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圳市北斗产业现状及发展研究
深圳市北斗产业现状及发展研究
摘要:
北斗产业是指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发制造、地面接收、终端设备以及运营服务等相关行业的总称,其产品在军事、民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和应用限制。深圳市一直致力于推动北斗产业的发展,并在技术、产品、服务、支撑及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通过研究深圳市北斗产业发展的背景和基础,分析其发展现状,探讨该产业未来的发展重点,为提升深圳市北斗产业创新能力、拓宽应用范围提供科学参考。关键词:
北斗产业;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产业是指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发制造、地面接收、终端设备以及运营服务等相关行业的总称。在全球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卫星导航作为绝大多数综合信息服务的时空信息源,在国防信息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快发展北斗产业,既是国家安全的需要,更是市场发展的需要,对打破GPS垄断国内市场、国家战略资源掌控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北斗产业链包括空间卫星、地面系统、终端设备以及运营服务四大环节(如图1所示)。其中,终端系统产业链主要包括:导航芯片(及嵌入式软件)——导航模块(包含天线、芯片、板卡等)——终端设备(包括军用和民用设备)——系统集成与运营服务。其中,研发难度最大、附加价值最高的产业环节是芯片的研发与制造,包括射频芯片和基带芯片,决定着整个北斗产业的发展。
本文通过研究深圳市北斗产业发展的背景和基础,分析其发展现状,探讨该产业未来的发展重点,为提升深圳市北斗产业创新能力、拓宽应用范围提供科学参考。
一、北斗产业发展背景
1.1 国际背景
当前,全球共有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分别是美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的GLONASS(格洛纳斯)、欧洲的GALILEO(伽利略)和中国的北斗(COMPASS)卫星导系统。
其中,美国GPS系统是由美国国防部从1973年开始筹建,1994年3月正式运,是当前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卫星导航系统,占据了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该系统的成功源于政府持续性的投入、免费提供民用服务培育规模市场,以及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各种最新技术。目前,GPS系统已经形成集军事民用于一身,带动芯片制造、终端设备、导航服务发展的综合性产业。
俄罗斯GLONASS系统启动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技术和经济问题,过去20年间,GLONASS系统一直未成为世界主要卫星导航系统,其市场发展也比较滞后。近年来俄罗斯大力推动GLONASS系统的应用,制定强制安装政策,所需费用由政府补偿,并提高进口GPS导航设备关税。当前,已有23%的飞机、87%的船只和80%的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其自主导航系统。
欧洲GALILEO系统是欧洲主导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启动于2002年,但由于卫星发射计划延误,发展比较缓慢。当前欧洲市场还没有专门为GALILEO系统设计产品,也没有独立的产业市场。2008年GALILEO重启。除了4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之外,还有一些区域性的卫星导航系统也同时存在,如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IRNSS)和日本准天顶卫星系统QZSS)等。
1.2 国内背景
我国政府从2000年起开始进行“北斗一代”系统的研制,2003年建成并开始运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计划共分为三步:第一步,北斗一代系统2003年建成并开始运行;第二步,北斗二代一期于2012年实现对亚太地区的服务覆盖,2011年年底前投入试运营;第三步,北斗二代二期于2020年建成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1年12月日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连续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的试运行服务。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精度达到GPS同等水平。
自北斗卫星系统建设之初,北斗就有了小范围的应用。北斗一代系统在专业领域已有了一定的应用,用户约10万户。北斗二代芯片、终端研发正在加速,目前处于比测、定型阶段,部分产业已经实现量产。由国家北斗办组织,相应主管部门具体实施的北斗二代卫星导航国家重大专项,将对我国北斗产业形成重要推动力,该重大专项包括了国防与民用20个部门共42个应用示范工程,覆盖交通、气象、农业、中移动等领域项目。目前,已经启动交通部“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服务示范系统工程”等北斗产业应用项目。
我国北斗产业的发展,是从“基础”和“示范”双方向打通产业链,并依托政府重大专项积极示范,加大产业和区域应用推广的力度,尽快形成规模效应,奠定全面推广应用的产业化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到周边国家和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
二、深圳市北斗产业发展基础
2012年3月,解放军总装备部与广东省省政府联合批复了《珠三角卫星导航应用示范系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是国家首个落户地方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区域性应用示范工程。目前,广东的卫星导航产业初具规模,聚集企业超过400家,产业发展具备产业链较完整、生产配套能力强、市场推广应用潜力大等优势。广东将使卫星导航技术应用到交通、测绘、航运、物流、机械控制等产业中,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为推进珠三角卫星导航系统示范工程建设,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牵头组建了广东省北斗卫星导航产业联盟,通过加强上下游配套合作,整合提升产业链,加快发展广东省卫星导航产业。2012年5月15日,总装备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在广州举行了珠三角卫星导航应用示范系统工程启动仪式并举行了北斗卫星导航产业联盟成立大会。
深圳卫星导航产业先发优势显著。
(1)政策方面。2011年12月深圳市政府审议并通过了《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和《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政策》,这些政策规划将促进深圳地区北斗卫星的应用和产业发展。
(2)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雄厚。深圳作为全球重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地位日益巩固,在卫星导航终端整机研发和生产领域已形成先发优势,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均位居全囯首位,拥有涵盖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等环节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深圳生产制造的民用车载卫星导航仪占全国40%以上的市场份额。
(3)市场环境具有优势。深圳市资本市场发达活跃,生产配套能力强,粵港澳合作互补优势独特,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4)电子信息基础设施先进。移动通信、汽车信息化、公共事务管理等领域的众多企业的商务模式和服务理念创新均走在全国前列,拥有率先开展新兴技术示范应用的优越条件,有利于北斗卫星系统应用产业化工作的开展。
三、发展现状
3.1已有成果
(1)成立深圳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产业化联盟。2012年11月16日,深圳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产业化联盟正式成立,并发布了《深圳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产业化实施方案》,标志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北斗卫星导航重大专项第一个区域示范应用工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成为推动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民用化的关键性工程。
(2)导航企业涌现。导航系统与位置服务被看作推动北斗民用与产业化的重要应用领域。当前,国内已有导航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和广东两地。目前国内60%以上的民用车载卫星导航仪是珠三角制造生产的,珠三角是我国卫星导航产业链的聚集地,目前广东省卫星导航企业有400多家,60.7%集中在深圳。深圳市作为全国重要的导航信息终端研发和生产聚集地区,已涌现了华信天线、朗赛微波、深圳华颖锐兴、中兴通信、凯立德、索菱、欧华、天派电子、航盛电子、华强、众鸿科技、路畅、豪恩电子等导航终端产品龙头企业。
