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时间:2019-05-13 21:52: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第一篇: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亚欧一些原来比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在过去几十年中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没有去探究落后国家首先获得社会主义革命成功、进入社会主义的合理性。但是,自从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后,一些人在对社会主义前途的忧虑中,重新对落后国家首先获得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问题,提出了疑问。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首先胜利,这合乎马克思主义吗?一连串的东欧国家剧变,是否说明社会主义首先在落后国家获胜这个理论站不住脚了呢?这牵涉到了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应该在新形势下作出新的回答。

一、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判断到列宁的创造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思格斯从这一基本原理出发,根据当时的情况,曾多次作过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具体判断和预测。1847年10月至11月恩格斯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初稿《共产主义原理》中曾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在这些国家的每一个国家中,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工业较发达,财富积累较多,以及生产力较高而定。因此,在德国实现共产主义革命最慢最困难,在英国最快最容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 卷第221 页)思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提出的一系列原理在不久马、恩共同写作的《共产党宣言》中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和运用。然而,对上述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具体地点的说法并没有在宣言中再现。可见,以上论断是一个具体判断而非基本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在探讨这一革命发生的规律时更注重现实斗争提供的新鲜经验。马克思在致恩格斯信(1858年10月8日)中已经注意到在比较先进的资本主义的欧洲大陆上发生革命不易取得胜利这一现实:“大陆上的革命是不可免的,并将立即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但由于在广阔无比的地域内资产阶级社会还在走上坡路,这个小小的角落里的革命是不是一定会被镇压下去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第348页)所以,那种认为等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足以“自然而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才进入社会主义,因而排斥较落后的国家首先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的说法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是找不到根据的。相反,马克思、恩格斯甚至早就对较落后国家革命冲突的发生有一定的预见。他们指出:“对于某一国家内冲突的发生来说,完全没有必要等这种矛盾在这个国家本身中发展到极端的地步。由于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进行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例如,英国工业的竞争使德国潜在的无产阶级显露出来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1页)这一精辟论述,可以说为后来的落后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一定的理论根底。列宁生活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帝国主义阶段,处于较落后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在俄国应该不应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上不仅在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之间,就是在布尔什维克党内也存在严重的争论。1917年4月25日加米涅夫发表于《真理报》的文章认为:“在欧洲经济最落后的国度中,民主革命尚未完成的环境之下,在农村中甚至连农奴制还没有消灭的时候——这种环境和这种时机决不适于走向社会主义的„决定性步骤‟(指武装起义——引者注)”。(《国际共运史参考资料》第4册第10页)在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有人竟高叫:“国际主义者同志们,把你们的社会革命再推迟五十年吧!”(见《托洛茨基言论》上册第311页)列宁没有像加米涅夫等人那样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某句具体判断,而是沿着他们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创造性的工作。

早在1915年8月,列宁首先根据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列宁选集》第2卷第709页)1917年春列宁就明确制定了先争得民主共和国,“然后再争得唯一能给与备受战争痛苦的各族人民以和平、面包和自由的社会主义”。(同上书第3卷第12页)至十月革命爆发前几天,列宁更加坚定地确立社会主义首先在落后的俄国胜利的信念:“如果布尔什维克不让别人吓倒而能夺得政权,那末,地球上就没有一种力量能阻挡他们把政权一直保持到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同上书第3卷第335页)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落后的俄国取得胜利的理论和实践,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扬弃了其过时的个别具体结论,向前发展厂马克思主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二、社会形态的变革首先发生在落后国家是一条规律

人们可以把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这一点及其相关的疑问暂且放在一边,而把目光转向更加久远的人类历史长河。在人类经历的原始共产主义、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以及未来共产主义这五种社会形态中,每一次一种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变革都是怎样发生、在什么样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的呢?对此作一番考察,能得到规律性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本身得以创立的方法,一是历史的,二是逻辑的。那就让我们一起用历史的和逻辑的两大基本杠杆来揭示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吧。

人类最早的社会制度是原始共产主义状态。在这一社会阶段,发达的地区是中国。这是有充分根据的。散布中国各地的沈阳新乐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半坡遗址,以及大汉口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屈家岭文化、青莲岗文化、良诸文化都是明证。以沈阳新乐文化为例,可窥见中国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发达状况。这里有距今7000年和5000年的两层遗址。在这块高地上,当年竟居住了12 万人之众。他们有供上百人用餐的巨大陶鼎。这里还有7000年前使用煤炭为燃料的余渣,把人类使用煤炭的历史提前了7000 多年,令东西方为之震惊。这里还有大量精致的印坟陶器,还有新乐人的图腾标志——木刻大鹏鸟的完整遗物。这一切说明,当时中国原始共产主义的管理机制较完善,社会交往已有可观的规模,社会运转稳定有序。其他各遗址,也从各侧面揭示了当时中国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相对发达的事实。然而,在世界其他地区,尚未发现如此繁荣完善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证据。这说明,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阶段中国是较发达的地区,其他各地区则是相对落后的地区。

在进入奴隶制的社会变革中,到底是原始共产主义发达的地区首先起步进入新社会阶段,还是落后的地区首先进入呢?历史选择了后者。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较为落后的地区埃及、两河流域、印度首先发生变革,进入奴隶制社会阶段,而原始共产主义较发达的中国则较迟。在奴隶制阶段,先后发展起来的地区和国家是埃及、巴比伦王国、印度以及后来的古希腊、古罗马民主共和国的奴隶制度。中国则是相对落后的奴隶制度。这不仅由于它地域较狭小,延续时间较短(严格地讲只有一千年的时间),同时也没有形成独立的影响强大的意识形态,连中央都城都是不断迁徙的。

