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陕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模拟卷(最终版)

时间:2019-05-12 15:34: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陕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模拟卷(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陕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模拟卷(最终版)》。

第一篇:2017陕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模拟卷(最终版)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备战教师招聘考试,中公讲师为大家整理了一套教育基础知识模拟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单项选择题

1.“礼、乐、射、御、书、数”是我国()时期的教育内容。A.现代教育 B.奴隶社会 C.原始社会 D.封建社会

2.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阶段性

3.教育不仅直接生产新的文化,如新的作品、新的思想和新的科学技术,还通过培养创造性人才,来从事文化创造活动。这说明教育具有()。

A.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 B.文化更新和创造功能 C.文化整理功能 D.文化传播和交流功能 4.素质教育是以()为重点的教育。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5.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的现代学制是()。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可以用以下几个字概括()。A.班、课、室 B.师、生、课 C.师、生、时 D.班、课、时

7.自然常识课上,教师通过做水的加温和降温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的“三态”变化,这种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 B.实验法 C.演示法 D.谈话法

8.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这就是教学的()。

A.可接受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9.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 B.上课

C.作业布置与批改 D.教学评价 10.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D.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1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所学的知识向学生进行提问属于()。A.诊断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绝对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12.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

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理念

13.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4.下列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是()。A.信息技术教育 B.德育

C.研究性学习D.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15.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现代师生关系模式是()。A.合作模式 B.平等模式 C.管理模式 D.授受模式

16.教师的工作不仅需要付出繁重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还要面对学生的差异性,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劳动方式个体性 17.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A.自觉性 B.独立性 C.创造性 D.可塑性

18.马卡连柯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原则。

A.疏导 B.因材施教

C.导向性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19.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属于()。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20.通过人格感化来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A.榜样示范法 B.陶冶教育法 C.参观法 D.实际锻炼法 21.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A.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B.有健全的组织系统和领导核心 C.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D.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

22.班主任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进行小结与评价。这项工作是()。

A.建立学生档案 B.班主任工作总结 C.班主任工作计划 D.操行评定

23.“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的是知觉的()。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4.“积极的心态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心态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属于()。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25.在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上,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人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他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B.能力的增强必然意味着知识、技能的提高 C.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

D.可以根据掌握知识、技能的多少判断一个人能力的大小

26.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27.许多人利用早晚的时间学习,记忆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上和晚上所受的抑制的干扰是()。

A.双重抑制 B.单一抑制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28.学生根据课文描述想象出雷锋叔叔的模样,这属于()。A.幻想 B.空想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29.某学生既想参加演讲比赛锻炼自己,又害怕讲不好被人讥笑,这时他面临的心理冲突是()。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30.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其他一些外表之外的特征往往也被肯定,这是()。A.投射效应 B.晕轮效应 C.中心品质 D.刻板印象 31.()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使人产生孤独感。A.生理 B.尊重 C.自我实现 D.爱与归属

32.20世纪60年代初,()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A.皮亚杰 B.桑代克 C.布鲁纳 D.罗杰斯

33.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能以命题的形式进行,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理解符号的意义,能作一定的概括,思维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这在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中属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4.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突袭(比如,应该学习新知识,却进行考试),不利于学生学习,这种做法依据是学习的()。

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刺激

35.常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属于()。A.思维定势 B.原型启发 C.功能固着 D.酝酿效应

36.学习时,学习者利用一定的记忆术帮助掌握知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37.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投向提高学生的成绩时,这个阶段是()。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情境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成长阶段

38.李红学习了英语语法后,加深了对以前学过的中文语法的理解,这种现象属于()。A.负向迁移 B.垂直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39.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的阶段称为()。

A.原型启发 B.原型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40.一个学生总是一遍遍的数课本或其他图书的人物数目或自己走过了多少台阶,判定这个学生可能有的心理问题是()。

A.学习困难综合症 B.焦虑反应 C.厌学症 D.强迫症行为

41.由于生物老师讲课富有激情,唤起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此学习动机属于()。A.近景间接性 B.远景直接性 C.远景间接性 D.近景直接性

42.儿童常以表面的、实际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认为服从成人就是最好的道德观念,服从成人的意志就是公正。在皮亚杰看来,儿童道德发展处于()。

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合作道德阶段

43.掌握了“蔬菜”这个概念,再学习萝卜、白菜等概念,属于()。A.并列结合学习B.下位学习C.上位学习D.强化学习

44.像数学、物理、化学、语文等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能尽快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采用()。

A.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B.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C.个别教学策略 D.合作教学法

45.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每年都向李老师送礼。而李老师从教多年,从不“恃教而骄”,收受家长的礼品,两袖清风,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A.廉洁从教 B.依法执教 C.严于律己 D.公正对待学生 46.师德的灵魂是()。

A.关爱学生 B.提高修养 C.加强反思 D.提高业务水平

47.《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一般责任 D.行政责任

48.根据《教师法》的有关规定,欲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具备的学历要求是()。A.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B.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C.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D.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4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教师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为人师表。”

A.法规 B.规章 C.学校规章制度 D.职业道德

50.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应遵循()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A.劳动 B.惩戒 C.教育 D.发展

51.马克思认为,正确的教育起源论是()。

A.生物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 C.劳动起源论 D.宗教起源论

52.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强调的是()因素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主观能动性

53.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由的人,这种观点代表了()。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宗教本位论 D.文化本位论 5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反映的师生关系是()。A.尊师爱生 B.民主平等 C.教学相长 D.辩证统一 55.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A.课程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 56.在教学中运用变式的主要目的是()。A.激发学习兴趣 B.引起有意注意 C.丰富学生想象 D.突出概念本质

57.“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些德育模式所强调的()。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58.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

A.常规管理 B.民主管理 C.平行管理 D.目标管理

59.小A在考试结束之后,想放松一下心情,于是选择去电影院看一场轻松的电影,这体现了动机的()。

A.激活功能 B.指向功能 C.维持功能 D.调节功能

60.一些人主要利用身体内部的知觉线索来调整身体的位置,那么他们所具有的认知方式为()。

A.场依存 B.场独立 C.辐合型认知 D.发散型认知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洛克教育思想的有()。

A.白板说 B.自然与自由 C.绅士教育 D.“泛智”思想 2.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机能包括()。A.同化 B.顺应 C.异化 D.内化

3.根据课程任务,课程分为下列类型()。

A.研究型课程 B.知识型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基础型课程 4.教学的组织形式有()。

A.个别教学 B.道尔顿制 C.现场教学 D.课堂教学 5.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有()。

A.教育全民化 B.教育终身化 C.教育民主化 D.教育现代化 6.下面关于新课程标准正确的是()。A.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B.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C.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D.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7.下列哪些现象属于感觉对比现象()。A.同时对比 B.继时对比 C.瞬时对比 D.一致对比 8.以下反映注意分配的是()。A.边听讲边做笔记 B.吃完饭看书 C.自言自语 D.自拉自唱

