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

时间:2019-05-14 09:1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

第一篇:河南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

河南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

发布时间:2006-08-15 阅读次数:524

为全面贯彻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落实《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实施《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本次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改革的方向是:突出战略重点;突出自主创新;突出成果转化;突出创新体系建设;统筹项目、人才、基地发展。改革的原则是:整合资源,减少交叉重复;明确责权,强化绩效评价;分层管理,加强宏观调控。

一、科技计划体系及科技计划设置

1、科技计划体系

科技计划体系由重大科技专项计划、研究与开发计划、创新能力与平台建设计划、科技人才发展计划、地方科技引导计划构成。

重大科技专项计划:由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组成。

研究与开发计划:由科技攻关计划、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软科学研究计划组成。

创新能力与平台建设计划: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科普及传播计划组成。

科技人才发展计划:由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杰出人才创新基金、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组成。

地方科技引导计划:由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和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示范市、县,科技进步任期目标考核工作等组成。

2、科技计划设置

重大科技专项计划:新设立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包括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

研究与开发计划:

科技攻关计划,由重大科技攻关和重点科技攻关组成,将科研事业发展计划并入攻关计划(注:在改革过渡期间,按政策规定应由省属科研单位使用的经费,仍在规定范围内统筹使用),取消普通攻关。

科技成果转化计划,整合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成果推广专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高新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设立科技成果转化计划(注:申请国家专项经费需要的,可保留相关名称用于特定场合)。保留省科技扶贫专项并归入科技成果转化计划。

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将前沿技术研究划入原基础研究(自然科学基金)中,新名称为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

软科学研究计划,保留。

创新能力与平台建设计划: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保留。

重点实验室,保留。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统筹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自然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和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新设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

科普及传播计划,合并科普专项和科技传播工程,设立科普及传播计划。

科技人才发展计划:

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保留,突出人才梯队培养。

杰出人才创新基金,保留,突出发挥科技创新领军人作用。

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保留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并更名为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地方科技引导计划:新设立地方科技引导计划。支持引导市、县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二、各类科技计划内涵界定

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通过全社会科技资源集成,力争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突破,解决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制约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并加快实现产业化。

科技攻关计划:支持以农业、优势支柱产业、人口与健康、能源、资源和环境等领域为重点,开展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突出公益技术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开发。

科技成果转化计划:推动自主研发或引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我省及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着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紧迫、最为关键的以应用基础性研究为主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活动。软科学研究计划:支持科技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研究;支持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决策、组织、管理等重大问题研究;支持重大领域技术预测、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工程论证评估;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研究;支持科技创新制度和机制研究,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结合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攻关计划,围绕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应用开发研究为主,结合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以支持百户重点企业和50家高成长性高新技术企业为突破口,建设和发展壮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促进工程中心创新活动的开展。

重点实验室:结合实施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围绕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结合应用开发研究,构建科技实验研究体系,合理布局并发展重点实验室,并促进重点实验室创新活动的开展。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建设科技文献资源和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突出地方优势和特点的自然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围绕增量调动存量、建立共享机制、提升功能效率,着力解决整合、共享、提高三个关键问题,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立促进省、市、县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

科普及传播计划:以社会公众为对象,以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为主要内容,开展科普活动,推动创新文化建设,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

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通过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加大人才梯队的培养力度,鼓励各类优秀青年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通过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发现并造就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通过加大对创新领军人才的支持,加快形成满足各类创新活动需求的创新团队。发挥企业家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一批不断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家。

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以引进国外人才、智力为重点,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带动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地方科技引导计划:科技富民强县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组织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示范市、县,加强对市、县科技基础工作支持,开展科技进步任期目标考核等工作。

各类科技计划的立项和实施做好与国家相关科技计划的衔接。

三、各类科技计划编制程序及管理职能界定

(一)计划处组织各有关处室提出年度科技计划的总体设计、项目指南、战略方向、重点及布局建议,厅办公会研究确定,作为各处计划编制工作的指导。

(二)各专业处内部管理职能

高新处、农村处、社发处分领域组织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攻关和重点科技攻关、省科技计划内的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立项和实施管理。

高新处、农村处、社发处、政策法规与基础研究处分领域组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中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

农村处、社发处分领域组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中自然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农村处组织地方科技引导计划中的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立项和实施管理,组织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示范市、县。

人事处组织地方科技引导计划中的科技进步任期目标考核工作。

政策法规与基础研究处组织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实验室的立项和实施管理,组织科普及传播计划和软科学研究计划的立项和实施管理;办公室安排软科学中的科技管理工作战略研究。

人才开发与国际合作处组织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杰出人才创新基金和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立项和实施管理。

成果处组织社会层面上的重大关键共性科技成果转化的立项和实施管理,组织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各有关处组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中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和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

(三)计划处和条财处内部管理职能

计划处负责各类科技计划总体设计,统筹把关、协调并指导各类科技计划的设置、立项监督和审核、经费平衡和配置、计划编制,负责项目实施的监督、评价、调整。负责向厅办公会提交各类科技计划的重大决策事项。负责计划调整费的管理。

条财处负责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攻关、杰出人才创新基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较大项目的经费预决算审核和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的使用监督。负责安排省属科研单位预研项目经费。负责向厅办公会提交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监督执行等重大决策事项。负责不可预见费的管理。

(四)厅办公会审定各类科技计划及经费等重大事项。

四、重大科技专项与招投标项目管理职能及程序

(一)重大科技专项计划。

高新处、农村处、社发处分领域开展立项前重大专项的预可行性论证,提出初步建议、计划处统筹把关并向厅办公会提出建议,厅办公会初步审定。高新处、农村处、社发处对厅办公会初步审定通过的重大专项分领域组织立项评审,提出立项意见及经费配置建议、计划处负责经费总体平衡配置,条财处负责项目经费预决算审核,厅办公会最后审定。高新处、农村处、社发处分领域组织专项实施,计划处负责专项实施的监督、评价和调整,条财处负责项目经费的使用监督。

