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飞越疯人院英文影评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is a film which we worth pondering more.McMurphy , a hot-blooded youngsters ,break into a mental hospital accidentally.In the mechanical rigid the Cuckoo’s Nest, His various rebellion is defiant to the rules and authority of this institu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merican counter-culture movement, Undoubtedly, he represented those who rised up against tyranny and pursuit freedom.The second role is monstrously indifferent Nurse Ratched, who is the chief representative of oppression of social at that time.In fact, as the executor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s, she herself is also a great tragedy.She is absolutely demonic as a robotized arm of a dehumanizing system.In addition, I must mention Chief Bromden.He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marginalized people which has been squeezed by American society.Chief Bromden just disguises himself to face the repression and bondage.Under the influence of McMurphy, he recovered from numbness and negative, overcome fear and regain hope.Finally he restore human nature, back to the original and wild in nature.Maybe McMurphy bring patient hope and dream, but sometimes dream makes those who are afraid of chasing dream more painful, just like Billy.And the Cuckoo's Nest goes back after McMurphy's death.The rest patient also have a rough time.
第二篇:飞越疯人院英文影评
The review of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self-reflection
1.My impression and feeling about this film
The beginning of this film gives me a sense of comedy:a bunch of nuts are playing poker, Mr.Martini is always smiling, Mr.Cheswick seems to be crying, their “therapy” looks like a circus show......However , the film ends with a tragedy.I watch this movie twice.After that, I'm thinking that we are playing what kind of role in this real world.I wish I were McMurphy who is a little bit unrestrained but can do everything he want to do.He does not care about all kinds of rules and maybe his behavior can't accept by everybody, but, to give him due respect, at most he is an indocile troublemaker.But sometimes I choose to be chief, keeping silent and giving up his pursuits.When growing older, I am facing more and more difficulties and what