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后记
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后记:从山村放牛娃到北大博士的经历
人物简介肖清和,男,1980年出生,安徽潜山人。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目前 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末清初天主教史、宗教哲学等,并已取得一系列较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学习经历1999年,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2003年,以优异成绩免试攻读该系研究生,2005年又由硕士研究生转为博士研究生,2006年,获得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资格,2009年分别获得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学术成就其博士论文《“天会”与“吾党”: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群体之形成与交往研究(1580-1722)》获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获香港中文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第五届博士论文奖,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多项,著有《20世纪宗教观研究》(合著)、《<铎书>校注》(合校)等,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曾赴香港中文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学术机构参加学术研讨会与学术工作坊。
安徽潜山槎水镇肖冲村肖清和2009年北大+港中大博士论文后记:
一、小传
早就想好,要在论文后记时好好写上一笔,以资纪念。可是,真的要写后记时,却提笔忘言,竟不知从哪里开始。
在我上学的22年(1987-2009)中,充满了坎坷与风雨。7岁时,母亲想让我上一年级,因为交不起钱,只好先上幼儿园,荒废了宝贵的一年时间。12岁时,家里勉强让我上到五年级。差一点因为交不起考试费用,而失去参加小升初考试。班主任老师来我家做工作,可是,实在没钱。结果,班主任代我交了钱。我考了全乡第二名。然而,这个成绩丝毫没有给我带来喜悦。相反,却是无尽的痛苦。因为我不知道我家从哪里弄到学费。邻居家的孩子都没有考上,相反却因为有钱,可以买上初中。当他们兴高采烈、欢声笑语地去镇上上学时,我只能在家里帮忙干农活。村里有家好心人,也是同一姓的家里人,想资助我上学。我很高兴。可是,很快希望就落空了。因为他家里人的反对,他也不得不放弃资助我的想法。
那一年秋天,同龄人都在新学校上学,过得让人兴奋、让我充满想象和向往的中学生活;可我,只能在家里放牛。牛是一种很灵性的动物,我和它逐渐成为好朋友;慢慢的,我可以把它放在山上,而不去管它。因为,这样我自己看书。那个秋天,我背完了整整一本宋词。直到现在,我所能记住的宋词都是这时背诵的。每当黄昏来临之时,我就和牛儿一起回家。和我家共养这条牛的大爷,总是毫无留情的批评我放牛不认真,牛儿没吃饱。满怀委屈的我,也不做争辩,只是在想,我不适合放牛吧。
可能看官想知道,为什么我家会这么穷?人是没法选择自己的出生的。1980年我出生于安徽潜山一个小山村。可能对于潜山,看官没有什么印象,但是这个地方出过程长庚、张恨水、余英时等大家。古南岳(现称天柱山)就在县西北方向,相传大乔、小乔就生活在这个地方。而古南岳下面的潜河两岸曾是古皖国所在地;古南岳亦被称为皖山。安徽简称皖,亦是从此而来。我们村里大部分都姓萧,相传是从河南迁过来的。我家到我爷爷(曾做过保长)的时候,开始衰落。我爷爷有三个孩子,我父亲是老小。大叔脚残疾。奶奶在我出生之前不久就去世了。二叔是个瞎子,很早就去世了。父亲读过新式学堂,但为人怯懦,没有主见,且不会生理。母亲则好强。我8岁时,爷爷病逝,家中无一分积蓄,多亏一位医生资助了20块钱,才最终办了丧事。爷爷去世后,家势每况愈下。母亲无奈开始四处做生意,一开始是收破烂,后来是做蔬菜生意。
虽然80年已经改革开放了,但是我们那个小山村还是笼罩在一篇诡秘、落后、封建的风气之中。当我母亲第一次穿连衣裙回家时,全村都沸腾了。随后,她认识了一位生意上的异性朋友,并带他回家时,全村更是乱成一锅粥。我还记得,那天晚上,我、大叔以及那位母亲的朋友睡在一起的。突然,有邻居急冲冲叫开门。父亲起来开了们,一帮人就像凶神恶煞的土匪一样抢门而入。一群妇女稳住了我母亲。另一群男人们则冲进我睡觉的里屋。他们将母亲的朋友抓起来,推搡着去老屋大厅。他们让母亲的朋友跪在“天地君亲师”之前。第二天,他们把他送到了村公所。有村干部在审问,有干部在笔录。全村人都围在外面看热闹。那种情景历久弥新,如今仍历历在目。我记得他们的表情,我记得他们的话语,他们是那么兴奋,是那么热烈。在小山村,这或许是一件大事了,大家好久都没看过。
本来,母亲因为性格暴躁、又很好强,经常与邻居吵嘴、打架。可是,父亲又软弱。母亲以及我自己经常受到别人的欺辱。只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家人正在吃饭。有个邻家妇女刚从田里回来,拿了个锄头,啪的一声就捅坏了我家的窗户。把我吓了一跳。因为我家是老屋,比较矮小。他们可以随便捅。还有一次,我们也在吃饭,另外一个邻家妇女刚从山上回来。若无其事、大摇大摆从我家门前经过。结果不知何事又和我母亲扭作一团。因为我家是老屋,和他们家共用一个走廊。通过这个走廊,我家可以经过他们家而去共用的老屋大厅。一般都是在大厅里进行红白喜事等大事。结果,他们家就很霸道的在这个走廊里安了一个门,只有他们可以开,而我们不可以。换句话说,他们随便可以过来,而我们不可以过去。还有一件很屈辱的事,现在想起来,真的让我很痛苦,甚至对人性本善都产生了怀疑。那时我还很小。另一邻家妇女因为和我母亲吵架,结果拿起掏粪的粪勺盖在我头上。在农村来说,这种做法是很恶毒的。其用意也很明显,是希望我永远晦气,永远也不会长大。
因为这些背景,再加上这次事件,母亲想到了离婚。我记得,母亲坐在门旁一边哭,一边抚摸我的头。她说以后就没有人照顾你和弟弟了,你长大了,要多照顾弟弟。那时,我11岁。母亲走了。留下孤零零的我,还有6岁的弟弟。
可怜的弟弟没人照顾,又黑又瘦。直到现,村里人还叫他“黑老”。他常常自己睡在地上。由于没有人管教,他变得很顽皮。时常还小偷小扒。邻居就向我告状。我也没办法,常常关起门来用皮带打他,我一边打,一边哭。
也就是我考上初中的那一年,父亲还养了一个猪。我也没有求他卖掉猪给我上学。因为我知道,即使这一次凑到了学费,还有下一次。以前,我找他要学费时,他总是让我一个人去要债。他只会卖苦力,而别人也总是不及时给工钱。我只能认命。那一天冬季,他听从邻人的建议,让我跟随邻人的亲戚一起外去打工。那时,我才12岁。先来到离家几十公里的师傅家。帮师傅家干农活,早上要早起。寒冷的冬季早晨,田里全是一层白白的霜冻。我只能咬牙坚持下去。有时,师傅让我给他们孩子送衣服或者书包。看到同龄人在学校里安静的上学,我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后来,师傅带我外去了。来到另一个城市,宣城。我师傅是弹棉花的。因为我力气小,只能做一些简单的话,如刨旧棉絮、牵线等。刨旧棉絮时,常常弄得鼻子里都是棉絮,几乎令我窒息。牵线是用中指勾着,常常弄得中指关节处裂开大口子,血流不止。那时,我身体还不好,常常有蛔虫爬出来,我自己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辛苦的冬天过去了,我挣到了75块钱。我穿着在外打工时好心人给我的衣服回家了,很认真的将这75块钱交给父亲。他拿着钱去办了年货,我们过了一个快乐的新年。后来,我从别人那里知道。父亲舍不得卖猪给我上学,却听从邻人一起偷别人家的打稻机,被抓,受罚,结果卖了猪交罚款。
第二年春天,母亲在外婆家听说了我的事情,非常痛心。尤其是听到有人说我考了全乡第二名之后,便义无反顾要让我重新走入课堂。一开始,村里人还是很“小心”,还跟我说:“你妈妈会不会拐走你,要卖了你呀?”我无所适从。外婆家离我家有20多公里,那一次天正在下雨,母亲一直冒雨走来找我,却遭到村里人的白眼。
很幸运的是,通过母亲的努力,以及母亲改嫁后的叔叔——也就是那位他的朋友的支持,我终于重返学校了。我重新上5年级,并于同一年参加小升初考试,结果考了第一名。上了初中,我的成绩依然名列前茅。但那时也非常艰苦。虽然母亲改嫁了,但家里的经济也很紧张。而且,她改嫁到的地方也是和我们村子一样。对于这位外来妇,村民们充满了怀疑、敌意与仇视。尤其是母亲执意要给我上学,更让他们愤怒。他们认为我母亲是要拐骗他们家的财产,是不安心在那里过日子。母亲改嫁后的丈夫家的亲戚朋友对此尤为阻挠。妯娌之间常常吵嘴打架。尽管受到这么的阻挠与艰难,母亲还毅然坚持给我上学。不过,很幸运的是,母亲的丈夫——我的继父,对我上学还是非常尽心、非常努力,尽管他有时也忍不住会受到别人的挑唆,对我母亲大打出手。母亲不止一次和我说过,她不能死,她要忍,她要坚持,因为她要让我上学,她要让她的两个孩子好好活着。
在那段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我最担心的不是我的成绩,而是每个学期开始。因为,学费问题让我常常一筹莫展。常常是开学之初,我在马路边等母亲来。常常是望眼欲穿,常常是欲哭无泪。饿了,啃一口父亲给我做的干粮;渴了,就只得忍着。马路上尘土飞扬,我那时是多么恨汽车!我恨它们耀武扬威的在我面前驶过,而留下令人讨厌的漫天灰尘!
