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基本法律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时间:2019-05-14 09:04: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基本法律问题及解决的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基本法律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第一篇: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基本法律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基本法律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一、国有企业改制的法律性质分析

企业改制的法律性质尤其是在法治化模式下的企业改制可以从多角度加以描述。

1、从企业在改制过程所涉及的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地位的角度看,可以简要地把国有企业改制的法律性质概括为:改制企业主体的客体化。

企业改制的法律性质,从民商事法律关系角度看,实际上是将企业作为商法中可以流转的一种特殊客体,即企业作为所有权的交易对象,企业改制不仅赋予企业对自身行为及其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企业是法律关系的主体,而且相对于企业的投资者或企业的所有者而言,企业又是所有权的客体。后者的法律属性是当前改制的重要特征。企业具有法律上的双重属性,一方面,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它是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享有者和承担者,是企业法和商法上的主体,是法律人格的载体。另一方面,作为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所构成的经济单位,它又是人们赖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手段,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殊商品,是可以转让、交换的综合性财产,因而也就成为民事行为和商事行为的客体。企业作为主体或客体的地位取决于其所依存的法律关系,相对于企业自身的行为及其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企业是法律的关系的主体;而相对于企业的投资者和所有者而言,企业是所有权的客体和交易对象,并且企业的投资者或企业的所有者也不限于自然人,而更多的情况下可能是其他企业或者社会组织,如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拥有,正是企业拥有企业的典型代表。

2、从企业改制所涉及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来看,企业改制实际上是改制企业与其他参与改制的主体之间的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的重新调整。

企业改制是在原国有企业现有的利益格局(这种利益格局由企业、国家出资人、企业职工、企业的债权债务人等民事主体之间的相互权利、义务关系与利益关系交织构成)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出资结构、债权、债务、经营业务、治理机构、人员、收益分配等所作的全面调整和重组,这种利益格局的调整变化在法治化的改制模式下就表现为国家、其他出资人、企业、企业债权债务人、企业员工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的变化与调整。

二、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基本法律关系

国有企业的改制,从其形式上来说,可以分为公司化改制、股份合作制改造、公司(企业)的兼并或分立、企业出售、企业托管、企业债权(债务)转股权以及企业承包租赁等。从法律主体的角度看,企业的改制分为原有法律主体的消灭、原有法律主体的变更以及原有主体保持不变而仅仅改变资本结构等形式;从改制行为的性质来说,有的改制行为是法律行为,有的属于事实行为;从改制行为的结果来说,有的行为是债权行为,不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有的行为属于引起物权发生变动的行为。总起来看,一个典型的国有企业改制过程的完成主要涉及两方面的法律关系和几个主要的法律问题:

1、行政法律关系

国有企业改制涉及的问题有很多,但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仍然是正确处理政企关系。这是一个困扰国有企业改制始终的问题,也是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从法律的视角来看,政企关系是作为行政机关的政府和作为行政相对人的企业之间的一种行政法律关系。政企关系的正确处理最终还是要通过行政法律规范理顺行政法律关系的方式来解决。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政企分开问题从行政法律关系的角度可以分为:政企关系和政资关系两大类。

(1)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的理顺

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伴随国有企业改制过程始终的一个基本法律问题。毫无疑问,我们需要让国有企业摆脱政府的控制和直接干预,实现政企分离,让国有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但是事实证明这一过程的完成不能通过政策化、行政化的方式实现,我们应当把政企分开放置到一个法律的环境下进行分析,把政企关系还原成一个行政法律问题,政企分开最终实现仍然需要依靠法律的介入来完成。但政企分开的实现并不是国企改制中政府和企业关系的最终理顺,因为从法律的角度看,政企分开尚是问题的一半,我们说,政企不仅要实现一定法律上的分立,而且要实现政企法治化的合理结合。因为国有企业改制和改制后的国有企业的有效运作都离不开政府这一行政性力量的合理干预和推进,但是我们所需要的干预并不是无原则地干涉,相反,政府和企业的结合是一种行政法律规范下的、合理、有度、有效地相互作用关系。

(2)政府和国有资产所有者代理人角色的法律定位

作为行政机关的政府同时充当着国家资产代理人也是国有企业中存在的一个核心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国有企业改制过程就是实现作为行政机关的政府和作为资产所有者代表的政府角色分立的过程。中共中央十六大报告对于此问题的解决实现了一个重大的突破,提出了国有资产分级所有的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政策上的方向。但是分立过程的最终完成仍然需要回到法治化的轨道上来,通过创设、理顺国家行政机关和国有资产代表机关的行政性甚至是宪法性关系的方式最终实现。

2、民事法律关系

国有企业改制的具体实现主要是通过创设、变更、解除各种民事法律关系的形式来完成的,从总体上看是一个民事化的法律过程。当然,国有企业改制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民事法律关系,范围是及其广泛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类别:

(1)原国有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劳动法律关系

国有企业改制势必会引起原国有企业和其职工之间的劳动法律关系的调整。这首先涉及原来签订的劳动合同的效力问题;其次涉及到国有企业职工身份转换中新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创设问题;再次涉及到职工劳动保险和工资拖欠等的负担问题;最后,国有企业改制过程引发的劳动纠纷的解决。

(2)原国有企业和债权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问题

国有企业改制往往涉及法律主体的变更和消灭,因此原国有企业的债务在国有企业改制后如何承担就成了一个关乎债权人利益的关键问题。实践中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出现的很多不规范现象也多与债务承担有关。这又具体可以分为企业公司制改造过程中的债权保护、原国有企业产权出售中的债权保护、企业兼并分立中的债权保护、企业破产重组中的破产保护以及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过程中的债权保护等几个环节和几大类民事法律关系。

(3)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代理和服务合同法律关系

国有企业改制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包括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本运作机构、公证处等中介机构和服务机构的参与(比如进行资产评估、出具法律意见书、拟定改制方案、进行财产和产权转让合同公证等)由此也产生了原国有企业或改制后的公司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代理或服务合同的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这一类法律关系也是国有企业改制必不可少的类型。从性质上看,它主要是以合同关系的形式存在的。但是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合同主体一方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发生变更以及可能产生的债权债务纠纷等问题。

三、国有企业改制的基本法律后果分析

企业进行规范的改制尤其是规范的股份制、公司制改造后,一般会产生如下几个方面的法律效力:

1、企业出资结构的多元化变化:由单一出资主体到出资主体多元化(国有独资公司除外)即由国家单一出资转向国家和公民、法人等民间资本共同出资,对于一般性、竞争性、营利性的企业和行业,国有资产应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逐步退出,不再与民争利。

2、公司(企业)法人治理机构的转变:由政府控制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转变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分权制衡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管理科学化,同时企业党组织、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发挥其应有作用。

3、企业收益分配结构的变化:国家由以企业唯一所有者身份从企业计提税后利润转向以企业股东身份从企业分得相应股息和红利,在企业内部则是由按劳分配转向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兼顾效率与公平,允许合理的收入差距。

4、企业法人变更或注销的后果。若企业仍以企业法人存在的,发生法人(出资人)变更的效力;若企业改制后丧失其法人资格的,则发生法人注销的效力。最高院颁布司法解释对于实践中出现的改制后应该变更或注销企业法人资格而不进行变更或注销登记,留下“空壳企业”以逃债或“借鸡下蛋”(指仍继续以原企业的招牌对外活动)的行为明确予以否定,对于因此而引起的纠纷,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应追加真正的责任承担主体。

5、企业国有资产发生产权变更或注销的后果。若企业改制后其国有资产性质未改变的,则发生产权主体变更的效力;若改制后国有资产性质发生变化的,则发生国有资产注销的后果。

6、企业的职工和管理层身份发生变化。企业原有的职工和管理人员由国有企业的职工和干部(一些企业也有相应级别)变为新企业的员工或股东(在进行股份合作制、职工持股的情况下),行政色彩彻底消除,部分职工甚至脱离原企业另谋出路(对于下岗分流或安置人员而言)

7、债权、债务的承继。企业改制后,依改制中的不同情况和当事人的约定,企业的原有债务一般由改制后的企业承担,例外的情况下,由企业的原出资人(或资产管理人)或改制后企业资产的实际持有人承担。

