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最新《教育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最新《教育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1.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有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是程序教学。2.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叫做课堂气氛。它是教学过程的软情境。
3.有系统的惧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材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之为教学评价。
4.标准化就测验的优越性在于:第一,客观性;第二,计划性;第三,可比性。5.多次测验所得的分数的稳定和一致的程度,叫做测验的信度。
6.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7.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是以信息流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8.积极诱因使个体产生积极行为,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消极诱因则使个体产生负性行为,远离或回避某一目标。
9.布卢姆等人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
10.对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的比较研究发现,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具有预见性,并以学生为中心。
11.在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心理学者把此时期称之为关键期。
12.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13.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主张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14.桑代克认为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15.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第二是寻求发展。
16.学生的学习就其学习内容来说,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总是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17.先于一寂的活动则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称为心向与定势。18.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的记忆是瞬时记忆。
19.在读一首短诗时,某生学习10分钟就刚好能背诵,随后又增加学习几分钟。这种增加的附加学习,叫做过度学习。它是促进知识保持,克服遗忘的记忆规律之一。
20.中学生的伦理道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可以做到言行一致,具有自律性性。
21.职业道德是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是一般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在各个职业领域内的具体体现。22.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教师在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教育劳动过程逐步形成并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23.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有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以身作则。24.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25.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事业心和较强的荣誉感。
26.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扎实的事业知识、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娴熟的教育科学知识等方面;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有组织管理人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机智等方面。
27.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少应包括良好的意志品质,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特征,清晰的自我意识等方面。
28.我国的师生关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为根本目标的。其明显的特征是教育民主,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29.师生关系与一般社会关系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是因教育_而生,又为教育而存,其最大的功能就是教育功能。
30.一般来说,在师生关系中有几种典型的模式,它们分别是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
31、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3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3、学习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34、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
35、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6、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
38、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39、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
4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41、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直观教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物直观,另一类是模象直观。
42、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5、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46.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7.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不断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称之为:个体身心发展。
48.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统称为教师的:教师人格特征。49.学生的学习要以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51.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
52.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权、班级授课权、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等。
53.在德育的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叫作:道德两难。54.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有:常规管理、民主管理、平等管理、和目标管理。57.古希腊提出问答法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苏格拉伦。
58.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组组织的领导者,又是班组人际关系的:艺术家。59.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60.教学过程中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教材。6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6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6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6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6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6、孔子之后儒家代表是孟子、荀子
67、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68、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69、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70、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71、《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72、《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73、《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74、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
75.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两种著名教育体系,即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76.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77.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78.自由联想不属于行为矫正治疗。
79、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80、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81、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82、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83、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84、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85、赫儿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86、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87、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88、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89、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90、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91、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92、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93、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94.古代教育发展的首要事件是作为教育的专门机关:学校的产生 95.教师的来源是我国夏、商、周时代的:师氏、保氏、大司乐、大司徒 96、我国最早的学校是在夏代,是时称为:校、庠、序 97.埃及古代最早的学校是前21世纪的:宫廷学校。
98.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发展有两个典型时期:西周教育、唐代教育,外国的典型代表则有:古代希腊教育、欧洲中世纪教育。
99.六艺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
100.西周代表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教育的发展水平,西周形成了完备的教育制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分为:国学和张学教育。
101.希腊6世纪形成了著名的:雅典和斯巴达教育体系。
102.从雅典教育的课程内容看,他们非常重视体育、智育、和美育,史称“和谐”发展的教育“称他们开 设的主要学科(文法、修辞、辨证法、几何、天文、音乐、算术)为自由七艺。103.唐代教育有:言学、么学。言学分为:中央官司学和地方言学 104.中国封建社会的三大学校典型:言学、私学、书院。105.唐代教育是封建时代世界上最发达的教育。
106.五世纪后欧洲的教育掌握在教会手中,教会学校是教育制度的主题,称骑士教育 107.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
108.”骑士教育“的内容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称”骑士七技“。109.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士”独立阶层是我国第一代教师群体.110.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
111.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112.俄国教育家乌伸斯基说:教师职业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113、“古之学者必有师”出自韩愈的师说《师说》
114、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加里宁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115、1985年开始我国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1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又对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做出了全面的规定。117、教师的一般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118、教师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三种。
119、教师职前教育分为:非定向师范教育也称开方式师范教育和定向师范教育也称封闭师范教育。120、我国师范教育分为两级四个层次:中等师范教育、高等师范教育两级。分中考、专科、本科、研究生四个层次。
121、教师职后教育有: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岗位锻炼。122、脱产学习包括:读研、读博、访学、进修。123、1995年12月12日颁布《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持有国家颁布教师资格证书者才聘任。
124、经济的发展与下列因素有依存关系:教育人口数量、教育程度、教育年限、教育资金支付、学科专业设置。
125、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
126、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教育内容。127、教育通过对文化的传递、选择、融合、创造来促进文化的发展。128、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简称。
129、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心理的发展、社会适应性。
130、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性、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发燕尾服速度的不均衡性、发展内容和程序的差异性。131、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前提作用的因素是遗传因素。132、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不起决定作用。133.实践活动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134、教育在儿童发燕尾服起主导作用。
135、广义上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136.作为人们在观念中存在的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是教育目的。137、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是因果关系、后因前果 138、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是由教育价值决定的。139、教育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个人价值。
140.在近现代西方,康德、卢梭、杜威等人,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141.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生理特性。
142.人的个性中核心成分是性格,性格是社会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143.“自私与秉公、勤劳懒惰、自负与自卑”是态度性格特征描述。144.“不达目的不罢休”意志型性格。145.阿德勒提出性格的优越与自卑类型划分。146.持消极人性观的心理咨询流派是精神分析。
147.在西方教育历史上:尔干、孔德、凯乐斯仄德纳等人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148、个人与社会发展统一性是马克思的代表总结。149、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条件是教劳结合。
150、德育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151、美育是对受教育者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的教育
152、乳儿期(出生至一岁)婴儿期(一至三岁)幼和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22-14,15)青年期(14,15-17,18)153、1999.6.13中央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54、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体系,它规定了(各级各类)的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155、我国近年学制的开始是由(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156、壬寅学制又名(钦定学堂章程)157、癸卯学制又名(奏定学堂章程)
158、壬寅和癸卯学制的制定参照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159、首次规定男女同校的学制是(壬子一癸丑学制)160、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一第一个学制)161、壬戌学制借鉴的是(美国学制)
162.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163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64.(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165.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
166.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表现在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及(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167.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168.我国教育目的的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整体发展)学说基础之上的.
169.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育质量的集中体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的(科学专业素养)及(教育专业素养)两个方面.
170.课程从广义上来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171.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三个基本特征. 172.CLPP评价模式是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四个步骤级成. 173.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包括综合性、可操作性及灵活性.
174.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式仿模式等. 175.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176.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三(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177.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178.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统一体.
