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堂随笔范例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东关学校
xxx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根据个人在教学工作中所得,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如在教学《甘罗》一课时。我首先启发学生:课文要介绍罗甘罗什么事?经过读文后,学生大部分认为是写了甘罗替爷爷上朝的事。其实其理解与编者的享图大相经庭。但是我没否定学生的看法,而是把学生四人为一组,要求把课文改成课本剧,并自编自演,通过几组演出比较,是学生抓住了课文的关键:甘罗巧使妙计,让皇帝说出了男人不能生孩子这一事实,从而否定了自己逼使大臣为自己寻找公鸡蛋的错误命令。这正是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体验。最后学生终于认识课文的故事表现了甘罗善于动脑想办法、聪明机智。从而达到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动脑、想办法,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三、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取举于发言道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因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评价就要提高要求,重在鼓励创新。如在让学生《关爱》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条小鱼在乎》读写课文时,全班同学几乎都围绕小鱼得救后向小孩表示感谢来读写。但在我得引导下,有几基础好同学把课文中散步的男人因为受儿童救鱼的影响也跟着救鱼为内容来读写,这时我又问:“男人可以受到教育,那么别的游人会不会受到他们俩人的影响呢?”这几个学生恍然大悟,进而又读写下去,更多的游人不断参与救鱼的活动,最后所有的鱼都得救了。
四、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心理学家通过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式倾向,这种倾向愈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思路就越狭隘、呆板、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当学生一时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响,老师就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乐趣无穷。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育随笔
由“念”到“读”
—— 给朗读再添“一把柴”
近日听了同行们几节课,课堂上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总觉得生硬、刻板,只是简简单单在念书,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情感饱满充沛、声音抑扬顿挫、想象立体具象,总觉得欠缺了那么一点火候,总想着再给添“一把柴”。
那一刻的遗憾有何尝不是我自己课堂教学中时常出现的遗憾。我曾经不止一次在课堂上要求我的孩子们读书读得再有感情些,孩子们除了声音再大一点以外,总是够不到我放在高处的那个“红苹果”。于是读书要么成了见字发音的沉闷呈现,要么成了南腔北调的故意歪曲。闲暇时静心细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究竟该添些什么“柴火”,才能让孩子们在朗读中声音有高低快慢,情感有跌宕起伏,甚至表情也会随之阴晴不定。朗读是对书面语言的再加工。如果能够对一篇课文的停顿起合把握的恰到好处,能调动情感,对文字进行情景联想、再现,再配上标准清晰的发音、自然流畅的语气,表情达意的情感,孩子们的朗读应该就能脱离“念”的困境,向“读”靠拢了。而达到这样一个高度,就真的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花一番心思了。
首先、对学生有一个朗读技巧培训,结合文本和课堂教学,适时适地地在课堂中对学生做一个朗读发声技巧的培训,为孩子们的朗读提供一个技术上的支持,同时也在孩子们的意识里面播种下一个神圣的信念:我是一个受过训练的,会读书的人。当下不是一直推崇给你生活一些仪式感吗,课堂教学也需要这样的仪式感,你在学生的心目中根植下“我会朗读”这个信念,并且时不时地通过各种形式去展现他们的朗读,无疑会让他们的朗读水平节节拔高,远而久之,说不定就能“直通云海”呢。试想。一个自小就爱大声朗读、会声情并茂地读书的孩子,长大了就不会是一个优秀的朗诵者或者是表演家呢。所以,对于学生朗读技巧的培训有助于激起孩子们的兴趣,拥有朗读自信。试想,一个不懂得运用气息,没有一定的美感,听来毫无生气的声音怎么能将一句话、一段文字、一篇文章演绎的精彩纷呈?如果说发声是技术的支持,是入门的必要手段的话。对不同文字的朗读处理就应该是朗读的升级绝技了。不同标点的句子,有相应的节奏;不同体裁、不同情感、不同情境的文本,需要有相应的处理手段,这样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对文字产生反应,懂得该酝酿出什么样的情感来读。比如,在表达激动、高兴、愤怒、紧张等感情强烈的文字是,应该用高声调。在表达请求、感叹、祝愿、沉重等语气时,则通过低降调朗读„„技巧方面我们毕竟不比专家,难以从声、形、意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过高的朗读要求,但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在课堂教学中一点一滴地渗透,一步一步地训练,相信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定会水涨船高。
添了技巧这把“柴”,还需老师再扇点风,才能将朗读之火越烧越旺。这阵风,应当是课堂教学者的专业素养了。如何能找到文本的情感导火索,燃起学生的朗读欲望,跳出见字发音的刻板念读,仿佛体内一股暗流涌动,呼之欲出,唯有尽情尽兴的朗读才能够宣泄。一
节课中,老师能把控出如此火候,应该就是一节好课了。这又需要老师有怎样的教学智慧啊!
