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昆明市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促进城镇村落一体化发展
昆明市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促进城镇村落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昆明市着眼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始终坚持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三化”转化“三农”、带动“三农”、服务“三农”,大力实施县城建设和小城镇开发五年提升工程,强力推进全域城镇化建设,促进城镇村落一体化发展,改善了城乡面貌,增强了综合实力,初步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突出规划引领,不断优化城乡建设布局。按照“全域昆明”的理念和要求,大力实施城镇规划“14419”(即“一主四辅四次十九片”)发展战略,基本建立了都市带动、品质优良、城乡一体的现代城镇体系。坚持“动土必有规划、出土必有设计”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开展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修编完成《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并上报国务院待批,完成了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3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总体规划、10249个村庄布点规划和6694个保留自然村建设规划,基本实现全覆盖,初步建立了以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乡镇、村庄规划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规划体系,充分发挥规划对全域空间资源配置的引领作用。在全面做好城镇村落规划工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滇池-1
县(市)区城镇常住人口从2007年的41.07万,增加到了59.28万,GDP总量从2007年的336.86亿元增加到了506.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007年的23.79亿元增加到了48.09亿元,“543倍增计划”成效明显,初步形成了主导产业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城乡和谐的发展新格局,官渡古镇、杨林镇等一批特色名镇、旅游小镇初步建成,晋宁、石林等一些县城和镇村依靠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呈现出快速扩张势头,成为极具活力的增长点。
三、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提高城乡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年”活动,大干快干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和建成了一批市政、交通、环保、水利、民生等重大项目,城乡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建设不断加强。2011年,新开工市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7项、在建73项,完成投资118亿元。完成140个省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建设任务,新增建制村路面硬化800公里,行政村路面硬化率达到80%,路基通达率达到100%。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支出比去年分别增长30.1%、56.6%、61.8%、34.2%、70%,均高于全市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设立3000万元专项资金,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投资10.71亿元,开工98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项目。大力加强城乡居民就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0万余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30.24万人。建设保障性住房11.29万套,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住院费用平均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13%和65.27%,安排城乡低保经费9591万元,全面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城乡居民得到了更多实惠。金融服务-3
结合昆明实际,及时调整土地利用规划,积极开展低丘缓坡土地及未利用地综合开发,扎实推进山地城镇建设。国土资源部和国务院法制办调研组对昆明新机场、宜良工业片区“工业上山、城镇上山”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目前,我市规划并开始重点打造盘龙区山水新城、五华区西翥生态旅游试验区、西山区团结民族风情小镇、安宁市宁湖新城等一批新型山地城镇、特色城镇,向山地缓坡要资源、要空间、要发展,有效增加土地供给,缓解城乡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供需矛盾,更好更快地推进城镇化建设。三是积极探索城镇化建设路径。一年多来,通过大力开展主城品质提升、城中村改造、县城规模扩张及新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四大行动,深入实施农地重新整理、村镇重新规建、要素重新组合,扎实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商铺向市场集中、居住向小区集中、先富起来的农民向城镇集中“四个集中”,积极探索以农民宅基地和住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城镇产权住房、城镇社会保障和股份合作社股权工作,总结形成了我市全域城镇化建设“113334”(即“一引领一改革三重三置换三区联动四保障”)的工作模式,初步破解了迁村并点(居)、旧城改造、新城镇建设等全域城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土地制约、资金约束、社会保障不健全等难题,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规模化、集约化和资本化,全面推进一板块一步城市化、二板块城乡一体、三板块城乡统筹。
五、强化组织保障,不断完善统筹城乡体制机制。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与现代新昆明建设战略结合起来,先后进行了主城四-56-
第二篇: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
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开展情况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县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有效缓解城乡人力资源矛盾,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各项工作积极、稳妥、有序、规范开展,推动我县城乡统筹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专项督查的通知》(云府办明电〔2012〕34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现就我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认清形势,统一认识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作为重之中重,多措并举增加投入,不断加快全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特色、重点集镇打造成效明显,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是从户籍制度入手,在稳定和维护农业转移人口原有权益的基础上,确保农村转户进城居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权益和待遇的一项重大综合性改革,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着眼长远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农村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和谐,对于促进我县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实现富民强县跨越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广播、佤山电视台、沧源县政务信息网、永久性标语等多种渠道在全县广泛宣传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1
