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关于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浙江省关于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浙江省委周国富副书记和茅临生副省长关于开展调研制订促进全省供销合作社健康发展政策的批示精神,在浙江省委副秘书长王良仟和省政府副秘书长俞仲达的组织协调下,由省农办、省委政研室、省政府研究室、编办、农业厅、供销合作社6个部门12位同志组成两个调研组。从今年3月开始在全省20个县(市、区)进行实地调研。
调研组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各项改革措施的深入推进,全省供销合作社立足“三农”,服务功能恢复提高,服务方式变革创新,服务能力改善增强。但由于对供销合作社的定位不明确,扶持政策不落实,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可以说,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正处在“十字路口”。如各级重视,引导得当,供销合作社完全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反之,若任其自主自灭,则可能供销合作社的组织体系瓦解,农村合作事业发展再次受挫。因此,很有必要在省级层面上统一对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定位,明确必要的扶持 政策,推动供销合作社朝着正确的方向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一、统一认识,坚持把供销合作社办成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改革方向
调查组认为,当前有必要对供销合作社发展方向作出选择:要么坚持真正办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改革方向,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使供销合作社成为服务“三农”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生力量;要么走纯企业化改革的道路,实行优胜劣汰,形成象省商业、物产、二轻那样几个效益好的集团,但覆盖全省的供销合作社体系 1 将不复存在。从调查情况看,由于各地供销合作社组织基础、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迥异,两种选择在各级党政领导中都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因此,调查组认为,必须站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廓清思想。端正认识,从保留供销合作社作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代表的长远考虑出发,推动供销合作社朝着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目标去深化改革,存利去弊,完善政策,促进发展。
从贯彻中央精神、加强“三农”工作和买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出发。从与我国相仿的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的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情况看,顺应合作经济发展潮流,建立一个统一的涉农中间组织成为政府与农户之间的桥梁,有利于政府更好履行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也有利于微观经济组织的构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形成。只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完全有条件和可能把我省供销合作社改造成为有比较完善的为农服务功能、能贯通城乡、联系政府和农民的重要非政府组织。
为此,当前应把统一供销合作社的组织定位,作为引导其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基本环节。明确县以上各级供销合作社是党委政府领导下,立足流通履行为农服务宗旨的合作经济联合组织,主要承担社有资产管理,行使社有资本参控股企业资产所有者代表职能;指导组织社有企业参与农业生产资料、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职责;对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扶持和服务职能;发挥自身优势,指导开展农村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加强烟花爆竹的经营管理;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综合开发,承担防汛物资等社会化应急管理物资储备任务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二、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既不是政府部门也不是企业可以替代的
调查组通过深入调查认为,供销合作社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确有其“独特优势”和“现实价值”。通过多年的改革改制,从整体上看,全省供销合作社各类负担已大为减轻;效益下滑、经营萎缩的被动局面已根本改观;自身改革发展的思路逐渐清晰;多年形成的系统网络资源、资产资源、人力资源、信用资源等优势在为农服务中重新显现。一是创新服务方式,传统领域服务功能得到恢复和提高。一批供销合作社创办或参办的区域性连锁企业已成为开展省政府“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的建设主体。农资市场占有率保持在80%左右。全省供销合作社在县以上兴办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46个,占全省农批市场交易额的1/4。二是大力领办参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新形势下发展合作经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上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全省供销合作社已领办、参办农民专业合作社714家,约占全省1/3,2005年实现销售38.8亿元、向社员二次返手1140万元。
三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要求,积极开拓服务新领域,探索发展新机制
一批市、县供销合作社通过组建农信投保公司,为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社员提供贷款担保。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瑞安市供销合作社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信用合作、供销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合作经济新实验,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四是供销合作社经营状况趋好,自身服务实力逐步增强
从2002年开始,全省供销合作社经营规模、利润连续4年增长,销售收入和利润在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均列第2位。其中省本级的 3 兴合集团公司2005年实现销售264.4亿元,利润4亿元,上缴税收2.5亿元,在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省本级中位列第一;在全省销售额最大的企业排位中名列第四;在全国500强中名列第90位。调研组认为,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关键,在于各级党委政府是否重视,供销合作社自身工作思路是否正确,社有资产是否运筹得当,以及是否有一个对“三农”有感情、对供销合作社较熟悉、甘心做志愿者(国际合作社联盟申明的原则,合作社是“志愿者”的事业)的领导班子和带头人。这也是我省一些发展比较好的供销合作社的共同经验。
供销合作社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积累了大量的问题,主要有:
(一)两极分化现象明显。由于全省用社有资产支付改革成本约90亿元,目前84个县级供销合作社的资产状况好、中、差大致各占1/3,已经资不抵债的穷社11个。
(二)基层供销合作社整体弱化情况不见转机,完全靠自身力量难以复元。10余年来基层供销合作社个数锐减、队伍散失、功能弱化、经营萎缩。特别是基层供销合作社建制数不到全国各省、市、区平均数的70%。
(三)供销合作社定位长期不明确,队伍老化现象突出。全省供销合作社机构处于既有行政机关、又有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也有纯企业性质等混乱局面。目前已有5个县级供销合作社成为商贸等部门的下属单位(有的称合署办公),6个县(区)供销合作社已整体转为企业。据典型调查。2005年全省县社机关人员平均年龄52岁,台州地区9个县级社15年没有进过新人 4 员。省供销合作社 30个编制,仅为全国省级供销合作社平均水平的一半;市级供销合作社编制数最少为9人,县级最少为4人。
三、研究制定促进供销合作社健康发展的政策意见
(一)在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入明确供销合作社的工作任务和重点。供销合作社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应当明确其以下任务:一是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网建设。二是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建设。三是农产品市场建设。四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五是加强联合发展。建设一批有核心竞争力,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大企业。
(二)从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出发,明确县以上联合社机构性质和人员身份。县以上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应统一明确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直属同级政府领导,并参照群团组织机构人员管理办法分类确定编制数,省里不作统一规定。省、市供销合作社编制数也应相应作出调整。同时,对1993年底在县级以上供销合作社机关工作人员,应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精神,按国务院《公务员暂行条例》进行梳理,实行老人老政策。
(三)完善基础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能力,明确基层供销合作社和社办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一是坚持基层供销合作社的合作制性质。二是把恢复农资、日用消费品服务功能放在突出位臵。三是支持基层供销合作社与农民一起兴办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产地市场。四是明确扶持政策。将基层供销合作社建设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营业网点、农产品产地市场、村综合服务社等纳入我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围。给予财政资金扶持。五是供销合作社的社办企业承担着为农服务的职能。其经营状况直接关系到供销合作社实力的增强。应当继续执行省委„96‟3号和浙政„92‟24号文件明 5 确的供销合作社企业按销售额的5‰提取为农服务资金、5‰提取网点建设资金(提法上可作调整),同时提取的两项资金必须确保用于次年的流通网络建设。
(四)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落实各项扶持政策。要认真落实各项改革的政策。抓紧落实供销合作社地方政策性财务挂帐资金。明确经营支持政策。加强引导,支持供销合作社不断拓展服务新领域。
关于对阜新市供销社改革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阜新市供销社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经济发展实现了由亏损到盈利的突破性跨跃,企业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项目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为“三农”服务成效显著。市社监事会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供销社如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深入基层开展了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审视供销社的各项工作,还存在许多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总量不足。供销社成立于建国之初。计划经济时期,经营网络点多、面广、线长,经营业务严格执行国家统购统销的政策,为城乡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资、再生资源、土杂棉麻等专营骨干业务先后放开,多家经营,多家竞争,造成大部分企业处境艰难,主营业务有的萎缩,有的丧失,背上了沉重的银行和职工债务包袱,经营范围逐渐缩小,经济总量大幅下跌。改革开放以来,供销社就如何适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重振供销社经济进行了大胆有效的改革实践,近年来经济总量在不断提升,但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看,还很小;从形势任务对供销社的要求看,还远远不够;从所属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看也不平衡,真正贡献大的只限于少数几个企业;从供销社传统经营优势看,还没有完全恢复和发挥出来;投资规模大、牵动力强、纳税额度高的项目少,项目研发、项目储备、项目引进的速度和推进力度还需加强;县区社和基层供销社的经济实力也急需加强。
二是改革创新的步伐需要加快。这些年来,市供销社的改革不断深入,完成了1240名职工身份的转换。在创新为农服务机制上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一些新的经营业态、新的经济组织形式正在运作实施,如农村连锁超市、物流配送中心、专业合作社等,在为农服务、带领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职工转换身份后改革怎么深入,依然是重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直属企业如何创新体制机制、融入系统发展主流、融入新农村建设主流,朝着为农服务的龙头企业发展,并与“新网工程”建设相结合方面,还存在明显滞后问题。
三是为“三农”服务的力度还不够。近年来,虽然我们在农副产品基地建设、专业社建设、农合组织和协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事求是地说,供销社还没有成为为农服务的中坚力量,在全局上还没有达到不可或缺的程度,还没有把农民完全组织起来,为农服务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或还不完善。特别是在专业社建设、农合组织(协会)建设等工作,在扩大数量的同时,如何上质量、上水平、更规范,更有效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两县五区69个基层供销社的发展也相对不平衡,有的基层供销社走在了全省前列,个别基层供销社还比较贫困,改革发展的步伐较慢。
四是和谐稳定上还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近年来,尽管我们尽最大努力解决了一大部分历史遗留的职工欠账,形成了大局稳定的态势。但稳定工作远没有结束,还有许多不可忽视的因素。职工的历史欠账需要偿还,大量的离退休职工需要安臵,特殊困难职工需要帮助。
针对这些问题,市社党委进行了认真研究,开展了以“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解决制约供销社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解放思想大讨论。通过大讨论党员干部职工达成了以下共识。
1、在发展观念上必须做到解放思想。实现供销社科学发展必须做到“五破五立”,即:“在改革上,破除求稳怕乱的思想,消除和解决不稳定的根源,实现根本上和长久的稳定;在上项目上,破除一筹莫展、打不开局面的畏难情绪,树立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思想;在民生工程上,要破除不关心、不重视、不积极、得过且过的思想,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在为企业、为“三农”服务上,破除服务意识不强,不愿服务、不会服务和服务不到位的思想和工作问题,树立领导就是服务,机关就是服务的思想;在稳定工作上,消除被动等上访的思想,树立敢于正视面对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打主动仗的思想”。
2、在发展思路上必须科学回答为什么发展和怎么发展的问题。一是必须坚持紧紧围绕为“三农”服务这个宗旨,在服务中求发展。二是必须坚持清理好历史包袱,在转变机制中求发展。三是必须坚持发挥传统行业的优势并做大做强,与上新项目结合起来,在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中求发展。“三个必须坚持”符合我市供销社实际,回答了供销社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
3、在发展进程中必须把握解决好重要和关键性问题。一是企 业改革转制上要上新台阶。要想实现供销社持续发展,就必须深化改革,建立适应农业农村新形势、顺应城乡一体化新趋势、符合市场经济新要求、体现合作经济新特点的体制机制,解决历史积累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增强供销社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项目建设要有新突破。要进一步增强项目意识,加大项目工作力度,对于重点项目,要咬住不放,趁热打铁,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问题,抓出成效,提升供销社的经济实力。三是为“三农”服务要有新发展。供销社的根在农村,发展基础是农业,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农民,搞好为“三农”服务是供销社的根本所在,我们要精心谋划为“三农”服务的措施,并落到实处,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做出新贡献。四是经济运行增长要见新成效。加快发展,是供销社最大的社情和最大的政治,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我们要把推进科学发展做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经济效益要逐年有所增长,实现“三保”目标。
