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中的博弈
教育中的博弈
——家庭教育的失语与中国传统价值的嬗变
会理现代职业技术学校 罗宁波
内容摘要:以做人教育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传统,家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传承中华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家庭教育越来越失去了其作为人格教育阵地的重要地位,以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逐步替代了传统家庭教育,本文试图以后现代主义为启发点,在传承传统家庭教育的同时,结合学校、社会教育,达到教育的模式的双赢。
关键词:家庭教育 失语 中国传统价值 嬗变
以做人教育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传统,家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传承中华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家庭教育越来越失去了其作为人格教育阵地的重要地位,以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逐步替代了传统家庭教育。本文试图探索在传承传统家庭教育的同时,结合学校、社会教育,达到教育的模式的双赢。
一、家庭教育的失语与学校教育的困境
伴随着中国的文明发展着的是中国独特文化的传承,而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教育往往体现出价值观的渗透。在中国,最能反映和体现这一价值观渗透的教育,一开始就落在了家庭教育的肩上。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都因家庭教育而提出、实施、监督、考评及改变。近乎模式化的家庭教育积淀出的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核心观念:家、国、天下的抱负、与修身自律的恭谦心怀并行不悖的双向追求,以期达到人生的完满。用现代教育分层理论,中国的家庭教育属于教育的最高层次:生命教育。
随着近代化进程的推进,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新型学校教育受到了中国人极大的追捧,中国人开始放弃“孰本孰末”的思考与讨论,积极地投身于联系日益紧密、影响日益深远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之中。在全球化的大浪潮中,中国人开
始变得对现代化的学校教育产生了依赖,社会、国家、政府慢慢成了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因种种原因逐步退出了这一领域,成了社会教育的附庸。这必然导致失调——个人身心的失调和社会资源占有的“马太效应”。其最显著的表征是:道德水准的下降与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这也是目前全球各国面临的教育困境中陷入两难悖论的主要原因。
二、中国传统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即指在家庭领域中实行的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长辈对晚辈进行的教育,其包含了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影响。自古以来,作为农业文化传统国家,家庭不仅是个体生活和生产的单位,同时也是社会的组成的基础组织。
梁漱溟说:“任何一处文化,都自具个性,惟个性之强度不等耳。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强,以中国人的家之特见重要,正是中国文化特强的个性耳。”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中国文化中家文化的核心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的家庭教育的价值观。家庭教育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影响,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个体家庭生活、家族巩固,更是国家政治安稳的先决条件,其内涵主要涵盖以下三方面:
1、德育为主,着重个人修养培养
在中国历史中,不同世界观的教育思想家们都以培养理想人格作为教育的目标,尤其以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人格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自觉追求。作为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首创私学,其对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发展卓有成效。在“礼崩乐坏”、旧道德体系不断走向崩溃的时代,孔子立志于整顿自国至家的政治伦理纲常,重建礼乐文化,提出了“君君、父父、子子”的思想,主张以德育教育为手段建立“孝”为根本、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仁礼”的道德体系,孟子则认为男子当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形象作为理想人格,可见其十分强调将个人修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伦理道德教育为主,重视道德观念的教育