对农村居民要深入开展政策讲解,引导群众积极进城落户。同时在主要媒体设置宣传专栏,积极宣传贷免扶补”创业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劳动密集型企业贷款政策和养老保险等各项优惠政策等工作成效,为群众答疑解惑,形成全社会支持、理解和参与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政策执行人员对政策的认识、理解和执行水平,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准确性。同时,做好进展情况的信息收集和舆论引导工作,确保此项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
(三)落实医疗、养老等保险政策。农村转户进城居民,有用人单位并签订稳定劳动合同的,随用人单位参加就业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没有单位的灵活就业人员,可在合法稳定住所居住地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转移接续手续。随同父母转变为城镇居民的子女,可随父母在合法稳定住所居住地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同时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村转户进城居民,应按照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没有用人单位的,可选择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也可选择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转户进城居民,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15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缴费不足15年的,可缴费至满15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二、下步工作计划
为了使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进一步得到落实和实施,我局将加大以下方面的工作力度。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对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和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工作的领导,及时成立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准确把握政策界限,定期研究决定有关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督促检查工作目标落实情况,加大改革工作的推进力度。建立和完善实施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部门领导责任制,并纳入干部年终考核内容。
(二)完善工作机制。建议县委、政府整合各级各类建设项目、民生扶持政策、奖励补贴资金,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承载能力。要客观把握我州城镇居民少、城乡差距大等实际情况,在区域规划调整、加大城乡统筹等方面积极探索、稳步实践,促进城镇人口合理聚集。要建立起一套以公安户籍为基础,各职能管理部门资源共享的信息化政府管理系统,完善工作联动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增加必要的投入,确保我州城镇化有序推进。各级各部门要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各尽其责,为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切实保障农村转户进城居民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宣传引导。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在全州广泛宣传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的有关政策内容,对所涉及的重点群体深入开展政策讲解,引导并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在各级各类主要媒体上设置宣传专栏,为群众答疑解惑,搭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形成全社会支持、理解、参与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政策执行人员对政策的认识、理解和执行水平,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准确性。
第三篇:昆明市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工作情况汇报
昆明市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昆明市着眼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始终坚持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三化”转化“三农”、带动“三农”、服务“三农”,奋力拼博、开拓创新,大力实施县城建设、小城镇开发提升及幸福乡村建设工程,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改善了城乡面貌,增强了综合实力,城乡统筹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做法和成效
(一)广泛学习借鉴,不断完善城乡统筹发展思路。针对昆明区域差别大、县(市)区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市委、市政府将14个县(市、区)划分为“领跑、助跑和跟跑”三大板块,明确提出一板块一步城市化、二板块城乡一体化、三板块城乡统筹,不断加快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广泛学习借鉴和不断实践完善,全市基本形成了“345” 的统筹发展思路。一是加速“三化”化“三农”的进程。突破城乡割裂、城乡二元体制机制,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化“三农”、带“三农”、服务“三农”,工业化化农业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城镇化化农村靠劳动力转移,市场化化农民靠土地流转。二是推进“四个集中”。推进-1
村庄规划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规划体系,充分发挥规划对全域空间资源配置的引领作用。在全面做好城镇村落规划工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滇池流域“四退三还一护”、水库移民、新型社区建设、迁村并点等工作,全市村落实现了适当撤并、适度集中,城镇村落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合理布局,市域城镇网络体系初具雏形,基本形成城乡联动发展、整体推进的发展形态。
