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政治复习阶段重点掌握的考点

时间:2019-05-13 21:21: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届高考政治复习阶段重点掌握的考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届高考政治复习阶段重点掌握的考点》。

第一篇:2011届高考政治复习阶段重点掌握的考点

2011届高考政治复习阶段重点掌握的考点

哲学部分:

一、实践(考点):

(1)含义:人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具体有两层意思: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即实践能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特点:

①客观物质性。表现在实践的构成要素即主体、对象、手段及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②主观能动性。指实践是一种有意识参与指导的活动。

③社会历史性。指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实践因时而异、而变。(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考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决定认识):

【方法论】:要重视实践。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考点)。任何认识最终都来源于实践。(但获得认识的途径还可以是学习)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考点)。

原因:A实践能不断提出新问题、新要求;B实践能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C实践能锻炼人的认识能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考点)。原因: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考点)。即认识成果不用于指导实践,则是没有意义的。(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即实践能指导认识)。

正确认识对实践起积极反作用;错误认识对实践起消极反作用。【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认识。

二、正确的认识——真理

(1)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认识分为真理和谬误。谬误则是标志主观同客观不符合的哲学范畴)。(2)特点:

①客观性(新考点):即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这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因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即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多个认识中,只有一个是真理)。

②条件性(新考点):即真理有自己的适应条件和范围。(真理具有条件性,因此,超出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说明真理与谬误总是结伴而行。)③具体性(新考点):真理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的特点(新考点):①反复性。②无限性。③上升性。【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在实践中发现、检验、发展真理。

三、创新

1、what: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

2、why:第一,创新是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要求;是发展普遍性要求,第二,创新的社会作用----民族进步的灵魂。

(1)辩证否定观(考点):

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扬弃。③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又是发展的环节。

【方法论】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2)创新的社会作用(考点):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①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其中,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③创新推动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3、how:①要创新,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②要创新,就要树立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突破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四、社会发展:

(1)根本动力:社会两大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适合的上层建筑,推动经济基础的巩固;不适合的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2)直接动力::即社会两大基本矛盾的解决途径:

①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因为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性质是对抗性的);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直接动力是:改革(因为社会社会的基本矛盾性质是非对抗性的)。【注】:改革的实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改革的目的是改变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3)规律: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4)主体:人民群众

文化生活:

一、文化的作用(考点):

(个人、社会经济政治、国家三个角度)

1、对个人的作用(考点):

(1)文化影响人:

①影响的两个来源: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②影响的两个表现: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人的思维方式、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③影响的两个特点: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2)(优秀)文化塑造人: ①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1】文化对人的影响虽是潜移默化的,但不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主动感悟、自觉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为了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我们要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主动选择参与健康的文化活动。

2、对社会经济、政治的作用(考点):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B、为了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要。

C、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3、对国家综合国力的作用:(考点)----新表述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中,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物质力量是基础,但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启发: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创新

(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1、what:文化创新

(1)源泉(考点):实践。离开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动力(考点):实践。①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推动文化创新; ②实践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条件。

(3)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推动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主体:人民群众。因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2、why: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1)必要性:①文化创新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②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2)意义(考点):①文化创新能推动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注】文化创新与实践: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目的、检验标准;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发展。

3、how:如何做出文化创新?

(1)根本途径:立足实践(这也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

(2)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考点)。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阶段。第一,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否则文化就会失去根基;第二,要体现时代精神,这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考点)。即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阶段。第一,交流中要海纳百川、取长补短。即要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第二,交流中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即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3)克服四种错误倾向(考点):①历史虚无主义(根本否定传统文化)、②民族虚无主义(根本否定本民族文化)、③守旧主义(固守传统文化)、④封闭主义(固守本民族文化)。这就要正确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三、中华民族精神

1、what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1)基本内涵(考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核心(考点):爱国主义。(3)特征(考点):时代性——即能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

2、why为什么要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任务(考点):(1)重要性:

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即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上。②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即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2)必要性(考点):①弘扬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要求。②弘扬民族精神,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要求。③弘扬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要求。

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3、how: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考点):(1)、最重要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有了“主心骨”,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2)、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必须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辅相成)(4)、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以我为主,为我所用)(5)、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what含义(考点):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发展以马’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how:如何发展先进文化(考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2)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考点】: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在当代中国,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旗帜。在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3)极为重要的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4)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5)中心环节是:思想道德建设。

特别是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是非得失,提出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凝聚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6)极为重要的任务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7)重要任务是: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教育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影响)。

(8)广大人民: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文化修养。要投身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

政治生活;