(二)科技攻关计划中的重大科技攻关招投标项目。

高新处、农村处、社发处分领域提出招标项目建议,计划处审核平衡并向厅办公会提交招标项目,厅办公会审定。高新处、农村处、社发处对厅办公会审定通过的招标项目分领域制定标底,计划处负责审定标底、制定和发布招标公告、负责投标受理,高新处、农村处、社发处分领域组织开评标工作并向计划处提交中标情况、计划处负责将开评标和中标情况汇总审核并提交厅办公会审定、负责对审定通过的项目中标单位发布中标通知,高新处、农村处、社发处分领域提出中标项目经费配置建议、计划处负责经费总体平衡和配置、条财处负责项目经费审核。高新处、农村处、社发处分领域组织项目实施,计划处负责项目实施的监督、评价和调整,条财处负责项目经费的使用监督。

五、各类科技计划经费

(一)各类科技计划年度经费按零基预算,计划处按照科技发展战略及年度工作重点任务,并根椐上年度各类计划执行评价结果,负责总体设计,统筹安排。

(二)相关计划项目单项经费配置限定额:

重大科技攻关计划、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不低于5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计划不低于30万元;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不低于20万元;重点科技攻关、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不低于10万元。其他各类计划项目视工作量确定。

(三)匹配经费:

各职能处室安排相关计划经费中,根据衔接科技部相关计划项目的需要,统筹考虑匹配经费。

(四)计划调整经费和不可预见费:

解决预算周期外的科技计划及其他创新活动不可预见的急迫需求问题。

六、科技计划管理支撑体系建设

(一)修订或制定各项科技计划管理办法(规定)

按照本方案规定的原则,修订或制定各项科技计划管理办法,计划处组织,各有关处按职能界定提出初稿,计划处汇总修改,报厅办公会审定。

(二)加快科技计划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计划处组织并指导各有关处室开展以下工作。

1、全面推进并开展科学技术评价工作,执行和实施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工作。

2、建立并逐步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加强咨询专家、项目(课题)承担主体、评估机构等信用管理。

3、开展绩效考核,加强科技计划执行和项目实施绩效考核,建立问效问责制,实行科技计划动态调整机制和项目滚动实施机制。

4、加强统计管理,健全科技计划统计工作体系,加强科技计划统计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并与科技进步统计评价工作相衔接。

5、推进成果及知识产权管理,开展与科技计划项目有关的科技成果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6、以方便项目申报人为目标完善申报办法,探索并逐步实施常年受理和网上申报。

7、科技计划管理一些过程性、事务性工作逐步委托有关事业单位及中介组织。

(三)加强科技计划管理基础性工作

计划处组织并指导各有关处室开展以下工作。

1、加快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

2、开展指标体系及标准研究

3、推动评估机构认定和管理

4、建立咨询和决策支持系统

5、开展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研究

6、探索计划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

(四)开展技术前瞻性研究

建立战略性科技问题研究体系,加强科技创新战略研究;开展重大领域技术预测方法及机制研究,加强技术预测工作;结合战略研究、技术预测,建立技术储备机制,加强技术储备工作。计划处组织并指导各有关处开展此项工作。

第二篇:河南省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河南省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人民网河南视窗讯郑州日报报道:昨日,记者从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省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上获悉,省政府机构改革的具体内容正式公布。此次省政府机构改革后,将设置工作部门42个。其中,省政府办公厅和组成部门25个,直属特设机构1个,直属机构16个。根据工作需要,另设置部门管理机构6个。

据了解,为保证政令畅通,此次省政府机构改革中,机构设置上下基本对应,省政府组成部门与国务院机构对口设置,直属机构和部门管理机构因地制宜设置。此次省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机构数额,是按照中央规定的上限设置。

根据省委的部署,新组建单位2月底前要领导班子到位、人员划转到位、办公条件到位,正式挂牌运转;3月底前基本完成省政府各部门“三定”工作。

我省还将选择新组建的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政府研究室、省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等4个单位进行大处室试点。试点单位将整合职责相近的业务处室,合并设置综合处室。

按照统一安排,上半年我省还将完成市级政府机构改革,下半年完成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省政府机构改革主要内容

组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为省政府组成部门。不再保留省信息产业厅(省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省煤炭工业管理局、省中小企业服务局(省乡镇企业管理局)、省政府食品工业办公室。

组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为省政府组成部门。组建省公务员局和省外国专家局,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管理。不再保留省人事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原与省人事厅合署办公的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单独设置,列省委机构序列。

组建省环境保护厅,为省政府组成部门。不再保留省环境保护局。

组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为省政府组成部门。不再保留省建设厅。

组建省交通运输厅,为省政府组成部门。不再保留省交通厅。

将省人民防空办公室由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调整为省政府直属机构。

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更名为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为省政府直属机构。不再保留原与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省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牌子,将其职责划入省财政厅。

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更名为省委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由省委、省政府管理,以省政府管理为主。

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与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分设,为省政府直属机构。

组建省政府研究室,为省政府直属机构。将省政府办公厅研究室整体划入省政府研究室。撤销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加挂的省政府研究室牌子。

组建省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为省政府直属机构。将省政府办公厅金融联络办公室整体划入省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将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相关职责划入省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由省政府直属机构调整为由省卫生厅管理,不再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

组建省能源规划建设局,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

省政府口岸办公室整体划入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全面清理规范议事协调机构,对已完成工作任务的议事协调机构坚决予以撤销。议事协调机构原则上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确需设立的,要严格按规定程序,报省机构编制部门审批。(记者 李娜 实习生 王冰冰)

第三篇:河南省科技计划专项简介

省科技计划(专项)简介

科技计划

科技攻关计划:涵盖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含中试、工业性试验)阶段; 普通攻关:支持探索、培育萌芽; 重点攻关:对有苗头的项目重点培养;重大攻关:培育闪光点。一类是实验室研究已完成,产业化或推广应用前景明朗,一旦攻关成功即可衔接产业化的项目;另一类是体现省政府经济、科技发展战略需要的项目;

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面向院士、国外专家、留学(含归国)硕士以上、国内博士和省管以上专家。主要支持直接为我省经济和科技发展服务的应用与开发研究活动;

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对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进行贴息和优惠政策等支持(由高新办组织申报);

火炬计划:支持高新技术领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星火计划:支持农业、涉农及乡镇企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自然科学基金:主要开展应用前景较明朗的基础研究;

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培养高水平青年科技人才为目的,支持他们的基础研究活动(由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办公室组织申报);