然而,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变革中,正是奴隶制较落后的中国最早发生了成功的封建主义革命,把世界其他地区远远甩在了后面。这是又一次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发生革命的史实。

在封建主义社会,中华帝国遥遥领先,十分发达。自秦朝开始便出现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的、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的、设立郡县制的发达局面。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封建社会,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令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相形见绌。

但是,当由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时,先进和发达的中国封建社会步履艰难,而封建制度一直落后的欧洲却首先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并获得成功。英美法诸国封建社会成熟较迟,又不典型,时间也短,当时相比之下淡不上发达,但革命却恰恰又一次发生在这种落后地区。

在资本主义阶段,西欧、北美是发达地区,并且由于资本主义把世界联为一个密切的整体,所以一切民族都很难改变列强的布局,除非打一次世界大战。相比之下,俄国、中国等国家,则是资本主义世界中的落后国家。

在由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社会大变革中,再一次出现了落后国家首先发生革命并获得成功的事实。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很难首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

纵观历史,没有任何一次以一种社会代替另一种社会的革命发生在其原来发达的地方。这种革命总是首先在原来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发生。因而,这可视为一条规律。落后的国家,只要民族统一,传统文化具有较强凝聚力,又具备当时世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基本矛盾,就可能领先世界新社会制度的发展。因此,把这一规律理解为“越穷越革命”是不准确的。必须具备以上两个条件才能领先。

这种现象及其反映的运动规律怎么理解呢?这有必要回到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学说。

一定水平的生产力需要一定形式的生产关系相配合。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共同构成一个社会的外壳。适应生产力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确立之后,必然在一段时间内起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要求冲破旧的社会的外壳,建立更高一级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时候,社会旧壳就必然对它起着束缚和制约作用。原有的社会愈是发达和完善,其外壳便愈是坚硬,因而愈难被生产力的新要求所突破。相反,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原有社会外壳则不够坚硬,一旦生产力的新要求出现,则较容易被冲破,而较早进入新的社会形态.这就是落后国家和地区总是首先发生革命的政治经济学的解释,也是历史唯物论的解释。

三、中国是否“跳越”了资本主义阶段

在论证社会主义在中国胜利的现实时,国内有的学者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中国社会跳越了资本主义阶段,这种跳跃是合理的。不难看出,“跳越”论认为中国以封建主义为起跳点,超越了资本主义阶段,“跳”进了社会主义阶段。

这种“跳越”论回避了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第一,怎样解释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第二,人类历史发展的跳越现象是普遍的吗?用偶然性的根据,怎样解释历来的社会演进的革命都发生在落后地区呢?

一般说来,历史发展、社会形态演进是不允许孤立跳越的,作为一个有影响的国家和相当于国家的地区尤其如此。这种跳越只可能发生在个别的、局部的、不平衡的地区。如果用“跳越”论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于亚欧大面积上的十几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则是站不住脚的。

中国跳越了资本主义阶段吗?如果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态理解为局限于一个国家内的事物,如果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态完全理解为典型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形态,可以说中国不曾有过这样的资本主义社会。但是资本主义是没有国界的,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不想灭亡的话)都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在这个世界里,既有典型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不典型的、不发达的国家。近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实际上是整个世界资本主义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这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充当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没有这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充当被掠夺的对象,就没有世界资本主义的正常运转。因此,从世界整体角度看,中国等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实际上是一种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只不过是不典型的、不发达的、不独立的、充当剥夺对象的资本主义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也曾有过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列强在近代的活动,早已把中国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的运转体系之中了。因此,中国就再也不可重复有一个典型的、独立的资本主义阶段,而是在具备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走上更高的社会主义阶段。

为什么中国这样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不能有一个典型的、独立的资本主义阶段?用毛泽东同志的话来说就是帝国主义不答应。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的本性是排他的。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竟然可以毫不含糊地联合全欧洲的封建君主国去扑灭18 世纪末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可以极力阻碍美利坚民族的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这种排他性造成了每一个新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初期,都要伴随一场涉及数国的战争。至19 世纪末,资本主义基本上确立了各自不得不接受的一个世界平衡的格局。稍有新变化出现,免不了用世界大战或绵延持久的局部战争来解决问题。在这种局势下,一个被列强宰割、控制的中国社会,是决不允许成为列强们对等的伙伴的。这就是中国无法有一个典型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原因。由此可见,中国并没有“跳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而是渡过了一个相当于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的半殖民地社会。中国是在一个相当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在具备了西方社会的基本矛盾(无产阶级与中外资产阶级的矛盾)的基础上,循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阶段的。

第二篇:相对落后的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验交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把中央的要求部署与本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河南省驻马店市围绕实现中原崛起的目标,确立了抓发展、抓稳定、抓作风的基本思路,积极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途径。

抓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发展保障和谐,和谐促进发展。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驻马店市注重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总抓手,突出重点,强力推进,有效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通过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引进一批带动作用强、产业关联度高的优质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加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与此同时,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的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通过抓发展,使广大群众得到较多实惠,减少了利益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

抓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社会基础。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和谐社会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为促进社会稳定,驻马店市开展了建设“平安驻马店”活动。一是化解各种矛盾。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主动下访,专门组建下访工作组,对企业改制、土地征用、城市拆迁等工作中存在的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和集中调处,使上访人数明显下降。二是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预警机制、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社会治安的防控机制等,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止重大案件的发生。三是拓宽民主渠道。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在出台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改革措施时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做到“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办”。通过抓稳定,努力营造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安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

