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来------太阳照常升起影评

时间:2019-05-13 21:34: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代人来------太阳照常升起影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代人来------太阳照常升起影评》。

第一篇:一代人来------太阳照常升起影评

一代人来,一代人去

——《太阳照常升起》导演论方向分析

相对于西方的制片人制电影工业模式来说,国内的大部分电影基本还是导演中心体制。导演个人的思想深度、拍影风格、个人诉求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对影片最后的成型起到一定影响,姜文就是这样一位富有个人印记特色的导演。

虽然姜文本人是学表演出身,但是其对事物独特的认知视角使得他的影片有一种另类的美学特色,杂乱无章的思绪、无厘头的黑色幽默、指桑骂槐的讽刺、魔幻与现实自由切换、随手拈来的象征隐喻等等等等都使得他的影片在影坛上有一席之地。也许正是出于他学表演的经历,让他对生活有着更高层次的理解,面对现实的一些无奈和彷徨姜文是用一种高姿态的自嘲来予以抒发,偏重口味的台词脚本配以一本正经的戏剧化表演,让观众忍笑不俊的同时也若有所思。

在《太阳照常升起》之前姜文还有《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两部影片,前者让姜文享誉海外,后者却将他本人推向——“为期五年不准以导演身份拍摄电影”的深渊。《阳光灿烂的日子》抒发的是青少年的成长迷思与情感紊乱,《鬼子来了》讲述的是整一个民族整个最基层民众的心理缺陷和人性的丑恶。这两部电影很难说有什么高低,视角的不同使得影片涉及面有所变化,纵使再多的隐喻象征也遮盖不住电影里面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和事赤裸裸的反讽和调侃。姜文是在以电影在向我们展示一个人一个群体一种人一代人的心理情感变化心里历程的“苦难”史,这些电影能轻而易举地带走我们观影人一些唏嘘感慨。从这方面说,姜文是一个合格现代意义上的作家导演。韩三平表示,所谓“作家电影”,是生活阅历丰富,对社会具有深邃洞察力和卓越表现力的作家(也包括部分导演),在现实生活中捕捉到为大众广泛关注的生活热点、社会话题,用质朴的电影手法加以表现。姜文把他所理解的生活状态他所看到的人性变化用自己独特的讲述方式讲述给我们听,于事于人都值得喝彩。

《太阳照常升起》的票房只有惨淡的两千多万,与其成本的六千多万亏损了四千多万。其人物综述法、肆意安排的多线错综的时空剪辑风格以及过多的隐喻象征手法下的电影留白让无数观众入坠云里雾里一般百思不得其解。很多人将这部电影归之于艺术电影的范畴,我觉得这样的一种划分是不负责任的,不能说票房差、观影受众面小、艺术手法超前的电影就一定得是艺术电影的范畴,艺术电影重在对于艺术的影像化表达,而很显然的是,姜文在创作《太阳照常升起》的时候并没有过多的去设想要怎样怎样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表达自己对电影语言的创新和发明,他在电影中使用的独特手法都是自我情感的一种抒发,电影展现的也是人与人之间心与心之间的无法理解无法名状的一些情愫以及人性中一些隐藏至深我们不愿去狠心面对狠心揭露的东西。姜文的电影是对生活的一种变相表达,如果就因为看不懂的人多票房差就简单的将他的电影归结于艺术电影的大范畴不仅是对姜文本人以及姜文的电影的不负责任,更是对艺术理解的不负责任。

近几年,姜文继续地以自己独特的电影视角观察生活再现生活,《让子弹飞》以及随后上映的《一步之遥》都将为他自己代言。

巴黎《电影手册》发表F.特吕弗的论文《法国电影的一种倾向》。提出“导演应该而且希望对他们表现的剧本和对话负责”的“作者电影”概念。他认为,一部影片的真正作者应当是导演;影片应当明显体现导演的个性;导演应当象作家一样,通过他的所有作品表现他对生活的观点;一个导演的作品的价值是由他一贯表现出的思想和艺术特征所决定的。姜文这个人本身,我愿意并乐于称之为作家导演,但是,关于他的电影本身,我更倾向于说为是对现实的变相表达,我更愿意去说他的所谓的艺术电影他的所谓魔幻风格超现实手法的电影是一种变相的现实主义电影。