9.关于发现式的教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互融合 B.有助于学生独立性的生成 C.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出质疑 D.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10.班级管理的过程包括()。

A.制定计划 B.组织实施 C.评价总结 D.结果分析 11.知识的表征存储方式有()。

A.命题网络 B.产生式系统 C.图式 D.认知方式 12.不同的学习者的练习曲线的共同点有()。A.开始进步快

B.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 C.后期进步较慢

D.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 13.下列属于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的有()。A.专业理想的建立 B.专业知识的拓展和深化;

C.专业能力的提高 D.专业自我的形成 14.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A.注意过程 B.保持过程 C.复现过程 D.动机过程 15.关于考试焦虑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考试焦虑症必要时可以心理治疗配合抗焦虑的药物来处理 B.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会形成恶性循环,令考试焦虑症越来越严重 C.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 D.系统脱敏法是治疗考试焦虑症的方法之一 16.创造性的特点表现为()。

A.流畅性 B.定向性 C.变通性 D.独创性 17.教书育人的正确方法包括()。A.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育人的模式 B.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C.严格照搬教材

D.把教书育人渗透到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去 18.教师公正的内容包括()。A.尊重学生的人格 B.坚持真理 C.秉公办事 D.奖罚分明

19.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可以分为()A.初级职务 B.中级职务 C.高级职务 D.特级职务

20.《义务教育法》中规定,我国现阶段教育的“两全”是()。A.中小学教育 B.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面向全体学生 D.全面发展基础教育

三、判断题

1.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传统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是赫尔巴特。()2.从我国教育目的表述可以看出,我们始终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向,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4.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面向每一个学生。()5.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6.“儿女不嫌母丑”这表现的是情感。()7.概念学习就是要理解某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概念学习有两种主要方式:概念形成和概念理解。()

8.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室内吸烟。()9.由于教学活动是以间接认识为主,因而直接经验相对来说可有可无。()10.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11.不会进行教学反思的老师,就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12.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1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学对象。()14.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15.良好的集体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16.我国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后,小学以分科课程为主,初中阶段以综合与分科课程相结合为主。()17.教师批评和抑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是教师依法执教的体现。()18.少年期是多事之秋,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少年一定要严加看管。()1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要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应独立发展,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应有效衔接。()20.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情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第二篇:2014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模拟卷五

2014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模拟卷五

一、单项选择题

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教育一致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2、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之间的矛盾。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B.教育者与教育方法

C.教育者与受教育者D.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3、()是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A.小组活动B.体育活动C.课余活动D.个人活动

4、()是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注重使学生掌握劳动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某些专业技术,如航模制作、盆景制作、动物饲养、简单机械饿安装修理等。这些活动对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成为科技队伍的后备力量具有重要作用。

A.体育小组B.劳动技术小组C.艺术小组D.学科小组

5、影响人的发展因素有()

A.遗传、环境B.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C.教育、环境D.遗传、环境、教育、个体能动性

6、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题是()

A.应试教育B.素质教育C.普通教育D.特长教育

7、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两种类型。

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学科课程D.分科课程

8、()亦称经验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及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以开发与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学生的兴趣、动机、经验是经验课程的基本内容。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感受。

A.校本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课程D.显性课程

9、()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A.预习B.备课C.上课D.课后的教导工作

10、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是教学的()

A.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B.直观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启发性原则

11、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答对一道题或做了一件好事时,教师都会以微笑、表扬等手段鼓励学生再接再厉。教师的这种行为属于()

A.负强化B.消退C.升华D.正强化

12、()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索;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和灌输现成的知识,而是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自行去发现材料的意义,从而自主地获得基本原理或原则。(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观)

A.机械学习B.发现学习C.意义学习D.接受学习

13、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并将进一步将个人特质分为首要特质、()和次要特质。

A.个别特质B.根源特质C.内在特质D.中心特质

14、卡特尔在其人格因素论中,将人格特质分为()和根源特质。

A.个别特质B共同特质C.表面特质D.次要特质

15、对品德要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三个要素上。

A.道德发展B.道德教育C.道德情感D.道德品质

二、辨析题

1、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从学校系统分析,单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双轨学制方向发展。

2、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提出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要求,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

3、实验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4、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5、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划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三、简答题

1、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

2、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课堂心理气氛的调控)

3、活动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

4、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的实施状况

5、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

四、材料分析题

1、当问及“假如你是校长,你如何对待套学的学生时”,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想象列出很多种做法。

根据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回答问题。

(1)此时的中学生处于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的哪一阶段。

(2)这一阶段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哪些特征。

2、学生王晓梦总是在快要考试时才会花很多时间看书,平时几乎从不花时间来复习老师在课堂讲的教学内容。在复习时,王晓梦常常是课本上有什么内容就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前就先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后就后看什么内容,以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请你结合有关心理学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方面的内容来给王晓梦提

出一些有效的学习建议。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德育原则是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是:(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2、D【解析】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3、A【解析】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外活动小组是在教师或辅导员的指导下,以自愿结合原则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以某一课题为内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常性活动。其主要特点是自愿结合、小型分散、灵活多样。

4、B【解析】劳动技术小组是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注重使学生掌握劳动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某些专业技术,如航模制作、盆景制作、动物饲养、简单机械的安装修理等。这些活动对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成为科技队伍的后备力量具有重要作用。

5、D【解析】人的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与建构而形成的结果。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

6、B【解析】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体是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

7、A【解析】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两种类型。

8、C【解析】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及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以开发与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学生的兴趣、动机、经验是经验课程的基本内容。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感受。

9、C【解析】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0、C【解析】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是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④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11、D【解析】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答对一道题或做了一件好事时,教师都会以微笑、表扬等手段鼓励学生再接再厉。教师的这种行为属于正强化。正强化指增加刺激物使行为反应的概率增加。

12、B【解析】布鲁纳认为应采用发现的方式学习,所谓发现是指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发现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索;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和灌输现成的知识,而是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自行去发现材料的意义,从而自主地获得基本原理或原则。布鲁纳认为,通过发现的方式学习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有利于是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最优方法和策略;有利于信息的保持和检索。

13、D【解析】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人所共有的一些特质,所有人都具有这些人格特质,人与人之间都可以在这些特质上分别加以比较,如外向性,任何人都具备这一特质,个体之间的差异只在于不同的人具备此种特质的多寡或强弱不同而已。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特有的,代表着个人的独特的行为倾向。奥尔波特将个人特质视为一种组织结构,每一种特质在这个人的人格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与其他的特质处于不同的关系之中。他因而区分了三种不同的个人特质:①首要特质是指最能代表一个人的特点的人格特质,它在个人特质结构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影响着这个人的行为的各个方面。②中心特质是指能代表一个人的性格的核心成分。③次要特质是指一个人的某种具体的偏好