抓作风,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群众基础。党员干部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其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针对党员干部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驻马店市在作风建设中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坚持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结合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解决党员干部存在的各种作风问题,强化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二是认真搞好服务,构建和谐的政企关系。按照建设法治型、服务型、廉洁型政府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推行政务公开,解决办事效率低、服务意识弱、服务质量差等问题,积极主动地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三是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出发,加大对农民工、下岗失业职工、农村特困户等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和农村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通过抓作风,积极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三篇: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1982/05/22)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五月四日原则 批准,国务院于五月十四日公布施行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保证国家 建设必需的土地,并妥善安置被征地单位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特制定本条 例。

第二条 国家进行经济、文化、国防建设以及兴办社会公共事业,需 要征用集体所有的土地时,必须按照本条例办理。禁止任何单位直接向农 村社队购地、租地或变相购地、租地。农村社队不得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 与任何企业、事业的经营。

第三条 节约土地是我国的国策。一切建设工程,都必须遵循经济合 理的原则,提高土地利用率。凡有荒地可以利用的,不得占用耕地;凡有 劣地可以利用的,不得占用良田,尤其不得占用菜地、园地、精养鱼塘等 经济效益高的土地。

各地区特别是大城市近效和人口密集地区,都应当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对各项建设用地严格加以控制。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并同改造 旧城区结合起来,以减少新占土地。

第四条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凡符合本条例规定的,被征地社队的干 部和群众应当服从国家需要,不得妨碍和阻挠。

第五条 征用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用地单位只有使用权。

第六条 各项工程使用土地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法规的要求,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水源枯竭、泥石流、盐碱化、洪涝灾害和环境污染。因此造成损失的,用地单位必须进行整治 或支付整治费用,并对受害者给予相应的补偿。整治的要求和整治费、补 偿费的标准,由用地单位、受害单位和有关单位在当地县、市土地管理机 关主持下协商决定。达不成协议的,由县、市人民政府决定;县、市人民 政府决定不了的,报上一级政府决定。不能恢复耕种的土地作为征地处理,按本条例规定的审批权限,由县、市以上人民政府安排使用。

被征用土地内有与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水源、渠道、涵 闸、管道、道路、电缆等设施的,用地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当在当地人民政 府组织下,会同有关部门妥善处理,不得擅自阻断或破坏;发生阻断或破 坏的,应加以修复或建设相应的工程设施。

第七条 征用土地的程度:

一、申请选址。用地单位持经批准的建设项目设计计划任务书或上级 主管机关的有关证明文件,向拟征地所在地的县、市土地管理机关申请,经县、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进行选址。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选址,还 应当取得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同意。

二、协商征地数量和补偿、安置方案。建设地址选定后,由所在地的 县、市土地管理机关组织用地单位、被征地单位以及有关单位,商定预计 征用的土地面积和补偿、安置方案,签订初步协议。

三、核定用地面积。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经批准后,用地单位持有关 批准文件和总平面布置图或建设用地图,向所在地的县、市土地管理机关 正式申报建设用地面积,按本条例规定的权限经县、市以上人民政府审批 核定后,在土地管理机关主持下,由用地单位与被征地单位签订协议。

四、划拨土地。征地申请经批准后,由所在地的县、市土地管理机关 根据计划建设进度一次或分期划拨土地,并督促被征地单位按时移交土地。

第八条 征用土地的审批权限:

征用耕地、园地一千亩以上,其他土地一万亩以上,由国务院批准; 征用直辖市郊区的土地,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征用50万人口以上城 市郊区的土地,由所在市人民政府审查,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征 用其他地区耕地、园地三亩以上,林地、草地十亩以上,其他土地二十亩 以上,由所在县、市人民政府审查,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上述 限额以下的,由县、市人民政府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适当放宽或 缩小县、市人民政府审批征地数额的权限。

一个建设项目所需土地,应当根据总体设计一次报批,不得化整为零。分期建设的工程应当分期征地,不得早征迟用。铁路、公路干线所需土 地,可以分段报批和办理征地手续。

第九条 征用土地应当由用地单位支付补偿费。

各项补偿费的标准:

一、土地补偿费。征用耕地(包括菜地)的补偿标准,为该耕地年产 值的3至6倍,年产值按被征用前三年的平均年产量和国家规定的价格计 算。各类耕地的具体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此范围 内制定。征用园地、鱼塘、藕塘、苇塘、宅基地、林地、牧场、草原等的 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征用无收益的土地,不 予补偿。

二、青苗补偿费和被征用土地上的房屋、水井、树木等附着物补偿费 的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但是在开始协商征地方案 后抢种的作物、树木和抢建的设施,一律不予补偿。

征用城市郊区的菜地,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缴纳新菜地开发建 设基金,具体办法另订。

第十条 为了妥善安排被征地单位的生产和群众生活,用地单位除付 给补偿费外,还应当付给安置补助费。

安置补助费的标准:

一、征用耕地(包括菜地)的,每一个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每亩年产值的2至3倍,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被征地单位征 地前农业人口(按农业户口计算,不包括开始协商征地方案后迁入的户口)和耕地面积的比例及征地数量计算。年产值按被征用前三年的平均年产 量和国家规定的价格计算。但是,每亩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 其年产值的10倍。

二、征用园地、鱼塘、藕塘、林地、牧场、草原等土地的,安置补助 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参照一般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标准制 定。

三、征用宅基地的,不付给安置补助费。

个别特殊情况,按照上述补偿和安置补助标准,尚不能保证维持群众 原有生产和生活水平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可以 适当增加安置补助费,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被征土 地年产值的20倍。