以听的两节课为例,一节上的是文学名著《水浒传》里面的“武松打虎”。以激起学生阅读名著和感悟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为教学总目标的名著教学在这篇文中,落实在打虎时的动作描写上了。老虎的“扑、掀、剪、吼”正是它由对猎物的志在必得到几击不中后恼羞成怒的情感变化线。此处教者进行这样一个点拨,个人愚见,学生在朗读时,定能将文字更清晰地转化成画面,在读书的气势上估计也能和老虎的一步步出击同步。老虎“森林之王”的称号不是浪得,再说,此前也有“人”成为它的口中物,对武松,它可以说压根没放在眼里,可是一击不中,失了威风时,它蒙圈了,“掀”是撞向对方,“剪”是致人死地,一招比一招狠毒,这样一个形象化的解读,比起模仿这两个不易表演的动作更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朗读。最后老虎那一声恼羞成怒的“吼”,让学生去算算老虎的心理阴影面积,我想,学生定能体会出老虎彼时内心的愤怒、绝望、凶恶„„有了这样的火候,还怕孩子们没有个性化的朗读吗,还愁课堂上不会书声琅琅吗?
不管添什么样的“柴火”。都需要教学生具有极强的专业素养,极精的教学设计、极高的教育智慧„„我也在为之努力!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还存这很多的问题,例如一言堂、强制教学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建议,期望能够真正发挥阅读的作用,让学生尽情享受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243-01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缺乏感染力
同一篇文章经不同老师的讲解会让学生有不同的感受,优秀的教师能够将文章讲解的生动、耐人寻味,能够使学生快速进入阅读的状态中,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但是很有很多教师达不到这种状态,一味的灌输、朗读,教学设计粗糙,使阅读教学缺乏感染力,对学生的引导缺乏力度。例如,有的教师在朗读中声情并茂,阅读流畅,感染力就强;相反,感染力很弱,阅读教学的效果很不理想。《高粱情》是一篇感情丰富的课文,有的教师能够利用充满激情的阅读达到与文章意境相符的状态,有的教师语调平平,未能表达出应有的感情,学生的阅读兴趣未能被激起,自然对文章的理解不深刻。可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提高教学的感染力,让学生接受感情的洗礼。
2、教学方法落后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好坏有密切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是随着文章的不同而不同的。然而很多教师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所有的文章几乎都使用一种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使学生难以深入文章的中心。例如,很多教师都有自己的阅读教学方法,取得过一定的效果,那么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就是最好的、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章,但是长此以往,这种单一的、僵化的教学方法会一点点消磨掉学生们的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很差。因此,教学方法的使用要不断创新、交替使用,力争让学生永远保持对阅读的兴趣。
3、学段教学缺乏针对性
阅读教学不仅仅要分析所教的文章,同样还要分析所教的学生,要分析他们的阅读特点,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然而,一些教师认识不到不同学段的阅读特点,或要求过高,或要求过低。例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找出文章语句的特点,这样看似简答的任务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其实很那,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同时也打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1、提高教学的感染力
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提高教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导入文章,在开展阅读教学前,要充分研读文章,根据文章的背景、问题等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例如,在学习《四季》时,教师要搜集四季相关的图片,让学生首先通过图片了解四季的特点,然后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变化,而后让学生说收在不同的季节自己穿什么样的衣服,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四季变化的顺序,同时也能产生热爱大自然之情。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利用朗读提高感染力。教师要明确不同阶段朗读的目标:学习之前阅读是为了掌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学习中读是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或是寻找文章的中心、体会文章的感情,学习后读是为了回味。因此,教师要明确朗读的目标,跟学生一起阅读,让学生在不同阅读阶段有不同的阅读效果。教师也可以变化阅读方式,让学生保持阅读兴趣,例如,可以全班一起读,也可以让学生一人读一段,也可以分角色读等。例如,在阅读《唯一的听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朗读一遍,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而后在教学中让学生再一次阅读,体会“我”的心理和行动方面的变化,最后让学生再次回味文章,体会作者对老教授的感情变化。第三,教师要善于提问。提问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寻找答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寻找答案中提高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富有启发性,要有针对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