(三)实施四化联动,不断增强城镇聚集效应。实施新型工业化、高端信息化、全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并举、“四化”联动,大力推进工业突破、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2012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345.9亿元,增长25.1%,业实现增加值1008亿元,增长15.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3:45.8:48.9,城镇化率率达67.05%,主城区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二三版块城镇发展普遍提速,工业化、城镇化对全市增长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四创两争”,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系统推进城市空间形态、功能布局和生态环境的有机更新,彰显昆明“满城山色半城湖、一年春光四季花”的独特魅力,倾力打造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品质春城,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城市发展首位度进一步提高,城市品质得到很大提升。为做大县城建成区规模、产业规模、人口规模,加快建设一批规模适度、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新型中小城市,不断增强吸引力、带动力和辐射力,在安宁市及二、三板块共9个-3
成“五小水利”工程5万件,解决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清水海引水工程实现向主城供水。投资环境继续改善,人居环境得到优化,城乡统筹水平不断提高。
(五)坚持试点先行,不断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一是有序推进农民进城集中居住。2010年底,在全市确定了19个全域城镇化建设试点先行先试,整体推进。通过一年来的努力,大部分试点顺利启动并开工建设,整体进展快速有序。全部试点建设项目投资总规模超过400亿元,预计盘活土地资源近3万亩,实现6万余户、近20万农村居民集中居住。二是正式启动山地城镇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守住红线、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山地城镇建设总体思路和要求,结合昆明实际,及时调整土地利用规划,积极开展低丘缓坡土地及未利用地综合开发,扎实推进山地城镇建设。国土资源部和国务院法制办调研组对昆明新机场、宜良工业片区“工业上山、城镇上山”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目前,我市规划并开始重点打造盘龙区山水新城、五华区西翥生态旅游试验区、西山区团结民族风情小镇、安宁市宁湖新城等一批新型山地城镇、特色城镇,向山地缓坡要资源、要空间、要发展,有效增加土地供给,缓解城乡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供需矛盾,更好更快地推进城镇化建设。三是积极探索城镇化建设路径。通过大力开展城中村改造、开发区(园区)带动、县城规模扩张及新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四大行动,深入实施农地重新整理、村镇重新规建、要素重新组合,扎实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商铺向市场集中、居住向小区集中、先富起来的农民向城镇集中“四-5
能齐全、环境有序、村庄优美、治安良好、产业发展、展现田园风光”的幸福乡村示范点,“幸福乡村”建设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七)高位统筹推进,大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一直把统筹城乡农转城工作作为一项全局性举措来实施、紧迫性工作来推动、历史性任务来完成。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省市领导要求,一手抓统筹城乡转户,一手抓权益保障落实,农转城工作整体推进有力,进展有序。2012年至今,全市共完成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981449人,其中2012年转户69.5万人,今年转户28.5万人,分别完成省下达任务的232%和114%,全面超额完成省下达给我市的转户目标任务,农民进城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加强制度设计和政策配套,先后制定出台《昆明市统筹城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系列配套文件》、《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农转城居民转户居民合法权益的通知》及《昆明市统筹城乡发展系列配套文件》,对相关权益进行再细化和明晰,协调相关部门对政策文件中的权益保障进行再落实,确保原农村户口享受的支农惠农政策在农转城后继续保留,从而稳定人心,起好示范带动作用,确保转户居民身份平稳过渡,有序推进农转城居民市民化。据不完全统计,自农转城工作开展以来,全市转户居民年新增带动消费达13.13亿元、年增加产值31.25亿元,土地流转、林权流转、土地集中分别达到34.6万亩、4.8万亩、9.2万亩;全市共为54.8万转户群众办理了城镇养老保险、3.4万人办理了城镇低保,共提供就业岗位4.34万个、保障性住房1.9万套,统筹安排3.8-7
善处理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就业、住房、社保、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实现了城镇化科学发展。
(二)城乡一体化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须认真处理好城镇建设与农村发展的问题,既不能一哄而上、遍地开花搞城镇建设,也不能单纯地就农抓农,而是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进一步优化城镇和村庄布局、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质,真正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理念来谋划和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和进步。加快实施县城和小城镇开发五年提升工程,二板块突出发展城郊型县域经济,三板块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型县域经济。
(三)城乡一体化必须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我市在城镇化建设中,坚持“政府主导、加强统筹,理顺体制、健全机制,统配资源、科学管理,群众自愿、市场参与”,聚合各部门力量,整合各方面资金,分工不分家、分责不分力、分解不分心,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努力做到目标确定在哪里,力量就集中到哪里,措施就落实到哪里,取得了较好成效。推进城镇化科学发展,必须广泛组织社会参与力,深入宣传发动,充分激发和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群策群力谋发展、团结一心促跨越的强大合力。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考虑
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离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离发达地区的标准,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不少差距,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统筹城乡发展、-910-
第四篇: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摘要:推进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可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要鼓励全民创业,积极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县域规模。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4-0023-03
