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看小沈阳视频谈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选题:观看小沈阳视频,谈谈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文
化建设的关系 专业:10水务工程1班 学号:10203900133 许成诚
观看小沈阳视频,谈谈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
许成诚 10230900133 水务工程1班
在200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小品《不差钱》中,小沈阳扮演的那位女里女气,虽然是“纯爷们”,但长得却十分委婉的男服务员以“人这一生其实可短暂了,有时候想想跟睡觉是一样一样的,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HAO~~;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过去了,HAO~~”“我的中文名叫小沈阳,我的英文名叫xiao shen yang(小损样)”等“经典”小包袱和模仿秀赢得了不少笑声和掌声,也让小沈阳一夜爆红,但更将人们对大众文化的审视推上舆论的风口。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或者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其本质是一种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享受、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归宿点和最高价值目标的人文文化形态。纵观其发生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大众文化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一种人文本质和人文精神、蕴涵着一种人文目标和昭示着人文价值理性。随着人类的物质文明的不断进化和主体意识的日益觉醒,大众文化作为人民自己的文化在21世纪将更加鲜明地凸现其人文本质、人文理性和人文精神。体现和反映21世纪中国大众文化人文化发展方向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就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必须贴近大众文化生活、满足大众文化需要、尊重大众文化权利、反映大众文化理想和提升大众文化人格
因此,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 “精英文化”则必须是高雅精致的。上述两种含义是不应该混淆的。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并不是谁家固定不变的专利。不要忘记,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此外如《水浒》、《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应该说,不论大众的还是精英的文化,都有自己“俗”和“雅”,都有自己从低向高、从浅入深、从粗到精的发展提高问题。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而不是凭借某种身份,才能产生精品。对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说来,都是如此。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往往不大注意对“雅”和“俗”的两种含义加以区别,由此造成了一些严重的误解,甚至偏见。例如在某些潜意识中,一味地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以静为雅、以动为俗;以庄为雅,以谐为俗;以虚为雅、以实为俗,等等。在这些观念中存在着一种片面化、表面化、简单化的倾向,实际上是以少数人的口味为准,把他们所欣赏的文化风格当作了唯一的标准,无形中已经预先地包含着脱离现实、轻视群众的成分,从而忽视了大众世俗生活的文化权利。从我们的现代观点看来,这是应该摒弃的陈腐偏见。因为说到底,“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在当今时代,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一种无形的、软实力的竞争。其中,文化的因素已成为各国实力强弱的重要参考标准。西方国家的“文化侵略”、“文化霸权主义”已引起很多国家的警惕,各国均把保护和弘扬本国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我国政府也日益重视文化因素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和国际竞争当中的特殊意义,并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系列具体措施。
在我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主席就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有如下论述: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同年,我国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确定了“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六大重点:
第一,抓好基层文化建设,加大力度改善农村及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城市的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和文化产品基本满足居民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在农村基本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第二,抓好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推出一批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创作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
第三,抓好文化产业体系建设,重塑市场主体,优化产业结构,确定重点发展的产业门类,培育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十一五”时期,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所增加。
第四,抓好文化创新能力建设,以内容创新为核心,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加速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提高我国文化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创新成果。
第五,抓好文化“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拓展文化发展空间,初步改变我国文化产品贸易逆差较大的被动局面,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第六,抓好人才培养,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文化工作者队伍,为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其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基本方面。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是物质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道德是在一种高尚的理想和信仰的引导和支持下,通过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的作用,主要促使人们自律,自觉地去遵守宪法和法律,履行公民对国家对社会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法治则是以国家强制力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律常常是道德的底线。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第二篇: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摘要: 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求索、不断创新的历史过程,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是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先进文化,更好的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关键词:社会主义
文化
认识
