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教学反思为化学教学插上翅膀
让教学反思为化学教学插上翅膀
宜兴市官林中学 胡一平214251 新课标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如何教,如何教得更有效,更切合新课程实际,更切合新时期学生实际,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升。笔者认为:新课标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如同做实验,尽管课前的准备工作已相当充分,思考已到位,计划的制定也非常详细,但在实验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实验的结果也难以预料。所以,教师不应只满足于把教案写了,课上了,作业批改了,还应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的所得、所思、所感,不断总结,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反思,学会反思,积极反思,让反思为化学教学插上翅膀。
那么,反思是什么?反思是指对已经发生或经历过的事情再度进行回顾、分析、归纳、总结,从中找出其经验与教训,进而重新编制新的方案或策略。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教学是狭隘的教学”。那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反思教师功底,提升专业素养
显然,化学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搞好教学的基础,只有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从而使自己朝着研究型老师方向发展。不仅要对观念、兴趣、动机、情绪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而且要对教学材料、教学媒体等教学技术进行思考、质疑,更重要的是要从课堂教学目的、内容、组织、方法、教学策略、师生互动等方面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可以通过书写“教学案例”、“教后感”等方法来反思自身的教学。因此以下问题可以成为我们经常思考的对象:我对教材的理解是否到位?本节课应如何设计?采取什么教学形式和方法?媒体使用是否恰当?活动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如何改进和优化?等等,经过长期的思考,并能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就一定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事实证明,反思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二、总结精彩片断,反思最佳教法
就如何把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方程式巧妙联系,我设计了这样的过程片断,请学生写出Fe2O3分别和盐酸和氢碘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并请两个学生到黑板板演,结果全班写出的都是两个相似的化学方程式: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6HI=2FeI3+3H2O 此时,我因势利导:(1)谁能回答以上反应是否正确?(2)我们已学了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FeCl3和HI是什么剂?具有何性?(3)Fe3+和I-能否共存?系列问题使全班气氛由静思到议论再到高潮,顿时思维定势被打破,立刻有同学回答第二个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并主动上黑板写下了离子方程式:Fe2O3+6H++2I-=2Fe2++I2+3H2O。
这个问题的反思一直延续到了课后,学生最后在学习小结中说:这两个反应反应形式相同,反应本质完全不同,因为有FeCl3溶液而没有FeI3溶液。我认为教师应充分寻找知识间的最佳结合点,引发学生共鸣,留下精彩回忆。
三、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反思习惯
教学中要把问题看作学生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以问题来促进反思,通过反思来生成更多的新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反思和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氯气时,提出以下系列问题:①日本侵略我国时,使用过氯气弹,使成千上万的中国军民惨遭毒杀,在战场上氯气弹被称为杀人不见血的“魔王”,由此你能推知氯气有哪些物理性质?②根据氯气的原子结构,你能推知氯气有哪些化学性质?③战场上为防止氯气的毒害,常用稀碱性溶液浸过的毛巾捂住口鼻,你又能推知氯气有哪些性质?④Na2O2、H2O2有漂白性,氯水有漂白性吗?⑤制取氯气的反应为MnO24HCl(浓)依据该制取MnCl2+Cl2+2H2O,原理,联系以上所推得的有关物理和化学性质,结合初中我们学过 的H2、O2和CO2的制取,你能预测制取Cl2的发生、干燥、除杂和收集装置吗?⑥通过Cl2的性质的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能说出Cl2有哪些用途吗?通过以上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不仅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了新知识,而且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四、反思教学得失,倡导理论提高
教学总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反思教学中的成功和失败,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反思教学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备课时遇到什么困难,是否调整教材,其目的在于显现教师的内隐理论;二是课堂中是否发现了预料之外的问题,是怎样处理的,其目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问题;三是下课后感到有哪些满意的地方,有哪些困惑,其目的是通过自我评价,提升教师教学理念。如“物质的量”是老师公认难讲的概念课,我反思十余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制约教学效果的三大“瓶颈”:一是此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发达,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不强;二是教师很少从科学方法论的高度驾驭教材,教学内容整合不够;三是教师未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新知识“同化和顺应”得不够,导致学生似懂非懂。我尝试按“三么”流程设计课堂教学,效果较好。第一、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教师以客观需要设问,“如何知道一杯沙子的数目?”学生自然会想到数,是一粒一粒地数吗?教师以生活经验启发,“为什么将12个鸡蛋称一打?”等科学记数的实例,使学生理解科学计数应遵循的原则(精确而方便),引出用“分集团”数大量微观粒子的方法。第二、(物质的量)是什么?教师类比,“如何描述一杯沙子的质量?”学生自然想到用克(单位)理解质量(物理量),“多少质量是1克?”这涉及单位的标准问题(教师要多举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论的熏陶,如何描述概念?);类比引出规定,用摩尔(单位)描述物质的量(新引入的物理量),多少(微粒)是1摩尔?这也需要确定摩尔标准,自然引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理解科学研究继承方便的原则。第三、(物质的量)怎么用?教师继续类比,“已知一杯沙子质量,如何求一堆沙子的杯数?”“已知一杯沙子的数目,如何求一堆沙子的数目?”引出摩尔质量、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的关系。根据上述教学过程,学生能将抽象概念与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学习起来很轻松。复原科学研究历程,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以生活素材为例,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是学习概念的重要手段,新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同化顺应程度,是关乎本课成败的关键。这种反思利于教师从科学方法论的高度设计教学环节,高屋建瓴地掌握概念课程教学的实用套路。
