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攻击性个案分析

时间:2019-05-13 21:12: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攻击性个案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攻击性个案分析》。

第一篇:小学攻击性个案分析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摘要]攻击性行为作为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一直受到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重视。研究者在实践教育中,发现大班幼儿彼此间很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大班幼儿间的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除了幼儿性格的不同之外,家长及幼儿教师的教育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应当正确矫正大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本研究采用观察法收集了大量幼儿游戏中的攻击性行为。结合幼儿、教师的访谈,对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情境、性别差异、原因以及教师应对策略进行统计分析。

[关键词]大班幼儿 游戏 攻击性行为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游戏活动对学前期幼儿的身体、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研究者发现班上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极易发生冲突。这样的攻击性行为不仅阻碍了游戏的正常进行,不利于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各方面的发展,也不利于幼儿间形成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同伴关系。根据预调研所得情况,幼儿园教师对于幼儿游戏中的攻击性行为并没有行之有效的干预和化解策略,大部分教师只是制止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或者以教师的权威迫使幼儿和好,而幼儿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化解幼儿游戏中的攻击性行为,保证幼儿游戏的顺利开展,研究者设计了此次调查研究。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基于大量大班幼儿游戏中发生冲突的真实事例,通过客观描述大班幼儿游戏中攻击性行为的类型、特征、发生情境,结合幼儿、教师的访谈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攻击性行为的相关研究,同时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学者关注大班幼儿游戏中的攻击性行为。

2、实践意义

本研究通过与幼儿的访谈,了解幼儿真实所想,更为真实地剖析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合理的、操作性强的建议与对策,有利于更好地应对和化解大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方面为幼儿创造和睦友爱的班级氛围,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保证幼儿游戏的顺利进行,在游戏中促进幼儿身体、认知、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除此之外,化解幼儿间的冲突本身也推动了幼儿的社会化进程,使幼儿逐渐学会接受他人的观点、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如何处理与他人之间的矛盾等等,有利于幼儿形成谦让、包容的品质,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概念界定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基于敌意,憎恨及不满等情绪,对他人,自身或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研究者将攻击性行为分为四种类型: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引起的家庭溺爱型;模仿影视剧中打斗场面及模仿成人而引起的模仿型;同伴之间不能用良好语言交流方式进行沟通引起的矛盾型;源于喜欢、友善的动机而没有控制好下手的轻重引起的善意型。

(四)文献综述 许多研究者认为童年时期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发展的正常表现。从婴儿期到幼儿期这段时期内攻击性行为是稳步增加的,且在幼儿期达到顶峰,之后逐渐减少。因此,学龄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他们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并且攻击性行为或许也有一些正面的作用,如帮助幼儿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并与他人交流或向他人强化个人边界。

一些研究者提出攻击性行为有基因倾向。还有些研究者认为家庭环境影响攻击性行为,前提是父母对幼儿有暴力行为,这种情况下幼儿也会学会以攻击性行为对待他人。另一种可能性是幼儿学习了电视或电影中攻击行为的榜样。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幼儿还是经常会由于各种原因表现出攻击性,父母和其他抚养者还是会面对教育孩子怎样控制攻击冲动的挑战。当幼儿因为打别人而被父母打屁股时,他们仅仅接收了种混乱的信息。有研究指出强化是帮助幼儿学会非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方式,当成人积极强化与攻击性行为相对应的亲社会行为时,幼儿将学会更多恰当表达自己感情的方式。现在一种比较流行的强化方法是暂时将幼儿隔离。社会学习理论还提出了另一些方法,比如为幼儿树立一个以恰当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免引起攻击行为的榜样。

(五)研究目的及方法

1、研究目的

(1)了解大班幼儿游戏中攻击性行为现状以及教师采用的应对策略。

(2)深入剖析大班幼儿游戏中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教师采用的应对策略是否合理、有效。

(3)尝试向教师、家长提出合理化建议与对策,化解大班幼儿游戏中的攻击性行为,保证游戏的顺利开展。

2、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的选择

研究者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在昆山市抽取了四所幼儿园,在四所幼儿园中又随机选择了16个大班进行实地观察。历时一个月的观察过程中,研究者采用事件取样法共收集到90例大班幼儿游戏中的攻击性行为。(2)研究方法

观察法:研究者对在游戏中发生冲突的幼儿进行自然观察,以白描的方法、旁观者的身份如实记录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情境、详细冲突过程(包括语言、动作)、以及教师干预情况。访谈法:为了解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以及教师干预效果,研究者对每个攻击性行为中的幼儿访谈进行访谈。考虑到幼儿注意力时间相对较短且易转移的特点,研究者在攻击性行为发生后及时进行访谈,以亲切的口吻、儿童化的语言询问幼儿问题,并根据幼儿的回答及时作出调整。

二、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大班幼儿冲突性行为存在的问题

1、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情境

经过整理和统计,研究者发现观察到的幼儿游戏中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情境为以下7种游戏类型:角色游戏、结构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表演游戏、美工游戏以及阅读游戏。(详见表1-1)

表1-1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游戏类型分布 收集到的90例攻击性行为中,发生在角色游戏中的约占37%,发生在结构游戏中的约占22%,发生在体育游戏中的约占13%,发生在智力游戏中的约占9%,发生在表演游戏中的约占10%,发生在美工游戏中的约占6%,发生在阅读游戏中的约占3%(详见表1-2)。可见幼儿游戏中的攻击性行为大多发生在角色游戏和结构游戏之中,体育游戏、智力游戏、表演游戏次之,较少发生于美工游戏、阅读游戏。研究者猜想不仅仅由于角色游戏、结构游戏是幼儿园开展的最为普遍的游戏,与其性质、特点也存在极为重要的联系。表1-2 各类游戏发生的攻击性行为所占比例