2、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要积极创新阅读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阅读竞赛,让学生在竞争中阅读,提高阅读课堂的活力,例如,在一些有较多陌生字词的文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边阅读变记忆字词,达到双重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举办讲故事大赛、小小演讲比赛等,在学习完一篇文章后依据文章制定活动主题,即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了文章主旨。第三,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文章,而是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因此,教师可以在一个阶段的阅读教学后,让学生尝试自主阅读、自主交流、自主探究。
3、提高学段的针对性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教师的阅读教学总体策略要有针对性。对于1~2年级的学生,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喜欢上阅读,能够从阅读中获得快乐,因此,要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策略吸引学生的目光;对于3~4年级的学生,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先预习,然后粗读,再精读,最后回味阅读;对于5~6年级的学生,教师要让他们能够养成独特的阅读方法,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要让学生都通过自主阅读完成阅读目标。
总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关系到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影响到他们以后的阅读学习,同时还对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提高重视,善于发现阅读教学中的不足,积极创新教学策略,让学生在阅读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 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学中国人.2015(06)
[2] 郭 璐.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4(09)
[3] 刘 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3)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管理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管理
小教09语文 沈忱 06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是教师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一个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在课堂的教学现场中,通过教师对教学活动中的课堂秩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当课堂行为及偶发事件的不断调控,促使课堂情景中的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转变,保证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一、语文课宜规则的建立
课堂规则是课堂成员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要求或准则,具有规范、约束和指导课堂行为的效力.语文课堂秩序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是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要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就必须建立制度化的课堂规则,规范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明确要求学生在参与各项活动时,有关言行举止以及应该遵守的规范,使学生知道老师的要求、期望或行为标准,知道在课堂中能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课堂规则对课堂行为与课堂学习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
1.规范语文课堂行为
近几年,中专学校普遍面临着招生难度大、生源差的问题,学生的整体素质逐年下降,给课堂管理增加了不少难度;另一方面,网络、手机以及电子产品的普及,为学生提供了大最的信息平台的同时,也变成了课堂的一大“公害”,给传统的课堂管理带来了冲击。语文课是中专一年级的课程,及时而适宜地将一般性的要求明确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可以避免课堂混乱对维持课堂良好的秩序,具有重要愈义。
课堂规则作为一系列明确的具体要求,使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有了依据。课堂规则一旦被学生所接受,就会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就能唤起学生内在自主的要求和自我管理的欲望,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动机状态,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使学生形成自律,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学生和教育情景相互作用的过程.适宜的课堂规则,能使学生之间目标一致、相互合作、和清相处,容易建立起情感,形成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从而形成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
学习效果。
良好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的组织和学生的配合,尤其是教师的个性对课堂的影响不容忽视。心理学有关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性格、态度会感染给班上的学生,比如,一个焦虑程度过高,在课堂总是小心冀冀,惟恐课堂秩序失去控制,担心自己教学出现失误的教师,容易使课堂气氛趋于拘谨和刻板,并使学生在上课时也过分谨慎、固守常规。而一个热情、开朗的教师往往会在课堂上创造出热烈、积极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注愈自己在学生面前所表现出的个性倾向,克服自身一些潜在的缺点和不足,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学生。首先,教师要以一种平稳的心态对待自己。其次,不要认为学生违反纪律是故意针对自己;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违反纪律并非针对教师而来的,作为一名教师,要正确地看待学生的错误行为;最后,教师还要具备幽欲感及辨别事物轻重缓急的能力.幽默的话语,可以缓解班级中紧张的学习气氛,有助于温馨、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建立。例如,当课堂上出现一些令人发笑的事情时,教师可以适时地表现一下幽歌感,让学生轻松地笑笑,然后带着好情绪再转入到当前的学习任务中。