179.教育目的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
180.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
181.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
182.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组成. 183.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 184.“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属于双趋式目标冲动。185.我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政治课和其他学科
186.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187、节假日补课是国家教育部明令禁止的,是一种非法行为。
188、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189、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要在二级乙等以上标准。190、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191、教师的考核应当坚持全面考核,以工作成绩为主,做到客观、公正、准确。
192、所谓教师德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193、施行义务教育的学校在教育教学和其它活动中,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194、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法制观念。
195、《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196、《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197、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机关,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必须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
198、学校对校舍、体育设施、消防设施、各种仪器设备安全状况,应当每月检查一次。199、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200、中学、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201、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学生。202、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目标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203、“大众数学”必将成为我国21世纪上半叶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主旋律。
204、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205、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学习206、科学计算已经和理论、实验共同构成当代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
207、数学课程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特征:①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反映公民的数学需求。②课程内容的呈现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208、作为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数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明确了“学生为什么学数学”、“学生应当学哪些数学”和“数学学习将给学生带来什么”等有关数学课程的基本要素。
209、有学者将数学课程的目标分为三类:第一是实用知识;第二是学科知识;第三是文化素养。
210、教育心理学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11、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12、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13、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与差异性。
214、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
215、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主要成份。
216、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217、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218、自我监控属于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
219、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
220、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学习三类。221、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222、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223、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24、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原有知识。225、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226、所谓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227、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228、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229、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230、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231、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和动机说等。232、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233、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忆,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在使用的知识信息。234.人的良好意志品质特征: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235、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36、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23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性。
238、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239、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40、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241、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42、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243、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
24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245、习惯上,人们用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246、焦虑症是一种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247、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248、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249.“机敏、迅速合理处理问题的品质”是意志的果断性。
250、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251、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_群体规范_、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252、班内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形成_定型的期望_。他们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253、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254、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责任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255、班级、小组、少先队、团支部等都属于_正式群体_。
256、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_联合群体_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257、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258、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成员们约定俗称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制约。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
259、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_软情境_,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260、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
261、一种课堂气氛形成后,往往能够维持_相当长_的一段时间,而且不同的课堂活动也会被同样的课堂气氛所笼罩。
262、由于教师在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263、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射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
264、处罚学生的消极的课堂行为,但不能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和剥夺学习权利等手段。
265、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
266、只有当教师_焦虑适中_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
267、人们往往相信_大多数人_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他。268、个人可能为了避免他人的_非议或排斥_,避免受孤立,因而发生从众现象。269、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_消极的_和对抗的三种类型。270、积极的课堂气氛是_恬静与活跃_、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271、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
272、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愤、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273、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274、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现象,它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275、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_人际交往_。
276、也有的心理学家把问题行为分为:品行性问题、性格问题行为、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类
277、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278、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资料、描述并分析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
279、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280.意志行动心理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
281、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的评价则常常采用_非测验性_的评价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量表以及谈话等。
282、教师自编测验的主观题包括论文题、_问题解决_题。
283、教师自编测验的客观题包括_选择题_、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等。
284、评分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_相对标准_两种。
285、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
286.直观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的主要是掌握概念。287.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幻想。288.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289..看到“天安门”想到城楼是表象。
290.长系列教材,中间内容记忆效果差,是双重抑制干扰。291.“由骄兵想到必败”是因果联想。292.无意义音节的首创者和遗忘曲线的最先提出者是艾宾浩斯。293.操作技能的特点: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294.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是操作整合。295.智力是一般智力的综合。技能是一种熟练。296.遗体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
297.当人们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达到迁移程度,才能促进能力发展。298.完成活动任务的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是才能。299.在全人类中,智力是常态状态分布。
300.情绪、情感内的中介是需要,心理基础是认识,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心境—激情—应激.301.意志行动的基础是随意运动。302“眨眼反射动作”是不随意动作。303.客体复杂,任务多,注意范围狭窄。
304.医生观察,号脉听诊诊断病情是思维的间接性。
305.“一题多解”是发散思维。“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思维灵活性。306.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307.教育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308.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一因素对学与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群体差异、个体差异来体现的。309.影响学与教的教师因素主要有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310.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311.教学环境中的物质环境主要指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
312.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313.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314.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315.学校和家庭联系的方式有:互相访问、建立通讯联系、举行家长会、组织家长委员会、以及举办家长学校。
316.德育过程中“知”指道德认识,它包括道德知识、品德知识、和道德判断、品德判断两个方面。317.教师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以及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
318.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体系,一是启发式,二是注入式
319.杨贤江写的《大教学论》,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320.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321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五经、四书。
322.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23.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由夸美纽斯正式提出并推行的,1862年我国在京师同文馆首先执行了这个制度。
324.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是中国最早实行的近代学制。
325.普通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一般原理和中、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师范学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 程,是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学科。
326.义务教育,也叫强制教育,是由国家用立法形式确定下来强制实行的国民基础教育。327.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
328.教学手段就是指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以及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329.现场教学和个别指导是中小学教学的辅助形式。
330.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作业批改(成绩考核)四个环节组成。331.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各科教学渗透德育。
332.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具体体现在中小学各类课程计划和各科课程标准、教科书之中。333.看书用红笔划重点,利用知觉选择性。
334.坐车,近物快,远物慢。月亮同方向是运动视差。335.云彩飘动,好象月亮在行,云彩没动,这是诱动。336.注意特点:指向性,集中性,注意是组织特性。337.时间是注意稳定性的品质特征。
338.在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问题上的两种片面理论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339.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340.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341.德育一般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四个基本方面。342.感觉限与感受性是反比关系。
34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344.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345.根据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想。346.美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347.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348.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提出了“绅士教育”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在教育目的论上持个人本位论主张。
349.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350.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351.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制,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352.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句名言可以用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特点。
35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
354.人脑对直接作用感言的客观学习的综合整体反映是知觉,如看见红旗、立即认识它。355.“一心二用”是有条件的。“人”写成“丫”对比。356.远物模糊,近物清楚是空气透视。
357.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358.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一种社会活动。359.教学原则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性功能。
360.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361.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全面性、义务性的特点。
362.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了要探索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刺激儿童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363.20世纪中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以学科的基本结构构建课程的理论。364.任何知识都来自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掌握间接经验的桥梁。365.因材施教原则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出的。
366.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是加强基础、更新课程内容、加强课程现 367.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等特点。
368.教师必须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具有示范性。
369.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70.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的身体的发展,知识、技能的获得,思想、品德的形成,审美情操的陶冶,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发展。
371.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指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用以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
372.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现象主要包括教育的社会现象和认识现象。
373.美国教育家孟禄主张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是心理起源论;而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只能起源于劳动。
374.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壬寅学制;正式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癸卯学制。375.兴趣的稳定性是持久性的品质特征。
376.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377.直视手段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实物直观,二是模象直观,三是语言直观。378.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说理教育(说服教育),基本途径是教学。379.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80.根据动机的性质和社会价值不同,动机分高尚和低级。
381.现代三大教学理论包括: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以及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382.教育目的规定了特定社会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培养目标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382.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方式为主,这是小学教学中必须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依据。383.教师的备课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384.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即启发式和注入式 385.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386.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387.教育法规定国家保护教师合法权利,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388.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389.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有别于传统的五条新的教学原则,即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以及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390.遗传是指人们从上代那里继承下来的一些先天的生理解剖的特点,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可能性。
391.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谈梅生津。
392.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生产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393.个性积极性的源泉与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是需要。394.马斯洛需要层次中最低是生理需要,最高是自我实现需要。395、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96、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96、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397、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398.班主任是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
399、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400、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401、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402、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403、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404、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405、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406、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407、“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408、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409.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顺序,就具体情况,有多种开端。410.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检查,特点是实践性。