在达到共识的基础上,制定了推进供销社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举措。
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供销社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社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核心,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发展机遇,发挥行业优势,把有潜力的社有企业做大做强,关注民生问题,实现供销社科学发展,为阜新的转型振兴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重要作用。
按照总体思路的要求,今后3年我们要实现的主要经济工作目标是:
1、经济指标:到2012年,全系统利润力争实现1280万元,年均增长20%;全地区销售额力争实现9.6亿元,年均增长20%。
2、系统工作目标:(1)培育组建专业社500家,发展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规范化专业合作社65家,年均增长分别为30%和15%。(2)发展农产品种植基地19.8万亩,年均增长15%。(3)培训农民经纪人1.2万人次,年均增长20%。(4)加强“新网工程”建设,新建物流配送中心6家,新建各级、各类农村连锁超市5000家,年均增长分别为10%和15%。(5)发展省级农村社区服务中心65家,年均增长为30%。
主要工作举措有:
1、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积蓄供销社发展后劲。一要抓好辽西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建设项目,多方面争取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在两年内建成辽西最大、辐射能力最强的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填补阜新市没有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空白,保证农业生产需要。二要抓好彰武丽军农村连锁配送中心项目建设,力争2010年10月全部投产使用。三要抓好10万吨蘑菇菌料厂建设项目,争取2010年3月竣工投产。四要抓好水稻、园葱、玉米等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的包装、立项工作,引导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围绕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策划项目,并进行立项、论证、申报。五要抓好项目储备工作,我们要超前谋划、包装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产业层次高的项目,同时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使这些项目进入市财政、省部门乃至国家部门的储备库,为搞好为农服务积蓄力量。六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依托资源和产业等优势,突出重点招商。同时继续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
2、全力推进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供销社发展活力。一是对社有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市直企业,在社有民营的基础上,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考虑和研究进行股份制改造,打造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产权多元化为核心,以社有资本为主导、经营骨干持大股、员工自愿入股的股份制框架。还要研究适应供销社特点的其它形式的改革。积极稳妥地完成物回公司和供销宾馆整体转制,我们的目标不但要解决银行债务,更主要的是解决职工欠账和离退休职工预留资金。企业转制后,要以再生资源协会为依托,恢复发展再生资源业务,推动我市循环经济发展。二是加大基层社改组改造力度。通过2—3年的重组改造,理顺基层供销社的组织体系,创新体制机制,转变经营方式,扩大经营范围,增强服务功能。在重点搞好农资、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等传统业务的基础上,拓展农村金融、房地产业务。参与组建资金互助合作社、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3、全力推进为“三农”服务工作,树立起供销社为“三农”服务的旗臶。一是积极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坚持龙头带动、市场牵动、网络拉动。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一体化模式,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土地流转专业社方式,帮助农民解决更多的现实问题。加快各类协会建设步伐,完善体系,规范运作,在提高档次、提高水平,见成效上下功夫。二是大力搞好“新网”工程建设。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运用现代流通手段改造传统经营网络,推进“新网工程”建设不断深入。到2012年底,建设和培育高标准农产品批发市场3个;发展重点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5个;发展农资和日用消费品连锁示范店200个,建立壮大县以上配送中心3个。“新网工程”的农资、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四大连锁经营服务网络要覆盖全市80%以上的乡镇和较大规模的行政村,成为促进全市农业发展和农村流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三是进一步深化县区供销社改革,积极争取总社“新网工程”县域经济服务网络的扶持政策。四是切实加强基层社和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求,加快对基层社的改造步伐,加快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努力形成连接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农村综合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经营性和公益性相结合的综合服务。
4、积极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不断壮大供销社的实力。在社有企业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企业用工分配制度,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等措施,把社有企业做大做强,把有条件的社有企业和合作企业建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其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在全系统范围要抓好四大传统优势项目,在抓好果品市场建设和烟花爆竹经营的同时,引进新机制,招商引资、联合创办,在全地区供销系统,力争逐步恢复再生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业务。同时指导市直企业进一步开阔思路、寻求新发展,与农业和农村政策相结合,与“新网工程”建设相结合,发挥资产、场地设施优势,以存量吸引增量,以增量激活存量,采取招商引资、联合合作等方式,加大发展力度,不断提升自身经济实力。
5、扎实推进民生工程,保稳定促和谐。一是通过继续深化改革、争取政策支持和自筹资金等多种方式,对职工欠账进行清还。力争今年内清还500万元,3—5年内全部还清职工欠账。二是继续坚持特困职工帮扶制度,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解决特困职工生活、就医、子女就学等问题,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过上安定的生活。三是通过项目建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拓展流通网络等措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根本上解决特困职工的生存问题。四是要成立退管办,建立离退 休人员保障机制,做好退管工作。五是抓好信访、安全生产工作,努力维护系统和社会稳定。
6、构建长效机制,促进供销社长远发展。一是建立党员干部队伍教育的长效机制。党员经常性教育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对于巩固和发展保持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成果、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供销社发展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建立为“三农”服务的长效机制。要确立紧紧围绕构建新型流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新网工程”建设的发展方针。出台一些有利于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协会发展的管理办法和机制,要充分研究利用好相关政策。要搞好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建立相应制度,搞好培训。三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从传统的表彰制度向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现代管理机制转变。通过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加强经济指标考核,实行薪酬与绩效相统一的收入分配制度,在用人取舍上也要看效绩。
关于我市供销社系统改革发展状况 的调研报告
图们市供销合作社主任 申泰根
为全面掌握我市供销社系统改革发展的现状,更好地研究、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规划出下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最近一段时间,我对本单位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听取了有关方面的汇报。现就这次调研情况,做一分析,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思路及建议。
一、我市供销社系统的基本状况
我市供销社系统现有3个基层社,22个专业社;市社所属企业11个;全系统共有在册职工352人。截止目前,全市供销社系统资产总额919万元。
全市供销社系统的现状可概括为:经营状况趋势向好,但总体还未走出困境;虽有创新,但生存与发展仍面临新的挑战。
二、我市供销社系统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业性亏损依然存在,经营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计划经济时期,供销社根据行政职能的需要,按照行政区划设立基层社和经营服务网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基层社在农村市场竞争中由于网点分散、规模较小,缺乏竞争力,经营连年亏损、包袱逐年增加。
(二)资金紧张,是困扰供销社进一步发展的首要问题。这主要体现在资产空闲率高,连年经营亏损。
(三)政策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供销社的发展。供销社企业改制后,市社无企业管理费收入,日常经费难以保证,导致单位无法正常办公。
三、我市近几年在供销社改革方面的探索
虽然我市供销社系统面临的问题很多,但是近年来,仍然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社属企业的战略性调整迈出可喜的一步。市社在深入研究讨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企业经营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控股、参股、股份合作等形式,初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构筑社有资产管理的新体制,建立社有资产有进有退的新机制。
(二)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协会,积极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全市供销社系统依据资源、地缘优势,立足“三农”,把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加快自身改革与发展 结合起来,加强与其它经济成份、民间经纪人的合作与联合,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近期,我社在原基层社的基础上,按照股份合作制原则已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22个,参加专业社的农户达到430户,入股资金达1856万元。
(三)在经营业态和经营内容上有所创新。近年来,连锁经营、配送业务等新型业态的相继出现,给供销社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关于我市供销社系统今后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当前,供销社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农民通过经济上的联合进行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是上联市场、下联农户、服务“三农”、确保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是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利益的有效工具,是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加快供销社系统的改革、加速形成行业协会、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形成农户紧密联合、互促互动的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仍是今后我市面临的一大任务。
我市供销社在改革改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因此,我认为,只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紧紧围绕把供销社真正办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根本目标,实行开放办社,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供销合作经济的新框架、新模式,才能促进供销社的大发展。
这次对我市供销社的调查,给我的印象很深,触动较大。我认为,推进体制创新是摆在我市各级供销社面前的课题。现就供销社系统的体制改革和今后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思路:
(一)供销社的改革与发展要依靠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是深化供销社产权制度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供销社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 工程,它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没有党委和政府的直接领导,没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仅靠供销社自身孤军奋战,是难以完成的。因此,要积极主动地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努力争取将供销社的改革与发展工作纳入到当地经济改革的总体规划中,为供销社的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供销社的各级领导要重视调查研究,对具体情况要分类指导、规范操作。为了避免改制过程中图形式、走过场和社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建议市社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联系基层社及市社直属企业,经常深入基层和企业现场办公,就地解决问题,实行解剖麻雀、分类指导。特别对于市社企业的改革,要探索出路子,形成上下联动、全面推进的大好局面。我建议对体现为农服务性质、带有政策性的农资、烟花爆竹等经营企业一般应由供销社控股经营;对发展前景好的企业供销社要积极参股;对于竞争性强的商品经营企业,社有资产可以彻底退出,由职工出资臵换社有资产,参与市场竞争。全市各级供销社的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因此各级供销社要立足于创造小气候,立足于依靠自身的能力和力量来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坚决克服等靠和依赖思想。
(三)要创新经营方式,重组经营结构。从全市供销社系统的总体业务经营形式来看,经营业态单一,市场适应能力差。因此,我市各级供销社要积极调整经营业态,重组经营结构。各级供销社应积极引进连锁、配送等新的经营业态和组织形式,重构为农服务网络,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站,开拓农村服务业,拓展为农服务功能,满足农民产前、产中、产后和生活中的各种需要。
