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 (超全)

时间:2019-05-13 22:49: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省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 (超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省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 (超全)》。

第一篇:浙江省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 (超全)

浙江省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

名词解释(重点)汇总 教育学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4.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规则的公民。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5.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天性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个人。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等。

6.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的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7.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8.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构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就构成了教育管理体制。它包括了教育行政体制和学校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是整个教育体制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保障,它对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有直接的影响。

9.校长负责制:是校长负责处理学校的日常教学科研活动,完善学校的管理,校长全权代表学校并负责赋予校长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和财务权,同时健全学校领导机构心机制。校长负责制体现了校本管理思想的某些精神。

10.学校: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11.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校园文化具有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三个特征。

12.义务教育: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

13.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的身份特征:专业人员 教师的职业特征:教育教学 教师的根本任务(天职):教书育人。

14.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业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成为一个专业型教师的过程。

15.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是教育活动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16.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17.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或国家开发的课程。这是一种基于国家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而设计,并依据公民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18.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经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

19.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21.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22.教科书(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式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23.课程实施: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定课程效果的必要途径。

24.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操,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活动。

25.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点,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26.教学原则:是根据对一定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原则的制定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据,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

28.直观性原则: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29.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30.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如孔子的学习时习之,温故而知新。31.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32.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3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34.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式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35.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是最古老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讲授法的基本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具体地说,又可以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36.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谈话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进行学习。

37.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借助独立思考和交流进行学习。

38.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唤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演示法的优点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9.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练习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实践性学习。

40.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实验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的学习。

41.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包涵三重意蕴(标准):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42.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43.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44.德育内容:是指用来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政治、道德观点和规范体系

4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育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

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56.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57.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58.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59.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相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60.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61.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62.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63.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这是一种坚持正面理论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导,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促进道德发 展的重要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64.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包括典范;示范;评优等。

65.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66.实际锻炼法: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

67.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包括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

68.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69.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70.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7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72.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教育事物的本质和性质,摸索和总结其教育规律,取得科学结论,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活动过程。由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73.观察法:观察法师人类认识事物最古老、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研究者借助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细的记录,获得事实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74.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是指研究者根据实验的目的,人为地创设一定的情景,在控制无关变量的条件下,通过控制和操纵自变量,观测因变量,以探求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认识教育本质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75.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76.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以个别案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任务是揭示研究对象形成、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影响个案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77.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对现状进行了解,对事实进行考察,对材料进行收集,从而探讨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在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方法是问卷调查。

78.质性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常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79.定性研究:是指研究者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教育研究的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手段对其进行分析、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80.定量研究:是指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测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研究者预定的假设。81.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源于社会政治及经济需求的宏观变革。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创新成为教育进步的不竭动力。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心理现象一般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是人类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由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组成。

3.意志: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有计划地调节行动,并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4.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5.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

6.无意注意:这是一种是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7.有意注意:这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8.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9.注意的广度:即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多寡的注意特征。

10.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持续时间越长,注意就越稳定,否则,稳定性越差。11.注意的起伏: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这是因为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的保持固定状态,而是间歇性的加强或减弱造成的。

12.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13.注意的分配:是人把心理活动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任务的注意特征。14.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人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或对象转移到另一种活动或对象上去的注意特征。

15.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某一个别属性的反应。

16.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感受性的高低是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的。

17.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测量感受性大小的指标,是用用能引起感觉和差别感觉的刺激量的大小来表示的。感觉阈限分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1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19.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有同时对比和先后(继时)对比两类 20.感觉后效: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

间,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

效,也称感觉后像。

2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应

22.空间知觉:对物体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等。

23.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和顺序性)的反映。24.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运动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25.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运动。

26.诱导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27.错觉:是指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不可避免)

28.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应。记忆是由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构成。

29.无意识记:就是事先没有明确的识记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

30.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的识记目的,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31.机械识记:是指识记的材料本身无内在的意义联系,或虽然有意义但学习者不理解,仅依靠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32.意义识记:是指在理解识记材料的基础上,依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33.保持:是经历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盒巩固的过程,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视角看,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过程。

34.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心理过程,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变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35.遗忘曲线:又称艾宾浩斯曲线,即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且到一定的程度不再遗忘。

36.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即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包括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37.前摄抑制:是指先前记忆的材料对后来记忆材料的干扰 38.倒摄抑制:是指后记忆的材料对先前材料的干扰。39.再认: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能辨认出来,就叫再认。再认是一种低水平的提取信息的方式,再认比再现容易。

40.回忆: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在头脑中呈现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过程。它与再认最大区别是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

41.无意回忆:是没有预定目的,自然而然想起某些经验。42.有意回忆:是有回忆任务,自觉追忆以往经验的回忆。

43.追忆: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回忆,同时具有有意回忆、间接回忆的特点,是需要意志努力和克服一定困难的回忆。

44.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编码方式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两种。特点是信息储存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易衰退。45.短时记忆: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主要是听觉编码。其特点是容量一般为5—9个项目,平均为7个,主体意识清晰,操作性强,但易受干扰。

46.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以意义编码方式为主,包括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其特点是容量无限,信息保持时间长久。47.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思维不同于感觉、知觉和记忆。48.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49.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50.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

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51.想象:是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52.表象:是感知观察之后在头脑里留下的有关事物的形象。

53.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54.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新作品创作中,新产品创造时,人脑中构成的新形象都属于创造想象。

55.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如各种神话、童话中的形象都属于幻想。幻想不立即体现在人们的实际活动中,而带有向往的性质,幻想的形象是人们希望寄托的东西。

56.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57.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需要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

区别:情绪是低级的,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高级的,人类独有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情绪比较外显。情感比较内敛 联系:情感依赖情绪。情绪又受情感的影响。58.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绪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59.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应。

60.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

61.气质:是依赖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它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62.性格:是指人的教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

63.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一抽象概括力为核心。

64.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65.人生全程发展观:是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受精卵形成胚胎)经过新生儿、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以及老年各个时期直至生命完结的发展过程。

66.认知结构:所有生物包括人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这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67.图式:指主体的一种内部认知结构,是可重复而概括化了的动作模式。

68.同化:是指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示或认知结构中。

69.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70.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71.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72.有意义言语学习:奥苏泊尔提出了有意义言语学习(接受学习)的概念,是指学生的知识学习主要是通过对语言文字所表述的概念、原理和事实信息的意义理解而获得知识。

73.智慧技能:是由加涅提出的,指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的能力的学习; 74.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为替代性学习、模仿学习

75.先行组织者:奥苏泊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即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

76.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

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77.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述。78.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具体操作程序。

79.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去学习、记忆、理解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它包括应用策略进行自我监控的方法。

80.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概念学习的过程包括概念的获得和概念的运用两个环节。

81.规则学习:即原理学习,是对自然界中定律、定理的学习。人们在认识世界、发现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得出的计算公式、法则、原理、定律都是规则。

规则的学习是通过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两种方式来进行的。

82.问题解决学习:狭义定义:超越了学科要素给定的信息界限,具有一定实际情境性的问题解决的学习。广义定义:以要素为基础,以方法为线索,以思维为特征的问题解决的学习。

83.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84.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85.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86.自我效能感:是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87.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了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动机水平和行为效果之间呈倒U型曲线。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88.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特定身份和与之相联系的行为某事。89.角色期待:是社会对每一种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要求。

90.教师期望效应: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达给了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语言似乎自动地应验了。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革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91.专家型教师:可具体描述为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师。

92.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93.职业倦怠:是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教育政策法规 1.教育政策:是政党和国家为实现教育目标、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教育方针、政策的统称。其中,教育路线是核心教育政策。2.教育法规:是指为调整国家行使教育行政权力和公民行使受教育权力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一类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3.教育法律规范:是指通过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或认可的用以指导、约束人们教育行为的规范,即法律的主要内容。由假定、处理和奖惩三个要素构成。

4.教育法律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校与教师、学生的关系。

5.教育法律适用:简称教育司法,一般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运用教育法律、法规处理案件的诉讼活动。6.教育行政执法:即教育法规的执行,专指教育法律的执行。7.教育法律责任: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法应承担的带有强调性的法律后果。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三种。

8.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救济方式有:教师申述制度、学生申述制度、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民事诉讼。