(3)自主研发实力增强。为了取代进口材料,降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长久地提高企业利润,深圳市多家北斗产业相关企业投入巨资进行北斗终端产品的自主研发。例如,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了深圳市市级工程实验室——北斗导航终端技术工程实验室。仅2012年,该实验室就申请了11项专利,其中7项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目前,该公司研发的产品主要针对定位功能而设计,将来的研发方向是和通讯、多媒体等功能进行有机结合,将智能手机与车载导航系统进行无缝连接。
(4)产品功能多元化。两年以来,深圳市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迅速,产品日趋多元化。例如,深圳市华信天线技术有限公司已开发近20款卫星定位相关产品,包括车载天线、航空天线、抗干扰天线、手持机天线、基准站天线等。其中,北斗抗干扰天线产品可同时对抗多路的空间干扰,对脉冲干扰、宽带干扰和连续波干扰等多种类型的干扰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可广泛应用于对抗干扰有特殊要求的场合。北斗基准站天线采用多频扼流圈设计,相位中心精度达到毫米级,且相位中心稳定性高,重复性好,可广泛应用与大地测绘、海洋测量、航道测量、疏浚测量等高精度场合。深圳市领华卫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适合在平板电脑、手机、电视等载体上的导航仪,具有3D实景放大图,车道转向信息指示图等显示,含有交通信息实时路况播报功能,24小时准确反映道路拥堵情况。
(5)与其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相结合。2012年,深圳市合正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智能云北斗卫星导航车载终端系统;该系统结合云服务技术,使用稳定、安全的车规级操作平台,提供更精准的导航服务。
3.2现存问题
在发展取得较好成果的同时,深圳市北斗产业仍面临以下3点主要问题:
(1)“有星无芯”。芯片环节是产业链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最高的环节,没有芯片发展必然受到限制。目前国内自主生产北斗终端芯片的厂商主要有和芯星通、东方联星、华力创通、泰斗微电子、北斗星通、合众思壮、国腾电子、寰亚翔宇、北斗天汇等企业,大部分位于北京。广东省仅东莞泰斗微一家,深圳导航企业主要采用泰斗微芯片。
(2)技术相对落后,成本相对较高。卫星导航产业实现技术国际化和市场全球化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行业从业者的身上。国内外市场蓬勃发展的实现需要整体上的大战略大策划,国内在系统整体技术与基础上落后国际先进水平10年。
(3)市场占有率不高。但据赛迪统计[10],目前我市卫星导航产业中,北斗系统的市场规模只占6%左右,其余皆为GPS应用。在从事卫星导航的企业中,绝大多数业务年收入不超过10亿元,且以代理GPS产品或从事整机组装生产为主。大量中小企业重复投资,缺乏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北斗系统目前还主要应用于海事、通信与电力授时、应急救援等领域,在民用应用领域还有很大一部分可待拓展,如车辆船舶的监控管理、基于位置的服务业务等。
四、未来发展重点
(1)完善政策体系。按照国家和深圳市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服务业的有关政策,从财政、税收、金融、科技、外贸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北斗系统的发展。鼓励引进拥有核心关键技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重点企业;鼓励引进具有领先水平的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和产业发展创新人才,增强人力资源保障能力。按照囯家的总体部署和有关政策精神,研究出台北斗导航系统车联网应用引导政策,适时出台北斗导航系统在重点车辆管理应用引导政策。(2)支持社会参与。由高等院校和研究中心牵头组织,整合深圳市卫星导航产业核心技术、终端制造、运营服务和投资融资等企事业单位力量,建设深圳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产业化联盟,快速形成北斗导航系统应用产业化支撑力量。依靠联盟构建产业创新平台,开展产业发展研究、政府决策咨询、知识产权保护、标准规范建设、检验检测认证、人才培养与交流等产业服务工作。加强科学决策能力,聘请知名专家成立顾问组,为深圳市北斗导航系统应用发展提供决策咨询。(3)推进基础建设。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议,开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试点示范工作,并努力将我市纳入其中。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的支持,重点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并争取主导部分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提高我市在国家卫星导航应用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完成北斗卫星导航产品(深圳)检测与认证中心的组建,积极争取囯家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的支持,纳入国家北斗导航产品检测机构的布局。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开放式北斗系统应用产业化创新平台、北斗时空服务平台等,产业体系核心竞争能力显著提升。
(4)加强技术研发。重点要在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实现北斗系统核心元器件与技术支持体系的稳定、可靠、低价、低耗。借助核心技术实力的增强,企业实力稳步提高,龙头企业在北斗终端研发生产方面具有质和量的绝对优势。
(5)加快产业化进程。“兼容是趋势,应用时关键,产业化是根本”。首先,完善产业链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研发芯片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其次,依据已有优势,发展终端应用产品;再次,加强示范应用,拓展北斗应用领域。(6)强化监督考核。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细化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单位,落实考核内容;监察部门釆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责任单位各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有效监督。
五、结语
随着“北斗”的快速发展,在国家政策的辅助、良好市场前景、系统建设完善等诸多有利因素下,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大力推进“北斗”应用及产业化发展,对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确保国家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篇:安徽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1.1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2007年,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了持续、健康的发展趋势,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初步核算,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02年的75.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38亿元,同比增长了4.8倍;工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15.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30亿元,同比增长了7.4倍;实现利税总额由2002年的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6亿元,同比增长了3.5倍。上述三项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2%、53%、35%,产业规模已跃居全国第十二位、中部地区第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批安徽制造及安徽创造的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1.1.1 电子信息产品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我省在电子测量仪器以及电子基础材料等产品的技术水平在国内有比较优势,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语音合成技术产品、高亮度特种显示器件、光刻机、多普勒气象雷达等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和特色产品,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2006年我省通信设备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营业收入为98.53亿元,位居全国第14位,利润总额为5.33亿元,位居全国第13位,年均从业人数达到2.66万人。
1.1.2 软件业取得明显进步。2007年,我省软件行业业务收入为27.3亿元,位于全国第十八位,较同期增长27.1%,高于全国的20.8%的增长水平;软件产品收入为12.3亿元,位于全国第17位,同期增长21.7%,落后全国22.5%增长比例的0.8个百分点;系统集成收入为12.9亿元,位于全国第十九位,同期增长37.5%,高出全国16%增长比例的21.5个百分点。
1.2 信息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