2、攻击性行为发生频率的性别差异 按照发生攻击性行为双方的性别不同,研究者将观察到的攻击性行为分为以下三类:一是男孩与男孩之间发生的攻击性行为;二是女孩与女孩之间发生的攻击性行为;三是男孩与女孩之间发生的攻击性行为。表1-3 不同性别间攻击性行为所占比例

男孩与男孩之间发生的攻击性行为约占30%,女孩与女孩之间产生的攻击性行为约占17%,男孩与女孩之间产生的攻击性行为约占53%(详见表1-3),说明发生在男孩与女孩之间的攻击性行为最多,男孩与男孩之间次之,女孩与女孩之间最少。

(二)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情境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班幼儿游戏中的攻击性行为大多发生在角色游戏和结构游戏之中。

(1)开放性易诱发冲突 在开放性的游戏情境中,大班幼儿更具有自主性,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对游戏情节、游戏玩法等进行充分的改造和加工。正是由于这种自主性和不确定性,一旦两方幼儿意见不一致就极易引发攻击性行为。(2)创造性易诱发冲突

游戏情境中“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幼儿创造性地操作游戏材料。在这类游戏情境中游戏材料的用途是不固定的。而且每个幼儿的用量不尽相同,这样就容易导致幼儿间争抢游戏材料,进而引发攻击性行为。(3)互动性易诱发冲突

在互动性的游戏情境中,幼儿间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意见、想法以及行为也有了更多碰撞的机会,就更容易产生摩擦,进而引发攻击性行为。

2、性别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班幼儿游戏中的攻击性行为大多发生在男孩与女孩之间,男孩与男孩之间次之,较少发生于女孩与女孩之间。这与男孩与女孩间的各方面差异有关。

(1)男孩喜探究,女孩较务实

男孩喜欢探究,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女孩往往对新奇的事物不够敏感,总是遵循原有规则,不愿轻易改变。男孩、女孩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不一致,必然引发攻击性行为。

(2)男孩精力旺,女孩性文静 男孩相比女孩而言精力旺盛且自我控制能力差,他们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而且一旦产生冲突,男孩不会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往往引发攻击性行为,后果严重。女孩性格相对文静且成熟较早、善于交往,因而女孩与女孩之间产生的攻击性行为较少,冲突产生之后女孩间也会采取相对温和的方法来解决。

3、资源因素

学前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争抢材料、空间、机会等游戏资源,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在为幼儿创建游戏环境时考虑不周,各种资源提供得不合理,另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导致的不可避免的争抢。(1)教师创建的游戏环境不合理

游戏材料是学前儿童游戏的重要载体,是其参与游戏的重要物质支柱。由于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学前儿童需要借助丰富的游戏材料来进行游戏。游戏材料的合理投放不仅可以丰富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然而部分教师游戏材料投放的数量、功能、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就必然引起其争抢游戏材料。另一方面,学前儿童因“争抢游戏机会”产生的攻击性行为部分是“不科学的选择游戏机制”导致的后遗症。由于选择游戏方式的不科学,无法满足部分幼儿的游戏意愿。这部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很有可能因“争抢游戏机会”而发动攻击性行为。

(2)幼儿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方面学前儿童思维最大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而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虽然随着年龄的增大幼儿自我中心程度逐渐减弱,但不可避免的依旧存在。另一方面家长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如过分溺爱、包办代替,助长了幼儿的自我中心,使得幼儿占有欲更强,容易发生争抢。一旦发生矛盾,大部分幼儿不具备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选择争吵、推搡的方式,往往会导致矛盾的升级和激化。

三、解决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一)教师是幼儿游戏的旁观者、支持者和引导者

1、制定科学的选择游戏的方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教师应帮助大班幼儿制定科学的选择游戏的方式,教师也可与幼儿共同商讨关于选择游戏的方式,在遵循幼儿意愿的基础上保证每个幼儿在一个更换游戏的周期之内选择到不同类型的游戏。研究者建议幼儿按小组轮流选择游戏(每个小组的先后顺序也应轮流)并盖上姓名章,教师还应时常观察表格,保证幼儿选择游戏的全面性。

2、尊重性别差异,科学设计活动流程 教师应明确男孩与女孩间的性别差异,在设计游戏时考虑到男孩“喜欢探究”的特点,为男孩提供充分探究游戏材料的机会。此外也可以在幼儿园一日活动流程中更多地加入体育活动、户外活动等,让男孩可以充分活动,避免精力过于旺盛而产生摩擦,引发攻击性行为。

3、扩大游戏空间、合理投放游戏材料,为幼儿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 足够的游戏空间是幼儿各类游戏正常开展的前提条件。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应在考虑游戏人数、游戏类型的基础之上为幼儿提供合理、足够的游戏空间。大班幼儿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需要借助丰富的游戏材料来进行游戏,尤其是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因此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教师还保证游戏材料的功能适合、各类型的结构合理,并间隔一段时间后注意检查游戏材料是否完好,及时更换破损的材料,以保证幼儿游戏活动的正常开展。当然为了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教师可以选择一种游戏有意地少投放一定数量的材料,然后注意观察幼儿的反应和行为,并适时加以指导,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4、正确认识自身角色,观察幼儿游戏并给与积极、合理的引导

游戏活动是学前儿童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也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形式,因此游戏活动对于幼儿身心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虽然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体,大班教师在访谈中也表示应该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对幼儿的游戏活动置之不理。教师应十分明确“教师是幼儿游戏的旁观者、支持者和引导者”: ①幼儿游戏过程中,特别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合作性特点的角色游戏、结构游戏,教师应该在一旁观察,当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时不要急于介入,而应在一旁继续观察幼儿是否能够自己解决(如果有伤害性行为应在第一时间立刻制止); ②当幼儿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时,教师首先应深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幼儿分析问题,引导幼儿独自解决问题,如若还是不能解决教师提出解决方法让幼儿选择一种。