自家庭教育得以确立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逐步渗透到教育理念中,形成并发展出自己的伦理道德体系。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孔子认为社会安稳的基础是伦理道德的秩序的确立,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家庭伦理教育是社会国家稳定的保障。“人不信则不立”,培养
诚实守信的子女是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其直接关乎家庭教育成效。作为以诚信当做自我人格标准的古人,其十分重视诚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并将其作为传统内容一以贯之。
3、以个人自身特点出发,注重因材施教,注意行为规范的实践导向。
以“礼仪之邦”而享誉于世的中国,注重礼仪教育,传承优良传统,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传统家庭教育针对个人发展特点,从个人自身具体情况出发,采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进行道德伦理认知教育,为个人道德伦理认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发展空间。同时,注重以身作则,家庭长辈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礼仪行为规范,为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以做人教育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传统,家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传承中华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常识。可以说,家庭教育作为最初始的教育前沿,其在个人成长、社会化过程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以家族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家训著作,在其经历漫长的历史演化中,繁衍成为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然而,这种以教人修养和价值理念的家庭教育发生了变化,集中表现在处于社会重要变革时期的中国,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新旧两种不同方式和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越来越失去了其作为人格教育阵地的重要地位,以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逐步替代了传统家庭教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要因素。
三、现代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困境及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重新解构
现代教育经历了萌芽、兴起、发展和繁荣之后,问题的出现不断引起教育者对当代现代教育状况的分析反思。陈银玲、陆云在《现代教育的困境:教育的非生活化和生活的非教育化》(《山东农业教育》>2006 的断裂与日趋白热化的竞争的现实把现代教育带进了一个貌似二元悖论的泥沼难以自拔。
教育的三个层次: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在现代化发展中,尤其是泛科学化现实下严重萎缩和舍本逐末——生存教育被扩大化,忽视或由家长替代了的生活教育以及生命教育的严重缺失不能不说是目前中国教育改革必须面临的事实,要想改革有所突破,也应从这一问题入手。
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家庭教育的被附庸化
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被附庸化,家长忽视学生的终身发展与身心发展。更严重的是,部分家长把自己所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于学生身上,甚至不顾自己的身形言教。这与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是完全相悖的,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强调自己的模范性,以身作则性。这才是真正身教大于言传,或者言传身教是溶为一体的。
当然,近年来,很多有识的家长也在开始争取对孩子的教育和未来有更多的话语权,比如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学校的教育不能完全发现和发展自己孩子的潜能和兴趣,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学习自己感兴趣且有能力做好的事情。这些都是在新的条件下可以也是可能做到并做得好的事情。
五、教育的实质与双赢模式的探索
