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0315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新华网北京3月15日电
2011年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告形成,树立起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中的又一座丰碑,也标志着我国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丰硕成果振奋人心,宏伟目标催人奋进。两会召开期间,代表委员表示,站在新的起点上,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全面法制保障和强大制度动力。
完善法律体系不停步
230多件法律、690多件行政法规、8600多件地方性法规„„这是一个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法律体系。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的重大历史成果。”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李飞说。
江西省委常委、副省长陈达恒已连任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亲身经历了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感受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进步。他说:“法律体系形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代表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让我们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充满信心。”
成就鼓舞人心,前进永不止步。
代表委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不是立法任务的完成,更不是终结。站在立法工作的新起点上,抓紧修改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法律,及时制定对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的法律,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沈春耀表示,今后一个时期,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法律的修改完善上来、放到法律配套法规的制定上来,同时还要制定一些新的法律。
修改教育法、修改预算法、修改民事诉讼法„„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提出的议案中,有81%涉及到对法律的修改。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鹰代表表示,法律体系的形成只是完成了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今后的工作会更艰巨,难度会更大。“对立法机关来说,法律体系的形成只是表明立法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更加深入,工作要求会越来越高。”
保证党的领导核心不削弱
我国宪法载明,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以国家根本法这种最高法律形式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代表委员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探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艰辛努力和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法治国家建设的推进,都离不开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基本国策,载入宪法,人民群众管理国家的政治权利有了法律保障。福建省省长黄小晶代表说:“前进路上需要凝聚而不能耗散。确保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政治保障。”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代表委员表示,确保实现人民当家作主,需要有坚强的政治领导,需要有“领路人”和“主心骨”。
“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作为民盟盟员,我坚决拥护这个制度,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我们需要稳定的发展,需要有核心力量来保障百姓安居乐业。”宁夏银川唐徕中学教师吕新萍代表说。
党心连着民心,党的主张源于人民的意愿。代表委员认为,无论是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还是个别立法的建议,党的主张都凝结着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
吉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金锁代表说:“法律体系的形成,高度体现人民性,开辟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新纪元。”
每一部法律的出台都肩负着反映民意的重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利明代表说:“物权法历时13年经过8次审议,特别是通过媒体、网络等形式向全民征求意见,就充分体现出这一点。”
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不动摇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要的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代表委员指出,要在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过程中,用法律体系稳固国家发展的政治方向,在涉及国家根本制度等重大原则问题上不动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综合国力大幅增强,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陈达恒代表说,“我们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无论何时、何种情况都要坚持走下去,而且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既定方略进一步法制化、制度化,确保国家一直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思想指导行为,方略引领作为。代表委员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以贯之地坚持、遵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各项基本制度。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够最广泛地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今年60多岁的四川资阳市迎接镇分水村村支书杨翠芳代表说:“我们老百姓如今过上了这么幸福的生活,我们国家的发展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应该珍惜,而绝不能动摇我们的指导思想。”