第二篇:太阳照常升起影评

《太阳照常升起》影评

《太阳照常升起》是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为故事背景的。和我们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相比,在那个时代人性受到了更多的压抑。作为九十年代末期出生的我们,对那个年代的认识基本是空白的,而《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片子让我开始了解那个时代。

故事分成四段:疯、恋、枪、梦。按时间顺序应该是“梦、恋、疯、枪”,“梦”是“疯”和“恋”的前奏,诠释前面“疯”、“恋”所产生的疑点。

疯:周韵饰的房祖名他妈因一个梦而去买了双鞋丢失后成美丽的疯女人,然后一系列的疯狂举动—最后悄然失踪。为了儿子的正常生活、为了追随“阿辽莎”,疯妈异常地穿上四兜军衣同儿子来一场儿子并不知情的告别!嘱托儿子去迎接下放改造的新人,自己选择悄然离去„„画面上只出现河面漂浮的军衣、裤和那双失而复还的鞋。让潺潺流水带走一切痛苦,留下无尽思考!

恋:梁老师是众多女人仰慕的对象,但梁老师清高矜持的个性压抑了自己。老唐的处世哲学则不同,时不时和林大夫偷一把,帮梁老师写检讨书洗清罪名,这些都体现出在那个特殊背景下的适者生存法则。梁老师弹唱美丽的梭罗河,老吴高唱万泉河,两手歌体现的格调完全不同,在唱高调的时代,梁老师无法适应自然被淘汰,最后选择上吊自杀,他死还面带笑容„„

枪:其实枪可以代表尊严,黄秋生的自杀其实也是姜文小小的陷害,姜文不仅没有道歉,还叫他招认,姜文抢走的是黄的尊严,甚至连物化的枪也要要走,黄最后选择用自己母亲送的东西,用不可能被夺走的生命,换来最后一丝抵抗与守护自己捍卫自己。黄秋就说了一句“枪可以拿走,但带子留下,那是我妈送的”,我就知道他要自杀了。

梦:全片的开头,也是这部电影的关键所在,大漠里两个女

人骑着骆驼在行走,都是去见久别的爱人,但等待这两个女人的却是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个身怀六甲一言不发的周韵,一个正在不停讲述自己和老唐恋爱史的孔维,她们在一个分叉口分道扬镳。周韵向右走,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的结果却是她丈夫战死沙场的噩耗。孔维向左行,走到一个“尽头”牌下见到了自己的爱人老唐。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是 的,压抑的年代过去了,太阳照样

生起,太阳照姜文的模样升起。但曾经的太阳却一去不复返地湮没了,曾经的纯真爱情,曾经的理想与激情,曾经萌动的青春岁月,都伴随着新的冉冉升起的太阳而彻底湮没了。

第三篇:《太阳照常升起》影评

《太阳照常升起》影评

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观看了《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呕心沥血的一部作品,具有深层的社会写实意义,具备艺术特质。影片试图向观众展现导演(姜文)的内心世界,某些电影乔段甚至让我们窥视到导演私密之处。色彩绚丽,景观跳换跟梦境一样,这是看完整部影片后的整体感觉。看似没有什么逻辑关系,却总能让观众不自觉的侵入导演思想深处的“乌托邦”。

支离破碎的结构,梦呓般的对白,姜文魔幻现实主义的新作十分地费解,但即便是看不懂剧情,仍然不会影响观众的兴趣。影片始终情绪高昂,这些情绪是能够感染观众的。满溢的色彩,飞繁运动的镜头,剽悍的想象力,处处流淌着的幽默感,使人内心荡漾着笑声而不是放肆出廉价的爆笑。久石让的配乐,军号和枪声,不断重复着雄壮的力量。