第十一条 用地单位支付的各项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除被征用土地 上的附着物中产权确属个人的其补偿费应当付给本人,集体种植的土地上 的青苗补偿费可以纳入当年集体收益分配外,都应当由被征地单位用于发 展生产和安排因土地被征用而出现的多余劳动力的就业和不能就业人员的 生活补助,不得移作他用。有关领导机关和其他单位不得以任何借口占用。

第十二条 因征地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县、市土地管理机关组织 被征地单位、用地单位和有关单位分别负责安置。

安置的主要途径有:

一、发展农业生产。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改善耕作条件;在可能和 合理的条件下,经县、市土地管理机关批准,适当开荒,扩大耕地面积; 也可以由用地单位结合工程施工帮助造地,但要按造地数量相应扣除安置 补助费。

二、发展社队工副业生产。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条件下,因地制宜,兴办对国计民生有利的工副业和服务性事业。

三、迁队或并队。土地已被征完或基本征完的生产队,在有条件的地 方,可以组织迁队;也可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与附近生产队合并。

按照上述途径确实安置不完的剩余劳动力,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 民政府批准,在劳动计划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可以安排到集体所有制单位 就业,并将相应的安置补助费转拨给吸收劳动力的单位;用地单位如有招 工指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同意,也可以选招其中符合条件 的当工人,并相应核减被征地单位的安置补助费。

生产队的土地已被征完,又不具备迁队、并队条件的,本队原有的农 业户口,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可转为非农业户口或 城镇户口。原有的集体所有的财产和所得的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由县、市以上人民政府与有关社队商定处理,用于组织生产和不能就业人员的生 活补助,不准私分。

第十三条 经批准安排被征地单位人员就业的,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 户口或城镇户口的,相应的粮食供应指标以及不能就业人员的生活安置工 作,分别由当地劳动、公安、粮食、民政部门负责办理。

第十四条 征用土地拆迁集体的和社员的房屋时,由生产队或房屋所 有者按照社队的统一安排进行重建。

第十五条 被征地单位用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兴建生产生活设施所需 建设物资,社队能够解决的,由社队自行解决;社队不能解决的,由当地 政府协助解决;地方无法解决的少数统配部管物资,经县、市土地管理机 关审查核实后,由用地单位随同建设项目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分配。物资 价款由被征地单位支付。

第十六条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移民安置办法,由国家水利 电力部门会同国家土地管理机关参照本条例另行制定。

第十七条 被征地单位不得在本条例规定的补偿、补助范围以外,提 出额外要求或附加条件。

第十八条 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建设材料堆场、运输通路和 其它临时设施的,应当尽量在征地范围内安排。确实需要另行增加临时用 地的,由建设单位向原批准工程项目用地的主管机关提出临时用地数量和 期限的申请,经批准后,同生产队签订临时用地协议,并按生产队土地前 三年平均年产值逐年给予补偿。在临时用地上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使用 期满,用地单位应当负责恢复土地的耕种条件,及时归还生产队,或按恢 复工作量向生产队支付费用。

架设地上线路、铺设地下管线、建设其他地下工程以及地质勘探等部 门进行野外工作需要临时使用土地的,按照上述原则办理。使用期限在一 年以内的,由所在县、市人民政府批准。

建设单位为选择建设地址而需要对土地进行勘测时,应当征得当地县、市人民政府同意;造成损失的,应当按照实际情况给予补偿。

第十九条 遇到抢险或紧急的军事需要等特殊情况急需用地时,属于 临时用地的可以先使用,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市人民政府;属于永久用 地的,经县、市以上人民政府同意,可以先使用,并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补办征地手续。

第二十条 已征用的土地上有青苗的,在不影响工程正常进行的情况 下,应当等待农民收获,不得铲毁;凡在当地一个耕种收获期内尚不需使 用的土地,建设单位应当与生产队签订协议,允许农民耕种。

第二十一条 已征用二年还不使用的土地,除经原批准征地的机关同 意延期使用的土地外,当地县、市人民政府有权收回,并报原批准机关备 案。原用地单位不得擅自处理,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收回的土地,可作如下处理:

(一)按本条例规定的审批权限,有偿拨给其他符合征地 条件的单位使用。其费用按原用地单位实际支付的各项补偿费、安置补助 费计算,交原用地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二)借给生产队耕种。生 产队在耕种期间,不准在土地上兴建任何建筑物和种植多年生作物。国家 建设需要使用时,生产队必须立即交还,不得再提出补偿、安置的要求; 有青苗的,用地单位应当酌情付给青苗补偿费。

铁路沿线以及因安全防护等特殊需要,符合国家规定的留用土地,不 得视为征而未用的土地。

第二十二条 被征用土地上的坟墓,由用地单位报请当地人民政府公 告坟主迁移,并支付迁坟费。无主坟墓,由用地单位代迁或深埋。

在征用的土地内发现文物古迹或无主财物,用地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当 负责保护,并报县、市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第二十三条 跨县的工程,征地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土地管理机关统一组织。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机关和用地单位的上级主管部 门,应当对已征用土地的使用情况和安置方案的落实情况及时进行监督检 查。

第二十五条 对违反本条例的,分别情况给予经济制裁、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一、采取非法手段骗取批准征用土地的,超越审批权限批准征用土地 的,征地协议无效;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 分,可以并处罚款。

二、侵占集体土地的,占用临时用地期满不归还的,责令退还土地,并赔偿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 行政处分,可以并处罚款。

三、买卖、租赁或变相买卖、租赁土地的,违法转让土地的,没收其 非法所得,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建造的建筑物予以没收或拆除;情节严重 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罚款,并可以给予行政处分。