总之,一方面我们要提升教师的功底,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真正让教学双方都从反思中获益,为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服务。
我们相信:在实施新课改背景下,对于教学反思的研究,虽是个新课题,但已日益受到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的关注。比如,怎样提高对它的认识使反思不致流于形式?教学反思究竟有哪些特征?如何探究发展教学反思的策略?等等,都需要进一步深入地探索。可以肯定的是,教学反思是使教师从“教书匠”成长为反思型、研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篇:为文言文教学插上一双翅膀
为文言文教学插上一双翅膀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情感对话 灵江中学 夏秀秀
[内容提要]目前高效课堂中存在着“形式对话”现象,浮华而缺乏深度,针对这种现象,本文提出“情感对话”的概念,与“形式对话”相对,提出对话是指向心灵和思维的碰撞,是一种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并从教学实例出发,探讨如何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情感对话。
[关键词] 文言文 情感 对话
高中教材选入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千百年来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领地。因此,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词句疏通上,不能只为了应付考试而教,文言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浸润传统文化的精华,产生情感共鸣。众所周知,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大汗淋漓的讲解无法替代学生“悟”。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个理念很多老师都有了,但是,怎么还?却还是一个问题。多年来许多老师尝试用对话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课堂主权的回归。从形式上看来,学生确实有所动作,但成效似乎不太理想。当前存在的问题:
1、假用: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不给每个小组成员落实明确的任务,听之任之,教师不参与,学生野放。
例有位老师教《兰亭集序》:读第二段,写了哪两种人?有何异同?概括出为什么“痛”。同桌讨论。约20秒钟老师就开始提问了。20秒的时间学生来得及思考吗?没有思考就没有自身情感的参与,没有自身参与,又如何与作者对话?王夫之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没有与作者的对话,哪里来的“自得”;没有自己的观点,小组讨论价值何在?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是浮华和肤浅的。
有些课就更夸张了,老师干脆课外抛给学生几个问题,课堂上学生忙忙碌碌,忙于在各块黑板上呈现自己从参考资料里抄的答案,一阵忙乱后,老师把每块黑板上的答案读一遍,或者再来帖太平方:“不错”“很好”。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确实挺高效的,单位时间内可以呈现很多学生的答案,但深究下去呢?这些答案真能体现学生的思维吗?学生真的进入文本了吗?学生与教师、与同学在课堂上的互动有心灵的触动吗?如果没有,那课堂上的对话就只是一种形式。
2、滥用:不管有无必要,不管具体内容,仅把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
还是《兰亭集序》,老师介绍完文学常识,让学生读课文讨论每段写了什么内容,讨论文章的情感。我认为内容的归纳没必要讨论。至于情感,浅层次的有原文“乐”“痛”“悲”,学生马上能找到,不需要讨论。深层次的生命悲感,此环节学生讨论也讨论不出来。所以这里的讨论就流于形式的热闹。
随着“高效课堂”的逐步推广,许多浅层次的“形式对话”纷纷浮现出来。学习从模仿开始,但我又不禁杞人忧天,形式的模仿很容易,浅层次的“形式对话”也不耗精力,长此以往,会不会给老师形成一种误解?会不会成为老师逃避备课的借口?于是针对上述的“形式对话”,我提出一个“情感对话”的概念。下面从一个例子说起,谈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情
感对话。
一位教师在教学《刘姥姥进大观园》时,与学生进行了一段问答—— 师:《刘姥姥进大观园》选自哪部作品? 生:《红楼梦》。师:《红楼梦》谁写的? 生:曹雪芹。
生:老师,曹雪芹男的还是女的? 师:你们说呢?
这下炸开锅了,有说男的有说女的,气氛异常活跃!老师笑而不语,争论了足有一分钟,老师说:男的,学生一声“哦”结束了一场的争论。
这种问答式对话,就属于形式对话,缺少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也缺乏自我思考和相互唤醒,仅仅停留在对话形式上,而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我觉得这种看似热闹实则无多大实效的对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本来学生的疑惑也正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若能抓住契机问:“你认为他是男人或女人的依据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把学生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去解读文本,在文本中寻找依据,学生再给出性别的答案就有了一定的意义。因为这里有了学生自己的融入,有了个人的思考和与他人的对话。
《现代汉语词典》对对话的解释是:1.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谈话(多指小说或戏剧里的人物之间的);2.两方或几方之间接触、商量或谈判。我们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显然又有所区别。教学是知识的传承,情感与灵魂的升华,所以课堂中的对话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说话和交谈,而是指向心灵和思维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是与作品展开无声的对话和对自我进行深刻的反思,是将自我的情感体验呈现并与他人的经验进行碰撞交流。相对于形式对话而言,我把这种对话称为情感对话。有时情感对话是非言语性的。比如在教《赤壁赋》时,我就借用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把周瑜与苏轼的人生经历进行对比,“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周瑜破曹之时年方三十四岁,而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四十七岁,“早生华发”。一个年少得志,一个却壮志难酬,就在一张周瑜与苏轼的人生经历对照表中,学生悟出了辛酸和无奈。情感对话是超越了形式的精神唤醒,与发不发声没有本质的关系。