在一种宁静的环境下看完了《太阳照常升起》,似乎心中的疑惑随着影片的前行而层出不穷,而随着最后一声痛彻心扉的呼喊,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人性的闪光,世界是“零”,而真性情是“一”,没有了“一”,一切都是“零”。在这样的一种喧嚣的世界中,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零”的诱惑,这个“一”越来越淡,在一种欺骗与自我欺骗的境地中,掩盖了多少作为人最本源的真性情,只有在出生和死亡之时,才能将这种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对于影片中的两个人物的离世我并不觉得悲伤,反而觉得是一种境界的升华,浮浮碌碌来世一遭,除了给世间增添一两笔的色彩,还留下了什么?生命究竟能承受多少重量,曾经认为生命很脆弱,其实生命更是坚韧的之时因为一种不自然的埋没就显得很茫然,不能说我真的完全领会了这部影片的内涵,而只能说,看完之后觉得很沉重,剧情很紧凑,最重要的是里面有很多内容需要自己的理解思考,整个片子看下来,不知道为什么心情会这么压抑,虽然在网上也看到了许多影评说里面有多么多么滑稽,当演到母亲上树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可笑,相反,我觉得她很可怜,一种怨气夹杂在那样的爱中,复杂却真挚,疯,亦有疯的好处,最真最善之处她敢表露,爱,不仅仅埋藏在心中,而且能够执着的表现出来,活得真切,活得洒脱。生命在于真实,生活在于真性情,生存在于真诚!

影片结尾一切都复舒了:“疯妈妈”活了,在风驰电掣的火车上分娩着自己的儿子;工人小梁死而复生,在珙火与美酒的人群中狂欢;唐老师正和被偷情的妻子举办盛大婚礼。蒸汽火车,急弛中停止:在通往生活的轨道中,一个坦身在鲜花丛中啼哭的生命诞生了,新的希望开始了。也许,快乐就会像那个调皮的太阳,会在某一天,像皮球一样从地平线弹起。那时候,我们都在狂欢。只有一个人站在高高山岗上,呼喊:“阿辽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

太阳每天照常升起,在太阳下,生命诞生,然后毁灭,爱情,理想亦然。生活继续,人类依然乐观生存,充满着希望。。

第四篇:《太阳照常升起》影评

叙事实验、意象拼贴与破碎的个人化寓言 ——评《太阳照常升起》的创新与问题

陈旭光

任何艺术都有一个接受或消费的问题。在严格的意义上说, 缺少艺术的流通、接受、消费这一环节,艺术是不完整也是不存在的。正如萨特所言“鞋匠可以穿上他自己刚做的鞋,如果这双鞋的尺码符合他的脚,建筑师可以住在他自己建造的房子里。然而作家却不能阅读他自己写下的东西。”具有工业生产和商品消费性质的电影何尝不是更加如此!的确,真正只为自己创作的艺术家是没有的,真正停留在创作完结阶段的艺术作品也是不存在的,即使艺术家主观上为自己创作,是自己“白日梦”的升华。因而,电影工作者创作出电影作品并不意味着艺术生产活动的完结,恰恰相反,这既是一个新的艺术创造活动的开始,也是意识、思想、价值、资本等再生产的开始。

在一定程度上,《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偏离上述艺术常规的率性任意之作,是一次对电影生产常规的有意无意的冒犯,一次自我的抚摸,一次梦呓的呢喃和飞扬(按姜文自己心仪的说法就是high),尽管姜文其实也很在乎票房,也想对投资人投桃报李。

在我看来,对这部极为独特的电影来说,懂或不懂,或者说是否一定要把四个故事里面的人物关系用一种常规的合乎世俗逻辑的方式加以钩连(甚至去猜测诸如姜文是否杀死了自己的儿子,以及一一破解那些琐碎密集的或有意或无意的繁琐意象之含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应该把这部电影置于姜文的创作,置于整个社会文化语境中去加以解析,为何出现这样的电影?有什么样的个人的或集体的意识形态症候?我尤其认为,这样的电影出现在票房至上的今天,它的尴尬,它所引起的猜谜和争议的意义——可以引申出很多关于电影的艺术与工业的矛盾、作者与大众、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等电影基本问题的思考。而这样的意义已经超出了电影本身。

一、结构与叙事:创新与限度

在我看来,《太阳》最引人注目的创新在于姜文对一种他从未用过的“分段叙事”结构的运用,虽然这一结构在电影史上并不鲜见,但对于姜文,无疑有创新和突破意义。因为无论是《阳光》还是《鬼子》,结构都是单线的,前者是以马小军的经历和心理为核心展开故事叙事,后者更是一个完整的线性故事(整个挂甲屯的人们卷入一件突发性事件的始末)。而对《太阳》来说,是四个故事的并置。这四个故事分别是所谓的“疯”、“恋”、“枪”、“梦”(好像是姜文自己的概括),这四段都通过字幕的方式明确厘清。前三个故事发生在1976年,第四个故事则发生在1958年。