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在繁荣,文化消费支出比例在提高,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将人们对文化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呼唤着先进文化的蓬勃发展,先进文化的蓬勃发展推动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创造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可以理解为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可以理解为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财富。人们往往把广义的文化称为“大文化”,把狭义的文化称为“小文化”,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中文化”。“中文化”,可以理解为人类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主要是指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和成果。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有人才有文化,有文化才成其为人。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记录着文化产生的经历;社会从古到今的演变,镌刻着文化进步的印记。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生命迁衍和岁月推移的历史,更是文化进步和文明传承的历史。一部人类文化史,记载了文化发展进步的历程,也反映了文化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历程。每一个时代的先进文化,总是拓展着人们的视野,激励着人们的斗志,锤炼着人们的品格,激发着人们的创造,在推动历史进步中展示了巨大力量。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四大发明的伟大创造加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画廊增光添彩,老子、孔子、屈原、蔡伦、毕昇、祖冲之、李白、关汉卿、李时珍、曹雪芹、鲁迅等文化巨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求索、不断创新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壮丽的日出,它所带来的思想文化的深刻革命,引发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给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注入了勃勃生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依靠集体的智慧创造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我们党关于文化的一系列科学认识。
第一,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成果。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又给经济、政治以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文化发展,文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并开辟新的领域;文化建设以政治为导向,政治建设以文化为依托,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经济的发展。
第二,文化繁荣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检验标准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创造和文化受用的主体。
第三,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本质性力量。文化哺育和传承民族精神,滋养民族的生命力,激发民族的创造力,铸造民族的凝聚力。文化反映着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四,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生活丰富性的重要体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文化,各具特色,交相辉映,使世界绚丽多彩。不同的文化,应当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我们继承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文化产品就其大多数而言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的双重属性。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与市场运行一般规律的联系愈益紧密。商品属性是普遍性,意识形态属性是特殊性。不能用特殊性否定普遍性,也不能因普遍性忽视特殊性。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第六,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品生产中的智力投入和物质投入,具备社会生产力诸要素的基本特征。文化产业已成为一个方兴未艾的新兴产业,它所创造的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第七,文化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互为前提,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人越是全面发展,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就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过程。
第八,文化是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生机所系。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种缺乏创新意识的文化,不可能保持其先进品格。文化创新,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形成遵循规律、鼓励探索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九,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顺应历史潮流、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文化,才是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总是同落后文化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第十,先进文化是先进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什么样的文化建设,反映了一个政党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文化建设,重在建设。中国共产党致力建设的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
党的十六大,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任务,指明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十六大对文化建设的深刻论述,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成熟和历史自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更加凸显了文化建设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使我们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发展先进文化,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文化的发展总是与时代条件紧密相联。当今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越来越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先进文化的发展既面临良好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应当看到,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已总体上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转变,但文化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但文化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国已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但现行文化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但文化发展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世界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带来文化创新和传播领域的重大革命,但我国文化发展现状与世界高新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形势不相适应。这些情况说明,建设先进文化的任务极其繁重、极其艰巨。站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我们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长处,坚持不懈推动文化创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一)科学理论是先进文化的灵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建设先进文化的行动指南。