软科学研究:支持为我省经济、科技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的软科学研究;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以推动科技成果工程化、配套化、产业化

为目的的基地建设。主要涵盖应用开发研究和产业化阶段;

重点实验室:支持以提高科研与学术水平,增强持续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基地建设。主要涵盖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阶段。

科技专项(以下专项不在本次集中受理范围)

成果推广专项:对科技成果鉴定、评奖过程中发现的有较好推广前景的项目给予专项支持;

科普专项:对市地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有较大意义的科普活动给予专项支持;

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对有重要意义的国际科技合作活动给予专项支持;

科技扶贫专项:对重点科技扶贫活动给予专项支持;

科研事业发展专项:支持省属科研机构加强技术创新能力的项目。科技专项由归口管理的处室单独组织申报,即成果推广专项由基础研究与成果处负责,科普专项由政法处负责,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由国际合作处负责,科技扶贫专项由农村中心负责,科研事业发展专项由条财处负责。

第四篇: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指南(2012)

附件二

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指南

(2012)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二○一一年八月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指南(2012)

农业

一、粮食核心区建设科技工程

1.农作物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 2.主要农作物简化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 3.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4.粮油产后减损及绿色储运技术及物流配送技术研究; 5.新型农业机械新产品研制与开发; 6.中低产田改良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二、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开发

1.畜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及优良新品种引进、改良和快速扩繁技术研究; 2.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优质高效安全养殖关键技术研究; 3.主要畜禽疫病防治技术及养殖环境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 4.新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兽药、中兽药产品开发; 5.畜禽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6.优质牧草新品种选育及生产技术。

三、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

1.动物胚胎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动物细胞培养生物反应器的研究、生物芯片对畜禽疫病诊断的研究、新型工程疫苗的研究与开发;

2.利用基因工程、细胞融合等技术培育改良农用酶优良产生菌、食用菌、农用益生菌、生防菌、保健益生菌、工程菌等; 3.数字化及智能化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 4.新型种质资源及基因创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四、农林生态安全与林果菜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

1.用材林的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稳定与定向栽培技术研究; 2.优质特色果树新品种引进、培育及综合配套栽技术研究; 3.特色林产品及其副产品加工技术研究;

4.特色花卉、蔬菜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及快速繁育技术研究; 5.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及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6.重大农林生物灾害的成灾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五、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综合技术研究与开发 1.生物质能源关键技术研究; 2.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3.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等综合技术研究; 4.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5.环保型新型肥料及农药创制关键技术及施肥、施药技术研究。

六、农村民生科技研究与开发

1.低成本乡村住宅节能减污设计及系列建材开发、筛选; 2.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3.农村防灾减灾技术装备开发及应用。申报要求:

1.济源市2项,漯河市、三门峡市、鹤壁市3项,其他省辖市5项,省直管县(市)1项; 2.省农科院20项、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和省科学院5项,其他2项; 3.河南农业大学20项,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和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5项,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及其他涉农院校2项,非涉农院校不受理;

4.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项,申报指标单列;

5.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含试点)、国家高新区、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不超过3项,申报指标单列。

工业

一、装备制造工业及制造业信息化领域

(一)装备制造工业

1.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现场总线及工业以太网技术产品,可编程序控制器产品,基于PC的控制系统,车间级设备信息集成系统、专用控制装置、新一代的工业控制计算机、新型控制技术的前端研究;

2.先进制造技术。先进制造系统、数控加工技术及其装备、机器人开发及应用、激光加工技术及产品、电力电子技术和设备;

3.新型机械产品。机械基础件及模具、通用机械产品、新型机械产品的前端研究;

4.医疗仪器技术。医学影像技术、治疗急救及康复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专用网络环境下软件产品、社区医疗健康的数字化诊疗集成系统;

5.电力系统信息化与自动化。新型原理、新型元器件的电力自动化装置;电力系统应用软件产品;用于输配电系统和企业的新型节电。

(二)制造业信息化

6.产品设计的信息化及应用技术; 7.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制造过程集成化技术; 8.企业管理信息化; 9.制造过程中的信息化技术; 10.应用集成技术;

11.RFID技术开发与系统集成应用。

二、交通领域

1.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

2.乘用车、客车、专用车、载货汽车的整车设计开发能力及平台建设; 3.发动机、变速器、转向器、汽车电子等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开发; 4.鼓励排气净化、安全性、振动、噪声、平顺性等关键技术的研发; 5.机车及其关键零部件;

6.轨道交通装备、信号及监控系统;

7.电动汽车数据采集,测试评价、技术标准等研究。

三、有色冶金工业领域

1.铝合金冶炼及重大节能技术; 2.铝、铜、镁、钛精深加工技术; 3.铅、锌、钼、钨冶炼及精深加工技术;

4.非高炉炼铁、高效低成本洁净钢及纯净钢生产技术; 5.高档钢材及特殊大型锻材生产关键技术;

6.焦化产品回收、余热利用、铁合金和炭素等先进节能减排技术。

四、电子信息领域 1.集成电路设计; 2.高性能宽带信息网;

3.空间信息获取及综合应用集成系统; 4.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5.光传输技术及新型接入技术; 6.数字广播电视技术;

7.计算机软件和面向行业及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系统; 8.新型显示技术; 9.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

10.智能交通、信息安全和智能仪器仪表关键技术; 11.网络融合与数字媒体技术集成。

五、化工及非金属材料领域 1.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

2.离子膜烧碱新工艺、先进磷化工、缓控释肥料技术; 3.石化产品深加工新技术;

4.新型化学原料和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关键技术; 5.高性能工程塑料、专用树脂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关键技术;

6.化工清洁生产工艺和节能降耗技术、可再生资源及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

7.高性能超硬材料、特种耐火材料、功能陶瓷、新型建筑材料、新型焊接材料、高性能耐磨材料及制品关键技术;

8.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型信息与功能材料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

六、新能源产业领域

1.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及其关键零部件; 2.多晶硅节能环保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太阳光伏电池关键技术; 3.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关键技术;

4.生物质气化、液化关键技术、生物质致密成型技术; 5.地热能直接利用技术及设备; 6.其它工业领域节能新技术与新装备。

七、轻工、生物、食品、纺织工业领域

(一)轻工

1.新型造纸技术及关键设备研发; 2.家用制冷技术及设备研发; 3.新型玻璃生产工艺及设备研发; 4.数字化家电控制技术;