回首中外电影,不难发现,从二十世纪后半世纪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一种电影的“分段组合”式叙事结构蔚然成风,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电影叙事艺术 新动向,例子可以举从《机遇之歌》、《薇洛尼卡的双重生活》、《情书》、《滑动门》到《低俗小说》、《暴雨将至》、《罗拉快跑》、《通天塔》等,甚至在中国也出现出了《爱情麻辣烫》、《苏州河》、《周渔的火车》、《英雄》、《孔雀》等分段叙述的“移植”或“变种”。

“叙事”是人类认识和表述世界与自身关系的一种基本途径,是指在时间和因果关系上有着联系的一系列事件的叙述或者符号化再现。麦茨曾指出,电影是一种会讲故事的机器。在电影叙事形态上,分段组合叙事结构与传统的电影叙事结构有明显的差异。传统的电影叙事结构以因果律和必然律为基础,在电影叙事的形态上,具有一致性和透明性。而在分段组合的电影叙事中,结构的各个部分之间是独立的甚至是对立和互否的。所以,分段叙事结构背后的主体意识应该是以偶然、无常、悖谬、存在主义式的荒谬、荒诞,因果链条的断裂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观为依托的。

《太阳》第四段既是大结局,更是大开端,显然表达了姜文对人生无常、命运偶然、存在荒谬的了悟。一边是浪漫和狂欢,一边是无法为人知的撕心的痛苦。两个女人曾在一起走过沙漠,而因不同的爱情、命运而分开,走向尽头或非尽头。火车开过狂欢的人群时,时间空间又交织在一起。第四段也是一个在视听觉上达到狂欢化高潮的尾声。这个尾声试图把前面三段留下的种种关系在此澄清,试图把那种各自为政的分段叙事结构画上了一个华丽灿烂的圆圈。无疑,如果把第四段放到第一段叙述的话,剧情会好懂得多。当然,那种悬念的效果就会差得多。

第四段的狂欢式出场,是对前三段叙述的一次大缝合。在如梦如幻的狂欢中,解释了诸如:疯妈为什么发疯?她有着怎样难为人知的哀痛?小队长从何而来?唐妻为什么出轨(从浪漫跌落到平庸)?梁老师为什么忧郁为什么自杀(他在第四段中是何等的欢快俏皮浪漫!)?等问题。

从姜文在这部影片中首次实验的分段叙述的结构看,姜文是力图创新并超越自己的。1994年,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与以分段叙事声名鹊起的《暴雨将至》同时参加威尼斯电影节。前者获金狮大奖,《阳光》只有夏雨获得演员奖。影片的分段式圆形叙事结构估计会对他产生刺激和影响。

但在这种结构已经很普遍,已经成为“公器”的今天,姜文的结构探索并没有太多的实验性意义和创新价值,相反内涵和表意可能更为重要。

其实,如果把第四段放在第一段之前,如果我们不要被第一段中过多的神秘意象所迷惑,从叙事结构来说,《太阳》的线性时间逻辑还是非常清晰的:

1958年的时候,孔唯和周韵在西北偶然相遇,她们都在寻找爱情,但结果却两相迥异:孔维寻找到了浪漫姜文,然后是婚礼狂欢,周爱的人却牺牲了,她在恰好飞驰过婚礼狂欢的人群的列车上生下了房祖名。周韵带着儿子回到农村,但因为失落而仍然痴迷于对爱人的怀念,以至由于极端痴情而精神状况不稳定。同时,姜文回内地与黄秋生在学校工作,黄秋生被卷入摸屁股事件,姜文情人陈冲爱上黄。最后黄秋生上吊自杀。姜文则被下放。刚好下放到了房祖名所在的村落,此时房祖名母亲神秘失踪。姜的妻子孔维,则与小自己20多岁的房祖民发生了性关系,姜文最后开枪打死了房祖民。

