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之时,“效益”这个当今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已经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正走向教育领域,为教育者所关注。有效教学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其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课堂变活跃了,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等方法主动去获取知识,教与学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如何在教学中多一份实在,少一份做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恰如其分的找到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结合点,是目前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有效性的把握需要教师起到导向的作用。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教学,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捕捉机会,激活思维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状况、学习状况,将课堂上的动态资源作适度的开发和有效的利用,及时地改变原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以促进预设目标的高效完成或新的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即时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信息,并施展自己的教学机智,让有效在教师的引领下自然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或受以往一些负迁移因素的影响,往往会生成一些片面的或错误的认识和见解。教师要积极捕捉这种动态资源,以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偏差,以发展的眼光理解这些信息的价值,引导学生自己去剖析,以错引正,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避免灌输,实现学生自悟。[案例1] 例题:360÷(180-90)=? 师: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生l:先算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面的除法。
生2:我认为还有一种算法,先用360分别除以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所得的商相减。
显然,生2所说的方法是受以往乘法分配律负迁移的影响产生的。这时,笔者并没有直接否定这种想法。而是放下原先的教学预设,让生l、生2分别板演。一会儿,生1已完成,生2抓耳挠腮做不下去了: 生1:360÷(180-90)=360÷90=4 生2:360÷(180-90)=360÷180-360÷90=2-4 师:这两种方法哪种正确?为什么? 生3:生1解法是正确的,生2解法是错误的。我能通过举例来证明,如12÷(2+4)=2,而用他的方法结果却是9。
生4:我也认为生2解法是错误的,因为该题是“用360除以180与90的差,商是多少”,而不是“用360除以180的商减去360除以90的商,差是多少”。生5:我认为生2是受了乘法分配律的影响而算错的,乘法分配律只在乘法中适用,除法没有分配律。
这时,每一位学生脸上都荡漾出开心的笑容。因为他们已经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从正反两个方面对错误进行了剖析,这样不仅可以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产生,而且还培养了思维的批判性,达到了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拓展应用,回归生活
重视拓展性内容的训练,能使学生的思维拓展、想象丰富,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探究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大有裨益。要搞好拓展教学,首先要利用好学习活动中的拓展内容,并针对不同的拓展内容决定拓展的程度,以达到科学有度地拓展,从而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高度,并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当知识和技能与生活实际相冲突时,我们更应该尊重和倾向于生活的现实,因为学是为了用,是为了学生的社会性回归。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学是为了回归到用,教学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在于如何学以致用,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本色,不再是抽象的条条框框,也不应是简单的机械重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是学科拓展的本意和要领所在,也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
三、梳理归并,纳入系统
教师应努力让学生掌握知识系统的结构,而不是零星的知识片断。教学中突出重点、掌握结构,让学生领会原理、融会贯通,可以避免知识庞杂而不得要领。同时,系统的知识是记忆的支柱,又便于联想和应用。因此,及时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出有关知识的一般结论,并结合必要的讲解,揭示这些结论在整体中的相互关系和结构的统一性,并纳入知识系统,这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
四、巧用方法,突破难点
所谓教学难点,一般多指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教学内容。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是优化课堂、提高课堂质量的重要举措。突破教学难点,其方法很多: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复杂为简单,或变生疏为熟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化难为易。实践证明,“对比呈现,口诀记忆”是一种突破教学难点的好方法。[案例2] 了解单位间的进率,是为了化聚单位,而化聚单位仅仅知道他们之间的进率还不够,为了更好地克服这个难点,笔者又进行了尝试——对比呈现,口诀记忆。
为了易于学生理解,将高级单位简称大单位,将低级单位简称小单位,这样一来,对比明显,而且朗朗上口:单位变大,数字变小,除以进率;单位变小,数字变大,乘以进率。如例题:18小时=()天。
问:单位变大还是变小? 答:变大。
问:你选择了哪一条口诀帮助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答:单位变大数字变小,除以进率。问:你觉得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几? 答:24。
问:算式如何?最后填几? 答:18÷24=0.75。
如此练习几次之后,学生独立地解决此类问题时,会习惯性地在自己的头脑里问出这样几个关键的问题来帮助自己思考。熟练了进率,熟练了口诀之后,学生自然而然会将这个过程简化成除以进率几和乘以进率几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解题的正确性,速度上的优越感也随之表露无遗。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位实践者的执著追求,尽管需要教师在这一领域内作出艰辛的努力、刻苦的钻研和反复的实践,但是只要从日常教学的每节课、每个环节做起,少些浮躁,多点耐心,少些埋怨,多点反思,养成追求教学有效性的敏锐意识,不断深入课堂进行教学的探究和实践,有效的课堂教学将不再成为空喊的口号而变成辉煌的现实。
第二篇: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98
更新时间:2012-6-5
热
【字体:小 大】
小学数学内容可划分为概念部分、计算部分和应用部分三大块,那么如何充分地教好这三部分知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概念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在计算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即三个注重教学策略,这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现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概念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