(四)以兴办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积极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合作社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生产水平、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为“三农” 提供系列化服务等方面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对我市来说,就是要在充分利用现有的经营设施、网络、信息、市场、人才等优势的基础上,立足“一社一品”,积极创建各类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协会等组织,并使其以高效的管理、灵活的机制、完善的服务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些专业社可以由供销社控股、基层社职工和农民入股、参股等形式来共同创办,可以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来灵活运作,也可进行跨地区的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逐步形成上下贯通、纵横交织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以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当然,各专业社也要采取多种手段主动出击,拓展销售市场,以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销售难问题。针对我们的实际,我认为,各种养植专业社应在规范化操作、标准化运输、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等方面有所突破,并以此来创建、宣传自己的品牌。同时可以采取与延边的大型超市等单位合作、联营等形式,共同拓展延边市场,以期发挥品牌效应、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五)要继续争取舆论上和政策上的支持。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综合反映全系统专业社和村级社建设的整体面貌,扩大社会影响,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要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争取政府的扶持政策。当然政府对供销社改制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参加会议、讲重要意义上,更体现在具体政策的制定上;体现在政府领导的身体力行、大力协调上,体现在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上。对于供销社企业在产权制度改革中,以集体土地使用权作为改制成本的,我的意见是,可以通过将集体土地使用权出售等方式筹措改制资金。但是,这将涉及到国土、房产等诸多部门,因此,建议我市尽快出台具体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全市供销社系统改革发展的调查报告
秘书三科
供销社作为新中国最资深的部门和单位之一,从成立到现在,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发展过程。在计划经济时期,供销社作为连接城乡的主渠道,为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随着烟草、石油、食盐等很多优势企业的逐步分离,其实力受到了削弱。进入经济转轨期后,随着商品专营权的逐步放开,在进入市场的过程中逐步丧失了原有的优势。在前些年的改革发展中,又走了不少弯路,遭受了严重挫折。近几年,在减债减负、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经过艰苦探索,一些县级社和基层社才逐渐走出困境,步入新的发展轨道。当前,研究如何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对进一步调动供销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全系统活力、盘活大量社有资产、安臵大批富余人员,使其在服务“三农”、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我市供销社系统改革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
供销社的改革发展已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供销社工作,温家宝总理多次对供销社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充分利用供销社网络,为农民消费提供便利。我省今年出台的1号文件和《关于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也对供销社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了总结经验,鼓舞干劲,进一步开创供销社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今年9月份,姜大明省长亲自召开了全省供销社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并作了重要部署。
(一)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的需要。供销社与其他工商企业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和特点,那就是在为农民提供商品销售服务的同时,还可以为他们提供生产急需的科技、信息、培训等服务。目前,全市的95个各类专业技术协会、133个行业协会、9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常年活跃在基层,带动了10万户农民增收致富,涌现了临清市银海棉花育种协会、阳谷辣椒协会、莘县河店经纪人协会、东昌府区花生协会、茌平大蒜协会等一批先进典型。临清市棉花育种协会经过几年的探索发展,内引外联,推广新品种,棉花制种基地达15000亩,发展农民社员3000余户,助农增收1800万元。莘县河店经纪人协会自2000年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到目前已发展农民经纪人120余名,带动周边乡镇发展香瓜、西红柿、双孢菇、黄瓜等生产基地5万余亩,吸引外省市客户230余家,日均交易量60余万斤,每天交易的农民达5000多人,今年截止到11月底,已组织瓜果、菌菜交易1.5亿斤,交易额1.35亿元,助农增收2400万元,返还经纪人经纪费150万元。阳谷辣椒协会开展的统一供应良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防治病虫、统一物资供应、统一用工管理、统一组织销售的“六统一”服务,使辣椒亩均收益超过4500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供销社提供的逐步完善的各种社会化服务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是繁荣农村商贸流通的需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日益旺盛,供销社成为繁荣农村商贸流通市场的主力军。截止目前,全系统已建设标准的农家店3690个,改造和新建配送中心16个,连锁超市426家,有6个县已初步形成了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网络。培育了一批象“东阿利群”、“茌平民生”、“东昌兴民物流”、“茌平永鑫”、“供销联华”等配送龙头企业。东阿、茌平、东昌府区的供销超市都达到了1000多平方米,日经营额都在2万元以上。以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为主体,以县域配送中心为龙头,以超市、便民连锁店为基础的供销社农村商品流通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并将通讯、医药、图书、农机等各类商品经营和劳务技术服务融入其中,初步实现了工业品和农产品的双向流通、城市和农村商品经营网络的成功对接,让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买到质优价廉的商品。
(三)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供销社作为服务“三农”的最大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供销社系统在搞好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首批选择了56个村作为试点,着手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每个中心由经营性、公益性和中介性项目组成。在建设比较规范的日用品超市、农资综合超市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设臵了产品收购、农机具维修、餐饮、洗浴、理发、医疗、健身等服务项目,设臵了农民读书学习、休闲娱乐和技术培训的综合活动室,有条件的地方还办起了幼儿园。东昌府区刘皋、周店,茌平耿店、赵屯,阳谷王如皋等社区服务中心,占地都在3亩以上,可以服务本村及周边农民群众数千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让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促进了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探索。
二、我市供销社系统运行现状和影响改革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运行现状
全系统共有243个企业单位(其中,市社直属单位3个),98个基层社(中心社),总资产26亿元,干部职工3.6万人,在县、乡、村拥有各类经营服务网点4135个。今年1-11月份,全市供销社实现销售总额22.7亿元,同比增长12.5%;直接收购农副产品6.8亿元,同比增长9.2%;售给农民生产资料9.3亿元,同比增长7.7%;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8.4亿元,同比增长13.3%;全系统汇总上缴税费3284万元,同比增长8.5%。
(二)影响改革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是思想观念僵化保守,开拓创新精神不足。在精神状态上,有些单位特别是有些领导同志,精神萎靡,畏难发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职工不“闹事”、不上访,只要还能勉强运转,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在工作谋划上,观念陈旧,思想僵化,新的经验、方法,不想学、学不来,老的方法,不放手、不管用。
二是经济基础薄弱,自身造血功能不强。大部分县级社和基层社基础薄弱,同时,由于固定资产、不良资产在社有资产中的比重偏高,致使整个供销社系统难以实现资本良性循环,自身发展能力不强。这样的现实状况又为争取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造成了融资困难,束缚了进一步改革发展的步伐。
三是经营管理体制机制不活,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到目前为止, 尽管有一些企业已经建立起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但由于联合社的所有权和企业的经营权还没有完全分开,企业无法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经营管理,造成决策与执行错位、经营管理与市场错位,难以真正形成与农民的利益共同体。
四是人才激励机制缺失,优秀人才流失严重。一方面,由于供销社长期处于困境,人才流动很不正常。绝大部分单位自1993年以后,基本没有进过新人,造成人才结构老化。另一方面,由于自认 为留在供销社发展前景不乐观,一大批优秀的年轻人才相继离开供销社自主创业,致使整个系统人才缺乏的问题更加突出。
五是联合发展刚刚起步,整体工作严重不平衡。从目前看,供销社系统的现代流通、现代服务、现代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数量上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质量不高、服务水平较低,形式多,内容少,联合发展的优势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民的要求。从整体工作情况看,全面工作都不错的县(市、区)社寥寥无几,各县市之间也存在很大差距。比如,有的县社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已覆盖了本县的90%以上,有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到30%。
三、加快供销社系统改革发展的对策
(一)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工作的开展力度。同样的困难,不同的思想解放程度,不同的工作思路,必然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同样是“土台子、黑屋子”的基础,同样是资金缺乏,东昌府区供销社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筹资200多万元,建成占地20亩、仓储面积1600平方米的配送中心;同样是只有产业基础,没有销售门路,莘县供销社能够连续成功举办四届农资科技博览会,吸引十多个省市的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经销商、代理商参会,届均达成意向总金额6000万元以上,搭建起了农民与外部交流合作的桥梁等等,都说明了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的重要性。东昌府区供销社等单位创造的“区社贴一块、基社筹一块、网点拿一块”的筹资方法,也为供销社其它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各级供销社主要领导和领导班子,必须要有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精神,不断解放思想、开阔视野、积极探索,才能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取得供销社二次创业的成功、再现辉煌。
(二)选准载体,重点突破。供销社的改革发展千头万绪,只 有善于抓主要矛盾,善于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才能找准切入点,选准结合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立足农村消费群体,加快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供销社根在农村,本在农民,过去进城卖钢材、卖汽车、搞房地产的失败教训表明,供销社的发展离不开农村。要认真分析农村巨大的消费市场,充分发挥近民、网宽的优势,紧紧抓住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这个重点不放松,进一步扩大商品配送率、提高标准化、提升服务水平。二是立足农民物质文化需求,加快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矛盾,为供销社拓展服务功能提供了广阔空间。要根据村庄、人口分布特点,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加快社区服务中心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努力实现农民受益、供销社发展“双赢”。三是立足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加快建设农村合作经济服务体系。要切实把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加快升级的历史机遇,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联合农村的优秀商品经营者和各类经营服务主体,加快建设自我服务与承接外部服务相结合的服务平台,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加快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结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最急需的服务,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例如,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严重缺失的现实情况下,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在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程序,稳步推进供销社从事的信用合作规范发展。
(三)多方支持,形成合力。供销社的改革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各级各部门的积极参与才能完成,仅凭供销社的一己之力,肯定是举步维艰。各级 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出发,把供销社的改革发展纳入本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大对供销社的扶持力度,2007年起,省政府开始设立供销社改革发展基金,我们市及各县(市、区)也要参照省里的做法,结合实际,作出相应安排。同时,在各级政府用于服务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中,安排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要加强各级供销社领导班子建设,选拔具有实干精神和开拓意识的同志充实到主要领导岗位。要借鉴日照等先进地市的经验,组织协调建设、文化、体育、金融、通讯、经贸、财政、工商等部门共同参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切实形成共同推进供销社改革发展的合力。
(四)求稳务实,加快推进。推进供销社改革发展,慢不得、急不得、乱不得。慢不得,就是要积极学习借鉴日照、临沂等外地市的成功经验,抓紧部署,积极引导,创造条件,加快推进,不等待观望,不畏首缩尾,不无所作为。急不得,就是要切实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基层和群众意愿,从本地本单位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稳步推进,不急功近利,不下硬指标,不搞评比验收。乱不得,就是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扎实推进,注重防范各类风险,防止发生新的不良债务和增加农民负担,不人为产生新的矛盾。
牡丹江市县级供销社改革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现状
牡丹江市辖宁安市、海林市、穆棱市、林口县、东宁县、绥芬河市、城区社6 个县(市),人口总数270万,其中农村人口120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187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 收入7241元,全市财政收入5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4.8亿元,乡镇50个,行政村820个。县级社现有编制工作人员数102人,除绥芬河供销社外纳入财政预算;全市县级社资产总额25399万元,所有者权益5986万元;社有企业42个,其中:县社参股12个,控股5个;基层社62个,其中供销社参股的46个。
二、取得成效