那么,如何展开情感对话呢?文本、教师、学生三者在情感对话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呢?下面我将从自己的教学实例出发去探讨这些问题。
首先,情感对话必须保障时间,重视每一个个体的反思性行为。巴赫金认为 “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 ”[1](P387)。英国的物理学家、思想家戴维·伯姆则认为,“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
教《陈情表》时,我给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奄奄一息的老祖母,如果你是李密,你会选哪边?”很多学生提出第三种方案:背着祖母去上任。我又问:“李密智商不比我们低,为何他没想到这种两全其美的方法?”学生于是想到,李密肯定是不想出仕,于是我们探讨他为什么不想出仕。晋武帝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
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作为亡国之臣,不愿背负叛国之名,况且司马氏刚刚取得皇位,朝中矛盾重重,李密也不想此时进入这个政治漩窝。于是关键的问题出来了,我追问:“但这是拒绝皇帝,若不能感动他便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李密是如何打动皇帝的?”这时学生已经按捺不住自己说话的欲望了,有的说用真情打动皇帝,李密从小孤苦伶仃,与祖母相依为命,如今祖母年迈,正是反哺之时。“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愿乞终养”的拳拳之心被学生朗读得淋漓尽致。有的说李密善于说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孝治天下”是你皇帝的治国口号,我现在是响应号召,若遗弃祖母不顾就是抗旨。甚至有学生提出,说李密会说话,也是他达到目的的很重要的原因。以退为进,贬低自己,抬高对方,信誓旦旦,留有退路。学生进行了换位思考,解读文本的过程,成了他们自己人生修炼的过程,有了自己情感的渗透,才能悟透作者的内心,与作者精神融合,这才有了跨越千年的平等对话。
其次,情感对话要体现平等性,一个主体不能被另一个主体淹没,尤其是师生对话过程中,如果教师是神坛上的俯视,学生就会在沉默中遗失了情感,忘记了思考,成为没有思想的知识储蓄罐。巴赫金说“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1](P387)教师在教学中要成为与学生情感对话的另一个声音。
我教《项脊轩志》一课时,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老婆婆告诉作者“某所,而母立于兹。”“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作者就哭泣了。觉得这些句子没什么特别。如何引导学生穿越时空与作者归有光对话成了我教学的关键。我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母亲都为你做过哪些让你感觉温暖的事。学生七嘴八舌地聊开了,说着说着,学生发现母亲为我们做了很多,她很爱我们,我们也依恋母亲。接着我告诉学生归有光八岁丧母,十八岁写此文,十年间缺失母爱,却又深深地渴望和怀念母爱。我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于这样的境况,你对母亲会是怎样的情感?让学生分享一下这种感受,我也分享我的感受,我母亲在我九岁时外出打工,我几乎在无人照应的情况下,跌跌撞撞的成长,有时看着别人跟母亲一起会辛酸,看到母亲用过的东西会难受,听到歌唱母亲的歌曲会哭泣。我带着我的情感深情朗读“先妣尝一至”“某所,而母立于兹”“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音容依旧在,物是人非,读来不禁为之动容,潸然泪下。学生似乎也走进了文本,与作者的情感有了共鸣,他们觉得这些句子看似简单,却处处透露出母亲对儿女的爱,而对于十年间再也不曾得到这种爱的归有光来说,母亲是他心底最温暖的记忆。在读者面前的不再是一束印着黑色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的人。现在的孩子普遍情感麻木,生活中他们感觉不到父母的付出,作品中他们体会不到人物和作者的情感,写作时,他们表达爱的方式是赤裸裸的告白。这节课后我让学生练笔写自己的母亲,很多学生写得细腻而感人,有感动于母亲为自己一日三餐的奔忙,有感动于母亲为家计的操劳,有感动于母亲深夜为自己掖被子,学生在这种情感对话中也净化和升华了自己。
第三,情感对话过程是集体合作学习的过程。通过情感对话式的合作,学习成为社会的而不是个人的过程,在对话中,解释给他人自己所理解的观点,通过挑战彼此的偏见和假定去建立新知识,然后形成新的思考和理解;共同发展彼此的思想和理论以挑战和检验传统的知识来源的局限性;最终,在合作中并不只是保持知识而是创造了新知识。
在教学《报任安书》时,有一学生朗读时把“《说难》”读成“shuō nàn”,另有学生指
正应该读“shuì nàn”也有人说读“ shuì nán”“shuō nán”,一时间很难定夺。我让他们寻找说服他人的依据。最后学生找出韩非的原文,弄明白题目的意思是“游说的困难”,在碰撞之后形成了共识“shuì nán”。
《逍遥游》,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学生不喜欢它,觉得它太抽象,尽管疏通了字词,还是不知所云。我提炼出关键词“无所待”,与《劝学》中的“善假于物”比较,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展开讨论。学生谈到这是两种人生态度,儒家入世,凭借外物和他人完善自己,从而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完美的人,而道家出世,追求自我精神的自由。有的学生同意儒家观点,认为人活一世,应该有所作为,有些学生则喜欢道家思想,觉得人生苦短,“无名”“无功”多轻松,何必为难自己。讨论很激烈,但我发现学生的情感有偏差,对庄子的“逍遥”有误解。因而我又提出这样的问题:鲲鹏、学鸠等为什么会有所待?学生间探讨后明确,是因为他们自己还不够强大,还不足以无所待而遨游于无穷。学生终于领会了,逍遥不是无能者的精神避难所,“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生命的一种超越,自身足够强大,能掌握一切自然规律,顺应天理。它对个人的修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思维的碰撞中,学生穿越千年,从先哲身上汲取智慧,完成了自我精神的重建和自我人格的完善。
文言文教学如果只是停留在语言教学上,最终只剩下文字而湮没了人文,我觉得愧对中国五千年文化。我们的课堂若只留下形式的喧嚣,而不能沉下心来进行情感的对话,我觉得愧对一个民族。《论语》中体现出来的情感对话已经相当成功了,我觉得我们要做的是回归。在课堂中展开情感对话,让学生的心灵和思维从参考答案中解放出来。为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插上一双翅膀,让学生以更美的姿态穿梭时空。
参考文献
[1] 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第三篇:让多媒体为课堂插上翅膀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多媒体教学在现代幼儿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也指出了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者通过自己教学中的实例和经验论述了在实施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应避免的一些不足,让其达到更优化的境界。