四、企业改制的法律方法简介

1、改制法律方法简介

这里的法律方法是与行政(指令性)方法、政策性方法等方法相对应和区别的改制方法。这几种改制方法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过不同的作用,相比较而言,在行政指令性的改制方法之下,企业完全是被动地按照政府的指导和安排进行改制,基本无自主性可言,更不触及企业的产权;而政策性方法和法律方法则赋予企业较大的自主权,由企业和其他改制主体自觉地接受政策和法律的指引,在政策和法律的框架之下设计并执行改制方案,完成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法律方法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解读法律方法的概念与内涵。首先,从方法论意义上法律方法是主体自觉按照法学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思考和处理与客体的关系;其次,法律方法是指主体根据公司法、企业法等民商法和经济法学原理的指导并自觉将这些法学原理贯穿于改制全过程的方法;再次,从操作依据上法律方法是主体严格依照国家颁布的有关企业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人民政府颁布的相关规章的指引,设计改制方案并付诸实施的方法。当然对这些改制操作依据,根据其制定颁布的主体和效力范围的不同,可以将这些依据分为法律类依据和政策类依据,法律类依据中又可以分为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部委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结合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和国企改制实践,常用的改制方法有:企业公司制改造(既可以是整体改造,也可以是部分改造;既可以改造为有限责任公司,也可以改造为股份有限公司)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企业将其全部或部分资产转让给企业职工实现资本合作与劳动合作的有效结合,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职工持股)企业兼并(包括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控股子公司等形式)企业分立(包括派生分立和新设分立)企业债权转股权、小型国有企业出售、主辅分离改制企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等形式。企业租赁、托管、承包经营这三种形式由于不在根本上触及企业的产权,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些改制形式中,依据《公司法》所进行的规范的公司制改造是其中最基本的改制方法,由于其最符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因而也是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基本方向。

至于其中的一些具体操作性问题,比如,企业的产权界定、清产核资、资产评估问题;员工身份置换与安置补偿问题;企业职工持股、经营者持股与股票认股权(ESOP)问题;企业出售协议或企业兼并协议的签订问题;企业的资产、债务、股权、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的重组等问题,由于篇幅关系,不便一一详细介绍,有兴趣的同志可关注我本人和其他一些学者、专家、律师近期出版的关于企业改制法律方法方面的论著。

2、法律方法与财务处理

公司化改制、企业分立、企业兼并、股份合作制改造等企业改制的法律方法是基于对企业改制的法律后果和改制后的企业形态而作出的分类,但不管是哪一种改制方法,一般都应该按照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在改制方案中进行财务方面的处理。可以说,法律方法是从宏观上对改制结果的一种描述,而财务处理则是在改制过程中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企业会计准则对改制方案中的有关具体操作性的问题进行微观的处理。需要运用财务与会计处理的场合主要有:企业改制前的资产清查和不良资产的核销;资产评估(由资产评估机构作出);对职工身份置换补偿金、社保费用和特殊津贴的计提和发放;股权结构的设置;资产与债务的重组;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调整等等。这就要求参与改制的服务团队熟悉必备的财务会计知识或包含专业财会人员。

第二篇:国有企业改制法律问题分析

一、主体

二、对象

三、方法

1、资产转让拍卖

2、营业转让 分拆

3、不分存量分增量4、5、6、,产权转让,程序性要求

1、清算评估债权债务清理,资产清单,会计帐簿,股东会议记录,董事会议记录。

2、拍卖公告

3、公告期限

4、拍卖

5、资产移交

6、企业注册登记变更

上市公司,股权转移

四、路经核心,定价机制

五、,对员工利益的保护。

六、对高级管理层利益的保护。

在完全的市场条件下,高级管理层是不接受劳动法的保护的,高级管理层应该受契约法的保护,绩效工资,层级制契约和平权新契约的划分。

《产权经济学---一种关于比较体制的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南斯拉夫斯韦托扎尔。平乔维奇 著作

《企业所有权论》 亨利 汉斯曼 著作于静翻译中国政法法学出版社 2001年4月第一版。

《中国股份合作经济--理论与对策》王天义杨欢亮乔传福著,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7年6月第一版

第三篇:浅析国有企业改制的几个法律问题

国有产权公开上市挂牌交易若干法律问题探析

广东智洋律师事务所 谢俊林

内容摘要:本文对国有企业以产权上市挂牌交易方式进行改制所出现的资产评估、债权债务承继、职工安置等实体性法律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制、产权转让、挂牌交易、资产评估、债权债务承继、职工安置

国有企业通过将产权上市公开挂牌交易的方式进行改造作为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向,指的是将企业产权进入产权交易市场,以公开挂牌的方式进行产权交易,由企业之外的其他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对该企业产权进行竞买,将原属于国家所有的企业改制成由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企业,以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其目的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型企业。

2004年,笔者作为广东省某国有企业的专项法律顾问,为其下属子公司(下称“改制企业”)以出让全部产权的形式进行改制提供了全程的法律服务,包括起草改制方案、就产权出让有关事宜出具法律意见书、设计产权竞价方案、参与产权竞价拍卖程序等。鉴于该次改制是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颁发的国资委、财政部3号令《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下称“3号令”)颁布实施后,广东省首例省属国有企业以进入产权交易市场进行公开挂牌交易的方式对其下属企业进行改制的成功案例,为吸取改制中的经验和教训,本文拟对本次产权公开上市挂牌交易过程中所出现的资产评估、债权债务承继及职工安置等实体性法律问题进行探讨,期望能更好地促进本省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发展。

一、无形资产评估

1.现行法律制度下的无形资产评估原则

根据国务院于1991年11月16日发布实施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和财政部于2001年7月23日发布的《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的有关规定,国有资产评估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其中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可辨认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

根据《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的规定,国有资产重估价值,根据资产原值、净值、新旧程度、重置成本、获利能力等因素,采用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清算价格法、或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评估方法予以确定,对于无形资产,区别下列情况评定重估价值:

(一)外购的无形资产,根据购入成本及该项资产具有的获利能力;

(二)自创或者自身拥有的无形资产,根据其形成时所需实际成本及该项资产具有的获利能力;

(三)自创或者自身拥有的未单独计算成本的无形资产,根据该项资产具有的获利能力。此外,根据《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的规定,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

2.产生的问题——老牌国有企业所拥有的多项资质无法准确评估 鉴于目前我国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尚未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从而导致实践中无形资产的认定、评估过程存在亟待完善的地方,以本案为例:

改制企业是一家以工程监理作为主营业务的老牌国有企业,拥有国家计委认定的工程咨询甲级资质、建设部认定的招标代理甲级资质、交通部认定的水运工程监理甲级资质等多项资质。根据各有关资质的申报、年检规定,上述资质的申报、年检均要求企业必须拥有大量具备特定执业资格并具备丰富行业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正因为如此,在广东省内极少企业能够同时拥有上述各项专业资质。而拥有上述多项资质的改制企业,其经营范围十分广泛,经营效益也相当显著,已成功取得了包括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在内的多项大型工程的监理、咨询及招投标代理业务。由此可见,改制企业所拥有的资质是企业得以经营、发展的重要根基,是改制企业一项十分重要的无形资产。

众所周知,法律明确规定国有企业以产权转让的方式进行改制,必须进行资产评估,无形资产必须纳入评估范围,相关的评估报告将作为确定国有产权转让价格的重要参考依据。然而,由于目前法律、法规对企业拥有的资质应如何进行 2 评估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因而有关资质的获利能力、现行市价等因素十分难以确定。但是,若不对改制企业的资质进行评估,则无法合理确定其转让价格。为此,作为尝试,评估机构在对改制企业进行资产评估时,对于改制企业所拥有的多项资质,选择了重置成本法评定资质的重估价值,即按合理的申请评定费用(主要包括申报资料费用、差旅费用、评审认证费用、资质证书费用等)和维持费用(主要包括年检费用、行业或协会费用)对资质进行评估。由于该评估方法没有将企业资质为企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考虑在内,因此,该评估方法根本无法体现改制企业所拥有资质的准确价值,从而无法合理确定企业产权的转让价格。

3.解决方案(1)探索与思考

经过大量的调查工作和反复思考,笔者向改制企业产权出让方提出,以评估报告所评定的改制企业资产评估值为基础,对改制企业的国有产权进行溢价定价,并将改制企业国有产权放入产权交易市场进行公开上市挂牌交易,通过市场竞争体现其真实价值,以最大限度避免因改制企业资质的评估值偏低而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2)实践结果

根据评估报告,改制企业国有产权的资产评估值约为240万元,转让底价溢价确定为300万元,经过公开上市挂牌交易,最终受让方以900多万元的价格购得改制企业全部国有产权。