9.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

10.教师侵权行为:即指教师出于故意或由于过失而侵害他人(主要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一种行为是否违法(侵权)须满足四个条件:有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损害行为必须违法;行为人有过错。

第二篇:必考2012年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超全)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1.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代表作是(D)

A.《爱弥儿》B.《人的教育》C.《教育漫话》 D.《教育论》

2.“教学与发展”理论的倡导者是(A)A.赞科夫 B.皮亚杰 C.布鲁纳 D.根舍因

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B)

A.遗传 B.环境 C.教育D.社会活动

4.毛***同志在1957年首次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A)

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B.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C.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D.培养脑体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把其责任交给(BA.国家 B.地方 C.学校 D.家长

6.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C)A.复杂性 B.师范性 C.创造性 D.主体性

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D.检查评定成绩

8.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D)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9.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C)

A.成立了班委会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10.课外校外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实施范围是(D)

A.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之中B.在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之中

C.在学校之外D.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

二.境空题

11.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现象主要包括教育的社会现象和认识现象。

12.美国教育家孟禄主张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是心理起源论;而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只能起源于劳动。

13.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壬寅学制;正式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癸卯学制。

14.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

15.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6.直视手段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实物直观,二是模象直观,三是语言直观。

17.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说理教育(说服教育),基本途径是教学。

18.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9.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一、选择题

1.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育的专著是(C)。

A.《教育没话》 B.《教育学》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E.《论语》

2.(B)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0。

A.1985 B.1986 C.1988D.1993 E,1997

3.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到:(ABCDE),……

A.中小学教育 B,社会教育C.成人教育 D.家庭教育 E.高等教育

4.生产力发展决定教育的(BC)。

A.机会 B.规模 C.性质D.速度E.理念

5.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包括(ACD)。A.知 B。思 C.行 D。情E.做

6.教育的根本任务是(C)。

A.传授知识B 增强技能 C.教书育人 D。学会认知 E.学会做人

7.教学的组织形式是(BDE)。

A,复式教学 B.个别教C.问题教学 D.班级授课 E.分组教学

二、填空题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一种社会活动。

2.教学原则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性功能。

3.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4.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全面性、义务性的特点。

5.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了要探索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刺激儿童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

6.20世纪中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以学科的基本结构构建课程的理论。

7.任何知识都来自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掌握间接经验的桥梁。

8.因材施教原则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出的。

9.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是加强基础、更新课程内容、加强课程现

10.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等特点。

11.教师必须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具有示范性。

选择题

1.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 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C)

A.教育哲学B.教育心理学C.教育学 D.教学论

2.“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D)

A.《大学》B.《中庸》C.《论语》 D.《春秋》

3.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C)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4.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B)

A.顺序性和阶段性B.不均衡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5.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C)

A.观察力 B.想像力C.思维力D.判断力

6.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A)

A.地方 B.中央C.社会力量D.学生家长

7.“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D)

A.复杂性、创造性B.连续性、广延性C.长期性、间接性 D.主体性、示范性

8.“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D)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巩固性原则

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C)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B)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B.全面了解学生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C)

A.学科课程论B.活动课程论C.实质教育论 D.现代课程论

12.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A)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1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

(D)A.主体性 B.创造性C.间接性D.示范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16.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教育学部分

选择题

1.近代教育史上,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

(B)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杜威D.洛克

2.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D)

A.高难度原则B.高速度原则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教育将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B.一个国家或民 族的教育常常表现出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C.教育常常超前或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D.教育现象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

4.体育的根本任务是(B)

A.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B.增强学生体质

C.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D.向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

5.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B)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教学相长”这一提法(C)

A.最早出现于《论语》B.指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C.是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D.说明教学过程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要素

7.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B)

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语言直观 D.虚拟直观

8.学校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的基本手段是(C)

A.班主任工作B.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C.各科教学活动D.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9.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最为经常的工作是(C)

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B.整合各方面教育影响,使其形成正向的合力C.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D.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1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

A.上课 B.备课C.课堂练习D.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1.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在我国始于(B)

A.唐代 B.清末C.民国初期D.新中国成立

12.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B)

A.原始社会B.古代社会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13.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A)

A.观察法 B.问卷法C.谈话法D.调查法

二、填空题

14.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提出了“绅士教育”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在教育目的论上持个人本位论主张。

15.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6.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17.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制,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18.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句名言可以用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特点。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1.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D)

A.赞科夫B.苏霍姆林斯基C.皮亚杰 D.布鲁纳

2.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如果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翻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这种观点过于低估了下列哪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

A.遗传 B.环境C.教育D.教师

3.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它是(B)

A.斯巴达教育B.雅典教育C.教会教育 D.骑士教育

4.普及义务教育始于(C)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5.我国学制沿革史上,借鉴美国教育体制,初次确立了“六;三;三”的学习阶段和年限的学制是(D)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

(C)A.自觉性 B.独立性C.创造性D.主动性

7.教材包括(D)A.教科书B.CAI软件C.教学参考书 D.以上三者皆是

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C)A.知与行的矛盾B.外界多种良莠掺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D.学生的上进心与情性之间的矛盾

9.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B)

A.延展 B.必要补充C.深化D.变革

10.“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C)

A.直观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的原则

1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D)

A.个别教学B.课外教学C.现场教学 D.课堂教学

1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B)

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13.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D)

A.国民教育制度B.社会教育制度C.高等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二、填空题

1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15.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6.根据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想。

17.美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18.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第三篇:浙江小学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广义的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态度、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狭义的教育者,指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

3.受教育者: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5.教育事实:是对现实教育活动物质方面的概括,是可以观察和统计的,也是与“教育价值”相对而言的。

6.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诸要素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7.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8.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9.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组织形式,是人类思维对教育现象的一种科学归纳。

10.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11.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向人们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也叫“产婆术”或“苏格拉底法”,后人将这种方法概括为三个部分。即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和助产术。

12.教育国家化:是指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制度,用法律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家教育制度。第二章:教育目的与功能

13.(国家)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应了教育在人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根据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制定的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14.(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15.(教师)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16.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7.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18.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19.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 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0.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1.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及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22.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3.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使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通过教育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和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并获得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24.个体的发展:通常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第三章:学校教育制度

25.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26.国民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27.学校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8.义务教育: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9.教育行政体制:是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30.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公办中小学的内部领导体制,指上级机关领导,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

31.学校: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32.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33.(((教育行政中央集权制:是指教育行政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服从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的教育行政体制。

34.教育行政地方分权制:是指地方政府依据法律的授权独立行使教育行政权力的一种教育行政体制。

35.教育行政从属制:又称完整制,主要指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关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接受政府首长的领导,而不能成为脱离政府行政的独立组织体制。

36.教育行政独立制:又称分离制,一般应用于地方教育行政,主要指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不属于地方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不接受地方政府首长的领导,脱离一般行政而独立存在的组织体制。)))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37.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38.教师的权利:是以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基础,围绕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依法行使的权利和享有的利益。

39.教师的义务:是指教师依法应尽的职责。

40.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41.教育爱(师爱):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促进教师与学生相互结合的积极的情感和能力。

42.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43.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44.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45.教师的人格特征(人格素养):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品质等。46.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是主持和执行学校管理职能的行政负责人,是学校的主要领导。他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拥有决策权、指挥权,并在其职权范围内校内人事调整权和工作调配权。

47.学生身心发展规律:A.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也证明了这点,要求我们循序渐进不能凌节而施)B.阶段性:是指学生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最近发展区”:是有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是指学生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和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要求我们不能一刀切要有针对性)C.不平衡性: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即速度和发展方面不平衡。(关键期:是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阶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D.互补性:首先是指机体某一方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E.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48.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及其态度,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

49.学生的正式群体:主要是指班级、年级、少先队、团支书等学生群体。

50.学生的非正式群体:是指各种临时结成的小团体,这种群体没有明文规定的准则,组织方式比较松散,主要的活动是“私事”,如游戏、课外学习等。51.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亚文化(同辈文化):是社会或学校的主流文化的次属文化,是在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组织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52.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之间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53.教学相长: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54.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的人际关系。第五章:课程

55.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56.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话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

57.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58.分科课程: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门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59.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成两门以上学科领域的一门学科。60.必修课程: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