国体、政体、制度、方略„„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最终会走向哪里。代表委员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史无前例的艰巨探索。必须从政治高度认识国家发展的根本方向性问题,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陈斯喜说:“我国的法律集中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国家学说和经济、法律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比如,在国家权力归属上,我们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反对君权神授;在国家政权形式上,我们实行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和运作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是‘三权分立’的议会制或总统制;在经济方面,我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基本制度,要由这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国情决定,由这个国家的人民作出选择。代表委员指出,必须始终坚持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作为立法基础,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方针,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制度最怕‘水土不服’。”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代表说,“一些国家不顾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盲目照抄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最终导致社会动荡,社会发展严重倒退,人民生活深受影响,这种教训十分深刻。”
香港镒源资本有限公司董事长温嘉旋代表说:“我国现行制度具有合理性、匹配性、优越性,如果不坚持,国家建设就无法顺利推进,改革开放成果也将丢失。”
法律确立规则,法律规范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科学体系。“从制度上、法律上保障国家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有利于构建科学发展、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可以为中国前进的巨轮导航添力。”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振鹏代表说。
贯彻实施法律不打折
有法可依,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前提;有法必依,则是依法治国的灵魂。
安徽省检察院检察长崔伟代表直言,尽管“有法可依”迈出了一大步,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依然存在。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许前飞代表指出:“法律制定出来后不是要摆在那儿,不实施就等于不存在。”
一些代表委员强调,没有监督,法律难以有效实施。国家权力机关要依法行使监督权,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确保宪法和法律得到正确实施。
沈春耀代表表示,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许前飞代表指出,各级政府、各个执法部门,首先要建立严格依法办事的理念。整个社会着力于构建一种遵守法律、崇尚法律的氛围。
法律的权威源自公正。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是维护法律尊严的重要手段,是保证法律实施效果的重要环节。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曹康泰委员指出,一方面国家行政机关要严格按法律权限和程序办事,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另一方面,国家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敬大力代表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健全完善,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高度推动国家 “法治”建设,仍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
第二篇:中特法治国家建设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回顾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特别是“文革”10年的沉痛教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法治是先进的,科学的,是靠得住的;人治是封建的,落后的,是靠不住的。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所说的法治,不应是“治民”,而应是“民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
那么,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呢?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法治建设上的体现。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系统地反映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方向的核心观念、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依法治国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要求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严格执法,模范遵守法律,自觉接受监督,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执法为民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公平正义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是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首要目标。要求政法干警必须秉公执法、维护公益、摒弃邪恶、弘扬正气、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坚持合法合理原则、平等对待原则、及时高效原则、程序公正原则,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服务大局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求各级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紧紧围
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致力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党的领导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要自觉地把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严格执法统一起来,把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与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统一起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其次,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管理国家与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都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法治国家的建设步伐。