I can do is making my efforts to deal with them.I am tired, I want to give myself a long holiday, so I really want I can be chief to escape myself from the reality some time.But sometimes I will become head nurse who is always serious, controls other people and forces them to give up their own ideas to obey the rules of the unity.Maybe a lot of people don't like her, but I think sometimes the society needs such person to maintain order, besides , she is not so bad.She's just brainwashed by the society and I notice that she smiles at the ending of-1-
the film.Perhaps most of the time, I just like the patients, blind and numb , are refrained by a set of rules from the start.Due to the uniform model life, eventually they forget who they are.So am I.I remember that my dream is to be a writer, a novel writer, but I have given up few years ago.Because the people around me all say what I should do is studying and then find a decent and steady job.2.McMurphy and me
I am not living in mental institution, but I am;I am not constrained by the concrete rules, but I am bounded by the intangible ones......In my opinion, McMurphy represents freedom and individuality, his sentence “at least I tried” touches me so much that gives me a lot of thoughts.McMurphy attempts to move up a washbowl to smash Windows and run, but all ward mates bet that he can't lift the heavy washbowl.He does not agree, tries repeatedly after he gives up, and then he says to oneself, also to all the inmates “at least I tried” as going away lonely.It is the charm of McMurphy's character:never give in, never give in flying over the mental institution.Compared with him, I am the greenhouse flower.Turning my mind back to my past, I was always listen to other's advices “you should do this, you can't do that”, and even I had no courage to try something what I wanted to do.There are many people just like me--greenhouse flowers--in the society which can't endure us to make mistakes.We are
afraid of others' judgment just like the doctors see McMurphy with colored eyes ,we fear we make the wrong choice......I have a question that how many people have said to himself“at least I tried”, maybe some, maybe a few, at least I am not the one of them.So I really respect McMurphy that he does I can't or dare not do.Before the film ending , I have contrived the end--McMurphy and Chief escape and lead a carefree life.However, he is dead.It's my regret, I don't know how to express my feeling.On the one hand, his death is a tragedy, he is supposed to escape;On the other hand, his soul is free and he liberates Chief.3.About the Theme and My Harvest