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追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更迫使我们认识到,原有二元体制架构下建立的城乡关系,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阶段。另外,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村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等问题,都进一步证明单纯靠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靠分散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经济多年内需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讲,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一方面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工农、城乡互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调动农民参与农村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另一方面就在于实施和完善推进城镇化,从而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由此也大大地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也就是说一方面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但另一方面只有扩大城市,才能发展城市。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一、城市化发展现状
以吉林省为例,改革开放前期,吉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均处于较高水平,但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却相对缓慢,2008年全省农村人口1 45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4%,已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320万。也就是说还有一半多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二元结构分割现象较严重。其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不仅低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唐等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判断吉林省还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重工业占较大比重,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城市难以大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阻碍了城市化的步伐。二是小城镇发展较为缓慢。吉林省的城市规模结构以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数量少、规模小,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基础薄弱,制约了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进程。三是吸引外资能力不强。
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就全国而言,在未来的10多年中,全国将有3.5亿农村居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定居,使城市人口从今天不足6亿增加到10亿,使我国成为有2/3城市人口的国家。新迁入城市的人口将主要分布在8个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的超级城市,和15个人口数量处于500―1000万的大城市中。另外,到2025年,全国至少会出现221个人口数量超过百万的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化进程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到2025年城市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25%上升到33%。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是城市化推动了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未来20年也将是继续这样。满足城市化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全国需要新建170个交通枢纽,需要新建总建筑面积超过400亿平方米的500万栋楼房,其中5万栋楼房的楼层超过30层。吉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全面振兴,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制定政策、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从束缚他们的土地中解放出来,这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像吉林省这样一个拥有2 700多万人口的省份,又有着像长春、吉林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要让更多的农民经过培训,从黑土地当中走出来,进入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有必要使城市化水平至少提高到70%以上。目前,长春市城镇人口(不含所辖县、区)358.1万,驻长高校学生约50万,合计408.1万人。3年内应该达到500万,7年内达到700万,到2020年实现900万,这样,将会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长春。每个市(州)再发展到50―100万,这就有500~900万,再加上40多个县,农村人口就基本上转移到城市中来了。那么,剩下的农业人口在原有的土地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富裕之路,就不会是纸上谈兵了。而农村人口转移出来后,城市的活力就增强了。对房地产的拉动也将大大增强。原来想买新房的,换个大一点的房子的,可把旧房子卖出去。旧房子卖出去,新房子就会有人买了,房地产业就好起来了。
目前,延边州正在根据吉林省政府批复的《延龙图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延龙图一体化战略,建设以延吉为核心的区域中心城市,以此作为推动延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延龙图三市共享基础设施项目计划投资200亿元,其中,延吉市长白山路向西延伸布尔哈通河西段综合治理等工程正在建设中;围绕扩大延吉发展空间,原龙井市朝阳川镇已整建制划归延吉市;三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2008年上半年延龙图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9亿元,占全州58.6%。下一步将进一步抓好《规划纲要》的落实,做好相关专项规划编制以及城市规划修编工作。加快延吉市北出口加宽、西部城区规范与建设、州新兴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三市供热、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一批先导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8年完成延吉市长白山路西段至朝阳川联络线路基工程建设,做好延吉至海兰湖至图们城际公路等工程前期工作。围绕产业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共享、市场共体、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科教同兴目标,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做好同城一体化发展的各项准备工作。全力争取开通延吉至龙井城际公交线路,2008年底撤销延龙、仁坪收费站,构建日趋紧密的城市结合体。针对延龙图城市人口布局不合理、人口规模小的实际,在不改变现有城市框架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延龙图三市特别是龙井市探索户籍制度改革的有效方法,力争使延龙图地区人口有大幅度增加。积极协调金融、税收、电信、邮政等部门,在延龙图三市实行同城管理,为群众提供便利条件,使群众享受到一体化带来的实惠。
