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教学应回到原点
对作文的认识,见仁见智。落实作文教学,精彩纷呈。与此同时,掺杂于其中的还有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观念;教学之中,依然有不恰当甚至偏离的活动。作文教学,在观念和实践上,精糟并列,好坏相存。而真正的作文教学,需以正确的观念及其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为抓手,透过纷繁复杂的作文现象看到其中的本质,才能真正回到作文教学的原点。黄厚江老师说:“用语文教语文。”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一.观念回归:实际写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作文教学是老大难问题。对此,1981年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就说过这样一段话:“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为什么会这么难呢?我想,这也许跟作文这件事不大对头的看法有关系。不大对头的看法必然会导致教学中不大合适的作法。看法不大对头,教学的作法又不大合适,训练效果自然就不会很好,久而久之,成了‘老大难’。”
这导致“不大合适的作法”的“不大对头的看法”,即人们落后而顽固的写作观念──写作是一件特殊的神秘的事。为作文教学改革见,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语文素质见,我们必须消除这一写作旧观念,树立实际写作新观念。
实际写作是区别于训练性写作的一种写作,它是为了满足表达需要的写作,其写作动机产生于有了实际表达需要之后,其成品不一定是一篇文章,可以是一则笔记、几条批语等等;对它的评价是看它运用语言满足表达需要的程度。这样的写作是一种本质意义上的写作,它充分体现了一个人的语文素质,是与传统认识上的写作不一样的。对传统认识上的作文,大凡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它就是一篇材料或一个题目,然后有若干个要求。作文写作就是在限定的时间内,根据材料或题目及其要求,写上几百个字。作文写作就是遵命作文,于是教师就大谈审题、立意、选材、剪材和构思等;学生则抓耳挠腮,或无中生有,或拼拼凑凑写上些文字了事。如此,就算教了多次,也学了多次,最终,教师的水平没有提高,学生的水平也得不到提高。那么,为何会发生以上吃力不讨好、事倍功半的事情呢?我想,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师和同学都把写作当作了特殊的事情,甚至视之为神秘。
叶圣陶先生在开列的写作须知的第一条便是:“写作必须把它看成寻常事,好比说话一样;但是又必须把它看成一件认真事,好比说话一样。”因此,要知道什么是实际写作,就应当知道什么是说话,比照着说话来思考写作,我们才能理解这里所说的认真是对什么的认真。叶老是主张听说读写并重的,而且这是他语文教学论中的一条红线。为什么单单写被如此特殊化、神秘化了呢?应试作文的份量及其潜在的影响固然是其现实的促因,然而我国古代对写作的认识即写作观念也存在着潜在而深刻的影响。人们从司马迁写《史记》中看到了写作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使生命不朽;从司马相如被汉武帝重用中看到了写作的巨大功利性;从曹丕的“盖文章,经世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论断中看到了写作的高贵„„如此,写作作为一件特殊而神秘的事的观念便稳固了下来,根深而蒂固,以致影响到了现代人们的写作观。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应该指语言表达,是语言习惯的养成,好比说话一样寻常;好比说话一样认真。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把写看成与听说读一般,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走上本质意义上的写作之路,因为我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这个工具为我们的全部生活服务(当然其中包括为应试作文服务)。
二.训练回归:让训练性写作与实际写作趋于一致
既然实际写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同时,它又是在有了表达需要之后产生的,那么,它就完全有可能使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并进而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这决定了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向实际写作靠拢,我们的作文训练设计也必须瞄着实际写作。然而,现实情况又绝非如此,现实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训练性写作。与实际写作不同,训练性写作是为了应试而训练写作能力,其写作动机先具备,然后才产生表达需求,它以写出象样的文章为追求,对它的评价不仅要看它是否充分表达了其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还要看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可是,这样的作文不是自然的,它打上了明显的应试教育的烙印,这样的作文是“首先遇见题目,得从平时之积蓄中拣那些相应合的拿出来”(叶圣陶语)。自然的作文应当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是“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而这样的作文却满足了现实应试的需求。应试作文是以命题(材料作文最终也要拟出题目,可以说是一种间接命题吧)形式出现的,于是“定期命题便是不得已的事”了。然而,这样的训练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文写作,以命题作文形式出现的训练性写作必须与实际写作趋于一致,因为那才是真正实践意义上的作文教学的本质回归。那么,怎样使两者趋于一致呢?