一是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加强立法工作,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近年来,政府立法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改革和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立法工作面临着十分繁重的任务。要进一步增强政府立法工作的计划性和针对性,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产品质量和安全、规范政府自身行为方面的立法;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的立法;特别要注意加强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立法。加强立法工作重在提高立法质量。要创新政府立法工作的方法和机制,扩大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在法律法规起草、修改过程中,要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法规、规章。同时,建设法治国家必须强化程序正义的意识,及法律的制定要按照正规的程序。
二是推进依法行政,努力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政府的组织、政府的权力、政府的运行、政府的行为和活动,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都要受到宪法和法律的规范和约束。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性文件,必须与宪法和法律保持统一和协调。认真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帮助困难群众实现诉讼权利,使人人都能享受到平等法律保护。同时要
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保持清正廉洁,促进行政执法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是加强执法监督,确保行政权力正确行使。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必然要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服务,确保权力正确行使,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要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综合运用各种监督形式,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例如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等。要大力推进执法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加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力度。改善和加强新闻舆论对行政执法的有效监督。要把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作为重点,确保监督到位、有力、有效。同时,人民群众也是实行监督的重要力量。公民要树立现代公民意识,加强对执法的监督,为法治国家的建设奉献力量。四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积极探索法制宣传教育的新途径、新形式,善于运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传媒,精心组织各种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增强法制教育的科学性、准确性,防止片面性。突出抓好宪法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权威,使宪法在全社会得到遵守。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规范、引导和保障功能,主要是通过权利义务机制实现的。在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必须强化权利义务观念的培养,既要增强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也要增强法治意识和义务意识。只有让每个公民都树立了正确的法制观念,自觉在法制框架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才能够真正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真正落到实处,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最后,建设法治国家,我们还需要加强地方法制建设和发扬民主政治建设。地方法制建设相对来说要更具有灵活性,他对于地方法制建设适应性更强,所以加强了地方法制建设对于法治国家建设有重要作用。同时,发扬民主政治建设也有利我国法zhi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我们将在建设法治国家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吸收和借鉴一些法治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法治道路。
第三篇:法治建设的新起点
法治建设的新起点
2011年03月11日 08:43:48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3月10日上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吴邦国委员长郑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这标志着党的十五大确定的立法工作目标已如期完成,标志着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中进入了新的阶段,站在了新的起点。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只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就形成了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效率令人骄傲,其成就令人自豪。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需要保持对立法工作规律的清醒认识。社会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实践经验的升华。社会实践永无止境,立法工作也需不断推进。法律体系的形成,固然意味着现有的法律已覆盖了社会关系的主要方面,但它没有也不可能对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做出周密的安排,而需要根据新的实践不断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静止”、“封闭”、“固定”不是法律体系的属性,“动态”、“开放”、“发展”才是法律体系的常态。也就是说,法律体系的形成不等于立法任务的完成,更不等于立法工作的终结。无论是制定新的法律,还是修改补充现有的法律、制定相关的配套法规,立法工作的任务依然艰巨而繁重,面对的将是更高的期待、更高的要求,我们来不得半点松懈。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更需牢记对建设法治国家的执着追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目标。实行依法治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四个环节组成,缺一不可。