教育的实质是人的教育,是个人全面成长的教育,是传承人性中真、善、美的教育,这是教育价值的根本要求。用科学的、现代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家庭教育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的新趋向,就会发现真正建基于儿童身心发育规律之上的科学的、开放式的家庭教育,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没能够全面地普及。将家庭教育的现代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内容有机地相互结合在一起,对于培养既具有现代竞争能力的又继承传统家庭内容规范的学生具有现实意义。
如何将两者相互结合,其关键在于:一要将现代与传统有机结合,将现代教育中融入传统家庭教育精华,实现教育的全面综合发展,并非是一味的否定与激进的超前,我们强调继承传统也并非将传统和西方教育全盘的拿来与照搬,要在要结合时代特点的同时,传承文明,弘扬中华民族精华。二是现代教育内容与传统家庭教育精华要同时发展,不能有轻重偏颇。中国教育应倡导抓教育的现代化发展的同时,抓教育的传统回归,两者协调统一,双生双赢。三是中国现代教育
与传统家庭教育要相辅相成,取长补短,互为弥补。
参考文献:
[1]《论语》,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2]《孟子》,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3]《颜氏家训》,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4]钱穆.《中国文化史导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6]王坤庆.《教育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二篇:博弈教育教师协议
博弈教育教师聘用协议书
甲方:乙方:
电话:电话:
为了使乙方有一个稳定、正规的教学工作,同时为了保障甲方的教学质量,经双方平等协商,本着平等、自愿、诚信的原则,就甲方聘用乙方为家教教师一事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的责任和义务
1.甲方聘请乙方为辅导班教师,为乙方提供稳定、正规的教学工作。
2.甲方安排乙方授课前,需提供学生的详细情况,便于乙方进行针对性辅导。
3.甲方根据学生情况需加课时的,须提前通知乙方。
4.甲方有权对乙方的工作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评价乙方的家教工作质量,可根据教学质量调整薪资标准或是否中止本协议。
二、乙方的责任和义务
1.充分备课:备教材、备作业,认真做好备课与教学记录。
2.认真指导:抓住学生特点,尽快转弱点为优势,严禁在教室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3.善于分析:具体分析每一节课,每一道题,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解决每个问题。
4.主动配合:积极与甲方交流,经常反映学生学习情况,与甲方齐抓共管、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个性化教育优势。
5.总结提高:做好教学记录,总结经验教训,相互交流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6.乙方在每次授课期间,要给学生布臵作业并指导预习、复习。
7.乙方由于特殊原因需要更改授课时间的,需提前24小时通知甲方。
8.在授课过程中,乙方必须与甲方保持良好的关系,遵守家教礼仪,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进度进行辅导,不可与甲方发生任何冲突。
9. 授课至中小学生放假前。
三、授课时间安排及工资支付
1.晚自习班老师800元/月;
2.周末强化班课程待定;
3.支付方式:按月支付,每月15号付上个月工资;
4.晚自习每次请假扣除40元,周末辅导每次请假扣除30元,因故不能来者,可以找人代替,但此人必须同样遵循此合约,不得出现打骂学生、不查作业、工作散漫等等此类恶劣情况,如有发生将扣除乙方本人三日至十日工资不等,酌情扣除。
四、违约责任
1.双方发生冲突的,可无条件解除本协议。
2.一方如有特殊情况需要终止协议的,需要提前7日通过另一方。
3.如乙方因故迟到或早退,因在本次授课时间结束后或下次授课时间结束后适当延长时间,而不得收取费用。
4.未能代课至放寒假前,扣100课时费。
五、附则
1.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或政府政策变化等导致本协议无法履行的另行处理。
2.本协议自双方签订之日起生效,至乙方所辅导甲方最后一次安排学生辅导结束时自动终止。
3.本协议一式二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签字):乙方(签字):
签订日期:年月日签订日期:年月日
第三篇:《日常生活中的博弈》读后感
《日常生活中的博弈》读后感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在不停地做着博弈,和亲人,和朋友,和同事又或是上司,无论对象是谁,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各个博弈中的胜利者,希望归希望,要想获得从博弈中获得最大的利益,这还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