③当幼儿解决问题后回到游戏中时,教师应继续在附近观察解决方法是否有效。④在幼儿游戏结束之后教师应对游戏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评价和总结。研究者观察发现绝大部分公办幼儿园教师在游戏结束后有评价环节,但超过一半的非公办幼儿园教师不仅没有指导更没有评价环节。在评价游戏环节,教师与幼儿分享游戏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幼儿共同探讨解决方案,使幼儿初步认知如何解决类似问题,逐渐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家长是家园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树立正确的教养方式,培养幼儿宽容、谦让的优秀品质 学前时期是一个人良好社会性行为形成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抚养模式和抚养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幼儿将来的成长与发展。家长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养方式,不能过分溺爱、包办代替,助长幼儿的“自我中心”,更不能无条件地满足幼儿的所有要求。相反地家长应该创造条件有意识地设置情境让幼儿遭遇挫折、经历磨难,使之逐步认识到应该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学会宽容和谦让。

2、正确看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部分教师访谈中表示来自家长的压力也成为其化解攻击性行为的困难,所以家长应正确看待幼儿园中幼儿间的攻击性行为。由于幼儿年龄特点,幼儿间时常会发生攻击性行为。如若教师处理得当,攻击性行为非但无害反而有益,因而家长应全力配合教师化解幼儿攻击性行为,对于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社会性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者对教师、家长提出上述教育建议,并不意味着要采取策略避免一切幼儿游戏中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攻击性行为仅仅是幼儿间社会性交往的一种方式,它的发生对于幼儿促进社会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研究者所提的教育建议旨在帮助教师、家长减少幼儿间无意义的攻击性行为,以及更好地应对幼儿间的攻击性行为,培养幼儿同伴交往的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研究时间有限、笔者的个人能力、个人精力有限,本研究的研究内容还不够完善。设计此次研究时,研究者本想控制大班幼儿的观察时间,在控制观察时间相同的前提下比较大班幼儿之间发生冲突行为的频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大班幼儿发生冲突行为频率较低,为保证大班年龄段足够样本容量,必然会将观察时间都延长。此外,笔者发现同一年龄段不同班级冲突行为的发生频率也存在差异,这是否与教师的理念、行为有关也有待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9).[2]刘晓静﹒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研究[J]﹒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2:14-16.[3]卢巧真﹒浅析幼儿间的冲突[J]﹒考试周刊,2009(32X):229.[4] 王芳﹒大班幼儿同伴冲突干预研究[D]﹒河南大学,2010.[5]马燕﹒区域游戏中幼儿冲突的原因与指导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 上旬,2013(11):140.[6] 黄胜梅﹒3-6 岁幼儿同伴冲突的观察与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8(S1).[7] 姚健﹒大班幼儿角色游戏中表现的性别差异[J]﹒考试周刊,2013(37): 193-194.[8] 姚端维、陈英和、赵延芹﹒3~ 5 岁儿童情绪能力的年龄特征,发展趋势和性别差异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1):12-16.[9] 朱亚梅﹒浅谈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J]﹒读与写(上,下旬),2013(5).[10] 陈央儿﹒用隐性规则引导幼儿有序活动[J]﹒学前教育研究,2004(6):43-44.

第二篇:攻击性儿童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攻击性儿童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一、基本情况

王XX,男,10岁,小学四年级生,独子。父母均为公司职员,大专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二、主要问题

攻击性行为表现明显,同伴交往不良,学习成绩中下。

父母主述: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

三、分析与诊断

(一)有关测试结果:

1.该儿童的确实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

2.该儿童的个性偏外向,有“乐群外向”的特点,与父母所述的“不合群”相矛盾,需具体分析原因;

3.该儿童的智力与注意力正常,具有正常的学习能力,成绩下降,应着重考虑非智力因素。

(二)成长过程:

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对父母的话很听。这与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与小朋友团结,不可以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今天王XX与某个小朋友“抢”玩具(实际上是后者抢前者的,老师也只是习惯性描述罢了),父母就会再次教导:下次别与小朋友抢,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那时候,王XX基本上是个听话的孩子。上了大班后,一次一个小朋友拿绳子去勒王XX的脖子,想牵着他走。王想起妈妈说过:脖子是不可以被随便勒的,很危险!于是,他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那个小朋友吓得跑掉了。据父母称,自那以后,他开始象变了个人,开始不断“惹是生非”,直至上了小学后,逐渐变成了老师眼里的“问题儿童”。

其实,应该说,比起同年龄的孩子,王XX还是让父母少操了很多心,尤其在学习上。基本上这四年来,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象整理书包之类别的孩子需要父母帮忙的事,他都能自己管好。而且可能是家庭影响,父母都爱看书,所以王XX也非常爱看书,小小年纪,已经将《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看过了。三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功课还是中上偏优,只是到了四年级,换了个班主任,比较严格,经常叫他到办公室,于是开始反感,不大听课,成绩下降了。而且前一周的某节班主任课(数学课)上,明明是他旁边的中队长叫他,他才说了一句话,但老师只批评了他,他感到愤愤不平,却并没告诉父母,还是父母听别的同学说的。现在,他脾气很大,情绪经常很激动,父母问他多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亲子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因此,小王XX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形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一定要躲开,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当然,就王XX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另外,王XX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意义:一种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对老师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老师宣泄,而指向同学;一种寻求关注的不当方式,因为“攻击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干脆以“攻击性”寻求注意,寻求理睬。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也抱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了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却也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而面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小王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当然,王XX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有老师主观臆断的责任,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澄清,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应该说小王之所以对父母话少,其一是因为他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肯定父母批评、指责,谁喜欢总听“坏话”呢?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长经历,大班前父母的处世教育与大班后“自我拼搏”的结果几乎相悖。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建议。而他们之间却缺乏这种“沟通”,孩子认为父母只会批评自己,并不能给自己“保护”,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懂事,总出状况。

3.学习适应性:

虽然学习退步了,但其有学习基础,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除了以上的行为与人际协调外,主要是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干预。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将情绪与学知识分开,以及给予相应的注意力训练,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一般年龄越小,课堂学习越依赖于对老师的好恶,喜欢这个老师,可能会很专心地听课,尽可能去表现良好,让老师喜欢他;反之,则可能不屑一顾,甚至“恶作剧”。因此,必须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攻击性行为、人际问题、学习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

四、咨询过程(平均1.5小时/次)第一次 1999/10/23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主要问题;4.探寻改变意愿;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 晤谈、心理测验

过程:

1.填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

2.儿童做CBCL及CPQ测验,同时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3.确定咨询主题;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5.将测验结果反馈父母及孩子,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6.留相应咨询作业:

(1)“再现”事件:父母与孩子重新讨论“老师冤枉”事件,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如何更好。

(2)父母有必要与老师去谈一次,让老师增加对孩子的了解,并澄清孩子的“委屈”;

(3)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

第二次 1999/11/6

目的:1.加深咨询关系;2.突破“攻击性”应对策略。

方法:晤谈、仿同法

过程:

1.行为契约法 反馈咨询作业:父母与孩子交流了“委屈”等事件,且母亲与班主任老师谈了孩子的事,班主任了解了“委屈”事件,主动向孩子道了歉,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但上课表现有进步;

2.与孩子就“最受欢迎的同学”谈“人际交往”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

3.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

4.咨询作业:

(1)父母继续“特意”积极评价:只找孩子的优点,并至少准备10句好话;

(2)孩子按“行为契约”行事,诸如:不主动打人、不主动骂人、每天早上对着镜子笑三下、上课“盯”老师、回到家说“我回来了”,出门说“我走了”……

(3)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

第三次 1999/11/20

目的:1.学会合理评价;2.提高自控力;3.加强亲子交流。

方法:晤谈、理情疗法、代币法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行为契约”完成顺利,得到老师表扬,并在某天午餐时有个同学碰了他一下,他也没有生气;父母说孩子10好话,让父母与孩子体验感受;

2.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班主任及父母;

3.改“行为契约法”为“代币法”,增强亲子之间的联系。

4.咨询作业:(1)找班主任老师的3个优点;(2)执行“代币法”,以“代币”量赢得自己愿望的满足,诸如:买某本书、去游乐场一次、零用钱等等。

第四次 1999/12/4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发展学习策略;3.增强信心。

方法:晤谈、心理测验法、认知行为法

过程:

1.反馈作业:完成顺利,继续执行;

2.做学习适应性测验及智商测验,肯定其学习能力,找出学习策略问题;

3.训练“提问法”,以提高课堂效率,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

4.咨询作业:(1)选一门课,每天准备好一个问题,带入课堂,在课上找答案;(2)收集别人对他的“微笑”与“好话”;(3)父母继续“代币”激励。

第五次 1999/12/18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收束咨询。

方法: 晤谈

过程:

1.反馈作业:评价“提问”应用,调整提问角度;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

3.基本结束咨询。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4.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

五、咨询效果评价

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改善了攻击性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过程较完整,有条理。(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 徐浙宁)

第三篇:攻击性儿童的家庭教育个案研究报告

早熟儿童的家庭教育个案研究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个案姓名:小S,性别:男,民族:汉族。年龄:10岁,小学三年级学生,身体健康。

二、主要问题

父母忙于工作,常驻外地,很少回家。从小由爷爷奶奶带,老人比较宠这唯一的孙子,什么都任由他来。孩子提出任何要求,长辈几乎都能满足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孩子就迷上了电脑游戏,因为没有大人正确的指导,孩子渐渐迷恋上了网络,自然就接触到了henduo不健康的信息,造成他现在非此年龄段孩子该有的成熟,可谓早熟。

小S同学在学校、在班级里活泼好动、知识面挺广,但是时不时会背着老师经常在同学中讲一些成人笑话,甚至是黄色故事,还会刻意地去撩女生的裙子,摸女生的臀部等。惹得女孩子看到他就躲,还称他为流氓,他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情况越来越严重。

三、个案生活背景

其父母因为忙于自己的生意,常年在平湖工作,很难得会回来一两天,根本管不到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爷爷奶奶就是一般的普通群众,特别溺爱孩子,在高科技的当今社会,对孩子的思想管教缺乏方法,也无能为力。家中经常周末时间和小S一起玩的是他那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表哥。

四、分析与诊断

该学生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缺乏正确引导;2.缺乏有效监督。

1、缺乏正确引导:

电脑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孩子们也就早早地接触到了互联网生活。但是,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很容易就误入歧途。小S利用在QQ空间里写日志的机会,经常会浏览到各种不健康的网站,渐渐迷恋。不可否认,互联网的确方便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但是互联网的弊端也是有目共睹的:网上聊天、网络游戏、黄色网站等等,即使是成年人,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没有一定的自制力,都会深受其害,更何况还是10岁的孩子呐!。

2、缺乏有效监督:

小S是在妈妈的指导和鼓励下开始接触电脑的,因为他爸爸妈妈常年在平湖工作,难得回来一天,平时他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学习和生活,思子心切的妈妈很想了解儿子在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就教他学会用QQ方式来和妈妈进行聊天和撰写日志,因此他接触电脑的初衷是很好的,然而久而久之,因为每天都与互联网打交道,小S渐渐发现更多好玩新鲜的东西,如网络游戏,交友聊天等等,花在电脑前的时间越来越长,年迈的爷爷奶奶有时候催他吃饭或睡觉,他总是以写日志为名来拖延,老人还信以为真,缺乏有效监督。可渐渐地,小S越来越沉迷,成绩开始下降,有时会不完成作业,在班级里还经常跟同学讲一些黄色笑话等,有时候还会去撩女同学的裙子„„情况越来越严重。幸好在班干部的及时报告下,我第一时间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安慰沈磊妈妈的同时,我跟她沟通了采取紧急措施来引导孩子回归正途。鉴于孩子从小就个性很强,心理比较成熟,对他来硬性的规定肯定会适得其反,怎么办呢?沈磊妈妈说孩子很喜欢听老师对他的表扬,哪怕一句话甚至一个字,因为每次只要沈磊在学校受到了表扬,他回家第一件事就会给爸爸妈妈打电话报喜。于是我想对这样的孩子进行正向教育应该是最合适的。