数学概念是现实生活中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的反映,它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石,是判断推理,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概念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计算题和应用题的教学。因此,加强概念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目前概念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小学生只习惯于记住背熟概念,缺乏深刻地理解,因而产生了小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不良后果;一些小学生对课本上的概念稍作变化便不知对错。比如:“分数根据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可分为哪几类?”许多学生回答为“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三种。”实际上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不能算作一种分法。同时,小学生复习概念时,不善于将一个概念和其相近的概念进行对比,因而缺乏一定的分辨能力。比如:小学生对于“扩大了”与“扩大到”、“中点”与“终点”等概念经常在作业或考试中混淆。加之小学生学习概念时,容易受负迁移的影响,缺乏一般情况与特殊情况下处理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概念上产生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比如:小学生由“5比3多2,3比5少 2”,错误地得出:“甲数比乙数多10%,那么乙数比甲数少10%。”的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概念教学中要创设学习情景,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加强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自我归纳、自我分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辨别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分辨能力呢?
1、重视过程、大胆创新。在概念教学中,如果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就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的概念一知半解、死记硬背。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地活动来体验和把握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要敢于创新,创设情景,想法设法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掌握来龙去脉。
例如:分数除法法则的教学,学生较难理解。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入手,列出:a÷b=a/b=(a×1)/b=a×1/b(b不能为0),即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2、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经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由于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一些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必须应用一定的学具和教具进行操作演示,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形成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数一数(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将三角形转化为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然后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学生记忆深刻,应用时容易掌握。
3、分析对比,加强分辨。一些概念只是一两字之差,但本质完全不同,学生常常混淆,因此,在教学这些概念时,必须将它们加以比较与对比,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既要看到它们内在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本质的区别。
例如:数位和位数的概念,学生往往容易混淆,可以通过举例加以区别,理解两个不同的概念。
4、联想举例、类比算理。一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作业中时常出错。对于这类问题,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联想生活实例,加以对比,从而类比算理,提高正确应用能力。
例如:教学a-b-c=a-(b+c)这一简便方法时,可以让学生联想小明第一次借了小亮8元,第二次借了小亮2元,现在小明有13元钱。让学生想一想,小明还钱的方式有几种?结果怎样?也就是小明可以一次一次地还钱与一次性还钱,小明剩余的钱数不变,即: 13-8-2 =13-(8+2)。
5、应用变式、深化概念。教学中如果就概念讲概念,不进行适当的变式,就会使学生抓不住概念的本质和关键,不能灵活应用。因此,在练习设计中,要充分重视“变式”题的设计。
例如:教完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后,为了加深理解,可以设计以下题目让学生判断练习:
(1)、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2)、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比圆锥体的体积大2倍;
(3)、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比圆柱体体积少2/3。
6、分析错例,提早预防。一些容易出错的概念在教学时,可以先出示错例,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错误原因,从而增强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例如:半圆的周长,学生很容易错误地认为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出图示,区别二者异同。
7、辨证思维。灵活应用。在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一般情况与特殊情况,明白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不能一成不变,使学生生搬硬套。
例如:计算分数加减法时,一般情况是先通分,然后相加减。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时,可以不必通分,采用分拆的方法进行解决。
8、题组训练,及时巩固。教学中,把容易出错的概念编成题组进行对比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例如:学完数的整除这一单元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下面各组概念的异同,这样不仅复习了概念,而且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及辨别。
(1)、整除和除尽;
(2)、偶数与奇数,质数与合数;
(3)、质数、互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二、计算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主要指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毅力、性格、习惯、方法等。在计算题中,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主要表现在缺乏浓厚的兴趣、认真的态度、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例如:一些计算题并不是学生不会做,而是由于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草率、不进行演算所造成的。因此,在计算题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题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学会要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然后达到算(估)得准确、迅速的目的。
(1)、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和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比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歌德巴赫猜想”,草稿纸就演算了几麻袋。通过这样生动典型的事例可以唤起小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2)、创设情景,激发计算兴趣。计算题比较枯燥,因此,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童话、游戏、比赛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3)、成立数学兴趣小组。成立数学兴趣小组,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数学讲座、速算、巧算比赛,从而使学生达到算得准、算得巧的目的,增强计算情趣。
2、培养坚强的意志。意志是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之一。
(1)、持之以恒、打好基础。小学生做计算题时,往往只满足会做而已,不善于进行必要的练习,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因此,在计算题教学中,首先要向学生讲明计算的重要性,然后提出具体要求,扎实训练好基本功。比如:可以让学生每天一练,及时督促、及时检查。