建设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那种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倾向,那种淡漠“二为”方向、远离群众生活的倾向,只会使文化建设偏离正确的方向,不能给人以精神的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二)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锻造出来的民族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它是一个民族延续的血脉、发展的动力、崛起的支撑、挺立的基石。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和远大的民族理想,就不可能凝聚力量、成就伟业,更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民族精神的内存。这是我们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根深才能叶茂,有魂才有力量。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一定要把民族精神进一步弘扬起来,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建设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相辉映,我们在思想道德建设上同样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思想道德观念逐渐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旋律在神州大地回旋激荡。生活如大浪淘沙,在涌动的前行中总会有污浊和逆流。一切向钱看,一切为自己,不讲诚信,不讲公德,不讲文明的现象还大量出现。先进文化的争奇斗妍与落后文化的沉渣泛起,生机勃勃的文化创造与荒诞无聊的文化垃圾,健康高雅的精神追求与低级庸俗的文化趣味,在社会上同时存在着。人民群众既受到鼓舞又感到不满,既充满信心又不无忧虑。美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建设先进文化,就要扶正祛邪,激浊扬清,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就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制定和发表,深得党心民心,顺应时代要求,令人振奋鼓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国家前途、民族未来的希望工程,是关系上亿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的基础工程。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人人尽一份责,个个出一份力,为祖国培育造就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
(四)优先发展科学教育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战略。当今世界,科学和教育的力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激烈的国际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学实力与教育质量的竞争。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在发展科学和培养人才方面的基础功能,努力发挥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大张旗鼓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指导人们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更有成效地进行科学思维,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教育水平提高了,科学精神弘扬了,各种封建迷信和伪科学也就失去藏身之所、立足之地。
(五)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这是当今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两个轮子。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护与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利益,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要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扶持和鼓励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多种方式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经营性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正在迅速上升,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在这方面尚处于落后状态,必须知难而进,奋起直追,抓紧发展,做大做强,尽快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开放与竞争,尽快形成我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力量。朝着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个目标,促进由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推动由市场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双轮驱动,比翼齐飞,我们才能在当代世界文化格局中占得应有的地位。
(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创新的必由之路。应当清醒地看到,面对西方文化资本、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我们如果不加快改革和发展,就有既打不出去也守不住的危险。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要着眼发展、着力创新,在革除制约文化发展体制性障碍上探索新的路子,在建立促进文化发展机制上采取新的举措,在增强事业发展活力上取得新的突破,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灵活高效,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七)建设一支忠于祖国、热爱人民、敬业奉献、勇于创造的高素质文化队伍,是先进文化建设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文以人兴,事在人为。一切有责任感的文化工作者,都应当勇敢地担当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坚持祖国高于一切、人民利益至上、社会责任第一,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知难而进、精益求精、团结协作。没有历史积累的文化是“化而不文”,没有现实活力的文化是“文而不化”。既要珍惜宝贵遗产,发扬优良传统,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开拓创新,使文化创造活动充满生机。成就越大,名气越高,越要谦虚谨慎,德艺双馨,永不自满,展示良好形象,永攀文化高峰,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文化的创造,在时代的发展进步中造就文化的进步,把最好的精神食粮献给人民。
先进文化,是时代精神的结晶、民族奋进的号角、先进政党的旗帜。背倚五千年厚重历史,过往先贤为我们创造了辉煌的过去,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我们应该也能够续写文化新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给我们以科学的指导,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给我们以坚实的依托,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给我们以难得的机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给我们以丰富的素材和充分的自信,我们必将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创造出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
第三篇:从三俗文化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从三俗文化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三俗文化究竟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糟粕?就像赵本山的小品,所有人都指责他的低俗,以低俗的取笑残疾人、调侃寡妇的情节为包袱,以媚俗的语言织构笑点,以庸俗的表演方式演绎作品,然而他的作品是否上春晚,什么作品搬上春晚,依旧是每年的媒体、大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他的乡村爱情系列,部部都是高收视,高热度。就像郭德纲的相声风靡全国。他成功地将相声推广到普通群众,使得人们不会再只从春节联欢晚会上看着台词越来越无聊的相声,可以说他以一种草根的方式救活了原本离群众越来越远的相声这门表演艺术。然而却在相声界的知名表演艺术家看来,郭德纲的相声却是三俗的代表,并提出要抵制。而电影、话剧这些传统视作为高端文化的艺术形式却要么走向商业化包装道路,要么受众越来越小。
不低俗、不媚俗、不庸俗的高雅艺术与人民大众渐行渐远,集三俗于一身的艺术却受到了百姓的热烈追捧。这究竟是一种畸形的文化观,还是优秀的文化渐渐地被各种各样的门槛所限制之后,人们对精神文化消费追求的一次爆发?