(3)方案评价

在我国现行国有资产评估原则没有对国有企业拥有的资质的评估程序、方法、应考虑因素等做出明确的操作细则的前提下,为避免资质价值的评估被完全忽略,或者仅以简略方法评估等情形,笔者认为,上述方案不失为可行之选,并已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当然,解决资产评估问题的根本途径仍在于相关国有资产评估法律制度及具体操作指引的完善。此外,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企业资质的专业性、行业性非常强,若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向评估机构提供可反映企业资质市场价值、获利能力等方面的数据,并提供因企业拥有资质而在投标工程中中标、盈利等具体情况,评估机构将可以更加科学、准确地确定资质的评估价值,从而为产权转让方确定产 3 权转让价格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依据,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债权债务承继

1.产生的问题——改制过程的时点对债权债务承继的影响

以国有产权公开上市挂牌交易的方式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在改制过程中存在两个具体的时点,以本案为例:

时点一:为便于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改制企业所制定的改制方案确定了该企业的改制基准日,该基准日同时也是评估基准日。

时点二:产权转让合同书生效日。

资产评估报告对评估基准日改制企业的整体资产进行了评估,改制企业在基准日的债权债务情况在评估报告、资产评估结果分类汇总表及各项资产负债评估明细表中得到了披露。但是鉴于产权转让合同书生效日与改制基准日之间有一段时间,在该段时间内改制企业仍然在正常生产经营,对于在此期间企业发生的债权债务的承继问题,法律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此外,对于因资产评估报告少列、漏列的债权债务的承继问题,法律也缺乏明确规定。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必然涉及其债务人及债权人的利益,其中,企业债务承继更加对企业改制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必须审慎、合法、合理地处理企业改制中的债权债务承继问题,做到既能保障改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又能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2.解决方案

为规范改制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合理降低改制的法律风险,笔者在为改制企业产权转让方起草的《产权转让合同书》中,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改制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如下债权债务承继方案:

(1)改制基准日以前改制企业的债权债务由产权受让方承继;

(2)资产评估报告未列或漏列的基准日以前的债权债务由产权转让方承继;(3)改制基准日至《产权转让合同书》期间的经营损益由产权转让方和受让方共同委托原审计机构进行审计,该期间改制企业所产生的债权债务均由产权转让方承继。

3.方案评价

上述方案较好地解决了产权交易中债权债务的承继问题,对各种期间、各种情况下的债权债务承继主体均作出明确约定,既保障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也保证了改制工作能够顺利推进。

但是,关于改制基准日至《产权转让合同书》生效之日间及资产评估报告少列、漏列债权债务的承继问题,笔者认为仍然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应通知债务人,否则债权转让不发生效力;债务人转移义务应取得债权人同意,但改制企业并没有履行相应的通知义务,债务承担也没有取得债权人的一致同意。改制企业与债权人或债务人间仍存在产生纠纷或争议的可能性。为此,笔者认为,企业在设定债权债务的承继方案后,应及时向债务人履行通知义务,告知其债权转让的有关事实,同时,企业应与债权人就债务承担的问题协商一致,取得债权人的同意,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纠纷。

三、职工安置

1、产生的问题——优质企业职工如何安置

本案例中的改制企业是一家优质国有企业,职工不但收入稳定,而且工资收入及福利待遇都较高,2003年12月至2004年11月间该企业职工的月平均工资超过3000元。然而,在企业改制的情况下,该企业的职工均不得不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部分没有被留用的职工更是一夜加入失业大军。但是,根据现行法律规定,企业因改制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而发放的经济补偿金与因企业破产、关闭等经济性原因而发放的经济补偿金在计算标准上基本一致,即根据企业正常生产情况下劳动者解除合同前十二个月的月平均工资,由用人单位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时间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若据此安置,尽管合法,却有失公平,实在难以安抚职工。

2、职工安置方案

鉴于上述,笔者首先根据劳动部于1994年12月3日发布实施的《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等有关规定为改制企业职工起草了职工安置方案,方案规定职工安置费用在产权转让金中优先拨付。同时,考虑到改制企业的特殊情况,笔者另外在产权竞价方案中设计了如下内容,以进一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 5 益,保障改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1)鉴于改制企业职工有意以职工持股的方式参加对改制企业国有产权的竞投,为此,竞价方案约定企业法人、自然人或自然人联合体均可以报名参加产权竞投,从而为职工建立参与竞投的主体资格条件。

(2)在竞价方案中约定,意向受让方必须在竞价前提交安置改制企业职工的承诺书,承诺条款包括与大部分职工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保证所留用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得低于前一年的水平。

(3)在竞价方案中约定,如受让方成功购得改制企业国有产权,必须缴纳100万元履约保证金,以确保受让方依约履行前述安置条款。

3.方案评价

鉴于改制企业具备优质资产,职工收入水平较高,因此仅以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方式对其进行安置,难以确保职工的情绪保持稳定。本方案不但依法确保了职工的经济补偿金及资金来源,还在一定期限内保证职工收入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稳定了职工因劳动关系变动所导致的不安情绪,同时为职工以职工持股方式参与改制企业产权竞投提供了法律渠道,较为妥善地解决了改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职工安置问题。

结语

自3号令颁布实施以来,本文所引用案例是广东省国有企业按照3号令的有关规定成功地以国有产权公开上市挂牌交易的方式进行改制的第一例。通过本次产权交易过程可以看出,企业国有产权进入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公开转让,不但可以有效规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更可以促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显然,采用对国有产权实施公开上市挂牌交易的方式可以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同时,有效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但是,鉴于国家法律制度对于国有企业改制的规定尚不完善,特别是对于企业国有产权出让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加以明确,亟待国家出台有关规定,以更好地规范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增强国有资产流通的公正、公平、公开性,并达到国企改革最终实现国退民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克莎著,《国有产权制度改革的模式和途径》,载《经济研究》,1995年 01期; 2.廖明辉、李智慧著,《国企改制的专业流程》,载《企业管理》,2004年08期; 3.李志强著,《国有企业改制难题及对策》,载《上海律师》,2005年07期; 4.钱卫清著,《国有企业改制法律方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王诚军著,《国企改制过程中与评估有关的问题探讨》,载http://rich.96.cn/2005-5-16/cc11240***.html;

6.徐晓松著,《论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中的产权问题》,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2期。

第四篇:国有企业改制基本程序

国有企业改制基本程序

来源: 作者: 日期:09-07-16

国有企业改革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为了适应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国家涉及国有企业改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政策相继出台。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的深入,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暴露,表现之一是国有企业改制程序不规范,从而对当事人或者债权人合法权益产生消极影响。由于企业改制涉及到问题的方方面面,本文在参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基础上,仅仅改制的基本程序做一定的探讨,以便使当事人明确国有企业改制程序及其程序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通过这次探索,能够给当事人提供有益的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在改制实践中,有一些程序在顺序上可以有所变通。例如,在国有企业出售改制实践中,在转让方与受让方之间可能就出售意向的达成需要磋商的时间,也可能改制企业或者隶属于某企业、部门的改制企业拟预先向主管部门提出改制的申请,并经评估立项后才有受让方提出对改制企业实行收购等意向的情况。鉴于改制实践的复杂性和多样化,本程序仅供参考。不过,某些基本程序不能改变,比如,在企业出售中,对于改制企业法人法定代表人的离任审计工作,只有该项工作完成,才能对企业实施出售。

目前,由于我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改制在程序的法律规定也就上存在千差万别。此外,我国企业改制的主要形式有:企业公司制改造、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企业分立、企业债权转股权转让、企业出售、企业产权转让和企业兼并。不同的改制形式使得改制的程序有一定的差别。有鉴于此,本文从企业出售、企业公司制改造、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企业分立、企业债权转股权转让、企业产权转让和企业兼并等方面来谈一谈企业改制所遵循的程序及其注意的问题。

一、国有小型企业出售

企业出售一般仅适用于国有小型企业的改制。由于国有小型企业出售,涉及到对国有企业资产的处理和国有企业职工安置问题,因此,必须经过特殊程序的批准,以防止国有资产的不当流失。

1、拟定出售方案。

由出售企业主管政府提出出售方案。实践中,也有出售企业提出出售意见,然后由所属政府拟定出售方案的。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属于本文提到的出售方案。

