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基础读书报告

时间:2019-05-13 21:16: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学基础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学基础读书报告》。

第一篇:法学基础读书报告

理想国读书报告

资环1201班 3120101623 周传雷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理想国是属于柏拉图的中期对话,本书分为十卷。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等有详细的讨论。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理想国》)。”由此可见《理想国》在我们人类历史上的分量确实举足轻重,正如一句话所说,“柏拉图因《理想国》而名垂千古,《理想国》因其思想而震古烁今。”

在《理想国》第一卷中,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优雅的辩论,对当时比较流行的正义观作了分析与批判。第一卷提出了4点关于“正义”的定义。第一是“不欠债”,后来被驳倒,说实话和不欠债并非正义的合适定义;第二是“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当的回报”,这个定义被苏格拉底用细化分类的方法驳倒;第三是“善意与友、恶意向敌”,被苏格拉底细化,发现敌友并非那么容易分辨;第四是“正义是强者的利益”,被苏格拉底以技艺类推驳倒。

第四卷中,苏格拉底与阿德曼托斯的对话中一直出现了“护卫者”这个角色。苏格拉底说“只要护卫者成其为护卫者就能使国家有良好的秩序和幸福”。什么是“成其为护卫者”?苏格拉底解释说就是有良好的营养和教育造成的良好的身体素质来维护国家和法律的国家保护者。这种护卫者保护下的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这是关于幸福城邦的真正建立,我们知道此一城邦的建立是为寻找正义而建立的。苏格拉底认为,如果要寻找到真正的正义,必须先建立一个最幸福、最全善的城邦,然后在此城邦中必会寻找到我们所企求的正义本身。柏拉图整个“理想国”的缔造就是围绕这一宗旨进行的。

看了理想国之后,我觉得柏拉图的一生就像献给了希腊,就是他的一生都是为了希腊城邦的社会秩序,稳定进行的不断思考和探索。在为民主法治建立基础,并想为自己提的理论变成事实,柏拉图的法治是在他的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基础上建立的。从美国移植过来并为我们现在所推崇的现代法治理念,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居中裁判,完全独立。也就是说法官是在审理时,就双方在法庭上的证据与意见进行裁判。那么也就是完全要依靠法庭上的东西而行。但是当现代法治理念与中国现实相对撞时,我们发现之间似乎不是那么相容。我们会发现在中国,法治的思想并未深入人心。而且在基层法院,农民案件居多,那么你就不能要求他为着某一个案子,可能只有一两千块而在一开始就去寻找律师的帮助,不划算也不现实。但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就讲求正义。但是书里讲到,色拉叙马霍斯的正义观是每一种统治者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法律,平民政府制定民主法律,独裁政府制定独裁法律,依此类推。他们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对政府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的;谁不遵守,他就有违法之罪,又有不正义之名。在任何国家里,所谓正义就是当时政府的利益。政府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对政府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的;谁不遵守,他就有违法之罪,又有不正义之名。遵守统治者的命令是正义的。强者有时候会命令弱者——就是他们的人民——去做对于强者自己不利的事情。照这么看来,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也可能是强者的损害。正义的人跟不正义的人相比,总是处处吃亏。最不正义的人就是最快乐的人。不愿意为非作歹的人也就是最吃亏苦恼的人。不正义比正义更有益。不正义的事只要干得大,是比正义更有力,更如意,更气派。这明显是强权的“正义”。就像拼爹时代,爹高官在上,我就敢嚣张,你又能如何。在任何政府里,统治者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为了老百姓的利益。他们任公职是为被统治者的利益,而不是为他们自己的利益。没有一种技艺或统治术,是为它本身的利益的,而是像我们已经讲过的,一切营运部署都是为了对象,求取对象(弱者)的利益,而不是求取强者的利益。做了统治者,他就要报酬,因为在治理技术范围内,他拿出自己全部能力努力工作,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所治理的对象。所以要人家愿意担任这种工作,就该给报酬,或者给名,或者给利;如果他不愿意干,就给予惩罚。所以法律就是用来约束这些高官的武器。