近年来,全市县级供销社坚持为三农服务办社方向,围绕产业兴社、经营强社、服务立社的方针,进一步加快县社职能转换的步伐,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了社属企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基层社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制定下发了《牡丹江市供销社关于加快基层社体制和机制创新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搞好基层社体制机制创新。采取“三引一替代”的途径和措施,对基层社进行了分类改造,基层社改造面达到85%以上。有16个基层社面向社会招商引资、合资合作、引社会资本,改善了基层社资产状况和面貌;有15个基层社面向农村,公开招聘农村优秀经纪人充实基层社领导班子,改善了基层社人才结构;有32个基层社创办了农村专业协会,36个基层社创办了专业合作社,增强了为农服务功能。目前有22个基层社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完成了改制重组工作,林口县所属11个基层社全部完成改制重组。各地基层社积极争创“百强基层社”,宁安市渤海社、林口县五林社、穆棱市穆棱社、海林市柴河社等4个基层社获得省供销社“百强基层社”称号。
(二)项目建设取得实质进展
宁安筹资5000万元兴建的渤海龙购物广场已建成正式运营,宁安市依托宁安市东京城土产公司拟建10000平方米农副产品大市 场,自筹流动资金590万元,申请财政补贴资金60万元;穆棱市供销社310万元物流中心建设及供销商场股份改造,马桥河、磨刀石供销商场700万元开发项目,柳毛双孢菇180万元基地建设项目今年开工。
(三)“新网工程”建设明显加快
以恢复和新建村级网点为重点,完善了以农家店、专业社、服务社为主体的经营服务体系。借助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契机,引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和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启动并实施“新网工程”,10月23日,市社在宁安市召开了全系统“新网工程”建设现场推进会。截止年底网点数量达到1260个,辐射网点数量1396个,配送中心达15个,商品销售额实现52105元。宁安市社筹资5000万元兴建的渤海龙购物广场暨连锁配送中心于6月正式开业,成为全省供销社系统最大的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按省社的要求,组织设有企业参加农资和农产品龙头企业调查和项目测算,争取“新网工程”专项资金扶持。目前,林口富通公司、林口锦荣农资公司已争取到位国家财政补贴60万元。林口县社被列为“新网工程”项目实施单位(全省共7家)。
(四)农合组织规范发展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程度进一步提高,全系统注册登记的专业合作社达到30个,占全市已登记注册专业社总数的47%。牵头整合全市稻米产业,全市稻米协会定于3月18日召开,将有力推动全市水稻产业的整合发展。
(五)业务经营逐步恢复提升
社有企业及基层社发展得到很大提高,年销售收入59420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48812万元,租赁性收入595万元,基层社销售收入31935万元;净利润173万元,其中社有企业净利润130万元,基层社净利润43万元。农资商品供应保障需求。全系统累计销售各类化肥18.8万标吨,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
目前,县级社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思想解放不够,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合作和开放办社理念;社有企业、基层社发展滞后,资产负债率偏高,活力不强。
三、对策及措施
供销社要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大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大力发民展经营网络建设,增强供销社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中的能力。
(一)把供销合作社的工作融入到县域经济发展当中
围绕当地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积极融入县域经济发展大局。以抓好农业优势产业发展为突破口,进一步找准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切入点,引导和帮助农民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促进农民增收。各县供销合作社要按照当地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围绕优势产业,集中力量发展一批生产示范基地。如:宁安渤海水稻协会,海林双孢菇基地,林口富通公司,充分利用供销社的经营优势、网络资源优势,组织、联合、引导农民特别是农民经纪人、产销大户和社会力量组建专业合作社,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
(二)把“新网工程”建设作为当前工作的着力点
一是突出重点。作为县级供销社最现实、最有可能建成网络体系的就是日用工业品、农资、烟花爆竹、再生资源回收,全系统要重点在这四大网络上下功夫,加快推进建设步伐,力争短期内形成完整的县域网络体系。二是加快配送中心建设。要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加快对社有企业的改革改制步伐,组建配送中心,真正做到连起来、锁得住。三是整合社会资源。对社会上的经营服务网点,只要承认社章、服从供销社的管理、接受我们的商品配送,都可以让其加入供销社的网络体系中,以此壮大供销社的网络组织体系。
(三)把加强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工作突破点
把龙头企业建设放到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首要位臵抓紧抓好。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对农户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增强农产品转化增值的能力。一是做好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发工作,整合资源,重点突破。围绕“千社千品”和“新网工程”,真正做到储备一批,开发一批,建设一批,推广一批。在此基础上借助国家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建成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二是充分发挥现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企业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经营机制,密切与农户的关系。三是通过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农户”等形式,发展定单农业,以契约化的手段,使企业与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
(四)把发展壮大社有经济作为科学发展的关键点
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县以下供销社经济实力还很薄弱,必须依靠加快发展,壮大经济实力来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夯实基层社基础。加快基层社改造步伐,通过开发闲臵资产、兴办农村社区服务组织、扩大经营业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途径,提高基层社经济实力,夯实供销社的组织基础。二是做大做强社有企业。发挥社有企业业务、品牌、资产等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加快社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造;依托社有企业组建商品配送中心、涉农龙头企业,并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强社有资产的监管,确保社有资产保值增值。
(五)把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为农服务的切入点
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是农民的期盼,也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是积极参与。县以下供销社必须自觉融入农村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去,主动承担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如果单纯从事流通,就不会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二是规范发展。全系统已发展专业社80家,但登记的只有30家。下一步,重点是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进行规范、登记,否则不能以专业合作社名义开展经营活动,也就不能享受有关优惠政策。三是社农共兴。就是要注重与农民的利益连接,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定要有供销社的股份,或者利用供销社的资产、设施等,不然专业合作社发展起来了,变成了个人的,供销社不能从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受益。
(六)把人才兴社战略作为供销社繁荣振兴的支撑点
一定要采取切实措施为供销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一是稳定队伍。不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生活待遇,调动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以待遇留住人才。二是搞好培训。各级供销社都要制定干部职工培训规划,省、市两级供销社可参照全国总社的做法,力争3年内将基层社主任培训一遍,县级供销社重点加强对业务骨干的培训,以提高全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三是引进人才。县级供销社要加快用人制度改革,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创新选人用人方式,通过公开招聘、公开选拔等形式,引进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社会能人、致富能手加入供销社经营管理队伍,为供销社队伍注入新的活力。银川市供销社改革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银川市供销社在银川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供销社的有力支持下,按照全国供销总社统一部署,把实施“四项改造”、“新网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自治区“三新工程”及我市“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作为服务“三农”、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抢抓机遇,主动开展工作,不断探索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一、基本情况
银川市供销社原有9个公司,25个核算单位,1169名职工。改制前资产总额4682.2万元,负债总额6603.1万元,累计亏损4934.1万元。中发[1995]5号,特别是国发[1999]5号文件下发后,银川市供销社党委、理事会根据文件精神和银川市委、市政府的意见,将少量资产和我社机关23名干部职工移交市财政,由市财政按照“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办法核拨经费;将原9个公司合并改制为6个公司,14个核算单位,现有职工323人(下岗17人,内退144人),离退休干部职工703人(离休9人,退休650人)。银川市供销社党委现有总支3个,支部5个,党员166名(其中离退休党员18名、下岗内退党员54名),银川市供销社机关在职干部职工15名,离退休人员29名(其中离休干部4名)。
银川市供销社作为全市供销系统的联合社,有成员社4个,即贺兰县供销社、永宁县供销社、灵武市供销社、金凤区供销社,这4个成员社共有乡镇基层供销社20个、村级综合服务社158个,分别占全市乡(镇)、村个数的81.5%和58.1%。县(市)区供销社在册干部职工602人。有各类公司18个,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商店154个、日用品经营商店107个、综合经营商店127个,农贸市场2个、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场所44个。经营总面积186.7万平方米,仓储总面积3.6万平方米、院落等空闲地面积13万平方米。
二、理清思路,积极探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争做贡献
(一)在探索中找出路,在发展中求生存
随着社属企业改革转制工作的完成,供销社直属企业和基层网点基本上没有了,供销社机关失去了管理企业、管理资产的职能,网络服务功能几近丧失,供销合作社发展举步维艰。为此,2003年以来,我社克服各种困难,自找工作,自加压力,积极探索发展之路。首先,从农资供应入手,与工商等部门配合,加大农资市场整治力度,对全市农资经营网点进行拉网式排查,坚决取缔无证经营和经销假冒伪劣农资网点。在全系统推行服务承诺、诚信经营制度,引导企业创新服务方式,为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施肥、农资使用技术、科技推广等服务,提高农民对供销社这块牌子的信赖度,为企业的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努力,2005年以来,全市供销系统化肥等重要农资的销售量逐步占到全市销售量的一半以上。其次,积极探索引导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工作。我社于2003年和2004年先后成立了银川市农民经纪人协会和银川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通过这两个平台,帮助农民经纪人、农村专业合作社等联系师资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向外省区推介销售农副产品,引导农民经纪人组建专业合作社等,使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合作组织数量迅速增长。截止2008年底,全市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235个,入会会员35552人,其中农民成员33824人,辐射带动78047户农民。但由于供销社传统为农服务职能逐渐丧失,同时又缺少必要的政策、资金支持,尽管我们在为“三农”服务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往往得不到理解、支持和重视。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项目多年来一直由农牧部门实施,供销社几乎插不上手,许多工作大都靠感情推动,对农民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吸引力不强、推动力不大,引导合作组织发展工作总体措施不力、成效不显。痛定思痛,我们认为最大的原因在于企业改制时供销社没有参股,导致供销社在“三农”工作中资金不厚,实力不强,抓手不显,许多工作显得很被动。
(二)抓住机遇,主动争取,积极推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
2005年,银川市供销社进一步调整工作思路,加大与县(市)区供销社的联合与合作力度,充分发挥基层供销社传统网点和经营优势,积极参与实施商务部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不久,全国供销总社提出了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以下简称“新网工程”)。我社党委、理事会结合近几年面向“三农”服务进行的探索,认为“新网工程”是供销社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所作为、不可多得的抓手,必须抓住机遇,尽快出台“新网工程”实施方案,争取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支持。为此,我们一是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了“新网工程”实施方案并提交主管市长阅示,主管市长又向市委书记作了汇报,引起了市委书记的重视,提出要对此进行专题调研。二是邀请四套班子领导视察经我们改造的农村经营网点,提出工作设想等,以期引起重视。2007年4月,银川市政协领导首先视察了我们的经营网点,并把我们的意见向市委提交了专题报告。5月份,市委书记、主管市长又专门进行了考察,在听取了我们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的意见后,要求我们“要跳出供销社的圈子,从大农村、大流通的角度,通盘考虑农村流通网络的建设”。按照这一要求,我们抓紧研究制定了《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的实施意见》,经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组织相关部门反复论证、修改,报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后,以两办文件下发执行。该《意见》提出,从2008年起,用三年时间,围绕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城乡双向流通,按照发展“大流通”的要求,打破行业、行政区域界线,广泛整合商务、农牧等部门面向农村流通的政策、资金,重点培育“三个主体”,建立完善“四个网络”,搭建“一个平台”,即着力培育农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配送、销售主体,建立完善农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经营服务网络,搭建农村流通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消费提供便捷、安全的服务。为了确保网络建设的顺利实施,《意见》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市委、市政府还指派我社两名副主任分别兼任市商务局、农牧局副局长,专门负责这两个部门面向农村流通的具体工作。应该说,“新网工程”不仅赋予了供销社新的