看了这本书,虽说还不能确定我所看到的知识是否可以对今后的生活有所帮助,但至少我觉得有些话还是值得去关注一下的。
首先是男女之间的博弈:
两个人在一起和谐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和谐是永久的,新奇和刺激都不能持久。话虽如此,但恋人又或者是夫妻还是会遇到发生争论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需要其中一方冷静下来好好分析下目标受益是否看的重,如果不是很重,那就转移目标,找新的亮点,从而使两人达到共识;如果看得很重的话,那就需要选择是采取坚持到底的政策,还是迂回前进,最后达到自己理想的目的。
恋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相处之后终会走向婚姻的殿堂,组建一个所谓的家。家实际上就是一个不讲理的地方。简单的说夫妻之间如果都太过于理性,那么很多情况下针对一个很平常都会争得你死我活。但我要是说夫妻不吵架也是不现实的,毕竟是从不同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两个人,但吵架归吵架,冷静下来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夫妻之间的爱胜过任何所谓的道理。跟我吵架的是我最亲密的爱人,我们吵架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让问题越闹越大。
不过爱情是这个世界上最感性的东西,而博弈论又是极端理性的理论,所以在爱情中真正纯粹的博弈是少之又少。因而博弈是可以是处理问题借用的方法,而非用其策略获得压倒性的胜利。要知道爱情中的博弈,除了双赢,就是两败俱伤。
其次是职场博弈:
说起职场博弈谁也不陌生,以下是我总结出的几条建议:
1.在职场上的做任何一个决定之前要手握充足的资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毕
竟博弈中的两个要素是资讯和策略。
2.领导者的潜质:自信、组织能力、危机感。
3.不管谣言暗箭多么严重,一定要及时做出反击,沉默智能让人以为你是默许了。千
万别指望什么日久见人心,疾风知劲草这样的老话。在商业化的大环境下,讲究迅速有效,没有人愿意给你时间证明。
4.文过饰非、保全面子的做法是错上加错。
5.不招惹小人,远离小人,与小人保持距离。对付小人时,无招胜有招。
6.职场中的人际关系,首先是利益关系,其次才是朋友关系。
7.永远不要在同事那里说你在办公室中的委屈和不公正。
8.职场中的自保绝不是奸猾。
9.对老板身边的亲信和红人要友善,即使不喜欢也不能溢于言表。
10.威胁是对不愿意跟你合作的博弈者进行惩罚的一种回应规则。
11.职场第一要义是及早看好谁是真正的大树,即对你有帮助的一切上级。
12.不管职场中还是生活中,一旦有人开始拿以前的交情争取你的信任的话,你最好保
持警戒,因为陷阱不远了。
13.针对上次得意之处要赞赏;不和上司争功,当然是些不太影响个人利益的情况下;
上司遇到尴尬要打圆场。
14.出位不等于出格,标新不等于另类。
最后我想总结一句:无论将来要面对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情,都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注:《日常生活中的博弈》 李金英著,农村读物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第四篇:大学生活中的博弈
大学生活中的博弈
“博弈论”原本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但由于它较好地解决了对竞争等问题的可操作性分析,成为经济学中激荡人心的一个研究领域。“博弈论”不仅属于经济学,也理应属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这些学科也有理由分享“博弈论”那旖旎的学术风光和精细的分析技巧,而博弈论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更是无处不在。
一、图书馆占座问题
我们学校的图书馆资料丰富,环境舒适,是学习的好地方。但是想要在图书馆占得一席之地却并非易事,尤其是假前的备考阶段,每天早上7点多图书馆门前就排起了长龙(图书馆八点开门),稍微迟点到就发现已经没有位子了。图书馆真有那么多人吗?其实每一层都差不多只有1/3的椅子上有人,其余的座位上都充斥着书、本、包等物品,令人望“座”兴叹。
由于图书馆的座位对于每位同学来说具有非排他性,但具有竞争性,因此是一种公共资源。当对图书馆座位的“需求”增加,即考试前的备考阶段,座位就成了“稀缺”产品。因此占座现象才如此严重。图书馆占座问题的博弈
B
占座
不占座
A占座
(5,5)(10,0)
不占座(0,10)(5,5)分析:
以两个同学之间的博弈为例,当A同学和B同学都到图书馆占位子,有以下四种情况:
1、两个同学都有位子;
2、A同学占位子而B同学不占,那么A同学有位子坐,而B同学没有;
3、B同学占位子而A同学不占,那么B同学有位子坐,A而同学没有;
4、两个同学都不占位子,两个同学也都有位子。由此可见,A同学的最优选择是“占座”,即不管B同学是否占座,A同学都会有位子。而B同学的最优选择也是“占座”。两个同学都放弃了“不占座”这个同样都有位子坐的策略。图书馆“占座”属于非合作博弈,每个人强调的是个人理性。由于每个人的效用函数不同(从而有人会认为其他人是不理性),在各自效用函数最大化的基础上,很有可能产生对整个集体无效的结果。更进一步,重复次这样的博弈,如果没有外力的强加,不利的均衡就会出现。正如现在图书馆的现状,尽管同学们都有着不同的先验信念(可以理解成人们心中的道德,标尺),但根据贝叶斯理性(动态),同学们的先验信念在趋同,直至“占座合理”这一知识成为同学们的共识,就会演化成一种不良的制度。