411、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412、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413、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414、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415、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416.马卡连柯提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417、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
(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418、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419、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420、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421、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42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423、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424、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425、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426、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427、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28、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429、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430、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431.德国赫尔巴特的德育原则: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432、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43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34、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35、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36、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7、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38、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39、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40、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441、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442、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43、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444、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445、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446、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447、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48、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449、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450、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451、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452、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45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454、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455、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456、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457、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58、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459、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460、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461、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462、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463、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464、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465、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466、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46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468、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469、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470、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471、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472、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473、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
474、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475、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476、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 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477、想象的种类:(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
(2)在空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478、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
(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479、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480、记忆的分类:(1)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481、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482、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483、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484、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485、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486、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487、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488、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489、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490、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491、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492、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493、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494、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495、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496、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497、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疗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498.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499、我国心理学家(潘菽)在其1980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美国1971年出版的《教育百科全书》指出:“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
500、前苏联的彼罗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学规律。”
501、(拜瑞斯等人)进行的(良好行为游戏)
502、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强调教育要与心理学相结合,倡导(直观教学的)原则,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丰富学生的感知,发展学生的思维。
503、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付诸了实施。他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来,其学生将上述四个阶段进一步发展为(准备、提示、联想、系统和方法)五个阶段。
504、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是在(19世纪后半期)发生的。1867年,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发表了(《教育人类学》)第一卷,它是(教育和心理知识的必要源泉)。1988年,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问世,这就是俄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卡普捷烈夫)的(《教育心理学》)。1896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始对动物的学习进行实验研究,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一般认为,正式的教育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创的。505、联结派以(桑代克、华生、葛斯瑞、赫尔、斯金纳)为主要代表。506、认知派以(魏特墨、考夫卡、苛勒)为主要代表。它们主张“完形说”。507、1908年,我国出现了第一本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是由房宗岳翻译日本小泉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之后,又出版了(陆志韦)翻译(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陈德荣)翻译(盖茨)的(《教育心理学》)。
508、个体的心理发展受(先天)和(后天)两方面因素的制约。509、(格赛尔)著名的(双生子爬递实验)
510、人类口语发展的关键期是(2-3岁);书面语发展的关键期是(4-5岁);数概念发展的关键期是(5-5.5岁)。
511、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最初是通过(观察儿童玩“弹弹子”的游戏)开始的。
512、皮亚杰指出,(11岁)是儿童的道德判断由外在标准支配转向内在标准支配的转折点。
513、(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石,它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学习理论所解决的学习的(实质、过程和条件)等学习的根本理论问题是指导学生有效地学和教师有效地教的理论基础。
514、学习理论主要分为:(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515、人和动物与环境保持平衡的行为方式有两种:(本能行为)、(习得行为)。
516、加涅的学习分类:(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517、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将学习区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可将学习区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518、奥苏贝尔将有意义学习分为:(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519、彼得罗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将学习分为两大类:(反射学习、认知学习)。
520、我国学者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心智技能的学习和社会生产规范的学习)。
521、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信息输入—编码—加工—储存—译码—输出的过程)。
522、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
(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523、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524、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525、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26、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527、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528、新课程的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529、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530、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531、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532、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2)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3)采 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533、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534、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536、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537、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38、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539、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540、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541、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542、教学活动设计要求:(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543、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544、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545、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546.《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比西方最早的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早300多年。“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而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547.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专著——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
548.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
549.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是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
550.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认为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它包括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思想,“差生”发展。
551.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著被誉为“活动的教育者“。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552.我国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553.“六学二馆”中“二馆”指崇文馆和弘文馆。554..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的起源是:生产劳动。555.“狼孩”说明遗体本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556.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557.最早提出美育一词的是席勒。
558.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过教育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559.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活动方式。
560.知识能力谁为主两种教育论:形成教育论(能力为主)、实质教育论(知识为主).21
第二篇: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最新《教育基础知识》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最新《教育基础知识》
一、单项选择,有60小题,每题1分,共60分。
1、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传统是把(C)放在中心位置。A.学生B.教材C.教师D.教师和学生
2、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根据具体情况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构建广阔活动空间。(C)A.教学目标B.情感态度价值观C.教学要求D.教学过程
3、(B)是树立正确学生观的基础。A.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B.关注每一位学生 C.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D.信任学生
4、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殿堂,更是(D)的圣殿。A.情感体验B.师生交流C.学生成才D.人性养育
5、(A)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A.民主平等B.关心学生C.以人为本D.鼓励学生
6、“教师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体现出(A)的发展观。
A、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C、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7、(B)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
A、建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B、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8、新评价观强调评价主体应具有(B)。A、单一性B、多元性C、动态性
9、“新的评价体系打破唯一,倡导多元和创新。”体现出评价体系(B)的特点。A、科学性B、灵活性C、有创意
10、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A)。A、促进发展B、甄别与选拔C、展示激励
11、课程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可分为(C)。
A、定量评价法与定性评价法B、目标评价法和目标游离法C、自评与他评 12.教育的根本任务是(C)。
A.传授知识B;增强技能C.教书育人D。学会认知E.学会做人 13.(B)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
A、国务院B、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C、全国人大D、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
14.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B)。A、纪律处分B、行政处分C、经济处罚D、警告处分
15.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改善教师的 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___D___地位。A、政治B、经济C、法律D、社会
16.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B)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A、学校行政部门B、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C、学校工会D、学校党组织
17.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D)。
A、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资格B、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C、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D、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18.不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学历的公民,申请获取教师资格,必须通过(B)考试。
A、国家学历水平B、国家教师资格C、普通话水平D、计算机等级 19.中小学教师资格由(A)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B、国务院C、各级地方人民政府D、省、自治区、直辖市 20.教师的(A)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A、考核结果B、工作成绩C、学历水平D、业务水平
21.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C)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A、高于B、接近C、不低于或者高于D、同等于
22.社会力量所办学校的教师的待遇,由(C)确定并予以保障。
A、上级主管部门B、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C、举办者D、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23.侮辱、殴打教师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C)。
A、给予治安管理处罚B、承担民事责任C、追究刑事责任D、给予行政处分 24.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教师申诉的(C)内,作出处理。A、三个月B、4 5日C、30日D、15日
25.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教师以及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到(D)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应当予以补贴。
A、革命老区B、贫困地区C、中西部地区D、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 2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师享有的权利的是(B)A、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B、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C、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D、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团体中充分发表意见
27.为了(A),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A、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B、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C、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工作D、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28.教师应当履行关心、爱护(B),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
A、家庭经济困难学生B、全体学生C、学习有困难的学生D、残障学生
29.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D)的使命。
A、公民素质B、公民思想道德素质C、公民科学文化素质D、民族素质
30.教师的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的待遇;(A)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因地制宜安排教师进行修养。
A、定期B、不定期C、每两年D、每年
31.地方人民政府对违反《教师法》规定,拖欠教师工资或者侵犯教师其他合法权益的,应当(B)。A、责令其立即改正B、责令其限期改正C、依法追究刑事责任D给予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3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自(A)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1995年9月1日起实施.A、1994年1月1日B、1994年9月10日C、1993年11月1日D、1995年1月1日 33.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A)
A.教育现象B.教育方针C.教育政策D.教育理论
34.1632年、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C)A.《学记》B.《普通教育学》C.《大教学论》D.《教育论》 35.下列不属于骑士七技的范围的是(C)A.骑马B.投枪C.音乐D.吟诗
3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是(B)A.教育B.环境C.遗传D.主观努力 37.学校体育的最为基本的组织形式是(B)
A.早操、课间操B.体育课C.体育竞赛D.学生自觉锻炼 38.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D)
A.心理过程B.信息过程C.逻辑过程D.认识过程
39.马卡连柯“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C)A.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B.知行统一的原则
C.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D.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0.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一种(C)A.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B.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D.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41.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包括(A)