职能,也给供销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显身手定了位,带来了机遇。实施好这项工程,对于提升供销社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2008年全国供销合作社“新网工程”建设经验交流会上,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李成玉在讲话中指出: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扎实推进“新网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的认识,进一步加大推进“新网工程”建设的力度、广度和深度,集中精力,凝聚智慧,把“新网工程”建设不断引向深入。为积极响应总社号召,我社从2008年开始,把认真贯彻实施“新网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及自治区“三新工程”和加快我市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相结合,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积极协调商务、农牧等部门,抢抓机遇,扎实工作,积极推动我市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
(三)银川市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初见成效
2008年以来,银川市供销社按照市委、市政府赋予我社“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的职能,紧抓机遇,转变服务职能,积极协调银川市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在对全市农村流通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初步制定了《银川市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三年规划》,同时,协调商务、农牧等部门,围绕构建“三个主体”、“四个网络”和“一个平台”的我市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目标任务,积极争取全国供销总社“新网工程”、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自治区“三新工程”和我市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等各方面资金,集中商务、农牧、供销等部门的力量,全面抓好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加大农村流通扶持培育力度,初步建立了遍布城乡、辐射全市农村的新型现代流通体系。截止目前,共建成覆盖全市村镇的农资配送中心12个、日用品配送中心8个,建设改造标准化农资、农家店766个,改造提升农产品市场38个,整顿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市场6个。形成了以配送中心为纽带,以县(市)
区农资、日用消费品配送、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为主体,以乡镇农家店为骨干,村级农家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各类专业、批发市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小型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开始从城市走向农村。
1、辐射全市乡村的农资配送网络初具规模。经过商务、供销和农牧等部门的扎实推进,农资经营已形成由供销社农资公司、农资生产企业、农业“三站”、个体工商户等多种市场主体、多种流通渠道共同参与的格局,农资连锁配送发展势头较好,分销、直销、连锁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蓬勃发展,为农民创造了方便、安全和实惠的农资消费环境。目前,全市有较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25个,其中,年销售额过亿元的1个,1000-5000万元的12个,1000万元以下的12个。宁夏中农金合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等“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企业流通主体地位逐步显现;西北农资城已发展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农资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年销售额3亿元。全市培育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农资配送中心12个,共建设改造标准化农资经营网点476个,基本满足了我市农业生产的需要。部分农资经营网点开展了为农民提供预约定购、储存、送货上门、赊销(春提货秋付款或以农产品抵顶货款)化肥等便民服务,一些经营网点还为农民提供用肥用药技术指导,赢得了广大农民的信任。
2、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正在形成,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拓展。目前,全市有日用消费品网点4615个,有面向农村的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8个,具备一定规模的日用消费品网点194个。自治区供销社积极探索日用消费品连锁配送体制,组建了“宁夏新合作农村物流发展公司”,集体股份占99%,公司引进面向全国农村的新合作商贸连锁有限公司贴牌商品2000多种,开展农村日用消费品配送;永宁小石商贸公司、灵武市福利商店加盟新合作农村物流发展公司,开展对永宁、青铜峡、灵武等地的1000余家日用消费品农家店等个体商店的商品配送服务;银川雯翔商贸有限公司积极投身农村日用消
费品配送,投资200余万元在贺兰立岗建立了仓储面积5000平方米的物流配送中心;贺兰县和平商贸有限公司建设了面积3000平方米的日用消费品仓储配送中心,配备了配送车辆10辆,开展面向全县200余家销售终端的配送。
3、农产品市场日渐繁荣,农村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2007年以来,我市商务、农牧、供销等部门,加强了与农产品购销企业的联系沟通,积极扶持、培育农副产品销售主体,努力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扩大农产品销售数量和范围。一是农产品流通企业不断壮大。2008年,全市共投入各类扶持资金165万元,用于农产品物流冷链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新建、改扩建,目前全市农产品流通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建有冷库19座,总库容20530立方米。有效缓解了目前我市农产品贮运能力弱,产品商品率低的现状,促进了“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的形成。同时还实施了农产品组织化经营、品牌化营销、标准化生产。到目前,全市有3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共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75个,绿色食品3个,认定面积8万亩。合作社已申请注册31个农产品品牌。全市有111个合作社实行统一销售农产品,其中年销售总额在100-500万元的有38个,500-1000万元的有16个,1000万元以上的有20个。全市执行农产品质量标准的专业合作社41个,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专业合作社4个。目前,全市有各类农产品流通企业91个,涵盖了粮油加工、瓜果蔬菜销售、畜禽渔业加工销售、种子苗木繁育销售、乳品加工销售等,各农产品流通企业通过收购、加工、分拣、配送等各种形式和渠道将本地农产品销往城市、周边地区以及东部沿海一带。二是农产品交易市场日趋活跃,市场规模和档次不断提高。目前,全市已建成的农产品批发、零售贸易市场41个,各市场流通、集散、检测、展示等功能不断完善。农产品交易方式由过去传统的集市贸易扩展到专业批发、“订单”购销等多种现代流通方式。灵武东塔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贺兰县设施农业博览园等农产品综合市场正在加紧规划建设,螺丝菜、长红枣、茄子等专业市场也正在规划论证,灵武市已把“灵武新华桥粮食物流中心”列为今年的
重点工程。同时,各县区也加快了集贸市场的改造升级,农产品流通环境进一步改善。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稳步发展,为农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到2008年12月,全市农民专业合组织发展到235个。其中:专业合作社175个(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98个),专业协会60个。现有会员35552人,其中农民成员33824人,培训农民36938人次。175个专业合作社按行业划分:种植业89个,林业4个、畜牧业44个、渔业7个、服务业12个、其它19个。合作社统一销售农产品总值 38295万元,统一购买农业生产资料3525万元。合作社资产总额17529万元,负债总额6122万元,所有者权益11408万元。实行股份制合作社98个,入股股金3136万元,合作社提留公积金、公益金的16个,提取金额48万元,可分配盈余按交易量(额)返还的24个,盈余返还金额406万元。
4、再生资源回收市场不断规范。2008年,市商务局、供销社按照《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实施意见》的要求,积极与公安、工商等部门协调,加强农村再生资源市场的管理。对全市3个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市郊240多个网点进行了拉网式检查,关停了位于城乡结合部的50余家非法回收站点。目前,全市城乡有再生资源回收市场6个,有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点360个,分布在乡(镇)村的回收站点有240个,占66.7%。宁夏供销社再生资源有限公司、银川市金泰物资回收有限公司、贺兰宏业汇鑫金属回收有限公司、永宁县文强金属回收公司建立了辐射农村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5、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中国电信宁夏分公司实施了农村通信网络改造工程,推进电话“村村通工程”和“乡村宽带工程”发展,全市269个行政村接入了宽带网络,开通了网络电视,宽带网络覆盖率达96.4%;积极推进新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共建成各类信息站点386个,各行政村信息站点覆盖率达96.4%;依托农业、科技、气象等11个涉农部门,建设开通了“银川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从惠农政策、法律服务等12个方面为农民提供指导性、实用性服务信息,截止目前共发布各类信息48000多条,网站
总访问量为113600人次,各信息站点累计帮助农民查询各类信息40000余条。一个快捷、高效、互动的现代农村信息网络系统在我市初步建成。
三、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近几年来,银川市供销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发展全市农村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与全国先进市社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对全市的经济发展贡献还很小;二是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不够,发展不快,带动力不强,参与农业产业化程度还不够高;三是在“新网工程”建设上,由于缺少项目资金的支持,严重制约着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的建设,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四、机构改革情况及问题
早在1998年2月,市政府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解决市供销社问题。在会议纪要中明确提出:“市供销社机关23名工作人员列入行政事业编制,由市财政解决经费,晋级调资等,同其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享受同等待遇”。但由于种种原因,只解决了经费问题,单位性质、人员编制至今没有解决。银川市机构“三定”时,我社机关也因此没有进行“三定”。而全国其它省市供销社都已根据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确定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陆续解决了经费、编制问题。
2006年,全国供销总社、自治区供销社列入被批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兰州、西宁、呼和浩特、阿拉善盟等周边城市供销社都依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落实了参照公务员管理待遇,而我市至今尚未明确。虽然我社自1993年机关工资制度改革以来,在年度考核、培训、工资福利等方面,一直严格执行国家公务员管理暂行条例的相关规定,但由于未能参照公务员管理,2006年工资制度改革时,我社干部工资未能按照机关工资套改,暂按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工资执行。
银川市供销社机关现有干部职工15人,其中:现职4位处级干部是2002
年以来由市委任命,以公务员身份从行政单位调入的,由于我社机关性质不明,个人身份不清,一定程度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其他人员也因性质和编制问题思想不稳定。
2007年5月8日,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崔波来我社调研。针对供销社的现状,责成市人事局、市编办对我社进行实地调研,解决供销社的有关问题。2007年6月20日,市编办、人事局在调研后,向自治区编委印发《关于将银川市供销社纳入事业机构编制管理的请示》,拟将银川市供销社纳入事业机构编制管理,列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但自治区编办考虑到全区的因素,如果给银川市解决,其它市县也要相应解决,带来的扩编问题本区内无法消化,所以至今没有给予定性定编及参照公务员管理。
五、意见和建议
1、建议总社对市县供销社定性定编及参照公务员管理问题给予协调,以利供销社的发展。
2、建议“新网工程”项目向西部落后地区倾斜,按照开放办社的理念,只要是供销社牵头建立的农村流通网络,无论供销社参股与否,都应给予以奖代补项目支持。
第二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研报告
强化监管力度 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自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新型的经济组织发展迅速,为高效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我们在通过对姜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中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还伴生着一些问题,凸显出工商部门的监管盲区。
一、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的虚假问题。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很小,有的则纯粹就是家庭作坊式的,这种以家人为成员,实质上是家庭经营的种养殖户,并不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条件,属于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名义从事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其目的是为了享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政策,是虚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显示,这类虚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数不少,占总数的近30%,它们的存在,扰乱了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不和谐因素。
从事重热点行业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律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涉及的重热点行业主要为食品经营和农资经营。姜堰市612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实际从事食品经营和农资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18户,占总数的35.73%。我们在调查中发现,218户从事食品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除了在设立时按规定领取了相关许可证外,没有1户能够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和台帐,食品安全和农资质量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范围经营的问题。根据《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其成员销售农资的,可以不办理营业执照”。但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个别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向成员以外的农民销售农资。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特殊性,特别是农药的销售涉及前置许可,这种向成员以外的农民销售农资的行为实质上已构成了《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所指的无照经营行为。
二、大胆探索,强化监管,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例》并没有明确赋予工商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检验和日常监管职能,再加上不少工商干部认识偏差,认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只能讲服务和扶持,不能讲监管,从而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监管的盲区,工商部门陷入只登记不监管的“尴尬”地位。