因此,虽然图书管理员采取了很多办法,一直不能根治“占座”问题。因为大家都认为占座是合理的,这种认知是内生的,是很难通过外在的其他途径去改变的。因此我认为,要解决图书馆占座问题还是得通过我们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方式,但这种途径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当然采取一定的监管措施在短时间内也能达到一定效果,只是治标不治本。
二、逃课中的博弈
“逃课”是学生主观意愿决定的行为,即在非特定条件下(因病或客观性紧急事务)学生作出的逃避课程的决定并付诸实施。老师讲的内容没有实质意义,逃课去图书馆涉猎群书或去听其他专业的课等都是大学生旷课的理由,但绝大部分,还是因为去陪自己的对象,或者出去逛街、游玩,可以归纳为一点,逃课就为了出去娱乐。逃课里的纳什均衡 整个课堂的主导者是老师,如果学生大部分逃课,只剩了几个,老师辛辛苦苦讲了一堂课,结果却没几个人去听,无异是浪费了老师的时间,老师就不愿意去上课。但老师不上课是没有工资的。先建立几个假定条件:
A.一个学生逃课对老师的效用不大,假设,如果学生逃课,老师没可上,课程取消没有工资逃课。学生都是自己理性的选择。
B.将要来上课的学生人数对老师来说是不知道的。
这样就可以利用博弈论对老师和同学逃课的现象进行分析了。策略
学生
上课
逃课
老师 上课
有工资/没自由、娱乐 有工资/自由、娱乐
不上课 没工资/没自由、娱乐 没工资/自由、娱乐
以上情况属于非合作博弈,学生的优势策略是逃课。无论如何,学生逃课,就会获得支配时间的自由,和拥有娱乐的权利;而老师的优势策略是上课,因为只有上课,他才能有工资。而老师不上课,学生不逃课的这种现象实际是不存在的。他们的优势策略构成了这个纳什均衡,也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学生逃课,而老师上课的局面。逃课的收益和机会成本
现实中各个学校都要求教师安排考勤,并且考勤成绩会归入平时成绩影响该科目的总成绩,甚至有极端规定:缺勤N次以不及格处理。无疑这是应对学生逃课的一个手段。但是为了课程进度,教师一般不会频繁的点名考勤。而学生也有代人考勤的对策。
对于一个学生而言,是否逃课的选择有一定的受益和机会成本。逃课的收益由自由支配时间所带来的心理满足和逃课期间可利用的外部机会所决定。逃课的收益是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娱乐,可以约会等,这些都是逃课给自己带来的收益。机会成本有来自心理方面的压力,怕老师发现扣平时成绩分,老师越严格机会成本越大,丧失与同学和老师沟通交流的机会,课程越重要,越难学,则逃课的机会成本越大。而如果学生能够找到避开考勤,或者不上课而学好课程的方法,则会大大降低逃课的机会成本。当逃课的收益大于逃课的成本时,理性的潜在逃课者将选择逃课这一行为。如果把交的学费当作沉没成本,理性人不考虑沉没成本,这使得理性的学生只考虑机会成本,降低了学生的逃课成本,使得逃课现象大大增加。当逃课的收益小于成本时,理性的潜在逃课者将选择上课。也就是,如果没有那么多的外部机会,机会成本的增强,使得学生逃课的机率减少。
外部机会(上课的替代品)的增加,拓展了个人的选择可行集合,使得个人的选择空间增大,从而使上课的机会成本增加,也使逃课所带来的收益增加,因而大大增加了逃课的可能性。现在的生活,网络的兴起、影视的发达、赚取额外收入机会的增加、休闲娱乐方式的多样化,都极大地提高了逃课的诱惑力,使学生越来越难以安心于课堂,埋首于功课,专注于学业。外部机会提供的收益给理性的潜在逃课者带来的收益很大时,无疑会使大多数理性的潜在逃课者选择逃课。所以现在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发达,对于逃课现象是一种正外部性。
三、学习博弈论的体会与建议
通过学习博弈论,让我明白了生活中处处充满博弈,在这门课上,我接触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而且,我学会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博弈思考。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些小游戏和小测试,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五个海盗一百个金币的问题,非常有趣,反常规思考,采用了逆向思考的方法,把问题一个个击破。让我学会在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可以跳出来从反面想想也许会有很好的收获。而且这种博弈思考是一种对全局的思考,是一种站得很高的思考方式。希望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举更多生活中的实例,与同学们多互动,相信效果会更好。
第五篇:生活中的游戏——博弈无处不在
生活中的游戏——博弈无处不在
"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均可从博弈论得到解释,大到近段时间北约轰炸南联盟,小到今天早上你突然咳嗽了几声。因为生活的本质,就是在进行一场游戏。可能你觉得,北约轰炸南联盟用博弈论来分析是可以的,但对自己早上咳嗽也可以用博弈论来理解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自己就一个人,和谁进行游戏?非也,并非只有你一人,还有一个叫做“自然(Nature)”的“人”,你在同它进行游戏。你可以把“自然”理解为无所不能的上帝,上帝现在有两种策略,让你生病或不生病。你咳嗽了,你就不得不根据自己咳嗽的信息判断上帝的策略,然后采取对应的策略。上帝采取让你生病的策略,你就采取吃药的策略来对付;上帝采取不让你生病的策略,你就采取不予理睬的策略。看,这不就是一场你和上帝进行博弈的游戏吗?