2、将出售方案征求职代会意见。

出售企业所属政府将出售方案征求有关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意见后,提请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在改制的实践中,受让方经常以“未经职代会同意”而主张出售协议无效的情形。根据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出售国有小型企业产权的暂行办法》(1989)第二条的规定:“……事先应征求企业经营者和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减少不必要的震荡和损失。”该条并没有明确说明出售协议必须经过职代会的同意。因此,国有企业出售协议未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或者通过的,不影响出售协议的效力。这是改制企业及其受让方需要注意的问题。

3、审批出售方案。

出售县(旗、区、市)属企业,由县级人民政府提出方案,报地级市人民政府(含市、州、盟、地区等同级政府)审批,并由地级市人民政府报省级人民政府备案,省级人民政府认为不宜出售的企业,不得出售。出售地级市属企业,由地级市人民政府提出方案,报省级人民政府审批。除地级市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权审批其管辖范围内的企业改制的,其他任何部门、机构、企业和个人均不得决定出售企业。

4、发布出售信息。

出售方案经过批准后,应当发布出售信息,以确定受让人。如果信息发布后,为了有效组织企业出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建企业拍卖市场或者产权交易市场,企业的拍卖,应当依照拍卖法规定的程序进行。

实践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在出售企业所属政府的牵头下,受让人往往在发布出售信息前即和政府就出售协议达成一致的情形。在此情形下,不影响出售协议的效力。除非出售协议存在无效或者可撤销的情形(如恶意串通、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或者未经有权部门审批等等)。

5、拟购买者须向出售方提出购买申请,由出售方审查购买者的资信情况。

所谓“拟购买者”,就是出售方尚未确定现实购买人。对拟购买者资信的审查,主要是对拟购买者所出具的不低于所购买企业价款的资信证明的审查,当然并不限于对该项资信的审查。

在出售企业的实践中,往往存在拟购买者先行与出售方协商的情形,此时,应当认真审查出售方的资信情况,不能断然决定对企业予以出售,对于“甩包袱”的出售和“一卖了之”的出售而对拟购买方的资信情况不予审查的,如果存在合同无效和可撤销的情形,按照无效合同或者可撤销合同处理。

为了防止管理层收购企业时有自卖自买等违规行为的发生,《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对管理层收购进行了必要的限制。即,向本企业管理者转让国有产权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向本企业经营管理者转让国有产权方案的制订,由直接持有该企业国有产权的单位或其委托中介机构进行,经营管理者不得参与转让国有产权的决策、财务审计、离任审计、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底价确定等重大事项,严禁自卖自买国有产权。经营管理者筹集收购国有企业产权的资金,要执行《贷款通则》的有关规定,不得向包括本企业在内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借款,不得以这些企业的国有产权或实物资产作标的物为融资提供保证、抵押、质押、贴现等。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经营业绩下降负有责任的,不得参与收购本企业国有产权。经营管理者有上述行为的,出售协议应当认定为无效。

6、离任审计和资产清查。

出售方要指定具备资格的审计机构对原企业法定代表人进行离任审计。这里的“出售方”是指出售企业的主管政府而不是出售企业。一般说来,对于非国有制企业的改制,按照《关于出售国有小型企业中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必须对原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进行离任审计。对于国有小型企业的出售,必须对原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进行离任审计。在审计中发现由于原企业法定代表人以权谋私、恶意经营等造成企业损失的,要由有关部门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未经对原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离任审计,不得出售。

实践中,经常存在未经对原企业法定代表人进行离任审计而将企业出售的情形,而当事人据此提出抗辩主张出售协议无效的,应当如何处理?这应当根据企业出售的具体时间进行判断,如果企业出售行为发生于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出售国有小型企业中若干问题意见的通知》(1999年2月11日)之前,则应当根据当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参照案件的具体情况处理。如果出售行为发生于该通知颁布之后,则应当按照该通知的规定处理,即认定该出售合同无效。当然,由于出售的情形十分复杂,因此应当按照合同法有关合同效力的规定并结合改制过程中出现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企业出售前,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对企业进行资产清查、对土地使用权进行界定。例如,财政部门可以对企业资产进行清查,如果发现盘亏、报损、财务呆账、坏账等情况并需要核销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有关部门审批后依法处理。未经清查的,企业不能出售。清查完毕后,出售企业应当分别向企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等报送会计报表,各个部门按照各自的权限对会计报表提出审核意见、是否同意出售以及审批手续等。

实践中,有时会存在对资产未予以清查就将企业出售的情况,这实质属于不规范改制的行为。如果该行为发生于《关于出售国有小型企业中若干问题意见的通知》(1999年2月11日之前),则应当根据当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参照案件的具体情况处理。如果出售行为发生于该通知颁布之后,则应当按照该通知的规定处理,即认定该出售合同无效。资产清查是企业出售的必经程序,未经清查不能出售企业,否则会对债权人利益造成损害,同时也会导致产权不清,国有资产流失等情形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根据《合同法解释(一)》第九条的规定,如果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当事人补办了有关合法有效的资产清查确认证明文件的,则不能认定出售合同无效。

7、产权界定和资产评估。

不论何种形式的改制,必须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的规定,对资产实施评估。国有小型企业出售作为国有小型企业改制的方式之一,也要进行产权界定和资产评估工作。资产评估的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包括知识产权和商誉,但是不包括以无形资产对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其他资产。

企业在被出售前,要进行产权界定和资产评估。对于向非国有投资者出售国有产权的,由直接持有该国有产权的单位决定聘请具备资格的资产评估事务所对资产进行评估。对于其他形式的出售,应当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国有资产实施评估。首先,出售方应当向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评估立项,并财产目录和有关的会计报表等资料。然后,由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如果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准予评估立项的,申请单位(出售企业)应当委托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按照现行法规及其政策的规定,持有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评估资格证书的资产评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以及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认可临时评估机构,可以从事国有资产的评估工作,出售企业应当委托上述单位进行资产评估,对于委托不属于上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的,不予认可。由此给购买方造成损失的,按照合同法有关合同效力和违约责任的规定处理。由于评估资产的性质不同,因此对于不同性质的资产要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评估。资产评估机构接受委托进行资产的评定和估算后,要向委托单位提出资产评估结果报告书。最后,委托单位将资产评估报告书报其主管部门审查,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确认资产评估结果。经过确认的资产评估结果,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下达确认通知书。没有进行资产评估而签订出售协议的,应当认定协议无效。

由出售企业作为委托方来委托资产评估机构对资产进行评估属于出售企业的权利,也属于其义务,因此,不能由购买方对出售企业的资产委托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实践中,由于购买方委托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的,应当认定评估无效。

对于资产评估未获批准的,出售方和购买方不能签订出售协议。已经签订的,应当确认为无效。对于因协议无效导致当事人损失的,按照缔约过失责任处理。

对于资产价值低估的,或者评估报告严重失实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重新委托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并以重新评估后的资产值来确定购买者承担债务的范围。如果低估或者严重失实是因欺诈或者购买者对于评估价值重大误解等情形导致买受人遭受重大损失的,购买者有权依照合同法关于合同效力的规定认定合同的效力。

8、出售价格的确认。

出售方应当以有关主管部门确认的评估值为依据,合理确定出售底价。并可以通过拍卖、招标或者协议转让等方式确定企业的收购价格。出售价格不得低于底价。严禁低价(即低于评估基准日确定的评估底价)出售企业,以防国有资产流失。低价出售国有企业的,依照合同法有关合同效力的规定处理。以招标、拍卖方式确定企业收购价格的,应当依照《招标投标法》和《拍卖法》的规定处理。

9、确定购买者。

出售方可以通过拍卖、招标或者协议等方式最终确定企业的购买者。

10、购买者落实有关事宜。

在与出售方签订出售协议之前,购买者应当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落实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的事宜。如果企业有债权人的,还应当与债权人签订转贷协议和还款协议,并提供相应的担保,以保障债权人的利益不因企业出售受到影响。

此外,为了保护债权金融机构的利益,《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的规定,在改制过程中,必须要征得债权金融机构的同意,保全金融债权,依法落实金融债务,国有企业才能改制。金融债务未落实的企业,不得进行改制。

11、签订出售协议。

确定购买者以后,出售方应当与购买者签订出售协议。采取协议转让的方式出售的企业,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后生效。因未获批准或者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未获补办手续的,不影响协议的成立,但是协议不能生效。

