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伟新:以坚定的制度自信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22:2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徐伟新:以坚定的制度自信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徐伟新:以坚定的制度自信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第一篇:徐伟新:以坚定的制度自信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键入文字]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学习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要深刻把握“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等事关改革开放全局和走向的重大问题,从而以坚定的制度自信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现代化必须担负的重要历史任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既是改革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也是现实发展的客观需要。总书记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取决于改革迈出新步伐。我们党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领导人民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开创了一条全新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这样一条道路,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在近代以来后起大国和当代新兴工业化国家崛起的历史上前所未有,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上也前所未有。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重要转折,机遇挑战和风险前所未有。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发展面临思想观念的束缚、利益固化的藩篱、体制机制的弊端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这场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能否顺利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取决于我们能不能迈出改革新步伐,有没有勇气和智慧开拓改革新局面。迈出改革新步伐,是当代中国走向新发展的关键一招。

迈出改革新步伐取决于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摸着石头过河”,走了一条“渐进式”改革道路。随着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在不断积累叠加,改革越往后,暴露出来的矛盾越多、解决的难度越大。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的协同配合。在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力等因素都在发生复杂变化的背景下,依靠单兵作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改革显然已不能适应新一轮发展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必须以更坚定的决心、更高的智慧、更大的力度全面推进和深化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深刻把握带有根本性、联动性和支点性的核心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依靠全面深化改革赢得发展的新优势。

全面深化改革是当代共产党人的根本担当。怎样治理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既无成功样本可循,也无现成答案可用。以苏联为代表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方面也进行过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最终都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党领导人民紧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不懈探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索。经过艰苦努力,我们完成了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历史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制度基础。但改革是不断向前推进的宏伟事业,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国家现代化进程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阶段,一代又一代人的责任,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就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善、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在世界多样化制度格局中形成中国制度的独特标识,完成中国制度的现代化。

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全面深化改革究竟要“改什么”,是事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问题。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一手抓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一手抓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国家制度的集中体现,制度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本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视角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邓小平同志对这个问题有着清醒认识,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反复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果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严重地脱离了广大群众。”党的十八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5个方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制度目标,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实现这一目标,涉及国家、市场与社会之间权力的调整,涉及政府部门之间利益的调整,涉及中央、地方的人权、财权、事权的调整,涉及许多敏感问题的调整,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参与其中,奋力攻坚。

国家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有效的治理能力是治理体系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美国学者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赋予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向现代化的转变,再完美的现代制度也会成为废纸一堆。当前,制度执行力、治理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下更大气力。这就需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员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素质、战略思维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特别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能力,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推进国家现代化提供动力源泉。去年以来,我国东北、华北以及华南部分地区雾霾高发、多发,给人民生活、健康、工作带来很大影响。《国语》里讲:国主山川,川竭国亡。山川是一个国家的依赖,如果一个国家的主要河流枯竭了,这个国家就要灭亡了。川,气之导也。河流是天地用来导气促和的,如果水静止而不循环,就没有生命;如果水断流枯竭,整个大气的循环就破坏了。雾霾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是大自然对人类过度活动的警告。各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执政意识,不断提升现代治理能力,使我们的所作所为遵循客观规律,从天、地、人的大系统规范秩序,经纶天下。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能否保持正确方向,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和事业的前途命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往什么方向走?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必须把握好。总书记深刻指出,考虑这个问题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解决好制度模式选择和价值体系建设。

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面对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要在复杂严峻的风险考验中把握改革方向、把准改革脉搏、开好改革药方,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好制度模式选择问题。制度模式选择,可以是人的主观意志所为。但是制度模式能否行得通、通得久,最终由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合力决定。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相对于今天,这个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必然性、实践性、人民性。相对于明天,这个结果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和定力,是制度自信的源泉、定力和主心骨。有了这个定力和主心骨,在世界多样化的制度格局中,在全球化共同的场域中,在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与时俱进,我们将确立中国制度的独特地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

价值观决定改革观,必须筑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体系基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制度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为依托,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为主导,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所形成的社会共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取向和鲜明标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战略导向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强大功能。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学习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具有中国意义的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意义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的普适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具有鲜明的中国风范、中国气象,又具有日益深入人心的国际社会共鸣和影响力,从而更加成熟而持久。