一、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考点):(1)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注】:这不是要求立法平等,而是要求适法平等。即要求做到: ①任何公民都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非指任何公民都享有同样的权利和履行同样义务);

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

③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法律制裁(2)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考点):不可分离:

①在法律关系上,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 又是义务主体; ②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相结合的原则。【注】:在中国,这二者利益根本上一致。不一致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

二、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考点)(1)民主选举:

要珍惜民主选举权利:why A、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B、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C、怎样行使选举权,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2)民主决策:①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考点):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代表进入决策机关,实现间接参与决策。

②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考点):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公示制度、听证制度。

渠道 依据 作用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电话等 充分民意反映是科学决策前提 使决策反映社情民意 专家咨询制度 论证会 专家掌握专业知识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社会公示制度 公 示 享有知情权是公民参与决策前提 提高决策透明度/公众参与度 社会听证制度 听证会 决策机关拟定方案可能存在不足 使决策利民

[注]:召开听证会应邀请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界代表、决策机关代表等人参加。③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考点):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其次,有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再次,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最后,也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A、有助于决策者发扬民主,推进决策民主化;B、有助于决策者发扬民主,推进决策科学化;

C、有助于公民自觉落实决策;

D、有助于公民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和能力。(3)民主管理(村务/社区事务):——即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 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的意义(考点):

这是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4)民主监督:(特指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①民主监督的内容(考点):①批评权和建议权(当国家机关未切实履行职责时用)、②申诉权(当公民对处分、判决不服或受不公正待遇时用)、③检举权和控告权(当国家机关有违法、失职行为时用)

②民主监督的方式(考点):

A、信访举报制度(直接向国家机关或工作人员反映问题); B、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向人大代表反映问题);

C、舆论监督制度(向媒体披露问题。媒体优势: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D、其他新形式:监督听证会、网上评议政府、民主评议会等。③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意义(考点):

A、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工作; B、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

C、有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的主人翁精神。

How:公民必须勇敢地、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即依法依规、有序参与)。

三、政府要接受监督(考点):

1、why:为什么要监督政府(考点):

(1)必要性:①我国权力属于人民。②权力是把双刃剑。所以要加强监督,才能保障人民利益。

(2)意义(考点):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的必要保证。

①才能提高行政的水平和效率; ②才能防止权力滥用,保证清正廉洁;

③才能作出正确决策;

④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2、how:如何监督政府(考点):(1)一靠健全的监督机制(民主和法制两个机制)——这是监督权力的关键所在;(2)二靠全面的监督体系——包括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和行政系统外部监督。

①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指上级政府、政府内部监察部门、法制部门、审计部门的监督; ②行政系统外部监督:指人大及其常委会、中国共产党的监督、政协、司法机关、社会舆论、公众的监督。

【注】政府正通过政务信息公开制度(“阳光工程”)自觉接受监督。(意义p48)

四、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中共执政方式(考点):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民主执政。

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 依法执政

含义 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地位 成功执政的前提 执政的本质要求 执政的基本方式

关系 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互为前提。依法执政是科学、民主执政的体现和保障。【注】中共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法律是在党领导下由人大制定的,是党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真实性内容与多样性形式的统一,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2、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本质特征))①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③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就要依法执政、立法、行政、司法)

(2)坚持四大民主制度: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六、联合国(考点):

(1)性质:世界上最具普遍性、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国际组织。(2)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

(3)作用:①维护世界和平,②促进世界发展,③实行人道主义援助。但是,联合国也有局限性。

(4)原则:各会员国一律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5)联合国与中国:①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②中国遵循其宗旨和原则;③中国支持其符合宪章精神的工作;④中国参加其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活动: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中国坚持以平等互利实现共同繁荣;⑤中国支持其改革。

七、国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1)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最主要是国家之间的关系)

(2)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等。(3)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等。

(4)影响因素(考点):国家利益(决定因素)

① 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可能引发冲突。【注】:国家利益是一国制定外交政策的依据,也是一国对外活动的出发点。

(5)中国要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考点):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安全利益。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义性。为更好维护国家利益,中国要增强综合国力。中国不仅维护国家利益,而且尊重他国合理的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八、中国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外交政策:(1)含义: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2)影响因素:①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因素)。

2、中国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why:我国实行这一外交政策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并受国家力量影响。(2)what:内容(考点):

①基本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②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首要目标)、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宗旨)。③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注】:独立自主就是: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表现:不与他国结盟、尊重别国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等。

④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目标)

(3)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政策的原因(考点):①综合国力提高。②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考点):

①含义: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②途径:A采取和平的方式谋发展;B为发展创造和平的环境;C建设现代化国防。③意义:有利于维护中国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注】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证。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也永不称霸。