五、个案指导

【目的】:1.了解家庭基本情况,与其父母亲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2.确定小S身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了解家庭教育中的缺陷。

3、给小S父母及长辈教育支招,给他们开出菜单。

【过程】:与小S妈妈通电话,开门见山谈了小S在校的情况和表现,当小S的妈妈听到这样的情况后,才如梦初醒,接着马上就意识到孩子受互联网的毒害,她责无旁贷,她悔不该教他用电脑上网啊。妈妈非常慌乱地找寻帮助,我也坦诚地向家长交代了作为班主任对小S的教育实施的方法和计划,取得家长认同的同时,我也不失时机地给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支招,分别给他们开出了菜单。

【改进家校教育的主要方法】

(一)学校教育(以班主任为主)

1、组建帮教团体:组建了由年级组长xx、班主任xx、心理辅导员xx组成的帮教小组,开展经常性帮教活动及对策研究。

2、营造正向教育氛围,感受老师和同学对他的信任:鉴于孩子从小就个性很强,心理比较成熟,对他来硬性的规定肯定会适得其反,怎么办呢?小S妈妈说孩子很喜欢听老师对他的表扬,哪怕一句话甚至一个字,因为每次只要沈磊在学校受到了表扬,他回家第一件事就会给爸爸妈妈打电话报喜。于是我想对这样的孩子进行正向教育应该是最合适的,让他明确网络的正确利用,并感受到老师和同学对他的信任。

小S因为前一阶段的沉迷互联网生活所导致的上课走神或作业质量差等原因已经接连受到很多老师的批评,于是在我了解到他的这个原因之后,第二天的晨会课上我就表扬了他:“昨天小S的回家作业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有一道很难的题目他都做对了,真是不容易啊,听他爷爷说小S经常会在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去上网查资料,真是个电脑小能手!”同学们都用很崇拜的眼神投向他,并开始鼓掌,小S却开始脸红了,可能他是惭愧于“上网查资料”这句他用来骗爷爷奶奶的话吧。我趁势追击:“那么我们请小S同学教教我们怎样上网查资料以及他自己上网都做些什么好吗?”同学们纷纷鼓掌叫好!小S尴尬地不肯上前来演示,他轻声地说:“老师,我还不是很会。”我知道他当然不会,因为他没有做过。于是我紧接着说:“哎呀,大家看,我们小S同学还这么谦虚,真是难能可贵!那么,下次同学们自己有问题不会查资料的时候单独问他取经好吗?”同学们高呼“好!”小S的脸更红了,但是他的眼睛里充满了感激和兴奋。我又紧接着问他:“那么,请小S同学讲讲他平时上网都做些什么?上网带给我们什么好处呢?因为据我所知有很多像你们一般大的孩子上网就是玩游戏或者聊天,荒废自己的学习呐!”听完这话,小S开始遮掩式地大谈自己是如何文明上网的,说的头头是道,其实我知道这是他心虚的表现,但是我又大力肯定了他,表扬了

他!

课后,小S主动来到了我的办公室:“老师,我刚刚说的话大部分都是真的,当然还有一部分我还没有做到,但正要去做,你相信我!”他能这么坦诚着实让我感动,我知道对他的正向引导和教育已经开始起作用了。

3、小老师、小能手激励法:从开始正向教育那天起,真的会有好多同学去请教小S怎样上网查资料来解决问题,小S也做起了小老师,我知道他其实是那天回家之后打电话向爸爸请教的,因为家长和我及时保持着联系。事隔一个礼拜,我利用周五的班会课评选班级里的“网络小能手”,毫无疑问,小S让同学们心服口服。我崇拜地拜托他说:“以后老师有电脑方面的问题还请你赐教哦!”同学们纷纷鼓掌叫好!

4、积极评价法:往后的日子里,小S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每当我和他父母沟通的时候,他们都表示现在很放心了!据小S妈妈截取了他日志里的一段话是这样写的:祝老师好象知道我不会查资料一样没有让我出丑,老师真好,我一定要学会,要不然我就是骗人的大灰狼啦!

从此,班级里的孩子们开始文明上网的越来越多,教室里常常能听到他们谈论某个热点话题的声音,讨论怎样上网查资料解决为您提的声音,氛围浓郁„„

于是,我利用午会课、班会课等对小S这个网络小老师进行大力的表扬和积极的评价。

5、及时总结教育法:在小S同学得到明显进步的时候,我及时进行了资料的搜集和问题的归总,通过 “正确上网,有利身心”的主题教育课,正确引导所有学生有益上网,科学上网,提高道德认识。通过鲜明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形象教育,教育学生远离网吧,把精力和时间用在完成课业和过集体生活上来;并利用多媒体通过播放影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感恩教育和正确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从鲜明的影片事例中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总结出健康文明上网的好处和不健康上网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初次达到心灵的触动与震撼!之后的日子里,我每周进行有关不健康网络内容危害的讲座,指导学生学习正确上网浏览、游戏、学习,并且还与学生们一起签订了“绿色上网,文明行动从我做起”的承诺书。孩子们纷纷表示要控制上网时间,不要沉溺于网络,拒绝不健康信息,做一个文明小市民。建立班级健康上网学习小组,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同学之间比学习比能力的互相监督,有效防止不良网络信息对我们青少年的侵害。通过心理疗程对小S同学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树立正确的观念,从根本上改善其行为习惯,帮助他走上健康的成长道路。