签订企业出售协议后,各方应当按照《公司法》第184条的规定履行债权人保护程序,没有履行债权人保护程序导致债权人主张权利的,企业出售后,购买者应当承担债务。对于设定抵押、质押担保的出售企业的财产,按照《担保法》的规定处理。

企业出售时,如果出售方对所售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状况、企业职工安置等重大事项没有向购买者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购买者有权就要求出售方赔偿损失。

购买者不得以所购买企业的资产作为抵押,获取银行贷款来购买企业。如果购买者有上述行为的,出售方有权主张合同无效。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购买者应当一次性支付价款;一次性支付价款确有困难的,经过双方协商,并经依照有关规定批准国有企业改制和转让国有产权的单位批准,可以分期支付价款。分期支付价款的,首期付款额不得低于价款的30%,其余价款应当由受让方提供合法的担保,并在首期付款之日起一年内支付完毕。未付价款部分参照银行贷款利率由购买者向出售方支付利息。转让国有产权的价款优先用于支付解除劳动合同职工的经济补偿金和移交社会保障机构管理职工的社会保险费,以及偿还拖欠职工的债务和企业欠缴的社会保险费,剩余价款按照有关规定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关于转让价款管理的规定,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2003年)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出售国有小型企业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1999年)作出了不同的规定。改制的企业应当按照2003年发布的《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处理和核定价款;如果改制发生在该意见颁布之前,则按照《通知》办理。

由于在协议达成后,购买者已经全面接受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因此不宜应出售方的请求主张违约,但是购买者在尚未全额支付价款前单方面终止协议的,已付款项不予退还。成交价确定后,须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被出售企业的产权出售成交后,被出售企业还应当编制结束完竣时的会计报表,报企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购买者尚未全额支付价款前,出售方应当派人监督企业财务状况;购买者确因生产经营需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处置的,应当经过出售方的同意;购买者不得将企业有偿转让给其他所有制企业法人、合伙制企业或者自然人。当然,如果购买者在全额付款后,有权将原企业予以有偿转让。

12、办理企业产权变动证明、土地使用权证书和申请登记。

购买者全额支付价款后,财政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可按照规定为企业办理产权变动证明和土地使用权证书。购买者还要及时办理企业法人变更和税务登记等手续。如果出售企业的用地属于国有划拨的土地,购买者还应当按照房地产法的规定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被出售企业还应当自企业产权转让之后的30日内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办理产权注销登记。

13、权利义务的承担和职工的安置

企业出售后,如果原企业法人资格被注销的,购买企业应当承继原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接收原企业的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并根据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履行义务,以确保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如果原企业法人被注销,购买企业以原企业的财产成立新法人的,原企业的债权债务由新法人承受。

14、未了事项的处理

被出售企业产权出售成交后,如果有未了的有关产权事项,由被出售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处理。

二、企业兼并

企业兼并包括企业合并、营业转让和企业收购三种形式。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有关的司法解释,企业兼并分为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控股式兼并三种形式。无论采取哪种兼并方式,都要采取以下程序:

1、初步确定兼并方和被兼并方企业。

兼并方和被兼并方企业一般通过产权市场或者直接洽谈的方式予以初步确定,实践中,由于现有产权市场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因此采取直接洽谈或者自找对象确定兼并方和被兼并方的情形较为常见。

2、清产核资和财务审计。

企业采取兼并形式进行改制的,应当对被兼并方企业各类资产、负债进行全面、认真的清查,以清理债权、债务关系。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核实和界定国有资本金及其权益,以防止国有资产在兼并中流失。企业兼并,必须由直接持有该国有产权的单位决定聘请具备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计。如果经过兼并,企业改制为非国有制企业,还要对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进行离任审计。被兼并企业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向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政府审计部门提供有关财务会计资料和文件。

3、资产评估。

企业采取兼并形式进行改制的,必须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的规定,对资产实施评估。对于兼并方企业在兼并过程中转换成股份制企业的,也要进行资产评估,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资产评估的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包括知识产权和商誉,但是不包括以无形资产对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其他资产。对于非国有投资者兼并企业的,由直接持有该国有产权的单位决定聘请具备资格的资产评估事务所对资产进行评估。对于其他形式的兼并,应当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国有资产实施评估。首先,被兼并企业应当向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评估立项,并呈交财产目录和有关的会计报表等资料。然后,由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如果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准予评估立项的,申请单位应当委托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按照现行法规及其政策的规定,持有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评估资格证书的资产评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以及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认可临时评估机构,可以从事国有资产的评估工作,被兼并企业应当委托上述单位进行资产评估,对于委托不属于上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的,不予认可。资产评估机构接受委托进行资产的评定和估算后,要向委托单位提出资产评估结果报告书。最后,委托单位将资产评估报告书报其主管部门审查,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确认资产评估结果。经过确认的资产评估结果,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下达确认通知书。没有进行资产评估而签订出售协议的,应当认定协议无效。

4、确定产权底价。

被兼并企业应当以 被兼并企业应当以有关主管部门确认的评估值为依据,合理确定出售底价。并可以通过招标、投标的方式确定成交价。成交价不得低于底价(但是允许成交价在底价的基础上有一定幅度的浮动,如果浮动价低于评估价的90%,要经过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批准)。未按照规定进行评估的,一律不予办理产权变动手续。以招标、投标方式确定成交价的,应当依照《招标投标法》的规定处理。对于自找对象的企业兼并,可以协商议价,但是议价不得低于评估值所确认的底价。被兼并的企业属于全民所有制企业性质的,成交价应当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予以确认。

5、签署兼并协议和转让价款管理。

成交价确定后,兼并双方的所有者应当签订兼并协议。全民所有制企业被兼并的,由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审核批准。尚未建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地方,由财政部门会同企业主管部门报同级政府作出决定。为了使兼并工作顺利进行,应当征求被兼并方企业职工的意见,并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职工不同意兼并,不影响兼并协议的效力。集体所有制企业被兼并的,应当由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主管部门备案。集体所有制企业被兼并未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兼并协议不生效。因未获通过导致兼并协议无效的,按照合同法有关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处理,兼并企业也可以就其所受的损失主张赔偿。

已经实行承包或者租赁制的企业,在确定其被兼并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中止合同的手续。在没有办理中止合同手续之前,企业不得兼并。

企业实施兼并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兼并方应当一次性支付价款;一次性支付价款确有困难的,经过双方协商,并经依照有关规定批准国有企业改制和转让国有产权的单位批准,可以分期支付价款。分期支付价款的,首期付款额不得低于价款的30%,其余价款应当由受让方提供合法的担保,并在首期付款之日起一年内支付完毕。未付价款部分参照银行贷款利率由购买者向出售方支付利息。转让国有产权的价款优先用于支付解除劳动合同职工的经济补偿金和移交社会保障机构管理职工的社会保险费,以及偿还拖欠职工的债务和企业欠缴的社会保险费,剩余价款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此外,为了保护债权金融机构的利益,《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的规定,在改制过程中,必须要征得债权金融机构的同意,保全金融债权,依法落实金融债务,国有企业才能改制。金融债务未落实的企业,不得进行改制。

企业兼并协议自当事人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需要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兼并协议自批准之日起生效;未经批准的,企业兼并协议不生效。但是依照合同法及其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当事人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补办报批手续的,兼并协议有效。

6、办理产权转让的清算手续和法律手续。

被兼并方企业产权转让的收入,归该企业的产权所有者。如果被兼并方企业是全民所有制,其净收入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解缴国库。如果被兼并企业属于集体所有制,其净收入按照产权归属分别归不同的所有者。

企业被兼并后,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产权变动登记(包括被兼并企业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办理产权变动或者注销登记)和税务变更登记;土地管理部门同时为兼并企业办理土地使用权权属证书,如果被兼并企业的用地属于国有划拨的土地,兼并企业还应当按照房地产法的规定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重新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企业被兼并后,如果属于企业合并的,合并企业应当及时办理被兼并企业的法人注销登记,没有办理注销登记,协议已经履行的,不影响兼并协议的效力和兼并企业对被兼并企业债权债务的承担。属于控股式兼并的,新设企业应当办理法人变更登记。

7、权利义务的承担和职工的安置。

对于合并式兼并,兼并企业应当承继被兼并企业的债权和债务。在合并过程中,如果当事人履行了债权人保护程序,债权人未在债权人保护程序确定的期限内申报债权,则不能向兼并方主张债权;如果当事人未履行债权人保护程序而进行企业兼并的,则兼并方应当承担被兼并方的负债。此外,在吸收合并的情形下,如果被兼并企业的管理人隐瞒或者遗漏企业债务的,如果债权人在债权人保护程序确定的期限内申报了债权,应当由兼并企业承担申报的该笔债权。如果债权人未在债权人保护程序确定的期限内申报债权,则兼并企业不承担该笔债权的清偿,被兼并企业的出资人负有对该笔债权的清偿责任。