第四卷中我读到了国家的领导者还需要美德。“美德似乎是一种心灵的健康,美和坚强有力,而邪恶似乎是心灵的一种疾病,丑和软弱无力”。美德是构成理想国四大性质之一。柏拉图的观点是“国家的美德现在就是其成员作为成员的美德”。苏格拉底提出的四大性质构成了理想国完整的道德体系,也就是靠道德感化来稳定秩序。在法律的框架下,适当考量道德,使司法不要那么的冷冰冰,毕竟法不外乎人情。

就我目前所知的,我认为能动司法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我理解的能动司法其实质上就是将职权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法官的调查与法庭上的证据,辩论相结合,法官主导法庭程序走向。并且法官在判案时,可以根据情况适当的进行调节,或者多进行调节,甚至可以到其村中或家中调节,并请当地的村委会主任等帮忙。(因为在案子多的基层法院,其实诉讼双方都认识,甚至可能就是邻居或者亲戚,冤家易结不易解。)不可否认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加大法官的工作量。但是这样却可以使更多的农民或者像农民这个群体的人,在诉讼中不会那么的处于弱势,毕竟我国人口多数还是农民和像农民群体的人。

第二篇:法学基础-读书报告

一样的土不同的地

——周其仁《城乡中国》读书报告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社会问题一直保有兴致,但对我国城市与农村的差异,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经济社会繁荣程度的不同。很高兴,通过对《城乡中国》的阅读,我对新中国以降土地权益的变迁,对我国当下社会体系的发展脉络,以及对城乡壁垒的形成,有了虽然浅薄但更为清晰和全面的认识。在此由衷地感谢周其仁老师的创作及梁老师的推荐。

综合我所阅读并理解的内容,我认为城乡分野的存在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由国情与发展的需要导致的必然性,反作用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两面性,难以长期适用的临时性。

城乡差异的出现乃至行成书中所说的”城乡等级”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发生的必然性。我国国情在大的方向上一直有着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特点。这两点又引导出经济发展的滞后,以及政治的相对集中。当周其仁老师所阐述的经济聚集于人口聚集的循环模式出现时,加之政治高地与经济高地相当程度的集中,城乡发展的差异必然会出现。但城市的实际发展速度与人口强烈的集聚诉求间存在着矛盾。这时已被集中的政治权力自然地选择限制自由谋求发展。于是采取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与限制迁徙自由应运而生。对人口流动的限制,不仅保留了发展的差异,而且逐渐将不断扩大的差异深化为了”等级”。

除了上述导致必然性的原因,书中还提及了土地性质不同这一偶然历史事件对城乡差异的急剧深化。由于农村的土地在家庭联产承包后使用权归各家各户所有,而所有权仍然在集体,个人无权出租出售土地,而1982年的《宪法》规定”城市的土地归国家所有”以及只有国有土地可以出让流转的规定,不仅从土地资源配置的环节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发展的条件差距,更使得对人口流动的行政限制更为合法化了。从此,同一片土地将因为政府对其定义的不同,而导致其使用方式与价值评定差别巨大。

这些差异在特定的时间段中,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有益的。所谓”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一部分”人主要便是”城里人”。将农民捆在地里生产粮食,在对工业化的起步贡献巨大。而限制城市人口的过快增长,也是一个城市能够科学合理地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相互隔绝的发展方式,拉大了贫富差距,使教育医疗等基础资源的配置向城市倾斜,这本身又抬升了人们进城的诉求,造成循环促进。资源配置的倾斜使城市的建设趋向封闭化,使城市与城市之间也出现分野,进而导致了目前畸态的城市房价分布,城里的地已完全不同于村里的地。