(2)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如果教师充满爱心,关心理解学生、富有同情心,处处为学生着想,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仿效教师的行为,整个班级也会朝着教师所希望的方向发展。教师要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坚持以理服人。因此,一名素质良好的教师,应该具备自律精神,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在学生中建立起良好的威信,以自己的行动带动学生的进步。
(3)以情感人、以情管人.语文由于它的特殊性,课文本身就充满情感。
二、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课堂教学形式是决定课堂规则能否顺利实施的主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了课堂控制的有效性,最终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创建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等于在教学中引入生活的活水,可以营造互动有情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取得预期的成功。语文是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它本身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一旦我们将语文介入学生的生活,就会自然而然的收到思想、感情、个性、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效果。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1.开头——营造生活氛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安排设置得当,就能收到先
声夺人的效果,但开头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如上《三十年的重量》这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如果你闭上眼睛,你能否象张开眼睛一样走出校门?(也许可以,但必须花费很长时间或摔跤才能达到)如果你闭上眼睛,由一个人搀扶你行走,结果又如何?(你就能用比较短的时间并不受障碍物的碰撞很快到达目的地。这是为什么?就是有人为你导航,有人在为你指明方向,使你少走弯路)“三十年”是一个表示时间的概念,它怎么会有重量呢?„„由此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这样的导入贴近学生生活,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课中—创设生活情景。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置身于课文的生活环境之中,通过生活来学习语文,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方法。
如讲《故乡的榕树》一文,这是一篇触景怀乡,回忆往事的抒情散文,教师简单介绍作者后,先让学生自己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又让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并由学生自己找出精彩段落和充满诗情画愈的描写片断。在此基础上讲明,故乡——即我们生活过的地方,榕树周围发生的许多趣事,使作者怀念,也可想象那个地方是该村的文化活动中心了,因为许多有趣的事就发生在那里。然后马上把话题一转:“同学们,大家暂不去管课文,随便谈谈各自的故乡有什么最显眼的东西,有什么地方让你留下欢乐的回忆?”话音一停,学生们都兴高采烈地谈开了,在谈到自己故乡的标志物中,有榕树、松、竹、荔枝、龙眼、杨桃等好几十种,还有凉亭、故庙、石桥、祠堂„,在使自己快乐、怀念的事情中,除了常见的村里集会、结社、游神外,还谈了如逃学在外玩水,爬树、打架、偷东西、上网等等„„这样,整个课堂学生都在动,有时是动手,有时是动口,有时是动脑,学生完全处于上课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一个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节课下来,学生几乎是自己读懂了这篇课文,学会了这篇课文。
3.结尾—提升生活目标。语言来自于现实生活,学生学完一定语文知识后,最终还是要把这些语文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并以此基础为延伸,对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教育。如肖复兴的《学会感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诗句我们从小就能背,感思也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但是不少人对别人的关心和亲友的帮助常常忘记说声“谢谢”,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对照自己,想想我们平时做得如何?通过老师的点拔,有的学生说以前在家时老是嫌父母的哆嗦,现在离开了,才感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有的学生认为父母辛辛苦苦工作,把自己送到学校来读书,而自己却整天逃课、睡觉、玩手机、沉迷于网吧,荒废了学业,很对不起父母:有的说平时没钱时才给父母打电话;看见别人用高
档手机、穿名牌,也逼父母给自己买,从来没考虑过他们的感受,真不应该。这种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方式,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
三、不当课堂行为及偶发事件的处理
语文课堂教学处于动态的、多边的复杂关系之中,有时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特殊情况.有的“意外”能生成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现场和教学细节,而有的却给教师带来愈外的烦恼,如何有效处理不当课堂行为及课堂偶发事件,及时将意外引导到教学的主题之中,这既能表现教师的教育机智,同时也是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塑造自我形象的良好机会
1.冷处理。语文课堂上遇到不当课堂行为时,教师应冷静分析,泰然处之,不随意进行批评指责,以比较冷静的方式加以处理。如当学生出现注意力涣散、做小动作、交头接耳等问题行为时,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暗示动作来提醒、替告学生,从而在不形响他人的情况下实现课堂控制的目的。