(一)把握写作契机,设计作文训练
要回归到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之路上去,又要为应试而定期命题训练。在这样的尴尬境地之中,必需找到一条两全其美之途。“实际写作”的根在生活,人们在生活中受到感发,自然会产生表达需求,于是会产生内在的写作冲动,且如鲠在咽,不吐不快。那时训练契机便到来了,而把握这一契机,以设计作文训练,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就成为可能。一次,我校高一进行军训,期间有一次会操比赛,比赛是在训练场上进行的,结果我班得了倒数第一。这给全班每个人以很大的震动──尤其是心灵的震动。眼见其他三个班的雀跃,耳闻其他三个班的欢呼,一向好动的我班鸦雀无声,甚至有人掉下泪来,他们的内心在翻滚,眼前浮现出一周来教官为他们训练时的种种辛苦来,对不起的心理一下子占据了整个心房,这种心绪要表达。笔者不失时机地在班上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即“对不起,教官!”。作文写下来,收效颇佳。
(二)引向真实世界,促进语言表达
有感于毕业前夕学生赠物赠言之风,笔者曾在高三文科班搞过一次有意义的作文教学改革。高三学生因为即将毕业,即将分别,同学之间必然产生离情别绪,而这种情绪必然会驱动表达需求的产生,于是有了赠言,有了祝语。针对这一情形,我及时统一思想,让他们每人至少写一篇文章(当然是自由作文),把他们的文章结集成册,人手一册。至于文集的名称、栏目、设计等一概由他们自己拿定主意,之前还在班上进行讨论,最后一锤定音,于是我们的《蒲公英,飞呀飞》在各方的协作下问世了。期间,我还对他们进行了友情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真正的友情不在离别时赠了多少礼物,不在天天的叙说离愁别绪,而在于互相鼓励,团结一致,共同迎接社会的选拔,力争一起成才。《蒲公英,飞呀飞》不正是真正友情的切切实实的见证吗?通过以上活动,我深切地认识到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真实的现实世界,如此才有可能促进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
当然,为了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必须连带着训练学生的语言发生能力──实际上就是训练学生产生思想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在这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如果说写作契机为作文训练提供了丰富的土壤,“生活里头有的命题”又如同在土壤中播下了种子的话,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像是教学生如何施用化肥。“施用化肥”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勤于观察、勤于思考。以上两例也正体现教师的这一主导作用。
根直接扎于生活中的作文写作必然能使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而这必然能为训练性写作(包括中考、高考在内的各级各类应试作文应视为特殊意义上的训练性写作)打好基础。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注重实际写作,而把握生活中产生表达需求的契机设计作文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就是用笔而不是用口来表达意见,抒发情感。根本在于学生有没有意见要发表,有没有情感要抒发。如果没有,那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失败,不仅是语文教育的失败。学生都成为木头,岂不是整个学校的失败?如果有,那不妨先让学生说说看,口头说得出,笔下写出来的也必然不会差。词汇少,用词不确切,都是平时习惯了的事,要在平时给他们训练。平时不管,单在作文的时候怎样怎样,当然只有失望而已。”叶老的话很自然地把实际写作和训练性写作紧密地联系了起来。首先必须要有生活实际,那样才有话说,才能产生写的表达需求,当然,对此还必须同时予以训练,训练写作是应该在有了话可说,有了表达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的作文训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回归,才能有效地培养语文素质,才能有效地为生活、工作和学习服务,才是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
正如叶老所说,我们必须抓住平时作文章。平时,就是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是我们生活其中的时间和空间,是我们的全部生活。平时生活中有着太多的写作契机,如开学伊始、考试前后、天气变化等等,我们可以以“校园里沸腾起来了”、“拿到试卷的那一刻”、“冬的脚步近了”等为题进行作文训练。1978年,吕叔湘先生在谈及作文题目时曾说:“所谓题目出得不好,就是学生生活里头没有,他无话可说,写不出来。题目要出得学生生活里头有。”以我近几年的作文教学经验来看,大凡学生“生活里头有”的作文题,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意到笔随。
赵功海,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第二篇:作文教学要回到原点
王根丽
2011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是这样的:以“回到原点”为标题写一篇文章。有专家点评说,这道作文题目最重要的是弄清“原点”的内涵,命题的亮点和写作的“出彩点”应落在“原点”二字。如何理解和把握“原点”,便是审题细粗准偏,优劣高低、深浅之关键。高考已经结束,这个题目如何审题如何写作倒在其次,我们要重视的是这个题目给予我们作文教学的思考。
一位偏爱理科的学生又一次因为作文没交而被我叫到办公室。他没有丝毫的悔过之意,反而问我:“为什么要写作文?现在写这样的作文将来有什么用?”他的追问道出一个令人忧虑的现状,不少学生对作文的认识存在偏差,而这也折射出我们教师对作文的认识。很多时候,我们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各式各样的作文教学法,勤勤恳恳地精批细改一叠叠的作文本,却忘了对作文作一番本体性的思考:作文的原点是什么?为什么要写作文?作文应该写什么?作文该怎么写?套用2011年广东卷的高考题目来说,我认为我们的高中作文教学也应该返璞归真,“回到原点”。
一.作文动机回到“原点”,从“考试需要”回到“生命需要”
为什么要写作文?我曾经在学生中间做过一次问卷调查,问题是“你为什么要写作文?”选择项有四个:①为老师写;②为考试写;③为了得到老师表扬和同学的羡慕写;④为自己的倾诉需要写。结果百分之七十五的学生选择了前两项。