截至2007年底,宽带网用户已达155.9万户,比2002年扩大了20多倍;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6%和95%;在电话网络容量方面,2007年初全省固定电话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1709万门,比2005年底新增97万门,增长6%;在基础传输网络方面,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657207公里,比2005年底新增631058公里,本地中继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1015815芯公里,接入网光缆线路长度达到1099l00芯公里。
1.3 无线电管理再上新台阶
截至2007年底,我省基本完成无线电台站清理登记工作。各类无线电台站数量已达65000多个,技术设施水平明显提高。“十五”期间全省完成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投资约1.4亿元,技术装备数量和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超短波监测测向网共建成25座固定监测测向站,装备了20部移动监测测向车,实现了监测联网,可进行全省遥控、联动测试和干扰排查。
2.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我省信息产业发展态势迅猛,但由于我省实力薄弱,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若干问题。
2.1 电子信息产业问题突出
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规模小。“十五”期间,尽管我省电子信息制造业有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总量仍然偏小。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到5%;企业规模不大,没有一家企业进入全国电子百强;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投资类产品比重偏低;不少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2 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城乡差异明显。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率不高,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开发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安徽省信息产业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安徽省城市固定电话达到725.3万户,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59.28%,普及率高出全球固定电话普及率平均水平近10%。但安徽省农村通信发展却较为滞后,目前安徽省农村固定电话为769.0万户,农村电话普及率达到14.5%,只是城市水平的24.5%。
2.3 设施不足与通信网络重复建设
无线电基础技术设施建设、无线电管理手段还不能完全满足无线电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管理队伍的建设与实际要求还有差距,特别是市一级管理队伍更显薄弱;对紧急和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还不强。通信网络重复建设。各通信企业各自为政,一味地上规模、扩大网络。这使目前安徽省的通信网络容量出现相当程度的供大于求的状况,资源利用率也很低。
3.2008年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纵观近几年来我省信息产业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和省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本文就2008年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的前景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3.1 大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省支柱产业
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后,我省提出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工业强省”战略,开展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重点推进软件产业政策的贯彻落实,通过立法促进软件产业发展,制定具有我省特色的软件产业地方性法规。
3.1.1 培育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发展优势产业。首先,继续依托各地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保持我省在信息家电、软件、电工薄膜、特种线缆、磁性材料、显示材料等领域的优势和特色;其次,发展以合肥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密集区,提升周边城市的产业集聚力,形成较为合理的区域产业发展布局,发挥合肥、芜湖、铜陵、滁州等地的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培育新的产业基地和园区。
3.1.2 认真贯彻落实软件产业政策,发挥示范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继续贯彻国家和我省有关发展软件产业的政策,提高协会工作人员和软件企业执行政策的水平;全面落实省信
息产业厅制订的我省软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为产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和建议;加大宣传我省骨干软件企业和重点软件产品的力度,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遵循为软件企业和协会会员服务的宗旨,打造“会员之家”的良好形象;积极推进示范行业协会的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协会工作的整体水平。
3.1.3 以企业为主,实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学校加强合作,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通过企业和高校共建实习基地,将中国科技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的生产过程中。以软件重大专项实施为引导,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资源,合力促进软件产业迅速上规模、上水平。
3.1.4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重点大型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政府为企业创新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鼓励自主创新,对知识产权给予充分的保护。通过培育大型集团和公司,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3.2 加快建设“数字安徽”
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建设骨干网,整合城域网,发展接入网,建成以基础网络为依托,以高速传输为通道,以高速交换为核心,覆盖全省、安全可靠、功能完备、适应经济国际化的信息平台。建立空间地理信息、宏观经济信息、法人信息、人口信息等数据库,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实现信息资源的标准化、数字化,提高共享水平。以电子政务为先导,着力推进县乡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加快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
3.3 进一步加强无线电管理,做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无线电保障工作
第一,继续加强频率台站管理;第二,加强无线电监测工作;第三,建立全省无线电监测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第四,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比武活动浪高我省无线电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采取公开选拔的方式为无线电监测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第五,在我省奥运会无线电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认真部署并完成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无线电管理指挥中心分配的无线电保障工作,总结四月份我省承担“好运北京”篮球赛和奥运火炬传递期间无线电保障工作的经验,确保负责奥运会篮球、棒球、垒球三个赛场无线电保障任务的无线电检测技术人员,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并做好设施和技术的充分准备,随时待命,为2008年奥运会及残奥会增光添彩。
3.4 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拓宽引资渠道
把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重要实现目标,力争取得新的突破。引进战略投资者,也是我省今年乃至整个“十一五”期间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以大型经贸洽谈活动为抓手,大力开拓招商市场。积极主动参加省政府组织的各种相关招商引资活动,组团招商、组织企业参加大型经贸洽谈活动,力争引进一批重大信息产业项目,努力使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参考文献:
[1]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报告.