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今天制度自信的使然,更是明天制度自信的保证。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第二篇:以“三种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以“三种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

一论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2013年11月14日 00:22:51 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 2

新华网北京11月13日电人民日报14日评论员文章:以“三种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一论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历经35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当代中国,迎来新一轮改革的壮丽征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战略全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吹响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集结号”。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深刻揭示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发展之道。35年来,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从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到国家和人民面貌的深刻变化,莫不靠的是改革开放。今天,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改革开放的旗帜,绝不能有丝毫动摇。

这次三中全会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为的就是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亿万人民的中国梦释放强大动力。这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就是要以强烈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并转化成改造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

在35年的改革历程中,我们谱写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靠的是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今天,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信心,越要有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领导改革开放这一前无古人、世所罕见的伟大事业,最要不得的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进取意识,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更加奋发有为地开拓进取,我们就一定能够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机遇最可宝贵,历史上的中国曾多次与机遇失之交臂。18世纪中叶以来,我们失去了工业革命、世界现代化浪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直到1978年以来,我们抓住了机遇,中华民族才大踏步赶了上来。今天,从我国国际环境总体稳定,到经济发展能力和潜力巨大,主客观条件都对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有利,我们从未这样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个历史性机遇千载难逢,我们不能丧失,抓住就能赢得战略主动,否则就有可能陷于被动。“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牢固树立机遇意识,科学判断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充分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就一定能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激发党和国家生机活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今天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我们必须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三中全会发出了攻坚克难的动员令,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以强烈的使命感,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挑战。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牢记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勇于负责,敢于担当,我们就一定能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坚定信心和勇气,凝聚共识和力量,迎接我们的将是可以载入史册的新胜利。

第三篇:以“三个解放”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以“三个解放”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文章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康伟] 发布时间:14-04-14 09:32:16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三个解放”既是我国长期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又是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三者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深刻揭示了改革的本质和规律,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抓住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解放思想是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既能为行动注入强大的动力,又可能成为行动的巨大阻力。纵观人类社会每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和重大历史进步,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思想解放及其形成的先进理念和认识,为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方向指导和理论武装,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解放思想是前提。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解放思想,破除思想观念上的障碍。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只有思想解放了,观念更新了,才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大胆突破。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36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每当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是思想解放廓清了认识误区,也是思想解放引领了改革潮流。真理标准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区,由此引发的思想大解放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邓小平南巡讲话消除了姓“社”姓“资”、“计划与市场”的疑虑,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最终形成;世纪之交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打破了姓“公”姓“私”的思维定势,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改革在新的阶段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可以说,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推动着改革开放大踏步地向前迈进,反之,没有思想观念的突破,改革开放就寸步难行。

当前,面对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面对各种险滩和难啃的硬骨头,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就必须更大幅度和更深层次地继续解放思想。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根本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只有物质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才能得到发展,这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根本。

邓小平精辟地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他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作为判断改革是非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中首要的标准。他还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他亲自领导和设计的改革开放事业就是从联产承包、解放农村生产力开始,一步步向各个领域推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党的十八大首次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个“基本要求”之一来论述,强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实际上是改革的最终价值追求,也就是改革的最终目的。但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就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因为只有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社会财富才得以极大丰富,才能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改革的根本目的,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十八届三中全会《决

定》强调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必须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这实际上也是强调要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

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关键

社会活力是社会有机体生命力的重要标志。社会活力的不断增强,既是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也是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社会活力强,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被充分激活,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直接构成要素的资本、人才、技术等资源的效用得以充分释放,作为社会制度层面的体制机制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社会就生机勃勃,不断向前发展。社会缺失活力,人的创造性被抑制,财富的源泉被堵塞,体制机制被固化,社会就死气沉沉,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在“三个解放”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关键。

从某种意义上说,判断改革措施是否具有成效,主要是看其实施后是否激发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活力。邓小平指出:“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搞活必须进行体制改革。”从改革的直接目的看,就是要通过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解除思想观念束缚,让社会各主体、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都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当前,利益固化的倾向与趋势日益明显,社会流动渠道不够畅通,公平正义问题凸显,这些都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活力,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即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等等。