从另一个更高的角度,政治社会形态的角度,在一步步走到城乡”二元分治”的道路上,我们丢掉过更珍贵的东西。1954年宪法中写有”公民拥有居住和迁徙自由”,但在行政层面,不管是宪法修订之前还是之后,都一直在限制人们的迁徙自由,尤其是从村道城的自由,且从”劝阻”到”劝止”不断加码。当一个社会在发展利好与宪法尊严之间选择了利好时,很难说它没有失去什么宝贵的东西。

随着发展进程的前移,二元的城乡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小,而它所导致的社会矛盾却在一天天加剧,因而这样的结构一定是临时的。农业发展的机械化使得传统农村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减少,而城市的发展建设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削弱了城乡分离对经济发展的利好,甚至它已经成为了限制发展的要素之一。具体问题上,由于城市的封闭性建设而导致的留守儿童与老人,”年末大迁徙”,看病难又贵等问题已经逐渐显现。而宏观上,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改革红利分配的不合理,使一个社会里的人分化为了两个截然的利益关联体,这势必激化社会对立与日俱增。因而消除城乡壁垒已经是社会若想进一步发展的话绕不过的坎,非迎面解决不可。同样的土地,由分化到封闭再到对立,表现出来是土地的定性不同,实质上是生活在其上的人享有的权利不同。要搞好社会主义不能没有异地同权。

第三篇:法学基础推荐书目及读书报告撰写

法学基础推荐书目及读书报告撰写

一、推荐书目

中国

1.《论语》、《孟子》、《荀子》

2.《商君书〉、《韩非子》

3.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4.江山:《中国法理念》

5.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或《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 》(任选一本)

6.朱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或《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任选一本)

7.冯象:《木腿正义》或《政法笔记》(任选一本)

8.高道蕴、高鸿钧、贺卫方编:《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

西方

1.柏拉图:《理想国》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4.卢梭:《社会契约论》

5.洛克:《政府论》(下)

6.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7.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8.伯尔曼:《法律与革命》

9.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

10.德沃金:《法律帝国》

11.哈特:《法律的概念》

12.萨伯:《洞穴奇案》

13.何帆:《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

自选书目

不愿读推荐书目的,自选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与法律有关的书籍,在第二次上课前通过电子邮件或短信等方式报给我。我确认后读书报告可以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依据。

二、读书报告的要求

1.从推荐书目中选择至少一本撰写一篇读书报告,不少于3000字。

2.6人组成一个小组读书会,选出组长,每两周在课堂上做一次读书报告,每次两人,每人15分钟,其他组员对报告做点评。报告及点评由组长全程记录,当堂递交,并作为组员期末报告的加权分数。

3.读书报告只能以个人身份撰写递交,署上姓名、学号和专业。

4.第八周当堂以书面(打印、手写均可)形式递交。

5.期末读书报告占总成绩的50%,其他50%由平时成绩构成,以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为主。

三、读书报告类型及其撰写

1.专题型读书报告

例:人情与法治的博弈;善意取得制度。

要求:某一概念、理论、制度、观点的源流要搞清楚,对所读书目的观点赞同、反对要写清楚,自己的主张要有。一般有以下几个部分:

a.提出主题 b.学说整理

c.观点争议 d.总结

涉及到部门法专题还有

e.比较法考察 f.实例

2.心得型读书报告

例:卢梭《社会契约论》读后

要求:作者在这门书中主要传达了哪些观点,你的启发或收获,赞同还是反对。

为了了解一本书的写作背景,一般还需要阅读:

a.作者的传记;b.作者的其他作品;

c.別人对这本书的研究;d.同时代的其他作者的有关著作。

阅读方法:摘录、提纲、批注、卡片、读后体会等。

四、推荐法律文本

1.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国宪法》(1787)

2.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 and of the Citizen《人权宣言》(1789)

3.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世界人权宣言》(1948)

4.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ICCPR)《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966)

5.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ICESCR)《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66)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1982)

7.《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2000)