“自然”是研究单人博弈的重要假定。比如一个农夫种庄稼也是同自然进行博弈的一个过程。自然的策略可以是:天旱、多雨、风调雨顺。农夫对应的策略分别是:防旱、防涝、放心地休息。当然,自然究竟采用哪种策略并不确定,于是农夫只有根据经验判断(或根据气象预报)来确定自己的行动。如果估计今年的旱情教重,就可早做防旱准备;如果估计水情严重,就早做防涝准备;如果估计是风调雨顺,农夫就可以悠闲地东转转西走走了。又比如,农夫该在土地上种小麦还是水稻?也是一个同自然进行博弈的游戏。自然可以选择小麦买高价还是水稻卖高价,农夫则根据对自然的可能行动的猜测来确定自己的行动。与一般的博弈不同的是,不管“自然”采取何种策略,也不管你采取何种策略,“自然”的支付(或得益)都是为0的。
生活中更多的游戏不是单人博弈,而是双人或多人的博弈。比如:商场谈判、政治斗争、夫妻吵架、恋爱结婚„„都是这类博弈。
再给大家介绍一个有趣的博弈例子。它出自张维迎教授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讲的是猪圈里有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一个饲料槽,另一头装有控制饲料供应的按钮。按一下按钮就会有10个单位饲料进槽,但谁按谁就要付出2个单位的成本。若大猪先到,大猪吃到9个单位,小猪吃到一个单位;若同时到,大猪吃7个单位,小猪吃3个单位;若小猪先到,大猪吃六个单位,小猪吃4个单位。各种情况组合扣除成本后的支付矩阵可如下表示(没格第一个数字是大猪的得益,第二个数字是小猪的得益):
小猪
按
等待
大猪
按 5,14,4
等待 9,-1
0,0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大猪选择按,小猪最好选择等待,大猪选择不按,小猪还是最好选择等待。即不管大猪选择按还是不按,小猪的最佳策略都是等待。也就是说,无论如何,小猪都只会选择等待。这样的情况下,大猪最好选择是按,因为不按的话都饿肚子,按的话还可以有4个单位的收益。所以纳什均衡是(大猪按,小猪等待)。
这个例子是一个多劳不多得的例子。现实中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一些努力工作的人和不工作的人得到与付出并不相称。改革也有类似的情况,在改革过程中利益的转移必定使一部分人先富一部分人生活水平没得到改善,前一部分人更有改革的积极性。也就是说,改革往往由“大猪”推动,“大猪”越多,改革速度越快。这个例子也可以反映斯密的“看不见手”教条,本来大猪是追求自身的利益,结果给小猪也带来了利益。它也解释了“搭便车”行为,例子中的小猪是一个典型的“搭便车”者,因为它坐享大猪的成果。在这里我们可以联系一下第二章提到的科斯定理,如果我们严格界定产权,是可以改变这种状况的。比如,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大猪按出的饲料归大猪支配,小猪按出的饲料归小猪支配,那么大猪小猪都存在去按的动力和积极性。相反,产权不清晰,比如吃大锅饭的情况下,结果是不劳有获、劳而少获,有点类似一幅漫画——卖力的驴子挨鞭子(一只驴子拉着一辆车,车上是一个农夫和另外几头驴子,农夫的鞭子落在拉车的驴子身上催它快跑;这只驴子并没有错,它遭罪只因为它比别的驴子强壮)。于是人们工作的积极性没有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国改革开放不久,就提出了废除“大锅饭”,砸碎“三铁”(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的原因所在了。