5.新型塑料、皮革制备及清洁生产技术。

(二)生物、食品 6.生物催化技术及产品; 7.微生物发酵新技术和新产品; 8.新型、高效工业酶制剂;

9.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及加工技术; 10.生物反应及分离技术;

11.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对食品工业原料品质进行改造;

12.绿色有机食品添加剂、食品专用天然保鲜剂、食品物流等关键技术; 13.绿色食品和功能食品研发及营养功能成分快速精确检测方法研究; 14.食品质量控制及安全体系建设; 15.食品行业综合利用及清洁、环保生产技术。

(三)纺织

16.高新技术纤维; 17.新型纺织机械;

18.节水印染、清洁生产及纺织节水减排新技术; 19.产业用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及新型高档服装面料; 20.服装设计、裁剪和加工智能化关键技术。申报要求:

1.郑州市、洛阳市和国家高新区各10项,其他省辖市(含省级高新区)各8项;各省直管县(市)各2项。

2.省科学院15项,其他省直部门(单位)各3项; 3.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含试点)各8项;

4.郑州大学20项、河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各10项,其他本科院校各5项;

5.高新领域的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及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各1项,申报指标单列。

社会发展

一、医疗卫生与健康

1.出生缺陷筛查新技术及产品研发; 2.全民科学健身专家指导系统; 3.精神心理疾病防治研究; 4.肺结核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 5.河南省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 6.干细胞治疗关键技术与相关产品的制备(重大); 7.心血管疾病的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疗; 8.脑血管疾病的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疗;

9.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像学早期识别关键技术研究; 10.肝移植技术集成及临床应用研究; 11.中医药临床效应评价研究; 12.中药复方及有效成分的生物学评价; 13.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14.胃癌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15.中医儿科治疗新技术新方法; 16.中医骨伤病诊疗新技术、新方法。

二、生物医药与中药现代化 1.先进实用医疗器械研发;

2.新一代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及产业化; 3.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评价及示范应用;

4.创新药物研制(化学、生物药、中药各支持1个); 5.中药材(裕丹参、柴胡)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及示范;

6.药物大品种二次开发(单品种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的化学、中药各支持1个)(重大); 7.地黄品种整理及新品种选育; 8.女贞子化学成分研究及相关产品开发; 9.地黄病害防治技术。

三、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

1.瓦斯灾害防治关键技术及装备; 2.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装备; 3.辐照农产品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4.网络安全预警技术及产品; 5.社会治安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技术; 6.极端天气事件预测技术及系统;

7.水利基础设施除险加固技术集成与示范(重大); 8.地震预测预报技术。

四、资源综合开发与高效利用 1.工业节水技术;

2.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 3.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4.赤泥综合利用技术; 5.地热资源利用技术;

6.复杂难处理金属矿高效分离提取技术; 7.秸秆清洁水解生产柴油代用燃料(重大)。

五、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 1.污泥安全处理及资源化; 2.饮用水净化技术;

3.生活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4.重污染(发酵)行业清洁生产及自动控制(重大); 5.室内空气净化技术及产品开发; 6.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评估; 7.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

六、城镇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物流电子定货系统及数据仓库技术; 2.村镇低成本自助建造技术;

3.夏热冬冷区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及示范(重大); 4.重点文物保护关键技术;

5.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体制机制研究; 6.低碳技术的综合集成与示范(实验区); 7.重点景区数字化管理技术。申报要求:

1.每个领域下设若干方向,每个方向(除标明外)支持一个项目。此次申报按项目申报,并需要申请书封面注明所属领域和方向;

2.每个申报主体对一个研究方向只能申报一个项目,不能超限额申报;

3.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对技术创新联盟申报的项目优先支持。重大项目鼓励跨地区、跨部门联合申报。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项目指南(2012)

农业

一、生物种业及先进种植养殖

1.高产、优质、高抗粮棉油作物新品种及高效安全生产集成配套技术;蔬菜、果树、花卉等新品种及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设施化生产技术;优质生态林、经济林、用材林、牧草等新品种培育及管理技术;

2.农林作物种子与种苗规模化繁育、种子综合加工、质量检测技术和种质资源检测保护技术及产品;

3.优质抗病畜禽、水产、特种养殖新品种及快速扩繁、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和质量控制技术;

4.动物胚胎高效生产及移植配套技术,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技术与产品,功能、环保型饲料生产技术与产品,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评价、检测、安全预警技术及产品。

二、食品、农产品及林产加工

1.特色粮油食品、果蔬食品、畜禽、森林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方便、营养、健康食品加工技术与设备;

2.食品及农产品商品化处理成套技术与装备;

3.主要食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评价、检验检测、全程质量控制技术; 4.鲜活农产品贮运保鲜与物流配送技术与设备; 5.绿色物流集成技术与配套装备。

三、新型农药和肥料

1.生物型杀菌、杀虫、除草、灭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生产技术及产品; 2.植物微生态制剂生产技术与产品; 3.新型高效低毒农药;

4.生物、有机、缓释控释等新型环保肥料的生产技术与产品。

四、农机装备及农业设施

1.农作物、牧草、林果收获、清选、加工设备;

2.新型农田作业机械、设施栽培技术装备与高效、精量施肥、施药机械和设备; 3.新型畜禽、水产规模化养殖以及牧草、饲料加工、林产机械和技术装备。

五、生物质资源利用与生物能源

1.秸秆、稻壳等农林生物质能转化、生物基材料开发和农村节能技术及设备;

2.农林生物质收储运、预处理、固体成型燃料高效燃烧、高效热解气化及干馏等技术及设备; 3.大中型沼气综合开发配套技术及设备,农村节能技术与产品。

六、农业生态及乡村环保

1.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与修复、退化草地植被恢复、重建与可持续利用技术,水土保持与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草)与荒漠化治理、山区综合开发以及不同区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构建技术;

2.水源保护与合理开发、灌区节水以及雨洪资源利用技术与产品;农田水利、农作物高效节水、保水、输配水新技术、新材料与新设备;农村饮用水安全新技术及设备;

3.农田保育、中低产田改造、耕地改良与保护性耕作技术;新型土壤调理剂、土壤改良剂、水土环境修复制剂等的生产技术及产品;