8.其他部门法:民法通则,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

第四篇:封丽萍法学基础推荐书目及读书报告撰写

法学基础推荐书目及读书报告、案例论文的撰写

一、推荐阅读书目

1、刘星:《西窗法雨》

2、彼得·德恩里科:《法的门前》

3、贺卫方:《法边馀墨》

4、冯象:《木腿正义》或《政法笔记》

5、朱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或《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

6、何帆:《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

7、萧翰:《法槌十七声——西方名案沉思录》

8、德沃金:《法律帝国》

9、哈特:《法律的概念》

10、萨伯:《洞穴奇案》

二、读书报告的要求

1、从推荐书目中选择至少一本撰写一篇读书报告,不少于3000字。2、6人组成一个小组读书会,选出组长,每两周在课堂上做一次读书报告,每次两人,每人15分钟,其他组员对报告做点评。报告及点评由组长全程记录,当堂递交,作为组员平时成绩组成。

3、期末读书报告只能以个人身份撰写递交,署上姓名、学号和专业。

4、第七周当堂以书面形式递交。

5、期末读书报告或案例论文占总成绩的50%,其他50%由平时成绩构成,综合考虑课堂讨论、课堂读书报告、出勤率,点名一次不到扣平时成绩5分。

三、读书报告类型及其撰写

1、专题型读书报告

例:人情与法治的博弈——善意取得制度。

要求:某一概念、理论、制度、观点的源流要搞清楚,对所读书目的观点赞

同、反对要写清楚,自己的主张要有。一般有以下几个部分:

a.提出主题 b.学说整理

c.观点争议 d.总结

涉及到部门法专题还有

e.比较法考察 f.实例

2、心得型读书报告

一般格式包括:

(1)作者简介、内容概要;

(2)书中令人深刻难忘的独特之处;

(3)对本书的评价;

(4)读后感:联想、启发、疑问、反思、期望等。

为了了解一本书的写作背景,一般还需要阅读:

a.作者的传记;b.作者的其他作品;

c.別人对这本书的研究;d.同时代的其他作者的有关著作。

阅读方法:摘录、提纲、批注、卡片、读后体会等。

四、案例分析论文的撰写

(一)案例的选取

案例的选取应符合如下条件:

1、典型性,选取的案例能揭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法学原理;

2、真实性,案例必须是来自真实的审判过程;

3、完整性,保证所选取的案例情节完整 信息全面。

(二)案例分析内容

案例分析类论文的基本结构应包括标题、案例、思考与分析三大部分。其中思考与分析部分可选取以下内容之一展开。

1、经验总结。针对案例材料,结合其中所涉及的理论要点,分析控、辩、审三方行为的得失。此类案例分析的意义在于由特定案例中总结出一般规律,使撰写者和阅读者获得有益启发。

2、问题对策。如撰写者所选取的案例中包含悬而未决的问题,则可根据相

关材料尝试提出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方法或措施。此类案例分析的意义在于为同类案件的处理提供可供借鉴的解决方法。

3、问题反思。撰写者可以针对案例材料反映的问题或现象,展开对于现行制度、政策或措施等方面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完善或加强的方法和思路。此类案例分析的意义在于为立法、司法领域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五、期末论文的格式要求

1、要有封面,注明姓名、学号和课程序号

2、有内容提要和关键词

3、有注释和参考文献

4、正文字体一律为宋体,小四号

5、一律用A4纸打印。

法学基础期末课程论文要求

1、期末论文可以是读书报告或案例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

2、从推荐书目中选择一本撰写一篇读书报告。

3、案例论文要求选取一则实际案例展开分析,有自己的观点。

4、期末读书报告或案例论文占总成绩的50%,其他50%由平时成绩构成,综合考虑课堂讨论、课堂读书报告、出勤率,点名一次不到扣平时成绩5分。

5、第七周当堂以书面形式递交。

6、期末论文的格式要求

(1)要有封面,注明姓名、学号和课程序号

(2)有内容提要和关键词

(3)有注释和参考文献

(4)正文字体一律为宋体,小四号

(5)一律用A4纸打印。

第五篇:法学基础概论论文(模版)