然而,温暖的校园生活让我孤独、受伤的心灵常常充满了阳光和雨露。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常常帮助我。有位英语老师的夫人在食堂工作,好心的她常常不收我的饭票,还多给我饭菜。化学老师常常塞给我10块钱。而我最幸福的事就是每个周末,我常常买些好吃的东西带回家,给大叔和弟弟吃。可是,有一次,由于我的粗心,让我犯下了不可弥补的错误,这一辈子也不会得到饶恕。因为常常吃不饱,父亲常常给我做一些干粮让我带到学校吃。但我常常吃不完,就带回家,可以给猪吃,不能浪费了。但是,那时没有多少粮食。大叔很饿,就找到我书包里留下的干粮。可是,这些干粮因为发霉了,大叔吃了之后中毒身亡。无论我怎样后悔,无论我怎样哭泣,无论我怎样呼喊,疼我爱我、与我相依为命、善良可怜的大叔还是走了。在他去世前一年暑假,父亲外去打工了,我睡在床上,他早上起得很早,要去干农活。结果邻人偷走了装有财物和证件的箱子。大叔害怕父亲回来会责骂他,他使劲地用脑子撞墙。他恨自己为什么没有锁门?为什么没有看好家?一年后,受尽了痛苦和屈辱的大叔离开了这个世间。现在,我想好好伺候他,买好吃的给他,可这个简单的愿望都无法实现了。
初中三年很快就过去,虽然我的分数可以上重点中学。但校长表示,如果我高中的成绩还是和初中一样好,学校就免除我的学费。因此,我还是留在母校继续上高中。最令我焦虑和担心的事就变成了每个期末统计成绩。还好,每个学期我都是全校第一。其中,有个小插曲让我记忆犹新。由于母校的风气不甚好。高年级的学生常常无缘无故打低年级学生。有一次,有两位复读的学生,因为家里有钱,两人住了一个宿舍。他们把我和另一个同学抓进他们的宿舍,对我们扇耳光,又打又踹。打了两个小时,才放我们出来。忍无可忍的我们,联合高一的其他两个班级,组织了校内游行。我们写了大字报,把床单做成横幅,贴上大字。结果,校长找到了我,很严肃的告诉我:“你还想不想上学了?”我一听吓哭了,泪水不争气的流个不停。幸运的是学校很重视我们的诉求,并且对我们的处理也非常宽大。事情结束了,也没有追究。
高中期间,老师、同学对我的帮助更多。新校长常常给我100块,班主任、英语老师等等常常让我去他们家吃饭。同学也常常帮助我。周末,同学们也不嫌弃我家的破旧,一起到我家玩。邻居还很好奇的问他们:“他家这么穷,你们来干什么?”因为镇里离家有5公里,初中时,我每个周末都要回家。因为要带咸菜和米。有时回到家,只有我一个人。肚子早就饿了,只好自己烧饭。又烧不了,弄得汗水和泪水一起流。没有米的时候,就常常吃地瓜。邻居又好奇的问:“你喜欢吃地瓜吗?吃地瓜会饱吗?”弟弟一知道我回来了,就立马消逝得无影无踪。他怕我管他打他。高二的时候,在班主任、校长的帮助下,镇上有位领导陈叔开始资助我。加上学习人任务重,周末回家的次数少多了。
99年高考,我估了分数可能要比重点线多70、80分。校长就给我填了北京大学。他说如果考不上就免费让我复读。班主任则比较谨慎。因为我在提前录取志愿填了外交学院。我还记得班主任带我去了合肥,见了招生老师。结果老师说我太矮了(我1米65)。班主任哀求道:“他还是小孩,还会长的。”最终还是不行。班主任担心我可能考不上北大,太可惜了。
不过,上天眷顾可怜人。我竟然被北大录取了。后来,我才知道,我是北大在安徽招的23个文科学生里的最后一个。我还从别人那里知道,我们县重点中学有个复读的学生分数比我还高,但没有被北大录取。我是打心眼里感谢那一年北大在安徽的招生老师。是这位老师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我考上北大的消息传到了小山村。村里人不知所措。或许他们永远也不会想到我会考上中国最好的大学,也不会想到从小受到晦气的我会有这么好的成绩。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情况往往就是这样。村民们变得比谁还快。他们马上给我家送礼,还张罗了要送我上学,见面了还时常请我去他们家吃饭。要知道,在考上之前,我几乎没在他们家吃过一次饭。那种感觉真是太讽刺了。因为陈叔的帮忙,我很快就筹到学费;陈叔把我送到了合肥,在分别之际,他请我吃饭。当时,我哭了,不知道是感激,还是担心未来的生活。我只记得他对我说了一句:“清和,不要怕,我们会一直支持你!”