或反应倾向,如偏好某种颜色的衣服,闲暇时喜欢收拾房间,等等。

14、C【解析】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表现特质可能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根源特质则是内在的、决定表面特质的最基本的人格特质,是那些稳定的、作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根源特质需要通过严格的科学方法才能取得。

15、C【解析】对品德要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要素上。

二、辨析题

1、×【解析】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从学校系统分析,双规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2、√【解析】教育目的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提出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要求,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

3、×【解析】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演示法的基本要求: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备。②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③讲究演示的方法。

4、√【解析】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5、×【解析】根据记忆内容不同划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三、问答题

1、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威信、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1)教师的领导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气氛的形成。在专制型领导、民主型领导和放任型领导这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中,民主型领导方式的课堂气氛最好,而专制型领导对控制课堂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的班级比较有效。

(2)教师的威信通过对学生情感体验的直接影响来制约课堂气氛。

(3)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能够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教师的信赖感;而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可能导致学生自暴自弃,降低学习兴趣,从而影响课堂气氛。

(4)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射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课堂心理气氛的调控)

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受教师、学生及教学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对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发挥关键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课堂心理气氛进行调控:

(1)增加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的师生感情关系。

(2)采取民主的领导方式对待学生。

(3)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活动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

活动中心课程与学科中心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活动中心课程的特点是: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和阅历,以及儿童在学习中的自我指导作用与内在动力;注重引导儿童从做中学,通过探究、交往、合作等活动使学生的经验得到改组与改造,智能与品德得到养成与提高;并强调解决问题的动态活动的过程,注重教学活动过程的灵活性、综合性、形成性,因人而异的弹性,以及把课程资源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反对预先确定目标的观念。

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是现代学校教育中的两种基本类型,各有特点与不足,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相反相成。在课程设置与编制上,不可用一种课程理论去否定、取代另一种课程理论,应当根据不同需要与情况,分别发挥两种课程不同的特点与作用,并兼取二者之长,以补各自之短,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发挥现代课程应有的最佳的整体功能。

4、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的实施状况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整体设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教育,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教育,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校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课程设置注重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具体课程设置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所有课程均包括若干必修和选修模块。

5、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

情绪能够影响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提高或降低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它也是观察一个人对于某人或某事真实情感的窗口。它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志向、胸怀和度量。它标志着个性成熟的程度。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是:

(1)正确的人生追求

(2)宽广的胸襟

(3)理性地适应生活

(4)寻找身边的快乐

四、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1)此时的中学生处于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2)这一阶段是指11岁以后青少年的认知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思维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①假设演绎推理。这种思维推理的特点是,不仅从逻辑考虑现实的情境,而且还考虑可能情境。

②命题推理。这种思维推理的特点是,在推理时不一定以具体资料为依据,而只要有一个说明或一个命题即可进行推理。

③组合推理。这种思维推理的特点是,面对多种因素的复杂问题情境时,根据问题的条件,提出假设,一方面孤立某些因素,另一方面组合一些因素,在系统验证中获得正确答案。

2、【答案要点】(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个人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的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

(2)学习的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元认知事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策略就是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控制的策略,包括制定计划、监视执行、调节等。小王可以通过给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并自己监控执行,及时调整。资源管理策略是对时间、环境、付出努力、他人的帮助等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策略。它包括学习时间的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与人力资源的利用。小王可以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运用零碎时间,并通过对环境、工具、老师、同学等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它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等。复述策略有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等方法。

精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常见的方法有记忆术(例如: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法、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法、语意联想法)、做笔记、提问、生成式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法等。

组织策略指的是在学习中整合所学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包括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PQ4法(预览—设问—阅读—反思—背诵—回顾)等。小王可以逐步掌握这些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第三篇:2015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模拟卷六

2015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模拟卷六

一.单项选择题

1、期末考试一结束,教务主任就召开高二年级全体师生会议。会上,主任对在这次“无监考考试”中自觉遵守考试纪律的高二(3)班的50名学生提出表扬。这对其他班级的学生而言是一种()

A.正强化

B.负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强化

2、在英文阅读中遇到生词时。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而不是急于查字典。这体现了知觉的()

A.整体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3、教师授课时,通过板书的字体、颜色以及讲话的语音、语速等来吸引学生的()

A.有意后注意

B.无意后注意

C.有意注意

D.无意注意

4、学生学完汉语拼音后,学习英语单词发音感觉比较困难。其中,汉语拼音对英语单词的学习的影响属于()

A.正迁移

B.负迁移

C.一般迁移

D.逆向迁移

5、我国现行的学制是()

A.双轨学制

B.单轨学制

C.综合学制

D.分支型学制

6、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内容是()A.“六艺”

B.“七艺”

C.《四书》《五经》

D.《论语》

7、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发展个性,增进他们个人价值的教育观点是()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形式教育论

D.实质教育

8、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

A.教育具有社会性

B.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C.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D.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9、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从根本上制约于一定社会的()

A.生产力发展水平B.政治、经济制度 C.哲学、文化传统

D.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10、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前提和基础是()A.以解和研究学生

B.培养和组织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协调各方面对学生要求

11、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教育名著《爱弥儿》中系统的阐述的教育思想是()A.审视教育

B.自然教育

C.和谐教育

D.武士教育

12、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而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社会是()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3、人的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这体现了人的发展的()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4、我们常用“孟母三迁”的故事来说明那种因素的教育意义?()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主观能动性

15、班级授课制的明显缺陷是()

A.不利于传授系统的知识

B.不利于因材施教

C.不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

D.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辨析题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能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教学。

3、赫尔巴特继承和弘扬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精华,猛烈地批判了旧教育的理念与做法,并在教育界首次将其称之为“传统教育”这就是“传统教育”概念的由来。他还系统阐述了新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新的教育实践,后来,人们把传统教育相对立的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称之为“现代教育”。

4、练习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

5、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任何感觉的产生,都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刺激物。二是感觉器官。

三、简答题

1、心理辅导的理性→情绪疗法

2、抑郁症

3、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4、课堂管理的原则

5、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

四、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有关理论进行简要评析。我国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在20世纪30年代曾提出过“教育救国”的理论。他认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农民存在贫、愚、弱、私四大病害,只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仁人志士深入到广大农村推行相应的四种教育,即生计教育、文艺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这样就可以克服上述四大病害,中国自然就富强了。但实践证明,这种设想只是善良的愿望,并未成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教育救国”,唤来唤去还是一句空话。

2、李明学习非常用功,平时各科成绩都还不错,但每逢大考前他就非常紧张、烦躁、害怕,前一天晚上睡不好觉,第二天进入考场头脑就一片空白,结果成绩总是不理想。老师与同学都认为,李明的考试成绩与平时的努力程度不相称。问题:

① 运用情绪相关知识分析李明同学面临的问题。② 作为教师,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帮助他?