61.选修课程:是针对必修课程的不足提出来的,是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的课程。

62.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或国家开发的课程,是国家专门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公民而设计的,并根据公民身心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之后所达到的共同要素而开发的课程。

63.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在一定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经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

64.校本课程:也称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发开或运用的课程。

65.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的课程;拓展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研究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态度和能力。

66.显性课程:也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67.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68.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69.教科书: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科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70.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国名教育。

71.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

72.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第六章 教学概述

73.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74.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如性格、兴趣、气质、爱好等。

75.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76.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77.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结构。

78.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各种类型练习。

79.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与体力,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80.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8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8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3.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利用。84.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

8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8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7.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88.讲授法:是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89.谈话法(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90.讨论法:是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91.练习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92.演示法:是教师配合讲授和谈话,通过给学生展示实物、教具,演示实验或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93.实验法:是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独立操作,引起某些实物和现象产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进而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

94.有效的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95.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资料,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96.第七章:学校德育

97.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98.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99.道德教育:指对受教育者进行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的教育。100.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101.德育的目标: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102.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103.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104.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是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105.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10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 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10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原则: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108.因材施教原则:是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09.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110.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111.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112.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113.道德组织形式(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的渠道或形式。

114.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标,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15.说理教育法:又叫说服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

116.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117.陶冶教育法:是利用或创设具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或情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118.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其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119.品德修养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方法。

120.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

121.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让儿童扮演处境特别的求助者或其他有异于己的社会角色,使扮演者暂时置身于他人的位置,按照他人的处境或角色来行事、处世,以求在体验别人的态度、方式中,增进扮演者对他人及其社会角色的理解和认同。

122.合作学习法:培养合作精神。具体策略包括双人式学习、小组学习、小队式学习、跨小组的协作式学习、小组之间的竞争式学习、全班协作学习。

第八章:班主任工作

123.班级: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

124.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125.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班主任和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与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的的组织活动过程。

126.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国家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127.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的指导下,一般由学生干部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包括常规班会、生活班会和主题班会。

128.主题班会:是班主任依据教育目标,指导学生围绕一定主题,由学生自己主持、组织进行的班会活动。主题班会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第九章 教育研究

129.教育研究: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130.教育研究类型:

1.基础研究:以抽象、一般为特征,目的是揭示、描述、解释某些现象和过程,以及他们活动机制与内在规律。2.应用研究:是以具体、特殊为特征,它是对基础研究的成果做进一步的验证,就所关注的某一实际问题,从大量的案例中寻找概率性的必然结论。3.开发研究:是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基础上,对研究成果做进一步推广以扩大其影响,实现其研究的价值。4.定量研究(量化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5.定性研究(质化研究):是对事物的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它是一种发现探索性研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

131.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以一定的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132.实验研究法: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133.个案研究法:是以个别案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地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任务是揭示研究对象的形成、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影响个案发展的各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134.行动研究:是指实际工作者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135.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对现状进行了解,对事实进行考察,对材料进行收集,从而探讨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136.质性研究法(实地研究法、参与观察法):是基于经验和直觉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凭借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在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理解和解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137.叙事研究法: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

138.教育随笔: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也可以说是教育心得,只要是写教育过程中某一点体会的心得。

139.观察研究法: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在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

140.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源于社会政治及经济需要的宏观变革。

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2.意识:是心理反应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也是人的心理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

3.人格: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

人格心理特征:个体的气质性格和能力。)

4.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

5.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特征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6.个性心理特征:个体的气质、能力等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7.(机制:是指要了解心理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心理结构组成成分的相互关系和变化,以及期间发生的生理变化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8.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第二章:认知过程

9.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10.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标、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11.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标、必要时需要注意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12.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由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的特征。(注意的起伏: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的现象,也称注意的动摇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的应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它使我们不能清楚地认识事物。)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是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注意。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对象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有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感觉和知觉的很多概念没归纳@@@@(„„„„见考纲)第三章:情感和意志过程

15.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机相应的行为反应。16.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17.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18.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19.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20.美感:是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21.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22.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23.双趋冲突:是指从自己同时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24.双避冲突:是指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必取其一的心理状态。25.趋避冲突:是指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

26.多重趋避冲突:即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27.(((意志的品质: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能够主动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既定目的地意志品质。意志的果断性:是一种辨明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第四章: 人格心理 第一节:人格概述:

1.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法律法规:

1.教育政策:是政党和国家为实现教育目标、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是教育方针、政策的统称。

2.教育政策的体系结构:是指政党、国家和社会团体制定的有关教育政策的存在及其表现形式。3.教育法规:是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4.教育立法:即教育法的制定,是指国家立法机关依据法律程序制定规范性教育法律文件的活动。

5.教育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过认可,并以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6.教育法律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7.教育法律责任:是指因违法、违约或直接基于法律的规范而产生的不利法律后果。8.行政处罚: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组织或个人进行的行政制裁。9.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

10.教育行政复议:是指教育行政相对人(如学校、教师)认为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做出该行为的机关的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所属的本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发生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做出决定的活动。

11.教育申诉制度:是指作为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公民,在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向国家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12.教育行政诉讼:是指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给予法律救济,并由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和裁判的诉讼救济活动。

13.教育司法:一般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运用教育法律、法规处理案件的诉讼活动。它是以国家名义运用教育法律、法规行使国际司法权的活动。

14.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

15.教师违法(侵权)行为:即指教师出于故意或由于过失而侵害他人(主要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

16.隐私权:是指公民生活中不愿为他人公开或知悉的个人秘密的不可侵犯的人身权利。17.作为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以一定的作为致人损害的行为。18.不作为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以一定的不作为致人损害的行为。

19.体罚:是指教师以暴力的方法或以暴力相威胁,或以其他强制性手段,侵害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的侵权行为。

第四篇:_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考试说明

《教育基础知识》考试说明

(幼儿园)

一、考试性质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智育方面的参考。各地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按已确定的招聘计划,从教师应有的素质、文化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因此,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目标

通过《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科目的考核,了解参与考核者对学前儿童(重点是幼儿)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学前教育理论的掌握程度,为选拔能胜任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幼儿园教师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考试内容及要求 1.学前儿童身体的发展

考试内容:

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学前儿童感觉器官的发展;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发展;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发展;学前儿童呼吸系统的发展;学前儿童消化系统的发展;学前儿童泌尿系统的发展;学前儿童内分泌系统的发展。考试要求:

(1)理解幼儿神经系统发展的特点及卫生保健要求。

(2)理解幼儿感觉器官发展的特点及卫生保健要求。(3)理解幼儿运动系统发展的特点及卫生保健要求。(4)理解幼儿循环系统发展的特点及卫生保健要求。(5)理解幼儿呼吸系统发展的特点及卫生保健要求。(6)理解幼儿消化系统发展的特点及卫生保健要求。(7)理解幼儿泌尿及内分泌系统发展的特点及卫生保健要求。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考试内容:

儿童期及发展阶段划分;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概念;幼儿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发展的生物基础。考试要求:

(1)理解儿童期的年龄段及我国常用的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

(2)理解发展与发育、心理发展年龄特征、转折期和危机期、关键期或印刻现象、敏感期或最佳期、神经可塑性、最近发展区、领域特殊性、生态系统观、毕生发展观、幼态延续等概念。

(3)了解3~6岁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4)理解遗传素质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脑发育的表现。

3.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考试内容: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考试要求:

(1)掌握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理解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

(2)理解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阶段及幼儿观察力发展的表现。

(3)理解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表现,掌握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有现象。

(4)理解儿童想象发展的趋势、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幼儿想象夸张性的表现及原因。(5)理解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以及学前儿童概念掌握、判断、推理、理解能力发展的趋势。

(6)理解学前儿童(口头)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表现及书面言语发生的准备。

4.学前儿童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考试内容: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学前儿童师幼关系的发展;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考试要求:

(1)理解儿童情绪的发展趋势。

(2)理解学前儿童基本情绪和社会情绪发展以及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发展的表现。(3)掌握理解学前儿童情绪能力的培养策略。(4)理解早期亲子依恋的发展阶段及影响因素。(5)理解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6)理解师幼关系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7)理解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5.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考试内容:

学前儿童气质和性格的发展;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自我的发展。

考试要求:

(1)理解婴儿气质的类型及其行为特征、理解学前儿童气质表现的特点及教育适宜。

(2)了解儿童性格的发展阶段。(3)理解儿童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4)理解儿童自我发展的一般趋势、自尊形成的影响因素。

6.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的概述 考试内容:

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公共产品等概念的含义;学前教育的基础性、公益性;学前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意义;学前教育的双重任务;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学前教育研究中的质性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的含义及应用。

考试要求:

(1)理解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公共产品等概念的含义(2)理解学前教育的基础性、公益性。

(3)理解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意义。(4)理解学前教育的经济价值。(5)理解学前教育的任务。

(6)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7)掌握质性研究、行动研究的含义及其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7.学前教育实践和理论的发展 考试内容:

近代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中国等出现的学前教育机构;现代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中国重要的学前教育法规;福禄贝尔、蒙台梭利、陈鹤琴、张雪门、陶行知等人的学前教育思想;指导我国当代学前教育实践的几项原则;我国当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几个基本观点。

考试要求:

(1)了解欧文的幼儿学校、麦克米伦姐妹的保育学校、奥柏林的编制学校、法国的母育学校和托儿所运动、德国的保育所和幼儿园、美国第一所英语幼儿园和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日本第一所幼儿园、中国的湖北幼稚园和鼓楼幼稚园等各国近现代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

(2)理解英国的《普罗登报告》和《教育白皮书》、法国的《费里法案》、美国的“开端计划”、日本的《幼稚园令》、中国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和《幼稚园课程暂行规程》等各国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3)领会福禄贝尔、蒙台梭利、陈鹤琴、张雪门、陶行知等人的学前教育思想。(4)理解发展的整体观、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观、学习与发展的幼儿主体观、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基础的教育途径观等我国当代学前教育理论基本观点的含义及其应用。

(5)理解指导我国当代学前教育实践的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和谐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教育影响协调一致的原则、寓教育于幼儿活动之中的原则、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等项原则。

8.学前教育中的儿童与教师 考试内容:

儿童观的含义;儿童观的发展演变;幼儿教师的类别与任务;幼儿教师的素养;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阶段;良好的师幼关系的构建。

考试要求:

(1)理解儿童观的含义。(2)理解儿童观的演变;(3)领会现代儿童观;

(4)理解幼儿教师的任务与素养;(5)理解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

(6)理解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及其意义。(7)理解良好师幼关的内涵及其构建方法。(8)了解幼儿教师的类别与资格。

9.学前教育制度 考试内容:

学前教育制度的含义及意义;影响学前教育制度的因素分析;我国当前主要的学前教育法规;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方针;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的特点;我国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各国学前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考试要求:

(1)理解学前教育制度的含义以及影响因素。

(2)理解《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等我国当代主要的学前教育法规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3)理解我国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方针。(4)理解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及其特点。(5)理解我国当前学前教育机构发展的特点。(6)理解我国托由机构管理的策略。(7)理解当代国外学前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8)理解学前全纳教育的意义。

10.学前教育目标 考试内容:

教育目标、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等含义;学前教育目标的结构、层次及影响因素;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学前教育的总体目标及特点;学前教育各层次目标制定的策略;当代国外学前教育的目标。

考试要求:

(1)了解教育目标、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等含义。

4(2)了解学前教育目标的结构、层次及影响因素。(3)理解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4)理解我国学前教育总体目标的内容;(5)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特点及其意义。

(6)理解我国学前教育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及具体活动目标制定的基本策略。(7)理解当代日本、美国等国的学前教育目标及对我国的启示。(8)领会学前教育小学化、成人化的危害。

11.学前教育内容与实施 考试内容:

学前教育内容、幼儿园活动、游戏、幼儿园环境、保育、常规等概念的含义;学前教育内容的意义及其选择的范围和依据;学前教育内容实施的基本途径、过程与方法;幼儿园环境及其创设;幼儿园活动的类型;幼儿园保育活动的意义及实施要求;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意义及实施要求;游戏与学前教育内容的实施。

考试要求:

(1)理解学前教育内容、幼儿园活动、游戏、幼儿园环境、保育、常规等概念。(2)了解学前教育内容的意义及其选择的范围和依据。(3)理解我国学前教育内容的主要范围及意义。

(4)理解保育活动、一日活动、游戏与教学等在实施学前教育内容中的作用。(5)理解幼儿园保育活动的意义及实施要点。(6)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的意义及策略。(7)理解常规的重要性及养成策略。(8)理解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意义及要求。(9)理解游戏的价值、类型及实施要点。

(10)理解幼儿园环境的意义及创设的原则、方法及策略。

12.学前教育与家庭、社区及小学的衔接 考试内容:

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幼小衔接、分离焦虑等概念;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衔接的意义与策略;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衔接的意义与策略;幼小学的衔接途径、意义与方法。

考试内容:

(1)了解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幼小衔接、分离焦虑等概念的含义。(2)理解学前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3)理解家幼衔接在解决幼儿“分离焦虑”中的作用。(4)理解幼儿园和家庭相互合作的主要策略。(5)理解学前教育对社区教育资源利用的意义和途径。

5(6)理解幼小衔接的意义和策略。

(7)理解我国当前家园合作、幼小衔接、幼儿园与社区合作中的矛盾与解决办法。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试卷一般包括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和分析应用题等5种题型。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要求写出核心解释;简答题只要求写明要点;论述题要求能写出论点,并进行适当的阐释;案例分析题能根据所提供的案例结合相关的理论做说明。

试卷应由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组成,总体难度要适当,并以中等题为主。

五、参考试卷及答案

《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试卷(供参考)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出卷时间 2009 年 2 月 2 日

说明:考生应将全部答案都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作无效处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答案。每小题1 分,共20分)

1.《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在幼儿园,幼儿每日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A .1小时 B.1小时半 C.2小时 D.2小时半

2.幼儿园的环境应()

A.儿童化 B.现代化 C.高档化 D.小学化

3、托幼机构的基本活动形式是()

A.上课 B.日常生活 C.娱乐 D.游戏

4、成熟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

A.皮亚杰 B.艾里克森 C.格塞尔 D.华生

5、被称为“幼儿园之父”的是(c)

A.夸美纽斯 B.卢梭 C.福禄贝尔 D.蒙台梭利

6、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的是(a)

A.陈鹤琴 B.陶行知 C.张雪门 D.蔡元培

7、托幼机构是以班级为集体教养幼儿的场所,因此具有(d)

A.专业性 B.群体性 C.计划性 D.社会性

8、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是(b)

A.皮亚杰 B.维果斯基 C.杜威 D.福禄贝尔9、1903年,我国出现了第一所官办的幼儿社会教育机构(c)

A.河北幼稚园 B.河南幼稚园 C.湖北幼稚园 D.湖南幼稚园

10.强调榜样对幼儿学习影响的是(a)

A.行为主义 B.成熟主义 C.精神分析学派 D.认知发展学派

11.3—

6、7岁幼儿的思维主要是(b)

A.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创造性思维

12.幼儿教师在示范时往往采用“镜面示范”,原因是(a)A.幼儿是以自身为中心来辨别左右的 B.幼儿好模仿 C.幼儿分不清左右 D.幼儿看得更清

13.儿童出现想象的萌芽时期是(a)

A.1岁半—2岁 B.2岁—2岁半 C.2岁半—3岁 D.3岁—3岁半

14、幼儿时期的语言学习主要是(c)

A.阅读训练 B.书面语言 C.口头语言 D.识字教学

15、儿童学习简单口语的最佳期是(b)

A.1—2岁 B.2—4岁 C.4—5岁 D.5—6岁 16、3岁幼儿自己活动时,顾及不到别人,只能自己单独玩,是因为(b)A.游戏水平差 B.注意分配能力差 C.喜欢自己一个人玩 D.与教师的教育有关

17、表现出“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特征的气质类型是a)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8、儿童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c)A.痛觉 B.听觉 C.味觉 D.视觉

19、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说明的学前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d)A.尊重儿童

B.重视儿童积极情感体现 C.重视儿童学习的自律性 D.重视儿童的主动操作

20、关于我国学前教育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A.基础教育 B.启蒙教育

C.属义务教育 D.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1、保育

2、表象

3、分离焦虑

4、常规

5、社区幼儿教育

6、儿童观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学前儿童学会阅读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

3、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

4、如何正确处理“规范”与“尊重”之间的关系?