我清晰的记得,我一个人扛着大包裹,坐着学校安排的大巴,来到北大昌平校区。报道的老师问我:“你一个人来北京的吗?”我点点头。她说,“了不起。”一开始,我的普通话不是很好。常常被人误会。
来到北大后,先前的担心变得没必要了。我们县里有一家人开始无私资助我。同时,班主任也了解到我的情况,常常帮助我。因为学校里有各种资助,还有各种奖学金,我的经济状况开始好转。大一开始,根据成绩以及家庭状况,我就获得了奔驰奖学金,连续四年。(也是在大一寒假,我家才通了电,尽管我们村很早就通了电;以前,我一直在油灯下看书。)大四时,我一方面申请了贷款,另一方面又非常荣幸的获得了国家一等奖学金。2003年,我获得免试上本系研究生的机会。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孙尚扬教授的帮助,2005年,我又由硕士研究生转为博士研究生。2006年,在孙师无私的帮助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卢龙光教授的支持下,我获得北大与中大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资格。从06年到08年期间,我在香港生活、学习。
直到今天,除去在香港的两年,我在北大整整生活了8年。期间,欢乐多于泪水,幸福多于痛苦。但是,一想到家里的情况,忍不住还很痛苦。尤其是想到自己还没有能力让母亲安享晚年,心中甚是愧疚。05年草就的一首打油诗,可做存照:
萧冲处皖西,地有古南岳; 相传大小双,嫁与英雄妻; 孔雀徘徊语,原为舒州吏; 代有杰人出,山青亦峻奇;近世多穷潦,风俗厥粗鄙; 庚申年初暑,男婴啼声急; 家无半分财,亦缺稻梁衣; 男丁三四口,却有两残疾; 仓廪无存米,灶冷无吹薪; 断椽残墙壁,无处避风雨; 薄田两三亩,荒山远且瘠; 阿翁虽爱子,谋生不擅计; 翁奶相继逝,家势更难起; 长子虽聪慧,无奈家境贫; 凿壁为读书,牧牛读古诗; 次子少多舛,幸得恩人助; 困妇欲振翅,却惹村人语; 经商非妇道,交友亦违礼; 妇亦好自强,多与邻人牾; 夫少被溺爱,酸腐且懦弱; 矛盾乱纷纭,众矢成一的; 不久婚姻断,可怜两小人; 大叔脚有疾,终生未娶媳; 却遭恶人侮,寒身赴西岐; 长子虽中式,却遭村人弃; 旧妇理东阁,复为长子书; 转瞬六载过,却中京师榜; 雪中少送炭,锦上多添花; 贫门多媚客,逢面阿谀请; 自此入燕都,孤身启新途; 北居已六载,常思复家计; 夜静忆故园,泪湿薄单衣; 菜根益脾胃,安步健身心; 不羡惊人语,只慕圣贤音; 时节多转换,英雄史留名; 雁鸣长空里,志作万里行; 幽兰香空谷,其气传千古; 以此铭座右,勿失亦勿忘。(乙酉年初春)
二、缘起
(略)
三、感谢
“凡事感恩。”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很多认识、不认识的人都给我许多关心、帮助。
首先应该感谢我的老师们。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我的每一位老师都给予我最宝贵的帮助。我感谢他们不仅仅因为他们给予我知识、智慧,而且还是因为他们给我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业师孙尚扬教授。孙师虽然对我要求比较严厉,但对我的生活以及工作均无私提供帮助。小子何幸忝列师门!老师对我有很高期望,可天性驽钝,希望老师多加谅解。老师的大恩,小子将永远铭记心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再次,我在北大学习、生活了8年。受到众多老师的恩泽、雨露。尤其感谢大学班主任李四龙老师,他在我上学之初就叮嘱我要练好普通话。他还为我提供了众多帮助,以让我能安心学习、生活。感谢研究生阶段班主任章启群教授、王宗昱教授。赵敦华教授、胡军教授、张志刚教授、沙宗平教授、张祥龙教授、徐凤林教授、叶闯教授、吴飞教授等等,我要么在他们的课堂上受益匪浅,要么在论文等方面常常麻烦他们。哲学系行政、教务管理老师束鸿俊、于晓凤、李明珍、谢红梅等老师,我曾在诸多方面麻烦过他们。在此一并谢过。2005年暑假,我有幸获邀赴港参加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第三届暑期密集课程。在此期间,我结识了风趣幽默、充满智慧与仁慈的卢龙光教授。并在学习基督教历史中,得到李炽昌教授、温伟耀教授、邢福增教授、谢品然教授、余德林教授等诸位先生的指教与帮助。尤其是温教授,对我有许多恩惠,让我铭刻难忘。
李炽昌教授对我关怀备至,曾通过与孙师合作学术项目,对我恩惠多多。后来在卢龙光教授的支持下,我顺利参加了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的联合培养项目。是年8月,我得以重返香港,再次来到山明水秀的崇基校园。在开学之始,非常有幸获允单独面见李炽昌教授。李教授就香港的学习规范、学术资源、研究进展等给予颇多教诲。卢教授则惠允承担我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指导老师。对我的学习、学术、生活等各个方面予以无私的关怀与帮助。
该年12月,在香港道风山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的推荐下,我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第三届“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国际青年学者研讨会。非常感谢是会的组织者吴梓明教授、吴小新博士,让我有机会第一次宣读论文,并结识了众多同道中人。前辈査时杰教授、学兄黄剑波博士、罗群、吴家齐、葛涛、张珺、李淑琼、何心平等均就我的论文给予诸多指正。
在香港中文大学上学期间,我先后完成了研究生院所布置的要求。在上必修课之时,得到学愚教授、卢玉音教授、谭伟伦教授等老师的指教与帮助。在上Seminar讨论课时,陈喆、张雪松、李天钧、李家俊、汤咏诗、黄薇、吴青、刘义、刘晶晶、曲宁宁等同学均对我的论文提出宝贵意见。
2007年9月,在鲁汶大学钟鸣旦教授(Nicolas Standaert)与美国旧金山利玛窦中西历史文化研究所吴小新博士的支持下,我非常有幸参加了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系(Leuven, Belgium)所举办的讲习班(Workshop on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 of Sino-European Contacts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在比利时期间,我得到了钟鸣旦教授、杜鼎克博士(Ad.Dudink)、高华士博士(Noêl Golvers)等诸多老师的帮助与照顾。尤其是鲁汶大学博士后黄小娟博士,对我的住宿、饮食等生活问题予以极大的耐心与宽容。讲习班成员李华川、陈松传、徐思源、Beatriz BALLESTEROS-PUENTE、Marie-Theres STRAUSS、Helena MOTOH、Hitomi OMATA等等对我的论文提出了极富建设性的意见。钟鸣旦教授更是认真读完了我的论文,并给出了诸多建议。其认真细致以及奖掖后学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杜鼎克博士还为我的论文无偿提供数据复印件。当我返回香港后,他从荷兰莱顿大学给我寄来复印件。此种深情厚谊,让我久久难以忘怀。在讲习班结束之后,我有幸参加比利时鲁汶大学南怀仁研究所举办的国际会议。收获匪浅。后来,在香港中文大学天主教研究中心资助下,我得以有条件与同学一道赴巴黎查阅资料。在吴家齐同学的帮助下,我们能够住在巴黎遣使会住院里。并能够在巴黎耶稣会档案馆查阅到诸多数据。虽然很不适应巴黎的高物价,只好省吃俭用,但其乐融融以及坐而论道之情之景,历久弥新。
自从认识了吴小新博士之后,吴老师就对我的学术研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鼓励。2007年暑假,在吴博士的支持下,我有幸参加了北京中国学中心的暑期聚会。并聆听了范丽珠教授、刘家峰教授等治学经验,受益终身。是年11月,在吴小新博士的推荐下,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吴义雄教授惠允我参加由中山大学所主办的“地方社会文化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在与会学者的精彩发言与论文中,我深受启发。
香港道风山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为大陆研究基督教的学者提供诸多帮助。我亦同沾其惠。在北大读研究生期间,即获该所提供的道风奖学金。来香港期间,多次参加研究所举办的活动,并获得诸多宝贵书籍资料。尤其感谢总监杨熙楠先生、陈家富博士、林子淳博士等等。
厦门大学张先清博士治学严谨、和蔼可亲,无论就我的论文,还是以后的工作,均热心惠赐意见。清华大学博士后周萍萍博士、台湾清华大学博士后李凌瀚博士,在我论文的选题、材料、思路等诸多方面均有指教。台湾清华大学黄一农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授课时,我得以有机会亲炙其教。康志杰教授、吴伯娅教授、戚印平教授曾来香港中文大学讲座,亦就我的论文提供不少建议。学友吴家齐在资料上惠我甚多。香港中文大学天主教研究中心的夏其龙教授是我的副指导老师,给我诸多指导与恩惠。在入住神学楼期间,王学晟老师、陈喆同学、杨远征老师等对我有诸多照顾。
在查资料过程中,我得到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澳门中央图书馆、香港大学图书馆、北京国家图书馆等诸多帮助。澳门中央图书馆惠允阅读该管所藏古籍《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中国人民大学杨慧林教授所主编《基督教文化学刊》,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门》,北京天主教与文化研究所赵建敏所主编的《天主教研究论辑》,台湾辅仁大学《宗教哲学研究》等不同刊物,曾惠允刊登我的不成熟作品,审稿人均给予诸多意见,受惠颇多。
论文初稿出来后,曾得到孙尚扬教授、卢龙光教授、夏其龙教授、刑福增教授等老师的指教与意见。非常感谢在预答辩中,张志刚教授、张学智教授、徐凤林教授、吴飞教授均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当然,文中的错误与纰漏应由我自己一人承担责任。
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乡以及家乡的父老乡亲,感谢他们让我早一点成熟,感谢他们让我懂得生活,感谢他们让我坚强,感谢他们让我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当然,也感谢他们在我考上北大后,给我的帮助。虽然对于我来说,家乡更多的是意味着痛苦。但是,这也不能怪他们。是贫穷、是风气使然。假如可能的话,我希望自己能够为改变这种境地而尽自己最大的可能。
非常感谢在我上高中就帮助我的陈本进叔叔、王英老师一家;非常感谢我上大学时开始资助我的管惠清阿姨、胡源生叔叔一家。他们让我再次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他们也让我知道了这个世界阳光要多于阴霾。我希望自己以后也能象他们一样,为需要帮助的他人尽自己最大的能力。
非常感谢初中的班主任储劲彪老师、高中班主任储根来老师、校长徐华中老师,还有众多的老师们!谢谢你们。感谢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同学们!上初中时,肖云龙等好友、同学曾无私帮助过我。高中时,众多同学包括田八
一、肖云龙、储怡士、桂节美、仰炳灿、唐姚根、余肖赞、储甜、华张生、姚国宾、周永垂、李连杰、杨积高等等曾给予我诸多帮助。大学时,室友刘玮、李彦、李嘉林、张子凯、李俊,同学杨宏博等曾给予我诸多照顾。研究生期间,同学蔡祥元、肖磊、徐陶、钱雪松等等亦给予我诸多帮助。很多同学、朋友都曾帮助过,在此一并谢过。
感谢我生活、学习了六年的母校槎水中学,感谢我生活、学习了八年的母校北京大学!感谢我生活、学习了两年的母校香港中文大学!