第二篇:高考复习四个阶段及备考重点

高考复习四个阶段及备考重点

在适合的时间去做适合的事情,这是更多人的追求的,我们按照时间,并且根据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高考复习分为四个阶段。

还记得2012年福建高考卷作文材料:冯骥才说“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是的,如果把一年比作人生一个阶段,那么我们有理由在岁末年初的时候,将过去的一年进行总结,看看在这段有限的时间内,你跑了多少路程,走了多少弯路,哪段时间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等等。很多人把高考分为“第一轮复习、第二轮复习、第三轮复习”阶段。但是现实中,各个学校、地区以及学生个人实际情况不同,每一轮复习之间的衔接不是很明显,甚至连形式上都没有达到。因为无论是教学还是学习,更多的人都是被时间所支配,自己没有去支配时间,这样一来,每年高考之前很多人会说:“我还没有复习好,就考试了”。

在适合的时间去做适合的事情,这是更多人的追求的,我们按照时间,并且根据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高考复习分为四个阶段:

基础阶段(2013年1月前)备考目标:不以死记硬背为主,理解考试范围的内容,初步掌握每个科目的知识框架,对每个知识点熟悉。

强化阶段(2013年1月——2月末)备考目标:会整合知识,搭建每章知识框架,能够较好的衍生每一章知识框架中涉及的相关题型以及解题方法。对知识点做到精细化,将状态调整到应试化,将知识与题型融合。

深化阶段(2013年3月、4月)备考目标:研究考试大纲,收集高考信息,在已经强化复习的基础上,为了更高位的理解知识便于学习。例如专题化学习,将真题和专题结合起来,专题在前真题在后。

冲刺阶段(2013年5月,高考考前)备考目标:突出重点式学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复习调整。研究考试技巧,通过模拟考试找感觉,并且把状态调整到最佳,特别是对试卷的适应能力要增强。

第三篇:XX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教案3

XX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教案3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重新整合教材知识)

感受文化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

自主学习篇、文化对人影响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来自于各种形式的。

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①文化影响的的__________、_________。②文化影响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化对人们影响的特点:

⑴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不都是

、的。

⑵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4•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文化塑造人生(任何文化对人都具有塑造作用)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

积极参加

,不断丰富自身的,是培养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___________________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在人的、和

等方面,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

的作用。

合作交流篇

一、文化影响人的表现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教材14页最后1段

注意: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但不能据此认为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的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一定不同,因为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同性,有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辨析: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的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一定不同。

解析:见上

二、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16页1段

文化的影响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应该主动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解析见教材16页最后1段 17页第1段

【注意】

第一,在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中,人们得到思想启示、精神享受、情感陶冶等,无不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第二,文化对人的影响尽管是深远持久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业已形成的观念、思维方式等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辨析:文化环境决定一个人的文化素养。

解析: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处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的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只有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才会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辨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是一成不变的。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都是深远而持久的。特别是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尽管是深远持久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业已形成的观念、思维方式等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得到改造。

三、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

•文化“丰富精神世界”,这里的文化是指优秀文化。

(1)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个人人格的塑造上。不同的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影响。优秀的文化作品,能够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提升,不良文化对人们的人格形成产生消极的影响。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 教材18页最后1段

2.增强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别强调】

.任何文化对人都有塑造作用,文化“丰富精神世界”,这里的“文化”是指优秀文化、先进文化、健康文化。

2.人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

3.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精神力量的增强是统一的。

4.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和内容也不同。

辨析: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

解析: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社会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人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又反作用于社会发展。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社会发展的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都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

学以致用篇

1.一位美国游客看到财神赵公明一手举钢鞭、一手托金元宝的塑像,感叹道:“抢夺

资源还受到如此尊重,这种思维与美利坚没有什么区别。”这表明

①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基本相同 ②部分美国人对中国文化存在误读 ③中

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 ④文化背景差异影响人的认识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②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③决定着人们思维方式的形成 ④表现在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起促进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第十一届全运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忙碌在训练馆、赛场、机场、城市路口的广大志愿者,他们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为全运会作出了贡献。据此回答3~4题。

3.弘扬志愿者精神有利于

①感召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②感召人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③感召人们提高健康素质 ④促进我们提高社会发展水平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在志愿者精神的激荡之下,并不是人人都受到相同的影响,这是因为

A.文化影响人是深远持久的 B.文化影响人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影响人是主动感悟的 D.文化影响人是形式各异的

5.x疆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见面礼节:维吾尔族人把右手放在左边的胸前,把身体向前倾侧三十度,然后说:“萨拉木来坤”;哈萨克族人伸出手握住对方的手,表示尊重和热情,并说:“萨拉木来坤”,同时还要问七八个“阿曼”;俄罗斯族人一般要拥抱,并亲吻面额,一般人见面时只握手,并说:“孜德拉斯维基”。材料说明了