关键词:观念偏差 参与性不高 技巧欠佳 现代和传统相结合 幼儿的主体地位 老师的主导作用 慎重选择应用 以幼儿教育学、心理学为指导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与科技结合的产物,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由于科技含量高,应用性强,决定了它是教育事业中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环境和方式,引发整个教育观念的巨大改变。现代教育媒体的选择利用已经成为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作为探索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一条途径和幼儿园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已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应该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而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正好符合了这一需要,它图像逼真、色彩鲜艳、具有动画功能,还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对幼儿来说具有直观、形象、运动、交互和可重复性,积极调动了幼儿的兴趣。正因为如此,许多幼儿园一哄而上,不管什么教学活动,都要凑上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我们认为现代化教育媒体的使用不仅仅是用多用少的问题,而主要是用实用好用活的问题。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媒体的选择,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教学效率和教育效果,一直需要我们探讨。我们不难发现,多媒体教学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其作用的正常发挥。首先是教师教学的观念有些偏差。有些教师一遇到公开课,就想到了多媒体。认为应用多媒体上课很顺应潮流,感到自己是在时尚的前列,只要用到现代教学媒体就能上出新意。这是老师们对现代教学媒体认识的偏差,过分强调了电脑的作用,而忽略了自己才是活动的主导。
其次,有些多媒体的制作与应用在活动中的参与并不多,甚至只是为了要插上一个多媒体课件而设置一个多余的环节,它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并不大,说不定却适得其反,成了一个败笔。这说明教师并没有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出发,明确课件该用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怎么用,期望收到什么效果,以真正达到利用计算机促进教学优化的目标。
再次,教师对电脑的应用技巧欠佳。众所周知,要使用多媒体电脑,就要会制作课件,课件对于每个教师来说并不是很容易掌握,课件的质量直接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而且课件做好了也并不等于课就上好了,教师仍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等手段,多方面影响幼儿,根据幼儿的反应,灵活地有针对性的处理问题,进行教育。课上的操作技巧也能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教师如果不熟悉操作过程,就容易出错,这样就给整个活动大大打了折扣。
我们不得不承认,多媒体的开发和运用,将有力地推动幼儿园教学现代化,对改革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育效益,全面提高幼儿的素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以上提出的这些问题也是需要我们正视的。
多媒体教学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在多媒体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看法。
首先,多媒体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而是要两者相结合。传统教育手段固然没有现代手段那样丰富动人的画面,缺乏新鲜感,现代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固然不可忽视,提倡广泛使用这种手段,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摈弃挂图等传统教育手段。将两者合理的结合起来,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理解所学内容。例如,在“食物的旅行”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先出示人体内部器官的挂图,告诉幼儿我们人体内部有哪些器官,叫什么,又各在哪个位置,在幼儿基本掌握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将食物的运行过程动态的演示给幼儿看,这就避免了原本单用挂图演示的枯燥乏味,使整个教学活动“动静”结合,变得生动有趣,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所以说,教师应该通过精心认真的教学设计,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从而优化教学活动,使幼儿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切不可牵强附会,搞形式上的多样化而滥用现代化教育媒体。其次,在应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幼儿的主体必须依靠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把自己的教学策略融于课件合理运用的过程中,同时人机交互并不能取代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互作用,在教学中仍应注重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再次,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辅之多媒体技术,运用时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内容,该用时慎重选择应用,力求做到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不必要的媒体最好不要出现,以免干扰教学重点和难点,占用教师必要的讲解、幼儿的思维活动时间。而有些活动确实需要多媒体的辅助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例如,大班的“认识时钟”活动,其难点是让幼儿掌握时、分针之间的运转特点和相互关系,像这些生活中由于时空与条件的限制而不易见到的东西,如果运用电脑模拟,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就更帮助幼儿理解了。又如科学活动“雨的形成”,这个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单靠教师的言语指导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反而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的兴趣。多数教师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这个教学难度。我想,如果在幼儿对雨的形成有了感性认识的这个基础上,再播放多媒体动画,通过动画使幼儿知道江、河、湖泊中的水经过日照蒸发到空气中,形成云团,云团越聚越大,最终形成了雨。这样幼儿对雨的形成过程就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了。
第四,课件制作应以幼儿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幼儿获得知识、经验的规律加以科学的设计,也避免过于鲜艳生动的画面引起 幼儿的无意注意,幼儿只注重画面而忘了所要观察的目标和要求。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还应考虑不同层次幼儿不同的智能发展水平、认知活动特点及个性心理特征,设置相应的个别化教学措施,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