(同时注意抑郁情绪、自卑情绪、过度焦虑情绪、暴怒情绪的材料题)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种:一种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生行为予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三是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这三种强化的结合运用,能激发、形成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2、B【解析】在英文阅读中遇到生词时。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而不是急于查字典。这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

3、D【解析】教师授课时,通过板书的字体、颜色以及讲话的语音、语速等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刺激物的特点,如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新异的刺激物等;人的主观状态,如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等。

4、B【解析】学生学完汉语拼音后,学习英语单词发音感觉比较困难。其中,汉语拼音对英语单词的学习的影响属于负迁移。负迁移,表现为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干扰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知识概括化的程度越高,知识迁移的可能性越大;知识概括化的程度越低,则迁移越难。

5、D【解析】我国现行的学制是分支型学制。

6、A【解析】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内容是六艺。

7、A【解析】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所谓个人本位论。主要有以下观点。(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订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订的。教育的真谛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完善的发展,除此之外,教育没有其他目的。(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他们认为,社会价值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否则,单纯地关注社会价值的实现就会压抑和排斥个人价值。于是有人说,社会是铸模,个人是其所要铸造的金子,金子的价值必然高于铸模,因此,应该由个人来决定社会,而不是社会来决定个人。况且,即使是社会,也是由一个一个的个人来构成,无个人就无社会,个人的价值恒久高于社会。(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个人本位论者认为,如果按照社会要求去要求个人,这些社会要求就会阻碍个人本能的健全发展。

8、C【解析】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家庭的或是学校的、社会的,都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9、A【解析】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教育的发展深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既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也要求教育通过相应的发展,为生产培养所 需之才。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是被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决定的,一定的教育必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这是学校教育在社会发展上必须遵循的规律。

10、A【解析】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前提和基础是了解和研究学生。

11、B【解析】1762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卢梭以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为“模特儿”,按个体生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可以说,卢梭对教育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教育思想家和理论家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儿童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12、A【解析】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成为专门的事业,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而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这种教育,我们称之为原始的教育。

13、C【解析】人的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这体现了人的发展的阶段性。

14、B【解析】我们常用“孟母三迁”的故事来说明环境因素的教育意义。

15、B【解析】班级授课制的明显缺陷是不利于因材施教。二.辨析题

1、错【解析】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错【解析】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错【解析】杜威继承和弘扬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精华,猛烈地批判了旧教育的理念与做法,并在教育界首次将其称之为“传统教育”这就是“传统教育”概念的由来。他还系统阐述了新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新的教育实践。后来,人们把与传统教育相对立的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称之为“现代教育”。

4、错【解析】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讲授法可分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四种。

5、对【解析】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任何感觉的产生,都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刺激物。二是感觉器官。

三、简答题

1、理性-情绪疗法

艾里斯曾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其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人有许多非理性的观念,如我“必须”成功并得到他人赞同,别人“必须”对我关怀和体贴,事情“应该”做得尽善尽美,课堂上回答问题有错误是很糟糕的事等。他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ABC理论。

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个体对A的观念观点。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情绪反应C是由B(观念)直接决定的。可是许多人只注意到A与C的关系,而忽略了C是由B造成的。B如果是一个非理性的观念,就会造成负向情绪。若要改善情绪状态,必须驳斥(D)非理性观念B,建立新观念并获得正向的情绪效果(E)。这就是艾里斯理性情绪治疗的ABCDE步骤。理性情绪治疗是一项具有浓厚教育色彩的治疗法。吴丽娟在此基础上编拟了“理性情绪教育课程”,该课程首先让学生分辨理性观念与非理性观念,然后试图驳斥非理性观念。以下是一实例:

A.事件:考不好,受父母训斥。B.观念:同学会取笑我,真丢面子。C.情绪:难过、沮丧。

D.驳斥:这不是事实,只是我的主观想法,怎么知道同学会取笑?即使有人取笑,难道我就真的无法忍受?

E.新观念:可能无人取笑我;被取笑只是一时的,只要用功,成绩可以改善;何况我还有其他长处。

2、抑郁症

抑郁症又称抑郁性神经症,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的神经病。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随着严重的焦虑感。焦虑是个人对紧张情境的最先反应。如果一个人确信这种情境不能改变或控制时,抑郁就取代焦虑成为主要症状。(1)抑郁症的主要表现

①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不愿与人交往,孤独离群,对身边的人和事表现得十分淡漠,缺少热情。

②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动机缺失、被动。一些学生总认为自己笨,同时又十分敏感,总将老师或他人对第三者的批揽上自身,久而久之悲观低落情绪缠绕心头而失去进取心。

③具有周期易发性,个别患者会表现得固执,烦躁不安易发脾气,周期性的喜怒无常,且发作前无先兆,有时甚至伴有挑衅行为和破坏性(攻击性)行为倾向,甚至自杀。

④伴随身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消瘦、全身游走性瘙痒或疼痛等。(2)造成抑郁症的原因

①感情上受到巨大打击,如亲人过世,父母关系紧张,好友离去等带来的情感负担过重;

②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如学业不好,特别是在关键考试中; ① 不良性格的影响,如过于内向,孤僻。

大多数抑郁症患者能经治疗或不经治疗而逐渐恢复正常,但有人有复发的倾向。在对有抑郁症状的学生进行辅导时,首先要注意给当事人以情感支持和鼓励;以坚定而温和的态度激励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行动起来,从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与人际交往的乐趣,也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学生已习惯的自贬性的思维方式和不适当的成败归因模式,发展对自己、对未来的更为积极的看法。服用抗抑郁药物可以缓解症状。

3、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和矫正

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应以预防为主,引导和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帮助学生 适应学习环境,逐渐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但是当学生的问题行为已经发生时,应对行为主体进行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因此,不管是对于个体的问题行为还是对于团体的问题行为,教师都可以尝试以下的方式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管理。(1)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的程度和水平,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成就感,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使其更快地适应课堂环境。

(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新内容时,应交代清楚其来龙去脉,把新知识整合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使其具备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基础,从而减轻因学习新知识而产生的焦虑感。(3)对于课业给予精确的指导。学生对于学习的盲目性容易导致问题行为的产生,而教师通过给予学生清晰的学习指导,使其了解要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得到帮助,从而减轻或消除因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急躁、大类、焦虑等情绪,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良好的教学秩序能够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情绪平静、思维活跃,从而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5)协调同伴间的人际关系。帮助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注意制止学生中存在的彼此伤害的行为,如讽刺、挖苦、嘲笑等。(6)建立家校联系。家庭环境是导致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在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与家长联系,相互配合,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7)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是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排除不良行为的一种行为疗法,需要师生密切配合。心理辅导主要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它对于复杂问题行为,尤其是由内在刺激引起的问题行为效果比较显著。