那么,工商部门应该如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监管呢?我们对此也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是对一般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类似于企业检验的定期监督检查制度。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无须申报检验,工商部门无法通过年检对其实施监管,我们认为应当建立起一种类似于检验的定期检查制度,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每年至少1次的定期检查,检查的方式可以是实地检查,也可以是书面检查。检查的重点除看合作社是否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第26条至28条所列的7项违法行为外,还应包括合作社经营是否正常、盈利亏损情况、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各个方面。通过定期检查,规范合作社经营行为,收集合作社发展的一手资料,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
二是对从事食品、农资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按重点行业进行特殊监管。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的重点行业主要是食品经营和农资经营两种。根据《食品卫生法》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均属于这两个法律法规调整的范围,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根据这两个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起相应的自律制度,工商部门对涉及这两个行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应按照省局《经济户口管理办法》的规定,实施特殊监管,除了每年的定期检查外,还应当实施不少于1次的实地检查,检查的项目、要求参照省局对食品经营者、农资经营者检查的规定。
三是用行政指导来弥补农民专业合作社监管手段的单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赋予工商部门的监管手段只有责令改正、撤销登记和吊销营业执照3种,一般违法行为是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就要吊销营业执照,监管手段过于单薄,容易陷入非左即右的监管误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一种新型的农村经济组织,承载着国家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希望。对这样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我们的监管手段应当更加柔软、更加人性化,以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为最终目的。而行政指导因为具有很强的行政性、鲜明的导向性和显著的非强制性,体现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要求,能够很好的弥补农民专业合作社监管手段的单薄,应当成为工商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监管的重要手段。对在监管中发现的问题,情节严重的,当然要吊销营业执照;对一般违法行为,在责令改正的同时,尽量采取提示、提醒、建议、告诫等柔性的行政指导手段,指导其规范经营,促进其健康发展。
第三篇:某镇农民合作社发展调研报告
**镇农民合作社发展
调研报告
按照县委有关要求,**县农业局组织相关业务站人员组成联合调研组,于2014年11月11日由分管农民合作社的***副局长和分管石榴产业发展的***副局长带队,对**镇农民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活动。调研组召开了包括部分村组干部、大户代表、未入社果农代表、部分农民合作社理事长的座谈会,有选择地对各类农民合作社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询问。在此基础上,对全镇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整体情况进行了归纳梳理,结合我局相关人员参加省、州农民合作社培训所了解的外地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形成本调研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我县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要求,立足本县产业实际,尊重农民合作意愿,因势利导,积极探索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全县范围内逐步形成了形式多样、层次丰富、内容广泛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目前,全县已正式在工商注册种植业农民合作社249个,其中:石榴128个,蔬菜30个,其他水果23个,粮食3个,马铃薯5个,烤烟8个,中药材4个,核桃23个,其他种植业25个。
**镇位于我县东部,与**县相邻,全镇辖6个村,52个村民小组,2699户、总人口人11480人。全镇石榴种植户1857户,石榴种植面积52000亩,是我县石榴种植面积第一大镇,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除其中一个为兼营石榴的果蔬合作社外,其余全部为石榴合作社。加入合作社会员户数608户,占全部石榴种植户的32.74%;入社果农石榴种植面积26400亩,占全镇石榴种植面积的50.77%。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势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
我县通过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动员和引导农民围绕产业发展联合起来,开展互助,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综合效应,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农民的好处
1、降低生产成本。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农民可以联合购买使用大型的生产资料如农业机械、加工设备等,降低独立购买这些生产资料时必须支付的消耗成本;可以统一批量 2
采购农用生产资料,获得较低的市场价格;可以联合引进、使用先进技术,降低单个农户提高技术水平的成本。
2、降低交易成本。农民买卖农产品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界定和保障农产品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订立和执行交易合同的费用、监督违约行为并对之进行制裁的费用以及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等。如果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组织来销售农产品、购买生产资料,就可以使多个成员到市场进行的多次交易变为一次。由于交易费用与交易次数成正向关系,成员的数量越多,交易的市场越复杂,则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节约交易费用的成效就越明显。
3、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相互促进。合作组织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组织,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起着某种制衡作用,也担负着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部分公益职责,可以在许多方面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
4、合作社的运作有助于技术的创新和新知识的传播,并使农民有机会接受专家的指导。农民可以在科技应用得到推广、科技意识得到提高。
(二)对政府的好处
1、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自身行业的发展比较熟悉,从而可以帮助政府制定有关的产业政策,并协助落实。
2、农民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现代农业发达的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是快速发展的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是对“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完善,是对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制度的一种创新。
3、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平台。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才能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产业为依托,以共同利益为纽带,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而组建起来的经济组织,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以合作社为主体组织农民培训,把课堂办到田间地块,农民参与热情高,通过合作社培训、示范与指导等方式,向农民传播新技术、新信息,能结合产业的特点,使培训更有针对性,专业性,农民容易接受,而且覆盖面广,培训效果显著。真正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较强管理能力的现代发展理念的农业经营者。
4、加强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农民合作社克服了家庭分散经营难以实现生产技术、生产品种、农业投入品、农业产出品的标准化问题,组织和要求全体成员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等标准化生产模式的要求进行生产,并实行产品整个生产过程的追溯制
度——产前环节统一引品种、购进农药、化肥、饲料等农资,产中环节按标准化操作规程统一打药、施肥、防疫等,产后统一检测、包装、流通、销售等,不仅提高了农产品质量,而且保护了生产环境,生产出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市场需求的产品。
5、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渠道。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商品率最有效的途径。一家一户由于生产规模小,注册商标运行成本大、品牌档次不高,难以做大做强。通过合作社对社员生产的相同农产品统一注册商标,打造品牌,才能上规模上档次。
6、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技术的示范者和传播者。现代农业说到底就是科技农业,农业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因素。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不同季节的技术需求,与科研院所直接对接,通过科技下乡、“专家大院”,充分发挥农业专家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合作社通过承担科技项目,利用成员土地进行示范,不仅解决了试验场地问题,而且能让成员直接参与,亲身体验试验的全过程,农民易于接受,发挥农业科技示范点的建设与引导作用,通过典型示范,做给农民看,引着农民干,由点到面,进行推广,真正将农业科学技术传授到千家万户。还可以通过资金信用合作,多方筹集资金,共同克服产前产中产后的所需资金,发展设施农业,提高集约化水平。
7、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链条的扩展,必然导致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才能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即是实现生产方式变革的有效途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是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由此可见,专业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中已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明晰的产权制度和规范的内部运行机制。通过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同时,从许多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程看,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壮大后,直接兴办承接农产品加工、销售、储藏、运输等业务,是一个必然趋势。
8.增强了农民的民主管理意识,推动了农村和谐社会构建。农民合作社的办社原则是“民办、民管、民受益”,其核心在于“联合”与“互助”。自愿、自治和民主管理是合作社制度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其生命力所在。农民合作社按照农民的意愿开展各种合作,实行“一人一票”制度,民主选举管理机构,共同协商制定合作章程,财务收支定期向全体成员公开,重大事项由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表决,激发了农民群众关心合作社发展的积极性,培养了农民群众的民主管理意识,增强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公
意识。不仅如此,合作社的发展还提高了农民的诚信理念、互助意识和团队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社员生活,促迸了互帮互助社会新风尚的形成;借助合作社这个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平台,化解了许多经济纠纷和社会矛盾;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有利于在农民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建立平等对话、平等协商的机制,理性地表达民意和诉求,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农民合作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正如其它新生事物一样,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诞生后,其发展过程因受诸多客观因素制约,导致其产生了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和难题。
(一)合作社创办目的不纯
目前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其创办目的大致有以下几种:有的是为了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取得国家重大项目的资金或征地等方面的便利;有的是为了取得融资和贷款等方面的支持;有的是为了完成当地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有的是为了套取国家的补助资金。这些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徒有其表,并没有按照合作社的《章程》进行正常运作,更没有组织成员开展相关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当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很大一部分都是为了套取国家的扶持项目和补助资金而成立的。座谈中一些尚未成立合作社的村干部错误地认为,自己与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关系不熟,获取国家政
策扶持的可能性不大,加之绝大多数合作社确实没有为社员带来实质性的效益,所以对成立合作社的意愿不强烈。由于国家政策性资金扶持有限,一些没有获得扶持的合作社对此也颇有微词,而没有更多地从合作社自身发展等方面找原因。
(二)制度不完善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其相关配套法规规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不验资、不收费、不年检、不处罚。从工商机关的市场主体登记和监管角度看,“四不”规定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埋下了很多安全隐患,比如:合作社成员出资绝大部分是以石榴树折资入股,无现金入股,造成合作社在日后经营中发生资金周转困难;不年检的规定,造成了工商机关对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正常运行、经营状况如何无从知晓,同时也就无法及时进行规范和监管等等。市场准入门槛的过低,日常监管政策的宽松,直接导致了一批“五无”(即实际无成员出资、无场地设施、无前臵审批手续、无管理机构、无经营活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诞生。提供虚假登记材料,借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限定范围较广等政策便利不提供前臵审批手续,骗取登记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合作社在进行工商登记后将成员的股本又重新分退,造成了“空壳社”、“家族社”、“村落社”等不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配套措施不到位
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着地方政府配套措施不到位的问题。尤其在道路建设、信贷、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的扶持优惠政策,困扰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诸如:争取资金扶持难、融资难、贷款难、等优惠政策落实难问题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持续发展不可逾越的“鸿沟”。发展的层面较低,仅限于农产品种植,统一组织销售产品的合作社几乎没有。不能搞产品储藏保鲜、深加工、精包装、创品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难;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太低,后续发展缺少政策扶持。由于道路原因(长挂车无法进入该镇),准备在会皎路边选址又存在土地审批难等原因,至今十家合作社没有修建一个保鲜储藏库,造成鲜果价格不好时无法储藏延长上市时间,果农的收入大打折扣。
(四)、经营管理形同虚设