[2]安徽省信息产业厅2008年工作报告.
[3]国家统计局.安徽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第三篇:平凉市崆峒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研究
平凉市崆峒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研究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会计15-1 姓名:谢雯莉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旅游业已经成为不少民众休闲娱乐的选择,国内旅游业也进入了一个持续高速发展的时期。
一、崆峒区旅游业简介
(一)地理位置
平凉市崆峒区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的陇东黄土高原腹部,位于东经106°25′——107°21′北纬35°12′——35°45′之间。东临泾川,南依华亭、崇信,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固原接壤,北与彭阳、镇原毗邻。在历史上为丝绸古道西进北上甘凉的第一座关隘重镇,亦为陕甘宁三省交通要塞和陇东传统商品集散地,素有“旱码头”之称。崆峒区为平凉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一座新兴的工贸旅游城市。
(二)著名景胜
崆峒区区境内先后发掘出仰韶、齐家和商周文化遗址15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珍藏文物1300多件。崆峒玄鹤、太统屯云、龙泉滴珠、柳湖晴雪、宝塔曦照、东湖荷花、天坛月夜和浚古烟村等十大景观闻名省内外。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天下道教第一山”——崆峒山,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名胜古迹百余处,山势雄伟,烟波浩淼,林海幽深,建筑独特。(三)旅游时间 崆峒区四季皆宜旅游。崆峒区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最高气温35.9℃,最低气温-15.2℃,年平均气温10.6℃,年降雨量466毫米,日照2455.7小时,无霜期180天。
(四)历史文化
崆峒区在历史上为丝绸古道西进北上甘凉的第一座关隘重镇,亦为陕甘宁三省交通要塞和陇东传统商品集散地,素有“旱码头”之称。崆峒是全省文物大市,历史悠久,文物丰富,历史年代齐全。区博物馆珍藏文物2491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1件,二级文物64件。在这些文物中既有新、旧石器时代的产物,也有商、周时代的铜器以及出土的历代陶器及瓷器、古字画等,商代的铜爵,西汉的铜灯,战国的铜簋,西周早期的铜鼎,新石器时代的白彩尖底瓶等都是馆藏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藏品。
二、崆峒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截至今年6月底,平凉市接待各类旅游者743.7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62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8.01%和23.4%,全市旅游业保持了持续健康有序、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今年以来,平凉市以促进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重点,以推进旅游产品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化为统揽,着力推动旅游大景区和中华崆峒养生地建设,在规划引领、项目带动、品牌营销、融合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主动适应旅游发展新常态、抢抓旅游发展新机遇,紧盯旅游发展态势,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思路,召开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大会,印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旅游大景区建设、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等方面指导性文件和《2016年全市旅游工作要点》,与县区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签订旅游工作目标责任书,为全市“十三五”时期旅游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主体,抽组专人精心编制“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加强指导大景区和养生产业园编制发展规划,加快旅游专项规划编制,全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以“神奇崆峒·养生平凉”为主题,开展多角度、立体式、全覆盖的宣传推介。积极参加全省整合宣传,先后在央视一套、甘肃卫视等平台播出形象宣传广告,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北京王府井广场等场所LED电子显示屏播放全市旅游宣传片和形象广告,在《中国旅游报》《读者》杂志等进行整版宣传,在机场、火车站等布设灯箱、廊桥广告。举办了省内外百家媒体、旅行社“问道崆峒·走进平凉乡村养生游体验活动”。举办2016中国西北营销大会平凉旅游(西安)专场推介会,与152家旅行社签订了合作奖励协议;在第六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开幕式期间开展崆峒武术和养生理疗项目展示,推介养生旅游线路;组团参加了相关节会,平凉市先后被评为“指定养生宜居城市”“2016最聚人气的山水旅游名城”,崆峒山景区被评为“2016最佳特色摄影地”。加大旅游项目建设力度,积极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加快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实施,不断推进乡村旅游建设,实施500万元以上旅游建设项目35个,总投资77.75亿元,计划完成投资21.53亿元。其中,新建项目22个、计划完成投资13.57亿元,续建项目13个、计划完成投资7.96亿元,截至6月底,完成投资4.17亿元。旅游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3.6亿元,截至6月底,已完成投资1亿元。加快推进崆峒镇西沟村、党原镇城刘村等7个旅游专业村建设,新建标准化“农家乐”21户。
精心打造景区特色旅游演艺,促进旅游商品研发推广,以中华崆峒养生地建设为统揽,主动融入体育赛事与运动养生、采摘观光与农事体验等活动„„深化旅游与文化融合,加快旅游与养生融合,推进旅游与多行业融合。
起草《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通知》,印发《平凉市星级农家乐评定管理办法》,开展“假如我是一名游客”及“三查三比一提高”活动,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