三、城市化发展的措施
要创造条件,通过制定政策加快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积极推进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配套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以实际居住地登记的户籍制度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要加快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制度和承包地、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制度,增加农民进城创业的原始资本。要继续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提高文化技能水平。
(一)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有超前的总体规划、重大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要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和刚性约束力。要从国家生态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高标准、高水平出发,规划设计城市的建设布局。
(二)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重点是通过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设施的完善、服务功能的齐全,增强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事业,促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方面取得突破,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如,近年来,通化市以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商贸中心、旅游服务中心以及宜居城市为目标,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利用BOT等方式,新建了绕城公路、城市立交桥,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启动建设了一批大型商贸服务设施。目前,吉林省欧亚大型购物中心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义乌国际商贸城、恒坤家居博览购物中心正在建设之中,长白山药谷物流中心,中东新天地购物公园、东润五星级酒店等项目也在2008年建设。这些重点工程的建设,使城市的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三)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要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的土地利用修编工作。在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同时,加快城市向周边延伸,拉大城市骨架。通过各种类型的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特色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文化科技城等建设,通过引进和建设大项目,使之成为中心城市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和现代服务业的新集聚区。
(四)要鼓励全民创业
只有全民创业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释放每一个城市市场主体的潜能,让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进发,才能真正解决城市化的就业和发展问题。在发达国家每千人企业数量平均45个左右,发展中国家是20~30个,中国不到10个,吉林省为2.9个。反差非常大,所以大大限制了城市化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观念落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小进即满的小农思想、重官轻商的官本位思想等等,在许多人的脑子里根深蒂固。为此,要加大解放思想的力度,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造精神,从文化的根源上,培育创业文化,引导树立敢创、敢闯的创业信念和信心,鼓励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艰苦创业的精神。要最大限度放宽市场准入,让全民创业有更大的创业空间,最大限度地加大对全民创业型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从战略高度认识经济发展的转型,推动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全民创业型经济转变。
(五)积极发展县城经济,扩大县城规模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十分薄弱,因而更具有重大的发展空间。以工业化为主导,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专业化产业基地,提高县城的承载功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域公路、饮用水、商业服务业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和条件。
第五篇:统筹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
统筹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 提升农村群众出行质量
建湖县客运管理处 裴文雅
摘要:本文就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构建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城乡道路客运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我县城乡客运统筹发展提出几点意见。
城乡道路客运是联系城乡、服务居民出行的重要纽带,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道路客运资源共享、政策协调、衔接顺畅、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服务优质,是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央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战略、落实中央“三农”政策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城乡道路客运发展方式、提升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发挥行业比较优势的迫切需要,对推进城乡道路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构建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城乡道路客运服务体系,现就加快推进我县城乡客运统筹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城乡道路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保障城乡居民“行有所乘”基本需求为目标,以转变城乡道路客运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公交优先、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将统筹城乡道路客运协调发展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大工程,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部门联动、政策引导和市场互动的组合作用,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出行服务。