(2)、知难而进、不怕困难。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善于做或做不准稍复杂的计算、简算、估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然后对症下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看谁估得准”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知难而进、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3)、一丝不苟、全面考虑。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小学生的一丝不苟的品质。通过对作业书写的要求,使学生养成态度认真、书写规范、步骤完整、考虑全面的好品质。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一看、二想、三算、四演的习惯。所谓一看、二想、三算、四演是指:第一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第二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或有无简便方法以及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第三步进行计算;第四步进行演算,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建立病题卡的习惯。对做错的计算题,让学生建立病题卡片,可以起到预防错误再次发生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按病号、症状、诊断、治疗四个程序填卡登记。
(3)、口算和估算的习惯。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算,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可以通过口算训练、口算比赛等途径提高口算能力。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估算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三、应用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应用题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强应用题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应用题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弊端是:“就题论题”,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具体的解法教学上,造成了学生套公式、抠类型、生搬硬套、思路单一。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1、注重一个“路”字,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应用题教学要重点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除了让学生掌握常规的整数、分数、几何形体的应用题解题思路以外,还要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启发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思考方法。
(1)、类比思路。类比就是由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它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推理方法。比如:在低年级教学中,用学生生活中非常熟知的事理来类比应用题,就会是学生茅塞顿开,很快找到解题方法。
(2)、联想思路。联想就是由一事物引起对其它事物或概念的想象。一般分为两种方式:正面联想,如由要做的题目联想到以前已经做过的和这道题目相类似的旧题目及其解法等;反面联想,如由乘积联想到分解质因数,由“合”联想到“分”等。学生在作业中做题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不断联想的过程。
(3)、假设思路。假设就是通过假定某个条件或某种现象成立,所得的结果往往与题中的对应已知条件不符,从而寻找产生差异的原因,加以适当的调整,消除差异,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思考方法在解答条件较少与两个或多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时尤为常用;有时应用假设法也可以使难题变易或寻求最佳的解题方法。
(4)、转化思路。转化就是把题目中的条件或问题变换成容易解答的条件或问题的一种思考方法。一般多用于转化条件。比如:一些难以解答的比例应用题。可以让学生把比转化为分数,然后可以按照分数的思路来进行解答。
(5)、直观思路。就是借助图表或实验演示把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明了。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图表助解,就是解题时,先根据题意画出的线段图或适当的表格,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间的关系,很快找到解题方法;另一种是实验操作,就是通过实验、操作、示范的方法寻找解题窍门。
(6)、逆向思路。也称反向思路,是由后往前倒着想的一种方法。比如,在几何形体的面积或体积计算中,时常会出现已知面积或体积求其它条件的问题。同时,对于一些从正面难以入手的应用题,可以引导学生从反面想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7)、对应思路。对应简单地说就是量率之间的照应。在倍数、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经常运用。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量寻率,一种是由率寻量。教学中要重视对应的思想的渗透,要强调单位量的对应率,一般都看作是“1”,特别要引导学生重视单位“1”这个率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8)、定量思路。就是抓住题目中的一个不变量来寻找解题思路的一种思考方法。有时可以利用总数不变;有时可以利用一个部分数不变;还有时利用差值不变进行思考。
(9)、代数思路。运用字母或记号代替数字进行思考,即用方程解题的思路称为代数思路。一些逆向性应用题,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方程解,以提高小学生的应变能力。
(10)、多向思路。多向思路就是从多角度,多方向,应用多种知识进行思考,综合各种思路的一种思考方法。在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扩展思路,提高灵活思维能力。
2、突出一个“变”字,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1)、例题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教学例题时,要善于 引导学生变换题目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一题多变,从而使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透彻地掌握和理解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思路。
(2)、习题训练中进行多题一解。习题训练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全面思考,总结出一般的方法和解题规律,达到一法解多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教学中进行一题多解。复习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沟通相关知识,学会从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进行一题多解。
3、力争一个“巧”字,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思维能力。应用题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会解、多解,最后力争达到巧解,即寻求最佳的解题思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大胆探索,突破思维常规,巧解应用题,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比如:经常让学生解题后想一想,看看能不能简化解题步骤,进行巧解,久而久之,就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愿望,使其敢想敢创,提高探索、创新的能力。
第三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浅谈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浅谈
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那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
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过去,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可学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实施多种策略,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灵活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呢?下面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要有效利用教材,保证学生学习数学有依据。
教材是课程理念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新课程内容及编排方式都给我们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空间.那么,如何有效使用教材呢?