多媒体的运用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随着教育科研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逐渐普及并更加多元化,这自然也就对我们幼儿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要不断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以适应教育的发展。我们要科学合理地实施多媒体教学,使它真正为幼儿教育服务,达到更优化的境界。
幼儿教育论文]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已经深入到教育的每个角落。多媒体技术以其鲜艳的色彩、多变的动态画面、声音的配合更有效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孩子好奇心强,对新生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多媒体课件,哪怕只是简单的ppt,也往往以色彩艳丽、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幼儿,自然地增加了教学的魅力,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在21世纪的幼儿教育中有着独特的需要和发展前景。幼儿园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多媒体教学,在教学手段上既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激起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早期智力的开发,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我们从分析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创设情境、优化教育效果、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多媒体在五大领域的运用 使它真正为幼儿教育服务,达到更优化的境界。
一、幼儿园开展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幼儿园的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兴趣广泛,他们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比较抽象的事物还很难大量接受,促进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才是真正早期开发幼儿学习潜力的途径。和其他教学手段相比较,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多样、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更能满足幼儿心里特点要求。
(1)吸引幼儿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龄前的孩子年龄小,小班幼儿年龄一般为3-4岁,中班幼儿的年龄为4-5岁,大班幼儿的年龄为5-6岁。因此对于年龄越小幼儿高度发展的无意注意就越占主导地位,鲜明、新颖、具体形象的刺激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一项研究表明:小班幼儿主要是无意主义占优势,新异的或明显带有响声的刺激往往支配着他们的注意。中班幼儿的无意注意有所发展,对于有兴趣的活动,能较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大班幼儿的无意注意获得进一大班幼儿的无意注意获得进一步发展,对有兴趣的活动,比起中班来能更长时间地保持注意。
(2)多媒体技术以其鲜艳的色彩、多变的动态画面、声音的配合能有效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对于某
些知识性较强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音和图象来实现,这样就更易
于幼儿掌握知识,同时也符合低幼年龄的认知特点。
多媒体教学技术综合运用形、声、色、光的效果,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灵活多变的
学习情境和教学情境,虚拟了现实,再现生活物景,把静态知识动态化,抽象知识形象化,枯乏知识趣味化,从而营造了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就是凭着它的这些生
动性、直观性、趣味性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诱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使幼儿在不知
不觉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使他们能够进入最
佳的学习状态。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性教学内容是以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形
式交替出现,使教学信息的传递方式多样化。正因为幼儿兴趣容易转移这一特点,我们通过多媒体教学使他们的感官处于兴奋状态,以至于幼儿不会产生疲劳感,可
以集中注意力投人到学习活动之中。这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兴趣,陶冶幼儿的情操,还极大地增强幼儿的认知求识欲望,推动他们自觉的学习。
例如,中班音乐欣赏《春季细雨》,音乐欣赏教学对于幼儿来说往往比较抽象,使
幼儿难以理解,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后,将静态的、平面的画面变成动态、生动形象 的情景,细雨从天空中落下来,春天的大门被徐徐打开,一朵朵美丽的鲜花盛开
了,小草偷偷的从泥土中钻出来,树叶变绿了。在这种诗情画意的教学氛围中,幼
儿的注意力更集中,兴趣更浓厚,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从
音乐中获得审美享受。正是由于多媒体教学有着浓烈的形象、生动性,使幼儿能进
入自觉的学习状态,爱动脑筋,积极回答问题,甚至连平时表现内向的幼儿也变得
活跃起来,这种效果往往是其它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
(2)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效果。
多媒体所创造的美妙的教学情境,可集中显现出时空变幻的流动美、视听兼备的立
体美、景色物态的色彩美、语言表达的音韵美、师生关系的和谐美。这种情境能把
学习的内容在动和静、虚和实、远和近、快和慢、大和小之间相互转化,打破了多
种限制,尤其是迅猛发展的动画技术可以表现生活中某些幼儿无法亲自感受的事物
比如:让幼儿认识猫头鹰的各种形态,了解猫头鹰的生活习性,以及在捉老鼠时的不同动作方法,这样猫头鹰的整体形象就在幼儿意识中形成,及大增强了教学的密度,节省了教学时间,减轻了幼儿学习时的负担,优化了教学效果。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灵活、随意的界面交换功能,教师可以让显示屏上的画面和存贮的声音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主动调控、快捷的交换,方便的播放功能避免了录音、录像机因倒回播放而中断教学使幼儿注意力分散、影响幼儿思维等弊端的发生,这就可以使教师能更主动地控制教学过程,进而增强教学效果。