从文字、诗歌的起源看,作文就是为了表达、沟通。人天生具有自我表现的欲念,当他们对生活有了某种体验、感受或产生某一思想认识时,他需要有一种方式向这个世界袒露胸怀、展示才智,以此证明自己的存在,并借此与他人进行精神或情感的交流与沟通。这种方式主要就是写作。巴西著名作家若热·亚马多曾说:“我写作,首先是为了满足内心的需要和一种不可战胜的欲望。”这种把写作当作生命活动的一种需要,一种别样的形态,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是我们今天作文教学值得关注的理念。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有关作文本源的问题并没有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长久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内在的写作需要,而把考试与分数作为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硬性”写作需求。所以,作文技巧的操练成为作文教学的主角,获取高分是作文教学最为“势利”的终极目标,写作成了一种玩弄文字技巧的游戏。正如一位高中生这样形容他的高考应试作文体会:“作文的结构是规定的,只要填进去就行;事例就那么几个,变着法子用;开头结尾就背诵的那么几段,看情况套着用。”长此以往,难怪学生作文兴趣减弱,主动性差,作文常常是言之无物。
写作应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应是生命活动的一种需要。因此,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用饱蘸情感的笔抒写内心的真实感受,与他人沟通并建起共同的感情桥梁。古代早有“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显然“心声”“情动”当是作文的发端,作文的原点。
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促使学生“情动”,如何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引导学生写日记,写随笔,少命题,少限制,多尊重。教师要珍惜保护并引导学生说心里话,说真话,这是生命的冲动。也许他们的“话”不成熟或太片面,但可以与他们的生命一起成长。写多了,手写熟了,兴趣来了,作文就成了生命的内在要求而不再是外在的负担。以生命触发出的作文,或许才是真正的高分作文。
二.作文内容回到“原点”,从“去现实化”回到“生活化”
叶老说:“作文不外乎两个问题,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
作文应该写什么?毫无疑问,作文应该写真实的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作文活动的精神品质,即生活是作文之源,也是作文之本。古人所说的“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中的“心声”“情动”都缘于生活,作文内容的原点毫无疑问当是生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忽视真实生活,学生的作文不是在名人堆里打滚,就是“变相背诵”别人的佳作美文,或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在作文中产生了“去现实化”的现象。
学生习作片段:
你微笑的脸,自信而刚强,柔和而不屈,有不变应万变的从容潇洒。怪不得,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终于成就了你,那位以一张永葆微笑的脸化屈辱为力量,化鄙薄为斗志,“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人。极刑之下见勇夫,因为《史记》,你留给世人一笔最大的财富;因为微笑的脸,你留给了我们永远的崇敬。(话题:脸)乍一看,恐怕大家都会惊叹这位学生丰富的积累,斐然的文采。但留心细读,就会发现这华丽的表面背后是为了完成某个话题而说的言不由衷的套话与空话,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细致入微、刻骨铭心的感受则严重缺失。这样的作文久而久之,会严重影响一代人的情感品质和思维品质,他们会永远活在“假大空”的世界里。这样的作文教学没有教会他们写作,倒是教了他们投机取巧的生活态度。作文的目的难道就是为了赚取那个高分而累死古人误了今人?
作文如做人,最必要最可贵的是真诚,说真话,抒真情。“真”的标准是符合他的生活经历、处境、人生经验、学识修养、年龄等。作文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活成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什么,真实地记录自己。二是让孩子活在真实的生活里,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记录生活。写好与自己有关的真事,写好发生在身边的琐事、热事,留心生活中的大事,学会由“小我”上升到“大我”。这不是简单的作文操练方法的转换,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回归,更是思维品质甚至是做人品质的回归。
“生活就是作文,作文就是做人。”回到原点就是以手写口,手口相应,言行一致,哪怕表达得粗疏一些,议论得浅薄一点,但这是一个真正的起点。难度很大,但值得我们每个有责任感使命感的语文老师去做。
三.作文言语回到“原点”,从“言语程式化”回到“心灵的外化”
一篇好作文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味,这就涉及到作文的言语。那么作文言语应该如何运用?
作文言语要讲究文采讲求规范,这是作文活动的形象品质。“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的是文章要讲究辞章华美、语言生动、句式灵活、意蕴丰富,具有文学特色,所以,“作文的言语是肉”。如果一篇文章瘦骨嶙峋就会面目可憎,因此作文教学中语言训练至关重要。语言能力的培养始终应是学生作文教学的中心目标之一。
但是有的教师受应试作文机制的影响,割裂了作文内容和言语形式之间的关系,机械地理解“有文采”,认为词句漂亮、行文美丽就是有文采,在教学中片面强调言语技巧。有的老师指导学生背诵名篇佳句或精彩的开头、结尾,写作时机械地拼凑,以至作文中充斥着浮华的言辞、俗套的句式,作文教学活动也成了程式化的言语训练。更有一些所谓的专家推波助澜,到处推销他们的写作“独家秘笈”:一个诗意的题记,一个夺人眼球的开头和结尾,一段华美的抒情,写议论文要正面例子与反面例子兼用……结果少数学生和老师热衷于这样的投机取巧。于是乎,一些词不达意、牵强附会的题记、后记漫天飞,一些拿腔拿调却空洞无文的“文化散文”随处见。
如一学生议论“等待”:
在漫长的生活路途中,我们只有明白等待花开的道理,才能在时间的长河的边上发现一棵“四叶草”。在每一片叶子的脉络上都镌刻着等待的印记,褪去浮华,蓦然回首,才发现因为有了这样的等待,生命之花才分外地美丽。
表面的华丽难以掩盖其内在的空洞无物,看似“才气式”的表达却难逃将话题硬性套用于某种文字的嫌疑!