也许,这就是故事的全部?!就此而言,故事的结构与总体叙述并不复杂也不是太难懂。但要命的是,这四段叙述风格似乎很不统一协调,连配乐的风格都大相径庭,像是不和谐的变奏,拼贴感很强,每一段都像是独立的即兴小品。不用说,姜文的前两部作品无论风格还是叙事都是基本统一的,但是《太阳》却有点率性自由,信马由缰,因为方向太多太杂而没有了方向。很明显,影片有意 无意任意地设置过多的偏于私人化的意象,是这部电影让人费解的最根本的原因,结构倒在其次。

二、寓言与个人化意识形态

我们说,理解《英雄》、《十面埋伏》可以“离开”张艺谋,但要理解这部电影,离开姜文本人是不可能的。这也许就是这部票房不佳很小众的“作者电影”与大众电影的区别。毫无疑问,对这样一部具有明显的“作者电影”特征的电影的解读,不能脱离开导演姜文,正如他在导演自述中说的,“每一部电影,都是创作者生命中的一部分。”

不妨说,整部电影就象姜文做的几个梦,就是姜文私人梦幻和个体童年的影像化呈现。影片中有大量的姜文个体记忆的留影,而这些梦或记忆并不都具有能够引发普遍共鸣的意义,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太阳》比之于《阳光》、《鬼子》,是大踏步地往个人化(一种“恶劣的个性化”?)的迷宫里深陷。

《太阳》无论在姜文创作的出发点和某种刻意追求的“匠心”而言,还是在影像的表现风格形态上都非常接近梦。众所周知,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现实的、具象的材料而营造出非现实、非逻辑的情境,就像以表现梦境著称的西班牙著名画家达利把各种在世俗生活中完全不可能并置的东西并置在一起。姜文正是以他非常私人化的个人生活经验创造了这部影片,因此从某种角度说,对这部影片的读解也是对姜文成长的心灵史的揭秘。电影中很多意象(人、事、物),显然都是姜文成长历程中亲见亲历过,或者说是以做“白日梦“的方式幻想出来的。姜文自己也说,“在拍之前,我就已经在脑子里看到了这部电影。这个电影似乎本来就存在着,只是我把它找了出来。那种感觉,就像梦一样,是那样的久违而又新鲜。”

最像梦的无疑是第一段和第四段。第一段中,疯妈的怪和不可理喻的行为举止乃至不凡身手,都似真似幻,还有那个是人非人、似鬼非鬼的李叔、梦幻般石头洞屋中的种种古怪情景,都在提示或营造着一种超现实的梦境气氛,但影像却是相当的清晰。

在最后一段(这一段比之于其他几段更是被导演直呼为“梦”),有一个镜头极有隐喻意味:一边是具有梦幻感效果(而非写实性效果)的众人狂欢、烈火焚烧,一边是姜文正躲在一边悄悄做美梦。这真是“庄生晓梦迷蝴蝶”,不知是蝴蝶梦到庄子还是庄子梦到蝴蝶了。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极富寓言性。所谓寓言性,正如弗 •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中指出的,“在传统的观念中,任何一个故事总是和某种思想内容相联系的。所谓寓言性就是说表面的故事总是含有另外一个隐秘的意义,希腊文的allos(allegory)就意味着‘另外’,因此故事并不是它表面所呈现的那样,其真正的意义是需要解释的。寓言的意思就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重新讲或再写一个故事。”

从某种角度说,《太阳》的让人费解猜谜,所引起的懂与不懂的争议,正是因为故事太多,每个故事的呈现又是那样的像“梦”,那样的具体而微却又怪诞而超现实,而每个故事以及每个故事中那些令人目眩神迷的意象似乎都另有寓意,你必须要“从思想观念的角度重新讲或再写一个故事”。这当然使得对影片的解读变得像猜谜了。

在我看来,《太阳》的似真似梦的超现实表现,使得这些故事接近于庄子寓言的风格:“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但是,庄子的寓言是通俗好懂 的,而姜文的寓言,则比庄子要难懂好几倍。因为很多意象的真确寓意以及意象之间的真确关系,恐怕连姜文自己都说不清。