在中班科学《有趣的齿轮》一课,其难点是让幼儿掌握齿轮之间的运转和相互关系。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态、逼真的模拟,并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并能清楚、准确地表现出运转的情况。用清晰、动感的画面来帮助幼儿发现规律,理解关系,建立表象,化解难点,使幼儿获得了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知识经验,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3)、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幼儿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滋长。
目前,人类正进入一个以高科技为导向的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信息化的相互较量,信息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素养正在逐步成为当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需要和可能,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未来。使我的教育面向现代化.那就需要采用电脑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孩子在教师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信息素养得已潜滋暗长。这对正处于学龄前的幼儿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中班社会《小动物找家》中让幼儿用不同的方式寻找回家的路线。在课件制作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小动物、各种障碍物图片进行编辑、组合,配以音响效果。在教学过程上运用了老师引导提问、幼儿思考回答、结合游戏等多种方式,从而启发幼儿的想象。整个教学过程是在灵活自如中轻松进行,全体幼儿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画面上出现的各种小动物和障碍物,幼儿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采用游戏方式帮小动物指出回家的路。当他们最终将小动物送回家时,从他们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的神情所带来的喜悦。
二、多媒体技术在各领域中的运用
(1)利用多媒体,开展语言教学活动
幼儿园语言教学主要依靠语言、思维来掌握情节,理解作品内涵。在《新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了“要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并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发展语言能力。”在传统语言教育中通常通过几幅图片、几张画的教育方式进行,已经远远适应不了幼儿的需要了。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故事的意境、内容、语言统合在一起,并以生动有趣的画面展现出来,极大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再通过生动的动画与多变的表现,将抽象的文字知识形象化、兴趣化,为幼儿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最后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进行语言交往,使幼儿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真正体现了“乐中学、动中学、玩中学”这一观点。这样不仅让孩子感受到语言美的魅力,同时又发展了他们的观察力、表达能力。语言《小老鼠的魔棒》,当活泼有趣的动画形象一出现时,立刻引起了幼儿浓厚的兴趣。老师的提问,立刻引起幼儿仔细观察,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简单归纳后,轻点鼠标,轻柔的音乐飞入屏幕,并朗朗读出。故事的学习,运用了六幅动画课件进行,向幼儿讲述故事内容,启发幼儿自己根据动画课件,构思、讲述故事情节,这样给幼儿充分的想象、交流空间。孩子们的思维异常活跃,编出了一个个内容各异、生动有趣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再让幼儿完整欣赏故事,他们很快就掌握了故事内容。通过游戏让幼儿掌握教学的重点。整节课环节紧凑,密度适中,充分调动了幼儿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幼儿始终兴致盎然地进行学习.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2)利用多媒体,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来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在《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发展认知能力”。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包含了许许多多抽象的科学道理,并具有较强的严密性。从传统科学教学来看普遍采用添
鸭式、灌输式、挂图式的教学模式.难以被孩子理解和掌握。在教学组织上多半是通过教师用语言从头讲到尾的模式来进行的。对知识的把握也只是处于被动状态。
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通过感知获得的,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可以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使他们主动观察、探索、思考。而且多媒体技术交互性强,各主题页之间可以灵活转换,便于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随意调整教学顺序,当幼儿对某一内容感兴趣或感到困难时,可灵活演示,拓宽了教学途径。这样我们看到了另一番景 象:孩子们仿佛被一块强有力的磁石地吸引着,一把新奇的钥匙正在开启着孩子的心。这就是在多媒体技术下孩子们产生的主动、精彩、新奇的特性作用下的结果。
在科学活动《小鸟出壳》时,我跟小朋友一起观看了课件,通过观察,使幼儿知道小鸟是怎样从蛋壳里钻出来的。我们通过对画面的放大、放慢、定格等多种手段进行,让幼儿通过仔细观察,主动思考、探索、讨论得出合理的原因。这样让幼儿能够真切感知,不但容易理解,而且知识完整、印象深刻。
(3)利用多媒体,开展美术教学活动
美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塑造具体可视的形象,以反应客观事物,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美化生活的一种造型艺术。在幼儿园《新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幼儿喜爱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幼儿美术就是一把通往心灵的钥匙,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通过绘画,窥视幼儿内心世界,观察幼儿智力成长状况,从而了解孩子个性、爱好。在传统教学中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教师多半是出示范例——讲解范例——幼儿模仿——教师讲评的形式进行,这样幼儿的作品往往千篇一律,依样画葫芦。这样对幼儿大脑提供的信息刺激不强,幼儿绘画的兴趣不浓厚。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随着动态、伴随音响效果的多媒体课件的打开,生动直观的动画会让孩子目不转睛,师生互动在动态情景中得以实现,有助于幼儿对美术的感受和理解,激发了幼儿创造的火花。如在画《蚂蚁搬家》命题画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幼儿创造了形、声、音、像相结合的蚂蚁搬家的形象生动情景,激发了他们的绘画兴趣,开阔了幼儿视野,拓宽了孩子联想的思路,同时,多媒体课件中示范画“蚂蚁”清晰有趣,幼儿从这里接受到新异的信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想象蚂蚁动态的“相似块”,这个新的“相似块”与幼儿头脑中原有的“相似块”相匹配,进而创造。绘画中孩子们发生了出人意料的设想:“各种动态、花纹各异的蚂蚁,”“蚂蚁搬家的背景”也各不相同。幼儿对蚂蚁变化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有的变成一只只鸡腿,有的变成一对