法学基础概论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学法、用法已经成为每个公民迫切需要。本文通过对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等的深入探讨,阐述了在学习上述等法律的同时的一些心得体会,初步了解了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关键词:法律 法律文化 法律意识 学法用法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学法、用法已经成为每个公民迫切需要。法学基础概论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们既能很好的学好法律,又能学以致用,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很好的得到运用,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从远古时代直至近现代社会,人们都需要规则来约束自己,这些规则就是用来控制、调整人们的行为的。完全由人控制我们人类是不可能的,总得有规则才能对人的行为加以约束控制,规则是以语言文字等的方式表现的、对人的行为提出约束要求的信息。规范的规则有很多,有道德规则、习惯规则、宗教规则和法律规则。而法律的规则又是最强有力的一种,法律规则是人们在道德心和理性所共同指示的对人们的行为的评价的基础上而姓陈的行为规则。法律规范规范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领域中涉及他人的行为,并以公共权力机关对违法者的惩处、制裁来要求人们遵守该规则体系。法律规则在实质上是基于社会工人、在形式上是由一定的国家机关制定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法律规则具有普遍适用性、强制性和明确性。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婚姻法、环境法、刑法、诉讼法、军事法和国际法。在当代时会注意民主法治国家,通常以议会这一归家机关来制定法律规则。制定法律规则就叫立法,立法由制定、认可、修改、解释和废止。人们制定法律规则,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则,从而形成法律所要求的社会关系状况。由于人们按照法律规则的要求去进行活动而形成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就有了依照法律规则的要求去进行活动而形成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人们按照一条或一组法律规则所规定的权利、义务的形成、行使的条件去进行创设权利义务或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的实际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宪法是指固定我国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范围和活动秩序等事项的法律规则的总和。“国家根本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和集团的根本利益”是宪法的本质,“根本大法”则表明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宪法赋予了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民有政治权利和自由,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有人身自由,有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的权利,有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妇女的权利和婚姻、家庭、母亲、儿童、老人受国家的保护的权力,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利和利益。我们还有义务必须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国家,抵抗侵略,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照法律纳税。

近年来,随着“宪法”意识在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觉醒,不经意中,我国已迈上了社会主义宪政之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就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宪法、维护宪法、自觉遵守和实施宪法的风气和习惯,就此,如何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中国的宪法文化作为一个现实的课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宪法文化是法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宪法文化的概念,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认为宪法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阶段,人们在法律实践中形成的宪法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二是认为宪法文化也就是宪政文化,是主体对宪政的情感、评价和心态,它深藏于民众的意识之中,又反作用于宪政活动。三是认为宪法文化是基于文化传统所内生的一种现象,是社会、文化自然演进的结果,宪法文化只能出现在近代。这几种说法,实际是某个单一的角度,对其产生、性质及其存在方式的表述,并非一个完整的定义。宪法文化是基于商品经济、民主政治、理性文化的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关于宪法、宪政制度和宪法结构等认识的总和。

宪法文化是一个整体,是构成宪法文化的各要素的有机结合。宪法文化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即宪法文化的认知、宪法文化的评价和宪法文化的情感。这三大要素是依据主体对宪法文化的认识深度、认识角度而区分的,但同时又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法律认知是人们对法律内容、形式、运行、法律性质、作用等法律现实以及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分和联系的感知和认识。宪法文化的认知,解决的是事实判断问题,是主体对于宪法文化是什

么的回答。宪法文化的认知,包括认识和感知两个层次。宪法文化认识是人们对宪法的理性认识,其认识主体一般具有宪法知识,是对宪法规范和实践比较深刻的反映。宪法文化感知是人们对宪法的经验型知识,它往往因人而异。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公民的宪法文化认识结构也存在不同。一般来说,宪法与现实生活、政治实践联系越紧密,宪法的深入程度越高,人们的认识程度也就越高。同时,人们参与宪法生活的程度,接受宪法普及的程度,接受宪法教育的水平都能影响人们对宪法文化的认知。此外,宪法文化的认识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在当代中国,公民对宪法的认知大多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主要表现在,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地位有时候还只停留在表面上,宪法实施保障制度尚未形成有机的体系,可操作性还不强,等等。