四、对批准征用的土地,一方当事人坚持无理要求,拒不签订征地协 议的,由土地管理机关裁决。当事人任何一方不执行征地协议,致使对方 遭受经济损失的,责令赔偿;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处 以罚款。

五、挪用或占用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责令退赔;情节严重的,对 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可以并处罚款。侵占招工、转户 指标的,招工、转户无效;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 行政处分,可以并处罚款。

上列各项,行政处分由土地管理机关提出意见,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 府批准,责令所在单位或其上级主管机关决定和执行。经济制裁由土地管 理机关决定并限期执行;当事人不服的,可以在期满前向人民法院起诉; 期满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土地管理机关提请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程序 强制执行。

在征地过程中,煽动群众闹事,阻挠国家建设,贪污、盗窃国家和集 体财物,行贿、受贿,敲诈勒索,以及其它违法犯罪行为,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的,分别给以治安 管理处罚或经济制裁、行政处分。

第二十六条 对个人罚款数额,最低为人民币30元,最高不超过本 人6个月的收入。

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支付的经济赔偿,应从该单位 的企业基金、利润留成、经费包干结余等资金中支付,不得列入生产成本 或摊入基本建设投资。

第二十七条 在本条例公布以前,征用土地已按国家有关规定达成协 议的,仍按照原协议执行。

第二十八条 全民所有制单位同农村社队联合投资建设的项目,需要 使用农村社队集体所有土地的,视同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按照本条例的规 定办理。

第二十九条 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进行建设或同农村社队联合投资建 设的项目,需要使用农村社队集体所有土地的,比照本条例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条 农村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进行建设,需要使用生产队土地 的,也应当给予补偿并对农民进行妥善安置,具体办法和补偿、安置标准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参照本条例制定。

第三十一条 国家建设使用国有荒山、荒地、滩涂以及其它单位使用 的国有土地,按照本条例规定的程序和审批权限无偿划拨;收回社队长期 耕种的国有土地,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社队适当补助。使用河滩地,还必须 经水利、水产和交通部门批准。

第三十二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结合 当地具体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第三十三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58年1月6日国务院 公布的《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即行废止。

(新华社)*

(1982/05/22 人民日报)

第四篇: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

中国人大网 www.xiexiebang.com浏览字号:小 中 大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1982年5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原则批准 1982年5月14日国务院公布 1982年5月14日起施行)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保证国家建设必需的土地,并妥善安置被征地单位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国家进行经济、文化、国防建设以及兴办社会公共事业,需要征用集体所有的土地时,必须按照本条例办理。禁止任何单位直接向农村社队购地、租地或变相购地、租地。农村社队不得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任何企业、事业的经营。

第三条 节约土地是我国的国策。一切建设工程,都必须遵循经济合理的原则,提高土地利用率。凡有荒地可以利用的,不得占用耕地;凡有劣地可以利用的,不得占用良田,尤其不得占用菜地、园地、精养鱼塘等经济效益高的土地。

各地区特别是大城市近郊和人口密集地区,都应当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对各项建设用地严格加以控制。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并同改造旧城区结合起来,以减少新占土地。

第四条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凡符合本条例规定的,被征地社队的干部和群众应当服从国家需要,不得妨碍和阻挠。

第五条 征用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用地单位只有使用权。

第六条 各项工程使用土地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法规的要求,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水源枯竭、泥石流、盐碱化、洪涝灾害和环境污染。因此造成损失的,用地单位必须进行整治或支付整治费用,并对受害者给予相应的补偿。整治的要求和整治费、补偿费的标准,由用地单位、受害单位和有关单位在当地县、市土地管理机关主持下协商决定。达不成协议的,由县、市人民政府决定;县、市人民政府决定不了的,报上一级政府决定。不能恢复耕种的土地作为征地处理,按本条例规定的审批权限,由县、市以上人民政府安排使用。

被征用土地内有与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水源、渠道、涵闸、管道、道路、电缆等设施的,用地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当在当地人民政府组织下,会同有关部门妥善处理,不得擅自阻断或破坏;发生阻断或破坏的,应加以修复或建设相应的工程设施。

第七条 征用土地的程序:

一、申请选址。用地单位持经批准的建设项目设计计划任务书或上级主管机关的有关证明文件,向拟征地所在地的县、市土地管理机关申请,经县、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进行选址。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选址,还应当取得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同意。

二、协商征地数量和补偿、安置方案。建设地址选定后,由所在地的县、市土地管理机关组织用地单位、被征地单位以及有关单位,商定预计征用的土地面积和补偿、安置方案,签订初步协议。

三、核定用地面积。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经批准后,用地单位持有关批准文件和总平面布置图或建设用地图,向所在地的县、市土地管理机关正式申报建设用地面积,按本条例规定的权限经县、市以上人民政府审批核定后,在土地管理机关主持下,由用地单位与被征地单位签订协议。

四、划拨土地。征地申请经批准后,由所在地的县、市土地管理机关根据计划建设进度一次或分期划拨土地,并督促被征地单位按时移交土地。

第八条 征用土地的审批权限:

征用耕地、园地一千亩以上,其他土地一万亩以上,由国务院批准;征用直辖市郊区的土地,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征用五十万人口以上城市郊区的土地,由所在市人民政府审查,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征用其他地区耕地、园地三亩以上,林地、草地十亩以上,其他土地二十亩以上,由所在县、市人民政府审查,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上述限额以下的,由县、市人民政府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适当放宽或缩小县、市人民政府审批征地数额的权限。

