噪声污染源。
(2)混行交通状况加剧交通拥挤。我国城市的道路交通拥挤程度大大高于同等机动车拥有水平的国外城市。大量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混行,不仅造成了道路交通复杂化,增加了管理难度,而且降低了原本薄弱的交通设施的使用效率,影响了车辆和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益,增大了使用者的负担。
(3)公交企业普遍亏损,缺少科学合理的财政补偿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交企业无疑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但又不能以盈利为唯一目标,还必须体现社会效益。尽管政府给予公交企业以减免税费等许多优惠政策,但由于体制改革带来诸多问题,企业本身经营管理不善,再加上缺少科学合理的财政补贴机制,这使得公交企业普遍亏损。
(4)发展缺少法律、法规的保障。在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共交通的发展依赖于政府的行政手段,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依赖政府机关的协调和行政干预,无法可依的现象影响了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
(5)结构不合理。缺乏中长距离出行的快速交通工具,减少了公交车的吸引力。
(6)公共交通发展不充分。所谓公共交通占主体,其承担的出行比例至少应在40%以上。而我国大城市目前公交承担的客流比重很低,一般在10~20%,现实与需要差距很大。
(7)交通管理手段落后。
但以上这些并非是最根本的问题所在,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我们国家是一个多人口国家,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水平无法跟上人口发展水平,于是使得我们国家城市公共交通的诸多问题都不能有效顺利地解决。从而出现了我们国家严重的交通拥堵、“乘车难”等现象,特别是发达城市更为严重。
为缓解城市公共交通拥堵现象,我们必须提倡公交优先,以大客运量,小占用城市道路空间的公交代替少客运量,相对大占空间的私家车。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促进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现就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有了较快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大,一些城市交通拥堵、出行不便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城市的发展。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不仅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也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公共交通优先即“人民大众优先”。各地城市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大意义,把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方便、舒适、快捷、经济的出行方式,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实施“公交优先”的重要意义,营造有利于城市公共交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
二、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有序竞争、政策扶持、优先发展的原则,加大投入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公共汽电车平均运营速度达到20公里/小时以上,准点率达到90%以上。站点覆盖率按300米半径计算,建成区大于50%,中心城区大于70%。特大城市基本形成以大运量快速交通为骨干,常规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公共交通可达时间不超过50分钟,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总出行中的比重达到30%以上。大中城市基本形成以公
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汽车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公共交通可达时间不超过30分钟,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总出行中的比重在20%以上。
三、强化城市规划的指导作用
要认真编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确定城市交通发展目标和战略,划定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用地的范围,保证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发展的用地需求。要认真编制《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明确不同的公共交通方式的功能分工、线网及设施配置、场站规模及布局等。拟建轨道交通的城市要认真编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明确远期目标和近期建设任务以及相应的资金筹措方案;明确轨道交通的线路站点选址、沿线用地规划控制以及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
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应由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项技术论证和审查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按《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定程序报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应由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报送建设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查,报国务院审批。
四、建设公共交通专用道路系统
“公交专用道”是实现公共交通优先的主要载体。要把公共交通专用道路系统建设作为近期建设的重点,通过设置和划定公共交通专用道路、优先单向、逆向专用线路等,保证公共交通车辆对道路的专用或优先使用权。公共交通专用车道要配套设置完善的标志、标线等标识系统,做到清晰、直观。要加强宣传教育,保证公共交通专用道不受侵犯,真正专用。要建立公共交通专用车道的监控系统,对占用专用道、干扰公共交通正常运行的社会车辆要严肃处理。
要通过科学合理设置公共汽车优先通行信号系统,减少公共交通车辆在道路交叉口的停留时间。在城市主要交通干道,要建设港湾式停车站,配套建设站台设施,并合理规划设置出租汽车停靠站。
大运量快速公共汽车运营系统(BRT)是利用大容量的专用公共交通车辆,在专用的道路空间运营并由专用信号控制的新型公共交通方式,具有交通运量大、快捷、安全等特点,工程造价和运营成本相对低廉。具备条件的城市应结合城市道路网络改造,积极发展快速公交系统。
五、制定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相关经济政策
城市公共交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其发展要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统筹安排,重点扶持。对城市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的轨道交通、综合换乘枢纽、公共交通停车场站以及政府确定的公共交通建设项目、车辆更新等,政府应给予必要的资金保证。
要建立规范的公共财政补贴制度。城市公共交通票价的确定,既要考虑企业经营成本,也要考虑居民的承受能力,充分利用价格优势,吸引客流,最大限度的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利用率,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各种城市公共交通方式之间也要建立合理的比价关系,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各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配合财政、价格部门建立规范的企业成本费用评价制度和政策性亏损评估制度,对企业的成本和费用进行评价,核定企业的合理成本。因价格限制因素造成的政策性亏损,政府应给予补贴。要建立公共财政补偿机制。对城市公共交通企业承担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学生、伤残军人等实行免费或优惠乘车)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增加的支出,应予经济补偿。
要制定有利于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经济政策。各城市在实践中已经形成的优惠政策应继续实行,并逐渐予以规范与完善。
六、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公共交通行业改革
要按照建设部《关于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建城[2002]272号)要求,进一步打破垄断,开放城市公共交通市场,实行城市公共交通特许经营制度,逐步形成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格局。
要深化国有城市公共交通企业改革。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资金和国外资本参与企业改革和重组,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人事、用工和收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创造企业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市场主体。进一步提高企业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七、全面提高行业科技水平和服务质量