我觉得,姜式寓言的致命问题有三,一是寓言过于个人化了,二是寓言结构稍嫌复杂,最要命的是导入寓意的障碍(意象)过多,太密集。三是想表达的寓意过多了。

在这部影片中,姜文太做,太较劲。他仿佛憋了一股劲,太想把他曾梦到过、经历过、想象过的人、事、物,以及他对一些经典电影桥段的学习感悟全部容纳到影片中,跨时代(从1958到1976)、跨中国地域(东、南、西北),跨各种电影风格(现代、后现代、超现实、写实主义),更不用说那些随时可以让人联想起来的经典电影片段(《阳光灿烂的日子》、《低俗小说》、《地下》、美国西部片等等)-------总之,姜文借助电影表述自己的欲望太强。

三、“二元对立”:人物与人物关系

《太阳》的人物关系颇为复杂但有规律可循。小队长与唐叔是否父子关系就已经见仁见智,引起很大的争议了,但我觉得更有探究价值的是影片中几对人物之间的某种隐含的关系。罗兰 巴特曾谈到过他对“二元对立”的热情,他说,“就像一个魔术师的魔杖一样,概念,尤其当它是成双成对的时候,就建立了写作的可能性。”不难发现,《太阳》中的人物设置常有这种两两相对的二元对立的特点。

当然,只能以推断的方式来猜谜:小队长与唐叔是不是前世今生或者少年与成年的关系?疯妈与唐婶是不是一个人的两面(类似于“维洛尼卡的双重生活”?)唐叔与黄秋生又是一对什么关系?

在姜文的个人电影谱系中,《阳光》与《太阳》有着明显的承续关系。这部影片中房祖民扮演的小队长则不无马小军的影子,但显然已经过了马小军那种“强说愁”式的青春期烦恼,带有更多的对疯妈的责任,得不到母亲对缺席的父亲的那种情感的苦恼,对父亲的神秘向往,一种“无父”的莫名痛苦,这些情感或意识因素无疑是马小军形象的极大深化。在我看来,小队长是影片中难得的一个非扁平的,有时间长度和性格变异的复杂人物,他的一脸迷茫单纯和苦恼烦躁,“一根筋”似的对“天鹅绒”的执着,都让人能感受到他的复杂和立体,这是一个来自于经验现实的,“颇食人间烟火”的形象,比之于其他人物,这一形象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这个形象是对中国电影形象画廊的一次丰富。

而从小队长到唐老师,是否也代表了人的成长?如果这样说的话,姜文之枪毙房祖民,则是与自己的懵懂少年告别了。也许,房祖名与唐叔,都是姜文自己的一面,一者是经验的,所以真实动人,而另一者是想象的、欲望的,徒有潇洒之外表,实则悲凉而虚空,也缺少性格深度

姜文这一形象从第四段到第二段和第三段的一个最大的变化是浪漫的丧失。原先的姜文,置身于西北大漠,设置路标,朝天鸣枪,把妻子的肚皮比作天鹅绒,可谓超级浪漫(是五八年那个浪漫时代的留影或投射?)但浪漫之后则是庸常、无聊、偷情。下放之后则在山野里皮革戎装,“雄姿英发”、漫游打猎,当“草头王”,弹无虚发。这或许折射了姜文这一代人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抑或是英雄不见容于时代的落难和无奈?

黄秋生扮演梁老师颇富内涵,虽然还显得单薄平面,以至于使得他的死不明不白,留下太多悬念。也许,黄秋生和姜文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两面:一个是清高、内敛、自持,自我压抑,一个是自傲、狂放、放任、纵情。也许,梁老师 又是唐老师的另一面,梁老师内向害羞还可能性无能,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有恋母情结,他唱的歌就是表达对家乡母亲河的思念之情的。当唐老师对他的枪(枪是母亲给的)感兴趣时,他给自己留下了枪带,有人认为枪带正是脐带的隐喻,所以,黄秋生用枪带吊死了自己,带着微笑,回到母体(他的自杀是一系列的仪式性镜头)。

《太阳》留下了一系列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很可能隐秘曲折地折射了姜文少年时期对女性的不同想象——纯男性视角的想象:一种是如疯妈那样美丽而忠贞,但却敏感而神经质,充满着永远琢磨不透的神秘感,一种是陈冲演的那种似乎整天都湿漉漉、浑身透着性感和骚劲的荡妇,当然也有给黄秋生打电话的那种丑陋而可怕,会给少年留下性心理障碍的悍妇。