一个建设项目所需土地,应当根据总体设计一次报批,不得化整为零。分期建设的工程应当分期征地,不得早征迟用。铁路、公路干线所需土地,可以分段报批和办理征地手续。

第九条 征用土地应当由用地单位支付补偿费。

各项补偿费的标准:

一、土地补偿费。征用耕地(包括菜地)的补偿标准,为该耕地年产值的三至六倍,年产值按被征用前三年的平均年产量和国家规定的价格计算。各类耕地的具体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此范围内制定。征用园地、鱼塘、藕塘、苇塘、宅基地、林地、牧场、草原等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征用无收益的土地,不予补偿。

二、青苗补偿费和被征用土地上的房屋、水井、树木等附着物补偿费的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但是在开始协商征地方案后抢种的作物、树木和抢建的设施,一律不予补偿。

征用城市郊区的菜地,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具体办法另订。

第十条 为了妥善安排被征地单位的生产和群众生活,用地单位除付给补偿费外,还应当付给安置补助费。

安置补助费的标准:

一、征用耕地(包括菜地)的,每一个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每亩年产值的二至三倍,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被征地单位征地前农业人口(按农业户口计算,不包括开始协商征地方案后迁入的户口)和耕地面积的比例及征地数量计算。年产值按被征用前三年的平均年产量和国家规定的价格计算。但是,每亩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其年产值的十倍。

二、征用园地、鱼塘、藕塘、林地、牧场、草原等土地的,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参照一般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标准制定。

三、征用宅基地的,不付给安置补助费。

个别特殊情况,按照上述补偿和安置补助标准,尚不能保证维持群众原有生产和生活水平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可以适当增加安置补助费,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被征土地年产值的二十倍。

第十一条 用地单位支付的各项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除被征用土地上的附着物中产权确属个人的其补偿费应当付给本人,集体种植的土地上的青苗补偿费可以纳入当年集体收益分配外,都应当由被征地单位用于发展生产和安排因土地被征用而出现的多余劳动力的就业和不能就业人员的生活补助,不得移作他用。有关领导机关和其他单位不得以任何借口占用。

第十二条 因征地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县、市土地管理机关组织被征地单位、用地单位和有关单位分别负责安置。安置的主要途径有:

一、发展农业生产。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改善耕作条件;在可能和合理的条件下,经县、市土地管理机关批准,适当开荒,扩大耕地面积;也可以由用地单位结合工程施工帮助造地,但要按造地数量相应扣除安置补助费。

二、发展社队工副业生产。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条件下,因地制宜,兴办对国计民生有利的工副业和服务性事业。

三、迁队或并队。土地已被征完或基本征完的生产队,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迁队;也可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与附近生产队合并。

按照上述途径确实安置不完的剩余劳动力,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劳动计划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可以安排到集体所有制单位就业,并将相应的安置补助费转拨给吸收劳动力的单位;用地单位如有招工指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同意,也可以选招其中符合条件的当工人,并相应核减被征地单位的安置补助费。

生产队的土地已被征完,又不具备迁队、并队条件的,本队原有的农业户口,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可转为非农业户口或城镇户口。原有的集体所有的财产和所得的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由县、市以上人民政府与有关社队商定处理,用于组织生产和不能就业人员的生活补助,不准私分。

第十三条 经批准安排被征地单位人员就业的,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或城镇户口的,相应的粮食供应指标以及不能就业人员的生活安置工作,分别由当地劳动、公安、粮食、民政部门负责办理。

第十四条 征用土地拆迁集体的和社员的房屋时,由生产队或房屋所有者按照社队的统一安排进行重建。

第十五条 被征地单位用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兴建生产生活设施所需建设物资,社队能够解决的,由社队自行解决;社队不能解决的,由当地政府协助解决;地方无法解决的少数统配部管物资,经县、市土地管理机关审查核实后,由用地单位随同建设项目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分配。物资价款由被征地单位支付。

第十六条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移民安置办法,由国家水利电力部门会同国家土地管理机关参照本条例另行制定。

第十七条 被征地单位不得在本条例规定的补偿、补助范围以外,提出额外要求或附加条件。

第十八条 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建设材料堆场、运输通路和其它临时设施的,应当尽量在征地范围内安排。确实需要另行增加临时用地的,由建设单位向原批准工程项目用地的主管机关提出临时用地数量和期限的申请,经批准后,同生产队签订临时用地协议,并按生产队土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逐年给予补偿。在临时用地上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使用期满,用地单位应当负责恢复土地的耕种条件,及时归还生产队,或按恢复工作量向生产队支付费用。

架设地上线路、铺设地下管线、建设其他地下工程以及地质勘探等部门进行野外工作需要临时使用土地的,按照上述原则办理。使用期限在一年以内的,由所在县、市人民政府批准。

建设单位为选择建设地址而需要对土地进行勘测时,应当征得当地县、市人民政府同意;造成损失的,应当按照实际情况给予补偿。第十九条 遇到抢险或紧急的军事需要等特殊情况急需用地时,属于临时用地的可以先使用,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市人民政府;属于永久用地的,经县、市以上人民政府同意,可以先使用,并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补办征地手续。

第二十条 已征用的土地上有青苗的,在不影响工程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应当等待农民收获,不得铲毁;凡在当地一个耕种收获期内尚不需使用的土地,建设单位应当与生产队签订协议,允许农民耕种。

第二十一条 已征用二年还不使用的土地,除经原批准征地的机关同意延期使用的土地外,当地县、市人民政府有权收回,并报原批准机关备案。原用地单位不得擅自处理,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收回的土地,可作如下处理:

(一)按本条例规定的审批权限,有偿拨给其他符合征地条件的单位使用。其费用按原用地单位实际支付的各项补偿费、安置补助费计算,交原用地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二)借给生产队耕种。生产队在耕种期间,不准在土地上兴建任何建筑物和种植多年生作物。国家建设需要使用时,生产队必须立即交还,不得再提出补偿、安置的要求;有青苗的,用地单位应当酌情付给青苗补偿费。

铁路沿线以及因安全防护等特殊需要,符合国家规定的留用土地,不得视为征而未用的土地。

第二十二条 被征用土地上的坟墓,由用地单位报请当地人民政府公告坟主迁移,并支付迁坟费。无主坟墓,由用地单位代迁或深埋。

在征用的土地内发现文物古迹或无主财物,用地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当负责保护,并报县、市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第二十三条 跨县的工程,征地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土地管理机关统一组织。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机关和用地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当对已征用土地的使用情况和安置方案的落实情况及时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 对违反本条例的,分别情况给予经济制裁、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一、采取非法手段骗取批准征用土地的,超越审批权限批准征用土地的,征地协议无效;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可以并处罚款。

二、侵占集体土地的,占用临时用地期满不归还的,责令退还土地,并赔偿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可以并处罚款。

三、买卖、租赁或变相买卖、租赁土地的,违法转让土地的,没收其非法所得,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建造的建筑物予以没收或拆除;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罚款,并可以给予行政处分。

四、对批准征用的土地,一方当事人坚持无理要求,拒不签订征地协议的,由土地管理机关裁决。当事人任何一方不执行征地协议,致使对方遭受经济损失的,责令赔偿;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罚款。

五、挪用或占用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责令退赔;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可以并处罚款。侵占招工、转户指标的,招工、转户无效;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可以并处罚款。

上列各项,行政处分由土地管理机关提出意见,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责令所在单位或其上级主管机关决定和执行。经济制裁由土地管理机关决定并限期执行;当事人不服的,可以在期满前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土地管理机关提请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程序强制执行。

在征地过程中,煽动群众闹事,阻挠国家建设,贪污、盗窃国家和集体财物,行贿、受贿,敲诈勒索,以及其它违法犯罪行为,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的,分别给以治安管理处罚或经济制裁、行政处分。

第二十六条 对个人罚款数额,最低为人民币三十元,最高不超过本人六个月的收入。

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支付的经济赔偿,应从该单位的企业基金、利润留成、经费包干结余等资金中支付,不得列入生产成本或摊入基本建设投资。

第二十七条 在本条例公布以前,征用土地已按国家有关规定达成协议的,仍按照原协议执行。

第二十八条 全民所有制单位同农村社队联合投资建设的项目,需要使用农村社队集体所有土地的,视同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九条 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进行建设或同农村社队联合投资建设的项目,需要使用农村社队集体所有土地的,比照本条例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条 农村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进行建设,需要使用生产队土地的,也应当给予补偿并对农民进行妥善安置,具体办法和补偿、安置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参照本条例制定。

第三十一条 国家建设使用国有荒山、荒地、滩涂以及其它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按照本条例规定的程序和审批权限无偿划拨;收回社队长期耕种的国有土地,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社队适当补助。使用河滩地,还必须经水利、水产和交通部门批准。

第三十二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第三十三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58年1月6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即行废止。

国务院

第五篇:创新型国家建设

创新型国家建设

作者:自动化84班 第三组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它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急迫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我国也正在以积极的姿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向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迈进。

关键词:创新自主发展建设

Abstract: Innovation sustains the progress of a nation, for the prosperity of a country is an inexhaustible motive force, isalso a source of the eternal vitality of political parties.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the building of an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is the core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key i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It is not only increase ou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but also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well-off society's significant measures to solv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faces prominent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of the urgent requirement.The building of an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technology, talent is the key to education is the core, is the foundation.China is in a positive attitude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support the efforts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an innovative country.Key words: innovation initiative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一)概述及意义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因此,我们必须围绕核心,合理高效地建设创新型国家。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做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而中央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这一决策有着三个重要意义。

第一个重要意义,是实现新阶段发展目标的需要。本世纪前半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十七大报告同样明确要