四、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及培养策略。

2、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五、分析应用题(共14分)

结合幼儿园教育实践,试分析:

1)目前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存在着的一些主要问题; 2)由此对教师素养提出的最迫切的要求;

《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C

2、A 3、D

4、C

5、C

6、A

7、D

8、B

9、C

10、A

11、B

12、A

13、A

14、C

15、B

16、B

17、A

18、C

19、D 20、C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1、保育:成人为幼儿的生存发展提供环境和条件,给予照顾和养育,以保护和促进幼儿正常发育和良好发展。

2、表象: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再现的形象。

3、分离焦虑:主要指婴幼儿与母亲或其他照管人分离时,面对陌生的环境而产生的紧张情绪和不安行为。

4、常规: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

5、社区幼儿教育:指在我国以学前儿童及家庭为对象开展地各种形式的优生、优育、优教活动,目的在于尽可能使社区内所有学前儿童获得良好的教育与发展。

6、儿童观: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合。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目的逐渐明确; 时间逐渐延长;

方法逐渐得当; 细节逐渐全面; 概括逐渐深入;

2、学前儿童学会阅读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

口语的一定发展(掌握有关词汇、语法、表达能力);

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翻书并按页、有顺序看书等);

培养阅读兴趣;

3、《幼儿园工作规程》关于幼儿教育目标的规定。

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4、如何正确处理“规范”与“尊重”之间的关系?

“规范”不等于“就范教育”,不能把幼儿当作被动地管教对象

充分利用幼儿地社会性交往动机,发挥社会性情感与需要对于幼儿行为地调节作用。尊重和保护幼儿地独立人格与自尊心。

四、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及培养策略。

趋势:社会化;

丰富和深刻化;

自我控制化;(3分)

培养策略: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成人自控的榜样;

积极的教育态度;

帮助孩子控制情绪及情绪表现;

(答出要点,每点1分,共4分;视结合实际论述情况酌情评分,从0-5分)

2、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地客观要求(生理、认知、社会性、自我表现发展的需要)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主动性活动、独立性活动、创造性活动)游戏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身体、认知、语言、社会性、情绪情感的发展)(答出要点,每点2分,共6分;视结合实际论述情况酌情评分,从0-6分)

五、分析应用题(每小题14分,共14分)

存在问题:(8分)

安全或过度保护;个别化教育不够;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小学化、成人化;

(视结合实习见习情况,得分:0—3—5—8分)

要求:(6分)

职业道德(忠业、热爱、尊重和保护、以身作则);

儿童观和教育观(权利、民主平等、特质和适宜、自主发展);

专业知识和技能(观察、组织、沟通);

(视根据存在问题的不同,可写出特别的某点要求,得分0—2—4—6分)

第五篇:音乐基础知识(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全!!)

音乐的基本要素:音的高低(频率)、长短(振幅)、强弱(时间)、音色(发音体性质)

音乐的形式要素: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和声、调式、小调的音乐特征: ①多数为分节歌形式

②节奏规整,节奏型丰富多变 他的表演被誉为世界三大表演艺术体系之一,即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代表作品有:《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霸王别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穆桂英挂帅》、《天女散花》等。曲式、织体等

节奏: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 节拍:强拍与弱拍的均匀交替叫节拍

常见的声乐演唱形式:合唱、齐唱、轮唱、重唱、对唱、独唱 合唱:由多人演唱多声部歌曲的形式,按照声部组合的声区和音色的不同分为同声、混声两种

齐唱:多人按照同度或八度的音程关系演唱同一个曲调(即多人演唱同一旋律的形式)

轮唱:多个声部按一定的时距相互追逐,演唱同一旋律,交叠出现时构成良好的和声关系

重唱:两个以上的少数人同时演唱的形式,每人唱一个声部,各自独立而又相辅相成

对唱:两个人对答式的演唱单声部歌曲 独唱:由一个人独立演唱的形式

常见的器乐演奏形式:独奏、重奏、合奏、协奏 独奏:由一个人演奏一件乐器的表演形式

重奏:每个声部均由一个人演奏的多声部器乐曲或演奏形式 合奏:按乐器种类不同进行分组,各组分别担任某一声部,共同演奏同一首乐曲;同类乐器分组共同演奏同一首乐曲也叫做合 协奏: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

主调音乐:是以一个曲调为主,其余声部作为伴奏以陪衬或加强这一曲调的作品

复调音乐: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曲调以对位法的法则结合在一起的多声部音乐

奏鸣曲:是一种由三个或四个相互对比的乐章组成的器乐套曲 交响曲:按照奏鸣曲的曲式原则作成的一种管弦乐套曲 奏鸣曲式:是乐曲的结构形式之一,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大部分

艺术歌曲:是由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根据文学家诗作而创作的歌曲。

声乐套曲:由若干首内容上有些关联的声乐曲组成的套曲 练习曲:是为练习某种乐器演奏和嗓音演唱技术而创作的乐曲 音乐会练习曲:技术练习与艺术创作的结合,将技术练习融合于艺术构思中,成为音乐会上常见曲目的乐曲

标题音乐:是浪漫主义作曲家将音乐与文学、戏剧、绘画等其他姊妹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性音乐形式。是一种用文字来说明作曲家创作意图和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曲

交响诗:按照文学、绘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构思创作成的大型管弦乐曲

印象主义音乐:19C末20C初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首创的一种音乐风格。作品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突出瞬间的主观感受,音乐语言上突破大小调体系,重视和声、织体和配器的色彩,擅长表现幽静朦胧、飘忽空幻的意境。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具有集体创作和不断流传的特点。一般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歌、风俗歌)

民歌的音乐特征:

①音乐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 ②旋律与该民族或得去语言紧密结合

③民歌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节拍等方面明显表现出来 ④节奏、节拍形式丰富

⑤曲式结构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用同一旋律反复 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①民歌不受专业作曲技法限制,是人民群众自发的口头创作 ②民歌歌词和旋律不是固定不变的,在长期流传中会不断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和变化

③民歌依靠于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借助记谱法或其它方式 ④民歌不体现作者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 劳动号子:是直接伴随体力劳动,并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如陕北《黄河船夫曲》、四川《打夯歌》、《川江船夫号子》等 劳动号子的音乐特征: ①歌词多与劳动有关

②节奏直接受劳动节奏限制,节奏鲜明,具有律动性 ③曲调多样,视工种而异

④歌唱形式视劳动者多少和劳动是否具有协作性分为独唱、对唱、齐唱、一领众和

⑤曲式结构受劳动过程和时间影响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野劳作时即兴创作、用以抒发感情的民歌 山歌音乐特征: ①歌词具有即兴性

②音乐奔放、嘹亮,曲调悠长,广泛应用自由演唱音和拖腔 ③歌唱形式多样,以独唱为主 ④曲式结构短小,呈多样化

小调:是人民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中以及婚丧节庆中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

③歌唱形式以独唱为主 ④歌词格式多样

西北民歌特点:高亢、悠长,嘹亮,真假声相结合 陕北:《脚夫调》、《兰花花》 青海:《上去高山望平川》 山西:《绣荷包》、《刨洋芋》

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短调两种。长调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悠长舒缓起伏较大,结构也较长大,具有抒情性(牧歌、赞歌、思乡歌),如《牧歌》、《辽阔的草原》;短调音域较窄,节奏较规整,结构也较短小,具有叙述性,如《森吉德码》、《嘎达梅林》。

藏族民歌:藏族的民歌常与舞蹈密切结合,常见的歌舞有堆谢(《正月十五那一天》)、囊玛(《阿玛勒火》)。民歌主要有山歌、牧歌、情歌等。《宗巴朗松》(是一首囊玛音调)、《酒歌》等 维吾尔族民歌:维吾尔族民歌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风格浓郁,歌词多采用比兴的手法,寓意深刻,衬词有长有短,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牡丹汗》、《阿拉木汗》、《掀起你的盖头来》、《青春舞曲》等