4.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治理技术与设备,农村污水、垃圾、畜禽粪便等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设备。

七、动植物保护及防灾减灾

1.动物传染病、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高效特异性疫苗生产技术及产品;高效安全新型兽药、兽医器械生产及产品质量监测等技术与产品;畜禽水产重大疾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快速诊断、应急处理技术及配套产品;

2.主要植物病虫害及抗药性检测、诊断技术与产品;农药高效安全施用技术与设备; 3.森林火灾监测、预警、防控技术与产品。

八、林木资源培育及林产加工

1.林、草高效、定向培育及管理技术; 2.林木资源利用技术及产品;

3.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及产品; 4.人工林木材改性处理技术与产品; 5.林化产品加工技术及产品。申报要求:

一、支持对象

1.项目承担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在河南省内依法登记注册,内资或内资控股。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产权清晰,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申请支持的项目必须在其法人证书规定的业务范围之内。二是主要从事农业科研、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业务,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有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和农业科技开发业绩,并有持续创新的意识。三是有良好的经营业绩,企业资产负债率不超过60%。

2.申报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必需是列入省(部)级及其以上科技攻关等计划项目取得的成果。二是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含量高,创新性较强,知识产权清晰,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三是有望达到批量生产和应用前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有较大推广应用潜力和工业化生产前景的成熟配套技术。四是涉及到需要行业管理部门审核的成果,必须经过主管部门或其指定的法定资质机构审定或出具有关检测证明。

3.成果时限。申请转化的成果(品种)须是2009年1月1日后鉴定(审定)的。

二、不支持的对象

1.不支持的单位及人员。注册资金少于50万元的企业;国家或河南省成果转化计划(农业领域)项目未结题验收的项目承担人。

2.不支持的项目。一是不符合国家及我省产业政策、知识产权不清晰或有权属纠纷的项目。二是无自主创新的单纯技术引进项目,低水平重复、单纯扩大规模或基本建设的项目。三已列入省及国家科技计划并得到省或国家科技经费支持的、目前尚未验收的项目。四不属于《201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指南》支持范围的项目。

三、指标数量

1.省辖市2项,省直管县(市)1项;

2.省农科院5项,其他涉农省直部门(单位)2项; 3.河南农业大学5项,其他涉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2项;

4.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项,申报指标单列;

5.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含试点)、国家高新区、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不超过3项,申报指标单列。

工业

一、电子信息领域

1.软件。系统软件、支撑软件、中间件软件、嵌入式软件、计算机辅助工程管理软件、中文及多语种处理软件、图形和图像软件、金融信息化软件、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软件、电子政务软件、企业管理软件等;

2.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产品设计技术、集成电路封装技术、集成电路测试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工具开发技术等;

3.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计算机及终端技术、各类计算机外围设备及关键部件、网络技术、空间信息获取及综合应用集成系统、面向行业及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系统、传感器网络节点和软件及系统等;

4.通信技术。光传输技术、小型接入设备技术、无线接入技术、移动通信系统的配套技术、软交换和VoIP系统、业务运营支撑管理系统、电信网络增值业务应用系统、宽带移动通信配套技术等;

5.广播电视技术。演播室设备技术、交互信息处理系统、数字地面电视技术、地面无线数字广播电视技术、专业音视频信息处理系统、电台和电视台自动化技术、网络运营综合管理系统、IPTV技术、高端个人媒体信息服务平台等;

6.新型电子元器件。半导体发光技术、片式和集成无源元件技术、片式半导体器件技术、大功率半导体器件技术、中高档机电组件技术等;

7.信息安全技术。安全测评类、安全管理类、安全应用类、安全基础类、网络安全类、专用安全类产品技术等;

8.智能交通技术。先进的交通管理和控制技术、交通基础信息采集、处理设备及相关软件技术、先进的公共交通管理设备和系统技术、车载电子设备和系统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控制与综合调度技术等。

二、生物技术领域

1.生物催化技术及产品。用于合成精细化学品的生物催化技术、新型高效酶催化剂品种和新用途、新型酶和细胞固定化方法及反应器、生物手性化学品的合成、生物法合成多肽类物质、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糖类和糖醇类等;

2.微生物发酵新技术和新产品。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新产品及其化学改性新产品、高附加值氨基酸、核苷、有机酸和多元醇等新兴生物发酵制品的生产工艺改进和新技术开发、微生物发酵新技术和新型反应器、新功能微生物的选育方法和发酵过程的优化、控制新方法以及采用代谢工程手段提高发酵水平的新方法、传统发酵产品的技术改造和生产新工艺等、重大发酵产品中可提高资源利用度、减少排污量的清洁生产新技术和新工艺等;

3.新型、高效工业酶制剂。洗涤剂酶制剂、纺织、造纸和皮革用酶、环保处理用酶、生物新材料用酶、生物新能源用酶、食品生产用酶、有毒物质降解用酶等;

4.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及加工技术。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新技术、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合成、化学改性及深加工新技术、天然产物中分离高附加值的新产品、高效分离纯化技术集成及装备的开发与生产等;

5.生物反应及分离技术。高效生物反应器、高密度表达系统技术、大规模高效分离技术、介质和设备、大型分离系统及在线检测控制装置、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蛋白质工程产品专用分离设备;生物过程参数传感器和自控系统等;

6.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和食品添加剂领域的应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及其产品、新型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生产的关键技术升级及其装备开发等。

三、新材料领域

1.金属材料。高档钢铁材料及制品、铝、铅、锌、镁等有色金属冶炼节能技术、铝、镁、钛、铜等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技术、低成本、高性能金属复合材料等;

2.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超硬材料、优质高效特种耐火材料、新型建筑材料、高性能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纳米材料等;

3.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材料、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新型纤维材料等;

4.化工材料。现代煤化工、新型石油化工、新型盐化工、精细化学品等。

四、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1.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现场总线及工业以太网技术产品、可编程序控制器产品、新一代的工业控制计算机、基于PC的控制系统;专用控制装置、面向行业的工业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等;

2.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新型自动化仪表、面向行业配套的传感器、新型传感器、微系统产品、科学分析仪器、检测仪器、精确制造中的测控仪器等;