感谢很多不知名、曾经帮助我、关心我的好心人!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我还要感谢我的父亲、母亲、继父。他们不仅在生活上给予我诸多帮助,而且经常鼓励、安慰我。是他们的付出才有我的今天。父亲虽然性格软弱,但是很关心我。上初中时,曾经步行送菜给我。还给我做干粮。生活很苦,他也想改善境况。他年轻时曾和邻人一起外去打工,结果钱被别人结了。母亲对我的爱是谁也无法替代的。她不仅仅赋予了我的生命,而且还让我重新上了学。她曾为了我而不顾自己的安危,为了我而情愿自己受苦受累。母爱大如天!继父则为了我上学而奉献了很多,他要面对很多压力。我还记得他为了给我筹集学费,常常带我去亲戚朋友家低三下四的哀求别人。而且,更让我感动的是,自从我上大学后,他愿意和母亲一起照管弟弟。十年来,弟弟不知给他们带来了多少麻烦。而继父总是一个人默默承担。有一次,弟弟在天津打工偷跑回来。到安庆时已经没钱了。天已经很晚,继父毅然请了车去接弟弟。女朋友萧诺自小就是我的玩伴和知心朋友,感谢她自小到现在耐心的陪伴、无私的宽容与不懈的支持。虽然生活艰苦、道路艰辛,她仍愿意与我相濡以沫。
最后,我希望对母亲致以歉意,虽然我是她唯一的生命支点,但我很少回家看她,有时打电话的机会也很少。我希望有一天,我们会生活在一起,让她不再孤独、不再牵挂、不再受苦。
肖清和记于北京大学图书馆三楼
二〇〇九年五月七日初稿
第二篇:博士论文后记
博士论文后记
余生于五岭之农家,念小学于乡间,其时每览书,见“博士”二字,素怀...感谢导师王善迈先生圆吾之梦.先生 是我的硕士论文导师,由是得初见先生于2001 年之...博士论文后记余生于五岭之农家,念小学于乡间,其时每览书,见“博士”二字,素怀...感谢导 师王善迈先生圆吾之梦.先生是我的硕士论文导师,由是得初见先生于2001 年之...博士论文后记 余生于五岭之农家,念小学于乡间,其时每览书,见“博士”二字,素怀敬意,常生遥 不可及之梦。感谢导师王善迈先生圆吾之梦。先生是我的硕士论文导师,由是得初见先生于 2001 年 之仲夏,为论文事访先生之府,先生和蔼然言谈甚寡,颇令我紧张,握两手汗。此后余归南 宁写论文,通过电话及邮件求教于先生,先生俱一一详解。2002 年 3 月,余返校,方知此 间先生曾染疾卧床,待病稍愈便工作如故,一应工作皆无耽搁,且更添伏枥之壮心,争朝夕 之气魄。我闻知顿生景仰之情。2003 年,蒙先生错爱,得再拜于门下,听垂训于春夏,丰 教导于晨昏,承惠无已。吾之论文从选题到写作皆倾注先生之心血,即使 2004 年先生讲学 于东瀛,仍牵挂我等在东土之开题,每致电话必过问再三。论文初稿于去年底交给先生,先 生利用寒假斧正。今年二月返校,师母吴女士荣华备言先生春节仍劳于案牍。听毕感慨万千!先生对我之论文从结构框架、逻辑顺序、写作技巧均提出修
改意见。我依之而行,如是往复 者三,足见先生之严谨。然仍深感论文离先生要求甚远而倍觉愧疚。先生因我已工作且为教 师之故,常教我为人为师之伦理,且于平素身体力行,可谓言传身教。先生之学,钻之弥坚,堪为我等师表;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足为我等景从。师母为人善良耿直,使我们少了些虚 矫,增了些坦诚;师母待学生犹子比儿,去府上有归家之感。拙妻黄女士燕敏颇具远见。为其屡次敦促,始有我之至京申请硕士。其时吾月俸鄙而耗 费糜,妻致电话尝云穷家富路,勿以节俭而伤大体。凡有所获,皆资我用,常告勿以家中为 念。及南返,方知积蓄已磬,家用难继。吾见此,感妻之情,动容良久。妻为励我考博,尽 揽家中大小事,报考事宜亦悉数代办。后余侥幸,再度舍妻北上,可谓“客舍似家家似寄”。读书期间,妻有身孕,凡事仍自理。及临盆,吾方告假南归,家乡亦始有人来。小女满月后,我即返校。家中诸事皆妻一人打点,其间冷暖,不言而知。吾之幸,在妻之慧;吾之成,在 妻之承。每打电话回家,妻尽告小女之可爱。我由是思女之心日笃,然空于五千里外徒生舔犊之 情。妻常寄小女照片来,每观之,犹饮鸩止渴,更添思念之情。吾之父母虽事稼穑,然不忘耕读传家之祖训,常怀望子成器之情愫,含辛茹苦,倾家以 资吾兄弟入学。四兄弟中,惟一人守祖业,余皆念至大学。俟我读博,二老欣喜之情无有以 耳。后余添小女,家父毅然
舍其城中所谋之事,与家母俱至南宁抚吾小女,以免我后顾,励 余前行。父母之恩,难以言谢,唯以拳拳之心报其眷眷之情。感谢袁老师连生对我开题报告之详细批阅及指导;感谢赖老师德胜在百忙中对开题报告 之斧正;感谢杜老师育红、李老师宝元之指教;褚老师宏启学识渊博,我师从其学《教育行 政管理》,收获颇丰。杜老师友维系我向日之班主任,一直关注我之学习情况;感谢经济学 院对我之培养。黄同学敬宝遇事思虑万端,然一旦决定则执着有加,促我为事不懈;刘同学颂为人为事 谨慎,凡事可托,促我为人含蓄;曹师妹夕多聪颖活泼,与我相交甚厚,常肯定我之所为,使我平添了些许自信;李师妹晓康为人婉约,读书甚多;张师妹蕾开朗内敛兼有,心地善良。三年间师兄妹切磨箴规,相互谅解,共处融洽,共度之短暂时光足为我一生珍藏。乔师兄锦忠为人敦厚,每与其商吾之论文,皆倾其所学以告,让我受益匪浅;郑同学勤 华天资聪颖,做事麻利,工于计算机,三年来令我电脑知识长进斐然;他性情开朗,虽及而 立,然童心未泯,每获一心爱之玩具,把弄不已,其得意之情状不下老国王晚年得子;王同 学怀民与我同为兰州大学校友,虽非旧识,然在师大一见如故。他为人谦和,为学勤勉,每 遇事,常与咨,颇受惠;马同学东太虑事周全,虽工作学习百事缠身,仍游刃有余,促我敢 于前行;孟同学大虎为人豁达,促我不拘小节;吴同学克明
为人坦荡,促我不苟;石师妹松 亦已毕业,然温婉可人之貌犹在眼前。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斯言是谓也。广西民族大学之何老师龙群,虽为一校之尊,然平易近人,对我勉励备至。吾当竭力工 作以报其知遇于万一;邓教授崇清,系当年参加工作时,系部为吾指定之工作导师,学识广 博,为人正直,其无私之帮助促成我工作学习之进步,若我工作有所成,皆与其息息相关; 谢老师焕文胸怀旷远,微其支持,我难以安心于北京;玉老师海是我先前之系主任,其真诚 之相助令我深为感激;黄老师林生与李老师莉伉俪,对吾及吾妻关爱倍加,情若父母,由是 余常怀涕零之情;崔教授建国博士系吾妻之硕导,对我勉励有加,促我奋发。于今,儿时遥不可及之梦已圆,然昔日于青山绿水间所度无拘之时光却成今日遥不可及 之梦,由是我怀念那似水流年。抚今追昔,方知盈虚之有数。回首历程,常庆幸余已跻身都 市,且足安身立命,遂倍感生活之垂青。然微亲朋故旧之关爱提携,吾今乃山野之一鄙人耳!吾之论文,虽竭心智,然囿于学识,诚不堪示诸人,惟敝帚自珍耳!庄子云:“吾生也 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往后,吾当穷有涯之生,薄无涯之学,以取一瓢于沧 海,拾一粟于桑田,若遂愿,则足慰平生矣!旷乾 二〇〇六年四月廿七日于北师大A 座
第三篇:博士论文后记(转)
2011.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中的文革》.沈杏培
阳光明媚、春意复萌的阳春三月,到了为自己的博士论文写后记的时候了,真是件很开心的事情。
之所以开心,是因为写作的过程,虽称不上刀山火海般艰辛疼痛,一路写来确实有跋山涉水、深居简出般的疲惫和辛劳。
之所以很开心,是因为自己孕一育的这个宁馨儿终于有型和朴拙地问世了。我总觉得写作一篇论文的过程,尤其是大部头的博士论文或著作,从构思、酝酿、撰写到修改成稿,有如婴儿的孕育、成型、出生和成长,看着论文的字数每天在攀升,内容在一点点地充实,如同目遇着一个婴孩的成长一样令人喜悦和满足。