“三个解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个解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

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相互促进。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突破各种不利于发展的观念障碍,创造有利于发展的宽松氛围,形成推动发展的正确导向,从而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了,人们通过实实在在的发展得到了实惠,就会更加积极主动自觉地解放思想;同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实践也能够推动人们“被动”地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相互促进。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打破人们习以为常的惯性和惰性,激发社会主体巨大的内在潜力,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强大气场,从而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社会活力本身就包括思想活力,社会活力解放和增强了,全社会就会形成一种更加宽松、自由、大胆创新的氛围,人们的思想禁锢被解除,就会以更加宽容、更加理解、更加崇尚的态度倡导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相互促进。生产力是最革命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一切社会活力之源,从根本上说,社会的创造活力来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生生不息、永不停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充满创造活力的过程。社会活力的解放和增强能够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三个解放”有机统一于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深化改革推动思想解放,思想解放又为深化改革提供精神动力。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又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物质基础。改革激发社会活力,社会活力的增强又反过来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所以,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做到“三个解放”,以“三个解放”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第四篇:以“三种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历经35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当代中国,迎来新一轮改革的壮丽征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战略全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吹响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集结号”。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深刻揭示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发展之道。35年来,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从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到国家和人民面貌的深刻变化,莫不靠的是改革开放。今天,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改革开放的旗帜,绝不能有丝毫动摇。

这次三中全会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为的就是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亿万人民的中国梦释放强大动力。这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就是要以强烈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并转化成改造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

在35年的改革历程中,我们谱写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靠的是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今天,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信心,越要有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领导改革开放这一前无古人、世所罕见的伟大事业,最要不得的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进取意识,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更加奋发有为地开拓进取,我们就一定能够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机遇最可宝贵,历史上的中国曾多次与机遇失之交臂。18世纪中叶以来,我们失去了工业革命、世界现代化浪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直到1978年以来,我们抓住了机遇,中华民族才大踏步赶了上来。今天,从我国国际环境总体稳定,到经济发展能力和潜力巨大,主客观条件都对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有利,我们从未这样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个历史性机遇千载难逢,我们不能丧失,抓住就能赢得战略主动,否则就有可能陷于被动。“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牢固树立机遇意识,科学判断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充分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就一定能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激发党和国家生机活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今天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我们必须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三中全会发出了攻坚克难的动员令,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以强烈的使命感,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挑战。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牢记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勇于负责,敢于担当,我们就一定能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坚定信心和勇气,凝聚共识和力量,迎接我们的将是可以载入史册的新胜利。

第五篇:李鸿忠:以思想大解放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李鸿忠:以思想大解放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21日,中央宣讲团在我省武汉市举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报告会。中央宣讲团成员、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作专题辅导报告。

来自全省各界的1500多名干部群众到现场聆听,偌大的洪山礼堂会议厅内座无虚席,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中国梦的美好前景在激励召唤,新一轮改革的大潮在交融激荡。

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同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不在职、副省级以上离退休老干部出席报告会。报告会由省委副书记张昌尔主持。

这次报告会也是省委理论中心学习组今年第八次集中学习活动。

让全会精神在荆楚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从历史到现实,从国际到国内,从决策部署到实践推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李鸿忠在报告中紧贴世情、党情、国情、省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了全面解读和深入阐释。

他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已经35个年头了。中国人民、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面向未来,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开放这个根本动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改革自信、改革自觉和改革自主。”李鸿忠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将具有空前的广度、力度、深度。全省各地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全会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大任务和举措,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要求,迅速切实抓好全会精神在湖北的贯彻落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上来,让全会精神在荆楚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没有思想大解放,就没有改革大突破

如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李鸿忠强调,首要任务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是干事创业的逻辑起点,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引领,“必须把解放思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道程序’”。

“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改革的大突破。”李鸿忠认为,全面深化改革能够形成多大的发展局面,关键在于我们解放思想的力度、宽度、高度和深度。解放思想的力度大,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景就好;思想解放不够,就只能是“桌子底下放风筝”——高度有限,“螺蛳壳里做道场”——空间有限,小动作,最终是作为有限。