(二)家庭教育

构建一个“和睦温馨完整”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使孩子的品德和行为按照统一的要求发展。坚决杜绝孩子的课余生活只由隔代的长辈管理,父母也要参与孩子的实质性管理和教育。同时,加强家校互动,实行双管双教,加强对学生上网行为的监管和引导。

【给小S家人开出的菜单】:

菜单一:不要无原则地迁就、娇宠孩子。

在小S的家庭中,爸爸妈妈因为忙于生意常年在外,感觉生活上照顾不到他而感觉亏欠,于是对于他的物质生活要求有求必应。让他感觉自己就是家中的霸王,做事随心所欲。菜单二:学会及时与孩子沟通。

小S的课余时间现在基本上都献给了互联网生活。作为远在他乡的父母,可利用电话

等通讯设备进行及时的跟踪了解与沟通。并告知孩子将与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反映。这样孩子也就有了一定的约束力和思想认识的提高。

菜单三:肯定孩子的改正和进步。

小S在学校得到老师的指导和鼓励后,得到了很大的改正和进步。作为家长,在家里的时间也要进行跟踪强化肯定和进一步的指导。这样能更快地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认识,帮助他形成坚定的自制力。

菜单四:借助长辈,形成有效监督。

小S的课余生活陪在身边最多的是他的爷爷,通过与老人的几次谈话后,老人表示积极配合老师对其孙子进行监督。虽然老人不知道上网的方法,但是对于上网的内容是否健康还是能进行分辨和监督的,进一步帮助小S形成正确上网、利用网络资源的思想观念。菜单五:鼓励孩子作为班级的网络小能手,进行模范带头作用。

小S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都得到了正确的引导和正向的肯定。小S在爸爸妈妈的鼓励和指导下,非常积极地制定出了《班级上网文明公约》;

要自尊、自律、自爱,不要浏览不健康网站;

要争做网络文明使者,不要传播有害的信息;

要善于利用网络学习,不要沉迷于网络游戏;

要正确处理网上聊天,不要随意地约会网友;

要注意运动休息时间,不要长时间神游网海;

要能分清善恶与美丑,不要侮辱和欺诈他人;

要懂得理解尊重父母,不要影响和谐的家庭;

要听老师的谆谆教导,不要荒废自己的学业;

要积极举报违法网吧,不要利用网络去犯罪。

点评: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家庭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因此,坚决要求家人步调统一,加强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监督是至关重要的。

六、指导成果

【学校方面】:

1、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跟踪引导并正向教育学生。经过半年左右的沟通、引导、肯定和监督,小S基本上已经改正了自己不文明上网的陋习,并且随之也改正了自己身上原本存在的那些不健康、不文明的举动和现象。现在的他,还做起了班级的班干部,主要负责宣传文明上网、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这一块的内容。班级中形成了良好的文明上网的风气。如今,我把教师电脑的使用权和管理权交给了小S,让他来负责管理。作为班级网络管理员的小S,现在能每天维护好我们的电脑,并且每周给同学们开一次网络知识的小培训。

2、以集体的力量感染学生。自从第一次在班级里树立了小S的正向形象后,只要谈到利用网络资源,小S就成了同学们崇拜的对象。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同学们的信任中,小S有了压力,更有了动力,他开始下决心好好利用时间成为真正文明的网络高手。于是,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期盼下,他不负众望,不仅改正了不文明上网的陋习,更是以身作则,带领同

学们一起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资料的搜索和视野的拓展。国内外重大新闻的发布现在都是小S一人包办,班级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网上发布都是小S在操作„„他是我们公认的网络小能手!

【家长方面】:家长积极地配合学校工作,严格按着我与他们商量出来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执行。指导孩子文明上网、积极探索,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适时跟踪孩子的变化和进步,肯定孩子的成绩。家庭形成了统一的教育观念,统一行动,循序渐进地指导孩子,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和思想认识。

七、结论与反思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是教育子女成才的第一所学校。成功的家庭教育能为孩子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家庭教育要取得成功,应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家庭成员之间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做到人人关心。这种和睦、民主、愉快完整的家庭生活,有助于孩子的正确行为规范和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学会正确引导、有效监督、适时肯定。做为孩子的引路人,家长应从自己做起,言传身教。家长的威信是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孩子毕竟还是孩子,当接触到新鲜事物的时候需要家长及时正确的引导。家长只有对孩子的生活思想关心到了实处,肯定孩子取得的进步,才能得到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孩子就愿意与父母真心交流,心甘情愿地听从父母长辈的指教和引导,并真诚地接受他们的监督,越做越好!

第三、教育要讲究方法。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家庭教育要符合教育规律,方法要科学。爱是一门艺术,家长爱孩子要爱得适当,要求孩子要严得合理。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培养孩子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家长要抓住生活中每个契机,适时教育。各个家庭都有其特殊性,有自己的教育秘诀。因此教育方法也各有不同,但只要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有一颗冷静的关爱之心,平常之心,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加以正向教育和正确引导,我们要对孩子充满信心和耐心,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向父母期待的方向发展。相信在老师和家长共同教育下,孩子们都会成为有用之材。

祝燕2008-11-10

第四篇: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个案分析

百里中心小学:李宏强

一、个案档案:

杨春虎,男,1999年8月6日出生甘肃省灵台县百里乡杨新庄村杨新庄社,父亲:杨小英,杨春虎现就读于百里中心小学五年级二班,由姑母监护。

二、问题概述:

杨春虎同学上课不够专心,学习和思想状况一般,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成天少言寡语,目光忧郁,心事重重。但却尊师敬长,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属于典型的“普通型”留守儿童。

三、资料收集:其姑母告知:杨春虎的父亲自杨春虎7岁始便外出打工,偶有回家,偶打电话,或偶寄财物,但总体收入状况欠佳,勉强度日。杨春虎的姑父由于维修自家房屋,不慎摔下,严重受伤,险些半身不遂。现在监护人生活贫困,且常年体弱多病,不能承担过重的体力活,家里的大小活儿多数压在了稚嫩的杨春虎身上。杨春虎现由姑父母监护,真可谓“相依为命”,艰难求生。