之所以很开心,并不是因为我的这部近三十万字的论文令我自己感到有多满意和自矜,而是,写作的过程中,我认真读了很多书,为我的书架添置了不少书籍;写作的过程中,我认真研究过、仔细推敲过、虔心模仿过很多大家和学人的为文之道与写作路数;写作中一次次挑战着自己体力和意志的极限,一次次起伏在酣畅淋漓和搜肠刮肚的甘苦中„写了什么也许不是最重要的,写作过程中那种思考与写作的滞涩以及柳暗花明的转机与愉悦是令人幸福的。
写作的过程很开心,同时一直以来我也很焦虑,甚至苦痛着。
焦虑是因为我热爱这个专业,我总想离这个专业近些,由于在职读博的原因,我不能拥有脱产读博的那份时间上的优裕和心情上的闲适,白天的时间我几乎被学生管理工作的事务占据着,只能晚上灯下苦读或漫笔,因而,以前从不熬夜、生活作息起居很有规律的我,开始频频熬夜,记不得多少回通宵达旦、焚膏继暑的读书、思考和写作。因为我焦虑,我想为自己威得更多的时间来打磨论文,我不想把工作繁忙作为自己论文滞后的借口。焦虑是种动力,这种动力催我前行,催我惜时,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总跟我身边的人说,只有坐在书桌边和电脑边做着与论文有关的事时,我的心才静下来了,我的六神无主和寝食不安才得到了缓解。读博的这三年,因为论文,也许我忽视了我的学生,疏远了我的朋友,远离了我的家乡,也怠慢了我的家人。提到家人,更是我心头的温柔和愧疚。我不愿去提及或长久地驻留在过去的这个年岁,充满伤痛和惊惧,愧疚和无助。痛苦是件沉重的事,言说痛苦却是廉价而于事无补的,人似乎唯有珍惜肉身的健康才有了追求道成和乐生的可能和基础。二零一零年我中断了经年记日记的习惯,整整一年未动一字,一卜夫卡说,常年记日记的人是内心充满紧张的人。而我却在焦虑和紧张中放弃了写作这种虚弱的救赎方式,现实的困顿让我狼狈不堪。
小女笑笑,已近三岁,聪慧活泼,在我开始读博时呱呱坠地,如今我快毕业了她也由褪根中那个每天早上乐呵呵踢腾着的小生命成长为会说会唱会撒娇会发脾气的小女孩了,她的成长让我感到血脉和生命的延伸,这个柔弱的小生命让我无数次回眸我那永远失去的童年和生命起始处的点点滴滴,让我疼惜父母渐渐老弱的生命,然而,这是自然规律,生命在代际间轮转和延续,而在柔弱和老弱间健康充沛的我,唯有认真踏实地生活,珍惜这份完整而温暖的亲情。为了有完整的时间写作论文,我申请了学校的集体宿舍,在这近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几乎鲜有心情和时间陪伴在女儿的身边,与她嬉戏。女儿虽年幼却极其懂事,看到大人在休息从不打一扰,一个人静静地在一边玩耍。有次家里只有我们两人在家,我边陪她玩着边靠在床边看书,因为磕睡我竟靠在床边睡着了,睡意朦胧中我听到门外嘤嘤的哭声,我一下子跳起来,走出房间,看到两岁的女儿一个人面朝墙低着头轻声哭着,眼泪挂在小脸上,我一把抱过她,把她搂在怀里。儿童心理学上说,儿童的忧伤是旷世的忧伤。是真的,我知道,女儿一个人在冷清没有声音的屋里转来转去肯定无聊孤独极了,见我睡着了又不想搅醒我,只能忧伤地独自饮泣了。我一边自责,怪自己为了看书和休息而疏忽了这个小家伙,一边也惊叹于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克制,宁可在孤独中忧伤哭泣也不惊扰熟睡中的父亲,有这么好的女儿谁不感动呢,我抱着她,眼泪止不住地掉了下来,感动而愧疚。我擦净了她小脸上的泪痕,答应陪她玩,她破涕为笑。
父亲母亲永远是对我们付出最多而最不求回报的。母亲这几年连续做了好几次或大或小的手术,身体看似康健实则虚弱,为了我和妻子安心上班,她从老家来到南京为我们带孩子,我的小姨更是暂时中断了自己的生意,来宁陪伴母亲帮我们照料家里。我的父亲已年近花甲,仍常年奔波在晋苏两地,他的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不辞辛劳投身事业的热情和专注,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忙碌之余,父亲不忘关心我论文的进度和状况。父亲酷爱读书,尤善文史,尤其是中共党史和现代军事,还记得有次一友人从远方打来电话问我“十大元帅”是哪些人,我绞尽脑汁想出六七个,还有几个就是想不出,于是向父亲救助,父亲按排名先后以及功勋大小一一给我道来。父亲跟我说过多次,等你论文写好了,我帮你看看,对一于文革这段历史我知道得还是挺多的。年前论文初稿已毕,我打印了草稿带回去给父亲看,春节期间,大家都在声色犬马中纵情娱乐时,我好多次看到父亲戴着他的老花镜,一手捧着我那本厚厚论文,一手拿着笔,专心致志地边读边改,从标点到章句父亲改得细致而专注,好几次他从论文中抬起头跟我说,我看得很吃劲,文学上的好多东西我还是不太懂。每每此时,我都劝他歇歇,不要太劳神,其实,我何曾奢望过父亲在具体内容上有多少帮助,于我而言,父亲对我的论文的关注,让我体味和沉醉的是父子间那种亲密的交流和深情的关怀,我想我会一直保留着这本留有父亲手迹的草稿。
论文一路写来从来没有离开过恩师朱晓进先生的指点和教海,我对恩师的感激是难以用语言言表的。二零零三年有幸入师门开始读硕,工作两年继而读博,一直在恩师身边,多年来的耳闻目睹和领受的言传身教,都令我深深折服恩师在学术上和事业上的巨大成就,尤其是道德和为人上的豁德高风。恩师治学严谨,视野开阔,治学理路精湛超拔,自己的学问做得漂亮出色,在指导弟子和学生时总能一语中的,切中肯繁;恩师身居高位,但低调平实,他的廉洁自律更是熟识恩师的人无不称道的美德;恩师严厉但待人真诚,对需要他帮助的人总是不遗余力而倾力相助的。恩师懿德非后记中这三言两语所能勾勒,恩师对我的好,更是我一直感于心、存于心的温暖。学业和学术上,恩师无数次的教导和指点,引领我慢慢上路。读研以来,恩师对我的鼓励多于批评,每次带着问题和论文请教恩师,恩师总会将我的学术习作修改再三,然后根据论文质量的高下帮我联络或推荐给不同的期刊。可以说,学术上的跋姗学步是恩师引领着、扶掖着的,恩师无言的赞许和绵密的关爱是我前行的动力。有肯定必然也有批评。还记得那次恩师看完我的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初稿以及其中一章己成型的论文后给我打来电话,以前所未有的严厉和不满将我狠狠批评了一番。恩师说我的开题初稿缺乏贯穿始终的拟要解决的中心学术问题,章与章,节与节之间缺少严密的逻辑性和必要的递进关系,而已成型的论文同样存在逻辑性不强、论证不够扎实等浮躁之气。最后恩师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学术上要想成为大家,要想取得大的业绩,必须扎实严谨讲究学理。在即将开始博士论文的写作之前,恩师的这种批评无疑是善意的警醒,而对学术上一直有股自负之气的我“浇点凉水”,绝对是必要的。我感谢恩师这么些年来对我学术上耐心而细致的教诲,感谢恩师在博士论文预答辩前耗费大量时间通读我的博士论文并写了大量的眉批和修改意见,感谢恩师为我工作和考博所付出的辛劳,感谢恩师在我遭逢困境时给予我的关切和鼓励。