“徒法不足以自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党的主张与人民意愿的有机统一,来之不易。但现实中存在的置法律于不顾或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种种现象,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只是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铸造了坚固基石,距离实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前,法治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无法可依”的话,那么在此之后,法律的实施就成为法治建设的主要矛盾。从全面加强法治建设的角度看,无论是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推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还是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更漫长,任务更复杂。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必须坚定不移、勇往直前,努力攻克法治国家建设的道道难关,使“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早日由目标变为现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伟大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以此为新的起点,迎接新挑战,追求新跨越,是我们的目标,更是我们的行动!(杜飞进)
第四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试卷87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试卷87分
1、十八大提出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正确
2、第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错误 3、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
错误
4、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路,依法治国贯穿其中,无论是改革还是反腐,都强调要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
正确
5、“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的“升级版”。
正确
6、十六大明确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错误 7、2011年3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吴邦国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于2010年底如期形成。
正确 8、2013年,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组织部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
正确
9、领导干部行使权力时,必须遵守合法性要求。
正确
10、对法律心存敬畏,在处理人与事时才能心存善念。
正确
11、()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十五大
12、()是世界各国通过实践总结的治国原理,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法治
13、()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认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只能靠法治而不能靠人治。
邓小平
14、()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十六大 15、2012年十八大提出了()。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1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总目标
17、()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法治
18、法治思维的前提和基础是()。
德治 以民为本 法治
法律
19、(),是我们党培养干部的目标。
德才兼备
20、(),即要求领导干部旗帜鲜明地站在党和人民群众一边。
政治立场
21、法治思维的逻辑推理至少包含()。
四个维度
22、“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句话出自()。
习近平
23、政治权力的()问题,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权属 规范性 合理性
合法性
24、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非正常上访行为,则依法予以()。
打击
25、依法治国是()法治的路径,它与法治是根本一致的,它是通向法治的必由之路。
实施 开展 实现
预设
26、依法治国应当与()相结合。
依宪治国 依法行政
以德治国
以法治权
27、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素中,作为依法办事中心环节的是()。
有法可依
28、解决非正常上访问题,需要坚持()最终原则,捍卫司法权威。
司法
29、()认为法治就是对法律的普遍服从,同时法律本身应该是良法。
亚里士多德
30、现阶段,稳定社会秩序,除了要不断加快发展经济之外,重中之重就是要强调()。平等 公平法治 福利
31、近代文明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层面。
器物层面 制度层面
文化层面
3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意义主要包括()。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需要
33、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作用。
引领 规范
34、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3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包括()。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36、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包括()。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37、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38、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推动形成()的法治环境。
办事依法 遇事找法
解决问题用法
化解矛盾靠法
39、法治思维是指运用()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形成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
法律规范 法律原则
法律精神
40、中共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总书记讲话提出:“纪检监察部门要为人民()”。
服好务 执好纪 问好责
把好关
第五篇:在新起点上推进江苏沿海开发—2009’江苏沿海开发高层论坛发言摘要
在新起点上推进江苏沿海开发
——2009’江苏沿海开发高层论坛发言摘要