1.尊重教材。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才能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也才能备出高质量的课.2.紧扣教材。在教学时,要把教材钻研透,把握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围绕教学目标,抓住重点,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景图和例题,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探究。
3、延伸教材。在围绕教材进行教学时,如果能做到对知识进行延伸,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那我们的教学就真正达到了有效。
二、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保证学生学习数学有兴趣
首先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了学生的“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经常考虑怎样使我们所教的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学生真正学到数学知识。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使学生学到更深、更多和更广泛的知识。如果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和自主权,学生在课堂里的行为问题就会屡屡发生。
教师只有做到“心中有学生”,真正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创设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勇于把课堂“让位”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质疑问难,在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兴趣,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数学思想的衍生、数学矛盾的化解、数学结论的内涵,进而体验数学的真情真味,领略“无限”课堂,才会使学生学得更加主动。二 要重视教学的行为,保证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益
先说说教学目标吧!一节课下来,看一看自己所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定:(1)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能克服外界的干扰,聚精会神地听讲。
(2)学生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不是被动地听讲。能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勇于对问题进行探讨,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3)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基础知识,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高。
(4)学生有一定的课堂练习时间,有独立的解答和思考问题的时间,而且学生练习的正确率都很高。
(5)学生不仅学到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探索、创新精神得到了发展,也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
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如教学《铅笔有多长》,让学生测量了部分物体的长度后,问:你们现在还想知道什么物体的长度?一位学生脱口而出:老师,你的腰围是多少?其他学生哄笑并大声响应,老师一愣,显然这问题不是预设的,虽然这只是一名学生的要求,但问题一经提出,便众望所归。于是教师“将计就计”,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测量: 生1跑上讲台,拿着米尺,小心翼翼地围着老师的腰绕了一圈。生2:“可以用一张长长的纸条,对着米尺,把刻度画下来,当卷尺来量”,自己制作软尺,想得真绝。
生3:“干脆拿一根绳子围老师的腰绕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生4:“借老师的裤子量”,真大胆的办法。生5:“借老师的皮带量”。
这似乎是老师最倾心的方法了,刚想刹住,一位学生抢先说:“老师,我有更好的办法。我一拃有10厘米,只要用手量你腰围有几拃就可以了”
究竟什么办法最好?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寻找答案。“课标”倡导的三维目标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视角,课时目标的实现可以有四通八达的运行路径。“老师的腰围有多少”,这问题蕴涵着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既有现实性又带有一定挑战性。从老师愣住的表情,可以知道这决不是我预期的认知目标,但我捕捉住这意外生成的问题变为可贵的教学资源,殊途同归,达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我们可以看到,生成性的课堂,学生积极性很高,智慧得到充分展示。对于学生想出的各种测量方法,教师不以成人的眼光简单评判,“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用自己的速度学习数学”。当让孩子们用想出的办法在我身上折腾后,学生掌握的不仅是测量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依附之中形成和发展了。尽管耗去了时间,但收获的却是价值,真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三、要改革教学评价,保证数学教学方法有改进
教学评价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主要涉及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与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要求的那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它才会乐于学习。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让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对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的进步,调节教师的教学以及为家长提供孩子在校学习数学的情况等。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注意平时观察、改革考试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
2、对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的课堂行为的评价特别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在西方国家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然而在我国却很难推广。这里面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观念与认识问题,如学生观、评价观、感情分等;二是技术问题,即不知道怎样操作。要使学生评价达到一定的信度与效度,我认为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1.首先必须明确本校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评价指标。2.评价指标控制在10一15个,而且必须是具体、明确,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就能做出判断。3.尽可能收集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的信息。4.指标的产生尽可能广泛听取本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5.开学初就应把评价表发给每位教师,并告诉教师,在期末将由学生从这些方面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便于教师学会自我管理。6.尽可能每次让一个学生同时评价5门或更多门学科的教师。这样每班随机取样15名即可,以避免个别班主任集体作假。7.由于所有量表都有一定的风险,因此统计结果的处理需要谨慎。如不能给教师排名次,也不能当作发奖金的唯一依据。可以告诉每一位教师两个分数,一个是他本人的总分,另一个是全体专职教师的平均分。得分较差的教师可以用个别谈话的方式处理,或者对他们下个学期的教案进行规范管理。如果这些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生评教师的科学性就可以得到保障。经过研究,在学校采用学生评教师制度可以促进学校管理的校本化和民主化,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有利于改善学校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利于改善学生在学校时的心理环境。