上面的案例暴露出我们目前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许多学生认为好作文就是要有华丽的辞藻、优美的句子,很少去关注、思考语言背后的表达目的是什么。作文教学的起始点是对生命的点化和润泽,是对生命的体悟。只有当学生对生活对生命有了刻骨铭心的独特的体验,并自由地、有目的、有个性地把这种体验表达出来,作文才真正成为“心灵的外化”。这样的语言,才显出真、显出实,显出生命之活力,而非照搬照套、人云亦云。
如学生随笔片断——《病了》的开头部分:
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病了。——感冒而已。
记不清上次生病的时间了,突发而至的感冒让我有些郁闷。生活就是这样,突然会给我一个“惊喜”,就像写这篇文章,写着写着笔没水了,中途我换一支笔,继续写。
透过窗外,雨点淅淅沥沥。这样的天,的确是适合生病的,因为病了的人不会乱动,所以就静了。就像我现在这样,泡一杯热水,边喝边写,我想在热水冷却之前,将文章写完,但时间不等我,那便算了。
人静下来了,便会想很多,而我现在的确有这种感触。……
从“裸色”的语言里,从沉静的叙述中,读出了一个因生命冲动而静思的人,真实而形象,具体而可感。
语言是内在精神的外化,追求语言应该从内在情感出发,作文对语言的追求是为了一个“意”,而不是为语言而语言。“意”在,再纯朴的语言也会显现它的生命力;“意”没有,再华丽的词藻也是“哗众取宠”,“买椟还珠”的蠢事不可重演。
王根丽,语文教师,现居浙江常山。
第三篇:回到原点看教学(定稿)
回到原点看教学
——宜川学习心得体会
(一)【写在前面】
黄土、黄沙、少雨、干旱、窑洞、小米„„即便是身处相邻省份的近邻来说,这一切于我,依然是那样的好奇和新鲜!
黄河河畔,一座仅有12万人口的小县城,因为一所及其普通的学校,震撼了全国各地教育人敏感的神经!
作为欠发达的西北地区,“小米饭,南瓜汤”养育的一群大大小小的陕北汉子(教师和学生)却能爆发出那样惊人的能量,于我,更是那样迫切的想走近她,解读她!2013年6月16日,陕西之旅揭开了宜川中学教育教学神话的奥秘!
震撼其现象,探究其内涵
6月18日一早,我们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宜川中学。放眼望去,校园不是想象中的现代和阔大,但却质朴整洁。
正是早读时间,学生们在校园的操场里、走廊上自由的读书,声音平和,神情专注,感受不到聒噪,感受不到做作。
7点10分,校园里响起了舒缓的轻音乐,学生们立即下楼按班集合,所不同的是,每个人的手中多了一张统一规格、同一内容内容的纸张。在等待的间隙里,先到教学楼下指定地点的孩子们已经开始了英语朗读。大约3分钟左右,音乐富有节奏地再次响起,各班整齐的队伍从操场的两侧同时相向跑进操场,他们一边跑,一边呼喊着整
齐的口号到达操场的指定地点。这时,清脆的笛音响起,主席台上的两名领诵者开始组织大家朗诵手中纸单上的英语句子练习。学生们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响彻黄土高原。3分钟左右,欢快的音乐响起,学生们开始列队相向跑操,口号声此起彼伏,脚步声整齐划一,认真一看,孩子们的间隔距离很近,而且是同时迈动同侧相同尺度的步伐。后来听介绍才知道这就是他们独创的“胸贴背式”的跑操,这种方式要求极高,整个团队的动作必须整齐划一,否则就会牵一发而动全队,充分展示了极强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5分钟左右,学生队伍伴随着音乐声顺次跑步离开操场,到达教学楼后才四散休息。
早操结束后,我们进入教室观摩课堂教学。令我们颇感意外的不是小组为单位的集中座位方式,更主要的是透过班级文化建设感受到了学生和班级的紧密、和谐的融合关系。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孩子们主动、积极、认真的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很好的诠释了我们多年以来提出了但是一直困惑究竟如何实施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等教学理念,从自主学习,到课堂展示,从小组讨论,到积极抢答,抛开知识学习的自觉和实在的层面,我更多的是感叹于孩子们脸上阳光、自信、轻松的神情——这种学习状态早就在我们周遭的环境中渐行渐远了!也就在瞬息之间,这之前看到的宜川中学教学楼上的一条标语跳入了我的脑海——“生命在这里自由呼吸,青春在这里精彩演绎”。我顿悟,我释然!