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开发正式升格为国家战略。江苏沿海地区地处我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会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独特,土地后备
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在新形势下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强我国与中亚、欧洲和东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进一步明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战略定位和政策措施,增强加快沿海地区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抓住新的历史性机遇,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开发,实现江苏沿海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盐城师范学院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于6月27日在南京举办了“2009’江苏沿海开发高层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全面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九位专家、学者就江苏沿海开发中的港口群建设、产业发展、滩涂资源开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重点和难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现摘要发表。
江苏港口群的定位与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
陈吉余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开发规划,针对江苏沿海的独特区位,明显优势,提出需要充分发挥,重点突出,以八项措施,促进江苏沿海发展。这是江苏的福音,沿海三市必将强势奋起,迎接这个新一轮发展的机遇。
加快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市与农村、陆地与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创新发展方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走协调发展的道路,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三是要严格环保准入门槛,加强环境监督。四是要加强理论研究,坚持科学规划。
港口建设和滩涂资源合理开发是江苏沿海开发的重点。有航则有港,港建则城兴,沿海产业带、城镇群相继建成,这里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在港口建设方面,对应三个中心城市——连云港、盐城、南通因势定位,错位发展,目标明确,要求具体。而且要加快建设,成为经济增长极的支撑。连云港的港口群任务要求非常明确,是陇海、兰新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龙头,是新亚欧大陆东方桥头堡,需加快建设,它是一个国际性远洋综合枢纽港和集装箱的干线港。按照这样的定位,连云港应是一个媲美亚欧陆桥西桥头堡鹿特丹的世界级大港,设施应是先进的,服务应是优质的。
江苏沿海港口群的分工与定位:一是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港口群,涵盖灌河港口组和中山港。这样的涵盖,打破行政界限,有利于龙头港口根据物种、专业和特需确定各港区的功能,也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特别像灌河口这样有70km长的优良水道,岸线资源丰富,跨区涵盖有利于整体规划,全面发展;二是大丰港口群是侧重服务本地区的专业性港口,涵盖射阳港口组,针对苏中地区,资源丰富,货物生成量潜力大,面临的西洋,港阔水深,接通外海,是一条优良的水道,港口发展有潜力,特别与东北亚的韩、日已有航线接通,港口发展有优势,地区发展有潜力;三是南通港群为多功能、综合性的近洋枢纽港,涵盖吕四港和洋口港。洋口港以人工岛建在辐射沙洲群上,尽管环境条件复杂,但成为岸外建港的先例,也为辐射沙洲群的开发先行。以圈围争取辐射状沙洲的途径,将对南通建港开拓途径,腰沙的圈围,不仅为小庙洪进一步建港增加了可行性,也为摆脱沙洲通道强潮地段,而于沙洲外缘如冷家沙建港增加了可能,所以南通港龙头的建港潜能是宽阔的。
江苏海岸在规划中提出这样宏伟的港口群建设,作为江苏沿海地区开发的重要内容,是很不容易的,这是七十年江苏沿海建港道路艰难探索的结果,近半个世纪海岸研究和港口建设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从而使连云港30万吨航道能够兴建,优良西洋水道能够开发,吕四港的建设有所发展,打破了淤泥质海岸不能建大港的禁区。历史在前进,江苏沿海地区开发将使这一海岸展现出辉煌灿烂的新景象。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赵其国
江苏沿海滩涂总面积1031万亩,约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根据江苏沿海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以及从国家战略需要出发,滩涂开发利用方向以农、林、牧、水产用地为主(占地面积约为65%),生态用地为辅(占地面积约为25%)、重点地区集中开发港口工业(占地面积约为10%)。农业利用是滩涂资源开发的重点,而滩涂土壤资源的退盐和改良是农业开发利用的基础。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充裕、无霜期长的气候优势;滩涂面积居全国之首,滩涂其他资源种类众多等资源优势;地处我国沿海经济带的中部,位于沿江经济带和沿陇海经济带的节点上的区位优势。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对于资源利用、农业增效、经济社会、粮食安全、耕地战略、生活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的现状是:滩涂资源利用的实际需求大,规模较小,缺乏科学规划的指导;滩涂开发投入不足,投、融资机制不活;科研投入不足,海洋环境监测体系有待加强;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自身积累不足;要素市场发育不足,理念有待更新;沿海滩涂生态环境保护有待加强;滩涂开发有土壤环境压力及潜在风险。
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总体布局是新辟垦区21个,总面积270万亩(1800km2),其中连云港市4个垦区10万亩(67km2)、盐城市9个垦区131.5万亩(877km2)和南通市8个垦区128.5万亩(856km2)。
滩涂资源农业开发利用中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包括:沿海滩涂农业资源调查评估与利用规划;新型良种选育与快速扩繁;沿海滩涂农业安全生产的土壤生态修复;高品质滩涂农业植物高产栽培;滩涂农业土壤质量保持与定向培育;重视滩涂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在组织协调实施方面:统一领导,协调联动。为切实保障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利用的顺利实施,建议成立领导小组进行统筹协调与规划实施相关的重要活动,督促检查实施过程,适时提出具体建议和措施,做好日常的组织和协调工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尽快制定实施方案,按照近期具体、中期原则、长期宏观的要求进行总体布局,在计划中对制度建设任务和完成时限做出明确规定;同时,抓好任务分解,每一目标任务都要落实到职能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强化责任,严格考核。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各责任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抓好落实。要把这作为评价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考核目标。