2.温处理。即教师对于因为自己疏忽、不懊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例如板书错别字、发音错误等所引起的课堂骚动等,应态度温和地及时承认失误,并自然地过渡到原教学活动的程序中。
运用幽默: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惫力下降时,教师可通过讲个小笑话,讲几句幽默有趣的话来调节气氛,防止问题行为的出现。
创设情景:当学生疲劳,不专心听课时,教师可适当创设一些活动情景,让学生参与一些活动.如小竞赛、小表演等,以达到激发兴趣,提高效率的目的。
3.热处理。即教师对一些偶发事件的及时处理。例如:静静的课堂中一学生突发怪叫;正放录音时教室突然停电;讨论问题时两个学生突然扭打在一起;一学生作鬼脸引起全班哄笑„„。
这些偶发的事件和各种类型的课堂问题行为,都会引起课堂内混乱,从而严重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当这些情况出现时,教师首先应控制自己的情绪,绝不能大发雷霆,愤怒会削弱教师客观地处理事务的能力。发怒就等于告诉学生,他们的行动恰恰击中了教师的要害.而这一结果往往正是一部分学生所期待的。因此,发火本身成为一种强化刺激。而老师的镇定自若、当机立断的态度比实际上采取的具体措施更为重要,这等于清楚地告诉捣乱的学生,你的行为对老师没有效力,老师可以表现出一幅徽得注意的样子—忽视它的存在,转回头继续讲课.而对严重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则要正面加以严肃批评教育和果断制止不良行为.当然,正面批评要坚持晓之以理,尊重学生,客气地重复一遍自己的要求,不要跟学生有肢体上的接触,不要说“我再给你一次机会”“我普告你” 之类的话,避免批评时情绪激动、言词尖刻,有粗鲁和威胁性语言,然后尽快转入正题。运用这种处理方式应注意:(1)不要长时间中断教学:(2)批评应清楚而肯定;(3)批评应围绕一个中心,就事论事.如还无法解决问题,则留待课后单独处理,不影响教学.四、结语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脸,制约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为了保证教学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教师应将课堂管理作为一种组织手段.具有严肃性,并带有一定强制性。同时,教师应该不断提商自身的教学水平,更新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要注意分析课堂教学中问题行为的成因,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来达到控制课堂的目的。总之,课堂控制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能否正确地掌握课堂管理的知识、原理、技术,并在实践中灵活地、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结束语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结束语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金沙小学
黄美容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教师都非常注重“导语”的设计。总是采取多种手段,或诗词、或图片、或音乐,尽量创设一个优美的意境,希望学生进入一节课的学习状态。这种方式往往很成功,能很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导语在语文课堂中的地位与作用形成反差的是,我们很少对结束语投入更多的关注。
一、当前状态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运用结束语常处于无意识状态。1.大多数语文教师忽略了结束语的设计,书写教案时就没这一项,讲到哪是哪,时间一到,很多老师总是简单的一句“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就宣布下课。下节课再接着讲。
2.是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留作业的方式作为一节课的结束;当然给学生布置作业也是结束语的一种,但不能是惟一的一种;且大多数教师留作业的方式千篇一律,大多数是书面作业,且大多数是课内作业;在作业方式与内容上缺少变化,使课堂沉闷乏味,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重要作用
我认为课堂教学的“结语”也不可小觑,完整的一节课,从导入到结束,应该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每一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应该善始善终。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其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响亮,使人为之一震;结尾要有韵味,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精心设计“结语”,使它在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又能让学生有所回味,有所感悟,有所创新。缺少必要的精彩的结束语,就使教学过程不完整,也使教学效果减色不少;因为纵使导语设计再完美,中间环节再精彩,也代替不了结束语。
而且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始终处于很重要的地位,而美的熏陶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恰如其分的结束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节课快要结束时,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分散期,教师应当及时变换课堂的活动方式,使学生的注意力再次进入高度活跃状态,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
三、如何设计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要有一个完美的结束语,好的结束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教师针对课文内容,借题发挥,引导学生进入美好的意境,那么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1、联系内容:结束语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结束语内容的设计要从属于课堂内容的安排,要与课堂内容相关联,切忌离题万里、不着边际;
2、尊重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结束语的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背景有某种程度的契合,以学生的欣赏口味为标准,让学生受到感发、得到享受、达到共鸣为旨归。