A.交往方式不同,价值观不同

B.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影响

c.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

D.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6.XX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典在北京举行。庆典展示了我国各方面的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上述材料表明

A.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B.优秀文化是开拓进取的思想观念

c.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优秀文化能够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7.XX年12月4日,第七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隆重开幕。以“阳

光网络•创新生活”为主题的本届网博会,云集了网络教育、动漫、游戏、文学、音

乐、视频、软硬件及网吧等文化市场领域的80余家企业。通过博览会引导网络文化

产业的发展方向,这是因为

A.网络文化是最具时代性的现代大众文化 B.网络文化的影响是深远持久、快速直接的

c.文化竞争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D.网络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

8.XX年11月29日,中国移动宣布从30日起,对所有wAP类业务合作伙伴暂停计费,并进行全面清理,斩断淫秽色情网站收费链条。运营商之所以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是因为

①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③网络是人们文化生活的物质载体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9.XX年9月12日至10月6日,上海旅游节成功举办。旅游节期间上海推出55条“世

博之旅”线路,另外,“新沪上八景”评选、上海街舞大赛、城市景观灯光艺术评

比等新项目也逐一推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举办旅游节

①基于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以巨大影响的考虑 ②出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的考虑 ③是文化传播的手段④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促进全面发展

A.②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0.著有《道德箴言集》的法国一代圣哲拉罗什富科重视智慧与健康的统一,他认为,智慧之于灵魂犹如健康之于身体。我国古人也崇尚治身与治心和谐统一的理念。这启示我们

A.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B.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c.必须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古代就已经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二、非选择题

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

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对于这一战略思想,仅仅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去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关注其深刻的文化涵义。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为什么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仅仅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去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关注其深刻的文化涵义”?

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回答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2.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重大举措。XX年9月4日,全党深入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探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必要性。

三、社会实践探究题

了解校训,分析学校自习文化的独到之处,总结分析校园文化在高一阶段对自己产生了哪些影响,与同学交流心得体会。

第二课

第一框

DccDc

第二框题

cDDDc

6•文化能够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关注深刻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可见,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7•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促进政治文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有助于提高人们认识活动、实践活动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助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篇:2011届高考政治复习:明确重点知识

2011届高考政治复习:明确重点知识.txt什么叫乐观派?这个。。。就象茶壶一样,屁股被烧得红红的,还有心情吹口哨。生活其实很简单,过了今天就是明天。一生看一个女人是不科学的,容易看出病来。2011届高考政治复习:明确重点知识

一、经济生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一般主要考查“经济意义”、“经济措施”】

1、价格(物价、CPI、PPI、房价)(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根本原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②直接原因——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也会引起价格变化

④间接原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也会影响价格(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①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需求、消费、消费者):A、一般地,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需求;价格下跌,会增加对它的需求。B、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C、价格的变动会影响相关商品的消费需求。某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需求会减少,其替代品的需求会增加,其互补商品的需求会减少。

②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生产者/企业):A、调节生产,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B、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竞争优势。C、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树立品牌意识,重视新产品开发。【联系: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3)如何稳定物价?(建议:对症下药)

2、消费

(1)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①根本原因——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即生产决定消费

②主要因素——受居民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的影响 A、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B、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也受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 C、收入差距也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D、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联系: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③消费心理也会影响消费行为,主要有求实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

④商品质量等也会影响消费

(2)如何提高消费水平?(建议:对症下药)

3、生产与消费(热点:金融危机、扩内需调结构、低碳经济)

(1)生产决定消费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会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 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新兴产业的出现和成长;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3)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得到什么启发?(建议:从不同侧重点提出相应的要求与措施)

4、企业(以营利为目的)——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树立品牌意识。④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⑤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升竞争力。

5、劳动者(热点:农民工返乡、大学生毕业、生产安全事故)

(1)劳动与就业:

①就业的意义:A、就业是民生之本,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价值,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B、有利于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C、有利于扩大内需,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D、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②就业的措施:A、根本途径——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B、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C、从党和政府看,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创业环境,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D、从劳动者看: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立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要有创业精神。

(2)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①劳动者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②劳动者权益的维护:A、从劳动者看,要履行劳动者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要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合法途径维权。B、从国家看,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创业环境,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打击违法用人行为;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6、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热点:提高劳动报酬比重、医改、教育公平、社保)