四、要注重教学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等。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写数学日记,可以写对某一个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记述他们在课堂上探究的经历,还可以畅谈他们的新发现,更主要的是反思学习方法。学生写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探究的过程,一个反思的过程,一个创新的过程,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经过教与学的不断反思,数学教学就一定能向纵深发展,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第四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国培计划(2012)云南省小学数学农村骨干教师短期集中研修项目培训作业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几点策略
毕汉丽 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元马小学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已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在这改革的大潮中,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离学生越来越近了,离生活越来越近了,课堂越来越有生机了。然而,在欣喜之余,我也存在着许多的困惑,既有对教学的困惑,也有对改革的困惑。如何应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保障课改顺利前行呢?我认为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保障教与学的有效性
1、教的有效性。
指的是教学方法不仅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内容,应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简单地说,就是你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要有教学效益,不能为了使用方法而使用方法,诸如当前的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都应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采用,而不是为了追求这一形式而运用。因而,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即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2、学的有效性。
有效的学习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一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里所说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做作出来的,做作出来的积极性是被动的、应付式的,他不是学习者真实学习情感的流露。只有真正发自于学习者内心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促进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有效学习。
二是实实在在地体验学习过程。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学习者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体验过程,学习者只有在实实在在地体验过程中,才能感受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与脉络,才能体味到学习的三味,才能把知识一点一滴地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那些蜻蜓点水式地学习的人,是很难把握所要学习知识的核心的。
三是掌握学习方法是学习的首要。学习知识的过程不只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的点对点的学习,而是借助对某一个有代表性的学习内容的学习,以期达到对点所在面上所有内容的全面把握,这就是要求学习者不仅仅把学习的内容作为学习重点,更要把学会学习的方法作为学习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了相应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效率才能提高,学习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抓实基础,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一直在回避传统教学中的“双基”问题,好像只要一谈到“双基”就不是新课改了,把传统教学中的“双基”训练与新课改对立起来。可以说这是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曲解,正是由于当前存在着不同层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误读,形成了一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漂浮现象,不少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没有形成。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不是对原有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它应是在保持传统教学中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只有这样,进行的改革才会有根,才会基础,才能脚踏实地。因而,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不应忘记合作、探究的基础,如果失去了合作、探究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基础知识,那时的合作、探究只能成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形式而已,更何况,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自主、合作、探究都无法实现的。
为此,今后的教学中,应把“双基”训练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机的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双基”也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注重运用,有效地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
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是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应成为我们教学中关注的一个重点。
原有的教材与生活实际也有联系,但相对来说,那种联系是间接,或很牵强的,甚至是造作的。同时,原有教材在知识运用时,大量出现的都是封闭式的练习内容,模式化的思维方式。这时的运用,与其说是运用,还不如说是在进行简单化的训练,它只单纯地考虑到了如何达成数学学科学习的需要,没有考虑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数学学习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这种枯燥的运用,时间一长,不仅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也割裂了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处理好知识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封闭性与开放性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关系。