加强智慧旅游建设,新版平凉旅游网正式上线,通过平凉旅游官方微信、微博及时发布各类旅游信息。组建崆峒山智慧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建成崆峒山大景区省级智慧旅游示范景区,开通景区旅游网及免费WIFI。与携程、途牛等知名网站平台签订景区网上售票协议,实现了网上预订服务,8家星级宾馆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服务。
三、产业转型
良好的养生业发展也标志着旅游产业的转型,平凉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在紧紧把握现代旅游市场发展动向的同时,从2010年开始就将旅游发展的主要精力投向养生领域,制定了“神奇崆峒·养生平凉”的战略发展品牌,在该品牌的指引下,养生旅游项目建设、养生旅游产品开发以及养生旅游宣传营销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积极开发养生旅游产品。充分挖掘针灸鼻祖皇甫谧“历史文化名人”品牌效应;依托重点旅游景区,推出了不同主题的系列养生体验产品;大力推广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运动养生项目;推出的“问道祈福养生游”“养生体验健康游”“养生休闲森林游”等六条精品养生旅游线路;深入挖掘崆峒山道教文化、大云寺佛教文化、西王母文化、皇甫谧医学文化、古成纪文化内涵,扶持旅游企业加大养生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力度,提升养生旅游产业附加值。
大力开展养生旅游宣传推介。紧紧围绕“神奇崆峒·养生平凉”旅游品牌,大力开展宣传营销,先后举办了中国·平凉崆峒旅游文化节暨中华武林大会、第六届世界养生大会、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首届皇甫谧故里拜祖大典暨《针灸甲乙经》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2013中国健身名山登山赛和首届华夏母亲节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西王母女性文化研讨会等节会活动,炒热了旅游市场,“养生平凉”旅游品牌整体形象逐渐凸显。
通过《乡约甘肃平凉》《养生之道平凉-清迈》《名医是这样成名的之皇甫谧》《主播带你去踏青-平凉》《休闲养生话-平凉》等节目分别在央视《乡约》《城市1对1》《百家讲坛》等电视栏目,进一步提升了养生平凉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策划制作的《烟花三月游崆峒》宣传专版在《西部之旅》刊发,出版发行了注重平凉传统和民间养生实践的《崆峒养生学》《崆峒养生与中医文化》等养生著作,助推了养生平凉旅游的快速发展。
高点定位,合理规划,绘就宏伟蓝图,平凉发展养生旅游的前景令人向往。
积极组织专业团队,策划编制了“中华崆峒养生地”之宏伟蓝图,提出了“传承六大养生文化、打造六张养生名片、建设七大养生产业园区、实施十大养生项目、开发十大养生名宴和养生小吃、推广十大养生运动、传承发展十大国医保健术和十大国医理疗术、培育壮大十大养生产业”的发展思路。
按照规划建成后的中华崆峒养生地,将高度融合养生农业、养生膳食服务业、养生休闲旅游业、中医适宜技术保健业、民间民俗工艺品加工业等十大产业,形成风格各异、功能互补的七大养生旅游产业园区。崆峒道文化养生园主要打造道家养生旅游产品;大云寺禅修养生园主要发展佛文化养生旅游产品;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产业园主要发展国医养生旅游产品;山水龙泉养生园主要发展休闲养生旅游产品;莲花避暑养生园集森林养生、休闲度假、科普探险、草场体验、骑射运动等于一体,重点发展森林沐浴、森林探险等森林旅游产品;云崖避暑养生园集康体养生、休闲度假、消夏避暑、森林科普、水上娱乐于一体,主要发展民俗养生和避暑养生旅游产品;静宁金果养生园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观光采摘、休闲度假、康体疗养、特色餐饮于一体,主要发展农业休闲养生旅游产品,打造慢生活旅游体验区。七大风格的养生产业园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方案已经编制完成,目前正在落地实施,建成后的产业园区必将成为日后养生平凉旅游不可取代的主体。
随着国家整体经济结构的转型,平凉市委、市政府借势利导,紧紧抓住了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陇东南中医药养生旅游保健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政策机遇,陆续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助推养生旅游发展步伐,在财政、税收、土地、人才、金融等方面都对养生旅游发展开绿灯,在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下,已经形成了“政府引导、财政支持、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养生产业发展格局,很多市内大型企业已将自己的发展战略转移到养生领域。养生旅游招商引资成果显著,慕名前来投资兴业的企业逐年增加,浙江商会等著名商业财团亦看好并投资平凉养生旅游,这些大型企业与地方文化充分互动,已经催生出养生会所、中医养生馆、养生健身等一大批新型业态,整个城市的养生环境初步形成,平凉的养生旅游发展已经迈向跨越发展的阶段。
四、前景定位 文化与旅游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互通融合而衍生的文化旅游产业,已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只有用文化包装旅游,用旅游承载文化,才能使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各展风采,焕发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崆峒区旅游资源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历史文化优势。这些人文性质的文化资源优势,是经过传承与积淀而留下来的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中最具有价值的精华部分。因此,加强文化旅游资源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必须以此为依托,不断挖掘潜力、充分彰显特色、瞄准市场需求、实现雅俗共赏。近年来,崆峒区的旅游文化产业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当下要抓住创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成立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有利契机,用丰厚文化土壤育旅游产业大树。面对市场,崆峒区在文化旅游资源融合方面还有很多工作有待开展。
一是要找准定位,明确崆峒文化旅游的特色。特色是旅游和文化共有的灵魂,现在一些景区为了招揽游客,在旅游项目开发上无视地区文化传承和民风民俗,缺乏科学规划和精心设计,搞“大杂烩、一锅煮”,或是跟风引进和随意嫁接,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结果给游客造成视觉混乱,感受混淆。如何通过对景点进行定位,规划和设计有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去年市委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推动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产业强省转变的战略部署,按照“一中心两园区”的城市建设框架,成立了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示范区按照“神奇秀美崆峒山、天下养生第一地”的目标定位,以国家首批5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崆峒山为依托,奋力加快推进以生态、文化、旅游、创业为特色的现代化新城区建设步伐。