实现公平的措施:①根本途径——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③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④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府税收调节,调高保低,整顿分配秩序,完善社保制度。⑤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7、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热点:宏观调控政策、楼市、金融危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1)市场调节及其局限性: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改进技术和管理。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单纯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浪费、配置效率低下、社会经济不稳定、分配不公、差距扩大。

(2)规范市场秩序:(热点:食品安全、产品质量问题)

①原因:A、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单纯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浪费、配置效率低下、社会经济不稳定、分配不公、差距扩大。B、只有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C、良好市场秩序需要市场规则来维护,否则会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市场无序,诚信缺失,经济活动无法正常进行

②措施:A、市场秩序需要市场规则来维护,要遵循法律法规、行业规范、道德规范 B、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秩序的治本之策 C、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与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市场监管

D、企业及个人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保证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并运用法律维权;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3)政府宏观调控:(热点:政府调控政策)

①原因:A、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需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来弥补缺陷。B、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有利于巩固公有制,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②措施:A、根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议:深入细化)B、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来调节。C、营造经济社会环境,制定经济政策,引导经济行为。D、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4)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经济生活的“万金油”)

①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②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A、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B、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一、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大产业协同带动转变。C、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D、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5)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国际经济)

①经济全球化的影响:A、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使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促进各国经济合作。B、也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一国的经济波动会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尤其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②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

A、必须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B、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C、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培育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D、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自主创新,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以质取胜

E、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F、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要利用WTO规则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

二、政治生活——公民、政府、党、人大、民族宗教、国际政治 【一般主要考查“原因”、“措施”】

1、公民的政治生活——公民如何参与政治生活? ①要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履行„„政治义务(掌握2个权利,3个义务)

②要坚持„„基本原则(掌握2个原则)

③要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正确处理政治权利与义务关系

④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与方式(掌握“民主决策的方式与意义”、“民主监督渠道和意义”)

【联系:公民求助或投诉的途径与方式】

⊙公民政治权利与自由: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监督权、6项政治自由

⊙公民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与利益

⊙公民参与政治的基本原则: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统一原则、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意义: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公民参与民主监督渠道: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

公民参与民主监督意义: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有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公民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要负责地行使监督权,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要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公民求助或投诉的途径与方式:拨打热线电话、进行信访、利用电子政务、申请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法律途径

2、我国的政府

(1)政府„„工作的原因:政府性质、宗旨、原则、职能、国体、意义(2)政府如何开展„„工作:政府性质、宗旨、原则、职能、依法行政、审慎用权、民主决策、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制度

(1)人大制度——我国政体及根本政治制度(联系: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①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常委会是其常设机关 ②人大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③人大代表的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免责权

人大代表的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④人大制度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也是我国权力运行的规则)(2)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①中国共产党:A、党„„工作的原因:党的性质、宗旨、地位、国体、意义

B、党如何开展„„工作:党的性质、宗旨、地位、执政方式、指导思想

⊙党的性质:中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党的地位:中共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指导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中共与8大民主党派的多党合作的内容(略)③政协的性质与职能(易错,与人大区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①促进民族„„的原因:A、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B、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掌握“客观依据及意义”)。②促进民族„„的措施:A、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B、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C、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D、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联系:反对民族分裂)

③维护民族团结的原因:A、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B、坚持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C、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客观依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

4、当代国际社会——国际政治

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冲突则是对立的根源

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③中国的外交政策:A、决定因素: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B、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C、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D、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E、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F、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5个)

G、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负责人的大国,是维护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力量,遵守联合国宗旨和原则

④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独立权、平等权;

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⑤联合国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A、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B、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C、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D、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E、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政府”还可关注】

①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A、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B、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权力和自由;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增强政府权威;防止权力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带动全社会守法护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②政府依法行政要求:A、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B、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公正执法,提高执法能力水平。C、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D、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注意:D是人大所为,ABC是政府自身所为)

③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A、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若不受监督,会导致权力滥用,滋生腐败,必须依法行政,接受监督。B、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利于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保证清廉,减少失误,防止权力滥用。C、利于科学决策,合民意聚民心,为人民谋利益,建立有权威和公信力政府。

④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措施:A、有效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依靠民主和法制,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健全质询、问责、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B、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加强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监督。C、实施政府“阳光工程”,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增强透明度。D、公民要通过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网上评议政府等渠道,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

⑤政府权威的树立:A、政府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决策的科学性、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履行职责的效果、政府工作人员的道德形象树立的。B、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保持和谐干群关系。C、要有良好的业绩,成为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者、社会和谐的促进者,维护人民利益。D、要重品行、作表率,为民谋利益,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者。E、要依法行政,廉洁高效,团结合作,讲信誉,发挥积极作用。