3.先进制造技术。先进制造系统、数控加工技术及装备、机器人开发及应用、激光加工技术及产品、电力电子技术和设备、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关键工艺与装备、纺织行业专用设备、轻工行业专用设备等;

4.新型机械产品。机械基础件、通用机械、专用机械等;

5.电力系统信息化与自动化。采用新型原理、新型元器件的电力自动化装置、采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提高设备性能及自动化水平的产品、用于输配电系统和企业的新型节电装置等;

6.制造业信息化。产品设计的信息化及应用技术、基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制造过程集成化技术、企业管理信息化、制造过程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集成技术等。

五、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

1.纯电驱动汽车。车用驱动电机技术、驱动电机控制技术、车用动力电池技术、整车控制技术、强电安全防护技术;电磁兼容技术、热量管理技术等;

2.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耦合技术(发动机-电动机)、动力系统控制技术(发动机-电机联合控制)、动力分配系统等;

3.公共平台技术。充/换电系统关键设备研发;

4.节能净化。汽车轻量化及回收再利用、国IV、Ⅴ标准节能发动机及配套零部件、高效内燃机技术、排气净化、汽车通用节能技术、高性能低噪声低阻力轮胎等。

六、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

1.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和相关产品。

太阳能。高效、低成本、低污染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及相关产品、新型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及相关产品、与输配电网并网的光伏发电设备技术与产品、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及相关产品、高倍聚光光伏发电技术及相关产品、太阳能中高温热利用、光伏发电等综合利用技术及相关产品等;

风能。适应我国气候、环境条件和制造水平、满足电网友好型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技术与产品、风电场远程监控系统、风功率预测技术、低电压穿越技术、大功率变流技术、风电功率波动规律及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风电友好接入电力系统及调度匹配软件等配套技术与装置、提高风能发电质量、风电能的高效储存与转换的新技术与装备等。

2.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和相关产品。

高性能绿色电池(组)及其相关产品。便携式电器用高性价比绿色二次电池(组)技术及其相关产品、锂/亚硫酰氯电池等新型绿色电池技术及相关产品、先进绿色电池材料制造工艺与生产设备等;

新型动力电池(组)与储能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镍氢动力电池(组)技术及其相关产品、锂离子动力电池(组)技术及其相关产品、新型储能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电池管理系统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动力与储能电池高性价比关键材料等;

燃料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小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直接醇燃料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微型燃料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等;

超级电容器与热电转换技术及其相关产品。新型高比能、高功率超级电容器相关产品、关键材料及制造技术、新型热电材料及热电转换技术等。

3.高效节能技术和相关产品。

工业生产过程余热、余压、余能的回收利用技术及相关产品。支持电力、冶金、石化、化工、建材、纺织等高能耗工业的余热回收和能源梯级利用的相关工艺及设备等;

能量系统优化技术及相关产品。电力、冶金、石化、化工、建材、纺织等行业,优化设计、优化控制和优化运行管理等节能新技术的示范项目等。

七、创新资源服务

支持对产业技术提升和集群创新有较强示范、带动和促进作用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支持技术研发、检测检验、咨询培训、信息服务、投融资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社会发展 1.创新药物(人用)、医疗器械、诊断试剂(以上需要行业准许入证明); 2.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 3.水污染治理技术; 4.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5.废弃物资源化技术;

6.新能源(地热、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7.食品安全技术; 8.生产安全技术; 9.先进节能技术; 10.防灾减灾技术。申报要求:

1.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2.中药材种植技术必须有依托种植基地; 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指南(2012)

一、农业科学

重要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及优异种质资源的发掘、保护、评价和创新,重要农业生物生长发育规律及调控机制,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机理及预警、防治技术基础研究,作物抗逆机理与环境调控,动物重大疫病致病机理、预防与控制及营养学基础研究,食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不安全因素的产生机理和控制理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的技术基础,道地及大宗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基础研究等。

二、材料科学

耐火材料、超硬材料、镁、铝、钢等基础材料改性优化的理化基础、相变和组织控制机制、复合强韧化原理,新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人工结构化和小尺度化、多功能集成化等物理新机制、新效应和新材料设计,复合材料微结构设计和集成制造,材料制备原理、新工艺以及结构、性能表征新原理,净成形工艺、先进材料的成型工艺及其成型理论,材料服役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性能演变、失效机制及寿命预测原理等。

三、信息科学

虚拟计算环境的机理,海量信息处理及知识挖掘的理论与方法,人机交互理论,网络安全与可信可控的信息安全理论,电磁波探测理论、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宽带信息网理论与工程,网络信息系统隐私保护关键技术,信息系统灾备与可生存性技术,公共安全应急平台建设,纳米尺度的集成电路技术等。

四、资源、能源科学

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原理和新途径,高性能热转换及高效节能储能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光电转换及储能技术科学问题,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的物理化学基础,生物资源化或生物炼制的基础理论,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等领域应用的相关技术标准、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重要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及找矿方法等。

五、医药科学

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干预的分子与细胞基础,神经、免疫、内分泌在健康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病原体传播、变异规律和致病机理,药物在分子、细胞与整体调节水平上的作用机理,重大传染疾病的检测、预防和控制,组织器官的再生、修复、移植和生物相容性,环境对生物过程的干扰等。

六、其他

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实际需求,具有显著的应用前景,研究基础好,创新性强的其他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项目。

申报要求:

1.现主持承担有国家973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以往主持承担过国家、省基础研究类项目未结题的,不受理申报。

2.郑州大学申报项目不超过30项,河南大学不超过15项,省卫生厅不超过10项,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中医学院、河南轻工业学院、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华北水院、中原工学院、新乡医学院、河南科技学院、省农科院、省科学院不超过5项(以上均不含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

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申报项目数量不超过3项。其他确有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能力的单位不超过2项。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指南(2012)

一、自主创新研究

主要支持围绕当前经济形势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应对当前形势的对策措施、推动科技创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开展的软科学研究。

二、产业发展研究

主要支持围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产业集聚区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现代科技服务业和创意产业等方面开展的软科学研究。

三、企业创新研究

主要支持围绕建立企业研发中心、推进产学研合作与技术转移、加快技术创新国际化、培育企业创新团队、加强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等方面开展的软科学研究。

四、新农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主要支持围绕加大惠民富民科技支撑、发展现代农业、促进节能减排等方面开展的软科学研究。