二是以理念创新为内核,提升崆峒文化旅游的发展活力。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市场经济的观念,全面推进旅游业改革开放。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战略,创新产品和服务意识;要充分发挥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在整合资源的重要平台作用,打破旅游产业传统边界,加大与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力度,通过要素的链接与各相关产业相互渗透,进一步巩固和推进与文化产业的合作;要推动旅游产品向多元化、系列化发展。顺应现代旅游注重个性化、体验化、高端化的趋势,由一般的观光休闲产品向深度体验性产品升级,由单要素、少要素产品向全要素产品升级。
三是以全面立体发展为战略,做好文化旅游的深度策划。近年来,跨区的旅游合作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模式。相关地区间展开联合宣传推广,旅游线路对接,统一市场管理的格局正在形成。崆峒区旅游景点少,地理位置优越,应进一步打破地区壁垒,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推动产业要素互用。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周边县区市的旅游合作,建立资源优势互补、客源相互输送、线路合理延伸的合作机制。
五、综合发展分析
2016年,平凉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大众旅游时代要求,围绕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以大景区建设为突破口,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在品牌打造、宣传推介、项目建设、行业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全市旅游业保持了持续健康有序、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平凉市旅游业运行特点
(一)、游客接待能力不断提升。2016上半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43.74万人次,同比增长18.0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62亿元,同比增长23.4%。2016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600.06万人次,增长20.1%,其中,国内游客1599.87万人次,增长20.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6.79亿元,增长23.1%,其中,国内旅游综合收入86.77亿元,增长23.1%。游客接待能力得到了新的提升,有效拉动了服务业的增长。
(二)、紧盯旅游发展新业态。召开了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大会,出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旅游大景区建设、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等支持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的政策措施。编制崆峒山大景区、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修建性规划,印发《平凉市“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绘就了全市旅游发展新蓝图。设置了崆峒山大景区管理委员会、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管理委员会,成立了平凉文化旅游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泾川大云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争取中华崆峒养生地养老服务中心等专项建设基金项目5个,当年实现融资11.14亿元,有力支持了重大项目建设。
(三)、大力推动景区建设和品牌塑造。全年实施35个重点旅游建设项目,完成投资较上年增长了15.5%,其中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完成投资较上年增长了21.2%,新(改)建成旅游厕所27座,争取国家、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补助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资金421万元,成功举办一批特色节会,进一步提升了道源崆峒、佛宝圣地、大美关山和养生平凉名片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积极开拓宣传营销和融合发展新领域。先后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北京王府井广场等国际都市繁华街区、央视等高端媒体播放了平凉旅游宣传广告。组团参加了第八届世界养生大会、第十二届海峡博览会等节会。制作了平凉旅游智慧卡、旅游线路折页等宣传资料。开通了官方微信、微博,改版升级了旅游政务网,开发了APP手机客户端、旅游资讯网。举办了平凉旅游(西安)专场推介会和省内外百家媒体旅行社“问道崆峒、走进平凉”乡村养生游体验活动,推出“崆峒游学”主题旅游产品,开启“游+学”养生旅游新模式。平凉市先后被评为“指定养生宜居城市”“2016最聚人气的山水旅游名城”,崆峒山景区被评为“2016最佳特色摄影地”。
(五)、创设乡村旅游和精准扶贫新载体。以建设旅游专业镇、专业村、专业户和主题农家乐、采摘园等乡村体验休闲产品为载体,大力推进旅游专业村建设,新建标准化农家乐52家,新增直接就业人员2400多人,实现旅游脱贫2万余人。印发《平凉市农家乐管理办法》、《平凉市星级农家乐评定管理办法》,评定星级农家乐12家。
(六)、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以“假如我是一名游客”活动为主线,举办“养生平凉”全域旅游知识暨导游风采大赛,建立旅游执法长效机制,实现旅游“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实现三星级以上酒店和4A级以上旅游景区游客中心WIFI全覆盖,全年共受理旅游投诉21件,办结率、满意率均达到100%。参加第四届全省导游员服务技能竞赛,平凉市选手张婷、徐丽君分别获得大赛三等奖和优秀奖。“十一”期间,崆峒山荣获全国旅游秩序最佳景区称号。
六、展望