三、文化生活【一般主要考查“影响”、“措施”】

1、文化的影响——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

(1)文化与社会:①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②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③文化与经济相交融,经济建设中科技、教育、人才越发重要,文化产业、文化消费不断发展,文化生产力在经济格局中越来越重要。文化与政治相交融,民主法制建设、公民的政治参与需要文化素养;西方国家借助文化渗透推行霸权主义,必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④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逐渐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2)文化对个人: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②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①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共同构成;文化既是世界的,各族文化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又是民族的,各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化越是民族的,文化越是世界的,优秀的民族文化能得到世界的认同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态度与原则——

意义: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态度与原则:A、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B、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繁荣。C、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特色

③文化传播的途径与特点——

途径:商贸活动、教育、人口迁徙

特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A、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B、有利于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利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实现文化创新,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C、既要热情欢迎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2)文化创新:

①原因:A、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B、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C、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②途径和方向:A、根本途径——立足实践,坚持与人们群众实践相结合

B、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C、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特色

D、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

(2)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呈现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贡献,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③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④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人民克服困难、创造幸福、共创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3)中华民族精神

①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②原因:A、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维系中华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精神特征和共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精神火炬。B、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利于应对相互激荡的思想文化,保持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是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需要。

③途径:A、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B、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继承和发扬中华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D、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措施:①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②根本途径——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③奏响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文化。④发扬中华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汲取各民族长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加强文化创新。⑤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⑥主要内容——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尤其是公益性文化事业;根本目标与任务——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⑦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⑧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⑨必然要求——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提高眼力、拒绝污染。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提供物质基础

(2)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①原因:A、思想道德建设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规定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B、中华传统美德做为中华文化的精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C、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D、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和修养。

②措施:A、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B、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的基础,是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体现。C、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D、学习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辨别错误思潮的能力,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发展中特文化”还可关注】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可喜变化,满足人们多样化文化需求,充实精神生活;传播科学文化知识;采取群众喜闻乐见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人们科学消费,推动生产的发展

②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忧虑现象,有些部门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味低下的文化产品;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内容荒诞庸俗,迎合低俗趣味;有些媒体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热衷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等

四、生活与哲学【一般考查原理及方法论,即“哲学观点”与“哲学措施”】

1、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把握、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要求我们在尊重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2)物质与意识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要求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坚持求真务实精神,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革命热情和严谨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丧失斗志。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思想意识。

(4)实践与认识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我们要立足实践,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人的实践活动有巨大推动作用,要求我们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认识过程原理及方法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将认识向前推移。

(6)真理原理及方法论: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发展真理。

(7)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

2、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①总特征——联系观、发展观 ②实质与核心——矛盾观

(1)联系观原理及方法论: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要求我们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分析和把握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相互联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所没有的功能,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甚至会对整体起决定作用,整体也影响部分,要求我们既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又要重视部分,搞好局部,掌握系统优化法,用综合思维方式认识事物,推动整体发展。③系统优化法: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法,坚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原则,用综合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2)发展观原理及方法论:①发展具有普遍性,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及方法论: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准备,克服困难,接受考验。③发展的量变与质变原理及方法论: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要求我们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性质才能发展时,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和发展;若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要坚持适度原则。④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要求我们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

(3)矛盾观原理及方法论:①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用一分为二观点看问题。②矛盾同一性原理及方法论: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依赖,一方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又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要求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实现„„与„„协调发展(实现„„向„„转化)。③矛盾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⑤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原理及方法论: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⑥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占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事物发展,二者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要求我们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还要统筹兼顾,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⑦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起主导作用,矛盾次要方面也会影响事物性质,二者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要分清主流与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5)辩证否定观(略)(注意“创新的社会作用”)——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3、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从社会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用正确社会意识指导实践,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结合起来,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两大基本矛盾,要求我们要深化改革,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

(3)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及方法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4)价值观原理及方法论: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对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人生道路选择具有导向作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价值观,进行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5)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①客观依据: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具有阶级性,不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差异性,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评价也不同,产生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③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差异性,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评价也不同,产生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冲突,需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①

(6)价值的创造与实现:①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关系: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并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满足,即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和基础,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而社会必须尽可能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各种条件。②价值的实现方式:A、根本途径——立足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B、重视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C、积极创造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努力发展才能,全面提高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五、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1、世界贸易组织:

①分类——全球性、专门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②宗旨——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提高收入和需求;扩大生产和贸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环境;确保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通过实质性削减关税建立多变贸易体制。

③原则——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

④作用——加强国际多边贸易体制;深化国际分工和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市场经济的普及,推动政府职能的转换;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基本原则和协定,是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权利:享受多边、无条件、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参与世贸组织各机构所有会议;参与贸易政策审议,对贸易伙伴的贸易政策进行质询和监督;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纠纷;参与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制定多边贸易规则;享受发展中国家特有权益。