对于控股式兼并,由于被兼并企业仍然法人主体资格并未消灭,因此,被控股企业的债务,仍由被兼并企业承担。当然,如果控股企业抽逃资金、逃避债务,致使被控股企业无力偿还债务的除外。

被兼并方的职工原则上由兼并企业接收。

三、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

企业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造具有营利性和互助性相结合,资本联合和劳动联合的特点,因此,股份合作制成为集体企业和城市国有小型企业改革的重要形式。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包括职工买断式股份合作制改造、企业与职工共建式股份合作制改造和增资扩股式股份合作制改造。一般而言,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一般遵循如下程序:

1、拟定改制方案。

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应当拟定初步改制的方案。改制方案应当对改制采取的形式进行初步的预定。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拟定采取职工买断式股份合作制改造、企业与职工共建式股份合作制改造,或者是增资扩股式股份合作制改造。

2、取得职工代表大会同意。

企业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造,应当取得职工代表大会的同意。对于国有小型企业的股份合作制改造,没有取得职工代表大会同意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对改制行为的效力进行综合判定(买断式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不存在此情形)。对于集体企业的股份合作制改造,必须取得职工代表大会的同意,否则改制行为无效。

3、取得出资人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同意。

对于国有小型企业和须经审批程序的集体企业的股份合作制改造,要取得出资人的同意,未经出资人和上级主管部门同意的,企业不得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对于直接设立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则没有上述要求。

4、政府指定部门审批。

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必须经过政府指定部门审批,未经指定部门审批的,不得进行改制。对于直接设立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则没有上述要求。

5、清产核资和财务审计。

企业清产核资按照国家有关的规定进行,同时应当有职工出资人和职工代表参加。

一般而言,集体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实施清产核资工作,国有其清产核资工作应当按照《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进行。清产核资工作要求改制企业必须对企业的各类资产、负债进行全面清查,做到账、卡、物、现今等齐全、准确、一致。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核实和界定产权。对于集体企业的清产核资,要防止属于国有资产部分财产的流失;对于国有企业,还要实施财务审计工作,企业经股份合作制改造成为非国有企业的,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进行离任审计。

6、产权界定和资产评估。

企业采取股份合作制改造形式进行改制的,必须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和《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指导意见》的规定,实施产权界定和资产评估,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产权界定。按照谁投资谁享有产权的原则,搞好原有企业产权的界定工作。国家、法人单位等出资人在企业中的投资及投资收益所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归出资人所有。企业原有奖金节余、工资储备基金,可以折成个人股投入企业,也可以用于企业改制前的个人补充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非经营性资产的剥离。原有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可以进行剥离,独立运作或者委托改制后的企业代管,减轻企业的负担。经政府批准,可以采取多种途径,解决企业改制前离退休人员养老统筹和医疗费用不足等问题。在非经营性资产进行剥离的过程中,不得抽逃资产。

资产评估。资产评估的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对于国有企业改制或者企业财产中涉及国有资产的集体企业改制,改制企业应当向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评估立项,由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如果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准予评估立项的,申请单位应当委托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按照现行法规及其政策的规定,持有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评估资格证书的资产评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以及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认可临时评估机构,可以从事国有资产的评估工作,被兼并企业应当委托上述单位进行资产评估,对于委托不属于上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的,不予认可。对改制成为非国有企业的,由直接持有该国有产权的单位决定聘请具备资格的资产评估事务所对资产进行评估。集体企业还可以委托具有上述资格的权威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机构接受委托进行资产的评定和估算后,要向委托单位提出资产评估结果报告书。对于属于国有企业的委托单位,委托单位将资产评估报告书报其主管部门审查,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确认资产评估结果。经过确认的资产评估结果,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下达确认通知书。没有进行资产评估而签订出售协议的,应当认定协议无效。对于属于集体企业的委托单位,资产评估结果也要经过出资人认可和有关部门的确认。

7、投资入股和有偿转让。

企业改制时,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应当将企业资产扣除原企业债务后折合成等额股份。对于买断式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应当由职工按照股份数额投资入股,职工即成为出资人;对于企业与职工共建式股份合作制改造的,在职工投资入股的基础上保留部分原产权关系;对于增资扩股式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的,企业原有财产既可以部分保留产权,其余部分形成职工股,也可以由原企业所有者保留产权,但是增资部分须向职工募集。无论何种形式的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必须保持职工持股份额在总股本中的大多数,同时不得吸收企业以外的职工入股。

在改制过程中,职工不能退股,但是亦不得使用强制手段要求职工投资入股,强迫职工投资入股的行为应当认定为无效。由于该无效行为不影响企业整体改制的效力,因此,以强制手段迫使职工入股的,相应股份可以由其他职工购买。

在改制过程中,应确定职工的出资方式。股东一般应以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工业产权等出资,但是劳务和欠资股不能作为出资的标的。对于以实物、工业产权出资的,应当委托国家认可的资产评估机构对该出资予以评估。

为了防止国有资产的不当流失,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净资产,在改制时应当按照市场原则有偿转让,不能将国有、集体的净资产无偿分给个人。转让企业国有资产、集体资产的收入,实行专项管理,用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投入,可以留在改制后的企业有偿使用,也可以作为资本金投入其他企业。在改制时必须防止将国有或者集体所有的财产无偿分给个人,但是这并不影响以“零”值转让产权给职工进行负债经营。国家、法人保留或者部分保留在原企业的产权的,应当以其净资产折为国家股和法人股。

转让国有资产产权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企业,还要根据《国有资产评估办法》的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外,还要依法确定产权底价,并按照规定履行报批手续。具体可以参见国有小型企业出售和企业兼并有关报批手续的程序和有关价款转让管理的有关规定。

8、履行债权人保护程序并办理登记。

为了保护债权金融机构的利益,《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的规定,在改制过程中,必须要征得债权金融机构的同意,保全金融债权,依法落实金融债务,国有企业才能改制。金融债务未落实的企业,不得进行改制。

此外,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应当参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履行债权人保护程序。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1条的规定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企业改造成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应当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办理产权变动登记和产权注销登记。并应当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对于改制实质完毕但没有办理变更登记的,如果因此导致诉讼的,改制企业应当按照合同法解释的有关规定补办变更登记手续。未予补办的,改制企业应当向债权人承担民事责任。

如果在改制过程中导致土地用途和权属发生变更的,应当依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

9、债权债务的承担。

股份合作制企业是独立法人,应当以其全部资产承担民事责任,出资人也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在企业改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之后,股份合作制企业亦应当对改制前原企业的债务进行承继,并承担民事责任。具体而言:

(1)对于实施买断式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即由企业职工买断企业产权,将原企业改造为股份合作制的,原企业的债务,由改造后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承担。

(2)对于实施企业与职工共建式股份合作制改造的,即企业向其职工转让部分产权,由企业与职工共同组建股份合作制的,原企业的债务由改造后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承担。

(3)对于增资扩股式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的,即企业通过其职工投资增资扩股,将原企业改造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原企业的债务由改造后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承担。

四、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

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作为企业改制的一种综合性形式,一般包括以下五种形式:(1)转让产权改组,即国有企业的国有产权持有人将全部或者部分产权转让给外国投资者,企业改组为外商投资企业;(2)转让股权改组,即公司制企业的国有股权持有人将全部或者部分国有股权转让给外国投资者,企业改组为外商投资企业;(3)转让债权改组,即国有企业的债权人将债权转让给外国投资者,企业改组为外商投资企业;(4)出售资产改组,即国有企业或者含有股权的公司制企业将企业的全部或者主要资产出售给外国投资者,外国投资者以所购买的资产独自或者与出售资产的企业等共同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增资扩股式改组,即国有企业或者含国有股权的公司制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吸收外国投资者投资,将企业改组为外商投资企业。对于金融企业和上市公司的改组,因其性质所决定,不属于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的范围。

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一般遵循以下程序:

1、征询意见和经过有关方面的同意。

转让国有企业产权或国有独资公司和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或其他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的国有股权的,改组方(国有产权持有人)应当事先征求被改组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需要注意,征求意见不等于必须经过其允许才能改组,即是否得到被改组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同意不是改组的必备条件。