(二)主要目标。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全国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取得重要突破,城乡道路客运发展更加协调、网络衔接更加顺畅、政策保障更加到位,服务广度和深度逐步提升,服务质量显著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具体目标包括:一是基本建成分工明确、衔接顺畅、保障有力、安全高效的城际、城市、城乡、镇村四级客运网络。二是建设一个管理规范、服务优质、衔接顺畅、方便灵活的城际客运系统,有效衔接城市公共交通、农村客运及其他客运方式,不断巩固道路客运的保障能力、竞争优势及其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三是基本建成能力充分、方便快捷、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实现地市级以上城市公共交通网络覆盖郊区主要乡镇。四是加快构建覆盖全面、运行稳定、安全规范、经济便捷的农村客运系统,实现全国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92%,100% 的中心镇建成客运站、候车亭或招呼站;积极推进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力争实现县域内20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达到30%以上。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城乡协调。以满足城乡居民出行需求为根本出发点,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强城乡联动,有序衔接,促进城乡道路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政府主导,政策引导。确立城市公共交通和农村客运的公益属性,争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将城市公共交通和农村客运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围,加大公共财政、土地等公共资源保障力度,不断满足城乡居民“行有所乘”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坚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发展条件和需求特征,探索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模式和推进路径,不搞“齐步走”和“一刀切”。选择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地区分批开展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试点工作。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配套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在全行业推广应用,逐步建立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长效推进机制。
——坚持统筹协调,资源整合。统筹协调城市公共交通、城际客运和农村客运发展。在普通公路上,人员往来比较频繁的毗邻城市之间以班线客运公交化改造为主,地市级以上城市周边地区以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延伸为主,县域内特别是乡镇以下地区以农村客运线网优化为主,并积极推进公交化改造;在高速公路上,以发展班线客运直达运输为主。注重整合城乡道路客运企业、线路、场站等资源,提高集约化、组织化水平,强化市场监管,规范经营行为,维护经营者和乘客的合法权益。
二、主要措施
(一)科学编制城乡客运统筹发展规划
1.认真组织编制“十二五”城乡客运统筹发展规划。各地要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部署,打破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的二元分割格局,从实际需要出发,认真组织编制“十二五”城乡客运统筹发展规划,有关内容应纳入城市及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之中。规划编制要立足整合城乡客运资源,优化客运网络衔接,科学合理布局城乡客运线网;稳步拓展和延伸城市公交网络,支持和鼓励城市公交向农村延伸,提高城市公交线网覆盖面;改进客运组织模式,有序推进县乡客运和毗邻地区线路的公交化改造,促进运输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大力实施农村客运通达攻坚工程,优化调整农村客运网络,加快发展镇村公交;充分利用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站点设施,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城乡客运网络有效衔接和融合,实现城乡客运线网结构全覆盖;高度重视城乡结合部,以及镇与镇、县与县、市与市毗邻地区客运线网的设置和衔接。
2.编制完善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要依据“十二五”城乡客运统筹发展规划,编制完善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完善路网布局,提高路网技术标准和安全保障。“十二五”期间,全省建设改造农村公路2.5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桥梁6000座,为全省镇村公交和城乡客运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加快完善城乡客运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1.积极改善农村公路通车条件。对乡镇通往行政村的现有农村公路和桥梁,不符合客运班车安全通行条件的,要纳入“十二五”规划加快改造,力争2012年前完成。加快建设通往集中居住点等重要节点的农村公路,提高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继续实施撤渡建桥,发展水上客运,切实改善岛屿村群众的出行条件。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安保设施,新建公路安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竣工、同步验收。
2.加强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按照路、站、运一体化的要求,在新建或改建农村公路时,加强农村客运站(亭)建设,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到2015年,全省农村乡镇客运站达700个,占乡镇总数的 70%,开通镇村公交的沿线行政村设置招呼站或候车亭。同时,结合客运线网规划,优化城乡客运场站布局和衔接,主动对接地铁、铁路、机场等其他运输网络,积极改善换乘设施,方便群众出行。
3.强化城乡客运基础设施管理。加强政策引导,不断完善站场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确保已建成的农村客运站及时投入使用,为经营者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充分发挥县、乡政府的作用,加强农村公路和农村客运站(亭)等基础设施的养护与管理,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
(三)进一步优化调整城乡客运经营结构