在政策、资金方面:出台沿海滩涂承包经营的优惠政策;一些支农、扶农资金、物资应向滩涂农业倾斜,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新品种引进、基地建设、出口创汇等环节进行重点支持;制定一些税收减缓免政策,如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落实免征或先征后返的政策;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优先优惠支持滩涂开发,重点加强培植从事沿海滩涂农业的龙头企业;鼓励高学历、高科技人才投身沿海滩涂开发利用。
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江苏沿海港口群
全国人大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严以新
港口是沿海开发的龙头。从东京湾、欧洲海港组织(ES-PO)、纽约—新泽西港口群、新奥尔良港的实践证明,港口群是当代港口发展的大趋势,主要表现为从港口均匀分布,到港口扩张,出现支线,到港口网络化,到港口集中化,到港口逆集中化的过程。在港口群演化中存在的空间经济特征有:港口群经济带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经济系统;港口群经济带是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社会经济有机体(港口群起步期、增长期、成熟扩张期和稳定趋势);港口群经济带演化规律的可知性、宏观调控的可能性。
世界港口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代港口:约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资源与劳动,主要以二战后恢复经济为目标,以货物装卸、储存、航运服务为主要发展范围;第二代港口:约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的工业化时期,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资源与资本,主要面向工业,以发展临港工业及相关产业为主要发展范围;第三代港口:约在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的工业化后期,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技术与信息,主要面向商业,以商贸中转及相关产业为主要发展范围;第四代港口:进入21世纪后的后工业化时期,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才与环境,面向海洋,以建立以港口为中心的海洋经济综合流通网带为目标。根据对江苏沿海港口的综合分析,其港口发展位于第二和第三阶段之间,是临港工业阶段。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江苏沿海开发的机遇,连云港是经济“严冬”里的一把火,其战略地位凸显。江苏沿海开发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将使更多企业、客户和船公司关注连云港。一方面港口将进一步加大腹地市场的开发力度,加强内贸货源的开发,通过推进内地“无水港”建设,延伸港口功能,实现与苏北、中西部以及陆桥沿线市场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将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各大船公司的合作,增加航班航线密度,提升港口综合服务功能。依托区位优势和陆桥优势,加快陆桥经济的发展,海陆并举,做大“海铁联运”规模,通过新亚欧大陆桥全面对接中亚、东北亚和欧洲市场。
但同时,江苏沿海港口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港口集约化、结构化程度不高;功能配置单一,岸线浪费较严重;管理体制滞后,投资环境亟待改善;港口经济的腹地拓展能力不强。
江苏港口岸线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面要努力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充分挖掘港口自身潜力,提高已建成港口岸线资源的使用效率;二是科学规划港口布局,促进港口岸线代际协调利用;三是加快完善岸线监管制度,保障已经开发港口岸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四是运用先进理念和技术,确保港口岸线资源走绿色生态开发。
江苏沿海港口群的建设对策是:抓住国家开发的机遇,坚持科学发展道路;以大丰港为龙头,协调整合发展;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搞好港口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利用资本手段实现战略联盟;加速私有资本介入港口业的发展;学习借鉴国际港运营商经验。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曲福田
江苏沿海开发具有五大优势:一是区位条件优越;二是资源条件丰富;三是人力资源丰富;四是产业基础扎实;五是具备了沿海开发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
正是因为江苏沿海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以及面临新的机遇,江苏沿海开发才上升为国家级发展战略。其战略意义:一是有利于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与优化,以及整体实力的提升;二是有利于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的生产力布局;三是有利于促进中西部的发展;四是有利于对外开发,扩大对外合作。对于江苏省来说,又有利于苏南、苏中、苏北的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苏北振兴,苏中、苏南的产业升级,沿海地区必将是江苏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突出加快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建设和促进海域滩涂资源合理开发两个重点;着力优化空间布局,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加强区域合作;立足沿海,依托长三角,服务中西部,面向东北亚,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工业基地、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和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
总体发展目标是: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万元,城市化率达到55%;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城市化率达到60%以上。
江苏沿海开发的政策建议:一是确立新的空间定位。江苏沿海的定位应跳出苏北,全面融入长三角,加强与长三角在港口、快速通道、产业等方面的联系。同时注重与环渤海地区的互补关系。二是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江苏沿海开发应该是高起点规划,走集约化和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注重生态保护;三是树立分工与协作的发展理念。江苏沿海三市各有特色和优势,必须形成地区分工与合作的发展模式,否则会错失发展的机遇,延缓发展的速度,形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无序的竞争;四是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区域层面的统一布局与建设,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产业的布局和滩涂资源开发;探索开发与管理分开,建立区域性的开发平台,如投融资平台,滩涂资源开发平台,沿海产业基金与政策平台等;创新机制。如在投融资层面上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重大产业与基础设施布局的补偿机制,滩涂资源开发的机制与政策问题。