The movie is a reflection of the status of American society at that time, and focuses primarily on two themes—freedom and individuality.Freedom is one of the eternal themes of humanity, and the pursuit of freedom and the possession of liberty are the rights of everyone.Meanwhile, It is one of the symbols of a civilized country that to protect the citizens right to be freedom.In this film, the psychiatric hospital just stands for the power institution.But under the humanitarian guise, they just use brutal rules to repress human nature, and then, let these once normal people become real “nerds”.In fact, these, who accept “close treatment”in a mental hospital, are only the victims of medical experiments, nothing more.I have said that I respect McMurphy, but I am thinking if he stayed in jail and never appeared in Cuckoo's Nest, the everything would go smoothly.At least ,Billy and he won't die.Maybe McMurphy bring the patients happiness, but it isn't make any difference to them.Maybe they have a little change, but in fact ,they still can't leave the hell(Cuckoo's Nest)because they can't fight against the hear, pressure ,rules and so on.Maybe McMurphy bring them hope and dream, but sometimes dream makes those who are afraid of chasing dream more painful.Just like Billy, he gets back a little confidence at the expense of life.After McMurphy's death, the Cuckoo's Nest goes back and becomes“normal”again, except for lessening three people.All in all,the film, especially this guy, really entangles me.
第三篇: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0905班 池亚微 U200911502
影片讲述的是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美国某丛林旁一所国家精神病院中的故事。
男主角麦克默菲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劳动改造,装作精神异常而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自从他来到后,本来平静的精神病院就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
当麦克墨菲刚进来时我们看到的精神病院的生活貌似很和谐,背景是轻柔的音乐,病人们按时排队吃药,他们有着充分的自由在医院里活动,可以打牌可以抽烟,甚至可以出游。但是这和谐下面遮蔽的是一种人性的压制。只是因为这里的人已经习惯了这种循规蹈矩的生活,或许根本就没有想过要质疑要反抗。但是只有麦克默菲可以轻易地击中看似完美的疯人静谧世界中的脆弱,一开始,他就拒绝吃药,并要求把音乐声减弱,而不是像其他人那样乖乖地在音乐下吞咽无名的药丸,对秩序完整、封闭的疯人院来说,麦克默菲是一个意外的闯入者,而麦克默菲也并非刻意地去反叛,他的所作所为,只是出于天性,他的无拘无束的个性必然与严谨的压制格格不入。在麦克默菲的撞击下,众“疯人”,原来规矩,安分守己的病号开始流露正常人的天性:他们欢乐地享受海边阳光的沐浴,和女人在一起的乐趣,以及争取自我的反抗。这是在一种反常规的活力的冲击下体验到发自生命本身的愉悦。