耳环,有的将蚂蚁的触角变成一辆辆坦克„„真是无所不在,无奇不有。运用多媒体动画给幼儿很大的启发、点拨,使幼儿思路开阔,充分发挥了创造能力。
三、在幼儿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优势和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要在幼儿园广泛推广这种教学手段,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还必须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强化硬件建设,配备必要的先进设备。
幼儿园教育不是义务教育,社会化办学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的资金来源不同,相对来说,经济发达地区,资金来源充足的幼儿园办学条件就较好,而欠发达的地区或者资金不够充足的幼儿园办学实力就显得弱一些。教学硬件设施的配套,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在教学中要大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必须有相应的多媒体设备作为前提。电脑、大屏幕投影仪、数码摄像机等一系列设备,没有数万元的资金是无法配备的,加上专门的多媒体教室,这样一套设施对于稍有规模的幼儿园还承受得起,而对于那些中小型的幼儿园来说可能就有困难了。何况要是同时有多个班级进行多媒体教学,仅有一个这样的教室是不够的。因此,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拥有齐全的硬件设备,是幼儿园推广多媒体教学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
(2)投入必要的人力,进行教学软件的制作。
教学软件是进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载体,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多媒体课件的来源多种多样,可以购买、借用,最主要的还是要教学人员自己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自己制作,市面上教育教学软件针对中小学的较多,但针对幼儿园方面的较少一些。商业软件的开发者大多不是幼儿教师,他们缺乏对幼儿教学活动的了解,使用起来不一定合适。根据班级幼儿的特点,教学的实际需要,直观形象的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的软件最好是由幼儿园教师本人来制作完成比较好。制作多媒体课件虽然是事半功倍,突破难点的事,但毕竟要有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幼儿教师平时的教学活动本身就很繁剧,制作多媒体课件必定会耗费更多的精力。制作课件所需时间长,教师在制作上花费的精力多。而且教师在课件的设计、素材的收集、声音动画的制作合成、视频的剪辑和插入等一系列的过程急剧加大了幼儿教师的工作量。目前许多幼儿园还没有专门的多媒体工作室和工作人员,教师要备好课、上好
课、还要制作好课件,这对教师本人来说正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根据教学的需求,投入必要的人力,制作与教学相匹配的相关软件。
(3)加强教师培训,培养高水平的师资。
幼儿教师熟练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就需要有相当的电脑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比如Authorware、Flash、Prontpage、powerpoint等应用软件来制作、演示多媒体课件,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通过生动活泼、动态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从而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达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目前幼儿园教师的在多媒体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方面的水平还参差不齐,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和学习,达到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让幼儿了解电脑、认识多媒体,教师学习并熟练运用电脑,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明确任务。随着它不断的发展和深入,已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了适应当前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幼儿园的全面普及将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其间虽然还需要一个过程,但经过广大幼教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最终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在多媒体教学领域中取得更大的突破和成功。
第四篇:让青春为理想插上翅膀(推荐)
让青春为理想插上翅膀
青春是人生一道靓丽的风景,她孕育着早春的生机,展现着夏日的热烈,暗藏着秋天的硕实,昭示着寒冬的希望,充满诗意而又不缺乏拼搏的激情,时尚浪漫而又包含着奋斗的艰辛。
我们渴望不平凡的人生、憧憬不一样的未来,我们都在为自己的人生而奋斗,打拼着。也许平淡无奇的世界让人感到孤寂和落寞,周而复始的生活节拍让你备尝烦躁和无聊,一次次的失败和挫折让你失意和迷茫。但蓦然之间,你会发现在天蓝风轻的春光中,一切都像是透明的,你会明白:正如一棵树,不经历风吹雨打,无法深深扎根于泥土。一个人,不经历挫折的洗礼,也不会开出生命之花。周文王拘禁中演《周易》;孔子困穷际编《春秋》;屈原流放后创《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开《国语》。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生活不经历坎坷,不经历失败,怎么会这样的多姿多彩?青春路上,我们一路走来,有欢笑、有哭泣、有迷茫,有失落、有奋斗、有成功,正因为这样的交织,青春才精彩,才让人难以忘怀。
人生易老,时光飞逝,无论失败或是成功,总是青春的痕迹。我们拥有青春,当如朝阳永远向上;我们拥有青春,当如山溪不羁奔流;我们拥有青春,当如幼蚕破茧而出。雷锋同志说过:“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回望他短短的生命历程,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力挽狂澜的伟业,他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奋斗目标,在平凡中默默成就伟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生奋斗的动力,不贪利不图名,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无数后人心中应永远效法的崇高榜样;毛泽东同志少年志向远大,年轻时就强身健体,中流击水,志存高远。人民万岁是他真诚的呐喊,为人民服务是他终身的写照。一部《毛泽东选集》涵盖哲学,深入浅出;四渡赤水,声东击西;三大战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不老的毛泽东永远与中国青年在一起。