转让公司制企业国有股权,应当经过被改组企业股东会同意。转让国有企业债权的,应当经过被改组企业国有产权持有人的同意。企业出售全部或者主要资产的,应当事先征得国有产权持有人或者股东会的同意,并通知债权人。这里的“产权持有人”包括国家授权的部门或者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持有国有资本的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未经产权持有人同意的,不得进行改组;此外,对于企业出售全部或者主要资产的,应当按照合同法关于债务移转的规定及时通知债权人。

2、拟定申报材料和制定改组方案。

改组方实施改组,应当拟定申报材料和制定改组方案。申报材料的内容包括改组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改组方和被改组方企业的情况、外国投资者的情况(包括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最近三年的财务报告和在中国境内拥有实际控制权的同行业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市场占有率)。改组方案包括职工安置、债权债务处置和企业重整方案。此外,改组方还应当准备改组后的企业的经营范围和股权结构等文件。

3、资产清查、产权界定、债权债务处理、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

企业改组前,国有产权持有人应当组织企业进行资产清查、产权界定、债权债务处理,聘请具备资格的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审计,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等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评估结果按照规定核准或者备案后,作为确定国有产权、资产价格的依据。关于资产清查、产权界定、债权债务处理、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的运行可以参照前面述及的改制方式进行。

4、批复。

改组方应当向商务主管部门(中央为商务部,地方没有设立商务主管部门的,可以向同级经济贸易主管部门)提出改组申请,报送申请材料和附属材料、改组方案等文件。

接受申请的商务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的权限和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审核。中央企业及其全资或者具有控制权的企业进行改组的、被改组企业直接或者间接持有上市公司股权的、改组后的企业资产总额不低于3000万美元的,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审核;对可能导致市场垄断、妨碍公平竞争的,在审核前组织听证。商务主管部门在收到改组申请材料后45天内应当作出是否同意的批复;需要听证的,在3个月内作出是否同意的批复。

5、确定外国投资者及其转让价格。

企业改组以转让国有产权或者出售资产方式进行的,改组方应当优先采用公开竞价方式确定外国投资者及其转让价格。转让价格不得低于《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以资产评估值确定的底价。

6、签订转让协议。

改组方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签订转让协议。转让协议的内容包括转让国有产权的基本情况、职工安置、债权债务处理、转让比例、转让价格、付款方式及其付款条件、产权交割事项以及企业重整等条款。改组方改组方和外商投资者签订的转让协议应当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的有关规定报批,即对于涉及母公司国有资本变动的,中央管理企业报请国务院批准,地方管理企业报请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人民政府批准;子公司国有资本变动的,属于集团内部结构调整的,由母公司审批,涉及集团外部的,由母公司报主管财政机关审批;子公司以下企业国有资本变动的,由母公司审批。转让协议经批准后生效。

转让协议应当附有国有产权登记证、被改组企业的审计及资产评估报告核准或者备案情况、职工安置方案、改组方及被改组企业的有关决议、被改组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或者决议等文件。

外国投资者在以收购的资产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之前,不得以上述资产开展经营活动。

7、办理审批和登记手续。

改组方或被改组企业应当凭改组申请和转让协议的批准文件依照办理外商投资企业的审批手续;改组后的企业或投资者应当持有效的批准文件按照登记机关或住所地具有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权的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手续(一般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或商务部门);改组后的企业为股份有限公司的,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改组方应当凭改组申请和转让协议的批准文件、外资外汇登记证明及有关文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国有产权交割手续和权属变更登记手续(财政主管部门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并委托注册会计师依法出具验资报告。改组后的企业用地原为国有划拨土地的,还应当按照土地管理法规的规定办理土地使用权审批和出让手续,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并支付国有土地使用出让金。此外,还应当办理税务登记。

8、办理结汇和开立资本金帐户。

改组方转让国有产权、债权或出售资产的外汇资金收入,应当凭改组申请和转让协议的批准文件及有关文件报外汇管理部门批准后结汇。

被改组企业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吸收外国投资者投资进行改组的,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可以开立外汇资本金账户保留外国投资者投入的外汇资金。

9、价款支付。

以转让方式进行改组的,外国投资者一般应当在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执照颁发之日起3个月内支付全部价款。确有困难的,应当在营业执照颁发之日起6个月内支付价款总额的60%,其余款项应当依法提供担保,在一年内付清。

10、职工安置。

改组后企业控制权转移或企业的全部或主要经营资产出售给外国投资者的,改组方和被改组企业应当制定妥善安置职工的方案,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被改组企业应当以现有资产清偿拖欠职工的工资、未退还的集资款、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等各项费用。被改组企业与职工实行双向选择。对留用职工要依法重新签订或变更劳动合同。对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要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对移交社会保险机构的职工要依法一次性缴足社会保险费,所需资金从改组前被改组企业净资产抵扣,或从国有产权持有人转让收益中优先支付。

第五篇:国有企业改制基本操作程序

国有企业改制基本操作程序 来源: 作者: 时间:2010/12/10 推荐公司法律师:

一、改制立项 经省属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简称领导小组)现场办公审定改革改制总体方案的厅局、行管办、集团公司(总公司)所属企业,按省属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省国企改革办)批复的具体改革改制形式进行改制,不再另行立项。其余企业均须单独制订改革

一、改制立项

经省属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简称领导小组)现场办公审定改革改制总体方案的厅局、行管办、集团公司(总公司)所属企业,按省属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省国企改革办)批复的具体改革改制形式进行改制,不再另行立项。其余企业均须单独制订改革总体方案,申请改制立项,明确改革改制形式、股权设置等。企业凭改革改制总体方案批复或立项批复申请办理审计、资产评估(含土地)等有关手续。

二、制订改制方案

(一)制订改制方案权限

企业改制方案由改制企业国有产权持有单位制订,也可由其从省国资委中介机构备选库中选择并委托中介机构制订,或委托所属改制企业(向本企业经营管理者转让国有产权的企业、国有参股企业和改制为非国有企业的企业除外)制订。

(二)企业改制方案内容

企业改制方案由主件和有关附件(主要包括职工分流安置方案、土地使用权处置方案、资产处置方案等)组成。不同类型企业改制方案的具体内容如下:

1、工厂制企业改制为公司制企业。改制方案应包括:企业基本情况,改制条件及政策依据,资产负债情况及处置办法,职工安置办法,改制成本费用计算及资金来源,新公司组建情况(包括股权设置)及改制后企业发展规划,实施步骤,请求解决的问题等。附件包括:改制立项批准文件,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结果(包括公示意见),省国资委核准或备案文件;土地使用权处置方案及省国土部门的审核意见,职工分流安置方案及省劳动保障部门出具的审核意见,资产处置方案及省国资委的审批意见,债权债务处置方案;公司名称预登记,公司章程,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的需公司发起人营业执照(复印件)或其他证明,发起人协议书;企业职工大会或职代会对职工安置方案的表决决议,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等。

2、公司制企业增资扩股。改制方案应包括:企业基本情况,新增股东基本情况及出资额度,扩股后新的股本结构及比例,改制成本费用计算及资金来源,公司发展规划等。附件包括:新增股东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和资信证明,土地使用权处置方案及省国土部门的审核意见,职工分流安置方案及省劳动保障部门出具的审核意见及职代会决议(非国有控股企业),资产处置方案及省国资委的审批意见,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等。

3、股权、产权转让。改制方案应包括:企业基本情况,受让方基本情况,转让产权、股权的数量及价格,改制成本费用计算及资金来源,转让收入安排,转让后的股本结构及比例,企业的发展规划等。附件包括:受让方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和资信证明,公司董事会、股东会关于同意产权、股权转让的决议,土地使用权处置方案及省国土部门的审核意见,职工分流安置方案及省劳动保障部门出具的审核意见及职代会决议(非国有控股企业),资产处置方案及省国资委的审批意见,转让合同,新公司章程,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等。

4、有限责任公司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改制方案应包括:公司基本情况,股东基本情况;新公司的股本结构设计、法人治理结构、公司管理体制、改制成本费用计算及资金来源,公司发展规划等。附件包括:土地使用权处置方案及省国土部门的审核意见,职工分流安置方案及省劳动保障部门出具的审核意见及职代会决议(非国有控股企业),资产处置方案,产权持有单位及省国资委的审批意见;新增股东营业执照(复印件)、资信证明;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股东会决议;新公司章程,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等。