五、创新人才与政策环境研究

主要支持围绕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鼓励和引导科技人员向企业集聚、健全科技创新财税和金融政策等方面开展的软科学研究。

六、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主要支持围绕科技创新组织管理、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科技平台建设运行、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工作体系建设、软科学研究创新方法及政府公共管理等方面开展的软科学研究。

七、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主要支持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突发公众事件处理、应急机制构建、社会舆情监测与调控、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建设等开展研究。

八、中原经济区建设研究

主要支持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路径、载体、措施、环境、机制等开展研究。申报要求:

1.2012年软科学指南列出的只是研究方向,申请人请参照指南细化具体研究课题,不得以上述指南方向直接作为研究题目;

2.同一个单位只能通过一个归口组织单位进行申报,项目组织单位为项目承担单位的上一级主管部门;

3.项目负责人须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含硕士),申报的课题与从事的工作相关;项目主要负责人必须有足够精力投入研究和管理,项目主要研究人员,要具有知识的互补性和研究专长的协调性。已经承担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未结项的项目负责人不得申报;同一个项目负责人只能申报1个项目;

4.软科学研究项目提倡跨学科、跨部门、跨单位的联合,强调管理部门、研究部门和决策部门的联合;

5.省辖市不超过2项,省直管县(市)1项,省直部门(单位)不超过2项,省属科研院所不超过3项,省属本科院校不超过5项、专科学校不超过3项,其他单位1项;

6.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含试点)、国家高新区、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不超过2项,申报指标单列。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指南(2012)

重点合作领域:

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产业;民生科技创新。申报要求

1.项目申报单位应为依法在我省境内设立,具有较强国际科技合作能力、科研条件和研发实力,并具备法人资格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内资或者内资控股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制度,具备完成项目所需要的条件;且必须有配套资金投入,或其它渠道经费支持;

2.项目合作外方应为我国境外设立/注册的国外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不包含港、澳、台(但可作为中方联合申报单位);必须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或较高的科研水平,并有一定的资金投入。特殊情况下,外方合作伙伴可以技术投入(包括专有技术和资料、先进仪器设备、国际顶尖人才等资源投入)的方式参与合作;

3.具有项目合作协议。前期基础条件较好,项目申报单位与外方合作伙伴有良好合作基础,应事先确定各自对合作项目的投入、分工及成果分享方式等并签署书面项目合作协议或意向书;

4.项目申请人每年只能申请一个国际合作项目,有在研(还未验收)国际合作项目的,不得提出新的国际合作项目申请;曾承担的国际合作项目验收未通过,或有其他违纪违规行为的项目,不得申报;

指标数量

1.省辖市2项,省直管县(市)1项,省直部门(单位)1项,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含试点)2项,国家高新区2项,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项;

2.省属科研院所2项,郑州大学、河南大学5项,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3项,其他高等院校2项,省级以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项。

第五篇:管理改革方案

绵竹市齐天镇学校

关于以进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途径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竞争,最终还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此各国的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和研究新世纪的教育问题。谁掌握了新世纪的素质教育,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何培养各级各类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充分发挥我国的巨大人才资源优势,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迫切任务。邓小平指出:“必须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宪法》第四十条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些都表明了教育在我国的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面对二十一世纪国际竞争和世界教育的发展变革,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基础教育的种种弊端提出了素质教育的问题。认为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就是实施素质教育。1999年6月,在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上,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它表明中国的素质教育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教育的主体是农村基础教育,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令人忧虑。多年来,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弊端,重智轻德,重语数轻其它学科,盲目追求分数,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农村实施好素质教育已迫在眉睫。绵竹一直致力于素质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研究,早在1997年9月就承担了德阳市“实施素质教育研究”课题实验;为引导广大教师、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科学的人才观,1998年6月原绵竹市教委印发了《绵竹市中小学生素质评估方案》;1998年12月原绵竹市教委下发了《绵竹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试行意见》;为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在1999年3月承担了四川省“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开发课堂教学潜力”的研究,2001年3月开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课题实验;为进一步落实好素质教育,2001年9月绵竹市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五”重点研究课题《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途径研究》的实验任务。

我校如何推进素质教育,早在1996年2月,我们就响亮地提出了“科研兴校”的奋斗目标,把关于素质教育的系列课题实验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途径。1996年9月我们承担了绵竹市“农村小学因地制宜上好活动课的研究”;1997年9月被确定为德阳市“实施素质教育研究”课题实验的实验点校;1999年3月被确定为四川省“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开发课堂教学潜力”课题研究的实验点校,1999年1月我们制定《齐天镇教育委员会关于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调整方案》;2001年3月我们承担了绵竹市《中国传统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课题实验。通过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我校教师的科研意识大大增强,研究能力不断提高,且具有了较高的理论水平,积累了大量进行素质教育研究的原始材料,形成了一套进行课题实验的有效制度,1998年12月,我校还代表绵竹市参加了德阳市素质教育课题研究交流会,并在会上作了《夯实一个基础,做好九项工作,一步一步往前走》的工作汇报。我们虽然有了一定的实验经验,但是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因此,在农村学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仍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问题。2000年5月,我校被绵竹市列为农村教育改革试点校,实行一镇一校,一个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农村现代化综合性教育场所已初具规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大胆进行教育改革,继续推进素质教育,为把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齐天教育带入新时期,我校领导一致认为: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教师发展的需要,只有继续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以科研促发展,在改革中前进,因此、我们主动申请承担了德阳市教科所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途径研究”这一课题实验。

二、课题的界定:

《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途径研究”就是对实施素质教育方式方法的研究。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什么?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提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学会生活”,要达到这一要求,我们认为,首先得从养成教育、环境教育、教育评价、创新教育这四个方面入手。养成教育包括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生活能力和生活方式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环境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几方面,环境教育须先从环境建设和环境意识的构建入手;教育评价主要指对班级、教师、学生的评价。而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根据创新原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而当前创新意识的渗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重点。

三、实验研究的内容:

(一)、全员竞争上岗的研究,;

(二)、落实岗位职责与考核的研究;

(三)、教代会民主参与管理研究:

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目标:

1、办学体制:

A、撤消镇教委,建立齐天镇学校。即一镇一校,学校以九年义务教育为主,向两头延伸,办好幼儿教育,发展成人教育。

B、不再单设初中校,小学校,试行农村教育九年一贯制。

C、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作为学校向两头延伸的重点工作,统筹安排,多做文章,使之成为教育事业和学校经济收入产新增长点。

2、结构调整:

A、消灭村小,建立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利用率高,容纳量大、景致宜人的教育中心,作为我镇农村综合教育场所。

3、管理体制;

A、制定并完善《齐天镇学校章程》,按照《章程》规定,开始学校一切工作,B、学校实行党支部监督保证,教代会民主管理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由市教委任命(聘任)。

C、学校中层干部和所有工作岗位全部实行竞争上岗。

D、制定全员考评细则,按照细则进行全员工作量化评分。

4、部门设置:

A、设学校财务室一个。会计1名出纳1名。

B、设学校办公室1个。负责学校日常工作,档案工作,校产管理,勤工俭学及后勤工作。

C、设教导处1个,负责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D、设政教处1个,负责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工作。

5、经费管理:学校经费集中统一管理,一本帐,一支笔,严格按照财经纪律和法律法规要求执行。

6、教育教学管理:

A、学校以创建“规范加特色学校”为目标。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B、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特点,原则上统一管理,分别组织教育学活动。大体分为幼儿教育,中低段(1—6年级)教育,高段(7-9年级)及各类成人教育四大类。

C、学校幼儿教育实行离园制。凡受完三年幼儿教育的幼儿,学校发给离园证,并持离园证升入一年级学习。

D、根据成人教育中不同教育,凡受完该类教育者,学校发给结业证书或毕业证书。

五、实验研究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实施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证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二)整体性原则: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同时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的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三)主动性原则:主动发展是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学生把自身素质的培养转化为自身的学习欲望,创造愉快、合谐、有秩序的学习和发展环境,建立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研究、探索、创造和交往的机会,使学生的显能和内在潜能得到协调主动的发展。

(四)实践性原则:马克思哲学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研究要扎根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上升为理论,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并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理论。

六、实验的方法:

本实验属于综合性探究实验,涉及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因此可采用的基本方法有:教育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模式筛选法、行动研究法。

七、实验研究的组织形式:

(一)、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魏斌

副组长:彭帮赋马祖兴

组员:杨茂森陈戎孔庆坤马代芳马云兴刘常琼

(二)、实验研究小组:

1、全员竞争上岗工作研究组:

组长:魏斌

主研人员:马祖兴马代芳

2、落实岗位职责与考核研究组:

组长:彭帮赋

主研人员:杨茂森陈戎孔庆坤马云兴刘常琼张成英

3、教代会民主参与管理研究组:

组长:马祖兴

主研人员:汪继云马代芳孔庆坤周继才马云兴钟太英

七、实验研究的实施过程:

本实验预定为四年(2000年4月—2004年4月)。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酝酿、启动阶段(2000年4月—2001年4月)

1、工作目标:为课题的全面启动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2、主要工作:

(1):宣传动员;

(2):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实验所需的原始资料;

(3)、确立具体研究课题名称,成立研究组;

(4):制定《齐天镇学校章程》;

(5)、确定实验工作目标,制定实验方案;

(6)、组织学习,培训实验工作的有关人员;

(7)、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01年5月—2003年12月)

1、工作目标:根据实验研究的目标和任务,扎实开展研究活动,积累实验研究资料,不断总结研究成果。

2、主要工作:

(1)、进行全员竞争上岗,按照聘任制要求,建立考评和聘任工作的机构;

(2)、制定《齐天镇学校全员考评量化表》,按照《量化表》对学校全员进行工作考评;

(3)、各实验研究小组制定实验计划,落实研究任务;

(4)、召开实验研讨会、现场会、规范实验操作,深入开展实验研究,积累实验资料。

(5)、形成阶段实验成果,并向全市推广。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结题阶段:(2004年1月—2004年4月)

1、工作目标:形成研究成果,课题结题鉴定。

2、主要工作:

(1)、完成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形成课题研究效果综合材料,(2)、整理各种资料;

(3)、编印研究论文集;

(4)、完成结题鉴定。

八、实验保障措施:

1、本次实验首批计划投入经费1万元,并采取多渠道增加实验经费,保证实验经费的投入。

2、改革现行的各项评价制度,建立与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系列评价机制。

3、广泛宣传,营造研究氛围,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各个方面,因此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各界都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4、设立教科室,充实有关课题研究的各类资料。

5、改革分配办法,把参与教育科研情况列入分配项目。

6、坚持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把实验研究和当前的课改结合进来,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7、坚持研究的例会制度,每月一次的实验人员学习会,每周一次的自学提高,两月一次的实验研讨会,让教师去讲、去议、去参与,使大家的研究信息得到及时的交流。

8、提供展示的阵地,加强信息的交流,各实验小组要丰富和健全自己的基础资料,学校除

争取向市级以上刊物投稿外,继续创办两个刊物《齐天教育》、《教育论文集》;每期举办一次经验文章评比交流,通过这些措施让教师不但交流了信息,还有了自己展示的天地。

9、设置系列奖励办法。把实验工作情况作为学术成果列入评优选模、晋级晋职的优先条件;每阶段设立实验工作单项奖;设立实验成果奖,分资料、学生成果、文章撰写与发表、研讨活动的承办等几个项类计入实验人员人头。

齐天镇学校

二○○○年九月十五日

下载河南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南省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河南省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支持实施河南省科技惠民计划,规范和加强河南省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 科技......

    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对象为高校、科研单位、公益机构,以及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包括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

    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管理办法(精选5篇)

    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2008-08-27 阅读次数:2900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是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

    班级管理改革方案

    班级管理改革方案 依据学校及外地地管理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纪律互等积极性相比拼并拥有好的未来及良好的基础与前途特设立以下方案。属实验阶段为,如有不足之处,将加以完善......

    河南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河南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草案) “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调整......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申请书

    申报类别:A基础研究B应用研究C软科学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申请书申报类别:申报领域:所在学校:团队带头人:研究方向: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申请日期:000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财......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书

    申报类别:A基础研究B应用研究C软科学D技术转移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书项目名称:申报类别:申报领域:申请人:专业技术职务:所在学校: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申请日期:001河......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加速培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大力增强高等学校原始性创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