青春太匆匆,来不及驻足。作为离开大学校园不久的80后青年,来到公司是我们的选择。从事什么职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把握未来,走好每一步,在青春之花盛开的年华,接过老一辈矿山人手中的接力棒,昂首挺胸,奋力向前。无论是在生产一线,还是在科室机关,我们都要以满腔热情投入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想公司之所想,急公司之所急,埋头工作、积极进取,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也是一种人生价值的体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在青春的道路上,让我们洒一路汗水,饮一路风光,嚼一路艰辛,让理想为青春插上翅膀,展翅飞翔。
第五篇:让思想为生命插上翅膀
让思想为生命插上翅膀
近期,我阅读了薛瑞萍老师所著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这是薛瑞萍老师所写的一本教育随笔。读完这本教育随笔,我深深佩服老师精湛的教育技巧,渊博的学识,但我更为她在教育教学中思想上所站的高度而折服。
加之前期自己曾阅读了于丹教授的《庄子心得》,我曾一度为庄子那深邃的思想和逍遥游的境界所吸引。
通过对这两本书的阅读,使我受益匪浅,通过对薛老师著作的阅读,可以说是对我的教育思想进行了一次洗礼;阅读了《庄子心得》,不由得让我来重新审视自我,审视生活。
结合这些年来的教育之旅,可谓是感触颇多。
今天,我与大家交谈的题目是《让思想为生命插上翅膀》。
笛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
帕斯卡尔在《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中曾这样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的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也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这是帕斯卡尔对思想的认识。
当然,思想不会形成我的伟大,但思想却能使我在忙碌的教育教学工作里,除却疲惫,烦躁,趋于平静,理性;也能使我在平凡的生活中逐渐远离纷扰,盲从,走向平和,旷达。
我是一名教师,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各种甘苦,我们自知。我们并没有多人是因为喜欢这个职业而投身于工作中,而更多的是把它当成了一个谋生的职业。的确,工作是为了谋生,但工作却不仅仅为了谋生。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块巨石,懵懵懂懂,混混沌沌的放在那里,雕塑家开始工作了。他要雕一个美女头像,一个小孩坐在一边。他惊讶的看着雕塑家用手中的刻刀,把一小块一小块的石头凿下来,一个玉洁冰清的美人就从石头里一点一点地浮现出来。
孩子特别奇怪,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她藏在里面啊?你是怎么把她找出来的啊?”雕塑家回答说:“我不知道她藏在石头里,他其实藏在我的心里。我只不过是把我心中的美人搬到了石头里面。”其实我们把每天从事的日常工作仅当作一个职业,完成的仅仅是一件器物,而并没有在工作中移植我们心中的愿望和梦想。
我们没有把手中的职业变成一个载体,来实现生命与职业的沟通。其实做到生命与职业的沟通,并不是依赖我们的教育技巧,而是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思想。
思想的高度定位了我们对工作的心态。
今天,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很时髦的词,叫做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不可仿效的,是唯一的。我们每个人不妨问问自己: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在今天这个时代,没有什么是最好的,只有什么是唯一的。
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在不断的提高着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学技术。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对教育教学的鲜活的思想。
思想是自己的品牌。
“教师既失去了思想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一意匍匐干教材,教参之下,竭尽机巧去阐释既定的‘情感’和‘思想’,去制造观众认可的成功——学生也就只能等而下的做了精神侏儒。”这是薛瑞萍老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这何尝不是在警惕我们每一个人的教学行为。
薛老师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模仿的技术和鲜活的思想犹如绢花和鲜花,只要掌握了技术,绢花可以任意形状和色彩,其实用和持久也堪羡慕,但它确是没有生命的。你也可以想象,无论是牡丹,或蔷薇,月季或牵牛,甚至一株蓬蓬勃勃的野菊,拥有这种小花的孩子,相比于坐拥绢花的孩子,其精神和生命状态怎会一样?
教师面临的选择:埋头学招,在技术的作坊里制作绢花;还是摒除匠气,走进田野,与风雨中开一丛摇曳的鲜花。
我们对教育教学的思想决定了我们对自己工作的认识,决定了我们对职业的心态,决定了我们工作的状态。
我们需要在思想的引领下从容面对工作,我们更需要在思想的引领下坦然面对生活。
人的一生都在忙忙碌碌,紧紧张张中度过。在这个匆忙的过程中,对于越来越短的时光,每一个人都会心存敬畏。
人生的每一条路都是我们必须要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自我并且认识了自我。
在我们忙碌的事务中,纷繁的生活中,庄子提醒我们,一个人要用一双灵魂的眼睛来审视我们的生命。
在《庄子》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庖丁解牛》。我们若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庖丁手中的那头牛,今天,我们真正解的开吗?
庖丁是怎样解牛的呢?动作像舞蹈一样,解剖一头牛发出的声音的节奏,符合上古音乐的节奏。刀锋过处,那头牛稀里哗啦就解体了,骨骼清晰,牛肉全都剔下去了。
这简直就是一场表演!是一个漂亮的行为艺术。
这个庖丁说:庖丁跟庖丁是不一样的。大家都是屠夫,你看一个优秀的屠夫一整年才换一把刀子,因为他用刀子割筋肉;一个一般的屠夫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刀,为什么?因为他用刀砍骨头。我这把刀用了19年了,但还像新的一样,这是为什么呢?这个庖丁说了这样一句话:“以无厚入有间。”刀很锋利,本身是很薄的,而牛的骨骼之间是有
缝隙的,用不厚的刀,准确的进入缝隙,我又怎会磨损呢?
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运用于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不必去砍骨头,背负担,我们不必每天在唉声叹气中度过,让人生陨落许多价值。如果我们人人都能成为这样一个庖丁,如果我们的灵魂上也有一把这样永远锋利的刀子,如果我们把迷失在大千世界的生活轨迹变成一头整牛,如果我们能够看清那些骨骼的缝隙,最终能够准确的清理它,解清它,我们获得的将是人生的高效率。
如果我们拥有一双灵魂的眼睛来审视生命,我们最终可获得一份清明理性,而完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
有这样一个寓言,说一个年轻人跟一个睿智的老者打赌。年轻人手里握着一只小小的雏鸟,说:“智者,既然你能够洞悉一切,你现在告诉我,我手中的这只弱小的鸟它是死还是活?”年轻人认为胜券在握。因为回答是活,只需轻轻一捏,小鸟便会死亡;回答是死,手轻轻一松,小鸟便会飞走。智者淡淡对他说了一句话:“生命在你手中。”
每个人的生命无异于这样一只小鸟。生命可以选择放飞,也可选择慢慢消亡。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拓展生命的宽度和厚度。让思想为生命插上翅膀,我们的生命会飞的更高,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