同样,博士论文从构思、开题到撰写和修改,离不开教研室杨洪承教授、何一言宏教授、高永年教授以及调往山东大学的贺仲明教授等诸位老师的启发、建议和匡正。杨老师眼光犀利,建议我不仅仅把这一课题当文学问题来写,更要放在思想史的视域中,真诚感谢杨老师对我的指点和关爱。高老师温和慈爱的鼓励以及细致独到的见解总能让我们在愉悦的心境下心悦诚服地反省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感谢高老师的慈爱和鼓励。何老师是我专业上的启蒙老师,我感谢何老师以他的宽厚平和仁爱之德以及博学的知识、睿智的思维引领我走进这个专业。十年前我放弃了省委组织部选调生那个优越的公务员岗位,执意要来学这个专业,死心塌地要置身于这个城市,如今我并不后悔当初的这个决定。而今,我对这个专业的热爱如同十多年前读本科时胆怯地混在何老师的研究生班上听课一样充满欢喜和期待。博士论文的选题和写作,我与何老师交流并切磋多次,何老师几次善意地提醒我这个选题的难度和将来发表和出版成果时可能会有的困难,我领受于心,但对这个选题的好奇和不倦思考还是一让我对这个选题有点爱不释手,最终还是迎难而上了。何老师很多次对我的夸赞总让我惭愧而不安,我想,我会把何老师的夸奖当做动力和方向争取把书读得更实,文章写得更好。
读博的这三年,我和几个同学坚持在南大听完了丁帆先生给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在南大丁先生授课的那个会议室,我们这几个平常能一言善辩的博士静静地坐在圆桌边,认真聆听着丁先生讲解着为学、为文甚至为人的道理,时间常常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一学期下来,留下一沓听课的讲稿,听着丁先生的课,便会买来先生的书,读着先生的书和文章,感悟并叹服着先生的灼灼真知、清晰的治学理路和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份难得的学习阅历与学术财富无疑开拓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认知,也直接为博士论文的写作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启示。谨以此后记向丁先生表示我真挚的谢忱。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曾去信向汪介之、齐宏伟二位外国文学专业老师请教问题,二位老师都迅即给我答复,提出了很有见地的学术看法并将一些重要书籍推荐给我看,汪老师还将他的新作题字赠送于我,二位先生不吝赐教、关爱后学令我深深感动。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还多次向何平师兄请教,师兄才思敏捷,眼光犀利,每次与他的交流都使我收获良多;既是学兄又是师长的李兴阳老师对我的帮助颇多,李老师是我构思这个选题第一个请教与交流的人,李老师的博士论文做的也是关于文革的,他的题目是人道主义与文革小说,我把自己的想法告知于李老师后,李老师说,我做的还是主题学层面上的研究,包括许子东的研究都是在研究文革题材小说是什么,而你的研究则是则追问为什么会有这些类型,我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而你是在解决“为什么”这个问题。一番话扫除了我担心选题撞车的忧虑,深深感谢温厚谦逊的李老师。感谢友人林峪给我复印资料,借阅或赠送图书于我,感谢同室三年相处甚欢的同门明贵兄,明贵兄热情爽朗,博学善思而健谈,在博士公寓那间斗室我们经常聊至深夜两三点,三年结下交情大有相见恨晚。如今,为了从南方漳州小城调回徽苏,以便照顾年迈的双亲,兄己开始四处奔波,衷心预祝明贵兄调职之事顺利实现。普光兄是我读研以来的挚交,隔三差五我们会在球场在小饭馆相约小聚,或在学校某个拐角不期邂逅,我也常常将写作的甘苦和思想土的想法与他交流,他给予了我很多鼓励和肯定,感谢他的真诚和激励。
我唠唠叨叨,写写停停,将这个可以略去或是可以写得很短的后记拉拉杂杂写得近乎冗长,因为在这篇博士习作中我倾注了这儿年的阅读与思考,凝聚了无数次的滞涩和酣畅,我用这篇后记回顾论文写作的过程,表达我的感谢、愧疚和希望。这篇论文总体上写得中规中矩,观点和论证平和稳健,倘若时间再多些,准备再充分些,我有信心将这个习作写得更好。如今,就要将这个刚刚铸就尚未经过打磨的半成品交给各位师长朋辈评点了,我忐忑着,我期待着,我怕别人阅读后感到失望、沮丧而忐忑,同时,我也期待着这只是我的起点。人生已是而立之年,而学术路上,我刚刚起步„„
第四篇:一篇博士论文的后记
一篇博士论文的后记
作者: heagle发布日期: 2007-3-13查看数: 675出自: http://emuch.net
以下为博士论文后记的第一稿,后因写作时过分用情而被导师责令修改为简单实用型(也 就是说,此版乃未发布之个人珍藏版)。今天在整理文献时翻了出来,发现它依然会令我 流泪,故重新敲入电脑(电子版已删除),与大家分享。
一篇博士论文的后记
作为本校的推荐免试生,我可以说是欣喜且略带一丝优越地步入博士生生活的,但博 士生生活之艰辛,着实令我始料不及,尤其是反映在撰写博士论文阶段。
原本想一心一意地攻读博士学位的我,却因儿子的出生所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而被迫
出去打工赚钱,使紧张的博士生生活变得更加喘不上气来。为赢得时间,我一再挑战生理 极限,不仅放弃几乎全部的娱乐与体育锻炼时间,而且对一切可以利用的闲散时间加以利 用(如坐在汽车上看书,骑在自行车上思索,用睡前躺在床上的一段儿时间整理思路等),并在论文主体写作的几个月里,强行将睡眠时间压缩至每天仅3-4个小时。
长时间的劳顿,使我的身体严重透支,加速折旧现象极为明显。极为坚韧耐熬的眼睛,不仅变得视力低下,而且染上了结膜炎、角膜炎、神经性疼痛等多种眼科疾病,眼镜成 为我忠实的伴侣,眼药水成为我必要的补品。给我以“力拔山兮,气盖世”之自豪的双臂,虽难言已无缚鸡之力,但已较为柔弱,且常与麻木肿痛相伴。感冒曾经是我最好的仆人,它只在我呼唤它时才来到(医学研究表明,偶尔得一点儿小病有好处,故我总在闲暇时 安排一次感冒),可是如今,它的忠诚度高得有些过分,常常提醒我休息,甚至强行我倒 下。更令人称奇的是,以我的年龄(今年方32岁)和身体条件,竟然得了带状疱疹,致使 卧床近1个月,“也算填补了中国临床医学史上的一项空白”(医生戏语)。总之,凡是以 前认识我的人,都夸我最近几年“成熟”了许多。
假若仅不惜鞍马之疲,就能远行千里的话,那么中国的博士早应该遍地都是,因为勤
劳勇敢的中华民族是不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之才的。我之所以能在众人中脱颖而出,不 仅获得了攻读博士的资格,而且能如期完成博士论文,要感谢上天令我幸运地结识了以下 亲人和朋友:
智圆行方,厚人薄己的X X X教授。缘于同在一所大学连读硕士、博士的缘故,我荣幸 地被X先生纳为弟子。对我放弃去香港求学而出去打工赚钱等愚蠢但被迫之选择,先生以博
大的胸怀给予了充分理解。为保证我的论文质量,先生给予诸多额外的关心与帮助,其对 本文的贡献涉及除打字、装订之外的所有环节。在查阅资料阶段,先生不仅在资料查询方 法方面对我给予指导,指导我遍查国内的可获得资料,而且在数次赴海外访问时,为本人 复印与购回大量资料,本文所列参考文献的半数左右由先生从海外带回。在整理思路与论 文开题阶段,先生数次与我长谈,并督促我六易开题报告。在论文初稿写作阶段,先生不 厌其烦地接听本人的请教电话并耐心讲解,即使在海外访问期间,也每每将宾馆房间电话 告知本人。在论文修改阶段,先生除了在大的结构方面指点迷津外,还逐字逐句地审阅校
对,认真负责精神令人钦佩。总之,假若没有X先生对本人的支持与帮助,尤其是对本人所
给予的痛快淋漓的批评(专指我滋生消极应付情绪时,平时先生挺和蔼的),本文的如期 完成只能是天方夜谈。先生对本人如此之关心与厚爱,令我颇感永生难报。师恩永铭!