课间活动依然在轻松悠扬的音乐声中拉开了序幕。各班于教学楼下指定地点集合后,在音乐的统一号令下依序跑步进入操场指定地点
分散列队站好,先是队列交错穿梭慢跑3分钟左右,然后回复原位集体做操,无论队形如何变幻,无论站在哪个角度观看,整个操场的列队井然有序,横竖整齐,学生神情轻松,精神饱满,锻炼强度适中,好像把锻炼和课间娱乐巧妙地融为一体了!
课间做操完毕,各班依然顺次小跑退出操场到达教学楼下后才四散休息。但见孩子们有的打羽毛球,有的丢沙包,有的打乒乓球,有的在悠然自得的散步,有的徜徉于花园之中,一派世外桃源般恬淡、和谐的景象,好像这里从来就没有过压力,没有过苦闷,没有过烦恼,没有过眼泪,没有过哀伤„„
还有两个细节不得不提:几乎每一个孩子与我们自然相遇目光对视的时候,他们都会主动地向每一个老师们问好!再就是整洁规范的学生寝室折射出该校学生良好的个人素养!
细细梳理才发现:
1、两操没有班主任到场,学生自律、认真!
2、课堂老师很少讲解,学生主动、投入!
3、课间学生自由放松,学生阳光、享受!
4、学生礼仪自发自然,学生友善、文雅!
5、舒缓音乐号令自如,学生规范、清醒!
该校蒋永生副校长说:衡量一所学校的标准是看学生的“精、气、神”和升学率。
无疑,宜川中学的这两点都具备了!
我们很多学校具备了足以炫耀的升学率,可是令我们众多教育人
深感震撼的,恰恰是除了升学率以外的东西!
我们迫切的想知道,他们是怎样实现了二者兼得的呢? 细探学校和班级的管理方式和管理体系,加之后来校方为我们举办的座谈会,终于获悉了一些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学校内涵。
有效教学,德育先行
宜川中学的会议室墙壁上有这样一句话:“教育就是唤醒灵魂,塑造人格的事业,教育就是要拨动学生心中的那根弦。”
蒋永生副校长说:德育是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蒋永生副校长还说:激励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先看看当前的学校。虽然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德育的重要性和意义,但是,在实际教育中德育的地位被大大弱化,德育已不再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而是学校诸多工作中的一项工作,德育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微弱,甚至只能成为学校教育这个百花园中的点缀。“升学率”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升学率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声望和地位的首要标志。社会评价学校,都是以升学率、教学成绩和学习成绩为标尺,而德育工作成了难以量化的无关紧要的软性指标。因此,以考试分数定录取线的高考、中考主宰着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升学率”展开,无论是在资金投入、时间安排、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必须给予足够的保证。德育只需要在学校的各种会议上提一提、讲一讲,不出问题就行了。在以考试分数计成败的升学率面前,德育就
只能退居其后,陷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
再看看当前的教师。“教书育人”本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可一些教育工作者由于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正确的人才观,因而,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德育教育。他们不是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而是把德育当成可有可无的份外工作。据上海文教系统的一项调查发现,上海市有35.5%的教师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而只有4.75%的教师把德育放在首位。就像有些教师所说:“德育很重要,可是看不见,摸不着,又不能量化,难道比学生的成绩重要吗?‘千教万教教人考试,千学万学学得高分’才是硬道理。”当然教师们对这样的失衡并非心无疑虑,但又不能不服从于“以考试分数定成败”的客观现实。
最后看看当前的学生。面对以成绩论成败的社会现实,学生也不得不屈从于此,学生对德育的重视和关注,是希望通过学校所有的教育活动(包括德育)能够帮助自己解决成长和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然而,即使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再高,对于中考、高考来说也没有任何的帮助。因此,学生也只是把德育看作是一堂不得不上的课程而己,在学生的心理天平上,道德教育逐渐蜕变成好看而不实用的“花瓶”。总之,在未成年人的学校教育中,智育的力度可能是加强了,却是以德育的削弱为代价;受教育者的文化水平可能有了提高,却是以思想道德水平滞后甚至下降为代价。
那么,宜川中学究竟是怎样化解当前教育的这一顽疾的呢?
1、构建“四三二一”的德育模式,涵盖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信心教育、理想教育等方方面面。
2、强化新生入学教育,为期一月的德育专题教育,让学生由外而内的产生思想上的良性裂变。
3、完善德育队伍建设,营造全员德育的德育氛围:班主任班级德育首问责任制,科任教师学生德育承包制,家长队伍建设,社会德育队伍建设„„
4、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学生志愿者团队等,是德育实施的基本保证:
德育,其实就那样简单!