与赵本山小品与郭德纲相声面对的褒贬不一的评价相比,“拜金主义”“炫富”“伪娘”“凤姐”等一列庸俗的文化现象则遭到了大多数人的贬斥和指责,然而即便如此,这种文化却在社会上愈演愈烈,完全有“一个郭美美倒下了,无数郭美美站起来”之势。
那么如何真正做到摒弃这些三俗文化,并且能使高雅文化真正走进民众的生活呢? 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不再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的指标。在商品社会中,有一些人把所谓的艺术当成制造噱头,增加收益的手段,这种唯利是图的观念使得越来越多的文化制作机构选择以低速的表演方式和内容来取悦民众,博取关注度,并成功达到商业炒作,增加收益的目的。
二:健全法律,管理到位。某些恶俗的文化现象通常是一个利益集团在不完善的法律体制下涌现出的产物,如郭美美的出现完全就是因为红十字会不够透明公开,也没有相应的法律制衡它,因此公众才会对此如此愤怒。而马诺 凤姐之类的拜金女则完全是电视台只顾眼前利益操纵的结果,唯有管理到位,才能从硬件条件下避免这些现象的出现。
三: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句话一直在提,以致于让人觉得老掉牙了。然而即便是老掉牙的话,我们依旧没有很好的做到。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奢侈品文化成为其中的排头兵,中国的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没能带动后富起来的人,却成为了挽救经济危机下奢侈品厂家的救兵。且不管这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否为外国敌对势力别有用心的阴谋,中国人的确没有抵抗住这一轮奢华与虚荣并进的文化冲击波。这折射出富起来的中国人在观念上始终没有摆脱掉“外国月儿比中国圆”,始终缺乏民族自信心,而这种自信心却并不是金钱能够给予的。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句话喊了很多年,但一直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以致于,现在再谈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我们变得无所适从,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明辨是非,明辨美丑,坚决拥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抵制“三俗”等不良文化,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大力倡导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主旋律,成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第四篇:简谈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简谈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摘要: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各方面的改革。正确地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是改革的重要前提;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取向,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深入、持续的发展。关键词:改革;社会主义;发展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决定我国命运的重大决策,它是理论上的创新,也是实践上的创举。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通过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从党的领导体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到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实践;从大刀阔斧地推进机构改革,到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从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到建立和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等等,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从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不 1
断完善;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到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等,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与此同时,我们还卓有成效地推进了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
通过不懈努力,我国在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不断改革、探索中巩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能通过持续深化改革,才能不断培育生长点、释放生命力、展示优越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改革的着力点: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的结合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发生后,一些国家原以为照搬西方制度就能走向富强,却不料照搬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停顿和人民遭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既坚持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又不断破除影响社会主义优势发挥的体制机制障碍,使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勃勃生机。
中国的改革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理论和原则: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坚持共同富裕原则。中国的改革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理论和原则: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中国的改革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理论和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吸收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原则。
中国的改革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更注意挖掘中国历史资源,赋予其现代意义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改革开放作为有利于全中国人民的重大举措,必须十分注意本民族的文化,通过发扬中国各个民族的特色,彰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特色。十七大报告要求:“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改革不是否定历史,而是以史为鉴,积极地、批判的继承历史,发展历史,进而创新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一是马克思主义,二是中国文化。因此,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定义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在借鉴和融汇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东西文化交融的最高成就。
中国的改革开放所追求的社会主义是一种利用资本主义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逐步取得对资本主义的相对优势,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毛泽东早就提出:“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中国的和外国的,两边都要学好,【1】但是要以中国的东西为主”。邓小平也主张:“我们执行对外开放政
策,学习外国的技术,利用外资,这只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补充,【2】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这正是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应当
坚持的学习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时又结合中国国情,在理论和实践上呈现出了明显的中国“特色”。正是这几个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从广度看,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并且要使各项改革相互配套、相互补充;从深度来说,不仅要进行具体体制的运作机制的改革,而且改革的深化必然要求对某些具体体制甚至某些根本制度作出相应的调整;从改革的影响度来说,无论是经济领域的改革,还是政治领域的改革,抑或是其他社会领域的改革,都必然内在地要求实行相关领域的对外开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外开放也是一种改革。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近30年来,我国经