“疯”到底有没有个具体的标准或定义?难道某些人的行为跟其他大多数人不一样就叫作“疯”?像那个讲话结结巴巴还害羞的比利,或是那个一发言就特别紧张的契士威客。还让我想到了后来有个人问道:“你是说„„单独就是病吗?”,统治者们用他们自己的标准定义“疯”。并用自己的方法给予他们治疗。其实他们只不过是受不了社会的歧视把疯人院当做避难所,但事实上疯人院的压抑一点不亚于外界。疯人院的统治者只希望病人能执行和遵守这些规则,至于规则的合理与否是病人根本不必考虑的问题。如果病人意识到了规则本身的荒谬,院方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规劝或者干脆使用暴力让病人重新遵守规则。他们所谓的治疗就是用多数人的标准来扼杀少数人的个性,让疯子更疯,傻子更傻,有个性的人必须听他们的话,没有一点自主权,一旦有人挑战他们这种权威的时候,他们就感觉到有威胁,就会毫不犹豫的给予打压扼杀,麦克墨菲的后果正是这一阶层统治的“成果”。
当麦克墨菲提议要将时间表改动一下,以便让他们有机会看到世界世界赛时,当时从很多人眼里看到了惊奇和期待,惊奇在这样的疯人院里竟然有人主动提意见挑战疯人院的“规矩”,期待是因为大家都想看世界赛。但是第一次投票举手的人却不多,这让我联想到疯人院的制度,就是因为这些死板压抑的制度让每个“疯子”都缺乏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主见,甚至不敢提出一个合理的要求。后来瑞秋有道貌岸然的给了他第二次拉票的机会,即使最后酋长举手了,但麦克的努力却被瑞秋以“会议结束时投票结果是10:8”的理由给否决了。麦克墨菲只好自己假扮球赛解说员向病人们解说一场并不存在的球赛,或许只是一种自娱自乐或是一种发泄,但着实让人看到了他在疯人院里做的“挣扎”和挑衅。
而且瑞秋护士长总是用一些很“犀利”的问题问病人并且让大家一起发表意见,让气氛感觉特别压抑,并且美其名曰“治疗”。我看不是,就像契士威客说的“既然比利不愿意说,你为什么非要问他”。
他们被压迫惯了,安于现状,当麦克墨菲问他他们为什么会进入疯人院,很多人的回答是自愿的,而且他们都是可以随时回家的。是什么迫使他们“自愿”来到精神病院,毫无疑问,是外面的生活压力,外面的人的歧视让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以至于他们选择疯人院来逃避。麦克墨菲也正是因为逃避他要受的劳动改造才会选择把自己送进精神病院。同时也让我们看见了底层人民的安于现状。但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他觉悟的比较早,他做了一系列上的事来反抗这种现状,但是由于孤立无助,他最终还是遭到了迫害,成了这种制度下的牺牲品。但这也算一种飞跃吧,最后酋长带着他的灵魂完成了飞跃,让人着实为之一震。
麦克墨菲借助酋长的帮助私逃出来独自带一群病人偷船去海上钓鱼时,他们是多么开心,脱离了精神病院,可以看到他们都是有个性有思想的人。其实他们和常人没太多的不同,一样的可以吸烟、喝酒、聚会、打球、航海、钓鱼等,唯一的不同是,他们对某些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需求,而这些需求是不被疯人院或社会所准许的,被强烈的打压着,于是他们成了一群疯子,确切的说是“愚者”,不敢有任何奢求、麻木的愚者。而迈克帮助他们寻找到他们的个性。他带着他们疯耍,带着他们解放被禁锢的思想。他那一句“我是说你们一直抱怨这个地方,但是你们没有勇气做出这里,你们以为你们是疯子吗”。自从麦克墨菲的带动后,“疯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渐苏醒了,疯人院逐渐出现了生机。最明显的表征是,他们开始表达自己的意见,开始“提问”了。我们看到,最初一次会议的讨论环节,几乎是护士长的独角戏,病人一律沉默,麻木不仁。但后来,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并提出各种问题,一次比一次热烈。“比利不想谈论的问题,为什么要逼他回答?”“为什么宿舍在白天和周末要锁起来?”“为什么我不能得到我的香烟?” 引起香烟争端的第三次会议达到了一个高潮:“你们有什么权利把我们的香烟扣留在你们桌上,只当你们心情好的时候才发一包?”要注意契士威客歇斯底里时的一句台词:“我不要他的香烟!我也不要他的、他的、他的、他的、他的、他的„„香烟!我甚至不要你(指麦克)的香烟!我要我的香烟!我的、我的、我的!”这里强调“我的”,其实在强调一种天然的合法性,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也即“天赋人权”的觉醒。但是最后瑞秋还是用她的权威,她的规矩扼杀了他们的合理要求。并且还用电击疗法给他们警告。就像被电击前契士威客喊到的:“我没有做错事”。明明电击疗法就是用来治疗濒危的的病人,不是用来惩罚人的,那用在正常人身上就更加残忍的。这让我们看到这些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用的手段有多恶劣。