“怎样才叫解放思想?”李鸿忠指出,关键是观念、理念的转换和变化。要破除思维定式,打开破除角色定式、利益定式、体制定式、工作定式的突破口;要转换思想观念,以自我革新的勇气,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要更新文化土壤,根除以小农经济意识、小商品意识、小码头意识为代表的内陆意识,清空封闭保守的、官本位的、不利于改革开放创新的文化土壤,“卸载”头脑中的落后软件、垃圾软件,大力弘扬发展文化、改革文化、创新文化,不断培育有利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文化土壤。

“如果不抛弃、不更换、不变化原来的旧观念、老理念,就不叫解放思想。”李鸿忠强调。

他接着说,从湖北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必须把握三个维度。一是树立市场经济的理念。按市场规则办事,让市场配置资源,让市场决定产业、企业的进退。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只有坚持问题导向,解放思想才能“有的放矢”,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落到实处。三是回应人民期盼。必须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措施。

全面深化改革要强化“三种意识”

“改革,本质在进,目的在优,通过进取得优。”李鸿忠说,首先是要强化进取意识。在今年初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我们提出了“竞进提质”的总要求。“竞进”,就是进取意识,就是向上攀登、向前发展的进击态势。“湖北承担多个全局使命,肩负着‘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重大任务,不能等待观望,必须不断进取。”

李鸿忠指出,要处理好“进”与“稳”的关系,针对我省发展水平还不高的实际,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方向、时机、节奏和力度,将“进”作为保持稳定、解决

矛盾的根本抓手、基本姿态。要处理好“进”与“退”的关系,面对区域经济竞争中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发展现实,自我加压、自找差距,破除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束缚发展的做法规定,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不断加快发展。要处理好“进”与“拼”的关系,树立只争朝夕、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破除按部就班、贪图安逸、松松垮垮的工作作风,根除无所用心、无所作为、无所事事的惰性思想,将发展蓝图转化为更好更快的发展现实。

“二要强化机遇意识。”李鸿忠认为,新一轮“改革窗口期”已经开启,为湖北提供了一次“新的起跑线”机遇。要因“时”而动,抢抓机遇,敢于先行先试,争取后发先至;要因“势”而动,用好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要因“实”而动,靠务实主动作为去寻求、争取、创造机遇。

“三要强化责任意识。”李鸿忠强调,只有事不避难、勇于履责、敢于担责,才能直面矛盾、正视困难、解决问题,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全力推动改革创新,为全局发展“吃第一口螃蟹”。

以正确的方法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李鸿忠认为,改革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必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

结合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握“六大关系”的重要讲话精神,联系湖北实际,李鸿忠强调,我们还要重点把握好“三点”——

一要实行“半步策略”。在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同时,坚持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渐入佳境,使改革大业一步步推进、一步步突破。

二要用好“底线思维”。每一项重大改革,从制定工作方案到出台具体政策措施,都要准确地找出短板、划定底线、管控风险,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三要善于“摸着石头过河”。在学习借鉴沿海发达地区成功经验的同时,勇于先行先试,大胆试、大胆闯,在某些领域实现率先突围。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改革氛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好的作风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障。”李鸿忠指出,没有优良的作风,就不可能完成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不改革的干部不是好干部,不改革的班子不是好

班子。在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繁重紧迫的新形势下,不换思想就只能换干部,不改作风就只能改岗位、甚至丢掉岗位。我们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入查找与全面深化改革不符合、不适应的作风问题,坚决破除官僚主义风气、本位主义风气、机会主义风气和不作为风气,真查真改、立查立改,以优良的作风保障和推进改革。

努力开创我省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

张昌尔在主持会议时要求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学习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决定》,真正把全会精神学懂弄通,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要实现学习宣传全覆盖,因地施教、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因事施教,推动全会精神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真正使全会精神入心入脑。要把改革面临的问题分析透,切实把解放思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道程序”,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围绕主题主线、发展需要、民生需求来思考改革、理解改革、谋划改革。

他强调,要把改革的共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围绕改革重点任务,因时、因势、因实而动,定路线图、工作量、时间表、责任人,积极进取、求真务实,在自我改革、自觉改革上作表率,努力开创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下载徐伟新:以坚定的制度自信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徐伟新:以坚定的制度自信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