求,“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实际上是分阶段落实邓小平所提“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最后一步即第三步发展战略。邓小平提的第三步发展战略,是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先后解决温饱、小康问题,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并使经济在本世纪初继续保持年均9%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牺牲资源、环境、劳动这个增长方式。我们当时已经说明,实现新阶段的发展目标,不能再继续依靠牺牲资源、环境、劳动这三个要素,因为这种增长方式违背科学发展观,它是经济起飞初始阶段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粗放的增长方式,依靠这种增长方式难以保持国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十七大报告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一节中,专门有一个问题是谈“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书记在这个问题里边明确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大家看十七大报告的这个要求,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国策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而我们以前牺牲资源、环境、劳动的增长方式,是与这个基本国策相违背的,因此不能再延续那个传统的增长方式。温家宝总理在前年的科技大会上讲,实现新阶段发展目标,“最根本是依靠两大动力,一要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二要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力支撑。”胡总书记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新阶段发展目标,一是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二要靠“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总起来说就是一句话,要实现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必须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经济的科技含量。经济发展就像一场马拉松赛跑,运动员开始跑前一段路的时候,可以依靠肌体力量支撑前进,但是越往后跑就越没有劲头,就来不起气了;而要一直跑下去,必须在体内植入一种永动机制,对一个国家来说,这种永动机制就是创新。这个创新不是少量创新,而是大量的创新,所以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第二个重要意义,是加快我国科技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技术主要依靠引进,是奉行一种“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而实践证明,核心技术不可能引进,是靠市场买不来的。在我们牺牲资源、环境、劳动来促成经济增长的这三十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创新科技一直在迅猛发展,它是发源于20世纪中期美国的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延续,以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发明、使用为主要标志。这次产业革命有的国家抓住了机会,有的国家失去了机会,由此形成信息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在信息科技发展得最为迅猛的时候,在它成为部分发达国家支柱产业的时候,我们却在兴高采烈地牺牲资源、环境、劳动搞积累。我们只是按住了信息革命的一点尾巴,一直在引进信息技术,可是至今依然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没有抢占到信息技术革命的制高点,没有成为这次革命浪潮的弄潮儿,因此在诸多技术领域受制于人。在21世纪一个国家经济的兴衰,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专家预测,信息技术革命的高峰可延续到2020年前后,因此我们必须抢抓这个战略机遇期,极大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否则失去这个战略机遇期,可能又要耽误几代人。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也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第三个重要意义,是为了应对世界科技革命挑战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现在世界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国际经济、政治、军事甚至文化、体育的竞争,都越来越集中表现为科技的竞争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十七大报告就指出:“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我国现在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要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加快科技发展和创新,必须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说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这个压力不仅是贫穷落后就要受剥削、受欺负,最大的压力是“落后就要挨打”。例如日本,它是个多种资源匮乏的国家,它不从海外获取资源就无法生存发展,如果有一天日本的经济、军事力量大大强过中国,中国就还要挨打。所以我们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要让国内生产总值翻几番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讲是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统一的需要。

(二)目标与现状

2006年初,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具体到科技若干重要方面,实现以下目标: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使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得到遏制,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国防科技基本满足现代武器装备自主研制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在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报告三次提到建设创新型国家问题。在开篇论述“过去五年的工作”这一节中,胡总书记强调过去五年工作的重要成绩之一,就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较大提高。”在报告第四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总书记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在2020年以前,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总书记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十七大报告说明,党中央对建设创新型国家高度重视。

(1)世界其他部分国家现状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家;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一些拉美

国家;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

(2)我国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一批重大的自主创新成果:“两弹一星”横空出世,神舟飞船遨游苍穹,超级杂交稻成功培育,中文激光照排技术发明推广等。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有众多的科技人才和研发技术人员,并有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的研发能力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可以说,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们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有信心有能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根据特定的国情和需求,我国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三)措施和展望

为了走出一条由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的道路,全国各界都在努力奋斗,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步骤和方法。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具体措施为:

一、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这一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必须贯穿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二、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紧紧抓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三、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科技结构布局,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四、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完善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五、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增强全民族的自强自尊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通过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

另外,党和国家十分关注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具体步骤的实施。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而关键技术是无法通过引进得来的。这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独立自主地去完成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集成创新(把各种已有的相关技术有机融合起来的创新活动)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进行的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必须贯穿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同时,国家准备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努力营造生动、活跃、民主的创新氛围。要引导人们破除那种只防出错、不求出新,只求保险、不担风险的思维定式,克服那种唯书唯上、崇洋崇古、照搬照套的行为惯性。要鼓励冒尖、宽容失败,提倡竞争、倡导合作,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冲破陈规。同时在全社会提高知识产权意识让保护知识产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全面的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一项艰苦而漫长的过程,但有着优良传统的中华民族一定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付出不懈的努力。人因创新而进步,国因创新而发达!创新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我们祖先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与发明,曾经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站在今天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坚持把创新之火紧握在手中,照亮亿万人民的创新梦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才能续写中华民族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黄桂宁.创新型国家的作用.《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08 ,(5)

[2]段玉恩,刘启营.建设创新型国家浅析.《经济研究导刊》, 2008,(9)

[3]万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求是》, 2007,(6)

[4]杨万东.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论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7,(11)

[5]丁向阳.人才竞争战略.蓝天出版社, 2005,(10)

附:自动化84班第三组成员名单:

组长:3228423 段彬

组员:3228408任正帅 3228412宋健驰 3228414李祥智 3228415

李智全 3228416杨潭锡 3228419陈玲珑 3228422柯俊飞

下载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管理模式落后

    管理模式落后,管理观念陈旧 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

    技术装备落后

    、技术装备落后,新产品开发不足。据统计,中国纺织品三大行业(纺织业、服装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产值占比约分别为61%、28%、11%。除化学纤维生产技术和服装骨干企业的缝纫设备接......

    关于落后发言范文大全

    落后是指在行进中落在同行者的后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落后发言,供大家参考学习。落后发言14月份,城关镇非访量有所反弹,信访工作在全市排名落后,拖了全市后腿,有负领导的重......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1982年)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的决议 (1982年5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国家建设征地补偿协议书

    国家建设征地补偿协议书甲方:**县**镇人民政府 乙方:***县**镇村村民组 为了加快**县的发展,因开发区建设的需要,经批准需征收乙方土地进行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

    中特法治国家建设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回顾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特别是“文革”10年的沉痛教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法治是先进的,科学的,是靠得住的;人治是封建的,落后的,是靠不住的。依......

    20110315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精选5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新华网北京3月15日电 2011年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告形成,树立起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中的又一座丰碑,也标志着我国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

    落后就要挨打 论文

    落后就要挨打 摘要 “落后就要挨打”的理论应该处于强者之口,是强者对弱者的欺凌。落后就要挨打,落后是挨打的前提,先进也有可能挨打,落后是相对的。越穷越打,越打越穷,:挨打不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