四、综合发展,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从一些学生学习反馈情况来看,我们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在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当前的教学中,更多的教师关注的是眼前的、短期的发展目标。可能很多人会说,我这没有错呀,但如果你站在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说,未免过于偏颇了。数学教学不应只关注到学生眼前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需要。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不能仅仅只教几个知识点,让学生会做题,考高分就行了。而是要把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也就是要授“渔”,而不是授“鱼”。
因而,关注学生的发展,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了相应的学习方法,这不仅能提升现有的学习效果,也能为他将来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把关注学生短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学生顺利成长。
以上谈的仅仅是我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策略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之,只有我们静下心来,力戒浮躁,真正为学生着想,我们就一定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五篇:初探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初探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是指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能够获得真正的发展,这是课堂有效与否的唯一指标。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达成最有效的教学?下面就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活用数学教材,让教学资源更有效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教师要学会“跳出教材教教材”,结合数学内容的特点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并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其实就是用数学知识解决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的复习时,我曾引入两条网上新闻:1.2007年中石化共进口原油1.56亿吨,比去年同期上涨7.8%;2.据最新数据显示,东风悦达起亚11月单月销量高达28,067台,同比增长实现195%。问:“从这二则新闻中,你知道了什么?这些新闻中还含有一些隐性的信息,你们能不能用百分数的知识将它们找出来?只列式不计算,小组合作完成。”学生汇报出不同的算式,通过分析知道哪些算式是正确的,表示什么意思。
二、合理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例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一个商店运进4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教学时先以故事导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小熊商店开张了,小猴子开着汽车来送货。它送来了4个箱子,每箱热水瓶12个,每个卖6元。这时小熊问小猴:“你带来的热水瓶一共可以卖多少钱?”小猴子犯了愁,忽然,从天而降了一位智慧爷爷说:“不要急,小猴子你能回答出下面的问题,就可以算出来了。”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就是求4箱可以卖多少元,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了新知的教学。
三、精心设计有效教学活动,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赋予学生以主体地位。”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参与中体验,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我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或图片,下一节课进行交流展示,这样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课前准备当中。课堂上,让学生交流展示,并组织讨论、探究,抽象出角的特征,然后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形象感知过渡到表象的建立。
四、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建构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例如,教学“认识小数”这一单元后,我安排了一节复习课。当复习到小数的读法时,一位学生问:“为什么小数点后面要分开读?如16.48,为什么不读成十六点四十八?”学生的问题出乎我的意料,我决定把问题抛给学生:“你们说为什么呢?”学生们低头沉思,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手了。“小数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为了区别整数和小数部分,所以小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必须分开读。”一位学生解释道。“因为小数部分的末尾加上0,大小都一样,如果按照整数读法就读不清楚了。比如,16.48如果可以读做十六点四十八,那么16.480就读作十六点四百八十,四十八怎么跟四百八十一样?所以,我觉得还是应该一位一位分开读。”“我发现从意义上来说这种读法也是不妥的。”还有一位学生说,“如16.16,整数部分的16表示一个十和六个一,小数部分并不表示一个十和六个一,而是十分之一和百分之六。”……经过学生的互动讨论,我也有了正确的解释,并及时进行了小结,这时学生一个个恍然大悟。当面对课堂中动态生成的问题时,只要教师善于抓住和利用好学生生成的资源,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有效教学构成的主要要素:
2.探究体验,发挥潜能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能独立完成、自主解决的问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让他们探究体验,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挥潜在能力。所以,教师在打造高效课堂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探究活动要有计划、有明确的目标
合理、有效地安排探究活动过程,是高效教学的保证。教师应该做好细致而充分的准备,列好活动的要求、步骤,明确所要达到的目标,避免随心所欲导致的高耗低效。
(2)让学生的智慧接受挑战
探究的内容必须让学生充分调用各种能力,“跳一跳,方能摘到果子”的探究活动对于学生充满挑战。教师应该立足教材的特点,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内容,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探求新知,发挥潜能,创造性地自主学习。
(3)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
当学生在解答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教师要有目的、有步骤地组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进行有明确责任分工的合作学习,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优势。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事先准备各种形状的三角形,上课后组织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提出的问题“你能把这些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吗?转化以后,能找出面积与原来图形的关系吗?自己能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安排小组合作,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研究,让学生在操作中有所感悟和体验,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结果证明:自己探索体验、同伴合作交流、亲历知识的形成所掌握的本领远胜于教师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思考、发现、应用和创造数学知识。
3.捕捉生成,演绎精彩