少数民族代表乐器: 蒙古族:马头琴

新疆:冬不拉、弹布尔、手鼓、艾介克、热瓦普 藏族:扎木涅、根卡

《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其旋律来自花鼓调《十二月调》,抗日时期曾被填上《打黄沙会》的新词,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这首新民歌。这是一首带有明显山歌风格的小调。运用了“起承转合”、“鱼咬尾”的创作手法。(《相亲相爱》运用了《沂蒙山小调》和《谁不说俺家乡好》的素材)

《相亲相爱》《王大娘钉缸》:是流行于河南的地花鼓中的一个代表曲目,由一旦一丑两人表演。《孟姜女哭长城》:河北民歌

南方民歌特点:歌词比较含蓄、内在,善用比兴,旋律表现的婉转、流畅、细腻、抒情。云南:《小河淌水》、《弥渡山歌》

浙江:《对鸟》(采用吴地方言演唱,前两段徵调式,后两段羽调式)

湖北:《龙船调》、《幸福歌》(蒋桂英根据湖北天门的一首小调改编而成,采用领、合的演唱形式)四川:《康定情歌》

器乐(合奏包括锣鼓乐、弦索乐、丝竹乐、吹打乐等)江南丝竹:流行于山海、江浙一带的民间器乐乐种,乐队有“丝竹板”、“清客串”两种。主奏乐器:二胡、笛,代表乐曲《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又名《薰风曲》)、《慢六板》

广东音乐:流行于广州、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民间器乐乐种,主奏乐器:高胡、扬琴。乐曲短小精悍,音乐风格轻快活泼、缠绵细腻、流畅动听。代表人物:严老烈、何柳堂、吕文成等。代表乐曲:《娱乐升平》、《雨打芭蕉》 戏曲

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的梵剧、中国的戏曲 京剧

京剧是以皮黄腔为主的戏曲剧种,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因此得名京剧。1790年,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进京,后经“徽秦”、“徽汉”两次合流,大约在1840年正式形成京剧。主要演员:

初期重要演员: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三位著名老生,称“三鼎甲”

谭鑫培(艺名“小叫天”)老生唱腔影响最大的“谭派” 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

京剧的声腔:西皮(快)、二黄(慢);唱腔:南梆子(西皮),四平调(二黄)

京剧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京剧的表演形式:唱念做打

京剧的板式:一眼板相当于2/4,三眼板相当于4/4,无眼板相当于1/4,散板,无板也无眼

京剧的伴奏:称“场面”,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为弦乐部分,主要过场音乐和为唱腔伴奏,三大件包括:京胡、京二胡、月琴;武场为打击乐部分,配合身段表演

脸谱:即脸谱化妆,用于净、丑行当,脸谱的不同色彩象征不同性格

红色:忠贞、英勇 如关羽 黑色:正直、无私 如包公 白色:阴险、疑诈 如曹操 蓝色:刚强、有心机 如窦尔敦 绿色:顽强、暴躁 如程咬金 黄色:凶狠、残暴 典韦

梅兰芳:四大名旦之一,是将我国京剧艺术引向世界的第一人,梅兰芳对京剧的贡献:

①成功地突破了原来京剧旦角青衣与花旦的严格区分,实现了两者逐渐统一的改革主张

②创造了许多以旦角为主的“古装新戏”,如《黛玉葬花》、《嫦娥奔月》等

③在戏曲表演以及舞台装置、布景、服装上都进行了革新尝试 现代京剧:广义的现代京剧是指五四运动以后至今所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京剧。如梅兰芳的《抗金兵》、《郑霞姑》;狭义的现代京剧是指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戏曲改革创作的新京剧。如《海瑞罢官》、《红灯记》、《沙家浜》等。

《甘洒热血写春秋》(选自《智取威虎山》)杨子荣(生)《家住安源》(选自《杜鹃山》)柯湘(旦)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选自《红灯记》)李铁梅(旦)《雄心壮志冲云天》(选自《红灯记》)李玉和(生)地方戏曲

吕剧 山东 《李二嫂改嫁》

豫剧 河南 《花木兰》《朝阳沟》《穆桂英挂帅》 越剧 浙江 《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 评剧 河北 《刘巧儿》《花为媒》

昆曲 江苏 《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西厢记》 川剧 四川 《玉簪记》《彩楼记》“变脸” 粤剧 广东 《紫钗记》

黄梅戏 安徽 《天仙配》《女驸马》 巴洛克时期音乐特征:以沉重复杂的复调音乐为主,宏伟壮观,充满活力。

巴赫:巴洛克时期德国著名作曲家,他的创作除歌剧外,各种声乐和器乐体裁无不涉猎。被称为“复调音乐大师”

声乐作品:以宗教音乐为主,创作近300部教堂康塔塔现存195部(《宗教改革康塔塔》等),5部受难曲中完整保存2部《马太受难曲》(共78首分曲,被誉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和《约翰受难曲》。

器乐作品: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用遍了24个大小调;《勃兰登堡协奏曲》,《戈登堡变奏曲》、《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是300年来复调技术的总结性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艺术成就:

①《平均律钢琴曲集》首次将十二平均律全面系统地运用到音乐创作实践中,有力地证明了平均律的优越性

②把复调音乐技巧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总结了中世纪以来的复调音乐写作技术。

③高度的复调思维与新颖生动的主调手法并用,使巴赫成为音乐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人物 ④他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者 ⑤使巴洛克时期的器乐发展到巅峰

亨德尔: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在歌剧和清唱剧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是巴洛克音乐向古典主义音乐过渡的重要音乐家。歌剧:《尤利乌斯·凯撒在埃及》、《塔梅》拉诺》、《罗德琳达》、《奥兰多》

清唱剧:23部清唱剧《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犹大·马加比》

器乐作品:两部乐队组曲《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 古典时期音乐特征:以简介、明快的主调音乐为主,崇尚理性、逻辑严密、内容充实,形式严谨、含义深刻、语言通俗 海顿: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

作品:《G大调第94“惊愕”交响曲》、《D大调第104“伦敦”交响曲》等;《D大调第63“云雀”弦乐四重奏》;清唱剧:《四季》、《创世纪》。

创作成就:确立古典奏鸣套曲的基本创作规范;确立近代乐队编制;确立弦乐四重奏的基本结构;确立近代协奏曲的基本结构 莫扎特:音乐史上最具天赋的音乐“神童”、古典时期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在格鲁克的基础上,提出“音乐第一,戏剧第二”的创作原则,为浪漫时期德国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品: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唐璜》、《女人心》等;《g小调第40“戏剧”交响曲》、《d小调钢琴协奏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大型声乐套曲:《安魂曲》

创作成就:古典时期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德国歌剧的奠基人,对当时古典时期各种歌剧体裁进行创新:突破题材范围(现实性);打破了体裁界限;提高喜歌剧的艺术性(性格戏剧);加强乐队、重唱在歌剧中的戏剧性表现;歌剧序曲暗示剧情(《魔笛》);运用器乐原则(奏鸣曲式)加强歌剧结构的连贯性

奏鸣曲式的写法逐步成熟;在海顿风俗性舞蹈风格的基础上,在主部主题中加入歌唱性风格(源于歌剧);增强主付部主题的对比;调性布局的多样性;加强管乐音色的运用

风格特征:古典主义风格的典型体现,在作品中体现三大要素的平衡:通俗的音乐语言,严谨的音乐结构,深刻的音乐内容。

贝多芬:“乐圣”,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集大成者,创作晚期使浪漫乐派的奠基人

作品:歌剧《费得里奥》;交响曲9部:《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d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等;钢琴奏鸣曲32部:《c小调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升c小调第十四“月光”《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组成)。

勃拉姆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人们把勃拉姆斯、巴赫、贝多芬并列为“三B”。勃拉姆斯创作了除歌剧以外一切体裁的作品,常用无标题音乐形式,提倡音乐中的形式美,反对内容至上的原则,避免标题音乐形式。

格、贝尔格、韦伯恩,因他们的主要音乐活动都在维也纳,故被成为“新维亚纳 乐派”。

调性音乐:即有调性的音乐,调中的各音对主音有倾向性 无调性音乐:没有调性的音乐,代表作品勋伯格的《钢琴曲三首》、钢琴奏鸣曲》、《d小调第十七“暴风雨”钢琴奏鸣曲》、《f小调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奏鸣曲》等;钢琴协奏曲5部:《降E大调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等;小提琴协奏曲1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序曲:《艾格蒙特》等;大型声乐套曲:《庄严弥撒》