4、现代课堂管理一般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了解学生的需求;(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4)建立教室常规。

5、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1)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顺利地把课外活动开展起来,并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指导者在指导和组织课外活动时,应遵循其内在的规律和特点,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①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 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变化多样,富有吸引力

③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与教师的辅助作用相结合(2)课外活动的组织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若要出色地完成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的任务,必须做多方面的准备和努力。① 教师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和兴趣爱好,有能使学生叹服的“绝招”,这是指导教师的地位在学生心目中真正得到确立的保证。

② 教师要对自己指导的活动领域有充分的、足够的了解,包括历史与现实的知识、人物或事件,这样才能发挥咨询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支持、帮助与指导。③ 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的关系。在课外活动中,师生间的关系更具平等、合作、相互尊重的特点,学生的年级越高,就越是如此。

④ 课外活动要求教师具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一般的兴趣爱好,而且要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实现因材施教做 好基础性准备。

⑤ 教师还需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并认真记录、总结自己和其他教师所指导的课外活动,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而不断丰富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外活动的质量。

四、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2)人口因素对教育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人口因素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人作为学校教育对象,是学校教育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人口的发展善决定着学校教育发展的速度;人口的密度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规模;人口出生的高峰与低谷影响到学校不同时期的学额与班级的调整;人口迁移影响到学校的拆、迁、建、并。(3)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①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的发展深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既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也要求教育通过相应的发展,为生产培养所需之才。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是被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决定的,一定的教育必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这是学校教育在社会发展上必须遵循的规律。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学校教育结构必须反映经济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革。这样,教育为生产培养的人才在总量、类型和质量上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否则,即使培养的人才在总量上有富余,但仍会出现结构性失调,即有的部门或类型(一般都是新兴部门、高新技术专业)人才奇缺,这也会严重影响生产与经济的发展。③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促进着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也是一样,如班级教学组织形式的产生,实物、图片、实验、幻灯片、录音、录像、影视、电脑与网络在教学中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产生、改进与推广,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条件的。当然,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往往是与生产关系一道作用于教育的。(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那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教育的发展变革也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变革。当新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代替旧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时,就会或迟或早地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新教育。②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所提出的主观要求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③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谁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

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在一个社会里,让哪些人受教育,达到什么程度,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结果如何,都是由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的。

⑤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为了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不同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的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尤其是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特定社会的教育结构也是由该社会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决定的。教育的管理体制更直接受制于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5)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全部内容。忠义的文化指与经济、政治有别的全部精神生产的成果。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这里所讲的文化主要指忠义的文化,即一定社会民族的文化,它包括一定社会民族长期形成的共通的语言、知识、价值、信仰、习俗及其成员的行为范式、生活样式。文化概念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观念(包括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包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与习俗)两个方面。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

① 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文化是教育的基础,文化知识始终是教育的主要资源。文化知识的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度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度。② 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首先,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了特定的背景。其次,文化模式还从多方面制约教育模式。

③ 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文化传统越久,对教育传统变革的制约性越大。

(6)结合材料中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生产力、农民的科技文化、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进行分析。

2、【答案要点】(1)李明对考试产生紧张情绪。紧张是在生活情境中,对威胁性的或不愉快的因素的情绪反应或唤起性反应。它是由一定环境对个体所产生的压力而引发的反应。紧张经常产生于人们知觉到的各种不同的要求和自己的能力之间的不平衡,即自己感到自己的能力太小,解决不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任务。这种不平衡通常产生于生理上的不适应性与心理上的不适应性。紧张情绪形成的条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人体质上的脆弱性。即体弱多病的人容易产生紧张感,孩子也容易产生紧张的不安全感。②人的性格特征。例如,抑郁型的人,具有内向的个性,胆怯的性格,他们容易产生紧张情绪。A型性格的人更容易产生紧张情绪,因为他们热衷于竞争,热衷于持续强求达到选定的目标不,而目标涰 几乎没有限度,一贯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想出人头地,在执行体力或脑力任务时问题回忆速度,因而经常牌紧张状态。③难以解决的互相矛盾冲突的目标或活动,以及已经发生在人身上的危险或伤害,在通向目标溃遇到的障碍等。④存在着的威胁,即预料中将要发生的生理的、心理的或社会的危害。(2)过度紧张情绪的控制方法可以着眼于四个方面:第一是阻断导致紧张情绪的有关环节或途径,从根本上消除导致紧张的根源或刺激,以此得以放松;第二是改善环境,既要改善人生活与工作的物质环境,调节各种物质环境的刺激,使人能够较好地适应环境,又要改变心理环境,防止或消除各种矛盾、冲突和挫折因素;第三是改善和培养个体的应对能力,即培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既可以通过教育和锻炼,提高原有的能力,获得新的技能来实现,又可以通过锻炼和改进个性特征,以适应环境的要求来实现;第四,言语放松训练,这种方法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舒尔兹提出的,其基本内容是:①我非常安静;②我的右(左)手或脚感到很沉重;③我的左(右)手或脚感到很沉重;④心跳很平稳、有力;⑤呼吸非常轻松;⑥腹腔感到很暖和;⑦前额凉丝丝的很舒服。

第四篇:2014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模拟卷八

2014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模拟卷八

一、单项选择题1、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低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A、《大教学论》B、《学记》C、《普通教育学》D、《教育论》

2、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A、教育手段B、教育内容C、教育方法D、受教育者3、1958年我国曾提出过“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两个必须”是指()

A、教育必须为当前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必须为阶级斗争服务,必须与社会生活相结合C、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工农相结合4、1904年,请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这个学制体现的是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吸收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形式,也保留了一定的封建科学制度的残余,该学制的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长,从小学堂至大学堂需要21年,至通儒需要26年。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

A、六三三制B、五四学制C、壬寅学制D、癸卯学制

5、()是指将源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课程内容以一定的方式与一个主题、问题、或源于真实世界的情境联系起来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是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A、本校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课程D、显性课程

6、()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体系严密,逻辑清新的学科知识。

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学科课程D、分科课程

7、从教师教的方面分析,()、上课、课后教导工作和教学评价等构成了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A、预习B、备课C、检查作业D、测验

8、古罗马的()在他所写的《雄辩术原理》中,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

三个循序递进的学习过程理论。

A、奥苦斯丁B、苏格拉底C、昆体良D、西塞罗

9、“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感觉的()现象。

A 对比B.产生别感受性C.适应D.后象

10.人们进入百货公司,每个人注意的东西都不同,这是知觉的()

A.选择性B.理解性C.整体性D.恒常性

11.情绪对认知过程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取决与人们认知过程的()

A.知觉状态B.心理状态C.心境状态D.动机状态

12.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A.2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

13.()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的神经症。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随有严重的焦虑感。