文化浸润,激情学习
这里的墙壁会说话。进入宜川中学,从校园的大门到各栋建筑物的外墙,从教室里边到教室外边的楼梯过道,从操场四周到寝室内外„„目光所及之处,必有醒目的宣传标语: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 缺少知识就无法思考,缺少思考就不会有知识; 教师的任务就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教师每日三思,思其举止,育人,教学; 学生每日三思,思其言行,心态,学识;
学校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 教育不是管束人,而是关注学生的发展;
教育不是死守教室,而是走进生活; 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学会创造; 教育不是重复别人的思想,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 不要用一生的时间忏悔这三年;要用三年的时间换一生的幸福;
今天的努力,明天的实力;
生命在这里自由呼吸,青春在这里精彩演绎;
养成十大习惯,成就高效学习; 塑造阳光心态,书写快乐人生; 试一试我能行,拼一拼我能赢; 我能管好自己,我要管好班级; 做最好的自己,创优秀的小组; 强我体魄,扬我班风,爱我年级,振我校风
„„”
关于文化的作用是这样解释的:(担心自己理解有误,来自百度权威)
1、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内燃机;
2、文化是社会常态的调控器;
3、文化是凝聚社会的粘合剂;
4、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宜川中学很好的解读了文化的内涵,并将文化无形的力量化用到了极致,他们发掘塑造了自己学校的独特文化,于是形成了诸如“教师文化、校园石文化、走廊文化、宿舍文化、学习文化、远足文化、灯箱文化等等„„”
文化是种种思想的外衣,文化是一种方向,文化是对心灵的浸润,文化也是对心灵无形的点化,文化文明着人心„„
蒋永生副校长说:让师生参与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让文化渗透人心的过程!他们的高明在于,他们的文化不是舶来品,师生参与构建和挖掘本土文化的同时,这些文化其实早就悄悄的潜入人心了!深入人心的文化自然会实现文化作用的最大化!
不战而屈人之兵,或许就是将文化用到了极致的体现!文化,绝不应该忽视的文化!
尊重生命,愉悦学习
中国陶研会副秘书长、四川陶研会秘书长刘裕权教授曾经说过一句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刻的话: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理所当然的应该是为了人!之所以说他简单,是因为谁都知道教育的对象是谁,说她意蕴深刻,是因为具体实施中,很少有人做到了“为了人”!宜川中学就明明白白的摆明了他们的教育理:“学校的一切为学生发展而存在”。孩子的终身发展,绝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知识学习,更主要的是让孩子具备学习的能力!
宜川中学非常明智地选择了学生自主管理:
自主管理涉及的领域:行为管理;学习管理,文化自主生成,生活自主管理,活动自主组织„„
自主管理的体系构建: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和志愿者组织管理日常校务工作;班级全体成员参与班级事务管理。
于是,形成了“班会自主、文化自主、考试自主、跑操自主、路队自主、远足自主、家长会自主„„等充分体现民主、尊重、信任等积极心理因素的良好局面!
有一句名言的大意是:当一个人内心和悦的时候,他才会和周边的人们和谐起来,并爆发出机体最大的能量!
宜川学生在校园里的内心是轻松的、享受的、和悦的,难怪他们的精神领域里,早就超脱了“小米饭,南瓜汤”的饥饿和贫瘠!
回到原点看教学
提起学校教育工作,往往最先提及的是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教学模式„„等等与教学相关的话题,其实这恰恰是人们认识的误区所在。
只有当一所学校的德育建设、文化建设、管理体系相应完善的时候,这时的教学才更有意义,更有效果!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的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则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由此可见,教育是灵魂、是宗旨、是着眼点和落脚点,教学是践行教育宗旨、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和渠道。常常谈及的教育教学工作,其实也揭示了教育优先,我们办学校也是办教育,而不是为了办教学。所以,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的教育,可能是不道德的教育,还谈何有效教学呢?
做任何事,首当其冲要解决的应该是人的思想问题。愚公之所以愿意以微弱之力去撼动大山,那是因为他具备了坚信子子孙孙必能完
成移山夙愿的坚强决心;宋濂读书之所以“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那是因为“以中有足乐者”。宜川中学的德育建设、文化构建和自主管理,都是在解决学生思想的前提下,学生心无旁骛地自发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我想,这种状态下的学生无论是“老师教”,还是“学生学”,他们都会积极、主动、投入,其结果必然是高效的,那么该校99.8%的本科升学率也就找到了合理的、正常的注解!
美丽的花儿人们只惊艳于它盛开时的美丽,可有谁知道光鲜的花朵之下为她不断输送营养的大片绿叶?
火箭发射一飞冲天,可是有谁关注过发射架下支撑火箭那厚实的发射台基?
所以,教学工作不应该忽视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去筑建空中楼阁,而是应该从原点抓起:德育为首,学生为本,发展学生能力为先,最终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技能!
【写在后边】:宜川县城干旱的河床,印证了陕北的干旱少雨,可就在我们探访宜川的第二天却突降甘霖,于是,久违的春意便绽露在这初夏的黄土高原上!