1.优化城乡客运经营结构。各地要大力倡导公司化经营、公交化运营、员工化管理,积极推进城乡客运经营主体整合,通过收购、兼并或入股等形式,实施规范的公司化改造;打破地域垄断,积极引入规模大、有实力的客运企业,促进本区域内城乡客运资源整合;对区域内存在线路重复、经营中容易发生矛盾的相关客运企业,积极引导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造、兼并。
2.创新城乡客运组织模式。对县(市)城区至乡(镇)的线路,有条件的可选用公交车型,实行公交化的运营模式。对乡(镇)到乡(镇)、乡(镇)到行政村的线路,通过新辟、改线、延伸等手段,因地制宜实行多样化的运营模式,不断扩大农村客运的覆盖和服务范围。对路况条件、客源等不适宜公交车型的,要按照《乡村公路营运客车结构和性能通用要求》,选用适用车辆。
(四)不断加大对城乡客运统筹发展的扶持力度
1.建立规范的城乡客运成本费用评价制度和政策性亏损评估制度。鼓励实行城乡客运低票价政策,落实经济补贴、补偿。对城乡客运企业的成本和费用进行评估,核定企业合理运营成本。对不能完全通过价格补偿的政策性亏损,由政府给予合理补贴。对城乡客运企业承担的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残疾人、伤残军人、警察、学生等实行免费或优惠乘车)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增加的支出,由政府进行专项补偿。对车辆和设施装备的配置、更新等,地方财政要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2.加大对城乡客运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扶持力度。市、县人民政府要加大投入,加快改造不符合客运班车通车条件的农村公路、桥梁,建设农村客运站、候车亭,完善安保设施,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规划内的项目给予专项补助。3.加大对镇村公交发展的推进力度。加快建立镇村公交发展扶持政策,大力推进镇村公交发展。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以县(市)为单位、乡镇为单元对开通镇村公交的乡镇给予一次性补助,对所有乡镇开通镇村公交、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县(市)给予一次性奖励,重点用于新增、更新节能环保车型等,具体补助和奖励资金可在燃油税转移支付资金中列支。镇村公交营运车辆可参照城市公交标准申请燃油补贴。加强对补助资金使用情况的考核,重点考核地方政府财政配套资金支持情况、企业经营机制、服务质量以及群众满意度等,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另行制订。
4.加大对基础设施用地的保障力度。国土资源、规划、建设部门要对纳入城乡规划的客运枢纽、换乘场站、乡镇客运站、保养场、停车场、首末站、调度中心等基础设施,优先保障场站用地。对经规划确定并依法取得的城乡客运基础设施用地,不得随意挤占,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五)切实加强城乡客运服务与管理
1.加强城乡客运规范化管理。完善城乡客运服务网络,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延长服务时间,努力改善城乡居民出行条件。简化许可程序,改造毗邻地区城乡客运线路,引导城市间公交线路相互融合、互联互通,着力解决城市毗邻地区城乡居民的出行问题。加快优化城乡结合部线路设置,加大线网密度,建设换乘站点,规范市场秩序,统筹考虑城市公交与班线客运资源整合,避免无序竞争。
2.建立健全城乡客运服务质量规范和质量考评体系。高度重视城乡客运统计工作,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支撑。定期组织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测评,加强城乡客运服务质量考核,将考评结果作为各项资金补贴的依据,并与客运线路招投标及企业发展扶持政策等挂钩,督促企业规范管理。
3.加快城乡客运技术创新。积极推广智能化调度系统和ic卡系统,建立城乡客运服务信息查询系统,完善应急反应机制,发挥科技手段在经营行为监管和行业经济运行分析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大力推进新能源、新技术车型在城乡客运的应用,积极与省内汽车制造企业合作研究开发标准化的镇村公交车型。
4.确保城乡客运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管理规定,强化经营者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切实提高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公安部门要科学核定车辆载客数和时速,合理划定车辆停靠点,科学指导设置交通安全设施。在城乡道路条件满足通行安全的情况下,允许投入有站立乘员席的公交车型从事城乡客运。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将加快城乡客运统筹发展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所需资金纳入政府公共财政,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推进力度,切实把加快推进城乡客运统筹发展作为服务民生的“惠民工程”抓实抓好,为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供基础支撑,让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各地要成立由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牵头,宣传、教育、公安、监察、财政、国土资源、建设、交通运输、安监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机构,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把推进城乡客运统筹发展列为各级政府城乡统筹工作的重要任务,将城乡客运发展指标纳入城乡一体化、科学发展评价等考核指标体系。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引导城乡居民自觉维护城市道路、农村公路以及站(亭)等基础设施的完好,充分利用学校和各种媒体大力普及安全出行知识。
(二)加强行业引导。各地要制订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城乡客运在发展规划、设施建设、服务监管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对集约化程度高、服务质量好的企业,在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客运线路招投标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全力打造品牌客运企业。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牵头组织对各地城乡客运统筹发展工作进行考核,提出指导性意见,及时反馈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考核结果可作为各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立项和补助的参考依据。深化行业文明创建,组织开展城乡客运统筹发展示范县(市)建设,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加快全省城乡客运统筹发展进程。
(三)加强市场监管。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城乡客运市场的监督管理,确保城乡客运统筹发展工作顺利推进。公安、交通运输、安监等部门要密切配合,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管理规定,强化城乡客运安全管理工作。公安部门要加强交通安全秩序和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监管,严厉打击农用车、拖拉机、三轮车、摩托车和各种报废车非法载客行为,确保道路交通安全。安监部门要加强对城乡客运安全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监督。交通运输部门要充分发挥基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作用,充实力量,加大城乡客运管理力度,规范经营行为,强化服务质量监管,依法查处非法营运车辆,督促客运企业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加快推进我省城乡客运统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