A.抑郁症B.恐怖症C.焦虑症D.强迫症

14.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

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恢复正常水

平。考试后有持久的不能松弛下来。

A.上学焦虑B.交完焦虑C.课堂焦虑D.烤熟焦虑

15.进行德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社会

交往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这样的德育

原则是()

A.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D.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二.辨析题

1.美国学者劳伊德?特朗普提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

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实施大班上课,即把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和在一起上课,由出类拔萃的教

师担任;小班研究,每个小班20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导,研究,讨论大班的授课材料:

个别教学,主要由学生独立作业,部分作业指定,部分作业自选。其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

上课为20%,个别教学占40%。目前,这种教学形式尚在实验学校中实验。

2.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

能力的方法。

研究法突出的优点是:能使学生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逐步

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和形成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刻苦钻研,攻克难关,获取真知的意志和精神。

研究法的基本要求:《1》正确选定研究课题。《2》提供必要的条件。《3》让学生独立思考

与探索。《4》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3.个人本位论的主要观点。《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

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4.1983年9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来。”1985年,《中国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将“三个面向”写入教育方针:“教育

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

5.卢俊极力主张自然教育。所谓的自然教育是指儿童内在的身心发展,他所阐述的三种

教育(自然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的关系,深刻的揭示了教育(包括环境影响)必

须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开启了教育心理学基础研究。

三.简答题

1.心理辅导的认知疗法2.焦虑症3.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4.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5.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四.材料分析题

1.语文教师将评过的试卷发下来后,学生们开始议论各自的成绩。小梅考的很糟,她认

为自己不是写作文的料,总是不能写出老师所要求的东西。小康也没有考好,但他知道自己

这段时间没有好好用功,已经预料到自己的不好。他想多花点时间,争取下次不再出现这样的情况。小芳一看到自己只得了B,很吃惊。他认为是老师没有好好读他的作文。小齐只得了C,但他并不觉得倒霉,因为他从来就没好好学习这门课,能及格他已经很高兴了。

(1)请根据归因理论分析案例中四名学生对考试成败进行归因的特点。

(2)如何利用归因理论改变案例中消极归因学生的倾向,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许多优秀学生总结出的考试复习方法如下:第一,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教材的中心,重点和难点上,不彻底搞懂绝不放手。第二,要及时巩固,防止遗忘。复习要在课后及时进行,但不能一曝十寒。第三,在复习时候,要善于将抽象的知识和材料形象化,进行生动丰富的想象。第四,背诵文章时,要加强对中间部分材料的重点识记。第五,要合理安排好复习内容,一次识记内容不能太多,并且要达到过度学习。

请你根据有关遗忘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中所蕴含的影响遗忘的因素。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范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2.D【解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3.C【解析】1958年我国曾提出过“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两个必须”是指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D【解析】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学制”这个学制体现的是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吸收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形成,也保留了一定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长,从小学堂至大学堂需要21年,至通儒院需要26年。这是我们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

5.B【解析】综合课程是指将源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课程内容以一定的方式与一个主题、综合性知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6.D【解析】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体系严密、逻辑清晰的学科知识。

7.B【解析】从教师教的方面分析,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和教学评价等构成了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8.C【解析】古罗马的昆体良在他所写的《雄辩术原理》中,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递进的学习过程理论。

9.C【解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感觉的适应现象。

10.A【解析】人们进入百货公司,每个人注意的东西都不同,这是知觉的选择性。

11.C【解析】情绪对认知过程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取决于人们认知过程的心境状态。

12.A【解析】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2岁。

13.A【解析】抑郁症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的神经症。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随有严重的焦虑感。

14.D【解析】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时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

15.D【解析】进行德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这样的德育原则是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二.辨析题

1.√【解析】美国学者劳伊德?特朗普提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实行大班上课,即把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和在一起上课,由出类拔萃的教师担任;小班研究,主要有学生独立作业,部分作业制定,部分作业自选。其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研究占20%,个别教学占40%。目前,这种教学形式尚在实验学校中实验。

2.√【解析】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研究法突出的优点是:能使学生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逐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和形成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刻苦钻研,攻克难关,获取真知的意志和精神。

研究法的基本要求:《1》正确选定研究课题。《2》提供必要的条件。《3》让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4》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3.×【解析】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4.√【解析】1983年9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中国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将“三个面向”写入教育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

5.√【解析】卢俊极力主张自然教育。所谓的自然教育是指儿童内在的身心发展,他所阐述的三种教育(自然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的关系,深刻的揭示了教育(包括环境影响)必须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开启了教育心理学基础研究。

三.简答题

1.认知疗法(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阿尔波特·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阿伦、T、贝克(A、T、Beck)和雷米(V、C、Raimy)的认知疗法(CT)以及唐纳德·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CBT)。

认知行为疗法具有以下特点;(1)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2)j假设心里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3)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4)通常是一张针对具体的和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所有认知行为疗法都建立在一种结构性的心里教育模型之上,强调家庭作业的作用,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让他们在治疗之中和治疗之外都承担一种主动的角色,同时都注意吸收各种认知行为策略来达到改变的目的。

2.焦虑症

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中学生情绪障碍的一种,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这是将焦虑作为一种独特的神经症来看。另一方面,焦虑也是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等在内的各种神经症的共同特征。

焦虑是有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情绪状态。正常人在面临压力情境特别是在个人自尊心受到威胁时,也会出现焦虑反应,但他的焦虑与客观情境的威胁程度是相适合的。焦虑症的表现是: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作过度反应,难以做决定。在躯体症状方面,有心跳加快,过度出汗、肌肉持续性紧张、尿频尿急、睡眠障碍等不适反应。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的不能松弛下来。

学生焦虑症状产生的原因是学校的统考、升学的持久的、过度的压力;家长对子女过高的希望;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等。某些人具有容易诱发焦虑反应的人格基础:遇事易于紧张、胆怯,对困难情境作过高程度估计,对身体的轻微不适过分关注,在发生挫折与失败时过分自责。这些人格倾向可称为焦虑品质。

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重要”、“无论考试的结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3.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

4.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

课外活动的内容,是根据教育的培养目标、课外活动的具体要求、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校内外实际情况来安排。课外活动广泛、形式多样,按其性质可分为六类:(1)科技活动;(2)学课活动;(3)文学艺术活动;(4)体育活动(5)社会活动;(6)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5.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组建的群体发展为坚强的集体,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组建阶段:这时,班从组织形式上建立起来了。不过班的核心和动力是班的组织者—班主任。他必须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集体的目的和应当遵守的制度与要求,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活动,促进集体发展。这时集体对班主任有较大的依赖性,不能离开他的监督独立的执行他的要求。如果班主任不注意严格要求,班就可能变得松弛、涣散。