互动生成的课堂已成为教师教学的追求。课堂中,引导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思维碰撞后产生的火花,才是有效的生成资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勤于巡视,乐于倾听,关注学生的发展,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让课堂充溢智慧和精彩。例如,教学“可能性”时,学生已经明白了袋子里只有黄球,摸一个一定是黄球,不可能是白球;袋子里放5个黄球和2个白球,摸一个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这时,一学生自言自语道:“咦,老师经常会摸到黄球。”我眼睛一亮,灵机一动,就势引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通过讨论和实践,学生发现多放黄球,黄球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知道了可能性还有大小。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闪光点,把它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使课堂充满活力,收获的会是更多的惊喜。
4.合理评价,激活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可见,激励性的评价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在课堂教学中唯有以情促思、以情激智,方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在评价时应带着浓浓的情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你真行!” “没关系,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你的想法胜过老师!”……这样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学生敢说、敢做、敢问,形成学习和反馈的良性循环。当然,随便、单调和滥用的表扬就起不到激励的效果。教师要表扬有度、夸奖有理,善于捕捉学生身上随时闪现的闪光点,给予及时、恰当的肯定与激励,使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总之,为了真正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去反思、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演绎数学课堂的魅力。
有效教学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怎样贯彻落实有效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是新课程实施至今所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一、确定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成功,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要。例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有的教师往往忽视公式推导的过程,只重视公式的应用,学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尤其“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没有从学习方法上进行渗透。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将一个圆形纸片剪成若干等份,再拼凑,感受圆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接着让学生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长与圆的什么有联系、长方形的宽与圆的什么相等,从而得出了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可用πr表示,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用r表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的面积=πr2。这样,给学生提供了操作空间和思维空间,建立了有关圆面积的知识。
二、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优化教学设计就是从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上考虑,科学安排课堂教学,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学习的全过程。例如,“认识小数”的知识就来源于实际生活中的测量,在统一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可以用整数表示数量;二是测量中有剩余,不可以用整数来表示数量。因此,“小数”概念的建立就不能游离于动手操作之外,而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我问:“同学们记得哪些长度单位吗?哪些测量工具会有这些长度单位?想不想用这些工具亲自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请你们边量边填写表格。”
在测量的基础上,小组交流: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我同时强调指出:“在测量物体的长度过程中,有时刚好测完,可以用整数来表示;有时会有剩余,不可以用整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不可以用整数表示的情况。”板书课题——认识小数。借助这一活动情境,学生建立起认识小数的表象必然更贴近生活,更形象化。
三、活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致力于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特点,学生凭直观观察是完全可以看出来的,这也正是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直观图,让学生观察并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各有什么特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围绕自己的猜想,通过量、比、折、剪等活动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充分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对知识的理解深刻,充分感悟到猜测、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
四、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交往的有效性
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极大地提高教学交往的有效性。在教学中,要设法融洽师生关系,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例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教师让学生事先准备一枚硬币,上课时用商量的语气对学生们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抛硬币的游戏,好不好?”学生一听要做游戏,学习兴趣油然而生。这时候,教师详细地介绍统计的要求,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游戏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统计的方法。
五、适时激励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欢乐带给儿童,在儿童心里激起自豪和自尊,这是教育第一信条。”有一位学困生从前上课不听讲,不认真做作业。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有意识设计一个简单的问题“圆柱的表面由几部分组成”,先指名答,紧接着让他答,还错,全班哄笑。我马上制止说:“他刚才没听,听了准能回答,不信,再来一遍。”还是同一个问题先指名答,紧接着再让他答,答对了!我及时表扬他:“恭喜你,答对了!你真不错!”这下可把他乐坏了,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从此上课专心多了,发言也积极了,作业也能交了。在总结会上,我充分肯定了他的进步,自信和幸福的笑容荡漾在他的脸上。
要实现有效教学,需要研究学生原有的认知准备和情感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学习的兴趣、动机的激发以及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的运用。这样,学生不仅得到知识的建构,还有内心精神世界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