2013-6-25 星期二
第四篇:回到原点满分作文
回到原点满分作文
回到原点满分作文
(一)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施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 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
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木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
我想,再动人的脸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
于是想起着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
原点不是起点,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道德的高台,原点又是起点,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再出发,再扬帆启航,最淋漓也最真实,最平平淡淡也是最轰轰烈烈。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于“枝枝叶叶外不寻”,但一个人人都标榜“金钱为原点”、“权力为原点”的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迷失了原点的贫血社会?惟有每个人都自觉地寻找原点的坐标,重获人性的庄严,才有“民德归厚”的一天。
回到原点,重拾本真,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回到原点满分作文
(二)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驻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我知道,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 与宁静。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趟栊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忽然,一个小皮球“嘭”地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大约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爷爷,球球!”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抱,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中,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西关人特有的温情。
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觉膜,也敲打着我心。可是,忽然地,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我老屋的墙壁上。这一“拆”字与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这夜,我又梦见了久违的老巷——不同的是,这次当我回到人生的“原点”时,红红的“拆”字竟然不见了踪影。
回到原点满分作文
(三)苍生万物,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何谓“原点”?-顾名思义,就是源头。“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淘风簸自天涯”。
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海拔8844.43米而这高度的得来,正是从位于我们中国的大地原点—陕西省泾阳县大地原点的0点坐标,一米一米由测绘工作者测量而来。
世界万物,大千世界正是有这样一个个的原点发展而来,也正是有这样一个个的原点,才有了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不断升华强大。也正是万变不离其宗,“原点”也就是事物的基础,事物的源头,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
涓涓细流,汇聚江海;万丈高楼,起于基石头积沙成塔,积少成多,积滴水而成大海。
我们人类的知识和能力,不也正是象这涓涓细流,一点一滴汇聚而成的吗!人类的文明只所以能有今天的日新月异,离不开我们祖先的点滴积累。
从山顶洞人的石器时代,到殷墟的甲骨文字;从古埃及的灿烂文化,到古巴比伦的人类文明;从爱迪生的发明制造,到比尔盖茨的微软帝国。哪一个不是从原点出发?人类文明的辉煌今天,从未有高屋建瓴,空中楼阁。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从源头启始,每一步都发出铿锵的声音。
回首人类祖先光辉而灿烂的文明,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知识、能力、文明、创新、发展,哪一步都离不开原点,哪一步都需从原点坚实而坚定的迈出。
现在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学习好不好,只要有个李刚爸”,“学习不必太努力,只要将来做生意”。仔细想来,这些观点,都脱离事物的根本,背离了事物发展的“原点”原理。
试问:“你的父亲可以管你一辈子吗?”。做生意不需要知识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亲爱的同学们,希望二十一世界的未来,希望在我们这一代身上。祖国的兴旺强大,需要我们去拼搏奋发。而要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这一神圣史命,我们就应该抛弃,“好高骛远”“自以为是”的思想。我们就应该从现在做起,从今天做起,从我做起,从源头做起。“回到原点”脚踏实地,从今天开始迈出坚定的步伐“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中华强盛而奋斗!
第五篇:回到原点满分作文
回到原点满分作文5篇
回到原点满分作文1
风筝的原点是轴线,在轴的牵引下它才能飞上蓝天。即使有再大的风,它都不会害怕,因为它的根在原点,永远都会有那么一个依靠支撑着它,告诉它没关系,累了随时可以回到原点。
而我想说的是:你,就是我的原点。
小时候,你是原点,我是动点。
当我抬起迈向人生的第一步时,是你用你那温暖的大手牵引着我。即使跌倒了一次又一次,即使并不是一路顺利,但你仍在不远处迎接着我,等待着我,直到最后傻笑着钻进你的怀里,被你赞扬着,被你抱着在怀里安然入梦。当时的我内心是那么地温暖,仿佛你就是那大树,会永远给我荫庇。
当时的我们是一条线段,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不会逃离出你的视线,总是被你呵护着,捧在自己的手心。
长大后,你是原点,我是动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对我的态度变了,不再是柔风细雨般的无限呵护,而是将我放在离你不远处的某一点,静静地观察着我。当我在路上遇到挫折甚至跌倒的时刻没有一次大手再来将我扶起,而你总是带着严肃的神情,而你只是对我说:“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在以后的道路上,能够一直陪着你的,没有别人,而只有你自己。”最后,我只能含着泪自己爬起,不知不觉,我竟没有发现自己长大了,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羽毛未丰的小鸟,也许下一秒,就能自己飞上蓝天。
当时的我们是一条射线,你可以让我走远,但我和你却仍有着联系,那一点不会断开,即使我走得再远,都不会找不到方向。
而如今,你仍是原点,我是动点。
在夜晚来临的时刻,皎洁的月光从窗口泻入,照在我的脸上,清冷无比,就如同我自己的心境一般。此时的我独自在空空的房间里望着残留着你的痕迹的一点一滴,泪无声地落下,落在地板上,好响,好响……
一阵铃声响起,我拿起话筒,一看,是你……
你告诉我,无论身在何处,你心里都不会忘记我,因为我是你生命的全部。
累了,随时可以回到你那……
回到原点满分作文2
小时候,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有父母的陪伴,悉心的照料,让我活着像问实力的花朵。刚开始的求学之路,心里满是恐惧与不安,面对着一张张陌生的脸,稚嫩的小手死死地拽着父母的手,不愿意放开。因为父母的劝导和鼓励,我有了信心。渐渐地有了形影不离的伙伴。
儿时,拥有亲爱的父母、一同玩乐的伙伴,仿佛这就是我的幸福,我完全沉浸在了那充满幸福的梦了。那是简单的幸福。
可是,随着时间的悄然流逝,我的美梦醒了,取而代之的是喧嚣躁动的世界。各种各样的烦恼涌进了我那承受能力有限的大脑,渐渐地我失去了儿时那简单的幸福。因为自己迷失了方向而感到不安。
不能与父母像往常那样谈话家常,朋友间复杂的感情,还有我无法理解的现实社会……这一切都让我原本简单的幸福变得不再简单,甚至已经找不到幸福的定义了。
然而带我走出那迷雾的是蝉。来无影去无踪的蝉兄在盛夏的树缝间悄无声息独享阴凉,不聒噪、不恼人,餐风饮露,乐过神仙。看着它在树上这般享受,心里不禁感叹:简单的幸福不正是来自于简单自在的生活吗?