(2)核心初步形成阶段:它的特点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了一定的了解,产生了一定的友情与信赖,学生积极分子不断涌现并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班的组织与功能较健全,班的核心初步形成,班主任与集体机构一道履行集体的领导与教育职能。这时,班集体能够在班主任指导下积极组织和开展班的工作与活动,班主任开始从直接领导、指挥班的活动,逐步过渡到向他们提出建议,由班干部来组织开展集体的工作于活动。

(3)集体自主活动阶段:它的特点是,积极分子队伍壮大,学生普遍关心、热爱班集体,能积极承担集体的工作,参加集体的活动,维持集体的荣誉,形成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这时,班集体已形成,并成为教育的主体,能主动地根据学校和班主任的要求以及班上的情况,自觉地向集体成员提出任务与要求,自主的开展集体活动。

四、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1)小梅将考试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能力不够;小康将失败归因于内部不稳定的可控因素——努力不够;小芳将失败归因于不可控的因素——教师评卷;小齐将失败归因于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运气。

(2)四个人中只有小康的归因是积极地。其他三个学生的归因都是消极的不可控的。要激发他们的学校机会,首先要改变他们的归因方式。引导他们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学习方法不当等可以控制的内部因素。其次,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2、【答案要点】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有:

1、遗忘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

2、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忍遗忘;

3、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有影响。有意义的材料比武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遗忘的慢;熟练地动作技能遗忘的最慢;

4、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都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材料越多,要达到同样识记水平,平时的诵读次数和时间也越多。过度学习也有助于保持识记材料,所谓一般系列材料的开始和末尾部分记忆效果较好,中间位置的内容则容易遗忘。

第五篇:2015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模拟卷 (9)

一、单项选择题 1、1776 年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开始教授教育学的学者是()。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裴斯泰洛奇

2、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这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3、乐曲《茉莉花》不论用哪种乐器演奏,我们都能识别出来,这种现象属于()。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整体性

4、下列例子中属于正强化的是()。A.学生认真完成家庭作业,老师没有任何表示 B.学生作业字迹潦草,老师要求重写 C.孩子不好好做作业,父母不让他看电视 D.学生尝试了一种新的解题方法,老师提出表扬

5、“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A.知识的传授 B.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C.发展学生的能力 D.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

6、《学记》中提出“到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在教学中贯彻(A.启发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7、下列属于内部动机的是()。A.学好英语可以得到小红花 B.学好英语可以得到老师表扬 C.喜欢听纯正的英语 D.学好英语将来可以出国

8、动机是人性成长发展的内在原动力这一基本观点是(A.成就动机理论 B.马斯洛的学习动机理论)。)。

C.归因理论

D.人本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

9、考试中,当一个学生想偷看夹带时,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决定放弃作弊,做一个 诚实的人。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在此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人格成分是()。A.本我 B.自我C.超我 D.现实我

10、根据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吝啬是葛朗台式人物的()。A.首要特质 B.综合特质 C.次要特质 D.表面特质

11、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青年关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在社会应战什么样的

地位、选择何种职业等一系列的感受是()。

A.自我同一感

B.勤奋感 C.主动感 D.信任感

12、当我们从阳光明媚的大街上进入比较黑的电影院时,起初什么也看不清,过一会儿就可 以看清物体的轮廓了,这种现象是()。A.暗适应 B.明适应 C.视觉后巷 D.感觉对比

13、为了便于记忆根号 2 的值 1.41421……记作“意思意思而已……”,这里使用的学习策略)。

是(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组块策略

14、教师对学生的合作进行了表扬是运用了()。

D.负惩罚)。

D.情绪记忆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15、教会学生利用组块的方法可以扩大哪种记忆容量(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需要

二、辨析题

1、贯彻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时应注意防止 两种倾向:一是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教学中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忽视引导学生通过 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去积累经验,获取知识;二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 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

2、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者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遗忘的原因有很 多,可能是因为记忆痕迹的消退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与记忆中的其他信息发生干扰而产生 了抑制。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3、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个基本功能:激活功能、教育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4、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思想 境界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5、陶冶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 善的一种重要方法。修养包括: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慎独等。

三、问答题

1、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2、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3、学科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

4、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

5、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

四、材料分析题

1、小华今年初二,学习不太自觉,也不刻苦,常常挂在嘴边儿上的一句话是“考前三名太 累,后三名太丑,就在班上中游,蛮好!”。因此,他的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处于中等水平。

(1)小华的学习主要存在什么问题?(2)如何培养小华的学习动机?

2、语文“雨点”教学片断 师:(屏幕上出现一幅下雨图,伴随着轻微的下雨声)同学们,昨天我们又结识了一个新伙 伴,它叫“雨点”,今天,我们就和小雨点作一次有趣的旅行吧!师:(听课文录音,屏幕上同步展示下雨画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刚才我们和小雨 点去了哪些地方? 生:池塘、小溪、江河、海洋……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图,读读课文,边读边与同桌说说你和小雨点最喜欢去哪些地 方?为什么? 生:学生与同桌边读边讨论。师:你和小雨点最喜欢去哪些地方?为什么? 生:池塘——睡觉;小溪——散步;江河——奔跑;海洋——跳跃…… 师:这样有趣的旅行,想再感受一次吗?让我们跟着小雨点动起来!(欣赏歌曲《小雨沙沙》,配乐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小雨点可爱旅行了,想想看它还去了哪些地方? 生:学生自由说。师:小雨点来到这些地方时它又是什么样儿的? 生: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把句子说正确。请结合以上案例分析:(1)该教师运用了哪些教学原则?(2)该教师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同时注意其他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材料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婴儿学会称呼邻居家的男性为“叔叔”后,他可能会对所遇到的任何陌生男 性均称呼为“叔叔”,这种迁移属于横向迁移。横向迁移是指难度和复杂性在相同水平上的 知识或技能的迁移。

2、A【解析】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 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

3、D【解析】人们通常说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可用迁移理论道理来解释。

4、B【解析】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通过家谱调查发现,名人家族中出名人的比率要远远大 于普通人家族中出名人的比率。据此,他提出了遗传决定论。

5、B【解析】“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的改变,或 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这句话反映了儿童发展的 环境决定论。

6、A【解析】封建社会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制,这是与封建社会生产力发 展水平较低的状况相适应的。

7、B【解析】教育工作中“一刀切、一锅煮”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8、A【解析】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高中阶段课程以分科课程为主。

9、D【解析】发散思维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 答案。“一题多解”和“一事多写”都是从各个方向分析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0、A【解析】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反映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

11、B【解析】一个学生考试失败了,他把原因归结为“考试题目太难”,这是一种外部稳 定归因。

12、B【解析】一个孩子帮妈妈洗碗,不小心打破了五个碗;另一个孩子在柜子上拿糖吃,打破了一个碗。谁犯的错误要大一些?这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发展阶段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属 于对偶故事法。