但同样在这一次香烟争端之后,影片也出现了转折一直沉默的酋长开口说话了。作为疯人院里一个真正健康的正常人,酋长代表的是社会中真正的清醒者和理性者,对环境具有理性的洞察,因而选择了装聋卖傻,默默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他不认为自己具有反抗或逃走的能力,当麦克墨菲要带她一起逃离疯人院的时候,他说:“我不够强壮”。但他的沉默并非出于麻木,而是代表拒绝:拒绝与权力或体制发生关系。而麦克也看出了这种洞察,所以他力邀酋长一起逃跑,“只有我们两个”。
影片最后一段麦克墨菲已经下定决心准备逃走了,但逃走钱还不忘跟这群难兄难弟告个别,带着他们不顾后果的疯狂了一回。最后也不知是麦克有意的还是不小心睡着了当天晚上没有逃出去。第二天当瑞秋进来后派人找到比利时,比利仓皇的跑到瑞秋面前急于解释,但是在众人的掌声下他又找回了勇气,在那一瞬间,他不结巴了,而且说话也开始理直气壮了,当瑞秋问道:“你不觉得丢脸吗?”他很果断了回答了不,但是瑞秋竟然甩出了对付比利的致命武器:想想如果你妈妈知道了会怎样?于是比利瑟缩着恢复成那个惧怕母亲惩罚的孩子,被逼的背叛了朋友放弃了尊严更放弃了生命,这就是精神病院应该给病人们带来的治疗吗?当时麦克有足够的时间逃走,但当他发觉同伴出事时,他反而赶回来想掐死瑞秋。以至于最后受到严重的惩罚,被做手术变成了白痴。
第二天,纷纷传言麦克逃走了,但酋长不相信他会跑下自己独自逃走,果然麦克晚上被搀扶回来了,但这时的麦克已经变成该阴暗制度下的牺牲品了。这时,酋长身上的力量复苏了,他说“我感觉自己像山一样强壮”。他一边对迈克说“我会带你一起走的”一边用枕头闷死了被“改造”过的麦克,独自一人,举起了那个麦克不曾举起的水箱,重重地砸向疯人院的玻璃窗。他高大修长的身影在晨曦的微光之中,在灰蒙蒙的天空下的荒原上大步向前,渐行渐远。当他搬起水缸那一刻,我还想到了一开始麦克和大家打的那个赌,虽然他没成功,但是他丢下了一句:“至少我试过了。”
总结起来,影片表面上演示的事发生在精神病院的一个悲剧故事,实际上却展现了一个为了个性解放而孤军奋斗的英雄,从影片的最后酋长逃了出去,病人们纷纷狂呼,喝彩可以看出英雄的死并没有换来解放,而是唤醒了一群人的觉醒,我想这比一个人的解放更有价值。
第四篇:飞越疯人院 影评[范文模版]
不自由毋宁死
——浅析影片《飞越疯人院》
一、没落嬉皮士的反体制斗争——创作背景与人物分析
《飞越疯人院》是美国七十年代社会政治电影的经典之作,不论从它在业内的口碑还是它所获得的五项奥斯卡大奖以及高票房来看,它都是成功的。该片改编自“嬉皮时代的催生者和见证人”肯克西的成名作《飞越杜鹃窝》。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美国近代史政治和文化上最多姿多彩、最具戏剧性、最重要的时代,其间经济、政治的动荡催生了“嬉皮士运动”,嬉皮士们延续了五十年代“垮掉的一代”的生活方式,奇装异服、摇滚乐、吸毒、公路文化成为了他们的代名词,他们反对传统体制对人性的束缚,追求肉体与精神的双重自由。肯克西作为嬉皮士文化的代表人物,其根据自身经验创作而成的《飞越杜鹃窝》成为了嬉皮士反文化运动的代表作,也因此,《飞越疯人院》秉承了原作中所展现的对自由的追求、对现行体制压抑人性的不满。当然,拍摄电影的七十年代同样是一段让美国人沮丧失落的时期,水门事件使美国政府失去民心、越战失利阻碍了美对外扩张霸权政策的实行,虽然嬉皮士文化已接近没落,但影片中对压制人性、束缚自由的现代社会的暗喻与讽刺以及对追求自由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没落嬉皮士”英雄的讴歌,无疑激发起了美国群众的内心认同,可以说这是嬉皮士文化在七十年代的美国的“绅士化”表达。贴合时代背景的情节让观众找到共鸣,深邃且永恒的对自由的追求的主题让影片具有了赏析价值。
影片叙述了一个狂野不羁的反权威者麦克墨菲为逃避工作借口来到疯人院,在经历了质疑、反抗、逃脱失败之后,被切除脑蛋白变成了真正的“疯子”的残酷故事。后结构主义理论家福柯曾经提到“现代精神病院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权利机构”,影片中的疯人院同样暗喻着美国传统、死板、充满压制的社会形态,医院中的护士长、病人、印第安酋长以及麦克墨菲分别代表现代社会中的不同人群,正是对这些人物深刻生动的塑造,才让影片的内涵意义更加深远。
护士长拉契特是疯人院中权力的代表,冰冷的语言、冷漠的表情、永远的白色制服和黑色便装无时无刻不在凸显她在疯人院中的权威地位,她永远对局势调