义薄云天的X X X董事长。犬子的不期而至,使我在而立之年享得子之喜的同时,也背 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此时,幸亏X X公司董事长X X X 博士伸出了援助之手,不仅给本人
提供了打工赚钱、养家糊口的机会,而且对本人在待遇、工作安排、定职等方面给予了相 当优惠的照顾(如果按严格界定,我在企业只算一实习生,但X董事长视我无异于其他正式
员工)。X董事长在将数项公司重大项目交予本人负责,以体现对本人的信任与重视的同时,不忘及时督促本人的学业,并多次批准我参加学校的学习和在家撰写论文。总之,假若 没有X董事长的帮助,我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无限期地延期论文答辩;二是象曹雪芹那样饿
着肚子写《红楼梦》(我尚可以,怎对得起投奔我来的幼子?)。X董事长的大仁大义,没 齿不忘,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无怨无悔的生父生母。在对似重生父母的恩师与领导深表感谢的同时,使我又想起了
只思奉献、从未索取的生父生母。我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小村庄,出生之时,正是家境最贫 寒的时候,当时不足2岁的姐姐因买不起奶粉而靠面糊充饥。就是这样一个家庭,却靠双亲 的勤劳创造一个奇迹:供两个子女全部上完大学。原本想在子女参加工作后安度晚年的父 母,伴随我在工作4年后弃工从学而再次化为泡影:父亲被迫重新干起了推销员,天天颠簸 于华北平原的汽车上;母亲在操持家务的同时,又打起了零工。在苦盼我读完硕士后,得 知我获得保送读博资格的父母,再一次义无反顾地对我给予了支持。不仅在经济上给予我 持续地资助,而且将照顾怀孕妻子及后来出生的孩子的重担全部接管。每当我因工作与学习繁忙而需要父母洗衣端菜,甚至连到车站接一下在公共汽车上颠簸了大半天的父母都做 不到时,父母报以我的是无怨无悔的微笑,而我接到的是穿心万刃。血浓于水!
甘作配角的娇妻。俗言“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肯定有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但鄙人
有何德能,致使爱妻X X X含辛茹苦地追随奉献近10年?大家是不是很想听听我们之间的真
爱无暇呀?不告诉你们,商业秘密。
以下是对诸位老师、同学与朋友的感谢,略去„„.X X X
200X年3月XX日
第五篇:一个放牛娃的北大博士论文后记
一个放牛娃的北大博士论文后记,比论文本身更为震撼
本文作者是一位放牛娃,从安徽潜山一个小山村,最后考入北大。其在底层社会所经历的种种人性之恶和苦难中的点滴温暖,曾经让许多与他有相似命运的莘莘学子产生过强烈的共鸣。他的论文获得了2011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但比论文本身更震撼的,是这篇在博士生圈子里面流传甚广的后记。因为你从文字背后,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在这个时代中的心路历程。
早就想好,要在论文后记时好好写上一笔,以资纪念。可是,真的要写后记时,却提笔忘言,竟不知从哪里开始。
在我上学的22年(1987-2009)中,充满了坎坷与风雨。7岁时,母亲想让我上一年级,因为交不起钱,只好先上幼儿园,荒废了宝贵的一年时间。12岁时,家里勉强让我上到五年级。差一点因为交不起考试费用,而失去参加小升初考试。班主任老师来我家做工作,可是,实在没钱。结果,班主任代我交了钱。我考了全乡第二名。然而,这个成绩丝毫没有给我带来喜悦。相反,却是无尽的痛苦。因为我不知道我家从哪里弄到学费。邻居家的孩子都没有考上,相反却因为有钱,可以买上初中。当他们兴高采烈、欢声笑语地去镇上上学时,我只能在家里帮忙干农活。村里有家好心人,也是同一姓的家里人,想资助我上学。我很高兴。可是,很快希望就落空了。因为他家里人的反对,他也不得不放弃资助我的想法。
那一年秋天,同龄人都在新学校上学,过得让人兴奋、让我充满想象和向往的中学生活;可我,只能在家里放牛。牛是一种很灵性的动物,我和它逐渐成为好朋友;慢慢的,我可以把它放在山上,而不去管它。因为,这样我自己看书。那个秋天,我背完了整整一本宋词。直到现在,我所能记住的宋词都是这时背诵的。每当黄昏来临之时,我就和牛儿一起回家。和我家共养这条牛的大爷,总是毫不留情地批评我放牛不认真,牛儿没吃饱。满怀委屈的我,也不做争辩,只是在想,我不适合放牛吧。
可能看官想知道,为什么我家会这么穷?人是没法选择自己的出生的。1980年我出生于安徽潜山一个小山村。可能对于潜山,看官没有什么印象,但是这个地方出过程长庚、张恨水、余英时等大家。古南岳(现称天柱山)就在县西北方向,相传大乔、小乔就生活在这个地方。而古南岳下面的潜河两岸曾是古皖国所在地;古南岳亦被称为皖山。安徽简称皖,亦是从此而来。我们村里大部分都姓萧,相传是从河南迁过来的。我家到我爷爷(曾做过保长)的时候,开始衰落。本人系天天论文网就职11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医学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系多家医学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常年为医学期刊杂志供稿,负责天天论文网医学论文·分检·编校·推送·指导等工作!工作企鹅1:1550116010工作企鹅2:766085044我爷爷有三个孩子,我父亲是老小。大叔脚残疾。奶奶在我出生之前不久就去世了。二叔是个瞎子,很早就去世了。父亲读过新式学堂,但为人怯懦,没有主见,且不会生活。母亲则好强。我8岁时,爷爷病逝,家中无一分积蓄,多亏一位医生资助了20块钱,才最终办了丧事。爷爷去世后,家势每况愈下。母亲无奈开始四处做生意,一开始是收破烂,后来是做蔬菜生意。
虽然80年已经改革开放了,但是我们那个小山村还是笼罩在一篇诡秘、落后、封建的风气之中。当我母亲第一次穿连衣裙回家时,全村都沸腾了。随后,她认识了一位生意上的异性朋友,并带他回家时,全村更是乱成一锅粥。我还记得,那天晚上,我、大叔以及那位母亲的朋友睡在一起的。突然,有邻居急冲冲叫开门。父亲起来开了们,一帮人就像凶神恶煞的土匪一样抢门而入。一群妇女稳住了我母亲。另一群男人们则冲进我睡觉的里屋。他们将母亲的朋友抓起来,推搡着去老屋大厅。他们让母亲的朋友跪在“天地君亲师”之前。第二天,他们把他送到了村公所。有村干部在审问,有干部在笔录。全村人都围在外面看热闹。那种情景历久弥新,如今仍历历在目。我记得他们的表情,我记得他们的话语,他们是那么兴奋,是那么热烈。在小山村,这或许是一件大事了,大家好久都没看过。