A.学期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B.全面计划和专题计划 C.课内计划和课外计划D.教学工作计划和思想工作计划 42.在三结合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B)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C.自我教育D.社会教育 43.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是(D)A.课外校外教育B.各科教学C.社会实践活动D.班主任工作 144.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A)
A.以教学为主B.教学、科研并重C.教学、科研、生产三中心D.所有时间用于搞教学 45.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C)A.唐朝中期B.明朝中期C.清朝末年D.辛亥革命以后 46.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A)A.《大学》B.《中庸》C.《学记》D.《春秋》
147.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D)所持观点是:教育无目的论。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裴斯泰洛齐D.杜威
48.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B)A.生产劳动B.模仿C.语言D.动物本能
49.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C)A.深化课堂教学B.培养竞赛人才
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 50.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B)A.永恒性B.历史性C.相对独立性D.继承性
51.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B)A.大力加强普通高中教育B.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C.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更好衔接D.进一步加强中等专业教育 52.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B)
A.主导地位B.主体地位C.被动地位D.辅助地位
153.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哪一条基本规律中(D)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54.“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A)A.陶冶教育B.榜样示范C.实际锻炼D.品德评价 55.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C.巩固与保持知识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56.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A.示范性B.复杂性C.主体性D.长期性 57.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C)
A.成立了班委会B.开展了班级工作C.形成了正确舆论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58.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代表作是(D)
A.《爱弥儿》B.《人的教育》C.《教育漫话》D.《教育论》 59.“教学与发展”理论的倡导者是(A)A.赞科夫B.皮亚杰C.布鲁纳D.根舍因
60.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A)意义更大。A.班主任B.科任教师C.校长D.教研组长
二、多项选择题,有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1..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逐步实现(A、B、C)
A.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革
B.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C.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2.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A.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C.精选课程内容D.改进教学方式 3.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A.档案袋评定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D.成就测验 4.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A.情境B.协作C.会话D.意义建构
5、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6、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A.民主的B.平等的C.对话的D.互动的 7.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A.学习者B.定向者C.促进者D.定论者 8.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A.均衡性B.综合性C.选择性D.平均性 9.“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
10.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A.前沿性B.全局性C.基础性D.先导性 11.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12.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A.家庭资源B.社会资源C.校园资源D.自然资源 13.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A.向学生回归B.向学校回归C.向教师回归D.向教育实践回归 14.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A.可操作性B.验证性C.教育性D.探索性
15.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16.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17、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ABC)。A组织者B引导者C合作者
1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六项具体目标有:转变课程的功能、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和(B C)。
A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B建立发展性的评价观C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19、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主要强调两个方面。(AB)
A学生对数学的认识B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C学生对数学应用能力 20、数学思维的特性主要有(ABC)。A概括性B问题性C相似性
三、判断题,有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现代学生观强调学生主体性的观点,学生主体性包括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基本特征。(√)
2、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改成必修课)
3、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没有高低和尊卑之分。(√)
4、诚信既是人际关系中的基础性道德,也是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基础性道德规范,而学校是诚信教育的启蒙场所。(×改成重要场所)
5、新课标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6年级)、第二学段(7~9年级)、第三学段(10~12年级)„(×)
6、提倡选择性学习是日本数学课程的一大特色„„(√)
7、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就是对传统教学的彻底改变。(×)
8、数学在19世纪已经发展成独立的学科。„„(√)
9、“精讲多练”成为我们普遍的教学模式。„„(×)
10.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对)11.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实现的指导思想。(错)
12.教师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义务。(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这是权利不是义务称为管理学生的权利)(错)
13.《教师法》也适用于在少年宫以及地方教研室、电化教育机构等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对)
14.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的聘任由学校和教师签定聘任合同,明确规定教师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教师法第三章第十七条:第十七条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实施教师聘任制的步骤、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错)
15.教师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充分听取学校各部门、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教师法第二十三条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错)16.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向依法成立的奖励教师的基金组织捐助资金,对教师进行奖励。(对)
17.中小学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享受教龄津贴和其他津贴,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对)
18.教师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19.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办好师范教育,并采取措施,鼓励优秀青年进入各级师范学校学习。非师范学校不承担培养和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因为教师法第四章第十八条规定:第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办好师范教育,并采取措施,鼓励优秀青年进入各级师范学校学习。各级教师进修学校承担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任务。非师范学校应当承担培养和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各级师范学校学生享受专业奖学金。)(错)
20.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为教师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提供方便,给予资助。(对)
第三篇:2014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复习提纲
2014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 《教育学与教育法基础知识》
(一)教育学。
1.学校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1)了解我国学校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历史:
1、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突破了官府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2、西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还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3、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备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学校体制。
4、宋代:学校制度更为完备,在中央有太学、国子学等,宋代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书院注重依照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在学习方法上也鼓励讨论、辩难和让学生自讲心得,风气比较活跃。
5、明朝:强化了前代的科举制度。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这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明代中期以来,书院比较兴盛,明朝后期东林书院以其评识朝政的活动而著名。
6、清朝:前期的科举和学校,基本承袭明代的制度,在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
7、现代意义的学校在中国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最早是外语学校、军事学校和技术学校,1912年,刚刚建立的中华民国(1912—1949)对封建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平均发展”的教育方针。8、1949年11月,新中国成立一个月后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自此,在和平与安定的社会环中,教育开始了新的发展。从1949年到1966年的17年间,中国建立起初具规模的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系统,实行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工作时间内安排专门时间系统学习等教育形式。
9、教育体制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面启动。改变了过去无法可依的行政管理方式,加强教育领域的法制建设,已颁布实施的有《学位条例》(1980年)、《义务教育法》(1986年)、《教师法》(1993年)、《教育法》(1995年)、《职业教育法》(1996年)、《高等教育法》(1998年)等6部教育法律,以及16项教育行政法规和200多件教育行政规章,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起来。10、20世纪90年代:1999年6月,中国政府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的功能将从传播知识向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转变。
11、在21世纪,中国的教育界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系统,健全以职业资格教育为主的行业与企业教育系统,设置以文化生活教育为主的社会教育系统,在全国各个地区和各个行业形成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沟通、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终身教育网络,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劳动者提供开放的、多样化的、社会化的受教育机会。
现状:
(一)中学教育规模扩大,布局趋向合理
(二)中学的分段和办学体制
(三)中学教育师资队伍发展壮大。但是,我国中学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存在危房,有不少学校缺乏实验设备,教育经费不充足,流生现象仍不断发生,师资队伍不够稳定,教师质量还不够高,教师待遇偏低。(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现状: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个阶段
1.规划阶段:(1)调查研究(1996~1998年)
(2)纲要拟订(1999~2001年)(3)方案颁布(2001—2003年)
2.实验与实施阶段:(1)义务教育阶段
(2)普通高中阶段
3.评估与改进阶段:
(1)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三次调研(2)校本教研的提出(3)高中实验区调研报告 发展趋势: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
(二)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
(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四)加强课程综合化
(五)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六)课程法制化 2.教育学基本原理。
(1)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了解教育的功能;理解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功能: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包括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两方面。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正向功能
1、促进个体发展
2、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二、负向功能
1、增加受教育者的负担。
2、由于教育不当,致使受教育者身心不能健康发展。
3、影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 3.中小学教育相关知识。
(1)了解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依据此开展教育教学活动。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②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不同。针对不同年龄学生采用不同教学方法)③不平衡性(把握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才能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④互补性(如失明者视觉虽然不好,但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⑤个别差异性(做好因材施教)
(2)了解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答:⑴先天的遗传素质 ⑵后天的环境;即自然 ⑶教育;即社会因素.⑴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⑵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的范围 ②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的方向的性质 ③社会需要也影响人的发展.⑶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①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面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还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③学校教育还具有高度的组织性(3)理解教师职业特点与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答:特点: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如: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角色。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第一,要求教师了解和掌握中学生发展的知识
第二,对中学教师学科知识的要求体现一定的特殊性 第三.要求教师张文中学教育与教学理论 第四.关注通识性知识的重要价值
专业发展阶段:教学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境关注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4)了解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运用相关理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答:特点: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应做到: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建立教师威信、善于同学生交往、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4.班级管理的原理与组织。
(1)了解中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常规管理(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平行管理(对集体和对个人管理结合)、民主管理、目标管理(师生共同确定目标)2)了解中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热爱所学专业,经常与任课老师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习交流,改进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3、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贯彻“中专生行为准则”,抓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督促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中的偶发事件,认真调查处理,并及时汇报。
4、指导班委会、团支部的工作,做好班、团干部的选拔、培养和考核,支持他们大胆工作,发挥作用。关心学生的课外生活和身心健康,协助开展第二堂课教育,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有益的文体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公益性劳动
和社会实践活动。
5、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反映学生的意见和要求,经常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工作。
6、按照学校要求,做好班主任常规工作,按时参加班主任会议,填写班主任工作台帐,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评定,写好学生操行评语和毕业鉴定,协助学校搞好学生的奖惩工作。
(3)了解中小学班队、共青团活动的基本类型。
答:主题教育(主题班队会、主题报告会、主题座谈会和主题伦理性讲话)、班队例会(班务会或队务会、民主生活会、月会、晨会等。)、班队文艺活动(文艺联欢会、节日联欢会、生日联欢会、毕业联欢会)、班队体育活动(跑步、球类、竞技类)、班队科技活动(科技知识竞赛、科技调查、科技兴趣小组、科学知识讲座)、班队劳动(大扫除、组织为人民服务)、班队游戏活动(竞技类的、智力游戏)。(4)掌握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答:1.做好班级常规管理。
2.对于学生不正确、不文明的言行要及时加以引导和制止。
3.树立典型,平时对待学生。
4、因材施教,以鼓励为主。5.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5)掌握组织中小学班队活动、共青团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6)能够针对中小学生特点,分析和解决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5.教育科学研究基础知识。
(1)了解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常用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2)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第一,教育模式的滞后性
第二,教书育人的被动型
第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如:网吧、游戏厅、不良电影电视 第四,家庭教育的片面性。
(二)教学法。1.教学目标。
(1)掌握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和价值取向。含义: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特点:(1)教学目标定在教学活动前,具有期望性的特点。(2)教学目标由三维目标组成的系统,具有整体性的特点。(3)教学目标内部层级分明,具有层次性的特点。4.因材施教,以鼓励为主。(4)教学目标清晰可行,具有操作性的特点。(5)教学目标带有弹性,具有生成性的特点。
(2)了解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等人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一)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
(二)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二)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
即接受(注意)、反应、价值评价、组织、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
(三)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 即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
(3)掌握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陈述的三维表述方式。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4)能运用相关理论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陈述和评价。2.教学过程。
(1)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教学过程有五种基本功能:知识传递功能、智力发展功能、情感培养功能、品德形成功能和个性 发展功能
(2)了解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第一,特殊认识说—代表人物:凯洛夫
第二,发展说—代表人物:杜威、皮亚杰、布鲁纳、赞可夫(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第三,交往说---教学是师生间的特殊交往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和有计划的师生交往活动。第四,多重本质说---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和多矛盾的复杂过程。3.教学内容。
(1)掌握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和具体课文三者的结合。(2)了解教学内容的特性。
(3)掌握课程标准的意义、性质和内容。
意义:它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
性质: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它是国家(或地方)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的。内容: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四川课改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4)了解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的关系。(5)掌握教学内容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容易导致“剧本化”的行动,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生成,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无效的预设,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6)了解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背景下的综合性学习。
(一)综合性
(二)创造性
(三)探究性
(四)开放性
(五)层次性
(六)主题性(7)掌握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课程资源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4.教学行为。
(1)了解有效教学行为的标准和特征。第一,判断标准:教学目标。
第二,特征:
1、目标清晰
2、善启善导
3、遵循逻辑
4、手段有力
5、动态调控
6、富有创意
(2)掌握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行为、教学实施行为和教学评价行为的转变。
教师角色行为:1.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2.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3.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4.教师还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教师实施行为转变:
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三、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
四、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教学评价行为转变:
一、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以发展性评价为主。
二、教师的自我评价、同行相互评价、领导小组评价相结合。
三、全员评价、全面评价和全体参与
四、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3)掌握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和具体要求。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