3、新颖有趣:在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形式新颖、方法独到,使每节课的结束语呈现不同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仍兴趣不减,有依依不舍之感;力避千篇一律、缺少变化。
四、类型举例
1.升华情感,进行思想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你作为教科学基础知识的老师,不应当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当成为青年思想的主宰者。”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更要求在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中渗透政治思想教育。而且,现今的课文读解,已由着眼于文本转向对周遭世界的关注,要求贴近生活,面向实际,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既教文,又育人,既是课任老师,又是学生生活的导师和思想品德的引路人。当然,“渗透”二字特别重要,思想教育不是一张皮,必须渗透于语文训练过程中;但听、说、读、写训练,又不是纯技能,如果丢掉了思想教育,也就难以取得效果。犹如人的灵魂不能离开肉体,肉体不能离开灵魂一样。每堂课我在指导学生阅读一篇篇课文时,总是自觉地深入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融入整个教学过程,用以熏陶感染学生,鞭策激励学生,感召他们崇尚真理,热爱祖国,为振兴中华而奋发向上。这在教学的结束语环节也时有体现。
例如,学生学完《圆明园的毁灭》,胸中无不涌动着悲愤感情的波涛,都觉得自己也有要说的话。于是,我满怀激情地启发道:“如今的圆明园只剩下这些残垣断壁,站在圆明园的废墟前,老师想,我们心中有的不仅仅是对圆明园的爱,对英法联军的痛恨,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思考。”
如此结束全文,能一下子打动人、感染人,一种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会充盈学生的血管和神经,使他们感奋不已,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课结束时播唱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歌曲,能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得到愉悦和满足。如学习完《草原》一课后,我就播放了首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学们也不禁经轻声唱了起来,优美的旋律中流淌出的快乐洒在了同学们充满幸福的笑脸上,这节课的主题得到了完美的深化和升华。试想,如果每一节语文课的结束语都温馨而富有诗意,那么,语文课堂岂不更加精彩?
2.布置阅读,拓宽见识面:阅读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式,是最能体现语文教学特点的艺术,关于阅读的价值与作用,近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式,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率与教学水平;如果把这种方式用在课堂结束时,且指导得当,也会起到较好的效果。阅读的类型很多,这里主要谈一下延伸阅读与比较阅读两种形式。
(1)、延伸阅读、丰富知识。延伸阅读即学习了某位作家的某一作品后,就要再延伸阅读这位作家的有关资料或其它作品,使学生能够得到对这位作家及其作品较为全面的印象。如学习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篇课文后,就可以让学生阅读他的其它词作品,(2)、比较阅读、品味异同。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风格等相近或相对的作品放在一起读的方法,来品味作品之间的异同来。学习了《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后,可以让让学生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比较阅读,品味不同作者的不同表达方法。
3.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思考。“能够把少年拴在你的思想上,引他们通过一个阶梯走向知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讲究意在笔后、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受。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有时采用巧设悬念的方法,能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4.续编故事,提高写作兴趣。小学生对听、编故事可以说是情有独钟。在小学阶段,语文课本中故事较强的记叙文就占了一定的比例。像这一类的文章,结尾都可以视具体情况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续编故事。如学习完《穷人》一课后,我引导学生想像:桑娜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他们的家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从此他们的生活更困难了,但他们宁可饿自己,也不委屈孩子,将几个孩子抚养成人,得以安享晚年;有的说,他们的行为感动了龙王,打渔时交了好运,生活很幸福等等。之后,我又让他们自拟题目,把自己所想的在课下写在日记本上。学生兴致特别高。这样的结尾设计,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何乐而不为?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个语文老师智能结构、教学风格的不同及课文体裁的差异,其结尾处理也会各有千秋。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必须依据课文的内容、体裁和学生的特点而定。教学结尾的任务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概括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强化难点,总结规律,使学生对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要点获得明确清晰的印象;二是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思维,引起他们对有关内容的联想和思考,最终给学生一种“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之感。
总之,小学语文课的结束语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紧密联系教材实际,尤其加强教师的“学生意识”,灵活地设计,运用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