各地要增加科研资金投入,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的科学基础和应用研究,推动以智能交通为重点的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科技进步。要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进行改造,以现代通讯、信息技术为依托,促进出行者、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以及交通环境各要素间的良性互动,形成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尽快形成公共交通出行查询系统、线路运行显示系统、营运调度系统、站点和停车场站管理系统,并通过各种信息传播媒体,使出行者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有关信息。
要加强文明行业建设,强化职业技能和道德教育培训,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要加强营运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乘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乘车条件。要进一步加强地铁安全监管和保卫工作,加快地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八、建立健全城市公共交通法规标准体系
要从实际出发,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加快立法进度,建立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供法制保障。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技术标准体系。在场站建设、车辆配备、设施装备、服务质量等方面,严格按照标准实施建设,提供服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城市公共客运交通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统一监管,依法查处各种非法营运活动,维护公共交通市场秩序,保障合法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要规范城市公共交通企业经营行为,监督检查企业服务质量,保障乘客的切身利益。要严厉查处侵占、破坏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危害城市公共交通运营安全的行为,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的安全。
第四篇: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文章标题: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设与城市规模、人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系统,减少城市中心地区车辆总数,是提高城市交通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和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务实之举。
提高优先发
展公共交通的认识
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我国土地资源稀缺,城市人口密集,群众收入水平总体不高,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符合我国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实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有了较快发展。但一些大中城市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汽车数量不足、线路少、车辆老化等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城市交通拥堵、出行不便问题有所突出,影响了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一些城市,交通问题已成为影响城市发展、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加快发展公共交通,对于缓解交通拥堵,推进城市健康发展,必要而且紧迫。
城市公共交通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是适用于更广泛人群的出行方式,是普通居民所依赖的一个重要交通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充分发挥公共交通价格低廉、快捷方便的优势,引导更多的人乘用公共交通,有助于为人们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周到、经济舒适的交通服务,能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且由于公共交通运量大、运价低廉,能较好地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减少尾气排放,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从国际经验来看,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一贯做法。早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法国、美国等国家的一些大城市就纷纷调整交通战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以缓解大中特别是大城市交通拥挤的矛盾以及城市大气污染严重的问题。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认识,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步伐。要通过科学规划和建设,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优化运营结构,形成干支协调、结构合理、高效快捷并与城市规模、人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系统。要进一步放开搞活公共交通行业,完善支持政策,提高运营质量和效率,为群众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周到、经济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
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
首先要充分发挥规划调控作用。交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部门应在对交通现状、需求和发展前景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公共交通为核心,通过编制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和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科学配置和利用交通资源,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和土地配置模式。城市交通规划应与城市总体布局和人口产业分布相协调,确定发展战略目标、任务、有关技术和经济政策;综合考虑各种交通方式、换乘枢纽配置以及与对外交通的衔接,重点确定公共交通结构、线网分布、场站布局、用地规模、建设计划等。相关部门应大力支持公共交通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将规划编制所需经费纳入预算,确保编制任务的完成;采取有力措施,切实防止和纠正违反规划、侵占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及其建设用地的行为,保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需要。
第二要完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应合理规划设置场站和配套设施,按照城市公共交通规划要求,将公共交通场站和配套设施纳入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计划;将公共交通场站作为新建居住小区、开发区、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等工程项目配套建设的一项内容,实行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在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上,应建设港湾式停靠站,配套完善站台、候车亭等设施。加强城市交通换乘枢纽建设,符合条件的地区要建立换乘枢纽中心,引入各种交通方式,实现公共汽(电)车、大容量快速公共汽车、轨道交通之间的方便快捷换乘,以及城市交通与铁路、公路、民航等对外交通之间的有效衔接。与此同时,要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公共交通系统,以信息化为基础,促进乘客、车辆、场站设施以及交通环境等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建设。
第三要保障公共交通的道路优先使用权。应通过科学论证,合理设置公共交通优先车道、专用车道(路)、路口专用线(道)、专用街道、单向优先专用线(道)等,让公共交通车辆顺利通行,提高公共交通车辆运营速度和道路资源利用率。公共交通优先车道应配套设置清晰、直观的标志标线等标识系统,使公共交通流与其他交通流明确区分,确保公共交通车辆的优先或专用路权。加强优先车道(路)和优先通行信号系统管理,着力保证公共交通车辆对优先车道的使用权和优先通行信号系统的正常运转,提高公共交通车辆的运行速度和准点率。
第
第五篇:城镇化是人城市化,不是城市城镇化
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中国改革议程:释放新的制度红利》分论坛上发表观点:城镇化是不是城市的城镇化,而是人的城市化。
樊纲说,他认为政府要发觉城镇化不是城市的城镇化,而是人的城市化,要使城市工作的农民工能够在城市居留下来,而不是城市工作几年之后回到农村的家乡。政府对于基础设施方面、硬件方面的建设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政策开始出现更多的关注人的城镇化,包括各种社会政策,不仅是户口,还有商业发展。因此,樊纲觉得这样会使得中国的社会更加稳定,同时也使得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基础。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原世行高级副行长林毅夫认为,城镇化是发展的进程,使得农村的农民能够转移到城市中工作和生活。对于中国来说,如果想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就需要改变城乡之间的差距。根据现在的数据,中国有50%以上的人在城市中居住,只有35%的人拥有城市地区的户口,也就是说大约17%左右的人,也就是2亿人他们在城市中生活、工作,却享受不到城市的福利。所以中国需要改善自己增长的质量,同时使得自己的增长能够做到使所有人受益,他认为这可以帮助中国实现消费和其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