要求: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 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
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的基础上的“会学”; 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来搜集,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合作学习:所谓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4)能运用相关理论对课堂教学实施进行恰当评价。5.教学组织形式。
(1)了解班级授课制的含义、特点、优势和局限。
含义:班级授课制是指把一定的学生按年龄层次和智力水平及受教育程度编班上课。最早由夸美纽斯提出。后来赫尔巴特完善了这一理论,苏联的教育家凯洛夫最终完善了这一理论。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
特点:⒈以“班”为人员单位,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⒉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
⒊把每一“课”规定在驻而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这单位时间称为“课时”,它可以50/45/30/25/20/15分钟,但都是统一的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从各学科总体而言,可能是单科独进,也可以是多科并进,轮流交替。
优势:⒈它可以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
⒉它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实而又完整。
⒊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面兼用其它方法,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⒋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⒌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集结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学生可与教师及同学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⒍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它不仅能比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经常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思维、想象
能力及学习热情等。局限性:
⒈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⒉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
⒊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⒋它的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不能够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⒌它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⒍它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⒎它缺乏真正的集体性。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地对教师负责,独自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分工合作,无必然的依存关系。
8.不利于因材施教。
(2)掌握合作学习的内涵、形式和具体要求。
内涵: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们为达到共同一致的目标,所进行的一种小组分工合作、积极互赖的学习形态。其内涵涉及以下几个层面:①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②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③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④合作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⑤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
形式:第一层次为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如课堂中的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课余时间好朋友之间的合作学习等)、小组合作学习(如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学习、研究性小组学习、兴趣小组学习等)、教学活动过程中全员性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教学,如班级授课过程中的讨论学习、角色扮演活动等)。
具体要求:
1、明确目标。
2、把握合作时机
3、恰当合理搭配小组
4、创设人人展示机会
5、提供充分的时间保障
6、避免讨论过多过繁
7、建立有效评价机制.(3)了解当代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当代学校的教学组织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苏联坚持并完善了班级教学,西方则在教学个别化方面大胆尝试,双方均力图多快好省的最佳教学组织形式,都取得了成绩,表现在:分组教学、不分级制;特朗普制;开放教学;小队教学;程序教学;复式教学;现场教学。在当代,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也呈现了多样化,综合化,个别化等趋势。随着高新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组织还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6.教学媒体。
(1)了解教学媒体对课程教学领域的影响。
答:
1、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便于观察和认识,有利于学习和掌握教材。
2、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提高教学速度、节省课时,减轻了教师的劳动。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将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与仿真技术结合起来,与人工技术等高科技结合起来应用在教育教学中,那必将掀起人类教育事业的一场新革命。(2)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思想 包括三个基本点:
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 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内容
1、教学观念的整合。
2、教学目标的整合。
3、教学内容的整合。
4、教学活动的整合。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优势
1、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2、扩大信息容量,丰富学科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内容理解。
3、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情境化、立体化,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4、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体现学习主体作用。
5、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6、有助于培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深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1.促进新课程结构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等特点,让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综合、开放。
2.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活动的机会,改变常规呆板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乐于学,善于想,勤于动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3.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给学生创造和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学习方法,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7.教学评价。
(1)了解教学评价的含义和基本类型。
含义: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基本类型:
第一,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类型。
1.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实施而进行的测定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实施时间,一般在课程、学期、学年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时候。
2.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确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完善教学过程。
3.总结性评价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教学效果做出评价。总结性评价注重考察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次数较少。
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划分:(1)目标参照评价(以具体体
现教学目标的标准作业为依据,确定学生是否达到标准以及达标的程度如何的一种评价方法)
(2)常模参照评价。(以个体的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成绩或常模相互比较,而确定其成绩的适当等级的评价方法。)
第二,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1.相对评价法是从评价对象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基准,将余者与基准做比较,排出名次、比较优劣的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便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己的位置,激发竞争意识。2.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以判断其达到程度的评价方法。
绝对评价设定评价对象以外的客观标准,考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以促使学生有的放矢,主动学习,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发现差距,调整自我,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2)掌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
主要方法:领导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与专家评价。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
(一)教育心理学。1.绪论。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①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注。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人类的本性;第二,学习心理;第三,个别差异及其原因。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这一时期的著作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教育问题。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到40年代,佛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这一时期的著作内容大多取自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等各科心理学。受行为主义影响,只有学习这一课题是各书共有的。可以说,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
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60年代开始,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美国教育心理学自此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同时,美国教育心理学重视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对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研究也方兴未艾。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80年代以后,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②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问世,标志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2)明确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3)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步骤并加以应用。2.学生心理。
(1)了解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发展是一个系列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有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发展的每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个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之前各阶段冲突的解决。冲突是指,在每一阶段发展过程中,个体都面临着一个发展危机(危险和机会),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选择和一个消极选择。解决危机的方式所带来的后果对个体的自我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问题解决不当,会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造成深远的不良影响,尽管也可能会在后期阶段中得到修正,但是往往需要个体有改变自己的决心和毅力以及耗费巨大的心力。8个阶段如下:
1、信任——怀疑(0-1.5岁)
目标: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即充分相信他人并且自己也值得信赖。任务:母亲亲自抚养和哺乳婴儿,给予无条件的爱抚,建立良好的亲自关系。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的后果——产生信任感;
消极选择的后果——产生怀疑和不安。可伴随儿童度过整个童年期,甚至影响成年的发展。
2、自主——羞怯(1.5-3岁)
目标:对权力和独立性的渴望,渴望自主并试图自己做一些事情(吃饭、穿衣、大小便)。任务:父母允许儿童自由的探索,并给与适当的关怀和保护,帮助儿童形成自信心。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的后果——形成自信心;
消极选择的后果(一味的严厉要求和限制)——儿童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过多的怀疑和羞怯会导致个体一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
3、主动感——内疚感(3-
6、7岁)目标:出于自我动机追求一些活动(例如帮父母做家务),通过胜任这些活动,认为自己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体验到一种愉快的情绪。任务:父母注意要儿童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同时监督控制会造成危害的活动。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的后果——他们的贡献能够被接受,从而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消极选择的后果(过多的干涉和禁止)——造成儿童缺乏尝试和主动性的性格。
4、勤奋感——自卑感(6-12岁)目标:在面临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的各种要求和挑战下,力求保持平衡。开始体会持之以恒的能力和成功之间的关系,形成成功感。任务:成人对儿童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勤奋给以鼓励和帮助。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的后果(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增强胜任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建立勤奋的特质,表现为乐于工作和较好的适应性。
消极选择的后果(„„困难和挫折)——今后学业颓废,可能转向校外活动,一般是反社会行为。
5、角色同一——角色混乱(12-18岁)目标:考虑“我是谁”,性别角色、人生观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能力、信念、性格有清晰的自我概念,并开始选择自己今后的职业; 任务:教师有可能和最适合帮助学生获得同一性的人,学生选择某一专业往往是受到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中学生绝不应当被当做孩子来看待,决不能在相关人的面前轻视他们,给予明确的指示,注意同伴的影响。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四种):获得角色同一性——充分的考虑了各种可能的机会和对自我清晰的认识,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并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6、友爱亲密——孤独(18-30岁)
目标: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
任务:个体愿意并有能力建立深层次的交往,并保持长久的友好关系,愿意与他人分享不计较回报。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形成亲密感;
消极选择——陷入孤独。
7、繁殖——停滞(30-60岁)目标:繁衍后代,并在工作中具有生产能力或创造力。任务:抚养下一代,并把下一代看做是自己能力的延伸。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形成的后果——家庭美满,富有创造力;
消极选择形成的后果——陷入自我专注,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舒适,对他人和后代感情冷漠以至于颓废消极。
8、完美无憾——悲观绝望(60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个体的发展受前几阶段发展的影响极大。前期发展顺利的结果——则在此时期巩固自己的自我感觉并完全接受自我,接受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获得了自我完满感;前期发展不顺利的结果——陷入绝望,害怕死亡。
(2)理解心理发展、最近发展区、流体智力、晶体智力的内涵。
①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
积极的心理变化。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婴儿、相当于学前期、幼儿期相、当于学龄前期、童年期,相当于学龄初期。少年期,相当于学龄中期。青年期,相当于学龄晚期。成年期,老年期。
②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③流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不受教育与文化影响。
④晶体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记忆储存信息为能力,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而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3)掌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并加以应用。
①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务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2.前运算阶段(2—
6、7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一1 1、12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1 1、12岁及以后)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②多元智力理论把智力定义为:“智力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解决现实问题、产生新问题,并能在该人的社交和文化中创造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或者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八种智力构成的,每一个人的侧重点不一样。这八种智力是: 1.逻辑数学智力:这种智力在侦探、律师、工程师、科学家和数学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2.语言智力:这种智力在记者、编辑、作家、演讲家和政治领袖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3.音乐智力:这种智力在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乐器制造者和乐器调音师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4.空间智力:这种智力在画家、雕刻家、建筑师、航海家、博物学家和军事战略家的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5.身体运动智力:这种智力在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赛车手和发明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6.人际关系智力:这种智力在教师、律师、推销员、公关人员、谈话节目主持人、管理者和政治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7.内省智力这种智力在哲学家、小说家、律师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8.自然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指认识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其他部分的(比如云或者岩石)能力。在猎人、植物学家或者解剖学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 的表现。
(4)阐述学生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并分析其对教师的教学的影响。
一、对于场独立型学生,教师应根据这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创新能力较强的学习风格,多提供一些难度较大且具有挑战性或研究性的学习内容,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而对于场依存型学生,教师则需要根据这类学生合作意识强。
二、对于视觉型学生来说,他们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学习中,具有一走的优势,研究表明这类学生善于通过图表、画面等视觉性刺激接受知识信息,因此教师在对他们进行教学时需要多用图表法讲解,并多鼓励这类学生养成上课 作笔记的学习习惯,国培计划材料
以提高其学习效果;与视觉型学生恰恰相反,听觉型学习者在英语、语文和历史等方面的学习中效率较高,他们往往喜欢通过倾听教师讲述来接受知识信息,并在语言方面发挥其优势。
三、对于趋同型学生,教师可以根据这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较强,善于以自我为中心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特点,提 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知识信息,使其能够自主地内化外部的知识信息,并使其认知结构能得到不断的扩展;对于趋异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教师需要根据这类学生善于分析和比较,具有较强的观察和研究能力的特点,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四、对于冲动型学生,教师应该考虑这类学生反应敏捷,敢于表达的特点,注意保护其喜欢发言和回答教师提问的积极性,并在其发言和回答问题过程中循循善诱、给予点拔。
五、此外,还有少数动作型学生听课和阅读学习效果都较差,但擅长于记住情境和动作,操练、表演、画画等动手能力较强,让他们安静地坐着学习感到困难,教师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创造条件为这类学生提供“做中学” 的机会。3.教师心理。
(1)阐述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角色与特征。
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区型、开放型的教师。(2)理解教学效能感、教师控制点、罗森塔尔效应、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①所谓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②罗森塔尔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指“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③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有多样性、自主性、持续性特征。(3)了解师生的相互作用。教学相长
(4)掌握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以及进行教学反思训练的途径。
①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 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二是通过 提高在职教师。
②教学反思训练的途径:日记、从学习者角度、与同事和专家的交流、从学生征询意见(5)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并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①概念: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它有三个核心成分: 1.情感衰竭。2.去个性化。3.个人成就感降低。
②成因:教师职业的压力、新型师生关系带来的挑战、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学校人际环境与领导
③对策:1.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教师的地位。2.关注工作的兴奋点。3.改变内部心理元素。
4.学习心理。
(1)了解学习的概念及其作用。
概念:
(一)学习是个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活动
(二)学习是经验的获得并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来体现
(三)学习的实质是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
作用:人类个体通过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学习又推动着人类去改造和发展社会生活。(2)理解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①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无需观念作媒介);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即:准备率、效果律、练习率。②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③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④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3)理解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其特点;掌握需要层次理论和归因理论并加以应用;掌握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
①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②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亦称为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实
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③归因,是人们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过程。原因本身是不能直接被观察到的,是知觉者对事件或现象的原因所作的主观推断
应用:归因疗法:对低自尊者、低自信者通过改变其归因风格来增强自尊心、自信心。(真归因与假归因)
归因激励:通过对事件的归因调动下属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归因管理:通过归因化解矛盾与冲突。归因决策:通过归因提高决策的质量。
归因训练:通过归因训练,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认知。④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