配游刃有余,熟知每一个人的致命弱点,并以此维持着她的地位。麦克墨菲与她的矛盾随时间推移不断激化,从强制吃药、制止其观看棒球比赛再到最后促成比利的自杀,护士长扮演了恶魔的角色,是始作俑者。然而,若换一个层面看,拉契特工作能力极强,受领导、教授的重视,被称为“最好的医生”,她强制病人吃药、制止病人观看棒球比赛、赌博,拒绝关掉音乐,这些看起来都有足够的理由,她绝非为了享受“使用权力的快感”而运用权力,她的出发点是保证病人的病情稳定。一切看起来合情合理,她的动机可以说是无懈可击。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她树立了恶魔的形象呢?在我看来,正是她对所谓规则、制度的绝对服从,对所谓道德的绝对追求。她以“一切为了病人”作掩护忽略了个体的差异,完全不顾及病人的感受,粗暴言行的背后是她至高无上的道德优越感,在拉契特的世界里,这是正确甚至值得歌颂的无私的行为——一切都是为了病人。最为可悲的也恰恰是这点,她在遵从制度的同时也成为了制度的一部分,并完全没有感觉,不合理的制度已经在逐渐遵守的过程中内化成为了心中的道德律,有了这个道德底线作为基点,一切的粗暴与不合理都是有意义、可以忽略的,在这种自我麻醉中优越感越发强烈,行为也越发过分。也正因此,促成了影片最后的悲剧,悲剧产生的原因远非是权力的膨胀,而是对制度、规定无条件的服从从而成为了制度的一部分,人性被制度所吞噬。拉契特代表了现今社会的一部分人,他们自视甚高,享受对体制的无限服从,愚昧无知的用体制衡量善恶美丑,非黑即白,与体制相悖的事物就要全面打到,这些被制度同化、改造的人在社会占据较高地位的同时,也是体制下的牺牲者。
与拉契特相对的则是坚定的反权威者麦克墨菲。麦克墨菲这一人物在其塑造上是具体、生动的。他并不是传统观念上拥有帅气英俊外表的斗士,也并不是有极高觉悟的“正人君子”,他只是一个无所事事、有些许流氓气、好赌好色的普通人,但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完美,才让他对权威、体制的反抗更有说服力,才让最后麦克墨菲的悲剧结尾更加浓重、壮烈。如同影片一开始的暗示:在麦克墨菲出场前,病人间的纸牌游戏进行的十分顺利,但在麦克墨菲加入后,病人间产生了争执,混乱开始出现。麦克墨菲就如同一颗不安分的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他的到来引起了其他病人对制度的质疑与反抗,病人开始有了对非暴力的压制的质疑与反对。无论是带领病人出海钓鱼还是圣诞狂欢,麦克墨菲在这场与体制的对抗中扮演了冲锋的角色,他挑起战争,吹起进攻的号角,激发战士们的战斗意识,在影片中,麦克墨菲试图搬起水槽,最终的失败虽预示着个人对体制的挑战必然失败的结局,但他说的“至少我试过了”却触动了在场的其他病人,也正是因为麦克墨菲这一勇敢的尝试,才激发起了其他人对自由的追求。不自由毋宁死,当印第安酋长帮他接触肉体的束缚时,这个战士自由了。麦克墨菲的形象是现代社会人内心中所向往的形象,每个人都企图像他一样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和生活、和世界开着无厘头的玩笑,他们渴望得到足够的勇气去反抗现行的压抑天性的体制,人们更渴望的是拥有“不自由毋宁死”的勇气,而正是因为这一切的一切人们都不可能拥有,哪怕是用死来反抗的勇气,才让麦克墨菲成为了人们争相讴歌的对象。
与麦克墨菲从始至终反对权威不同,印第安酋长是影片中产生最大转变的人物,代表了另一种文化特征。他来自丛林,在影片最后,他又回归于丛林——自由的象征。酋长用装聋作哑的方式拒绝与体制发生关系,这种逃避是机智的,既不被体制所伤害,又不用被体制所屈服,他自己构建了一层保护膜,将自己封闭。这似乎是最好的处世方式,然而他所付出的代价是永远困在这个牢笼里不得解脱。而麦克墨菲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他的反抗、他固执的教酋长篮球、他不厌其烦地邀请酋长与他一起逃离疯人院,印第安酋长被一点一点改变,从最初毫不理睬到后来举手赞成观看棒球比赛再到最后搬起水池冲破束缚,是麦克墨菲唤醒了酋长最原始也是最强大的力量,最终是他解脱了麦克墨菲,也是他打破了铁窗,飞越了疯人院。
剩下的病人代表了另一类人,不能忽视的是他们承认是自愿进入疯人院的,这让麦克墨菲感到震惊、不可思议。显然,他们也是被体制化的人,但与拉契特不同,拉契特是体制内的强者,他们认同这种体制并享受体制所赋予他们的利益,而这些病人居于被控制的地位,他们却毫无反抗的勇气,甚至有的人连反抗的意识都没有,认命是形容他们最合适的词语。现今社会大部分人处于这样的状态,他们或许有反抗的意识,但没有勇气突破,久而久之,便听天由命,麻木的生活在体制中,他们期待解放、渴望反抗,如同影片结尾,其他病人看见被打破的铁窗振臂欢呼,但没有一个人想要逃出,即使铁窗已被打破。他们憎恶体制,但已经没有能力脱离体制生存。这一类人显然是最悲惨的。影片中的比利是这群人中
富有代表性的形象,他是一个有恋母情结、自卑、弱小的口吃病人,当麦克墨菲邀请他一起走时,他拒绝了,“不行,我还没有准备好”,正是他对自己的不信任、对自己天性的过度压抑使他自觉接受了自己弱者的地位,自觉走进疯人院,有趣的是,在影片最后,比利和麦克墨菲的女伴发生了性关系,满足了他对女性的渴望,在他向护士长解释时,语言十分流利,正是比利对自我的认同让他消除了自我压抑,他解放了天性!那么对于最后比利自杀的情节,也就可以解释为,比利找到了冲破枷锁的勇气,他用死的行为向拉契特对他的控制进行抗议,他得到了解脱,找到了自由。
通过对影片主要人物性格以及象征意义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影片的矛盾聚集在体制与反体制间,这是一场体制内强者、弱者、反体制者、隐士四方的博弈,虽然影片结尾,酋长所代表的“隐士”冲破了枷锁,但疯人院的生活却依旧正常运转,强者依旧制定、维护规则,弱者们也一如既往地服从于体制,导演在这里没有任何控制观众思维走向的意图,似乎只是在狡黠地展示了这一个画面后,坏笑着问你:你是他们中的哪一个人,接下来,你要做什么呢?