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目前我国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要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卫生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迈出新的步伐,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改革推向前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我国的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当前,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的主题。党中央指出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牢固树立狠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在我国紧急建设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
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不仅仅是个现实问题,而且是个战略问题、全局问题它贯穿于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要想实现伟大复兴,中华民族要想始终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就必须在今后的道路上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全局上,从总体上把握住方向和战略。也要从整体上把握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要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总而言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立是全局, 把握好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稳定的程度,使三者协调地向前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第五篇:谈中国反腐(小编推荐)
谈中国反腐
谈到反腐,首先剖析中国腐败的原因,然后结合国际经验分析解决中国腐败之路。中国腐败并非单一问题所致,与社会、经济、民生、历史、教育等皆有所关联,但复杂关系中尚有主次之分。中国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
第一,政府官员对有限的中国资源,如商品、服务、政府导向等拥有很大的分配权。其中政府导向更是现今中国以土地为商品,拉动GDP,谋取各式各样灰色收入,催生房地产泡沫的元凶之一。纵观全世界,商品化最厉害的美国,土地商品化不足20%,欧洲大部分国家不到10%,就连香港也只有50%,况且香港有完善的廉租房制度。
第二,反腐败机构包括纪检、财政、监察、审计和检察直接处于其监督对象管理之下。这一现象来源于行政权凌驾于司法权与立法权之上,基本没有一种力量来制衡这种近乎无限制的权力。近年来但凡高官落马均源于上级反腐败机构的包办,同级反腐败机构形同虚设。第三,经济对政治的支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国家不得不调用宏观调控来维护市场安定。历来世界各国腐败最盛时,正是此国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官员与利益集团达成“租金协议”,利益集团利用行政权力谋取利益最大化,官员利用“租金”巩固自身地位。中国腐败的客观原因在于“东方人情文化”。一,中国历经两千年封建时代,腐败之日遥大于反腐败之日。古代中国有王朝通用的兴亡轮回:开国之时,鉴于前朝之覆亡,反腐败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著名的有朱元璋的户部郭恒案,一次人头落地达三万人;王朝中期,纲纪松弛,腐败成为社会风气,著名的有张居正和和珅,和大人曾感慨道:世人皆知我贪,殊不知我手下的所有的官办事只认钱,连我本人都不管用;王朝末期,人民不再指望政府反腐败,只有自己推翻王朝开始下一轮的反腐败。腐败反腐败的轮回。如此这般两千年下来,人民对腐败早已习以为常。二,受历史所影响,中国人民具有根深蒂固的权钱交易理念。中国企业营销开支中有一项称为“活动金”或招待费的报销款项。欧美跨国公司的亚太HR总裁在管理中华区C&B总监时,最先需要了解的便是这“活动金”为何物,并且如何使之游离于《反海外腐败法》之外。三,中国共产党党员不能有任何宗教信仰。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辈人所信仰的佛教已经被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淡忘,与之相对,中国人对比于信仰基督教或伊斯兰教的西方人在犯错时就缺少一种敬畏感。一个西方官员在收取黑金时不但会想到严谨法律的制裁,更会想这样的做法会不会受到上帝或安拉真主的惩罚。而中国官员在谋取灰色收入时,却在考虑如何心安理得的享受这笔不义之财。西方有句谚语“人没有必要重新发明轮子”,意即对已经被发明出来而且证实有效的东西,人们没有必要再从头摸索。对于中国的反腐败亦是如此。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与稚嫩的政治和贫瘠的文化不再同一频率上。落后的政治与文化必然会危及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对待现时的腐败问题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让我们自己慢慢摸索、探寻,唯有活用“拿来主义”,但不能不加甄别,来者不拒。
制度———中国反腐败的根本问题。
一,实行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本身范围太大,我们只谈关于反腐败方面的。
⑴分散政府权力。对于政府手中的权力进行分散,防止权力过分集中与某个人或某个部门。但这样可能会造成政府办事效率低下,那么就要实行下一条
⑵公共权力交叉重叠。当你犯法时,你可以对一个警察行贿,让其视而不见,但你能对所有警察和所有有权力过问案件的人行贿吗?美国在反腐败时设立了
司法部公共廉洁处、联邦调查局、独立检查官、司法部律师办公室、政府道德办公室、监察长办公室、白宫律师办公室等。试想,一个想腐败的人得躲过多少督察机构的眼睛啊!光有这么多机构还不行,得让它们互相钳制,还能合作办事。
⑶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制衡。
事实证明,“三权分立”最完善的美国,民众平均投票率不到50%,这说明,民众没有什么特别大的问题需要换个政党解决,或者说民众完全相信国家机器不管在谁的手里都能运作良好。
二,香港胜在有ICAC。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实行彻底的政治体制改革,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没有捷径呢?有!是邓小平给我们的“一国两制”。“一国两制”表面上是安定港澳台地区的繁荣稳定,实则是希望后人借鉴港澳台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经验,实现中国的跨越式发展。透明国际近年的调查结果显示,香港和新加坡是全世界最廉洁的地区之一,它们都有过比中国目前更严重的腐败风气,它们也都有类似于香港ICAC的独立的、直接向最高长官负责的反腐败机构。目前香港ICAC的起诉成功率达到80%,培养出了80余名成功的卧底,吸引各国纷纷前来学习。2007年中国成立了国家预防腐败局,直属于国务院管辖。希望这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
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中国国家预防腐败局副局长屈万祥曾经表示:“我们一直在抓紧研究财产申报制度,在适当的时候将建立财产申报制度。“一直在”既表明这个工作还在继续,同时也说明这个东西提了很久,”
但遇到的阻力应该还是甚大,所以迟迟未有结果。对于这个时间表,屈万祥的表态非常外交辞令化。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是“适当的时候”。建立阳光政府,公示财政收入支出,申报个人账目是国外早已立法明确规定的。加快法制化进程,利用
法律限定官员的一举一动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更是反腐败的重大进步。假如所有官员为官清廉成为人民的标榜,何愁中华不复兴。东方人情文化———解决反腐败的客观原因。
一方面,民间力量的崛起。美国反腐败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媒体与跨国制造业的觉醒。媒体监察体现了舆论监督权的力量,而跨国公司的主要业务在国外,它们需要的是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这两股力量孕育了社会群体的腐败共识,东方自己的人情文化禁锢还得靠自己打碎,方能化蝶重生。另一方面,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邓小平同志在逝世前曾说,这十年办的最不好的就是教育。诚如以上口号所说——注重预防——这点最重要的不是预防现任官员,而是我们的下一代。香港ICAC中三个部门之一的社区关系处便是专职以教育对抗腐败。而世界其他国家反腐败成功的深层次原因便是形成了反腐败的公众文化和共识。要想长期、彻底实现反腐败,最重要的便是抓好下一代的教育。最后,从经济学上讲,理想的状态是让治理腐败的成本和收益在边际上相等,而非彻底铲除腐败。与其花大价钱严打眼前腐败,不如抽出一部分精力放在下一代反腐败观念的教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