(一)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二)多鼓励赞赏
(三)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四)适当展开竞争
(五)创设良好的情境
(六)明确学习目的(4)了解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技能的含义。
①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知识。②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三种不同水平:符号表征、概念、命题。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③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④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
(5)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并明确教学实际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①因素:
(一)问题表征:是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信息记载、理解和表达的方式。
(二)思维定势
(三)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
(四)原型启发(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和酝酿效应(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
(五)知识经验
(六)动机和人格 ②培养途径:
(一)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的体系
(二)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五)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6)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与特点;结合实际分析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①本质与特点:强烈的求异性、奇妙的想象力、勇敢的开拓性、全方位的开放性 ②训练方法:(一)发散思维训练:
1、大脑激荡法。
2、反向法。
3、类别变动法。(二)直觉思维训练:
1、大胆设想法。
2、还原法。(三)形象思维训练:
1、图像法。
2、联想法。(四)特异思维:“脑筋急转弯”和“猜谜语”是特异思维训练的有效方式。
(7)了解学习策略、元认知的概念。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 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5.教学心理。
(1)了解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
一、传递—接受式(复习旧课--激发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二、探究式教学(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三、抛锚式教学
四、范例教学模式(2)了解布罗菲和伊伏特旬划分的课堂管理的四个阶段。
1、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的管理
2、小学中年级阶段的管理
3、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管理
4、高中阶段的管理
(3)了解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掌握行为矫正的原则及程序。
原因:1.家庭的不良教育与不良环境的影响
2.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3.应试教育产生的不良影响
4.不良心理素质的影响
矫正:1.做好预防,加强管理
2.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校风建设 3.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
4.运用教育机制,对症下药
(二)德育工作基础知识。1.德育的内涵、目标与内容。
(1)了解和掌握德育(包括广义德育、狭义德育、道德、品德等)的含义以及学校德育的含义;掌握德育的意义或作用。
①含义:1.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3.道德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4.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②德育的意义 第一,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德育工作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第三,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了解德育目标的含义,懂得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德育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
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
质和文明行为。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3)掌握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发展观和人生观教育(4)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及其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含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任务:1.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主要内容:1.学习心理指导
2.生活心理指导
3.人际交往指导
4.个性发展指导
5.情感教育
6.升学与择业指导 7.青春期教育 2.德育过程及其规律。
(1)掌握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含义: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基本要素:教育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2)理解和掌握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③学生思想矛盾内部转化规律 ④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3)熟悉学生品德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知是品德形成的指南,情是品德形成的动力,意是品德形成的保证,行是品德形成的标志。学生的品德形成一般是从知开始,以行结束。(4)理解和掌握德育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特点:1.计划性与正面性
2.复杂性与多端性
3.引导性与整合性
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3.德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1)掌握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含义。
1.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
具有指导作用
2.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3.德育途径:德育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学校德育实施途径主要有:
1.教学。
2.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社会实践活动。
5.校会、周会、晨会和时事政策学习。
6.班主任工作。(2)理解和掌握德育的主要原则及其基本要求。
(1)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2)知行统一原则。(3)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4)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5)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8)德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3)理解和掌握德育的主要方法及其在德育工作实践中的运用,理解选择和运用德育方法的依据。
主要方法:1)说理教育法。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清是非,提高道德认识的方法。是一种坚持正面理论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导,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促进道德发展的重要方法。(2)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3)陶冶教育法。它是老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4)实际锻炼法。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锻炼的方式主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
(5)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6)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选择和运用德育方法的依据:年龄特点、个别差异、德育内容、德育目标 4.师德规范与法规教育。
(1)了解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理解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含义: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重要性:1.师德对教师起调节作用。
2.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头作用
3.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2)了解和掌握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的时间(2008年)、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爱国守法—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本质要求、关爱学生—灵魂、教书育人—天职、为人师表—内在要求、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3)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对教师考核、聘用、评价的主要要求。教学成绩、师德表现(首要内容)、课堂表现、学历高低
(4)了解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的主要内容,理解《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四个基本理念:师德为先、幼儿(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5)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新颁)等法律中关于 “教师”、“学生”、“教育教学”的规定和要求。
1.教师: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学生: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学校和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第四篇:2011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模拟题及答案
2011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模拟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节假日补课是国家教育部明令禁止的,是一种非法行为。
2、社会主义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
3、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要在二级乙等以上标准。
4、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5、教师的考核应当坚持全面考核,以工作成绩为主,做到客观、公正、准确。
6、所谓教师德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
7、施行义务教育的学校在教育教学和其它活动中,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8、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法制观念。
9、《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10、《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11、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机关,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必须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
12、学校对校舍、体育设施、消防设施、各种仪器设备安全状况,应当每月检查一次。
13、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 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14、中学、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15、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二、单选题
1、“学校下学年生源锐减,教师严重超编,不愿意上早晚自修和补课的同志可以去其他学校另谋高就!”这种说法违反了--。(B)
A、《学校管理条例》 B、《教师法》
2、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是师德教育的--。(A)
A、“双赢”协作原则 B、和平共处原则
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较高道德目标是--。(A)
A、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B、忠于职守,为人师表,积极进取。
4、聘任或任命教师担任职务应当有一定的任期,每一任期一般为--。(B)
A、三年 B、三至五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____起开始施行.(B)
A、1995年9月10日 B、1994年1月1日
三、单选(5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自(B)之日起开始实施。
A、1990年9月1日 B、1995年9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B)第三十八号令公布的。
A、国务院令 B、主席令
3、国家实行(A)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A、教师资格 B、教师竞聘上岗
4、(A)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A、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 B、加强和改进法制建设
5、(A)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A、中国公民 B、世界公民
四、双选题(5分)
1、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制定本法,(AB)
A.宪法 B.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AB)。
A.学费 B.杂费 C.书费 D.住宿费
3、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____ __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__ ____,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实际发展。(CD)
A、耐心 B、个性 C、平等 D、个体差异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来保障”。(CD)
A、靠教师 B、靠社会 C、靠法制 D、靠制度
5、在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中,要把------放在突出地位。(BC)
A、学历教育 B、思想政治教育 C、职业道德教育 D、信息技术教育
五、多选题(5分)
1、中小学教师职业教育道德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等。(ABCD)
A、教育方针 B、政策 C、法律法规 D、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BCD)
A、“八荣八耻”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
3、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BCD)
A、共产主义 B、爱国主义 C、集体主义 D、社会主义
4、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应当提交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和下列证明和材料:----和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人民政府或者工作单位、所毕业学校,对其思想品德、有无犯罪记录等方面情况的鉴定及材料证明。(ABC)
A、身份证 B、学历证书或者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 C、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指定的医院出具的体格检查证明 D、教材教法合格证
5、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促进义务教育的实施,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制定了《禁止使用童工规定》。(ACD)
A、宪法 B、教育法 C、劳动法 D、未成年人保护法
六、简答题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2、试分析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开除学生的原因。
答: 《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得开除学生,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的,目的是为保障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是强制性教育,是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 的教育,不能因为学生违反学校管理制度,就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在这一点上,义务教育同非义务教育有所不同。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如果严重违反学校管理 制度,学校可给予其开除学籍的处分。
2011年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每小题1分,共30分)
1.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融会贯通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属于教学原则中的()。
A.启发性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巩固性原则
2.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属于教学法中的()。
A.实验法 B.演示法
C.引导法 D.参观法
3.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制 D.道尔顿制
4.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
A.管理 B.德育
C.教学 D.服务
5.“原罪说”认为,任何人天生即是有罪的,他们的罪先天地来自其祖先,这种主张属于()。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辐合论 D.起源论
6.现行的初等义务教育在()时期开始普遍实施。
A、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B、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C、第三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D、信息革命出现
7.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康德的《论教育》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8.下列属于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的是()
A、引发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动知识
9.下列哪一项属于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
A、知识,智力,能力
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10.某工厂招用九年级在读学生王某为员工,此行为()。
A.违犯《教师法》 B.违犯《义务教育法》
C.触犯《未成年人保护法》 D.触犯《刑法》
11.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针对教育目的提出()
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12.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A.社会教育制度 B.高等教育制度 C.学校教育制度 D.国民教育制度
13.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14.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
A.开除 B.劝退
C.批评教育 D.记过处分
15.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中,学校责任适用的归责原则是()。
A.公平原则 B.无过错责任原则
C.严格责任原则 D.过错责任原则
16.下列哪项主张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开而弗达 D.温故而知新
17.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般是由学生完成一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测验,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或者凭教师的平常观察记录或与学生的面谈,进行的评价是()。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正式评价 D.非正式评价
18.在认知和技能领域中,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
A.教师自编测验 B.课堂提问
C.平时作业 D.行为检查单
19.对性格内向、孤僻、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宜采用的谈话方式是()。
A.商讨式 B.训导式
C.渐进式 D.谈心式
20.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和()。
A.心理咨询 B.心理障碍调适
C.学生考试焦虑 D.心理卫生辅导
21.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双重性质。
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
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服务
C.为阶级斗争服务和为发展经济服务
D.为发展经济服务和为促进人的发展服务
22.坐巴士会晕车的人,在乘船、乘火车时也有类似的反应,这是()。
A.条件反射的消退 B.条件反射的泛化
C.条件反射的分化 D.条件反射的习得
23.学生受师生关系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A.教师的态度 B.教师对学生的认识
C.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D.学生的认知特点
24.狼孩有着一种适应性心理障碍,其主要原因是()
A.缺乏营养 B.遗传因素 C.狼的影响 D.缺乏社会性刺激
25.“足智多谋、随机应变”,这是思维的()。
A.逻辑性 B.独立性
C.灵活性 D.广泛性
26.有的学生平时易受暗示、屈从于权威、按照他人的意见办事、不善于适应紧急情况,这类学生的性格类型属于()。
A.场依存型占优势 B.场独立型占优势
C.情感型 D.内倾型
27.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是()。
A.追崇科学世界 B.回归生活世界
C.更多的科学世界,较少的生活世界 D.都不是
28.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阶段性
29.学生掌握数的概念时,把数分为实数和虚数;又把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又可分为整数、小数和分数等,这属于()。
A.思维的抽象过程 B.思维的具体化过程
C.思维的分类过程 D.思维的概括过程
30.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A.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B.团队合作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C.沟通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D.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教师劳动的特点是()。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协作性
2.学校咨询的目标是()。
A.解除学生心理困扰
B.使来访的学生以后能处理类似的问题
C.促使学生动辄寻求咨询
D.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发展的主要内涵是()。
A.发展是有顺序的、不可逆的 B.能够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变化
C.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高效的行为
D.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4.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其职责是()。
A.听取校长工作报告,审议学校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B.听取和反馈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团结教职工,支持校长正确行使职权
C.决定有关教职工福利的重要事项,监督校长和学校其他负责人的工作
D.罢免校长 5.开学初,新来的黄老师通过调查、谈话、自我介绍和小测验来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性差异,以便管理学生、安排日常教学。请问黄老师所作的评价不是()。
A.形成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配置性评价 D.非正式评价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者伊里奇所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制度化社会的重要体现。()
2.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由县级人民政府依法聘任。()
3.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独立完成作业。()
4.对有特殊天赋或者有突出成就的未成年人,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应当为他们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5.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课程的设计和教育内容的丰富与更新。()
6.一般说来,正负迁移的产生取决于两种学习在刺激反应之间相似与相异的程度。()
7.一定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是无法通过教育观念反映出来的。()
8.多动症是先天体质上的原因。()
9.教师的责任在于“传道、授业、解惑”。()
10.政治性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制约和决定着教育的政治思想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四、论述题(要求:紧扣题意,理论联系实际,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论述充分。每小题10分,共20分)
1.面对新课程改革,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2.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应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五、材料分析题(要求:紧扣题意,理论联系实际,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论述充分。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
请用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管理等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
2.某校语文老师对班级里犯错误的学生的处理办法是:犯了小错误,就给大家唱支歌,表示歉意;犯了大点的错误,就去做件好事,表示弥补;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就写一份“说明书”,说明当时的心理活动。
你对这位老师如此“惩罚”学生有何感想?