(三)具体工作步骤

1、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

改制企业按照规定进行清产核资。在此基础上,由改制企业国有产权持有单位从省国资委中介机构备选库中选择并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事务所分别对拟改制企业进行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含土地评估)。改制为非国有企业的须对企业负责人进行离任审计。土地估价报告先报省国企改革办综合协调部,由综合协调部送资产评估处置部,对符合要求、材料齐全的予以受理,对不符合要求的由综合协调部退回;受理的由资产评估处置部衔接省国土资源厅在规定时间(20个工作日)内备案并将备案文书送综合协调部,由综合协调部送达改制企业。资产评估结果经国有产权持有单位初审、改制企业内部公示后报省国企改革办综合协调部,由综合协调部送资产评估处置部,对符合要求、材料齐全的予以受理,对不符合要求的由综合协调部退回;受理的由资产评估处置部衔接省国资委在规定时间(20个工作日)内核准并将核准文书送综合协调部,由综合协调部送达改制企业。

2、制订《职工分流安置方案》,履行审核手续

按照湘政办发〔2004〕25号、湘政办发〔2005〕12号文件和国家、省有关政策,制订《职工分流安置方案》,经企业职工大会或职代会审议通过并经企业国有产权持有单位初审后一式十二份报省国企改革办综合协调部,由综合协调部送职工分流安置部,对符合要求、材料齐全的予以受理,对不符合要求的由综合协调部退回;受理的由职工分流安置部衔接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在规定时间(20个工作日)内审核并将审核文书送综合协调部,由综合协调部送达改制企业。

3、制订资产处置方案,履行审批、交易手续

企业改制涉及土地使用权处置的,须制订《土地资产处置方案》,经企业国有产权持有单位初审后报省国企改革办综合协调部,由综合协调部送资产评估处置部,对符合要求、材料齐全的予以受理,对不符合要求的由综合协调部退回;受理的由资产评估处置工作部衔接省国土资源厅在规定时间{44个工作日(不含招标、拍卖、挂牌变现土地资产时间),须报省政府审批的增加9个工作日}内审批并将审批文书送综合协调部,由综合协调部送达改制企业。

涉及矿业权处置的,按规定将有关申请材料报省国企改革办综合协调部,由综合协调部送资产评估处置部,对符合要求、材料齐全的予以受理,对不符合要求的由综合协调部退回;受理的由资产评估处置部衔接省国土资源厅在规定时间(40个工作日)内审批并将审批文书送综合协调部,由综合协调部送达改制企业。

涉及工会资产处置的,制订《工会资产处置方案》,经改制企业上一级工会审核后报省国企改革办综合协调部,由综合协调部送省总工会驻省国企改革办职工分流安置部,对符合要求、材料齐全的予以受理,对不符合要求的由综合协调部退回;受理的由职工分流安置部衔接省总工会在规定时间(7个工作日)内审批并将审批文书送综合协调部,由综合协调部送达改制企业。

涉及产权转让和不良资产核销的,按规定将有关申请资料报省国企改革办综合协调部,由综合协调部送资产评估处置部,对符合要求、材料齐全的予以受理,对不符合要求的由综合协调部退回;受理的由资产评估处置部衔接省国资委在规定时间(20个工作日)内审批并将审批文书送综合协调部,由综合协调部送达改制企业。改制企业根据批复将拟转让的产权、股权进场挂牌交易。

改制企业根据资产评估结果、资产(含土地资产)处置批复和交易结果、《职工分流安置方案》审核意见等,确定企业净资产和改制成本,制订《国有资产处置方案》(包括剩余资产),经企业国有产权持有单位初审后报省国企改革办综合协调部,由综合协调部送资产评估处置部,对符合要求、材料齐全的予以受理,对不符合要求的由综合协调部退回;受理的由资产评估处置部衔接省国资委在规定时间(7个工作日)内审批并将审批文书送综合协调部,由综合协调部送达改制企业。

三、改制方案审批

企业改制方案经职代会充分讨论,由其国有产权持有单位审核后上报省国企改革办综合协调部。

(一)企业改制方案审批要件

1、改制方案

2、改制立项批复文件(改革改制总体方案批复文件)

3、企业产权持有单位意见

(二)审批程序

未列入省国资委首批履行出资人职责的省属国有企业,其改制方案由其国有产权持有单位(所属厅局、行管办、集团公司)初审,提出意见报省国企改革办审批;列入省国资委首批履行出资人职责的省属国有企业(含投资设立的子企业),其改制方案由省国资委初审后报省国企改革办审批。

企业改制方案一式7份(带软盘)报送省国企改革办综合协调部,由综合协调部送改革改制部,对符合要求、材料齐全的予以受理,对不符合要求的由综合协调部退回;受理的会同各有关业务工作部审查。其中,改制费用和专项资金补助金额由资产评估处置部专项资金管理组审查提出意见。改革改制部综合各有关业务工作部审查意见后提交省国企改革办主任办公会审议,报领导小组审定批复。其中,引进外商投资者的还须先报省商务厅审批;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因股权、产权转让以及增资扩股后致使国有不控股的须报省政府批准;涉及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持股单位产权变动引起国有股性质变化的企业改制方案,由省政府决定,报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国证监会审批。

(三)审批时限和责任单位

受理企业改制方案后,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批复(不含送省商务厅、省政府、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国证监会审批时间)。

责任单位:省国企改革办改革改制部

联系地址和电话:省政府机关二院二办公楼210房,0731-2211577

四、组织实施,办理有关过户、登记等手续

企业改制方案经批复后由改制企业国有产权持有单位组织企业实施。改制企业按规定程序实施改制,调整职工劳动关系,凭有关批复文件和产权交易证明等材料,办理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专项资金拨付手续,到相关部门办理国有资产、土地、房产等资产权属变更或注销、工商税务登记、银行账户注销和重新设立等有关手续。未缴纳应缴纳的改革专项资金和职工安置没到位的,工商、税务、国土、国资部门不予办理工商登记、税务登记和产权过户等手续。

五、监督检查

由省国企改革办会同改制企业国有产权持有单位对企业改制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检查重点是:产权转让、资产处置是否规范,职工劳动关系调整和补偿安置是否到位,金融债权是否落实等。对违法违规行为严肃处理,对违规执业的中介机构,发现一起,三年不再委托其从事有关业务。

六、有关要求

(一)企业国有产权持有单位对企业改制和稳定工作负总责,负责核实基础数据和有关事项(资产评估公示等),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二)省国资委、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受理有关资产处置、土地资产处置、职工分流安置等行政许可事项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办结并将有关核准、批复文书送达省国企改革办,过时没有反馈意见的,视同同意。

下载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基本法律问题及解决的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基本法律问题及解决的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司法关于国有企业改制的基本程序

    公司法关于国有企业改制的基本程序第一,成立改制工作组。拟改制国有企业成立由党委、经营管理人员、工会、职工代表组成的改制工作组,在改制工作组和企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负责......

    国有企业现状及解决方法

    班级:109020101学号:10902010140姓名:周得兄我国国有企业现状及解决方法内容摘要: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在国有企业实行BPR(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必要性,以及存在问题的......

    国有企业产权转让中的法律问题

    国有企业产权转让中的法律问题 (2010-09-14 16:51:03) 一、国有企业产权出售合同效力的认定 根据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出售国有小型企业产权的暂......

    国有企业改制方案

    国有企业改制职工安置方案 参考样本一、制定职工安置方案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主要政策依据 改制前企业名称、 所有制性质, ××年××月××日经××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

    国有企业改制方案模版

    国有企业改制方案模版 局/院/厂/公司 改 制 方 案 二○○七年月日 目 录 一、A公司基本情况... 1 二、改制必要性、目标及原则... 2 三、改制实施方案... 2 四、......

    国有企业改制改革方案

    国有企业改制改革方案 红海咨询 很多人听说过企业改制,何谓企业改制,企业改制是指依法改变企业原有的资本结构、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模式或体制等,使其在客观上适应企业发展的新......

    国有企业改制调查报告

    国有企业改制调查报告 课题组 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5-12-20 http://guancha.gmw.cn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课题组 原载《改革内参》2005年第17、18期 「内容提......

    国有企业改制法规大全

    1.1 国有企业改制 国有企业改革中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规定 (国家土地管理局令第8号)(1998年2月17日) 国有企业改革中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规定》已经1998年2月11日国家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