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都进行了工商注册登记,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在日常管理中不能发挥作用,基本上是理事长一人说了算,内部制度执行有欠缺,导致运作和管理的随意性大。合作社没有按照要求制订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合作社统一组织采购、供应农业投入品的配送比例很小,并且由于部分果农长期拖欠农资款不归还,合作社资金周转难以为继,统一供应农业投
入品的运作方式不得不半途而废;合作社没有根据生产经营和社员的需要,统一开展社员产品加工、运输、储藏等服务。没有生产经营的统一,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经营性的专业合作,更不是互助性的经济组织。同时合作社还缺乏对认证认定无公害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方名牌这方面的认识。果农只注重眼前利益,看不到各种认证和品牌建设将来给农户带来的长久效益。此外由于合作社领办人担心统一组织石榴果品销售出现亏损,无法向果农交待,所以营销上基本都是果农单打独斗,自行与外地经销商谈判或一家一户闯市场,但由于果农没有造成合力,谈判和销售中基本没有话语权,只能听任经销商压级压价,严重损害了果农的利益。使合作社章程中“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条款变味为“利益愿意共享,风险不愿共担”,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服务层次得不到提升,开拓市场能力很难适应,市场竞争力很难增强。
(五)科技支撑乏力
多数专业合作社所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低,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弱。且多数专业合作社在生产、销售过程基本无服务,属于初级的农产品生产。受经济实力、市场风险等影响,广大农民对发展加工、销售等高附加值的专业合作社涉足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少,附加值低。专业合作社大多数的产品都是初级产品,并没有经过精深加
工,附加值较低,影响了经济效益;二是科技投入不够。大多数专业合作社仅停留在种植、栽培等生产环节,而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等投入很少。
(六)果农入社动机不纯
与一些农民合作社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套取国家的扶持项目和补助资金类似,部分果农入社的目的也就是为了从合作社获取的国家政策扶持中分得一杯羹,而对合作社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的一些风险不愿意承担。在获得扶持的合作社利用国家扶持资金进行道路、微喷灌等基础设施建设时也难以做到100%覆盖,另外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人情关系,所以在合作社内部也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造成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强,在进行一些生产经营决策时各打小算盘,难以达成共识。
(七)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大多数合作社在注册时借用亲朋好友的会计从业资格证用一下,注册完毕后根本就没有真正设立财务人员,更没有设臵专职或者兼职会计人员。有些合作社虽然聘请了兼职会计人员,但这些人员大多从没接触过合作社会计工作,只是按照自己熟悉的生产企业会计或者是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进行核算,而不是按照财政部和农业部频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进行帐务处理。我县近些年在进行各级示范社申报过程中,发现这些示范合作社也基本上
存在财务资料不健全或者是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现象。另外一些合作社由理事长代理出纳工作,直接经手资金的情况比较普遍,甚至没有按照财务回避的原则,任命理事长的亲属担任会计或出纳工作。
四、存在的困难问题
**镇的情况也是我县合作社的缩影,尽管我县农民合作社发展很快,但总体来看,合作社的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发展很不平衡。目前,合作社拥有成员与发达国家几乎每个农户都加入了合作社的情况还有很大差距。当前,我县农民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需要正视的困难和问题:
1、合作社发展遇到的困难
一是资金筹措困难。实地调研的合作社几乎都谈到了合作社发展遇到的资金短缺问题:一方面:合作社自身积累能力很弱。尤其在利润空间狭小的种植业,合作社积累发展资金的能力十分有限,大部分种植业合作社社员入社实行实物折资入股,合作社又没有实质性的经营活动,更无集体积累,合作社牵头人长期无偿为合作社做贡献。另一方面,合作社不能正常开展信贷业务。从法律意义上讲,农民合作社是一种独立的经济组织,具备一般经济法人应有的一切生产经营资格。但是,由于《农民合作社法》刚刚出台不久,人们对农民合作社有个认知的过程,金融单位防范风险等方面的考
虑,截止目前尚未将农民合作社纳入信用评级序列。以农民合作社名义进行贷款,寻找抵押品困难,联系担保户不易,且身份尚未被金融机构认可,难以正常开展信贷活动。诸多原因导致了金融单位至今不能按一般经济组织一样对合作社办理信贷业务。目前,农民合作社的融资渠道主要靠成员从农村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和五户联保贷款,额度小,周期短,难以满足合作社生产经营特别是在产品运销、加工环节开展业务对资金的需要。合作社普遍反映贷款手续繁琐,信贷门槛高,并且利息较高。由于缺少资金,合作社难以进一步扩大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规模,不能构建自己的销售网络、难以单独拓展市场,更谈不上农产品进一步加工增值、拉长产业链条。融资难、贷款难已成为制约农民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
二是土地利用困难。一些合作社想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却难以获得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土地资源。合作社产品加工所需土地在合作社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办理相关手续时门槛高、时间长、费用大,影响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三是市场准入困难。一些较有实力的合作社想搞储藏保鲜或产品粗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扩大生产规模的意愿,可由于各种原因而受阻。
四是人才困难。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组织,拥有专门的经营、管理、技术人才的合作社不多,绝大部分合作社的购
销、财务、信息等管理工作仍然是靠几个发起人或部分“能人”兼职完成的,甚至有的合作社相当程度上是靠着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奉献精神的牵头人维系和支撑的,基础很不牢靠。有文化的返乡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愿在合作社任职,甚至合作社根本就无力供养这样的大学生,而社员多是文化程度较低、年龄较大的农民,他们普遍对获得生产技术较有兴趣,但合作意识不够浓,创新精神不够足,开拓市场的能力不够强。很少有一流人才怀着把合作社做大做强的抱负志愿加入其中。
2.合作社内部存在的问题
一是发育不够充分,服务功能及合作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总体来看,当前我县合作社的经济实力还不够强,服务功能及合作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多数合作社的业务停留在初级农产品生产的初级合作层次上,能真正组织农户统一购买农资并销售农产品的合作社为数并不多;合作范围局限在本村、本乡内,跨区域合作、合作组织之间合作的很少。这些特点决定了大部分合作社盈利水平较低,难以使社员从合作社获得更多的合作收益,参与市场竞争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够强,对农户的增收作用也受到相当的影响。
二是制度建设不够充分,亟需依法建立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相当一部分合作社运作不够规范,亟需依法建立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以确保合作社进一步健康发
展。大部分专业合作社虽然制定了章程,建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但在制度建设上比较薄弱,一些合作社负责人习惯于凭经验办事,民主管理、财务管理、收益分配等制度真正贯彻到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上不够,甚至有的合作社把章程当作了一种摆设。
三是对合作社本质属性的认识不够充分,社员之间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机制尚需一定时日。合作社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是出资者与惠顾者合一。合作经济的本质属性和优越性主要就在于此,合作社对于弱者的吸引力也正在于此,合作社之所以能够成为农户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原因也主要在于此,也正是出资者与惠顾者合一的特征决定了合作社的合作本质。但是,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合作社成员,包括合作社的负责人对合作社本质属性的认识很不到位,部分合作社与成员之间没有建立起来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机制。有些合作社存在一股独大现象,合作社一人一票原则体现不够,实际运作过程更像公司或者家族企业,而不像合作社。比如,合作社理事长和社员讲的最多的都是如何统一购买农资、如何统一销售产品,而真正讲到按照交易额返还利润的却寥寥无几。另外,一些农民对农民合作社的认识还比较片面、比较朦胧,参加进来主要是听说有好处,跟风走,与合作社只能利益共享,难以风险共担,当市场出现一定价格波动时,部分社员甚至不与合作社进行交易,以至
于合作社内部稳定的合作交易难以持续。整体上看,目前我县有健全的运行机制、实行盈余二次返还的紧密型专业合作社还比较少,多数合作社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合作交易机制,利益关系不够紧密,发展的稳定性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发展活力。
五、下一步发展的建议
建议引入我省崇州等地的先进经验,实行农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农业职业经理人是指运营掌控农业生产经营所需的资源、资本,在为农民专合组织、企业或业主谋求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从中获得佣金或红利的农业技能人才。根据我县实际,可以将合作社交给经培训持证上岗的职业经理人进行经营管理,使双方都能得到实惠,从而达到合作社规范运行。
**县农业局 2014年11月13日
第四篇: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作者:湖南省涟源市农机局 李淑惠
湖南省涟源市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实际,按照“依法规范、有序引导、分类推进、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基本原则,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对全市农机合作组织进行了调研,截止2011年底,全市依法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2家,分别是:涟源市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涟源市星天伟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226户,从业人员281人,拥有各类机具512台套,其中中型拖拉机组16台套,小型农田改造挖掘机2台,装载机1台,耕整机102台,联合收获机85台,插秧机20台,资产总值达近591.85万元。服务范围涉及全市20个乡镇573个行政村和邻近的安化县渔水、新邵张家冲、双峰太平寺、冷水江三尖等周边县市的乡镇。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手段更加完善,服务方式更加便民,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成效显著,“龙头”带动作用更加突出。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是促进了农机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推动了大型、复式、高性能机械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提高了农机化的发展质量。同时,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完善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降低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成本,示范带动能力强、效果好。
二是完善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机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充实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中间环节,有效承载了基层技术推广、政策宣传、农机维修、技术培训、生产组织和安全教育等农机管理工作,为基层农机服务工作搭建了新的平台。作为农机服务的延伸和补充,农机专业合作社有效地把广大机手组织起来,联合起来闯市场,提高了农机的规模化作业程度。三是提高了农机作业的标准化。农机规模化作业和示范区发展,提高了农机作业标准的推广和应用。同时依托专业合作社,建立和发展起了3处农机化示范区,为农机作业标准化的实施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四是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代耕代种、农田托管、土地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开展规模经营,可以在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推动土地经营方式创新,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统一经营向农户的联合与合作。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有效解决农田弃耕、撂荒问题,支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五是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增加了农民收入。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和培训平台,他们在技术上互帮互学,利益上互助互惠,信息上实现共享,增强了标准化生产和协作意识,提高应对市场的能力和水平。农机户以资金入股合作经营,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减少了一次性投入,降低了农民的投资风险,使农机作业有了更大的利润空间。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已经逐步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参与到农村经济发展各个领域中来,农机作业市场的扩张,技术装备更新,作业模式的创新都将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农机专业合社将不断为农民搭建更加广阔的增收舞台。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运行模式 按照“立足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机械”要求,该社实行股份制管理,开展集约化经营和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子,并面向全市及相邻县市,为农民提供农作物产前、产中、产后农机专业服务。其经营涉及机耕、机播、机收、运输作业、农机修理、信息技术咨询、小型农机具销售等。其利润分配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按股金比例(包括入社股金和拖拉机折价股金)进行分配;二是按出勤作业率和工作效益进行分配,制定统一收费标准和作业金提成,实行单人单机核算,作业收入按10%上交为集体积金,扣除平常正常开支外,其余部分年终按股份进行分红。在管理上,先后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合作社服务纲要》《合作社纲要》《合作社社员管理办法》《合作社机具维修维护细则》《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等5个制度,并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合作社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农机服务助民富,互帮互助促发展”为主题扎实开展创先争优和“结对共建”活动。一是推行价格公开制,向服务对象公开承诺耕地100元/亩,收割100-120元/亩,价格低于市场价,使广大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二是开展帮扶互助活动。党员社员主动与家庭劳动力不足的困难户结对子,通过“一对一”和“多对一”的方式为困难农户免费提供农机服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发展数量少、影响带动小。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到目前还只有2家,影响力和带动力明显不足。
二是主体结构单