第五篇:最新2017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提纲
最新2017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概念:狭义的教育学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2.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3.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发展的过程:
中国:奴隶社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封建社会: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科举制度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
古代希腊:古代雅典教育: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古代斯巴达教育: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
1.西欧中世纪:僧侣,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天文,历法,算数,音乐,辩证法。
2.古代教育的特征:①阶级性,②道统性,③专制性,④刻板性,⑤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3.近代教育的特征:(17S--19S)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学校崛起;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③教育的世俗化;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现当代教育的特点:①教育的终身化;②教育的全民化;③教育的民主化;④教育的多元化;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中国古代:
孔子,《论语》,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重视教育作用;
②“有教无类”所有人都应该接受教育;
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学记》:
①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②《学记》提出了严密的导视和考试制度;
③“时教必出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④教学相长;
⑤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⑥“学不躐等”,循序渐进。
9.西方三贤:
苏格拉底,助产术;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政治学》。
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夸美纽斯:萌芽标志《大教学论》,第一次突出班级授课制;
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3.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三中心: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教育既生活,教育既生长。
4.凯洛夫:《教育学》。
5.自然主义教育学代表:卢梭,菲斯泰洛奇。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而教育对生产力也具有促进作用。①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俩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A.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劳动能力
B.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
C.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
D.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
②人力资本理论。
3.舒尔兹,人力资本理论。
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5.①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②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③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6.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7.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④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8.信息技术与教育:
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③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学校文化的特性:
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②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④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核心))
11.学校文化的成因: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②同伴群体的影响
③师生的交互作用
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⑤社区的影响。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发展
1.个人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A.内法论:源于人的内在需要。孟子:内发论代表,弗洛伊德,格赛尔。
B.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荀子:性恶论代表,洛克:“白板说”《教育漫话》绅士教育,华生。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4.发展关键期(最佳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5.遗传的意义: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③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高尔顿:遗传决定论代表)。
6.成熟的概念: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
7.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①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8.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9.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决定作用):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生理,心理和社会构成。
10.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①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②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③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④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1.少年期(13、14~16、17初中)“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抽象思维“帮助少年起飞”。
2.青年期(16、17~19、20高中)辩证思维。
第四章
教育目的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①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②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③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①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A.国家的教育目的B.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C.教师的教学目标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③教师的教学目标。
4.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5.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7.德育: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①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想是想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3.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
4.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①人身权②受教育权
5.学生的义务:
①遵守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6.教师职业的性质(概念):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A.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B.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7.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①传道者角色②授业、解惑者角色③示范者角色④管理者角色⑤朋友角色⑥研究者角色
8.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①精通所教学科得基础性知识和技能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9.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10.教师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第六章
课
程
1.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2.课程的概念:“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4.课程的分类:
①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②以课程任务分类,可分为基础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
③从课程功能角度,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④从教育阶段分,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⑤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
5.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6.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7.教学计划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8.教学计划的构成: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9.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10.教科书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
11.教科书的作用:
①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②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③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④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
12.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①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③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④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⑤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13.课程实施的结构:
①课程表安排A.整体性原则B.迁移性原则C.生理适宜原则
②分析教学原则③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④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⑤规划教学单元和课⑥组织教学活动⑦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14.目标评价模式: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
①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②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说每一个目标③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
④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⑤设计获取信息的记录方式⑥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
⑦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
15.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
16.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①背景评价,即要确定课程计划实施机构的背景;明确评价对象及其需要;明确满足需要的机会;诊断需要的基本问题;判断目标是否已反映了这些需要
②输入评价,主要是为了帮助决策者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手段,而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课程机会进行评价
③过程评价,主要是通过描述实际过程来确定或预测课程机会本身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如何修正课程机会的有效信息
④成果评价,即要测量、解释和评判课程机会的成绩。
17.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①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②搜集信息③组织材料④分析资料⑤报告结果。
第七章
教
学(上)
1.教学的概念: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的一般任务:
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3.教学过程的基本基本概念:孔子把学习过程概况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夸美纽斯“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赫尔巴特“统觉理论”认为教学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杜威“从做中学”。
4.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①认识的间接性②认识的交往性③认识的教育性④有领导的认识。
5.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规律):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A.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B.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A.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B.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实践和空间;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③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A.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得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B.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C.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6.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①引起学习动机
②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理解教材是领会知识的中心环节。③巩固知识④运用知识⑤检查知识。
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基本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事物直观,模象直观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孔子,苏格拉底。
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
基本要求: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合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
基本要求: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主要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孔子。
基本要求: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基本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
基本要求: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②注意启发③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俩种。
基本要求: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③要善于启发诱导
④要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明辨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①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③做好讨论小结。
4.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①做好演示前得准备
②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
③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5.练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指导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基本要求:①使学生明确练习目的与要求
②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
③严格要求。
6.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①明确目的,精选内容
②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
③要求学生独立操作。
第八章
教
学(下)
1.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2.备课内容: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
3.课的类型:
①根据教学任务分:传授新知识课,巩固新知识课,培养新知识课,检查知识课。
②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4.课的结构(组成):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5.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
6.作业检查与批改:
①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
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③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7.课外辅导是上课必要的补充。
8.试题类型:
①供答型:简答型试题、陈述式试题
②选答型:是非题、多项选择题、组配式试题。
9.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①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②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③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④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题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11.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于发展: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一次提出班级授课制,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堂。
12.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④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
13.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①内容型策略(结构化策略、问题化策略)②形式型策略③方法型策略④综合型策略
14.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供学习内容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
第九章
德
育
1.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2.德育目标的概念: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是的总体规格要求,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3.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①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②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③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4.德育内容:
①政治教育②思想教育③道德教育
④心理健康教育:A.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B.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C.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内容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5.德育过程的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方法
6.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①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A.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B.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C.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D.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②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①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A.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B.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C.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
基本要求: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
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基本要求: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基本要求: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②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③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基本要求: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③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5.因材施教原则:
基本要求: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1.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2.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3.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①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要求:A.明确目的性B.富有知识性、趣味性C.注意时机D.以诚待人
②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
③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④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⑤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主与辅)
4.德育模式: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模式重行。
5.认知模式(皮亚杰)的特征:
①人的本质是理性的②必须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
③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6.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菲尔)
7.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新的认知—行为主义学说。
第十章
班级管理
1.班级(埃拉斯莫斯)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2.班级管理的功能:
①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②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3.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①常规管理: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②平行管理: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区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③民主管理: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④目标管理: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成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4.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制度:
①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②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③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5.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①明确的共同目标②一定的组织结构
③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④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
6.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7.班集体的形成于培养:
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②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A.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B.教师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③建立班集体的政策秩序
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8.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①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②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③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9.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①了解学生,研究学生②组织和培养班集体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第二部分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是研究新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2.心理现象可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二.
心理学的意义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的开展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第二节
心理学的实质(一、二)
一.
心理是脑的机能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2.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3.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4.神经元: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联络(中间)神经元。
5.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6.中枢神经系统:脑(高级)和脊髓(低级)。
7.额叶:在组织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能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志和动机的作用。
顶叶:调节机体的触、温、动等感觉。
枕叶:视觉中枢。
颞叶:听觉中枢。
左脑:语言中枢。
8.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9.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外刺激产生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10.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11.反射: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
12.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第一信号系统:把直接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为信号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这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以词语为信号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如“望梅止渴”,是人和动物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
13.神经活动主要是大脑皮层的活动,其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14.神经活动的规律:a.兴奋和抑制的集中和扩散;
b.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负诱导(兴奋→抑制),正诱导(抑制→兴奋)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1.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节
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
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1.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多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2.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受当代哲学思潮的影响和实验生理学的影响。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这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
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结构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内省实验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安吉尔;研究意思的功能和作用。
3.行为主义心理学:1918.美.华生《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行为主义的诞生;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反对研究意思,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客观实验。
4.格塔式(完形)心理学:德.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研究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第二势力。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研究人格;第三势力。
7.现代认知(信息加工)心理学:纳赛尔《认知心理学》、皮亚杰;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信息加工系统。
第二章
认识过程
第一节
注意
一.