义务:进一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贸易壁垒;取消被禁止的出口补贴;开放国内市场,特别是服务市场;扩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放宽和改善外资政策;增加贸易政策透明度。

2、国家结构形式——中央与地方关系

①影响因素:归根结底是阶级、民族、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选择国家结构形式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

②类型:单一制、联邦制

A、中国是单一制,中央享有最高权力,地方权力由中央授予,地方必须服从中央,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行使职权;只有一个中央政权、一部宪法、一个法律体系、一种国籍;中央统一行使外交权。

B、美国是联邦制,联邦与州两级政府分享政治权力都有各自的中央政权、宪法和法律体系,都是完整的政治实体;联邦与州在各自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相互间不得任意干涉;联邦地位高于州,是国际交往的主体

③联邦制作用:保证美国的强大统一,确保州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但效率不高,联邦与州政府相互推诿、各自为政。

3、中美权力运行的规则/机构组织和活动原则

①中国是民主集中制:A、表现——在人大与人民关系上,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关系上,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其他机关依法各司其职;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职权,地方服从中央,也要发挥地方积极性。B、意义——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调动各方积极性,集中民智和力量建设现代化,维护统一和团结;有利于国家机关分工合作、协调高效履行职责。

②美国是三权分立制:A、表现——国会拥有立法权,但受总统与法院制约,总统有立法否决权和立法倡议权,并发布行政命令,联邦法院有权宣布法律违宪;总统掌握行政权,负责实施法律,但受国会与法院制约,政府所需经费须国会批准和监督,联邦法院有权宣布总统命令违宪,通过案件判决重新解释宪法以扩大或限制总统权力;法院拥有司法权,负责审查法律,但受总统与国会制约。B、作用——有利于反对封建专制,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但实际是协调资产阶级内部权力分配的一种机制,导致国家机关相互扯皮,效率低下,并在政治实践中难以真正贯彻。

4、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措施——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

要求: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完善人大制度需要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主要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和人大关系,支持人大工作;人大依法履职要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党的主张经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意义:有利于把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统一起来;有利于把党的决策与贯彻执行统一起来;有利于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方向,保证共产党始终带领人民前进。

5、国体与政体:①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②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巩固国体,不适当的则危害国体;③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外来势力也会影响政体,使同样国体采取着不同政体。

第五篇:政治学科2014年高考备考重点专题复习

政治学科2014年高考备考重点专题复习(1)

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补充完成下表。(8分)

答案:①质量和效益(1分)。②内需拉动(1分)③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2分)(3点中,有2点即给2分)④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2分)(4点中,有3点即给2分)⑤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2分)(4点中,有4点才可给2分)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稳步提升,但消费增速明显低于投资和GDP增速,消费率从2000年的62.3%下降到2011年的49.1.3%,投资率却从2000年的35.3%上升到2011年的48.3%。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国民收入格局不断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收入分配政策总体上有利于高收入群体、不利于低收入群体;人们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预期支出压力较大;农村人口消费潜力释放不够;消费环境和消费权益保障不足;等等。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提高我国的消费率。(10分)

答案:①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2分)(或:展开:提高居民收入比重,1分 提高劳动报酬比重。1分)替代(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②规范收入分配秩序。(2分)(或:展开: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2分)替代(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2分)(或:展开:完善医疗制度、养老保障制度、教育保障制度。2分)替代(发挥财政的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提供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④整顿消费环境,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权益。(2分)替代:(运用宏观调控的法律、经济等手段,调节消费。)⑤大力发展农业,推动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消费能力。(2分)替代(加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城镇化建设。)⑥引导居民调整投资和消费需求,扩大消

费率。给1分。

3.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面临社会矛盾凸显和社会管理领域问题增多,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完成下表。(12分)

答案:

新的时代场景中解放思想,改革者必须秉持“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远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握事物发展的条件和规律,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局部利益的狭隘,穿透短视思维的迷雾,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结合材料,从哲学角度思考,改革者应如何做到解放思想。(12分)

答案: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克服短视思维。②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条件和规律。

④坚持辩证否定观,敢于自我否定、自我革新。(每点3分,共12分)

5.材料二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着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激发发展活力。

答案:① 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4分)② 政府履行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创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环境。(4分)③ 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4分)

6.3D打印(3D printing),是制造业领域正在迅

速发展的一项新兴技术,被称为“具有工业革命意义的制造技术”。在过去的25年里,全球3D打印产业的年

均复合增长率为25.4%,3D打印产业规模到10亿美元,走了20年,而规模翻番只花了5年时间就实现了,预计

2015年3D打印产业规模有望再翻番到40亿美元„„

(1)上述材料和图表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3分)