加强宪法文化研究,促进宪法文化发展。回顾我国百年宪政的历史,尽管每一个新政权制定的宪法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从某些字面上看都有一定的价值,但为什么难以实施,或者实施时没有达到立宪者所追求的效果呢?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仅从宪法本身来理解,而应当看到隐藏在背后的宪法文化因素。可以说,加强宪法文化研究,促进宪法文化发展,也是步入宪政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宪法文化研究,传播和普及宪政的基本理念 宪政的基本理念即宪政精神,它是区分民主政治与专制政治、法治与人治的标志。宪法至上、政府守法、违宪审查、保障人权已被公认为宪政的基本理念,是宪法文化的核心。宪法至上是宪政最重要的追求和标志,它是指在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宪法的地位和作用至高无上。这意味着宪法对所规定的权利、正义、平等、自由的保护及对权力的限制原则不可动摇,宪法具有最高的权威。从逻辑上讲,宪法至上的具体表现,如果不确定宪法至上,法律至上就是空谈;而没有宪法至上的文化传统,法治社会也不可能建立或者长久地得到保持。因此,要加强文化宪法建设,就必须在公民心目中树立起宪法至上的信仰。

政府守法是指国家的一切权力根源于法律,而且要依法行使。如果政府违法,逾越自己的职权范围,必将诱使全社会的违法行为泛滥,就会出现“政府无法治”、“法治只治民不治吏”的局面,其后果首先就是公民权利受到侵害。由于政府守法作为一项宪政理念,其价值基础在于保障公民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而正如法国《人权宣言》宣告的,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因此只有宪法才能确保权力来源的合法性。

要保障宪法的充分实施,就必须对违宪行为进行处理,因此,违宪审查是宪法实施最重要的形式。违宪审查作为宪法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使宪法也如同民法、刑法一样具有可操

作性。违宪审查的形式主要有美国式的司法审查、德国和法国式的专门机关审查和中国式的立法机关审查。它通过确定与宪法相抵触或与其精神相违背的法律无效,从而保证普通法律规范与宪法的一致性,使宪法的权威得到制度上的保证。由宪法国家而形成的宪政国家,应当伴随着宪法保障机制的成长。在我国宪政实践中,这一环节尚需要大力加强。人权是宪政的目的。由于宪法对人权的规定最为详尽,没有人权条款的宪法不是完整的宪法。

首先,要长期进行宪法宣传教育,使公民形成遵守宪法的观念。尤其是国家各级领导人应带头遵守宪法。通过建立必要的制度和开展一定形式的活动来保证宣传宪法,如建立宪法节制度,世界上已有一些国家把宪法通过或颁布实施或生效的日期定为宪法节或宪法纪念日;建立国家公职人员效忠宪法和国家的就职宣誓制度;把宪法模型放置在重要场所,使公民能经常看到。此外,有的国家还开办本国宪政运动历史博物馆,等等。其次,为保证宪法的权威性,应对宪法中过时的内容及时修改,或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变更。宪法应当具有纲领性,对未来的发展起到前兆作用。但是,社会转型时期所带来的变化是快速的,所以宪法有时难免落后于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及时修改,就会使宪法的最高权威性受到冲击。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中国的宪政文化,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前进和逐步完善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历史传统和现有经济状况的限制中,通过民主实践,积极改革,不断进取,需要全民族、全社会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行政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部门法之一,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或者说是调整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行政法的法律渊源是指行政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不同国家法律渊源不同。我国的行政法时能由国家机关制定的成文法律规范。我们国家行政法律渊源是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所有部门法律的法律渊源;普通法律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指定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行政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情况下制定的规范法律;自治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结合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规章是部委和地方政府的规章;行政发的其他渊源。行政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是仅次于宪法的一个法律部门,与刑法、民法并列为我国的三大基本法律部门。