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业作为市场上的新兴行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研究,很多地区和国家都将其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助力,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旅游业往往被称为“经济发动机”。从全国范围来看,旅游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明显。平凉市应该抓住此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加大力度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为西部开发注入生机与活力。
第四篇:退耕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范文]
开平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张爱儒
(唐山市开平区农村经济局 063021)摘要:该文通过对退耕还林工程进展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开平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主要对策与措施建议。
关键词:退耕 后续产业 现状 对策研究
按照开平区委、区政府关于“融入城市中心,打造经济强区,建设和谐开平”精神,为确保开平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结合我区退耕还林实际,对全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退耕还林工程进展情况及取得成效
我区共完成国家退耕还林任务2.6万亩。2003开平区完成国家退耕还林任务2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万亩,匹配荒山造林1万亩。共涉及95村,共3256户;2005完成匹配荒山荒地造林0.6万亩,涉及4个乡镇,9个行政村。开平区森林覆被率由退耕前的14.9%提高到21.3%。经区乡林业技术人员指导和退耕户精心管护下,退耕林木普遍长势良好,杨树胸径达到10-16厘米。全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初步显示了巨大的生态效益。
(二)、退耕还林对耕地减少、粮食生产的影响
开平区规划可退耕面积1万亩,2003年已经完成退耕地造林1万亩。工程实施前耕地面积16.5万亩,工程实施后耕地面积15.99万亩,面积减少0.51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56亩,变化幅度很小。粮食产量变化不大。
(三)、落实“五个结合”情况
退耕还林“五个结合”即与基本农田建设、后续产业发展、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封山禁牧舍饲等配套保障措施相结合。一是开平区基本农田面积9.12万亩,退耕后未发生变化;二是工程区后续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形势不容乐观。目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尚未起步,政策、机制方面尚在谋划之中,政府、企业、个人等各方都投入很少。在完成的退耕地造林总面积中,经济林面积900亩,占总面积的9%,收益期为5-8年。生态林树种主要为杨树、柳树(用材林),适宜利用的面积9100亩,占总面积的91%,收益期为9-15年;三是农村能源建设。开平区03-04年大力发展沼气池建设,共建沼气池905 座,区政府对修建沼气池给予500元/10m3的补助。生态移民和封山禁牧我区尚未涉及。
(四)、粮食补助到期后退耕户情况
开平区退耕还林涉及农户3256户。8年补助到期后口粮和收入减少农户2930户,占90%;8年补助到期后口粮和收入稳定农户326户,占10%。
二、主要对策与措施建议
(一)、主要政策措施
我区认真贯彻执行《退耕还林条例》及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为确保退耕实现“稳得住、不反弹”,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制定政策,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关于绿色开平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绿色开平植树造林政策》、《关于绿色开平植树造林政策的补充意见》等文件指导规范工程建设。二是区财政每年拨付专款(国家粮款补助之外)支持退耕还林工程,主要用于退耕户补助和退耕林地的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基础性建设。三是依法治林,严格执行《森林法》、《退耕还林条例》等林业法律法规,坚决禁止毁林开垦、退林还耕现象发生。应该说,除特殊原因外,绝大部分退耕地能够做到“稳得住、不反弹”。
(二)、发展方向及建议
一是各级政府制定的有关各项退耕政策不变,特别是对退耕户的补助不变。我区退耕还林90%以上为生态林,补助期满后林木价值达不到预期收益,退耕户收入明显减少,影响林农生活水平。建议补助到期后对“不反弹”的退耕户应继续予以粮款补助。生态林补助年限延长到15年以上,到期后纳入公益林补偿范围;经济林补助年限延长到8—10年。
二是严格执行退耕还林条例,对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全市水源地陡河水库周边荒山荒地等生态脆弱地区,由林业部门制定规划,应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给予退耕指标。同时禁止将好耕地、基本农田列入退耕还林范围。
三是加强林木后期管护工作。随着我区林地面积的增加,虫灾、火灾、旱灾等不稳定性和风险性因素不可避免的形成威胁。中幼林抚育和林地管护任务越来越重。按照国家制定的“谁的林子,谁受益,谁经营,谁防治”的原则,如果干旱、美国白蛾等病虫害大面积发生,个人或集体在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很难及时有效的开展防治,有的根本无力防治。同时抚育、管护、防火等方面也存在不到位现象,致使林分质量低,不能有效的发挥其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影响生态安全。目前退耕还林工程没有安排管护费用,建议在退耕还林工 程投资中单独列支抚育管护费用,确保抚育管护、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护林等项工作及时有效的开展。林业部门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建立健全护林组织,严厉打击各种毁林行为,保护好退耕成果。
四是速生杨栽植比例较大,占总面积的85%,今后应解决林木成材后销路问题,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市区、京津地区大企业、大集团到开平投资兴业,提升林果产业规模档次,大力发展木浆造纸、板材等产业,壮大林业产业。
五是推广林草、林灌、林药间作面积,以双桥乡北部丘陵为示范基地,发展柴鸡散养等绿色养殖业,提高退耕农户的经济效益。
六是近郊集中连片的退耕林区筹划建立两个“万亩城市森林”生态区,发展生态旅游业。
作者简介:张爱儒 男 33 高级工程师 唐山市开平区农村经济局退耕办主任
通讯地址:唐山市开平区南环路7号农村经济局 063021 联系电话:*** 3378010
2006年8月28日
第五篇:中国动漫产业现状及发展研究论文
影视动画欣赏课程作业
论
文
姓名:胡猛 信息工程学院学号:2009550207学院:
课题名称:
中国动漫产业现状及发展研究
一、中国动漫产业现状