四、观影角度的一点反思:创新与张力

如果把《太阳》置于姜文电影的谱系中去,不难发现姜文卓异的创新能力,他的几乎每一部电影,都是多年磨剑,厚积薄发,从《阳光》到《鬼子》,到今天的《太阳》,他都在一步步不断超越自己。难怪有人说,单凭姜文拍过《阳光》、《鬼子》两部,他就可以当之无愧地在中国电影史上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太阳》与《阳光》的关联无疑更为密切,不仅因为时代背景,不仅因为少年心理,也不仅因为某种唯美抒情和超现实的风格,里面好个镜头拍摄的运动性和仰视角度都几乎如出一辙(如算盘抛起与书包抛起,房祖名游泳与马小军在游泳池)。《太阳》所传达的时代记忆特征极为明显:苏联歌曲、《怎么办?》、军装、部队、戈壁、火车、大生产、操场电影、抓流氓、红色娘子军、最可爱的人、工分、算盘------姜文对时代显然是有着某种反思意向的,比如性压抑与人性的扭曲、文化的惰性和对人的格式化(异化),但这种反思意象因为具有唯美情调的风格化表现和让人如猜谜般费解的情节结构而退居次要地位。另外,更为超越性的哲性思考,也使得反思意向向着更为深刻的层次超升。尤其是第四段,有着明显的佛教气息(有时又似乎不无存在主义意味),两个女人在骑着骆驼在红色山脉和大雪纷飞的白色天地中的行走絮叨,经历并感悟着人生的偶然、无常。当然,她们是被一个更大的感悟参透者——姜文所操纵的梦幻人物。今天的姜文,比之于《阳光》时期的姜文,显然是长大了,沧桑多了,人生悟道也多多了。

姜文创新的野心、勇气和才力都是绝对超群的。与前两部影片相比,《太阳》的结构复杂了,叙事多元了、人物类型多样了,主题意蕴更是丰富复杂了。

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姜文通过复杂的叙事结构,表达了极为复杂的主题意蕴,诸如成长的苦恼、寻父的焦虑、对成熟女性的欲望投射和征服欲,英雄情结、枪或性的崇拜、对浪漫消逝的喟叹,以及理性层面上的对时代历史的反思批判,对世事无常、命运轮回的参透,存在主义意味的人生感悟,等等。这些复杂的、多层次的主题意蕴的细密交织,增加了影片读解的难度。这是姜文对自己的超越,也是超越过度之后几乎无法避免的尾大不掉。

毫无疑问,电影的魅力在于对观众个体潜意识或集体无意识的挖掘。观众与银幕的共鸣往往是因为电影中人物所披露的深层潜意识与观众发生共鸣,或是一种遥远的原始记忆、青春记忆、历史记忆的被唤醒。也正因如此,电影的接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充满着对话与潜对话。

观影过程是主动性与被动性互动的张力性过程。观众既是被动地接受,也是主动地选择,观影是在被动与主动之间发生的。借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型心理”理论,外部世界与人的内在世界都是力或场的结构,当这两个力或场的结 构相对应时,会发生顺应与同构的心理运动,其运动的结果,两个力或场的结构就交感契合,融合一体。通俗点说,真正好的电影,既不能让观众什么都知道,太俗套太无内含个性,也不能太让观众陌生费解以至于猜谜,应该使观影过程中的顺应/同化、主动/被动达成一种饱满而恰当的张力。

而在姜文这部极为个人化的影片中,这种对话的可能性,这种可能的饱满充足的张力,被导演过于复杂求深的主题意向,复杂的结构,过多的个人化私人意象阻断了。电影的进展成为姜文的梦幻私语,观影的过程则成为紧张疲劳不堪的单向的解谜猜谜过程。观影接受过程中主动性与被动性之间的张力平衡被打破了。

从观影接受的角度看,这或恐是《太阳照常升起》遭遇票房滑铁卢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第五篇:太阳照常升起影评

《太阳照常升起》影评

《太阳照常升起》是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为故事背景的。和我们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相比,在那个时代人性受到了更多的压抑。作为九十年代末期出生的我们,对那个年代的认识基本是空白的,而《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片子让我开始了解那个时代。

故事分成四段:疯、恋、枪、梦。按时间顺序应该是“梦、恋、疯、枪”,“梦”是“疯”和“恋”的前奏,诠释前面“疯”、“恋”所产生的疑点。

疯:周韵饰的房祖名他妈因一个梦而去买了双鞋丢失后成美丽的疯女人,然后一系列的疯狂举动—最后悄然失踪。为了儿子的正常生活、为了追随“阿辽莎”,疯妈异常地穿上四兜军衣同儿子来一场儿子并不知情的告别!嘱托儿子去迎接下放改造的新人,自己选择悄然离去„„画面上只出现河面漂浮的军衣、裤和那双失而复还的鞋。让潺潺流水带走一切痛苦,留下无尽思考!