创作成就:扩展和改变作品结构,增加音乐素材(内外)之间的对比冲突性;加强管乐音色的主要功能;标题交响曲的奠基人(贝六);创立声乐和器乐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贝九)

创作风格:英雄形象的多元体现,史诗性、戏剧性、悲剧性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征:

①反对崇拜理性,歌颂本能和情感

②从主观的角度去感受事物,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 ③注重不同艺术间的融合,追求更富想象力的表现

韦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歌剧《自由射手》,钢琴作品《降D大调华丽回旋曲“邀舞”》

舒伯特:浪漫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艺术歌曲之王”。他创作了600多首歌曲,叙事歌曲《魔王》(歌德),戏剧性歌曲《普罗米修斯》,《野玫瑰》,《鳟鱼》(舒巴尔特),《菩提树》(缪勒),《致音乐》,《小夜曲》等。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缪勒),《冬之旅》(缪勒),《钢琴五重奏“鳟鱼”》,《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只有两个乐章),《C大调第九“伟大”交响曲》(《大交响曲》),钢琴曲《音乐瞬间》,《即兴曲》。

门德尔松: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首创无词歌体裁,把歌唱性旋律和钢琴织体结合成统一的整体,称为19世纪重要的器乐曲体裁。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莱比锡音乐学院”。使巴赫的《马太受难曲》重放光芒。

作品:艺术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海涅词),《第三交响曲“苏格兰”》,《第四交响曲“意大利”》,序曲《芬格尔山洞》,戏剧配乐:《仲夏夜之梦》,钢琴曲集48首《无词歌》

舒曼: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并向公众推荐了肖邦、勃拉姆斯等

作品:用歌德、拜伦等人的诗谱写的《桃金娘歌曲集》(《奉献》、《核桃树》等),声乐套曲:《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与生活》,钢琴套曲:《蝴蝶》,《狂欢节》《童年情景》(分曲:“梦幻曲”)柏辽兹:浪漫主义时期法国代表作曲家,著有《配器法与管弦乐队研究》(又称《配器法》)。他是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创导者,创作的所有交响曲和管弦乐序曲都是有标题的,某些作品还有具体情节和文字说明

作品:《幻想交响曲》被认为是音乐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的标题交响曲,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柏辽兹最大的交响乐作品,传奇剧《浮士德的沉沦》(歌德),《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取材于拜伦的长诗),序曲《罗马狂欢节》。

比才:浪漫主义时期法国作曲家,现实主义歌剧开创人,代表作品:《卡门》(《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或《哈巴涅拉舞曲》)、《阿莱城的姑娘》。《卡门》是法国及世界歌剧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也是西方音乐史中最突出的几部歌剧之一。

F.Chopin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他的音乐蕴含着波兰民族精神。舒曼曾说肖邦的音乐是“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他是唯一一位把主要创作精力集中在钢琴上的作曲家,把钢琴音乐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被人们誉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作品:《降E大调夜曲》,27首练习曲《c小调“革命”练习曲》、《降G大调练习曲》(《黑键练习曲》),4首叙事曲《g小调叙事曲》,《降E大调华丽圆舞曲》、《葬礼进行曲》。

李斯特: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新德意志学派”的带头人,交响诗是他在音乐体裁方面对西方音乐最重要的贡献。创作重点为交响乐和钢琴音乐,被成为“钢琴之王”

作品:13首交响诗,《前奏曲》(拉马丁),《塔索》(拜伦),《英雄的葬礼》,两首带合唱的交响曲《但丁交响曲》和《浮士德交响曲》;13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超级练习曲》,以及钢琴小品《爱之梦》等。

艺术成就:首创了交响诗体裁,为管弦乐创立了新的形式他创作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渗透了匈牙利民族的音乐特点,成为后来民族乐派的先声;他的超级练习曲创造了钢琴演奏领域的辉煌技巧,极大地丰富了钢琴教学与演奏;晚期作品中致力于探索新的技法,如运用全音音阶、五声音阶,对瓦格纳和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

瓦格纳: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剧作家,浪漫主义歌剧的改革者,乐剧的倡导者。他把自己创作的歌剧成为乐剧,撰写理论著作《艺术与革命》、《未来的艺术品》、《歌剧与戏剧》等。歌剧创作:《汤豪瑟》和《罗恩格林》(《婚礼进行曲》)。这三部歌剧也反映了瓦格纳积极改革歌剧的意向,《汤豪瑟》开始使用分曲结构与“场”相结合的形式;《罗恩格林》用“场”代替了分曲结构。

乐剧创作:代表作品有:《尼伯龙根的指环》(由《莱茵的黄金》、作品:艺术歌曲《摇篮曲》,大型声乐套曲《德意志安魂曲》钢琴曲《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

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圆舞曲之王”,他的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拉德斯基进行曲》)被称为“圆舞曲之父“。作品:圆舞曲《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波尔卡《闲聊波尔卡》、《雷鸣电闪波尔卡》

罗西尼: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写了38部歌剧,被称为“美声歌剧”

作品:喜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等。他在遵循意大利传统歌剧创作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歌剧改革,缩小了宣叙调与咏叹调的区别,把歌剧中独立的分曲形式发展成“场”的结构,并在音乐高潮时创用了“罗西尼渐强”的表现方式。他复兴了意大利歌剧艺术,使它与德国歌剧、法国歌剧形成抗衡。威尔第: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作曲家。

作品:26部歌剧,《弄臣》、《茶花女》、《阿依达》、《奥赛罗》 普契尼:意大利作曲家,《波西米亚人》(《艺术家的生活》“多么冰凉的小手”,“人们叫我咪咪”)、《托斯卡》(“为艺术、为爱情”)、《蝴蝶夫人》(“晴朗的一天”)、《图兰朵》(“今夜无人入睡”)等。民族乐派音乐特征:

①以反映本民族的历史和人民生活为主体 ②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情感 ③大量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格林卡:俄国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奠基人,被称为“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格林卡的创作有三种因素组成,即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因素,俄国城市音乐文化,以及西欧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技法,这三种因素的综合,使格林卡的音乐形成自己的特有性格,并奠定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基础。

代表作品有: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伊万﹒苏撒宁》,4部管弦乐《幻想圆舞曲》、《阿拉贡霍达》、《马德里之夜》、《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采用两手民歌做主题,写成了一部民族风格浓郁的双主题管弦乐变奏曲

强力集团:又称“五人团”,是俄国民族解放运动中于19C60年代形成的一个音乐团体,中心人物是巴拉基列夫,其他作曲家有鲍罗丁、居伊、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穆索尔斯基:管弦乐曲《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歌曲《跳蚤之歌》

《荒山之夜》是一部富有俄罗斯民族色彩的交响音画,是一部标题性的单乐章乐曲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歌剧《金鸡》、《沙皇的新娘》,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西班牙随想曲》 柴可夫斯基:俄国作曲家

作品:歌剧《黑桃皇后》、《奥涅金》;3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6部交响曲,《b小调第六“悲怆”交响曲》;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1812年庄严序曲》;钢琴曲《四季》;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

斯美塔那: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捷克音乐之父”。作品: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维谢格拉德》、《沃尔塔瓦河》、《沙尔卡》、《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塔波尔》、《勃兰尼克》),《e小调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小提琴与钢琴二重奏“来自我的故乡”》。

德沃夏克: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交响曲《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西贝柳斯:芬兰民族乐派重要作曲家,交响诗《芬兰颂》。格里格:挪威民族乐派作曲家,管弦乐组曲《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和《培尔金特第二组曲》,其中的《索尔维格之歌》被誉为挪威的“第二国歌”。

马勒:奥地利作曲家,《第八“千人”交响曲》,第十部未完成)和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印象主义音乐特征:

①作品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突出瞬间的主观感受 ②音乐语言上突破大小调体系,重视和声、织体和配器的色彩 ③擅长表现幽静朦胧、飘忽空幻的意境 德彪西:法国音乐家,首创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代表作品有:钢琴作品《版画集》、两集《前奏曲》、两集《意象集》,其中作品均有标题,如《月光》《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前奏曲《牧神午后》、交响素描《大海》(《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波浪的嬉戏》、《风和海的对话》三个乐章),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