刑法是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刑法的目的是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依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刑法的任务是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民的统一,保障机能与保护机能的统一。刑法指定的基本原则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适用刑法人人平等。犯罪的构成有几大要件,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和犯罪的客体。

民法在我国是调整具有平等地位社会成员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是私法,民法还是调整市场经济的关系的基本法;民法是人格法;民法是权利法。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和禁止权力的滥用民法是关于公民的规定,也就是自然人。民法又有物权法债权法合同法等。

经济法是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经济法学是一门新兴的法律学科。经济法是调整特定经济关系之法。经济法的本质是其社会本位法,是国家干预经济之法,也是规范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法律。经济法的原则是平衡协调、维护公平竞争。学完之后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经济生活中我们的正确角色定位。

知识产权是人们依法对自己的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知识享有的权利。知识产权是一个无形的资产,我们更应该学会保护知识产权,是智力成果,没有形体的精神财富,无形的资产和有形同样重要,同样神圣不可侵犯。尤其要注意著作权、专利和商标等的保护。

社会保障法是调整以国家和社会为筹集资金主题,对生活有困难的劳动者和其他社会成员以及特殊社会成员的基本经济生活安全提供物质帮助而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学习社会和劳动保障法是建立和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条件,是规范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既要保证多有人的权利,也要使劳动者能劳有所得,劳动者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诉讼法是关于诉讼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诉讼又有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国际法是调整国家关系为主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章和制度的总称。我们处于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难免会和世界的其他国家有经济上的往来,国与国的法律体系不尽相同,需要一个能约束世界的法律,世界贸易组织也扮演了一个很好的角色。

对于法和自由的关系,先哲们有过许多至理名言。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过:“为了得到自由,我们才是法律的臣仆。近代法国启蒙思想大师孟德斯鸠进一步指出:”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马克思对此则阐述得更为明确,他说:”法律是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在这些规范中自由的存在具有普遍的、理论的、不取决于个别人的任性的性质。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 可见,人们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就应该学习法律,学好法律,掌握法律,学以致用,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合理规范自己的行为,并能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神圣不被侵犯。

下载法学基础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学基础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学基础试题5则范文

    判断题 1、法律的强制力可以是潜在的和间接的。(√) 2、关于法的对象效力范围,我国采用的是以属人主义为主,与属地主义和保护主义相结合的折衷主义。(×) 3、大陆法系的基本结构是......

    《英语教学法基础》读书报告

    《英语教学法基础》读书报告 书名:《英语教学法基础》(何广铿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版) 目录: 第1章 导言 第2章 外语教学法简史 第3章 外语教学法的主要流派 第4章 外语教学的......

    法学理论读书心得

    关于社会控制与公共交通新条例的感想我在阅读《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第一章《文明和社会控制》中,社会控制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 首先,在本书中提出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利......

    法学方法论读书摘要

    《法学方法论》拉伦茨读书摘要 第一章现代方法论上的论辩利益法学:为保护特定社会上的利益而牺牲其它利益。 何为利益?争诉当事人所具有的追求欲望 评价法学 法官-做出公正的......

    1城乡规划法学基础习题

    《城乡规划行政法学基础习题》 1、指出下列选项中已颁布实施的法规中,哪一项属于行政法规? A《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 B《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规则》 C《村庄和集镇......

    基础法学2006级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基础法学2006级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宪法学毕业论文题目 1、宪法概念新探 2、论宪法的特征 3、论宪法的基本原则 4、论法治原则的实现途径 5、论宪法惯例 6、我国宪法性法律初......

    法学基础概论考试重点

    宪法监督制度:特定国家机关依据一定程序,审查和裁决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是否符合宪法,以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和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制度。宪法监督制度主要......

    2017年党校法学基础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简答题合集(一)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观念体系,它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