13、D【解析】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关怀、热爱和信任学生,另一方面要对学生提出合情合理的要求。

14、A【解析】1879 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 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 独立的科学,这一事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15、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其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 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揠苗助长”正是违背了身心 发展的顺序性。

二、辨析题

1、×【解析】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 的方向发展。

2、×【解析】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 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3、×【解析】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 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4、×【解析】个人本位论的主要观点。(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订的,而 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订的。(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个人本位论者认为,如果按照社会 要求去要求个人,这些社会要求就会阻碍个人本能的健全发展。

5、√【解析】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和教学评价等构成了教学工作流程的基本环节。

三、简答题

1、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虽英年早逝,但他的思想却越来越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

维果斯基突出强调了语言与认知发展的关系。他认为语言具有调节思维与行动的功能。与皮 亚杰一样,维果斯基也注意到了幼儿期出现的自我中心语言,但他们的解释却截然不同。皮 亚杰认为,自我中心语言是幼儿在思考时的一种缺陷,表明他们还不能根据听众来调节自己 的语言。到了具体运算阶段,自我中心语言就会自动消失。维果斯基比较强调自我中心的积 极作用,认为它能帮助儿童解决问题。他观察到儿童在遇到困难任务时,自我中心语言成倍 地增加,说明儿童运用自我中心语言帮助其思维。因此他认为自我中心语言具有促进儿童心 理发展的功能,而且他也不同意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语言最终会消失的观点,他认为并没有 消失,而是内化成内部语言,一种无声的对话。

维果斯基认为高级心理功能只有经过适当的教育才能获得。因此如何通过教育促进发展 成为维果斯基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维果斯基认为传统的成就测验只告诉我们儿童目前的发 展水平,却没有告诉我们他们的潜在发展水平。要决定儿童学习的潜能,我们需要了解儿童 在得到适当的帮助后能够达到的水平。他举例说,两个 8 岁男孩在传统的智力测验上得分相 当,表明他们目前处于同一水平。但是当给他们呈现一些难题以至他们不能独立解决时,分 别给他们一些小小的帮助,他们的差异就表现出来了。其中一个男孩得分达到了 9 岁的水平,而另一个达到了 12 岁的水平。显然,他们学习新事物的潜能是不同的。维果斯基把儿童独 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经他人指导帮助后所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称 为“最近发展区”。为此,维果斯基提出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教育必须面向未来,儿童 今天通过他人的帮助才能解决问题,明天他将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在教育上的意义: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对于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由于教 学应着眼于儿童的潜能发展,教师就不应只给儿童提供一些他们能独立解决的作业,而应布 置一些有一定难度,需要在得到他人的适当帮助下才能解决的任务。如此,教学不只刺激了 己有的能力,而且向前推动了发展。但要注意,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容易使家长和教师更关注 儿童的未来发展,应避免在儿童尚未掌握好当前的能力时,就把儿童推向更高一级的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儿童的潜能的发展在于获得教师或同伴的帮助,教师和同伴对儿童的认知发展 提供了一种支架的作用,但要注意提供的帮助要恰如其分,必须适当;过多,会造成儿童依 赖的心理。

2、人格的特征 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格的多种本质特征。

(1)独特性。人格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这是 因为不同的遗传、家庭及教育背景,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2)稳定性。人格是一种稳定的特点,在个人行为中偶然出现、一时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为 人格。当然,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 境的改变,人格也能产生变化。(3)整体性。人格受意识的支配,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内在一致性,常常 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但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则,可能会难以适应生活和社会。

(4)功能性。人格决定个体的生活方式及身心状态,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 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

3、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又称网络成瘾综合症,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 对使用网络产生强烈欲望,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按照《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网络成瘾分为计算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交友 成瘾、网络信息收集成瘾、网络交易成瘾 5 类。标准明确了网络成瘾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对网络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

二、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

断反应;上述戒断反应可通过使用其他类似的电子媒介,如电视、掌上游戏机等来缓解。

三、下述 5 条内至少符合 1 条: 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投入的程度; 使用网络的开始、结束及持续时间难以控制,经多次努力后均未成功; 固执使用网络而不顾其明显的危害性后果,即使知道网络使用的危害性仍难以停止; 因使用网络而减少或放弃了其他的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 将使用网络作为一种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网络成瘾的病程标准为平均每日连续上网达到或超过 6 个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 或超过 3 个月。

4、培养班集体的方法(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 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课堂纪律的类型 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

四、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1)这一观点是不全面的。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代表人物高尔顿)。(2)高尔顿的研究揭示了遗传在人的智力发展的影响。遗传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前提或 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高尔顿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是,影响人的智力发展的因素不仅 仅是遗传,还包括成熟、环境、教育以及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 础,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人的智力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模式、大众传媒和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教育的影 响最为重要。不同的自然物理因素也会影响个体心理发展。另外,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对智 力的发展有影响作用。在同样的环境、教育条件下,拥有类似遗传条件的人智力发展水平不 一样,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个人主观能动性不同。所以说,高尔顿的结论是片面,不够完整 的。

2、【答案要点】(1)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违背了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 程的德育规律;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的德育规律。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 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实现这“两化” 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争。②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既要 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 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③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还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 中的自觉能动性。

下载2017陕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模拟卷(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陕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模拟卷(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年四川下半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模拟卷

    学员专用请勿外泄 2018年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模拟卷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一、判断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 1.《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与《论语》中的“不愤......

    2014陕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卷(四)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2014陕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卷(四)21.下列不得作为投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出资形式的是。A.劳务 B.著作权C.土地使用权 D.实......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最新《教育基础知识》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最新《教育基础知识》 一、单项选择,有60小题,每题1分,共60分。 1、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传统是把(C)放在中心位置。 A.学生B.教材C.教师D.教师和学生 2、落实学......

    2013陕西信合招聘考试基础知识

    2012陕西信合招聘考试基础知识一 1. 存款业务管理的原则 坚持统一规范、分级管理、分工协作的原则。统一规范是指全省信用社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按照业务管理制......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模拟卷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模拟卷 第一部分教育理论实际 一、选择题 1.提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目标的学段是() A.第一学段 B.第二学段C.第三学段D.第四学段 2.对语文课程的理解......

    2014年厦门教师招聘考试模拟卷

    中公教育·厦门分校 2014年厦门教师招聘考试模拟卷 2014年厦门教师招聘考试已经开始报名,广大考试要把握好时间哦! 2014年厦门教师招聘考试模拟卷 1.“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

    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模拟试卷及答案

    中公北京教师网 年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模拟试卷及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 1、 学生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 A.教育性 B.指导性 C......

    2012年桓台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卷专题

    2012年桓台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卷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年伦敦奥运会是中国做北京奥运会东道主后第一次境外参加的夏季奥运会,是我国国家形象和体育事业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