在这个物质最丰富而精神最贫瘠的时代里,每个人长大后,肩上都背负着庞大的未来,都在为一种不可预见的`“幸福”拼斗着,然而我们在奋力追求“幸福”的时候,我们却不知道我们正遗失着真正的幸福,我们都忘了,幸福是单纯的。
抬头望着干净的蓝天,这广袤的蓝,让我原本浮躁的心变得安静,蝉兄和蓝天让我在层层迷雾中找到了一点点的光,让我醒悟了,这就是喔接下来的路——回到原点。回到那最初寻找幸福的路,我试图拾回我遗失的真正的幸福。
我知道即使世界在变,但是父母爱我的心不会变,知心朋友依然是我最珍惜的人,因为他们知道我要的幸福是是什么。
这是一个只有人教导我们如何成功,确没有人教导我们如何保有自我的世界,多以我们一定要选择“自己”,而不是“大家”。我们需要认清自己。
当世界一直往前奔跑,我选择回到原点,寻找最初的我。
回到原点满分作文3
驻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我知道,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趟栊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忽然,一个小皮球“嘭”地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大约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爷爷,球球!”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抱,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中,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西关人特有的温情。
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觉膜,也敲打着我心。可是,忽然地,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我老屋的墙壁上。这一“拆”字与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这夜,我又梦见了久违的老巷———不同的是,这次当我回到人生的“原点”时,红红的“拆”字竟然不见了踪影。
回到原点满分作文4
据称,一个在野地里走夜路的人,在没有星星和月亮,四周一片漆黑的情况下,希望向一个方向行走,却最终发现,兜了好大一个圈子,还是回到了原点。也就是俗称的”鬼打墙”现象。当然世界上不会有鬼,科学上早有解释::因为人的左右脚力度不同,步距不同。看不到参照物,只凭自己感觉,早晚要“被”回到原点上来。
今天在这里不是讲科普。我没有那个资格;但我确实发现,在人生奋斗几十年之后,竟然产生了“被回到原点”的感觉。不过有时又会觉得,似乎连原点也回不了:不知道这个原点在什么地方。
从前的大学毕业生,刚出道时工资每月五十多元。好在当时物价很便宜:米粮每斤一毛多;有机蔬菜约三四分钱一斤;土猪肉八九毛一斤,一般鱼类也是每斤二三毛。“五毛”这个概念在当时已经是相当豪爽的代名词了,河蟹当时也不过是这个价钱。
对比之下,吃,价格是今天的三十分之一;行,每月公交月票才四元,相当于今天的五十分之一;穿,一件普通点的也就几块钱,相当于今天的二十分之一甚至不到。至于住,分配的房子不用钱;没能分配的,租房也很便宜:公租每月几元,私人租也不过十来元,只相当于今天租价的千分之几。水费几分钱一吨,仅为今天的三十分之一。而医疗和普及教育,基本免费。
记得上中学时,班主任经常教导我们:“不要只知道把自己与外国横向相比,更应该懂得进行纵向比较。想想过去再看看现在,才能亲身体会到今天生活比起过去有了多大提高。”虽时光已经过去几十年,但老师的这些教导今天仍如雷贯耳。
今天工资确实到手部分也有好几千,相当于当年同一等级工资的三四十倍,但经过这样“纵向对比”后,整个人反而成了泄气的皮球——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太失败——艰苦奋斗几十年,竟然“回到原点”!
也有少数人为“回到原点”而欢呼雀跃。不过他们的那个原点是在八十年前,一个只属于少数人的世界。
原点真的回得了去吗?当年清新的空气、无污染的河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安全的食品、被强拆的西关老屋,还可以再回来吗?
回到原点满分作文5
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伫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深红的赵龙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我知道,这是在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赵龙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忽然,一个小皮球“嘭”的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仿佛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爷爷,球球!球球不见了!”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中,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里,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西关人特有的温情。
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网膜,也敲打着我心。可是,忽然,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老屋的墙壁上。这一个“拆”字与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这夜,我又梦见了久违的老巷——不同的是,这次当我回到人生的“原点”时,红红的“拆”字竟不见了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