在智猪博弈中,无论大猪采取何种行动,小猪都是采取等待。我们把小猪的“等待”称为“占优战略”(有点“以不变应万变”的意思)。生活中这样的博弈也不少。比如,某一天你觉得应该是你太太的生日,但又不能肯定:如果是太太的生日的话,①你可以送一束花,太太会特别高兴,你的效用增加5个单位,②你不送花,但太太会埋怨你忘了她的生日,你的效用降低2个单位;如果不是太太的生日的话,①你可以送太太一束花,太太感到意外的惊喜,你的效用增加3个单位,②你不送花,结果生活同往常一样,可视为你的效用增加0单位。在这个博弈里,我们看到,“自然”可以有两种策略:确定今天是太太的生日或确定今天不是太太的生日,但不论“自然”采取何种策略,你的最好行动都是买花。买花是你的占优战略。博弈距阵如下(自然的得益皆为0):
自然
是太太的生日
不是太太的生日
你 买花 5,0
3,0
不买花-2,0
0,0
夫妻吵架也是一场博弈。夫妻双方都有两种策略,强硬或软弱(或称鹰派和鸽派)。博弈的可能结果有四种组合:夫强硬妻强硬、夫强硬妻软弱、夫软弱妻强硬、夫软弱妻软弱。至于哪一种是纳什均衡,必须列出其支付矩阵才可以确定。支付矩阵不一定非要用量化确定的数字表示,也可以用支付函数表示。经济学家们常用支付函数进行讨论。根据生活的实际观察,夫软弱妻软弱是婚姻最稳定的一种,因为互相都不愿让对方受到伤害或感到难过,常常情愿自己让步。动物学的研究有相同的结论,性格温顺的雄鸟和雌鸟更能和睦相处,寿命也更长。夫强硬妻强硬是婚姻最不稳定的一种,大多数结局是负气离婚。夫强硬妻软弱和妻强硬夫软弱是最常见的一种,许多夫妻吵架都是这样,最后终归是一方让步,不是丈夫撤退到院子里点根烟,就是妻子避让到卧室里嚎啕大哭。
犯罪和防止犯罪是罪犯和警察之间进行博弈的一场游戏。警察可以加强巡逻,或者休息。犯罪者可以采取作案、不作案两种策略。如果罪犯知道警察休息,他的最佳选择就是作案;如果警察加强巡逻,他最好还是不作案。对于警察,如果他知道犯罪者想作案,他的最佳选择是加强巡逻,如果犯罪者采取不作案,自己最好去休息。当然,犯罪者和警察都不可能完全知晓对方将采取的行动,因此他们都将估计对方采取某种行动的概率,从而决定自己要采取的行动。结果是,他们将以一定的概率随机地采取行动,这叫“混合策略”。
我们可以简单地分析一下混合策略(对数字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不看下面一段)。下面是犯罪者与警察的支付矩阵(假定犯罪者在警察休息时一定作案成功,在警察巡逻时作案一定会被抓住):
犯罪者
不作案
作案
警察 巡逻 0,0
2,-2
休息 2,0
-1,1
这个矩阵的数字含义可以表示,警察巡逻,犯罪者不作案,双方都没有收益也没有损失;警察巡逻,犯罪者作案,警察因抓到罪犯受到表彰,得到效用2单位,罪犯被判刑丧失效用2单位;警察休息,犯罪者不作案,警察休息的很愉快得到效用2单位,犯罪者没有收益也没有损失;警察休息,犯罪者作案,警察因失职被处分而丧失效用1单位,罪犯犯罪成功获得效用1单位。这个博弈是没有纳什均衡的。
但是,如果警察知道犯罪者以p的概率选择作案(不作案概率就为1-p),他该怎样采取自己的行动?对警察而言,巡逻的预期效用为0×(1-p)+2p=2p,休息的预期效用为2×(1-p)-1×p=2-3p。显然,当2p>2-3p即p>0.4的时候,警察最好选择巡逻;反之2p<2-3p即p<0.4的时候,警察宁愿选择休息。假设警察应以q的概率巡逻(休息的概率就为1-q),那么犯罪者最好的行动是什么?他作案的预期效用是-2×q+1×(1-q)=1-3q,不作案的预期效用为0×q+0×(1-q)=0。显然,当1-3q>0即q<0.33时,他的理性选择是作案,反之不作案。在这个博弈中,警察以0.33的概率巡逻0.67的概率休息,犯罪者以0.4 的概率作案0.6的概率不作案构成一个混合纳什均衡。