他的创作特征有:旋律失去主导地位,强调和声的作用,追求音乐的色彩与朦胧感,大量采用全音音阶、五声音阶及中古调式,善于使用小型体裁描绘自然和生活,表达主观的瞬间感受和直觉印象,营造出朦胧的气氛

表现主义音乐:20c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德奥兴起的艺术流派,主张艺术要直接表现思想的本质,内在的灵魂,代表人物:勋伯

《五首管弦乐曲》、独唱套曲《月迷彼埃罗》

十二音音乐:20C作曲技术之一,是无调性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代表作品勋伯格的《第三弦乐四重奏》、《华沙幸存者》 爵士乐:19C末20C初兴起于美国南部新奥尔良的黑人音乐,源自美国的黑人民歌布鲁斯和钢琴音乐拉格泰姆,是非洲黑人音乐与美国音乐的结合。

《南部之子》由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爵士乐之父)创作并演唱演奏,乐曲表达了演奏者愉悦的心情。《不知为何》诺拉·琼斯(爵士乐公主)

格什温:20C美国作曲家,把爵士乐元素与音乐会结合,作品:《蓝色狂想曲》

中华民族音乐由宫廷音乐、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四部分组成

古琴:演奏形式有:琴歌(《阳关三叠))、独奏(《广陵散》、《流水》)

《流水》最早源于朱权《神奇密谱》,经清代琴家加工,刊于《天闻阁琴谱》

我国古代歌曲艺术的发展

①我国的歌曲艺术,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并发展,如神农氏时的《扶犁之歌》

②商周、春秋时期歌曲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诗经》中的《关雎》、《硕鼠》、《伐檀》等

③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经了诗经、楚辞、乐府、绝律诗、词、曲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阳关三叠》唐代名曲,歌词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因诗中“阳关”与“渭城”两个地名,又称《阳关曲》或《渭城曲》,又因其曲式有“三叠”(同一曲调作变化反复三次)的结构,又称《阳关三叠》。1954年,王震亚将词曲改编为合唱曲

《扬州慢》宋代姜夔所作词调歌曲。“慢”是词调歌曲的一种体裁,慢速抒情。十大古曲:

《高山流水》琴曲;《广陵散》琴曲;《平沙落雁》琴曲;《梅花三弄》琴曲;《胡笳十八拍》琴曲;《阳春白雪》琴曲;《十面埋伏》琵琶曲;《夕阳箫鼓》琵琶曲;《渔樵问答》版本较多;《汉宫秋月》筝曲、琵琶曲

学堂乐歌:中国清末民初新学堂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多数是填词歌曲,旋律大多采用西洋、特别是日本的歌曲曲调。沈心工:“学堂乐歌之父”,创办了音乐补习学校组织“音乐讲习会”,作品:《黄河》、《体操——兵操》(又叫《男儿第一志气高》)李叔同: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和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作品:《祖国歌》、《送别》;《春游》(我国第一部合唱曲)箫友梅:1927年在蔡元培支持下在上海创建了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被人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宗师”。

作品:《卿云歌》、《问》、《杨花》,合唱套曲《春江花月夜》、女声合唱《别校辞》;箫友梅在德国留学时期写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是我国作曲家第一首重奏曲;钢琴曲《哀悼进行曲》原名《哀悼引》,管弦乐作品《新霓裳羽衣舞》是我国第一部交响乐作品。

黄自:音乐会序曲《怀旧》、《都市风光》片头音乐《都市风光幻想曲》(美国交响乐团演奏的第一支中国作品);混声四部合唱《抗敌歌》(我国最早的抗日救亡歌曲);《旗正飘飘》;清唱剧:《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男声合唱),由韦翰章作词。此曲共是10乐章,但黄自只完成了七个乐章;《花非花》(唐·白居易)、《卜算子》(宋·苏轼)、《春思曲》、《思乡》、《玫瑰三愿》、《踏雪寻梅》

教学理念:

让孩子们在音乐中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

教材分析:

歌曲《雪绒花》是美国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真挚地倾吐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器乐曲《雪绒花》的配器较为丰富,有一定难度,但该曲目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认真的良好品质,提升学生音乐学习的能力,养成他们在器乐学习中的集体合作精神,建设音乐的耳朵,享受音乐学习的乐趣。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

1、学习用轻声唱法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在合奏中培养认真的学习品质,培养集体协作精神,并享受合作成功的喜悦。

3、在综合表演中分享音乐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教具准备:

VCD光盘、竖笛、电子琴、各类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课前律动。演唱《青春舞曲》,用两种节奏做律动,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

一、组织教学

多媒体播放网上音乐《哆来咪》,教师检查学生学具准备及座次、分组情况。

二、导入新课

刚才听的这首歌,你能说出它的名字么?(生答)这首欢快活泼的歌曲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一首插曲,这部电影里还有一首比《哆来咪》更受瞩目的歌曲,那就是《雪绒花》,想听《音乐之声》和《雪绒花》的故事吗?

讲故事:

三、欣赏歌曲

1、多媒体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片断――《雪绒花》的演唱。生初听,感受音乐的旋律美。

师提示:当《雪绒花》这首象征着祖国幸福、安宁生活的歌曲回荡在剧场时,观看的听众非常激动,因为他们现在的祖国已经失去了往日幸福、安宁的生活。听众们怀着对祖国必胜的信心,一齐高唱起来,歌声使敌人胆战心惊。《雪绒花》在影片中完整地出现了两次,第二次比第一次更激动人心。

生复听,感受音乐的意境美。

2、讨论:《雪绒花》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我们在唱这首歌的时候,应该怎样来唱?

四、演唱歌曲

五、演奏乐曲

六、综合表演

七、总结下课

师:今天我们通过赏、唱、奏、演四个环节对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雪绒花》进行了学习,《音乐之声》的插曲除了课前同学们欣赏的《哆来咪》,我们今天学习的《雪绒花》之外,还有很多,老师这儿还有一首,我们一起来听听。(播放《孤独的牧羊人》)这是一首很好听、很有生活情趣的歌曲,以后我们会学到,今天的课到这里,下课。

教学反思: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咏歌之,咏歌之不足,舞之,蹈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陶冶人性情的熔炉。只有在歌咏或舞蹈者本人对音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产生了浓烈的情感,才能对音乐进行精彩的表现和创造。本课充分营造情景:教师充满深情的故事讲述和故事片插曲《雪绒花》演唱片断的欣赏,将同学们带进一个神圣的殿堂――有关于美的音乐的,有关于爱国的,有关于人间挚爱与真情的„„学生体验各不相同,共同的是他们的情感得到了一次荡涤。由此,他们产生了浓烈的学习愿望,在赏、唱、奏、创的教学环节中,他们尽情展示着对音乐的理解,表现着美的情感。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在课堂上得到体验和升华!

下载浙江省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 (超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省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 (超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最新《教育基础知识》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最新《教育基础知识》 一、单项选择,有60小题,每题1分,共60分。 1、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传统是把(C)放在中心位置。 A.学生B.教材C.教师D.教师和学生 2、落实学......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总结(超全)

    小学语文1-6年级知识点,难点重点,汇总得太全了 名校家长 2015-05-24 10:23:53 小学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 小学学科辅导 阅读(71343) 评论 .. (更多信息,大家可以关注我的微信:深......

    教师招聘考试经典教育作文(全)

    2012 青岛教师统一招聘辅导材料 教师招聘考试作文范文 1.参考范文以“教态”为话题 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师的职业是特殊的,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具有鲜活生......

    小学教师招聘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

    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什么规律的科学C.基本心理规律 2. 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的智商最低临界值应是 B.140 3. “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

    浙江省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为了便于考生进行公共基础知识的复习,我们组织编写了《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仅作参考。 本部分考查应聘者对政治、行政管理和一年来的时事等方面最基本知识的应知应会和运......

    2011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模拟题及答案

    2011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模拟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节假日补课是国家教育部明令禁止的,是一种非法行为。 2、社会主义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素质、......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最新《教育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最新《教育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1.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有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是程序教学。 2.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

    2014中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总结

    2014中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总结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 2、学校教育进行的科学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