恋:梁老师是众多女人仰慕的对象,但梁老师清高矜持的个性压抑了自己。老唐的处世哲学则不同,时不时和林大夫偷一把,帮梁老师写检讨书洗清罪名,这些都体现出在那个特殊背景下的适者生存法则。梁老师弹唱美丽的梭罗河,老吴高唱万泉河,两手歌体现的格调完全不同,在唱高调的时代,梁老师无法适应自然被淘汰,最后选择上吊自杀,他死还面带笑容„„

枪:其实枪可以代表尊严,黄秋生的自杀其实也是姜文小小的陷害,姜文不仅没有道歉,还叫他招认,姜文抢走的是黄的尊严,甚至连物化的枪也要要走,黄最后选择用自己母亲送的东西,用不可能被夺走的生命,换来最后一丝抵抗与守护自己捍卫自己。黄秋就说了一句“枪可以拿走,但带子留下,那是我妈送的”,我就知道他要自杀了。

梦:全片的开头,也是这部电影的关键所在,大漠里两个女人骑着骆驼在行走,都是去见久别的爱人,但等待这两个女人的却是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个身怀六甲一言不发的周韵,一个正在不停讲述自己和老唐恋爱史的孔维,她们在一个分叉口分道扬镳。周韵向右走,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的结果却是她丈夫战死沙场的噩耗。孔维向左行,走到一个“尽头”牌下见到了自己的爱人老唐。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是 的,压抑的年代过去了,太阳照样生起,太阳照姜文的模样升起。但曾经的太阳却一去不复返地湮没了,曾经的纯真爱情,曾经的理想与激情,曾经萌动的青春岁月,都伴随着新的冉冉升起的太阳而彻底湮没了。

下载一代人来------太阳照常升起影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代人来------太阳照常升起影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太阳照常升起》[范文模版]

    评《太阳照常升起》 中国电影里,我最爱的一部就是姜文导演的《太阳照常升起》。我爱它的解密快感。 这部影片拍摄于2007年,由英皇电影和太合联合出品。影片耗资一千万美金,历时......

    关于《太阳照常升起》五篇范文

    片简评 东方文化周刊 以姜文的水准,大多数人对他的新作都抱以坚定不移的期待,然而这部新作与姜文以前的电影风格截然不同,跳跃的节奏、跳跃的故事、绚烂的色彩,不少人认为音乐、......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 这是我第一次读《太阳照常升起》这本著作,通篇读完对整个故事印象也不深了,所记得的唯有书的末尾,女人对男人说“要是能在一起该多好”,男人回答说“这......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

    看第一遍《太阳照常升起》,开头华丽的画面跟久石让的配乐还是蛮好的,但是之后就看不下去了,《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大概这部电影的构思还是就像某些人所说的,很多悬念。可是总......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 1926年,还藉藉无名的海明威推出了首部长篇《太阳照常升起》,个人以为是他最好的长篇之一,虽然在当时算不上石破天惊。之前,他也有过一系列短篇投石问路,......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推荐五篇]

    《太阳照常升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最主要的便是讲述了在战争中“迷惘的一代”的人物的生活与思想变化。小编有看过一次,似乎还没有全领悟其中的内涵呢......

    太阳照常升起叙事分析

    《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反映人性欲望之中各种极致境界的电影,它同时具备让人心魂驰荡的梦幻色彩,以崭新的视角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吸引着观众的视线。该片以一种梦幻般的表现手......

    《太阳照常升起》中译本汇总(精选五篇)

    《太阳照常升起》中译本汇总 1、赵静男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984-10 2、赵静男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00-04 3、赵静男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04-6-1 4、赵静男 / 上海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