四、个案分析:

1、亲情的缺失:杨春虎的父母在外务工多年,很少与子女相处,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父母的不闻不问,亲人的隔代观念,几乎让年幼的杨春虎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陪伴他的除了孤独之外,更多的就是泪水了。

2、生活的贫困: 贫困的生活让杨春虎由于营养不良而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他留给我的印象除了脸色惨白之外,更多的是无助的眼神。

3、繁重的劳动: 由于上面谈及的诸多原因,我们的杨春虎不得不过早的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做饭,洗衣,喂猪样样精通,有时还要帮助姑姑忙地里的农活。繁重的劳动苦得杨春虎成了一个“佝偻”的“小大人”了。

4、极度的自卑:同学讥讽的笑声和藐视的眼神,邻居风言风语的谈论,让杨春虎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当同学们在操场上欢歌笑语的时候,往往能在教室里找到眼圈发红的刘杨春虎。

五、个案指导的设想及实施:

1、努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1)、班主任的良言抚慰: 班主任老师往往是学生最信任的人,我会常常走近杨春虎,一起与他分析现在的处境,帮助其想办法,竭力为其解除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困惑,多次在其焦虑的脸上露出了“柳暗花明”的笑容,老师的一句话有时是那么的重要。

(2)、同学的榜样感染: 为了让孤独、自卑的杨春虎走出封闭的自我,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包括留守儿童)去主动接近他,与他一起谈心、学习和搞活动。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业能力等方面帮助他,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

(3)、集体的感化温暖: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感化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集体活动的机会,让他主动的参与进来,既让他觉得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

2、尽力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鉴于监护人接近文盲,而且自身病痛的原因,对杨春虎的教育和引导几乎为零,甚至有时还会将自身的愤怒和不满发泄在幼小的心灵上,对孩子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对此,我们班级师生会尽最大的努力,安慰并鼓励他们坚强的站起来,度过难关;同时还将一些教育和引导孩子的方法交给他们。

3、设法寻找社会力量的帮助: 我们将正在想法设法让社会来帮助杨春虎和这个家庭。,还杨春虎一个温馨的家庭。

六、个案教育的成果:

1、在思想道德方面:

前面已经说道,杨春虎同学在教育之前,除了存在较重的焦虑感和孤僻感之外,并无道德上的较大缺陷。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现在的刘杨春虎,已经变得开朗了,愿意与同学和老师接触,喜欢将自己的欢乐和痛苦与外人分享或分担,特别尊重老师和长辈,人际交往能力有明显提高。

2、在行为习惯方面:

原来的杨春虎一天到晚有做不完的活儿,整天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学校,上课有时打瞌睡,通过“三结合”的教育,杨春虎同学在处理学习和家务方面的能力更强,现在,他能较好的处理好学习与家务的矛盾,能轻松的安排好学习与家务的各项事宜,做事非常有条理。俨然一个“大人”形象。

3、在学业能力方面:

刚入五年级的杨春虎,各个学科均落下很多,在学习上不能找到任何自信,现在能够主动地学习了,各科作业基本上能及时完成了,语文考了85分,可以说,杨春虎同学的学习精神已感染了全班绝大多数同学,他在学习上的进步让我们没一个人都感到兴奋。

七、个案教育启示和反思

从杨春虎前后的对比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还是在学业能力方面,他都有一个较大的转变,而这一切的转变,就其核心而言,应该要归功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爱”。爱可以为枯萎的小草带来整个春天;爱可以让干涸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爱可以给孤独的小鸟一个浩瀚的天空;爱可以带来不可以的可以„„

第五篇:个案分析

关于 杨XX 个案分析

一、基本资料

小杨男22岁 身体健康文化程度:大专 无特殊技能有工作经历:曾经做过二次零工,每次不超过3个月。

二、服务对象的问题

服务对象高中毕业后进入大专学习,几乎在进入大专的同时,服务对象迷上了网络游戏‚魔兽世界‛,因迷恋网络游戏而生厌学情绪,因此得过且过地毕业了,并没有真正学到点有用的东西。

服务对象的父亲是知青,刚回到上海不久,服务对象小时候就托付给了亲戚们照顾。由于自己亲身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使服务对象的关心也有所疏忽。

学校毕业后,服务对象曾经两次参加工作,有改变自身和家庭生活状况的想法和行动。

服务对象希望通过参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2011年底,服务对象参加义务兵体检,为参军做准备。

三、家庭环境

服务对象的父亲是知亲,刚回到上海,没有固定收入,每月只有几百块钱;妈妈是外地的,在外地上班,外地收入也不是很高,家庭经济状况比较拮据。在服务对象家里,父亲说话比较有权威,一般情况下,服务对象都听父亲的,但在玩游戏的问题上,小伟听他自己的,不过父亲发声音了,服务对象也能做些妥协。久而久之,妈妈也就认同了服务对象玩游戏。父亲私下对社工说:‚……在家里玩游戏总比到外面‘轧坏道’好。‛

四、生活经历和行为特征

服务对象性格比较沉闷,不太喜欢说话,尤其是和陌生人。但服务对象还是比较懂事的,一直希望自己能找份称心满意的工作,来分担家里的 1

经济开销。服务对象本来也想再读全脱产的文凭班,但是觉得学费太贵,对一个收入有限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服务对象再三考虑,就决定读了相对便宜的自考来弥补文聘的不足。平时休息的时候,其实也很少和朋友们出去聚会,说是要节省钱,自己大了,要对为家庭考虑。