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疯人院,这里挂着四种不同的衣服,选择哪套穿,永远没有正确答案,全在于你的选择。
二、视听语言分析
写文章推崇“虎头”,电影也如此,开头部分总是用来铺垫、渲染甚至是暗示结局的,以影片《放大》为例,开头的绿色草地和镂空字幕就象征着客观现实与主观世界的格格不入。本片的第一个镜头是长达2分钟“冗长乏味”的展示雪山的镜头,巍峨的雪山、阴暗的天气、毫无生气的平静湖水,暗示了全片压抑低沉的基调,一辆汽车从远处开来,驶向远方,暗示着车中主人公即将迎来未知的生活。第二个镜头展示了隐藏在深山里的精神病院中的病人,这两个镜头的组合展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疯人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封闭的系统,这也表现出了疯人院是一个现代社会的隐喻。接下来,用一个全景镜头勾画出拉契特护士长形象,在惨白病房中出现了全身黑衣的护士长,房顶的红灯不时闪着,黑、白、红的组合象征着不可僭越的规定制度、不可打破的权威。就这样在影片开始的几个镜头中,一个压抑、与世隔绝的疯人院,以及其中暗含着的对“绝对权威”的隐喻就
这样表现了出来。
除此之外,本片在对声音的运用上也别具一格。影片开头声画结合,诡异低沉的音乐更为接下来要展现的故事增添了一丝神秘与悲凉,随后伴随拉契特护士长出场的还有一连串钥匙响动的声音,钥匙是拉契特控制疯人院的工具,就如同帝王统治国家的权杖,钥匙碰撞所发出的声响衬托出了拉契特护士不可撼动的地位。在接下来为数不多的音乐中,每一次音乐的使用都有力的推动了情节进展,渲染了氛围。第一段为麦克墨菲带领大家出海钓鱼出现的无声源音乐,大海是广阔无际的,它代表自由、没有束缚,在这里大海与疯人院产生鲜明的对比,欢快明朗的音乐衬托出了众人逃出疯人院的愉悦心情,也正是这次逃离,众人开始产生了反抗、质疑的意识,不难理解,自我压抑的短暂释放带来的必然是反体制意识的产生。第二段为圣诞狂欢麦克墨菲播放的有声源音乐,在舒缓音乐中,众人歌唱、起舞、饮酒,享受了一次“正常人”的狂欢,一切都是如此美好,人们或是安详的沉睡,或是优雅的跳舞,相较于平日疯人院里的死气沉沉,此刻“反常的喧嚣”展现了自由的美好,当然,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优雅静谧的音乐也暗示着一场狂澜即将掀起,激烈的矛盾潜伏在暗处,伺机爆发。第三段是影片最后,印第安酋长解放了麦克墨菲受压制的肉体,引导他走向“永恒的自由”,这时低沉却又逐渐加快的音乐响起,酋长走向水槽,音乐节奏继续加快,在一次次尝试后,酋长终于搬起了水槽!伴随着雄壮、充满希望的无声源器乐合奏,他走向铁窗,奋力将水槽砸出,在铁窗打开的一瞬,音乐也达到了最高潮,将观众情绪激发到了最高点——是的,铁窗已被打开,枷锁已被解除,自由,自由来了!同时,其他病人也被惊醒,看着酋长跑向远处的丛林,奔向自由,其他人手舞足蹈,欢庆这次胜利。激奋的音乐和着病人们的狂吼,展示了反体制斗士们的最终胜利,不自由毋宁死!