上述混合纳什均衡可以这样理解,如果警察以高于0.33的概率巡逻,犯罪者最好是躲避起来。犯罪者一旦躲避,警察就没有收获,于是降低巡逻的概率,于是犯罪者重新活跃,于是警察又提高巡逻概率„„从一个长期来看,两者的均衡将维持在警察以0.33的概率巡逻犯罪者以0.4的概率作案上面。现实中,我们看到,当严打的时候(警察出击的概率较高),犯罪分子便收敛一阵(降低作案概率);严打的时期一过,犯罪分子又开始兴风作浪,在不能容忍罪犯过分猖狂的时候,警界不得不再次开始严打。
在上述例子中,可能大家觉得警察和犯罪者都根据一定概率采取自己的行动不太好理解,那么可以尝试这样理解他们:作案的犯罪者越多,那么出动的警察将会越多,作案的犯罪者越少,出动的警察将越少;反过来,出动的警察越多,作案的犯罪者就越少,出动的警察越少,作案的犯罪者就越多。极端地假设一个例子(它有助于我们的理解),警局有100名警察,犯罪集团有100名犯罪者,那么上例博弈中,警察以0.33的概率巡逻而犯罪者以0.4 的概率作案这一纳什均衡可以理解为:在巡逻的警察少于33人时,犯罪集团最好派40名以上的犯罪者作案;在巡逻警察多于33人时,犯罪集团最好派40名以下的犯罪者作案;反过来,犯罪集团派40名以下犯罪者作案,警局最优选择出动33名以下的警察;犯罪集团派40名以上犯罪者作案,警局最优选择出动33名以上的警察。当然,如果犯罪集团倾巢出动,那么警察的选择也是全部出动,但警察一旦全部出动,犯罪者最好选择全部不作案,犯罪者一旦选择全部不作案,警察最好全部选择休息„„最后长期的均衡状态是,警局派33名警察巡逻,犯罪集团派40个人作案。这可以解释现实中,为什么警界总安排有巡逻力量,而犯罪者也总保持一定的作案数量。
你面临的具体生活事件又何尝不是一场博弈呢?我曾经在一次讲课中给某毕业班的学生提到了博弈论的观点(就是运筹学里面非常简单的零和博弈那种)。下课后,就有一名学生向我“求教”对付“赵老师”的办法。赵是分管毕业分配的教师。这名学生可真有灵性,他已经把博弈论运用到他和决定他前途的赵老师之间了。当时的情况是,赵希望该同学及早和用人单位签约(因为赵希望早一点把所有同学分配出去以完成任务),而该同学希望等更好的单位。当然,这个博弈中局中人的收益函数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因此它是一个不完全信息的非合作博弈(但不可是零和博弈),博弈的结果也许还和双方的讨价还价能力有关。我当时给这学生的建议是:你要尽可能了解赵的“信息”(即赵的各种真实想法);你要向赵传递强硬的信息(态度坚决);你要准备充分理由,增强讨价还价能力。
不但生活中许多事情可以看作是一场博弈,整个人生也是一场博弈。这个博弈中的“局中人”一个是你自己,另一个叫做“命运”。你和命运之间在展开一场以一生时间为限的游戏。谁输谁赢,取决于你的策略和行动。贝多芬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成功了。人生是一场游戏——在这个游戏中,你以一生作注,和命运进行着一场豪赌,要么赢得痛快淋漓,要么输得一败涂地。世事纷纭如棋局,你在红尘中的每一步,都象落下一枚棋子,一招失误,并不意味着满盘结束,只要没有和盘,就不能认输。可惜的是,不少的人,甘听命运摆布。可是也有一些人,奋起与世事抗争。我比较欣赏持那种态度的人:世事我曾抗争,得失不必在我。
我觉得,不论最后的结果如何,人都应该争取。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一种胆识,敢于面对命运的胆识。我们有理由相信,自己会成为游戏的胜利者。该赌一把的时候,不要犹豫,坐失良机。有句歌词兼流行广告说的好:该出手时就出手。只不过,在你所有的人生的博弈中,你必须重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