学校毕业后,朋友介绍服务对象到超市做了理货员。想通过就业挣钱来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超市工作辛苦、待遇差、外加车费、饭钱的开销,一个月工作下来,工资所剩无几,由于超市离家较远,交通不方便,有几次没有赶上末班车,只能走回来,第一次踏上社会的工作尝试遂以失败告终。以后服务对象又去做过服务生,但是又失败,更加重了小伟的沮丧感。小伟目前待业在家,空暇无事,仍旧玩网络游戏‚魔兽世界‛打发时光。现在在尝试参军的事情,一直希望自己能成功,但总是心理没什么底。

五、评估

但从行为上看,服务对象是个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人。但青少年事务社工觉得,服务对象曾经有过两次走出家庭外出打工的经历,可以看作觉醒的个人责任心对网络游戏的抗争。服务对象玩网络游戏,除了游戏本身有吸引力,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游戏可以释放他遭受社会挫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使他可以暂时忘却被痛苦的社会现实挤压的状况。我们可以把游戏理解为人、社会环境互动中形成的三角关系替代物,理解为心理保护机制的一种表现。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青少年处于无奈的社会环境中,玩游戏或许比不玩游戏要好一点。因此,戒除网瘾不是服务对象个案的主要目标,网瘾对服务对象来说,是派生的。

在困境中,服务对象想通过参加义务兵来改变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社工觉得这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选择,是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工作重点,就是协助小伟达成他自己选定的目标,规划今后的人生目标,控制游戏上网时间是个案的次要目标。

六、服务计划

(一)目标

1、鼓励小伟认真完成现在自己的的自学考,通过提高学历,达到自己想找的工作目标。

2、减少网络游戏时间。

3、让服务对象对于参军事宜,只要自己付出努力,就不要有遗憾,尽量做到最好。

七、服务过程

(一)建立专业关系

(二)青少年社工肯定了服务对象两次就业尝试的行为,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到,这种行为是内在的自我意识成长的觉醒,是个体谋求在社会上自立的表现。挫折、失败并不要紧,人正是通过挫折、失败才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挫折、失败是人生向上的阶梯。人通过走上社会了解自己,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自己来走,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取决于社会给予的机遇和个人的把握、努力。

(三)服务对象想通过参军来改变个人命运的想法,得到了社工的认同。青少年事务社工曾经在民政部门工作过,根据社工了解的情况,参军的录取率不是很高,青少年事务社工要服务对象明白,万一这次参军的事没有成功,不要灰心,争取下一次的机会,而机会永远只给那些准备好了的人。即或不能参军,自学考出来,学历的提高,对将来的就业层次肯定会有所帮助。社工的建议得到了服务度家庭的一致认同。服务对象母亲表示:家里再穷,一定支持服务对象完成学业;服务对象也表示,这次有了明确的目标,一定会坚持下去,直到拿到本科文凭。

(四)青少年事务社工提供资源,服务对象报名参加了社工站举办的各

种活动。

(五)青少年事务社工建议减少网络游戏时间,在等待参军的消息同时,还是要多留意工作的,有机会要马上抓住,不能让它溜走,缓解家庭窘迫的经济状况。

八、工作成效

(一)服务对象减少了网络游戏时间,生活逐渐趋于正常,网络游戏时间控制在工作、学习余暇时间。

(二)为缓解家庭窘迫的经济状况,在还没通知参军是否录取前,服务对象到农工商超市打临工。

(三)服务对象还在家里找合适稳定加金的工作,通过不同途径,网络,报纸,朋友介绍;而且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求职信,以做到最完美的标准;不放弃每次可以抓到的机会。

九、社工反思

服务对象是个不喜欢读书的青年,由于服务对象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他想到要曾加自己的学历,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就业过程中劳动强度大、收入低,案主切实感受到因学历低所受到的社会现实的挤压;加上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理想,自己一直想多为家里分担掉点负担,实在找不到工作可以先参军。经过青少年事务社工的指导,现在服务对象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自己的行动。

青少年事务社工觉得,工作中引导案主寻找到适合自己个人发展的目标,当目标真正成为服务对象自己的目标时,就可以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服务对象就会全身心的投入,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也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社工:王佳元

2011年12月9日

下载小学攻击性个案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攻击性个案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个案分析

    个案分析 马 X X ,女,13,于2009.11入校,至今已有5个月,在这5个月的学习中,我们对马 X X 进行了一系列的评量,根据北京启智教培中心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评量的结果,对其进行分析:一 沟......

    小学一年级学生个案分析★

    一年级学生个案分析 吴莹莹 一.、基本情况介绍 候俊杰。今年七岁,男,一年级学生。长得聪明可爱。爸爸、妈妈忙于上班,对他疏于管理,放任他,纵容他的坏习惯。学习成绩一般,上课纪律......

    作文个案分析

    学生作文个案分析 前言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写作过程中离不开两个重要的因素:感知和感悟。感知源于生活,感悟出于“我”心,而中学生受生活经历和知......

    问题学生个案分析

    用爱撑起孩子的一片天 ――――问题学生个案分析 一、个案内容 2006年9月,我接手了初一(8)班,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我们班有一个男学生,。他性格较外向,喜欢与同学玩耍,有时候还喜欢......

    个案分析(完整版)

    案例一: 小凤,女,23岁,一天,她为了一点小事和男朋友大吵起来。突然,她说,“我的眼睛看不见了!”吓得男朋友叫来了救护车送到医院里去,可是经医生检查后未发现眼睛有病理性问题。 1......

    家访个案分析

    家访个案分析 “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的讲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这句耐人寻......

    家访个案分析[范文]

    家访个案分析 一、 基本情况: 胡亚轩,我们班比较令老师头疼的女孩子,作业马虎、拖拉,学习态度不端正,成绩较差。除了学习上令老师担忧,还有一点就是爱撒谎,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可是我......

    幼儿园个案分析

    幼儿园大班个案分析- 幼儿园大班个案分析 这一周冯心怡连续几天不肯睡,老师觉得很头疼。只见她一会儿仰着睡,一会儿卧着睡,不一会儿又侧着睡。老师叫她快睡,可就是翻来覆去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