本来,母亲因为性格暴躁、又很好强,经常与邻居吵嘴、打架。可是,父亲又软弱。母亲以及我自己经常受到别人的欺辱。只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家人正在吃饭。有个邻家妇女刚从田里回来,拿了个锄头,啪的一声就捅坏了我家的窗户。把我吓了一跳。因为我家是老屋,比较矮小。他们可以随便捅。还有一次,我们也在吃饭,另外一个邻家妇女刚从山上回来。若无其事、大摇大摆从我家门前经过。结果不知何事又和我母亲扭作一团。因为我家是老屋,和他们家共用一个走廊。通过这个走廊,我家可以经过他们家而去共用的老屋大厅。一般都是在大厅里进行红白喜事等大事。结果,他们家就很霸道的在这个走廊里安了一个门,只有他们可以开,而我们不可以。换句话说,他们随便可以过来,而我们不可以过去。还有一件很屈辱的事,现在想起来,真的让我很痛苦,甚至对人性本善都产生了怀疑。那时我还很小。另一邻家妇女因为和我母亲吵架,结果拿起掏粪的粪勺盖在我头上。在农村来说,这种做法是很恶毒的。其用意也很明显,是希望我永远晦气,永远也不会长大。
因为这些背景,再加上这次事件,母亲想到了离婚。我记得,母亲坐在门旁一边哭,一边抚摸我的头。她说以后就没有人照顾你和弟弟了,你长大了,要多照顾弟弟。那时,我11岁。母亲走了。留下孤零零的我,还有6岁的弟弟。
弟没人照顾,又黑又瘦。直到现在村里人还叫他“黑老”。他常常自己睡在地上。由于没有人管教,他变得很顽皮。时常还小偷小扒。邻居就向我告状。我也没办法,常常关起门来用皮带打他,我一边打,一边哭。
考上初中的那一年,父亲还养了一个猪。我也没有求他卖掉猪给我上学。因为我知道,即使这一次凑到了学费,还有下一次。以前,我找他要学费时,他总是让我一个人去要债。他只会卖苦力,而别人也总是不及时给工钱。我只能认命。那一天冬季,他听从邻人的建议,让我跟随邻人的亲戚一起外去打工。那时,我才12岁。先来到离家几十公里的师傅家。帮师傅家干农活,早上要早起。寒冷的冬季早晨,田里全是一层白白的霜冻。我只能咬牙坚持下去。有时,师傅让我给他们孩子送衣服或者书包。看到同龄人在学校里安静的上学,我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后来,师傅带我外去了。来到另一个城市,宣城。我师傅是弹棉花的。因为我力气小,只能做一些简单的话,如刨旧棉絮、牵线等。刨旧棉絮时,常常弄得鼻子里都是棉絮,几乎令我窒息。牵线是用中指勾着,常常弄得中指关节处裂开大口子,血流不止。那时,我身体还不好,常常有蛔虫爬出来,我自己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辛苦的冬天过去了,我挣到了75块钱。我穿着在外打工时好心人给我的衣服回家了,很认真的将这75块钱交给父亲。他拿着钱去办了年货,我们过了一个快乐的新年。后来,我从别人那里知道。父亲舍不得卖猪给我上学,却听从邻人一起偷别人家的打稻机,被抓,受罚,结果卖了猪交罚款。
第二年春天,母亲在外婆家听说了我的事情,非常痛心。尤其是听到有人说我考了全乡第二名之后,便义无反顾要让我重新走入课堂。一开始,村里人还是很“小心”,还跟我说:“你妈妈会不会拐走你,要卖了你呀?”我无所适从。外婆家离我家有20多公里,那一次天正在下雨,母亲一直冒雨走来找我,却遭到村里人的白眼。
很幸运的是,通过母亲的努力,以及母亲改嫁后的叔叔——也就是那位他的朋友的支持,我终于重返学校了。我重新上5年级,并于同一年参加小升初考试,结果考了第一名。上了初中,我的成绩依然名列前茅。但那时也非常艰苦。虽然母亲改嫁了,但家里的经济也很紧张。而且,她改嫁到的地方也是和我们村子一样。对于这位外来妇,村民们充满了怀疑、敌意与仇视。尤其是母亲执意要给我上学,更让他们愤怒。他们认为我母亲是要拐骗他们家的财产,是不安心在那里过日子。母亲改嫁后的丈夫家的亲戚朋友对此尤为阻挠。妯娌之间常常吵嘴打架。尽管受到这么的阻挠与艰难,母亲还毅然坚持给我上学。不过,很幸运的是,母亲的丈夫——我的继父,对我上学还是非常尽心、非常努力,尽管他有时也忍不住会受到别人的挑唆,对我母亲大打出手。母亲不止一次和我说过,她不能死,她要忍,她要坚持,因为她要让我上学,她要让她的两个孩子好好活着。
在那段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我最担心的不是我的成绩,而是每个学期开始。因为,学费问题让我常常一筹莫展。常常是开学之初,我在马路边等母亲来。常常是望眼欲穿,常常是欲哭无泪。饿了,啃一口父亲给我做的干粮;渴了,就只得忍着。马路上尘土飞扬,我那时是多么恨汽车!我恨它们耀武扬威的在我面前驶过,而留下令人讨厌的漫天灰尘!
然而,温暖的校园生活让我孤独、受伤的心灵常常充满了阳光和雨露。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常常帮助我。有位英语老师的夫人在食堂工作,好心的她常常不收我的饭票,还多给我饭菜。化学老师常常塞给我10块钱。而我最幸福的事就是每个周末,我常常买些好吃的东西带回家,给大叔和弟弟吃。可是,有一次,由于我的粗心,让我犯下了不可弥补的错误,这一辈子也不会得到饶恕。因为常常吃不饱,父亲常常给我做一些干粮让我带到学校吃。但我常常吃不完,就带回家,可以给猪吃,不能浪费了。但是,那时没有多少粮食。大叔很饿,就找到我书包里留下的干粮。可是,这些干粮因为发霉了,大叔吃了之后中毒身亡。无论我怎样后悔,无论我怎样哭泣,无论我怎样呼喊,疼我爱我、与我相依为命、善良可怜的大叔还是走了。
初中三年很快就过去,虽然我的分数可以上重点中学。但校长表示,如果我高中的成绩还是和初中一样好,学校就免除我的学费。因此,我还是留在母校继续上高中。最令我焦虑和担心的事就变成了每个期末统计成绩。还好,每个学期我都是全校第一。其中,有个小插曲让我记忆犹新。由于母校的风气不甚好。高年级的学生常常无缘无故打低年级学生。有一次,有两位复读的学生,因为家里有钱,两人住了一个宿舍。他们把我和另一个同学抓进他们的宿舍,对我们扇耳光,又打又踹。打了两个小时,才放我们出来。忍无可忍的我们,联合高一的其他两个班级,组织了校内游行。我们写了大字报,把床单做成横幅,贴上大字。结果,校长找到了我,很严肃的告诉我:“你还想不想上学了?”我一听吓哭了,泪水不争气的流个不停。幸运的是学校很重视我们的诉求,并且对我们的处理也非常宽大。事情结束了,也没有追究。
高中期间,老师、同学对我的帮助更多。新校长常常给我100块,班主任、英语老师等等常常让我去他们家吃饭。同学也常常帮助我。周末,同学们也不嫌弃我家的破旧,一起到我家玩。邻居还很好奇的问他们:“他家这么穷,你们来干什么?”因为镇里离家有5公里,初中时,我每个周末都要回家。因为要带咸菜和米。有时回到家,只有我一个人。肚子早就饿了,只好自己烧饭。又烧不了,弄得汗水和泪水一起流。没有米的时候,就常常吃地瓜。邻居又好奇的问:“你喜欢吃地瓜吗?吃地瓜会饱吗?”弟弟一知道我回来了,就立马消逝得无影无踪。他怕我管他打他。高二的时候,在班主任、校长的帮助下,镇上有位领导陈叔开始资助我。加上学习任务重,周末回家的次数少多了。
99年高考,我估了分数可能要比重点线多7、80分。校长就给我填了北京大学。他说如果考不上就免费让我复读。班主任则比较谨慎。因为我在提前录取志愿填了外交学院。我还记得班主任带我去了合肥,见了招生老师。结果老师说我太矮(我1米65)。班主任哀求道:“他还是小孩,还会长的。”最终还是不行。班主任担心我可能考不上北大,太可惜了。
不过,上天眷顾可怜人。我竟然被北大录取了。后来,我才知道,我是北大在安徽招的23个文科学生里的最后一个。我还从别人那里知道,我们县重点中学有个复读的学生分数比我还高,但没有被北大录取。我是打心眼里感谢那一年北大在安徽的招生老师。是这位老师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