江苏沿海滩涂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
杨桂山
江苏沿海海滩涂湿地总面积约占全国海岸湿地面积的1/4强。是中国、乃至全球中纬度地区连片面积最大、生态类型最为齐全和冲淤演变最复杂的典型滩涂湿地生态系统。
江苏沿海现存滩涂湿地主要是1760年黄河夺淮入海,带来大量泥沙逐步发育起来的。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滨海湿地由自然为主的过程转变为人类活动影响为主的过程,大规模的围垦导致湿地面积快速减少。
滩涂湿地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如:消浪促淤、保滩护岸、稳定岸线、净化水质、改善水环境等。在支撑区域人口、经济发展,维系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由于人类的围垦及农业开发、鱼虾贝类过度捕捞、水产养殖、工业发展和海堤修筑,导致了沿海滩涂湿地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具体表现在:大规模围垦导致湿地面积快速减少。数据标明,江苏沿海地区累计丧失的沿海湿地相当于沿海湿地总面积的一半。导致面积减小,板块破碎。其他方面有:港口和道路建设对珍禽等保护物种的扰动增加;污染物排放不断增加,环境污染加重;大规模开发导致景观破碎、生境减少甚至丧失;外来物种入侵,影响生物多样性;海平面上升加剧海岸侵蚀和淤涨减缓,导致湿地丧失。这众多问题的核心即湿地的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
江苏省沿海滩涂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主要包括:
一是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与保护分区,实施严格的空间开发管制。重视滩涂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科学划定生态-经济功能区,实行有效的空间管制,对具有较高生态与环境功能的湿地进行限制或禁止开发。
二是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保护与修复。关键物种丹顶鹤空间分布的8个热点区有灌东盐场、射阳盐场及滩涂、核心区及射阳芦苇基地、四卯酉及王港、竹川垦区、东川垦区、笆斗垦区及滩涂、六灶滩涂。
三是加大污染控制和环境治理力度,保护滩涂湿地生态环境。大力加强入海河道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强化河口湿地的恢复和保护,切实控制河道入海污染物总量;合理空间布局和控制开发规模,严格控制保护区周边工业企业和居民生活污染物排放;合理调整农业种植和养殖结构,控制面源污染。
四是尊重自然规律,有序、有度地实施滩涂湿地围垦,重视围垦土地开发配套,大力提高围垦土地的集约利用率,实现滩涂湿地的可持续利用。
五是实施港口、城镇和开发区三位一体的据点集聚式开发,预留足够的开敞和生态空间,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港口物流等第三产业。
六是加强滩涂湿地演变和开发生态效应的动态监测与跟踪研究,着力推进海岸带综合管理。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江苏沿海滩涂湿地与近海水道冲淤变动频繁、复杂,加强固定断面和点位长期监测与研究刻不容缓;加强滩涂围垦方式与技术以及滩涂湿地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重视海岸侵蚀、风暴潮、赤潮等海岸灾害演变、海平面上升影响和防控研究;加强南黄海辐射沙洲群成陆过程和开发保护方式研究;强化滩涂湿地资源开发管理体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研究,大力推进海岸带综合管理。
大力发展江苏沿海新能源产业
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首席专家、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主任、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
钱志新
江苏沿海开发的重心是产业开发。新能源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当前全球环境变化,世界各国努力降低碳排放量,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亮点。目前,我国碳排放量已占全球的21%,控制碳排放的压力很大。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实现低碳经济的中心环节,也必将成为带动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发动机,对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江苏沿海拥有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新型电池和核能等,其中风能资源最为突出。江苏沿海有面积广阔的滩涂和浅海,利于风机的布设和维护,为风能的利用提供了便利;
沿海滩涂广阔,生长有大面积的芦苇、米草等植物,利用非粮食作物发展新型生物能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此外江苏沿海还拥有发展核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的广阔空间。
江苏沿海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应以风能和核能的开发为主体,太阳能光伏发电和生物能发电为补充,以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为支撑构建完整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具体的措施包括:大力发展风能资源,建设“海上三峡”。力争到2020年使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远景可达2000万千瓦,超过三峡的装机容量。考虑到风能和太阳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互补性,可在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的同时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实现风光互补,并积极探索非并网风电开发利用的相关技术;在核电方面,应加快田湾核电站的扩建,到2020年要力争使装机容量达到8×100万千瓦;在生物能利用方面积极开展非粮食作物能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在滩涂地区培育和推广耐盐和高含油量作物的种植;促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掌握核心技术,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业的附加值,增强新能源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集聚和带动作用。到2020年,要使新能源发电占江苏沿海电力的比重达到40%左右,并通过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促进江苏沿海增长方式的转变。