动漫产业是文化和科技相结合的创意产业,是21世纪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而动漫产业链则涵盖了动画、漫画、游戏、玩具制造业、版权业等诸多行业。纵观我国整个动漫产业,存在原创能力不足、盈利模式尚未成型等缺陷,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动漫产业要想更快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以原创动漫形象提升动漫产业的品牌价值,来实现衍生产品的深度开发,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漫产业链模式。
我国动漫产业现状之一: 动漫作品原创力不足
一份有关动漫的调查显示,在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韩国动漫作品占60%,欧美动漫作品占29%,中国内地和港台地区原创动漫作品所占的比例仅有11%。虽然在2009年我国动画的产量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是能够达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却很少。目前我国本土的大多数动画制作公司是仍然以承担动画外包的业务,为日、韩、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动画片做加工为主。我国动漫产业现状之二: 盈利模式尚未成型
以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狼》为例,“喜洋洋”在市场上获得了那么大的成功,但因为在动画片初期出售了版权,使得之后不管是电
视台的播出还是冠名授权,所产生的利润和原作者没有任何关系。对于动画公司来说,这样的损失太大了。这也正说明了一点,就是我国动漫产业链上动画片的盈利模式并没有建立起来。
我国动漫产业现状之三: 动漫衍生产品产权保护不足
通常意义上,通过开发衍生产品获利是动漫产业价值链的终端,也是动漫产业中利润最大的一个环节。一般来说,表层上的动漫衍生产品包括音像制品、小说、游戏、玩具模型、服装等。目前中国动漫产业市场上的衍生动漫产品由于缺少高技术含量、工业产品设计专利的保护,我国动漫形象品牌的自主知识产权在盗版产品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盗版产品泛滥吞噬呗授权商的合法利益也成了司空见惯的事
二、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建议
1.创建品牌
长期以来,品牌似乎都是具体的物质产品紧密相连,对于动漫产业而言,这似乎是一个很年轻的概念。实际上,从国外动漫产业的发展来看,“迪斯尼”连续数年入选《商业周刊》评选的全球10大最有价值的品牌。沃尔特·迪斯尼经常说,迪斯尼的一切都是从一只老鼠开始的,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品牌的重要性。迪斯尼公司,作为世界动漫第一大品牌,从当初3200 美元起家的小制作公司,到如今成长为一个包括媒体网络、影视娱乐、主题公园、旅游业、消费品和互联网集团的大型传媒帝国。其中,“迪斯尼”这个品牌的创立和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美、日、韩三国打造动漫产业的过程
其实就是打造产业品牌的过程。皮克斯、梦工厂、吉卜力,每一个品牌都具有跨越国界的高度,并具有各自鲜明的品牌文化特征。品牌对动漫产业的意义之大超过其他任何一种产业。
从动漫产业体系来看,按照国际惯例,动漫市场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动漫影视作品的播出市场;第二个层次是动漫图书和音像制品市场;第三个层次是动漫形象所衍生的产品,包括服装、玩具、文具、食品、儿童用品等。而且,后一个层次都比前一个层次的收入要大,周期要长。为了实现向后一个层次的延伸,核心部分就是创造动漫形象品牌。当动漫形象成为一种品牌时,可以向媒体如报纸、期刊、影视节目等授权,可以向普通商业授权,将形象应用在如服装、玩具、文具等物品上,既可以增加销售量,也能增加品牌的市场附加值。米老鼠已很久没有在荧屏上露面了,可是它已和世界上热爱它的人一起度过了自己的70多岁的生日,在《福布斯》杂志2003年推出的“虚拟形象富豪榜”上,米老鼠以58亿美元的收入名列榜首,产品范围从最普通的一块橡皮到价值两万美元的手表,应有尽有。迪斯尼公司2006从动漫形象的特许经营上所获得的收入达到6亿多美元,为整个公司的收入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拥有一个强有力的品牌,任何事情都成为可能。你可以做到:从价格上获取额外的收入;推出比竞争对手价格更低的新产品;更早地收回开发成本;减少新顾客获得成本;提高单位顾客收益率;对分销渠道施加更多的控制;更容易获得与其他品牌合作及行使许可权的机会;使你的品牌满足更多目标群体的需要。”
2.品牌价值核心——品牌文化
品牌的真正价值还不仅在此,戴维森的品牌冰山论认为品牌的标识、符号等是品牌浮在水面的15%的部分,而冰山藏在水下85%的部分是品牌的价值观、智慧和文化。菲利浦·科特勒也认为品牌是一个复杂的符号,包含六层意思: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和使用者,而其最持久的含义应是它的价值、文化和个性。对于品牌而言,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天然地和文化相联系。离开了文化的品牌只能是冷冰冰的符号,除了识别功能之外,不能在心理和情感上为消费者带来满足,从而失去与消费者真正的沟通。
伟大的品牌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它能够取得大部分顾客的认知,而是它创造了一种文化,一种可以让顾客奉为终身的品牌信仰。综观任何一个世界名牌,其背后都凝聚着文化的积淀。“迪斯尼”不意味着塑造人物形象或主题公园,而是意味着天伦之乐;玛莎·斯特恩不意味着一份杂志或一场电视节目,而是意味着充满魅力的好品位;NBA不意味着几个高个子以高命中率的身手往篮里扣球,而是意味着敏捷、都市风尚和街头生活。苹果电脑所占有的市场份额远不如微软、IBM,但是其用户的忠诚度几近狂热。每年1月,总会有苹果的爱好者不远万里从世界各地长途跋涉会聚旧金山参加麦克电脑世界博览会,这已经成为苹果用户的一种品牌仪式。又如享誉全球的体育频道品牌ESPN,其竞争对手福克斯体育频道花费巨资买断各类体育活动的转播权,使得体育节目的受众别无选择,但是许多福克斯体育频道的受众声称他们仍然经常观看ESPN的体育节目。
在福克斯的比赛节目结束之后,他们会马上转而观看ESPN。
对于受众而言,随着产品供应的极大丰富,消费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使用价值,个性、情趣和文化品位等精神的需求才是最大的满足。当他们消费某一品牌产品时与其内心认同的文化价值观产生共鸣,如喜欢日本动漫的多为追求个性与想象的青少年,喜欢欧美动漫的多为渴望浪漫的城市白领一族,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长期发展还会形成一个忠诚的品牌消费群体,不仅购买品牌产品,还参与到品牌文化的建构过程中,如创作同人志、恋声、COSPLAY等。因此一个真正具有个性和文化内涵的品牌才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他们也愿意为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品牌支付更高的价格。一项研究发现,72%的人愿意为他们选择的品牌支付高出与之竞争的次优品牌20%的额外费用;50%的人愿意支付25%;40%的人愿意支付高达30%。
我们坚信中国动漫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