另外,情节设置上,病人吃药与拉契特主持心理治疗反复出现,不仅在重复上延宕情绪,同时也作为一条线索,推动着情节发展,这一过程中麦克墨菲与拉契特护士长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将故事推向高潮,而且反复重复的情节此时俨然成为了一种仪式,而最后对这种仪式的破除无疑暗示着权威的动摇。全片碎片式、段落式的情节构成在重复手法的运用中,使故事更加规整,观众的情绪也因此被合理、循序渐进地调动,直到最后达到高潮。
《飞越疯人院》用丰富且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经典的视听语言运用以及巧妙的情节设置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极为庞大但完整的悲壮故事,然而其伟大的内核却终究在于它所包含的思想。不同于《肖申克的救赎》、《楚门的世界》,后者是通过体制化与反体制化来展现其对自由、解放天性的追求,本片却将关注点放在“体制化与反体制化”的背后——人的身上,它试图去解答一个人为什么会被体制同化或者为何会反抗体制,它通过对麦克墨菲、酋长、比利、拉契特护士长四种不同人的展现,探讨一个人应该如何对待“自我”,从而不单对制度化进行批判,更多的是去试图探索、揭开这种“制度化”产生的根源。这种更深层次的接近于哲学的命题,让影片在全力吸收原作精神的基础上,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这也是本片成为世界经典之作的最重要原因,“不自由毋宁死”的这种对解放天性、对自由的不懈追逐的精神在这部影片里便更显的悲壮与伟大。
第五篇: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作者:云星伟 看完影片我触动很深,也想到很多,课后我了解了很多关于这部影片创作背景和相关影片介绍的资料,所以仅凭自己对《飞越疯人院》这部影片的了解简单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据了解《飞越疯人院》这部影片由米洛斯·福尔曼执导拍摄,获得第四十八届奥斯卡(1975)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奖项。《飞越疯人院》是美国七十年代社会政治电影的代表作,影片中所描绘的那所精神病院是美国在那一段时期病态、压抑的社会缩影。当然,这部影片的政治意义以及其独有的时代代表性也正是影片优秀的原因所在,但是我想谈的并不是这一点。
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台词其中一句就是“我试过了”。当麦克莫菲和同伴们打赌能搬动饮水机砸开窗子逃走,大家都说麦克搬不动,结果,麦克真的就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没有搬动,但是他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至少我试过了”。是的这句话很简单,但却告诉我们一个很普通的道理:不要在乎结果,努力尝试的过程很重要,至少它可以让我们问心无愧,让我们无怨无悔。
一句简单的“我试过了”蕴含了多少道理,这让我想起了时下热播剧《北京爱情故事》中男主角程峰冒险去争夺大德公司控股权的举动,可能在很多外人看来麦克莫菲的举动恰恰和《北京爱情故事》中程峰的做法一样,结果肯定是失败。丹麦克也恰恰和程峰一样选择了去尝试,虽然麦克
失败了,但他敢于尝试、敢于向制度挑战、敢于为权利为自由去斗争的精神已经唤醒了精神病院里所谓的精神病人,这也是后来酋长敢于逃离疯人院的原因。
“至少我试过了”我认为是麦克最经典的台词,也是我从影片中最受启发的一句话。我由此感想到我们这批在温室中长大的九零后,这些所谓的新生代大学生、天之骄子在一点点的困难之前却大多都是退缩或还是依赖父母,那时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这句话“我试过了”,“至少我试过了”呢?
影片中麦克可能是因为违反了那个时代所谓保障人权的法律被送进疯人院,尽管在疯人院里受尽各种非常人的待遇,但麦克始终未曾放弃自己的目标:逃离疯人院,这也正是影片主线所在。这也恰恰吻合麦克的人物性格,一句“至少我试过了”与影片主线紧紧相扣,这也应该是该是米洛斯·福尔曼导演的点睛之笔。
影片另一处神来之笔是结局,我认为《飞越疯人院》这部影片的结局应该是出乎每一个观众所预料的。“我们一起逃走”。这是酋长最后对麦克说的话,也许观众真的以为酋长要把麦克弄走,但是,结果却远远出乎意料:酋长把麦克用枕头闷死,然后自己逃走了。可是,他选择了用麦克原来设想的方法逃走,实际上,也就是和麦克一起逃走了。这种让麦克灵魂解脱、让他灵魂自由的结局应该是西方人价值观和宗教信仰决定的,从这方面来讲这样的结局也在情理之中。
总之这是很好看的一部电影,收获很多、感悟也很多,真希望老师能多放一些这样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