一、服务领域不宽。农机合作社大都由青一色的农机大户组成,主体结构单一,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专业的管理人员、专职的信息人员以及其他后勤保障方面的人员,且以从事单一的机收服务居多,机插、机耕、机烘等各个作业环节的服务明显不足。三是管理制度有待规范、运作机制有待完善。对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湖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的规定,农机合作社在章程制定、股金设置、工商登记、民主管理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合作社管理水平不高,经济效益偏低,发展内在动力不足。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扶持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存放高性能、大型农机具的厂库棚建设用地短缺,农机维修服务组织建设滞后,农机服务组织在享受工商登记、金融信贷、税收减免、用地安排、用电用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仍未能得到落实,或难以执行到位。
四、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后农机化发展与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及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明确农机化发展的组织模式以合作社为主,将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支持主体,在财政、税收、信贷、政策性保险、用电、用油,特别是用地上给予支持,协调各部门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二是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场库棚设施建设,确保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目前,农机具场库棚建设严重制约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农机具损失浪费现象严重,亟待各级财政的扶持与投入。
三是依法发展规范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做好典型示范、推广工作。在认真贯彻落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手段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稳定发展。按照“先发展、后规范”的工作思路和“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的原则,逐步将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纳入法制化发展轨道,使其有序健康发展。
四是加大培训力度,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由初级阶段向规范的高级阶段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宗旨是“民办、民营、民受益”,农机专业合作社隶属于现代农业企业行列,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内部管理水平高低,代表着一个专业合作社的成熟规范程度。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制定内部管理人员培训计划,每年利用农闲季节定期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人员进行一次政策法规、管理知识、服务意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管理水平、操作水平、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建议市级财政将培训经费纳入计划,做到专款专用。
第五篇: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梁山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济宁市农机局《关于开展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精神要求,为弄清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研究今后的工作思路和方向,进一步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县农机局高度重视,研究成立调研领导小组,组织力量对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一)发展现状 据本次调查统计,我县在工商行政部门注册成立并在农机局备案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共35家,正常运营的23家,目前停止运营或未运营的12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418户,停止运营或未运营的社员125户,(以下数据不包括停止或未运营合作社)服务农户4.04万余户,从业人员447人。合作社拥有农机具共1435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72台;小麦联合收获机165台;玉米联合收获机81台,深松整地机43台,资产总额4619.6万元,基础设施用地3.99万平方米,其中办公和机库房面积1.26万平方米,机具维修车间0.25万平方米。2014,运营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共完成农机作业服务总面积35.7万亩,其中跨区作业面积14.08万亩,订单作业面积6.42万亩,流转土地面积0.516万亩,托管土地面积3.372万亩。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经济效益上也取得了较好成绩,据调查,2014,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总收入约为1910.15万元,其中田间作业收入为1569.15万元,农资经营收入165万元,农机修理服务收入166万元。
(二)主要特点 我县自2008年成立第一家农机合作社以来,截止到2014年底经工商注册并在农机部门备案的合作社35家,数量不少,但良莠不齐,有的合作社自成立就未能运行起来,如浒泊、安民山等合作社,有的合作社运行几年后,遇到无法预料情况致使无法开展,如富民、泰福合作社等,这也是事物发展规律所势。总之,农民机手对成立农机合作社也经历了一个从试探、盲目到理性的过程,从刚开始的农田收获、土地耕整比较单一的机械化作业服务,到现在农田的耕、种、收、植保及灌溉的全程机械化服务,并有向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土地流转承包等相关领域发展壮大趋势。如国惠、万仓、联丰、顺发、秀清、天力农机专业合作社。
(三)工作措施
县局把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并列为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扶持,引导和帮助合作社按照省市级示范社的认定标准进行完善和建设,多次邀请和支持合作社参加各种类型的农业农机知识技术培训班和农机生产现场观摩会。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是推动了我县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农机合作社是农业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长壮大对农机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有重要影响。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带动下,农机购置高潮不断,农机合作社成为新机具购置换代更新的重要力量,提高了农机化装备水平。2014年我县的国惠农机合作社、滨湖益民农机合作社、东方红农机合作社新购100马力以上联合收获机、拖拉机达十多台,根据调查每台机械作业面积都在1000亩以上,国惠合作社社员唐守山、滨湖益民合作社社员马洪峰单机作业面积达近2000亩。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极大地推动了我县农机化发展,促使了我县的农机化作业水平的提高。
二是缩短“三夏、三秋”生产周期,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机合作社把分散的机械组织起来,合理配置、优化组合,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小麦收获时间已从以前近一个月时间减少到现在3~5天,“三秋”生产由原来的一月多时间缩短为10天左右,从百万农民抢“三夏”、战“三秋”,到现在万名农机手战“三夏”、“三秋”,劳动力占有量减少三分之二,降低了劳动强度,解放了生产力。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促进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合作社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国惠合作社、顺发合作社等还开展为五保户免费作业、无劳动力户免费低价作业公益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是推动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的机械数量多、机具集成配套、服务功能强、能够促进土地、劳动力、资金、装备、技术、信息以及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与合理配置,将大量土地“捆绑”经营,既有利于农机规模化作业,减少作业成本,又能实现规模化经营取得可观效益。联丰农机合作社、天力农机合作社开展了土地流转和托管作业服务,受到省市县领导重视,多次莅临农机专业合作社机械化作业现场进行观摩,受到领导称赞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三、当前农机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机合作社基础薄弱,各环节都颇显粗糙。农机合作社的主体是从事农业第一线的农民朋友,对农业生产都是一把好手,但经营合作社就显得有劲使不上,管理跟不上,运行机制、财务制度、新技术运用上滞后和脱节,因此对农民合作社的承担的项目和扶持政策目前要求的标准太高。
二是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环境重视不足。近年来,国家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太小,县级财政困难,无法拿出资金扶持基层农机专业合作社,上级扶持资金分配到地方也就很单薄了,对农机专业合作社扶持推动作用不明显,且大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还处于摸索起步发展阶段,其成效还不够明显,对农民的诱惑力不强。
二是作业项目单一,服务领域狭窄。我县现有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多数是常规农业机械,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旋耕机、深耕犁、常规播种机等,主要从事机耕、机播和机收工作,而只有联合收割机实现了跨区作业,机械的利用率不高,作业量小,收入较低。并且多数农机专业合作社对新型农业机械,如免耕播种机、深松机和经济作物机械信心不足,投资新领域(如畜牧业、水产业)怕担跨行业风险。导致农田机械作业市场单一化,效益相对比较低。
三是大机械与小地块矛盾突出。一家一户的小块经营和复杂的种植模式,使大型机械无法发挥应有作用,作业效率,收益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土地分散、规模化程度低。农机作业的效率与节本增效的潜能难以发挥出来。四是各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平衡。有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起步较早,到目前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但大多数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规模小,合作范围不广,层次不高,规范不严,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其成员大多是农民,基本素质比较低,缺乏发展活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力差。
五是办公场所紧张,机械库房建设相对滞后。部分地方政府在建设规划时,未能考虑农机合作社的基础建设用地,甚至对已经运营多年的合作社设施用地进行了出售或划作它用。由于国家土地政策管理严格,农机合作社基础设施用地审批太难,合作社大都缺乏机械库房建设用地和建设资金,致使许多农机合作社农业机械无法集中存放,多数农机户到处搭建简易库房或露天存放,造成机具存放混乱,从而浪费了更多资源。
四、农机专业合作社今后发展趋势
目前,以分散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粗放型生产管理,效益不高,人力财力严重浪费,阻碍了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农业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的推广应用,农机装备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这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客观上提出了调整与农业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新要求。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应运产生和发展的,合作社通过对农业劳动者之间和先进生产工具的有效组合,为农业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建立了有效的组织机制,为促进土地合理流转扩大生产规模创造了有利条件。首先,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合作社这种形式,本身就同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相吻合。其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大趋势,随着土地流转办法方式的不断完善,农村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连片土地,大型农业机械作业是必然选择。其三,农业生产新环境发展不断变化,将使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分散式的小农经济形式将逐步被集约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取代。最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思想意识和知识技术水平也会不断提高,有利于合作社发展的文化氛围将愈加浓厚。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虽然当前存在很多问题,但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以种粮大户、农机户、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全程机械化生产为手段,以土地流转或委托管理为规模化生产模式,是我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总趋势。要让合作社加快驶入规范化、高效发展轨道,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农机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而我们农机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调好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一股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合力。
五、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一是进一步争取落实有利于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项政策。政府部门应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尤其在保证农机设施用地政策方面急广大农机户之所急。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能保证农机合作社健康发展的政策,让合作社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不断壮大,同时希望国家对于农机用油财政补贴款项,能按农机作业面积和作业机械数量直接发放到农机户手上,同时在跨区作业、散小作业地块(政策原因造成的地块分散)的机械转移途中油料消耗能否给以合理的补贴,使开展农机化生产服务的农民直接感受到实惠。
二是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工作的领导。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今后农机化发展与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和桥梁。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作为加快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列入当地新农村建设整体发展规划。加强合作社人员培训,提高技能和素质,增加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含量,改变农业生产者“土、脏、乱”传统社会地位。
三是加快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规模发展。促进土地流转,实行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增加对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增加财政扶持力度,每建一处农机专业合作社,只要符合基本条件就要给以相应的资金或实物支持,用于完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
五是创造农机专业合作社良性的发展环境。推行农机的合作经营,可以减少农业机械的重复购置,减少资源和资金的浪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机械的效能。要鼓励经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引进、试验、推广新技术、新机具,不断拓展服务领域。要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农机专业合作社重要意义和典型的宣传,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梁山县农机局
郭东爽)
二〇一五年三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