江苏沿海新能源产业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发展环境的优化:各级政府要探索相关政策配套措施的完备,理顺机制,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从政策和服务层面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各级金融机构要与政府部门积极配合,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在完善投融资渠道方面为沿海地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科研院所和高校要有前瞻意识,积极开设相关专业,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此外,还要积极引进新能源开发方面的人才,通过“引进一个人才,带进一个项目,培育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的模式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山东省海岸带开发对江苏的启示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筹建组副组长、博士生导师
秦松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山东省委、省政府就启动了“海上山东”战略。为了加强海域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山东省制定了详细的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对于协调和规范各种海洋开发活动,加强对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全省海洋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依据;为编制海洋产业规划、海域使用规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奠定科学基础;为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协调海洋开发利用的各种关系提供指导。
根据《区划》山东省海洋划分为港口航运区、渔业资源利用区、矿产资源利用区、旅游区、海水资源利用区、工程用海区、海洋保护区、特殊利用区、其他功能区等9大功能区。而且依据《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和山东沿海海域地理状况、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环山东半岛沿海共划分6个具有综合功能的重点海域,即黄河口及莱州湾毗邻海域、庙岛群岛及邻近海域、烟台市区邻近海域、威海湾及刘公岛附近海域、胶州湾及邻近海域、日照市毗邻海域。山东海岸带战略充分体现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市场主导,科学发展。
江苏沿海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更应该高起点规划,应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科学调整海洋功能区,为沿海开发提高法律和技术保证。
沿海开发要处理好十大关系
盐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学术带头人
朱传耿
江苏沿海开发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江苏沿海开发过程中应妥善处理好十大关系:一是妥善处理好江苏沿海开发与接轨上海、连接淮海的关系。将全面融入长三角作为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强有力的外部推动力,同时将目光投向中西部,特别是将淮海经济区作为经济发展的腹地,注意与环渤海的优势互补;二是妥善处理好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的关系。做到优势互补,形成分工,形成江苏沿海地区的综合开发平台,避免产业雷同,做到协同发展,有序推进。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以后,都必须建立省一级的平台,进行统筹规划、协调管理,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三是妥善处理好临海与沿海的关系。形成以沿海三市—沿海三市周边县市—江苏全省的微观—中观—宏观开发模式与尺度;四是妥善处理好城镇空间、农村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关系;五是妥善处理
好连云港、盐城港与南通港的关系,组建新的沿海港口群。六是妥善处理好纵向交通与横向交通的关系。在打通南北向的沿海交通通道的同时,加强与江苏西部,以及与中西部腹地的交通联系;七是妥善处理好传统能源建设与新能源开发的关系。建立风光(风能与太阳能)产业带;八是妥善处理好现代农业与特色盐土农业的关系。发展滩涂特色盐土农业;九是妥善处理好新型工业化与现代服务业的关系。壮大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十是妥善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建成我国东部新的经济增长极和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
抢抓机遇加快推进沿海开发
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成长春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江苏发展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江苏沿海地区处于我国东部沿海的中心地带,不仅区位优势独特,战略地位重要,而且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加快推进沿海开发,对于促进我省苏北的全面振兴,完善“三大四小”生产力布局,带动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连接东北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从江苏走向全国,正是抢抓机遇谋划发展的成功范例。沿海开发战略是继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产业带之后,我省又一次最重要的生产力战略布局调整。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建设“海上苏东”战略,“四沿”(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沿海)发展战略将沿海作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轴线之一,2004年,江苏省启动新一轮沿海开发,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人“海洋之梦”终成现实。
沿海开发是江苏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但也面临挑战。继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近日已获批准,至此整个沿海生产力“三大四小”的布局基本形成。“三大”是指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四小”是指北部湾、海峡西岸、江苏沿海和辽宁沿海。“三大”在改革开放后率先发展起来,是中国经济的领头羊和体制改革的探索者;“四小”的经济发展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和增长极。“四小”是连接“三大”的重要关节点。江苏沿海开发“立足沿海,依托长三角,服务中西部,面向东北亚”,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四小”中,我们开发晚于也慢于北部湾、海峡西岸,仅仅比辽宁沿海早一点。而辽宁规划(2005年)比江苏规划(2007年)要早两年多。因而在整个沿海生产力布局的实施中江苏既有优势,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江苏沿海要加快融入长三角,充分发挥在“三大四小”中的示范作用。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建设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开发,在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的工业基地,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