注意的概述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3.注意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无关动作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4.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5.分类: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引起的条件:a.客观条件,刺激物本身的特点;b.主
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引起的条件:a.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b.合理组织
活动;c.对兴趣的依从性;d.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二.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不稳定称为注意的分散,即分心。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四.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a.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
b.充分运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a.加强对目的的教育,目的越明确,注意越容易;b.合理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
3.运用两种注意相结合的规律组织教学。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
一.
感觉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人别属性的反映。
2.种类:a.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外部感觉;b.反映身体位置、动作、内脏器官状态及变化的内部感觉。
3.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觉刺激的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4.绝对感觉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5.感觉现象: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视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感觉对比(同时对比,相继对比);感觉后效(后像):(视觉后效:正后效,负后效)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联觉。
二.知觉
1.知觉是在感觉产生的基础上,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3.基本特征: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4.观察是人有目的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
5.观察的品质: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
6.培养学生的观察力: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和整理观察结果,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5)引导学生开展交流、讨论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三.感知觉与直观教学
1.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2.遵循感知觉规律,促进直观教学的方法: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第三节
记忆
一.
记忆概述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也可以说是对过去经验的留印、保持和在作用的过程。
2.记忆的分类:1)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输入和提取所经历的时间、信息编码的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图尔文把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4)根据信息加工处理的内容,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5)根据意识参与程度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3.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二.
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
1.识记的分类:1)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方法不同,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2.影响识记的因素:1)有无明确的目的和任务;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3)活动任务的性质;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5)识记的方法。
2.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和错误提取。
3.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是又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遗忘了。
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3)记忆的持久性和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的因素
6)情绪和动机。
5.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学习达50%,记忆效果最佳。
6.遗忘的原因:1)消退说
2)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
3)压抑说
4)提取失败说(舌尖现象)
7.防止遗忘的方法是复习,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1)及时复习
2)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3)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各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和反复识记相结合。
三.记忆系统
1.记忆系统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构成。
2.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特点: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3.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其中以图像记忆编码为主。图像记忆的时间在1秒左右,声像记忆的时间大于1秒小于4秒。
4.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特点:时间较短,容量有限(5-9个项目,平均值是7),意识清晰,操作性强,容易干扰。
5.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主要是听觉编码。
6.短时记忆的主要存储方式是复述,包括机械复述和精细复述。
7.长时记忆(又称永久记忆),特点:容量无限,信息保持长久。其主要编码方式是意义编码,分为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
8.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1)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运用组块化学习模式,合理组织学习材料;4)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5)重视复习方法,防治知识遗忘。
第四节
表象与想象
一.
想象概述
1.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处理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想象的分类:1)按有无目的性,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2)按与现实的关系,分理想、幻想和空想;3)按内容是否新颖,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3.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
4.想象的加工方式:黏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
5.想象的品质: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
6.中小学生想象的发展: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2)想象逐渐符合客观现实
3)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二.
再造想象
1.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2.产生的条件:1)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2)提供再造想象的词语和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和生动
3)要正确理解词语和实物标志的意义。
三.
创造想象
1.产生的条件:1)强烈的创造愿望
2)丰富的表象储备
3)积累必要的支持经验
4)原型启发
5)积极的思维活动
6)灵感的作用
2.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发现解决问题的发放和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就是原型。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综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第五节
语言与思维
一.
语言
1.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2.言语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3.言语的功能:交流功能;符号功能;概括功能
4.言语的种类: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书面言语和口头言语(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二.思维
1.含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由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关系的理性认识过程。
2.特征:概括性和间接性
3.类型:1)按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按思维的逻辑性,分为知觉思维和分析思维;3)按思维的指向性,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4)按思维的创造程度,分为再造思维和创造思维。
4.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基础);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5.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6.概念的分类:1)按概念所包含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分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2)按概念反映事物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分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3)按概念形成的途径,分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
7.概念形成阶段:抽象化;类化;辨别。
8.科学概念的掌握:1)以感性材料为感念掌握的基础
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3)充分利用“变式”
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到实践中。
9.创造性思维是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统一,以发现思维为核心。特点: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10.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11.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1)加强学生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学生语言交流训练;4)发挥定式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第三章
情绪情感与意志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
一.
情绪与情感概述
1.概念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的态度体验。需要是情绪情感的基础。情绪情感包含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部分。
2.关系: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3.情绪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4.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5.功能:符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
6.压力的三个阶段:警觉反应阶段;搏斗阶段;衰竭阶段
7.自我防御机制的方式:压抑,否认,文饰,置换,投射,升华,代价
8.良好情绪的培养:1)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
2)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3)锻炼身体和培养幽默感
4)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第二节
意志
1.概念是指人自觉的确定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和动机支配和调节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2.特征:1)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的确定目的的行动
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的作用,使人的行动能按设定的目的去改造世界
3)克服外部和内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的特征
4)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3.认知过程是意志行动的前提和基础。
4.“胜不骄,败不馁”是情感服从意志的表现。
5.意志行动的过程:1)准备阶段:a.动机斗争(双趋斗争,双避斗争,趋避斗争,多重趋避斗争)b.确定目标
c.选择行动方式和制定行动计划;2)执行决定阶段
6.良好意志品质的特征: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7.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第四章
个性心理
第一节
需要与动机
一.
需要概述
1.概念: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失或不平衡的状态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种类:按来源,分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按对象,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马斯洛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和强弱顺序把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位于底层的四种需要被称为确实需要,后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
二.动机概述
1.含义: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内部驱力。
2.分类:生理性动机(内驱力)和社会性动机(原始的:好奇心、探索和操作;人类特有的:成功动机和社会交往动机)
3.产生的条件:内部条件是需要;外部条件是诱因。
4.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调节和维持功能
5.兴趣的分类: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
6.兴趣的品质:广度,中心,稳定性,效能
7.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1)根据学生生理年龄的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根据学生知识基础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节
能力
一.
能力概念
1.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人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必要的心理条件和直接有效的可能心理特征,但不是全部心理条件。
2.几种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统称才能。
3.天才是才能的高度发展。
4.能力的分类:1)根据能力适应活动范围的大小,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根据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3)根据能力的功能,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
二.智力和智力理论
1.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2.智力理论:(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一个人智力的高低取决于G因素的数量
(2)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3)吉尔福的三维结构理论:他认为智力是一个由不同方式对不同信息进行加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系,它是一个包含内容、操作、成果的三维结构。形成智力的因素有150种。
(4)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先天)和晶体智力(后天)
(5)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他提出的七种智力是语文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他的这一理论为我国新课程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支持。
(6)斯坦福大学教授斯坦伯格新近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论,三元包括综合性智力、经验性智力、使用性智力。
三.
能力测验
1.一般智力测验:1)最早的智力测验是法国心理学家比纳、西蒙于1905年编制的比纳-西蒙量表。后经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的翻译和修订,改名为斯坦福-比纳量表。该量表是由智龄和实际年龄的比率代表智商,称为比率智商。
2)后来发展起来的韦氏量表利用差离智商来衡量人的智商。IQ=100+15Z,Z=(X-x)/SD
2.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
3.智力测验的标准:可信度、效度、标准化
四.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和营养
2)产前环境和早起经验
3)学校教育
4)社会实践
第三节
人格
一.
人格概述
1.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
二.人格的结构
1.人格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三个方面。
2.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3.性格是人的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4.良好性格的培养:1)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自我调控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6.弗洛伊德的“三我”结构: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
三.人格理论
(一)特质理论
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共同特质和人别特质(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特质因素分析理论):卡特尔以他的特质概念为理论依据,利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该模型分为四层,即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最重要的一层),体制特制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体制。
3.塔佩斯的“大五”人格理论:五个特质分别是求新性、尽责性、外向性、随和性、神经质性,构成“人格的海洋”。
(二)类型理论
1.气质类型学说: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2.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内-外向人格理论
3.奥兰德的人格理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
4.斯普兰格的人格理论: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宗教型
四.人格测验
1.自陈式人格测验: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
2)爱德华个人兴趣测验(EPPS)
3)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
2.投射式人格测验:1)罗夏克墨迹测验
2)主题统觉测验(TAT)
3)句子完成测验(SCT)
五.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人格是在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2.影响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权威型教养方式、放任型
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第四章
社会心理与行为
第一节
社会态度
一.社会态度概述
社会态度是指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
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认为态度是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种成分组成。
二.社会态度的功能
适应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识和理解功能
第二节
印象形成印象形成效应:
(1)社会刻板效应: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的出的群体否认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一个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中成员的人体差异。
(2)晕轮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个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的判断。外表的吸引有明显的晕轮效应。
(3)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4)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5)投射效应:在与人的交往时把自己不受欢迎的、不为人接受的观点、态度、性格、欲望等转移到他人身上,认为他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欢迎的特征。
第三节
人际关系
1.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的人际关系需要理论: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
2.中小学生主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
第四节
群体心理
1.社会助长:个人和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反之称为社会干扰。
2.社会惰化:当群体一起完成一项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3.利他行为:不期待任何回报的,出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这是一种以帮助他人作为唯一目的的行为。
4.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指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在生理上、心理上痛苦的行为。
5.如何控制中小学生经常出现的侵犯行为:1)宣泄法
2)惩罚法
3)移情法
4)认知干预
5)榜样作用和大众媒体宣传
6.从众:人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
7.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益从众、不从众。
8.服从是指人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作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
9.影响服从的因素:1)命令者的权威性
2)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
3)情境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