3D打印产业为传统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和活力,2012年,全球3D打印的市场规模约为21亿美元,中国约只有10亿元人民币。但未来3年,中国大陆3D打印市场每年将至少以1倍以上的速度成长,规模将可达到百亿元,预估至2016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3D打印机市场。

(2)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发展3D打印产业的意义。(11分)

缺乏创新将制约中国3D打印需求的发展。我国虽然被视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但3D打印是与产品创新紧密相关的产业。

(3)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说明发展3D产业为什么需要创新?(6分)

(4)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如何引导3D产业发展、鼓励创新?(12分)

参考答案:(1)3D打印产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美、日、德、中是拥有3D打印设备最多的国家;中国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发展潜力无限。(3分)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发展;增强我国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就业;提高我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11分)

(3)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的根本途径,创新才能实现制造业革命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3D产业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也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实现;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3D产业发展需要创新思维方式和理论的指导。(6分)(从其它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4)①发展3D打印产业,鼓励创新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应承担起相应的职责。②3D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③政府要履行职能,为3D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重点扶植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的企业;④鼓励促进相关技术在科学文化领域的研发、普及推广和应用。(12分)

7.大数据(big data),指数据规模巨大,类型多样且信息传播速度快的数据库体系,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全球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结构复杂多样,规模急剧增长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能否实现海量数据的有效挖掘和运用,把握数据背后的奥秘和玄机,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消费者福利的满足程度。我们必须树立大数据战略,以获得巨大商业价值,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1)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探索世界本质、把握思维奥妙”的相关知识,谈谈为什么要树立大数据战略?(12分)

参考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主观符合客观。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树立大数据战略是客观形势的要求。(4分)②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大数据战略符合时代发展规律,只有按照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挖掘和利用大数据价值,才能在实践中获得巨大成功。(4分)③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大数据战略可以有效指导实践,以发挥大数据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提高竞争力。(4分)

材料二:大数据最厉害之处在于对即时数据的掌握,透过数据你所看到的不是过去发生的事,而是此刻正在发生的事,大数据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参考答案:①进行个性化消费需求定位,制定营销战略,实现适销对路。(3分)②准确把握市场动向,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3分)③面向消费者,自主创新,改进质量和服务。(3分)

材料三:大数据是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党和政府了解世情、掌握国情、把握规律提供了更多便利条件,使精准感知,正确决策、高效服务成为可能,党和政府应该具备大数据思维,运用好大数据,这对形成多元互动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党和政府如何通过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能力?(12分)

参考答案:①党通过大数据掌握国家发展情况,把握国家发展规律,了解民意,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提高执政能力,更好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4分)②政府通过大数据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凝聚智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多元互动,民主决策;(4分)③政府通过对大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科学预测民众公共服务需求,正确行使职能,提供更加智能与高效的管理和服务,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水平。(4分)

下载2011届高考政治复习阶段重点掌握的考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届高考政治复习阶段重点掌握的考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政治复习

    高考政治复习:国际社会和我国外交政策12个考点 高中政治学习需要总结归纳重要知识点才能更好学习政治学科,在掌握了每课重要知识点后才能为以后高考文综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013高考政治复习

    2013高考政治复习:经济常识57个考点与分析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的产生和发......

    XX届高考政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范文)

    XX届高考政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 第11课时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弘扬徽文化精髓,彰显徽文化独特魅力 国家旅游局将XX年确定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安徽省结合实际......

    2014年中考政治备考必掌握考点

    2014年中考政治备考必掌握考点(1) 1.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3.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4.我国民主法制建设......

    2011年高考政治考点预测

    2011年高考政治考点预测 (经济)重点1:1、失业问题(1)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失业问题 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失业。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随着体制转换和企业改制的深化,企事业单位下岗......

    2013高考政治复习:我国的民族和宗教6个考点

    2013高考政治复习:我国的民族和宗教6个考点 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1.民族是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的人们的稳定共同体。 2.我国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

    高考政治复习总结(推荐)

    高考政治复习总结 A 第一轮复习一、复习策略及要求 1.在指导思想上,要认清形势,明确方向,把握目标。要贯彻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精神,落实新课程高考命题的要求,体现新课程高考命题的......

    高考政治复习:民族团结专题专题

    6、2009年7月5日,乌鲁木齐市发生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这是一起境外指挥、境内行动,有预谋、有组织的打砸抢烧事件,其目的就是要破坏民族团结,挑起民族对立,破坏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